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
一、深情朗读,形象自生
语文教材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文中的人物心境、优美场景,一幅幅美的画面跃然眼前。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当朗读到“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时,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黄河滚滚的形象,这种感官上的兴奋,随着文中内容的深入,学生就会惊赞。“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读了之后,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对艄公的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为之升华,领悟到了崇高的形象之美。
二、定准基调,情感自生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对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三、示范引领,创设情感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特别是教师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朗读的情境以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梅花魂》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尝试。课堂伊始,我问:“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以后,文章中的外祖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孩子们回答很踊跃,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就直接把我们带入了课文的重点段“外公谈梅花”。于是,我用课件出示了段落内容。请一个孩子朗读,其他孩子评议。孩子们对他的朗读不是很满意,并说出了自己的原因。作为教师,我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我表扬了有争议的学生,并指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并及时用上了我事先准备好的“情境创设”——在激昂的音乐中,我激情澎湃地讲起傲雪斗霜的梅花,在严冬里开得那么鲜艳……而我们中国又出了哪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呢……学生读出了“老人说梅”的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在舒缓的音乐中,我讲起了一个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恋。并为学生范读送别的那一段,让学生描述听读时脑海里所浮现的画面。孩子们立即泪眼婆娑,纷纷站起来描述临别的画面,说得动情,自然读得悲悲戚戚、催人泪下。我觉得自己在这一课上,利用媒体和教师语言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做得比较好。
四、朗读技巧,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读后,我示范朗读,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如果能把这些词读好,那你们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很不错!
经过一番指导后,学生把“总是”、“第一条”、“一定”、“不但……还会……”等词读得强调了,詹天佑的爱国之情自然就读出来了。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七小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脉脉语文情”源于深情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