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10篇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篇1

关键字:引用;英译;前赤壁赋

古代散文中典故与其他方式的引用散落在文字之中,倘若不仔细推敲并对原典足够熟悉,很容易就会与其擦肩而过,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有缺漏或者偏误。本文就《前赤壁赋》中的引用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对比研究两篇译文在这方面的具体翻译。以时间顺序将两篇译文排序,译文一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文(1999年);译文二是英国汉学家卜立德(David Pollard)的译文(2000年)。

苏轼在写此篇《赤壁赋》时,多处引用,本文主要据与英译联系紧密的引用内容将其分为两类:对《诗经》、《楚辞》的引用和对曹操诗句及其赤壁典故的引用。

1 引用《诗经》与《楚辞》

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译文一:We chanted the poem on the bright moon, singing the stanza about the fair maid.

译文二:We recruited the ‘Bright Moon’ ode from the Book of Songs, and sang the verse on ‘graceful maid’.

“明月之诗”与“窈窕之章”皆出自《诗经》,“明月之诗”为《诗经・陈风・月出》,“窈窕之章”为《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月出》中“劳心”为“忧心”意,“悄”为“忧愁状”,“”为“忧愁不安的样子”,“惨”是古文中讹文[1]的现象,当为“ā保也是“忧愁烦躁不安的样子”。[2]整首诗的氛围是忧愁焦躁的。而《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也同样写出主人公心中的焦躁不安。看似随意无心的两句,其实已经为后文发出悲伤的感慨定下了基调,所以在翻译这两句时应当注意感情基调的问题:虽是“诵”与“歌”,但不能太活泼轻快。译文一 “chant”,“吟诵、歌颂”之类的意义则比较符合,而且“chant”本身具有一丝宗教的色彩,某种程度上与文章暗含的“思贤主”相吻合,译文二采用有“颂诗、颂歌”意的“ode”一词,也是出于相同的原因。

2.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一:Our rudder and oars, redolent of cassia and orchids;

Strike the moon’s reflection, cleaving the glimmering water;

But my hear is far away,

Longing for my dear one under a different sky.

译文二:Oars of cassia and sculls of magnolia

Strike the glittering air

and ascend the stream of light

Far away in reverie, my gaze shifts

to seek my fair one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earth.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用的是明显的楚辞体,苏轼想以此表达自己与屈原有着相同的感慨,既有被贬谪的苦闷也有对君主的忠诚。用“桂”与“兰”象征美好,用“美人”指代“贤主”。两篇译文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将“桂”翻译为“cassia”(肉桂、桂皮),“兰”的翻译有“orchid”(兰花)、“ magnolia”(木兰)两种,依据楚辞“香草美人”的说法,“桂”译为月桂(laurel)比译为肉桂(cassia)更好,而中国人历来称为君子代表的应该是兰花(orchid),而不是木m(magnolia)。“美人”一词表面是“美丽的女子”,实际是“贤明的君主”,还存在一个性别上的差异,译文一与译文二都采用“dear one”和“fair one”,选择没有性别差异的“one”,很好地规避了表面意与深层意性别矛盾的问题。

2 引用曹操诗句及其赤壁典故

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译文一:The moon is bright, the stars are scattered, the crows fly south

译文二:Bright the moon and faint the stars,

Southward wing he darkling birds.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一句是直接引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以“客”的身份描述当时的环境,进而联想到曹操,而曹操的原句为“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暗指人才难得,所以曹操的“求贤若渴”和苏轼被贬谪的苦闷形成一个内在关系上的映衬,而联系上文苏轼问客为何箫声如此悲伤,“客”显然是触景生情,于是这一句简单的景物描写就有了悲伤的气氛。两个译文都是按照字面意义对原文进行了直译,但对于星“稀”,译文一译为分散(be scattered),译文二译为星光黯淡(faint),虽都不影响原文要表达的主要意义,但将“稀”译为星光黯淡,则“明”与“稀”相对应,显得更有诗的韵味,而且faint又有“衰弱、虚弱”的意义,蕴含着感伤的情绪。“乌鹊”就是指乌鸦,没有贬义,曹操是用乌鹊来指代人才,所以译文一将其译为crow就挺好的,译文二译为darkling birds(乌黑的鸟)显得比较拖沓。

2.运用曹操赤壁之战的典故,则是形成双重对比,一是曹操之今昔对比,他昔日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是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瞬间倾泻出人生短暂的悲凉;第二重对比就是曹操和“客”、“我”的对比,像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都转眼即逝,“我们”就更是渺小,所以更加凄然。“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将世界之广阔与人之渺小写得极为形象。以下对这一句的译文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一:We are nothing but insects who live in this world but one day, mere specks of grain in the vastness of the ocean.

译文二:We are as mayflies in our passage on the earth, as insignificant as grains of corn floating in an ocean.

原文应理解为“我们如同蜉蝣一般托身于广阔的天地之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对整个句子的把握,译文一特意强调“we are nothing”、“mere”以着力表现人之渺小,但是对于具体单词的选择却没有那么恰当,如“蜉蝣”是指一种春夏之交生在水边的小虫,往往只能活几个小时,译者将“蜉蝣”译为“insects who live in this world but one day”实际是将蜉蝣的含义解释了一番,在文中显得不够干脆,而译文二的译者是英国学者,对词汇的掌握更佳,所以用的词意义对应非常精准―― mayfly。

K轼的《前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进行探讨,“客”的形象与其说是一个真人形象,不如说是苏轼内心一种想法的载体,而主客问答实际上是苏轼内心进行了一次交锋,是一个从失意到超脱的过程。在英译时如果不能把握引用之处的奥妙,就难以揣摩作者的情感,译文的情感或许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只有理解了引用背后的含义,才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在英译时更好地译出原文所想表述的情感。

参考文献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篇2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我决起而飞,***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吾尝疑乎是。(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6. 【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且将***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篇3

先来看一道文言翻译题: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其译文是: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上题为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11题中的第⑴小题。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

那么,什么是为动用法呢?简言之,是指动词和宾语之间存在着“为宾语怎样”的关系,这样的动宾关系称作为动关系。其中,表示为动关系的动词叫做为动词,它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而发出的;或者说,宾语是动词所表示动作的目的或对象。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一句中的“名之”就是为动结构。其中,“名”这个动作是为它的宾语“之(即褒禅)”而发的,而宾语“之”乃是动词“名”的对象。

为动结构有固定的翻译方法,其方法是:“为(给、替、对)+宾语+动词”。如上述例句:“名之曰褒禅”可译为“给它取名叫褒禅”。用这种方法对为动结构进行翻译,准确、通顺、简洁,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很有必要。

为动结构中的为动词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也可以是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也有极少数的及物动词。

一﹑不及物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后所接的宾语,可以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对象。如:

1.表目的:

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君子为知己而死。

2.表原因: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为我一生的短暂而哀叹,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3.表对象:

①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同样是死,为国家大事而死,可以吗?

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已经为病梅而哭泣了三天,就发誓要疗救它们。

二﹑名词的为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为动词后所接的宾语,一般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对象。如: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为我取名叫正则,为我取字叫灵均。

2.膏吾车兮秣吾马。(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给我的车涂上膏油,给我的马喂上草料。

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为为动词,表示主语为了(由于、对于)宾语才具备了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

稷勤百谷而山死(《国语·鲁语》)——后稷为播种百谷而勤劳不息,最后累死在山路上。

四﹑及物动词的为动用法

及物动词为动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这种为动结构必须是“双宾式”,即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近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远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这种“双宾式”为动结构的翻译方法是:“为(给)+近宾+动词+远宾”。如:

1.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天造就了百姓并且给他们设立君王。(“立”带有“之”“君”两个宾语)

2.不忍为之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甘心给他做下属。(“为”带有“之”“下”两个宾语)

值得提出的是,在这种“双宾式”为动结构中,以“为之”这种结构最常见,除了上面提到的例句,其他如:“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等等。

五﹑一些成语为动用法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篇4

一、判断句

1 有判断标志的,包括判断动词、判断副词以及“……者……也”。

现代汉语中,“是”作为判断动词表判断,可以作为判断句的标志;文言文中,“是”也可表判断,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但大多情况下,“是”在文言文中作为指示代词“这”来使用,表判断的情况相对较少。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寡人之于国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

这两句中的“是”都在分句首,都有指代作用,不能直接译为“是”,要译为“这是……”“这才是……”。其实,这里的“是”是指示代词,而不是判断动词了。原来,判断词“是”就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在文言文中,“是”作为指示代词更普遍些。

“为”作为判断动词表判断,在文言文中相对就常见些了: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为”有时不是判断动词。

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这里的“为”是一般动词,“作为”的意思。

文言文中,除了判断动词外,还有用判断副词,如“乃”“即”“则”“皆”“素”“诚”等表判断的: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且相如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岗***事略)序》)

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等表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者,……也”式的判断句应该是最常见的了。有“者”“也”都有的,有单用“者”或者“也”的,这类判断句相对简单些。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2 没有判断标志的。有些判断句什么标志都没有: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我们先分析一下判断句的构成特点,判断句中的谓语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比如上面的两例:“刘备”、“秦”都是名词,“天下枭雄”、“虎狼之国”都是名词性短语。其实,准确看出判断句,最可靠的方法可能还不是判断标志,而是看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有被动句式和无被动句式两种。

1 有被动句式的被动句较常见的有“为”字句、“于”字句、“见”字句和“被”字句。

“为”字句主要有“为”、“为……所……”或“……为所……”这样几种用法。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于”与“见”字分别表被动,有时也会以“见……于……”的形式同时出现表被动。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被”字与“是”表判断有类似的情况,在古汉语中很少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在古汉语中,“被”多用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2 无被动句式的被动句因为没有标志,只能从语句的结构与内容上去判定。这类我们称之为语意上的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被诛杀)(《六国论》)

戍卒叫,函谷举。(被攻破)(《阿房宫赋》)

几以不纳死。(不被接纳)(《(指南录)后序》)

公之逮所由使也。(被逮捕)(《五人墓碑记》)

相对说来,语意上的被动句的确定有些麻烦,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没有区别;但我们可以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从例句可以看出,不论是逻辑上推理,还是从内容上理解,李牧肯定是被诛杀,函谷关是被攻破,文天祥不被接纳,周公是被逮捕。只要我们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麻烦”就会解决了。

三、省略句

省略句一般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

(廉将***)不若(秦王)也。(前省去主语“廉将***”,后省略宾语“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省谓语“为乐”)(《鸿门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烛之武退秦师》)

晋***(于)函陵,秦***(于)汜南(省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我们在做文言文语句翻译题时,务必要把省略的成份补完整。

四、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中最复杂的一类,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各成分之间的位置,一般是这样的排列: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哪一种成分的位置移动了,就会出现倒装的现象。

1 主谓倒装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的内容,于是把谓语提前。这种倒装在文言文中出现的不多。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信陵君窃符救赵》)

2 定语后置是把修饰主语或宾语的定语成分后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远之江湖)(《岳阳楼记》),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有异态之山水)(《始得西山宴游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之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以上例句看,“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性特征。“之”是用在主语(或宾语)与定语之间的,“者”用在定语之后。

3 状语后置,是把修饰谓语的状语移至谓语之后。这里的状语是由介词+宾语构成的,所以又称为介宾结构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状语后置句在翻译时一般要把状语内容提至谓语的前面。

4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里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果不是否定句,或者宾语不是代词,那宾语是不需要前置的。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如果把此句中的“余”改为“苏轼”,那就要调整为“古之人不欺苏轼也”;如果改成肯定句,就要调整为“古之人欺余也”。两个条件少一个,都不会出现宾语前置。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里也是存在两个条件,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缺一不可。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用“之”和“是”作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用“是”作提宾标志的现象,在一些常用的成语中就有,如“唯命是从”、“唯利是***”就是“从命”、“***利”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种介词的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里的宾语“谁”只是介词“与”的逻辑宾语,不是句中真正作宾语的。一般情况下,这种前置是与真正的宾语前置相区别的。

除了以上归纳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与倒装句,还有些固定句式,如“无以……”、“如……何”、“何……为”、“得无……乎”、“……之谓”、“得无……”等等。这些固定句式的翻译也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用心积累,熟悉例句。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篇5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有以下类型:

1.“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式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蔺相如者,赵人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也”式。此类判断句中,“者”和“也”不同时出现,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如“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3.“……者也”式。此类句式在文言文中也属常见。其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4.“……者……”式。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为……”式。这里的“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这个判断动词。如“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6.“……是……”式。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表被动。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以及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或“为……所”式。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4.用“被”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与现代汉语相同。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无标志的被动句。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如“洎牧以谗诛。”(苏洵《六国论》)“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其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

1.疑问词(疑问代词)“孰”“谁”“曷”“何”“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引导的疑问句。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2.疑问语气词“乎”“诸”“欤或与”“邪或耶”引导的疑问句。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

【专项训练】

1.指出下列各文言句式各属于哪一类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庄暴见孟子》)( )

(4)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

(5)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

2.下列疑问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C.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各属于什么句式。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

(3)奚暇治礼义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毋宁毙于虞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且相如素,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6.下列各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篇6

关键词 韵味 诗眼 共鸣

* * *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痴,可解释为:无知,傻;疯癫;入迷。如果解释 为入迷的话,则对任何诗人都是适合的。任何诗人都要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才能写好诗。作为鉴赏者来说, 都要深“解其中味”,才能读好诗,讲好诗。

据说目前有些中小学老师讲古诗,只停留在释词译句的阶段,有的则在后面附加一条***治思想教育的尾巴 ,语言枯燥,令人生厌。

怎样欣赏诗歌?怎样从事诗歌教学?关键在于品出诗的韵味来。要品出诗的韵味,就要做到(一)知人论 世,博学多闻;(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一)知人论世,博学多闻

教与学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老师积累的学识,必须大大超过讲课的内容,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因此不能满足于教学参考资料。平时要勤学苦练,多读一些典籍及文艺作品,还要懂点历史,懂点美学,提 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进而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等,这样才能 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只是简单地注译一下,就是:一根折断的戟埋在沙里,铁还没有完全锈蚀,我亲自拿起它来磨洗一番 ,认出是前朝赤壁的遗物。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孙刘联***就会失败,连二位乔夫人都会被曹操掳去,关 在铜雀台上,供其***乐。这样枯燥的翻译,还有什么味道呢?要讲得生动有趣,就要这样讲析:

赤壁有六,(黄冈、汉阳、汉川、武昌、嘉鱼、蒲圻)历代文人习惯于将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一度贬 为黄州刺史的坡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朱日浚曰:“赤壁何须问出 处,东坡自是借山川”。也曾做过黄州刺史的杜牧也是借三国赤壁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已。

发生在公元208年10月的赤壁之战,孙刘联***打败了曹***。诗人从反面着笔:假如这次东风不给周郎 以方便的话,那么大乔小乔就必然被俘。孔明利用曹植《铜雀台赋》的“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将高楼间的两座桥(即复道)曲解为大乔和小乔。(桥通假为乔。此事见《三国演义》第44回。)《许彦周 诗话》曰:“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顾,只怕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许彦周)讥杜牧《赤壁》诗,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 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诗人必须用形象思维反映生活,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耐人寻味 。

赵翼还批评此诗“不度时审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瓯北诗话》)。这种说法只是就史论史,而没 有联系杜牧其人,探讨其异论之所由发。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而终生寄人篱下,为人幕僚或远守僻郡,“一 肚皮不合时宜”,所以特别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 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体现了“雄姿英 发”的气概。

由上可见:这首诗只有二十八字,却涉及到天文(天气预报有东南风,而不是借东风),地理(身在黄冈 赤壁,而借三国赤壁以抒怀),历史、***事(赤壁之战),训诂学(桥通假为乔)和文学知识(包括三曹的文 坛掌故、小说《三国演义》,文艺理论中关于塑造人物形象不必坐实地名、史实,形象思维要以小见大,才能 耐人寻味等等)。可见要“解其中味”,非有渊博的学问不可。

做学问不要急功近利,有些年轻人只看了一个选注本就急于写论文,往往不全面不深刻,如果条件允许的 话,应先看选注本,后看全集,才能融会贯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还。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孤立去看,难于理解其中含义。如果对照其受谗后写的《赠从弟》:“一朝辞病归江海,畴昔相知几 人在?前门出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才理解到《独坐敬亭山》乃愤世嫉俗之语。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这首诗用的拟人手法。似乎众鸟也浅薄无情,一见到李白,就全部高飞而去;似乎孤云也世故圆 滑,一见到李白,就悠然地飘飘而去。三四句偏从不独处写出“独”字的韵味: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都远离我而 去吧!看来只有敬亭山是我的知音,它绝不会跑掉,我在看山,山也在看我,互不厌倦。辛弃疾的“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也是点化这首诗的意境,都有睥睨世俗的无限感慨。

要解其中味还要读点历史。我听了一堂毕业班学生讲《卖炭翁》的课,讲课人是一个学习态度认真的三好 学生,她能大胆尝试,就应大力肯定。但那堂课讲的枯燥无味。这不能怪她,原因之一是她不了解历史,以致 未能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

讲这首诗应首先讲清题目下的自注:“苦宫市也”。宫,指宫廷。市,指买东西,名词作动词。据韩愈《 顺宗实录》第二卷,《通鉴》第235卷,《旧唐书》第十四卷,《张建封传》均载此事,是中唐以后皇帝对 人民财物的一种野蛮而残酷的掠夺。德宗贞元(785-805)末年,派宦官到市面上购买物品,宦官请几 百个狗腿子遍布热闹街坊,叫做“白望”。看到所需要的东西,就口称“宫市”,随便付一点报酬,强买强卖 ,公开掠夺。有些还索要门户钱(户口税)和脚钱。市民看到他们就关门逃避。这首诗就是反映这一弊***给人 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苦、意动,认为苦。即指受到宫市之害而感到痛苦。这首诗思想较进步,但也有局限性 ,未反映农民的反抗精神。据韩愈《顺宗实录》: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 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 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白居易(772-846)和韩愈(768-824)系同时代人,不会不知道此事,足见白居易是有意 这样写的。

如果了解上述历史,就能了解宫市的内涵。不然的话,学生还以为是流氓集团的个人行动,那就无法认清 封建社会的***本质。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yù@①》)。我们也可以说:汝若欣赏诗,功夫在诗外 。因此,要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首先就要勤学苦练,博学多闻,广泛阅读作品,读点历史,读点美学,提 高文化修养。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就只能是释词译句,索然寡味了。

(二)不炒现饭,立

足于新

鉴赏诗歌或从事诗歌教学,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内容新颖,切忌炒现饭,老一套。但要端正方向,既要 立足于新,又不能危言耸听。立足于新,首先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形势在发展,现在的教学对象变了,我们的 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有一股不断探索的精神,如果我们仍以陈旧的观点对学生 进行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或逆反心理。

不但观念更新,知识也得更新。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念讲稿,不能套用 一种刻板的公式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切忌炒现饭,贵在创新意。

如《木兰诗》的教学,还像传统那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肯定乏味,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提一些引人 深思的问题,效果则大不一样。如问为什么写“唯闻女叹息”?为什么写木兰一再想念爹娘?这样写是否损害 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用四句写买鞍马?这样是否犯复?为什么只用了六句写十年征战生活等等,通过师 生共同活动,学员回答,教师补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木兰诗》善于从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性格,其实写 出征前的叹息,才真实感人地表现了木兰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身份,写征途中思念父母,才能突出其爱祖国 、爱民族的进步思想战胜了狭隘的家庭观念。第一段写木兰问答用了十二句,第二段写买马用了四句,只有这 样铺叙,才能渲染在国家民族斗争尖锐时刻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激烈的战斗气氛。谢榛说:“若一言了问答,一 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而写十年征战只用了六句,这是因为繁简的标准 取决于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如何。凡与主题思想关系紧密者则详写,关系少者则略写。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木兰 代父从***的形象,而非写人物传记及战争经过,故详写其出征情况而略写其十年征战生活。

立足于新,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进行的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不是 为了赶时髦,凭一时之见,抓住某一片面理由,就作翻案文章,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传统文化,对传统评论一 概否定。如《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夫妻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表达了追求男女婚姻自由的合理愿望。但汤斌先生的《<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与父系社会家庭结构形式的瓦解 》(《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却危言耸听、生搬硬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用所谓俄狄普斯情结来分析 这个悲剧,认为焦母趁仲卿不在家的日子里逼儿媳通宵达旦地织布,是进行待。为了证实焦母有强烈的性 要求,就在年龄问题上作文章,推断焦母是一个中年寡妇,说焦母之所以排斥刘兰芝是由于“性嫉妒”,“当 儿媳进门之际……于是就化为极端嫉恨的心理”,等等。我认为这样的求新是不足为法的。

(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

古诗词教学如何做到既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而又不失语文课的特点?关键在于区分语文课和***治课 的不同之处,前者是通过字、词、句的解释上升到篇章结构,即通过紧扣诗眼,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感染 学生。如讲《卖炭翁》就应着重通过“把”、“称”、“jiǒng@②”、“叱”、“牵”、“驱”、“惜 ”,特别是“系”、“充”等诗眼来揭露宫使的强盗行径。

手把文书口称敕,

jiǒng@②车叱牛牵向北。

宫市掠夺人民财物根本用不着文书,一个“把”字说明他们只是虚张声势进行讹诈。宫廷在长安城北,炭 车歇在城南,宫使就大声吆喝(叱牛)着把牛车掉过头来(jiǒng@②车)牵向北边走。“jiǒng@ ②”、“叱”、“牵”写出了不容老翁分辩强行把牛赶走的横蛮无理的嚣张气焰。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牛车已被赶走,才腾出笔来写老翁的心理活动。一车炭要砍上万斤柴才烧得成,需要多少烟薰火燎?它凝 聚着老翁的多少心血和希望!而今已全付之东流!一个“驱”字,一个“惜”字,把老翁那种痛不欲生而无可 奈何的心情形象地刻划出来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打结;挂上也。说明宫使根本不讲道理,不讲价钱,强行把没有什么用处的库存货(二丈红绡一丈绫 )往牛角上一挂,就算作了炭的价线。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就戛然而止。老人是怎样带着又饥又困的身子回去 的?他还能活得下去吗?这些问题全留给读者去思索,同时又不禁为老人的悲惨遭遇而潸然泪下,为宫使的罪 恶行径而切齿痛恨!

通过上例可见,讲透了诗眼,诗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足见***治思想教育不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一条附加 的尾巴,而是寓于教师声情并茂的对课文的理解剖析之中。

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 ,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

以动词作诗眼的脍灸人口者,比比皆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等等 ,举不胜举。

还有以副词作诗眼的。副词一般与动词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副词) 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每 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还有不少是以形容词作诗眼的。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楼梦》第4 8回香菱赞“直”字“圆”字用得好,“再找不到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再如孟浩然尝于太学赋诗,以“微云 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诗句,使一座惊服。(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妙处也在于形容词“淡”用得极好, 魏庆之誉之为“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诗人玉屑》)。至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更是脍灸人口。有时还以介词为诗眼。如杜牧的《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 诗的诗眼是介词“于”。于,比也,胜似也。为何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在神不在貌。因为它的火红,它的艳丽 ,是经过抗严寒、傲霜雪的结果。满山红叶,胜似春花,不但刻划了枫林的外在美,还刻划了它的内在美。杜 牧在一般人以为萧瑟的秋风中,有着独特的美的发现,表达了达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获得了高昂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价值取向,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也还有以数词为诗眼的。如: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 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六)

郑谷改“数枝”为“一枝”,这个“一”字就是诗眼。因为“一枝”是最早开的梅花,意境更新,韵味更 浓。

(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 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 。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 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 振,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朗读课文切忌无精打采,有气没力。要注意声音宏亮,抑扬顿挫,以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展现诗歌的意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朗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时,要把 “悠然”二字拖长声调,体现陶潜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陶潜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 优美意境。

教师要以 无限深情朗读讲析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和李白的《望天门山》等诗篇, 给人以美的薰陶和精神上的愉悦,教师在一边朗读,一边讲解,同学也不约而同地齐声朗诵,引起强烈共鸣。 在这时,一种对祖国自然美的无限赞颂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要以无限深情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 ,如对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为国牺牲精神,对杜甫的“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想” 的崇高品质,都倾注着无限景仰之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精神 。

总之,在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教学效果一定会有大的提高,也能很好地给学生 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字库未存字注释: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篇7

[关键词] 影视翻译;大众传媒;影视语言

一、影视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文化无论是与书章典籍相联系,还是与报刊、杂志、电影和电视相联系,都是要以某种媒介方式来呈现自身。(蒋原伦,2010)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每天都处于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电影、电视和网络对文化的传播大有铺天盖地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谈中国文化的传播就不能离开大众传媒这个大的语境。

影视作品往往被视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因为其负载着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以及价值标准等,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愈加强大,中国影视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空间。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影视作品无论在内容的广度还是思想的深度方面,都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绩,在世界舞台上塑造了良好的中国形象。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更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中国“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影展上频频获奖,不仅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关注与荣誉,也加快了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步伐。

但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影视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不同国家制作出的电影电视节目各具特色,无论是语言、故事还是拍摄方式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因此,在某个国家走红的电影或电视节目,在其他国家却未必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其中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文化价值观的原因,有技术限制的因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语言的隔阂。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程春丽女士指出,无论是他国的文化想要传向中国,抑或中国的文化想要传向世界,都必须遵循文化的传播规律——进行本土化的改造。(程春丽,2012)影视文化的本土化包括眼界视野的本土化、文化内容的本土化、技术标准的本土化以及语言的本土化等等。这其中,语言的本土化,亦即影视的翻译对作品的有效传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一个不可跨越的障碍,是影视跨文化传播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解决了语言的问题,架起一座沟通语言的桥梁,中国的影视作品才能登上世界的舞台,被外国人所理解和认可。 例如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制作了中文、英语、西语三个语言版本,在拉美及欧洲主流媒体顺利播出,并取得了成功。电视剧《甄嬛传》在国内热播之后,也翻译制作了英文版本在美国播出。要实现中国影视文化的对外传播,就必须解决好语言的本土化问题。 因此加强对影视文化作品的翻译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现状

在世界文明史上,翻译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最近几十年,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翻译研究也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期间,伴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和普及,影视翻译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在1995年最终被确立为一个***的研究领域 。“1995年电影百年纪念活动举办;此后,一小部分如威尔士和加泰隆语国家等地的学者逐渐意识到研究影视翻译大有可为;同时,科技迅速腾飞带来了电子产品及服务的迅猛发展,客观上形成了研究影视翻译的有利条件。于是,影视翻译进一步蓬勃发展,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 刘大燕,2011)

影视翻译作为***的研究领域不过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因此,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人员的数量以及相关学术论文数量都有待提高。从目前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看,有的是对影视翻译研究的综述,有的是对影视翻译原则和技巧的探讨,而有的则是从跨文化视角下进行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对片名和字幕配音的翻译研究大部分是关于翻译的标准和技巧方面的探讨,从社会文化视角进行探讨的文章数量不多,鲜有文章就影视翻译对社会文化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因此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加强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

从国内整个翻译领域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来看, 对影视翻译研究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文学翻译。我国著名影视翻译家钱绍昌教授对此有深刻体会。“反映在大学里有关课程之开设、学术刊物上有关论文之发表、学术团体中有关组织之建设等等方面,均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钱绍昌,2000) 所以,一方面是大量的国外影视作品被引进国内,国内的影视作品争先恐后要走出国门,影视翻译正逐渐形成一个产业;另一方面,对影视翻译的深度研究却相对不足和滞后。翻译作品和翻译研究出现了失衡的局面。

三、影视翻译的特点

进行影视翻译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整体认识和把握影视作品的主要特征 。在影视翻译研究的视角下,影视作品的主要特征有三点:(1)大众文化娱乐产品的属性。当今社会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最典型的文化特点之一就是大众文化。“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有一个本质性的不同点,那就是它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它才是一门艺术”。 (徐学萍,朴哲浩,2009)(2)文学属性。影视作品从广义上说也是文学作品,二者交叉所形成的新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也已经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3)语言的综合性。影视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影视语言要比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语言更丰富多彩,因为除了人物语言还包括画面语言。可以说影视语言是由语言文本和画面文本构成的有机整体。

对影视作品特点客观而科学的描述为影视翻译研究打下良好理论基础。从狭义上讲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按照卡西尔的符号观,人是符号的动物,世界是人造的符号世界,人创造并使用符号进行交流传播。翻译即把意义转化为符号,又把符号还原为意义的双向转化过程。从文化翻译观来看,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结晶和载体,而文化又是靠语言得以传播。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介,必然同各种语言打交道,也就不能不同各自所属的文化沟通。翻译的过程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是文化的传播。所以翻译不仅仅是做语言的文章,而是在讲文化的故事。影视翻译就是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把这个故事重新讲述一遍,把文化意义传播给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人群。在这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翻译工作者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作品的语言修辞艺术

修辞问题是语言翻译必须重视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在影视翻译方面,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影视语言是由画面与声音有机组合而成的视听语言, 因此影视作品语言修辞的实际含义是如何更好地运用视听技巧和艺术手段去传情达意,以便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影片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电影《赤壁》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水陆两***八十万正铺天盖地而来。

A ruthless army of eight hundred thousand is invading from both land and water.

“铺天盖地”是一个比喻兼夸张语,传达出一种势不可挡之气魄。而英语里面是没有这样一个词语的,直译的处理方式会让国外受众感到迷惑不解,显然不可取。因此翻译时略去了这个修辞,直接翻译成“from both land and water”,同时增加了“ruthless”一词来体现八十万大***的宏大气势。

影视翻译较之普通文学翻译有更多的限制,如字数要相当,口形要配合,还要考虑语速。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方式和语速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若要取得流畅自然的译文,必须在不影响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形式上的调整。同时还要保证译文在文化功能上与原文达成等值,减少译制语言的夹生感。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传播的顺畅无阻。

(二)把握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

影视作品以塑造人物性格为己任,影视翻译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做到人物性格的再现。 人物性格越鲜明,故事越精彩感人。例如电影《赤壁》里,仁爱待人、礼贤下士的刘备;正气凛然、赤胆忠心的关羽;粗犷暴躁、胆识过人的张飞;奸诈狡猾、自私残暴的曹操,等等,一张张个性鲜明的面庞赋予了故事生动的气息,使每一幅画面都那么逼真,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对影视翻译尤为重要,是译制作品保证生动传神的关键。年龄、身份、习性以及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不同的人物各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他们的举动、表情和语言也就迥然各异。在翻译时,对人物性格把握得准确、细致,就能做到言如其人,使观众闻其声知其人。

(三)把握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传播

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它们重复出现在人们的语言和作品里,慢慢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由于文化意象往往经过各个民族历史的积累与传承而形成,所以它深深扎根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中。同一民族成员之间对文化意象往往有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感,只要一提到某个文化意象,彼此立刻明白其含意。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意象很难在不同民族之间传播。换句话说,不同民族之间对于文化意象很难做到心领神会。这种文化意象的错位或者缺失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对于影视翻译而言,这种情况还受到影视翻译自身所特有的一些规律的制约。首先,影视作品的翻译不能够像普通文本那样采用注释之类的方法来传达文化意象,而在字幕中增加解释性文字的方法也不现实;其次,影视翻译还要考虑演员口型标准的限制,在词语发音、文字字数以及音节数量方面要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另外,还要考虑到影视语言由画面语言与人物语言两部分组成的特殊性。影视语言的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在文化意象的翻译方面,首先应该参照相应的影视画面看能否有助于理解;另一方面,如果文化意象完全缺失,可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即舍弃或改变这一语言形式,使译介的文化产品更适应当地人的口味。

例如电影《花样年华》里的一句话:

阿炳:说的是啊,像我这样的人,是个直肠子,哪有心事?

Im just an average guy.I dont have secrets like you.

“直肠子”是植根于中国文化背景里的文化意象,指想法简单、没有心机的人。对于这个文化意象,国外观众就无法理解。因此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进行了压缩性的处理。

四、结 语

电影电视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而电影翻译工作者则是架桥人,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使得影视跨文化交流在规模和深度上不断增强。因此,我们的电影翻译工作者要有意识地通过电影电视把中国优秀文化推介出去,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影视学习、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

[参考文献]

[1]程春丽.中国影视节目走出去的本土化营销策略探讨[J].电视研究,2012(04).

[2]蒋原伦.媒介文化十二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大燕.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 年发展及现状分析[J].外国语文, 2011(01).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篇8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颜色词;文化内涵;翻译

中***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功能翻译理论及思想

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对等论”,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把译文的“读者反应”放在首位。他强调,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再现原文信息”,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而由之产生的功能语言学的逐渐发展,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也被众多理论学者和翻译实践者认同。

那么何为“功能理论”?就得先弄清楚何为“功能”?“功能即意义”。那么意义又是什么?根据系统语义学观点和概念语义学理论,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人们通常用词语表达基础的涵义,词成句,句成篇,语篇便成为了一个语义整体。而按照功能语言学理论,所谓功能等值翻译,即意义等值翻译。关于翻译等值问题,语言学家王宗炎教授早在1981年就曾指出,“在作用上最适当的译法,也就是在意义上最适当的译法”,“在功能上与原文不对路,从整体看来,就不见得忠实”。

二、功能翻译理论对颜色词翻译的指导作用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语境的制约因素,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译文的功能等方面,兼顾了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及译文的作用,充分发挥主动性,注重对翻译活动中其他各种因素的研究,比如译文的读者及用途等,这给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思路。

颜色词,属“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它们的魅力在于可以对各民族的文化进行折射,既有颜色词本身的指称内容,又有一定的“颜”外之意,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喜庆,如“红娘、红人、红对联、红包”,大红“喜”字,“红红火火”;而西方文化中,红色却象征着暴力、流血、危险等,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中国拍摄的电影“赤壁”被译成“red cliff”也是为了以迎合外国观众来考虑的。

其次,黄色在中国代表权贵之色,象征尊贵庄严,这也是我们何以自诩“炎黄子孙”的缘由之一;而英语中,黄色却被引申为“怯弱、嫉妒、猜疑、卑鄙”等消极色彩,例如:“be yellow with jealousy嫉妒”,“yellow streak胆怯,怯弱”,“a yellow dog卑鄙小人”等。

此外,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表贬义,象征死亡、凶兆,如中国人常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称为“白事”;同时,白色也象征失败、愚蠢、阴险等,如“举白旗”,“”,“唱白脸”“白搭”等;然,西方文化里,白色却代表高雅纯洁,是西方人传统婚礼上常见的色彩。

白色的相对色――黑,常令人想到邪恶,比如“黑心”、“幕后黑手”、“黑货”、“黑帮老大”等,但英语中,意义却截然相反,有庄重和尊贵之意。数不胜数的达官贵人、名流学者都喜欢身着黑色服装出席正式场合。

蓝色在汉语中的引申义较少,而英语中的“blue”则引申甚多。其一“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等,典型的有“blues”,“in a blue mood”或“Deep blue sea水深火热”等。其二,喻指“的”、“下流的”,相当于汉语中的“黄色书刊或影片”,如“a blue movie”等。

再谈绿色,在汉语中,它表示生机勃勃,绿色盎然。还有环保之义,如绿色食品、绿色生活等;而英语中的“green'’还有多个引申义,常用来表示“嫉妒,没有经验、未成熟、知识浅薄”,如“green withenvy十分嫉妒”,“agreen hand生手”。

在英汉颜色词的具体翻译上,可采用直译、意译或两者结合的方式,其实意译和直译都是在功能翻译理论所主张的“忠实性法则”的指导之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文,让译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译文和原文。

1,直译法

尤金・奈达在其“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到运用“功能对等”原则时建议:由于中西方文化中存在许多对等信息和概念,因此在不违背目的语言规范和不引起目的语受众误解的情况下,采取直译法能很好地忠实于源语的形式与内容。

当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字面意思大致相同,感彩及联想意义也基本吻合时,译者可采用直译,如:“血红的衣服”一“blood―red clothes”,“红十字”一“red cross”;“黑心肠的人”一“a black-hearted man”,“黑市”一“black maket”;“金牌”-“golden medal”,“黑板”-“the blaekboaKl”,“红旗”-“the red flag”,“白宫”一“The White House”等。

2,意译法

英汉语言中的大部分颜色词,翻译时都无法对应,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能根据其文化内涵,依据目的语法则采取意译表达其本意。根据奈达的理论,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和语言结构,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使用能被目的语受众所理解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原文,过程中需要做相应的“词义”和“句法”的调整。

如:***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此句中“白流”中的“白”已不再具有颜色本身的色彩,而是一种引申意义,翻译时,应译出其含义,采取意译:The martyrs didn’t shedtheirbloodin vain。又如:“红娘”依据目的法则可译为“go-between”,“红白喜事”译为“weddings and fu-nerals”,“white sheep”译为“出污泥而不染”,“black sheep”译为“败家子”;“碧血黄沙”“blood and sand”等等。

三、结语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篇9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巾国传统戏剧如何走出国门,为西方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成为跨文化工作者面临的研究课题之一。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方面,应该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促进文化融合,将中国传统戏剧打造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代网

    戏剧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戏剧的历史悠久,早在文字形成之前,其雏形就已经出现。然而纵观戏剧发展史,在很长时间内,东西方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流。直到18世纪,元代杂剧《赵氏孤儿》被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译成法文,全文收人法国耶稣会会士杜赫尔德主编的《中国通志》(1735)才宣告了东西戏剧交流的正式开始。这是中国戏曲在西方的首个译本,使对古老的东方怀有神秘感的欧洲人产生了兴趣。职称

    1753 至1755年,毕生从事戏剧创作的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根据《中国通志》里马若瑟的译本,从中取材并另赋新意,改编出了《中国孤儿》,并于 1755年8月在巴黎法兰西剧院公演。该剧的改编不但把当时欧洲的“中国热”推向新的高潮,而且在18世纪欧洲文艺界和思想界留下了重大影响。欧洲一些国家以演出带有“中国”字样的剧目为时髦,一些名演员、名剧作家争相编演中国戏剧。此后又有《汉宫秋》、《窦娥冤》、《西厢记》等近40部中国元代和明代时期的作品被翻译成法文、英文、德文流传到西方,这股华夏文化的热潮一直持续到19世纪。可惜的是,那个时期的翻译者大都只是被戏剧情节所吸引,对中国戏剧艺术特定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并不了解,翻译时一般都将唱段删去。因此,这一时期的西方读者要通过译本去了解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和魅力是不大可能的。

    20 世纪初,近代中国京剧表演的集大成者梅兰芳有意将中国京剧艺术介绍给西方观众,同时也想考察一下西方的戏曲活动。但当时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戏剧的偏见很深,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充满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梅兰芳的出国考察肩负着沟通中外文化的历史重任。梅兰芳赴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成功,将中国京剧艺术引人了世界戏剧艺术之林,对于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日益频繁的东西方交流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跨文化工作者们在将中国传统戏剧推向世界舞台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例如2006年9月,杭州越剧院带着根据易卜生原著《海达·高布乐》改编的越剧《心比天高》,首次登上挪威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盛况空前;由白先勇教授领衔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在美国与欧洲巡演,受到海外观众的激赏,并引发了一阵文化震撼,各大报纸佳评如潮;2009年3月16日,京剧《赤壁》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播放,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艺术魅力和现场气氛感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戏剧都是有着悠久成长史的舞台表演艺术,经过历史的积淀,带有各自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在学术界东学西渐、西学东渐的大统一的世界风气的感召之下,戏剧界也开始思考中西戏剧的结合问题。那么,中西戏剧为什么要结合?仅仅是为着顺应时代潮流,也给戏剧创造出一个东西方都能接受和欣赏的新形式?还是借着交流的方便,让东西方的观众知道在自己早已习惯的戏剧形式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戏剧形式?如果是前一种目的,那么显然会有很大的操作难度和实现可能。戏剧不同于文学、绘画等纸上艺术,文学尽管也有着民族地域差异,但它毕竟是一种半成品,不同的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加工,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戏剧一旦演出,就是一个只能让观众去接受的成品,况且东西方戏剧观众多少代积淀下来的欣赏习惯和趣味指向,并不是一两部所谓的戏剧创新作品就能改变的。因此,这种结合在理论上还欠成熟。对于后一种目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在把戏剧搬出国门时,必然要考虑到西方观众的接受问题,我们并不指望富含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的中国戏剧一下子就能被有着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观众所理解,反之也是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结合和修改。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持好结合的度,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戏剧的本质内涵,又能使观众相对轻松地接受外来的戏剧形式。在这一点上,南京大学解玉峰教授认为,形而上的部分不可兼容,形而下的部分可以借鉴。意思是东西方戏剧都有着使其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本质特征,对东方戏剧而言是角色制,对西方戏剧而言是情节的戏剧性,这一部分是改变不得的,否则它便失去了自我;要结合我们只能尝试在戏剧的物质层面上做出努力,比如说从灯光、舞美、服装等方面下手,这部分不牵涉到各自的本质特征,是可行的。

    在表演时,演员与观众之间会产生一种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它类似于物理学上的磁场,能够产生奇妙的效应。当这种效应作用于演员时,演员必然会按照“场”的作用力调整自己的演出。当年梅兰芳先生访美演出时,学贯中西的张彭春应梅兰芳的恳请,以梅剧团的总导演、总顾问和发言人的身份,用谈话、文字的形式,在各种招待会和首演等重要社交场合,向媒体、艺术界、学术界发表大量演说,介绍中国京剧的特点,为演出大力宣传造势,这些铺垫对于梅剧团的成功演出是很有助益的。除此而外,为了京剧能够走向世界,张彭春按照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做出表演上的一些改变,要求演员按照导演构思塑造艺术典型。这种做法看似刻意迁就,其实是尊重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对于中国戏曲的调整以及梅兰芳回国后的革新,正显示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异质文化相遇时,必然会在对方的作用力下发生一定的变异。

    与小说、散文、诗歌等样式有所不同,戏剧的跨文化传播除了文本传播之外,更多的则要依赖舞台传播来进行。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舞台传播,则因语言的阻隔和观众的异质文化背景而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观众群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白先勇和青春版团队在跨国演出之前,就在美国开设昆曲讲座、开设昆曲公共选修课、举办演员和观众见面会,为青春版的上演造势。讲座普及了昆曲知识、扫除了观赏障碍、激发了观赏兴趣、强化了观赏能力,同时又为即将上演的青春版作了宣传,形成观赏期待。这一系列借助社会运作所实现的预热活动,让更多的异域观众了解昆曲、喜爱昆曲,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杭州越剧院将易卜生的经典名剧《海达·高布乐》的时空场景转移到了中国古代。改编的越剧《心比天高》,讲述了女主人公海达为欲望所困,最终走向毁灭的心路历程。该剧导演支涛认为,剧本必须遵循易卜生的原著  的精神内核,而演出必须还原我们越剧的文化本体与本土特色,充分体现越剧艺术魅力的文化元素。以西方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相结合,寻找其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契合点,既让中国观众从西方经典原著中感受到人性的矛盾冲突,又要让外国人充分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美轮美奥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心比天高》这部中西合璧的精品,在追求文化品质过程中努力体现戏曲的本体文化,把故事寓于人物的性格表现之中,使传统的戏曲形式与现代的戏剧表现手法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现代京剧《赤壁》,是国家大剧院2008年度最受欢迎的演出剧目,创下了中国京剧票房奇迹:上座率高达98%,票房收人570多万元人民币。同时,这出戏还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字正腔圆的唱腔,浪漫的史诗风格,浓浓的“中国味儿”,《赤壁》第一次把中国传统艺术带到了“世界的十字路口”。在舞美设计上,《赤壁》的舞美总监高广建一反常规,用非常具象的方式表达传统戏剧过去惯用的写意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将草船借箭的场景具象化,从高空坠落的万箭齐发的场景让现场观众大感惊讶,传统的唱段与科技的结合将草船借箭一幕表现得极富震撼力。而另一个借东风的场景,舞台后共竖立了近100面大旗,用旗子飘动方向的改变表示风向的变化,具象的舞台场景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所要表现内容。这样的舞美设计,不仅让年轻人对京剧产生了兴趣,也使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的外国人更容易理解京戏。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篇10

命题方式

断句通常是拿出原文的一节要求断句或加标点。翻译则是拿出原文中有代表性的几句话要求翻译。

答题规范

断句要点

1.要分清专属名词(人名、地名、朝名、国名、官职等)与非专属名词。如“右骁卫大将***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一句话,“右骁卫大将***”是官衔,“长孙顺德”是人名,分不清就会断错。

2.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一般对话容易断清,如果对话中又有对话,或者行文时把说话的人甚至连“曰”都省略掉,断句就难一些了。如果是转述、引述,情况又有不同。如“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加上标点则是:“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3.注意句子结构、句式、修辞和语气。重点是抓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前后分析出不同的结构关系,从而断句和标点。另外,文言文里常见的一些惯用句式和固定格式已成为断句的显性标志,而修辞技巧如比喻、对比、对偶、排比、顶针等也是断句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4.要掌握文言虚词与断句的关系。“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常用于句首,“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关联词和“既而、未几、俄、少间、方、有顷”等表时间的词前面常断开,“曰、言、道、云”等对话标志词,后面常用冒号,“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常用于句尾。口诀:“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曰”后往往加冒号,“矣”、“耳”后面加圈圈,“耶”、“乎”经常表疑问,“哉”字后面用感叹,“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要灵活。

翻译原则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自然采点。

2.“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翻译技巧

1. 对照翻译

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如:尝读六国《世家》。(苏辙《六国论》)可译为:我曾经(尝)读过(读)关于六国《世家》的史书。

2. 换成今语

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如:“祖父”、“妻子”、“受业――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3. 照录不译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如: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张中丞传〉后叙》)可译为: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州的张籍一同在家里阅览旧书。

4. 删掉不译

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可删掉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是发语词,应删去。可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啊!

5.补充省略

省略句式,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几种,应把省略的内容补出。如:为击破沛公***。(《鸿门宴》)句中“为”字后面省略了宾语“我”,翻译时应补回为:为我击破沛公***。

6.调整语序

倒装句式,应按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进行调整。

宾语前置,应将宾语放回动词之后。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调整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沛公安在?(《鸿门宴》)调整为:沛公在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秋以为期。(《氓》)调整为:以秋为期。

主谓倒装,应将谓语放回主语之后。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调整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定语后置,应将定语放回名词中心语之前。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调整为:铿然有声之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调整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将状语放回动词中心语之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调整为: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7.译准句式

判断、被动等常见句式,要译出这些句式的特点。

判断句式,应译出“……是……”。如: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晏子治东阿》)应译为:东阿,是你的东阿。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应译为:如今公子有急难,这正是我效死的时候。

被动句式,应译出“……被……”。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传》)应译为:赵强燕弱,你又被赵王宠信。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应译为: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8.落实活用

词类活用,应把活用的情况译出来。如:

(1)名词活用为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登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命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应译为“与……友好”。

旦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小弱”应译为“变小变弱”。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将***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可译为:将***亲自披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可译为:燕赵韩魏收藏、经营的东西。

(4)名词做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可译为: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可译为:常常用身子像翅膀一样遮蔽住沛公。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操***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可译为:曹操***队正好把船舰连在一起,可以用火攻使他们逃跑。

意动用法,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可译为:成名因为它太小,以为它是低劣的。

9.固定固译

固定用法,有固定的译法。如:“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又如:“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可译为:拿逃跑了五十步的来耻笑逃跑了一百步的,那怎么样?

[小试身手]

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选自《吕氏春秋》)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相关句子断句。

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2.把划线的两句话翻译为现代汉语。

[断句和翻译答案]

1.此题抓住两个主语“世之直士”和“乱国之主”,两个表判断的虚词“也”,还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故”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10篇

学习

搞笑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搞笑作文10篇,内容包括搞笑作文范文大全,搞笑简短作文。不过李济辰的搞笑行为不一定都能换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如果他碰上了一个打击幽默感的老师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看,在数学容老师的课堂上,他回答了一个钱够不够的问题。他在

学习

关于时间的名言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时间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有哪些珍惜时间名言,关于时间的诗句名言。3、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4、天可补,海可

学习

子产不毁乡校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子产不毁乡校10篇,内容包括子产不毁乡校讲述了什么道理,子产不毁乡校中的文学常识。[原文]子产不毁乡校颂韩愈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

学习

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内容包括市场目标营销策略案例,目标市场营销策略主要步骤。(4)产品生命周期。一般而言,饭店产品所处市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的营销策略也有规律可循。若产品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竞争者少,宜采用无差异性

学习

石灰吟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石灰吟古诗10篇,内容包括石灰吟古诗完整版注解,古诗词100首石灰吟。

学习

经典古诗词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十篇古诗词,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十篇。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语文教材中一部分精美、典范乃至流锤千古的篇章,而怎样学好古诗词,怎样激发学生想去诵读那些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遥远的古诗

学习

卖柑者言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卖柑者言10篇,内容包括卖柑者言解析,卖柑者言作者。“爸妈:暂时不要吃橘子了,今年四川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有小蛆状的病虫,请转告亲戚朋友和同事。”2008年10月23日,在河南焦作银行工作的李女士突然收到了远在江西

学习

铁杵磨针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铁杵磨针10篇,内容包括铁杵磨针的完整故事,铁杵磨针简单故事。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房产担保书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房产担保书,内容包括房产抵押担保书范本,个人房产抵押担保合同通用6篇。2001年4月6日,华融公司北京办与正一机电公司、地鑫房地产公司签订还息协议书约定,地鑫房地产公司对机床总公司的总债务4.373亿元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正一机

学习

英语课本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课本10篇,内容包括英语课本课文word,英语课本大全带翻译。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现行课程标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是具体落实教育的统一性与

学习

祖国妈妈我爱你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祖国妈妈我爱你10篇,内容包括祖国妈妈我爱你感言,祖国妈妈我爱你二百字征文。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民族,她就是东方巨龙,我的妈妈!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我的祖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学习

个人自评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自评10篇,内容包括个人自评表范文大全,个人自评1200字。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对照《***员先进性标准要求》、《***章》等,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联系单位和个人实际,通过深刻对照,我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1、

学习

努力工作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努力工作10篇,内容包括努力工作的十年,努力工作的深度解析。3、明天就是立冬了,冬天真的来了,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与其等待温暖,不如用力的拥抱自己,用左手温暖右手,吃饱饱,穿暖暖,努力生活,努力工作,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小事,路并不是

学习

哲理诗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哲理诗10篇,内容包括哲理诗大全及赏析,哲理诗二十首。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其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一原理要求人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

学习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10篇,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注释,荆轲刺秦王翻译及原文。首先,与时局背景不符。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与之相随的是,秦国横扫天下统一六国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公元前228年

学习

促织翻译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促织翻译10篇,内容包括促织句子翻译完整版,促织翻译简洁版。一、前言翻译行业主要包括翻译需求方(客户)、翻译服务公司(翻译公司)、译员、翻译工具开发公司、翻译行业协会、翻译教育机构等,构成了翻译行业的“生态系统(ecosystem)

学习

秋水翻译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秋水翻译10篇,内容包括秋水原文全篇加译文,秋水原文及翻译对照。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前言】《玉京秋·烟水阔》是宋代词人周

学习

郑人买履翻译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郑人买履翻译10篇,内容包括郑人买履的译文和注释,郑人买履的注释翻译。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注释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2.欲:将要,想要。3.者:......的人。(定语后置)4.先:首先。5.度(duó

学习

石钟山记翻译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石钟山记翻译10篇,内容包括石钟山记翻译及原文高中,石钟山记译文及赏析。

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10篇,内容包括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讲解,古文观止中有送东阳马生序吗。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

学习

出师表翻译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出师表翻译10篇,内容包括出师表全文翻译及注释百度,出师表翻译完整。4、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

学习

公输的翻译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公输的翻译10篇,内容包括公输的翻译和原文,公输原文及翻译重点句。为了提高翻译质量和加快翻译速度,译者通常是倾向于使用有效辅助工具,机辅翻译工作台(综合许多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将继续是专业译者的主要翻译辅助工具。除了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