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篇1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5、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6、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7、子为***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9、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0、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1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3、“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14、有教无类。
15、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名句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9、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2、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3、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5、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孔子名言
26、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9、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0、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名句
31、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3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3、礼之用,和为贵。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3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名言
36、苟正其身,于从***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语录
37、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8、过,则匆惮改。——孔子名句
3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0、不迁怒,不二过。
41、道不同,不相为谋
42、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4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4、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6、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4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8、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名言
50、听其言而观其行。
5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53、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54、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55、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56、***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9、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0、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6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6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6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4、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名句
6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66、文武之***,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举;其人亡,则其***息。故为***在人。
67、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8、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6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0、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7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名句
73、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4、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语录
7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7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7、不学礼,无以立。
7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7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8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82、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的名言篇2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5、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6、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6、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9、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0、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
2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6、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8、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31、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3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3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4、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3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36、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名言篇3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9、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2、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3、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6、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2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0、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3、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孔子的名言篇4
1、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9、***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6、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7、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1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不学礼,无以立。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2、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2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4、听其言而观其行。
2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6、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7、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2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9、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0、苟正其身,于从***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9、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4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1、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2、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4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6、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4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8、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0、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51、礼之用,和为贵。
5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54、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55、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56、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5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8、不学诗,无以言。
5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60、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6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2、过,则匆惮改。
6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6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6、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6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8、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9、(“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0、子为***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7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72、巧言乱德。
73、放于利而行,多怨。
74、巧言令色,鲜矣仁。
7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6、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77、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9、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80、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3、有教无类。
8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85、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86、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8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88、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89、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9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91、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9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9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9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9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9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8、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9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00、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01、刚毅木讷近仁。
102、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0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0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名言篇5
2、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不在其位,不谋其***。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8、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1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未知生,焉知死?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6、知耻近乎勇。
17、放于利而行,多怨。
18、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1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0、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2、朝闻道,夕死可矣。
23、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24、不学诗,无以言。
2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7、德不孤,必有邻。
28、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3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8、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9、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7、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5、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56、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的名言篇6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治格言
***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举;其人亡,则其***息。。。。。故为***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名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语录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名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名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名句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名句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名言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语录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不学礼,无以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名句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孔子名句
·不迁怒,不二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名句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名言
·有教无类。
·***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名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语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举;其人亡,则其***息。故为***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名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孔子名言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录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孔子语录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名言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名言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名句
·可妻也,虽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名句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亏也
·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语录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归与!归与!吾***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名句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名句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名言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孔子名句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名言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不***为乐之至於斯也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名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名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名句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名句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名言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语录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不学礼,无以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名句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孔子名句
·不迁怒,不二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名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名句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名言
·有教无类。
·***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名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语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举;其人亡,则其***息。故为***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名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孔子名言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语录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孔子名言
·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录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孔子语录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名言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名言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名句
·可妻也,虽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名句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亏也
·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语录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归与!归与!吾***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名句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名句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名言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孔子名句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名言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不***为乐之至於斯也
孔子的名言篇7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6、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名言篇8
[论文关键词]孔子;语言哲学;“名实之辩”;“言意之辩”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哲学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为“礼”。其“言意之辩”的主要内容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言道两个方面。孔子语言哲学凸显语言的规范功能,本质上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一、孔子的“名实之辩”及其语言哲学意义
名实关系,即语言与存在或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先秦哲学家首要关注的语言哲学问题。冯友兰先生曾经特别强调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对此问题的探索容易进入哲学的心脏。早在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那里,名实关系就已得到深入的探讨,虽然孔子没有从名实对举的角度提出问题,但他明确地区分了名称和名称所指称的对象,认为名本身具有固定的意义。下面具体分析孔子“名实之辩”的主要内容。
(一)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
孔丘提出:“***者,正也。”认为社会稳定,***治有序的前提是“正***”,而正***的核心是“正名”。“正名”思想是孔子在回答子路问***时提出的。《论语》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在孔子看来,正名问题事关重大,几乎是一切社会问题中最为首当其冲的事情,这恰似现代西方语言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分析”。孔子的出发点虽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颇为不同,但在重视语言这一点上则实无二致。
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时,强调了“正名”的基本内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围绕着这一“正名”内容,论述了“礼”对不同的名分下的不同社会角色的要求,以此来衡量是否“名正”。他从维护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针对他所亲见目睹的名实混乱的社会时弊,以周礼为核心,以君臣父子为内容,从名实关系角度详细地论述了“正名”的基本要求。可见孔子的“正名”思想强调的是“名”的伦理***治旨趣,而小是形上逻辑旨趣,或者说强调的是“名”的规范功能,而不只是“名”的描述功能,正如梅·约翰所说的那样:“当名称因其有助于表现和区分社会***治差别而被孔子视作非常重要时,它们真正的价值就在于此:它们能够被用来规范(prescribe)而不仅仅是描述(describe)那些差别。名能够而且应该被用来规范实——这一观念构成了孔子正名计划的核心。”
(二)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
子路显然术能明白孔子正名理论之深意,反而批评老师此论为“迂腐之见”,孔子于是苦心孤诣地对自己的爱徒说了一段被后人广为引用的话:“野战,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从这段发人深省的话可知,孔子的推论是从一否定式的断言(名不正)出发,由名推及言-事-礼乐-刑罚,最终落脚在“行为”上(民无所措手足),其逻辑顺序为“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对孔子的上述主张,学术界许多人认为这是对名实关系的本末倒置,由此孔子就成r极端保守主义者。郝大维、安乐哲对此评价说:“‘正名’的这一流行诠释部分是正确的,但它高度强调孔子思想中与传统的一致性,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孔子真正看重的文化多样性、原创性和丰富性,则损害了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的确如此,在理解孔子正名理论时,不必死死纠缠在孔子看来名实之间到底谁决定准的问题,我们往往因为孔子强调名的作用就断定孔子持有“名决定实”的先验论,因而全盘否定其“正名”思想的理论价值。我们更多的应该注意到孔子“名实之辩”思想的深刻性。显然,孔子这里所用的“君、臣、父、子”之名,无疑是对以往“君、臣、父、子”之实的反映,尽管那种意义上的名还包含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它们在指称以往的“君、臣、父、子”之实时已被人们所认可,具有了确定性。因此,从名实关系着眼,孔子的这一主张实际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名一经形成,就必须保持应有的确定性。“任何民族总是在用语言范畴化地认识世界和人生。当他们对自己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确定性追问的时候,他们就进入了纯语言性操作的模式,理论上说都是能够产生出分析理性思想的。”毋席讳言,孔子的这种主张正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名的使用规范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先秦分析理性思想初露端倪的表征。不仅如此,孔子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哲学的另一可贵思想:虽然从根本上说名依赖于实,但名在反映或指称实的过程中,并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所谓“《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名对于实还有其积极能动的一面。孔子的这一见解,对于确切、完整地把握名实互动的辩证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礼”
从孔子提出“正名”的目的来看是为了“正***”,而“为***”却是由人来完成和实现的,这就要求为***者要“正其身”,要“先之劳之”,以“礼”作为“正身”的途径,作为“正名”的标准。因此,孔子大力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更相信,“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具体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必须以“礼”为标准,以“能近取譬”为方法来检验名实是否相符,至于这个理想的意义标准到底是什么,孔子并没有从语义的角度去定义,而是认定“先王”的礼仪制度,即社会变革发生前的那种状态就应该是名应有的意义。从这一角度看,孔子的“正名”理论其实是以托古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治理想。陈汉生认为:“如果把语言划分成语形(语言实体的相互关系)、语义(语言和语言之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和语用(语言跟使用者的目的之间的关系)三部分。我们认为中国思想集中于语用的研究,因为中国思想很少关心语义的真假,而较多地关心语用上的可接受性。”这一对中国语言哲学定性的断语,如果用来分析孔子的语言思想,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通过对孔子“名实之辩”内容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语言哲学思想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二、孔子的“言意之辩”及其语言哲学意义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朱熹注曰:“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从子贡所言可以发现,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了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分野,“文章”属于“名言之域”,对于“名言之域”,“言”是能够尽意的,所以是“可得而闻”的,也是“学者所共闻”的;“性与天道”属于“超名言之域”,对于“超名言之域”,言是难以尽意的,所以“夫子罕言之”,也是“不可得而闻”的。孔子解决“言意之辩”的方法是通过划分名言之域和超名言之域,认为在名言之域,言是能够尽意的;但是在超名言之域,言是难以尽意的。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将“命”、“礼”、“言”三者并立,置于人生的至高地位上,足见孔子对语言的重视。关于“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正义》日:“言者心声,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也知也。”可见“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是以否定句式肯定了“知言”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也即肯定了通过言能知意进而“知人”,正如朱熹所言:“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这是一种充分依赖语言的表意功能与交流功能,肯定言意一致性的态度。这是孔子对“言意之辩”的基本态度。关于这一点,可用孔子的一个着名观点——“辞达而已矣”。
孔子的名言篇9
一进门便可见到欹器,一排铜罐悬着,有水汩汩而下,不停注入罐内,罐的腰眼有轴,水浅时四平八稳,一旦水满则倾覆而泻。这陈设据说是古人灌溉农田时用的器具,但孔子却从中悟到了奥妙的哲理:满招损,谦受益。分布在每个楼层的“圣迹***”,是中国最为古老的石刻连环画,用***文并茂的方式,鲜活逼真地再现了孔子传道授业的光辉历程。
儒宴的菜,以文入味,以文入名,以文入形。择仁安里、和而不同、白露伊人、孔融雪梨、阳关三叠、宽仁聚首、修身齐家,这些菜名,个个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有的菜你一时间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儒宴的服务生马上会给你详细解读菜名和菜名背后的故事。
择仁安里:又称碧绿桃仁。因核桃仁拌在芥菜里,而引出孔子的一句名言:选择仁德安身立命才是至高无上的。(孔子名言解释: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以仁德仁爱正身处事,才是至高无上的选择。)
和而不同:将菠菜和肉皮冻两种不同的原料混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质感;所配食的小料中芥末与芝麻酱混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的口感,相得益彰。此菜还有客人戏称之为“水立方”。(孔子名言解释: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白露伊人:是一道很好的开胃佳肴。此菜山药如白露,果胶更拟人。诗经有言可用来描述它的美:白露伊人,在水一方。(孔子名言解释:初生芦苇颜色青绿茂盛,白色露珠凝结成霜,听到那个女孩在水的那一方)
阳关三叠:是孔府名菜。红、白、绿三种原料,形成三条界线;寓意孔子名言:君子三戒,即:少年戒之色,中年戒之斗,老年戒之贪。(孔子名言解释:年少的时候,身体尚未发育成熟,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成年,血气旺盛刚烈,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落,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宽仁聚首:此菜儒宴创新菜;又称雀巢贝仁,是选用鲜贝仁、虾仁、松仁等众多的“仁”聚在一起。(此菜出自于:子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孔子名言解释:君子通过博学以积累知识,有了疑问时,要及时向人请教,以求辨明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待人处世,以仁爱之心指导行为。)
吾忧四味:此菜有四味寓意一句孔子名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此菜有四味,孔夫子吃了就没忧愁了,今天您吃了就更没有烦恼了。(孔子名言解释:“在道德上不加以修养,在学问上不去讲习,听到合乎义理的事情不能跟上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们感到忧虑的呀。”)
修身齐家: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山东习俗,海参是宴请宾客的必选菜肴,寓意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孔子名言解释: 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态才能端正;心态端正后才能提升品性的修养;提升品性的修养后才能照顾好家庭;照顾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就太平了。)
诗律和声:子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形容燕菜如诗,豆蓉为律,燕子衔泥,相配知己,演绎心声。(孔子名言解释: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吟唱是表达它的语言,音调要合乎音律,多种乐器的音调能够调和,不失去相互间的顺序,听到后感到十分和谐。)
圣书香:自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所以《论语》又叫圣书,也被称之为“精神食粮”。此菜取名为“圣书香”,是纪念先师孔子杏坛讲学而研发的一道孔府文化菜,美味可口。
此外,儒宴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而研发推出的具有古式气息的孔府宴,采用古式条案式餐桌椅,每位宾客“一桌一位、一客一分,一菜一式的分餐形式。
孔子的名言篇10
关键词:人物、名、字、《论语》
summary:the ancients is well-known to there is word, old say the ancient that the infant is born three months empress be assigned name to by father,20 years old of man the person holds the hour of hat gift( the knot hair adds the hat) takes the word.woman 15 years old allows to get married to hold the gift of 笄 , the knot hair adds the hour of 笄 takes the word, a contact for with word usually meaningfully ascending.this text the name of the related person in inside in》 in analects in《 makes the study of 番 to this.
key phrase:person,, word, 《 analects 》
一、引言
现代的人可能经常问别人“您叫什么名字?”那位便答,我叫某某某。实际上他回答的只是他的名,并没有回答出字来。因为现在人一般只有名,没有字。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和“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然而,在古代这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说文》:“字,***也。从子在‘宝盖’下,子亦声。疾置切”。分析“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引申为孳生、繁衍。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析名为字、同音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等。《论语》中相关人物的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二、《论语》人物名字用例分析
(一)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父叔梁纥和母颜氏“祷于尼丘(山名)”,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姓孔氏。
《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之所为也。从北,从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帮之居在昆仑东南。”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仲尼”之“仲”,表示的是排行,因为孔子上有兄长“孟皮”(《孔子世家》索隐引《孔子家语》),系叔梁纥之妾所生(《孔子家语·本姓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可以相互联系表达一定的意义的。
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说文》:“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古茎切”。又《说文》:“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可以看出在古代耕必须有牛。“伯牛”之“伯”,表示的是排行。表明冉耕在家里排行第一,是老大。
司马耕,姓司马名耕,字子牛。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牛多言而躁。问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斯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文出处(作者):长门大侠《说文》:“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古茎切”。又《说文》:“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可以看出在古代耕必须有牛。“子牛”之“子” 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司马耕,可以直接称为司马牛。
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司马耕: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司马耕善言谈,性子急躁。拜孔子为师后,坚信儒家学说,反对犯上做乱。他的几个哥哥在宋国做乱,他便辞职奔齐。其哥失败逃往齐国,他便奔吴。赵简子和陈成子欢迎他,皆未往。他问孔子有关仁的道理。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心思笃厚,说话时总好像是克制着,不肯轻易出口。”他不太明白,又问:“说话时克制着,不轻易出口,这就算合乎仁吗?”孔子解释说:“既然做一件事情不肯苟且敷衍,那么,说话时怎么可以不加考虑而轻率出口呢?”司马耕又问怎样才算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耕接着问:“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做君子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如果是光明正大没有愧疚的话,又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其家族败落后,有孤独感。子夏则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安慰之。他反对叛乱的思想和行为对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有利,因而,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封赏。东汉主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为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向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楚丘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以“睢阳侯”从祀孔子。
(二)名与字互相解说。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说文》:“回,转也。从口,中象回转形。户恢切”。又《说文》:“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儿。”在这里,回水指旋转的水。“子渊”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颜回,可以直接称为颜渊。
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樊须字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曰:“知人。”
《说文》:“须,面毛也。从页,从彡。凡须之属皆从须。”又《说文》:“迟,徐行也。”古代“须”和“迟”都有等待的意思。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吴起须故人而食”(须:等待)。《后汉书·章帝纪》:“朕思迟直士”(迟:等待)。“子迟”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樊须,可以直接称为樊迟。
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既受业,问:“三年之丧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既没,新?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故弗为也。”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宰我为临?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属皆从予。余臣切”。又《说文》:“我,施身之谓也。或说:我,顷顿也。凡我之属皆从我。”古代“予”和“我”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意思。例《尚书·盘庚上》:“予告汝于难。”(予:我)。“子我”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宰予,可以直接称为宰我。
另外:
例如曾参,字子舆(古代“参”和“舆”都有在车右边陪乘的意思。)步叔乘,字子车(古代“乘”和“车”都有指车、马车的意思。)等等
人物简介: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大获全胜。在受教于孔子期间,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的事,被孔子斥为“小人”。他学业上成就不大,但有勇武精神,但他不愧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为“益都侯”。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了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见《论语·阳货》)。他还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抻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认为宰予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认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后来当了临淄大夫,又说其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追封为“临淄公”,后改称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曾参(约前505-前435) 字子舆,曾点之子,春秋末鲁国人。箸有《大学》《孝经》两书。鲁定公五年(前505年)生于鲁国的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少孔子46岁,是孔子晚年重要弟子之一,是孔子得意门人。他的思想主要承传孔子,而于孔子学说领悟较深,能得其旨要。他重视仁德,提倡孝道,主张内省。曾子像孔子一样重视仁德,并深有体会。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还提出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曾子的思想中,最为突出,影响也最大的是他的孝道思想。曾子的孝道思想符合后世当***者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越来越被朝廷重视,曾子的社会地位和谥号,也随之被抬高。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东巡狩,“三月……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从这以后,包括曾子在内的孔门弟子,就不断受到官府的祭祀。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封“曾参为太子少保”;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曾参“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笈伯为“笈侯”,***和元年(1111年)又改为“武城侯”,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笈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更封为“笈国宗圣公”,至此曾子的谥号达到了“圣”的高度。
步叔乘,姓步名叔乘,字子车,齐国人。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淳于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博昌侯”;明嘉靖九年,改封为“先步叔子”。
(三)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
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是国必闻其***。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说文》:“赐,予也。从贝,易声。斯义切”。又《说文》:“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古送切”。古代“赐”是君王赏赐,“贡”是把物品进献给君主。在这里名和字是一对反义词,意义相对、相反。“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同上。
曾?(?或点),姓曾名?,字子皙,亦称曾皙。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吾与?也!”
《说文》:“?,小黑也。从黑,占声。多添切”。又《说文》:“皙,人色白也。从白,析声。”在这里名和字是一对反义词,意义相对、相反。“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同上。
另外:
例如狄黑,字皙。(古代“黑”是指火所熏的颜色,“皙”是指人长得白。意义相对、相反)
人物简介
端木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赐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四)名加词合成字。
公冶长,姓公冶,字子长。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公冶长,齐人,字子长。
孔子曰:“长可妻也,虽在累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漆????掌?????肿涌?>荨妒芳恰ぶ倌岬茏恿写?芳窃兀浩???肿涌??鬃邮箍?耍?栽唬骸拔崴怪?茨苄拧!笨鬃铀怠9??宰肿又堋V?遄勇缝都舅铮?臃?安?愿婵鬃樱?唬骸胺蜃庸逃谢笾荆?砸参崃τ棠芩林钍谐?!笨鬃釉唬骸暗乐??校??玻坏乐??希??病9??云淙缑?危
人物简介:
公冶长(前519-前470),孔子学生。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孔子的女婿。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
漆雕开(前540—?)春秋时鲁国人。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孔子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他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他专攻《尚书》,不喜欢做官。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于从***的道理还不能够有自信。”孔子听了这话很高兴。《韩非子·显学》把他列为儒家八派之一(漆雕氏之儒)。他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学说。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论。他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他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五)利用汉字字形字音特点,拆名为字,同音为字。
梁?字叔鱼。少孔子二十九岁。( “鱼” 取“?”一偏旁。拆名为字。“叔”是排行,说明梁?在家里排行第三)
冉孺字子鲁,少孔子五十岁。(“孺”与“鲁”同音,同音为字)
荣?纾?肿悠恚ā?纭庇搿捌怼蓖?簦??粑?郑?nbsp;
人物简介:
梁?(zhan,音沾)姓梁名?,字叔鱼,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齐国人。梁?年届三十,还没有生儿子,他母亲想为其另娶,后来因听从商矍的劝告,作罢。唐代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梁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梁子”。
冉孺(前501~?)春秋末年鲁国人。郜伯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临沂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先贤明嘉靖九年(1530年)。
荣?纾ㄈ鄙僮柿希
三、小结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周代贵族男子取字,有的在字的前面加“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有时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性别,如仲山甫、仲尼父;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冉季字子产,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有时候,这个“子”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有的以排行为字,如颜之仆字叔,冉雍字仲弓,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名字一起用时,先说字后说名,如孔子父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这些名、字,很容易让人搞错(汉代以后往往先名后字)。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武并切”。古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
由于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因此一般认为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
取字是适应周代的礼法产生,也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字”要译成外文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用字的。“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问题”。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
人的名字中,有些是多音字,让人不知该怎样读才是,了解了名与字之间相关联的关系,有些字就可以读准了。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字叔重,这个“重”可以读两个音,在这里应该读zhòng,因为慎与重是同义词互相解释,现在还有“慎重”一词
注释: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编著.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3] 许慎编著.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4] 段玉裁编著. 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 王贵元编著. 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 王力编著.古代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 司马迁著.史纪[m].长沙:岳簏书社,2001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
[10]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