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词篇1
1、花木兰:就是死我也要死在战场上,你会陪我吗?文泰:陪!
2、花木兰:他的离开让我明白到逃避停止不了战争,害怕只能让我们失去更多!
3、花木兰:因为你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以后的每一天也都会这样!
4、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了一个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的拥抱生命……
5、你曾经说过,如果用生命换取国家的安宁,你会去做……
6、让我放弃生命容易,让我放弃最爱的人……难!
7、不要再有更多的小虎,不要再让更多的亲人最后直等到一块带血的***牌……
8、十二年来,因为有你,每天早上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以后的每一天,也将会这样!
9、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了一个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的拥抱生命……
10、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有何欢,死有何憾?……
11、我怕他们的家里人,看到这些带血的***牌会难过。
12、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13、花虎:只有打过很多年战的人才会知道,战场上没有壮士,有的只有死人和疯子,讲感情,傻瓜!
14、赵薇:这里是大魏的国土,请你们走!胡***:可我偏喜欢你们的国土!你记住了,魏人是羊,柔然是狼。赵薇:我们的队伍里有汉人、羌人、氐人、鲜卑人、匈奴人,没有羊!
15、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16、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7、花木兰父亲花弧:天上多了颗星星,就是我去找你娘了。
18、在战场上,决不能有感情!
19、你穿上了将***的盔甲,就不再属于自己!
20、让我放弃生命很容易,但让我放弃最爱的人太难!
2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2、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23、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24、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25、逃避,停止不了战争;害怕,只能让我们失去更多。(经典语录 )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家!
26、你是我一生唯一不会忘记的人,这十二年来,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你,因为有你在,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以后每一天我也会这样……
木兰词篇2
我们面前的这座山叫石门山,其主峰海拔520.6公尺,天池就在山上.
石门锁大别,天池秀木兰。古道接悠远,山气入青岚。溪涧听天籁,飞雪落幽潭。空山不见人,但闻溪流声……这是一位作家游完木兰天池,感怀之中欣然写下的一首诗。.游客中流传着"武汉人不游木兰天池,枉为武汉人”、“游武汉不游木兰天池,枉称游武汉”等说法,所以说哟,我们大家的眼光都是一级的准啊,一游就游到了精华。
关于花木兰呢,相信大家对她代父从***的故事都耳熟能详了,但名人嘛,名人的故事是说不完的,那么今天呢,我们就一边往天上挺进,一边__说故事~~~
我们抬头所看到的是木兰将***身披铠甲挥剑的雕像,雕像下方的那一块石头上刻有三个大字“降龙石”。相传小天池里有一条顽皮的小白龙,经常从水池子里钻出来嬉闹,搅得池水泛滥成灾,老百姓们怨声载道。 自小,小木兰就有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慨,决定要教训一下兴风作浪的小白龙。于是,她提着外公用松木削成的一只长剑,日夜地守候在小天池的池水边。终于有一天,小白龙又从小天池的池水里钻了出来,小木兰“嗖”地一步腾跃到了半空,一个大亮相地骑坐在了小白龙的脊背上,手里的松木长剑一下子抵住了小白龙的喉管,喝道:“你的父亲在天上呼风唤雨,为民造福;你却潜在小天池里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今天,我要好好地教训你!”平日,耀武扬威的小白龙立即卷缩在了这块石头上,至今石上还留有小木兰的脚印,小白龙的爪印。木兰将***这一尊飒爽英姿的雕像,也蕴含着木兰将***外婆家的父老乡亲对来自五湖四海游客们的敬意和欢迎。
小白龙被小木兰教训之后收敛了许多,平日里都是藏在小天池的深处,小木兰没有放松看管劣性难改的小白龙,提着松木长剑经常地到小天池边去查看。深夜,小白龙烦闷和焦虑,常常浮出水面沉吟。当地老百姓为了感谢小木兰惩治小白龙,集体筹资为将***修建了观龙亭,还在小天池水边的巨石上刻下了“龙吟”二字。
八仙座:縻龙桩一边的这块巨石上,是不是排有八个座位?这块巨石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老龙王为了调教顽劣的小白龙,邀请天上的八位神仙:汉钟离、李铁拐、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下凡“大峡谷”分别对小白龙传经布道。八仙驾祥云落下坐于这一块巨石上,便形成了眼前的“八仙座”景观。
龙须潭:传说,小白龙经八位神仙的苦口婆心地调教,改变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为了回报当地百姓对“龙”的尊崇,弥补自己以前所犯下的过错,也开始协助老龙王替百姓们降临祥瑞,兴动云雾,呼风唤雨。一次,山上的一块巨石因风化从山头滚落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小白龙见此情形,从水中一跃而出,用龙须拖住了滚动的巨石。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这岩石上布满的青藤,是不是十分像龙须呢?
聪明泉:聪明泉是传统的石砌台式结构,井上有专供提水的紧箍的木桶。相传,小木兰自小是由外婆带养,在外婆家生活了10余个年头,可以说是喝这一口井的水长大。相邻的村民们见小木兰天资聪颖,无论是学武,还是习文,每一样都是那么出类拔萃、无与伦比。于是,大家就认为木兰外婆家门前的这口井非同寻常,便不约而同地都纷纷到这一口井里来提水饮用,寄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同小木兰一样聪慧。后人,由此把这一口井取名为“聪明泉”。从此,聪明泉的故事是不胫而走,在黄陂境内是名闻遐迩。据说此后,还有许多人利用此泉水来除污治病,把它转换成了高附加质的“科技产品”。
大天池:请大家能再一鼓作气,爬完最后的几级台阶,我们就抵达了景区的制高点“大天池”。这里的海拔有506米,池水面积有360多亩。请大家看一看,想一想,环抱于幽静的大山,葱绿的森林中的“大天池”,是不是像一块巨大透明的碧玉呢?
木兰词篇3
关键词:《离骚》 植物名称 植物崇拜 音节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开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自古以来,对于《离骚》众说纷纭,研究层出不穷。《离骚》的内容异常广博,从人间到仙界,从庙堂到山野,从高山到深林,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在《离骚》异常广博的内容之中,植物始终是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离骚》中的植物
经查证,《离骚》中共有34种用来表示植物名称的词,这些词共出现了74次。现将这34种词及其出现频次列举如下:江离(2次),芷(3次),宿莽(1次),草木(2次),芳(11次),椒(6次),菌桂(2次),蕙(5次),(3次),兰(10次),留夷(1次),揭车(2次),杜衡(1次),秋菊(1次),木根(1次),薜荔(1次),胡绳(1次),芰(1次),荷(1次),芙蓉(1次),F(1次),(1次),(1次),扶桑(1次),若木(1次),琼枝(2次),}茅(1次),茅(1次),筵(1次),草(3次),艾(2次),荃蕙(1次),萧(1次),f(1次)。
《离骚》中出现的这34种用来表示植物名称的词,有的是通名,有的是专名。表示植物通名的词有3种:草木(惟草木之零落兮),芳(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草(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而其他31种词,都是植物的专名。
这31种用来表示植物专名的词,其具体所指有相关联或者相重复的情况存在。
(一)具体所指相关联的词
有2组:
1.菌桂――蕙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离骚》)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有“菌,薰也。其叶谓之蕙。则菌与蕙一种也。别言蕙。又云:矫菌桂以纫蕙;则菌桂自是一物”“蕙,香草。《本草》云:薰草一名蕙草,生下泾地。”由是可知,菌桂与蕙乃同一种植物,菌桂是整株植物的名称,而蕙用来专指菌桂的叶子。
2.荷――芙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
《楚辞补注》中有:“荷,芙蕖也。《尔雅》曰:荷,芙蕖。注云:别名芙蓉。《本草》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荷是叶子,花苞叫菡萏,花朵叫芙蓉。由此可知,荷与芙蓉分别是同一种植物的叶子与花。
(二)具体所指相重复的词
有2组:
1.芷――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G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离骚》)
《楚辞补注》中有“芷,香草名。芷幽而香。白芷,一名白,生下泽,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楚人为之药”“,白芷也”。芷与,只是写法不同,读音相同,具体所指亦相同。
2.木根――芷
G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离骚》)
《荀子》云:“兰槐之根,是为芷。”注云:“苗名兰槐,根名芷。”木根通指所有植物的根,而芷特指兰槐这种植物的根。木根与芷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通称,一个是特指。
除去3种表示植物通称的词以及4种相关联或者相重复的词之后,《离骚》中共有27种具体的植物。
二、《离骚》中植物分类
《离骚》中共有34种表示植物名称的词,其中有3种是通称,有4种与其他词表示的具体所指相关联或者相重复。除去这些相关联以及相重复的词,《离骚》中共有30种表示植物名称的词。对于这30种植物,我们将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来加以深入研究。
(一)文化色彩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来表达自己情操与志向的载体。植物作为《离骚》的重要组成部分,难免会被作者赋予特殊的文化底蕴与色彩。在《离骚》中,植物不仅有好有坏,还存在着等级差异。
1.在《离骚》中的27种具体植物里,香草有江离、芷、宿莽、菌桂、蕙、芷、留夷、揭车等23种,恶草有F、、、茅4种。如: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楚辞补注》:“江离,香草名”“芷,香草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离骚》)
《楚辞补注》:“留夷,香草也”“揭车,芳草”“杜衡,香草也”“芷,香草也”。
F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离骚》)
《楚辞补注》云:“三者皆恶草。”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离骚》)
五臣云:“茅,恶草。”
植物有好坏之别,正是因为屈原心里存在着好与坏的标准。屈原作为楚王的好臣子,人民的良心官,却忠而被谤,直而被贬。被谤被贬之后,他依然如故,坚持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贬斥着自己所痛恨的,“F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2.江离、芷、宿莽、菌桂、蕙、芷、留夷、揭车等23种植物虽然都属于香草,但它们的地位也不是平等的,而是有着等级差别的。
兰是最尊贵的,是君子;蕙次之,是士夫;椒f更次之。黄庭坚《兰说》云:“兰生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同生而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兰似君子,蕙似士夫。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楚人贱蕙而贵兰矣。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华,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也。蕙虽不若兰,其视椒、f则远矣。其言兰蕙如此,当俟博物者。”
香草之间存在着的等级差别反映了屈原心里存在着的等级差别。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等级森严。生活于这一社会背景下的屈原,难免会带有当时社会的烙印。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显得屈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真实。
《离骚》中的植物之所以会有好坏之别、等级之差,根源在于屈原这个人。屈原将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以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附加于《离骚》中的植物之上。
(二)草木之别
在《离骚》中的27种具体植物里,有的是草类,有的是木类。草类植物有江离、芷、薜荔、胡绳、芰、芙蓉等23种,木类植物有椒、木兰、扶桑、若木、琼枝5种。(笔者注:木兰属于兰的一种。《离骚》中的兰,除木兰是木类植物外,均为草类植物。)草类植物名称远远多于木类植物名称。香草是当时的士大夫佩戴于身上的,需求量大;而香草比香木数量更多,更容易得到;并且香草更易于处理,佩戴起来更轻便:因此,草类植物名称远多于木类植物名称。
(三)“兰”内部之别
兰在《离骚》的植物群里是一种尊贵的象征,是君子的代表。在《离骚》里,兰一共出现了10次,出现频次仅次于芳。而芳是植物的统称,所以在《离骚》中的27种具体植物里,兰是出现频次最高的植物。作为这样一种植物,《离骚》中的兰还可以继续细化出木兰、秋兰。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楚辞补注》:“兰,香草也,秋而芳。颜师古云:兰,即今泽兰也。《本草注》云: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水经》云:零陵郡都梁县西小山上,有s水,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泽兰如薄荷,微香,荆、湘、岭南人家多种之。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草生水傍,叶光润尖长,有歧,阴小紫,花红白色而香,五六月盛。而泽兰生水泽中及下泾地,苗高二三尺,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月八月开花,带紫白色,此为异耳。陆机云:其茎叶似药草。泽兰广而长节,节中亦高四五尺,汉诸池苑及许昌宫中皆种之。《文选》云:秋兰被涯。注云:秋兰,香草。生水边,秋时盛也。《荀子》云:兰生深林。《本草》亦云:一种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黄赤。《楚词》有秋兰、春兰、石兰,王逸皆曰香草,不分别也。近时刘次庄《乐府集》云:《离骚》曰:纫秋兰以为佩。又曰: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今阮、澧所生,花在春则黄,在秋则紫,然而春黄不若秋紫之芬馥也。由是知屈原真所谓多识草木鸟兽,而能尽究其所以情状者与。”
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木兰,《本草》云:“木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高数仞。”
屈原在《离骚》中对兰进行了这样细致的分类,和中国早期社会先民的植物崇拜息息相关。中国的早期社会以农耕为主要劳作方式,植物不仅意味着粮食,还意味着救命的药草。这种生存状态使得先民十分看重植物,因此对植物有着细致的分类。类似于植物崇拜,可以说屈原有一种香草崇拜的心理。而兰作为屈原最为喜爱的香草,自然会更受重视,其分类自然也就更细致了。
《离骚》中的这些植物大多是生活在水边或水中的,这与当时楚国有着大量的湖泊沼泽、山川河流密切相关。《离骚》中的这些植物还可以按照功用来分,比如萧是用于祭祀的,艾可作药用,等等。
三、《离骚》中植物名称的语言学特点
《离骚》中的植物名称,除去3种植物的通称,还有31种。在这31种植物名称中仅有宿莽、秋菊、木根3种植物的名字是双音节词,还未占到1/3;剩下的28种植物名称中,有13种是多音节语素:江离、菌桂、留夷、揭车、杜衡、薜荔、胡绳、芙蓉、扶桑、若木、琼枝、}茅、荃蕙,大约占1/2。由这种情况看来,《离骚》中的植物名称以单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中以多音节语素为主。这与先秦时期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历史事实相吻合。
四、结语
屈原以荆楚风韵为创作背景,以形态各异的植物为情感载体。这些植物寄寓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离骚》透过植物这一物质载体,反映出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文化心态,等等。《离骚》中对这些植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较为丰富和广泛的自然知识。这不仅反映了早期的风俗民情和先民的植物崇拜心理,而且充分反映出文学既取材于社会,也取材于自然。
参考文献:
[1][宋]洪兴祖,白化文,王逸.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晋]郭璞.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唐]杨.荀子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晋]郭璞.山海经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2.
[5][汉]司马迁,萧枫.史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6]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木兰词篇4
木兰从***归家后,木兰是个女孩这件事顿时在***中传得沸沸扬扬,在百姓家中,这件事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佳话,可以说真是弄得个满城风雨。于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可汗和大臣们的耳朵里,根据***法条文,女子不能入***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处理,花木兰犯了***中法令,是犯了王法,可木兰功勋卓著,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王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词。有人认为***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那国家将何以治理?更多的人认为花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儿所不能比的;这十几年来,尽管战争那样残酷,战斗那样激烈,花木兰从来没有抱怨过,从来没有退却过;花木兰还善于跟同行的一般战士谈心,在不少关键时刻,她还起到了稳定***心的作用——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大臣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可汗也被弄得举棋不定。 可汗和大臣们的议论很快就传到了木兰的耳中,传到了木兰的乡亲们的耳中。木兰得知此事后,却神态自若,没有一丝害怕。乡亲们得知后都来到木兰家。乡亲们对木兰说:“木兰,你是我们的英雄,我们支持你,如果可汗要杀你,他就是个昏君!”木兰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对乡亲们说:“乡亲们,谢谢你们!可我毕竟还是触犯了***法,王法无情。如果我死了,也是上天注定的。可汗处死我,也是为了维护王法,我死得其所。”这时,木兰的家人早已泪流满面。 在皇宫里,大臣们还在讨论中,这时一个***士进去报告:说有许多老百姓跪在城门口,求可汗饶木兰不死。可汗和大臣们都来到城墙上,只见城下面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在这儿了。见可汗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大声说:“木兰为了我们百姓的安宁,一个人在外十几年征战,如今如果杀了她,真是没天理啊!”这时,百姓们都这样大声喊着。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这样说:“木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们不能杀了她!”甚至连一个三岁的小孩也开了口:“木兰姐姐是我们的英雄,谁杀了她就是坏人!”…… 城下的百姓群情激昂。
可汗和大臣们会意地笑了。可汗对城下的百姓说:“你们说得对,我不能枉杀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会顺从民意的。”接着,可汗还当场封花木兰为“女中豪杰”。可汗还说:“木兰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上战场的女英雄,我将撤销不准女儿上战场的***令,以后凡是武艺高强的女子都可上战场。”这时,城下的百姓都欢呼起来。百姓们夸可汗决策英明
木兰词篇5
一首流传了千年的《木兰词》,现在被改编成了电影《花木兰》,电影剧情真实的还原了花木兰这一形象,让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好评如潮。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初中生观看花木兰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初中生观看花木兰心得体会范文1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读过《花木兰》这本书吧!读过这本书后,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花木兰》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聪明好强的木兰一直渴望让父母为她感到自豪,可惜常常弄巧成拙,一次相亲失败的经历更加深了他的挫败感。北方匈奴侵犯中原,朝廷大举征兵,木兰年迈的父亲也被征召上战场。木兰担心父亲的安危,于是装扮成男子代替父亲去参***。在***营里,木兰刻苦训练,靠着坚强的意志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士兵。最后,她凭借着智慧和勇敢拯救了国家,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称颂。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木兰为了父亲一个人便扮成男子代替父亲去参***,让人很佩服,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向木兰学习他那为它人着想的精神。
初中生观看花木兰心得体会范文2我特别高兴,因为又要去看电影了。妈妈问我是看《豚鼠特工队》,还是《花木兰》。我说用点点羊羊,“点点羊羊,点点羊羊……”结果是看《花木兰》。
《花木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首先是柔然大***来袭,魏国征集***马时,花木兰恋恋不舍离开家乡,代父从***。然后是千***万马大战时,花木兰英勇杀敌。先射定位箭,射得敌人哭爹喊娘……太精彩了!我看得热血沸腾,恨不能冲进屏幕里英勇杀敌。
花木兰本不喜欢战争,但又不得不打仗。她不经意当上了将***。在一次战争中,文泰不幸受伤。木兰以为文泰牺牲了,从此一蹶不振。直到费小虎问木兰:“你到底是为活着的人活,还是为死去的人活”时,花木兰才如梦初醒,反复地训练大家武功,不让更多的兄弟牺牲。她保护自己士兵的举动,真的很让人感动。
我觉得,花木兰代父从***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像花木兰一样,孝顺父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家庭变得更温馨快乐。
初中生观看花木兰心得体会范文3说起花木兰,总会被一首木兰诗局限在一幅白描的***画中。先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叹息,再就是末尾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羞涩,能体会到她“从此替爷征”的勇气,但少了一份她在战场上的英姿飒爽。 而赵薇和陈坤演绎的电影《花木兰》让我感到视觉的震撼,昏冥的画面却线条明畅的勾勒她英雄将领的情怀。
花木兰,温柔,典雅,与其说她是一位将***,倒不如说她是个孝顺的女儿。喜欢她的小女子的慈悲,也喜欢铿锵的英姿,她有女人的眼泪,也有男人的视死如归。她的倔强是她最浓的温柔,而欲哭无泪的无奈却是她最有力的坚强。爱情在她的心里萌芽却又被战争的残酷所埋葬。她最后的台词:“你曾经说过,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这个国家的'安宁,你一定会去!”看上去她在提醒文泰,实则是她内心的独白,为了和平,她相忘了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爱情。她用自己的生命力柔和着魏国的底色,记得她:“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记得她说过”要打就到战场去打!”的确,在战场上她把她的美发挥的淋漓尽致,巾帼不让须眉是她不朽的辞章。不能说花木兰就是赵薇,但赵薇却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花木兰,从此我的记忆里不在只是木兰诗里的淡远宁静的白描,而是气吞山河的气魄和沙场秋点兵的壮烈。
狂风卷地的沙尘,文泰的心破如爆发,掩饰的、隐藏的在一瞬间迸发了出来,情至深,爱至切,他最急迫想看到的就是他的佳人。情不自禁的眼泪、不能自已的疯喊,才是他最真实的感情。当初的果决的否定,再回想他细心的洗去站牌上的鲜血,把自己的血让陷入昏迷的木兰喝,并语重心长的对她说:“你不会死,因为我每天都数天上的星星,一个也没少!”人的崇高,一直体现在他生活的细枝末节,爱一个人,尤为是。在战场“生不能择其命”,“让我放弃生命很容易,放弃最爱的人太难。”到“我明白 ,忘了我!”,这种力度的转折,更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我知道他是至情至爱的男人,只是他的爱情不自私。
把一生的眷恋埋在心底,这是一种冷暖自知的痴情,无怨无悔的根蒂,浮在了余世,半世的悲哀,断了线,悲了心,痛彻心扉却又得淡然相忘,也许掷地有声的爱情未必为万世敬仰,无声无息无息的爱情未必就轻于鸿毛,没有结局的爱情却成就了一段历史的赞歌。英雄——往往是苦了自己的情,却无愧于苍生。
除了木兰和文泰,我特别喜欢电影中的费小虎。坏坏的调皮却很善良,玩世不恭却又赤胆忠诚,邻家小弟的姐弟情结,和胡奎肝胆相照的兄弟情节,他誓死捍卫国家的正气,他死前临危不惧的勇气,让我为这个战争中的小人物而彻底征服,他用自己的热血演绎了一个人铁骨铮铮的传奇。
整个电影一气呵成,时而悲慷,时而舒缓,金戈铁马的战争中和爱情的凄婉,木兰和文泰为国家放弃爱情,而柔然公主却为了和平去***治联姻,小虎和胡奎的兄弟情,他们为的不是万世敬仰,也不是为了旷世的千秋佳话,只是本分做人的问心无愧,善良、平凡却又不普通。
电影中的台词: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会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了一个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
而我们——在没有战争和英雄的时代里,我们一样不要忘记自己,同样要热烈的拥抱生命。
初中生观看花木兰心得体会范文4花木兰,一个巾帼英雄,一朵在严寒中依旧艳丽绽放的冬梅,这是多么美丽的女子,这是多么美丽的生命,这是多么美丽的信念。
《花木兰》中的女主角,由赵薇扮演,赵薇用她完美的演技,动人的大眼睛演绎了花木兰光辉的一生。花木兰,不仅仅是女性的偶像,更是全中国人民的奇迹,她完成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女性不可能完成的事迹。是的,她是英雄,是永远的英雄。
一将功成万骨枯,成熟总会付出代价。花木兰在一次押送粮草的任务中,急于救出深陷敌阵的文泰,却造成了敌人偷袭粮车的惨重损失。之后,文泰牺牲了,花木兰从一个勇猛的女英雄变成了一个颓废无能的将***。影片中没有太多的台词,多的是一幕幕酗酒、哭泣的画面。花木兰会振作起来吗?将士们会重振旗鼓,重拾信心吗?回答自己便是一阵沉默。
看到这里,我不禁鼻头一酸,花木兰因为自己不能救活文泰而内疚着。这部影片中,或多或少都多了几分爱情的心理,但是,这更体现出花木兰不惜葬送自己的一生幸福,也要代父从***,保家卫国!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女子,即使这些代价都太过、太过沉重,即使做这些决定太过、太过残忍。
我们的女英雄终究还是站了起来,她无比坚定地说::“逃避,阻止不了战争;害怕,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这是一句多么震感人心的话语,我的眼睛承受不了泪水的压力,是的,我哭了。不论是谁,都会掉眼泪的,因为那是一个坚定而又孤单到令人心疼的背影,为了人民,花木兰付出了太多,甚至赔上了她的一生。但她,依旧默默地承受这一切,承受别人异样的眼神。
“士兵可以叛我,将***可以弃我,而我花木兰,绝不背***家。”这又是另一段感人肺腑的话,铿锵有力的话语,如此坚定的神情,这应该出自一个古代女子的身上吗?我想,花木兰长大了,她已经看惯了生死离别,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柔弱的女子,该是多么痛苦啊!
看到后来,我便明白了,文泰并没有死,他只是一直躲着花木兰,目的只有一个:让花木兰坚强起来,长大起来。
最后,花木兰带领的***队完成了任务,她拒绝官位,回到家中。文泰也去了村中,这个结局不知是悲,是喜,恐怕这点也是制片人,导演无法诠释的。
看着水中的月亮,那皎皎的清光仿佛是花木兰撒下的热血。
花木兰,不会老,只要有人记得她,她就不会老,因为,她是永远的花木兰!
初中生观看花木兰心得体会范文5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我把单田芳的评书《花木兰》这篇九十集的长篇小说给听完了,听完后我对女中豪杰花木兰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就要从花木兰的“忠、孝、仁、义”说起了。
花木兰的“忠”,对国家忠心耿耿,虽然当朝皇帝很昏庸无能,但是百姓是无辜的,打败突厥国是首要的任务,花木兰虽然是个微不足道的马前一卒,但是她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和众人齐心协力把突厥人赶出了自己的国家。
花木兰的“孝”,对自己的长辈孝顺,花木兰考虑到她爸爸的年龄太大了,所以替父从***,她顶替了爸爸,女扮男装去打仗。
花木兰的“仁”,遇到有困难的人,并不是袖手旁观,当她在办事的途中遇到了一位想自杀的老爷爷,老爷爷的女儿被坏人抓走了,花木兰二话不说答应老爷爷去救他的女儿,在场的其他人都说不要多管闲事,但花木兰认为既然碰见了,就应该拔刀相助,在救老爷爷的女儿过程中,花木兰还收了许多的英雄好汉,在帮别人的时候,其实有时候也帮了自己。
木兰词篇6
读 音
pū shuò mí lí
释 义
扑朔:乱动;迷离:眼睛半闭。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出 处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情杂乱
示 例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3章:“踩着鼓点,操练起来,由慢而快,~,看得人眼花缭乱。”
近义词
虚无缥缈、眼花缭乱、错综复杂
反义词
一清二楚、一目了然、显而易见
成语典故
古时候,有个女孩叫花木兰,她是个非常勤劳孝顺的姑娘。织得一手好布,每天,她总是天刚刚亮,就把自己关在织房里精心地纺线织布。
有一天,她却一直留在自己的闺房,坐在窗前叹气。她的父母觉得很奇怪,就问她有什么心事。木兰在父母的一再追问下,不得不说:“没有什么心事,只是昨晚看见国王征兵的文书,那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可是父亲的年纪大了,已经禁不起征战的辛劳,小弟弟年龄又小,不能代替。女儿我就为这件事焦急。”停了一会儿,木兰又说:“我从小跟父亲练就一身好武功,可以替父亲去从***。”母亲为难地说:“可你是个女孩,怎么能去从***呢?”
木兰坚定地说:“我有办法。”征期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告别了父母,随大***到了边塞作战。战争中,木兰表现得很勇敢,立了很多大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战斗,
战争终于结束,木兰胜利归来。论功行赏,皇帝要赏给木兰很多钱物,并封她为尚书郎。但是木兰说:“感谢皇上恩典,但我不想做官,只求皇上允许我回到故乡与父母团聚。”皇上答应了木兰的请求。木兰回到家,立刻来到自己房里,换上女孩穿的衣服,梳好辫子,戴上花,露出自己原来女孩的模样走出来。送木兰回来的同伴们一见,都十分惊奇地说:“哎呀,同行这么多年,怎么不知你是个女孩。”[1]
后来有人为此写了一首《木兰诗》,诗的最后几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词篇7
关键词:木兰;文化转换;互文性
中***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070-03
一、溯源《木兰诗》:“独特方式的孝道”是木兰形象的本源
木兰的故事最早见于北朝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从宋代起,它的产生年代和作者,就有不同的记载和争议。据《文学百科全书》记载:木兰诗原先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到唐代重新被韦元甫发现,拟作《木兰歌》一首,收入在《文苑英华》中。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也就是从这首古诗开始,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便一直活跃在戏曲、说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唐朝因她代父从***而追封她为“孝烈将***”,设祠纪念,除此之外,纵观南北朝、隋唐诸史并无更多的记载[1]。《文学百科全书》的描述代表了多数人的看法: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的尚武风气;表达了北方人民憎恶战乱,渴望和平的意愿;对木兰更是全面赞扬――勤劳善良、端庄从容,英勇战斗、保家卫国;尤为重要的是认为木兰冲击了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思想。笔者重新对古诗的内容、安排以及当时的现实进行分析,认为木兰从***的本源只是对父亲尽了某种“独特方式”的孝道:
(一)重孝道
诗的开场是“***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铺陈木兰从***的起因:点兵。父亲参战,却无儿可替。到战事结束“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渲染木兰急切回家的心情;而诗的结尾处又用了整整一个段落描写木兰弃官回乡,重拾红妆的喜悦。作者无时不在突出木兰尽“孝”这一主题。“替父从***”是特殊战争年代的一种独特的“孝道”方式。
(二)淡化战争
诗中只有六句是关于战争的描写“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随后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也只是用册封和赏赐来暗指木兰在战场上曾有过的机智和英勇。疏于战争的描写固然是不便于描写女子在战场的实景;更重要的是在淡化鲜明***治色彩的“忠”。从诗的内容、数量分配上也可以考量出《木兰诗》作者并不打算表现“忠”***爱国,仅是借势赞扬木兰的 “孝”之不易。
(三)避开木兰的女性特征
古诗中既没有对木兰的从***作战生活做具体描写,更没有想过要描述木兰的爱情生活,只是在结尾的两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解开事实真相,这种叙事方式和隐喻风格也恰恰说明作者有意在避开“女扮男装”。
参与战争的木兰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男性角色。“男”木兰在***营实际生活的缺失,说到底也是因为这实在不符合当时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只有获得了男性的装扮,木兰才能做男人可以做的事――打仗。“替父从***”的木兰始终都是一个 “男”木兰,在这个木兰身上是没有女性特征的,因此以她来证明的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也只能是一种虚假的、表面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而当木兰放弃加官进爵,急盼回到家乡,重返女儿身,也不是她藐视功名。而是因为木兰从***的目的,只是为了尽孝。战争结束就意味着“尽孝”的任务完成。
笔者因此认为木兰从***的本质――就是女子未出嫁前的从父,尽孝。而后拒绝封赏,返归故乡,只是木兰对自身社会角色的一种本能反应。
二、迪斯尼版《木兰》与电影《花木兰》的文化转换
1998年,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木兰》在全球推出,取得了当年票房排行第13的成绩。2009年由香港导演马楚成组织人马,赵薇、刘烨、房祖名主演的《花木兰》又在中国内地上映。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路易•芒特罗斯说:“ 我们的分析和我们的理解,必然是以我们自己特定的历史、社会和学术现状为出发点的;我们所重建的历史,都是我们这些作为历史的人的批评家所作的文本建构。”[2]如此而言,在新的历史性的创作版本中,中国传统的花木兰形象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新意呢?
(一)迪斯尼版《木兰》的形象――“陌生”的中国人
这部影片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的热议。人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是如何拍出这么好看的动画?而我们却不能?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几个数字就能说明:1998年迪斯尼佛罗里达片场耗资一亿美元,动用了700多位动画师,历时5年,成就了一部好片。
我的问题是:迪斯尼是如何改变了这个人物?他们是如何将木兰塑造成我们眼中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
1.故事的重点由原诗中的“孝”转到了全球通行的“忠”。主角不仅仅是为了孝顺父亲而易装从***,更是一个有着报效国家志向的女英雄。影片通过对价值观念、人物刻画、人物外形、动物、情节、场面等进行改编,使得一个原本有着浓厚封建意识的故事,变成了能被全世界的观众接受的文本。
2.电影处处“体现了美利坚的精神内核,即女权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动画木兰渴望为家庭、祖先争光,给他们带来荣耀,但也不以丧失自我为条件。开场时皇帝预言式的独白“一个勇士有时就可以决定一切” 就已经暗示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木兰受伤后被揭发出女性身份后沮丧的台词设计 “也许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是为了我自己”。更可以视为是女权和个人主义的观点。影片中木兰的身份暴露是一个意外的悬念设计,也让中国观众耳目一新;而后她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以及矫健敏锐的功夫挽救了男人,也挽救了男人们管理的国家。我们看到了美国人对女性那种独特的欣赏视角。
美国的审美观诠释中国的古代故事,西式的想象重塑了一个新的中国故事,动画《木兰》既不单纯蕴涵中国风味,也不单纯是美国产物,而是融合了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元素,成为一个东西兼并的杂交混合体。中国人物,西式解读,形成了一盘中西文化混合大餐。[3]“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无疑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中。”[4]许多主流文化代表和大众认为《木兰》拍得好,值得赞美;但也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侵略的高度。我觉得与其抵制或者盲目抬高,不如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当好莱坞在努力渲染、强化该故事文本固有的传奇色彩和观赏效果的同时,多多少少也没有忘记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揣摩和表现这个巾帼奇女子应有的情感历程。
好莱坞生产中国题材动画大片的主要目的是要以中国人熟悉的题材打开中国市场,继而满足自己的利益所需。《木兰》是以全球观众为营销目标。大众文化自然是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动画片《木兰》中诚然有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实现了创新。罗兰•罗伯森说:“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指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常有争议的结合。”[5]这意味着全球化就是文化之间有争议的结合,是文化的过程。霍尔也说:“全球化绝不能视为一个文化同质化的简单过程;它总是地方的、特殊的和全球的东西的一种结合。”[6]本文视这种过程、这种结合就是文化转换。
(二)2009年中国电影《花木兰》中的形象――英雄中的女性
马楚成改编的《花木兰》也有突破之处。这部电影的情节是在清代的小说基础上,再勾兑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言语说辞。历代对木兰的改造都没有跨出中国封建制的底线,特别是清代,更是将儒家的所有“美德”如忠、孝、烈、贤、贞都加在了木兰身上,并表现到了极致:木兰为了皇帝而牺牲了自己的婚姻,放弃了自己的夫人地位,而让位给了敌方的女子,自己甘愿为妾。
电影《花木兰》在叙事和故事结尾修改比较大,马厩邂逅开始木兰爱情、事业的两条线索:爱情在历经获得、失去、重获、再失;功名则跟着此起彼伏。荡气回肠的爱情与忠君报国交织在一起。为国家,为爱人,木兰最后还是割舍了与太子的两情相悦,让太子最终娶了敌方的公主,从而结束了北魏与柔然的战争,带来了中国北方的和平和安宁。和亲***策是中国古时朝廷普遍使用的一种外交***策。
电影一开场就解释了木兰与一般女子的不同,她的果敢是来自***户之家的传统、母亲的早逝和自小的习武等。这样就很顺其自然地引出替父从***的壮举。除了开场“木兰参***”前流露出一丝喜气,整部影片基调都是悲壮和凄美的。尤其是后半段的际遇:征战过程中一时冲动吃了败仗,害死兄弟,内疚而意志消沉;接着在出征柔然的过程中受到上级陷害,兵困峡谷,缺粮少药几乎没了性命;只身入虎穴好不容易杀死了柔然单于,救出太子,却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人与柔然公主联姻……完全颠覆了古诗和迪斯尼版的木兰意气风发的形象。“逃避,停止不了战争!害怕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家!”
民谣变成了史诗!
此次在木兰形象上主要出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从花木兰这个传奇女子的性情蜕变与情感经历入手,用个人的成长经历来构建整个故事,让长达12年的***旅生涯变得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木兰是英雄,却不是男性词典里的英雄形象;木兰更是一个女人,面对死亡、面对爱人、面对背叛,女人那独有的挣扎、不屈不挠与顽强都从嘶哑的声音、默默地流泪、大口地喝酒中缓缓流淌出来,细腻而真实。
2.影片在最后也没有给木兰留下一个田园美景或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事实上经历过生死之后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软弱似乎是女人的天性,让一个女人和“软弱”挣扎,从而就成为了一个英雄。片尾木兰的那两句话 “从***十二年来,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你,因为有你在,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以后每一天我也会这样”让人真正体会着无可奈何中透出来的、独有的凄美和动人。
3.这部电影更是从现代国家的战争视角去理解古代民族融合的过程,用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替换了中国古代特殊的民族化语境。或许是因为现代人很难理解在中国文明历史和大国崛起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仇恨与战争的是是非非。如何跨越历史上的民族纷争与恩怨?如何将单一的抗敌、英雄模式和卫国情结不抽象化、不概念化?实在没有必要在电影中深究这种自身悖论,电影也只是一种娱乐。
2009年电影《花木兰》又一次让国人重温了这段古老神奇的传说,深化、强化着人们对木兰的心理体验。毫无疑问,木兰是我们民族文化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在一辈又一辈中国人眼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
三、思考文化转换
社会、历史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理解文本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将它们置于一个社会和历史的框架中。
民间传说是一种文化资源,改造之后总会有些异样。木兰的爱情和自我追求都是故事的新元素,迪斯尼利用这段经历重建了花木兰的故事。而作为一个不总是出现在战场上的女人在面对一次又一次血的洗礼,特别是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死去,那种心灵上的震撼与创伤是毫无疑问的,女人的多情和脆弱,以及挣扎和坚强,就成了中国版本中花木兰的新特征。
无论是外国改编还是中国改编,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读者的不同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读者不同的需要来填补母本的空白。古诗中的木兰孝道,是一种单方面的、无条件的付出,西方人难以接受和理解;迪斯尼的《木兰》用自我追求重塑了木兰,以美国方式肯定了木兰的自我价值。这既迎合了西方的文化心理,也充分肯定了木兰的女性价值;中国版的《花木兰》让人体验了“英雄般的女人”的双重人格,感受“女人不易”的主题。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之后,进一步将爱国情节升华,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保家与卫国延伸为社会大家庭的发展与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是不可分割的,同时也更是强化了“寻找自我”的主题,花木兰的“现代女性”的性格更是醒目而深刻。
两部《木兰》在古诗原文化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上成功架起了一座桥梁,有效地拓宽了古代文本的意义空间,实现了与古代文化的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 李兴兴.从花木兰看女英雄的塑造和重写[D].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6.
[2] 自盛宁.20世纪美国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J].文学教育,2007(1).
[4] 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J].文艺研究,2000(6).
木兰词篇8
关键词:徐渭;《雌木兰》;《木兰诗》;传播与接受;地位和价值
中***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070-04
花木兰作为巾帼英雄的象征,在中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自美国迪士尼公司将其搬上银幕后,更是走出国门,跨越国界,成为世界“名人”。从中国南北朝时期一首乐府诗勾勒出的简单文学形象,到现今闻名中外的戏剧、影视人物,当我们从接受史的角度审视这一过程时,发现明代徐渭创作的《四声猿・雌木兰》具有“转关”性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雌木兰》以《木兰诗》为蓝本,用杂剧而非诗歌的形式讲述木兰代父从***、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对后世各类“木兰戏”产生深远影响。正是这部杂剧确立了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完成了木兰故事的叙事形式从诗歌到戏剧的转变,使其从少数识文断字者茶余餐后谈论的奇闻逸事而深入民间,融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并最终衍化为女性自强自立的精神力量。
一、内涵的超越―确立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在中国,花木兰是作为巾帼英雄的象征广为流传的。这一形象产生于《木兰诗》,但是它的确立却要归功于明代徐渭的杂剧《雌木兰》。
徐渭在重叙木兰故事时,首先注意到它传递的孝悌伦理,因为这是中国古代衡量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标准。《雌木兰》中,木兰从***的缘由是对年迈多病的父亲的体恤:“***书十卷,书书卷卷把俺爷来填。他年华已老,衰病多缠。”出征回来,面对母亲,木兰首先说没有辱没爷娘,这是她孝顺父母的最好礼物。见到弟妹,木兰不是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而是惊喜于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去时节只一丢,回时节长并肩。像如今都好替爷征战。”接着,她还拿出带回的礼物:一迭儿花粉、两匣松烟,长姊对弟妹的关爱之情尽显。但是,在表现孝悌的同时,徐渭要着力突出的却是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这一点在剧中看似着墨不多,实则却是他用尽心力之处。
在徐渭笔下,决定代父从***的木兰首先想到的是两个青史留名的女子秦休和缇萦:“你且看那书上说,秦休和那缇萦两个,一个拚着死,一个拼着入官为奴,都只为着父亲。终不然这两个都是包网儿戴帽儿,不穿两截裙的么?”这段话表现了两层含义:一是孝,一是女人不比男人差。而后者是重点。因为接下来木兰又说:“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衩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不甘心因为性别差异而屈居男性之下的意愿跃然而出。在《雌木兰》中,花木兰一改《木兰诗》里闺中淑女的形象,她渴望像男子一样建功立业,英名传世。出征前,木兰在试用刀箭时就想象着“一拳头住黄蛇撺,一胶翎拨尽了乌扇,一膊挺做白猿健,长歌壮士入关来,那时方显天山箭”、“两条皮生捆出麒麟汗,万山中活捉个猢狲伴,一辔头平踹了狐狸堑。到门庭才显出女多娇,坐鞍鞒谁不道英雄汉。”这些想象充满了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从***途中,当木兰看到“破帽残衫,不甚威严”把守城门的小官时说:“兀的不你我一般,趁着青年,靠着苍天,不惮艰难,不爱金钱,倒有个阁上凌烟。不强似谋差夺掌把声名换,抵多少富贵由天。”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长安建立凌烟阁,上刻***功臣长孙无忌等24人的画像以示褒奖。所以此处“阁上凌烟”意即功成名就。于此可见木兰对功名的渴望。即将见到***中主帅时,此前没有见过大世面的木兰不免有点儿胆怯,但是这点儿胆怯很快就被急欲一展才华的激情替代:“久已后习弄得雄心惯。领人马一千,扫黑山一战,俺则教花腮上旧粉扑貂蝉。”古代用貂尾制成冠饰,因状如鸟羽,称为貂羽。貂羽附蝉,是天子侍中之饰。“花腮上旧粉扑貂蝉”是说貂尾官饰拂扫着脸上的红粉。意即虽为女子,但是假如立下战功,一样可以为天子之臣。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雌木兰》中的木兰为自己设计的人生目标甚至超出了一般男子。她不畏艰难,远离家乡,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搏杀,不是为了微名薄利,而是要建立卓著功勋,名垂青史。她不甘心像那个时代的其他女子,婚前待字闺阁,婚后相夫教子,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她希望获得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期待在人生舞台上舞出精彩。代父从***固然是为了行孝,但在内心深处,木兰也认为这是一个人生契机。因此,在立功后,当可汗授予她尚书郎时,她没有像《木兰诗》中的木兰那样断然拒绝,而是立刻换上官服,欣然谢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雌木兰》中,是可汗念及花弧(花木兰)“劳役多年,令驰驿还乡,休息三月,仍听取用”,而非《木兰诗》中的木兰自己提出“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仅如此,《雌木兰》中的木兰还非常看重自己创立的功业,她为此对于她有提携之恩的元帅感激万分。返乡途中,回想立功受赏的过程,木兰的欣喜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万般想来都是幻,什么吾成算。我杀贼把王擒,是女将男换,这功劳得将来不费星儿汗。”这些看似细微实则有着石破天惊意义的改变,决定了《雌木兰》中的木兰与《木兰诗》中木兰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女性意识觉醒,有强烈的功业心,即使没有代父从***这个契机,她也会为自己创造其他机遇去抒写独树一帜的灿烂人生篇章。而后者,假如不是代父从***,她将与那个时代的众多女性一样默默而来默默而去,从沉寂归于沉寂。
相较于《雌木兰》,《木兰诗》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和对女性意识的表现模糊而微弱。“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段《木兰诗》中的经典名句固然有些微男女平等的意味,但是更多的是表现木兰女扮男装骗过众人、完成代父从***重任的喜剧性。正因为此,徐渭之前的文人对木兰的称赞多立足于她的忠孝之行和传奇性的经历。如唐代白居易的《戏题木兰花》、徐凝的《和白使君木兰花》、韦元甫的《木兰诗》和元代张翥的《题武林姚氏颐寿堂》,无不如此。偶尔有涉及女性地位话题者,也不过是发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的感慨。因为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木兰一个“弱女子”做的是在古代社会通常由男性才能完成的光宗耀祖之事。徐渭的《雌木兰》则不同。《雌木兰》对男尊女卑传统的颠覆,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和凸显,仿佛给木兰故事注入了一股新的源头活水,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故事的传播。《雌木兰》之后,木兰故事广为流传,木兰成为冲破性别篱、张扬女性个性的典范。清代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说:“怀壮志,欲冲天,木兰崇嘏事无缘,玉堂金马生无分,好把心情付梦诠。”[1]晚清流行的《女学生入学歌》(其三)则高唱“缇萦、木兰真可儿,班昭我所师。……东西女杰益驾驰,愿巾帼,凌须眉。”[2]“愿巾帼,凌须眉”直承《雌木兰》“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而明清之际,女作家笔下数量众多的“易装剧”的产生,以及作品中对花木兰式人生迹遇的向往,不能不说是受徐渭《雌木兰》的启发和影响。这一点已有学者撰文论述,此不赘[3][4]。
二、形式的创新――完成“木兰诗”到
“木兰戏”的转化
木兰故事之所以能在中国家喻户晓,《木兰诗》固然有开创之功,但是真正使其深入民间的却是戏曲,特别是各类地方戏曲在木兰故事的传播和接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正是徐渭第一个完成了从“木兰诗”到“木兰戏”的转变。徐渭《雌木兰》填补了《木兰诗》中的情节空档,使这一故事更加完整;丰富了细节,使故事的发展更加流畅自如、符合情理,从而奠定了后世“木兰戏”的雏形。
《木兰诗》中对木兰从***后的具体经历只用了了数语概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说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危险;“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名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是说木兰立下赫赫战功后对待名利的态度。整首诗以木兰荣归故里,换回女儿装,惹得伙伴们皆惊忙结束。至于木兰如何渡过十多年的***旅生涯?其间都发生了哪些事?上战场的士卒千千万,何以只有木兰得以被赏赐“百千强”、授予尚书郎?这些读者迫切想知道的关键情节诗中都没有描述。而一个在男人堆里生活了十多年,严重超出婚嫁年龄的女子,在礼制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怎么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告别战场后她的个人生活能否幸福?这一切更为读者期待和关心。对此,《木兰诗》受制于诗歌这种表现形式而没有交待,却也恰好给徐渭留下了创造性补充的空间。
徐渭首先安排木兰立下了擒捉贼首、结束战争的卓著战功。
《雌木兰》第二出开场,外角扮主帅上来交待了战争形势和遇到的难题:“下官征东元帅辛平的就是。蒙主上教我领十万雄兵,杀黑山草贼,连战连捷。争奈贼首豹子皮,躲住在深崖,坚壁不出。向日新到有二千好汉,俺点名使他武艺,有一个花弧,像似中用。”接着他对花弧(花木兰)做了安排:“俺明日去攻打黑山。两阵之后,你可放马横冲,管取生擒贼首。俺与你奏过官里,你的赏可也不小,违者处斩。”花木兰按主帅要求圆满完成任务,论功行赏时,***士们都认为“论成功是花弧居多半”。辛平上奏可汗时也说:“贼首豹子皮的***人花弧临阵亲擒,见解听决。其余有功人员,各具册书,分别功次,均望上裁。”于是花木兰被可汗赐予尚书郎。徐渭成功地解决了读者的第一个疑问。
木兰为国立下战功,为家赢得殊荣,对于这样一个奇女子,人们自然希望她的人生归宿能够幸福美满。《木兰诗》中没有交待木兰参***时的年龄,只说她从***十二年。按常理推断,回来后年龄少说也要在二十八九。《雌木兰》结尾处,木兰自叙:“我做女儿则十七岁,做男儿倒十二年。”可见徐渭也是这么认为的。二十九,这在那个女子十五六岁就要出嫁的时代,无论如何都要被称为“剩女”了。而最重要的是木兰是在一个纯粹的男性群体中生活了十二年,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在战场上厮杀。这在那个“叔嫂援手”尚被侧目的社会,当木兰再次回归女儿身时,她的婚姻如何解决?对于这一问题,徐渭在《雌木兰》中增加了一个《木兰诗》中没有的人物:王郎。王郎是木兰家乡王司训的儿子,感动于木兰代父从***的孝行,因此要娶她为妻。而王郎亦非等闲之辈,他中了贤良文学科,被授以校书郎,是一个德才兼具、前途锦绣的青年,与木兰可谓天作地合的一对。《雌木兰》以王郎与木兰喜结连理结尾。至此,木兰故事圆满结束,读者的期待视野得到满足。
“擒贼首”、“嫁贤良”是徐渭对《木兰诗》改编最突出的两个重要情节。徐渭之后,缤纷多彩的“木兰戏”或直接因袭这一套路,或以此为标的进行二次创作。可见,徐渭在这两个关键情节上的改编具有开其先的意义,并得到后世广泛认可。
在增补主要情节之余,徐渭《雌木兰》还解决了“木兰戏”中一系列细节问题。读者读完《木兰诗》难免会有一些疑问:女扮男装尚不难,可是上阵打仗需要力气和武艺,这该怎么伪装?女性特殊的生理表现木兰怎么应对?这一切都在徐渭考虑之中。剧中木兰一出场就作了自我介绍:“况且俺小时节一了有些小力气,又有些小聪明,就随着俺的爷也读过书,学过些武艺。”在另一段唱词中,木兰又说:“这刀呵,这多时不拈,俺则道不便。才提起一翻也比旧一般,为何的手不酸?习惯了锦梭穿。”这些细节说明木兰并非娇生惯养的大家小姐,而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平民女子。这样的交待不仅解决了读者的疑惑,也为木兰在战场上利用计谋生擒黑山贼首豹子皮作了铺垫。而女扮男装,一时不难,但是要长期和一群男子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女性身体有自身的特殊性,木兰怎么伪装隐瞒?徐渭首先借木兰母亲之口提出这些问题:“便去呵,你又是个女孩儿,千乡万里,同行搭伴,朝食暮宿,你保得不露出那话儿么?”木兰则信心十足地回答:“娘,你尽放心,还你一个闺女儿回来。”接着,徐渭又让木兰自己提出最容易泄露真实身份的关键问题:“不怕他鸳鸯作对求姻眷,只愁这水火熬煎,这些儿要耍些机关。”究竟耍了什么机关,徐渭在木兰立功受赏后,借两个***卒之口作了回答。一***卒说:“想起花大哥,真希罕!拉溺也不教人见。”另一***卒则回答:“这才是贵相哩。”用一段简单的、充满喜剧色彩的对话向读者揭示了谜底。凯旋归来,木兰见到爹娘即报告:“奶奶,我紧牢拴几年夜雨梨花馆,交还你依旧春风豆蔻函,怎肯辱爷娘面。”至此,这一问题也给了读者一个圆满交待。不仅如此,徐渭还通过细节描写真实反映了木兰身份变化的过程。当她要女扮男装时,首先想到放脚:“要演武艺,先要放掉了这双脚,换上那双鞋儿,才中用哩。”接下来的一段唱词描述了木兰放脚的艰辛以及她为以后婚嫁而作的考虑:
生脱下半折凌波袜一弯,好些难。几年价才收拾得凤头尖,急忙得改抹做航儿泛。怎生就凑得满帮儿楦。回来俺还要嫁人,却怎生?这也不愁他,俺家有个漱金莲方子,只用一味硝,煮汤一洗,比偌咱还小些哩。把生硝提得似雪花白,可不霎时间漱瘪了金莲瓣。
在徐渭笔下,刚刚脱下女装的木兰不免忘记自己的新身份:“未逢人先准备弯腰见,使不得站堂堂矬倒裙边。”为了增加情节的真实性,徐渭还描写了他人眼中的木兰。譬如与木兰同行的两个***士私下里议论:“这花弧倒生得好个模样儿,倒不象个长官,倒是个秫秫,明日倒好拿来应应急。”“秫秫”意即娈童,指长相俊美的男性。这说明木兰女扮男装并非完美无缺,而是留下了一些破绽,只是无人追究,因此也就瞒混过去了。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都使木兰这一形象更加生动可信。徐渭这类做法为后代地方戏曲所借鉴。如传统京剧中,木兰一上场即自言:“木兰打来山鸡野味,请母亲烹调好了,与爹爹佐餐。”接着又是一段人物自白:“想我木兰,自幼跟随爹爹学得兵法武艺,只是身为女子,不能上阵杀敌,也是枉然。”当父母最终同意她代父出征时,随即提醒她注意走路姿态、说话声音等容易暴露真实身份的女性特征。而在常香玉主演的豫剧中,木兰为了说服爹娘同意自己从***,还和父亲比试剑术。这些都在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起着解释和铺垫作用,与徐渭《雌木兰》的处理方法大同小异。
有明一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通俗文学的兴盛势在必然,小说戏剧因而得以大行其道。徐渭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变化,他说:“兴不兴不也,故夫诗也者,古《康衢》也,今渐而里之优唱也,故《坟》也,今渐而里唱者之所谓宾之白也,悉时然也,非可不然而故然之也。”[5]徐渭认为,本来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诗歌一变而为“下里巴人”喜闻乐见的“优唱”、“宾白”,既是时代变化所推动,也是文学发展的趋势所致,文人应该顺应这种趋势,而不能逆势而为。正是基于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学观念,使徐渭重新演绎木兰故事时,没有继续选择在中国古代文学王国中备受推崇的诗歌,而是用了杂剧。由诗歌而杂剧,情节的补充、细节的描绘使徐渭笔下的木兰故事更加合情合理、丰富生动,也使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变得真实、丰满。如果说《木兰诗》给了读者一个素描的观其神却不能睹其形的木兰,《雌木兰》则使我们看到一个油画般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形神兼具的木兰。由《木兰诗》到《雌木兰》,杂剧相对诗歌较强的叙事功能和通俗易懂的特点使木兰故事的传奇性、趣味性大大提升,从而使其受众面更加广泛,有力推动了它的传播。
结语
自北朝至明前这段漫长历史时期,《木兰诗》受到部分文人关注,他们或吟诗附和(如唐代白居易、徐凝、杜牧、韦元甫,元代王恽、袁桷、张翥等人的诗作),或对此诗的艺术技巧略作评议(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等),但都没有产生太大反响,仿佛一粒石子投入水中,仅仅荡起几圈涟漪。至明代,《雌木兰》的出现可谓木兰故事传播与接受历程中的一个分水岭。徐渭用杂剧而非诗歌的形式重新演绎木兰故事,塑造出一个不甘平庸、欲与男子一争高下的全新的奇女子形象,强化了这一故事的传奇性、通俗性、趣味性,奠定了“木兰戏”的雏形,后世各种“木兰戏”虽万变而不离其宗。因此可以说,徐渭《雌木兰》在木兰故事传播与接受中的贡献既表现在思想内涵的超越,也表现在文学形式上的开拓创新。随着妇女***提上日程,徐渭在《雌木兰》中对女性地位及其价值的肯定,对女性意识的张扬在传统戏曲中被进一步彰显,豫剧中那段脍炙人口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正是在徐渭剧作的基础上对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发挥和阐释。
【参考文献】
[1]苏者聪.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51.
[2]杜新艳.晚清女性死亡的叙事[J].读书,2004,(4).
[3]杜桂萍.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J].文学评论,2007,(3).
木兰词篇9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广受推崇的女性形象,她的名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文人郭茂倩的笔下,她冒着欺君之罪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征战沙场,很好地诠释了忠孝两全的传统道德内涵。美国好莱坞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漫电影《木兰》,将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女性嵌入了西方女权思想,使得影片中的花木兰更具“欧美范儿”,更加注重对她英雄主义的塑造,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现代女性形象。本文将重点讨论西方电影工业如何对这个东方英雄式女性人物进行加工、融合,展现这个带有浓浓美国“风味”的新女性形象。
二、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下的花木兰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老少皆知的名字。从古至今,对木兰故事的讲述与歌颂的各种诗词戏曲更是浩如烟海,虽然木兰这个形象与表现形式也在中国与时俱进,但是始终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者思维的桎梏,无论怎样演变,木兰始终都是一个忠孝两全,为国为家的一个大义的女性形象,中国人民赋予了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下的道德内涵。但迪士尼电影在引进这个资源的时候却没有“照猫画虎”,而是只引进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和主要情节,试***重新构建它在西方人独有的审美框架下的精神内涵。这样,一个崭新的新女性形象就出现了,她带有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和女权主义思想,还有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自我的坚守,都使得她这个新女性形象越发丰满起来。
虽然好莱坞动漫电影《木兰》不管是画面风格还是人物场景的布置都极力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接近,尽量表现出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男儿征战沙场、女儿在家相夫教子,小蛐蛐、传统中国龙、人们对于神灵的敬重等,这些都是地道的中国文化。然而,好莱坞电影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突出人物的个人英雄主义,美国动漫电影也不例外,迪士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也被深深地打下了个人英雄这个烙印。美国观众的道德观念和审美特点就是一个人拯救整个世界,这个理念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发生在1775年开始的***战争影响,这场战争的成功让美国人民看到了个人对于整个战争的较大作用。因此,动漫电影《木兰》把花木兰替父从***征战沙场的故事融合了美国审美特点,花木兰女扮男装,进入***队以后依靠自身的出色实力成为拯救国家的超级英雄。和其他好莱坞电影模式类似,影片开头由于女儿身的限制,花木兰遇到了重重考验:去代表家族相亲,但是最后却被其他家族羞辱;参加***队的训练,因为身体原因不能适应高强度的负荷。然而,花木兰经过不懈的努力,依靠坚定的意志终于能够在***队中立足,成为***营中受人爱戴的战士。在北方与敌人的战争中,身负重伤的花木兰性别秘密被揭露,而***队里面的众男士害怕受到花木兰欺君之罪的牵连,不敢跟她再在一起战斗,将花木兰抛弃在战场。但是,花木兰并没有因此放弃,她拖着受伤的身体,依靠强大的意志力,为了父亲,也为了家族,只身从边疆到京城将敌人进攻的消息提前带给了朝廷,成为拯救国家的超级英雄。从花木兰从***的整个过程来看,她从开始进入***队克服重重困难,再到依靠自身的强大意志和聪明才智报信拯救国家,电影都在突出花木兰个人的不屈品格,通过自身努力、勇敢、智慧成为西方审美所推崇的超级女英雄。
三、具有西方女权主义特色的花木兰
所谓西方女权主义,在二战时期有所复萌至今,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同,美国的女性们开始强调她们在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认为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能成为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这一思想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被搬上银屏,作为英雄去拯救世界。木兰就是这些形象中的一个出色的代表。
花木兰替父从***的故事是中国传统典故,该典故已经被搬上了各种艺术形式的舞台上,其历史也一样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诗词、小说、戏曲、影视、戏曲等都有着对花木兰的歌颂,将花木兰刻画成了一个为了父亲、为了国家,忠孝两全的民族英雄,主要宣扬了她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替父从***的孝心和对国家的衷心。但是好莱坞动漫电影《木兰》则将故事的重点进行了改编,对整个故事的构架和语言都进行了创作和重新整合,并加入了新的内涵,呈现出了一个有别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故事构架。整个故事表达的思想不再是为忠为孝的女性,而是一名勇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的带有西方女权主义色彩的新女性形象。电影中,花木兰不甘落后于男性同伴,依靠坚强意志力、坚持不懈的奋斗,赢得了***队领导和同伴的信任;她也在战斗中负伤而暴露自己女儿身秘密后,利用自己的机智巧妙地为自己辩护、遮掩;拖着负伤的身体、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追赶,拯救国家不受敌人的侵犯;她一改传统中国女人的婚姻价值观,婚姻不依赖父母和媒人,而是遇到自己心动的对象勇于表达内心的想法,主动接近、不退缩,这些行为和镜头都符合美国观众对女性的审美习惯,体现了美国女性自由、平等、***等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明显的西方女权主义特色的花木兰的新女性形象。
四、符合美国价值观的花木兰
对于极力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和崇尚个人价值的美国社会来说,对其他文化题材的故事进行电影制作的时候,都不会简单地照搬原来的剧情,而是要对剧情进行好莱坞式处理,对于人物的塑造也不会使用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对人物进行改造,满足美国观众的审美要求。所以,电影《木兰》对于花木兰为何去从***的展现就与中国艺术展现的情节不同,传统中国文艺对于这点主要是表现出她为了生病的父亲而不惜女扮男装替父从***,而好莱坞式的剧情经过处理之后,花木兰从***的动机变成了“花木兰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道:我代替父亲去***队,也不完全是为了我的父亲,而是希望将来有一天我可以成为一个女英雄,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好莱坞对于美国观众审美观的正确把握和西方价值体系对于电影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花木兰在动漫电影《木兰》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些新包括:她能直截了当地向正处于人生低谷、心情颓丧的心仪对象表达爱意;在受封获赏的时候,她也面无惧色,很大胆地与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深情相拥;她更是一个性情中人,与同阶将领及下属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她毅然决然地辞官回乡后与阔别重逢的老父亲相见时,取消了传统的叩拜仪式而是深情拥抱;还有她与自己同辈的同伴们的话语交流,无一不显现出她作为新形象女性对传统的颠覆。这些颠覆传统的举动有着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率直洒脱、奔放不羁的风格,花木兰形象被赋予新的审美观与价值观,虽然偏离了我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永恒不变的道德主义形象,但更符合现代人群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更易于接受这位有着女性新形象的花木兰。
五、东西方共同观念下的花木兰
虽然西方文化下塑造的花木兰形象鲜活灵动,独具匠心,更有唯美的画面相映衬,她所展现的追求自由,洒脱,前卫,充分地体现出美国女性对于女性地位、女性人权的追求,要求个性***已成为当时西方文化的主题,但是与东方传统下的产物相同,作为一种标签式的人物存在,她的性别问题依然深陷迷雾,难以解决。
《木兰诗》中写道:“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花木兰代父从***虽是遵从孝道的权宜之计,在任务完成之后,她也想脱下戎装换上红装,与心爱之人执手偕老,深情共白头。但她的这种行为却逾越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礼仪,破坏了***纪***规,更是犯下了不容饶恕的欺君大罪。更何况花木兰出身寒微,身单力薄,无所依靠,即使身为男子在古代入朝为官依然步履维艰,可想而知身处男权社会的女子木兰该如何生存下去。直到解甲归田之时,她依然逃不出未嫁从父的宿命。而西方动画中的木兰也有着相似的命运,当时木兰由于众人得知其身份面临丧命的危险,即使她有着拯救整支***队和将领的丰功伟绩依然还是不能抵消她是一个女性的过错。在男权主义体系之下,“功过相抵”的特权只是属于男性,女性所面对的只有命丧黄泉的必然后果,这是两个文化体系所共同公然展现出的对女性的蔑视与不平等。但是有一点不同就是西方动画中的皇帝更加宽厚仁爱,思想开放,不拘小节,他不但赦免了花木兰的死罪,还促成其婚事,使得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固然圆满,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两个价值观体系中女性价值都不被重视这一事实。受到性别问题的桎梏,女性一直被定位于家宅之内,相夫教子成为好女人的代名词,一旦脱离家宅便被认定为逾越,而忽视了其社会价值。欧洲有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说过,“在男性把持的话语体系下女性若想融入其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不言来‘言说’,用异常语言来‘言说’,另一种则是完全认同男性的立场、观点,站在男性的角度考虑问题,用男性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获得主流价值观体系的认可”。正如西方文化中的花木兰一样,她虽然脱离了东方文化中的温婉可人、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更是可以如男子一样建功立业、潇洒率直、受人尊敬,但是依旧不能挣脱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与摧毁,不能挣脱男权社会下人们的价值观与社会秩序,只能受人摆布,她也更加不能随心所欲地展现自身价值,主宰自己的命运。
作为一部着意塑造女性的新形象的电影,木兰确实在传统形象下有着诸多的改进,但是还是摆脱不了主流的男权观念对其形象塑造上的束缚。虽然在西方文化所展现的动画《木兰》中我们能感受到浓郁的西方气息,木兰身上所表现的***、自主、洒脱、坚强、勇敢、不羁等性格以及展现个人英雄主义和女权主义等情节将西方的***女性形象非常鲜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有着西方审美体系下的一定的自由和话语权的女性新形象,但是其中也融合了东方传统元素的味道,使得她在男权为主的社会中受到一定的歧视,最终也不能挣脱男权社会的束缚,走出迷雾,主导自己的人生路。但是总的来说,这个新女性形象的塑造还是较为成功的。
六、结 语
木兰词篇10
在***中度过了十年岁月,木兰战功赫赫地凯旋。皇帝问她想要什么,木兰的回答是:我不要高官厚禄,我只要回家。木兰回到家乡,脱下战袍,恢复女儿装。伙伴们大为惊讶,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竟然是女郎!”这个故事经由民歌的传唱,广为人知。明代的剧作家徐渭创作了杂剧《四声猿》,有一出就是《雌木兰替父从***》,在舞台上敷演着这个木兰替父从***的故事。不过,在所有这些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都没有提到木兰回家后怎样。
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中记录了木兰回家后的故事:回到家,木兰脱下戎装,换上她旧日的衣裳,同行的人都大吃一惊,“女扮男装”从***从来没有听说过,于是把这事告诉了皇帝。隋炀帝是个纵恣酒色的人,觉得木兰这样的女人很奇特,就把木兰召进京来,想要纳她入宫。木兰坚决拒绝,说:“没有臣子和陛下配对的道理!”她以死抗争,最后迫不得已,就自杀了。隋炀帝既感到惊奇,又很怜悯她,追赐她为将***,谥孝烈。人们为她建了庙宇,每年的四月初八祭祀她,因为这天是木兰的生日。
这个木兰和先前的木兰有几个不一样:首先是姓氏不一样,她姓魏,以前讲到木兰,大部分说姓花,有的说姓杨,还有人说她就姓木。其次是时代不一样。
北朝民歌中吟咏的人物,当然应该生活在北朝之前,可在《涌幢小品》中,这则故事背景则在隋炀帝时代。再次是时间不一样。《木兰诗》中出现过两个时间概念,一个是“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另一个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如果我们把前面的“十年”看作是与“百战”相对应的虚数,那么,后面这个数字应该是确切的,因为按照诗歌的节奏,也可以在这儿说“十四年”或“十六年”,当然也可以像《涌幢小品》中说的“十八年”。还有就是《涌幢小品》中有一个细节写得比较好,就是它特别提到木兰的父亲老弱、弟妹年幼。《木兰诗》只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就是说木兰家没有长兄,但这并没有说出木兰的父亲不能从***的原因。
除了这些细节的区别,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与先前的木兰故事一模一样,很难说这完全是两回事。合理的推测是,朱国桢是在原有的木兰故事的基础上再创作的。不过《涌幢小品》写得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还有谥号,看起来倒像是比《木兰诗》更信实。
有关木兰最后结局的部分情节,在清代女作家陈端生的长篇弹词《再生缘》中也出现了。作品中的孟丽君女扮男装,得中状元,升任右相。皇帝探明真相,欲纳孟丽君为妃,遭到拒绝。看来,在百姓的心目中,皇是些好色的家伙,看到有点才情的女子就想占为己有。皇帝的这种要求,毫无疑问能为她们带来荣华富贵,这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像木兰和孟丽君这样的女子却坚决地拒绝了,她们甚至不惜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这样的气节,真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