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朗读10篇

木兰诗朗读篇1

教学时间

主备教师

课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3.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2.了解课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4.复述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孝敬父母、报效国家、勤劳朴实、坚毅勇敢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或关键

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歌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师添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谁说女儿不如男》歌词人物——花木兰导入

二、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文体知识:

乐府 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三、生难字和朗读

机杼(zhù)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 辔头(pèi)燕山(yān)

胡骑(jì)朔气(shuò) 金柝(tuà) 红妆(zhuāng) 著我(zhuó)

傍地(bàng)旧时裳(cháng)

四、朗读:1.听教师诵读2.学生自由朗读3整体齐读

要求: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停顿正确,语气合适。

五、析读课文:

(一)内容简析

1、 课文字词释义

2、诗句内容分析(边诵读边理解)

(二)梳理结构

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代父从***,踏上征途。第二部分:奔赴前线,征战沙场。

第三部分:还朝辞官,亲人团聚。第四部分: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三)、分析人物形象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人物有什么特点?是一个什么形象?

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一个既有女孩的勤劳善良,又有男子勇敢豪迈气概的巾帼女英雄形象。

(四)、把握详略写法特点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

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详略内容的安排来看,有什么好处?

(内容上、结构上)

木兰诗朗读篇2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低吟浅唱

古诗词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含蓄,意象朦胧,意境深远。古诗词教学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入境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前提。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作家遗闻轶事的介绍、角色扮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不管运用何种方式,只要能营造出学习的情境氛围,就是古诗词教学成功的开始。而披文入情的朗诵,是入境的关键。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并不急于播放课文的普通话朗读录音,而是首先请一位曾参加过市独唱比赛获奖的女同学模仿王菲唱《明月几时有》,歌声婉约悠扬,缠绵衷肠,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然后我又播放一位民间艺人用宋韵古调吟唱的视频,尽管听起来没有普通话那样字正腔圆,但看他那低吟浅唱的陶醉样子,同学们感觉很新鲜,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最后,我才播放普通话的朗读录音,让同学们比较以上各种朗诵形式的特点,选择你认为最喜欢的形式来朗诵本词。此时,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涌上来了,觉得读诗词的方式可以不那么正统、死板,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于是便大胆尝试:有用方言读的,有用普通话诵的,有模仿艺人摇头晃脑唱的,真是百花齐放,好不热闹。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学习状态,并逐渐感受到词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有了这种学习情景,再实施下一步的内容鉴赏,这样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文本,字斟句酌,品悟“韵外之致”

诗人的情感通常比较丰富,心弦幽微、灵敏,我们必须深入文本,字斟句酌,才能品出诗词中语言文字的韵味,才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对古典诗歌的品悟,忌随意解读,无限衍义。南宋大思想家、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之法,既先得它外面的皮壳子,又识得它里面的骨髓,方好。”“识得它里面的骨髓”说的就是感悟其“韵外之致”。下面以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上片为例作简说。

李煜是何许人也?他是南唐时的一位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他的词以他被俘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内容风格大不相同。被俘前多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被俘后多倾泻亡国之痛与去国之思,沉郁哀婉。《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就属后期之作,表现的是李煜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其词被前人评价为“字字血泪”。怎样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此特点,感知其中的“愁”与“痛”呢?

首句中,“无言”两字活画出词人的愁容,“独上”勾勒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其下两句中的“如钩”不仅写月形,表时令,而且意味深长。接下来用的“锁”字,锁住的岂只是这满园凄惨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了。此景此情,一个“愁”字了得!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我让学生抓住“无言”“独上”“如钩”“锁”这些关键字眼,字斟句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入词的意境,品味词人内心的孤寂痛苦之情,学生就很好地领悟到诗词的韵味了。

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字斟句酌,深入分析,以结论代替过程,以所谓的教师整体把握代替细致的品鉴,以粗浅的了解代替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机械地强记词中句子外,能品读出李煜由高高在上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帝到成为苟延残喘受尽屈辱的囚徒内心的“愁”与“痛”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仿写续写,激发兴趣,提升能力

教学古典诗词,不仅要提高学生欣赏诗词的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如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以各种形式来模仿创作或对原诗词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那么,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会更浓,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初一的学生对于什么叫词,什么叫词牌名都懵懵懂懂。我曾经在教完《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之后,让学生模仿原词的格式进行创作练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词,词牌名如何运用,体会写词的感受。全词共五句,第一、二、三句和末句都是六个字,前三句和末句就让学生填六个字;第四句四个字,学生就填四个字。选定一个题材,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我展示我的范例作品,说明我是如何根据主题运用相关的字、句对号入座的。这时学生觉得有点头绪了,我便鼓励他们说:“大家继续努力吧,说不定未来的大诗人就在这课室里!”一些悟性高的学生受到了鼓舞,很快就仿写出一些似模似样的作品来。我把较好的习作展示出来,向大家点评,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学生觉得很新鲜,很投入进行仿写、创造,希望老师能赏识自己的作品,点评自己的作品。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写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对诗词的格式、规律,特别是对诗词的情感表达有了全新体验,深刻领悟到原诗作者的思想情怀。

后来,我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关于如何仿写诗词的教学课件,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此后,我每讲完一首诗或词,即使有些没有要求学生进行仿写,都有学生拿他的习作来给我看。我把好的作品收集起来,有的展示在班的“学习园地”里,有的投稿到学校的刊物里并被刊登,同学们觉得很有成就感,大家写诗的兴起更浓了。学生的习作虽然稚嫩,用词、平仄处理方面或有不当,可是他们的创造力却很令人欣慰。

除了仿写诗词外,我还要求学生对某些原诗词进行续写或扩写。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写作形式的训练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鉴赏能力大有帮助。

续写一般是对原诗词的结尾或局部进行再创作,如学完了《木兰诗》之后,我要求学生用白话文就“木兰是女郎”这个问题续写诗的结尾。结果,一些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惊叹。有的写一些奸臣得知木兰是女郎,于是向皇帝告密,皇帝龙颜大怒,要治木兰欺君之罪,木兰全家逃跑;有的写同行伙伴对“木兰是女郎”这个问题,回去该如何向皇上禀告的事,大打出手;有的写皇帝得知木兰是女郎,要治木兰欺君之罪,大批忠良为木兰求情,后来皇帝也不想失去木兰这位爱将,不但不治木兰的欺君之罪,还迎娶木兰为太子妃。

木兰诗朗读篇3

一、在词串的组合中关联记忆

江苏版的语文教材在低学段中设计了朗朗上口的词串识字,这是借鉴着我国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宝贵经验,对于学生大量、形象积累词语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我们在教学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时,不妨也借鉴这样的方法,或以字形结构关联,或以课文内容为背景,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母亲的恩情》一课,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相关内容来整合词语:

唐朝 诗人 孟郊 铭记 游子吟

母亲 缝补 针脚 又细又密 慈爱

春天 生机勃勃 光辉 恩情

《木兰从***》一课则可以根据故事情节来整合:

焦急万分 女扮男装 替父从***

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

赫赫战功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而《黑板跑了》这一课的生字左右结构的字比较多,我们可以将“培、搞、始、计、粉、移”这六个生字集中在一起呈现,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字形中悟到“左窄右宽”类字的结构特征。

根据文本的特点动一番脑筋,巧妙地整合一组组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意义朗读中再现课文相关画面,在激起他们积极主动的丰富想象和联想中从零散走向整体,从符号走向形象,促进美的延伸和意的发掘。

二、在文本的梳理中运用生长

如果说分组意义呈现词语便于学生关联记忆,生发新的理解意象,那么在课文阅读中再次让它呈现出来,便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准确捕捉文本信息,培养概括、复述能力。如在初读《母亲的恩情》后,给学生再现“唐朝、诗人、孟郊、铭记、游子吟”这一组词,学生便能很好地再忆课文情节,清晰地复述出“唐朝诗人孟郊一次要远行,妈妈给他精心缝补衣裳,他很感动,写下了这首诗”。“唐朝诗人孟郊被妈妈的爱感动了,他铭记着妈妈的爱,写了《游子吟》。”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围绕文字练习感悟、运用能力,虽然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但有了学生思考的参与,这些词的使用多多少少融入了他们的言语因子和个体感悟,语言基本得到了生长的基础。总之,通过课文词语的再运用,学生练习了表达,又不知不觉地与文本有了一番亲切接触,他们的言语世界得以进一步丰富。

除了借助词串架起阅读课文的桥梁,我们还可以扣住关键词进行细节品味。《木兰从***》里描写木兰赶往战场的一组词很有特色,“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些词既写出了路程之长,速度之快,又写出了木兰的果断勇敢,如何让学生自悟自感?我设计了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说说想法这些环节,学生读出了节奏,结合插***描述了情境,并深情地赞美了木兰。我再链接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里“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一句,让学生试着改写课文的句子,大家将“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替换成“(木兰)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后,立即叽叽喳喳起来:“这样改不好!都看不出木兰怎么去战场的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太模糊了!”从单纯的词语认知走向“意”和“情”的感知,我们的词语教学一定洋溢着浓浓的母语情义。

三、在表达的选择中习得内化

围绕关键词感知课文,运用它们在复述课文大意中进行词语的再运用,尚处于词语运用的模仿阶段,只有联系具体实际,尝试语言实践,在学以致用中迁移,方能真正内化和发展语言,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仍以《木兰从***》一课第二组词为例:当学生们纷纷不同意运用《大禹治水》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表述时,我顺势提出:“那我们用课文的写法改改《大禹治水》的句子,好不好?”学生兴味盎然,纷纷进入思索状态,不一会儿,便有小手不断举起:“大禹迎着风,冒着雨,顶着烈日,忍着饥饿,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大禹渡大河,过大山,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我将他们的回答稍加整合给予出示,他们开心极了。

借助整合的词语,我们还可以通过用这些词“说说自己的想法”(如用上面《母亲的恩情》里第二组词语说说母亲的爱),“夸夸课文里的人”(如用上述《木兰从***》里第三组词语来夸夸你心中的木兰),写写生活里的场面(仿照《木兰从***》里第二组词语写一写学校运动会开幕时的情景)等,这变 “要我造句”为“我要说”,词语在学生的主动运用中变得鲜活、灵动。

木兰诗朗读篇4

《木兰诗》与《石壕吏》二者在题材上相似,但给人的感受却不同。前者“事奇诗奇人亦奇”,富有喜剧色彩;后者“事惨诗实人更哀”,充满悲剧气氛。

就叙事而言,《木兰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的故事。故事的传奇色彩非常浓烈,而叙事细节却生动逼真。南北朝时期,北朝虽然尚武,但女子是不能上战场的,木兰年轻貌美,勤劳纯朴,为了尽孝道,脱下红装,穿上戎装,奔走战场,巾帼不让须眉,戎马十余载,凯旋而归,辞官拒爵,回家与亲人团聚,重着女装引得战友惊奇不已。木兰以其传奇的经历,而又不失女子本色的英雄形象,在古代诗歌画廊中熠熠生辉。《石壕吏》记叙了安史之乱中,作者投宿一村人家,亲眼目睹暴吏夜色捉人,老翁跳墙逃走,老妪被捉走的悲惨事实。诗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真实地记录了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悲剧:儿子战死,孙子尚在襁褓中,为保全丈夫和儿媳,老妪不顾年迈体衰,被迫挺身而出,替夫行役。诗人隐身在幕后,从旁观者的角度,照相似的笔触,客观真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唯其真实,才令人感到战争的残酷和百姓遭遇的不幸。“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惨”字了得。

就艺术风格上而言,《木兰诗》“诗奇”(沈德潜《古诗源》),昂扬乐观、明朗活泼、富于传奇,堪称北方民歌的典范;《石壕吏》“诗实”,阴郁深沉、含蓄悲怆、极力写实,应属现实主义力作。

首先,《木兰诗》着笔浪漫,诗的叙事背景十分广阔。时间跨度大,“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历时十多年之久;从空间上来说,从集市到征途到战场到朝廷再回到故乡,空间背景十分广阔。征途中,那奔腾千里的黄河,绵延起伏的燕山创造了一幅宏远辽阔的场面。气势豪放、宏大,令人感到舒畅、昂扬,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对木兰征前和归后的铺排描写,节奏急促、明快,从而制造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氛。而《石壕吏》注重写实,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为具体集中。时间跨度小,故事的发生从诗人“暮投”开始到“天明”结束,令人压抑;从空间上来说,《石壕吏》的故事背景浓缩在石壕村的百姓家中,可谓“山村寥落暮烟微”,老妪的家庭凄惨冷清,只剩下老人和***下孙,诗人把大战乱造成的沉重灾难通过一个家庭的遭遇折射出来,风格沉郁顿挫,令人倍感沉重和悲哀。

其次,《木兰诗》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诗中的客观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诗歌把叙述与描写巧妙结合起来,极力在描写中抒情,全诗充满浓郁的抒情氛围。诗歌的情感倾向也非常明显和强烈,字里行间皆流露出对木兰的赞美之情。尤其是结尾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情调坦率爽朗,充分显示了北朝民歌的特色。《石壕吏》则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诗人投宿一户人家时的所见所闻。但是诗人在叙述时隐藏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情感是矛盾的,不似他的其他诗作那般鲜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激昂。从这一点来说,《石壕吏》的风格是含蓄蕴藉的。

再次,《木兰诗》是一首民歌,开篇采用一问一答的民歌形式,语言质朴而生动,浅白而节奏明快。诗中使用了大量音节响亮的叠音拟声词,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等等,造成了活泼明朗的气氛。此外,诗中新奇幽默的比喻,精妙绝伦的夸张,和谐生动的排比,比比皆是,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喜剧情调和传奇色彩,富有浪漫主义的民歌风味。《石壕吏》是文人创作,语言深沉、凝重、写实。诗中使用“苦”、“哀”、“泣”、“咽”等音节低沉的伤感语,给人一种低沉叹息、悲哀凄凉的感受。在修辞上《石壕吏》没有丝毫的夸饰,完全写实,朴实真挚,沉郁顿挫,因其真实,才更显其悲哀,是一曲现实主义的悲歌。

就人物形象而言,《木兰诗》中的木兰是个喜剧性的传奇人物。她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她不仅勤劳善良,美丽活泼、富有生活情趣,而且机敏勇敢、骁勇善战、深明大义、富有牺牲精神。她刚柔相济,既有男子刚毅的一面,又不失女子的本色,既爱国又爱家。木兰代父从***是主动选择的,既保家卫国,又忠孝两全。她是一个奇女子,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在她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的种种美德,同时寄托了普通百姓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读之,令人昂扬激奋,顿生仰慕之心。《石壕吏》中的老妪则是一个真实的悲剧性人物。在她身上同样体现了中国妇女的美德:敢于承担苦难、富有牺牲精神。战乱已经让她失去了两个儿子,另一个还生死难料,为了保全丈夫和儿媳,在危急之中,她被逼无奈,挺身而出,主动从***,勇于牺牲,敢于担当。差吏深夜捉人,老翁跳墙而逃,老妪只好出来周旋,在暴吏的威吓下,申诉哀情,想以此博得一丝同情,但她的机智勇敢在暴吏面前丝毫无用,最终她还是被带走了。老妪替夫行役是被逼无奈的选择,是两难的选择,其结局是悲剧性的,令人同情和叹息。年迈体弱的她这一去也是生死难料,家里的老翁逃过了这一次,能否躲得了下一回?老妪为了保全家人而“从***”,但家在乱世中真能保住吗?真是不忍卒读。在老妪身上浓缩了战乱的残酷和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寄托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这是一个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悲剧形象,时过境迁,今人读之,依然让人潸然泪下,为之心酸。

对于这两首同为战争题材的叙事诗,呈现出了喜与悲,浪漫与现实、传奇与真实不同的艺术风格。让人仿佛从缥缈的云端突然跌至烟尘弥漫的尘埃,浓烈的传奇色彩消退了,真实的历史裹挟着苦难汹涌而至。■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木兰诗朗读篇5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文学作品教学十分重视。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规定,还是新教材所选的大批文学作品的课文,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突出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是对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目标的一次突破。而且,我们更应该关注到新课标中的这样一些表述: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有益的启示,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等等。其关键词就是“自己”,也就是学生。这告诉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来说,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我,才能完成目标。

首先,教师要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是一种被引导后的再创造。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联系教材,才能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才能使教学有新意和创意,达到带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自己阅读、理解、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从中体会到个性化阅读的魅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独特体验的兴奋感,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乐于思考,追求发现,进而喜欢语文,热爱生活。

例如,在教授《山中访友》一文时,以往都是进行朗读、分析、欣赏、对话、仿写这样的设计,而我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却有了新的体验: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忙忙碌碌,却又常感不满,总认为幸福是别人的,烦恼总伴随自己。而《山中访友》的作者却告诉我们,幸福并不遥远,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寻找。因而,在作者的心灵里,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溪流、瀑布……这些来自天地的精灵,都让他感到快乐无比。

在文中,我还体会到了:要平等地对待生命,拥有博爱、宽容之心,才是做人的品质,也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保证。只有自己才能改变命运,赢得人生。

当我有了这样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与人生感悟时,我就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以“阅读”为基础,来引导学生获得独特感受体验上。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的阅读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收获与认识。

其次,教师应以健康丰富的人生体验,来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人都是感情动物,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从而体验生命。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体验,铺垫出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乐趣,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验。

例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众多的老师,因为没有相关的经历,而错过了作者所描绘的“冬天百草园捕鸟”所带来的乐趣。而我的童年是在陕西的大山沟里度过的。那时的冬天,大雪封山,毫无去处,而捕鸟便成了孩子们最大的乐事。因此,读到这段描写,便引起我亲切的回忆与体验,就会真切地把捕鸟经过,边演示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给学生听。对于从小生活在灰色城市里的他们,那仿佛就是童话中才有的故事情节,于是,我乘机启发他们:对于从小生活在高墙大院里的“我”,下雪后,能在百草园捕鸟,是不是一件乐事?和前面的“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否形成一种鲜明对比?如此,我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帮助学生获得了间接认识,不但更好地完成了阅读目标,而且,让学生拥有了难忘的记忆。

在讲授《木兰诗》时,我感受到木兰作为一名女子,“替父从***”并不是她的本意,只是因为“***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无奈才上战场的。“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作为一名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普通女子,尽管不情愿,但在报国爱家的前提下,木兰还是大义凛然、悲壮前行,木兰的形象美也就得以显现。当她胜利归来,“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弛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更是把木兰的形象美推倒极致。因此,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利用动画片《花木兰》的片段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影片中的木兰,与诗歌中的木兰进行比较。在配乐范读和自由朗读声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示与想象,来品评诗歌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通过“荣归故里”这一详细情节的重点分析,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木兰换装后,见伙伴时的情景,锻炼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样层层深入的活动中,学生借助老师的引导,相互合作,积极探究,每个人都对木兰这一形象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营养。

木兰诗朗读篇6

曾有记者问王蒙:“你受哪些文学家的影响最大?”王蒙说出几个名字,其中便有伊朗的欧玛尔・海亚姆。我曾经想:伊朗是个诗国。欧玛尔・海亚姆首先是个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之后才是诗人,王蒙为何要提及伊朗的欧玛尔・海亚姆呢?如果王蒙能亲身来到欧玛尔・海亚姆的故乡――伊朗访问,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2000年12月7日王蒙来到欧玛尔・海亚姆的故乡――伊朗,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访问。访问后写了一部书――《伊朗印象》。在书中,王蒙以深邃的见解,带给人们一种新的思考……

“我们是世界的希望和果实”

在参加王蒙《伊朗印象》的新闻会时,我有幸得到了和王蒙交谈的机会。我们谈及了他在***时所翻译的伊朗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柔巴依”诗歌,问他:“为什么这些诗译自乌兹别克文,而不是***文?”他说:“乌兹别克文与***文十分相近。我看到一部从塔什干传过来的乌兹别克文的手抄本,便译了一些。”

在他的译诗中,有一首题为《我们是世界的希望和果实》,他译道:

我们是世界的希望和果实,

我们是智慧的眼珠的黑眸子。

如果把偌大的宇宙比喻成一个指环,

无疑我们就是镶在上面的颗颗宝石。

这首诗颇有点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1980年他甚至在国外一个作家们的联欢会上,用乌兹别克语朗诵了这首诗歌。一位土耳其诗人狂喜地说道:“我全部都听懂了!”对此,我却有另外的感想:我联系到王蒙曾到美国休斯顿大学作的英语演讲,在这次访问伊朗期间,直接用波斯语演讲7分钟的经历,以及对***语言的熟练运用,十分佩服王蒙即便到了老年也仍像年轻时那样聪敏好学,记忆力极强,颇具语言天赋,以及对每一件事都不马虎,力争事先都做好准备的认真态度。

“他们尊重工艺也尊重书”

2000年12月7日王蒙对伊朗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访问。访问后写了一部书――《伊朗印象》。

笔者从1958年开始学习波斯语言到现在已经整整50个年头了,除两年在伊朗长期工作不算,短期访问或参加学术研讨会就将近10次,自认为可以算作“伊朗通”了。因而,听说王蒙写了部《伊朗印象》后,不以为然,心想不过是以文学家的角度进行观察问题,文字比较华丽而富于文采而已,恐怕不会有什么新鲜东西的。然而,当我打开书认真阅读时,并非我所想。他具有一双能透视一切的入木三分的眼睛,往往一下子便抓住问题的实质。

比如,对于伊朗手工艺品,笔者自认为非常熟悉,甚至还观看过制造雕饰铜器、编织地毯、木模印染等工艺,也曾力***向中国读者作些介绍。然而,当看到王蒙将工艺与信仰、智慧相联系,谈出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时,便自觉我过去对伊朗手工艺品认识的浮浅,他写道:

他们尊重工艺也尊重书。一个有神论的国家是讲究虔敬与陶醉,讲究追求的形而上的特质的。他们以一种至高至上至美至尊的崇敬、叹服、赞美、珍爱、矜持的心情,以一种神圣的宗教情怀对待文化、诗歌、书籍、绘画、建筑、工艺。从事这些事业,他们是在献身,在用智慧、生命和精神去靠近、去证明、去体现至高无上的清真、完美、纯净、博大与长远,也是去靠拢、去赞美至高无上的造物主,去赞美和靠拢比眼前的一切具体事物与利益更宏伟与崇高的存在,去理解和表现一种生命与世界的正面的本质。

怎样看待***教,是当今世界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王蒙在***生活了多年,后来又到了宁夏,与许多***结为朋友,十分了解***文化,在他的血液中似乎那时就已注入了人与人之间应当抛开民族、性别、地位、职业――其中也包括的差别与界限,而相互尊重、平等的理念,因而谈起这个问题时,他表现出了睿智眼光:

这里有一种多位一重的尊崇与珍爱。***是至高无上的信仰,在这样一个信仰的光辉照耀之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天地,自己的出版物,自己的历史传统,自己的语汇体系与诗歌谱系,自己的工艺、建筑及与颂经有着密切渊源的音乐、歌曲、直至自己的教育体系。也是在这样的旗帜下,激发了伊朗独特的******。***文化,***百科全书,******书,所有这些努力,体现了在全球化浪潮正在席卷世界的时候,伊朗人乃至整个***世界对于护卫自身的文化性格、文化体系与生活方式的努力。应该正视,应该理解,应该交流,应该相互学习,而绝对不能视如草芥。你有一百条先进的科学技术,***治运作体制与方式,***事实力,还有通俗文化传播手段,还有完备的法律,还有先进的“无敌”的硬实力,却无法取代一个古老巨大坚强的文化数千年来所营造的一个世界:信仰的世界,颂经也颂诗的世界,精美绝伦,如梦如画的世界,而且是,切莫忘了,这是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世界。

王蒙是位作家,还曾担任过文化部长。作家曾被誉为“灵魂工程师”。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他不仅能够在阅读经典著作,乃至一般的文章、新闻中汲取所需要的知识营养,甚至能在与人们的日常交往、嬉笑言谈中升华出哲理的领悟。在他的《伊朗印象》一书中刊登着一幅他与两个伊朗年轻人的合影。他在中间,两个年轻人与他搂肩搭背,还各自伸出了大拇指似在赞扬他。

“伊斯法罕半天下”

王蒙在伊朗仅仅访问了三个城市――德黑兰、伊斯法罕和设拉子。德黑兰是首都,是现代化城市;伊斯法罕是个风景优美的古城,一句“伊斯法罕半天下”的名言,足可以说明它的旅游价值 ;设拉子称得上是一个文化古都。这一古都,曾产生过两位世界级的大诗人――哈菲兹和萨迪。不妨看看他面对伊斯法罕四十柱宫所引发的思绪和发出的感慨:

他认为:这座皇宫不比世界上任何皇宫辉煌,却令人难忘。这是由于该宫殿有二十根木柱支撑着它宽阔的前廊,但因它的倒影映射在廊前的长方形的水池,在水中出现二十根柱子的虚像,两者相加便是四十,而由此命名的。他极赞赏这种虚与实的叠加,其“计算方法堪称奇妙,在我国只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以与之相比”。他对皇宫有独特的见解:其“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似乎未必显现于国王生前”,而在王朝覆灭之后。由于花园是永远的,鸟雀是永远的,无限风光在后人;由于这里“特别重视水流水库与树木花草的栽植与维护,注重廊檐亭阁的修建,注重大自然的生态与环境的赏心悦目”。

当王蒙回到北京两三个星期后,报纸上因伊斯法罕核设施的问题消息多了起来。但是伊斯法罕“是一朵奇葩”,他“相信伊朗人、阿拉伯人、美国人、以色列人和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各国人有足够的智慧和善意,使伊斯法罕的日子和平快乐美丽永远”。

他通过游览、参观,不仅仅是观察与认识了“物”――“物”的表面,还通过“物”的表面穿透到其中的文化,其中的历史,其中的文明,看到创造这种文化、历史、文明的“人”。他甚至由此升华成一种哲思,一种警言,他写道:

文明、礼貌与教养,这是一个善的因素;

蛮横,残暴与强梁,这是恶的标志。

“快乐不应该太麻烦”

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已有30年,对于外部世界已不太陌生。现在国内人士到海外进行访问、游览、求学,海外人士到中国投资、游览、学习已逐渐平常起来。这种交往、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介绍自己,学习他人。一般来说,到海外游访可以增长见识,学习更多的知识,对于来访的客人,则更便于介绍自己。《伊朗印象》是一部游记,介绍自己在伊朗所见所闻――伊朗的风光、伊朗的文明、伊朗的人民,但是他并未停留于此,与一般游访者不同的是――他还能进一步从中得到启示,又将这种启示分享给读者。

王蒙在伊朗期间参观了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学校赠送给他一些精美的***书,他也回赠一套二十三卷本的《王蒙文存》,也在德黑兰书城,在对外文化联络组织讲演,参观伊朗***议会***书馆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当地的知识分子见面与交流,通过接受采访,也与伊朗媒体有些微接触。他将这一系列的游访写入书中,比如当他接受学校的赠书以后,便得意地像孩子似的写道:“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吹嘘,我拥有世界上装帧最完美最精巧的书,你有吗?”与此同时,又有颇带哲理的赞美:

我有世界上最美最精的书,它的存在表达了尊敬和热爱,伊朗的书法是多么飘逸和灵动。

木兰诗朗读篇7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读;背;析;写

就中学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三项:感受古诗词的韵律,鉴赏古诗词的意象,体验诗人词人的情思。然而现状却是,很多教师把古诗词教学简化成会背诵、能默写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缺少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教师应该了解中学生在对古诗词的认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就诗词的韵律而言,学生容易忽视“意义”以外的“韵律之美”。其次,就古诗词意象而言,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尚未健全,不容易发觉“象”背后所蕴涵的“意”。再次,就情感而言,古诗词的情感表达是非常含蓄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朦胧的。对于14至16岁的青少年来说,由于人生阅历有限,加上与诗人、词人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他们不容易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古诗词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总结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四个步骤和四个环节,简称“四步四环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水平。

1 读,不妨让学生“摇头晃脑”

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韵律美。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乐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教学时,可以借鉴古人吟诵唱诗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时按古诗词的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闭上眼睛,通过“摇头晃脑”的动作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摇摇摆摆中体味古诗词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时间一长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角色中。一旦学生融入到角色中,吟唱如流,就能充分体会诗意、诗理、诗情、诗气,才能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愉悦的审美感受。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会逐渐地被激发起来。怎样具体指导学生“唱”出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呢?

四个环节:

课堂处理时,先指导学生了解朗读的技巧,然后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朗读前学生先思考“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再引导学生对比揣摩各种读法,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与争论中,在模仿与实践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学中,让学生注意听录音,然后小声跟读,最后模仿诵读,逐渐把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1.1 注意重音。

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低音显得幽沉,表达肃穆、悲哀的情感;高音显得响亮,表达兴奋、喜悦的情感。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了未来的美好,表现了一种激昂、乐观的人生态度。

1.2 注意语调。

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时,“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正确的语调,可以激起心中的忧愤,从而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

1.3 注意节奏。

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一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二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三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重现在眼前。

2 背,不妨让学生“囫囵吞枣”

背,不妨让学生“囫囵吞枣”。“操千剑而后识器,抚千琴而后知音”,没有大量语言积累,语言仓库库存寥寥无几,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只能是纸上谈兵。“背书”,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方法的精华所在,私塾教学一般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背熟《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和《四书》等。学习汉语必须重视背诵,俗话说“文选烂,秀才半”。当代著名杂文家林放打了一个比方说,烂熟几百篇好文章,在肚子里扎了根,就好比打仗时有了几百子弟兵在身边一样,随意驱谴,受用不尽。

四个环节:

在辅导的时候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背诵方法,以便他们高效率地“囫囵吞枣”:

2.1 诵读记忆法。

学生在“摇头晃脑”的诵读的时候,其实对于记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这样的诵读速度相对比较慢,速度放慢了,学生可以充分体味诗词的意味,从而加深记忆。

2.2 画面记诵法。

心理学家指出:在诸多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优势。学习古代诗词时,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诗篇里拓展无限的联想、想像,让诗文中的景、物、人在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如,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根据诗情,指导学生想像出画面: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自由飞翔,桃花盛开,溪水潺潺,肥大的鳜鱼在水中追逐,一位渔翁戴着青斗笠披着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垂钓。这是一幅鄙弃尘世,追求淡泊宁静的垂钓***。画面记诵法,还训练了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提高了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3 关键词句记忆法。

古诗词背诵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记诵过的内容隔了一段时间,由于一个词或一句话想不起来而导致后面的内容记不周全,而这一个词、一句话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果记诵时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有效地减缓遗忘的速度。如学习《陋室铭》时,指导学生找出统领全文的词语“德馨”,全文紧紧扣住“德馨”二字,从室外写到室内:陋室外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室中有高洁之士“谈笑有鸿儒”,更有“调素琴,阅金经”等尘嚣之外的生活乐趣,表现了作者傲岸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突出了陋室不陋的主旨。通过抓关键词“德馨”,学生不仅能当堂成诵,还在诵读中提高了理解感悟能力。

2.4 对仗记忆法。

很多古诗词,尤其是律诗是非常讲究对仗的。在记忆的过程中,抓住对仗这一诗词的规律,可以两句对比着记忆,这样可以克服记忆单句的困难。

每学期一开始,将本学期要背诵的古诗词印刷下发,并定期检查背诵情况。对于古诗词所蕴涵的深意,不急于讲解,而是先要求学生背熟,然后再慢慢消化。犹如面对一桌子山珍海味,即使弄不明白细胞结构,营养成分,吃掉后照样能消化吸收,有益身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了背诵的重要性。许多学生说:初背摸不着头脑,背熟后往往会有恍然大悟之感。一学期让学生“生吞”几十首诗词,效果真的是事半功倍。

3 析,不妨让学生“换位思考”

对于初中生来说,赏析古诗词不妨让学生“换位思考”。古诗词是想象的果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诗词的评析欣赏,离开了学生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每教一首诗或一首词,让学生换位思考,大胆发言,自由评析是很有用的。

四个环节:

比如教读辛弃疾的《永遇乐》。对于意气风发的学生来说,辛弃疾那种豪放激荡的词是不难为他们所接受的。但是辛弃疾的词用典太多,又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因此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喜爱辛弃疾的词但理解不深。在讲授《永遇乐》时,先不让学生阅读词句,而是让学生结合《宋史?辛弃疾传》以及书中注释,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当时的背景(南宋偏安是局势,主战主降两派的斗争,当时的战役,等等)。之后,把京口一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以词中所涉及为主)作为典故介绍给学生。这样就大体上营造出辛弃疾所处的情境。然后,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假设自己是辛弃疾,通过比喻或类比,使用这些典故与诗句的对应(影射)南宋的现状以及“自身”的遭遇。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在典故与诗句的对应上基本没有问题了。至此,才正式把辛弃疾的原词介绍给学生。

通过这样一种“还原作者写作过程”的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永遇乐》一词内涵的理解,而且对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运用的原则方法也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与词人的对比,也让学生领略到作品语言上的精妙之处,真可谓一举三得。

4 写,不妨让学生“诗歌描红”

一个人如果真正把握了一种文体的内涵,那么他应该完全可以运用这种文体进行写作,而许多人的写作又都是从类似于“描红”的仿写开始的。

四个环节:

在讲授《诗经·秦风·无衣》一课时,在完成了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之后,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把握住《诗经》“重章复唱”的特点,让学生模仿《无衣》进行写作。开始仿写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类有许多共同的情感是不分今古的,很多今天仍然使用的俗语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本课《无衣》中用了“与子同袍”等句子表现秦人同仇敌忾的情感,那么你们能说出今天有什么类似的俗语可表示人们的交情紧密呢?有个学生说:两人好得穿一条裤子。教师接着说:那你能用“裤”作为韵脚,模仿《无衣》另写一章么?学生想了想,写出了几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裤。王于兴师,修我武库,与子同步。

其中“武库”一词是另一个学生想出来的,源于曾经学过《腾王阁序》中的“王将***之武库”一句。然后我让大家点评这句与原作有什么不统一的地方。有的学生提出了“武库”一词指“储藏武器的仓库”,与“戈矛”“矛戟”“甲兵”等具体武器不属于一个范围。然后,教师让大家展开想象,任意仿写。有的学生这样写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袜。王于兴师,修我铠甲,与子同霸。

有的学生认为《无衣》本来是表现“同仇敌忾”的情绪的,而“同霸”则显示出了称霸天下的野心,与原诗风格不统一。还有的学生提出了“甲”与“袜”“霸”压韵不够严格。教师乘机可以讲授一下古韵问题,告诉学生“袜”与“霸”在古代并非一个韵部。此后还有的学生根据“与子同泽”的注释“我和你穿同样的衬衣”,写出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衬。王于兴师,修我兵刃,与子同恨。”等章节,教师让大家都一一进行了评述。

这一环节与其说是在培养学生写作诗歌,倒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写作这种形式来把握诗歌的内涵。这样的步骤的好处在于利用“作”这个环节,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直接参与诗歌创作过程,体验诗歌写作的甘苦,学习诗歌写作的技巧。使用这种模式,一定要注意把“作”与“评”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果只强调“作”而忽视了“评”,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因为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观念与做法,形成负面影响。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历代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通过诗词,我们了解了豪迈的苏轼,婉约的柳永;通过诗词我们体悟了陆游的忧国忧民,辛弃疾的壮烈情怀。是诗人创造了诗,诗也造就了诗人。而我们应该通过诗词教学,教给学生从诗词中汲取养料的方法,为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长积累下丰富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解(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木兰诗朗读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激发兴趣

学生的兴趣犹如水面,教师只有善于体察学生的个好,善于激发、引导,才能兴起波澜。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目标。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教学策略。

一、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语言要求简洁,这必然要用到文言文。皖南事变后,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此源于曹植的《七步诗》,象形生动的表现了国共两***的兄弟关系,也表现了戕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的记者招待会上,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问题时,***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语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道出台湾当局倒行逆施,逆民心而动,其结果必然是失民心而惨败。在非正式场合,我们也会用到文言文。中学生写明信片,常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慰朋友;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激励同学珍惜时间。当老师、父母不关心自己时,有人会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将师长之爱喻为“春风”,以偏远的“玉门关”喻自己,形象生动,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当别人钻到钱眼里时,有人会说:“唯利是***!”以倒装句式强调“利”,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引用文言名句,不仅典雅、凝练,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讲讲这些实例,学生必定会增强学文言文的兴趣。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些心理问题,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激励的良方。《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因此应自强不息。地势顺承天意,积德容载万物。我们应奋斗不息,胸怀宽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认识别人的闪光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要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学习。

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新课标鲜明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来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记得我在上《木兰诗》时,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很感兴趣。当讲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为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学生问:“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故乡?在朝做官,为老百姓着想不是更有意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替父从***本已是万不得已,花木兰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学说:“怎么不可以,我就不信皇帝会治女英雄的罪!”“对,如果木兰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说不定通过她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妇女就会***,也不用忍受这么多年的屈辱了。”好大胆的一个想象,学生们依然在争论着,我没有去争论结果,但一个想象的开放性的作业却已形成,于是,我写了以“假如花木兰留朝做官”为题的训练题目,同学们进入了更激烈的讨论。

三、改“文章翻译”为“传神朗读”

教学中,我们习惯在解决字词之后就进行文章翻译。目的大概是两个,一是落实字词含义,二是疏通文章内容。其实这样做基本上是前一个教学环节的重复。如果我们这时改变一下,采取朗读的方式,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带领学生“通过朗读走进人物心理”,尤其是唐雎关于“士之怒”的那段陈述,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个个群情激昂,把唐雎那种舍生取义、大义凛然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有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气势。学生正气凝神,头颅高昂,仿佛自己就是秦廷上那“挺剑而起”的唐雎。学生通过读,不仅深入的理解了字词含义,更主要的是走入了人物的内心,同时在通过语言文字还原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是忘情的。钱梦龙在回忆自己的国文先生时有过这样一段文字:“庄老师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自动地找些选本来读,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

四、培养学生质疑反思的能力

木兰诗朗读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情感体验;方法

情感体验是一种体验类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与文本进行互动,了解作者的文字用意。情感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情感体验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让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当代初中生对于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投入到文本当中,也不愿意对于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就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笔者选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方法进行分析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运用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朗读对于阅读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朗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互动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体会汉字节奏的重要方法之一。汉字的美,不仅来自于其形态,更与其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视觉上,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字的内涵美,感受文化的形体美,不能掌握汉字的节奏美,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是非常不利的。文章的作者在使用文字之时,会考虑到汉字的节奏,以及文字的平仄变化等等。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对一些特殊句型进行更好地体会,比如说排比句,对偶句以及整散句等等。朗读不仅是一种语文能力,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媒介。因此,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比如在讲解《背影》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方法有许多,老师可以让一位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朗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引导其它同学入境,共同欣赏文字背后的情感。其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对于那些格外重要的段落,老师可以让学生共同朗读,体会《背影》这个文章当中所蕴含的对于父亲深深的爱。朗读应当被作为一项基本环节引入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当中,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达成。

二、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情感体验的达成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情境的创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与文章描述极为相近的情境当中,使学生感受文章创作之时的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要素。在进行情境的创设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使情境的创设更加生动与形象,使学生的情感更凶猛地迸发出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老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导出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进行《木兰诗》的讲解之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花木兰替父从***的视频,时长要控制好。视频要播放两次,在第一次播放之时,让学生了解到花木兰替父从***的前因与后果,了解事件发展的主要脉络。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一个真实且形象的情境得到创设,学生在了解花木兰故事的背景之下进行木兰诗的学习,会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更会有丰富的情感因子引导。在进行授课之时,教师可以对视频进行第二次播放,这次播放可以静音,利用画面作为教学的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阅读学习。在氛围的烘托之下,学生可以在战乱的背景之下对木兰替父从***的决定进行理解,将更多的情感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也可在从阅读学习中了解到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令人敬佩的孝心。因此,情境的创设应当得到当代初中语文老师的重视,从而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运用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进行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掌握运用语言的方法,具备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表达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一项基础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并利用表达使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当代老师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想法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给出自己的个人观点之后,会被老师用参考答案进行规范。这样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汉语语文表达能力的形成是极不重要的。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都是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利用表达加强情感体验。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老师可以就《皇帝的新装》这一故事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发言。有的学生会说,皇帝的新装是在嘲笑那么愚蠢的人,有的学生会说皇帝的新装是在告诉世人要有勇气去相信自己,不得轻信别人等等。每一种答案都是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都是学生的一种思维风暴结果。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并将其作为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鼓励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情感想法得以分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更多的情感因素投入到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当中,促进其自身阅读水平的提高。

木兰诗朗读篇10

关键词:教会学生 读 思 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诗文是一个让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是因为多年来普遍存在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学习古诗文感到吃力的现象(而初、高中语文教师之间相对缺少沟通等问题也必然导致初中语文教师的忽视)。

根据本人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的培养,即教会学生“读、思、辨”。

一、重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性认识,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未必“未闻读书声朗朗”,但很少听见朗读声,却是实情。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挤占了讲解的时间,多读不如多讲;也有的教师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要求学生读的时间、次数不够,读得不到位。我认为朗读应贯穿古诗文教学的始终。

1、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既要响亮又要纯熟。朗读之所谓“朗”,就是清晰响亮,也即朱熹所说的“字字响亮”,这是对声音的要求;所谓“纯熟”就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是对朗读程度的要求。

朗读的更高要求是既要再现又有发现。“读”与“说”是有区别的,“读”一般要“忠”于原作。一是忠于原作的语言表达,如朱熹所说“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二是发现——复读物的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投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诸如此类。”这样读法有其好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就是对话的过程中作者、读者、文本互相发现、融合的结果。但朗读不必要也不可能是作者或读物的代表或化身,因为朗读也是一种创作,“创作不是作者个人的行为,读者也参与了,而且是创作的最终实现者。文本的意义正是读者参与生产的结果。既然读物并无先在的意义,那么读者即使想“还”作者原意也无“还”处。朗读无非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伽达黑尔)所以,朗读者作为他自己,就是实现这种转移。

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文时重点指导“声”和“情”两个方面,不能让学生朗读变成有口无心式的“念经”或简单的“念字”。

2、朗读指导

正确的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激发生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指点朗读方法。

实现朗读目的的根本在于生命意识的激发。

朗读者不是被动的传声复述,他的思想感情的运用、语气的转移换、重音的确定、节奏的变化等等都取决于对言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的感悟。朗读的激情和愿望都产生于对该物生命意识的体验和语言形式的感悟。“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原“发之于唇齿。”

朗读者应该把握古诗文的情感,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得声情并茂,才能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当然要达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还有赖于对学生朗读方法的精心指导。

指导朗读方法。任何朗读都是受读者心理状态支配的,但读音的心理状态并等同于朗读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

对于初中学生,首先应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字音。其次才是指导他们朗读技巧。

二、重视培养学生“思”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但是,初中教学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有人认为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标规定的古诗文篇目,照样可以取得满意的分数。事实上学生到高中后就会对学习古诗文感到力不从心。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会背诵课标规定的篇目,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思考,发现文章中的问题,掌握一些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如:《戴震难师》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考的典型范例,在教学时应倡导学生学习这种“难师”的精神。有了这种质疑精神,有时竟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又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学生质疑: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怎么可能嫁给一个四十岁的人呢?她丈夫是太守,她为什么还要去采桑呢?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泛化,教师也给了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做了恰当的点拨,让他们明白:本文塑造的罗敷是一位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罗敷对自己丈如:《戴震难师》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考的典型范例,在教学时应倡导学生学习这种“难师”的精神。有了这种质疑精神,有时竟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又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学生质疑: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怎么可能嫁给一个四十岁的人呢?她丈夫是太守,她为什么还要去采桑呢?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泛化,教师也给了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做了恰当的点拨,让他们明白:本文塑造的罗敷是一位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罗敷对自己丈夫的夸说之词也从另一侧面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分明;从而使教学回到了正题。

三、重视培养学生“辨”的能力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产品,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课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穿过时空的隧道,直接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体味他们身上汲取有益的养分,去发挥自己健康的个性,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而影响这种对话的因素有二:一是语言上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上有畏惧感,二是文化上的隔膜使学生情感上产生疏离感。因而字词落实和文章理解两方面都不可偏废。没有基本字词功夫谈不上消化理解,不理解领悟只掌握零碎的字词常识,学生也拒绝学习。

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为了追求中考成绩,更应该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利用关键词的深入辨析,串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这种做法,其实还可以推而广之。如《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中的“思”“忆”古今意义有细微的差别:现代汉语的词义范围较广,而古代汉语的词义范围较窄,仅局限于男女之情。明白了这一点区别,我们就能理解女主人公木兰那种不同于一般妙龄女子的英雄气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木兰诗朗读10篇

学习

英语通知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通知10篇,内容包括英语通知范文10篇,英语书面通知十篇。在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英语通知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信息的传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知是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平行组织之间,单位对成员,学校对学生等部属工

学习

文艺晚会串词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文艺晚会串词10篇,内容包括文艺晚会节目中串词,文艺晚会节目少年串词大全。×女:各位来宾×合:晚上好!×男:廉***之光文艺晚会是由中国***××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举办,××县文化体育局具体承办的,这次晚会还得到了各县纪委的大力支

学习

我只想对你说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我只想对你说10篇,内容包括我想对你说作文精选十篇,我只想对你说文案。4.我好累,只不过想你多陪陪我;为什么我老是会无理取闹你有想过吗?因为我想你能够重视我。如你现在都不能够陪伴我理解我,那还谈什么未来……5.哎!总是给我说

学习

工程造价培训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造价培训,内容包括工程造价培训技巧,工程造价零基础教材培训。1.1全国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现状全国水电系统共有职工(正式、在职)284万人,其中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有99868人。1.2全国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

学习

阿狸语录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阿狸语录10篇,内容包括阿狸语录大全经典版,阿狸经典语录菁选2篇。3、很多时候,我只是想能有个你,紧紧抱着我不放,直到我的心情真的好起来。4、如果你能解释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人,那么这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没有原因,我爱你,不知道为

学习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10篇,内容包括八年级人教版英语上学期教学计划,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教学计划人教版。全面贯彻落实***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

学习

先进工作者推荐材料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先进工作者推荐材料,内容包括先进工作者推荐范文,先进工作者推荐材料怎么写。在编制《慈城大桥100m系杆拱支架方案》过程中,考虑到节约成本,减小临时结构拆除难度,一开始采用了钢管桩作为基础的设计思路。但经过对结构自重、施

学习

体育课总结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课总结10篇,内容包括体育课小结20篇简短50以内,小学体育课学期总结。1.体育课后总结的重要性1.1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部分体育教师十分注重备课,也精心地去上课,然而上课上完了也就完了,没有思考和回顾。只有

学习

法制审核科工作计划

阅读(17)

一、前期调查及核查方案的制定在发出“会计信息质量核查通知书”后,由核查组派出人员到现场实施前期调查程序,在前期调查基础上评价审计风险、确定重要性水平,并编制核查方案和核查计划。(一)前期调查主要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注册成立

学习

初二数学练习题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初二数学练习题10篇,内容包括初二数学因式分解练习题,初二数学勾股定理练习题。三.画***题(9分+7分=16分)17.如***,在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我们称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为格点,以格点为顶点的***形称为格点***

学习

网络营销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营销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网络营销工作总结通用18篇,网络营销实践总结。经过这样紧张有序的半年,我感觉自己工作技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做每一项工作都有了明确的计划和步骤,行动有了方向,工作有了目标,心中真正有了底!基本做

学习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三八妇女节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大全,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大全。3.什么是骄傲?牛呗!什么是谦虚?装呗!什么是勤俭?抠呗!什么是奉贤?傻呗!什么是聪明?吹呗!什么美女?你呗!美女节日快乐!4.送你一束玫瑰,传情达

学习

名人成长的故事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名人成长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中外名人成长故事合集,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11篇。4、居里夫人——专心致志: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

学习

大脖子病人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大脖子病人10篇,内容包括大脖子病人故事,大脖子病是什么。颈椎非常脆弱,电脑操作者需要长时间低头伏案,颈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易慢性劳损、变形,产生骨质增生(又叫骨刺)、造成椎间盘突出,这种颈椎病变就是“电脑脖”,即颈椎病。

学习

陋室铭课文朗读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陋室铭课文朗读10篇,内容包括陋室铭课文朗读,陋室铭原文朗读中华经典。这是我为《陋室铭》精心设计的新课谈话导入,并在导入的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古筝之音,在大屏幕上适时出现前面提到的两副对联和《陋室铭》全文(均由我用毛笔

学习

花木兰朝代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花木兰朝代10篇,内容包括花木兰是哪个朝代故事,花木兰朝代的皇帝。

学习

三字经全文朗读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三字经全文朗读10篇,内容包括三字经全文翻译朗读,三字经全文朗读童声。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的阅读教学重讲轻读、重问轻读;朗读目标不清,要求不清;朗读指导无方,效率低。面对三大现状,我们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可

学习

木兰诗朗诵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诗朗诵10篇,内容包括木兰诗的朗诵稿,木兰诗朗诵原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诵读

学习

核舟记原文朗读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核舟记原文朗读10篇,内容包括核舟记原文朗读,核舟记原文诵读及翻译。三、精美语段导入法。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

学习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三字经幼儿学朗读10篇,内容包括三字经曰江河全文朗读,三字经幼儿学朗读1-3岁。在以体验和鉴赏语言美、韵律美为主要导向的诗歌、散文诗等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以帮助幼儿理解读本内容,感受读本的意境和

学习

小石潭记朗读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小石潭记朗读10篇,内容包括小石潭记诵读完整版,小石潭记朗读翻译完整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

学习

“脉脉语文情”源于深情朗读

阅读(30)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