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花的诗句篇1
2、今夜试青镫,依旧春花小。
3、春花不及寒花耐,山鸟何如水鸟清。
4、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5、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7、开尽春花芳草涧,遍通秋水月明泉。
8、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9、秋稼连千顷,春花醉几场。
10、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2、秋花未落春花开,办得工夫万宠辱。
13、看春花又看秋花,不管颠风狂雨。
14、春花开残秋复花,簸弄东君权不已。
15、春花那见照,暮色已频欺。
1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7、春到临春花正妩,迟日阑干,蜂蝶飞无数。
18、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9、春花秋月暗消磨,一岁相看又过。
20、春*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21、春花秋叶几飘零,只有庐山君眼、向人青。
22、惊春花落树,闻梵涧摇风。
23、不论秋菊与春花,个个能噇空腹茶。
24、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25、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宵是散仙。
26、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27、春产不贪春,为厌春花泛。
28、春花春好,秋花秋好,每日看花尤好。
29、霁日幸同终日笑,春花有似此花无。
30、残春花尽黄莺语,远客愁多白发生。
3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2、莫道春花独照人,秋花未必怯青春。
33、金谷千年后,春花发满园。
34、寂寂春花烟色暮,檐燕双双落花度。
35、满园春*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6、几时却似鸳鸯旧,九十日春花在手。
37、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
38、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39、长吟尽日西南望,犹及残春花落时。
40、春春花开岂有极,日日我醉终无涯。
4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2、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43、凌晨不事铅华,化工却付春花。
44、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45、春花复春花,红红间白白。
46、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47、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8、君心天意与年光,春花未遍已秋霜。
49、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50、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51、春花春月年年客,怜春又怕春离别。
描写春花的诗句篇2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作者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文献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756-758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其五言诗清丽超逸,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闲居寄薛据》)。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也是与篇中具有精警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首联破题,总揽全诗。“春山”和“夜”点明了这首写景诗的节令、时间、地点。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诗人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不仅点明了特定的描写对象,而且限定了特殊的景色氛围。同时,对作者的行为也作了明确的交代,形成一、二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胜事”又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把诗人的自我形象置于春的夜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究竟是什么“胜事”,令诗人流连忘返盘桓至黑夜,三四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仅仅两句,却足以把一个“胜”字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从结构上来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第二句“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澜。其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现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还有就是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的确是神来之笔。
置身山中月下的美景,诗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于是自然引出了四五句“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兴之所至,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描写春花的诗句篇3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春花的诗句篇4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古今诗人笔下的“花”“鸟”无不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花鸟尚且溅泪哀鸣,人何以堪?解答此类诗的关键是分析景物诗中“花”“鸟”中所附着的诗人情感。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三、四句写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上半阕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乃借景抒情。可如此组织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一开始就给人掩抑低回之感;接着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渗透了词人悲伤的情绪。
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就是“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表现对大自然由衷赞美的情景交融。解答类诗关键是分析并想象“雨水”与“明镜”、“双桥”与“彩虹”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环境特色应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概括时一要抓住重点景物和写景时用到的形容词,二要想象其意境。重点景象有“莓苔”“履痕”“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形容词有“静”“闲”等。然后进行恰当的想象,归纳出环境的特色是“幽静”。诗人闲适恬然的心情与清幽静谧的景物交融为一。可如此作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与诗人闲适的心境融为一体。
因景生情
因景生情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分析“枫林”“霜叶”之美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思想。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 维
松菊荒三径,***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解答此题时,既要理解“过”的表面意思,又要联系语境,感悟“过”的深层内涵。“过”直接描写鸣叫着的黄莺,显其动态;黄莺“过”的是落花,既点名季节特征,又平添惜春之感。以一“过”字绾结两个景象,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构成鲜明生动的场景,诗人伤春惜时之情因景而生。可这样作答:“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以景衬人
以景衬人就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没有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但景与人相互依托,交互衬映。解答类题关键是分析“人面”“桃花”如何“相映”的。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轩诗兴
张 C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第二联是写竹的,写得非常细腻:上句写竹梢影子映入轩中,落入茶碗,形成了光影的变化;下句写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这响声伴着盘香的烟缕在轩中飘摇萦绕。上句从视角角度写出了竹影的摇曳;下句从听觉角度写,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竹声的轻柔。此情此景衬托了一个闲适的诗人形象。可这样作答:全联视听结合,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上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下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以景喻人
以景喻人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我为一体,景象之象征意义基本固定。解答类题主要分析“落红”等景物的象征意义。
例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题目考查诗歌意象的内涵。“兰”“蕙”“菊”三个意象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高中古诗中多次出现。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的诗句,撷取“滋兰”“树蕙”“秋菊”等意象,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情操。三个意象的含义基本上固化了。标答如下: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有节操的人。
易错误区
例6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误区1】以译代析,没有鉴赏。有考生答“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把四句诗简单翻译,以翻译代替答案,鉴赏肤浅。
【误区2】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词人因景生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韵味十足。考生或有概括无分析,或有分析无概括。
正确答题应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场景,再进行细节分析(明确这四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或情感。这三步缺一不可: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概括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细节分析)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点明氛围)
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残
翁 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颈联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画里。对着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描写春花的诗句篇5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有很多着名的诗词,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暮江吟》、《长恨歌》等,其中描写景物的《钱塘湖春行》,给人以清新明快、平易近人的感觉,更令人耳目一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虽只有四句之短,但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春色和诗人对钱塘湖景观的赞美、喜悦之情。第一句描写春面初平的湖上早春景色。“初平”紧扣湖面早春气,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准确无误。第二句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后的活力。“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春的鸟儿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热闹场景,表现出其蓬勃生气。而“几处”、“谁家”,则点明早春二字,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相互照应,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可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相媲美。第三句描写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的景象,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第四句写出诗人游春时欢快喜悦、留恋不舍的心情,并点出湖东春行的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沙堤,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白居易带领民众筑堤浚井。所以他最迷恋的就是这个,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湖光春色中,流连忘返了。《钱塘湖春行》,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出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和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不仅如此,诗人还善于把握景色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本诗不只是歌颂春光烂漫时的美景,而是为人们展示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向往无比!
初一:郭晓云
描写春花的诗句篇6
关键词:人类情感;花草树木;寄托笔者是学园艺专业的,因为自幼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就十分喜爱,所以读书求学也选择这个专业。之所以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还因为接受家庭教育的缘故。记得小时候爸妈就经常告诉我,人有感情,花草树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样爱护他们,让它们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负它们。后来上了学,老师们时时告诫我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权利,要学会尊重花草树木,尊重虫鱼鸟兽,因为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本文撷取古代文人诗歌曲赋的典型描写,说说人类情感在花草树木中的寄托,也想知音者能够共鸣响应。
古人吟诵花草树木,大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山水田园诗历来是我国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的佳篇妙作,唐宋则将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撷取古人的诗歌佳句,随之议论一番以尽个人之兴。
1古人描写草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草的描写作品不计其数,笔者只撷取几个典型诗句即可窥见人们在小草上寄寓的复杂情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人们举目所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苍苍”,是草的颜色苍翠欲滴;“茫茫”,是漫无边际大草原朦朦胧胧的形。风儿吹过,只见草儿随风起伏,高高低低如绿浪荡漾,牛呀羊呀悠闲地在草浪中忽隐忽现。这里描写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动植物和谐生长,这是自然恬静的美好的生活画卷,人们把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对大自然的无尽恩赐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既呈现了一幅壮美的牧民生活***景,又把自个儿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诗句中,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这首民歌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爱”是这首诗的浓情,而“草”是人们寄托浓情的载体,小草和风儿牛羊相依相伴,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草,离不开草原!
描写草儿的诗句中,笔者尤其喜欢唐代著名作家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状写。诗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烟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笔触描绘出来,抒发了“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的清新春景。草儿历来是报春的使者,也是装点祖国山川大地的尤物,诗人们借它抒情,但这种情却不是使人们的专享,诗人们把大家的喜爱和感佩浓缩在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大众之情。
2古人描写花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花的情感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人类肯定是“爱”字当头,“喜”字为首。古往今来写花赞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诗作数不胜数,让多少读者跟着文人墨客一起泼洒情感,一起喜怒哀乐。我们不会忘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不会忘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不会忘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其他如“带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的海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泪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灵性,和各种各样的小草一样,它们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阐述着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达各种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种心态和冥想。在中国,人们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儿,主要凸显在花的象征意义上。如牡丹象征富贵和大气,梅花象征无畏和顽强,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纯,兰花象征清馨和优雅,玫瑰象征情爱和忠贞……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技巧。当然,人们对花儿寄寓的情感,绝大多数是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与对小草的情感寄托有不一样的地方。人们赏花赞花,因为它们“浅笑留花间,朵朵为君妍”;人们赏花爱花,因为花中蕴含着人们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伟大的精神力量。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娱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写林木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林木的情感
与花草等一岁一枯荣的植物相比,树木是形体高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高的大树可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树龄长的树种可生长几十年数百年乃至几千年。树木不但形高体硕树龄很长,它们中的很多乔木,一年四季还都郁郁葱葱蓬勃旺盛,为大地山川撑持出莽莽苍苍的森林绿,所以,树木成为历代人们敬仰崇拜的主要对象。远的不说,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就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诗描写的是柳树,其貌“碧玉妆成”,其形“万条垂下”,它的细叶如裁缝巧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的结果。笔者看过不少古人写柳的诗歌,因为柳树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将依恋之情寄寓在柳树身上,看到它们你就会产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写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写的是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形成的绿荫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受。读着诗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浓荫下过路人的喜悦:杏花雨纷纷,微风轻吹面,惬意舒适的老者,虽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对古木凉阴十分感激。诗中透露出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写树木的诗句,和描写花草的一样,也是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中对树木的吟诵,无不寄寓着文人墨客们的多种情愫,而赞赏崇拜却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郑燮吟诵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的“青山”他要“咬定”,其实“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满山树木。他把做人要经受千锤百炼、不怕风吹雨打的告诫寄寓在满山的树木中,读之你会收到很多启发。中华民族崇拜树木,视树木为护身符,把多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一自然物已成为***腾文化积淀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以上的议论,是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读了许多诗词作品后对花草树木十分钟爱的表达。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的灵物,人们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寄托在它们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让人类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种追求喜好在这些灵物的生长中显现传扬,过去是这样,以后仍然会这样。参考文献:
[1]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描写春花的诗句篇7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思考练习】 1.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2.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原因是什么?
【思考练习】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什么?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思考练习】
1.这首诗写的是 时的景物。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种修辞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9期四版参考答案:
《原谷谏父》
1.(1)抛弃,舍弃;(2)再;(3)好言相劝;(4)赡养。
2.B
3.(1)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
(2)父亲不听他的劝诫,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
4.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5.老人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为老了而抛弃他们。(或者:父母是儿女的榜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1.(1)窗户;(2)原来;(3)仅仅,只是;(4)美妙。
2.(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1)【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两次还金》
1.(1)担心;(2)曾经。
2.(那官员)把银子寄存在他家多年,他却毫不动心。
3.拾金不昧(虽贫穷而不贪财),为人诚信(做事认真),做好事不求回报。
《春雪》
1.用“惊”字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移家别湖上亭》
1.依恋。
2.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淮上渔者》
1.逐、移。
2.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荻花丛中吹火煮鱼。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描写春花的诗句篇8
中考古诗词的命题,相对比较开放,点小角度多,形式活泼多样。从201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的情况来看,大体有这样四大方面的考点:
1.概括内容主旨
内容主旨,即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的材料,作者表达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或对社会、人生、对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理解或概括某一诗句的内容或其特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等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仔细品读诗歌内容、辨明诗意题旨、纵横联系内外知识、选准角度、审慎作答。
2.体味意象意境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创造。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自然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和描述。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作者在形象中寄予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二要用简练的话语概括意境特点,三要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3.把握艺术形式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等等。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
分析艺术形式,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案内容应该包括:①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②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③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4.品味语言精妙
这类试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命题的角度有: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赏析诗眼,领会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等。题型多见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批注题。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其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鉴赏常用语如:①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②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③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④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⑤叠字叠词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新题预测】
(一)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2.请说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中的“阔”字或“风正一帆悬”的精妙之处。
(二)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试说一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2.这首诗属于哪一类性质的诗?全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其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这首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奉命出使边塞的时间是哪个季节?依据是什么?
2.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妙处。
(五)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尾联中的“愿”表面是指 ,实指 。
2.“带月荷锄归”一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
(六)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 ”,常被用于题景,指 。
2.说说颈联“悦”“空”的妙处。
3.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B.词的上阕着重于“点”的渲染,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面”的刻画。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是说几颗明星闪烁在天边,点点疏雨洒落在山前,语言清新形象。
D.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2.自选角度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
(八)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B.“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
C.颈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D.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请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联呈现的画面。
(九)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 ,诗中是指 。
2.词的上阕,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溪边风光***”?
3.下阕的议论表达了什么哲理与情感?
(十)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的诗句是: 。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请简要分析。
(十一)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并对“争”“啄”二字进行赏析。
3.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
(十二)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说说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
3.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十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向我们描写了哪几种***营生活?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壮士形象?
2.任选“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或“可怜白发生”中“可怜”一词,试体味其表达效果。
3.本词的文眼“壮”,请结合词意说说它的内涵有哪些?
(十四)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雨打萍”比喻 。
2.品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的巧妙之处。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何种抒情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五)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1.联系全词,说说“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写了哪些“风景”,“异”在何处?用自己的话概括。
2.用横线画出本词的主旨句,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3.请说出这首词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回答。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线诗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画线诗句流传至今,被赋予了怎样的新意义?
(十七)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字表现出词人怎样的内心?
2.请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
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十八)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说说“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有什么妙处?
2.试简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2.“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十)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简述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
3.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二十一)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的什么特点?
2.根据词意,说说诗人究竟“伤心”什么,为何“伤心”。
(二十二)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开头连用 四个动词,生动地刻画出诗人 的自我形象。
2.最后两句诗中是什么意思?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这两句诗,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二十三)西归绝句①
元 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①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1.“今日春风到武关”中的“春风”语意双关,请具体说说你的理解。
2.这首诗叙事抒情,写景结情。诗人摄取了哪两个特写镜头,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二十四)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从内容上来看,开头两句有着什么关系?从结构上说,首联和其他三联又是怎样的关系?
2.本诗精于炼字。试赏析颔联中“掬”、“弄”二字的妙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月下的美景怎样的情感?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二十五)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①晚秋,天气初肃②。千里澄江似练④,翠峰如簇④。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⑤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⑥鹭起,画***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注释:①故国:故都,指金陵(今江苏南京市)。②初肃:开始出现肃杀之气。③练:白绸。④簇(cù):聚集、簇拥。⑤酒旗:又称酒帘。酒店前挂的作为标志的布帘。⑥星河:银河、天河,此处借指长江。
1.上阕写景,通过“澄江”、 、 、 、 、“鹭起”等景,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下阕 ,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 的奢侈生活。
描写春花的诗句篇9
《考试大纲》规定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努力涵盖形象、情感、内容、手法、语言五大方面的能力要求,题型依然以主观题为主。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更趋平和、实在,能够有效地检测考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
一、考点分布
2014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考查了20位诗人22首诗歌(其中山东卷考查宋代陈与义的两首诗,湖南卷考查《诗经》中的《桃夭》),鉴赏的考点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对作品评价的再评价为重点。考点突出,紧紧围绕着诗歌写了什么(把握形象)、怎么写的(分析手法)、有何作用(抒发情感),引导考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微观上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可谓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二、选材范围
仍然以唐、宋诗词为主,22首诗歌有高达17首出自唐宋诗词(2011年为12首、2012年13首、2013年15首),占77.3%,可见,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毕竟它们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具体分布为先秦1首,唐代7首,宋代10首,元代1首,清代3首。其中最多的是宋代,占45.5%;其次是唐代,再次是清代,最少的是元代。
三、体裁样式
所考诗词中,数量最多的是诗,共16首,约占72.7%,比2013年有所提高(2013年诗11首,约占61.1%);其次是词,共4首,约占18.2%。命题者选择简短的诗词来考查,降低了阅读的难度,突出鉴赏的重点。
四、作者考查
17套试卷里的22首诗歌涉及20位作者;著名作家比往年有所减少,中学课本上出现过的作家有6位,如杜甫、苏轼、韦庄、韦应物、李商隐、刘长卿等;学生相对陌生的作者14位,比2013年略有增加,意在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真题举隅?解题说明】
一、形象鉴赏类
【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古诗中的自然意象,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的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如王维在《山居秋瞑》中借明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建出一种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的意趣。高考试题中要求对孤灯、残月、寒梅、秋菊等景物的解读,就是考查对自然意象含义的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又指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后者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即是考查对人物形象本质的鉴赏。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步骤】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一要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二要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三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四要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2014年山东卷)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此题要求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大家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诗歌中所描绘的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美好家乡的向往及回到家乡看到的景象等,体现出诗人的形象特点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风范。和试卷中的诗歌类似,分析诗人形象特点,可从他描绘的诗人的形象及景物的特点两方面入手。 陈与义认为大自然乃无尽之宝藏,孕育着丰富、活泼的诗歌素材。他常亲近大自然,寻找诗句,这一点远胜于“三宗”之一的“闭门觅句陈无己”。这些诗作明白如话,不事雕琢,清新可诵。可见作者已摒弃了“无一字无来历”的诗法,值得赞赏与效法。
第一首诗描写了一幅雨后百花盛开之景。花儿娇艳,花香袭人,花瓣上的水珠晶莹剔透。诗人宿醉醒来,置身于园亭一角,花中寻诗,花香满袖。景中有情,飘逸洒脱。
第二首诗写诗人借酒浇愁,饮酒引睡,却夜半醒来,推窗寻诗,乔木峥嵘峭拔,耸立于明月之中。景色明暗对比鲜明,诗人的愁绪自然流露出来。
两首诗都刻画了一个飘逸、洒脱、情趣高雅的诗人形象,清新的景物描写是这两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园花柔丽、明媚,乔木高耸峭拔,对比鲜明,各具特色。
二、语言鉴赏类
【解题指南】语言是诗歌表达的物质载体。要读懂一首诗,最关键是先弄通它的语言。高考古诗鉴赏对语言层面的考查,通常着眼于句子构成中关键字、句的理解以及整篇诗词的语言艺术风格把握,是对诗歌语言特色或“炼字”“炼句”技巧的鉴赏。语言特色是诗歌“面”的考查,“炼字”“炼句”是“点”的考查。语言特色让考生品味并分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炼字方面一般要求找出或给出诗歌用得最好的一个或两个字词(句),说明其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要求说出哪个更好。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
2.未指定鉴赏字词,如:颈联或颔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指定鉴赏字词,如: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某字和某字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思路为:(1)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2)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3)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4)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例1.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2014年四川卷)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着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解析】本题的考查点是赏析诗歌的“炼字”。解答这类题,要先在全面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该字的含意,然后再结合语境写出其作用、效果等。
先看标题,“秋暮”点明时间,“吟”是作诗引出,“望”是所见。自然免不了写景,写景自然会寄托情思。由“秋暮”二字可揣摩诗人情感应为悲凉与惆怅。
再看作者。赵执信,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少年顺遂,后遇坎坷,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再看诗歌本身。首联写自身年事已高,仍闲吟,且“了不为秋悲”,看似旷达闲适,实则让人生疑;颔联写两景,一是寒山常常映照夕阳的色彩,二是落叶偏偏被新月照亮,不由悲从中来,“常”字与“偏”字惹人情思万千;颈联亦是二景,烟水连天倒映着鸿雁零落的影子,冷冷的霜风里菊花被摧残得不成样子;尾联,深夜残烛之下独自狂醉滥饮,连天上斜斜的北斗也不看一眼。
整首诗歌,寄情于景,看似旷达闲适,实则悲凉惆怅。品读之余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4年湖北卷)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以典型意象构成意境,突出“早”。首联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剑登程。颔联中“鸡唱”表明刚是黎明时分,而“独”字表明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中“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不甚分明;而“冻无声”则是由于时间早,气温低,浊河也寂无声。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有人称为“诗眼”题。鉴赏诗歌语言的“炼字”效果,是高考诗歌经常考查的内容。而用词精炼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如: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停”字。“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消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此诗“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中的“愁”与“背”二字,把诗人忧国伤时、背井离乡、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长期失意潦倒、漂泊无依的情况下,以垂老之身赴职塞北边关途中所作。全诗笼罩着悲凉愁郁的气氛。 这首词与我们课内所学的周邦彦的《苏幕遮》在开篇上有相同之处,周邦彦写的是夏天的景色,同样开篇是总写,交代了时间,总体上写出了夏天的景象。“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聚焦,分别写到了鸟、叶子及其上面的水珠,属于典型的点面结合。词的上片描绘了一派美好夏日的景象,下片通过“故乡遥,何日去”进行转折,刻画出一位思乡情切的词人形象,即使再美的景色也无法改变词人的落寞心情。两首词都是通过描写景来烘托人物情感,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从而抒发词人的情感。平时学习诗歌我们应该注意从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及写作手法。
这是一首写景的词作,题目“西湖春暮”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在暮春时分,地点是在西湖。西湖,又名西子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看到西湖首先想到的便是美好。首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具体交代时间是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景色则是“香红渐渐稀”,于是便和落寞连在了一起。“番腾妆束闹苏堤”一句,其中“闹”字展现的是热闹的场景,展现了这一群人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于是他们便希望春光永驻。“花褪雨,絮沾泥”指雨打掉了花儿,柳絮沾上泥土,使人心情孤寂。“凌波寸不移”中的“凌波”是指女子的步履,“寸不移”展现出的是她犹豫不前,内心充满心思。“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展现的则是人们邀船回家的场景,让人联想到码头热闹且充满无限生机的景象。整首词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形态展现了暮春时节西湖边的生活场景,表达出作者的落寞心情。
例3.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14年重庆卷)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表现手法。对诗歌的赏析,前提是读懂诗歌的内容,可采用画面还原的方式细细品味。要审清题意,它往往给出了答题的思路或思考方向。关于描写燕子的表现手法,“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语呢喃,千般诉说”运用拟人、想象的手法,“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杜牧《乌衣巷》诗句,表达昔胜今衰之感。
这是一首元曲,采用了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假托燕子这个意象衔花修补残花之事,来抒发怜花惜春,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悲叹。首句“花落意难堪”便将情与景结合起来,所说的“意难堪”虽为花意,实则为人的处境。引出后面的“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句,与直接书写人“意难堪”相映。曲中将燕子与人糅合在一起,写燕是手法,写人才是目的,最后“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从字面上看,写出了燕子的孤独寂苦,但作者真正的意***则需要反过来理解,寂寞之人千般诉说,只有燕子谙。虽说有燕子在听,其实无人聆听,这样就把孤苦之情写得婉转曲折,余味无穷。
四、思想情感类
【解题指南】思想情感就是诗歌通过其所描写的生活内容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要把握其感情基调,评判其深层内涵。
鉴赏思想感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类别:(1)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2)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4)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鼓励、坦陈心志的告白。(5)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弃官归田的自在、昔盛今衰的慨叹、儿女情长的蜜意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岸,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等。
3.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解题步骤】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2014年天津卷)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诗,需要通过景物描写来分析,特别是通过意象来把握思想感情。可以想到的是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商隐《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王昌龄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张志和的“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要准确理解常见的意象并把握其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暮春》一诗,开头一句总领全诗。“芳事阑珊三月时”,百花凋零,春意渐渐消逝,愁由此而来。在渐近的春风的吹拂下,柳絮在空中翻飞舞动,漫漫洒洒;树枝上,杜鹃在夕阳下发出阵阵哀鸣,使人心头泣血,似那抹如血残阳。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①,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kòng):马笼头。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林逋①
金谷②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②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2)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阕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2)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s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问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什么?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哪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的“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妙处。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秋日
[明]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初夏风景***?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2)后两句描绘了“雉子”和“凫雏”怎样的生活状态?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1)本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使用了哪些方法?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②。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比较。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80字)
18.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湮率***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四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具体说明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并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又作“霸上”,位于长安东。
(1)请对首联中的“频”字进行赏析。
(2)“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渲染了何种气氛?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2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湖口①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①湖口:指鄱阳湖口。
(1)这首诗炼字传神,其中的“落”字就写得精妙。请简析它的妙处。
(2)现代学者俞阶云曾赞张诗中的“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两句为“以健笔写奇景”。请具体赏析这两句诗。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24.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发笤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笤溪: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②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5.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颈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2)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从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2.(1)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象到它梦见了鱼虾,想象合理,极富情趣。
(2)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3.(1)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4.(1)反衬手法;用上元(元宵)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表现诗人悲从心来的感慨。
(2)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要能指出“笑”中隐含的含义,并能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5.(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被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6.(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相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描写作铺垫”)。②不同: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或“动作描写”)勾画人物形象。
7.(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空间、时间两方面。 (3)B
(4)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此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8.(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
(2)①以动衬静(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有声写无声)。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9.(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
10.(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
(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
11.(1)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杨花撒落小径,好像铺上了白毡;片片荷叶缀满小溪,好像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这幅初夏郊野的杨花飘飞、荷满小溪的***画,由小径、杨花、白毡、小溪、荷叶等景物构成。
(2)第三句描绘了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不易为人所见的情景;第四句描绘了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景。这两句紧承前两句的写景转而写动物,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12.(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由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2)尾句用来总括全诗。“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表“离心”“乡梦”之感)
13.(1)景物: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用了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的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14.(1)前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物渲染织布女的孤独盼归情绪;三四句使用白描手法,通过自言自语表现织布女的思念;五六句通过停梭怅然哭泣的细节描写,把织布女对丈夫的思念推到高潮。
(2)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独守空房、因思念情深而无法继续织布的思妇形象。
15.(1)衬托(铺垫)。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就先给人一种亲切感。(意思对即可)
(2)此诗用“清瘦”两字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意思对即可)
16.(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17.(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2)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伤感。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18.(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作者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9.(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是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描写春花的诗句篇10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2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将高高的柳树用碧玉女进行修饰,“碧玉”一词形象的形容了柳树的晶莹、翠绿,深刻的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的美。还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词使用了发问的口气,诗人明明知道是春风裁剪的细叶,但是运用的发问语气将春风描写的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加了《咏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举例一些有关春天其他诗人的古诗作品,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体现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绿;戴叔伦,唐代的诗人写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一句中将纤细的柳条比如“丝”;清代时期的高鼎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中描绘了一幅莺飞草长的季节中醉柳拂堤的画面。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画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条的纤细长的特点,使读者诵读之后难以忘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古诗之后将其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古诗中所蕴含的特点是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合于实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其想象,加强了观察的细致。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3结合实物,加强练习
《咏柳》诗句上描写的是柳树,实质是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古诗中既然能用文字将柳叶精致的裁剪出来,那么鲜艳嫩绿的花草也能修饰出来,自然繁花似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请问同学们,在春天你们还与欧留意什么事物吗?请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一种景物进行描写,结合诗中的写法,使学生在运用中去感受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将真情融入到表达中,在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春花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