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不相往来10篇

老死不相往来篇1

北极熊是世界上第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雄性身长约2.4~2.6米,体重400~800千克;雌性身长约1.9~2.1米,体重200~300千克。虽然周身覆盖着厚厚的毛看起来是白色的,实际上是一根根中空而透明的毛,但北极熊的皮肤却是黑色的。这可以从它们的鼻子、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肤色上看出来。中间空的毛和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和保暖。

北极熊是名副其实的北极霸主,双掌用力一拍就可以破开冰面。北极熊主要捕食海豹,也捕捉海象、白鲸、海鸟和鱼类。在捕食白鲸时,它们从冰上向水中扑去,只需一击便可重创白鲸。和其他熊科动物不一样的是,它们不会把没吃完的食物藏起来等以后再吃。他们时常是享用完猎物的脂肪之后就扬长而去。对它们而言,高热量的脂肪比肉更为重要。和很多熊科动物一样,北极熊也会在冬季长时间地大睡,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眠。当它们大睡时,维持生命的营养和水分都来自体内存储已久的脂肪。

北极熊是非常出色的游泳健将,以至于常被人认为是海洋动物。它们把家安在周围的浮冰和岛屿上,还有相邻大陆的海岸线附近,基本呈环极分布。它们一般不会深入更北端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浮冰太厚了,连它们的最主要猎物――海豹也无法破冰而出,没有食物,北极熊自然不会去冒险。北极熊是唯一主动攻击人类的熊,除去人类北极熊并无天敌。

南极绅士

企鹅,被喻为不能飞的海鸟。世界上的企鹅有20多种,大多分布在南半球的亚南极地带,一年中多数时间生活在岛礁、海滩或海冰上。其中生活在南极的企鹅有七种,包括阿德利企鹅、帽带企鹅、帝企鹅、王企鹅、金***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南极企鹅的躯体呈流线型,背披黑色羽毛,腹着白色羽毛;翅膀退化,呈鳍形;羽毛为细管状结构,呈披针型排列;足瘦腿短,趾间有蹼;尾巴短小,躯体肥胖,绅士风度十足。既能直立行走,又能在冰盖上匍匐爬行,还能以时速60千米长距离游泳,潜入450~500米的水下,闭气40多分钟捕捉猎物。南极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鱿鱼和其他鱼类也是它们喜欢的美味;然而它们本身又是海豹和虎鲸的主要食物,是南极生物链的重要一环。

南极企鹅的种类不多,但数量却相当可观。据鸟类学家长期观察和估算,南极地区现有企鹅近1.2亿只,占世界企鹅总数的87%,占南极海鸟总数的90%。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阿德利企鹅,约5000万只,其次是帽带企鹅,约300万只,数量最少的是帝企鹅,约57万只。南极企鹅被喻为南极真正的“土著居民”。它们喜欢群居,少则数百只,多则十多万只。它们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喜欢在沿海岛礁上筑巢繁殖,每年产蛋1~2枚,幼鹅成活率仅四分之一。

北极有企鹅吗

谁都知道北极有北极熊,南极有企鹅;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南极没有北极熊,北极没有企鹅呢?

事实上,北极曾经有过企鹅。考古学家在北极地区找到过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骨骼,因与企鹅极其相似而被称为“大企鹅”。它们身高约60厘米,与南极地区数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鹅的大小相当。它们的头部呈棕色,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雪白,也有着笨拙摇摆的行走方式和善于游泳的本领,与现代的企鹅相差无几。它们生活在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和俄罗斯北部的海滨地区,以及所有北极和亚北极的岛屿。它们为数甚众,最多时曾达几百万只。但由于它们取食在海洋,繁殖在陆地,受到海洋和陆地食肉动物的双重威胁,加上它们的防御能力特差,因而被大量捕食。当时幸存的企鹅的生活范围仅限于它们的天敌较少光顾的海岸或孤岛。

到了大约1000年前,北欧海盗发现了这种大企鹅。由于它们几乎全身都是宝,而且对人类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于是,它们便遭到了大肆捕杀。16世纪后,欧洲掀起了到北极探险的热潮,大企鹅又成了探险家、航海者及土著居民竞相捕杀的对象。1844年6月2日,北半球的最后两只企鹅在爱尔兰海南部的一个小岛上被捕杀了。如今,除了偶尔发现的遗骨可供人类凭吊以外,在北极再也找不到企鹅了。

海洋动物也"北漂"

科学界曾普遍认为,是一条长长的赤道让生活在南极和北极的动物永远无法相见。尽管早期的考察者曾描画过来自南、北两极的动物,指出它们是同一物种,但大多数科学家都否认两极存在完全相同物种的可能。这不仅因为不能确定考察者的描画是否准确,而且还因为南、北极的生态差异。首先,南极水域比北极辽阔得多,光照变化也更大。其次,北极被大陆块包围;而南大洋则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相连。因此,科学家一直认为能够在南、北两极保持完全一致的物种只有灰鲸以及飞行速度很快的鸟类。

但是, 最新的全球海洋生物普查结果表明,尽管北冰洋与南大洋相隔1.1万千米,却有235个相同的海洋生物同时生活在北极和南极海域。这比所有人预想的都多得多。最让海洋生物学家吃惊的是,这些微小的无脊椎动物――小型海洋蜗牛、蠕虫和类似螃蟹的动物,游泳速度都很慢。它们借助于移动极为缓慢的巨大冰冷的洋流,耗费几个世纪的时间,从地球的一极向另一极迁徙,一代又一代在途中生息、死亡。

海洋生物学家认为,有许多海洋生物是从南极洲向北,随着遍布于海洋底层的冰冷的洋流迁移到北极的。在接近赤道的热带海洋底部也发现了喜好冷水的生物,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基因分析证明,一种在南极附近的南大洋生活的远古章鱼,是目前生活在各大海洋深处的所有各种章鱼的祖先。在过去的3000万年中,深海章鱼的每一次迁移都伴随着南极冰层的缩减,但这没法消除这些深海章鱼们的“南极血统”。科学家由此认为:在1.8万年至2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川期,大块冰原覆盖着地球,两极的距离并不像今天那么遥远,两极生物的相互联系也比现在紧密得多。

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聪明的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企鹅不北上,北极熊不南下,而是世世代代老死不相往来呢?一些科学家认为,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和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都生活在基本相同的地区。后来,地球板块突然断裂,***的地方正好在企鹅和北极熊生活的地区,并把绝大部分企鹅和绝大部分北极熊***在两个不同的板块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着绝大部分企鹅的板块往南漂移,企鹅一代代繁衍了下来,而为数极少的北极熊则慢慢失去繁衍能力,逐渐消失了。而生活着绝大部分北极熊的板块往北漂移,北极熊一代代繁衍下来了,而为数极少的企鹅则慢慢失去繁衍能力,逐渐消失。

老死不相往来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筛查瑞安市人民医院2002年5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期间共5630例以急性脑梗死收治住院的病例,男3461人,女2169人,年龄16~97岁,并从中筛选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36例进行分析。其中80岁以下的脑梗死有4913例,男3074人,女1839人,年龄16~79(67.49±11.84)岁,脑心联合梗死21例。80岁以上的老老年脑梗死有717例,男387人,女330人,年龄80~97(82.90±9.98)岁,脑心联合梗死15例。诊断标准:急性脑梗死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规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命名标准,有临床表现、心电***动态演变及血清肌钙蛋白改变作为支持依据。

    1.2方法:按病历记录有无既往脑卒中史、既往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压、高脂血症。分析比较不同组患者就诊时间、梗死部位、溶栓情况、梗死后出血转化、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住院日、日平均住院费用、死亡发生率。脑梗死选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NIHSS)评分,出院时用Barthel指数(BI)评定;心房颤动患者用CHADS2评判脑卒中风险;心肌梗死用Killip评判心力衰竭分级。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6.0版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结果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急性脑心联合梗死发生率:总体研究人群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0.64%(36/5630)。其中80岁以下的脑心联合梗死21例,发生率0.42%(21/4913),男17人,女4人,年龄54~77(68.52±7.89)岁,住院日8~39(16.57±8.30)天,死亡或自动出院后死亡3人(14.29%),均为男性。老老年组脑心联[LUnwen. 1KEJIAN]合梗死15例,发生率2.09%(15/717),男11人,女4人,年龄80~92(85.20±6.21)岁,其中TOAST分型为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死9例,心源性脑栓塞6例,住院日1~39天(20.73±12.74)天,死亡或自动出院后死亡8人(53.33%),男7人,女1人。两组脑心联合梗死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不同年龄组脑心联合梗死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不同年龄脑心联合梗死组脑梗心肌梗死的部位类同,≥80岁组在发病6小时之内就诊为3人(3/15),<80岁组为6人(6/21)。>80岁组Killip评分Ⅲ级以上的为5人,<80岁组Killip评分Ⅲ级以上的为6人。≥80岁组心房颤动、既往脑卒中的发生率显着高于<8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不同年龄组脑心联合梗死临床观察指标(例)

老死不相往来篇3

忧郁心态

一般地说,有的老年人离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经济收入相应减少,社会地位和社会交往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离退休以前担任过一定职位的部分老同志,此时感到的反差更大,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回顾当年,多愁善感。如此均会导致一些老年人忧郁心态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抑郁比较顽固,很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惫。因而这种人很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常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急躁心态

有些老年人由于自身社会角色的改变,孤独感、自卑感增长,加之社会地位越来越差,如果再有一些不顺心、不如意之事,自控能力随之降低,于是就会产生急躁情绪,表现为遇事急躁,易动肝火,爱发牢骚,爱埋怨,动辄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

孤独心态

不少老年人离退休回家后,由于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孤独、空虚,觉得被冷落、被遗弃。尤其是一些身边无子女或居住在独门独户单元房里的老年人,“水煤电气相通,老死不相往来”,如此与世隔绝,就会使部分老人孤独感愈来愈明显。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大的心理落差,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怪异、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自卑心态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而产生无价值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人往往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不爱交际、缺乏生活热情,更无创造力和事业心可言;生活漫不经心,常有等死念头。如果遇到疾病等困难时,自卑情绪也就随之加重。

悲观心态

一些老年人由于长期重病缠身,认为自己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世的日子已经是屈指可数了,难免会对生命产生一种留恋感。由此,忧虑悲观的心理、衰老感和死亡感也就不禁油然而生。常回想已故的亲友,又联想到自己,悲悲戚戚。

多疑心态

有些老年人感觉器官不敏锐,往往捕风捉影,疑虑缠身,常把听错、看错的事当作对他的伤害而感到伤心不已。这种心态大多产生在一些长期与他人缺乏沟通和来往的老人身上,别人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常常会怀疑其是对自己不怀好意。有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这些过度的敏感更容易造成其疑心病的加重。

怀旧心态

一些人到了晚年,总爱回忆过去,对一些幸福的往事,常叹时光如箭,稍纵即逝;对一些悲伤的记忆,又念念不忘,始终走不出那片阴影,甚而至于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太,对任何新事物都看不惯,认为是“一代不如一代”。怀旧者大多固执刻板,因循守旧,消极郁闷。人一旦沉溺于怀旧的泥潭,心理空间只容得云烟往事,那就真正是步入了衰朽暮年,必将失去生命活力和希望。

牵挂心态

此种心态表现在一些老年人对自己的儿孙辈过分地牵肠挂肚,尽管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或早已为人父母,或已学有所成,有了自己的事业,但老年人对他们仍像过去那样,事事处处关心和挂念,忧虑重重。

恐惧心态

老死不相往来篇4

但是,如果传宗接代的“宗教”缺少了“养儿防老”的支持,若子女不孝,且老年人自杀变得普遍,则传宗接代的事业也就断不可持续,生儿育女就变得缺少意义。最近几十年,随着现代性向农村的全方位渗透和农民的大规模流动,农村出现了从治理结构到个人价值的巨大变迁,农村家庭也开始出现深刻变化。农村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在某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老年人自杀。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老年人自杀?老年人高自杀率会引发何种严重后果?本文就以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在湖北京山等地的调查为例,作些讨论。

活着没意义,活着干什么?

2008年国庆,受孙冶方研究基金会“30年来中国农村的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调查项目委托,我们一行40多名师生到湖北京山县孙桥镇S村作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发现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之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调查的S村三组,总共只有30多户,最近20年却有10多例老年人自杀。调查期间,全村有3例老年人死亡,全为自杀。当问到村里老年人最近所在村民组有无老年人非正常死亡时,有两位老年人回答:他们村民组最近这些年就没有老年人是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的非正常死亡就是自杀,略有不同的是,有的老年人是因为得了重病而自杀,有的老年人则因子女不孝而自杀。由于自杀问题比较敏感,调查组也不方便追问。但从所获资料估计,有些村民组可能有一半的老年人是自杀死亡的,全村老年人自杀率也高得惊人。

不仅S村老年人自杀率高,而且本次调查组所调查的孙桥镇另外9个村的老年人自杀率也都很高。S村三组徐姓老人,今年60岁,身体健康,是全村公认豁达健谈的老人,说话幽默,记忆力也好。他说,自己20年前认为上吊自杀的人都是傻子,而现在则认为他们都是明白人、明智人。因为有病无钱医,人老了,吃不起这个亏,受不起这个罪,不如一死。人总有一死。他认为,病痛折磨,又要劳动;而且,活着没有意义,那还活着干什么?

任何一个健全的文明都会发展出一套针对死亡的文化来,因为任何社会及任何个人最终都要面对死亡。一个健全而健康的文化,可以让这个文化的成员泰然面对死亡。中国传统也有这样应对死亡的文化。但是,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何况京山农村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已是远高于温饱,农村老年人很少是吃不饱饭的。即使生病,也并非不可救药。京山老年人为什么这么轻易地选择自杀呢?

要理解京山农村老年人的自杀,首先要弄清京山老年人自杀所引起的后果。问题是,京山老年人自杀往往引不起任何后果。有老人用调侃的语气说,老年人死了还不如一条狗。这话虽然有点过,却很能说明京山老年人自杀所引发后果的实际情况。我们查看历年来S村老年人的死亡登记,除个别例外,几乎所有老年人死亡都登记为正常死亡。但据我们调查,其中大约1/3的老年人是自杀,或上吊,或服毒,而不是正常死亡。在S村,若老年人因病自杀,是算不上自杀的。村民认为的自杀,一般指身体健康但子女不孝、生活无着所导致的自杀。

但即使子女不孝导致老年人自杀,也不大会造成严重后果。首先,从来不会发生老年人(如果是女性)娘家人过来讨说法的事情――至少我们调查的S村是从来没有发生过。其次是村民并不会因为老年人自杀而谴责他的子女:那是别人的家事,其他村民似乎没有理由干涉别人的家事。甚至,村民中往往会流传对自杀老年人不利的舆论,比如说,她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她太好强,太多言,太喜欢在外人面前说自己媳妇的坏话了,而全然不顾这个自杀老太太说的是否事实、是否在理。老年人自杀了,但在村里引不起反响,很多人都不知道,也不去问为什么而死。老年人自杀后,子女也很少有内疚感,更不用说负罪感。老年人自杀后,他们的子女按一般程序来操办丧事,完成任务,然后正常地过自己生活,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也什么都没有改变。

老年人自杀,采取的也往往是没有任何反抗性的自杀。自杀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子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死亡以外的目的,自杀就是为了解脱自己,就是认为自己活着没有意思。老了,病了,没有用了,该死了。老年人往往是悄悄、平静地自杀。参加调查的上海大学的李晨说,老年人没有任何反抗的自杀最可怕,因为一点震撼性的力量都没有。是的,京山老年人的自杀并不表达他们反抗什么,他们已经心死。他们并不是要反抗,所以他们静悄悄地自杀。在很多村里,老年人自杀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甚至不再是一个值得谈论的话题。

京山价值:活到老,就得累到老!

为什么京山农村老年人会如此普遍及如此没有反抗地自杀?

首先,这与京山农村老年人所处的结构位置有关,他们在目前的社会、家庭结构中几乎没有地位。在S村调查期间,我们入住的房东家,房东的姐姐正好过来住。过了几天,我们知道了她竟是被自己媳妇赶出来的。而她被赶出来的原因就是她多话。前不久,她将自己与丈夫多年积攒的2万元钱拿给儿子和媳妇。把钱给儿子和媳妇,媳妇本来是高兴的。不过,她自己有点忘形,对邻居说了给媳妇2万元积蓄的事情,媳妇知道很恼火,呵斥说:“2万块钱现在算个屁啊,有本事将来不能动了,不要我们养”,因此将婆婆赶出门。房东的姐姐万般无奈,只有到弟弟家住几天,避避风头。

房东是当地很有名望与影响的人,他有五个姊妹,都在本村定居,来他家住的是大姐,今年60岁。去年,大姐的丈夫得病去世。现在,大姐将积攒多年的2万元钱交给媳妇,却被媳妇赶出家门。房东大姐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娶的媳妇,不仅是本村的,而且是本组的。在这样亲密,这样熟悉的关系中,房东的大姐竟被赶出家门,无处可去。

如果房东的大姐是被其他人赶得走投无路,我相信,包括房东在内的六兄妹,是有力量为大姐讨回公道的。问题是,大姐是被自己媳妇赶出家门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房东也曾到大姐的媳妇家说好话,但媳妇仍在气头上,不肯原谅,大姐也只得再在几个弟妹家里轮流住,等着她媳妇消气。

房东之所以对自己姐姐被媳妇赶出门的事情忍气吞声,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应该管别人的家事。姐姐是自己的亲姐姐,但姐姐的儿子也是她的亲儿子。母子关系之亲,恐怕是亲于姐弟关系的。对于更为亲密的母子关系,姐弟关系似乎是说不上话,不能讲狠话的。讲狠话之后,自己也不可能养姐姐一辈子。

更重要的是,京山农村存在着一种对老年人十分不利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似乎认为,人老了就不值钱了。老年人总是要去世的,未来是年轻人的。有位徐姓老人说,老年人身体好,可以为子女做点事情时,他们就接纳你,你若老病,他就会抛弃你。他说,这个情况恐怕全国都一样,谁来这里也解决不了问题。他自嘲地引用五句话来形容老年人的处境:生个儿子喜一跳,收个媳妇打个灶(分家),分家分到鸡子叫,两个老的没人要,一头母猪还走俏。他说前四句全国通用,后一句则是村里的一个真实故事。

在京山调查发现,老年人只要还能动的,就一定要劳动。人们似乎认为,老年人不应该有什么特别的享受,手上不应该有钱,一切应该为子女好,一切围绕子女来。甚至老年人治病,也要比较治病花费与老年人治好病后可以创造的收益,若治好病后可以创造更大收益,这个病就值得去治。这种计算方法,不单是子女,而且老年人也是如此计算。这种计算是一种地方性共识。如果有老人不这样计算,那就是不懂得做老人,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子女。

在京山农村,已经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地方性规范,一种对老年人十分不利的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强调,老年父母不应该对子女抱有太多期待,应该多从子女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在自己病痛时拖累子女,不应该在超出子女经济能力情况下治病,不应花费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的闲钱,不应参加多余的娱乐,能劳动则要天天劳动以减轻子女负担。总之,父母虽然生养了子女,却似乎没有理直气壮要求子女养老的权利,子女也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若有子女特别孝顺,甚至在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条件下改善老年人的处境,则村庄舆论一方面会评价子女很孝顺,是正面评价;但另一方面,舆论又会说父母不会做人,不懂得怜惜自己子女,是负面评价。用京山一位老人的话说:人老了,想过得舒服一点,是不可能的事。

问题是,京山农村,为什么不仅会出现对老年人十分不利的舆论,而且老年人还会接受这种对自己不利的舆论?

陈柏峰、欧阳静等人调查京山G村的一个老年妇女,这个老人对媳妇很不满。欧阳静问她相不相信鬼神,她说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鬼神啊!要是有鬼,我死了就变成厉鬼,将媳妇搞死。正是这个说“死后若能变成鬼,就将媳妇搞死”的老人,过了几天就服毒自杀。她当然是不信鬼的,就是能变成鬼,她也未必能怎么样。说要将媳妇“搞死”,只是她心中有对媳妇的不满,但还不是仇恨――这里的舆论是不允许父母对子女有仇恨。若她真的有这种仇恨,她大可不必等死后变厉鬼来将媳妇搞死,而可以先毒死媳妇,再自己喝农药――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在河南安阳调查,就碰到过这样的例子。

在京山农村,我们问农民信什么,他们的标准答案是既不信鬼,又不信神,唯一信的是科学。他们说,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鬼和神啊,谁见过?因为缺少对鬼神世界的想象,缺少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人们有了病痛,有了委屈,有了心酸,他们就觉得这个世界没有值得留恋的,没有意思。何苦忍受煎熬,一死百了。

因为不信鬼神,老年人就缺少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就不必考虑下地狱或上天堂,就不担心成为野鬼或孤魂,就缺乏了对生命的基本敬畏。因此,他们在选择自杀与否时,就显得自然、从容甚至冷酷。有老年人说,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是新陈代谢。这种唯物主义的态度,使京山农村老年人可以坦然接受死亡,也可以坦然接受火化。

既然京山农村老年人不信鬼又不信神,缺少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他们是否自杀,就只取决对现实的权衡,而其中最重要的考虑是在对自己不利的意识形态下进行的。老年人自杀逻辑大致如下:

当自己能劳动时,老年人会辛勤劳动,为子女提供更好一些的条件,尽量减轻子女负担。如杨华所说,在京山农村,若老年人不能为子女做事情,他们就会有亏欠感,就觉得自己该死。一旦老年人生病,即使子女要给自己治病,老年人也会觉得不应该浪费子女钱财,否则,万一治病花了钱,病又没有治好,或病虽治好了,自己却未能为子女再创造更多收益,这样就会“人财两空”,就对不起子女。这时候,比较应该的选择就是自杀,而非赖活着。

同样,老年人即使没有生病,但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为子女做事情,他也可能选择自杀。

这样,在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除子女不孝引起的利己型自杀以外,老年人自杀的主导方向是利他型自杀。他们自杀是利他的(利子女),同时,他们的唯物主义态度,他们对于自己已经完成人生任务,对一死百了的计算,等等,也促使京山农村老年人容易选择自杀。

自杀,不自杀,这是一个问题

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与全国其他地方有若干差别。以下我们结合另外30多位师生在全国10省20多个村的调查结果,选江西、四川、福建、河南、湖南的几个地区作比较。

吕德文是闽西客家人,他父亲在49岁时就向家人宣布退休,从此不再参加家里的主要农业劳动,最多只做些辅的工作。在吕德文的父亲看来,自己生养了子女,子女都已经成人,自己也该享福了。吕德文父亲宣布退休的做法未必就是闽西客家农村的常规,但至少可以说明,在闽西的客家地区,老年人可以心安理得地退休。而京山农村,农民只要能动,就得劳动,否则舆论就会说他们不懂得怜惜子女,自己也觉得愧疚。因为可以心安理得地宣布退休,闽西老年人在老年生活安排上就有很大自主性和发言权,在代际关系中处于相对较好的位置,他们也完全不必走自杀这一条路。

闽西农村老年人自杀少,还与他们对自杀的恐惧有关。吕德文说,闽西客家农村,农民认为,自杀的人在死后会变成厉鬼,厉鬼一副恐怖的面孔,整天想着报复仇人。做厉鬼显然不如做家神好。同时,张牙舞爪的厉鬼使死者具有惩罚相关他人的能力,从而引起相关他人的恐惧。闽西农村关于含怨和含恨自杀者的死后想象,不仅给自杀者设置了界限,而且为可能自杀者提供了以自杀变成厉鬼来复仇的想象,并因此使相关他人在做事情时不要太绝。

与闽西相似,江西吉安农村,老年人最关心的一件事情是死后能否进入祠堂。江西宗族型村庄,老年人死后,要在祠堂办丧事。不能在祠堂办丧事,不算是善终,而死在村外的人是不能到祠堂办丧事的。罗兴佐是江西吉安人,据他讲,江西人民医院院长是他的同村人,院长母亲90多岁,住在南昌,一旦感到身体不适,就坚决要求回到家乡,这样死后可以在祠堂办丧事,才可以进入家神榜。江西宗族地区老年人很少会主动谈论死亡,除非实在无奈(比如病痛),而不会冒然尝试自杀。而京山农村,老年人认为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对死亡持一种唯物的、甚至无所谓的态度。

在北方农村,比如河南、山东、陕西农村,老年人自杀会造成极其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其子女的声名一定会被弄得一团糟。正是这样一种自杀成为事件的结构性力量,可以防止老年人自杀,老年人即使真的想要自杀,他也不得不顾忌自杀会给子女留下什么样的坏形象。同时,一旦子女不孝,老年人又可能通过自杀来报复子女。有老年人担心达不到报复的效果,而会将自杀搞得十分惨烈,唯恐人们不知道他的子女不孝。

杨华调查的湘南农村,老年人自杀的情况与北方农村具有相同的轰轰烈烈的效果。只是湘南老年人自杀率要远高于北方农村。

四川是一个老年人自杀率很低的地区,我们在四川绵竹五个村调查,很少听到老年人自杀的报道。王玲是四川人,她说,四川老年人都很怕死,对死亡十分恐惧,不到万不得已,老人们赖活着也会活着。

还有一些地区,比如郭于华所调查过的河北农村,老年人因为子女不孝而活不下去自杀的情况,似乎比较普遍。老年人活不下去而自杀的情况也有两种,一种自杀是带着对子女的强烈怨恨情绪,因为他对子女具有很强的期待。他选择自杀,但心怀“我死也不能让你们好活”的怨恨。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带着无奈、失望情绪的自杀,他们只能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

显然,自杀与老年人的处境有关,与村庄结构性力量有关,与鬼神信仰有关,与对死亡的态度有关,与地域主导舆论、意识形态(父母应该像父母,老人应该像老人之类的想法),与利己利他的考虑有关,还与代际关系及对代际关系的期待有关。

京山县农村的代际期待,正由不平衡的代际关系向平衡的代际关系演变。目前的老一辈对子女付出多,而期待的回报少;即使有期待,可能也得不到期待的回报。他们对于子女不孝,多采取沉默、认命,当然也有悲伤、无奈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大半截身子已经埋在土里了,自杀不过是“顺条道”,而子女还有几十年人生要过。

在代际期待高的地方,即使父母没有为子女作大贡献,父母也认为子女应该对父母好,毕竟父母生养了你。子女不孝就容易引起父母的激烈情绪,这种情绪不是悲伤,而是悲愤和愤恨。他们往往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可能采取诉诸舆论、法律或其他结构性力量的手段。河南农村,老年人自杀率远低于京山农村,但因为代际关系紧张,发生代际冲突的比例及冲突的烈度,也是相当高的;与此同时,河南农村中出现子女至孝的比例也相当高。正因为代际之间存在高度期待,代际之间很容易发生剧烈的冲突,但也容易出现感人的孝事。

京山农村,因为代际期待少,至孝是极少见的,代际之间的剧烈冲突也是极少见的,甚至老年人用惨烈方式自杀的情况也是极少见的。这样的现实,无奈为“老年人死了还不如一条狗”作了个注解。

在京山农村,与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相一致,是农村年轻人生育意愿极低,即使头胎生女孩,***策允许生育二胎,绝大多数年轻夫妇也只选择生一胎。现在的年轻人不关心有无儿子,只关心自己是否活得舒服。

当人们只关心自己生活的舒服与否,不再对未来寄以期待,也不再追求子孙延续的无限事业时,人们就会失去对生命意义的基本考问,其行为往往缺乏内在的约束,社会的基本秩序也就容易出现问题。

老死不相往来篇5

长生不死、出生入死、生死相依、九死一生、哀莫大于心死、老而不死是为贼、醉生梦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至死不渝、兔死狐悲、兔死狗烹、起死回生、置之死地而后生、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心塌地、士为知己者死、死灰复燃、死不瞑目、死里逃生、死而后已、老死不相往来、生老病死、生死攸关、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死去活来、死皮赖脸

(来源:文章屋网 .wzu)

老死不相往来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死亡观: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关于死亡意义的思考无不彰显了死亡的伦理化特征而非死亡的自然性。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特征及其现代意义以期给现代人思考死亡问题以某种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

在中国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古人认为,天上是神的世界,那里是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神无生无死,是永恒的。地上是人的世界,有生必有死,地下是鬼的世界,黑沉沉、阴森森,令人恐怖。神、人、鬼各居其所。中国原始宗教的死亡观与季节相联系。如认为冬季黑暗、寒冷,大雪冰封,万物肃杀,和阴间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节。中国原始宗教中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或向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闪亮登场。孔子站在岸边望着滚滚东逝水,发出逝者如斯乎的感叹,这也表现出他对人生必死的无可奈何。所以当子路向他提出关于死亡问题的终极关切时,他表现出不高兴,脱口而出“未知生,焉知死”。这体现出他对生命的深切感悟。深意在于:生命是有限的,应把精力首先放在有价值的问题上,思考生比研究生更有意义,把生活的问题安排好了,死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这句话并不表示他对死的问题的放弃,而只是一种理性的暂且搁置,但隐含了关于生死关系的思考。其实孔子也并没有放弃对死亡问题的思考,只是觉得如果你真正地认识了生,也就认识了死。所以儒家关于死亡问题的议论都是围绕通过思考生而超越死展开的。既然死亡是最大的不幸,儒家干脆搁置难以证明的死亡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另立终极关怀的对象,把人们对永恒的追求与现实建构统一起来,关注自身如何实现对死亡的超越,那就是道德价值的开拓或内敛。所以儒家建立了一系列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通过树立一种死后的崇高目标来给生命确立一整套的价值标准,提供理想和规范,促使人为民、为国、为他而去忠、去孝、去悌、去友,立功、立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与儒家相比,道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就自由、任性得多,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果说儒家是努力在“生”中探寻“死”,那么道家主张的就是“出生入死”,把万物归结于“道”,而“道”法自然。凡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不去为的意思,而是说要顺应自然之理,国家的治理是这样,人的生死也是这样。对人来说,生也自然,死亦自然,没什么可高兴和惊奇或悲伤的。只有那些超越“生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所以面对死亡不必要有生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也不需要去执着于现实的事务,而是应该按照天理和自然的法则调养好自己。既然生死是“天道”所定,所以既不要悦生,也不要恶死,要“生死齐一”。

真正把死亡描述得恐怖可怕的应算是汉代佛教。释加牟尼曾为印度王子,不受魔鬼撒旦关于万国荣华的诱惑潜入山林苦修,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七天七夜关于人生的痛苦和解脱之道,终于悟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真谛,从而开创了“四圣谛”为核心要义的佛教生死观。儒教对死亡的基本观念是:人不只是有一“生”,而有无数的生死轮回,死是这种轮回不已的生的中介。人生的痛苦在于人的肉体,肉体最大的痛苦是死亡。肉体可灭,而灵魂可以转生或转型。人一生要与自己的肉体做斗争,只有战胜自己肉体的人才能享受到来世的快乐,达到“涅槃”。在这里,死亡在佛教那里有了几份生存的沉重,变得明森恐怖。

如果说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道家的死亡观是飘逸的,那么佛家的死亡观则是消极的。它是要通过对自己需要和欲望的压抑达到根本不存在的虚无世界。

应该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人的死亡观相对成熟了。人们一般能接受死亡这个客观事实,也不大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隋文帝坚决反对神仙怪异之类的存在,陶渊明选择了“自然无为”的人生观,只要今生今世生活得安逸,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就行了。“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明代思想家吕坤对死亡的理解更为深刻:“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认为死后看风水,请阴阳先生是“舍我本身,求之枯骨”。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死亡观造就了无数不同的人生。众多仁人志士秉承了儒家的死亡思想,报国安邦,杀身取义,如宋江、谭嗣同、文天祥、陈天华。而道家的死亡思想造就了象“竹林七贤”以地当床、茅棚作被、天为帐与猪狗同食这样的隐世者及敢于在宫庭颠倒骑马的文人骚客如李白。应该说众多无产阶级***家和***先烈的死亡观是儒家死亡思想的传承,是人世的,而不是出世的。但是,他们站在无产阶级和人类***的高度,为人民谋幸福,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死亡观的忠实践履者。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具有中外以往任何死亡观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李庆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一书中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归宿

生和死都是很自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首先考虑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没有必要去为无法抗拒的死亡和根本不存在的死后世界忧虑、烦恼。但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便有了不同的价值选择:一种是消极避世,放任自流的态度,如“竹林七贤”。另一种是自私自利,巧取豪夺,拼命满足肉体、感官欲望的享乐主义方法;另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就是:珍惜生命的存在,尽可能使人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我们无法获得生命的永恒,但我们可以通过生命创造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传予后人,使已不朽。

(二)死亡是一种令人恐惧、给人威胁的力量

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论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再加上亲历临死者的痛苦神态及死后的“狰狞”面目,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一种本能的恐惧感。这种恐惧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只要我们觉悟到死亡对人生的真谛,认识到日益逼近的死亡所造成的生命的有限性,那么这种“恐惧”不但不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恐慌,相反会给予我们对未来希望的某种启示和提醒。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渐近性,我们必须抓住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机遇,最大程度地利用生命,赋予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无法设想,假如人类没有死亡,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空虚、无聊甚至可怕。

正因为死亡的唯一性、不可逆性,死亡的濒临便成为一种生命外在的威胁力量。相反,“以死相拼”也成为抵御某种威胁自己最高理想和价值的最后的武器。国家正是利用这种威胁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根本的价值目标。对违法者最严厉的惩罚便是死刑。

(三)死亡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无论是来世的死亡观还是现世的死亡观都能成为它的逻辑前提。佛教中的“涅槃”让人进入一个极乐世界,道教的顺“天道”而亡就有一了百了的寓意。《红楼梦》第一回踱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好便要了,了就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如果生命的过程实在难受,有些人会以死亡的方式作最终的了结,这是对现实的绝望,对生存价值的彻底放弃。其实不然,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对个人来说,它是统摄一切的力量;对社会来说,它是构建社会大厦的根本基础,社会的一切都要来源于它。

(四)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这里又有两种情况:要么把死亡作为追求理想的工具,认为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多少痴情男女为爱殉情:梁山伯、祝英台化蝶而飞,罗密欧和朱丽叶相卧而死。要么把死亡作为一种灵魂的升华,把美赋予死亡本身而美化死亡。为什么成为千古绝唱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悲剧而不是喜剧。有人认为三毛的自杀既是她对荷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留恋和无奈,更是她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华”的手段。她与荷西的结合是灵魂和肉体的最完美的结合,荷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荷西去了,她也去了,死亡便成为她必然的选择。把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寄托、镶嵌在死亡身上,使死亡本身看起来如此美丽让人向往。在这里,美好的愿望便超越了痛苦的事实,反映了人们通过死亡来延伸美好愿望的心理期待。

从李庆先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心目中的死亡观念散发着浓厚的伦理化、***治化、神秘化的气息。大多数的中国人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思考死亡,彰显、规定死亡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中国历史造就了如此众多千古流芳的仁人志士的原因。再一个,中国历史变革过程中的曲折和驳杂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在每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死亡观也往往处于现代和传统的交合中。由于个体生命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主流文化中突出的是为“集体”而献身的英雄和***,这些人往往被神化以达到某种***治教化的目的。所以,中国人的死亡观念往往被赋予***治上的意义。还有,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专制的历史,在这座***治大山的高压下,个人显得如此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当他们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时候,于是把希望和理想更多地寄托于死亡身上,要么美化它,要么使之神秘化。所以说,伦理化、***治化、神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念的三大基本特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现代意义

人不可以选择是否死亡,因为死亡是人的可能性中最有可能的可能性。但人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死亡观念,一个没有死亡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鲁迅作品中阿Q的愚昧就在于他的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自我意识。

任何历史不可能不影响现在,现实总是历史的延续、不可能不打上历史的烙印,就象人脱离了母体必然留下永久的疤痕一样。

死亡观也是这样。它的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的人们忘记了死亡这把悬挂在自己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再去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沉浸在金钱和欲望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所以一旦死亡之剑突然从头上掉下来的时候,他们是那样的措手不及,无可奈何。为什么贪官污吏只有到临死的时候才感到“上对不起高堂***,下对不起黎民百姓”;为什么事业有成的大学教授、领导人生的道路上遇到点挫折就从高楼纵身一跃、一命归西;为什么号称“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同学之间有了点矛盾就拔刀相向,以死相逼;为什么少数***员干部先人去世以后要把葬礼搞得风光宏大,墓碑立得高又高,大吃大喝,锣鼓喧天,甚至借机敛财。这不仅是财富的无意义浪费,更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哲学是死亡的练习,哲学家就是为死亡准备的,哲学理论工作者应当为他们指点迷津,尽管我们的理论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和无能为力。我们的确需要一种声音,一种良知与理性的声音,一种迷途劝返的自我提醒的声音。这种声音洋溢着天国的温馨,为我们漫长的一生护航,使我们不至于沉沦和堕落,保佑我们一路平安。

如前所述,儒家的死亡观是人世的,它把死亡问题暂且搁置,要求人们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去忠、去孝、去悌、去友,通过立功、立德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从而超越死亡。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到了历史的关键路口,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事业的滚滚洪流中去。***员干部更应该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可是,有少数***员干部却在金钱和欲望的冲击下忘却了这一切。如自己都承认是玩权力、玩金钱、玩女人的“三玩”干部雷渊利;被老百姓戏称为“王坏种”的王怀忠;和一百多个女人上过床的张二江。他们已经完全抛弃了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也有人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无孝心,怕父母年老后成为自己的累赘,用金钱一次性买断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也有人对人已毫无诚信可言,“仁、义、礼、智、信”在他们身上已找不到任何影子。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多少人格和道德的楷模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抛妻子、别***,长期扎根雪域高原,最后身死高山雪地的孔繁森;心里总是想着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身患绝症,仍然坚守工作岗位的郑培民;为了改革开放事业,“即使前面是地雷阵、万丈深渊,我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朱锫基;背着妹妹上大学,感动了多少中国人的寒门学子洪战辉。他们不仅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死亡观的忠实践履者。

道家的死亡观是飘逸的、潇洒的。应该说道家更是一种容易被常人所接纳的平民死亡观。它要求人们不执著于生死、顺其自然,以一种安身立命、本真的态度来体验人生,寻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确,对普通人来说,我们不可能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我们可以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情,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社会的发展尽到自己能尽和应尽的责任。那么到临死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碌碌无为而羞愧,而是深切地感觉到:我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老死不相往来篇7

烟是伤身火炮,

赌是损人利己苗,

要戒除这些嗜好!

这首诗说的是旧社会的几种习气,您看现在抽大烟的、赌钱的,都没有了,撒酒疯的也少见了。常言说,“酒不过量,便是神仙”,就是说喝酒的时候别喝过了量。本来二两的酒量,非得喝一斤,那就过了量啦!结果喝得丑态百出,倚疯撒邪,走在大街上,天不怕,地不怕,横打鼻梁儿。

“谁敢惹我,我是谁?”

谁敢惹他?他是谁?大街上人很多呀,有的人一看,哎,这是醉鬼,不理他。可也有火气壮的年青人,过来就一拳:

“谁敢惹你?我就敢惹你!”

您再看他,当时就改口了:“你......你敢惹我,那......谁敢惹咱俩!”

又咱俩啦?把这位也算上啦,要再来一个哪,就咱仨啦!

所以说,喝酒的时候不能过量。您看这个“酒”字,是三点水儿,加个子午卯酉的“酉”,哎,就能说明这问题,怎么呢?在古代呀,一天分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合俩钟头儿,酉时是下午五点到七点;三点水儿哪?代表三两,这“两”是按过去十六两制说,合今天十两制才一两多点儿。“酒”字的含义,就是说,下午五点到七点,工作之余可以喝上一两多!

您要是多喝,过了量,就该醉了。谁要是整天的“醉摸咕咚”,那就成了“酒迷”啦。

过去我们家有家儿街坊就是酒迷。这家儿生活挺富裕,亲哥俩,都有些文化,也都娶了媳妇了。这老大是滴酒不沾,老二就是个酒迷。迷到什么程度呢?跟您这么说吧,他是整天酒瓶子不离手,逮哪儿哪儿喝,一天三醉!嗬,老大着急了,心说:我这兄弟怎么好哪?老这么喝,把人都喝废了,什么事也干不了啦。这得劝劝他。怎么劝哪?老大一琢磨:干脆,我给他留首诗吧,就提笔在迎门儿的影壁墙上写了一首诗:

“劝弟莫饮瓮头春......”

那位同志问了:什么叫“瓮头春”哪?就是“酒”。在古代给酒起名儿都爱带个“春”字。像什么“剑南春”、“梨花春”、“罗浮春”......,“瓮头春”,一般说就是洒的代称。

“劝弟莫饮瓮头春,

多置绞罗穿在身;

不信你往世上看,

只认衣衫不认人!”

这四句诗在当时还真是实话,那年月就是以衣帽取人。诗写完了,后边又缀上四个小字儿:

“少饮!少饮!”

劝他兄弟少喝点儿。老大刚走,酒迷回来了,一进门儿,就瞧见影壁墙上的诗了。

“什么......劝弟莫饮瓮头春,多置绞罗穿在身,不信你往世上看,只认衣衫不认人。少饮,少饮。甭问哪,这准是我哥哥写的。怎么着,不让我喝酒?哼,没门儿!我给对四句。”

酒迷找笔在旁边写了一首,写完了又喝酒去了。老大回家进门一看,墙上又多了一首诗,过去一念,差点儿没把鼻子气歪喽。是这么写的:

“小弟爱饮瓮头春,

不置衣衫穿在身,

有朝一日我死去,

不死衣衫光死人!”

底下也缀四个小字儿:

“偏喝!偏喝!”

嘿!这可逗气儿啊?老大当时就火儿了:好,你不是偏喝嘛,这回我让你喝足喽!正好他们家后院有口大缸,老大把缸刷干净了,弄了三大篓酒往里一倒,满满一缸。然后把酒迷找到缸眼前,就说了:

“看见没有?这是一缸酒,只要你把酒戒了,以后凡事你当家!你拿块石头,把缸一砸,酒往外一流,咱们是破缸为记,怎么样?”

您再看酒迷,冲他哥哥一翻白眼珠:

“什么?破缸为记,让酒往外一流......那得糟践多少好东西呀?”

“我让你把酒戒了!”

“戒酒?那是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再说了!”

“嗬,气人哪!好,我让你喝个够......”

一指酒缸:

“下去!”

要是换成别人,非吓坏了不可;酒迷满不在乎,把衣服一脱,咚!他跳下去啦!

老大一看,可真急了,旁边正好有一扇磨,一个猛劲儿,端起来给盖上啦,大小还正合适。完事儿,老大找酒迷媳妇去了:

“弟妹,跟你说个事儿,你可别着急,刚才我劝老二戒酒,他还跟我斗话,让我给扔酒缸里了。他要是死了,我给抵命。还有什么话?随你说......”

酒迷媳妇一想:甭管怎么说,我先看看去吧。来到后院一瞅,酒缸上压着一扇磨,心说:完了!着回不淹死也得闷死呀。过去搬了搬磨盘又搬不动,眼泪就下来了。酒迷的媳妇也粗通文墨,随口说了一首诗:

“哥哥言语你不听,

把你扔在酒缸中。

若得夫妻重相见,

除非做梦在三更!”

她以为洒迷准活不了啦,要想见面,等半夜三更梦中相会吧。其实啊,酒迷没死,怎么回事呢?他哥哥盖的可巧是磨的上扇,上扇磨有个磨眼儿啊,哎,就能透气儿,闷不死啦。再有他往下一跳,酒往外一溢,缸里的酒正好到他下巴颏儿,倒更得劲儿啦,一低头,吱喽!来一口。

“嗯,不错,就是少点儿酒菜,嗯,可以,真是老白干!”

哎,他还品味儿啊!

酒迷正喝着哪,听见上面有人哭,仔细再一昕,是自己媳妇,说什么:哥哥言语你不听,把你扔在酒缸中,若得夫妻重相见,除非作梦在三更。噢,以为我死了,得告诉她。酒迷冲着磨眼儿喊上啦:

“哎——”

他媳妇一听,乐啦:

“呦,你还活着那,有什么事啊?”

酒迷在缸里又说了四句诗:

“贤妻不必恸悲哀,

我跟缸里挺自在,

你若念日自夫妻义,

老死不相往来篇8

牙疼胃疼或是心肌梗死症状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舒燕解释道:“胸痛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但“并非所有心肌梗死的病人都会胸痛。如果不加鉴别,就会错失抢救良机。”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导致的典型胸痛呈压榨性,位于胸骨下或左侧,可能放射到左右臂、颈部、肩部、背或下颌,可在劳累或休息时发作,通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心悸或强烈的濒死感。

心肌梗死患者,胸痛持续时间比心绞痛长。然而,有的心肌梗死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妇女、术后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心脏病发作时却往往胸痛症状不典型”,如果掉以轻心,就有可能抱憾终身。

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教导我们,老年人的各种症状都不要掉以轻心,从牙疼到肚子疼,都应该考虑到是否会有心脏病的可能,必须密切关注直到确诊无事方可。

“三高”病人发病率更高

调查研究发现,“三高”病人冠心病发病率更高。

舒燕介绍说:“高血压病人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症状往往表现不突出,没有明显的胸痛,而且也没有冷汗淋漓等症状,我们将其称之为‘无症状性心肌梗死’。”但是,无明显症状的心肌梗死并不意味着病情不重,或将来的预后良好,恰恰相反,这类心肌梗死与具有典型症状者的病人相比,结果可能更为险恶。因此,防治高血压对减少冠心病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

重在预防 学会救治

冠心病猝死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及早采取预防保健措施。

其次,冠心病***的关键是坚持用药,去除不良习惯。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一定要坚持按医嘱服用扩张冠脉、抗凝防栓、降压降脂的药物来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同时戒烟限酒,限制盐分的过多摄入,坚持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

老死不相往来篇9

    委婉语是一种用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说话者思想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

    一、委婉语的民族文化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提供化的一面镜子。英、汉委婉语自然也会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在英、汉语中最为常见的委婉语总是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相关,下面就此类委婉语的文化性进行分析探讨。

    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 “老”这个词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在中国 “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如 “老骥伏枥”、“老马识途”等。对年长者,我们称呼时也往往冠以“老”字,如:“老寿星”、“老先生” 等。这类称呼中的 “老” 字,其语用功能主要是体现对长者的尊重,“年老”之意被淡化。但在英美人中“老”意味着“不能再为社会做贡献”、“不中用了” ,所以 “old” 是忌用词,要用elderly或senior来代替。

    “死” 字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是避讳语,英汉语中死的委婉语,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与文化。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 ;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老者死亡称为 “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 “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从死者的社会地位到年龄、性别,生者与死者的关系,生者对死者的态度等无一不体现在所使用的委婉词语中。

    英语中的to go west ,to be taken to paradise , to be asleep in theArms of God等习语均出自圣经。基督教认为,在最后的审判日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加以审判。上述关于“死”的英语习语,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信仰观念。

    二、委婉语的翻译对策

    由于汉、英委婉语从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译者的棘手问题。作者认为,译者应在 “和而不同” 的原则下,不拘一法,灵活处理。人们常用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译法

    直译就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汉、英虽属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但二者之间仍有某些共同属性。汉英委婉语互译时,在能够确切表达原义和不违反译文规范的前提下,直译应是我们首选的翻译方法。请看以下例句:

    1.The old man lay taking his rest after a life of biter hardship.译文:这位老人含辛茹苦了一辈子,现在安息了。英语“take one’s rest” 是“die”的委婉语,译文用 “安息”表达“死亡”恰好对应。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译文:As tarving camel is bigger than a horse.翻译委婉语,采用直译法既能比较完整地保持原文的比喻和语言特色,又能保持形式的统一。

    (二)意译法

    对译语读者来说,如果直译模糊或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采纳意译的方法。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语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由于汉英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一些委婉语如果直译可能会造成读者的费解或误解,这时,我们可以忽略委婉语的表面意思而直接翻译其隐含意义。例如:An old white pimp named Tony Roland who was known tohandle the best looking working girls in NewYork.该句中的 “working girls”的本义是“工作妇女或劳动女性”。后来,那些靠卖笑的烟花女子将自己美称为“工作一族” ,言下之意是她们也是靠劳动来生活的。如果这里将其直译为 “工作妇女或劳动女性” 就会使人产生误解。有鉴于此 ,这里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窑姐”,既忠实原文 ,又明白晓畅。

    (三)变通超越法

    以上三种翻译方法都是以委婉语译委婉语,而变通超越法是对于那些没有对应词语的委婉语,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方法。不一定是以委婉语译委婉语。这种翻译方法往往舍弃了委婉语的文化特性,用普通概念词表达真实意义。例如:The boy’s laziness all summer go to his father’s goat .那男孩整个夏天都很懒,这使他父亲很生气。(《圣经?旧约》说上帝命撒旦去烧Job的羊群以激怒他,考验他对上帝的忠诚与忍耐。Got one’sgoat 意为“使某人生气”。)

    三、结语

    由于中西方社会习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不同语言中的委婉语其语用功能不尽相同。 在英汉委婉语翻译中,译者应始终坚持从文化角度去思维,准确把握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意义,结合语境“对症下药”,将委婉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忠实无误地传达给读者,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彭增安.语用? 修辞? 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老死不相往来篇10

——要!

职场如战场,生存不易,职场又如舞台,想要生存下去不是难事,但要在舞台上独领风骚,需要讲究方法。有的员工从进入企业开始就在执行错误的战略,最后职场连连失意,有的员工在公司定位不明晰,间断性受一些认识诱导,职场提升速度不断出现低谷。

小孙是从事饮料行业营销工作多年,从小小的业务员,一直混到大区经理,薪水也不断提高,但是苦恼的是,到大区经理后再也无法上升。

后来沟通发现,小孙身上的问题是现今大多数员工都易犯的错误。说透了其实就是职场生存的方法问题,是的!职场生存需要讲究战略,绝不是能力好就行,以为自己能力好就可以在职场舞台表现的,大多结果都不太光彩。

一般来说,职场生存需要结合自身定位和企业现状,制定合适的职场战略,但战略又是不断变化调整的,以下九大“死因”是通过职场中经常发生的故事总结出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因一、老板把你叫兄弟,你把老板当哥们

在老板眼里所有东西其实都是他的资产,包括人在内,如何用好这些资产,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作用,换取最大的利润是老板最为关心的。

在对待“人”这种资产的时候,老板往往会使用很多手段,诸如金钱、权利、亲情,但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有很多员工迷失了,自以为老板很器重自己,对自己很好,感觉老板有时甚至有点像自己的大哥,从而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把老板当哥们。

老板之所以与你兄弟之交,是因为亲情是开发一个人潜在价值的最好利器。因为亲情,人可以暂时忽略自己的个人得失,可以不记成本的玩命付出,而这就是老板最想要的结果,他其实从心里从来不想与你成为兄弟,要不然他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他的财产分一些给他的兄弟。

死因二、想不明白你的老板想让你干什么

老板是一个很怪的家伙,尤其是中国的老板更是如此,也许是因为中国人太聪明的缘故吧,中国的老板很喜欢让他的属下去揣测他的意***,很喜欢给属下布置一些是似而非的问题让属下去解决,从中来观察他的属下办事的综合能力。而中国的员工在长期的调教下大多都很善于此事。所以,作为中国企业内的员工没有一定的听话听音的本领,这将是你职场夭折的又一关键。

死因三、搞不清楚自己该为企业做什么

有很多人,进企业之前不清楚自己进去后应“该”做什么,以为按照工作岗位尽职尽责就行了,难就难在这个“该”字上,你需要清楚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做好本职工作并不难,这样的员工也比较多,关键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做点“该”做的事情,让老板感觉你的附加价值多一些,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是老板要淘汰的对象。至于什么是“该”做的,需要自己把握了。

员工如果定位不清,不知道自己有那些附加价值,其结果就是对于企业而言,有你没你都一样,你这样的人对企业而言只不过是个非常普通的工具而已,不具备深度开发价值。当有一天你这个工具开始老化,就是到了快被替换的时候了。

人和物其实是一样的,都需要具备差异化,这样你才会变的突出,而老板选择你的原因往往也就是如此(同样是榔头,其中一个就有拔钉子的功能你说消费者会买那种,虽然他是冲着钉钉子来买的,但他仍然还是会选择能拔钉子的那种),多做一些有益于提高你附加价值的事情吧!这样第一种死因对你就无任何威胁了。

死因四、忘记了每月发薪给你的人是谁

在你每月领取一叠人民币的时候,有一个人会比较不爽,他就是老板。不管他愿意与否,不管他赚钱还是不赚钱,该给你他都得给你。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想起老板还是很可爱的,冲着这些人民币你也得在老板面前好好表现一番,让他一个人的时候感叹:这个小王,还是不错的!千万不要领了薪水就忘了他,忘了公司,忘了工作,甚至产生不平衡的心理。

我们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心理习惯,就是总认为自己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总认为老板扣了自己的薪水,认为老板得到自己这样一个干将,就应该对自己怎样怎样……,其实有时应该换个角度考虑一下,今天你能领到这一叠叠的人民币,应该谢谢你的老板,是他给了你这样的机会(虽然你自己也非常努力,但是首先就是这个努力的机会是他创造给你的),如果都能意识到这个前提,就不必要对我们现在的薪水有所不满了。

死因五、拿你的专业去蒙老板

说实话,企业内的很多员工都犯过这样的错误,试***拿自己的专业去蒙老板。你应该弄清楚,老板让你解释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老板从来就不是什么专家。但是,请不要藐视老板的智商,老板评判的标准就是结果,之所以让你解释,实际上是再给你一次机会,在你解释以前你在他的心里已经被评判过了:那就是你没有能够按照他的要求去完成交代给你的任务,你已经是错再先,而你再过多的去进行所谓的专业讲述在老板看来你就是在辩解,他也许会表现的很有兴趣听你把话说完,然后说:那好吧就按你的意思去做吧,出了他的办公室你也许还会为自己的口才自鸣得意一翻,孰不知他对你的忍耐性已经到了临界点,相信再有一次的话你就可以不用去他的办公室了。但是,有很多员工直到这个时候还没有真正的明白过来。

死因六、以为公司没了你不行

表扬是激励员工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当你在公司众多员工中做的不错的时候,经常表扬实在是在所难免的,老板表扬一个员工时其实有着表扬以外真正的其它意***:1、表扬你不是因为你做的太好,其实是老板感觉公司的每位员工都应该做的和你一样才算合格,而表扬你实在是不得以。2、表扬你是想让你持续进步,因为你是榜样,所以在任何时候你都要做的很好。

但可怕的是有很多员工竟然以为这是老板对自己另眼相看,老板好象非常看中自己,甚至已经开始幻想有朝一日在万人之上的场景。常此以往,慢慢的自我感觉好象自己很重要,只有自己才是企业真正的栋梁,以为没了自己不行,千万不要忘了,这种表现会引起老板对你不满,直到有一天自己莫名其妙的离开公司,还在不停的用恶毒的语言预言着公司的未来。

死因七、只会做人才不会当庸才

你是人才吗?绝对是!企业也正是看中了你在某方面超出常人的专业才能,才将你吸纳进来,但是拥有相关的专业才能,只能保证你能够优先于别人进入你现在所在的企业,并不能决定你在企业能够顺利的生存和发展。

人才往往回因为自己的才能而特别的自傲,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在职场中所不容的,我们经常发现某些企业中的部分员工好象工作一般、业绩平平但却生存的很安定,老板反而对他们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是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平庸老板不会怀疑他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平庸同事不会妒忌他们,也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人才的傲气,容易与同志打成一片,更容易对着老板做出低三下四的样子。

试问,这样的人有人会针对他们吗?所以,希望各位认为自己还是个人才的朋友,不妨先学学如何在适当的时候变的庸一些。

死因八、忘记了职场生存的核心——定位

定位,相信每一个搞过营销的朋友都应该十分清楚,可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是定位,该如何定位,而定位又对你的职场生存有什么帮助!

对于企业的所有员工来说,定位就是——你是打工仔,不管你在企业是职业经理人还是门房保卫,性质都一样,这个企业的一切只有一个人可以决定,这个人叫做老板。

有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里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往往就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总认为自己很受老板信任,自己大权在握,老板都是靠自己挣钱。自己随便决定点事难道还有什么问题吗?没错,在现阶段内老板是必须用你,而信任你、授权于你也实在是迫不得已。而过分的显示你的权利实在是一件很傻的事情。当他一旦看不惯你的行为,他不会告诉你,而能够替代你的人他已经在寻找了,最终你会不太光彩的离开企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忘记了自己的定位。

死因九、时刻都在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企业的“忠臣”

我国的历史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纵看历史太多的忠臣死于非命,因为,他们忘了管他的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事事都绝对的公平。

员工在企业也是一样,凭心而论没有人愿意做不忠之臣,可往往就是“忠臣”常常因为其口无遮拦而得罪于同事,甚至整个团队,最终弄的老板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另外一种就是,当老板作出某个决策时只有你大唱反调,好象所有的人都没看到那是个错误的决策(其实并非是所有都没有看出来),最后弄的个结果就是你将不容于老板。不容于企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老死不相往来10篇

学习

孔子的名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孔子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诚信名言,孔子自律的名言。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5、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6、子路问事

学习

企业发展演讲稿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发展演讲稿,内容包括与公司发展有关的演讲稿,企业发展历程演讲稿范文。首先是要敬业。敬业是一种姿态,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是张云泉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中折射出无私的敬

学习

大学生工作论文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工作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毕业生论文初稿模板,大专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Shanghai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No333LongtengRoad,Shanghai201620)AbstractUndergraduatesoftenfeelat

学习

健身气功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健身气功10篇,内容包括健身气功的基本功,健身养生气功大全。气功首先对神经系统的锻炼占主导地位,特别重视对意念活动(意守)的锻炼。通过对练功者练气功时脑电***的观察,发现练功者和常人具有明显的差别。说明气功锻炼对高级神

学习

榜样人物事迹材料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榜样人物事迹材料,内容包括榜样人物事迹材料,榜样人物及事迹一句话简介。辛勤的付出换来的必将是甘美的收获。自20__年以来,__受__区老干局和区老教协领导委托,参加了__市老干部风采大赛,作了“我健康、我奉献、我快乐”演讲;20

学习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苏东坡传读后感怎么写,苏东坡传读后感评语。当然,那么厚一本书,那么多章节,自然不可能一一有感而发,也许是读前半部分比较认真,就大部分谈前面的了。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

学习

商城推广方案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商城推广方案,内容包括线上商城推广方案模板大全,产品推广活动合作方案。2、为网友提供眼镜知识,分享眼睛健康,交流购物经验的综合流平台。3、论坛不仅为网友提供各类信息交流,还提供个人博客功能。推广范围:以杭州各大高校为主

学习

教师评职称述职报告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评职称述职报告,内容包括教育局教师评职称述职报告,小学教师评职称述职简短。二、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为了更快的提高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水平,以适应于当前教育形式飞速发展的要求,自己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的

学习

安康杯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安康杯10篇,内容包括安康杯知识问答,安康杯最新活动。员工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康杯竞赛作为一项长期性、群众性的活动,必须依靠广大员工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才能把活动真正抓细、抓实。我们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树立广

学习

不完美小孩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不完美小孩10篇,内容包括不完美小孩日记文案,不完美小孩孩童时期。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大人都说孩子是他们的一面镜子,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大人的反射,要让孩子有好模样,大人应该先做好榜样。

学习

大队长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队长10篇,内容包括大队长竞选演讲稿集合十篇,大队长竞选演讲稿范文集锦十篇。###同志自99年担任水警大队大队长、##港分局分局长以来,带领全体水警和分局民警,一手抓水上治安稳定,一手抓港口秩序,在他的带领下,海门港派出所荣

学习

护士岗前培训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岗前培训总结,内容包括护士岗前培训个人总结ppt,护士岗前培训操作心得。坚持做到:1、掌握自己的工作职责,安心工作,端正思想,遵守院纪院规,踏实工作,互学互尊,不耻下问;时刻为病人着想,对病人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摆正自身

学习

体育教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教学10篇,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学习随笔,体育教学心得20篇。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

学习

协会申请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协会申请书,内容包括退出协会申请书范本,申请协会报告范本。来到这个大学,除了书本的专业知识,我还想学到许多做人处事的人生道理,学会怎样去与人交流,并提高自己的胆量和办事的效率,以此来提升自己,升华自己。因为在过去的初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