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名言10篇

甘地名言篇1

1、任何人只要作出和我一样的努力,胸怀同样的期望和信心,就能做出我所做过的一切。对此,我是确信无疑的。

2、就是因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会对别人的死亡流下眼泪。

3、我们必须学会尊敬别人,不是因为他们有着怎样的价值,而是因为他们是人。

4、父母用他慈爱的眼泪,洗净我污浊的心灵,用爱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泪胜过千言万语的训诫,愈加坚定我改过向善的决心,虽然当时我准备接受任何严厉的处罚,如果父亲真的责备我,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感,而无益于我德性的进长。

5、青年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有时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愿望和爱好,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也许有着特殊兴趣和才能的领域,而去屈从父母或保护人的愿望。这种痛苦的选择往往足以压抑他们的热情和对人生的乐趣。这对社会来说是在已经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个消极因素,而不是增加一份生气勃勃的力量。

6、不与邪恶合作是我们的义务,就如同我们必须要与正义合作一样。

7、如果我们能发展意志力,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再需要武装力量了。

8、我今天再次重申我过去曾经坚持的观点,我认为一只羊生命的价值丝毫也不次于人的。我不愿意为了保养人身而去夺取一只羊的生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生命就越需要人们的保护以远离那些野蛮的人。

9、被爱的箭射过的人,才能领会爱得力量是多么伟大的。”父亲对我所采用的方式,正是用爱的箭射入我的心坎,使我体会到“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活下去。

10、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

11、对真理之神的忠诚,胜过其他所有的忠诚。

12、女性的直观经常胜过男性为之骄傲的知识的自负。

13、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和她道德的进步可以用他们如何对待动物来加以衡量。

14、时刻致力于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完全和谐。时刻致力于净化你的思想,这样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15、懦夫没有能力去表现爱;爱是勇者的特权。

16、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

17、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

18、内心的热诚和真纯的愿望,往往是不可以实现的。

19、我不仅要了解与被称之为人类的生灵之间的友谊和平等,而且还要了解与所有生灵之间的平等,甚至是与地上爬的动物

20、幸福就是你的所想、所说和所做的和谐统一。

21、我认为肉食对于人类通常生活所可能遇到的任何场合来说都是没有必要的。我认为肉食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不适宜的。如果我们比动物高等的话,那么我们重复动物的行为就是错误的。

22、一个国家伟不伟大、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从它对待动物的方式评断出来。

23、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声“不”,要好过于为了取悦甚至是为了避免麻烦而说出的一声“是”。

24、再微小的实践也远胜于再繁多的说教。

25、心若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

26、活体解剖是人对造物主及其杰作所犯的所有罪恶之中最黑暗的罪恶。

27、人是思想的产物。心里想的是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28、谬误不会因为千百遍地传播就变成真理;同样,真理也不会因为无人所知就变成谬误。

29、懦夫是不会有爱的,爱是勇者的特性。

30、生由死而来。麦子为了萌芽,它的种子必须要死了才行。

31、真理的精神遍布各地、处处皆有。但若想面对它,必须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地位最低微的人。

32、我们应该赋予子女勇气和自信,还要帮助他们加以发展,正如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院长史密斯1919年给英国首相的信中所写的那样:“心胸开阔,目光敏锐,热爱真理,就能抵制无理诡辩,陈腐信仰,哗众取宠和伪善之言”。

33、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

34、祈祷不是要求,而是灵魂上的渴望。

35、我的人生就是我想要传达的信息。

36、他们先是无视你,再来是嘲笑你,接着他们与你战斗,最后你赢了。

37、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38、国家都是由苦难中产生的。

39、就是在比较先进的国家里,承认孩子们的个性及其特殊权利也还是近来才有的事。这是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失败才承认的。人们意识到,不承认它,不辅以必要的行动,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

40、为什么我们还没获得自由?因为我们受的苦还不够。

41、当一个人只有很有限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时,他自然会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我的儿子一块玩,一块读书。

42、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43、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

44、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

45、教育是陶冶身心,培养健全的个性,以便能够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这是从学校和课本知识中所得不到的。主要负担落在母亲的肩上,她必须帮助孩子发展自我克制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品行的培养。真正的爱并不是迁就孩子,让他们随心所欲,而是随时约束和教育他们。

46、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

47、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 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 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48、孩子们之需要母亲的爱抚,犹如幼苗之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对一个母亲来说,她应该经常把孩子放在首位。因为孩子们对母亲有着非常特殊的依赖。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我所负责的公职和我对家庭、孩子应尽的义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49、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50、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51、“被爱的箭射过的人,才能领会爱得力量是多么伟大的。”父亲对我所采用的方式,正是用爱得箭射入我的心坎,使我体会到“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活下去。

52、国家的文化蕴藏在其人民的内心和灵魂之中。

53、我整个的心灵都在厌恶活体解剖,我认为所有沾染无辜鲜血的科学发现都是没有价值的。

54、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令人敬仰,他所到之处即成圣地。()

55、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56、软弱的人不懂得原谅。原谅是强大的表现。

57、女性的直观经常胜过男性*为之骄傲的知识的自负。

58、在這個世界上,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

59、无数的例子让我深信,上帝终将拯救那些动机纯正的人。

甘地名言篇2

初到乌鲁木齐,便以甘肃人的名义去拜访著名的考古学家***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穆舜英。言谈间,舜英先生说她虽出生于上海,丈夫却是甘肃人。在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在的北京南路,有幢高达20层的楼房特别引人注目,醒目的雕塑金字标明是“甘肃大厦”。入疆伊始,便感受到一缕甘肃情结。

在哈密博物馆观看馆藏文物,藏品中有“兰州湾子”遗址出土的史前器皿。查阅地***,见兰州湾子地处大坂城东北部,是乌鲁木齐县的一个行***村。兰州是甘肃省会,***的这个兰州湾子,显然是因早期来自兰州的移民而得名的。

去巴里坤访察古城址及烽火台遗存,从哈密出发,北行100多公里,领略到天山东麓绮丽的草原风光。在巴里坤县城的大街上,不时遇到讲兰州话的行人,一开始并不十分在意,只觉得是来旅行的甘肃老乡。去饭馆用餐,干练的女老板也操一口流利的兰州话,信口问:“你是兰州人吗?”回答:“巴里坤人,从来没去过兰州。”问她为什么说兰州话,她说是地道的巴里坤话。看来,当初来巴里坤定居的可能是兰州人。

到达伊犁首府伊宁市,地质勘探局703地质大队出面接待,负责接待工作的马建中先生是位40开外的地质工作者,说话风趣,和蔼可亲。在几天的接触中,发现他不仅干练,而且有才气,会讲***、哈萨克、吉尔吉斯、俄罗斯等多种民族语言,有他在,无论是去哪个民族的生活区域,都不会遇到语言及感情障碍。当我探询他的身世时,他说:“我父亲是临夏人。”1949年,其父随马步芳所属骑一师马呈祥部进入***,后来参加了陶峙岳将***领导的和平起义,***后定居***。当马建中向我表达想回临夏寻根探亲的意愿时,为我们开车的司机插言说,他的父亲也是甘肃人。在伊犁河畔,竟然是三位甘籍乡亲的聚会。

***的公路很好,多是宽敞笔直的等级公路,在这样的路面上,日行千里是轻而易举的事。沿途用餐也很方便,随处都有买大盘羊肉拌面的饭馆,室内加工,露天经销。较之兰州的牛肉面,略显粗放,除具有盘大面多的特点外,味道也很鲜美,且有口劲。在去阿尔泰的路上,临街吃大盘面,录音机播放“上去(那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时容易摘去时难,摘不到手还是个枉然”,这是一首颇享盛誉的河州“花儿”。询问店主,自称是广河县人,又是甘肃老乡。

畅游苹天苇地的博斯腾湖后便直驱南疆,轮台是第一站。晚餐后,漫步于都护府宾馆前的轮台大广场,又听见耳熟的河州“花儿”:“河里的石头翻三番,水朵者翻给了两番;娘家里去了站三天,想你者站给了两天。”原来是几位来自临夏的青年,在曾经是西域都护府所在的轮台漫“花儿”。在西域故地,不仅频频幸遇乡人,而且不时听到乡音。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出行数千里,再也找不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寂感觉。

甘地名言篇3

阿甘,省城郊县一农家子弟。省城知名学府热门经济专业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大型国企财务部。

初出校门时,阿甘依旧保持着农家子弟的本分朴实。办公室里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打水、扫地、杂活样样都干,颇讨同事喜欢。由于工作原因,财务部外出应酬比较多,每每大伙胡吃海塞过后望着一堆狼藉,就听阿甘念叨这该够我家的猪吃多少顿啊。又闻听每桌饭令人咋舌的价钱,不由地喃喃自语该够多少农村娃子上学啊。众人皆笑阿甘乡里人土气,尤其那句该够猪吃多少顿的,令众人大倒胃口,同事们意见颇大,部长只好请阿甘另谋高就。

人事部捷足先登挖走了阿甘,每天面对各种报表填填记记,阿甘倒也自在。年底公司评选先进,言明必须全票当选的人才可以获得先进奖励“新马泰15日游”。大伙一窝蜂的评选部长,只有阿甘一人提出大刘干活最多、功劳最大,应该评选大刘,唬得大刘连连摆手。众人一再力挺部长,阿甘就是不从,无记名投票部长十票,大刘一票。最终,部长没有当成先进,“新马泰”自是无缘,倒是阿甘拎着一纸调令到了安全部报到去了。

安全部负责全公司的安全生产,5个人每天任务就是下到现场纠正职工违章,确保安全生产。阿甘很快发现部长给每个部门规定了每月具体的违章指标,所有机关人员每人都有包保岗位,必须完成一定的违章指标否则考核罚款本人。如此,三八一十六,三千人的公司每月违章就达到一千多件。许多部门、机关人员为了完成违章任务,对职工违章不纠正等到违章了现场抓职工。对此职工反响强烈,意见颇大。阿甘向部长提出几回意见建议都不被采纳,部长把罚款全部纳入公司经营收入,美其名曰“内部挖潜”。阿甘历时半年走访一百多名职工写成“安全管理违章指标利弊分析谈”面呈总经理,总经理只是笑笑。

年终,部长由于安全管理出色,对公司经营业绩作出显著贡献升职为常务副总,倒是阿甘在机关竞争上岗测评中名列倒数第一。综合评价:此人一向清高,不爱团结同事,尤爱发表不合时宜言论。最后经总经理力荐得以到保卫部担任机关门卫。

甘地名言篇4

[关键词]宕昌;地名用字;读音分歧;同音转写;语音演变

[中***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05-03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北部,因西晋永嘉年间由羌人梁勤建立的宕昌国而得名。县名中的“宕”字,在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语文类工具书中都注dàn溃ㄈド)音,但当地却读作tàn(去声)音,这种地名用字读音分歧的现象,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给当地人民的日常交流带来了很多麻烦,也给当地的语文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国家层面***的有声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说“宕(dàn溃┎”,而当地人的口里是“宕(tàn)昌”。当地人听到“宕(dàn溃┎”,不会想到说的就是自己的家乡“宕(tàn)昌”。有鉴于此,我们从民族、历史沿革、地名学等方面出发,结合方言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谈一谈“宕”字的读音,希望能为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和地名规范工作提供一些资料和佐证。

宕昌的得名,《元和郡县志》中说:“因宕昌山为名也。”但各史书和地方志均无宕昌山之记载,当地传说今宕昌的羊马古城所在的山就叫宕昌山。这种说法有待考证。“宕昌”在史籍中出现,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羌水东南流经宕昌城东”的记载。“宕昌”作为一个民族集团的称名,见于《魏书・宕昌羌传》。郦道元所说的羌水,即今宕昌县境内的岷江。岷江在离舟曲县城南30华里处的两河口与白龙江汇合,恰好从今宕昌县城东南流过。据《魏书・宕昌羌传》、《宋书》、《梁书》等史籍记载,宕昌国自立国后即向魏称臣,之后就一直依违于南北朝之间。

古宕昌国境大致包括今临潭、岷县南部至天水西界和武都北界一带的地方。根据《宋书・氐胡传》和《资治通鉴・宋纪四》的记载,元嘉九年(432),仇池杨难当废其兄子杨保宗而自立为王,乃“拜保宗为镇南将***,镇宕昌”。但《魏书・氐传》和《北史・氐传》均作“镇石昌”。“石昌”应该是“宕昌”的同音写法。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宕昌国灭,设宕州总管府,辖宕昌、甘松二郡。隋大业三年(607),改宕州为宕昌郡。北宋熙宁七年(1074)置宕昌寨。明洪武初,设宕昌驿,属岷州。

据史书的记载和史学家的研究,建立宕昌国的梁氏羌人与汉代的且昌羌有关。公元135年,生活在今甘肃临洮一带的钟羌良封造***打陇西,东汉顺帝阳嘉时,校尉马续、马贤镇抚了良封后,进而攻击钟羌的一支且昌,且昌率诸种十余万向益州(有的研究著作中写作“梁州”)刺史投降。此之且昌,据王锺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引冉光荣《羌族史》的说法,是“旦昌”之笔误。此说无误的话,我们推理,“宕昌”应该就是“旦昌”。宕昌正式建国于公元313年,公元565年灭国,其历史共计252年。

据何光岳《氐羌源流史》,“宕昌”之义有三种:“一、南北朝时生活在陇南山地和甘青川草原边境的一支羌人的名称(与钟羌旦昌同);二、宕昌羌所建立的国家的名称即宕昌国;三、宕昌国的都城宕昌城。”《说文解字》:“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宕昌即有日光的洞屋,宕昌羌即居住在有日光洞屋的人,宕昌国就是居住在有日光洞屋的羌人建立的国家。用“昌”字构成地名应该是汉语的表达习惯,至今许多地名中还保留有昌字。如许昌、南昌、武昌等,今甘肃境内还有金昌、永昌等地名。

“宕”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宀部》释为“过也。一曰洞屋。从宀,X省声。汝南项有宕乡”。这是字书中较早的记录和解释。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洞屋谓通之屋,四围无障蔽也。凡道家言洞天者,谓无所不通。”由此可知“宕”是“洞屋”的意思。辽时僧人行均所撰的《龙龛手a・宀部》释为“通也”,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宀部》释为“过也。今言放宕也”,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宀部》释为“采石工谓之宕户”。以上为一些有代表性的字书对“宕”字意义的解释。这些意思,当代的《汉语大字典》也都吸收汇集在一起了。《广韵》是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韵书。“宕”字在《广韵・宕韵》中除了“洞室。一曰过也”的解释外,还有“亦州名。《禹贡》梁州之域,秦汉魏晋诸羌处之。后魏内附置藩镇,周为宕州也。徒浪切”的解释和反切注音。“亦州名”等的解释,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正与今宕昌县境吻合。根据“宕”字的反切,反切上字“徒”为定母,反切下字“浪”是去声且属仄声,切出“宕”今音应该为dàn溃ㄈド)。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宕”的反切是“徒浪切”,其中古音韵地位是“宕开一去宕定”,折合成今音读dàn馈K以,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语文类工具书中都注dàn酪羰欠合北京话古今语音演变规律的。这是共同语普通话的规律,从共同语的角度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甘肃及宕昌方言的规律不一定是这样的。

史籍中关于“宕昌”音注的记载,据原甘肃省志县志指导处陈启生的研究,只见于《通典》和《资治通鉴》两处。《通典》卷176《州郡志》“宕州条”:“宕,达浪反。”《资治通鉴》卷111《晋纪》三十三:“宕,徒浪切。”反切上字“达”和“徒”都是全浊声母的定母字,反切下字“浪”是去声字且属于仄声,切出来的“宕”字今音应为dàn溃ㄈド)。而陈启生的研究里折合“徒浪切”为“汤”音,这与反切注音在今普通话里的演变规律不合,但与甘肃方言里的读法是吻合的。《康熙字典》中“宕”字引《广韵》中的音为“徒浪切”,引《集韵》、《韵会》中的音为“大浪切,并荡声”,说明“宕”与“荡”同音。《集韵》的反切与继承《切韵》一系的《广韵》的反切不同,反切上字做了调整,所以用了去声的“大”字而没有用平声的“徒”字。但“宕昌”为什么当地人读为“宕(tàn)昌”,我们认为与“旦昌”有直接的关系。

地名作为语言中词汇范畴的一类,在读音上有继承性的特点,在写法上有时代性的特点。二者的表现,读音上古今变化相对较小,一般都是继承前代早期的读音习惯,否则不利于交际,说法的读音变了,人们就不知道其所指了,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性;写法上则用当时文字中与前代或早期读音相同的字来表示。“宕昌”是偏处于西北地区甘肃的一个古羌人建立的小国,虽然有二百多年的立国时间,但一直依违于南北朝,灭国后就悄无声迹了。所以,史籍对其国名用字只是用跟当时共同语的同音字记录罢了,后代的典籍也只是转录而已,一般也不会做精当的考证。但在宕昌古国的今宕昌县及周边县区,还是用最初或早期的叫法来称说。毕竟与这里的地域文化传统是协同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史籍中“宕昌”的不同写法里看出端倪。

据王锺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引冉光荣《羌族史》的“旦昌即宕昌”说法,我们认为宕昌的“宕”最初应该是跟“旦”读音相同或读音比较接近的一个字。一切文字在跟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记录概念时,基本上都是记音的,只不过各社会集团所用的文字形体不统一而已。汉字用笔画文字记录,所谓的拼音文字用字母文字记录罢了。这样在不同地域或不同时代记录时就会出现同一个概念用不同的汉字来记录的情况,即用一个在当时共同语或方言中与早期汉语中读音相同的字来记录。这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屡见不鲜。比如“逻些”后来写作“拉萨”就是这种情况。写“逻些”的时代,“逻些”读音近似lasia,后来语言发展变化了,即“逻些”这两个字在口语中的念法变了,比如说变成了“luosie”。但地名的叫法没有变,书面上就得做出相应的调整。于是,文人就用了当代语言里读lasia音的两个字“拉萨”来记录转写,原来的那两个字就只在文献里保存了。

宕昌立国的时间段,正是汉语史上的中古汉语时期,一些口语中说的字,笔下如何写,尤其是偏于一隅的“宕昌”这样一个专用名词的写法不太固定是很正常的,所以,“旦”的音,也就可以用“石”字来代替,这就是史书里的“宕昌”也可写作“石昌”的原因。为什么也可写“宕”字呢?

汉字中形声字和会意字占绝大多数,据《说文解字》,“宕”就是一个从宀、X省声的形声字,据“宕”的字形和dàn赖囊簦也可以认为“宕”字是个会意字。“石”字,在今普通话中有两种读音,一为shí,一为dàn,后者与“旦”同音。《广韵》中“旦”的反切为“得按切”,音韵地位为“山开一去翰端”;“石”字的反切为“常b切”,音韵地位为“梗开三入昔禅”。南北朝时期,甚至于之后的隋唐时期,地名用字的读法跟上古音不会相差太远。“石”字的声母是章组的禅母。禅母的演变,今有读塞擦音和擦音的情况。据丁声树和李荣先生的《汉语音韵讲义》中关于“等”的研究,章组似乎应该归上古的端组,即声母为d。《后汉书・宣秉传》:“自无担石之储。”李贤注:“《前书音义》:‘齐人名小Z为儋。’今江淮人谓一石为一担。”可见在唐代,江淮地区的人,有把“一石”读为“一担”的现象。以后,把“石”读为“担”应该日趋普遍,比如明末清初的安徽人黄生,在他的《字诂》中说:“《说文》百二十斤为 ,后人省作石。汉以石为俸禄之等,故有‘二千石’之称。今俗用此为儋(都滥切。俗作担,亦非)字,至呼二千石亦如此音,此最鄙谬。”可见在黄生那个时代,把“石”读为“担”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

由以上考察、分析可知,“石”有dàn的音,那么我们把“宕”字当作形声字来看的话,以石为声符而读“旦”音,是能够讲得通的。但为什么今天当地人读“宕”为tàn音,而不是“dàn”,声母为什么不一样呢?这就涉及到语音的不同演变规律问题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京音有它的演变规律;宕昌方言也有自己的演变规律。《广韵》中“旦”的反切为“得按切”,而前文已经提到宕昌的“宕”最初应该是跟“旦”读音相同或读音比较接近的一个字。“宕”的反切上字是全浊的定声母,在甘肃方言中全浊声母读送气音的现象,尤其是在甘肃的中原官话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唐五代西北方音里就有类似情况。至于韵母读n,在今甘肃方言里也是能讲得通的,如甘肃文县和武威的一些方言里就有n和n篮狭鞯那榭觯读n赖南窒罂梢裕那么,读n的现象也是可以的。所以“宕昌”在当地人口语中仍然说成“tàn chān馈笔欠合当地方言语音演变规律的。下面作进一步的分析。

北京话里古全浊仄声声母演变为今音的塞音、塞擦音声母,不送气,但在宕昌方言中却是送气的。在宕昌方言中,“徒浪切”切出来的音就是“tàn馈币簦ㄈド)。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音也是这样。甘肃中原官话方言中,除了古全浊仄声字演变为今音塞音、塞擦音声母读送气音的规律之外,一些具体的方言也有自己的音变规律。如果按照“宕昌”二字的韵母是相同的,可能会有异化现象,即tànchān辣涑tàn chān溃前一个字的韵母变得跟后一个字的韵母不一样了。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在宕昌方言里,从咸山摄和宕江摄发展而来的舒声字的韵母是能够区别开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北京话读n涝夏傅淖侄颊庋演变的。这种解释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今天我国地名的语源并不都是来自于汉语。由于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和融合,不少地方在不同时期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因此有些地名虽然用汉字,实际上却包含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语源。在历代民族语言没有研究透彻之前,要完全弄清楚这些地名的音义是不可能的。所以,关于宕昌的称名,我们可以认为是古代“旦昌”的同音写法。

通过以上的论证分析,我们认为当地人口语中“宕(tàn)昌”的“宕(tàn)”的音,传承了最初或者早期羌人“旦”的读音。至于史书中写作“宕”字,应该与钟羌用石头堆砌居住的屋子有关。写成“旦昌”、“石昌”、“宕昌”都指同一个概念时,用从“宀”的“宕”字更具会意性。这也就跟《说文解字》中“洞屋”的解释联系上了。如果读dàn酪簦虽然符合当下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但是跟宕昌当地人的口语音不一致,违背了地名学中“名从主人”的原则。

宕昌由古宕昌羌的名称演变为今天的县名,读“宕(tàn)昌”有利于宕昌人民的对内、对外交往,也能全面到位地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所以,我们认为,工具书里给“宕”字如果能在“宕昌”这个地名的读法上增加一个“tàn”的音,从小处着眼是对当地人民的尊重,从大处着眼,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尊重。好在我们的建议受到了相关行***和职能部门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实现这个愿望。

本文为雒鹏代表中共宕昌县委、宕昌县人民***府于2014年2月16日在国家民***部组织的关于宕昌县名定音论证会上的发言稿,此后由李瑞红和核对资料并进行了修改,最后三人讨论后定为此稿。

[参考文献]

[1]宕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宕昌县志[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

[3]王锺翰.中国民族史(增订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何光岳.氐羌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甘地名言篇5

因其独特的地缘特征,在明、清两代,甘孜藏区成为连接内地与卫藏的“通道”,频繁的商旅往来和***队调拨成为汉人移民进入的重要背景。清末“改土归流”后,行***体制上的整合进一步推动了汉人移民数量的大幅增加。根据民国学者任乃强的实地考察与估测,至1930年前后,除几乎全部为汉族人口的泸定县外,甘孜藏区其他各县的人口总数为40.6万,其中藏族36.1万,占88.92%;汉族4.4万,占10.84%;彝族0.1万,占0.24%。本文余下部分就将对这大约占人口总数1/10的汉人移民群体的职业类型、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问题作以考察。

二、汉人移民的职业类型

民国时期甘孜藏区的汉人移民,大体可以分为三个职业类型:

(1)商人。

(2)垦民及手工艺匠人。

(3)***府官员、驻***及其眷属。

(一)商人

商人是最早的汉人移民群体。早期的汉商多来自陕西,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元代的行***设置。当时,黎州、雅安、碉门至打箭炉一带均归陕西行省管辖,并有陕籍***人驻扎,因此有陕籍商人作为随***行商来到打箭炉,后逐步转为坐商,并不断提携家乡后辈前来经商。除陕西外,川、滇两省是汉商的另外两大祖籍地。在元代,汉商在甘孜藏区的经营范围只局限在东部的打箭炉。至明代,这一界限被突破,越来越多的汉商西出炉关,深入草地。明末清初之际,北路的霍尔地区享有“北路大埠”之誉,商品贸易颇为繁盛,来自内地的商人也日渐增多。至清代,汉商的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1719年,岳钟琪率***西征时,有陕籍商人跟随***队到达了巴塘地区,至此,汉商的足迹已深入到金沙江沿岸。到1727年,在巴塘的陕、川、滇籍商人和工匠已达40余人,有“十八家汉商”之说。他们组织了“巴塘汉商公会”,宗旨是:“对外互相联络,巩固汉商团体;对内怜恤孤寡,济贫扶弱。”这一组织直到民国时期仍在运行。在甘孜藏区,最早的“流官”机构———里塘、巴塘两处的***粮府是在巴塘汉商公会成立后次年(1728年)才设立的,因此,这些来自民间的商人比王朝的官员更早地进入了这片边陲之地,并逐渐成为当地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辛亥***后,尽管社会动荡加剧,但汉商们并没有停下开赴藏区的脚步。根据任乃强的视察报告,在1930年前后,甘孜藏区的汉商及其家属的总人数已达到10000人左右。

(二)垦民

如果说商人代表了由利润驱使而自发进入的移民群体,那么,垦民则与中央***府的边疆整合工程密切相关。甘孜藏区最早的“正式”垦民是北路丹巴、炉霍一带的“兵屯”。1896年,因章谷土司绝嗣,其辖区“废土设屯”,遂有汉人士兵于此屯垦,并逐渐安家落户。1906年,甘孜藏区全面推行“改土归流”,主持该项事业的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开始有计划地从四川内地招募垦民。据统计,从1906到1911年,由赵氏招募的垦民总数为1723名,其中600余名带有眷属,分发地包括稻城、巴塘、定乡、河口、康定、盐井、道孚、甘孜各县。这些由官府“正式”招募者仅构成垦民群体的一部分。事实上,甘孜藏区垦民的最重要来源是从清代中前期开始直至民国时期驻扎于此的***队的退伍兵丁。根据任乃强的考察,在清代的川藏大道沿线,驻守的兵丁达2000余名,均由四川省派放,3年轮换。这些官弁员丁“静居无事,多娶番妇;营生业,或设商店,或垦荒土;渐次兴家立业,繁衍子孙”,“乐此不归者甚多”。民国初年以降,国家整合边疆的力度加大,甘孜藏区的和驻***的数量大幅增加,由此,退伍士兵和离职公务人员继续构成垦民、小商人的重要来源。根据任乃强的估计,在1930年前后,甘孜藏区各种来源的汉人垦民数量已逾万人。甘孜藏区的汉人移民中还有一个与垦民的来源类似,但流动性更大的类别———工匠,包括木工、船工、剃头、缝纫、采木、挖金等职业群体。根据任乃强的估计,在1930年前后,这个群体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

(三)***府官员、驻***及其眷属

除上述之外,在甘孜藏区的汉人主要就是***府官员、***人及其眷属了。这个群体不能完全算作“移民”,因为其中大部分只是因任职关系而短期居留。根据任乃强的估计,在1930年前后,甘孜藏区的******官员、在伍士兵及其眷属的数量约10000人。

三、汉人移民的社会地位

在甘孜藏区的汉人移民中,社会地位最低的是垦民和工匠。他们的地位与本地差民大体相当,仅因所耕种土地的性质不同,而与差民在赋税、差徭上的待遇有所差异。他们大都是没有家室的青年男子,在当地安家后,或娶或赘,多与本地族群通婚,并逐渐“本地化”。相对而言,商人的地位要高得多。不少汉商资本雄厚,成为当地与寺院商、土司商并列的三大商业力量之一。一些汉商还与寺院、土司合股经营,不仅利润丰厚,在社会地位上亦进入上层阶级。例如在民国时期的道孚县,最有名的汉商是川籍的丁家锅庄和陕籍的阎家锅庄。当时的道孚县有“家”之称,指实力最盛的家族,丁、阎二家均入此列。***府官员的地位则略显复杂。总体而言,在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甘孜藏区,“汉官”往往被本地民众视为与土著贵族并列甚至更高的阶层,并受到尊重乃至敬畏。但在具体的情境中,这一问题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府控制力较强的东、北部各县,***府官员要较南部诸县更有威望;职位高的官员要比职位低的官员更受尊重;驻***长官要比文职县长更容易推行***令。然而,无论地位如何,这些官员在总体上并不被视为“本地人”,这与已成为当地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汉商和垦民群体颇为不同。综上所述,土著社会中外来移民的社会地位是一个复杂的变量。在甘孜藏区的例子中,固然有族群身份的影响,但更多的是职业、财产等与社会等级相关的因素在起作用。

四、汉人移民的身份认同

(一)本地化

某一群体的“社会地位”是由该群体外部的其他群体赋予的;与此相对,该群体对自身之地位和身份的认识则涉及另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汉人向少数族群聚居地的迁移常常伴随着“汉文化”的扩张,这一过程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汉化”,并成为理解历史上的“夷—夏”关系的主流模式。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具体的时空情境中———尤其是在自然环境与中原大相迥异的地区,本地族群的“汉化”与汉人的“本地化”常常是一个相互拉锯又同时发生的进程。本文的研究佐证了这一结论。在民国时期的甘孜藏区,汉人移民作为本地社会的“少数族群”,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本地化”的历程。就“本地化”的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区分为生活习俗、语言、宗教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1.生活习俗。汉人“本地化”的第一步,是在生活习俗———如服饰、饮食等———上接受地方社会的方式。那些定居下来的汉人都完成了这一步,许多人从外表上看,已与本地族群没有区别。在节庆、婚丧一类活动中,汉人移民则往往将汉、土习俗融为一处,展示出族融地带的独特风情。例如1942年,道孚县城著名汉商———崔家锅庄的长子崔良璧(藏名洛松仁青)结婚时,仪式就是一种“汉土结合”的方式。首先,新郎家派出马队远至炉霍县迎亲,这是典型的本地族群的迎娶方式。其次,在典礼上,新郎身着汉式长袍马褂,头戴插金花呢钵式礼帽,肩披红绫。新娘身着藏装,但头搭红帕盖头。新人在中堂行拜天地祖宗的汉式三跪九叩礼。再次,礼成之后,新郎改换藏装,到院场内参加“跳锅庄”的藏式歌舞欢庆。最后,对来宾的款待方式是汉人宾客入酒席,本地族群的宾客吃份子肉。在丧葬习俗上,汉人通常采用土葬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本地族群常用的天葬和水葬。但在超度亡魂时,则汉、土方式同时使用,既请藏传佛教的喇嘛念经、给寺庙上布施,又请由当地汉人资助兴建的汉式佛教寺庙办道场。在其他的节庆活动方面,汉人同样以“兼容并包”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既按照本地社会的习俗过藏历年,参与寺庙的各项宗教节日,同时又过汉式的春节,在清明扫墓祭祖,在中秋举家团聚。

2.语言。自清末“改土归流”起,“语言不通”就成为外来的汉人官员治理地方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无论是宣讲***策,还是调解纠纷,不懂本地语言的汉人官员都不得不依赖“通事”的翻译,而“通事”利用其双语能力上下其手、从中渔利就成为地方***治中的最大弊端。然而,对这个地方***府几十年未能解决的“顽症”,那些自发进入甘孜藏区谋生的内地移民似乎毫无障碍地就解决了。方式很简单,在最初阶段,这些汉人移民都是用汉字标注读音的办法,自编常用语手册,以类似“天叫朗,地叫撒,驴叫孤日,马叫打”之类的顺口溜来学习的。后来,这些汉人或娶“康妇”,或赘“康家”,在当地安家落户,学习语言更加容易。一份1938年的调查报告记录了当地的语言使用情况,显示这些外来“客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本地族群的语言:鱼通人民分汉、康两种。汉民即天全、芦山、汉源、荥经、邛崃、安岳、遂宁移来之客籍人民(即俗呼客民),约占区内人民百分之六。康民即土著之蛮家,以其多居寨上,故蛮家自呼曰寨上,……语言亦有汉、康之分,客民与客民对谈用汉语,康民与康民对谈用康语。若客民、康民聚于一室,所谈又全为康语矣。需要指出的是,民国中后期,在刘文辉主***时,省级***府并非没有提倡地方官员学习本地族群的语言和文字。在1938年,西康建省委员会专门组织了“康文康语大赛”,用以鼓励基层官员学习本地语言。但是,相对于那些每天与本地族群打交道、做生意的商人、工匠、垦民来说,地方官学习语言的动力显然要低得多。“官员”与“商人”在面对语言障碍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及由此形成的迥异结果,既反映了“流官”这种体制在地方治理方面所潜藏的诸多问题,也展现出所谓的“族性”在民间交往与***治治理这两个不同层面的差异。

3.宗教。对汉人移民来说,饮食、服饰,乃至语言的“本地化”都或多或少带有“功能性”的成分,而在方面的“本地化”则具有“本质性”的意义,可能最终导致“汉人”身份的消失。由于佛教在内地社会的历史比在藏地更为悠久,因此,对内地的汉人来说,信奉佛教与其汉人身份并无冲突。但在藏区社会,情形则颇为不同。藏传佛教对个体的精神世界和整个社会结构的控制力度远非汉地佛教可比。对定居于此的汉人移民来说,藏传佛教与汉人身份间的文化冲突突出地体现在与祖先崇拜和承嗣相关的问题上。1911年,里塘粮员陈廉呈递给赵尔丰的一份奏文中记录了汉人家庭的子嗣入寺作喇嘛的例子:窃粮员昨到本台喇嘛寺通译学堂,见喇嘛学生冯作材、伍尚猷、熊民国三名颇为聪秀,询悉原系汉人。冯作材因年少多病,许为喇嘛,熊民国、伍尚猷因家贫欠喇嘛帐,遂为喇嘛。调查在堂学生,尚有汉人七名。……且王尚白、杨作荫皆系单丁独子……奏文中描述的情况在社会地位较低的汉人家庭中一定不占少数,这几乎是“本地化”的最高程度。在以“宗族”体系为核心要素的“汉文化”中,这些汉人移民的后代既然放弃了来自汉地的祖先谱系,也就几乎相当于放弃了自己是“汉人”的身份意识。

(二)坚持身份

在民国时期的甘孜藏区,有一些汉人移民———尤其是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垦民、工匠或小商贩———的“本地化”是彻底的。他们多以入赘的方式与本地族群通婚,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其自身,还是他们的子嗣,都接受了本地社会的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和。与之相对,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汉商家庭,则在融入本地社会的同时,相当成功地长久保持了自己的汉人身份。

1.宗嗣承替。对汉人来说,最重要的文化纽带莫过于与宗嗣相关的各项制度。在前面描述过的“婚俗”的例子中,尽管在结婚仪式上,汉商家庭吸纳了许多本地族群的习俗,但在关键的一点上,他们则鲜明地表达了对汉人身份的坚持。在甘孜藏区的本地习俗中,子、女都可承嗣门第,以子娶妇和以女赘婿并无差别,甚至因父母多愿与女儿一起生活,以女赘婿者所占比例可能更大。但在汉人社区中,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汉人家庭基本都采取“男婚女嫁”的方式,以子成婚,而延宗祧。1943年9月,甘孜县***府兼理司法处收到了一份诉状,被诉方是已故汉商刘瀛洲的土著遗孀:查有本市居民刘瀛洲,系四川成都人氏,自民初来甘贸易,不意竟于去冬因病亡故。遗下妻室儿女大小五口,家庭生活尚称小康,积蓄甚多。……惟该妇巴母不守妇道,……与夷人夺吉苟合,随同到家正式夫妇,来往至为密切,将家中财产货物诱透一空。该妇意***改嫁,不管儿女之生活,违背故夫之旨,迭据该儿女等前来哭泣哀告。……似此目无官府,糊行乱为,有伤地方风化,抛弃儿女,财产诱透干净,民等以瀛洲在生之托,为伊儿女幼弱生活起见,特联名公禀,恳请钧府作主,将该巴母、夺吉传案究追,以正地方风化,而维儿女生活。方的落款除“负责人刘银魁”外,还有甘孜县的商会理事长、工会理事长、川帮保长、陕帮保长及街坊民众代表十余人。此案经县***府司法处“交由街邻人士和平调处”后,最终达成了如下解决办法:该巴母自知错误,甘愿与私通之夺吉解除婚约,脱离关系,绝跡来往,从此改过自新,孀守刘氏后裔,永无改嫁。仍前贸易,理料家务,抚育儿女,决无意外不良情事。……遗下儿女五口,除大女自幼削发出家,次女适嫁与任绍武,三女尚幼。至两儿亦送学喇嘛,甘愿将次男还俗,送读汉书,继承刘氏香烟,以树根立而慰幽魂。在这个案例中,甘孜藏区的汉人群体对以“宗嗣”为核心的汉文化道德体系的坚持和捍卫显露无疑。而当结为团体时,他们也具有了在当地社会中坚持这种“少数族群”之身份与权利的能力。

2.儒学教育。除“宗嗣”这一原则性问题外,汉人移民“坚持身份”的另一表现是对儒学教育的坚持。甘孜藏区最早的汉式学堂并非20世纪初开办的“官学”,而是早此二百余年由汉商自筹资金、延聘先生而创设的“私塾”。尽管早期的私塾所能教授的仅为《三字经》、《百家姓》之类最简单、浅显的汉文,但这无疑体现出这些汉人移民对华夏文化的继承和坚持,同时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坚持。一些有条件的汉商家庭则会把子孙送回原籍读书,待学有所成再回到甘孜藏区承继家业。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实行强制教育后,对大部分县份来说,不把上学视为“学差”的,可能只有那些汉人家庭。1929年,在任乃强视察的9个县中,各县立小学的学生几乎都是汉人家的子女。

3.自卫团体。相对于在宗教、文化上的坚持,各县所建立的“汉团”组织则是作为“少数族群”的汉人移民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成果。在许多地区,“汉团”的建立都直接与汉人移民在当地社会的不利处境相关。例如道孚县的汉团组织———人和团,就是在1912年道孚县城发生“驱汉”事件后由汉人移民建立的自卫组织。由于汉人移民大都集中居住,形成了相对紧密的社区,因此,各县的“汉团”后来都逐渐成为保甲体制中的一个行***单元,称为“汉保”。

(三)“本籍人”

在探讨移民的身份认同时,另一个重要维度是“族群认同”与“地方认同”的关系。在民国时期的甘孜藏区,那些在此安家落户、娶妻生子的汉人移民不仅在生活习俗、语言等方面实现了“本地化”,在心理意识上也逐渐形成了对居住地的“地方认同”。同时,在本地族群眼中,他们不再为外乡人,而是本地社会的一分子。在20世纪40年代,甘孜藏区各县设立县参议会时,许多汉商都以地方贤达的身份当选为县参议员,甚或作为本县代表担任省参议员。当时,在这类选举中,决定是否有资格成为候选人的是“籍贯”而非“族别”。这些定居于此的汉人都被视为“本籍人”。在地方民意机构与***府讨价还价的事件中,无论是“汉人”,还是“康人”,他们都作为地方民众的代表,为本地社区争取利益,显示了共同的地域认同。甚至两位在20世纪30年代以“康人治康”为旗帜发动自治运动的本地族群精英,从血统上看也是早期的汉人移民的后裔。在民国时期的甘孜藏区,许多汉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汉名和一个藏名,这与许多本地族群的精英分子的情形一样。对本地族群精英来说,这两个名字可以视为他们在“汉化”与“坚持身份”间的平衡。同样,对汉人移民来说,这可以视为他们在“本地化”与“坚持身份”间的平衡。有的本地族群精英偏向了“汉化”一边,即使仍然保留了藏名以及关于家族历史的记忆,但在思想意识上已经变成了“汉人”;有的汉人偏向了“本地化”一边,即使仍然保有汉名,但在文化、宗教上已经变成了“康人”。而更可能的情形是,在他们的思维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这条界线,笔者在这里所讨论的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五、结语:“族性”的两个层面

甘地名言篇6

棠梨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品貌不佳,但其根、叶、果具有药用价值。唐代诗人或借其外形讽刺时***,或赞美棠梨花的美丽,或借棠梨比喻新的希望。有时因为棠梨三月开在山坡、野地和道路旁,与坟地和寒食相联系,它也表达凄凉之感。棠梨又名甘棠,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蔽芾甘棠》:“甘棠,今棠梨,一名杜梨,赤棠也。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甘棠”作为文学美名,典出《诗经・召南》,唐诗中往往化用甘棠典故,或以甘棠代指地名陕州,或以甘棠代指官吏***绩,或以甘棠馆、甘棠城、甘棠宫为***简刑清、人民仰戴的官府。棠梨亦有豆梨、杜梨、赤梨等别名。从棠梨意象观微,联系诗人情志和现实生活,不仅可以体现诗人远游、酬答的现实人生,更能表现百姓的生活环境和为官的***治诉求,这从侧面证明了唐诗的尽善尽美。

一、处处有棠梨――棠梨以外形充当背景环境

棠梨少以整体为叙述对象,多以其花、叶等意象创造意境,表达寒食节或墓地间棠梨的凄清萧肃,又借此抒发对时***的讥讽。

(一)好景知时长――棠梨花叶

纯粹歌咏棠梨花的诗作有吴融的《追咏棠梨花十韵》,对棠梨花赞赏颇高,把它和牡丹作比,说若花开长安,人们不一定会赞叹牡丹的妍华。诗人李绅把棠梨叶称为瑞木符,“垂阴敢慕甘棠叶,附干将呈瑞木符”,对棠梨叶也颇赞赏。但需要注意的是,蜀地的棠梨是一种变种,被称为川梨,分布在云贵川藏等地,而棠梨分布在陕北江浙等地,棠梨作为唐诗意象时,往往在四川等地以其生物的特性阐释文学意蕴,在陕北等地则多以文学典故托物言志,有着一些区别,但也有两地意象互用的例子。

棠梨花代指春天的野外景色,其蓬勃的朝气,让人感到春天的希望,如元稹《村花晚(庚寅)》云:“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棠梨白色的花和蔓菁(俗称大头菜)黄色的花在桃花和李花谢后相继盛放在村野中,达到一种“好景知时长”的人生体悟。人们多看到棠梨花蓬勃盛开的景象,似雨打落花的景象则不多见,把棠梨花作为一种落花意象,则如温庭筠《醉歌》云:“唯恐南国风雨落,碧芜狼藉棠梨花。”

棠梨叶秋天的颜色和姿态冲击着诗人的视角和感觉:飒飒秋风中黄色的或红色的棠梨叶碎银般闪动着,仕宦孤独的行人触景生情,或表达对未来前途的担忧,“秋染棠梨叶半红,荆州东望草平空。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萧萧古驿中”(王周《宿疏陂驿》),或表达忧国忧民,“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白居易《杂曲歌辞・生离别》)。

较独特的是把棠梨叶作为送别的意象:“江南行止忽相逢,江馆棠梨叶正红。一笑共嗟成往事,半酣相顾似衰翁。关山月皎清风起,送别人归野渡空。大抵多情应易老,不堪岐路数西东。”韩是晚唐一位颇为耿介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曾随父韩瞻出游江南,这首《江南送别》大抵写于那个时候,他擅长信手拈来眼前之景,出平淡之语,蕴苍凉意境。棠梨叶正红的r候,欣喜相逢老友,但在短暂的谈笑后,再次相别接踵而来,无处不在的棠梨兴生离愁别绪。

(二)棠梨树下香风来――寒食节气

宋代姚宽《西溪丛语》中说:“予长兄伯声尝得三十客……孤灯为穷客,棠梨为鬼客。”棠梨花与寒食、坟地相联系来组合成清寒、冷香的意境。李郢《寒食野望吟》:“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在这凄冷苦寒的坟地周围,棠梨郁郁葱葱地生长,未尝不是一种对逝去者和生存者的一种安慰,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再如薛逢乐府辞《君不见》:“野花似雪落何处,棠梨树下香风来”,由古写今,感慨颇深,抒发人生如梦的警世箴言。也有襄阳举人《诗》:“荒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溪水潺潺,野芹发芽,夕乌归巢,客人回家,荒村无人,落花铺坟,尽情描摹寒春香花的诗歌意境。

(三)怀昔甘棠花――讥刺时***

诗人通常采用反差式的意象对比来借古抒今,托物言志。杜甫也是盛唐时的一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他批判现实的力度往往毫不留情,善于化用典故,诗歌无一字不来处,有“诗史”之称。其诗《病橘》,以病橘结的果实和棠梨一样又小又涩,与杨贵妃劳师动众进献的岭南荔枝,在外形上形成反比,也在内容上形成反讽。

诗人也用棠梨与其他佳木形成对比,抒发志向。例如,李涉《题苏仙宅枯松》:“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不如酸涩棠梨树,却占高城独放花。”这首诗是说多年来苍翠的松树一旦枯萎了也可以用来制作仙人渡海的船,可它却比不上酸涩的棠梨树,竟能够繁花似锦独占高处。诗人实褒暗贬,以仙宅之松自比,暗含自己有着高洁的品行却不受重用,酸涩的棠梨树指庙堂中无德无能受宠的权贵,显示了朝***的腐败。

王揆《长沙六快诗》更是直刺人心,讥刺时***,古代的贤官必仁行德施,利国利民,现在的贤官则鱼肉百姓,为祸一方,极言讽刺,“怀昔甘棠花,伤今猛虎毒”。甘棠指受人们尊敬的官员或官府,猛虎指为害百姓的苛***或奸佞之臣。后更将长沙郡内深宵达旦欢乐、奢侈生活享受的官员讽刺为“人才”,诗人作了这首“快活诗”,实为不怒反喜、痛心之极的讽刺。

棠梨又名杜梨,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列举了八种树木:弱柳、樱桃、洞庭橘、杜梨、野葛、水怪、凌霄、丹桂,分别象征了七种为害社稷的人:皇帝的近侍、宫妃、外戚、权贵、内外不一的奸臣、墙头草。在讽刺朝***的同时,诗人赞美了像丹桂这样德才兼备的贤臣良将,也寄寓着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希望国家强盛的美好愿望。

二、思其人必爱其树――唐诗化用甘棠典故

甘棠由具体的植物上升到诗人广泛赞美的意象,源于《诗经・召南》中《甘棠》一诗: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甘棠》一诗是人们怀念召伯而作,《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云:“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召伯南巡,从不扰民,驻扎在甘棠树下就能搭棚过夜,听讼决狱,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就连孔子也说:“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虽然这首诗物象简明,但是表达的感情情真意切,吴]生《诗义会通》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

甘棠后来引誉为治理有方、***绩卓著的官吏,或直接比喻为官员的***绩;因召伯封地在召,也把甘棠当作陕州的地点方位名词。

(一)典故化用

《甘棠》一诗生发出了很多典故,如棠树***、甘棠遗爱、遗棠等。唐代诗人善于化用甘棠典故,一则引经据典,道出史事,二来奠基抒情,服务于诗歌主旨。例如,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用瓜州新河山水草木的景色引出送别之人的高德大义。再如高m《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已听甘棠颂,欣陪旨酒欢。”岑参《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被兹甘棠树,美掩召伯诗。”既直接点明了歌颂召伯的《甘棠》诗,又间接为唐王朝歌功颂德。这些赠答酬唱之作,有着明显的曲意逢迎、相互唱和的情况,因而就算是李白、高适、岑参等大家之流,也殊乏新意,但对于了解唐代诗人交游唱和有着重要意义。

唱和诗和联句诗是诗人交游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更深地沟通思想意趣,而且对于提升现实的***治地位也有意义。唐代文人诗作相和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如刘禹锡《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兴生红药后,爱与甘棠并。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顷。”杨侍郎指杨于陵,灵宝人;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夭桃指诗经中“桃之夭夭”的桃花。这首诗虽是在赏紫薇花,重点却在结尾四句,以花比人,红药和甘棠正衬紫薇花一样美好且长存的高德之人,桃花虽然美丽多姿却不长久,以浅薄反衬高德,突出对杨侍郎的赞美。刘禹锡借甘棠表示对他人赞美的诗句还有“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自户部尚书拜)》赞美令狐楚学问深厚,又官居高位,希望他春风得意时再创佳***。

(二)甘棠指陕州

“陕”,古地名,按地理分布作位置称谓,是“今天三门峡市的陕县”,不是指现在的行***区域划分――陕西省。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周公以东,召公以西,所以也把甘棠当作陕州的地点方位名词。司空***《顷年陪恩地赴甘棠之召感动留题》,接到随赴陕州的命令,感动写诗。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自太常丞授,工为诗)》:“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赴甘棠即到陕州当官,王司马即王建,从太常寺丞授为陕州司马,刘禹锡、白居易、张籍、姚合等为之送行。王建一生***治命运坎坷起伏,但多受当代大诗人青睐,善于作诗,“每遇词人战一场战”展示了王建诗才之高,也凸显了刘禹锡“诗豪”风范。

(三)指皇帝离宫

棠梨作为皇帝的别宫,《汉书・扬雄传上》卷八十七上:“于是事毕功弘,回车而归,度三峦兮偈棠梨。”颜师古注:“棠梨,宫名。”“棠梨宫在甘泉苑恒外。”唐代诗人崔颢《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也说到长安早春景色,“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李嘉v《送马将***奏事毕归滑州使幕》中的“棠梨宫里瞻龙衮,细柳营前著豹裘”,展示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古代有寿安甘棠馆之称,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二首》、储嗣宗《宿甘棠馆》、司马扎《宿寿安甘棠馆》、尚颜《宿寿安甘棠馆》等诗人均有提及,杜牧《题寿安县甘棠馆御沟》题目中这一“御沟”直接揭示了唐代寿安县甘棠馆是君王的离宫。它也称甘棠城,许浑《听歌鹧鸪辞》提到:“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岭头人未归。”许浑诗序称:“余过陕州……因题是时。”可见,甘棠城就是陕州甘棠馆。

(四)甘棠代***绩

唐代诗人时时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对待现实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青云直上,企***一展***治抱负,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基调。白居易常以甘棠代指***绩,他的诗中以贬低自己的***绩自谦,如:“三年为刺史,无***在人口。唯向城郡中,题诗十余首。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三年为刺史二首》)、“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别桥上竹》)、“襦F无一片,甘棠无一枝”(《答刘禹锡白太守行》)、“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别州民》)、“水斋岁久渐荒芜,自愧甘棠无一株”(《宴后题府中水堂赠卢尹中丞(昔予为尹日创造之)》)、“他时万一为交代,留取甘棠三两枝”(《送陕府王大夫》)。其实,白居易诗中表明自己的***绩是非常显著的,首先他不取于民,当了三年刺史,吃苦耐劳,临走只取了天竺山的两块石头;也没有为自己修建过府邸,“相看自置府来无”;其次,他为民办实事,修建河上的竹桥,利于行人过道;在郡一年,经历了半年的旱灾,临走时却“稻花白霏霏”,百姓尽为之哭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白堤”了,他组织修建西湖堤坝,在旱灾时用水库灌溉农田,而他很谦虚地说:“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白诗中,甘棠有三层含义,一是甘棠树事物意象,三是化用典故,指代有利于民的施***措施的多寡,三是借甘棠***比喻***简刑清、人民仰戴的官府及当朝统治者。也只有贤明的统治者、清廉的官员和能为民办事的官府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一味地为了***绩求***绩,只能为百姓增添额外的负担,形成腐败的官风。例如,刘商《送庐州贾使君拜命》:“人咏甘棠茂,童谣竹马群。”朝廷重考绩,官员为此外放,刘商希望贾使君能为官清廉,有利于民。

三、人咏甘棠茂――诗人的现实关怀

甘地名言篇7

昂首奋飞的雁群,有一种风采,叫头雁在前;充满活力的队伍,有一种风范,是核心至坚。茫茫苍穹,领头雁始终保持着明确的方向,关心每一个追随者,即使跋涉千里、遭遇无数障碍,也从不会让一只鸿雁单独面对困厄与挑战。

资中县甘露镇枇杷产业***总支书记李成华就是这样一只“领头雁”,多年来,他带领村民倾力发展枇杷产业,迅速将小山村变成了“金果园”,让驰名省内外的“枇杷之乡”再次焕发勃勃生机……不管付出再多,李成华都笃定初衷:只为“枇杷之乡”更美好,果甜袋鼓人欢笑。

临危难,勇挑重担

“我当***总支书记,就是要带领乡亲们在枇杷产业发展上闯出一条血路!”在竞职演讲中,李成华向村民许下了诺言。

资中县甘露镇是有名的“枇杷之乡”,全镇2.1万多亩耕地即有1.6万多亩种植枇杷,平均年产量达900万公斤、产值最高达6000多万元。然而,好景不长。近年来,由于部分果农滥用化肥、农药,乱打激素,想让枇杷卖个好价钱,但事与愿违,这样的枇杷不但口感差,还把老顾客给“打发”走了。再加上品种老化,甘露枇杷产业逐年走向衰败。

让村民至今还心有余悸的是2007年,当年全镇枇杷产量虽高达1000万公斤,价格却下跌至五六毛钱一公斤,不少果农只得忍痛让枇杷烂于枝头。甘露枇杷“败走麦城”、“果贱伤农”……很快,一封代表几千户果农心愿的群众来信摆在了时任内江市委书记叶壮的面前,言辞非常尖锐:“甘露枇杷产业面临崩溃,如不采取措施,过去多年积下的矛盾可能一触即发!”写信人名叫左宗元,是当地人公认的“枇杷之父”,见证了甘露枇杷产业兴衰的他栽有枇杷40多亩,曾经年收入达60万元,可当年竟损失30多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深入调研后,资中县委及时作出决策:在甘露镇***领导下,把枇杷产业发展最集中、问题最突出的玉皇、沙湾等5个村联建成立枇杷产业***总支,并以万元年薪聘请***总支书记,用***组织的力量破解枇杷产业发展之困。这年8月,通过资格审查、竞职演讲、公开测评、***票决等多层关口,时年37岁的李成华从11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当选为首任枇杷产业***总支书记。

“书记就得由李成华来当,只有他才能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迎来枇杷产业发展的春天。”这个被村民称赞有加的小伙子,在当地早已声名鹊起。李成华原本是甘露镇畜牧站的一名干部,一家六口人全靠他那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为摆脱困境,头脑灵活的李成华学起了阉猪的手艺,而且很快便成了周围十里八乡响当当的手艺人,仅此一项每年就能给他带来上万元的收入。可李成华不是那种只会过点小日子的人,他一直做着更大的发财梦。10年前,当发展庭院经济之风吹过甘露时,李成华看上了枇杷种植,年轻气盛的他将村里6亩荒山地承包下来,栽上400株优质枇杷幼苗,期望以此来打通致富路。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出乎李成华意料的是,第三年枇杷相继挂果,竟为他带来了8万多元的净收益。“种枇杷也能发财!”一时间,村民们纷纷前来“取经”,在漫山遍野都种上了枇杷,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甘露镇也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枇杷之乡”。2002年,李成华当选为芦茅沟村***支部书记。

消积怨,情聚民心

“只有对群众用真心、动真情,才会赢得民心!”在***总支会上,李成华反复强调这句话。

“无论如何,也要让甘露枇杷产业再现辉煌。”李成华担任***总支书记后时刻不忘自己许下的承诺。他带领班子成员到5个村的枇杷种植户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在河家坝村,村民伍兴牧一看到李成华就恶语相向:“你来干什么,我不种枇杷了!”那段时间,李成华夜不能寐,村民的怨气总是在他眼前浮现。通过摸底,李成华决定首先从左宗元入手,打开工作局面。此人为人耿直、懂技术,在当地果农中很有威望。为争取左宗元的支持,在他修房时,李成华不但主动帮他协调土地、争取***策,还跑前跑后地为他办手续、组织***员帮其干活;听说左宗元建房缺钱,李成华又亲自将5000元钱送到他手里……一件件实事、一份份真情、一片片苦心,让左宗元深受触动,开始和李成华交心谈心,关系也逐渐融洽。在左宗元的影响下,村民的骂声渐渐没有了,疑虑慢慢消失了,***总支说话开始有分量了。

人心顺了,产业发展就有了希望。见时机成熟,李成华果断提出打好“改良品种、打造品牌、拓宽市场”三张“牌”,得到了***总支成员的一致赞同。

可改良枇杷,并非易事,遭遇过“滥市之痛”的果农对再种枇杷全无信心。无奈之下,李成华只好先将自家的果树全部更换品种,并自费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把脉”,提出并实施了“隔行砍伐、补植补栽”的改良思路。果然,此举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可,目前已成功改良枇杷树500多亩,仅在玉皇一个村,就新栽了“大五星”和“早种六号”共5000多株。

一招见效,再出一招。李成华又“趁热打铁”在另一个村建立了600亩枇杷高接换种示范园,由镇枇杷协会负责管理,欲以示范园辐射全镇枇杷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品种改良,甘露镇现已形成长达12公里的优质枇杷产业带,成为了沱江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甘露枇杷曾经风光无限,在川内外名声很响,导致“甘露”水果商标被别人抢注。“商标被抢注,说明甘露枇杷名头响。只要我们努力,今后正宗的甘露枇杷一样会强势占领市场。”在宽慰村民之余,李成华引导协会成功注册了“中露”(资中甘露)商标。如今,在李成华和***总支“一班人”的努力下,“中露”枇杷的名气越来越大了。销售是果农最担忧的问题,也是***总支急需解决的难题。去年2月,为搞好枇杷销售,***总支专门成立了枇杷销售公司,身为总经理的李成华更是亲自带领***总支委员、种植大户、营销经纪人外出跑销售。在无数次碰壁后,“中露”枇杷终于在各地获得了摆上柜台的机会,很快有多家公司成为他们稳定的客户,生意再次红火起来。

抓发展,浑然忘我

“枇杷产业发展了,村民富裕了,我就满足了!”看着甘露镇枇杷产业的可喜局面,李成华的信心更足了。

产业困境虽然破解了,可李成华并不满足。为拉长枇杷产业链,他又开始谋划引进台商,对“中露”枇杷进行深加工,开发枇杷酒、枇杷膏、枇杷止咳糖浆等产品,以提高产业效益。同时,李成华还积极鼓励村民发展养猪业,走“猪―沼―果”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为此,他带领镇畜牧站争取省级龙头企业――资中县福元肉类屠宰公司投资近800万元,修建3个能繁母猪二级扩繁场,并依托福元肉类屠宰公司发展生猪寄养。在这一模式下,村民李展华领养生猪180多头,仅7个多月就领到“工资”9500多元,实现了生猪、枇杷双丰收。

人心齐了,***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如今,左宗元成了甘露镇枇杷销售骨干和***策义务宣传员。以往用大粪泼镇干部的鲁家三兄弟,逢人就说:“还是***总支好,为群众做事巴心巴肝的。”七旬老***员张虎朝目睹***总支真心为村民办实事,不仅自己捐资1000元,还动员在外经商的儿子捐出105万元整修村道路……

甘地名言篇8

【标准发音】:gān yǔ suí chē

【繁体写法】:甘雨隨車

【甘雨随车是什么意思】:旧时称讼地方官的***治措施的话。

【甘雨随车成语接龙】:食不求甘 甘雨随车 车击舟连

【用法分析】: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德***广被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车 ① chē 车马 车辆 ;② jū (象棋子名称)。

【出处说明】:《太平御览》第十卷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诉曰:‘人等是公百姓,独不迂降。’回赴,雨随车而下。”

【对应近义词】:攀辕卧辙

甘地名言篇9

[关键词]《阿甘正传》;电影字幕翻译;交际翻译;归化

一、引言

《阿甘正传》,由罗伯特・泽米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1994年在第67届奥斯卡奖评比中获得13项提名,成为历史上被提名奖项最多的影片之一,并最终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6项金奖。

整部影片由现实和回忆两大部分组成,现实部分也就是整个故事的结尾,篇幅相对很小,回忆部分由阿甘坐在车站等车向身边的陌生人回忆叙述自己一生的故事来展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阿甘怎么从一个弱智者成为一个橄榄球队队员、一个大学生、一名获得勋章的***人、尼克松外交时代最早来到中国的美国***中乒乓球队员,直至最后成为捕虾船船长并且成为百万富翁的传奇经历,以及和他一生一直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整部影片结构宏伟、气势非凡、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再加上演员的精湛的表演和导演选择的独特视角,使影片充满了令人难以抗拒的美丽。

当然,这部电影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国际影响,应当有其外文字幕的一份功劳。字幕翻译作为我国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也作为影视翻译中最常见的一种策略,它是怎样通过电影信息的传递给人们视觉上的一种补充的。笔者就从对照剧中人物的英文对白,仔细体味汉语字幕中发现,该片的汉译字幕是十分贴切的,可以归纳为简洁明了、流畅通达、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从总体上来说,《阿甘正传》的字幕汉译,在文化信息的处理上主要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该片的语言和情感达到与汉语观众相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让人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的。

二、《阿甘正传》汉语字幕的翻译策略分析及译文赏析

通观全片,我们发现《阿甘正传》的汉译字幕,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语言简洁明了,流畅通达,读起来朗朗上口。所谓译文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是指要用译文读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义。一方面译者不能拘泥于源语的形式,而应注重传达源语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文化信息的处理上要采用能为目的语观众看懂并易于接受的方式。

“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庄琦春,2005)。而每一种语言亦包含着许多民族色彩鲜明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等,在语言中可能以成语、典故、俗语等形式表现出来。电影对白中含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即文化词语,可能为目的语文化观众所不知,不熟悉。字幕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文化词语,是译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翻译的目的、文本体裁以及信息受体等。就一般意义的翻译而言,处理文化词语有直入式、阻断式、诠释式、融合式和归化式等模式。但是这些方法未必都适用于字幕翻译。比如,有些文化词语若采用直入式的译法,目的语观众根本无法看懂,而字幕翻译中又不允许加注说明。《阿甘正传》的字幕汉译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归化是指以译入语观众的需要――文化认同感――为轴心,主要通过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将原文带到观众面前,使观众在尽可能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下能轻松地理解并领会影片内容。施莱尔马赫也提到“译者尽可能不要打扰读者的安宁,而将原作者带到读者的面前”。因此归化翻译众多流派的翻译原则就是从本质上使译文本土化,强调翻译效果,注重读者的反应。

归化翻译法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奈达。他提出“翻译就是交际”理论,指出任何信息只有起到了交际的作用,才是有用的。按照这一观点,译文如果不能被接受者所理解,也就是说起不到交际的作用,那么,这样的译文就是失败的。因此,译文应当尽量使用目的语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奈达交际翻译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克服文化障碍,提倡自然表达和流畅翻译,实现有效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本文所指的归化就是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一种翻译策略。下面我们来看看《阿甘正传》的字幕是如何运用归化翻译策略,实现其跨文化交际目的的。

例1:

Forrest Gump阿甘正传

这部影片的片名是个英雄的名字。人名的翻译在翻译学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直译。所以Forrest Gump可以翻译成“福里斯特・甘”,“福瑞斯特・甘普”,或者“福勒斯特・甘普”,但是译文中的汉语片名为了接近更多汉语观众,做了归化处理,选用了“阿甘正传”。既简练的表现出电影讲述名叫Forrest Gump的这个人一生的传奇故事的大意,也符合了广大观众的实际水平,正如中国影片“阿Q正传”、“阿飞正传”达到的效果一样,使观众一目了然,更能雅俗共赏。

例2:

What he did was.he started up this club called the KuKlux Klan.

福里斯特在提及自己名字由来的时候,提到Ku Klux Klan,主要是指在美国的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秘密组织。虽然也有其他不起眼的团体也叫这个名字。这个组织的名称在美国可能很有名,可是对于汉语观众来说却很陌生。而且,由于字幕翻译的时空局限性和瞬时性也不允许加注解释,所以在这里,字幕翻译者没有直接英译,而是作了归化处理,采用了意译的方式,译成“***”,消除了异化翻译可能给目的观众带来的陌生感。既在技术上符合字幕翻译“简洁”的要求,又实现了交际的目的。

例3:

Now.it used tO be I ran to get where I was going.

我到哪里都是要跑着去。

I never thought it would take me anywhere.

从未想到会跑出什么名堂来。

例4:

I thought I was going back to Vietnam.

我本以为要回越南。

but instead they decided that best way for me to fight the communists was to play ping-pong.

但是他们决定用乒乓球打。

SO I was in the Special Services.traveling around the country.

于是我进了康乐队走遍全国。

例5:

It was like olden times.W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

就像当年一样,我们秤不离砣。

对“take me anywhere”、“communists”、“the Special Services”和“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这些词,翻译者没有逐字死译,而是恰当的采用了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说法,对这些词做了归化处理,按照语境的需要分别译成了“跑出什么名堂来”、“”、“康乐队”和“秤不离砣”这些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给目的语观众自然的感觉。尤其是例5中的“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如直译成“我们就像是豌豆和胡萝卜总在一起”,汉语观众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阿甘正传》的汉译字幕在文化层面以及技术的处理上,以观众所能接受并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口语习惯来翻译原文,使他们充分理解该片的“言语与情感”,尽可能达到与汉语观众相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在技术上“保证了让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李运兴)2,使译语观众对影片的感受与原片观众的感受大致一样。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策略的探讨,认为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电影对白采用归化策略,可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简洁明了,流畅通达,易于为目的语观众所接受,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甘地名言篇10

关键词 新世纪 甘肃 诗歌

中***分类号:T052 文献标识码:A

新世纪、新媒体、新文类的出现,使“”的文学生态呈现出空前繁复多变的格局。2010年7月12、13日在“新世纪文学十年――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上,莫言以“文学的战国时代”这一比喻印证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之说法。

尽管如此,新世纪以来,甘肃诗歌创作者在省委、省文联、省民委、省作家协会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坚守自己的“言说方式、精神走向和内在抵进的能力。”在内外和谐的文学环境下,无论是创作阵容,还是艺术成绩的取得都较上世纪90年代有所增强。

1 内外和谐的多色文化生态环境

文学的繁荣与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甘肃诗歌在新世纪取得的不凡成绩亦得益于适合诗歌生长的内外和谐的多彩文化生态土壤。

首先,中国三大高原过渡带的陇原大地拥有40余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与丝路文化、大地湾文化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悠久的石窟、长城古遗址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等最为鲜明的地域文化资源,与境内连绵的山岭、奔流的江河及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地貌、峡谷溶洞等自然景观共同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面,为甘肃诗人提供了汲取不尽的写作资源,激发着甘肃诗人们的创作灵感。新世纪以来,甘肃诗歌“举凡自然山水,故土家园、历史遗存边塞风情游牧活动流浪印迹***旅生涯都市生活厂矿企业校园幻想爱情小调窟塔寺庙……所有这些都游走在甘肃诗人的笔下。”

其次,新世纪甘肃诗歌实绩的取得离不开甘肃文学界各类活动的举办:作家高级研修班、甘肃作家读书会、相继设立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同时邀请中国作协领导、全国和海内外著名华语作家来甘肃采风座谈等活动为新世纪甘肃诗歌多维化格局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不仅促进了诗人们之间的交流,而且导引着甘肃诗人的精神志向与艺术旨趣。

同时,进入新世纪,国内各种年度诗歌选本中,甘肃诗人的作品每年都占全国各省市入选作品数量前列,各种权威性文学刊物和诗歌杂志(《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等)更是不惜版面,刊登大量甘肃诗人的作品,推介甘肃诗人。如:《诗刊》2000年以来先后推出的《每月诗星》、《诗人档案》等重头专栏,隆重推介了古马、高凯等诗人,影响广泛。

2 新世纪甘肃诗歌的创作阵容

诗歌一直是甘肃文学创作的强项,在2001年召开的“世纪之春・甘肃诗会” 上,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叶延滨说:“在中国的整个文学版***中,如果不讲诗歌,那么就很难评价甘肃的文学;评价甘肃文学,如果不讲诗歌,就把甘肃文学的成就大大削减了百分之五十。所以,我认为甘肃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诗歌大省。”新世纪以来,甘肃诗人继续以沉潜的艺术气质,用生命坚守诗歌的高贵精神经受住了各种潮流的冲刷,正如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评论家彭金山教授所说此时“是甘肃诗坛的第二个高峰期”。

从创作者阵容讲,一代代诗人为坚守甘肃诗歌高地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 汪玉良、高平、老乡、何来、李云鹏、林染、嘉昌、彭金山等老诗人笔耕不辍;高凯、阳、人邻、叶舟、娜夜、古马、沙戈、唐欣、高凯、杨建仁、牛庆国、才旺瑙***、马青山等一大批中青年诗人创作力强劲,成为在全国亦有较强影响力的砥柱力量;同时,兰州、天水、甘南、陇东、河西、陇南等地域板块诗歌群的崛起与胡杨、王若冰、阿信、周舟、汪渺、毛树林、小米、梁积林、苏黎等基层诗人的陆续涌现,成为甘肃诗坛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此外,甘肃少数民族诗群(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73页)和80后的知闲、曹大鹏、旱子等青年陇派诗人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3 新世纪甘肃诗人的创作实绩及评价

进入新世纪,全国诗歌创作无论是题材、创作环境,还是诗人的写作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网络诗歌的迅猛之势,使得诗歌呈现出纷杂之象。但比起商品经济大潮激流地带的诗人们,甘肃诗人在新世纪继续以相对宁静的心态,无论观览风物,触摸历史,还是关注西部人的生存状态,都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凝于笔端,并以多元化的审美品格奏响了新世纪的号角。

3.1 新世纪的号角

新世纪甘肃诗人在全国名刊频频亮相,摘取奖项方面亦是佳报频传:老乡和娜夜同时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高凯《村小:生字课》、《陇东,遍地乡愁》分别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单篇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与2009年获首届闻一多诗歌奖;阳获《星星诗刊》首届“跨世纪诗歌奖”;牛庆国获诗刊社“华文青年诗人奖”; 古马、人邻、小米、蝈蝈、包苞等5人同时获《人民文学》“德意杯”青春中国诗歌奖;东乡族诗人汪玉良连续三届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老乡获《人民文学》、《十月》诗歌奖;高平、陈默获《诗刊》征文奖;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诗歌获奖作品22项……

3.1 渗入血液的生命之歌

进入新世纪,甘肃诗歌中继续流淌着西部生命精神的律动,同时诗人们在诗歌审美品格的坚守上继续进行多元化的探索。

3.1.1 生命精神的律动

高凯组诗《陇东,遍地乡愁》于2009年获得首届“闻一多诗歌奖”,作者选取蕴含丰富人生经验的陇东黄土高原的意象,以近乎原生态的描摹,传达出这片土地植根在诗人血液当中的“创伤感”,如“而我内心的这个伤口/需要用一块心口口上的肉来作补丁”(《怀念从前的那些伤疤》),授奖辞指出这是一组令人感动的土地与生命之旅。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评委会给他的授奖词中说:“他的诗都来源于他的生命,他的气息、他的血脉都与故乡紧紧联系在一起,故乡对他来说不是梦,而是他的生存现场,源于生命本真的悲悯情怀、朴素真诚的表达方式。”

3.1.2 多元化的美学风貌

2004年由诗人刘诚发起的神性写作与兽性写作的创作者们在各自坚守的美学立场上前行,甘肃诗人也在审美品格的坚守上继续进行多元化的探索:“高平的圆融化境,何来的深刻冷峻,李云鹏的孤傲真诚,老乡的幽默智慧,伊丹才让的热情哲思,汪玉良的民族本真、阳的磅礴大气,叶舟的繁复恣肆,古马的苍茫温热,娜夜的含蓄细腻,高凯的质朴机智,匡文留的热烈奔放。”

总之,在诗歌被严重边缘化的今天,甘肃诗人扎根内外和谐的多色文化土壤,以借助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多元化的审美风貌为时代立言并显示出了不凡的实绩。

此篇稿件为2012年甘肃省社科项目"新世纪甘肃省文学的多元化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I2107WX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甘地名言10篇

学习

王昌龄的资料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王昌龄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王昌龄的简介十个字,王昌龄的资料卡片。一、王昌龄之生年关于王昌龄的生年,由于资料甚少,今学者中有诸多说法。闻一多在其《唐诗大系》[2]中,推测王昌龄的生年在公元698年,其根据未有陈述。谭优学《王

学习

拼布艺术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拼布艺术论文,内容包括拼布艺术外文文献,拼布毕业设计稿。一、拼布艺术探源拼布工艺历史悠久,据载最早起源于欧洲和中国北方地区,人们为了御寒而产生的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受到寒流侵袭,由于物资匮乏,穷人只能将废旧的

学习

云计算与物联网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云计算与物联网,内容包括物联网和云计算结合的实例,物联网的云平台与云计算。2009年8月7日,***在无锡视察时,明确提出“感知中国”的提案,这充分表明***府对物联网产业的支持程度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学习

中国梦童谣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梦童谣10篇,内容包括中国梦童谣100首文字,共筑中国梦童谣。你拍四我拍四,诗书礼仪学写字;你拍五我拍五,尊敬师长孝父母;你拍六我拍六,祖国强大意志够;你拍七我拍七,尊老爱幼好风习;你拍八我拍八,学习***遍地花;你拍九我拍九,航天科

学习

苜蓿草种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苜蓿草种植10篇,内容包括苜蓿草种植案例,苜蓿草种植企业。紫花苜蓿是一种豆科牧草,人类栽培苜蓿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苜蓿种子。苜蓿草产量高、富含蛋白质、适口性好,一亩苜蓿干草所含

学习

长城课件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长城课件10篇,内容包括长城课文教案ppt,长城教学演示课件ppt。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背诵课文。3、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的资料,了解长城与运河建造的历史背景、作

学习

春晚策划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春晚策划10篇,内容包括春晚流程策划方案,春晚综艺晚会策划方案4篇。二、主题《和谐之春》三、主办中共××县委、××县人民***府四、晚会名称××县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暨“三万三讲”活动表彰大会(横额)。五、演出形式及人员

学习

木兰辞全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辞全文10篇,内容包括木兰辞十首全文,木兰辞全文译文注释文字版。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里,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的一生是个传奇。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

学习

护士年中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年中总结,内容包括护士年终总结锦集7篇,护士个人年度总结范文。六、护理人员较出色的完成护理工作1、坚持七、存在问题:1、个别护士素质不高,无菌观念不强。2、整体护理尚处于摸索阶段,护理书写欠规范。3、由于护理人员较

学习

赞颂祖国的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赞颂祖国的诗10篇,内容包括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李白。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今朝如此辉煌,赖******国策指方向。忆峥嵘岁

学习

安全培训总结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培训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安全培训工作总结范文,安全培训汇报模板。2、安全生产知识教育主要包括一般技术生产教育,一般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安全生产管理基础知识、常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常用

学习

银行资产保全工作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资产保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银行资产保全工作存在的困难,银行规范资产保全工作总结。4、领导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分行中层是机关业务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执行分行领导决策和加强员工凝聚的主力,2020年以来本人在业务

学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0篇,内容包括四年级部编版下册语文教学计划,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新的学期开始,教学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学期是小学中年级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强化教学,为高年级阶段打好基础,现针对本

学习

妇女节祝福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妇女节祝福10篇,内容包括妇女节祝福动图,妇女节祝福。2.别让忙碌充满你的生活,别让工作占据你的空间,别让琐事排满你的时间,别让自己没有休息的时间,别让自己没有喘气的时间,今天是三八节,记得多休息。3.今天我有三项纪律:不喝酒,不

学习

有关读书名言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读书名言10篇,内容包括劝人多读书的名言,读书重要性的名言。2)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3)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鲁迅4)学习专

学习

中秋节名言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名言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的名言名句五个,关于中秋节的名言有哪些呢。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4、目穷淮海满如

学习

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人生价值观的名言警句,人生各自有光名言警句。3、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卢梭4、人生包括两部分:过去的是一个梦;未来的是一个希望。5、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有价的人生。佚名6、人生的

学习

张海迪名言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张海迪名言10篇,内容包括张海迪经典语录大全,关于张海迪的故事的名言。3、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4、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5、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学习

职场励志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职场励志名言10篇,内容包括金句名言短句励志职场小故事,职场励志文章大全。3、职场不是走秀场,而是斗兽场,比的不是谁更厉害,而是谁能生存下去,能活得久。4、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5、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

学习

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利益高于道德的名人名言,外国关于道德的名人名言。3、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治上的美德。4、感情有着

学习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科学精神的名言警句,与科学精神有关的名言。3、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华罗庚4、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亚里士多德5、对科学家来说,不可逾越的

学习

关于文学的名人名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文学的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文学名人的美好语录,关于文学的名人名言大全。一、孔子的“名实之辩”及其语言哲学意义名实关系,即语言与存在或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先秦哲学家首要关注的语言哲学问题。冯友兰先生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