闻雁韦应物10篇

闻雁韦应物篇1

    影片没有给予这个空间更多的日常生活物件上的展示,反而用光影的营造构筑起一个似乎只有剧作家思考充斥的封闭空间。在韦杰凝望窗外时,这个封闭的空间被打破,出现了陈燕燕饰演的邻女朱雁在自己房内临窗读书的情景。主观镜头从全景推到近景,显示出韦杰对朱雁的极度关注。镜头切换回韦杰,他哀叹“幻想,我们现在只能够幻想”,镜头摇至剧作模型。从叙事的意义上看,在镜头从韦杰房间到朱雁房间再回至剧作模型特写的切换中,导演通过两个空间的转换暗示出韦杰的心理愿望:他希望朱雁参与到自己的剧作中,朱雁对他而言代表着某种创作的动力。两个现实中相离的真实空间因主角内在的心理期盼而被联结为一个同质意义的艺术空间。被朱雁所启示的韦杰进入创作的激情中,房东太太从门而入。尽管影片并未展示房东太太所在的房间如何,但“门”这个障碍暗指了诺埃尔?伯奇所称的电影叙事空间中的“第六部分”[2],作为“未表现的空间”,其空间特质由其人物所象征,意味着世俗的现实。房东太太的闯入打破了韦杰进行艺术创作的封闭的艺术空间。尽管房东太太与韦杰同处一室,但在精神与心理上是隔绝的,成为异质的侵入者。韦杰对她的出现和她的话置若罔闻,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这激怒了房东太太,她愤怒离去并暗示韦杰熄掉电灯省电。至此,影片的叙事通过韦杰房间的空间转换与被侵入形成精神空间“同质”与“异质”的象征:韦杰与朱雁分处两室,却精神相联;韦杰与房东太太同处一室,却如在两个世界。随后韦杰熄灯继续创作,思维困顿时,他抽起香烟。这时,韦杰的心理幻想空间代替了他创作的现实空间。

    明显喻指艺术女神的女子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伴随音乐,舞者的舞姿由从容到激越,在高潮处,镜头切回韦杰。他获得灵感继续奋笔疾书。其后,在剧组同仁告知韦杰他的作品被剧院老板认为“没有生意眼”“意义太严肃”“看不懂”后,他再次靠窗凝望朱雁。镜头推至朱雁特写。艺术女神则再次起舞。这样,朱雁所在的现实空间与韦杰的心理幻想空间叠合,朱雁形象也与艺术女神形象叠合。这种叠合既意味着韦杰对自己艺术追求的执着,也意味着他对艺术知音的渴求。其后,影片叙事在现实与心理空间往复,在异质与同质空间中跳跃。韦杰劝说朱雁出演剧作,殚精竭虑于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而朱雁却受到来自家庭与学校反对其演戏的双重压力。父亲的房间、校长的会议室成为阻碍朱雁追求自己艺术理想的异质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她无法争辩也无力抗拒。她只能在自己房内眺望韦杰的房间。镜头从朱雁房间到韦杰房间,通过视线转场暗示了两个空间的内在同质联系。在韦杰鼓励下,朱雁登台表演《魔手》。我们看到的是朱雁对曾经是韦杰艺术幻想中女神形象的重复与再现。而朱雁在自身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将韦杰的创作幻想与自己的内心恐惧相结合。结果出现其在舞台表演时,舞台剧中魔鬼形象与反对自己演戏的父亲、校长形象的重叠。朱雁的现实处境、“戏中戏”的舞台、朱雁的心理幻觉三个空间交叠相错,配合以快速的画面切换和急促的音乐形成艺术效果极为突出的戏剧张力。这种动态的、复杂的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在中国早期的电影表达中非常罕见。而之后的影片叙事段落更是在韦杰与朱雁所在的两个空间中切换。朱雁反抗父亲,韦杰怒向房东太太;朱雁在舞台上对魔鬼由畏惧到抗争,韦杰在风雪中拖着病体前行。通过平行蒙太奇,两个空间中的男女主人公因为共同的目标与追求被联结在一起,形成某种超自然式的心灵呼应。影片最后,朱雁完成舞台剧的表演,韦杰死在舞台之上,实现了自己“我们的舞台是我们的战场”的追求。这最后的舞台可以说是韦杰与朱雁精神世界终于合而为一的象征。而影片结尾剧院经理办公室中数钱的镜头和韦杰房内剧作模型的特写则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异质矛盾不可调和。艺术家的悲剧在交错的空间中上演与谢幕。

    在《话剧团》中,除了影片叙事空间的设置耐人寻味外,其内涵隐喻空间的双重并置也体现出编导贺孟斧的深度追求。这双重并置的隐喻空间建立在叙事表达基础之上而又依托于影片之外的现实创作环境。其一是对艺术创作的现实环境的隐喻;其二是对1937年中国抗战前夕危难的国家环境的隐喻。这个***治意义上隐喻空间的设置呼应了之前《联华交响曲》中费穆所编导的《春闺断梦》。两部影片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段精彩互文。《话剧团》显而易见的主题是韦杰所代表的戏剧、电影工作者纯粹的艺术理想与艺术追求在面对现实时的失败。而这个主题也正是贯穿《艺海风光》三部短片的思想主线。所谓《艺海风光》,“艺海”两个字是对整部集锦片表现对象的指称。社会对演艺人员的歧视与误解,剧作创作环境的庸俗甚至低俗,金钱至上的唯利原则与艺术创作的冲突。这些世态“风光”戏剧化地展现于银幕之上。而在《话剧团》中,贺孟斧在表现艺术创作庸俗可悲的现实时通过设置“戏中戏”的方式予以强化。影片中,房东太太、剧院老板用“钱”来逼迫韦杰;父亲和校长则用所谓“名誉”逼迫朱雁。如果仅仅是通过人物“对话”对现实中演艺人员所面临的困境予以表现的话,《话剧团》并未超越同时代中国电影的表达方式。因为口号式的反抗与批判在左翼电影中可谓屡见不鲜。但贺孟斧却利用“戏中戏”《魔手》中的魔鬼形象将外在的艰难与不堪形象化,利用魔鬼形象的民间认同而形成对现实的指认。魔鬼形象不仅令“戏中戏”的主演朱雁恐惧,同样令观众不寒而栗。贺孟斧对魔鬼形象的利用正是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对于环绕我们的无限的神秘,又发生战栗,而在外观的背后,看见物本体的永久地潜藏。斯台伦哈谟(KarlSternheim)说我们的生活,是恶魔之所为,意在使我们吃苦。他们的利用月光,描写梦游病者,都不过是令人战栗的目的,达林克的小说《戈伦》,电影《凯里额里博士》,就都是以战栗为基础的东西。”[3]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电影对中国舞台剧与电影创作的影响在二十年代已经开始。作为中国舞台剧的重要编导,贺孟斧对其的熟谙使《话剧团》这部影片不仅在布景与光影效果上颇具表现主义的美学风格,更在寓意的内在追求上寻求与表现主义艺术精神的契合。因此,“戏中戏”《魔手》的舞台不仅仅是叙事上的一个表述空间,更是隐喻现实的意义空间。隐喻艺术困境之外,《话剧团》对时***的隐喻相对隐晦。这与其创作时的***治环境有关。影片创作、出品于1937年,正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面临民族选择的时刻。东北三省的沦陷,日本吞噬中国野心的昭然若揭使中国人爆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忧患感。但******府对抗日情绪的压制与审查又迫使编导们不得不选择一种相对隐晦的方式来传达对民族危亡的警惕和对抗争的鼓动。初观《话剧团》会发现它与之前《春闺断梦》在表现手法、魔鬼形象的设置上极其相似,甚至在女主人公的演员上共同选择了陈燕燕。《话剧团》中“戏中戏”的魔鬼基本是对《春闺断梦》的模仿。编导的这种安排耐人寻味。作为一个在20年代末就开始接触西方先进戏剧理论并用于实践的舞台剧编导和一个在电影编导方面也颇有才华的艺术家①,贺孟斧不可能仅仅单纯模仿费穆之作,这与其在艺术创作中一直求新的艺术追求相违背。细加考虑就会发现这种有意模仿的妙处。

    《联华交响曲》放映在前,在***府的高压下,《春闺断梦》被迫改为无声片,“由于涉及了抗日,检查不通过,最后变成了哑剧”[4]。但影片因为其主题的积极、爱国与抗日呼吁而深得民心、民意,获得广泛的民众认同。《春闺断梦》中的魔鬼形象所象征的日本***国主义,海棠叶所寓意的中国版***想必对当时的观众而言再明白不过。《话剧团》通过“戏中戏”的方式重现魔鬼与海棠叶这些《春闺断梦》中的“话语”要素,会心的观众一望便可知其内中深意,而无须用任何对白直接表达。这既回避了电影审查可能带来的删改,同时又曲折地表达了影片的***治立场与抗战诉求。同时,陈燕燕所扮演的朱雁在现实中的抗争与在舞台上对魔鬼的胜利又延续了费穆的《春闺断梦》,使《春闺断梦》中人物在梦魇中的反抗化为现实的战斗。《话剧团》通过巧妙的“戏中戏”设置,在《艺海风光》三部短片反映艺术创作困境的共同主题之外又另辟蹊径地将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注置于其间,完成了又一隐喻空间的构建。正是在此意义上,《话剧团》的深刻与耐人寻味超出了《艺海风光》中的另外两部短片《电影城》和《歌舞班》。《话剧团》的编导贺孟斧在中国电影史上一直是被忽略的,而更强调其在舞台剧方面的才华与贡献。其编导的影片多佚失,过去仅能从《联华交响曲》中的配乐抒情短剧《月夜小景》(不少电影史误写为《月下小景》)中看其导演风格,叙事流畅,艺术韵味隽永。但《话剧团》的修复上映,使我们又得以看到作为当时话剧界艺术先锋的贺孟斧在电影创作上的力求出新与精心结构。“戏中戏”的设计,通过叙事中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并置而形成的人物“同质”与“异质”冲突的矛盾,隐喻空间对《艺海风光》全片主题的延续与抗战主题的拓展都显示出其作为一名导演驾驭影片的突出能力。而《话剧团》所做的尝试与费穆的《春闺断梦》、吴永刚的《浪淘沙》(1934年,联华出品)正是中国早期电影进行艺术化追求的实验之作。可惜的是这条颇具先锋意识的探索之路因为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而中断。以致今天面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与尴尬,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属于中国电影的想象力与多元化风格到底到哪里去了?”[5]《话剧团》的重映或许对所有中国电影人都会有所启示。

闻雁韦应物篇2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②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1),以刺刀攫③其首(2),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3),已破裂云。(选自蒲松龄《螳螂捕蛇》)

①觇(chān):窥视;观测。②倾跌:滚动跌打。③攫(jué):抓。

有个姓张的,偶然走到山谷的溪水边,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声音。他寻找一条路径爬上去看,只见一条大蛇,身围像碗口那样粗,在树丛里摇晃着,伸着尾巴拍打着柳树,柳条都折断了。(看那)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但仔细察看,却什么也没有,他很是疑惑。慢慢地走近蛇俯视,只见一只螳螂盘据在蛇的头部,用锋利如刀的脚抓着它的头,甩也甩不掉。长时间后,巨蛇竟然被弄死了。看蛇的额头,皮肉已被撕破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

(2)渐近临之

(3)久之,蛇竟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2)以刺刀攫其首。

3.张姓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观察“螳螂捕蛇”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回答)

4.文中的螳螂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请具体分析原文,说说螳螂置蛇于死命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

2.(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用锋利如刀的脚去抓它的头。

3.登觇、审视、渐近临之

4.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5.(1)占据有利位置;

(2)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其短处;

(3)抓住要害。

6.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

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①:酒曲,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②诮(qiào):责备。 ③第:只是。 ④并:连。

有一个人向一个做酒的人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米,加上一两酒曲(酒引子),再加上二斗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就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罢了。”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唉,连酿酒最基本的原料都忘了放,想要酿酒,等到酿不出酒来,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次要的东西,因而学习不能成功,和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1.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犹水也:尚且

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循我法耳:遵循,按照

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不传与真法。

(2)尔第不循我法耳。

(3)何异于是!

3.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解释“世人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句中的“本”、“末”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本:___________末: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个道理应用到学习中去?

1.A

2.(1)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

(2)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罢了。

(3)和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3.舍本逐末(忘本逐末)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4.米、酒曲;水

5.(1)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2)做事要细心,要多自省,少埋怨。

(3)学习知识。要把最基本的掌握牢靠,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惊弓之鸟

异日者①,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魏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④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雁群也。故疮未息,而心惊未去。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⑤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

①异日者:昔日,从前。②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③京台:高台。④孽:指幼鸟。⑤故疮:旧伤。⑤陨:坠落。

昔日,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这时更羸对魏王说:“我只要虚拨一下弓弦,就可以把鸟射下来。”魏王说:“你的射技有如此之高吗?”更羸说:“可以的。”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边飞来,更羸用空弦(而不带箭)拉了几下,(就)让大雁跌落在地上。魏王说:“可是,射雁怎么可以达到这种(高明的)地步呢?”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雁。”魏王说:“先生,你是凭什么知道这种情况的?”更羸回答说:“它飞得缓慢,是过去的伤口在作痛;叫声悲哀,是失群的时间太长了。老伤口未长好,并且受伤惊吓的心情未除去。听到空弦的声音后,挣扎着向高处飞,老伤发作,因此跌落在地上。”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

2.翻译下列句子。

(1)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雁群也。

(2)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3.更羸是根据什么判断这是一只受伤未愈的雁的?(用原文回答)

4.生活中我们常用“惊弓之鸟”形容什么样的人?

5.我们知道,生活教人学会反思。读了这则寓言,从大雁身上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1.停留。

2.(1)飞得缓慢,是旧伤疼痛;叫声悲凄,是离群已久。

(2)听到弓弦的声响,便拼命高飞,旧伤发作,因此跌落在地上。

3.飞徐者,故疮痛也。

4.受到过惊吓或遭受过打击,遇到一点动静或事情就心有余悸的人。

5.遇到挫折或打击后,不能从打击和失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遇事仍心有余悸,将会遭受更惨重的失败。

吕不韦贾于邯郸

吕不韦贾①于邯郸,见秦质子②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③,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④可以遗世⑤。愿往事⑥之。” (选自《战国策》)

①贾:做买卖。②质子:留在国外做人质的王子。③力田疾作:努力种田,辛劳耕作。疾:急忙地从事,引申为辛劳。④泽:恩惠。⑤遗世:传留给后代。⑥事:从事。

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珠玉,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获利就可以传至后世。秦国的公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住在丛台,我愿去为他效力。”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

②归而谓父曰:

③耕田之利几倍:

④今力田疾作:

⑤泽可以遗世:

⑥愿往事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1.①贾:经商,做买卖。 ② 谓……曰:对……说。 ③利:赢利。 ④力田:辛勤耕作。⑤泽:恩泽。 ⑥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闻雁韦应物篇3

1.月

月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月亮有着不同的含义,寄托着不同的情感。

(1)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惆怅。

(2)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3)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更替。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2.雁

雁为候鸟,春日北归,秋日南飞。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极具特征性的物象,由于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音信的盼望。如,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3.杜鹃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常常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用它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无题》)

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顾况《忆故园》)

4.碧血

“碧血”源自苌弘的传说,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如,

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

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孟亮揆《于忠肃墓》)

5.哀猿

猿意象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如,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王昌龄《卢溪别人》)

6.春

春的意象是在自然节气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为温暖、生命、兴盛,后引申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等。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如,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李贺《残丝曲》)

7.秋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如,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施闺章《舟中之秋》)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王昌龄《送胡大》)

8.登临

登临,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了内心的忧思。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系,是一个以忧思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极目群山还绕郭,感时双鬓怯登楼。(叶舒崇《金陵有感》)

9.折柳

在唐宋的诗词中有很多情深意浓的离别之词,都因为有柳条的飘拂而格外动人。它源于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多用于表达绵绵难尽的离愁别恨。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

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刘绮庄《扬州送人》)

10.黄金台(燕台)

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广纳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宴请天下名士。于是四方贤良纷纷归燕。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代文人歌咏不绝。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征。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陈子昂《燕昭王》)

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二首》)

11.梦蝶

该意象源于《庄子・齐物论》,庄周在睡梦中幻化为蝴蝶,愉快、惬意;突然醒来,仍然是心中充满忧烦的自我。庄周杜撰梦蝶的寓言,本是为了表达“物化”之旨,但这个寓言的审美效应则是使人感受到幻灭、迷惘、苦闷。于是后人就用“梦蝶”意象来抒写失落的心绪。如,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韦庄《春日》)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马致远《夜行船・秋思》)

化蝶有残梦,焦桐无赏音。(陆游《吾年过八十》)

12.浮云

浮云浮游无依,浮云蔽月,本是自然现象,宋玉在《九辨》中用以比喻谗佞之辈蒙蔽君王。后代诗人承袭了这个象征,不断仿用。浮云意象有两种现成的含义,一是邪恶势力,一是漂泊不定。浮云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喻人的行踪,也可以用作对时事、世事的写照。不过,有些诗人在艺术创作中为它注入了新的意义,如象征不堪一击的社会势力等。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13.春草(芳草)

《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的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为春草茂盛,使人想起心爱的人尚未归来。在这之后,诗人们就屡屡用“春草”意象来寄寓离情别绪。有的是抒写怀人念远的愁思;有的是表达滞留异方,欲归不得的怅恨;有的则含寓着送别时的惆怅,表示别后的思念绵绵不尽;有时又做美好事物的象征,给人以希望、生气和活力。如,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李白《寄远》)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14.枫

枫意象最早出现于《楚辞・招魂》,它浸渍着抒情主体悲哀的情思。后世诗人反复沿用,用以表现忧伤、愁虑的情感。枫意象,累积着历代文人的愁苦悲怨,不论是送行惜别还是思归怀人的作品,只要出现枫意象,便会呈现出一片愁云惨雾。但在以自然美的吟赏为意旨的作品中,其含义则是另外的情趣。如,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王昌龄《送张四》)

闻雁韦应物篇4

关键词: 诗歌鉴赏 忧愁悲怨 思想感情

高考中,诗歌鉴赏题主要鉴赏诗歌中语言、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应是诗人作诗的主要目的。古代文人失意时更容易通过诗文抒发心中的感受,因而忧伤、愁苦、悲愤、怨恨的思想感情在古诗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也多从这些方面下手。略加分析,这一类情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感叹时光易逝,表达对大好春光、以往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目前生活的无奈、伤感。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感叹人生的大好年华一去不返而产生淡淡的惆怅伤感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吐露出主人公留恋和惜别春光的感伤情绪。

感叹身世坎坷,命运不济,虽满腔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由于蒙受不白之冤,身陷囹圄,认为自己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在此托物抒情,心情极为悲愤。再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人因乌台诗案被贬,满腔怨恨,恨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徘徊心境,不知出路在哪里。高中课本中,杜甫的《登高》、《旅夜抒怀》都表达了漂泊四方、老病孤愁的怨愤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表达羁旅行役、游子思乡之情。思乡可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代文人往往因生活所迫,辗转漂泊,加上外在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因听到表赠别、乡思“折柳”曲的笛声而引起了对故园乡里的思念之情。再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两首诗都借春秋迁徙、奋力回巢的大雁抒情,寄寓浓浓的乡愁。

表达思念亲友的感伤之情。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既可以说写登楼远眺的思妇期待远方亲人的归来,又可以说写眼见归鸟回巢的远客匆匆赶路思见亲人的急迫心情。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表达诗人在战乱时期,于四处漂泊之际,对四处分散而寄书不达、不知死生的兄弟的苦苦思念之情。高中课本中,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则是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表达凄婉的离情别绪。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通过一个“看”字,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前三联通过对帆船、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烘托蒙蒙细雨,创设了送别时的情境,尾联写别泪如密雨一般,直接表达分别时的伤感之情。高中课本中,柳永的《雨霖铃》表达的正是仕途失意之时与心爱的人离别的痛苦感情。

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激愤之情。如张辑的《月上瓜州·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寒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诗人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见中原为金兵所陷,又见新秋,年复一年,恢复中原无望而心生愁意,抒发了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也流露出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高中课本中,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书愤》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悲愤之情。

表达国破家亡的伤感之情。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借写繁华生活的梦境,写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怀念,反衬亡国之君梦醒后浓重的悲哀和处境的无限凄凉。如果说李煜仅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话,那么文天祥的《金陵驿》显然境界更高远一些:“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人在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之时,触景生情,通过对离宫、夕晖、孤云、芦花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的描绘,表达对事物变迁、国家破碎的孤独惆怅、伤感悲凉的思想感情。高中课本中,姜夔的《扬州慢》正抒发了金兵入侵导致山河破碎而产生的“黍离之悲”。

闻雁韦应物篇5

林间草地,落叶枯草。叶落而成肥,草枯而成土。秋天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收获不会亏待辛勤的人。秋天又是一个诚实的季节,品张继之《枫桥夜泊》知秋之伤感;读刘禹锡之《秋词》晓秋之豪情。古人多托物而言情。韦应物之“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赵嘏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向故巢。此景此情每每牵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立秋不久,万物仍旧,外面的世界没有变很多。单只觉得风吹得厉害,空气燥得很,让你觉得心胸宽了许多。中秋之时,情浓月圆。古人多借此抒发心情。这佳节似乎成了“家节”。秋天来得慢去得快,秋天刚到,没有什么大变化,我们可以和夏天一样,但到了深秋,每个人都得穿上件外套,仿佛一刹那到了寒冬腊月似的。

深秋之时,古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这里,枫树林不多见。即便有,也难成“枫林”之势。此时的山丘上,茶树却随处可见。家乡的茶树应该已经开满了花吧!在车厢里隔窗外望,细雨蒙蒙中,茶花白得耀眼。

记得儿时常与小伙伴们到山上去吸茶花浆。手里常拿着一根细小的吸管。若无细管,则干脆就把一些长得很高的茅草拔来取出中间极细嫩的茎,留得外面细长的吸管,到山上去吸吮这茶花浆。每朵茶花里都有很多“琼浆”。这时的茶花浆很甜,吸到最后,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沾满了花粉粒,而今茶花依旧,人却少了几分闲适。在月季、牡丹凋谢之后,那不起眼的茶花却开得满山都是。试问有什么样的花展有如此壮观?那孤菊开在此时,只能博得陶隐士的喜爱,而那漫山茶花却让憨厚的百姓农民露出了笑脸。明年又该有个好收成了。那茶籽虽说不能卖个好价钱,倘若能的话,也不如多榨几斤好油来得实惠。

到家中尚早,放下包便独步迈向近山。虽说近山少茶树,也无先前的那细管可寻,但仍然满足了我。在茶树间,花香那么清那么淡,移步去嗅,虽没有牡丹高雅,月季艳丽,却让我醉了。那细雨此时也从天而降增添了一种清淡的气氛。

闻雁韦应物篇6

关键词:大历;绝句;艺术特色

受到大历时期社会***治环境和文人心态的影响,大历绝句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哀婉、愁怨的情怀,在这种情绪环境的笼罩下,诗人的作品在意境和语言上表现出有别于前代的特点。

一、意境:长于白描,旨浅意深

所谓意境,即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物象与情境的关系。只有将物象与诗歌情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作出佳作。

1.对意象的不同选择

唐诗注重主观抒情,对具体物象的刻画、描写过程最终目的都是为情感服务的。然而这种情况在大历绝句中却发生了变化。蒋寅在《大历诗风》中说道,初盛唐诗人写的是“眼中的山水”,而大历诗人刻画的却是“心中的山水”。大历绝句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在对意象的选择和把握上就明显受到了主观心境影响。

韦应物作为大历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在孤独寂寞之中常表现出一种冲和平淡之气,这种风格也体现在其绝句创作对意象的选择上:

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寄卢陟》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闻雁》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登楼》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秋斋独宿》

以上四首诗,虽然主题、情感不同,却均提取了“柳叶”、“细雨”、“秋林”、“寒竹”等细小精微的意象。对比盛唐时期的绝句创作,虽然也不乏咏物佳作,但是处于盛唐气象之中的文人们一方面很难愿意将过多的笔墨集中于小的意象中,另一方面在对意象的情感寄托上也必然不会如大历诗人这般深沉、哀怨。这种区别于盛唐的对意象的不同选择与把握也直接导致了在境界的创设方面,大历绝句中出现了有别于前代的独特质素。

2.对境界的共同追求

社会的日渐衰颓,朝廷的礼崩乐坏,个人生活的颠沛流离,使得绝句创作在大历诗人的笔下,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情即景而发,更多的情况下是诗人心中有情,而眼前之景更加重了心中情感,二者相互作用。

大历诗在表现上白描为主。然而一种表现手法虽好,但如果在各类诗作中过多运用,就不免会使得诗歌在风格上略显单一。大历诗人也正是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因而才更为重视对诗歌意境的创设。无论是比喻、夸张,还是用典、白描,所有表现手法的运用都要以达到诗境为最终目的。在这方面,大历诸公通过广泛运用象征性意象,弥补了白描在刻画意境上的不足。

李益的作品中对诗歌意境的勾勒当属上乘,他十分擅长以极具象征性的意象入诗,达到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境界效果。如在《夜宴观石将***舞》中,选取了“琵琶”、“横笛”、“白草”、“胡沙”都是边塞诗之中十分具有象征性的景物,历代作家创作从***边塞之作,均绕不开这些边塞常见之景。对于这几个景物,诗人直接用白描。读者见到此景,自然会联想到诗人在边塞***营中夜宴观舞赏月时突然萌发的思乡之情。全诗以景语结情,留无尽之意于景物描写之中,让后人自己去体味言外之意,达到了意在言外的效果。

二、语言:浅切晓畅,富饶思致

在盛唐大家筑就的辉煌壮丽的殿堂前面,大历诗人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摆脱它的格局别创新构,而只能将盛唐人未及粉饰装潢的门窗墙壁一一完成,将粗糙的整治得精细,松散的调理得紧密,再绘上细腻的色彩,雕出精美的花纹。他们的业绩是局部的,细微的,具体地说就集中在语言方面。

1.语言风格:清新俊逸,情彩斑斓

在语言风格上,大历诗人崇尚清新俊逸之风,注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这使他们的绝句诗作中总能够描绘出一幅幅优美曼妙的画面。如钱起《石井》“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韦应物《西郊期涤武不至》“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均为诗人将所见之景直接入诗,虽然主题思想不同,但语言风格上都体现出清新之气。

为了凸显清新俊逸之风,大历绝句还多以色彩词语入诗。如:钱起《东坡》“新晴花枝下,爱此苔藓绿”,韦应物《登楼》“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韩《赠李冀》“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卢纶《与李益伤秋》“岁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色彩的加入使诗歌原本仅能勾勒出的黑白画面变得多彩多姿。受到心理定式的影响,诗中一旦提到绿、红等亮色,必然会给人清新、明丽之感,这时候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多半应当是积极、乐观的;而每当黄、白等颜色出现的时候,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孤寂、寒冷之意,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也会向消极、悲观的方向倾斜。色彩词语的使用为原本短小的绝句体式在表达情感、刻画意境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带能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感体会。

2.语言特点:简洁凝练,细致精工

大历绝句在语言风格上突显清新俊逸之风的同时,其语言特点的简洁凝练、细致精工。如皇甫冉《咏兴宁寺海石榴花》“嫩叶生初茂,残花少更鲜”,耿《慈恩寺残春》“双林花已尽,叶色占残芳”,李益《嘉禾寺见亡友王七题壁》“空馀暗尘字,读罢泪仍垂”。以上几首诗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将眼前的景物,心中的情感不加修饰地表露出来,如话家常,语言简洁,明白如话。

大历诗人在用字上也十分讲究。为了让仅有的二十余字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每每字斟句酌。如韦应物《寄卢陟》“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刘长卿《咏墙阴下葵》“太阳偏不及,非是未倾心”,皆为注重炼字的代表。虽字词寥寥,却都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遍”、“凝”二字一出,将整个诗歌的境界提升了一个档次;“偏”字加入了拟人倾向。这些词语的运用,为诗句平添了形象生动的画面感,产生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历绝句在遣词造句上不仅能够达到简洁凝练的效果,对逐个词语准确而生动的运用更是大大地有助于诗人情感的抒发和诗歌境界的提升,展现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闻雁韦应物篇7

重阳节的诗句

1、采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0、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2、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13、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14.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15.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16.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白行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17.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18.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19.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20.重阳日酬李观

【唐】皇甫冉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21.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佑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22.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23.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24.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25.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26.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唐】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烛刻,篱菊暗寻芳。[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广宣]

27.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

【唐】李郢

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莲沼昔为王俭府,菊篱今作孟嘉杯。

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29.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唐】李郢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元瑜正及从***乐,甯戚谁怜叩角哀。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29.重阳感怀

【唐】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

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刘家豚犬取何难。

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30.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唐】刘商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

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

31.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唐】卢顺之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

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

32.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唐】武元衡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神都自蔼蔼,佳气助葱葱。

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

33.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六韵

【唐】权德舆

嘉节在阳数,至欢朝野同。恩随千钟洽,庆属五稼丰。

时菊洗露华,秋池涵霁空。金丝响仙乐,剑舄罗宗公。

天道光下济,睿词敷大中。多惭击壤曲,何以答尧聪。

34.丁巳重阳

【唐】司空***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客舍喜逢连日雨,家山似响隔河砧。

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35.旅中重阳

【唐】司空***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

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36.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唐】司空***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樽前且拨伤心事,溪上还随觅句行。

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37.浙上重阳

【唐】司空***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38.重阳

【唐】司空***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39.重阳山居

【唐】司空***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40.重阳山居

【唐】司空***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

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41.重阳四首

【唐】司空***

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尽庭前菊又荒。 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节更悲凉。

雨寒莫待菊花催,须怕晴空暖并开。 开却一枝开却尽,且随幽蝶更徘徊。

青娥懒唱无衣换,黄菊新开乞酒难。 长有长亭惆怅事,隔河更得对凭栏。

白发怕寒梳更懒,黄花晴日照初开。 篱头应是蝶相报,已被邻家携酒来。

42.重阳阻雨

【唐】司空***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43.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44.重阳日荆州作

【唐】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45.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46.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唐】张登

锡宴逢佳节,穷荒亦共欢。恩深百日泽,雨借九秋寒。

望气人谣洽,临风客以难。座移山色在,杯尽菊香残。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还宵须命烛,举首谢三官。

47.重阳日至峡道

【唐】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48.重阳夜旅怀

【唐】郑谷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49.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50.重阳日即事

【唐】赵嘏

闻雁韦应物篇8

传说西王母养了三只青鸟,其中一只承担着报信的任务。因此,李商隐《无题》中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青鸟都成了传递信息的使者。现在人据此炮制了“北大青鸟”。

2、鲤鱼、尺素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相思成灾,最终收到离人家书的故事。“鲤鱼”是刻有鲤鱼***案的匣子(也有说法是用尺素结成鲤鱼***案),相当于信封,里面放着“尺素书”,就是家信。家信上说:“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要多吃点,吃好点,别吃地沟油,后面就是亲爱的,想你想得我睡不着……

3、鸿雁

“鸿雁传书”太有名了。苏武当年出任驻匈奴大使时,被无端扣留,就是因为编了个“鸿雁传书”的借口,匈奴的同志们才惊觉:OMG,老天在帮他。然后才放了他。后来人们常把“鲤鱼”与“鸿雁”合称“鱼雁”,或者干脆叫“鱼书”。唐代韦皋《忆玉箫》中说“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鸿雁这东西不太靠谱,季节性太强,后来人们都改用飞鸽传书了。

4、笺/缄

总是用白绢做的“尺素”当信纸,成本太高,后来人们制作了专门用来写信的纸张“笺”。晏殊有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而“缄”是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需要密封,因此古诗中也有用“缄”来代称书信。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武关西畔路巉岩,两月劳君寄两缄。”

5、书筒

古人写好书信后,要找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称为“书筒”。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良工巧妙称绝群”之句,宋赵蕃诗《呈季承》中有:“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6、狗

晋朝陆机有一条狗,名叫“黄耳”。陆机在洛阳住得时间长了,想念家乡上海松江府,于是试探着问黄耳:Excuse me,我好久没跟家里联系了,能不能帮我送个信?没想到狗狗竟然答应了,20天之内送了信,还捎来了回信。一只狗,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他主人的事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事着实不可思议。

但史书上就这么写的,后来者们也就开始在诗句中把狗作为信使了。李贺有“犬书曾去洛,鹤病悔逊秦”、黄庭坚有“白云行处应垂泪,黄犬归时早寄书”、马致远有“天涯自他为去客,黄犬信音乖”等诗句,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的时代,狗竟然由治安员跃升为邮递员,足见在人们看来,忠犬与家书一样,都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最好意象。

7、漂流瓶

唐代知识分子于佑在御沟中捡到片红叶,上面有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是他又找一片叶子,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然后把叶子放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后来于佑为一土豪朋友工作,土豪待他不错,还把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嫁给了他。婚后两人才发现,原来分别在红叶上题诗的,就是他们自己。

这个例子有些极端,后人几乎无法复制,不过也算是漂流瓶的一种形式吧。现在的QQ和微信中的漂流瓶,不知道成全过什么姻缘没有,但拆散过姻缘的事,八成是有的。

8、口信

书信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人际传播,让人捎话。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最为着名,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也算是一种口信吧。

9、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旦提起“家书”,杜甫的《春望》立刻就会被人想起,因为“抵万金”,这封家书也被称为“史上最贵的书信”。

闻雁韦应物篇9

关键词: 诗歌鉴赏教学迁移性训练鉴赏

诗歌鉴赏教学是阅读鉴赏中的重头戏,学生虽然对此较有兴趣,但要使学生对所学古诗词达到较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较为轻松熟练地鉴赏一般未学过的诗词,难度相对大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训练。

一、迁移性训练的认知依据

迁移即同类迁移,这里指在教学训练中将相同类型的诗词曲或是非同类但在某个方面具有相似点的几首诗词联系起来,共同进行比较鉴赏,以便学生进行联想对比。从诗人在诗歌中或抒情或述志,或写景或状物等方面的手法技巧中,归纳出一些通用规律,达到加深印象,巩固基础,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便于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举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雪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前一首中的“争”、“击”、“翔”、“竞”等词,与后一首中“舞”、“驰”、“试”等词,都具有力度千钧、铿锵有力的特点。两诗虽写于不同时期,却都具有气势磅礴、豪气干云的情感特征,都以壮景写壮情、抒壮志,表现了一个伟大***家的怀、大气魄。

二、迁移性训练的角度

1.情感态度方面。例如同是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诗,屈原和陆游因时代、经历的不同,前者多用香草美人喻美好理想和忠贞不渝的高洁品质,后者多通过酒、剑、梦、风雨、烟柳等写山河凋零,壮士困厄,壮志难酬的怨愤之情。迁移训练时要善于同中求异,异中趋同,通过比较分析领会同一题材、不同诗词在写法上既灵活多变,又在某些方面有共同规律可循的特点。

2.意象方面。应注意在比较阅读中归纳出不同诗人在同类意象中所蕴含的同类意蕴。如杨柳、长亭、南浦、酒多表现临别难舍和别后相思;月亮、鸿雁、双鲤、捣衣蕴寓思乡之情;梧桐、芭蕉、猿猴、杜鹃多表达愁苦、悲伤之情;菊、梅、松竹多喻高洁坚贞之意;长城、楼兰、柳营、羌笛多用于抒写对征戍边的某种感慨等,如韦应物《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优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和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你还可举出一些用大雁写秋思乡愁的诗句吗?

不同诗人,因其身世境遇不同,因而在同一意象中所寄寓的情感也会有很大差异,如“柳”一般有“留恋难舍”、“依依惜别”之寓意,充满了离别之愁,但有时如在“烟柳画桥”、“河堤杨柳醉春烟”等诗句中,又表现出对春天的美景和生机的赞美之情,充满了喜悦与兴奋。

再如张乔《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与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首诗描绘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明确:同是写征战戍边,前者描绘的是征战戍边,年老返乡的旧卒,后者描绘的是为抗击匈奴战死沙场的士卒。)

3.表达技巧方面。运用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比喻、对比、渲染、烘托、象征、用典想象和联想、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自描工笔、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喻今、抑扬结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训练。例如: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两首诗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和场面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再如: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唯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闻雁韦应物篇10

“鸟”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就像一只小鸟,鸟头朝左,侧面而立,长长的尾巴和一双爪子。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说里是被神化的。鸟是人类认知的最原始的飞行动物,在没有发明飞机或飞船之前,能够上天飞行对双腿直立行走的人来说是永远的梦想。所以,我们的祖先曾把鸟跟天上的云、风和神灵世界联想在一起,传说后羿射十日,天上掉下了九只金色的火乌鸦。从此把太阳称为金乌(玄鸟),又传说玄鸟降落到人间产了一个蛋,鸟蛋被商代的第一个母系首领吃了下去,于是生了商代的第一代君王商契。鸟作为雄性象征,在华夏民族原始性生活中它是处女生育幻想的象征。于是,“鸟”(音)还成了特指男性生殖器的代称,直到当代还流传在民间的口语里。

我们在《水浒传》里到处可见以“鸟”为国骂的例子,例如讨厌对方的言谈,“闭上你的鸟嘴”“快夹了鸟嘴”;厌恶对方的行止,“做什么鸟乱”;吃不到酒肉,“口中淡出鸟来”;饿极了,“肚中饥出鸟来”;遇见倒霉事,“晦鸟气”“鸟晦气”“鸟撞着许多事”;没什么了不起的,“打甚鸟紧”“怕他甚鸟”;受了窝囊气,“一肚皮鸟气”“干鸟气”“干鸟么”;不三不四之人是“鸟男女”“鸟人”,或者干脆就称“鸟”,高衙内的帮闲就有个叫“干鸟头”;瞎说八道是“胡鸟说”“放鸟屁”;贪官污吏是“鸟公人”“鸟官人”“鸟蔡九知府”;天皇老子也不过是个鸟,“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不做投降派,“招安,招安,招甚鸟安”;瞧你不起,“没你娘鸟兴”“量你这鸟术,干得甚事”;别来烦我,“你不要咬我鸟”“老爷和你耍甚鸟”;惹得老爷生气,“教你咬我鸟”“放一把鸟火,把你家当都烧做白地”;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这贼亡八穷出鸟来”……信手拈来,处处见“鸟”。

现代人不文明的口头禅是“他妈的”,水浒人的口头禅就是“鸟”。

“鸟”作为神圣物或飞禽时,读ni2o;作生殖器或骂人时,读di2o。

按造字原理,“鸟”是长尾鸟。本指雄鸟。汉字中另有一个字是“隹”,本义短尾鸟,《说文》指出“鸟母也”,说明是雌鸟。因为在禽类中,雄性的尾长而艳,雌性的尾短而杂,所以“鸟”是雄鸟,“隹”是雌鸟。后来人们对鸟的雌雄不再讲究,于是一些本来分雌雄的字成了异体字,如“/”和“雕/”,现在这两个字存一废一,“”字已被简体的“鸡”所取代;有的雌雄字成了区别字,如“鸦/雅”,现在已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字,“鸦”专指禽鸟,“雅”借作文化词。鸟比其他动物更容易进入人类的文化生活,人类赋予各种鸟以丰富的人文属性,高贵的凤凰、通灵的鹰鹫、深情的鸳鸯、学舌的鹦鹉、能歌的黄莺、吐哺的燕雀、啼血的子规,等等,无不通达人性。同时,鸟以其美丽的毛羽、婉转的啼鸣、轻盈的飞舞、通人的灵性,深深地感动着人们。所以,在各种动物中,小巧玲珑的鸟被诗人们特别钟情。下面是古典诗词中摘录的一些诗句,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鸟语花香,它们给了人们多么美好的生活憧憬和浪漫情趣。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高鼎《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韦庄《台城》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翁森《四时读书乐》

至于同种的“隹”就没有“鸟”这么荣幸,它在现代汉语里已不能***成词,只作为构字成分出现,有的仍表示鸟,如、雀、雉、雁;有的成为鸟的总称,如雌、雄;大多构成了文化概念的字,如、隽、难、雅、集、雇、雏等。其中“雁”字比较有意思。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大雁飞行时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因为它们每天飞行成百上千公里,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带头的大雁最有劲,它扑动翅膀,翅尖扇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后面的小雁轻轻地抬起来,长途跋涉的小雁就不会掉队。排成“人”字或“一”字形飞行,后面的大雁飞起来会很轻松,就不必休息很多次。头雁飞行时在其身后会形成低气压区,使后面的大雁减少空气的阻力。这样,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雁”是一个形声字,从“隹”从“人”,“厂”(音岩)声。意思就是排成人字的“隹”。每当秋冬季节,大雁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飞到我国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这样南来北往,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时期,大雁就成了主要的通信工具。所以古人有了鱼雁传书的传说。它们是天然邮递员。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赞美大雁的诗词。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中西文化漫谈】

中华民族最崇拜的鸟是凤凰,古代也写作凤皇,意思是大鸟。故甲骨文里跟“鹏”字同形,视为神鸟。英文名作Phoenix,也称作长生鸟,形似于极乐鸟。长生鸟完完全全是一种最夸张、最杜撰、最多斧凿之痕的鸟。它也出现在古埃及、古希腊、中东和欧洲的神话中。在佛经中,传说它能转生,它死时会突然化成火焰,然后新鸟自灰中翩然而生,这叫凤凰涅。在中国道家口中,一个人经过修炼,幻化为鸟是最崇高的境界,这叫羽化,所以古人常谓仙人为羽人。目前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高山族排湾人、苗族、侗族、彝族、纳西族等丧礼中,还保存着头插彩羽以引导亡灵升入天国的象征行为。让亡者羽化意味着其肉体与灵魂分离:尸体入地,灵魂仙化成神。而这些仙化的灵魂,可以餐风饮露,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能够做到入火不灼,入水不濡,不受时空、王权及人的生理条件限制,是一种绝对自由的人。为了逃避苦难的现实,化为鸟,显然是无奈的选择,但也是最幸福的选择!

鸟的毛羽是所有动物中最美丽的,它也因此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比如鸟的毛羽色彩在西方人心理上引发的寄托是很浪漫的,乌鸦的黑色,象征智慧;孔雀的绿蓝色,象征渴望爱情;鹤的白色,象征力比多,孕育精神生活;凤凰的火红色,象征神圣崇高与不朽。许多不同的说法也发展起了对应的神圣关系,比如白鸽、雄鸽和鸭子成了爱情象征;白鸽和鹰成了灵魂升华的象征;乌鸦和天鹅成了神与人之间说情的象征;秃鹫与凤凰成了引导亡灵去阴间的鸟;鹰、隼和南美大鹦鹉,成了太阳与天神的价值、战争胜利、渔猎丰收的象征;夜鸟则是月亮与冥神的象征。于是,鸟成为人类各个不同民族的精神寄托和自然崇拜物。

在南美洲,人们对鸟类有一种深厚的文化信仰。南美洲鸟的种类占据全球的三分之一,而其中大部分又属于候鸟,候鸟的冬去春来等习性易让原始人联想到与太阳的关系,诱发人们对鸟类的敬畏和崇拜。虽然16世纪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天主教徒曾在亚马逊流域大规模传道,但那里的人对鸟羽顶礼膜拜的传统信仰却躲过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这些约在几万年前从西伯利亚跨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定居的印第安人的心灵,始终沉湎于对鸟类的幻想,向太阳献祭鲜血的方位寻找肉身之腐转为精神飞升的依托。这并不奇怪,鸟类会飞,能轻盈地脱离地上的重力,注定人们用它来构想天地和人神之间的联系。所以,中国的仙人以鸟的模样出现,基督的天使长着翅膀,《梨俱吠陀》里说“智慧即是飞得最快的鸟”。某些史前的鸟人***案,也证明灵魂飞升或者萨满心驰神荡的飞行。

北美印第安人众多部族都用羽毛装饰自己和儿童,期望羽毛给以摆脱人间重负束缚的神奇力量。王公贵族头戴的羽冠以期待获得阳光的最高权力和灵魂的加冕。这使我们联想到中国京剧演出中,英雄人物头顶上高耸而晃悠的野鸡毛,是力量的象征。

最先用羽毛做头饰的人想必十分得意,因为他相信羽毛的神奇力量能转移到自己身上了。在10世纪末,南美洲阿兹特克人的首领常以赠送羽毛装饰物作为对社会精英的奖赏。在西班牙传教士到来的时候,阿兹特克人们为其向神灵祈福,蒙地苏玛二世甚至向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赠送了纯金王冠和鸟羽!把鸟跟人类自身的能力类比,是各民族的普遍现象,如哥伦比亚的***加诺印第安人甚至认为,蜂鸟和花朵交尾,代表和旺盛的生殖力。巴西人还把蜂鸟叫做吻花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闻雁韦应物10篇

学习

典型案例剖析材料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典型案例剖析材料,内容包括典型案例剖析发言材料范文,典型案例剖析材料心得体会。一是工作标准执行不够严格。对***治纪律和***治规矩没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能始终高标准、严要求自己,***策落实不够有力。对中央

学习

商场筹备期营运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商场筹备期营运,内容包括商业筹备期运营日报模板,商场营运部门案例分析。国外有关石油储备筹资的文献不多,通常都以规避油价风险或通过建模以实现石油储备规模最小化和成本最优时考虑筹资成本和风险。BalasE(1979)通过建立模型

学习

体检中心主任述职报告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体检中心主任述职报告,内容包括体检中心主任述职,体检主任个人述职报告范文。1、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学习十六大精神落实到实处,立足本岗位,踏踏实实地作好本职工作。2、积极参加***治学习作为走上领导岗位

学习

我们班的新鲜事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我们班的新鲜事10篇,内容包括班级里的新鲜事日记,班级里的新鲜事作文通用。可眼见为实呀,不由我不信。此刻,王小路正准备锁门,只见他一手摸出钥匙,一手拉起门把手。看见我来,他赶紧把教室门推开。“班长,你是来检查我有没有打扫卫

学习

描写立春的古诗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立春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立春古诗大全儿童版,清江引立春古诗原文。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

学习

人变了心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人变了心10篇,内容包括人变了心的短句,人心变了味文章。在传说中,徐若这段最新恋情告终的理由是两人的年龄差距造成观念落差,徐若想安定,而男方定不下来,更抱怨她太忙,远距离恋爱很辛苦。这似乎是很多情侣都可能面临的困境――事

学习

机械设计课程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设计课程模板,内容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日志10篇。(二)指导方法改革在课程设计之前,负责人对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开个小会,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明

学习

金融系专业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系专业论文,内容包括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完整范文,金融系专业论文。(二)具体目标1.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转变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实践与理论相脱离

学习

供销社改革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供销社改革,内容包括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供销社2015年改革。基层供销社是直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组织。基层供销社办得成功与否,对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关系重大,也是广大农民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特别是计划经济年代,基

学习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化学实验计划10篇,内容包括初中化学实验方案100例,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10篇。一、做好理论准备任何实验都是以化学理论知识为指导的,创新性化学实验更加需要理论的支持,才能够保证其科学性、严谨性。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

学习

铅笔盒里的争吵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铅笔盒里的争吵10篇,内容包括文具盒里的争吵优秀范文,文具盒里的争吵作文精选10篇。听了小主人的话,大家都惭愧的低下了头。五年级:毛若倩

学习

初三激励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激励10篇,内容包括初三学生激励短句,初三学生激励语言大全集。3、决战中考,改变命运。4、辛苦一年,收益一生。5、破釜沉舟,背水一战。6、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7、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8、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

学习

心理卫生论文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卫生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模板,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论文标题。1.3躯体不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温、高湿和高盐雾的海洋气候影响长期航行人员的健康,例如某部710名护航官兵体检时检出不合格者186人(26.2%),位

学习

韦应物滁州西涧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韦应物滁州西涧10篇,内容包括韦应物十首有名的诗滁州西涧,滁州西涧韦应物全文。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赏析:这首山水名篇,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所作,是其久富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尤其,“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对后世影

学习

韦应物的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韦应物的诗10篇,内容包括韦应物在苏州的诗,韦应物的诗寄李儋。冲淡含有闲逸、淡泊、深远等特点。平和更加侧重于心态的平静、心平气和,即使是激愤的情感也是用淡泊的形式表现出来。冲淡平和,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精

学习

韦应物拼音范文精选

阅读(92)

本文为您介绍韦应物拼音范文精选,内容包括韦应物的诗拼音版,韦应物三字读音。韦应物拼音篇1导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