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身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以满腹诗书与妙语连珠,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她的认知。有人用“春雨江南”形容她,因为她默默展现的,不只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美好,还有为人女为人母的从容”。5月,董卿首次在屏幕上坦然谈论起父母与儿子,而勇敢地跨出这一步,不过是因为一个字――爱。
跟过去做个了断没想象的那么难
2013年11月,董卿在紧张地排练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天,站在空荡荡的舞台上,一身华服的她突然有了种不真实的疲惫感。一切都那么熟悉,又是那么的套路,当“套路”两个字闪过脑海时,董卿从内心里倒抽了一口冷气。在那一瞬间,她心里有个声音冒了出来:“你敢不敢跟过去的某一个自己做一个了断?!”
董卿下定决心离开,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游学一年。此时,她刚踏进婚姻的殿堂不久。并且,作为一个连续13年主持中央电视台春晚的主持人,她知道放弃了什么。拿到访学报告批复后,她常常坐在书房的地上流泪,因为她觉得只有坐在地上才最踏实。“我知道,一时半会儿我不会再有新的节目了,那是无限期休整。你也不知道,你再次走上舞台会在什么时候。”在后来的采访中,她这样解释当时的心境。
董卿“急刹车”换来的鼻青脸肿旁人没有看见,董妈妈却看见了。她给董聊打来电话,说董爸爸过春节前到乡下老家去修奶奶的墓,天冷,又找不到人帮忙,觉得很辛苦。
董妈妈轻声说:“你爸说自己身体也不行了,修完墓,他在你奶奶墓前坐了好久。我们老了,早晚要离开这个世界,我希望在这个世界还能有一个人,像我们那样爱你……”
挂掉电话,董聊泪流满面。在她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虎爸”一样的存在。她7岁才跟父母一起生活,父亲却颁布“三大家规”:必须承担家务劳动,每天要洗碗、拖地,不许叫苦,不许喊冤;必须按要求学习,当日事必须当日毕;每天必须到家对面的中学操场跑步,1000米的任务不能打折扣。
刚刚能识字,董卿就按父亲的要求坚持抄成语、抄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她就得抄写背诵古文。每年寒暑假,等待她的永远有各式书单,时不时还要回答各种问题。有一次,她被问到《红楼梦》中薛宝钗和贾府的关系,她的回答不是很准确,结果父亲画了张《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给她。
父亲对她一直是严苛的,甚至命令她每天只能照一次镜子,穿妈妈“再加工”过的由大变小、从旧改新的服装。只要反抗,父亲就直接讥讽:“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点书。”
少年时的董卿曾一度认为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女儿。长大的她却慢慢明白,靠奋斗改变人生的父亲,一直在用坚强灌溉她的心灵。当窗外的天空慢慢明亮,她下定了决心:“很多事情不能再拖了,再拖可能就会永远失去这个机会。人对‘永远’这个词,需要有点敬畏。”
终于,她跨出了人生的一大步。这一步,一半是游学、充电,另一半则是完成人生中董卿从前没有认真考虑过的事情:做母亲。
当一个孩子的母亲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游学的一年,董卿感觉从未有过的舒坦:每天7点起床,吃早饭,然后上课,有时候是半天的课,休息时,她或去参观博物馆,或去看演出。
董卿将这些留学细节与感悟分享给粉丝们。她不愿提及怀孕生子这样私人的生活,但隐讳地分享了她的感慨:“到达美国20多天已经经历了两个节日,之前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今天是阵亡将士纪念日。我觉得这两个节日很有意义,都充满了尊敬和热爱。尊重、感恩、怀念、希望和爱,这是我们在很多节日里都能体会到的感情,无论东方西方。我很庆幸我们之间同样拥有这样的感情。”
2015年7月,董卿结束访问学者的身份,从美国回到中央视台,复出的她多了一个身份――母亲。
孩子出生之后,董卿曾一度迷茫。初为人母,所有的时间被孩子占据,全天候的“吃喝拉撒睡”,孩子的完全依赖让董卿有点千头万绪的忙乱,甚至连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都很难凑齐。在她左右摇摆时,好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打破了董卿心中的桎梏。她不希望孩子的世界只有她,也不希望自己的世界只有孩子。
“言传身教,我应该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对我有爱、有尊敬。”董卿这样对父母说。一向严肃的董爸爸竟然像孩子似的嚷嚷起来:“我和你妈去帮你!你尽管去做你想做的!”他声音里的那份掩饰不住的高兴,让董卿瞬间落泪。她突然想起,父亲已经很久没有“虎”过自己了,也许内心里,父亲也不希望她只做个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只是,他一直在尊重孩子的选择而已。
世界就在这一瞬间豁然敞亮,董卿第一时间给父母订了上海飞北京的机票,带着父母的爱与对儿子的牵挂,再一次放飞自己。
爱那么重,情那么长,唯有坦然
重返舞台的董卿不再甘心按部就班的主持生活,她想做一档自己喜欢的节目。就这样,2016年2月,文化节目《朗读者》立项了。董卿除了做主持,还***担任制作人。
筹备《朗读者》一年,董卿几乎每天都处在绝望的边缘。由于节目采用了公司化的运作模式,节目模式、制作公司、经费、赞助商、播出平台、人员……这些以前她不用考虑的事情纷纷涌来。在娱乐真人秀的挤压下,文化类节目招商非常不容易,董卿不得不像祥林嫂一样,一遍遍给人描述画在纸上的“大饼”即将散发的香味。
“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董卿如此形容《朗读者》节目筹建之初的状况。也正因为这样的困苦,董卿度过了最煎熬的一年。可即便这样,她也无法放松。“我经常晚上两点三点睡不着,坐在地板上想我到底该怎么办。可等天亮了,我还是会带着微笑,出现节目的临时办公室里,告诉大家,今天的选题是什么,今天开会的内容是什么。”提及往事,董卿说得云淡风轻。
2017年2月18日,《朗读者》顺利开播,可接踵而至的工作更加密集。一向在工作上支持她的父母,终于投了反对票。因为工作集中时,董卿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从不屑于谈论鸡毛蒜皮的父亲,第一次郑重地对她说:“董卿,我们老了。你不能再毫无顾忌地拿你的身体不当一回事。要知道,你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你还有漫长的日子需要照顾他,抚养他。”
来自父母的阻力曾让董卿有段时间特别难受,面对父母的老去,她更觉得特别无力。但最终她努力说服了父母:“我不想因为孩子就变得止步不前。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变得更好,才能被孩子喜爱和尊重,才能指引他更好地成长。”
董卿的努力与坚韧,让节目最终惊艳了众人。而这个过程中,她也慢慢接受了父母的劝导,而真正的分享出现在4月13日。这天,董卿录完了最后一期《朗读者》,坐在了访谈节目《面对面》摄制组前。面对摄像机,她坦诚地说:“在最焦虑和绝望的那段时间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需要看看儿子的照片和视频才能慢慢入眠,那是我每次入睡前眼睛里最后一个画面。”
董卿说希望自己能起到榜样的作用,也希望儿子以后能明白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就像她的父母,这么多年来为了她一直不断地取舍。她带着优雅从容的微笑,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将是儿子的成长过程,也将是我的成长过程。当我们真正懂得的时候,会有爱,有尊重,有敬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朗读者”董卿:爱是延续与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