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的诗句10篇

相思的诗句篇1

1、落花已作风前舞,流水依旧只东去。

2、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音无赖似穷愁。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皆似梦。无边私语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3、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4、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归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6、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7、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8、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9、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不掩购炻ィ无论数绿钱。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相思的诗句篇2

诗词是古典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阅读古诗词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诗词中的名句更是朗朗上口,给人启迪,“欲穷子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励人们不断地前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相信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印象深刻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诗句,注意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写出来。

写作指导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古诗一直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我们在学习中还有很多古诗没学过,不少诗句也很难理解,那该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个小小研究员,写一份古诗研究报告。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如果我们能把研究过程和结果写下来,就成了研究报告。

本次习作在写作之前,同学们要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不明白的诗句,确定研究的内容,然后仿照例文进行研究。例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弄清诗句的情况

研究诗句,先要弄清这句诗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研究报告》中是这样交作背景的:“当年,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他是个性格很豪放的人。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思念着自己的家人,直到天亮,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小作者习作前一定认真查找了资料,所以才把词的背景写得如此全面。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

如果能结合作者的一些生平故事和历史背景进行研究更好。古诗语言简练,一些词语的用法和现在有所不同,所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理解诗句意思又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所以要想读懂一首诗,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你可以根据注释来理解,也可以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研究诗句的意思。请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

三、体会诗歌的感情

这是古诗研究中最难的一步,若能结合生活谈自己的理解,那就标志着你已经真正地弄懂了这首诗的含义。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句,就可以联系生活中那些面对困难不屈服、性格坚强的人来谈自己的感受。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唐诗故事》《古诗文诵读》等)、网络等渠道来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及时作好相关记录。最后把你的研究成果按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晰地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当然,你也可以创新。相信你通过研究,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也一定会增长不少知识。同学们,赶快开始我们的古诗研究报告吧!

精彩推荐

《一句印象深刻的诗句》《思乡之佳句》《最美好的祝愿》

相思的诗句篇3

一、 感知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接受符号信息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就是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对新的信息的吸收。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其同化和顺应都有困难。

小学生感知古诗语言,遇到的问题有:其一,一些词汇所表示的事物现代少见,或者不见。如有齿的屐、踏歌,学生理解有困难。其二,古诗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现代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大量接触的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初步形成了理解现代语汇的心理***式。只有弄清古诗词汇和现代语的对应关系,才能实现同化。具体做法有:表示古代事物而现代生活中不见或极少见的词,古今词义迥异的词,如屐齿、踏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等,由教师直接解释。如果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词义,这对他们要求太高,不容易理解准确,反而起消极作用。古今词义相近的词,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如《暮江吟》,让学生边阅读边查字典,试验结果,学生理解词义基本正确;有的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找出和单音节词相对应的双音节词,如王师并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定无,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

在句法意义方面,古诗使用文言句法,加上格律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如多用省略句,倒装句和紧缩句,语脉似断实连,跳跃性大。要使学生用理解现代语句法意义和句子形式的心理***式去同化古诗,教师必须把倒装句顺装,把省略句中的省略补上;把紧缩句还原为常式;有的还需要调整句子结构,如独钓寒江雪,要把句子的结构调整为雪-寒江-独钓,并进一步具体化:大雪纷飞,在这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垂钓。有的诗意思跳跃较大,如《寻隐者不遇》,第一句写我问,以下三句写童子答,我问什么,诗中没有说,需从童子回答推测。这首诗,需补上两个主语--我和童子,补上我的问语,这样全诗的字面意思就明白如话了。

二、 领会诗的意境。

在理解古诗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作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的意象。如果头脑中表象积累不够,形成意象则会发生困难。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读的书少,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书更少,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因此领会古诗意境常发生心理障碍。如《春望》,学生头脑中缺少唐代人发式的表象,难以形成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象。帮助学生克服形成意象的困难,办法有:1.提供直观。如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提供古式挂***;又如草色远看近却无可带学生到野外观察。2.提供有关知识,或启发儿童从有关书籍、电影电视联想,形成间接表象。如《题临安邸》,可启发学生联想影视中反面人物醉生梦死,恣意享受的片断,想象诗作描写的情景。3.语言描述,引起想象。描述比直译具体。通过描述,使儿童在头脑出现相应***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有感情地细致描述,那么诗人久伫江边,目送征帆,对挚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就会在学生脑中浮现。

三、 体会思想情感。

相思的诗句篇4

关键词: 宋词引诗句入词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一、引言

诗至盛唐而称绝,随着内外交流的频繁,隋唐新兴音乐――燕乐得到长足发展,迫切需要歌词来配合演唱。宋词源于里巷歌谣,通常是本有曲调、由声定词,即或依曲拍而创新词,或取现有诗句(齐言)作词,入乐而歌。王灼《碧鸡漫志》载的“旗亭赛诗”就是取现有流传较广的诗歌入乐歌唱的典型。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文人词的兴起,给词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了词的审美趣味,渐渐由引文人齐言诗通过添字去字,演变成长短不一的词,由“里巷歌谣”,发展到文人自创新词。而词至北宋,文人在写词过程中不自觉地把作诗的语汇语境融入到词里来,就出现了很多引诗句入词乃至引诗境入词的现象。

笔者认为,就诗词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到了北宋诗与词的发展是互相影响和渗透的,词人为词的这种引用点化与宋人为诗借鉴前人有潜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就宋词引诗句入词与黄庭坚作诗“点铁成金”的理论主张作简单的对比,旨在探讨宋人为诗对作词的潜意识的影响和晕染。

二、以诗句入词的几种方法

引诗句入词在宋人曾季狸的《艇斋诗话》[1]中多有举例,加以分类总结可窥知一个大概。列次如下。

(一)直接引用前人语入词。

晏叔原小词:“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吕东莱极喜诵此词,以为有思致。此语本李义山诗,云:“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1]

晏元献“春水碧于天”,盖全用唐韦庄词中五字。[1](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被东坡誉为“不减唐人高处”的柳永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名句:“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取自南朝谢眺诗《之宜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这一类在题材方面大体相似,所表达的情怀和所创造的意境也类似,所以都是直接引诗句和片段入词,加以点缀乃成新词,看到原来诗句的影子又别出心裁,别有风味。

(二)添字去字换字,化用诗句入词。

“柳三变词‘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全用柳恽诗也。柳恽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1]言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引自南朝梁柳恽《捣衣诗》。

晏殊《清平乐》:“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即剪取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这一剪一裁和添枝加叶过程中,显示出宋人较为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别出心裁的裁剪。

(三)取其意而为词。

见于《艇斋诗话》中,有几例:

“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1]同为借千里之外相思之人共赏一轮明月,来表达相思之情。

晏几道与思念已久的歌女重逢时作《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G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中安史之乱后夫妻重逢惊喜异常、似信非信、相逢若离的情状。

这种取诗意入词更显为词的巧妙和功底的深厚。以上概述了宋词引诗句入词的几种常见的形式,可见此种现象数见不鲜,是被普遍使用的。

三、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与“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宋代为诗、作词体现出两种突出的方法,一是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所崇尚的以“脱俗”和“新奇”为目的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崇尚“陈言入翰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创作方法;二是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以“以诗为词”甚至是“以文为词”的词学观,突出用诗情入词,创作上更侧重“为词注入强烈的主观生命意识”,以求提高词的地位,拓展词的题材范围和现世功能。二者分别在诗词两个领域大力开拓,力求辟得蹊径,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表达自己的诗学、词学主张,倾诉自己的感觉和人文情怀。

诗至唐达到极盛,宋人在承受唐诗带来的沉重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不断从前人诗作中汲取营养,惨淡经营,力***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正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批评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2]道出了宋人为诗的一些特点,这种诗学观点在黄庭坚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3]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记录他的一段话:“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4]就是求助于前人,借用前人诗句、诗意等入自己的诗作,凭借自己的才力思致加以点化、升华,化腐朽为神奇。

谈到引诗句入词,不可不提苏轼“以诗为词”和辛弃疾“以文为词”。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称词为“诗之苗裔”。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词的“小道”地位,而下记国家大事,上言天地之道,从而打破诗词界限,从根本上改变词卑诗雅的传统观念。其《念奴娇・赤壁怀古》谈国家大事,《水调歌头》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倾注了人类最普遍的人生情怀,上达天地之道。可见其“以诗为词”的观点根本在于对词体地位的提高以及注重将写诗的手法应用到写词的过程当中而不仅仅在于只言片语的引用脱化和典故的使用。

同样,辛弃疾的“以文为词”侧重以叙事的手法写词,在创作结构的层面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内涵和意义,那就是“以文气为词”,或者叫“以气入词”。叙事手法的运用意在吸收散文手法入词,打破词文界限,使词具有散文的纪实功能,反映理想抱负、社会现实和人生疾苦,从而达到以词记史的目的。

由此可见,引诗句入词切不可与二者相混淆,“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已经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的相对成熟的词学理论了。但我们可以推测的是这种词学理论的成熟和写作手法上的升华或许就在引诗句入词的催化和引导下形成的,这也不可一概而论。

四、以诗句入词与“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之异曲同工

在唐诗高峰面前宋代文人只能仰观,他们普遍热衷于模仿唐诗,善于融入书法绘画手段,如题扇、题画、题壁等,题写他们所喜爱的唐诗,在复归前人的基础上模拟、点化,融入己意,成为新诗。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宋代黄庭坚之“点铁成金”尤为突出。前面已经阐述了宋人作诗喜化用前人诗句,独成己意,尤黄庭坚甚之,乃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在其诗作中不乏其例、比比皆是。面对唐诗这座高山和古人博学广采的学习,此种行为在所难免,然而作为新兴的宋词,借引、化用诗句入词显然是深受作诗的影响。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唐诗的繁荣不仅使宋人作诗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狭窄的发展空间,而且为宋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宋人喜唐诗,热衷于研习和模仿,所谓“以才学为诗”就体现在灵动的才气和深厚的学问,而深厚的学问就表现在对前人学问的继承和发扬,即诗句的化用再造、典故的大量运用和理性思辨的能力。这些融入使宋人的诗作具有了自己的特点而与唐诗抗衡。同样的诗句入词是在宋人引诗入诗过程中自然而然完成的,在作词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引进作诗的手法、融汇前人优秀的诗句和诗境。可见二者在成因上是相似的,此其一。

其次,宋代崇文抑武的风气、学而优则仕,不仅给宋代文人提供了安逸的生活环境,而且开辟了光明的前途。文人仕进之余,平居无事以文章自娱,阅古今诗集手不释卷,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作诗为文乃至作词这等“小道”沾染前人风采是确信无疑的了。同时,值北宋后期起,诗话的大量出现和蓬勃发展给文人提供了一个习诗学诗的途径,引诗句入诗入词、前人精华在宋诗宋词的再现和发展,绝非偶然。

最后,宋代文人间宴饮、应和,以及朋友间的攀比的心理状态也对引诗句入诗入词有一定的关系。“以才学为诗”比的就是学问、才气,典故的运用,以及融合前人精髓为己所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可见引诗句入诗入词是宋人在沿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丰富诗意,以及以故为新、创造新诗词,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就黄庭坚而言,作诗如此,为词也一样,盖诗词本出于文人一手,诗词同宗,相互影响,所以得以相互交融、相互晕染。

杨万里《诚斋诗话》曰:“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落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又‘东风不为吹愁去’。”[1]

另有黄庭坚《黔南十绝》更是自白居易处出。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四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1]仅仅改易几个字,其余全然出自前人。

在诗词化用中之“夺胎”可谓最高境界,化用诗境诗情,酝酿所习所学,化用前人不着痕迹。黄庭坚《题阳关***》:“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既化用了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借鉴了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用以刻画西出阳关不见人烟只见牛羊的景象。化用意境为诗,巧妙内敛。

此种方法运用到词中,如晏几道与思念已久的歌女重逢时作《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中:“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G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中安史之乱后夫妻重逢惊喜异常、似信非信、相逢若离的情状。同样可谓“夺胎换骨”、化用前人,去粗取精,不着痕迹。

可见,面对前人灿烂文化笼罩下宋代文学的窘迫与无奈,诗法中的“点铁成金”、词法中的“引诗句入词”无疑是文学创作中进步的表现,既是继承前人对前人诗作的复归、有利于历代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是文人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和创造。然而,继承当然要把握度的问题,完全地蹈袭恐为“剽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就诗词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到了北宋,诗与词的发展是互相影响和渗透的,词人为词的这种引用点化之法与宋人为诗借鉴前人有潜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在北宋词的创作领域也是数见不鲜。笔者认为,可以说宋人为诗对作词在潜意识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晕染。宋人引前人诗句入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作诗时注重借鉴前人、引古取旧而力求尚雅避俗过程中不自觉的演化和延伸,也是为词时有意提高词的审美文化水平、融合思想情感入词作用的结果。作诗有意的师法前人“点铁成金”,到为词这种“小道”时不自觉地融入,再到引诗和文的题材内容,以及创作形式手法等入词,达到新的理论高度“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这是一个历时,同时又共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宋]严羽.沧浪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相思的诗句篇5

古诗鉴赏是江苏语文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但历年来考生此题的得分都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读懂诗歌。如何读懂诗歌,把握诗词的内容?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需要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诗馀的片间关系以及诗词的词意推敲

【关键词】

古诗鉴赏 起承转合 片间关系 词意推敲

古诗鉴赏是江苏语文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但历年来考生此题的得分都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读懂诗歌。如何读懂诗歌,把握诗词的内容?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深刻领悟”。“全面”强调要有全局观念,不可偏于一隅;“深刻”强调要由词想意――想到意思,想到意象,想到意境。“全面”能保证鉴赏的方向正确,“深刻”能保证品出诗歌的滋味。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还需做到以下三点:

1.通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起承转合四个任务,一般由四联分而担之。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找个话头。用这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所谓承,就是继续开头的话题,自然地往下说。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账,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不能没有内在的联系。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内容不能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这是诗家之大忌。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同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就是很好的起。这是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接着,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来承接首联,这里出句是“星”,对句是“月”,不重复,开阔,大气,自然。接下来,便开始转。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情怀:我的名声难道是凭借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倒是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个转与首联的“危樯独夜舟”应该有内在的联系。结尾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通过比喻的手法收束全诗,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漂泊无定。

律诗的章法,不是这样一种单一的形式。杜甫的这首诗,是标准的正叙。除此之外,还可以倒叙和插叙等等。

2.把握大意,注意诗馀的片间关系

词又称“诗馀”“长短句”等。词的分片,是区别于诗的重要特征之一。片,是词的一段,一片就是一遍。词是配乐用的,音乐演奏了一遍,在文学上也就成了一遍或一片。音乐演奏结束时叫做阕,所以一遍也称一阕。上片和下片,是同一首词的两个部分,却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部分。上片的未句,既似合又似起,下片的起句,既似承又似结。下片的开头句子,称为过片,即从上片过渡到下片之意。

上片与下片之间的关系需要具体分析,常见的有这样几种:①情与景的关系: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情景并列。这些安排,重在一个情字。②时间的关系:上下片分别写不同时间的人、事、情、物,相互对比,突出变化这一层意思。③空间的远近、大小的对比关系:这类对比关系,更多用于写景、状物的作品。④虚实的关系:所谓虚,指词中所写的没有实体的感情、思想;所谓实,指词中所写有体积有重量,可以感触的物体。虚和实是相对的,如柳永的《雨霖铃》。

3.前后勾连,注意诗词的词意推敲

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几乎每个词都能表达丰富的含意,一词不懂,全诗皆涩。这一方面是由于个别词语确实是生疏的词语,平常没有见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阅读者孤立地审视这些词语,没有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揣摩。联系前后文揣摩词意大致有三种情形:

(1)标题勾连

一个词或一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有时要联系标题反复揣摩。如2010年全国卷Ⅱ欧阳修的《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表面看是写景,写的是什么景,就要联系标题“梦中作”理解。“梦中作”,告诉我们所写之景应是梦中之景。接下来要思考所写梦中之景的内涵。“千山月”“路”,告诉我们,诗人在路上。这首诗约作于皇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而被贬谪到颍州。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回家的感觉真好!接下来的“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也是写景,不过这个景是场景,是人的活动之景,这也应该是梦中之景。懂得了这一点,才能从容地回答问题。扣住标题理解诗意是阅读所有诗词都要注意的步骤。

(2)句外勾连

诗句与诗句之间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是起承转合,从小的方面说主要是思考某词某句与其它诗句内在的意思关联。比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的《岁暮》:“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一首律诗,首联、颔联的意思比较明了,颈联也“转”得比较实在,只是收尾联中的“济时”是什么意思,需要揣摩一番。“济时”,从前三联看,吐蕃入侵,边关吃紧,朝廷无人请缨,再想“济”大致的意思,比如“拯救、救济”,可以揣摩出“济时”大概是“匡救时事”之意。

(3)句式勾连

相思的诗句篇6

《无题》(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李商隐晚唐诗人。擅写七律,七绝,尤以“无题”著称;

作品集为《李义山诗集》,此首《无题》是一首爱情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表现忠贞,执著的爱情,抒写了男女双方深挚的相思之情。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四层。

第一层:1—2句。描写离别之情。

第二层:3—4句。运用比兴手法,述说离别之后,自己情思难断,哀愁不已。

第三层:5—6句。设想对方的思念之情,年华流逝,孤寂难眠。

第四层:7—8句。借神话传说表达自己要去探望对方的心愿。

三、词语解释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镜:拂晓照镜但:只;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的机会很难,离别时更难分手;暮春东风吹得无力,百花逐渐凋残。

学习要点: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爱情诗;

2、重点掌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的含义。

所用比兴句。蚕“丝”用谐音,比喻相思;腊“泪”比喻眼泪,表示无穷尽的思念。

3、说明“晓镜”一句由自己推及对方,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是在设想对方。其作用有:(1)设想情人也在思念自己,更加强自己的无限思念;(2)转写对方,也表现出自己对情人时时刻刻挂在心中。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蜀相》(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有“诗史”之称。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主旨:

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祠堂,对诸葛亮历史功绩和忠心为国的精神给与热情地肯定,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给与高度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国家动荡之阶,未能有所作为的感概。

课文串讲:

前四句描写景物。首句设问句,表示自己崇拜已久,来到成都,急于往访的心情。“自”“空”两字,表明物是人非,人们已经忘记诸葛亮了。

后四句抒发感情。“三顾”是明君求贤,“两朝”是贤相***报。最后两句是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也寄托自己的感叹。

词语解释: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几次开济,开创基业,匡济国家。

出师未捷身先死。捷:成功。

学习要点:

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前四句描写景物,但景中有情。寓情于景。五六句叙事,内中也含着感情。最后说出自己的理想,愿望,发表了议论。

颔联对丈工整。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映阶”对“隔叶”。“阶”平声,“叶”仄声。“碧草”对“黄鹂”,“草”平声,“鹂”仄声。

相思的诗句篇7

古诗文赏析型试题是高考常考的一种题型。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16套高考试题中,涉及此类题型的试题有8套,分别是四川卷、湖北卷、山东卷、天津卷、湖南卷、辽宁卷、安徽卷、福建卷。这足以说明高考对此类试题高度重视,所以也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该题型的命题方式一般是请从ⅹⅹ的角度对ⅹ句或全诗进行赏析;该诗具有ⅹⅹ特点,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请结合全诗,赏析ⅹ句诗的妙处等。

【考纲引路】

高考对古诗文鉴赏题的要求非常明确,考生须具备以下5种能力:(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5)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其中前3种是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后2种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

【方法指导】

下面仅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简要介绍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明确角度

考生在面对此类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硬着头皮作答,或者答非所问,或者答题肤浅,或者答题片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因为考生缺乏角度意识。角度规定了答题方向,有利于考生正确、全面鉴赏诗歌。考生在平常练习时,应重点培养自己的角度意识。常用的角度很多,如时空角度,感、知觉角度,意象、意境角度、语言角度、表现手法角度,等等。

如湖南卷第10题: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此题虽让缺乏角度意识的考生无从下手,但极为开放,角度任选,有利于考生多角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答案角度示例参考: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又如,福建卷第6题:请从表达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考生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哪些,然后才能结合诗句选好恰当的角度。可遗憾的是不少考生根本不知道何谓表达技巧,自然就不能正确选择鉴赏诗歌的角度了。因此考生平时须多储备一些鉴赏知识。如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包括表达方式,如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又包括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衬托、烘托、渲染、用典、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明确了表达技巧后,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诗歌:(1)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景致的深阔。(2)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二、巧妙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以各种方式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发生联系。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有巧妙联系的思想。如四川卷第12题:请对这首诗第二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原诗省略)进行赏析。(5分)

考生在作答时,应巧妙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该句的情景关系、诗歌题目等元素,鉴赏诗歌。参考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又如天津卷第14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孤立地赏析诗句,很难发现该句的魅力。考生如果多个心眼,联系前几句和题目,然后再重点思考该句,自然能悟到这句的妙处:牧童在滂沱大雨中无处藏身,只好急忙渡过溪流往家里赶,大雨突然骤停,天气变晴。远处的青山经过骤雨的洗拭,更显一派朗润、秀绿。这不仅暗扣诗题,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可见巧妙联系是开启作答此类题型之门的一把钥匙,考生鉴赏诗歌时,一定巧妙联系题目、小注、语境、作者的经历、风格等,这样就不愁正确赏析诗歌了。

三、揭示作用

这里“作用”特指诗句在全诗结构中起的作用。高考题中要求考生赏析的古诗句,或者充满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或者富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或者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倾向,或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们在诗歌中起的作用很多。如起线索作用,引起下文,为全诗做铺垫,过渡作用,揭示主旨,总结全诗等。分析诗句的作用,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更有利于考生全面透彻的赏析诗歌。

如山东卷第14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该题的参考答案是: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这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巧妙地分析了被赏析诗句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即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从而让答案显得更加全面透彻。

有的考卷直接让考生分析某句的作用,如湖北卷第14题:两诗第三句(“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原诗省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考生如果平时注意思考诗句在结构中起的作用,是能够轻松应对该题的: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相思的诗句篇8

小学生阅读古诗的流程,一般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形成意象、体会情感三个阶段。阅读古诗,首先要接受诗的信息,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词句意思;二是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开展想象,领会意境;三是要探究诗的言外之意,体会诗里的思想感情。三个阶段,体现理解古诗的三个层次。实践告诉我们要教好古诗必需把握好这三个层次。

一、感知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接受符号信息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就是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对新的信息的吸收。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其同化和顺应都有困难。

小学生感知古诗语言,遇到的问题有:其一,一些词汇所表示的事物现代少见,或者不见。如有齿的屐、踏歌,学生理解有困难。其 二,古诗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现代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大量接触的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初步形成了理解现代语汇的心理***式。只有弄清古诗词汇和现代语的对应关系,才能实现同化。具体做法有:表示古代事物而现代生活中不见或极少见的词,古今词义迥异的词,如“屐齿”、“踏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等,由教师直接解释。如果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词义,这对他们要求太高,不容易理解准确,反而起消极作用。古今词义相近的词,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如《暮江吟》,让学生边阅读边查字典,试验结果,学生理解词义基本正确;有的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找出和单音节词相对应的双音节词,如“王师并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定”“无”,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

在句法意义方面,古诗使用文言句法,加上格律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如多用省略句,倒装句和紧缩句,语脉似断实连,跳跃性大。要使学生用理解现代语句法意义和句子形式的心理***式去同化古诗,教师必须把倒装句顺装,把省略句中的省略补上;把紧缩句还原为常式;有的还需要调整句子结构,如“独钓寒江雪”,要把句子的结构调整为“雪-寒江-独钓”,并进一步具体化:“大雪纷飞,在这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垂钓。”有的诗意思跳跃较大,如《寻隐者不遇》,第一句写“我”问,以下三句写童子答,“我”问什么,诗中没有说,需从童子回答推测。这首诗,需补上两个主语——“我”和童子,补上“我”的问语,这样全诗的字面意思就明白如话了。

二、 领会诗的意境

在理解古诗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作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的意象。如果头脑中表象积累不够,形成意象则会发生困难。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读的书少,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书更少,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因此领会古诗意境常发生心理障碍。如《春望》,学生头脑中缺少唐代人发式的表象,难以形成“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象。帮助学生克服形成意象的困难,办法有:(1)提供直观。如“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提供古式挂***;又如“草色远看近却无”可带学生到野外观察。(2)提供有关知识,或启发儿童从有关书籍、电影电视联想,形成间接表象。如《题临安邸》,可启发学生联想影视中反面人物醉生梦死,恣意享受的片断,想象诗作描写的情景。(3)语言描述,引起想象。描述比直译具体。通过描述,使儿童在头脑出现相应***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有感情地细致描述,那么诗人久伫江边,目送征帆,对挚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就会在学生脑中浮现。

三、 体会思想情感

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

相思的诗句篇9

一、意境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二)答题步骤

描摹诗歌***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

解答提示:描摹诗歌***景。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等。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景“境”和谐的统一。

表达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如:①送别诗:A离愁别绪,依依不舍;B情深意长,互为勉励;C别后思念,坦陈心志。②怀古诗:A抒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慨;B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C赞古人业绩,表缅怀之情,抒英雄迟暮之感慨;D渴望建功立业,悲叹壮志难酬。③战争诗:A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B统者的穷兵黩武,百姓的和平向往;C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D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思乡怀人诗:A征人厌战,向往团聚安宁的生活;B贬滴时,思乡怀人;C闺中怀人。⑤咏物诗:咏物言志,表赞美、仰慕、怜悯、哀伤之情。⑥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已忧愁哀思、远大抱负、伤春悲秋、田园归隐等。这些诗的归类都可以看出诗情倾向,也是答主旨题的依据。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答题时只注意了“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的正衬思维方式,而忽略了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反衬的思维方式。

(三)答题示例1

阅读宋林景熙的诗《溪亭》,然后回答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表现其情感?(07广东卷)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答案参考:(描摹***景)诗人以清秋、落叶表明季节已入深秋,万物凋零,一片萧索;以日暮月初白、孤灯表明一天之中的时间变化,(概括意境特点)构成了冷情幽寂的氛围,(表达诗情)表现诗人心绪不宁、孤独寂寞之感。

二、形象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

2、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形象的?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二)答题步骤

塑造的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意义

解答提示:塑造的什么形象。可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形象是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翁(包括作者)。如: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林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等。形象更多的也指即兴即景中的景和物。这些景和物已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而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时应注意: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的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翁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及思想感情。②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里特别区分一下意象、意境和形象:意象侧重于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侧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意象组成的环境氛围;形象可以由一个意象承担,如诗人笔下最先开放、傲霜斗雪的梅花常用来比喻敢为人先、不畏权贵的君子形象;形象也可由人物直接出场,如白居易《卖炭翁》;形象也可是从意境氛围中感觉出来,如王维《山居秋暝》,我们通过山村月夜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窥见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也可以通过诗中的抒情或议论分析出形象意义,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一里合答。

(三)答题示例2

阅读宋刘一止①《小斋即事》一诗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07全国卷III)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者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释:①刘一止:宋微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水会”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答案参考:(什么形象)托琴棋二物言志。(形象具体特征或个性特征)诗人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学的兴亡了。(总结形象意义)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三、“诗眼”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还原析句,描摹***景――烘托意境,表达诗情

解答提示: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有时可合一起答,也可融入到第二步骤里答。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为全诗增色甚至成为诗眼,关键在几类词上极下功夫。①炼动词或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②炼形容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③炼数量词。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④炼虚词。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⑤词类活用。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抓住了这些词,就抓住了诗的关键。

还原析句,描摹***景。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动词,抓住它的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形容词,抓住它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身临其境。数量词,抓住它意蕴深刻,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词类活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再如叠韵词,可增强韵律感和起强调作用;颜色词,既可表心情,也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应注意某个炼字使用的修辞手法。诗中用的较多的是拟人、夸张和通感。从稍大点的角度入手,应注意,该字处于写景句中,应抓住形象性、生动性;处在抒情句中,应从给定词上强化感情上入手;处在起始句、结尾句,应从结构上领起下文或总结上文入手。有的题目说某字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应特别注意从该字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考虑。

烘托意境,表达情感。用一句简炼的话总述即可。

(三)答题示例3

阅读王安石《葛溪驿》,回答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07四川卷)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答案参考:(1、2点合答)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的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烘托意境、表达诗情)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四、语言特色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怎样的诗情

解答提示:这类题不重在炼字运用的巧妙,也不是对某一两句采用何种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语言风格类的词语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练、沉郁、清新等等;语言特色类的词语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如话、平淡无奇、词藻华丽、雄健雄浑、低沉、苍劲、舒缓、悲凉、淋漓尽致等等;前者侧重对整首诗的语言评价,后者侧重对语言运用时特色上的整体评价。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一般选择一两个词即可。所以必须牢记一些语言风格特色的术语。

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要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注意即使在描摹***景,组织语言答案时也尽量要体现出这种特色。

表达怎样诗情,诗情也一定要体现分析的这种特色。

(三)答题示例4

读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参考:(点特色)该诗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析特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析诗情)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肠人”抒离情又不在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五、技巧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2、前人说该诗中的某句某联有如何如何的效果,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分析。

(二)答题步骤

指出何种手法――怎样使用该手法――该手法表达怎样诗情、主旨或艺术效果

解答提示:指出何种手法。首先应准确,其次应熟悉掌握一些表现方法。如:①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后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哲理诗)三类。②表现手法分A衬托:正衬、反衬,后者又分动静相衬,声寂相衬,乐哀相衬三种。B象征 C烘托 D白描 E虚实结合 F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E点面、抑扬 正侧面结合G起兴H色彩渲染I观察角度变化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双关、用典、反问,顶针、互文等。

怎样使用该手法,一定要结合诗句赏析。要特别注意:勿对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如果具体分析到某诗句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一般应从整体上谈诗的某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第3点无须繁述。

(三)答题示例5

阅读清代徐兰《出关》一诗回答问题。“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07山东卷)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ei):旌旗。

答案参考:(何种手法)描写、对比、象征(借代),(怎样使用该手法,也可两点合起来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该手法表达怎样诗情、主旨或艺术效果)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主旨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或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你的看法怎样?试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赏析。

(二)答题步骤:

析具体诗句写什么――说表达什么情感或暗寓什么(答时可调换,也可融在一起答)。

解答提示:

该类题型侧重的通过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以得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它应对的是考纲中“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答题示例6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比作简要分析。(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 金陵***(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答案参考:两着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沉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七、句意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 提问方式:

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未联或未句的理解或赏析

(二)答题步骤

阐明句表义(可挖掘深层义)――指出描写作用或诗情意趣

解答题示:解释诗句时一定注意分两层:句表义和句里义,然后结合全诗指出其作用或表达何种情感、意趣和观点。应特别注意句意型题里一般侧重的未联未句中的分析鉴赏。

(三)答题示例7

阅读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回答问题。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7全国卷II)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答案参考:(句表义,句里义)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指出作用或诗情意趣、观点)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再一次突出表现了“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相思的诗句篇10

一、初读古诗,范读不可或缺

初读古诗这一环节,其目的是扫除朗读障碍,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在这一环节,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是年级比较低的学生时,范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诗歌有它的韵律和节奏,你可以和学生说明其中的规律,比如七言绝句一般是前四个字和后三个字之间略有停顿,但效果还不如自己读一遍给学生听,因为教师的范读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行模仿,而模仿是他们所擅长的。

二、理解诗意,浅显直白更好

关于每一首古诗的意思,教参上都有。那我们能把这样的解释一字不差地灌输给学生吗?或许能,但学生能真正理解吗?我想是不能。我们需要的是学生能真正地理解,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这些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帮助其疏通理解时,可以渗透地教给他们古诗的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可以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满堂灌地教给学生,而是在具体的诗句理解相机渗透。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事实上,一首诗中有很多地方学生或者猜一猜,或者查查字典或者结合插***,自己都能理解,只有少数字词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因此,可以通过同学间交流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当然,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很多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不理解的是什么地方。所以当他们提出自己某一句诗不理解的时候,往往需要教师追问一句:是这句诗中的哪些字不理解?这样抽丝剥茧,把真正的问题暴露出来。那些容易理解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难理解的,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或扩或补或换或调,把难点突破,之后再连起来说说,那么整句诗的意思也就自然出来了。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学生说不理解,我问每个字都不理解吗?结果学生说石径的意思他知道,就是石头路。我问是大路吗?学生马上补充是小路。我接着说,“石径斜”意思就是这条石头小路是斜斜的吗?同时还比画着教室的对角线做了个手势,马上有同学笑了,说不对,是弯弯曲曲。我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个同学说我看到山上的小路都是弯弯曲曲的。我说很好,这么难懂的字,你一联系生活中亲眼看到的就马上理解了。“上”的意思是延伸,这一点告诉学生后“远上”的意思就知道了,我紧接着问是什么远远地延伸上去,学生马上说是那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就像他们看到过的香山上的小路一样。其实这一句就是需要调换了词序去理解的。我再问为什么这里称山为寒山呢?教参上说是因为山上树叶凋零给人寒冷的感觉,这有学生说到。但也有学生说因为是秋天,山上风很大,吹在身上很冷。我觉得也很好,学生已经结合起了亲身的感受来理解这一处,难道说因为和教参上的答案不符就要否定吗?这样,整句诗的意思学生就知道了:深秋,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延伸到山顶上。对诗句的意思翻译很简单,但在学生头脑中,却已经调动了以往的生活经验,浮现出了一幅深秋时节,秋风瑟瑟,草木凋零,山间小路若隐若现的画面。因此,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虽然浅显直白,但每一个学生都能懂。

三、领悟诗情,直达学生内心

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话语风格距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加之小学生的阅历太浅,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对古诗内容可能会有多元的反应。那么,怎样解读、感悟古诗呢?首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解读、感悟古诗的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讲故事可以说是让他们了解诗歌背景的最好方式了。很多诗歌诞生的背后都有它的一个故事,或愉悦、或伤感、或愤慨、或悠然,通过教师的讲述让它展现在学生眼前,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且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与遥远时空中诗人的距离。

四、诵读古诗,水到就能渠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相思的诗句10篇

学习

关于团结的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团结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十句关于团结的名言,关于团结的名言简单一点。3、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4、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

学习

交流研讨材料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交流研讨材料,内容包括党章学习交流研讨材料,研讨材料范文通用十九篇。一、自觉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史告诉我们,奉献,是一个真正***人的必然选择和崇高境界,爱岗敬业就是最平凡的奉献精神,没有平凡的爱岗敬业,就没有伟大的奉

学习

正能量短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正能量短句10篇,内容包括正能量一句短句,团队正能量短句。4、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5、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6、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7、在思想

学习

我喜欢10篇

阅读(38)

这样的伤感,这样的寂寞,这样的喜欢,我以为我们是一样的。可是我们不一样,你只是喜欢他这个人唱的歌曲,而我只是喜欢与你有关的歌曲。突然想起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其实

学习

木兰词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词10篇,内容包括木兰辞的全文,木兰词鉴赏大全。3、花木兰:因为你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以后的每一天也都会这样!4、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

学习

桂枝香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桂枝香10篇,内容包括桂枝香全文讲解,桂枝香歌曲。红巾默默建新舍,丁香花,月季相望,青枣如豆、苞米穗长、醒目谁家!查隐患,足迹遍洒,防暴雨倾注,河岸塌方。忠贞诚信如此,山河共赏,心潮起伏随流水,决不让职责有差,祁连细波,韵律深远,高歌昂

学习

团课心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团课心得10篇,内容包括团课心得怎么写通用5篇,最新团课心得。通过这次团课学习,让我对团的基本的知识、高校团组织的相关知识,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规划都有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使我获益良多,受益

学习

方案的构思方法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方案的构思方法,内容包括方案的构思怎么写,如何构思新颖的方案。一、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本单元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这章的学习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起进行设计分析、方案

学习

稻草人读后感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稻草人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稻草人读后感十篇二年级,稻草人读后感。对我来说《稻草人》这则童话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对他的记忆保留在了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

学习

后起之秀10篇

阅读(22)

3、他年未三十,画风却已深受国内外名家的赞赏,可说是近年来画坛的后起之秀。4、作为后起之秀的韩国也许有理由节省一些,可瑞士的小气就有些令人吃惊了。5、旧势力不会轻易放弃特权,而后起之秀则不会灵活运用影响力。6、及浪游南北,与乡里阔疏

学习

合欢树史铁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合欢树史铁生10篇,内容包括史铁生的合欢树全篇注解,史铁生合欢树优美段落和解析。2.准确理解象征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并进而把握“我”对合欢树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老师一走进江陵中学,就

学习

团结友爱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团结友爱10篇,内容包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心得,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内容。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

学习

娱乐场所管理制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娱乐场所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娱乐场所管理条例ppt,娱乐场所经营管理制度范文。第三条娱乐场所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是维护本场所治安秩序的第一责任人。第二章娱乐场所向*机关备案第四条娱乐场所领取营业执照后,应当在15日内

学习

祝公司发展好的祝福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祝公司发展好的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祝公司发展好的祝福语,祝研发公司发展好的祝福语。2、今天,我个人并且代表公司送给你最衷心的祝福:祝你生日快乐,工作愉快!3、今天是你的生日,公司恭祝你生日快乐岁岁平安合家欢乐!日月轮转永不

学习

大暑诗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暑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夏天大暑的诗句,关于大暑日的诗句。唐人对“北窗”情有独钟,这与今人购房要看“两卧朝南”或“三卧朝南”的价值大相径庭。《全唐诗》中有“南窗”字句的唐诗仅有15首,是唐人疏于“宜居”因素,还是今

学习

端午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的诗句10个字,端午节思乡的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明

学习

赞扬老师的诗句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赞扬老师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赞扬老师的诗句及解析,赞扬老师关心学生的诗句。心中流出来的是殷红殷红的血滴也许,你温暖了别人自己却独守凄风冷雨也许,你点亮了黑夜自己却被人遗忘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红烛啊,你为燃烧而生无怨无悔

学习

赞美祖国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祖国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赞美祖国河山的诗句,赞美祖国的诗句古诗。

学习

描写春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花烂漫的现代诗句,关于春花美女的诗句。4、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5、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7、开尽春花芳草涧,遍通秋水月明泉。8、绿杨烟

学习

黄山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黄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黄山诗句100首,赞美黄山的诗句。4、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雨歇连峰翠,烟开竟野通。排虚翔戏鸟,跨水落长虹。日下林全暗,云收岭半空。山泉鸣石涧,地籁响岩风。——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5、峭壑阴

学习

描写庐山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庐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庐山风景区的诗句有哪些,关于庐山的诗句古诗。而山水文化,又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

学习

有关梅花的诗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梅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赞美梅花与雪的诗句,梅花开迎春来的诗句。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