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全文10篇

木兰辞全文篇1

关键词:花木兰 误读 新解

一.文艺作品中的花木兰

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里,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的一生是个传奇。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

文学作品《木兰辞》以浪漫抒情的华章,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的传奇,塑造了一个忠孝智勇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一个不朽的文学经典。

《木兰辞》所描写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忠大孝的奇女子。因为担心父亲年迈力衰,不再适合远戍边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从***之后,花木兰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立下赫赫战功,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出对国家、对君王的赤胆忠心,并得到了君王的嘉奖――“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至此,花木兰可谓成全了大伦大礼大节,做到了忠孝两全,其形象高大完美。

更为难得的是,功成名就之后,花木兰并没有贪恋君王所赐予的荣华富贵,而是惦记着家中年迈的父母,希望君王让她回去尽孝。“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奉孝义重千金的行为,不仅表现出她大孝的善良本性,更表现了她淡薄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她的形象在高大辉煌之上,更多了一层飘逸洒脱的浪漫气质。

当然,历来最为人们所赞叹的还不只是花木兰的大忠大孝,更有她的聪明智慧。花木兰从***多年,同行的战友们居然没有发现她女扮男装的秘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长期与一大帮男同志共同征战、共同生活,只要言行举止稍有破绽,就有可能泄露身份秘密,而花木兰却做到了滴水不漏。以至于当花木兰脱下男装换女装,“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这不只是靠细心谨慎就能够做到的,更加需要高超的智慧,才有可能从容应对、全身而退。

正是大忠、大孝的品格,大智、大勇的气概,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成就了花木兰的英雄传奇。

二.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

不但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她是一个浪漫的传奇,在各地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里,她也是一个传奇英雄。

河北当地传说花木兰曾戍边燕山。所以,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奠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碑文为元朝人达世安的《汉孝烈将***记》:“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好久,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

此碑立于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常被人们用以作为花木兰真实身份的佐证。

《河南通志》载: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

侯有造《孝烈将***祠像辨正记》载:将***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

另据《黄陂县志》载:木兰山北双龙镇朱异(字寿甫)之女木兰,十八岁女扮男装,替父参***,英勇征战十二年,扫灭羌胡,功悬日月,晋封为将***。她不受朝禄,卸戎装归乡,侍奉双亲,成老阁九十寿终,葬于木兰山北,墓前竖碑曰“木兰将***之墓”。

各种传说,言之凿凿,似乎花木兰确有其人。然而,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却称“不知起于何代”。《古今乐录》则称:“《木兰诗》本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花木兰究竟只是一个文艺形象,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到底是从现实走进文学的,还是由文学走进现实的?她到底是哪里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花木兰作为一个传奇英雄,已经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成为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给予我们的生活以丰厚的营养。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河南虞城有一座木兰祠,祠堂有一副楹联:奇孝皆奇忠奇女直等奇男子;大伦全大礼大节堪当大丈夫。这是千百年来普通百姓对花木兰传奇人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也是长期以来民间对花木兰形象的解读。

三、真实历史空间里的花木兰

也许木兰从***的事件确实在某个历史时刻发生过,但却不一定像《木兰辞》所描绘的那样浪漫,也不一定像民间传说所描绘的那样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无论是对《木兰辞》中作为文艺形象的花木兰,还是对各地民间传说中的“真实”的花木兰都存在严重的误读。当我们穿越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迷雾,用历史现实主义的态度来重新审视《木兰辞》和民间的花木兰传说,我们将会发现一个命运迥异的花木兰――在真实的历史空间里,花木兰不是一个浪漫的传奇英雄,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角色。

首先,木兰从***是被迫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女子是应该谨守妇道,足不出户,一心相夫教子的。评价女子的标准是女工、才艺和妇道。像《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那样“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才称得上贤淑女子。所以女子不爱红妆爱武装,放弃才艺不学而去从***打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花木兰也不能例外。

从《木兰辞》的字里行间看以看出,花木兰之从***入伍,完全是为势所迫。“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她该怎么办?她能怎么办?“可汗大点兵”,无非就是摊派兵役抽壮丁――每家一个,谁家都不能少!

与传说中的花木兰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的真实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据史书记载,淝水之战前秦***阀苻坚的大***就是抽丁拉夫组织起来的。战前苻坚下令:“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这一段史料对于我们理解花木兰为什么要放弃温软舒适的香闺生活而选择代父从***极有借鉴意义。

《木兰辞》说花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但她真的很愿意卸下红妆去从***打仗吗?细心的读者可以从诗文的开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看出,对于代父从***,花木兰的内心其实很矛盾:让年迈的父亲去还是自己去?自己一个女子怎么去?去了之后会怎么样?……她真的十分无奈,十分挣扎!

其次,花木兰的***旅生活是艰难痛苦的。

《木兰辞》对花木兰十年的***旅生活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颇具浪漫色彩。但要知道,对于一个柔弱女子来说,从温暖舒适的闺阁走上刀光剑影的战场,去和凶顽的敌人搏命沙场,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且不说刀剑无情随时有生命危险,单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就足够令人难以忍受:长期曝露在漠北的烈日、寒风和雨雪严寒中;风餐露宿,迁徙不定;长期与一帮男人混迹在一起,生活十分不方便,还要时刻担心暴露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这一切对于花木兰来说,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痛苦的煎熬。

其三,花木兰的后半生注定是凄凉孤独的。

《木兰辞》对花木兰退役后的生活只字未提。花木兰的后半生到底生活得怎么样?我们只能凭空去想象。十年的漠北征战,花木兰的形象一定有了很大的改变:长期的战场厮杀格斗,使她的嗓门变得高亢了,腰身变得粗壮了,性格变得暴烈了;漠北的烈日、寒风和沙尘使她的面容变得黝黑了,皮肤变得粗糙了,她不复拥有当年的花样年华,不再拥有当年的花容月貌和曼妙身姿,甚至在心理上她都可能发生了性别认同的错位,很难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女子。

在古代中国,女子十五岁即被认为已经成年――称为“及笄”。“及笄”就意味着到了婚嫁的年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女子结婚的平均年龄也就十六七岁左右。与花木兰大略同时代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角)就是“十七为君妇”的。而花木兰退役之后应该多大呢?保守估计她代父从***时大略十五岁,如果采信“壮士十年归”的说法,她服役时间是十年,那么她退役时至少二十五岁;如果采信“同行十二年”的说法,她服役的时间是十二年,那她退役时至少二十七岁。如果采信《黄陂县志》“十八岁女扮男装,替父参***,英勇征战十二年”的说法,那花木兰退役时就已经三十岁了。

不难想象,二十六七岁甚至三十岁大龄的花木兰,因为长年征战而不再漂亮的花木兰,在那个战乱动荡男女比例本来就不平衡的年代,是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的。所以,《黄陂县志》载“(花木兰)成老阁,九十寿终”――即花木兰退役后终身未嫁,成了老闺女,直到九十岁寿终正寝――是很可信的。

作为一个女性,花木兰一辈子只为一个传奇而活着,她并没有享受到爱与被爱的快乐,没有享受过婚姻与家庭的温暖,直到九十岁还是个老闺女……血与火是她青年时代的主色调,孤单凄凉是她后半生的主旋律,这难道不是悲剧人生?有哪个女人愿意这样过一生呢?

花木兰的传奇是如此浪漫,然而,真实历史空间里的花木兰却是如此悲催!

四、《木兰辞》折射了一个悲情的时代

花木兰的悲情人生,折射出的是一个悲情的时代。

花木兰所在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以历史现实主义的眼光来审视,《木兰辞》之于南北朝时代兴起,既是文学对现实状况的艺术反映,也是文学对现实需要的及时表达:面对连年战乱,男丁大幅减员的现实,民间希望女儿能像男儿一样服兵役,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而面对兵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各路***阀***权也乐得鼓励女子从***,以扩充兵源。花木兰作为一个时代英模,正好符合了大家的期待,可作为先进典型来宣传,以制造“花木兰效应”――以大忠大孝的美誉,以“赏赐百千强”的诱惑,以保卫国家的名义,鼓动更多女子来为***阀***权卖命……于是,《木兰辞》应运而生。

木兰辞全文篇2

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木兰的故事,她女扮男装,挺身而出,代父从***,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它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杰作。   而今这篇中国“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海外又掀起一股“木兰热”。在国内,一些学者也纷纷为木兰和《木兰诗》而撰文,很多人认为木兰氏起于隋唐,所言《木兰诗》出自唐人之手。今究该说,不难辨识他们是步南宋章樵和左克明的后尘。樵著《古文苑》,克明著《古乐府》,二人并言“木兰诗”为唐人作。现究章、左二说,实源于北宋的***丛书《文苑英华》,就在该书的卷三三三[部]已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韦元甫,于是,在南北朝时代未署作者姓名的《木兰诗》,到了宋代始被韦氏盗名,对此,该书编者也知有弊,不得不笔端搪塞,另借含糊之意,随于其下自注小字“韦元甫续、附入”,尚不灭该诗为前人所作之迹。载入《文苑英华》的《木兰诗》,从此剽为韦氏所作,而且,开头第一句就改写成“唧唧何力力”,其错中错,移花接木之术,以及附于韦氏之荣,都导致后人嘲笑。再看宋初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题名《木兰诗二首》,郭氏将未署名的古诗排列在前,韦氏新作排于后,新老分明,同时在题下,标明唐人韦元甫续与“附入”二字,由此,可以断定唐以前即有《木兰诗》。   《木兰诗》始于南北朝的见证:   首先从该诗全文来鉴别:诗内曾提到的“可汗”一辞,这在《旧唐书·音乐志二》:“后魏所谓〈簸逻〉也,其曲多‘可汗’辞”。又在《乐府诗集》卷二十一载:“后魏之世,有〈簸逻歌〉,其曲多‘可汗’之辞”。二书所证,《木兰诗》实存南北朝迹象。另外,诗中描述木兰女“对镜帖花黄”一句,它正是北朝人所沿用的民间风土习俗,那时妇女的化妆方式,往往浓饰“额黄”以求其美,这在《北齐校书***》里,已绘有当时女子的额黄像,流传于今日尚存,该***像的所施“额黄”那时相当流行,古人所遗此***,堪称力证。   其次,南朝陈后主时,由释智匠在光大二年(568年)所编成的《古今乐录》相继问世,其中就有《木兰诗》一首。除此,郭氏《乐府诗集》“木兰诗”里,首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已证古有未署作者名字的木兰诗。但是近年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条南北朝的孤证,不免有疑。故另举他例:南朝[梁鼓角横吹曲]其中即有〈木兰曲〉一折,并言木兰女代父从***事。从《辞通》和一些姓氏书里,又皆言有南朝宋何承天的《姓苑》载其“花姓;木兰氏,任成人”。还有《中国姓氏辞典》花姓条:引述“〈姓苑〉始见花姓,〈述异记〉载北朝有女英雄花木兰”。所以笔者认为,将这篇描写巾帼英雄的简明史诗,归于南北朝,是无可置疑的。

    

木兰辞全文篇3

关键词:尽孝,忠君,爱国,个人价值

我国南北朝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使得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的故事流芳百世,妇孺皆知,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我们不会忘记木兰替父从***的侠肝义胆,不会忘记她“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坚毅顽强,不会忘记她功成不受赏、凯旋归故里的磊落轩昂,还有她脱去战袍后那种青春女子的纯真烂漫。正因为如此,美国迪士尼和中国导演马楚成都先后将其搬上大荧幕,为木兰这一形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木兰从***的这一传奇故事的情节线条应该说是简单清晰的:可汗征兵,代父从***——***营拼搏,立功疆场——凯旋而归,辞官归家。在木兰从***这一故事中,有许多可以被利用的类型元素,“忠”“孝”的精神、女性的性别倒错、一场战争、一次可能发生的爱情。一般来说,大多数人认为木兰故事的核心是关于忠和孝的冲突,因而,木兰在人们印象中就成为了一个尽忠尽孝,侠肝义胆的奇女子。历来文人作家,编剧导演毫不吝啬的将木兰的忠孝两字反复吟诵。在中国影片《花木兰》和美国迪士尼影片《Mulan》中,都是尽力表现木兰的爱国和尽孝。但细细品味之下,同样的爱国行为,却有着别样的文化内涵。

一、替父从***

木兰从***这个故事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暂且不论此场战争的开始是抗击入侵还是为了开阔国土,总之国家征兵,一家要出一名男丁,应征入伍,保家卫国。

木兰从***这个故事中,一开始是想表现木兰的孝道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家中无其他成年男子,父亲年老体弱,若上战场,生死难测,木兰只有易装替父从***。在中国影片《花木兰》中,继续秉持这一观点:木兰父亲要去接***书的时候,她拉住父亲:“爹,你身体不好,你去不了。”出于身体的考虑,木兰阻拦父亲参***,这是孝道。可这毕竟是皇上在号召他的臣民为他战斗,“尽忠”理所当然,可“尽孝”也不容推辞,而折衷的办法就是木兰易装从***。中国历来尊崇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提倡的正是家庭在社会中的本位地位。孟子讲五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其中有三伦在家中,一伦在国家,一伦在社会。可以说,家族集团是构成国家的社会基础。这种家族本位具体的表现在就是“忠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个人要对家族长辈尽孝,然后延伸至为国家尽忠。在中国的伦理观念中,“孝”是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是孝的扩大。二者是一致的。

在美国迪士尼影片《Mulan》中,木兰劝阻父亲接受***牌,说:“爹爹,你不能去。大人,求求您了,我爹他已经为国家效劳一辈子了……”这里木兰给出的理由是父亲年岁已大,而且已经为国效劳了一辈子。这个理由,隐约透露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是有了国家才有个人,当国家需要它臣民的付出时,没有可以拒绝的理由。美国文化的主线却是个人本位,人民对国家的义务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寻求个人的发展,谋求个人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人生的目标,集体利益不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和自由不容侵犯。

于是,在美国人看来,木兰替父从***的理由也不全是为父着想。影片中,木兰因为女儿身被大***遗弃,她在沮丧之余却意识到:“或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通过木兰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木兰替父出征的潜意识:希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完全被取代了。自殖民时期,美国拓荒者们挣脱先前旧世界禁锢于他们身上的社会枷锁以来,自立的精神就一直延续至今,他们认为人应该为个人而生存。这种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于是,在《Mulan》中,木兰从***的理由就被替换为想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了。

木兰辞全文篇4

(一)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二)木兰的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三)木兰诗里的成语

成语

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这件事。)译文: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译文: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真

(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四)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辞全文篇5

关键词:落英 《桃花源记》 《离骚》 初始 陨落

“落英”一词最早应出现在屈原《离骚》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许多学者把此“落英”中的“落”释为“初始”“始生”义,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落”应为“陨落”“坠落”义。

有论者引《尔雅》曰:“俶、落、权舆,始也”,谓“落”训“始”,岂不知《尔雅》又曰:“陨、磒、湮、下、降、坠、摽、蘦,落也。”可见“落”训“始”、训“陨落”,都有字书根据。在屈原《离骚》中,“落”字一共在四处出现,除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句,其他三处是: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辟荔之落蕊。

(3)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此三句中的“落”皆为“坠落”“陨落”义。《楚辞》全书中,“落”皆表“草木凋零”义,并无“初始”义,因此单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释为“初始”“始生”义实在有些牵强,缺乏充足的例证。楚辞中作为离骚同类文体的足以证明“落”实为“坠落”“零落”义。

(4)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宋玉《九辩》)

(5)草木摇落时槁悴兮。(刘向《九叹·远逝》)

(6)廓落寂而无友兮,谁可与玩此遗芳?(庄忌《哀时命》)

我们还可从先秦散文中考证“落”字义,先秦散文中有“落”字的很多,均无“始”之义。例如:

(7)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琵琶圻古冢甓文》)

(8)二十有八载,帝乃砠落。(《尚书·尧典》)

(9)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礼记·月令第六》)

(10)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春秋·左传僖公十五年》)

(11)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落。(《国语·晋语二》)

(12)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13)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在宥第十一》)

这些例证更进一步揭示将“秋菊落英”中的“落”解释为“初始”证据不足。《说文》:“落,凡草曰零,木曰落。”即“草木凋衰”义。《辞海》释“落”为“下降”“降落”所举例证就是《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辞海》中“落”的释义有15项之多,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释义。左思《蜀都赋》“落英飘摇”中“落”有“掉落”“飘落”义。

根据对文见义也可考证此“落”实为“坠落”“凋落”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中,“朝饮”对“夕餐”,“木兰”对“秋菊”,“坠露”对“落英”。“落”与“坠”相对,就应与“坠”意义相近。《说文·土部》:“坠,陊也”。《阜部》:“陊,落也”。“落”与“坠”义同,都有“坠落”之义。因此笔者认为《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实为“坠落”“凋落”义。

有学者将《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句中“落”的字也释为“初始”义,笔者认为此“落”还应释为“坠落”。陶渊明文集“落”字一共出现11次,如下:

(1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5)常恐霜微至,零落同草莽。

(16)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17)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18)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19)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20)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21)亭亭明轩照,落落清瑶流。

(22)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23)落英缤纷,芳华鲜美。

(24)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

例(22)中的“落落”为“清澈貌”,除去“落英缤纷”句,其余9例“落”字均为“坠落”义是毫无疑问的。既然陶渊明文集中“落”字多为“坠落”义,那么突然出现“始生”义,也缺乏理论依据。笔者在反映这一时期的训诂专著《广雅》中也未能找到将“落”释为“初始”义的证据。有些学者不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单从文学鉴赏角度去主观臆测,认为“落英缤纷”解释为“落花满地,是一派衰败零落的景象”,这和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美景极不协调。其实,我国古代诗文中就有大量的以“落花”来表现春光明媚、热烈繁盛景象的诗文,“落英缤纷”未必就不美,不一定就煞了风景。不从语言事实出发的猜测是不可靠的。我们在考证某一个词义时,应该注意语境,从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大量例证来证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中的“落”字和陶渊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落”字,都是“坠落”义。

参考文献:

[1][晋]郭璞.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游国恩.楚辞论文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5][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吕静.春秋时期盟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游国恩.离骚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王启涛.“落英”新诠[J].古汉语研究,2000,(2).

[9]李永明.“落英”新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6).

[10]钱玉趾.“夕餐秋菊之落英”之我见[J].文史杂志,1998,

(3).

[11]杨庆鹏.《离骚》“秋菊落英”之“落”字解诂[J].毕节学院

学报,2008,(6).

[12]龙智先.重释“落英缤纷”[J].现代语文(初中读写版),2004,

(2).

木兰辞全文篇6

关键词:《离骚》 植物名称 植物崇拜 音节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开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自古以来,对于《离骚》众说纷纭,研究层出不穷。《离骚》的内容异常广博,从人间到仙界,从庙堂到山野,从高山到深林,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在《离骚》异常广博的内容之中,植物始终是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离骚》中的植物

经查证,《离骚》中共有34种用来表示植物名称的词,这些词共出现了74次。现将这34种词及其出现频次列举如下:江离(2次),芷(3次),宿莽(1次),草木(2次),芳(11次),椒(6次),菌桂(2次),蕙(5次),(3次),兰(10次),留夷(1次),揭车(2次),杜衡(1次),秋菊(1次),木根(1次),薜荔(1次),胡绳(1次),芰(1次),荷(1次),芙蓉(1次),F(1次),(1次),(1次),扶桑(1次),若木(1次),琼枝(2次),}茅(1次),茅(1次),筵(1次),草(3次),艾(2次),荃蕙(1次),萧(1次),f(1次)。

《离骚》中出现的这34种用来表示植物名称的词,有的是通名,有的是专名。表示植物通名的词有3种:草木(惟草木之零落兮),芳(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草(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而其他31种词,都是植物的专名。

这31种用来表示植物专名的词,其具体所指有相关联或者相重复的情况存在。

(一)具体所指相关联的词

有2组:

1.菌桂――蕙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离骚》)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有“菌,薰也。其叶谓之蕙。则菌与蕙一种也。别言蕙。又云:矫菌桂以纫蕙;则菌桂自是一物”“蕙,香草。《本草》云:薰草一名蕙草,生下泾地。”由是可知,菌桂与蕙乃同一种植物,菌桂是整株植物的名称,而蕙用来专指菌桂的叶子。

2.荷――芙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

《楚辞补注》中有:“荷,芙蕖也。《尔雅》曰:荷,芙蕖。注云:别名芙蓉。《本草》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荷是叶子,花苞叫菡萏,花朵叫芙蓉。由此可知,荷与芙蓉分别是同一种植物的叶子与花。

(二)具体所指相重复的词

有2组:

1.芷――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G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离骚》)

《楚辞补注》中有“芷,香草名。芷幽而香。白芷,一名白,生下泽,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楚人为之药”“,白芷也”。芷与,只是写法不同,读音相同,具体所指亦相同。

2.木根――芷

G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离骚》)

《荀子》云:“兰槐之根,是为芷。”注云:“苗名兰槐,根名芷。”木根通指所有植物的根,而芷特指兰槐这种植物的根。木根与芷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通称,一个是特指。

除去3种表示植物通称的词以及4种相关联或者相重复的词之后,《离骚》中共有27种具体的植物。

二、《离骚》中植物分类

《离骚》中共有34种表示植物名称的词,其中有3种是通称,有4种与其他词表示的具体所指相关联或者相重复。除去这些相关联以及相重复的词,《离骚》中共有30种表示植物名称的词。对于这30种植物,我们将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来加以深入研究。

(一)文化色彩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来表达自己情操与志向的载体。植物作为《离骚》的重要组成部分,难免会被作者赋予特殊的文化底蕴与色彩。在《离骚》中,植物不仅有好有坏,还存在着等级差异。

1.在《离骚》中的27种具体植物里,香草有江离、芷、宿莽、菌桂、蕙、芷、留夷、揭车等23种,恶草有F、、、茅4种。如: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楚辞补注》:“江离,香草名”“芷,香草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离骚》)

《楚辞补注》:“留夷,香草也”“揭车,芳草”“杜衡,香草也”“芷,香草也”。

F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离骚》)

《楚辞补注》云:“三者皆恶草。”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离骚》)

五臣云:“茅,恶草。”

植物有好坏之别,正是因为屈原心里存在着好与坏的标准。屈原作为楚王的好臣子,人民的良心官,却忠而被谤,直而被贬。被谤被贬之后,他依然如故,坚持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贬斥着自己所痛恨的,“F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2.江离、芷、宿莽、菌桂、蕙、芷、留夷、揭车等23种植物虽然都属于香草,但它们的地位也不是平等的,而是有着等级差别的。

兰是最尊贵的,是君子;蕙次之,是士夫;椒f更次之。黄庭坚《兰说》云:“兰生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同生而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兰似君子,蕙似士夫。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楚人贱蕙而贵兰矣。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华,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也。蕙虽不若兰,其视椒、f则远矣。其言兰蕙如此,当俟博物者。”

香草之间存在着的等级差别反映了屈原心里存在着的等级差别。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等级森严。生活于这一社会背景下的屈原,难免会带有当时社会的烙印。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显得屈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真实。

《离骚》中的植物之所以会有好坏之别、等级之差,根源在于屈原这个人。屈原将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以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附加于《离骚》中的植物之上。

(二)草木之别

在《离骚》中的27种具体植物里,有的是草类,有的是木类。草类植物有江离、芷、薜荔、胡绳、芰、芙蓉等23种,木类植物有椒、木兰、扶桑、若木、琼枝5种。(笔者注:木兰属于兰的一种。《离骚》中的兰,除木兰是木类植物外,均为草类植物。)草类植物名称远远多于木类植物名称。香草是当时的士大夫佩戴于身上的,需求量大;而香草比香木数量更多,更容易得到;并且香草更易于处理,佩戴起来更轻便:因此,草类植物名称远多于木类植物名称。

(三)“兰”内部之别

兰在《离骚》的植物群里是一种尊贵的象征,是君子的代表。在《离骚》里,兰一共出现了10次,出现频次仅次于芳。而芳是植物的统称,所以在《离骚》中的27种具体植物里,兰是出现频次最高的植物。作为这样一种植物,《离骚》中的兰还可以继续细化出木兰、秋兰。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楚辞补注》:“兰,香草也,秋而芳。颜师古云:兰,即今泽兰也。《本草注》云: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水经》云:零陵郡都梁县西小山上,有s水,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泽兰如薄荷,微香,荆、湘、岭南人家多种之。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草生水傍,叶光润尖长,有歧,阴小紫,花红白色而香,五六月盛。而泽兰生水泽中及下泾地,苗高二三尺,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月八月开花,带紫白色,此为异耳。陆机云:其茎叶似药草。泽兰广而长节,节中亦高四五尺,汉诸池苑及许昌宫中皆种之。《文选》云:秋兰被涯。注云:秋兰,香草。生水边,秋时盛也。《荀子》云:兰生深林。《本草》亦云:一种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黄赤。《楚词》有秋兰、春兰、石兰,王逸皆曰香草,不分别也。近时刘次庄《乐府集》云:《离骚》曰:纫秋兰以为佩。又曰: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今阮、澧所生,花在春则黄,在秋则紫,然而春黄不若秋紫之芬馥也。由是知屈原真所谓多识草木鸟兽,而能尽究其所以情状者与。”

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木兰,《本草》云:“木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高数仞。”

屈原在《离骚》中对兰进行了这样细致的分类,和中国早期社会先民的植物崇拜息息相关。中国的早期社会以农耕为主要劳作方式,植物不仅意味着粮食,还意味着救命的药草。这种生存状态使得先民十分看重植物,因此对植物有着细致的分类。类似于植物崇拜,可以说屈原有一种香草崇拜的心理。而兰作为屈原最为喜爱的香草,自然会更受重视,其分类自然也就更细致了。

《离骚》中的这些植物大多是生活在水边或水中的,这与当时楚国有着大量的湖泊沼泽、山川河流密切相关。《离骚》中的这些植物还可以按照功用来分,比如萧是用于祭祀的,艾可作药用,等等。

三、《离骚》中植物名称的语言学特点

《离骚》中的植物名称,除去3种植物的通称,还有31种。在这31种植物名称中仅有宿莽、秋菊、木根3种植物的名字是双音节词,还未占到1/3;剩下的28种植物名称中,有13种是多音节语素:江离、菌桂、留夷、揭车、杜衡、薜荔、胡绳、芙蓉、扶桑、若木、琼枝、}茅、荃蕙,大约占1/2。由这种情况看来,《离骚》中的植物名称以单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中以多音节语素为主。这与先秦时期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历史事实相吻合。

四、结语

屈原以荆楚风韵为创作背景,以形态各异的植物为情感载体。这些植物寄寓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离骚》透过植物这一物质载体,反映出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文化心态,等等。《离骚》中对这些植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较为丰富和广泛的自然知识。这不仅反映了早期的风俗民情和先民的植物崇拜心理,而且充分反映出文学既取材于社会,也取材于自然。

参考文献:

[1][宋]洪兴祖,白化文,王逸.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晋]郭璞.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唐]杨.荀子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晋]郭璞.山海经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2.

[5][汉]司马迁,萧枫.史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6]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木兰辞全文篇7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虚词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奔:

(1)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狼》

(2)指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

(1)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

已后矣)(《捕蛇者说》)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4)动词:靠,挨着(其两膝相比者)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并:

(1)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一共 (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4)和,以及(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C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盈寸)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3)动词:著称(不以千里称也)

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量词,读shèng(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2)坐,驾(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辞:

(1)推辞(蒙辞以***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

所旁丛祠中)

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木兰辞全文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辞全文篇9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木兰辞全文篇10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出现在课文第3自然段开头的四句话。我问学生:“你们平时到商店买东西,有没有发现那里的商品摆放有什么规律?”学生立刻回答:“同样的商品会放在一起销售。”我又问:“那么,木兰到集市去,在东市买了一匹骏马,怎么会到西市买鞍鞯,再到南市买辔头,最后到北市买长鞭呢?难道古人这么不会做买卖吗?”学生陷入深思。很快,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老师,这里的东市、西市、南市和北市,是不是指的是同一个地点,就是集市呢?”我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大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就是这四个“市”实际上指的是同一地点――集市。

这时我才启发学生,这就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根据互文的定义,学生很快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木兰到集市上买了一匹骏马,一副鞍鞯,一副马嚼子和缰绳,以及一把马鞭。

我又适时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学生再读课文,得出答案: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一是诗歌这种体裁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为了表现木兰从***前的准备是多么的匆忙,从而侧面表现战事的紧急,照应上文“可汗大点兵”。没想到这几句互文,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我先让学生把这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学生一致译为:将***身经百战壮烈牺牲,壮士从***十年胜利归来。我又问学生:“难道将***就这么倒霉,全部壮烈牺牲,而壮士却一个没死,都胜利归来?这符合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吗?”学生答:“将***和壮士都有可能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凯旋。”此刻,一些反应快的学生突然醒悟:“老师,这不就是您说的互文吗?”我肯定地点点头,表示赞同。一个学生接着说:“这两句话,上文里省去了下文里将要出现的‘壮士’,下文里省去了上文里已经出现的‘将***’,合在一起,应是‘将***壮士百战死十年归’。”话刚落音,一个学生便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把句子重新翻译为:将***和壮士身经百战,从***多年,有的壮烈牺牲,有的胜利归来。看到学生对互文这么感兴趣,我也来了兴致,并趁势又提出下句。

3.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我带领学生读到这里时,一个学生主动向我提出疑问:“老师,木兰既然打开了东边房子的门,怎么会坐在西边房子里的床上呢?”这确实是个问题,值得探究。

我对学生说:“那么,如果按照你们的意思,这句话应该怎么说?”

学生答:“应该是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

对此其他学生没有疑义。一个学生突然说:“老师,这也是互文呀!”

我问:“怎么个互文法呢?”

学生答:“‘开我东阁门’”的后面,省去了‘坐我东阁床’,因为后面已有‘坐我西阁床’;而‘坐我西阁床’的前面,又省去了‘开我西阁门’,因为前面已有‘开我东阁门’。”

我笑着鼓励学生:同学们都很聪明,理解得也到位,这的确是一种形式灵活的互文。至此,我又引导学生,看看课文里还有没有互文句了。

4.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又找到两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我让学生说出理由。一个学生答:“‘当窗’和‘对镜’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应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接着一个学生很顺畅地把这两句翻译为:木兰对着窗户打开镜子梳理像云一样的秀发,给自己脸上贴上花黄。

课文上到这里,学生对互文的理解加深了许多,而且还对文本发生了兴趣。于是,我乘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味一下,自己还遇到过哪些互文句,并把它们写下来,翻译出来。五分钟后,学生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选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译为:岐王宅里寻常见,几度闻,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见。)

秦时明月汉时关。(选自王昌龄《出塞》。译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选自《古诗十九首》。译为:遥远又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主人下马客在船。(选自白居易《琵琶行》。译为:主人和客人同时下了马,又一起来到船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选自辛弃疾《西江月》。译为: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风拂来,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烟笼寒水月笼沙。(选自杜牧《泊秦淮》。译为:迷离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木兰辞全文10篇

学习

甘地名言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甘地名言10篇,内容包括甘地十大名言,英迪拉·甘地名言。3、我们必须学会尊敬别人,不是因为他们有着怎样的价值,而是因为他们是人。4、父母用他慈爱的眼泪,洗净我污浊的心灵,用爱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泪胜过千言万语的训诫,愈加坚定我

学习

王昌龄的资料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王昌龄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王昌龄的简介十个字,王昌龄的资料卡片。一、王昌龄之生年关于王昌龄的生年,由于资料甚少,今学者中有诸多说法。闻一多在其《唐诗大系》[2]中,推测王昌龄的生年在公元698年,其根据未有陈述。谭优学《王

学习

拼布艺术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拼布艺术论文,内容包括拼布艺术外文文献,拼布毕业设计稿。一、拼布艺术探源拼布工艺历史悠久,据载最早起源于欧洲和中国北方地区,人们为了御寒而产生的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受到寒流侵袭,由于物资匮乏,穷人只能将废旧的

学习

云计算与物联网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云计算与物联网,内容包括物联网和云计算结合的实例,物联网的云平台与云计算。2009年8月7日,***在无锡视察时,明确提出“感知中国”的提案,这充分表明***府对物联网产业的支持程度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学习

中国梦童谣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梦童谣10篇,内容包括中国梦童谣100首文字,共筑中国梦童谣。你拍四我拍四,诗书礼仪学写字;你拍五我拍五,尊敬师长孝父母;你拍六我拍六,祖国强大意志够;你拍七我拍七,尊老爱幼好风习;你拍八我拍八,学习***遍地花;你拍九我拍九,航天科

学习

苜蓿草种植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苜蓿草种植10篇,内容包括苜蓿草种植案例,苜蓿草种植企业。紫花苜蓿是一种豆科牧草,人类栽培苜蓿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苜蓿种子。苜蓿草产量高、富含蛋白质、适口性好,一亩苜蓿干草所含

学习

长城课件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长城课件10篇,内容包括长城课文教案ppt,长城教学演示课件ppt。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诗歌表达的自豪之情。背诵课文。3、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的资料,了解长城与运河建造的历史背景、作

学习

护士年中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年中总结,内容包括护士年终总结锦集7篇,护士个人年度总结范文。六、护理人员较出色的完成护理工作1、坚持七、存在问题:1、个别护士素质不高,无菌观念不强。2、整体护理尚处于摸索阶段,护理书写欠规范。3、由于护理人员较

学习

赞颂祖国的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赞颂祖国的诗10篇,内容包括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李白。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今朝如此辉煌,赖******国策指方向。忆峥嵘岁

学习

安全培训总结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培训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安全培训工作总结范文,安全培训汇报模板。2、安全生产知识教育主要包括一般技术生产教育,一般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安全生产管理基础知识、常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常用

学习

银行资产保全工作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资产保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银行资产保全工作存在的困难,银行规范资产保全工作总结。4、领导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分行中层是机关业务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执行分行领导决策和加强员工凝聚的主力,2020年以来本人在业务

学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0篇,内容包括四年级部编版下册语文教学计划,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新的学期开始,教学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学期是小学中年级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强化教学,为高年级阶段打好基础,现针对本

学习

妇女节祝福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妇女节祝福10篇,内容包括妇女节祝福动图,妇女节祝福。2.别让忙碌充满你的生活,别让工作占据你的空间,别让琐事排满你的时间,别让自己没有休息的时间,别让自己没有喘气的时间,今天是三八节,记得多休息。3.今天我有三项纪律:不喝酒,不

学习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有理数加法练习题10篇,内容包括有理数除法和加法练习题,七年级有理数加法练习题。如,教材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我便进行了简单处理,变成横的是第二个加数相同,斜着是和相同。因为横、竖的规律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就把找斜的规律

学习

木兰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诗10篇,内容包括木兰诗大全及赏析,木兰诗全部全文。

学习

木兰词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词10篇,内容包括木兰辞的全文,木兰词鉴赏大全。3、花木兰:因为你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以后的每一天也都会这样!4、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

学习

安全文明驾驶常识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文明驾驶常识10篇,内容包括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科目三安全文明驾驶常识是科四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行方式逐渐多样化,驾驶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交通堵塞现象的加剧、交

学习

中庸全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中庸全文10篇,内容包括中庸全文朗诵,大学中庸全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圣的本意是“通”,《说文》云:“圣,通也。”《风俗通》曰:“圣者,声也,通也,言其闻声知情,通于天地,条畅万物也。”一方面,出口为听,入耳为听

学习

木兰诗朗读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诗朗读10篇,内容包括木兰诗朗读简短版,木兰诗译文大全朗诵。课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3.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2.了解课文

学习

花木兰朝代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花木兰朝代10篇,内容包括花木兰是哪个朝代故事,花木兰朝代的皇帝。

学习

礼记全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礼记全文10篇,内容包括礼记全文原文最经典的,礼记全篇目录。因为有很多小学生和家长在场,获奖作家曹文轩抓住属于自己的短短几分钟,以丰富的经验和深入浅出的例子解答孩子们的“作文难题”,在快乐的互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作文的

学习

菜根谭全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菜根谭全文10篇,内容包括菜根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菜根谭第十一则全文。4、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大意】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