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朗读10篇

小石潭记朗读篇1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小石潭记》一文,柳宗元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小石潭的清幽、寂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所见的景物到勇特写的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总体上写出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其中写景抒情的妙处。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如《满井游记》“高柳夹堤,土膏为润,壹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满井初春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片生机的景象,柳条和麦苗也跃然心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儿蹇者”“凡瀑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些语句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借景抒情”好篇章!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石潭记朗读篇2

【关键词】古典散文;借景艺术

我国园林设计艺术中很讲究“借景”,所谓的“借景”就是将远处的景物“借”来纳入有限的环境中,使远景和近景在观赏者的视野里有机融合,构成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这种“借景”的手法,在我国古典散文的景物描写中时有运用。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一例。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首先描写了小石潭本身的美景:潭水——清澈见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树蔓——参差披拂;游鱼——时动时静,可谓细腻生动之致。但是这些景物都仅仅是限制在小石潭的范围之内的。接着,作者又为我们展示了远处的一幅绝妙景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这样作者就将这幅远景纳入了小石潭的范围,并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小石潭记》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景物,妙处有二:

一是扩大了读者的观赏范围,造成了开阔宏大的艺术境界。仅仅只写小石潭,不论小石潭自身如何优美动人,毕竟也只是孤单的小石潭,甚至不免给人以拘狭之感。我们在欣赏小石潭美景的时候,猛然抬头西南而望,又看见了那潭水的源头“明灭可见,犬牙交错”的奇景,远处之景和小石潭相互衬托,佳境顿出,使人耳目一新。小石潭有远处的山水作广阔背景,就不显的孤单,而远处景物因有小石潭作为衬景,也就不显得过分渺远,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开阔的美妙境界。小石潭处于这样一个广阔优美的环境之中,更增加了它的景物容量,凭添了新的光彩。

二是增添了读者欣赏景物时的层次感,形成了深远的艺术境界。读者在这里能够看到的,不仅有伸手可掬的水中游鱼,也有岸上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还有远处明灭可见的潭水源头。这层层加深的景物描写,不仅扩大了景物的范围,更增添了景物的深度,有强烈的透视效果,给读者层次鲜明的感受。

还有,北宋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有多样统一。先写远处“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丽,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这样,作者把远景和近景融为一体,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声色,给读者赏心悦目的感受。

小石潭记朗读篇3

一、读出语感和情味,学生有感动的需要

朗读不只是出声地“念书”,朗读也不只是“大声”地“读”;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词,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一门艺术,只有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了美,体味到了情,学生自然会爱读,“吟诵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读书读得这样投入,学生怎么不会把读当作一种精神需要?我们读莫怀戚的《散步》要用舒缓的节奏,抒情的语调,轻重有致的旋律,充分表达亲情的温馨;我们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要用低沉的语调表达沉痛,高亢的语调表达憎恨,用呐喊的重音痛斥,用激昂的语调表达决心。在我们的朗读声中,学生走进了语言世界和情感世界,老师既要在方法上指导学生,自己的普通话也要苦练,当你字正腔圆的朗读,回荡在课堂上时,学生动容了,读书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了。

二、知识积累过程中,学生有精神的需要

构建语文知识大厦的一砖一瓦一木是字、词、句的积累,词语的积累,佳句的积萃,不只是把脑子当容器去装,而是让脑子变成熔炉,在积累中充实人文素养。在读中积累知识,用活泼的形式学,如成语接龙,美句摘抄,内容概述,仿写学用,补说续接,自由表达,作品评吮,不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而是用好课文这个例子,遵循活学活用的原则,在愉快地学习语言实践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熏陶学养。

三、激发学生思考,多元化认同,学生有表现的需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理解的关键点,以点拉开一条赏读的线,由感知提升到赏读,学生便有了自由发挥的舞台,驰骋自我发现的机缘,“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学生以自己眼光看,自己的心智思,没有了陈腐,透出了一束束灵性之光,阅读过程就会呈现出多元化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阅读多繁荣、多有生机。以《小石谭记》为例,对作品意境的感受各有己见,有位学生认为与柳宗元的《江雪》意境相同,在一个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独钓寒江雪”;有位学生发现了“小”,无论潭的面积,潭中的视角,游人的规模都“小”。唯小而得清幽之趣;有位同学发现了“美”,石的形态为坻、为屿、为、为岩。奇特争异,水的清澈,鱼若空游,岸势“犬牙差互”。曲折通幽,让人怀想。有人说明写水,暗写石,“闻水声,如鸣环”没有水和石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吗?有人说作者写的是世外桃源,一个迷人而偏僻,没有人烟,清净之处,又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不点明小石潭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境地?还有人认为写得神秘,“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去不可知其源,让人去想象。虽然想法、观点有幼稚之处,但蕴含着学生的灵性。这样一堂课,学生所得不只是感知课文,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去理解课文,老师一一表现赞许、惊讶、意外,学生也因此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满足。

四、淡化提问,学生有自由阅读的需要

淡化提问,并不是说阅读无问题可问,而是没有用提问方式来表达而已,一堂课只设计几个“主问题”,它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此碎问以及对学生的追问而言,把大量时间交给学生自主阅读,***求索,学生阅读需要时间思考、品味,这就把“自由”权给了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阅读的效率必然会提高,以初中语文阅读课文《大雁归来》为例,教师在课堂上用一个近似阅读方案来推进阅读活动。第一步探究:试用10个以内的字提取本文信息,这就是简要归纳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步探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中的“大雁”。学生抓住关键词整体概括大雁的活动特点。第三步探究:品味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中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这样学生把很多带着对大雁喜爱之情的佳句画出来,细心体味,文章的主要感情溢于言表,而且培养了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第四步探究:用文中的关键词联缀成短文。这样既教给学生阅读归纳的方法,又平添了阅读训练的趣味。

小石潭记朗读篇4

【关键词】吟诵;揣摩;切己体察;培养语感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现在,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终于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语感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了。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纵观今日某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这里的诵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清华附中的赵谦翔老师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词。开课时,赵老师没有任何引导语,直入新课,让学生对全词先读五遍,试背两遍,齐背一遍,抽一人背。自行背3分钟,全班一半读,另一半同步背,反复进行两次,齐背一遍,再快速齐背一遍。这样一来,该词在不到十分钟,十五六遍的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便记住了。在诵读“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赵老师要求学生要诵读出词人因时光流失而伤感的情绪。

二、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点

夏丐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枯瘦、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如教学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时发挥想象,在读者的大脑里便会很容易绘出四幅令人惊叹的奇特画面。第一幅是听觉和视觉共同构成的“潭水奇画”,奇在水声悦耳动听“如鸣佩环”,奇在“水尤清洌”,奇在水清到“(鱼)影布石上”。第二幅是“潭石奇画”,奇在潭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蔚为奇观。第三幅是“潭源奇画”,奇在小溪“犬牙差互”的峭拔多姿。

第四幅画是潭的“氛围奇画”,奇在“四面竹树环合”的清幽,奇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清与凄凉。如教 《拿来主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课文语境,仔细体味“孱头”“昏蛋”“废物”“ 大宅子”“鱼翅”“鸦片”“烟***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等关键词语的意义、色彩和 作用,深入挖掘这些表象的隐含意义及相互联系,借助联想和想象使文学遗产的批判与继承这一抽象道理得到形象化的凸现,进而体会鲁迅的辩证思想和战斗情怀,掌握比喻 论证的写作方法和体味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

三、揣摩、比较、切己体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清华附中的韩***老师说“诵读的诵乃心在支撑,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他在教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对文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的品味时,将它改为“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来对比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对原句读得低缓,语气中包含诗人不愿意回家的情绪,对改句读得快而兴奋,并把重音落在“终于”上,从而语气中就透出诗人急切盼望着回到父母家而高兴的心情。类似的“换、调、增或删”等多种方式的对比诵读揣摩语言,可以说是韩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武汉六中的胡明道老师对冰心《纸船——寄母亲》一诗的作课。胡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来品读诗文,完全与诗人心灵形成共鸣,读出自己类似的情感。胡老师不但注重诵读,也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为实现这一点,胡老师是分三个步骤来训练的。首先,学生写出对诗歌鉴赏的心得或评点。其次是让学生分对子组讨论,并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制作成“MTV”,然后在班上汇报交流,评出哪一个组的构思最有创意。最后一步是“QQ连线”, 即以句式“冰心奶奶:你使我想起了??????”和“冰心奶奶:你让我懂得了??????”说话。胡老师的这三个设计,有力地将学生的生活与与文本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所思、所感、所悟是培养学生语感核心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孙老师说:“笑声真的能陪‘我’回到住地吗?”于是,有学生说“是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影响着‘我’。”也有学生的说“是老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着‘我’。”??????这时,孙老师说“大家体会得真好!现在我发现最后一句还不太好,你能不能改一下,比作者的更好的吗?”这时学生们在书上改写,有改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的,有改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将陪伴我一生一世”的,也的改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教育我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这些都迎来的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孙老师说:“同学们的改写非常精彩,比作者的还要棒。我仿佛看到我们班上将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这里孙老师并没有就此停止,他接着激励道:“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请用一名精练的话写出自己的感悟、启发。类似于自己的名言,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大名。”于是,同学们情绪激动。“自信、豁达、开朗的人健康长寿”,“服务别人,快乐自己”,“生命不止,我们就要为人民服务到底”,“平凡的人也是伟大的人”等等。类似的名言无不是学生智慧的结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浓厚的激励、启发氛围,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从而创造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小石潭记朗读篇5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4.以上诗文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2)《小石潭记》(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1.D 2.B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4.(1)平(或:绿);(2)清;(3)伟(或:疾)5.(1)思乡之情(2)而犹不忍去。

这是一道新颖的“古诗文阅读”题。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诗文一体化”阅读上。以往各地中考“古诗词赏读”与“文言文阅读”都是分块考查,前者侧重考查同学们对古诗词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的概括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生动传神的字词、蕴涵丰富的名句的品味赏析能力;后者则侧重考查朗读节奏停顿、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重要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写作特色的简要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而像这样围绕某一个专题将古诗与古文作为一个阅读整体来设题考查,是一次突破与创新。该题围绕“水”这一专题,选取了一首古诗、两篇古文,从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内容情感的概括和理解等角度,考查了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和“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但是,同学们千万不要被这类试题的表象所吓住。要相信:中考试卷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试题,它所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教材与《课标》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命题者往往会设法将考点与同学们的课内所学相联系,唤起同学们的记忆。譬如这道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考点的设置,就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特点,尤其是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还能突破阅读材料的界限,力求辐射效应,拓宽考查面。其中第1题借材料中“伐”“乐”“疾”“观”四个实词,分别引出了对《曹刿论战》《醉翁亭记》《公输》《岳阳楼记》等四篇课文中的相应实词的考查;第2题借课外材料“以面受沫”句中的虚词“以”,引出了对《送东阳马生序》《伤仲永》《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四篇课文中相同词语的考查。

小石潭记朗读篇6

一、析形辨义,激发文字理解之“意”趣

许多汉字有象形表意功能,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它们都有其独特的形之美或意之趣,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字资源,培养学生对文字理解的兴趣。

如《核舟记》中,学生对“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的理解有难度。教师只要分析“比”的字形是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学生就知道“比”可理解为并列、靠近,是会意字,运用了“比”的本意。

再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中对“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炙”的理解。教师只要讲清“炙”的字形为上“肉”下“火”,学生一下就明白是烤肉的意思。若能与形声字“灸”做字形和字义上的比较,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文言文中大部分是会意字和形声字,用本意理解的情况较多,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文字资源,适当展示文字之形,尤其是大篆和小篆字体,进行字义辨析,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意之美。

二、读文悟调,提高情感表达之“韵”趣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诗文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把语言艺术运用到很高的境界,汉字的音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教育家陆象山说过“涵咏工夫兴味长”。教师善于设计形式多样的诵读,才能使学生读出情趣,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古汉语语感,使他们感悟到文言文的美好意境。

如教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在学生读准字音之后,就要引导他们注意文言文的韵律美。第二段中的部分韵脚为江、汤、涯、千、观、峡、湘,朗读语句时就要读出“a”的韵味。文中多处运用了叠词:浩浩汤汤、霏霏、郁郁青青、喜洋洋者矣。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做到先快后慢,先重后轻,先连后拖,音韵悠远,在轻重缓急中读出画面的意境。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节奏音韵之抑扬顿挫和语气语调之痛快沉着,体会了文句内在的音韵之美。

再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用“……也”表示判断,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朗读时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

文言文中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语调,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中的变化,领会原作的基本精神和独特风貌,积累丰富的朗读经验,使原本困难的文言文诵读变得妙趣横生。

三、品言赏文,提升文言感悟之“情”趣

这里的品言赏文,就是说文本解读必须“文言并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提倡教师“披文人情”,就是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将文言词句和思想内容的理解巧妙结合,努力挖掘语言感悟之“情”趣。

如在《小石潭记》第四段写潭境的“凄神寒骨”的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用使动用法理解了“凄神寒骨”的含义后,就引导学生理解主旨。教师设问:小石潭环境如此洁净幽美,为什么作者却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呢?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于是教师先安排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看柳宗元写《柳州八记》的背景,使学生逐渐领悟:作者因仕途上的失意而心情悲凉、抑郁,导致他看潭境时产生清幽冷僻、凄神寒骨的感觉,这一层只要结合时代背景不难理解。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何细致描写洁净雅致、充满情趣的幽美潭境?为何补充同游随从?讨论得出:作者的抑郁悲伤该是何等的深沉厚重。同时在积极的思索讨论之中穿插着教师或学生那充满抑郁悲凉感情的朗读,从而成功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使他们与作者、文本对话,做到文言并重,情趣相生。

再如《咏雪》中有两句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先让学生讨论“拟”、“因”的词义和译注时语序的调整,进而探讨比喻的美妙之处。让学生体会描写的不同角度后,再继续想象谢朗、谢道韫说话时的心理与神态,讨论说话人的内心情感。这样,谢安一家其乐融融赏雪时的欣喜、满足之情就呼之欲出了。这样的“文”“言”结合,引导学生把握文意、体悟生活情趣,感悟过程显得“情”趣横生。

四、辨事析人,发挥思维碰撞之“辩”趣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选择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论点,创设激烈紧张的辩论氛围,借助学生的求胜心理,去激发辩论之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如教师在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引导学生质疑: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为人处世是否合情合理?学生进行激烈的正、反辩论,逐渐引出“汉代名士的由来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元方入门不顾的真正原因:元方所敬仰的是“信”与“礼”,而来客失去了名士的风度,所以元方会对无信无礼的来客做出那样的举动来。元方的行为,是良好的“五常”教育的结果,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也是真实的记录。这不仅不是无礼,而恰恰是最知信崇礼的表现。学生的辩论发展了存同求异的思维,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更深刻了。

再如《爱莲说》一文,教师采用比较式提问,自然界中的牡丹、、莲花各有什么突出的特征?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惯例,爱牡丹、爱、爱莲花的人各自会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对这个问题,不同个性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选择。学生在比较中不仅了解了不同花的特点,体验到丰富的象征意味,更感受到莲花之高洁情操。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课堂呈现浓浓的思辨之趣,个性张扬,情趣盎然。

五、引经据典,增添文本解读之“乐”趣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在学生多元解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尊重和还原作者的创作旨意(一元解读)。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时,教师要选择相关的背景、故事、名言、逸事等,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之乐。

在学习《论语十则》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适当展开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一“仁”的讨论,并补充“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补充韩非子的法家的思想核心和庄子道家的思想核心,并加以区别。这样的补充,使学生的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又如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由“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生发开去,借助《宋史·忠义传》对范仲淹的评价“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并借用范仲淹的《四民诗》中“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的句子,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代正直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世界,并与屈原、杜甫和陆游等高贵灵魂对话。这种引经据典的学习,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精神的洗礼,阅读的乐趣就更浓了。

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所以文言文课堂要努力挖掘文本“趣味”资源,达到“文”“言”并重、“情”“趣”相生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进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小石潭记朗读篇7

1 注重兴趣激发

1.1 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1.2 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1.3 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1.4 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是随波逐流,这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2 疏通文意

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合作互译。最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字难句如“凄神寒骨”等就由师生共同来解决。

3 理解主旨

新课标指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整体赏析”的导读法。首先,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 鉴赏感悟

《小石潭记》一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这一环节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文意,含英咀华,培养审美情趣。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体会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理解了文中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曾在我的家乡看过这么清的水,水深达几米,可水底鹅卵石的纹路、颜色历历在目。”有的说:“我曾在我外婆家的门前见过这样的溪水,清澈、透明,美丽的小鱼在水中嬉戏。”还有的兴奋地说:“我们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见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样爽。”说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清悠悠的潭水在同学们的眼前、心中荡漾开去……

5 积累迁移

小石潭记朗读篇8

一、读、看,让形象走出“之乎者也”间

形象美是美学的重要特征。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初中文言教学,教师要借助作品中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初中生大都刚刚接触文言文,“之乎者也”为他们理解课文设置了障碍。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虽然思维水平较小学有了提高,但是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时,仍然要借助于直观形象,因而从这一点来看,初中文言教学应采取直观教学的方式,让形象走出“之乎者也”间,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媒介。

首先要侧重朗读,这是文言教学进行美育教学的基础。因而文言教学中,应该通过范读(或听录音),让学生在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强弱的变换中,感受古代文化的外在的形式美,再借助想象,使学生进行再创造,去感知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感知景物的赤橙黄绿、动静兴衰;感知事物的前因后果、是非曲直。这样,学生在听听读读中,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使作品中的形象从“之乎者也”中走出,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后是看。由教者出示***片或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它通过平面描绘地方法,来创造人物形象和表达周围现实情境,他利用直观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而教材中的文言选文大多都具有***画美。尤其适用直观教学。如“与朱元思书”中的奇山异水,“三峡”中的夏水秋景,“桃花源记”中的桃林美景、淳朴好客的村人,无一不是生活的画卷。这些都可以通过***示让学生直接感受出来。

如果说读只是让学生的审美心理停留在感觉阶段的话,那么,通过***示直观,则是使学生的审美心理进入了知觉的阶段,形成了事物的表象。

二、诵、思,让形象和美感留在学生记忆中

教师要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到了客观事物的外在美。但如何透过这些表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挖掘出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更高的审美教育,这是文言教学的关键环节,更是文言教学的难点之所在。比如在讲授“小石潭记”一文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一部分时,学生欣赏***片上封闭、死寂、令人窒息的***景,不禁要问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致闲置于此却无人欣赏,这与作者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即以潭自喻,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之情。小石潭的静谧之美和作者的志向之美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样,在共鸣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度,挖掘出了作品的主题。

小石潭记朗读篇9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古诗词都是经典名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第一册到第六册,古诗文共十二个单元。这里有瑰奇秀美的自然景观,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有寻师为学的高谈阔论,有坦荡忠诚的鞠躬尽瘁;有功成名就的豪情万丈,也有宦海浮沉的人生叹息。选文丰富充实,在课堂教学中所占分量之重,不言自明。

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古代的名篇佳作,让学生在了解古代生活、传承古典文化的同时,得到思想精华和文艺精髓的熏陶。学习古诗文的方法,除了记诵之外,还可以运用读写结合策略。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读写结合,效果明显:以读导写,由收到放,有本可依;从仿到创,有章可循。以写促读,个性切入,悟得深刻;多元解读,想得深远。读写结合,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精彩仿写,点亮课堂

教材中有很多诗歌结构明快,内容丰富,贴近自然。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像这样的短小精品,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仿写。以扑捉生活情趣,陶冶情操,训练写作。下面是学生的仿写作品:

如梦令?咏梅

赵美美

雪花漫天飞舞,

万里银装素朴,

北风寒刺骨,

方圆无一花木,

寻路,

寻路

一点梅红夺目。

如梦令?音乐课

崔倩倩

上课铃声一响,

同学狂奔乐场,

尽兴学歌唱,

歌曲皆红俱棒,

嘹亮,

嘹亮,

唱出心中梦想。

刘禹锡的《陋室铭》短小精悍,行笔流畅,节奏明快,极具韵律之美,内涵丰富,意境绵远,是学生仿写之佳作。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敏捷,写作兴趣高涨,好的作品跃入眼帘。如王明明同学的《教室铭》

分不在高,优秀则行,名不在前,会学则灵。斯是教室,惟吾勤奋。阳光窗口入,绿树相交映。读书声朗朗,书写静无声。可以品书籍,展活动。夏有电扇凉环境,冬有

温暖电热风。

师云:唯有奋斗,人人都能成蛟龙。

——此处有卧龙!

二、以写促读,悟的深刻

古诗文教学中,“读”是主线,“悟”是主旨,而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教师应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做到“以写促读,悟的深刻”。

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了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和一心报国的壮志酬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书写诗人的心境。“假如你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学生们纷纷下笔,佳句迭出。如:庞月月同学的《现实比梦更残酷》:

现实的残酷打破了理想的宁静,我带着思绪飞到了我英勇奋战的沙场:(我战功赫赫,立下海马功劳,驰骋沙场,英姿飒爽)还记得战场上,个个***营接连吹响号角的振奋人心;还记得***营里,到处分食着烤牛肉的喜悦;还记得检阅仪式中,震天动地幻天鼓舞的声声呐喊;还记得战马如飞,箭弦声如雷贯耳……而今一杯浓酒,一把宝剑,一夜孤灯,一枚枚勋章,一缕缕白发,一行行热泪……

李思思同学的《忘不了》

一盏油灯燃烧着一份希望,一个老人诉说着一个故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忘不了秋季广阔无垠的战场上,整齐的队伍,嘹亮的口号,庄严的***,嘶哑的呐喊;忘不了幽幽的琴弦,飘香的牛肉,飞奔的战马,紧绷的箭弦;忘不了英姿飒爽,挥动战刀,杀敌无数,战功赫赫……“***暮年,壮心不已”,心系祖国,我心永恒。

三、对比阅读,个性写作

九年级复习阶段,学生往往被题海所困扰,读呀,背呀,写呀,算呀,枯燥乏味。尤其古诗文复习,精确地背诵,无误的默写,理解记忆,更是让学生头疼,没有的新授课的兴趣。所以在复习课上,老师应采取复习专题的方法分快复习。可以以一个诗人的作品为专题,也可以以一类文章为专题,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对比记忆,写作升华。如复习古文可以把山水游记作为一类,(《小石潭记》《满井游记》《三峡》《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让学生找出他们描写的相同景物,然后在同中求异,找出其描写的不同特点,用一组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及训练了写作,有加强了古文的理解阅读。如:

小石潭的水清澈静美,游鱼细石一览眼底;满井的水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如同鱼鳞一样层层涟漪;三峡的水最有气势和韵味,夏季疾如风,春冬则娴静淡雅,悬泉瀑布,欢笑冲荡在山林间;富春江的水绝不逊色于三峡,安静时游鱼傍石如大家闺秀,急躁时如剑似马,狂如英豪。

四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看到景物后的“乐”,然而乐在其中,乐有千秋。《小石潭记》最开始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之乐,然后写出了与鱼儿的互相取乐,最后乐至极致,与自己的经历相结合,忧伤至极,拂袖而去。《三峡》的“乐”是粗旷的,给人的感觉是强悍的,但强悍之中不失优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乐之余又不忘同情贫苦的劳动人名。渔歌悠悠,情满心怀。《满井游记》写出了作者获得自由后的开心,写出了观赏初春美景的满足,写出了萧然于山石草木间的高洁志趣。最后一句感慨,寄托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闲适的庆幸。《与朱元思书》写出了作者对富春江独特的青睐,抒发出一种高傲的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出作者厌弃世俗,寄情山水的亲情怀。

还可以以一种景物为线,写出他在不同作者笔下的情感。如: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雨是恼人的雨,约定没法实现,相见又须推迟。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的雨是痛苦的雨。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力……

小石潭记朗读篇10

前者缘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过于强调对文言文语法的掌握,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后者只要求读读背背即可,缘于对新课标“阅读浅议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误解。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

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朗读感知―疏通文意—理解主旨—欣赏评价—积累迁移”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以《小石潭记》为例来说明。

这篇古文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写景抒情”单元。本课重点是培养文言语感、学习抓特点的写景方法。本文运用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执教。

第一步,导言激趣,朗读感知。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名句导入。然后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自由读、接力轮读、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第二步,疏通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得字词句由小组合作互译,最后教师就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句予以点拨。

第三步,理解主旨。提问激起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教师让学生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归纳小结。这一环节老师使用的是“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第四步,鉴赏感悟。本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文意文境,含英咀华,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体会潭水清澈的特点,先理解文中句子,再让学生描绘自己曾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

第五步,积累迁移。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再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通过拓展运用,古文的语言、章法、结构等都被学生整体地感受了。

五环节课堂指导模式的应用及实践意义介绍如下:

朗读感知。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方法是﹕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地位。古文教学要淡化语法、翻译,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多层次地反复读书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琅琅书声中进入意境,诱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融古今名句到自己的语言系统中。

疏通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先由学生自译,小组互译,最后老师就小组解决不了的重难点予以点拨。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理解,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以学定教,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提高文言语感。

理解主旨。入选教材的古文都是文质兼美、篇幅短小的古代散文。新课标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提倡整体性阅读,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教师可以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从而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鉴赏感悟。教材中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比。教师应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结合自身经历,体会文意文境。

2.多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

3.撰写感想,交流感情体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石潭记朗读10篇

学习

学习宪法手抄报10篇

阅读(24)

法制教育的手抄报***片(2)法制教育的手抄报***片(3)法制教育的手抄报***片(4)法制教育的手抄报***片(5)法制教育的手抄报的内容:法制宣传日背景1978年12月13日,***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坚定地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

学习

父亲节英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节英语10篇,内容包括父亲节的英语,父亲节英语。otherssaythefirstfathersdayceremonywasheldinvancouver,washington.regardlessofwhenthefirsttruefathersdayoccurred,t

学习

大年初四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年初四10篇,内容包括大年初四十周年聚会致辞,大年初四最好的文章。

学习

升旗稿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升旗稿10篇,内容包括简短升旗稿,升旗稿春季简短。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凝望升旗》。蓝天下,迎着初生的晨曦,我们举行这庄严而又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我们眺望着国旗冉冉升起,耳畔回荡着气壮山河的国歌,我们为这一庄严的队礼而自豪

学习

小阁藏春10篇

阅读(24)

《四库全书》尘埃落定,分储七阁之后,以续补四库未收书为职志者,首推阮元。阮元生于乾嘉学风殷盛之际,其进身较晚,未及亲自参与编纂《四库》,但其一生与四库渊源甚重。然而,反映阮元文选楼藏书情况的《文选楼藏书记》却并未按四库分类法编排。《

学习

荀子劝学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荀子劝学篇10篇,内容包括荀子劝学篇经典语录,荀子劝学篇节选。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7、公生明,偏生暗。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学习

自学能力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自学能力论文,内容包括学生自学能力论文题目,自学能力论文。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

学习

技术贸易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技术贸易论文,内容包括技术贸易论文题目,最新的经济贸易类论文。

学习

人力资本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人力资本论文,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的论文,人力资本论文怎么写。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

学习

庄子养生主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庄子养生主10篇,内容包括庄子养生之道大全,庄子内篇之养生主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注重内在的心灵哲学,用宋儒的术语即是心性论。这种心灵哲学肇自先秦,儒家的心性之学由孔子发端,孟子集大成,而道家的心性之学可

学习

我的健康我做主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健康我做主10篇,内容包括我的健康我做主汇总,我的健康我做主贺普仁。糖耐量异常,要重视机会其实,所谓糖耐量异常,是血糖从正常到患有糖尿病之间的过度阶段,这之间的干预尤为重要,***及时,就能避免或延缓糖尿病的到来,听

学习

学风建设主题班会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学风建设主题班会10篇,内容包括正班风促学风主题班会,大学学风建设主题班会。二、班会目的:通过主题班会,总结前期学风建设中的实际不足,计划提高后期班级学风建设,使班委及同学们明确自己的职责,使每个同学都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共

学习

我决定10篇

阅读(16)

你瞧,就拿粗心大意来说吧,它可是害苦了我呀。尤其是在学习方面。每次考试时,面对那一道道对我来说简单无比的题目,我总是胸有成竹,自信满满,但是每次卷子发了下来,却是90多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粗心大意惹的祸呗!那些错题,不是少打了小数点,就是...

学习

温暖的话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温暖的话10篇,内容包括温暖的话十个字,温暖的话100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外公温暖的话语如海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走向成功的道路!五年级:刘烘宇

学习

“脉脉语文情”源于深情朗读

阅读(33)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

学习

浅谈朗读的语言运动特殊性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朗读的语言运动特殊性,内容包括朗读的特殊性,朗读的基本概念是。1.引言《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认为:“朗读是指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由言语器官发出声来,再由听觉器官把信息传到大脑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法。这

学习

朗读不可断词破句

阅读(22)

社会上讽刺某些人不辨文意,信口而出的笑话很多,如:把“南京市长江大桥”读成了“南京市长/江大桥”,把“已经取得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学历的干部都要………”读成“已经取得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学历的干部都要……。”这些读法的可笑,就在于犯了断词

学习

朗读的重音处理

阅读(24)

重音――朗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如何表达重音呢?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常用的重音表达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加强音量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读得重一些、强一些,而把非重音音节读得轻一些、弱一些。读重音,唇

学习

走心之作《朗读者》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走心之作《朗读者》,内容包括史上最走心的朗读者读到哭,朗读者里的走心夫妻现状。【摘要】筹备了一年之久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终于同观众见面了。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又一个圈粉无数、好评如潮的节目。媒体评价

学习

诗意朗读《雨巷》之我见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诗意朗读《雨巷》之我见,内容包括雨巷戴望舒原文朗读董卿,雨巷诗词全文朗读。一、在丁香的忧愁中去读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丁香

学习

“朗读者”董卿:爱是延续与跨越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朗读者”董卿:爱是延续与跨越,内容包括董卿朗读者爱的诠释,董卿朗读者青春篇全文。2017年,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身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以满腹诗书与妙语连珠,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她的认知。有人用“春雨江南”形

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朗读法

阅读(20)

[摘要]角色朗读不是课本剧的表演,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仍是实在的,严肃的,认真的阅读。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关键词]人物对话兴趣情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的实质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