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古诗10篇

立秋的古诗篇1

1、《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来源:文章屋网 )

立秋的古诗篇2

关键词:《秋水》 知音 孤独

作为抗战时期生活在北京沦陷区的诗人,朱英诞长期被文学史冷落,时至今日知之者甚少。他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来到北京,有幸得到了林庚的指引并师从林庚,后在林庚的介绍下结识了废名,从此在诗坛追随林庚、废名二人,因此成为“废名圈”诗人之一。朱英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温柔敦厚”的美学传统,同时又深受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其诗歌呈现出“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风格。朱英诞笔耕一生,在四十多年的创作中留下了了几千首诗歌,但公开发表的作品极为有限,《秋水》即是一例,该诗作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诗人在伪北大接任废名继续讲新诗。

《秋水》体现了朱英诞诗歌中“古典与现代互涉的”①的美学风格,具体表现为中国古典意象与西方象征主义的糅合。该诗从题目、题记到意象均带有浓厚的古典诗文气息,呈现出鲜明的古典诗歌凝练的特色。同时,朱英诞遵循废名提出的新诗就是“内容是‘真诗’,形式是散文”②的创作原则,采用自由体的诗歌形式,全诗分为三节,每节四行,每行字数不等,不讲求韵律,外在形式随意铺排,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出完整的情感。此外,朱英诞充分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在古典意象中寄寓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秋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得很早且常被使用的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秋水”最早与“伊人”共同出现在《诗经》中的《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这首民风中,“秋水伊人”喻指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庄子的《秋水》,通篇设喻,讨论人应怎样认识外物;王勃在《腾王阁序》中写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该句堪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剪秋水。”“秋水”化为了“清澈的眼波”,此后有了“望穿秋水”的典故……

从古代诗文中可以看出“秋水”清澈而微凉,***而内敛,给人明净宁远的美感。诗人以“秋水”为题,可以预见这首诗歌传达的是古典式的清雅宁远之美,诗人对高尚***、质朴纯净的精神追求可见一斑。

作为朱熹的后代,家庭的影响使朱英诞年幼起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古典文学的海洋里,这自然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经常在诗歌中化用古诗词。从题记中更可见出他对古典诗词的偏爱。“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中的首联,该诗表达了唐朝诗人韦应物在扬州偶遇故人时心情之激动。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如叙家常,毫无雕饰,写老朋友彼此客中不期而遇的欢乐。朱英诞将这两句作为《秋水》的题记,暗示了诗歌将要传达的内容与知音相关。联系题记,可见《秋水》在表达知音难觅的感触外也传达出偶遇即是乐事,修短随度,方是大美之意。

你温柔的拒绝了许多,

许多的东西

落在白纸以外。

让它们保持适宜的温度。

这是诗歌的第一节。从字面上来看,“你”当指“秋水”,“的东西”可视为现实社会中物欲的象征。诗人用顶针的手法连用两个“许多”,达到强化的效果,突出“秋水”态度的坚决。“秋水”“温柔的拒绝”了“的东西”,她采用平和的方式拒绝而非急促粗暴地排斥,可见“秋水”静默而坚定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让不美好的事物“落在白纸以外”。“白纸”正是“秋水”,“白纸”是纯洁无暇的代表,寓意身心洁净出尘,象征了“秋水”的纯洁,她拒不接受世俗的铅华。她让“的东西”“保持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温度”代表着“秋水”对现实的若即若离,身处社会之中,谁也无法不受其影响,所能做的就是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平衡点,诗意地栖居其上。“秋水”静守自己的一亩方圆,表现出“善万物而不争”的人生姿态。

时有片片的花叶流来,

一点的乱人心曲!

依旧留下那云霞的容貌吗,

啊无人相识的***案?

这是诗歌的第二节。“花叶”象征着外界的干扰。“片片的花叶”来到面前,“秋水”有所动,故云“乱人心曲”,真实地表现出了人在面对世俗的诱惑时内心的情感变化。“秋水”在进行内心斗争的同时质问自己“依旧留下那云霞的容貌吗?”“云霞”本指朝霞,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云霞喻有远离尘世的地方之义。“啊无人相识的***案?”这是“秋水”最终做出的选择。虽然采用疑问句的形式,但一个“啊”字表现出“秋水”对自己意志坚定的感叹。“***案”源于“云霞”,云彩形态各异,在天空中描绘出各种不同的***案,既然是“无人相识的***案”,可见“秋水”选择的“***案”只有自己才真正读懂,喻指万物的存在竟无人读懂自己,表现出“秋水”不遇知音的孤独。从中可以看出“秋水”表现出了“任世俗声色而过,随云卷云舒消融”的从容与平静和“拈花一笑破红尘,人生几度悲秋凉”的孤独,可见知音难觅。

渔女是聪明的,她的歌曲是

明洁的灵魂,从不扑人眉宇,

她不问你从哪儿走来或是向哪儿走去;

山,海吗?镜中的她却笑而不答。

这是诗歌的最后一节。“渔女”即题记中的“故人”,诗人将渔女比喻为知音,寄寓着他的美好理想。“她的歌曲是明洁的灵魂,从不扑人眉宇”,可见渔女是知音的象征。“歌曲”象征着渔女的言行举止,“歌曲”可以净化灵魂,给人明洁之感。“从不扑人眉宇”表现出作为知音的渔女从不像“花叶”一样乱人心曲,“她不问你从哪儿走来或是向哪儿走去”。“山,海吗?镜中的她却笑而不答”,“山”、“海”泛指“从哪儿走来或是向哪儿走去”的地方。“镜中的她却笑而不答”,渔女的存在犹如水中花镜中月,不可触摸,“镜”是虚而玄的。“镜”在中西诗学中是重要的象征物。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罗蒂把追求确定性的西方现代性哲学比喻为一面“巨镜”。③这面“巨镜”追求一种永恒在场,无所不包的洞察、照见一切,就是看见一切,随之毫无遗漏地把握一切;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镜子”,主要指向人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中国的镜子,更多的是在“静”、“空”、“虚”、“玄”的语境中使用。“镜”的出现反映出渔女的存在只是幻象,印证了“在朱英诞走向现代诗歌道路之初,他就在西方现代诗歌批评的启发下意识到了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相互指涉的可能性。”④可见朱英诞诗歌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十分自觉和明显的。

朱英诞的这首诗是无“我”的,“秋水”成为诗人的移情对象。知音难觅是“秋水”的孤独,也是诗人的孤独,人类的孤独。朱英诞继承了废名“当下性”的诗学观,注重当下的情绪和审美体验的书写。诗人性格含蓄,三四十年代在伪北京大学接替废名讲授新诗,作为留守在沦陷区的知识分子,他对现实对未来都有着诸多的担忧。与时代的不相容让他只能将自己圈禁在自我世界,他内心必然是孤独的,他渴求知音的出现。当然,朱英诞的孤独和苦闷并非是他一个人的。伯牙在钟子期死后,异常悲痛,不惜摔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鲁迅遇到瞿秋白,深感“一生得以知己亦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知音难觅的孤独和苦闷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共有的。

知音固然难觅,但朱英诞不强求,他持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秋水”具有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的水的特点,即“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无为而无不为,无形而无不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诗人以描述秋水***、内敛的特质开篇,并且进一步阐释了她波澜不惊的特质,五彩斑斓惊不了她洗尽铅华的决心,云卷云舒扰不住她恬淡虚无的宁静。且终章将意象转到闲适恬静的渔女身上,可见诗人内心宁远,认为对待人生应像水一样“善万物而不争”,随意修度,方为人生之美。这也体现出了道家文化贵虚静、尚朴拙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陈芝国:《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2月第1期。

[2]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理查・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与自然之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

[4]陈芝国:《抗战时期北京诗人研究》(2009年博士论文)。

[5]陈萃芬,陈均:《关于诗人朱英诞》,《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4期。

注 释:

①陈芝国:《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2月第1期。

②废名 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③理查・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与自然之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

立秋的古诗篇3

关键词:《蒹葭》 “秋水”意象 中国古代婚姻礼仪

《蒹葭》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歌,写的是一个男子强烈的追求一位美丽的女子。抒情主人公在水边芦苇丛中寻找心上人,“有位伊人,在水一方。”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而抒情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却始终未找到心中深深思念着的她,因为道路的艰难、曲折,“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是影响主人公寻找新上任的客观原因,同时,又说明了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历尽艰辛。到底在哪里才能找到我朝思暮想的伊人呢?伊人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b”,明明“在水一方”,却可望而不可及,因此,男子寻伊人而不得的主要原因应该不是因为道路的艰难险阻。

抒情主人公在天刚放亮就来到秋水边,直到太阳东升,也未找到伊人。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河滨,面对茫茫的秋水,等伊人等不见,寻伊人寻不着,心情何等焦急和惆怅!既然这么焦急,那为什么不渡过河去寻找伊人呢?阻隔主人公寻找伊人的主要还是眼前的这条“秋水”。只要渡过眼前这条秋水就一定能见到伊人吧?何况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是那么执着!可见,眼前的这条“秋水”并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如果是普通的河水,凭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满腔热情和执着,一定会想办法渡过去,或是游过去,或是乘船渡岸,偏偏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心愿,可就是不能实现,因为这条“秋水”它在诗歌中是阻隔抒情主人公见到伊人的主要障碍,就如同是阻隔牛郎和织女在一起的银河一样,它是一种象征,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象征,和中国古代婚姻礼仪有着直接关联。

“秋水”的意象在《蒹葭》中象征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就是说,真正阻碍男子和女子在一起的并不是现实的“秋水”,而是婚姻礼制。在我国古代的阶级社会里,男女婚姻讲究合礼、合仪,《礼记》中就有记载:婚姻者,合二姓之好。婚姻的成立是男女双方,两个家族的事情,讲究门当户对,同时,由家长决定婚姻的成立和解除,也就是说,在古代婚姻中男女双方无自由成婚的权利,而是要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成婚时也要明媒正娶,非媒不娶。在《诗经・氓》中“弃妇”婚前推迟婚期,约定“秋以为期”的主要理由也是“子无良媒”。由此,可见的诗歌中的“秋水”并不是一条简单的河,而是作为一种意象,象征着当时的某种社会力量,即阻碍男女自由恋爱、自由成婚的社会力量,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封建婚姻制度。

从“水”意象的原型意义看,水是生命诞生的源泉,是孕育生命的宝地,水象征着生命的孕育,而古代男女的婚姻也有着传宗接代的使命,所以,在婚恋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往往发生在水边,《蒹葭》中的“秋水”意象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从“水”意象的原型意义看,一条河水,隔开两岸,水自然就有阻碍男女随意接触的原型意义,因此,在婚恋诗歌中,“水”的意象有时象征着男女恋情“柔情似水”,有时则又可作为阻隔男女在一起的阻力的象征。《蒹葭》这首诗歌中的“秋水”意象恰好将这两种象征意义同时包含,而且又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男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的限制表现出来,“秋水”表面看是男女主人公不得相见客观的阻力,实际上古代婚姻制度才是男女主人公不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古诗中的水意象[EB/OL].百度文库.

[2]胡山林.文学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治学院 讲师 担任《文学理论》、《古代文学作品》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立秋的古诗篇4

阅读理解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破学生与文本的界限,让学生走进古诗,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特色:

生活积累 自主合作 学习资源 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过程及设计意***: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

1.秋天到了,你观赏过秋天晴朗夜晚的景色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以下你看到的秋天夜晚的景色。(师板书学生积累的词语)

(皓月当空 秋高气爽 一轮明月明月清风)

2.过渡:秋天,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大地显得那么宁静、和谐。皎洁的月光下湖面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3.出示插***(月光下洞庭湖的景色),***上画了什么?请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

4.出示古诗《望洞庭》,读诗看***,哪些诗句是描绘了***上的景色,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体现生活,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打破学生与文本间的界限,让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秋天夜晚的景色,感受秋天夜晚的宁静,拉近了与古诗的距离。通过看***选择诗句,初步感知诗文,为潜移默化地理解诗文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自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顺。

6.简介诗人和洞庭湖。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学生质疑,这首诗你哪些地方不理解?

2.引导理解,运用以下方法:

1)看***理解;

2)互相讨论;

3)查工具书(字典、古诗解释等);

4)向同学、老师请教。

3.讨论,交流(说说你的理解以及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学贵有疑”,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提出问题,并教给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讨论、交流为契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纠正、规范学生的语言,把学生视为学生发展的主体。)

4.说说诗句的意思。

5.加深理解,感受诗意。

1)“湖光秋月”为什么“两相和”?

2)诗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三、美读成诵,领会诗情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读后请生评读。)

3)指名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教师范读;

5)配乐赏读;

6)有感情地读,背诵古诗。

诗的韵律、节奏是与古诗的内容、感情、气氛融为一体的,通过反复诵读,充分读书,读中有反馈、有指导、有评价,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读书的过程,切切实实地指导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情感融合在一起,使诗句成为有形的画面。配乐诵读,让学生把诵读变成欣赏性地读、创造性地读,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四、再现情境,再创诗境

1.教师在舒缓平稳的音乐背景下介绍诗人在什么情境下创作了这首诗?

(学生闭眼静思)

2.通过介绍,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就是要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借用音乐和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再一次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在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意境,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五、课外拓展,归类积累

立秋的古诗篇5

关键词:***式理论;古典诗歌教学;“悲秋”

中***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96-02

一、“***式”理论及其内涵

古希腊的哲学著作中最先提出***式二字,只不过其含义与今日大不相同。深化***式理论的第一人是康德,而将之运用到心理学领域是英国的巴特利特。瑞士的皮亚杰将***式理论用于认知心理学中,美国的鲁美哈特创造性地把***式理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联系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是该理论的佼佼者,他把***式理论当成是人类学习的生成模式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如果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与外界的信息建立起积极的联系,那么学习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1]毫无疑问,阅读、写作均存在一定的***式模式。有研究者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随当前阅读的内容不断主动地激活读者背景知识,将当前的信息与先前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过程[2]。按照***式理论,如果一个阅读者在阅读某个材料时,无法将大脑中的***式与材料信息建立相应的关系,则其信息的解读是无效的。据此而论,当阅读者无法解读材料时,如果帮助其建立阅读***式与外界信息的联系,或者激活其阅读***式,阅读者便能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解读文本。而且如果***式能从不同角度引导阅读者对信息的理解、破译,能产生举一反三,为创造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提供条件。

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式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古典诗歌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首先,古典诗歌的语言系统与今日迥异,今人与古人处于不同的语言背景与文化背景中,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其次,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讲究声律、平仄、对偶,语言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而中学生的阅读素养不够扎实,尚难把握诗歌之美。最后,古典诗歌的意境十分抽象,最难破解。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障碍。特别是中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十分有限,不经巧妙点拨,难以体会个中奥妙。而传统的教学法不尽如人意,采用新的教学法也就十分必要了。当然,难点也有突破点。如近体诗的平仄是固定的,押韵的地方也是固定的,教师便可总结其中相类似的诗句。又如古典诗歌的一些意象具有固定含义。如“东篱”、“黄花”、“柳丝”等诸多意象在诗歌中意义大体是不变的。又比如,一些诗歌中的句子,组合形式具有特殊性,如有些诗句全部由名词组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些由纯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诗句,意象密集,画面感强,颇似几幅山水画的集合,其风格不尽相同,但其所描绘的景物均有一种苍茫之感。如果我们再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这些诗词作者有相近的感情倾向。有了这些共同点,教师便可总结这种句式的***式,引导学生加深印象。上述所论的共同点较难以掌握,缘于其尚未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化的信息以基本规律、基本概念与主题思想为理论依据,体系简易、中心突出,易为学习者所心领神会的,它可以使得记忆变得明晰化,加深印象[3]。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能通过***式理论促进诠释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便能极大促进对诗歌内涵的准确把握。那么,如何促进呢?首先,应从诗歌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从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范式”。所谓的范式就是诗歌表现出的一种共同的知识组织形式。例如歌颂春天的诗句,可以从三方面归纳其***式范式。第一,画面的色彩。第二,表现诗人喜悦之情的词语。第三,描写春天景色的意象。其次,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建构诠释诗歌的知识点的***式范式。而且,当旧的***式范式的内容不断发展与深化,便会递进为高一级,新的***式范式。以伤春为主题的诗句为例,如伤春诗原因生成***式为(思征人、报国无门、贬谪外地、仕途偃蹇、韶华消逝、人生感伤、爱情失落……);情感表现***式为(愤愤不平、哀而不伤、郁郁寡欢、郁结于胸、抑塞磊落、黯然神伤……)这几个诠释伤春诗歌的范式便可成为建构伤春诗歌的***式。这种***式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联想。最后,探索***式下面的低层***式有助于实现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4]。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不断建立***式有助于对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比如在熟悉伤春诗的***式范式后,还应让其了解低层的***式,如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等。

三、***式理论在几首“悲秋”词曲教学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里,“悲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这类诗歌中,意象的选择,作者情感的特征,诗歌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一种范式。为了研究方便,这里放宽了“悲秋”的概念,我们将中学语文课本中,李煜《相见欢》、柳永《雨霖铃》、马致远《秋思》、范仲淹《渔家傲》《苏幕遮》、王实甫《长亭送别》、李清照《声声慢》等归为悲秋作品。首先,从上述作品中,我们可以抽绎出主要的景物意象。西楼、弦月、梧桐、东流水(《相见欢》);烟波、暮霭、酒、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秋思》);大雁、落日、孤城、浊酒、霜(《渔家傲》);碧云、黄叶、寒烟、斜阳、明月、酒(《苏幕遮》);碧云、黄花、西风、北雁(《长亭送别》);淡酒、(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声声慢》)。我们不妨从这些诗词中,归纳出几个频率较高的意象,分别为(秋)西风、(残)月、(浊)酒、大雁。通过对“悲秋”的词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某一相近内容作为吟咏对象,其往往会形成某种相似的范式。如“悲秋”词在意象的选择上,首先偏向于选择色彩暗淡、质地凄清的词语。其次,其所选择的高频意象西风、残月、浊酒、大雁,说明了“悲秋”情感的表现有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缘于词中抒发了某种相同的思乡之感。这种思乡之感,教师可根据思乡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式范式。马致远《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羁旅行役者的悲凉感受。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对故乡的深刻思念,表达了建功立业与思乡之苦的矛盾心态。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表达了词人萦绕不去的思乡之情,是对故乡昔日人事的追忆,难以释怀,不禁潸然泪下。杜甫《月夜忆从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杜甫战乱中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通过描写故乡的月亮,倍增对家乡和弟弟的想念。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写了诗人漂泊他乡孤寂凄清之感,表现了眷念故乡之情,但淡淡的乡愁含而不露。思乡是古诗永恒的主题,但诗人的情感因为处境、身份等因素流露出不同的感受,在讲述“悲秋”词中,教师当举一反三,总结归纳,授人以渔。其次,我们还应抓住反映词句情感特征的关键词句。《相见欢》为“寂寞”、“许多愁”;《雨霖铃》为“无绪”、“无语凝噎”、“伤离别”;《秋思》为“断肠人在天涯”;《渔家傲》为“归无计”、“人不寐”、“征夫泪”;《苏幕遮》为“黯乡魂”、“愁肠”、“相思泪”;《长亭送别》为“总是离人泪”;《声声慢》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悲秋”有不同原因,词人或者伤离别,或者思故乡,或者忆往昔,或者叹如无根浮萍,其情感倾向十分鲜明,可归结为“悲”与“愁”。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对其他类型诗歌作品进行总结。如“咏怀诗”、“闺怨诗”的情感倾向。最后为作品均显示出伤感的审美风格,这种对“悲”的表达使得作品的节奏舒缓而徘徊,难以消散。当然,除了《声声慢》开头的句子,其他词的节奏均为舒缓的。因而在朗读时,要引领学生体会句尾押韵之处的凄清、悲伤之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莫雷.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立秋的古诗篇6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立秋的古诗篇7

关键词:传统 新文化运动 王士祯 胡适 周作人

《秋柳》四首是王士祯作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的一组诗歌,在1919年再次被提起。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以组诗第二首为例,作为用典之拙者,认为诗中采用的典故可以同时作几种解释,并没有确定的根据。

作为新文学运动中划时代的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中国文学的改良,使白话文大行其道,对文学传统的影响不言而喻。胡适在《刍议》中选用《秋柳》为靶子,一是因为近代以前,在中国人的文学活动中,诗被有意识地视为最重要的样式,诗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整个文学的缩影。一是因为诗作者王士祯二十四岁时就凭《秋柳》闻名大江南北,之后一度为清朝文坛盟主的特殊地位。《秋柳》诗的背后,有中国文学的古传统。

一、现实与典故

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评《秋柳》诗第二首用典失当,这一论断是否确实呢?这里不妨先对该部分做一粗浅解析,诗歌的具体内容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第一联是对实景的描绘,苍凉秋日里,柳树万缕千条。次联就从对秋柳姿容做的朴素写生,过渡到运用多重典故。“中妇镜”取意于陈后主作的《三妇艳》,下一句是化用古乐府《黄竹子》的句子“江干黄竹子,堪作女儿箱”,两句话皆与柳无关,但都有事过境迁、人事全非的喻义。这两个典故的使用,使柳树这一具体意象变得非具体化,似乎赋予了柳树以精微的象征化情思。之后第三联转而征引了《琅琊王歌》一诗里的喻义。《琅琊王歌》取自古乐府,中间涉及一个历史故事,是说隋炀帝命人在琅琊上种植的杨柳还在,但昔日的繁华已经不知去了哪里,这反映了王士祯创作《秋柳》时的复杂心境。诗写到这里,由第一句实景到二、三句对于实景的申发,因为描述了过去的事的典故的使用,诗的重心从现在移到了往昔,而人的感受也从感官的体会过渡到了心灵方面。及至最后一联,诗的结句“若过洛阳风景地”,这是由柳树而引发的将有之思。

整首诗由柳树开始,与典故相互交汇,蕴含了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交错对接。诗中诸种情绪,透出于现实之外,实为深入心灵的幽感。关于典故的这一作用,学者袁可嘉也有所关注:“艾略特在论及个人才智与传统的关系时也说,一件新作品的出现,不仅表示新价值观念的建立,而且兼有调整传统价值的作用;这些看法正足以帮助说明叶芝用‘拜占庭’象征想象王国,艾略特借用那么多历史典故的缘故。”袁可嘉用这种论述来说明运用典故在文学中可以做到古今并列,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渗透,使两者可以获得丰富的意义。

正如徐国能所说,王士祯咏“秋柳”的成功,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柳态与柳树的文化意义,同时借着这个层次的描写暗示了诗人在现实中别有一番低回想象,味外味由是产生。①当然,在另一层意义上,《秋柳》诗的主题选用了多重典故,使这首诗的意义难以捉摸。胡适诟病的地方,部分原因就是在这里吧!

二、典故与音韵的对应

《秋柳》组诗以情韵胜人,当时似乎很受欢迎。据《菜根堂诗集序》,赋《秋柳》诗当场,这首诗就有数十人唱和。三年之后,王士祯赴任扬州府推官时,《秋柳》已传遍大江南北,顾炎武也曾以诗篇《赋得秋柳》应和。他们欣赏的方面还会有什么呢?有诗评者认为,他们欣赏的是诗中的语言,就是巧妙地选择各种词语,从单词的连续与流动之中产生观念的波动以及音调的波动,在这些波动的新鲜感中显现出魅力来。

我记得某位山东籍的先生曾经一边吟咏此诗的第二首,一边称赞其音调之美。确实,由“娟”两个同音字重叠、进而继之以“凉露”“欲为”两组双生词为始句,而以只由阳声组成的“含情重问永丰坊”为结句的第二首诗的音调,是四首诗中最美的了。②

语音本身与特定的心理效果之间有紧密的对应性。无论是哪种语言,动词往往都需要重读。《秋柳》这首诗的动词位置很妙:第一联“为”“拂”次第在句中为第六、五字,“拂”字位置稍前,重读。第二联没有动词,第三联动词都是第二个字,语句工整。第四联生变,动词在第二、四字处,与首联和中间两联都不同,成为诗中最大的起伏处,与诗意在这里的迸发同拍。同时,中妇镜、女儿箱、隋堤水、大道王、风景地、永丰坊各个句末的词语上下抑扬,颇有水的流动之韵。如此一来,整首诗似是微风下的水流,时而平和,时起涟漪。体现在具体的用字上,即便诗中诗意萧瑟,却不妨碍在音效上颇响亮的〔ang〕音用得紧凑绵密,霜、塘、箱、王、坊,蕴含了语言内在的音乐性,意义和音调双重变奏,哀而不伤。

时过境迁,七律诗歌在近代中国人看来,已经是一种古典性质的文学形式。鉴于此,现代学者叶嘉莹很欣赏诗人能使用“陈言”而又能赋予其“新生命”的能力,认为唯其善于使用“陈言”,所以写出来的作品才像地道的旧诗;又唯其善于赋予“陈言”以“新生命”, 所以写出来的旧诗才不致流为滥言而有新颖的意境。③《秋柳》诗中使用的典故不少,让欣赏的人体会到古典的魅力;另一方面又让人感到新鲜,这在相当程度上与语句中的音韵美有关。依律用典,而又不妨碍语言上很有新鲜感,可谓古典而又新鲜。

三、胡适的态度

而这一首诗人的得意之作却被胡适当做“用典之拙者”, 认为它是怎样说都可以,又无论怎样说都不明白的诗。其实,胡适写《文学改良刍议》的用意就在于不模仿古人。就文学的典故问题,他的意***很明显:“用典之拙”不如用典用得好,但最好不用典。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写的导言里,胡适认为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理论有二:“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是文学工具的革新,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他在该导言中还指出他是“活的文学”的理论阐释者,周作人是“人的文学”的理论阐释者。在胡适眼里,文学因为不能为一般人欣赏,仍旧是少数人的贵族文学,仍然免不了‘死文学’或‘半死文学’的评判”。④

提倡“活的文学”的胡适,认为古文是死文字,白话是活的。他口中的“人的文学”阐释者周作人,对此看法并不同。在周看来,文字的死活只因它的排列法而不同,其古语不古,死与活,在文字的本身并没有明了的界限。⑤80

周作人还在其《中国新文学源流》一文中,把新文学运动与明末的文学运动相比较,探究了新文学与本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胡适认为文学向来是向着白话的路子走的,这是发展的正轨。周作人则以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其实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他大体赞成胡适文学***的观点,但给出了另外两点用白话的理由:⑤73首先,因为要言志,所以用白话。写文章是想将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不拘格套,独抒性灵,最好的方法就是“话怎么说,就怎么写”。另一个理由则在于,当时的中国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动。人们对于***治、经济、道德等的观念,和对于人生、社会的见解,都和从前不同了。古文这旧的皮囊,已经盛不下新的东西和新的思想,就要用白话写作。

毋庸置疑,胡适的白话语言观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也给予了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深刻的影响,但其借以承载的诗学观念还值得商榷。诗是语言的艺术。诗句不同于普通话语,是“语言中的语言”,这是法国诗人与诗歌评论家瓦雷里一再强调的话。现代诗人大抵上同瓦雷里一样,都认为诗就是在语言中再造一种语言,胡适的观点恰逢其反。他在其论著中反复地申明,我们要创造新文学,也须先预备下创造新文学的“工具”。我们的工具就是白话。胡适认为,包括诗歌在内,文学不过是最能尽职的语言文字。⑥以《秋柳》诗为例,尽管其作者王士祯作为中国神韵诗理论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这首诗以其语言和意义的多义性著称,曾经在社会上流行一时,这改变不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对它的评定。胡适谈诗,似乎只有常识,没有热情。文字和文学都是人支使的工具,在胡适的有关假设中,我们发现了他的工具性立场。

在文化传统上,被淘汰是一个问题,该不该淘汰是另一个问题。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影响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其实所谓外来“影响”,也不过是异域空间存在的另外一种传统而已。如同在西方,东方文化身份与当地的主流文化逐渐呈现出“杂交”的状态,⑦发生碰撞的两者因为有着各自独特的进化过程,有自己不同的发展速度与包含各种因素的不同内在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往往不是从一点出发从而决定其他艺术的所谓影响,还应该被看成一种具有辩证关系的复杂结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杂志上一经发表,就产生了远超出文学领域的社会影响。在胡适的倡导下,白话文开始以与旧文化决裂的姿态出现、发展。尤其到了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极具文学价值的一批小说、诗歌和纪实文学作品。这样一来,胡适对《秋柳》诗的品评在中国文化史上就有了独特的意义。

注释

① 徐国能.王士祯杜诗批评辨析[J].汉学研究,2007,24(1):326.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吴调公在其《神韵论》中也说,渔洋《秋柳》的写作,很可能包含着为他长期所积蓄的、纵使不十分强烈的故国之思,见:神韵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6.

② (日)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M].章培恒,邵毅平,骆玉明,贺圣遂,李庆,孙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45-346.

③ 叶嘉莹.嘉莹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61.

④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A]//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134.

⑤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A]//温儒敏,费振刚.百年学术――北京大学中文系名家文存(文学卷)[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8.

⑥ 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A]//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87.

⑦ 张***.美国华裔文学中“东方主义”的消解[J].江西社会科学,2012(5).

参考文献

[1] 瓦雷里.文艺杂谈[M].段映虹,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 叶嘉莹.嘉莹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立秋的古诗篇8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内涵 意义

2017年全国高考卷语文2作文题是从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诗句的考察确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对诗句内涵的理解,如果你对它有创新的理解或者自己的看法那就另当别论了。六句古诗词都是哲理类诗句,写作时把道理分析出来才有利于发挥。

一.古典诗词的鉴赏内涵

鉴赏是对古典诗词的鉴定和欣赏。对古典诗词蕴含的形象、思想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古典诗词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古典诗词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古典诗词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

二.古典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

其一,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等级上。其二,以繁琐作者介绍替代时代特色。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作品,便开始讲授诗词内容。其三,以字词的解释代替了句意的完美性。

三.鉴赏古典诗词以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我们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人”,而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即给人的生命以一种亮色。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潜移默化的教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时间长了其效果就会显现出来。古典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些正是当代青少年所欠缺的,所以,弘扬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应该是古典诗词的重要作用之一。要进行“立人”教育和精神垫底的教育,必须以教材的人文性作为基础。其中文学作品的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文学作品的教育是求真求美的教育。杨文先生在谈到阅读文学名篇的感受和作用时说:“这里没有一本正经地讲修养、讲哲学,但是一种美妙的修养和哲学就毫无痕迹地从你的口中渗入你的血液,渗入你的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你的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名篇佳作如水泻地,是流泻于民族灵魂中的性情和哲理,是一种具有强大的渗透心灵的能力的活语言学、活审美学和活精神哲学。”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教育,才能体现并突出人文性质。

四.鉴赏古典诗词以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能力培养既是基础、手段、过程,又是目的。阅读能力既包括解读古汉语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作品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吸收。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淡化文言语法教学,避免机械地做词语解析训练,而要在诵读上下功夫,要多读、苦读,还要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学生读了相当数量的古典诗词之后,混沌的心灵开化了,精神境界升华了,情趣高雅了,言谈举止文明了,写作时文思畅通了,这就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最重要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语感之后,领悟、化解、解读古汉语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例如,在南唐词人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的鉴赏过程中,首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人李后主为何要思考“春花秋月”,他又有“什么往事”,教师对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生对李后主的思考很懵懂。所以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探讨词人作为后唐的国主,此刻“思念故国、亡国之痛”的悲伤情绪。“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通过展开课堂互动,不仅能够对词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能够有很好了解,体验词人当时的情绪。而且在互动中,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国仁.为诗词教学插上读写双翅――古典诗词教学初探[J]. 魅力中国,2009,(29).

立秋的古诗篇9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上,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或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相比之下,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比刚性机制极强的书面教案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实用价值。智慧的语文课堂来自善良的心灵,来自深刻的思想,来自鲜活的生活。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如果及时把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从QQ聊起……

上课伊始,我故作神秘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都玩QQ游戏吧?”孩子们一听到QQ二字立刻来了精神,耳朵竖直,眼睛放光,我稍作停顿,一本正经地说道:“老师也玩QQ的,谁能猜出老师的网名呢?”还没等我把话说完,马旭已经迫不及待地呼出了“萧萧秋雨”这四个字。我认认真真地把这四个字写在了黑板上,并且与其他几位同学简单交流他们的网名。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用聊QQ的形式,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扣住他们的心弦,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另外,QQ是孩子们既感兴趣又不敢公开谈的游戏,教师淡然在课堂提起,无意中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

二、网名引发的秋雨、愁绪……

同学们意趣正浓,我不失时机发问:“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给自己起了这样网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众说纷纭,夏晓乐说:“这个网名读起来有点诗意,你是想告诉大家,自己是一个有知识有品位的人。”陈清雨说:“可能老师特别喜欢秋雨吧,这个名字应该是从哪首诗里引用来的吧。”小才女王雨欣说:“我喜欢老师的网名,特别是‘萧萧’二字,读起来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再加上是秋雨更让人增添一份萧瑟,一份愁绪。”顺着王雨欣的话,我赶忙在“萧萧”二字下面画了一条横线,把那个“秋”字也用彩色粉笔圈了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一个“愁”字,然后转问孩子们,你们看这个“秋”和这个“愁”从造字结构上看有什么联系?聪明的夏珂第一个发现了其中的玄秘:“愁字是秋下加一心,愁就是秋心呗!”是啊,秋天万物枯败,黄叶纷飞,雨落雾起怎不令人愁啊?此时已经有几个同学开始背诵:“洛阳城里见秋风…… ……江枫渔火对愁眠。”我也默念出QQ签名:“秋将至,天则凉,风萧萧,雨兮兮,……”读着,念着,想着,一种意境出来了。

对古诗文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因此,诗歌诵读重在品析,品之最高境界是意象与意境的自然呈现,教师领着学生对秋与愁的字意剖析,对秋雨进行感受,通过联想和想象而产生一个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三、与古人同忧,吟今日新愁……

诗的味道愈来愈浓之际,我话锋一转:“孩子们,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其实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灵性的,他们伫立于天地之间少说有几十万年了吧,尽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岁月轮回,亘古不变。你们看窗外的这场小雨,她淅淅沥沥地下了多少年啊?今天他在下,也许20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她在下,也许400年前的一个清晨她在下……也许在800多年前宋朝的某一天,也是这样的一个雨天,李清照推开了窗子,看到了这场小雨,于是情由雨来,便脱口而出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孩子们,雨还是那场雨,人却不是那样的人,他们因雨而写出千古流传的不朽诗篇,难道我们就不能借这场雨和古人交交心吗?”于是孩子们都提笔而作。江亦璇写道:“……看着这情这景,不禁有一丝伤感,这伤感是没有由来的,莫名其妙地钻进我的心中。”宋大鹏写道:“看这场雨下的多伤感,是天地的眼泪吗?打湿的落叶随风摇曳,在雨的愁苦中徘徊。”沈诗颖写道:“天上飘着的千年的雨啊!你如一层层薄薄的纱,一直飘到我的心窝,我的心啊!多了几分凉意,多了几分思愁,就连梦也随雨轻轻舞动了。”……

立秋的古诗篇10

什么是意象?一言以蔽之,意象就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首先,它跟客观物象构成了一对反义词,也就是说,凡是被诗人所思、所触、所观、所感的才是意象,否则就是客观物象。比如说一朵花,开得很美,但它没有被诗人所感知,它就只能是客观物象,而不能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其次,意象必须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其实就是意象在诗歌中作用的一种体现。意象是主观的、唯心的,它也只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产物。再次,体现为意象的事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人物(既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其他人物),也可以是其他物象(比如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风云雷电等)。

我们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做到读懂诗歌中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是我们解读诗歌的突破口。

解题金钥匙

对古代诗歌意象的鉴赏,初中阶段考查的重点主要有识辨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知象征意义和体会诗人情感等。

一、识辨意象

题型: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解读:这是对诗歌意象把握的基本题型,其考查点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意象的含义,答题时应细心读诗,不放过一字一词,因为古代诗歌中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短短的5句诗,就写出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充分体现出秋思的意境。

答题要点:先用文句对译的形式把握意象内涵,再梳理、归纳意象内容,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字词等。

二、把握意象特征

题型:1.这首诗中的意象体现了哪个季节的特征?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诗歌题目的特点?3.本诗中的人(景)物形象跟另一首诗相比有何异同?4.诗中描绘出怎样的一个诗人的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5.从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彰显主题,其景物描写往往体现在诗人的身世感怀上,或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其人物形象常常自抒其志,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从“白头”和“簪”中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境。

答题要点:如果诗歌中意象较多,就要对意象中的人、事、物、景进行归类,找出其中具有相同性的地方,总结诗歌意象的总体特征;对景物描写从远近、虚实、动静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归纳出意象特点;思考该意象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对诗歌意境的拓展作用等。

三、感知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情感

题型:1.这首诗的某一意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倾向?2.古诗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请就这首诗中的某个意象具体谈谈它象征了什么?3.同样是写秋天,有的诗人悲秋,有的诗人赞秋,如果是悲秋,请找出其中悲秋的意象,并说说悲的具体情感内容是什么;如果是赞秋,请找出其中赞秋的意象,并说出赞美了秋的什么精神?

解读:本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在直观了解诗歌意象特征的基础上,进入到对意象内涵的领悟。我们首先要留心识记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柳、酒、月、雁等涉及离别相思之情,杜鹃、寒蝉、鹧鸪等代表离愁别绪与悲凉情感。然后根据诗歌意象所奠定的情感基调,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等。此外,有些诗歌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因此,还要注意对诗歌中的理趣加以分析。

答题要点:整体感知,确定诗歌情感基调;抓住意象,构建***景,感知其象征意义;挖掘字词,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的上片写出了夏夜的哪些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星”和“雨”的?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对“巴山夜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B.“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词。

C.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或妻子)的深沉情谊,构成了诗歌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

D.诗中两处“巴山夜雨”都是实指。

3.试从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下面两首诗中“风雨”的异同。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立秋的古诗10篇

学习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新课堂答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阅读感想。【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

学习

谈心活动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谈心活动总结,内容包括谈心活动心得体会,谈心谈话活动总结。在开展学生谈心工作时,我首先将自己的学生分为四类,然后有轻重缓急地、有针对性地、有侧重点地与不同种类的学生开展谈心工作:第一类:家庭特殊类学生。这类学生有的

学习

清洁工职责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清洁工职责10篇,内容包括清洁工岗位安全职责,清洁工岗位职责通用15篇。4、学校范围的沟渠保持畅通,无积水和其他杂物。5、协助学校完成突击任务。

学习

心理卫生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卫生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模板,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论文标题。1.3躯体不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温、高湿和高盐雾的海洋气候影响长期航行人员的健康,例如某部710名护航官兵体检时检出不合格者186人(26.2%),位

学习

初三激励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激励10篇,内容包括初三学生激励短句,初三学生激励语言大全集。3、决战中考,改变命运。4、辛苦一年,收益一生。5、破釜沉舟,背水一战。6、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7、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8、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

学习

铅笔盒里的争吵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铅笔盒里的争吵10篇,内容包括文具盒里的争吵优秀范文,文具盒里的争吵作文精选10篇。听了小主人的话,大家都惭愧的低下了头。五年级:毛若倩

学习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化学实验计划10篇,内容包括初中化学实验方案100例,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10篇。一、做好理论准备任何实验都是以化学理论知识为指导的,创新性化学实验更加需要理论的支持,才能够保证其科学性、严谨性。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

学习

毕业学生代表发言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学生代表发言稿,内容包括毕业生代表发言稿总结,小学毕业学生代表发言。今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终身铭记的日子:今天,我们圆满结束了最美好的大学生活,今天,我们毕业了!明天,我们就要走出校门,翻开人生的新的一页,

学习

中学美术工作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美术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中学美术工作计划,下学期八年级美术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二、

学习

岁月就像一把杀猪刀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岁月就像一把杀猪刀10篇,内容包括岁月是把杀猪刀的经典句子,岁月是把杀猪刀什么意思。在科左后旗二道壕村,从前是没有职业杀猪人的,有几个杀猪手艺比较好的村民,经常受邀请帮助乡亲杀猪,事后一般都会得到一块猪肉、几根血肠的报

学习

推敲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推敲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推敲现代文阅读答案,推敲节选阅读及答案。1.阅读题目,先看要求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的第一步就是审题要明,阅读题目,先看要求,精准审题,把握解题窍门、答题要领。在阅读题目的时候,要仔细分析题目,分析

学习

银行员工先进事迹材料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员工先进事迹材料,内容包括银行先进个人事迹材料800字,银行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材料。其次,我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标准抓工作。xx年参加了理财规划师学习、进一步了解掌握理财思想,有效地做好销售理财产品,之后的一年里,个人理

学习

德育示范校申报材料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德育示范校申报材料,内容包括德育示范校经验汇报材料,省级德育示范校事迹材料。七年级教书育人示范岗申报材料团结协作,携手共进——七年级教书育人示范岗申报材料我们七年级组是一支有上进心、教学能力强、优秀的中青年教师

学习

圣诞主持词10篇

阅读(27)

男:星河灿烂、圣诞祝福,亲爱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女士们、先生们合:大家晚上好!女:圣诞佳节喜相逢,平安之夜欢乐多!男:今天我们在圣诞之际,相约金审大酒店,一是相会旧友,二来结识新朋。女:是啊,让我们把祝福珍藏在心中,合:感受圣诞...

学习

描写立春的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立春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立春古诗大全儿童版,清江引立春古诗原文。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

学习

清明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清明古诗10篇,最简单的清明的古诗诗句和画。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2、《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3、《清明》杜牧清明时

学习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八月十五夜月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八月十五的古诗,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古诗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

学习

七夕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七夕节的诗句,七夕离别诗句古诗。给花回首只等闲,我梦缠绵永未眠。点春还需蝶鸟陪,时流无返丝裹蚕。间道孤影独徘徊,去留当年春未残。爱在寂寞断肠处,你戏芬芳情为难。醉梦为情此醉千杯愁,何思佳人

学习

中秋诗歌古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诗歌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最佳十个古诗,司空的中秋古诗。一、和歌和散文文学中的“萤”“萤”在日本古典文学里并不是一个极其稀少的景物,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和历史记录《日本书纪》中可以找到歌咏“萤”的例

学习

中秋佳节倍思亲的古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佳节倍思亲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完整诗句,中秋佳节倍思亲的诗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是合家团聚、把酒邀明月的喜庆节日。关于中秋,自古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在中秋之

学习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名句,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李白。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2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3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4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5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资

学习

秋天的古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秋天古诗三年级,一年级古诗秋天。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秋夜曲》文/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