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10篇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2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文言文英译 古文观止

中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言文能够将文明古国的博大精深文化传递出来。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文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内涵,则需要一个媒介去进行探索。文言文,相对白话文而来,具有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语言富含修辞手法和文字形态,字里行间体现出文学美。它真实的将我国古代人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大情小事,周遭景致进行记录,生动的体现出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结晶。

《古文观止》英译分析

罗经国先生的《古文观止》精选(英汉对照)从清初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中选译32篇,译文将原文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从罗先生之译文,可以看出文言文散文的美是可以再现于译文的,从译文的字面含义体现出汉语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是可以在英译版本中展现出来的。

原文1:桃花林一直延伸到小溪的源头,来到一座山前,山脚下有一个洞,有阳光从洞中射出来。

译文1:The peach land extended far to the source of stream where there was a mountain with a hole at its foot and the sun shone through the hole .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在文化这一宏观的研究范畴内置入翻译过程,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高度具备前瞻性和宏观性而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研究视角。“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她将翻译单位从语篇转移到文化转换,即翻译己经不再满足于两种语言间简单的字词句的对应。

此翻译案例的源语文本为《古文观止》中《桃花源记》选取的一部分。“桃花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桃花的林子,而是概指桃源一样的室外仙境,人们在那里隐居,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因此,“桃花林”的英译对此进行了文化还原,体现中国古代文化典故,译为“The peach land”。

原文2:出于好奇,渔夫下了船,进入山洞。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他继续往前走,山洞顿时豁然开朗。洞的尽头是一片原野,平坦宽阔,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一排排房屋整齐地排列着,房前屋后种着各种桑树和竹子。

译文2:Out of curiosity, he got off the boat and walked into the hole .The mouth of the hole was as narrrow as for only one person to pass through.As he walked on, he found that the hole became suddenly wide and bright. At the end of the hole appeared a vast and flat plain full of fertile soil, beautiful ponds and rows of tidy houses with various mulberries and bamboos growing here and there.

苏珊・巴斯奈特在文化翻译观方面指出:“如果我们把文化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语言就是这个人的心脏―就像一名正在给心脏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不能对心脏周围的肌体熟视无睹一样,从事翻译工作的译者不能只满足于语言的分析和文本之间的对照与转换而忽视了文化因素的存在。山洞的出口被作者描述为豁然开朗,实在是表达忽然间山洞变得宽而且明亮,这时候就需要将结合文化差异进行表达。“开朗”译文“wide and bright”《桃花源记》描述的是晋太元中,即晋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的事情,当时的生活区域和田地布置具备一定的时代特点,人们的生活区域具备生态农业的特点,二者相互包容,和谐共存。

原文3:一条条小路相互交错,村落间鸡犬相闻。人们正在田中忙于耕作,老人和小孩儿无忧无虑,看上去都十分幸福。

译文3:Little paths crisscrossed, cocks crocked and dogs barked among the villages.The natives busied themselves plaining in the fields;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 looked happy and carefree.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提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源语中“鸡犬相闻”是由于古代的乡间聚落相对规模较小,因此鸡犬的鸣叫在村落间回荡。所以译文将此译为“ cocks crocked and dogs barked”。

总结

本文从我国优秀的文言文《古文观止》出发,结合其英译版本发现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英译能够传递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内涵,颠覆传统信息和语义为中心的翻译目的,促成更有意义的的文化转换和文化交流。同时,进一步总结出文言文翻译可以将文化翻译观做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翻译过程。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3

关键词: 互文性 情景互文性 旅游景点翻译

一、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涉及文本的意义生成、文本的阅读和阐释、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中的重大问题[1]。

互文性理论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文学理论家、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提出。她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对其他文本的转化和吸收。继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之后,又有不少文学理论家对其进行阐释,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蒂费纳·萨莫瓦约(Tiphaine Samoyault)、热奈特(Gérard Genette)、里法泰尔(Michael.Riffaterre),等等。互文性概念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学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也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2]。由于互文性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免带有模糊晦涩的特点。笔者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来对互文性进行归类,并运用这个分类体系对旅游文本的翻译进行研究。

二、互文性理论及情景互文性

要真正理解互文性,将互文性理论恰当地运用于翻译研究,我们必须对互文性的分类有清晰的认识。然而,互文性的分类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个阵营的学者关注互文性,一是以Kristeva,Riffaterre为代表的符号学研究者,二是以Fairclough,Devitt,Lemke为代表的话语分析和批判性语篇分析的研究者。由于翻译研究与后者的关系更紧密,笔者首要讨论第二类学者的分类。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区分一般都停留在文本互文的层面。主要区分了文本内各部分之间存在的指涉关系,以及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引用、改写、吸收、扩展。然而,我们还可以研究文本和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文关系。这就是广义上的互文性。笔者认为互文性可以主要按照互文发生的场所及所起的作用大小来划分,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类。

微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内部,包括指涉互文性(referential intertextuality)和副互文性(paratextuatlity)。它们的作用是增强文本的价值,但是如果去掉其中某一个,或者换用其他表达方式,则同样也能达到目的。

中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文本之间,包括结构互文性(architextuatlity)、元互文性(metatextuality)和超互文性(hypertextuality)。这些互文性是文本存在的重要条件,如果缺少,将会影响到文本的目前的效果和价值。结构互文性包括连科(Lemke)所说的四类互文性:语类互文性,以语类归属作为基本标准;主题或话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如具有结构上的类同关系或相似之处;功能互文性,涉及目的目标的相似性。

宏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外部环境之间,包括情景互文性(situational intertextuality)和文化互文性(cultural intertextuality)。这类互文性既是当前理解文本的必要依据,又是文本的将来继续存在的重要条件,它决定了文本目前和将来的效果和价值。情景互文性指文本与当前所在的时间空间的相互指涉关系,脱离了当前情景,文本的意义无从解释或理解。文化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文化知识的相互指涉,包括该文本创作时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及作者与读者(阐释者)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状况、生活阅历等互文因素。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符号,与语境密切相关,而研究语境最多的是社会语言学派。它的最早创始人人类语言学家马林洛夫斯基(Malinowsk)在1923年提出并阐述了语境。Malinowski把语境分为两个层次: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他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语境从小范围来讲,可以指即时的话语环境,其中包括语言环境(如上下文,词语的搭配)和非语言环境(如交际环境,背景知识等);从大范围来讲,语境就是文化语境,包括人类共享的普遍知识、价值取向和民族、社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

然而,马林洛夫斯基强调的是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的重要性,忽略语言对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反作用。例如,有些情景在语言中被描写、保留、传播开来,甚至从一种语言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继而在一定程度的累积之后,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又构成了其他文本赖以存在的语境。由此观之,文本和语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我们从广义上的角度看待互文性,就可以把情景、文化都看做是文本,那么情景互文和文化互文便可以进入我们的研究领域。

笔者重点讨论情景的特点和重要作用。与文化互文性相比,它具有偶然性、具体性等特点。情景互文性有时甚至是一次性的,即只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空间才存在。情景互文性的多次累积便逐步演化为文化互文性。微观和中观互文性一般只涉及文本和语言本身,而情景互文性一般涉及语言和非语言表意符号之间的指涉关系,如文本与音乐,文本与雕塑,文本与其密切相关的舞蹈等。文化互文性强调文本与抽象的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有的文本不必有显著的文化互文性,例如纯科技文本。有的文本离开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便失去了意义。例如《尤利西斯》,如果离开其都柏林的文化价值体系,便得不到很好的阐释。下文运用互文性理论,特别是情景互文性对旅游景点的翻译进行研究。

三、情景互文与旅游景点翻译个案研究

例1:如意湖Good Luck Lake

此处所指的“如意湖”为承德避暑山庄里面一处景点,被翻译为“Good Luck Lake”,从语义的角度看似乎并无不妥。然而,“如意湖”其实是一座十字形小亭,并非真正的湖[3]。翻译人员出错,源于对该景点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造成了望文生“译”。换而言之,该处景点的中文名称与其实际内容之间虽然存在着强烈的情景互文关系,但是从中文名称的字面上看是隐含的,扭曲的,甚至具有误导性质,游客需要身临其境才能够理解景点的实际内容。如果采用直译方法,将“湖”译为“Lake”,那么目标语游客将很难重建这种情景互文关系,特别是目标语游客不在现场,读到这样的景点宣传资料时更容易受到误导。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在译文上真实反映景点的内容和功能,真实反映出译文文本与该景点之间的情景互文关系。那么,如意湖的英文名称可以译为Ruyi Pavilion或者Good Luck Pavilion。

例2:蒙古包Yurt

从语义上讲,蒙古包的英文确实是“yurt”,这是由文本的文化互文性决定的。然而,此处的“蒙古包”却是承德避暑山庄里面唯一的集就餐、住宿、娱乐于一体的场所,不是蒙古游牧民族居住的,用毛毡或兽皮搭起的圆顶帐篷[4]。该景点译为Yurt的原因在于译者认识到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互文性,但忽略了它与该景点之间的隐含的相互指涉关系。为了让目标语游客能够在译语文本和旅游景点之间建立起情景互文,译文建议改译为“Yurt Hotel”。

例3:花港观鱼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花港观鱼”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大多数的英语导游词,包括外国人编写的,都把“花港”译为 Flower Harbor。这种英译从字面上看并不存在问题。但是,该景点所在的花港公园从古至今都没有过任何港口。查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在杭州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名‘花港’。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名之为‘花港观鱼’”。因此,“The China Guide Book”(Kaplan & Keijzer,1982)中的“花港观鱼”的英语译文为 Viewing Fish at the Flower Stream(Huagang Guanyu),这种翻译还原了该旅游景点的情景互文。

例4:胜象宝塔Shengxiang Dagoba(原译:The Shengxiang Pagoda)

胜象宝塔,俗称“白塔”,据《江夏县志》记载,胜象宝塔系元代威顺王世子之墓,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整个塔身用白沙石叠砌而成。高约8米,座宽约6米,周围刻有云神、水兽等***案,是我国元代喇嘛教的珍贵文物之一。

The Shengxiang Pagoda The Shengxiang Pagoda is also called the White Pagoda.“Jiang Xian History” says that it was the tomb of the Weishun Wang Shizi of the Yuan Dynasty. It was built in the third year of Zhizheng of the Yuan Dynasty (1343). The whole body is built of white stones.It is about 8 meters high and 6 meters wide, with engraved immortals and beasts all around it. It is a precious Lamaism relic of the Yuan Dynasty.

这篇旅游文本取自于黄鹤楼公园,尽管短小,但译文仍然存在许多错误。我们主要讨论情景互文的问题。如果亲临该景点,就会发现“胜象宝塔”实际上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宝塔(pagoda)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材质,例如木质的、砖质的、石质的,等等。而舍利塔(dagoba),状似宝塔,但与宝塔又有不同:其一,形状上有区别,舍利塔是单一的圆形结构且上面带有金顶,而宝塔是多层的金字塔结构;其二,也是最重要的,舍利塔是喇嘛教的象征[5]。 因此, 这个8米高的白色宝塔状的建筑是舍利塔,它正确的译名应为“Shengxiang Dagoba”。

例5:桃花涧The Peach Blossom Valley(原译Tao Hua Jian,The Peach Blossom Creek)

桃花涧是广州白云山新近开发的一个以观赏桃花为主的景点。这里一条小溪蜿蜒叮咚, 两岸遍植桃树,以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构思主题, 散发出幽幽情怀,宛如置身“世外桃源”之中。可以看出,该景点名称中“桃花”包含双重互文关系,一是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文化性指涉,二是对该景点的情景指涉。因此,翻译时尽量考虑这种互文关系的恰当再现,“桃花”应以译为“Peach Blossom”为佳。景点名称中“涧”具有较强的情景互文,指一条蜿蜒叮咚的小溪。而英文中Creek 指的是 a long narrow area of water that flows from the sea, a river, or a lake into the land.小湾、小港,或是 a small narrow stream or river.小河、小溪。通过 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 英国语料库)查询,随机出现的 50 个例句中,creek 所出现的例句大都与海湾有关 。因此,Creek 不符合旅游景点的情景互文。OED 中“valley”一词的释义是“an area of land between two lines of hills or mountains, usually with a river flowing through it”,结合旅游地的情景,用“The Peach Blossom Valley”翻译“桃花涧”即可。

从以上个案所涉及的旅游景点名称可以看出,在所有旅游文本中,情景互文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文本与景点的情景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失去了所指向的旅游景点,旅游文本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其意义难以显现,其价值必然大大减少。没有旅游文本的存在,就少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旅游景点的价值难以凸显,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可。所以,旅游文本既存在于旅游景点的情景之中,又是对整个旅游景点情景的指涉。旅游文本的情景互文性可以有差别性,游客的每一次到访,都是旅游文本的情景互文的再现和强化。因此,对情景互文的恰当再现,就是翻译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然而,这种情景互文性在字面上的表现方式,很多时候是十分明显而确定的,有时却是隐含的、歪曲的,甚至具有误导性。例4中,“胜象宝塔”这一旅游文本中的“宝塔”,从字面意义上看,文本并没有清楚交代该处供奉喇嘛教圣物的舍利塔这一情景互文,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采用其下义词“dagoba(舍利塔)”忠实反映其情景互文。 例1的旅游文本“如意湖”,从字面意义上看,很容易误导游客对其情景互文性的理解,翻译时应该纠正,译为“Good Luck Pavilion”,为目标语游客还原其情景互文。例2也是如此。

四、结语

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探讨旅游文本的翻译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源语文本所蕴含的互文关系。在这个理解过程, 译者需要通过互文性标志搜寻先期文本, 查找值得借鉴、佐证、参考的资料,经过反复的对话、指涉等过程, 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从微观到宏观的某种互文,或者某几种互文。在分析研究这些互文关系的基础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策略重构文本的互文关系。特别是旅游文本与情景的互文关系更是一个需要译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只有译文正确地建立起与情景的互文关系,才能让目标语游客充分认识目的地景点的关键内容,才能满足他们对于旅游文本功能的期待。

参考文献

[1]Bsail. Hatim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71-73.

[3]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4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通常用两种形式来处理: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此法可以字字落实,能较好地积累文言词汇,对初学者尤其重要;意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大体意思,此法比较流畅好懂,但不利于具体词语的掌握。所以,最好能将两种译法结合起来使用。简单的句子力求直译,较复杂的句子且可采用意译。对于我们山区学生来说,只要能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行,所以意译的时候居多。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掌握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一些方法如下:

一、抄录法

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词语对照抄录。对于特殊名词可直接抄录;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等。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可以直接抄录,直接译作“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

二、替换法

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如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妻子”就属此类。

3、感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三、调整法

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四、增补法

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五、省略法

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思,翻译时该虚词可省略不译。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虚词“也”可省略不译。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5

而这三个要求中又以“信”为首要。为了能达到“信”,译者多采用直译,直译固然能不同程度保证文章的“信”,但好多情况下也会造成望文生义、表述不严谨的现象,使翻译出来的东西脱离题旨或令人费解。下面仅举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及教参中的几处字词或句子翻译为例加以说明。

苏教版八年级《陋室铭》一文中有一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本注释中对“馨”一词的解释是“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粗粗看来这句解释不错,可是细细研读发现还是有问题的,“德馨”一词的解释才应该是“品德高尚”啊,因为“德”是指品德,那么单独解释“馨”应该是一个形容词,解释为“(品德)高尚”才比较准确。

类似的词语注释不够准确的还有不少,比如苏教版九年级《陈涉世家》中有一句话“忿恚尉,令辱之”,对“恚”一词的解释书下注释和教参中习题的答案就不一样。书下注释解释是“恼怒”,而教参习题答案解释为“使……恼怒”,其实,后者的解释更准确,因为这里是一种使动用法。所谓的使动用法,是指具有这种用法的词能使它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即是主语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变化,含有“使他(它)那样”的意思。例如:“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这里的“怀”便是“使……归顺”。又如:“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事略〉序》),这里的“惊”、 “泣”分别是“使……震惊”、“使……悲泣”之意。

不仅字词翻译存在不严谨现象,部分句子翻译亦存在问题。

比如,苏教版八年级《马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文中注解对“等”一词是这样翻译的:“等同,一样。”教参的翻译是:“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这样翻译很是让学生费解,普通马和千里马在哪一方面一样呢?这样望文生义的解释把人讲得一头雾水,结果学生听到这句翻译一个个愁眉苦脸,满脸的疑问,后来有学生提出疑问,大家又争得面红耳赤,课本及教参对此句的理解只字不提,结果教师也不敢轻易地下结论,生怕说错了担不起责任。

这句话必须纵观全文,补全成分。我觉得对于这句话的翻译要联系到“食不饱”这句话,普通马是吃得饱的,千里马是吃不饱的,吃饱的普通马有了足够的力气,能够显示作为马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水平,而千里马因为吃不饱的缘故,所以无论是力气还是速度都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甚至于它的表现可能连普通的马都不如。所以这句话应翻译成:“想要让它表现得像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这样既切合文义,又让人易于理解。

再如,苏教版九年级《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书中没有翻译,而教参翻译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我觉得这句话就有望文生义而不顾题旨之嫌。

首先我们可以想到,作者是由于不满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想极力表现与现实不同的美好的社会生活。他所表现的世外环境并没太多地超出现实,但他也还是想尽力地表现得比现实更加美好。比如他所描写的“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怡然自乐”这种情形和环境在当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的,这是作者极力想表现世外与世内不同的美好景象的结果。同样讲到衣着,当然作者也是要表现它与世内不同的,如果真如教参所讲的“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的话,那这肯定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其次,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之一,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困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如果说桃花源人的穿着和他们一样的话,那桃花源就不该是陶渊明所向往的了,我们也就不能用“美好”这个形容词形容桃花源了。再者文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而秦末到东晋末前后相差近六百年,可以说社会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两个不同世界的衣着文化也该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我以为这句话应该翻译成“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好像是世外的人”比较切合事实和题旨。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6

翻译: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这句话出自陶渊明诗人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来源:文章屋网 .wzu)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7

论文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这就注定了英译古诗时必然会出现文化信息的遗漏,这也就需要译者在认真读懂原稿的基础上懂得变通,抓住文化内涵的核心,由诗词的表层结构深入到其深层结构,尽力展现其“意”的传神和生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在翻译唐诗宋词过程中文化信息的遗漏现象,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要传递的不仅是出发语的语义信息,还要传递其所附着的文化和语用信息。但是以出发语作为母语的诗人在创作时其意向读者,通常不包括外国读者,尤其不包括非本族语的读者。因此在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却常常不知所云。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积键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别这就往定了英译诗歌时必然会文化信息的遗漏。文化信息遗漏,是指翻译中由于文化因素所引起的某种文化中的文化形象,文化涌义等的损失。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翻译的目的是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在文化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信息遗漏的现象。本文将就唐诗宋词英译中出现的这类现象通过实例进行探讨,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一、归化造成的文化信息遗漏:即以读者为中心,直接用目标文化来取代出发文化

这种翻译虽然有助于给译文读者在理解上扫清障碍,但是由于翻译尤其文学翻译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文化交流,所以一味归化势必靓弱文本的文化魅力,限制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视野。请看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对《好了歌》第一小节的处理:

世人都晓神仙好,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惟有功名忘不了。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古今将相今何在,where二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荒象一堆草没了。in grassy graves they live now,every one.《好了歌》主旨是,凡人只有看破了红尘,当了和尚或道士,修成正果,成了神仙,才是最自由快活的。第一小节是要人们看清功名利禄到头来全都是一场空,这体现的是道家“虚无”“无为”的观念,完全符合玻足道人的身份。但是英译过后西方读者看到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基督文化,承认“原罪”,执着于精神就赎。因此在英美读者那里本来完全不同的两种宗教如今成了“同门”,归根结底这都是归化惹的祸。

二、删译造成的信息遗漏:即有时译者为了语篇连贯,故意删除一些文化信息

汉诗颇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有些译者由于不能识破和把握其中奥秘,冒然侧除相关的文化信息造成文化缺失。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有一句“霉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herbert allen giles把它翻译成"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 the moon sheds,as of old,her silvery lights这里giles将“今夜”“故乡”剐去,看似损失的只是一两个字,而实际上却丢失了源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今夜”点明了时令,指出写诗的时间是在白霉节的晚上“故乡”突出了作者对月亮的主观感受,进一步衬托出思乡之情。所以这两个词理当译出。同样,许渊冲对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翻译也进行了剐译:"dim morning dream to be butterfly,p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许译明显剐去了两个体现中国鲜明文化特征的文化主角。读完译诗英美读者可能会迷惑,是“谁”晓梦迷蝴蛛,是“谁”春心托杜鹃。原诗因为用典凸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浩叹;通过庄生(哲学家的迷惑)望帝(封建帝王的悲哀)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出场,阐明了人生无常,梦幻飘渺的道理。但如果译者只是空洞的向译文读者呈诉两个没有主角的事件,他们则很难发现这两者有何关联,甚至还可能对几百年前中国诗人的逻辑思维质疑起来。

三、意译典故造成文化背景的信息遗漏请看下面一段秦观《踏莎行》的翻译:

雾失楼台,the tower each lost in the mist,月迷津度,the ferry veiled by the lunar light,桃园望断无寻处。’fheancient idyllic haven is entirely out of sight.可堪孤馆闭春寒,how can i bear spring cold in a lonely dwelling room,杜鹃声里斜阳暮?hearing the wandering cuckoo’s voice in the sundown gloom?释寄梅花,mume flowers sent to me posthaste,鱼传尺素,and letters too from kinsfolk and friend,砌成此恨无重数。pile agony on agony without an end.郴江幸自绕郴山,chen river you always pass mount chen with your winding flow,为谁流下萧湘去。but wherefore should you fall into the xiaoxiang below?这首诗有一些关键词如“津度”、“桃源”、“释寄梅花”、“鱼传尺素”都蕴涵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涉及到中国佛道文化和文学故事。但是翻译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只能采取意译即译出诗人的本意,向译文读者隐瞒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做当然会削弱原诗含蓄式的审美效果,但是依笔者看来这却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就拿“津度”这个词来说吧,它本来是一个佛家术语,佛语称普渡众生为济水的津梁,津度也就是指获得救赎的渡口,所以诗人暗用短短两个字的典故所表达出的迷茫和仿徨的心境决不是一个“ferry”就能替代的。原诗中“桃源”一词能让读者迅速地联想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虚构的那个世外仙境,以及自然地想起那脍炙人口名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口口”,意译成“the idyllic haven”之后,译文读者当然就不会知道秦观在这里提到桃源一方面因为它是避难之所,另一方面还因为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很近的缘故。至于原诗中的“释寄梅花”和“鱼传尺素”分别涉及到两个历史故事。如果直译读者则不得要领,加注解释又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不得不意译,但降低了译诗的文化含量。

四、对文化信息遗漏现象的处理方法

对遗漏文化信息的处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尽力在目标语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展示来源语文化,但同时也要承认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可译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不得已要“忍痛”舍去一些东西。这种情况下的“舍去”并不意味着胡乱删去或抛弃原文中的文化形象和涵义,而是为达到翻译的目的,即实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采取的文化亏损处理。

根据文化信息遗漏的不同原因,本文将分三部分来介绍其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针对由对同种事物不同称谓所引起的文化亏损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迁就目标语,采取“舍”的方法。例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鹊桥仙》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s;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 herd meets the maid.

在这个例子中对“银汉”(即银河)的翻译为“milky way",是迁就了目标语的说法。当然,译文中出现了文化信息遗漏,因为“河”与“路”还是有区别的。但是译文已经将原文的大意传达出来了。如果一定要把银河译作 "silver river",那么就一定要加注释进行解释,否则英美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第二种是针对同种事物不同涵义所引起的文化亏损进行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也是以“舍”为主,只要将其意译出即可。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此涵义对全诗起较大作用,可以在译文中保留原来的形象,然后通过加注释进行说明。例如: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王维:《洛阳女儿行》

he cherishes his darling love so much

as him self to teach her dances;

and gives away his coral in sheer spite

since his emerald en tranc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 "emerald" connotes a girl of great beauty but (alas!)

from a lowly family.

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讲述的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嫁入豪门的故事。在诗中,“碧玉”指的是小家碧玉,即出身不高的美貌女子,这是来源语读者很容易领会的,而“碧玉”一词在目标语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涵义,然而这个词在诗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因此译者则将这个词保留在译文中,然后再通过注释来使译文读者易于理解领会。这不失为处理这类文化亏损的一种好方法。

第三种是针对由典故所引起的文化亏损的处理。由于由典故引起的文化亏损较多,对其处理方法也可分三类:保留形象加注释;用意译而舍弃其形象;通过同位语等方法既传达其义又保留其形。

第一类方法,即保留文化形象,然后再通过加注释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是一种以“取”为主的处理方法。请看下例: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镇:《》

around the cottage like tao’s autumn f lowers grow;

a long the hedge 1 st roll until the sun hangs low.

tao你an(365- 427) w ho loved the chrysan them.

以上便是第一类方法的例子之一。此诗中出现了一个典故“陶家”,在翻译中如舍去则会破坏原诗的意境,然而用意译的方法又较难处理,很容易破坏原诗的整体的形美和音美。因而译者采取了这种方法。

第二类方法,即采取意译的方法而舍弃原来的外形,是一种以“舍”为主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译者对原诗词有一个较深的理解,能较好地把握诗词中典故的用意及其精髓。不然容易造成既失其形又损其意。当然,运用此方法而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也有很多。请看下例: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where songstress knowing not the ef of conquered land,

still sings the songs composed by a captured ruler’s hand.

《花》指的是南朝陈后主叔宝所作的艳歌《玉树花》,后来通常用来指亡国的靡靡之音。译者虽然舍弃其原来的外形而采取意译,但是已经较好地将原诗作者的意思,心情和意***表达出来。

第三类方法,即保留其原形又通过同位语和介词短语等方法来传达其意的方法,是一种以“取”为主但同时兼顾译文读者的理解感受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加注释,“最好能做到使读者不看注也能看懂大意,读了注可以加深对我国一些人名、地名、历史、典故的了解。”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由典故引起的文化亏损的方法。请看下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why need the伍ang flute plain in a song of p lucking willow?

spring breezes would not be wafted out the jade gate pass.

诗中提到的“杨柳”指的是古代歌曲“折杨柳”,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杨柳树。译者采取了这种既保其形又传其意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来的文化形象,又使读者明白其所指,不至于将一支曲子误认作一棵树。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8

一、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较多,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学情绪。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发给学生文言文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提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通过预习自学课文,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预习自学时,要交给学生会用一些符号来标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句,如“”表示通假字;“ * ”表示词类活用现象;“”表示一词多义现象;“_”表示特殊句式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用这些符号做批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点拨。还能使学生在复习时根据标记抓住重点难点,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学案中就把这个难点当作课前预习的一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去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在翻译文章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分类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再逐个提问、解决。对比写作手法的学习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所以在学案中就先要提出这个问题,“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有了针对性,学生就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多了,就自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课堂上也能更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的最常见方法是讲授翻译法。老师死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的做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学习的效果很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画面、音乐、影像等把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景展示出来。陶渊明的画像、桃花林美丽的景色、桃花源美好的环境以及热情好客的人们、朗读的声音、优美的音乐等,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眼、耳、脑、口、手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三、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灵活背诵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须的。通过熟读成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但不理解其意义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让学生能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轻松灵活背诵的方法:

(一)理解原文,感受其美。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语言又绕口难记,背诵起来相当困难,难免引起厌学情绪,不愿学,不愿记。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意思去记。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例如:《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可爱形象的句子,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先翻译为现代美文,理解之后再还原为文言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

(二)根据内容,设置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背诵,教师要设置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来回答。例如:在背诵《醉翁亭记》的第三段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1)作者是怎样描绘“滁人游”这幅***画的?(2)“众宾欢”是怎样一种热闹场面?(3)作者是怎样描写太守醉态的?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理清了语段的写作思路,化繁为简,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记,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课文记住了。

运用多种多样的背诵方法进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背诵课文,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记忆中。

四、学以致用,重视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9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河阳之北”,人教版注为“黄河北岸”。苏教版未注,但其配套教参注为“黄河的北面”。错。这里“河阳”与“冀州”对举,“冀州”是地名,“河阳”亦应是地名。在古籍中“河阳”作地名屡屡有之。《列子・杨朱篇》:“然而舜耕于河阳,陶于雷泽。”即其例。春秋时晋国曾设河阳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子猎于河阳”是其证。春秋时河阳属晋,汉置县,历代设置,至明始废,故址在今河南孟县。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句中的“河阳”即指此地。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均注“急应”句中的“河阳”为地名,“在今河南孟县”。据今人钱穆《史记地名考》(商务印书馆2001年7月第一版)引河阳在史记中凡六见。钱穆注:“河阳故城,今河南孟县西35里许。武王会诸侯于盟津是矣。”“秦宣公四年与晋战河阳,胜之。”(《齐本纪》)因此“河阳之北”不是“黄河北岸”。文中用“冀州”、“河阳”两个真地名,意在增强该寓言的真实性。因此,教材、教参当改注:“河阳,地名,今河南孟县。”

《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齐国”,人、苏两版均未注,其配套教参均将其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显然将“齐国”理解为整个齐国。不妥。“城北”句中的“国”当指“国都、都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国者,郊内之都也。”是其证。《左传・崤之战》“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两句中之“国”均为“国都、都城”之义。因此“城北”句当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国都的美男子”。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下视其辙”,人、苏两版均未注释,其配套教参将其译为“(曹刿)下车看了看齐***战车车轮留下的痕迹”。不妥。当时***情紧急,时间不允许曹刿停下车来察看,即使有时间亦无必要。因为古代战车较重,车轮滚过痕迹明显可见,车又不高,不需要下车即可看清楚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该句中的“下”并非动词,而是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向下”。那么,“下视其辙”当译为“(俯身)向下察看战车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引喻失义”,人、苏两版均注为“说话不恰当”,且人教版进一步明确注释:“义,适宜,恰当。”不妥。实际上,“义”同“仪”,仪为准则,法度。《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王引之《经义述闻》训曰:“义,读为仪……《周官・司士》云‘正朝仪之位,辨其资贱之等’是也。”从文意上看,“不宜”句是诸葛亮在劝后主刘禅作为君主在朝廷上言谈、议事、决策不应该失去准则、法度。

《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人、苏两版均未注,其教参均译为“交游”。误。《辞海》“,游的异体字”;《汉语大字典》“,求学”。因古人求学要四处拜师,故曰“”。《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后汉书・郑玄传》:“玄自学十余年,乃归乡里。”“”皆求学义。

《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或”,人、苏两版均注为“有时”。欠妥。千里马不是有时要吃一石粟,有时不要,而是每餐都要吃一石粟。“或”当为句中语气词,无实义。《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中“或”均有此义项。钱伯成主编《古文观止新编》即将该句译为“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米”,当取。

《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人、苏两版都未注,其教参均译为“不值得”。这里“不足”实为“不必”、“不可”讲。桃花源中人是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不是什么值得不值得让外人知道的问题。北京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正作此训,并将该句翻译为“这句说桃源中情形不必跟世人去讲”。同篇:“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何世”,人、苏两版亦未注,其教参译为“什么朝代”。非。《汉语大字典》:“父子相承为世,用于指一代。”从文意看,“今是何世”当是桃花源中人问渔人。文中有据为证:⑴“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⑵“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已久,在桃花源中人看来,桃花源外仍是秦王朝,遂有外面究竟是“秦几世”的发问。嬴***统一六国后即曾诏告天下:“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使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源中人在秦时即来桃花源,并自此与世隔绝,是不会先知先觉地知道秦朝已被其他朝代所取代的,因而发出“现在是秦几世或秦几代”的问语。教材当补注:“何世,哪一世。世,用以指一代。”教参亦应据此翻译。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昏鸦”,人、苏两版都注为“黄昏时的乌鸦”。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及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为“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皆误。“昏”为“黑”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即其例。从句式上看,枯的藤、老的树、黑的鸦浑然一体。若“昏鸦”作“黄昏时的乌鸦”或“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便与全曲所创造的意境不协调。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昏鸦,乌鸦。昏,昏黑。”当为至诂。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篇10

2、出自原文:《和桃源诗序》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10篇

学习

网络好听的名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好听的名字10篇,内容包括网上最好听的名字两个字的,网络好听的名字女。4、软萌猫5、玛丽莲萌鹿6、氺粿餹ぎ7、软Q糖8、坏坏的丫头9、可爱多又多10、丑萌的人11、软哞哞的稚女12、叫我大姐姐!13、实是超人14、野原の向日

学习

教师教科研工作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教科研工作,内容包括教师教科研工作三年规划,教师教科研工作心得。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

学习

感恩老师的手抄报内容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老师的手抄报内容10篇,内容包括感恩老师手抄报内容文案,感恩老师手抄报内容怎么写一年级。4、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5、敬爱的老师,素白的雪,是您的象征

学习

清明诗词大全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诗词大全10篇,内容包括清明十首最长诗词,清明悼念父母诗词。二、《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三、《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

学习

英语朗读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朗读模板,内容包括英语朗读100篇文字,英语朗读稿带翻译简单。朗读是朗读者将语言材料清晰、响亮地读出来,是多种感官,包括眼、口、耳、脑一起参与的一项活动,并通过不同的节奏和语调,准确地传递出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

大一个人学年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大一个人学年总结,内容包括大二学年自我总结200字,大一学生学年总结800字。在这期间,我得到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而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怎样去和同学相处,明白了自我与别人之间存在有差距,并且明白了这些差距在那里

学习

颜氏家训译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颜氏家训译文10篇,内容包括颜氏家训全文及译文,颜氏家训勉学篇译文。《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全书二十篇,涉及范围广,从知识技能到道德修养,都有详细深入的阐述。作者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后期,一生历仕梁、北齐

学习

邯郸办证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邯郸办证10篇,内容包括邯郸回迁房何时办证,邯郸房产办证。“我每天都上网听民意”2003年4月,聂辰席当选邯郸市市长,从1993年算起,他是邯郸十年内的第六任市长。由于市长更换过于频繁,许多邯郸市民甚至不知道市长是谁。有媒体曾

学习

情人节情书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情人节情书10篇,内容包括情书大全情人节,情人节情书文案。20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的第一封情书的酝酿(至少两个月),书写(反复修改了不下10稿)及冲向雨中,终于递交给她的那个周末午后这一写便是十多年,不同的她,不同的心境

学习

个人分层培训总结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分层培训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个人分层培训总结,坚持分层培训心得体会。1.2任务分析通过构建员工培训体系,总体任务目标是要使总公司培训工作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地展开,大力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为钻井持续提速注入了活

学习

行善的诱惑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行善的诱惑10篇,内容包括行善的诱惑,行善日记10篇。诱惑侦查最早应该追溯至法国大***时期,不过对这一侦查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着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的应该是在美国,而我国关于诱惑侦查的概念是从日本学界直接引入的。目前而

学习

小学升初中试题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升初中试题10篇,内容包括小学升初中数学试题求阴影部分,小学升初中试卷数学试题。()1.AbookBrulerCnose()2.ApurpleBfingerCfoot()3.AorangeBmonkeyCyellow()4.ApandaBbirdChotday()5.AmilkBFrenchf

学习

公司春节放假通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春节放假通知10篇,内容包括公司春节放假通知简短,机关单位春节放假通知。您好!**全体员工在此衷心感谢您长期以来的鼎力支持与理解,恭祝贵公司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万事如意!在新的一年里我司会更加努力,为您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学习

七夕情人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情人10篇,内容包括七夕情人分别文案,七夕爱人文章简短精辟。我心仪的小燕子已变成了小喜鹊,停在了门前的红椿树上,栖居在我心灵的最高枝头。多么教人心动的七夕节日!让我放飞思念,穿越崇山峻岭,进驻你牢固的心房。小燕子,我美

学习

翻译简历10篇

阅读(25)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邮编:100007EmailAddre:12345678呼机:66881122-1234教育背景毕业院校:湖南大学1993.9--1997.7科技外贸英语专业本科另:其他培训情况辅修日语和导游现正进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工作经历*1999.4--

学习

田忌赛马翻译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田忌赛马翻译10篇,内容包括田忌赛马译文简短100字,田忌赛马原文及译文赏析。英语语言历史悠久,是在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而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精华。赛德尔在修订麦克莫迪的《英语习语及其用法》一书

学习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10篇,内容包括孟子告子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的原文第1段翻译。[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198-3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501.引言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

学习

三峡翻译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三峡翻译10篇,内容包括三峡古文翻译大全,三峡全篇翻译。【原文】三峡(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学习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琵琶行原文及翻译10篇,内容包括琵琶行原文翻译及重点字翻译,琵琶行原文带拼音正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

学习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10篇,内容包括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必修一,前赤壁赋的原文和译文。苏轼在写此篇《赤壁赋》时,多处引用,本文主要据与英译联系紧密的引用内容将其分为两类:对《诗经》、《楚辞》的引用和对曹操诗句及其赤壁

学习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10篇,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注释,荆轲刺秦王翻译及原文。首先,与时局背景不符。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与之相随的是,秦国横扫天下统一六国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公元前228年

学习

促织翻译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促织翻译10篇,内容包括促织句子翻译完整版,促织翻译简洁版。一、前言翻译行业主要包括翻译需求方(客户)、翻译服务公司(翻译公司)、译员、翻译工具开发公司、翻译行业协会、翻译教育机构等,构成了翻译行业的“生态系统(eco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