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1
【重点】通过研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难点】教给学生写回信的方法,引导学生写好回信。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章内容浅显易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读懂高尔基的信,并代儿子写好回信。于是,我围绕“信”,设计了“读懂信”,“写好回信”这两个部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学会表达,让学生在“读懂信”“写好回信”这两个环节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训练。努力做到在30分钟的课堂内,让每一个学生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语文素养,让每名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的过程中,陶冶、塑造心灵。
【教具准备】准备好写回信的信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关于父爱的故事。读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一位大作家,他也很爱自己的儿子。这位大作家对儿子的爱是与众不同的,他把自己浓浓的爱倾注于一封写给儿子的信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懂这封信,代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二、读信
(一)读通这封信。要求:1.自由读,把这封信读通顺。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二)读好这封信。1.引导学生模仿父亲的语气读好第7节。2.看***,父亲在花园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在信中对儿子说——再读。当儿子读这段话时,他会感受到什么呢?师:儿子为父亲留下了美好的东西,我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父亲的对儿子的美好行为的表扬和作为父亲的自豪。板书:表扬3.读好第8节。①指名读,关联词告诉我们什么?②老师范读,你扮演儿子的角色,想想你会听出什么?师:父亲不仅希望儿子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更要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留下美好的东西,这是他对儿子给予的更高期望。板书:期望③父亲希望儿子无论何时何地留下“美好的东西”,这里的“美好的东西”是不是仅仅指岛上的鲜花呢?指名说,美好的东西会是什么。师:如果生活中能为别人留下一丝安慰,一次帮助、一个微笑,一句祝福,那我们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4.读好第9小节。齐读第9小节。问:读好第9节,一定要注意标点符号,你关注了哪个标点?(“给”后面的“,”表示强调,强调了“给”的重要作用。)再指名读。
(三)读懂这封信
1.读懂内容。这句话就是高尔基的信最想告诉儿子一个道理。①师:(演示动作)这就是“给”,这就是“拿”,在这句话中,“给”和“拿”仅仅是这个意思吗?这是指特殊含义,那这两个词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话的理解。②儿子之前在岛上的“给”是为父亲,为岛上的居民留下鲜花。高尔基自己的“给”呢?出示作家简介,指名读。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③师:当我们成为所有人都需要的人,我们的人生就很有价值了,我们就会获得永远的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奉献一份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是高尔基教给儿子的道理,更是他对儿子爱的表现。板书:教育让我们记住这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
2.读懂形式。①这三小节其实不是信的全部内容,你猜猜看,老师是怎么看出来的?【师讲解】第7节、第8节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这是摘录信的一部分,第9节后面是省略号,是内容的省略。所以,同学们读书一定要细心!师:一整封信中只摘录了这三小节来年告诉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学生交流
②教师小结: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无论从信的内容,还是信的形式,他时时刻刻都为儿子考虑,让儿子能读懂信中的表扬和期望,能读懂他的良苦用心——希望儿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对儿子的一种深深地爱。【完成板书】
③再一次品味一下高尔基的这封盛满智慧,洋溢父爱的育子之信。指名读整封信。
三、写回信
【创设情境】高尔基把信寄出去后的某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妈妈交给他一封信,亲切地说:“孩子,这是你爸爸的来信,快拆开来看看吧!”。儿子迫不及待地拆开信读起来,他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读完他都有千言万语想对父亲说。
1.明确信的内容。你能替他把心中的话说一说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候、感谢、汇报。师:回信和写信不同?教师讲解。
2.学生练习写回信。①、同学们,看来儿子的回信至少可以写3个部分,你最想写哪一部分呢?选择一部分写一写。【出示信的基本格式,发信纸,播放音乐】②、交流修改各自写的片段。
【教师小结】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封信,教会我们如何做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表现了一位伟大作家对儿子与众不同的爱,这种爱不是平凡生活中的让儿子能够吃饱穿暖,而是给予儿子一颗精神种子,教会儿子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四、作业
1.试着把信写完整。
2.阅读作家卡片中介绍的高尔基的作品。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运用
学前教育中的钢琴教学,可以有效地锻炼幼儿的身心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主观能动性。不过钢琴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有非常大的难度,如果教学方法使用传统教学,则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需要将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进来,选择科学的的学前音乐钢琴教学方式。在幼儿教学当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着重对幼儿的个性发展与潜能重视起来,能有效提升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原理
(一)将幼儿的创造性激发出来
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少,同时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提供给幼儿充分的创造力和表达空间,在合适的机会上对幼儿大力赞赏和鼓励,逐渐培养出幼儿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比如,教师向学生表达一个场景,让幼儿对这个场景做出理解并且进行即兴表演,也可以用一些乐器进行即兴演奏。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进教学活动中,全身心的投入到钢琴学习中来,并且用身体语言和乐器将自身情感表达出来。
(二)与本土音乐相结合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广为流传,还在幼儿音乐教学当中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在传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与当地传统民族音乐相结合,让音乐变得更加通俗易懂,降低音乐的教学难度,所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非常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比如我国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之后,把奥尔夫音乐和童谣、民歌结合在了一起,让幼儿对音乐教学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行钢琴教学
(一)节奏教学
幼儿的钢琴教学初级阶段,对音乐的感知全都来自乐谱的节奏。音乐节奏是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的基础教学内容之一。钢琴曲谱节奏感强,则能将幼儿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出来,并且对曲谱的记忆也会更加准确,提升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节奏教学分为两方面:第一种,声势教学,把身体当做乐器以特定的动作和声响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第二种,语言教学,让幼儿朗读一段歌词,或是唱一段歌曲,先对歌曲产生大概认识,然后老师再唱一遍,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
(二)演奏艺术教学
钢琴学习对于儿童来说学习难度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学比其他乐器更受重视。传统钢琴教学当中,教师会让幼儿对演奏步骤死记硬背,这对幼儿来说是很大的学习压力,对儿童的身心成长有很大影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幼儿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感受,主要是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出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要求,在钢琴课堂教学中,需要动静结合,让学生有灵感上的启发,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出来,在钢琴演奏中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游戏化,提升音乐兴趣
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孩子们一起游戏,在做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的天性能够最大的发挥。年幼的小学生对游戏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和激情,他们会因为游戏而提起十二分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进游戏之中。因此,假如能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把音乐教学课程融入游戏之中,让孩子在喜欢的游戏环境中学习,在快乐玩耍的同时学习到音乐课程,这样做能非常高效的让学生参与学习课程中来,让学生能有非常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遵从幼儿的音乐成长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再加上教育自身的性质联合决定。在进行学前音乐的教学时,要能维持学生的整体情绪在较高状态,保持适度的兴奋进行音乐教学,这需要教师有足够高的教学素养。
(一)将幼儿对于音乐的创造能力完全激发出来
我国的素质教育规定了,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开发和挖掘。据有关研究,孩子成长到4岁就可以获得一半智力,剩下的一半一直到17岁逐渐获得。由此可知,在幼儿时期对于孩子的创造性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音乐中有很强的创造性,这对于幼儿来说能够获得很多想象空间和创造思维,儿童也能从音乐中获取到各种信息。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个思维特点,将其利用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游戏中加入音乐元素,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对音乐也进行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思考。
(二)对家长提出要求,配合幼儿对音乐的学习
多数家长并没有重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培养,在家庭中对培养幼儿的音乐水平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家长要主动培养幼儿听音乐的习惯,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供孩子进行音乐学习;其次,为孩子创建优良的艺术氛围,平时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音乐会、儿童剧之类的节目,让孩子在音乐氛围中生成对音乐的兴趣;最后,找到多种多样的音乐素材,对孩子的音乐识别能力进行锻炼,让孩子能够将自身的音乐能力展现出来,来提升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力。
(三)对幼儿音乐课程进行改进提高
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育时,在提升幼儿音乐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还应把合适的音乐素材融入到课程之中,这里就有很多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在里面。对学前音乐课程提前做好设计工作,需要教师先了解到每一个孩子的目标和实际情况,使用各种方法让儿童能一直朝目标前进。现在很多学前音乐老师都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在每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就像是裁判员和规则设计员,幼儿像是参长跑运动的运动员,幼儿在跑道上不断奔跑,完成自己的目标,而老师这时候也有引导和带领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
四、结语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到中国教育当中,再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与推广,现在已经能很好地适应儿童音乐学习的需求,并且让幼儿在学习音乐时更加得心应手。钢琴老师也应该更好的掌握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再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对钢琴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不断地优化创新,为幼儿打造出良好地学习环境,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更好的激发出来,为学生将来专业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飞业.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启示——以久石让《在武道馆与宫崎骏一起的25年》音乐会作品为例[J].陕西教育,2016(11):136-137.
[2]宋新谷,李红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江西省萍乡市城区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107-108.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3
一切从儿童出发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首要教学原则。在学前儿童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和倡导儿童主体性,既关系到儿童发展权利的充分实现,又关系到儿童需要和地位的满足,还关系到儿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等一系列问题。他的这种尊重儿童的主体性,鼓励儿童积极的自我表现和努力创造的理念是值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们借鉴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并尊重儿童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他们之所以喜欢音乐活动,是因为敲打物体、探究声音等行为正是儿童最基本的音乐本能和冲动,而音乐中丰富的音响、鲜明的和节奏、动听的音调能让儿童直接体验到快乐。其次,我们要为儿童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奥尔夫推崇让孩子主动学习音乐,并且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老师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同时,还要给孩子宽松自主的权利,让他们有能力选择并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还能提出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使孩子在积极投入的自我创作中进入并体验音乐。作为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我们应将奥尔夫的这种原本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精髓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的儿童观、教育观,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二、掌握综合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奥尔夫强调,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艺术,它是结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要借助各种音乐媒介———游戏、演奏、***谱欣赏、语言朗诵、音乐故事、人体乐器、节奏、美术、作曲识谱等对儿童进行综合训练。在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打击乐器、声势训练、即兴演奏、动作与舞蹈等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在课程内容上,也是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融入儿童音乐教学中。针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特色,我们在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定、课程内容、教学教法等方面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通过理论课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深刻体会奥尔夫的先进理念,通过专业课的探索实践,让学生掌握奥尔夫综合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教师的各种素质要求极高,每年大批学前教育和音乐教育的高师毕业生中,能掌握并且能在基础教学一线实施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师甚少。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实施奥尔夫教学法应引起重视和推广。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理论课深入浅出,潜移默化
我们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专业理论课堂中,给学生们介绍奥尔夫音乐理论的形成,他的音乐教学特点及方法,让学生对奥尔夫教学体系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在研究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掌握儿童艺术活动的行为表现极其原因,明白音乐教育就是人的教育的道理,让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目标更明确,方法更合理。奥尔夫认为将诗、舞、乐、戏剧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符合儿童特点和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的,我们就让学生搜集积累大量的本土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例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从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歌词的起点则是孩子们的名字、熟悉的童谣、儿歌以及色彩、花鸟、树木、地名等;在教学方法上,可将儿歌、古诗、格言等与节奏训练、多声部训练相结合,编配各种节奏型或多声部的和弦,让孩子们在稳定的拍子中一边朗诵一边结合肢体动作训练准确的节奏感,还可以加入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来训练孩子们的听力,体会音乐的强弱、快慢、高低等。让学生明白,只有来自儿童生活的教材教法,才是符合儿童天性、最自然的、最富生命力的东西。
2、技能课综合训练,突出优势
奥尔夫音乐教师应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相关领域的知识,这要求高职学前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全方位的综合才艺,一专多能。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专长和优势,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对乐感、节奏较强的同学,我们给他们增加一些打击乐、律动方面的训练;对舞蹈兴趣浓厚的同学,我们多布置一些舞蹈编排、即兴表演的任务;对器乐演奏能力强的同学,我们鼓励他们学习掌握多种乐器,特别是奥尔夫乐器的演奏,充分发挥学生的长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通过技能竞赛、汇报演出等实践活动去激发学生对声乐表演、器乐演奏、舞蹈创编、歌曲弹唱、合唱指挥等多种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克服困难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同时,我们还应要求学生针对自身弱科及弱项,强化训练,取长补短。作为将来的幼儿音乐教师,应具备把各种音乐技能整合、传递、融汇的技能,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高超技能。这也是奥尔夫综合性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只有实现多种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借鉴,加强沟通和转换,才能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要求和人才培养方向。
3、实践课积极参与,鼓励创新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4
一、幼儿合作能力现状
合作是一种社会互动和学习的主要形式与途径,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将决定儿童能否顺利融入团体和社会。因此,在幼儿园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幼儿培养合作意识,形成合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发现幼儿特别喜欢听音乐,并愿意跟着音乐律动,音乐教学将会是幼儿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提出的。他认为,音乐教学不只是单纯的唱、跳或打击乐器这种单独的音乐教学,而是一种融音乐、动作、舞蹈、语言、游戏、创作及其他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体系,强调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综合发展。尤其是对于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有比其他音乐更显著的优势。奥尔夫强调人的“原本性”,即人是在大自然环境中构成自己的最原始状态,自然状态的本性。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极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容
1.朗诵训练:可以从字词、姓名开始进行节奏朗诵教学,例:|?筮?筮|(张玲)、|?筢?筮|(蒋圆圆)、|?筢?筢|(欧阳华燕)。在这方面,我国有大量的成语、格言、歇后语可做素材进行教学。幼儿还可以进行嗓音的声响游戏,用嗓音模仿声音,用嗓音讲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能提高孩子的交流合作能力。
2.结合动作: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声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再加上身体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形体表演,乃至与即兴的民族民间集体舞结合起来等,将这些内容交叉、柔和就可形成新的内容与教学。幼儿可以通过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与音乐配合。
3.器乐教学:乐器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参与社会生活时的自我把握能力,发展与他人合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情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音乐教学功能的重要体现和组成,也是器乐教学社会功能的体现。在乐器演奏时,幼儿必须注意指挥,学会管理自己,同时要兼顾与别人的合作,该响的时候要敢于“出来”,不该突出时要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别人融合得当,音乐的传递要不露痕迹。
4.听力训练: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中的听力训练,以开放式的观念,在听力训练内容上,更强调从对音乐诸要素到音乐的结构、风格、主体内容、音乐思想这样一个大结构系统中组织。
5.节奏训练:奥尔夫音乐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原本的音乐”,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参与,甚至自行设计,即兴表演。这种表现产生自纯粹的内心需要,即是一种本能,而能够把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训练是教学的入门先导,也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特点
1.奥尔夫音乐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教学里面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画等。如《安提戈涅》就是集歌词、说白、舞蹈和舞台艺术为一体,其中大部分是节奏性朗诵,有时加入一些短小的乐队伴奏,乐队固定低音的冗长伴奏为快速重复音符的朗诵提供了节奏性背景。
2.奥尔夫音乐教学是渐进性的教学,音乐教学是通过经验、探索、创造才通往认知的。幼儿在掌握音乐节奏时,先从自己的经历开始,自己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慢慢地过渡到儿歌、童谣,再到较复杂的歌曲。
3.奥尔夫音乐教学是创造性的教学,创造力是孩子与生俱来最丰富的潜能,它将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甚至骤减。所以要能够把握孩子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来设计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故事的开头是“一天早晨”,幼儿把这句说成“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一个下雨的早晨”都十分具有创造性。
4.奥尔夫音乐教学是团体性的教学,在教学活动当中,老师是一个活动的引导者,他设计活动让孩子能够即兴创作,并且能够通过音乐活化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进而一起合奏。在演奏乐器时,幼儿在注意指挥的同时学会管理自己,要兼顾与别人的合作,该响的时候要响,不该突出时要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别人融合得当。
5.奥尔夫音乐教学是音乐开放教学,以开发学生音乐想象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合作能力为导向,建立一种以合作性等为特征的培养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课堂各方面都具有开放性。例如,奥尔夫尝试建立较大型的多声部即兴演奏,在一个几小节的固定音型上,先是个别人拍掌,然后逐渐增多,先由一个固有的独特节奏引导,然后又退却、自我补充或在恰当的时候休止,这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在演奏中强化合作能力。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
运用奥尔夫音乐原理就是运用它的原本性音乐教育原理,它是与动作、语言乐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人们亲自参与的活动,因此需充分发挥教师、幼儿、家长的主动性,形成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家长与幼儿、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关系,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运用奥尔夫音乐原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过程,就是培养幼儿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统一的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对音乐和合作的兴趣呢?首先要让幼儿认为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在活动中孩子们不需要懂任何乐理知识,而是从亲身的体验中感受音乐。比如在《春天》的音乐游戏中,老师让孩子随意走动,目的是掌握孩子走的频率。根据孩子走的速度敲击鼓,请孩子听鼓声走,在走的过程中孩子在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歌词“春天”“地上”“树上”“花儿”都是四分音符。老师以提高一倍的速度敲鼓,孩子自然会跟着这个速度小跑起来,这是孩子在体验八分音符的时值,“天气多么好”“长出小青草”“小鸟喳喳叫”“花儿开得多么好”是八分音符。奥尔夫就是这样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跳开始,训练孩子的节奏和合作能力的。通过身边普通的事例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从而使幼儿喜欢与同伴合作,对与同伴合作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2.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悦,培养幼儿的合作情感。
合作情感,主要是指儿童具有一定的合作认知水平和自觉的合作行为,能按一定的合作认识评定自己或别人的行为,在合作中产生高兴、偷快、不安或憎恶的情绪体验。换言之,合作情感是儿童对合作的爱憎、褒贬的态度,是合作认识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形成合作行为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自己打击乐器还是在听音乐与小伙伴们游戏,当孩子在敲、打、唱、听、玩的过程感到开心快乐时,那么孩子就爱敲、打、唱、听、玩,渐渐合作能力也就提高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形式,幼儿敢于表现自己,增强了自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正确选择学习内容,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合作行为在儿童身上具体可表现为:分享、协商、谦让、友爱、关心等。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奥尔夫的合作是多种多样、灵活变化的,是需要沟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两两合作“拍报纸”的游戏,两人面对面站着,一起听节奏或唱歌,一个幼儿双手拿报纸,并按节奏变换报纸的方位,另一个同学有节奏地“跟踪”敲打报纸;再如两两玩“我有一头小毛驴”的游戏,一名幼儿扮演“我”,另一名幼儿扮演小毛驴。我们要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4.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合作行为是合作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奥尔夫很强调打击乐的练习,幼儿在玩打击乐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分两组或多人合作,共同配合完成一首乐曲,大家配合的过程,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例如,《咳哟嗬咳(回旋曲)》中,要求幼儿通过打击三角琴、小钹、高音铁琴、中音铁琴、玻璃杯琴、高音木琴、中音木琴、定音鼓、低音提琴等进行演奏。幼儿经过这样与他人商量、讨论的锻炼,使合作能力大大增强,了解与他人合作中会遇到种种问题。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5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
一、福禄培尔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福禄培尔在幼儿教育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首创了“没有书本的学校”――幼儿园,并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教育幼儿的新方法,建立起近代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他在积极宣传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广泛扩展幼儿园,以及培训幼教师资方面,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福禄培尔因此被誉为“幼儿园之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早期教育
福禄培尔十分重视人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时期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不管这未来生活是纯洁的还是污浊的,是温和的还是粗暴的……主要取决于他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方式。”在福禄培尔看来,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高于一切,因此,他说正是从幼儿阶段起,“真正的人的教育便开始了”。
(二)重视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
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尽量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重视儿童自我活动和自由发展,目的是教育“自由的、自觉行动的、有思想的人”。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种本能天性,即天生就有发展的可能性。既有这种天性,那么教育就应当顺应这种天性,提供条件让其能充分得到发展,不要进行过多地干预,以免破坏原本很好的本性。
(三)重视幼儿园的作用
他把幼儿园比作花园,把幼儿比作花草树木,把幼儿园教师比作园丁,把幼儿的发展比作培植花草树木的过程。这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充分表现了福禄培尔对幼年儿童的关心和热爱。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进行各种适当的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来发展他们各方面的力量,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幼儿的感觉,扩大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发展幼儿的语言和创造力,以及进行初步的道德教育等,为初等学校和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四)重视游戏的作用
他认为游戏是幼儿幸福的源泉,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发展幼儿的认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有益的,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教育。福禄培尔为了让幼儿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设计出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以及与此相配合的一套活动玩具作为教具,即“恩物”,帮助幼儿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发展幼儿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重视父母的作用
福禄培尔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人及其教育还是完全被托付给母亲、父亲和家庭的。”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养,福禄培尔认为“在家庭范围内,父母抚育子女的内容和目的就是唤醒、发展和激发孩子的全部力量和全部素质,培养人的四肢和一切器官的能力,满足他的素质和力量的要求。”因此,福禄培尔相信,幼儿教育的改革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并主张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
二、启示意义
虽然福禄培尔的思想是建立在宗教神秘主义的基础上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精髓的部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直至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综合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吸取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切实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的教育应当顺应幼儿的天性特点,遵循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遵循教育的规律。我国的幼儿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条件、教育理念上还存在许多有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如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严重的拔苗助长和漠视的两极化现象。因此,教育者首先要立足于幼儿的天性,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只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才是合适的教育,只有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才是合乎人性的教育。
(二)深切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福禄培尔对不同阶段的幼儿的发展需要作了区别,并且根据幼儿期幼儿的发展需要制作了相匹配的恩物,这些充分体现了福禄培尔对幼儿的尊重,对幼儿的发展需要的重视。幼儿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的学习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
(三)高度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
他认为:“每一个村镇应当具备一个自己的、供儿童世界使用的公共游戏场所,这对整个社区的生活将会产生卓越的成效”。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探索世界的最佳途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体力和智力、情感的发展,是一种全能的教育方式。广大幼教工作者要意识到游戏中潜藏的巨大的教育价值,设计开发出更多的合乎幼儿审美情趣和操作的玩具,幼儿园、社区、家庭也要积极地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条件。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尽可能在每个小区里为幼儿配备游戏场所,这样的游戏环境,培养了孩子的生活,激发和培育了许多公民和道德的品质。教师要不断创新,设计新颖的、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接受教育、完善品格、增长知识、学***验。
(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福禄培尔认为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与朝夕相处的父母有着深刻的关系。我们常说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是重要的幼儿教育资源,在今天看来,给我们的启示是: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把幼儿园的教育延伸到家庭里面,教育父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学会观察分析幼儿的心理状态,并及时与幼儿教育机构取得联系,让幼儿园、家庭、社会形成一股教育合力。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6
***片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片资源,能优化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能“辅助教学”,还会干扰、影响学生的学习。
一、“先声夺人”
【案例1】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学片段
师: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莫高窟。(板书课题)莫高窟举世闻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你们想看一看吗?
(出示莫高窟***片数张)
师: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迷人的魅力吧!
【反思】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幅莫高窟美轮美奂的***片,旨在吸引学生眼球,对莫高窟充满向往,产生走进课文的热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类的课文很多,教学这一类课文时,运用内容丰富的***片资源“先声夺人”,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笔者以为,在学生还没有潜心会文的基础上,就向学生呈现课文内容所描绘的大量***片,弊大于利。
阅读文本时,学生进入的是一个广阔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会在头脑里描绘、创造出文本所描写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学生具有积极探究的热情,始终处于主动体悟的学习状态,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果将文本所描绘的***片过早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片带来的视觉/中击留给学生的印象太过深刻,那么,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头脑中首先会浮现、联系到色彩鲜艳的视觉形象,影响了他们通过自主品悟、自发联想对美好画面的感受,阅读想象力受到了束缚,阅读个性受到了限制。
二、“喧宾夺主”
【案例2】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教学片段
师:九寨沟美在哪儿?你喜欢什么景物7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雪峰。“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师出示***片并配文字。生练读句子,指导读、齐读)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湖泊。“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生:我也喜欢九寨沟的湖泊。湖泊清澈见底加上色彩斑斓的湖石真是美不胜收呀!
(师出示***片并配文字。生练读句子,指导读、齐读)
【反思】《九寨沟》文质兼美,是训练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处驻足停留、咀嚼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案例中,教师将文字与***片同时出示,***片对学生的吸引力远比文字大得多,学生会不自觉地过多关注***片,使得他们品读语言时“心有旁骛”。教师的无意为之造成了“喧宾夺主”,固化了学生的想象,弱化了学生对文字的揣摩与品悟,消弭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也不能真正入情入境。
适时出示***片,才能为理解语言文字“锦上添花”。以《九寨沟》教学片段为例,在品析、感受九寨沟雪峰、湖泊等美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等关键词句,充分揣摩、咀嚼、品读、想象、体味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感受语言文字中饱含的情感,并真正把这些文字内化吸收。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零距离”接触的基础上,再出示***片,就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显得恰到好处。
三、“虚张声势”
【案例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
师: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出示***片:漫山遍野的花争奇斗艳)
师: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他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呢?
生:每天看着这么多的花儿,高尔基的心情很好。
生:高尔基的院子里充满了花的芬芳。
生:放眼望去,姹紫嫣红的花儿争奇斗艳,此情此景,高尔基别提多高兴了。
生:老师,我觉得这幅***片有点假,高尔基的院子不会这么大的,没有这么多的花。
【反思】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的***片介入能激活文字,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身临其境,利于理解与思维。案例中,教师运用***片创设情境,旨在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情感中体悟高尔基儿子的懂事、勤劳,感受高尔基与儿子的父子情深。然而,因为***片的不适切,使得学生的思维浮于表面,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在观课、议课中笔者发现,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文本所描写的事物的某一个特点或是为了渲染人物的某一种情感,故意选用夸大事实的***片“虚张声势”。如案例中“漫山遍野的花”成了“高尔基院子里的花”,这种***画与文本意境不搭调的现象并不鲜见。
***片运用,不可盲目与滥用。面对网络上越来越多的***片资源,教师应有鉴别的能力,要善于甄选符合文本内容的***片,使之能够还原文本意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文本内容,文本中主要的信息就会被掩盖,学生就会在眼花缭乱中无所适从。
四、“越俎代庖”
【案例4】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教学片段
师: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用什么办法克服的?
生: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
(师出示“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示意***,并与学生分析这一办法的好处)
生: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采用“中部凿井法”。
(师出示“中部凿并法”示意***,并与学生分析这一办法的好处)
师:青龙桥附近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坡度太大。
(师出示“人”字形铁路设计,并与学生分析这一办法的好处)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发展思维”。案例中,教师直接呈现詹天佑“开凿隧道”和“‘人’字形铁路的设计”的示意***,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而且局限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形象可感的***片代替学生思维过程的“越俎代庖”,学生的认识很难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导致缺乏创造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文本中对“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及“‘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介绍得较为具体,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经历想象、揣摩、分析、感悟、理解的学习过程,当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时,再以直观的***片演绎教学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7
《自闭历程》是美国拍摄的一部关于自闭症孩子成长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1951到1988年间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的坦普尔·葛兰汀的学习成长历程。这样的影片除了能给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带来可能性的希望外,带给我们教育者怎样的启示?本文通过访谈形式,特邀特级教师及心理学专家加以阐述,向我们呈现了这部影片引发的一个群体对教育的思考。
一、沉浸影片
项阳:这部影片还是极其震撼人的,无数个画面特写描绘着坦普尔的恐慌的眼神,这是自闭症儿童呈现的一个特征,这让我强烈地意识到作为教育者给予他们的安抚显得多么的重要。影片中还有不少这样打动人的画面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敏感神经。
特级教师李玉芳:是的,焦灼、不安、忧郁的眼神是主人公留给我的最初印象。但最打动我的是主人公与两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的片断,让我看到了坦普尔另一种眼神。一个是他的科学老师卡洛克博士,他发现了坦普尔不是比别人差,只是与众不同,他知道坦普尔视觉思维超强,于是让大家去完成一个神奇的屋子实验,透过一个窗口看到大小不同的物象,而事实上是制造错觉,那两个物象中马和门是一样大的。在老师引导下,只有坦普尔成功了,从此身边的嘲笑羞辱少了,也点燃了她思维的火花,我看到的是她放光的眼神,坦普尔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另一个人是她的室友盲人姑娘,大学期间,由于她的怪异生活方式让很多人躲避,只有盲人姑娘不介意,并耐心倾听坦普尔的心声,盲人姑娘是第一个与坦普尔有身体接触的人,轻轻挽起坦普尔的手臂,如同挽起的是光明,我在她滔滔不绝为盲人姑娘描述电影画面中看到了她幸福的眼神,那是被尊重、被需要极其兴奋的满足神情。
特级教师贾秀梅: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坦普尔两次代表性发言。一次是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她勇敢地向大家说明自己是如何面对自闭症的,她引用音乐剧“天上人间”中的歌词表达自己的谢意和战胜自闭症的决心:“当你穿过暴风雨高高昂起你的头颅,不要惧怕黑夜,风雨过后终有灿烂天空……希望永存你心,你永远不会孤独前行……”另一次是在世界自闭症儿童大会上,她说:“我周围的人都知道我与众不同,却不另眼相看,每个人的努力都让我融入集体,是他们帮助我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特级教师郑冬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特写的“门”。坦普尔在中学读书时,一扇自动门害她把食物撒掉,她落荒逃走,身后留下同学们的讥讽声,从此她对自动门有了心理障碍;每次她情绪爆发时,就爬进自制的“牛笼”门,让冰冷的机器抚平心灵的创伤;在毕业典礼之际,她爬上高台,信心满满推开一扇塑料薄膜的门,她看到了广阔的世界,并认定脚下和谐的牛群世界就是自己的未来世界;坦普尔潜心研究“牛道”,撰写硕士论文,为了自己的设计能被人认可,给牛以临死前的尊严,她几次鼓起勇气敲开编辑部和牛场的大门;她在科学老师卡洛克博士的激励下设计了神奇的屋子,屋子里面的门就是一扇科学大门;在一个卖场一位陌生的女士为她顶住了自动门,从此消除了她的恐惧,并在这位女士的引荐下,坦普尔富有人性的“牛道”设计得以采用并被向世界推广。一扇又一扇的大门,坦普尔是用勇气和毅力打开的,她最终走向自己美好的人生。
特级教师张虹:你们都提到了事、物、人,透过这一切感受心灵。如果说影片是一个拯救生命、唤醒灵魂的故事,那么一切的救赎应该首先基于这个人——坦普尔的母亲:基于她的悲伤无助却能耐心守候,基于她的苦痛无奈却能倾心激励,基于她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却又能做出理性的抉择。她是为了女儿能自己打开“门”而制造第一把钥匙的人。一个拥抱让人寻味。在科学老师的遗体“告别会”后,坦普尔主动拥向了母亲——把那个只和机器偎依,拒绝包括母亲在内的所有人触摸的身体拥向了母亲。或许这个拥抱让母亲等得太久,又好似来得太快,快到母亲好像还没有做好接纳的准备,更来不及咀嚼美妙的滋味,看到的已是坦普尔的背影。那一瞬间我甚至感到母亲的脸上飘过虽有一丝不自然,却又有得到整个世界的震惊满足。
项阳:确实如此,“门”是这部影片的灵魂,有的上锁,有的只需轻轻一推。从科学老师卡洛克博士告诉坦普尔有“门”,“门”后有奇迹开始,坦普尔就在亲人、友人和陌生人的帮助下,唤醒了她对奇迹的渴望,于是自己鼓起勇气,推开了一扇扇门。
二、链接现实
项阳:这样的影片,我们看着看着,就会情不自禁想到我们身边的孩子,在我的学校就接受过这样儿童的教育,基本上课堂上你看不到他安静的身影,总是到各个办公室搞破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砸坏了学校的电视机。但那个孩子数学思维力极强,在学校“爱心天使班”导师们的慢慢引导中,逐渐长大,竟也能考取当地的中学超常班,目前发展良好。你们的教育旅程可否有过相似的事?
郑冬梅:这类孩子就是需要特殊教育的群体。我就碰到过一个孩子,他经常毫无理由地主动攻击同伴,有时撕抓,有时踢打,大家躲避甚至厌恶他。后来我发现他很善于动手制作,就和他妈妈一起陪他制作不少小作品送给同学,大家夸赞后让他有了自信,这时再引导他为过去的行为道歉,小伙伴又开始接受他并关心他了。有了朋友的他渐渐开心,攻击行为开始少起来,也主动帮助弱小的同伴了。
李玉芳:我遇到过一个有自闭倾向的孩子,和主人公有一个地方很像。我参加一个教育改革实验,目标是一年级的孩子在一年时间识字2000个。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不要说认字,连说话都说不清,还非常躁动,带有明显侵略性。我采用上课鼓励、下课单独做游戏的方式指导,学期结束他除了写字还存在困难外,也能认识五百多个字了。
我班有一个女孩,在三年级时因为母亲突发重病,导致她学习一落千丈,性格发生了“突变”。家人、同学的一个下意识的举动甚至一句话都随时随地可能将她引爆,然后接踵而来的就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纷争,最可怕的是有时盛怒之后她还会用小刀割皮肤自残。我与她接触后,发现与她交流真的挺困难。她睁着一双怯怯的眼睛,基本不正视人,也基本不张口,只以摇头点头的方式回应对方。一次意外发现她的日记里写了对我的喜爱,我抓住这个时机靠近她,虽然我说得比她说得多,但我明显感到她的眼神里已少了一丝怯意,多了一些温情。渐渐她愿意主动与我交流了。
项阳:你们的事例都说明一个问题,这类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果不是十分严重需要医疗外,适当的教育方式可以起到干预的作用。
三、冥想教育
项阳:我的一个朋友曾分享过他的认识,他说人可能都具有自闭倾向,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包裹自己的意识,比如我们都有不愿为人知的隐私。但这个程度过大了,那就呈病态了,严重的就是自闭症。身处现实中的我们都明白,对这类特殊孩子的教育要看他的严重程度,只有轻度倾向的,在校园群体教育中,给予适当的特殊教育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否则会适得其反。但对这类孩子的教育若想成功,就要形成一个环形结构的合力效应。形成这个环的应该是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和社会群体等,在对待类似自闭症儿童的问题中,若有一方缺失,这个不完整的环形是不可能创造教育奇迹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到底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至少可以让我们这一环节是完善的。
郑冬梅:教育需要更多的温情和祥和,需要更多的自然和放松。影片中,特别强调“门”,坦普尔每一次人生的转折点和飞跃都有一次“门”的特写镜头。从对门的恐惧到勇敢地走向一扇又一扇大门,每打开一扇门就打开了一扇新的世界,她的心灵就得到一次润泽,灵魂就得到一次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无数嘲笑、羞辱的打击,她的内心是自卑而焦躁的,心灵是敏感而战栗的,是妈妈的坚持和鼓励,是科学老师的发现和赏识,是盲姑娘的需要和依赖,是牛群的自然和祥和,让坦普尔理解了“尊重、善意和爱”。看到坦普尔宁可相信冰冷机器的挤压也不愿意接受母亲的拥抱时,我们在心痛。看到坦普尔惬意地躺在牛群中安然地冥想,我也想,自然界也是一个值得利用的空间,我们教育者不仅该做一个呼唤者,偶尔也该做个顶门人,让孩子们在这里有安全感与信任感,来守候他们成长。
李玉芳:每个人都有看世界的角度,我觉得这就是心灵的方向,教师要把握和引导的就是这个方向。坦普尔从自己的特殊经历中,本着尊重生命个体的美好愿望,把自己当做牛,跪行在牛将走向死亡之路上,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细节,用人性方式设计环形牛道,被世界大部分国家所采用。她的成功重要的是科学老师卡洛克博士的诱导和启发。影片中几个有形或无形的人物都没有放弃对坦普尔的帮助,所以她最终能发表无数研究论文,在世界自闭症大会上影响更多的人,并用她的智慧改变这个世界,而且充满希望地活着。
项阳:我很认同,伟大的教育在于对心灵的不弃。科学教师最终逝去,默默无闻,世人不知其名,但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没有放弃对坦普尔心灵的帮助,教育的尊重就是对人心灵的尊重——永不言弃。
张虹: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坦普尔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遇到科学老师更是她的幸中之幸。这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他不断探寻,掠过肉体,穿越心河,“透视”到了坦普尔的潜能与独特:“记忆力好”,“动手能力强”,“联想丰富”,“善于利用***像思考,具有超强的视觉思维”。正是这些特质,唤醒了坦普尔对生活的信心,激起了她探究世界的兴趣;也正是这些特质,帮助她设计了机器,并最终创造了“让牛有尊严无痛苦地离开人世”的人性化系统,实现了从“他助”到“自救”的生命启迪生命、灵魂感召灵魂的艰难却幸福的历程。每一个教育者都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受教育者开发自身的无限潜能和与众不同,进而激起他们发现与认知世界的兴趣。人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奋进的方向与动力。大脑会注入智慧,肉体也会充盈力量,灵魂也就有了依托,从此不再空虚与孤寂。于是,他就会沿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前行,哪怕途中遇到坎坷,甚至跌落陷阱,也不容易退缩与放弃。能否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是衡量一个教师是不是一个真正教育者的重要标志。
贾秀梅:真正的教育在于对每个心智的启迪!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故事是生动的画卷,教育者要走进儿童才能体会到生命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这里面科学教师一直陪伴着坦普尔,其实前面提到过,她的妈妈也是一直对她不放弃的人。家庭对儿童的不放弃也是坦普尔能获得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
项阳:是的!在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中强调儿童的父母在其成长中首先负有责任。可以这样说,这类特殊儿童的父母的坚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要同家长一样坚持守望和等待。期待的教育才能有奇迹发生。“期待”其实不是盲目的等待,是在行动进程中的期待,是含有积极心理暗示的期待,妈妈与其他人的不离不弃并寻找帮助她的办法这才是出现奇迹的关键。这让我想到了与这样儿童的正确期待式对话是何等重要。
特级教师孙建锋:生活的一切无不意味着对话。生命与生命对话是对话的形态之一。人与人对话是生命对话的一种高级形态。“一般”人群与“特殊”人群对话又是一种别样的对话。
“一般”人群与“特殊”人群对话,需要廓清的是这种对话主体具有相对性,而非绝对性。“特殊”应当是彼此在彼此眼里的一种“特殊”,而不应当机械甚至断然地理解成少数的一方就是绝对意义上的“特殊”。设若一味地把少数定义为“特殊”,列册为“另类”,在对话的版***上,势必就无形地圈定了贬抑、歧视,甚至敌视“另类”的心理疆域。潜意识里无形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带着这种不愿意深度审视“另类”的眼光,怀有这种不能够善意走进“另类”的心态,故此,就会掣肘对话。结果就是不能对话,只能“自闭”。
像《自闭历程》中的坦普尔一样,很多所谓的“自闭症”孩子,是能够对话的,只不过这类孩子选择对话的方式不同——坦普尔以快速成像方式与文本对话,达至过目不忘。她如此对话的大脑机理是什么?正如她62岁接受《时代》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核磁共振成像表明——她的大脑构造与常人不同,她能以一种看的方式进行思考。因为她大脑的视觉皮质是普通人的两倍,仿佛接驳了互联网。当然,并非每个自闭症患者都会像她一样成为直观思想家。有些人可能成为科学家,有些人可能成为音乐家,自然,也有些人很可能就是个患者。
当然,即便他(她)就是个患者,他(她)依然在和每位正常人对话。对话的结果,如果正常人仅仅理解为他(她)就是个自闭症,那么首先在他(她)悄无声息的对话里,正常人也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办法与之对话的“自闭症”而已。
与坦普尔对话,开示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谓“自闭症”的特殊儿童,也许是比所谓的正常儿童进化更快、走得更远罢了。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既没有一点心理学、医学、脑科学,以及进化科学等知识背景,又没有一点对话睿智与人文情怀,想追上去主动与特殊儿童对话,岂非天方夜谭?应该很好地感谢“坦普尔·葛兰汀”,她现身说法,百般隐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怎样与特殊的儿童对话比知道自己不知道怎样与特殊儿童对话更可怕!
项阳:确实如此!感谢几位特级教师借影片分别从教育养分、教育坚守、教育方式及教育情智、教育情怀等方面分享彼此眼中的教育真谛。我们都知道教育的起点是爱,于是我们会思考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爱,那就是如何创造智慧爱的方式,但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发现这还远远不够。比如,自闭症的孩子喜欢旋转而不是拥抱,我们对他们只是一味投入情感是没用对方法,因此科学的介入方式才是正确爱的方式,错误的教育即使有爱也可能是毁灭。
如孙建峰老师所言,我们得知道如何与这些特殊儿童对话。赵微老师作为心理学专家,我们请她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一线教师一些指导。
赵微:特殊儿童,在西方国家也称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一般的普通教育无法满足其特别教育需要,他们需要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的辅导。在西方国家,很多中小学建立有资源教室,有在资源教室里工作的资源教师,也就是学校心理学教师或者特殊教育教师。他们与普通教育的教师一起合作,为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帮助。
自闭症儿童在很多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和港澳地区都被列为特殊教育的对象,享有特殊教育的权力。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没有把自闭症、学习困难、情绪困扰等儿童列入特殊教育对象,因此,大量的这类儿童一直无法享受特殊教育,他们在普通教育系统中被忽视、被拒绝……
正如《自闭历程》影片中揭示的“They are different, no less”,他们只是与众不同,而不是比别人差。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中小学教师,及时了解这些学生与众不同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掌握一定的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知识,发现其不同,根据其需要给予个别化的教育,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他们的学校生活,成功快乐学习,为成功人生奠定基础。
作为教师,对这类儿童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知识。在学校中,会遇到形形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他们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特点、行为方式、情感表达……如果我们掌握了相关的特殊教育知识,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这些儿童,让他们在最小受限制的环境中获得最符合他们自己需要的教育。
项阳:感谢赵老师给我们的建议,相信每个有教育信念与教育信仰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行为中改变儿童的成长环境。
回顾课改十年,众说纷纭,中国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中国教育改革中种种纷争,我们看到的是高考未发生真正变革下的应试教育依然存在的事实。于是很多学校为了民众盲目崇拜的成绩引发的名气,用种种公开或不公开的方式在寻找生源,有些需要迅速崛起的学校也悄悄进行这样的“行动”。而教育要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应该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为教育寻找合适的儿童”,我想今天这部影片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是,创造适合儿童的真正教育才是为了每个人的发展,越是特别的儿童,我们越要珍视他们的存在,谁为此而努力了,孩子们在他的帮助下能够“自己开门”走向世界,他的教育就是伟大的教育!
【访谈者简介】
郑冬梅: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特级教师
李玉芳: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特级教师
贾秀梅: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南校区,特级教师
张虹:深圳福田区南园小学,特级教师
孙建锋:深圳市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特级教师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8
一、以“科学化”推动幼儿园正确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是新形式下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保教质量,提高办园效益,提升办园品位,更好地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实现科学化发展,应该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和教师观,科学、有序、规范地促进幼儿园的良性发展。本人认为,应该体现三方面的内容。
1.遵循教育规律。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一定要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基。
2.遵循教师的发展规律。教师是幼儿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幼儿的成长。教师不发展,幼儿肯定没希望,教师发展了,幼儿才有指望。必要非充分条件说明了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抓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幼儿园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达成教职工“爱园、乐学、互助”的共识是我们所追求的。在幼儿园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中,我园将努力创设平台,构建教师成长的“立交桥”,打造“名优教师培养”工程,新培养3-5名泉州市以上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立足“四年成才,八年成器,十二年成名,十六年成家”,人人成为好老师。
3.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幼儿是正在发展和成长中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制力差,可塑性大。幼儿从家庭生活转向幼儿园与家庭生活并重,在成员与时间分配上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从与家人相处转向家人、老师、阿姨、小伙伴,从在家无目的的玩(可能更多的是玩和看动画片等)转向有目的的玩(学习、游戏与交往),这一变化要求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体现多元与自主,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培养有个性的幼儿。
作为“福建省示范幼儿园”,新园区的投入使我们在“硬件”达标的基础上,要求“软件”要实、要精,要科学规划幼儿园的发展,科学的办园理念能引领幼儿园在正确的轨道上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
二、以“数字化”实现幼儿园动态管理
数字化幼儿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幼儿园教学和管理信息,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幼儿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教育环境。新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园区内构建以网络技术为主、充分运用其他数字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环境。
搬入新园区后,通过信息化支持的数字化系统,如安全管理网络、保教工作管理网络、膳食管理网络和网站管理网络等,对幼儿园各项工作实现全方位动态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1.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园区的建设中,根据园区环境的整体布局,在幼儿园的每个出入口、重要处室及重点地段,均安装有摄像头,每一间教室均设有监控系统与网络系统,由主控中心实时监控。同时,为做好幼儿园安全接送工作,幼儿园建立安全接送系统无缝集成,通过接送卡实现幼儿来园、离园的安全管理。主控中心及班级内的电脑,均可实时访问幼儿来园情况,实现协同办公的需要。完善的监控系统,可以全面提升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
2.建立保教工作管理网络。保教工作管理网络的建立,便于园领导实时检查和指导各班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工作总结,幼儿成长评价等文档资料,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3.建立膳食管理网络。通过园内局域网建设,完善幼儿的点心及膳食管理,如一周食谱的制定,一月膳食计划的安排,每月幼儿的营养分析等,使营养分析食谱安排更加规范科学。
4.建立网站管理网络。通过“福建南安市第一幼儿园”网站,进行栏目分级管理设置,实现全园的数据共享。同时,通过幼儿园网络、班级网站,QQ群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有特色的网络。不仅为园内教职工的交流分享提供了方便,而且便于教师与家长、幼儿园与社区等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园更快更好地发展。
信息化对于幼儿园管理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数字化建设,真正起到为管理工作服务、为教育工作服务、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三、以“人本化”服务幼儿园师生成长
以人为本是时展的主流,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人的作用的重视。在教育领域,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坚持“人本化”服务可以更好地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对此,应关注教师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1.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促进每个幼儿获得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发展为目标,了解每个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能,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表现与表达的机会,蹲下来看孩子,做“平等中的首席”。创设良好条件,维护和保护孩子的“童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幼儿园中,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学会多少知识,而是需要将来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帮助影响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要通过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培养幼儿具有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交往、思维和表达表现的能力,把带不走的书包变成带得走的能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打造一支“爱园、乐学”的教职工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处于同一个过程,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教师的持续成长,没有教师的持续成长就没有幼儿园的不断发展。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爱园、乐学”的教职工队伍至关重要。在新园区,我们将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节庆日和发挥社团的作用,开展有意义的团队活动,增进全体教职工的凝聚力;将努力开展“学习型”的教师团队建设,设立“书吧”,每学期为教师免费订阅一本书籍,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自觉的行为;将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发展计划,发挥教师的特长,鼓励教师钻研业务,以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将更加注意关注教师的需求,倾听和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作,让教师的教学与生活互相渗透,有机统一,为教师成长提供创造的空间,让每一位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四、以“生态化”构建幼儿园良好环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9
正像许多音乐学家们指出的那样,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世界乐坛上,斯特拉文斯基堪称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音乐伟人。在当时晚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民族主义与表现主义等创作思潮大行其道、各领之际,他却能不受任何主流派别的影响与羁绊,通过音乐语言的大胆创新和写作手法的不断自我否定与更新形成其缤纷而多变的艺术个性,从而成为二十世纪最具全面代表性的作曲大师。这也是他的同时代人、另一位二十世纪作曲巨匠梅西安称他为“一千种风格的作曲家”的原因。他是这个时代兼具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三位一体”身份,且在这三个领域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音响文献的绝少几位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同时,他又是二十世纪当代作曲家里创作几乎遍及所有音乐体裁的罕见的“覆盖性全才”,从常见的交响曲、管弦乐、室内乐、歌剧舞剧,到溯古的清唱剧、赞美诗再到趋时的爵士乐、音乐剧几乎无所不包。他无门无派,却有根有源;他无徒无弟,却影响惠及身后所有的作曲中人。这就是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馈赠与当今时代的不朽功绩和伟大意义。
菲奥多尔·斯特拉文斯基
除非阅读过他的传记或自传,否则也许很少有人知晓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这位音乐全才竟然是一个没有毕业于科班院校而自学成才的音乐家;而且他所学的唯一一个专业还是与前辈舒曼、柴科夫斯基一样的法律!当然,这绝非他本人的意愿,而是其父母的意志所迫。严格地说起来,斯特拉文斯基并不是一个纯正的俄罗斯民族后裔,因为他的祖父,也即父亲菲奥多尔·斯特拉文斯基(Fyodor Stravinsky)的父亲伊格纳斯出自一个高贵的波兰家族,并且信奉天主教。当初,贵族出身的年轻人看上了一个俄国小地主的女儿亚历山德拉,于是来到俄国结婚成家定居下来。依据俄罗斯的帝国法律,凡与东正教徒通婚,生下的孩子无论其父亲信仰何种宗教,子女都必须要接受俄罗斯东正教的洗礼。于是,从菲奥多尔这一代起斯特拉文斯基家族的就成了东正教。
年轻时代的菲奥多尔拥有一副雄浑饱满的宽厚嗓音。二十六岁那年他完成了在涅任学园的教育,成了一名男低音歌手。他在当地的教会合唱团里演唱。为了进一步深造声乐艺术,菲奥多尔先后在首都圣彼得堡以及基辅拜师研修,从1873年他三十岁起在基辅开始了他的独唱生涯。三年后他来到圣彼得堡,进入马林斯基剧院担任首席男低音,在那里受到了与他的前任奥西普·佩特罗夫同样热情的拥戴。他在这个位置上任职长达二十六年之久。统计资料显示他曾塑造过六十四个不同的歌剧角色,演出场次超过一千二百场。在这些角色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在柴科夫斯基歌剧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如《铁匠瓦库拉》里的沙皇,《奥尔良少女》里的法国骑士杜诺瓦以及《女巫》里的公爵随从马米洛夫,他是这三部歌剧首演中的一员。此外他也在达尔戈梅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尼古拉·索洛维耶夫的歌剧里担任重要角色。菲奥多尔唱得好,演得也好,不仅如此,他还喜欢阅读,博览群书,他的家里就拥有一座***书馆,尽管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是比较普遍的,然而,作为一位歌剧男低音,菲奥多尔的渊博学识在当时的同行里还是令人仰视的。他的这种对艺术孜孜以求,对学识求知若渴的精神不可能不影响到他的儿子——1882年6月17日出生的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而菲奥多尔·斯特拉文斯基在马林斯基功成身退之后,他的位置又由另一位与他同名、但比他更闻名遐迩的歌唱巨人——菲奥多尔·夏里亚宾所取代。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生涯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出生于帝俄的度假胜地奥拉宁鲍姆,但却是在首都圣彼得堡长大的。虽说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很早就开始学习钢琴,并且常随父亲出入宫廷剧院观摩歌剧、舞剧的排练和演出,然而伊戈尔自述自己的学生时代是孤寂的,这种孤寂不仅来自家庭中的亲情氛围,也来自精神上的兴趣共鸣。他曾说:“我从没遇见过任何一个能真正吸引我的人。”或许柴科夫斯基是个例外,因为在八岁那年,伊戈尔在父亲的剧院里观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之后,那种穿着仙女服饰在舞台上梦幻般的表演艺术从此就在他幼小的脑海里牢牢地扎下了根。作为一名钢琴学生,他先后随两位女钢琴家学习,其中一位还是安东·鲁宾斯坦的女弟子。十五岁时伊戈尔已能熟练地演奏门德尔松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了,与此同时他开始学习和声、复调并尝试着作曲,且初显才华。
然而,身为歌唱家的父亲却不主张儿子吃音乐这口饭。这一方面或许是基于自己一辈子从事音乐所经历的世态炎凉,另一方面,伊戈尔早年的一段经历也给父亲泼了冷水。伊戈尔曾经将格拉祖诺夫的一首弦乐四重奏改编为钢琴谱,并把它呈示给后者,可是这位大作曲家看后却对此甚不以为然,认为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的改编降低了原作所具有的音乐性,并且认为他的写作技巧有问题。父命难违,伊戈尔不得已只得于1901年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怎奈他意不在此,据称他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总共只去听了不到五十节的专业课,至于考试和毕业更无从谈起,他的兴趣还是专注于音乐方面。机缘巧合的是,在他的大学同学里有一位竟然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成员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小儿子弗拉基米尔。
1902年夏,在弗拉基米尔的引荐下,怯生生的伊戈尔被带到了正在德国海德堡休假的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面前。对于伊戈尔带去讨教的一些钢琴习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不置可否,但与格拉祖诺夫不同的是,他鼓励伊戈尔继续学习专业的作曲,同时告诫伊戈尔千万别进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而应跟随他私人学习。有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勉励,伊戈尔学习音乐的劲头更大了,也恰在这一年底,他的父亲因癌症去世,这无疑成为伊戈尔彻底抛弃法律的人生契机。在拿了一纸大学肄业证书后,伊戈尔就全身心地追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音乐理论,从和声、复调、曲式到配器一应俱全,每周两次。在此后的六年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不仅成了伊戈尔人生中的唯一一位专业导师,而且事实上也被伊戈尔视为其第二个父亲。这种学习一直持续到1908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去世为止,两人形同父子的关系在1905年伊戈尔与表妹的订婚仪式上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欣然出任男方长辈的角色而可见一斑。
成家之后自然是立业。其实这时伊戈尔已经开始其专业创作了,1907年他完成了题赠给其业师的《降E大调交响曲》,在老师去世后他又创作了一首《葬礼悼歌》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而那首创作于1908 年的《幻想谐谑曲》还是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具体指导下得以杀青的,也正是这首作品成为他日后音乐事业辉煌时代到来的一个契机。
1909年2月6日,伊戈尔的两首管弦乐作品《幻想谐谑曲》和《焰火》在首都的一个交响音乐会上由钢琴家兼指挥家西洛季(李斯特最出名的学生,也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表哥和钢琴教师)指挥上演。这两首已然褪却了老师印迹并带有法国印象派风格元素的作品顿时吸引了在场的一名听众,他就是正踌躇满志地计划将俄罗斯歌舞带到法国巴黎去展示的著名艺术活动家兼演出经理人谢尔盖·佳吉列夫。佳吉列夫以其敏锐的艺术嗅觉感受到了隐藏在作品中的巨大创作潜能,于是他当即找到了伊戈尔,委托这位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为计划来年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的一部新的芭蕾舞剧创作舞剧音乐。这,催生了伊戈尔的成名作——《火鸟》的横空出世。
1910年伊戈尔应邀前往巴黎,出席了《火鸟》的最后彩排以及同年6月25日在巴黎歌剧院那次成功的首演。《火鸟》的首演成功使伊戈尔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具有世界声誉的作曲家。作品那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以及构建在俄罗斯民族乐派与印象派基础上又具有瑰丽的色彩配器与交织着自然音阶与半音音阶音程为特点的和声手法,形成了作曲家第一个创作阶段——原始民族主义的诞生。而在他其后的两部著名的芭蕾舞音乐《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里,他的这种创作个性更被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春之祭》于1913年5月29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首演时几乎酿成了近代音乐史上一场空前的大骚乱,被保守派人士斥为洪水猛兽。正如英国音乐评论家欧内斯特·纽曼(Ernest Newman,1868-1959)指出的那样:“他的音乐完成了由过去的原始主义(Original)到如今的土著蛮荒主义(Aboriginal)的飞跃。”
此时的伊戈尔已经携全家定居于瑞士的洛桑,但他还不时地回到祖国去搜集创作素材。虽然他的作品在西方舞台上大红大紫,然而却并未为他带来巨额的财富,相反他的家庭还时时陷入令人堪忧的窘境。这是由于尽管他能栖身远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瑞士,但他在国内的全部财产都已被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权没收,而其在国外的演出收入因无法得到国内开具的版税证明而不能全数给付。于是他与佳吉列夫产生了龃龉,指责后者要为自己糟糕的财***状况负责。不过,后来他得到了瑞士慈善家维尔纳·莱因哈特的资助,完成了带朗诵、舞蹈的舞剧《士兵的故事》的创作与首演。由于莱因哈特还是一位相当不错的业余单簧管演奏家,伊戈尔又创作了《单簧管三章》题献给他。一般认为,《士兵的故事》中轻松、简洁且带有世界主义倾向的音乐风格以及1920年创作的根据十八世纪意大利作曲家佩戈莱西音乐改编而成的舞剧《普尔钦奈拉》已经昭示着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阶段——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到来。伊戈尔本人也称《士兵的故事》标志着自己“与抚育了我的俄罗斯乐派的最终的决裂”。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风格转变有其客观的环境因素:一战的爆发使法国的经济遭受重创,以巴黎为主要演出舞台的佳吉列夫俄罗斯舞蹈团再也无力承接像他前几部舞剧所需花费的巨大费用,更何况此时伊戈尔与佳吉列夫的私人关系已产生了怨隙,因而他想到了写一部不依赖于大剧院和众多听众而只需两三个角色和少数人演奏的作品,因而孕育成就了《士兵的故事》。面对这种客观因素的改变,伊戈尔勇于放弃过去的辉煌,去努力适应并挑战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其一生中为期最长的创作阶段,前后历时达三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按照巴洛克、古典时期的无标题音乐体裁创作了一系列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和独奏曲,在1927年创作的歌剧-清唱剧《俄狄浦斯王》和1928年完成的芭蕾舞音乐《仙女之吻》中,他通过采用古希腊的故事题材、拉丁语的歌词演唱以及“借用”柴科夫斯基的一些钢琴曲和歌曲素材,在1942年创作的《马戏团波尔卡》中又“借用”了舒伯特的《***队进行曲》,表达了他对“回归”的内心意愿和对古典的心慕神追。
1934年6月,伊戈尔被批准加入法国国籍,然而这并未成为他在法国大展宏***的艺术起点,反而成了他告别近二十四年漫长艺术旅行的终结的开始。由于竞选法兰西艺术院士的失败以及佳吉列夫的去世,法国艺术界对他的新作日趋冷谈,更主要的是在1938到1939的一年里,他的大女儿柳德米拉与妻子叶卡捷琳娜相继因肺结核而病故,而他的母亲又随后去世,诸多的不顺促使伊戈尔下定决心离开巴黎这片伤心之地,他于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不久踏上了自己整个动荡一生的最后一站——美国。
刚到美国,伊戈尔的音乐风格并没有立即呈现出变化。在美国的前十年里他持有的新古典主义美学观点在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不仅创作了《三乐章交响曲》、芭蕾舞剧《奥菲欧》和为混声合唱和管乐双五重奏而作的《弥撒》,并且将自己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演讲稿以《音乐的诗学》为题予以发表,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而他于1951年完成的歌剧《浪子的历程》被认为既是他新古典主义创作的顶点,也是他三十年新古典主义美学观点的总结。
在同一位美国青年作曲家罗伯特·克拉夫特(Robert Craft,1923- )的交往中,伊戈尔开始接触十二音序列音乐,从而对这种他先前视之不屑的作曲技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认为韦伯恩的音乐是对自己“一生最强烈的挑战”,自己应该迎头赶上,接受挑战,尽管此时的他已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了。在集中钻研了韦伯恩的作品后,伊戈尔于1958年起的将近十年里完成了康塔塔《哀歌》《布道、劝诫与祈祷》、舞剧《阿贡》、宗教叙事曲《亚伯拉罕与伊萨克》《升坛赞美诗》《安魂赞美诗》以及电视音乐剧《洪水》等一系列作品。在他这个序列主义的创作阶段,晚年的伊戈尔通过音乐上的十二音创作技法与内容上的之间的结合,实现了他“用音乐来赞美神”的艺术主旨。可以这样说,正是凭借着序列音乐这个媒介,伊戈尔终于找到了他赞美神的最恰当的简洁而又凝练的音乐语汇。
必须指出的是,伊戈尔一生是一名忠实的教徒,早年随父母接受东正教的洗礼,但在十四五岁的叛逆期他不再去教堂做祷告。四十岁时他皈依基督教,但在1924年他在法国尼斯与来自俄罗斯的东正教神父尼古拉斯成为朋友后,受其感召又重新参加了东正教的宗教仪式活动,与此同时仍保留了自己基督教徒的身份。据晚年常随其左右的克拉夫特记叙,他每日都要做祷告,在作曲之前和之后要祈祷,感谢上帝赋予他的灵感,而在他面临困顿和痛苦时更离不开上帝的帮助。伊戈尔曾说:“音乐能比修建一座教堂以及装饰教堂内的一切更好地赞美神。音乐才是教堂中最伟大的装饰!”
1967年以后伊戈尔的健康状况开始衰退,自此以后他不再进行创作,即便是早年他素负盛名的指挥和钢琴演奏也几乎绝迹于舞台。据称贝多芬的音乐为晚年的伊戈尔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他生前录制的最后一张唱片就是他自己指挥的《火鸟》,而最后一场现场音乐会则是在加拿大多伦多指挥的《普尔钦奈拉》。藉此,他一生的音乐创作从终点又回归了原点,可谓功德圆满,功成名就!他一生曾四获美国格莱美奖,然而晚年给他以最大心灵安慰的莫过于1962年他在离别了将近半个世纪后的故国之行。受苏联***府的邀请,伊戈尔于1962年9月21日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分别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了音乐会,八十岁的老人在音乐会上亲自指挥了自己的代表作。离开前夕,他在克里姆林宫受到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接见,当他1971年去世后,苏联文化部长福尔采娃公开要求苏联的作曲家们“学习和欣赏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在他八十大寿之际,美国***府不仅为他颁发了奖章,肯尼迪总统还邀请他作为贵宾与自己在白宫共进午宴。同年10月,教皇约翰十三世授予他骑士勋章。在他去世后,他的名字被留在了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在1982年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美国邮***局特地发行了以他头像为***案的两美分邮票,作为“伟大的美国人”系列邮票之一。而在2004年,他更得以入选美国国家博物馆的名人堂,供世人永久缅怀瞻仰。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情感生活
名人的身边从不会缺少女性,甚至还不乏花边的绯闻,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自然也如是。世人常因他一生创作风格奇诡多变且又兼容于一体,而将他与同一时期的美术巨擘毕加索相提并论。的确,伊戈尔与毕加索两人的缘分非同一般,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们不仅一同在花都巴黎施展各自的才华,声誉鹊起,而且还有着相同的艺术见解和探索求新追求,彼此惺惺相惜。众所周知,伊戈尔的舞剧《普尔钦奈拉》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都出自毕加索之手,而在他工作室的墙上也长期悬挂着毕加索送给他的肖像,因而他俩非但是艺术上的知音,更是精神上的挚友。在情感生活领域,伊戈尔虽然比不上那位年长他一岁、几乎每十年就要更换一位异的西班牙绘画大师,但也堪称是多姿多彩的。
伊戈尔的发妻叶卡捷琳娜·诺申科是他的表妹,他们从小就两小无猜,相知匪浅。在那个时代,这种三代内的表兄妹通婚的情形还是很常见的,至少在音乐界就可列举出与他同时代的挪威的格里格、法国的米约以及他的同胞拉赫玛尼诺夫等数人的例子,更遑论十六世纪的杰苏阿尔多和十七世纪的巴赫了。不过,这种表兄妹之间的通婚却为俄罗斯东正教所不容,只是当时的伊戈尔已脱离了东正教,因而承受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二十四岁那年与表妹结为连理。其后的两年里,他们的头两个孩子菲奥多尔和柳德米拉相继降生,当他们全家移居西方后,又有了另外一双儿女:索利玛和米兰娜。
伊戈尔与叶卡捷琳娜的婚后生活在头十年里应该还是平顺和谐的,妻子儿女们与他共同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也一起承受着拮据的艰辛。然而,这一切在1921年发生了变化。在这一年的2月,伊戈尔邂逅了一位同样由俄国来法国发展的芭蕾演员维拉·德·波塞(Vera de Bosset),立即陷入了无可自拔的情网之中。维拉比伊戈尔小七岁,她的父母都是波罗的海公国的德裔贵族,她成年后来到法国开展自己的舞蹈事业,在遇见伊戈尔时她已名花有主,丈夫是画家兼舞台设计师谢尔盖·萨德金。伊戈尔和维拉的相识使彼此都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维拉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可伊戈尔却难以割舍自己的一大家子。于是从那时起一直到1939年叶卡捷琳娜因肺结核去世为止,伊戈尔一直在过着一种双重生活:他将时间分摊在家庭和维拉这两边。叶卡捷琳娜清楚丈夫移情别恋的事实,但她接受了这种三人关系的局面。或许一方面是身体羸弱的她无力去开展这场“婚姻保卫战”,另一方面她也知道自己即便这么做也是徒劳无益的。据报道,她对伊戈尔与维拉关系的态度是“既痛苦又怜悯他们”。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直到她去世为止,伊戈尔始终是她的丈夫、孩子们的父亲,尤其是在她病重的最后五个月里,伊戈尔尽了丈夫的职责,始终在医院里陪伴她走完她的人生。
叶卡捷琳娜去世后,伊戈尔即与维拉告别法国远赴美国,应当说维拉也是伊戈尔决意去美国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抵达美国的第二年,两人就在马萨诸塞州的贝德福德结婚,1945年他们都入了美国籍,成为美国公民。他们起先居住在纽约,后来发现加州的气候条件更为适宜,就搬到了洛杉矶,一直到伊戈尔去世前两年才又从洛杉矶回到纽约。伊戈尔和维拉没有再生孩子,他俩的婚后生活也少见于报端。这段当初经历了近二十年“苦恋”而终于修成正果的婚姻在常人眼里算得上是风平浪静,殊不知却暗流涌动,打破这种平静的是一个女人,这还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是事业上的女强人,时尚界的女王。她,就是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1946年香奈儿曾对自己的传记作者保罗·莫朗详细地谈及了她与伊戈尔相爱相恋的这段经历。尽管伊戈尔生前从未承认过这段恋情,而香奈儿的这次谈话也谨遵当事人的约定,在三十年之后的1976年才得以公布于世(香奈儿与伊戈尔在1971年一年里的四个月里先后辞世),然而它甫一问世,立即在艺术界与娱乐界掀起了轩然***,名人的绯闻轶事总是最能吸引世人眼球的。
可可·香奈儿比伊戈尔小一岁,她是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商贾私生女,但是从小与贫穷饥寒相伴的她却志向远大,在孤儿院里学会了缝纫,长大后先混迹于巴黎的夜总会谋生,据说她的名字“可可”就取自她拿手的一首歌曲的名字。二十五岁那年凭借其在交际圈内的长袖善舞,她结识了法国面料商巴尔桑,并成为他的情妇。在巴尔桑和另一位英国实业家卡佩尔的支持下,香奈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巴黎的坎朋大街上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时装商店。此后她的生意越做越大,她设计的高级定制女装以及在1921年发明的“香奈儿5号”香水使她成了这个时尚之都的宠儿与标志。与她事业同样精彩的还有她的私生活。尽管她一生未婚,但与她牵扯出情感纠葛的既有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公爵、流亡的俄国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大公,也有法国的诗人和装饰艺术设计师,当然,还有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2002年,英国小说家克里斯·格林霍尔(Chris Greenhalgh,1963- )根据莫朗发表的香奈儿谈话写出了小说《可可与伊戈尔》,七年后,据此改编的影片《可可·香奈儿与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又译为《香奈儿秘密情史》)在2009年戛纳电影节上作为开幕影片隆重亮相,一下子又将那一段尘封已久的陈年恋情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影片正是从1913年《春之祭》那场著名的骚乱首演开场的,描写香奈儿身临其境,切身地感受到了年轻作曲家在作品中展现的巨大才华与艺术激情,由此在心里埋下了对伊戈尔倾慕的种子。后来当伊戈尔穷困潦倒时,香奈儿又将他们一家接到自己的豪华别墅暂住,使他得以潜心创作,东山再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终于酝酿成为无可遏制的激情。影片的阵容可谓豪华,它由香奈儿的品牌大使安娜·莫格拉莉和曾主演过《亚瑟王》《007:皇家》的戛纳影帝麦茨·米科尔森领衔饰演香奈儿和伊戈尔,并由香奈儿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为影片打造戏服。对于乐迷而言,除影片缠绵的剧情之外,更关心它的配乐。制片方不惜工本地请来了由塞蒙·莱托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为影片录制了《春之祭》,并请到曾为《英国病人》《天才里普利》和《罗丹的秘密情人》创作配乐的黎巴嫩裔作曲家加布里埃尔·雅雷德(Gabriel Yared,1949- )为本片创作了十一段配乐,其中的“可可与伊戈尔”一段音乐为本片的爱情主题,其抒情柔美堪比著名影片《魂断威尼斯》里的《小柔板》,配合着画面中伊戈尔与香奈儿的缠绵悱恻,感人至深。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伊戈尔的这段恋情经由电影巨大号召力的放大被再度浓墨重彩地予以渲染,然而伊戈尔的遗孀维拉以及他最忠实的助手克拉夫特对此一直持有质疑,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伊戈尔仍是一位对家庭负责任的男人,这也体现在他对孩子们的照料与培养上。
索利玛·斯特拉文斯基
在伊戈尔的四个孩子中,继承他音乐衣钵的唯有他的小儿子索利玛·斯特拉文斯基(Soulima Stravinsky)。索利玛1910年出生于瑞士名城洛桑,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学习钢琴。随父亲迁居法国后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钢琴家伊西多尔·菲利普(Isidor Philipp,1863-1958),而他的理论与作曲老师更闻名遐迩,乃是有“现代音乐教母”美誉的娜迪娅·布朗热(Nadia Boulanger,1887-1979)。所以从钢琴和作曲这两个专业来说,索利玛都堪称是美国作曲大家阿伦·科普兰的同门师弟。事实也正是如此,索利玛在这两个领域的学业一样出色。1934年,二十四岁的他在巴黎演奏了其父的《钢琴与木管协奏曲》,完成了他的舞台处子秀,此后他又出色地演奏了伊戈尔为钢琴与乐队所作的《随想曲》。而伊戈尔作于1935年的《双钢琴协奏曲》则正是为自己和儿子的同台演奏而量身定制的,由父子俩在巴黎予以首演(实际上它是一首没有乐队协奏的钢琴二重奏作品)。因为他是伊戈尔的儿子,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父亲钢琴作品的代言人。
不过,当1939年父亲和继母维拉移居美国后,索利玛选择了继续留在欧洲。这时他毅然投乐从戎,参加了法国***队,参与了对抗***德国的战斗。一直到战后的1948年,他方才抵达美国与父亲团聚。在美国,他起先在科罗拉多州的红色岩石艺术节上登台亮相,继而又在纽约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交响乐团合作,一举登上了这个国际大都市的音乐舞台。索利玛仍然扮演着伊戈尔作品权威诠释者的角色,除在音乐会上演奏父亲的作品外,作为一位作曲家他也演奏自己的钢琴作品。当然,在更多的场合是父子俩联袂合作,由索利玛独奏,伊戈尔担任乐队指挥。后来,索利玛将演奏的曲目广大到钢琴领域的其他经典文献,比如他先后为莫扎特的第六、第八、第十(双重)、第十一、第二十等多首钢琴协奏曲创作过华彩乐段,并在音乐会上演奏过这些协奏曲。从1950年起,索利玛被聘为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工作到1978年。他常利用学校的假期去做巡回演出,还曾去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美国音乐学院看望他的老师布朗热,为老太太演奏父亲的作品(布朗热是伊戈尔在法国时期的好友)。1975年,他在枫丹白露的科隆纳大厅举办过一场独奏音乐会,曲目有父亲的《小夜曲》《四首练习曲》《钢琴奏鸣曲》和由索利玛自己改编的舞剧《火鸟》钢琴组曲以及《彼得鲁什卡》中的三章。评论家们认为,在这场音乐会上索利玛完全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大师级钢琴家的技巧和风范,他的触键非常强劲有力,对节奏有着极为精确的感觉。但他们同时又指出,尽管具备了极高的天分,然而与同样身为钢琴家的父亲伊戈尔相比,他似乎还缺少一些父亲所具备的辉煌的音乐性。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篇10
一、引导学生体验
有效学习与无效学习的关键在于主动的态度和过程。借助体验学生能直面知识,深入问题的腹地,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细节,营造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而以问题为学习载体,乘问题的诱导之力启动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呢?
在语文教科书中,许多作品都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艺术空白需要学生个性化体验去加以填补,由此,就产生各具特色的文本解读,形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我在教学中主要尝试了几种做法:
引导补白: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结尾处有这样的话:“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教学至此,我引导学生补出“30年后他们见面的情景”这一空白。有学生写道:“30年后,我应约来到老人的小屋前,依然是鸟语花香,屋前的竹子也泛着青意。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突然觉得他好眼熟,仔细一看,原来是和我定下三十年再见面的老人。这时老人也注意到了我。于是老人领我进了小屋,沏了一杯浓茶招待我。老人先打开了话匣:‘瞧,你也变老了,岁月不饶人啊。’我笑着说道:‘大寿星,你什么也没变,只是头发白了,身体还是那么硬朗。’‘真的吗?哈哈,虽然我现在不扫天游峰了,但我依然天天锻炼身体。’说罢,老人举了举胳膊。”
引导探究:有些课文意象丰富,语言情感丰富,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获得整体性感受。如《第一次抱母亲》、《印度洋上生死夜》、《给家乡孩子的信》等课文。记得和学生经历“印度洋上生死夜”时,我带着学生把皮埃尔的两个念头找出来后和学生一起探究“走”与“不走”间皮埃尔丰富的内心活动,师生分角色扮演皮埃尔心中的两个“念头”。我设计心里对白:“皮埃尔啊皮埃尔,快走,不走你的妻子就没救了,此时返航,她还有一线生机。”学生开始用同样的对白方式加以“说服”。随后我又说:“皮埃尔啊皮埃尔,快走吧,你才30岁,失去了妻子,你就失去了家,你的幸福便没有了。”学生很快抓住了要点,从责任和一整船人的幸福出发说服了“我”。最后我“不依不饶”,又设计这样的话语:“皮埃尔啊皮埃尔,快走吧,不走你的妻子是永远不会原谅你的!”学生立即有话反驳,真正成了皮埃尔的“知音人”,从而了解了皮埃尔的两难境地,他高度的责任感由学生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后清晰呈现,皮埃尔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会悲会痛的船长。
角色移情:有些课文人物形象丰满、哲理意境悠远,就要深入课文的某一角色,进行角色感受、角色移情体验,进而理解课文。如《爷爷的芦笛》、《挑山工》等课文。对于《爷爷的芦笛》一课中爷爷这个角色的理解,我把他分解成白天版的爷爷和深夜版的爷爷。白天版的爷爷通过朗读课文1―5小节,抓住“婉转悠扬”、“清脆” “三折两卷”等词语的分析,学生便能很轻松得感受到文中的爷爷和我们的爷爷是一样的,疼爱孙子,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后文似乎再也感觉不到他的“疼爱”了。这时我让学生想象此时爷爷身在何处,学生赋予了爷爷最崇高的形象,有的认为爷爷此时正在小闸屋外,内心充满痛苦矛盾,他几次想冲进小屋,但理智战胜了情感……通过不断地揣摩人物,孩子们自然看到了一个有着水一样善良,山一样刚毅的爷爷的形象。
二、唤醒学生体验
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揠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
在教学《悲壮的一幕》时,我看了三遍文章,而且都哭了,于是我就想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孩子的情绪。课始,学生一直都很沉默,有的同学甚至沉浸在飞船即将爆炸、科马洛夫生命就要终止的悲痛之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时,当读到“亲爱的,我也想你”,有的学生竟然偷偷地笑。我就想学生之前的体验可能都是虚伪的。我感到一种压力,甚至有一种气愤。但转念一想,是不是自己的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是不是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这样的经历呢?以至于他不能融入课文中去。
后来,我费尽周折找来了一盘电影碟片,截取了科马洛夫与亲人分别时的场面,我发现这种体验不是文本能给予的。还要通过感观的材料去唤醒学生的体验。当讨论到科马洛夫为什么两次落泪时,学生的思想丰富有深意了,语言也有了感彩,有的说:“女儿的话给了爸爸最大的安慰,爸爸的英雄行为融入了女儿的血液中。看到坚强、懂事的女儿,科马洛夫禁不住落泪了。”有的说:“当科马洛夫听女儿说,长大后也要像爸爸一样做个宇航员时,心里无比激动。”有的说:“他多想陪伴女儿成长,多么再想一次地倾听女儿谈学习的情况,多么想看到女儿实现理想,然而这一切是不可能的。对女儿的无限疼爱使他又一次落泪。”
三、强化学生体验
有些课文靠引导、唤醒的方法,学生还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强化学生进行体验。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亲自实践,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为了更好地体会老人每天不辞辛苦地每天“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就是“爬楼梯”比赛。结果,一场赛事下来,同学们个个大汗淋漓,有的甚至摊倒在地,再也不肯爬起来。赛后,我立刻组织学生写出自己比赛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我适时地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地朗读口气中多了几分赞叹,多了几分惊异,也多了几分可能学生自己才知道的感情。这样,文章变的就有味道了。
(二)设计练习,将生活内容行为化
我们不仅把教学内容生活化,作业练习也可以“捕捉”生活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