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心情的词语篇1
2、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3、不慌不忙: 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4、无思无虑:解释为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或无所用心。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2
【关键词】双音节 同形异义词 对比 教学策略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84-03
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源远流长,对周边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汉字。韩民族是最早接纳汉字并通过汉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韩国曾用汉字记录自己本民族的历史,韩国权威性的史书《三国史记》、《高丽史》、《李朝实录》均用古汉语写成。汉字对韩国文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韩语中仍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词,据韩国学者李庸周先生的统计 ,汉字词除去专有名词外有81362个,占整个韩语词汇的52.1%。
历史原因造成中韩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很多同形词,这为中国的韩语学习者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形同而异义的,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习得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偏误。
一、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词义比较
同形异义汉字词是指汉字字形相同,但意义、词性、用法不同的汉字词。单音节的汉字词很少,三四音节以上的成语也颇少见。因此选定双音节的汉字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同形汉字词来源于延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韩国语教程》。词义参考韩国字典《???????》第五版(2001)、《韩中辞典》(2003)和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2014)、《辞海》(2009)、《辞源》(2009)。
韩语和汉语中的双音节同形异义词可分为两类,即同形完全不同义和同形部分同义。
1.同形完全不同义
同形完全不同义指韩语和汉语字形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这类词是词义发生转移的结果,词所表示的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代替了原来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词义转移后,该词就不再指称原来的旧事物,不再表示原来的旧概念,韩汉同形异义词绝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如:
决胜:汉语指决出最后的胜负,韩语指决赛。
竞走:汉语指一种田径项目,韩语指比赛、赛跑。
工夫:汉语指时间,韩语指学习。
勤务:汉语指专门做杂务工作的人,韩语指工作。
多情:汉语指重感情、易伤感,韩语指亲密。
病故:汉语指因病去世,韩语指生病。
受苦:汉语指遭受痛苦,韩语指辛苦、受累。
抑郁:汉语指情绪低落、不高兴,韩语指委屈、冤枉
2.同形部分同义
同形部分同义指汉字字形相同,但意义上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可细分为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词义从单义向多义发展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决于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基本词义的基础上运用借贷、引申、比喻、特指的造词方法,韩汉同形部分同义词都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实现词义的多义化。
(1)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
监督:汉语指察看并管理,韩语还指导演
果实:汉语指植物结的果或比喻收获,韩语还指水果
课题:汉语指研究的问题,韩语还指任务、作业
气氛:汉语指环境的氛围,韩语还指心情
内外:汉语指内和外,韩语还指夫妻
道具:汉语指演戏时所用的器物,韩语统称工具。
爱情:汉语指男女间的爱恋,韩语还指对事物的喜爱
(2)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
东西:汉语有①东和西②泛指事物③特指人或动物(带有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对象:汉语有①目标②特指恋爱的对方,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气象:汉语有①气候、天象②景象、景色,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保养:汉语有①保护调养②保护修理,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生气:汉语有①发怒②活力,韩语只有汉语②的义项
可怜:汉语有①值得怜悯②指数量少或质量差,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3)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人情:韩语和汉语中都表示人的感情,韩语中还可表示‘同情心、爱心’和‘人心、人性’,汉语中还有‘情面’和‘礼节应酬’的意思
调理:韩语和汉语都表示调养身体,韩语还可表示‘配料’,汉语还表示‘管教、训练’
人事:韩语和汉语都表示对人员的录用、调配、奖赏工作,韩语中还表示‘问候、寒暄’,汉语中还表示‘事理人情’和‘人的意识’
神经:韩语和汉语都表示(生理)神经,韩语还可表示‘费心、劳神’,汉语还表示‘精神失常的状态’
不便:韩语和汉语都可表示不方便,韩语还可表示‘心里或身体不舒服’,汉语还可表示‘不适宜做某事’
发达:韩语和汉语都表示事物已充分发展,韩语还表示‘规模逐渐变大’,汉语还可表示‘发迹、显达’
二、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发生的偏误类型
本文出现的偏误例句是本人在教授韩语的过程中收集到的学生在运用韩汉同形异义词时发生的一些偏误,主要是学生的作业、翻译句子和口语表达出现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性不同造成的偏误
韩语和汉语中的部分同形异义词词性不同,中国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容易把汉语的词性照搬到韩语中来。
例句1:?? ?? ?? ??? ????. (√??? ??)
(他很关心我的学习成绩。)
这个句子中汉字词‘??(关心)’在汉语中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韩
语中只能做名词,想要表达对什么事情或人关心,应用 ‘-? ??? ??’
这样的表达方式。
例句2:??? ??? ??? ??? ? ??.(√???? ? ? ??.)
(读书能丰富知识。)
汉字词‘????(丰富)’汉语中动词形容词皆可但在韩语中词性只有形容词一种,在这个句子中必须加上使动形式‘-???’整个句子表达才准确,意思是读书能使知识变得丰富。
例句3:?? ?? ???? ?(√???? ?) ?? ?? ???.
(经过学校门前时看到了王英。)
汉字词‘??’在韩语中只做名词使用,因此后面不能加‘??’变成动词,表示经过某个地方要用‘????’这个词。
例句4:? ??? ?? ??? ???? ???(√??? ?? ???) ??? ??? ??? ???.
(那位皇帝会勤于朝***来巩固自己的***权。)
汉字词‘??(巩固)’在韩语中没有动词这一属性,后面加‘??’变成形
容词‘????’加‘?’变成副词‘???’。
2.词义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5:??? ???? ????(√????? ????)??? ??
??????.
(最近机票很紧张,不知如何是好。)
汉语中的紧张一词有三个义项①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②激烈或紧迫③供应不足,难于应付。这个句子中出现的紧张属于第三种情况。而韩语中的‘??( 紧张)’只用于第一种情况。
例句6:?? ????? ???? ????. (√??? ?????.)
( 他爷爷去年病故。)
韩语中‘??(病故)’指生病的意思,在汉语中病故一词的意思是因病去世。二者意思完全不一样。
例句7:?? ??? ?? ??? ?? ???(√??) ? ? ?? ?? ??? ??? ??? ? ? ????.
(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和失误,却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好品质。)
汉语中品质一词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也指
物品的质量。韩语中??(品质)’只表示物品的质量,修饰人应使用‘??’。
例句8:? ?? ?? ?? ??(√???)???.
(这位是我们公司的经理。)
汉字词‘??(经理)’在韩语中的意思是公司负责管理财务的人员,与汉语中经理一词的意思也不一致。
例句9:?? ? ????? ??????.(√??? ?????.)
(事情已经解决了,放心吧!)
‘??’一词在韩语中的意思是疏忽、不小心,不是安心、放心的意思。
例句10:?? ??? ? ??? ??? ??? (√??)??? ???.
昨天见到的那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词在韩语中表示严肃或严重的意思,如‘?????’、‘??? ??’
例句11:? ??? ???? ? ??? ????.( √???.)
(地震给这个地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一词韩语中就是建造的意思,而汉语中造成指导致不好的结果发生。
例句12:?? ???? (√???? ???) ??? ??? ??? ???.
(由于他的失职,使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一词在韩语中表示失业,汉语中有失职和失业两种意思。
例句13:?? ??(√??)? ?????
提高生活水平。
(韩语中的‘??’一词只表示横向、水平,而汉语中还表示某一领域达到的高度。)
3.词语感彩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14:??? ?? ???? ??? ??. (√??? ??.)
(我们是老朋友了,感情很深。)
本句中感情一词汉语中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是褒义词。而韩语‘??(感情)’带有贬义色彩,指对他人报有怨恨。常用的表达有‘??? ?? ??’‘?? ??? ?? ????’.
例句15:?? ?? ????? ?? ?????. (√?????)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很骄傲。)
汉语中骄傲一有褒义色彩,也可用于贬义。而韩语‘??’常用于贬义的情况较多。
例句16:?? ? ???? ?? ????? (√?????)? ???.
(我们班的同学互相帮助,关系融洽。)
‘帮助’一词汉语中指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带有褒义色彩。而韩语汉字词‘??’指坏人相互勾结,只用于贬义的情况。
4.构词法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17:?? ???(√????) ???? ??? ? ??? ????.
( 我非常高兴我能考入理想中的大学。)
例句18:??? ?? ???(√????) ????.
(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理想’和‘普遍’在汉语中是名词,修饰另外的名词需加上助词‘的’,但在韩语中表示事物的性质,汉字词后面应加上‘-?’。
三、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
多年来韩语语音和语法教学被放置在了比词汇教学更重要的位置上,有关韩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少,韩汉同形异义词的‘似是而非’颇让学习者感到头疼,如何才能让韩语学习者正确地掌握韩语和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呢?
首先,加强韩汉同形异义词的词义对比,消除学生头脑中对等词的观念。
在外语教学中,对比释义法经常被运用到词汇教学中来。教师在讲解同形异义词词义时应予以强调,明确告诉学生词义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清楚讲解这个同形异义词在韩语和汉语中的搭配关系和使用范围。如‘看病’一词,汉语中表示自己不舒服去医院检查,韩语是看护病人的意思。‘选手’一词汉语表示比赛入选的人,韩语有两种意思,一个是体育运动员,一个是高手、能手的意思。再比如‘募集’一词,汉语表示筹集钱财或物品,韩语还可用于招募人员。‘关心’一词汉语可以做动词也可做名词,韩语只做名词使用,对人、事、物关心用‘-? ??? ??/??’这样的惯用搭配。
其次,将韩汉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比较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虽然韩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少,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前人对韩汉汉字词的比较研究成果,根据汉字词的分类进行总结学习,从这些研究中找到中国学生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对韩汉同形异义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提前预测,把研究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三,建立错题集,针对学生出现的偏误强化练习。
单靠单词释义有时很难纠正偏误,为了能在实际中少犯错误、正确使用,需要给出恰当的语境进行练习,运用情景交际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搭配习惯。收集学生的作业、翻译句子及口语表达中出现的偏误,设计练习题,进行集中的讲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和工具书
由于部分教材和工具书的释义不完整,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使用偏误。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不完整的部分应予以补充,对学生只知道意思不知道用法的,应多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例子中明白用法。如‘深刻’一词,词典上的翻译是‘????’,于是就出现了误用例句11?? ??? ? ??? ??? ??? (√??)??? ???.而‘????’一词在韩语中表示严肃或严重的意思,不是深刻的意思。
四、结语
本文以韩国语教材《韩国语教程》中的韩汉同形异义词为研究对象,3592个词汇中共筛选出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154个,其中同形完全不同义有75个,同形部分同义79个。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的词有42个,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的词有28个,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有9个。然后结合本教材的教学实践分析学生在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1.词性不同造成的偏误;2.词义不同造成的偏误;3.词语感彩不同造成的偏误;4.构词法不同造成的偏误。最后提出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韩语学习者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韩语汉字词。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针对韩汉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还很不完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崔地希.中韩汉字词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齐晓峰.韩国语汉字词的母语迁移与教学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3]金香兰.韩语汉字词对学生习得汉语词语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报刊,2006.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3
关键词:平顶山方言;语气副词“情”;句法;语义;语用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贺巍[1]将平顶山市以及南阳、鲁山等从郑曹片划出,称中原官话南鲁片。平顶山话与普通话在使用上比较接近,因此目前学界对于平顶山方言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充分。本文的语法考察以平顶山城区为调查点,主要分析方言中语气副词“情”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语气副词“情”的句法功能
“情”在普通话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字。作为语气副词用时,它在句中的位置比较固定,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前,主语通常为第二人称,有时也可省略。表说话人任由某种行为或状态持续进行、某种动作的发生或持续随着个人自己的意愿。
(一)情+VP+了,S
S指分句,VP指动词性结构。例如:
(1)情打架了,出事可木有人管你!
(2)情玩了,放假也该放松下了!
虽然同样都是“情+VP+了,S”的结构,但这两个分句表示的句法意义却不太一样。例(1)中,“情”表示一种劝告语气,此时VP多带有消极成分,分句中多是不如意的后果,以此达到劝阻听话人不要继续VP的动作;而(2)中,“情”表示一种鼓励语气,此时VP多带有中性或者积极成分,分句中出现的多是较如意的情况,以此试***达到劝阻听话人继续VP的动作。
(二)情+AP+了,S
S是分句,AP是形容性结构,AP是评价人的性质形容词。
(4)情抠门了,看以后谁还理你!
(5)情享福了,小孩儿都这么孝顺。
虽然同样都是“情+AP+了,S”的结构,但是表示的句法意义却不太一样。例(4)有消极意义,“情”也是表示一种劝告、警示的语气;例(5)则有积极意义,这里的“情”可以和“尽管”相替换,表示表示可以放心某种动作、行为,不用考虑别的因素。
(三)该+VP+情+VP+了,S
VP指动词性结构,“情”前后连接两个相同的动词性结构,表示一种鼓励、支持的态度。
(6)你该说啥情说啥了,别不好意思。
(7)该走情走了,反正也下班了。
以上的例子中,语气副词“情”前面还有表示态度的态度词“该”,加强了说话人的语气,也可以和普通话中“尽管”相替换,表示表示可以放心施行某种动作、行为,不需要考虑别的因素。
(四)情不+VP/AP+了,S
当语气副词“情”受否定词“不”修饰时,表面意义是任由某人做某事,但实际上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严重警告或劝诫的语气,后一分句一般将会出现的不利后果,以此来试***达到劝阻听话人做某事的目的。
(8)情不听话了,等你爸回来收拾你。
(9)情不用功了,考不上大学有你哭的时候。
以上例子中,语气副词“情”后面有否定词“不”的限定。这种语境中的“情”表达了说话人严重警告或劝诫的语气。后一分句一般将会出现的不利后果,以此来试***达到劝阻听话人做某事的目的。
(五)情是+VP/AP,S
当语气副词“情”与普通话中判断词“是”组合在一起时,形成了平顶山方言副词有的意义。
(10)这孩子情是知道学,将来肯定有本事!
(11)你情是不努力,脑袋瓜挺聪明。
从例(10)中我们可以发现,“情是”后如果加表肯定义的动词性结构或形容词性结构时,表示一种确认、强调的语气,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确实”;而在例(11)中,当“情是”后跟表否定义的动词性结构或形容词性结构时,则表示一种失望、埋怨的语气。这种情况的“情是”常用在表否定意义的成分之前,表示说话人有所期待,但期待并未实现。
二、语气副词“情”的语义功能
通过上述的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语气副词“情”出现一般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语义内涵:一种是“情”表示警告语气,先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所作所为不能认同,但又没有办法直接改变听话人的行为,它的意思大致相当于“要是仍旧……的话,(很可能)就会……。”[4]其中,后一分句大都表示将会出现的不利后果,以此来试***达到劝阻听话人做某事的目的。通常出现在条件复句中,句中主语通常为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
(12)情玩儿了,反正作业木有人替你写。
你要是仍旧光玩儿的话,作业还是没有替你写。
另一种是“情”表示鼓励语气,由于听话人具备某种条件,说话人支持、鼓励听话人做某事。它的意思大致相当于“尽管/只管……”。句中主语只能是第二人称,有时也可以省略,没有第一和第三人称。例如:
(13)情放心了,有他在木问题。
只管放心了,有他在没问题。
三、语气副词“情”的语用功能
语气副词在副词中是较为独特的,其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都与其他副词有较大的不同。在语气副词“情”中,其语用功能的作用主要起到了强调性作用,这种强调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增强语言的主观感彩。平顶山方言语气副词“情”在句中就彰显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第二,通常用于祈使句中。“情”无论是用来表达警告的语气还是用来表达鼓励的语气都是针对听话人说的,主观上对听话人施加一种强制指令。
第三,在条件复句中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志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起到突出语义重心的作用。
结语
本文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平顶山方言的语气副词“情”进行了简要描述,也从侧面反映了平顶山方言语气副词的某些特点,同时也加深了对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认识。(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4
关键词:言语社区 语气词 语气意义
“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至今对于“言语社区”界定仍存在争议。争议的核心问题则是其构成要素问题,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言语社区的确定需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语言变体。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具备了以上提到的言语社区的三个基本元素,可以被视为一个言语社区。在这个言语社区中的语言变体有自己的特色,其中语气词的使用同其他言语社区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大学生言语社区的大背景下,笔者对大学生使用的高频语气词进行了整理和归并。本研究是对深入认识大学生言语社区的一般语言现象的有益尝试,将为描摹大学生言语社区的面貌起到积累作用。为深入认识大学生言语社区的一般语言现象进行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集中谈话法等方法,收集到400条语料,筛选后得到346条有效语料,根据这些语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语气词“啊”
(一)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一个语法单位的意义应该是它在使用语境中的功能。因此下面我们将把语气词放在具体的使用语境中去考察它们的语法作用和语法意义。张斌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根据所在的语句类型,将“啊”的语气意义大致概括成7类(张斌2001:1-3)。这七类都是“啊”最基本的意义,在这七类意义的基础上大学生在语气词“啊”的使用上产生了诸多新情况。下面我们将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新情况举例说明:
1、核心意义是在句末或停顿处的情感表达作用
张斌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提出,“在感叹句中主要是表示情感”,这是“啊”的核心意义,使用“啊”可以使原有句子语气缓和。例如:
①一定要回信。一定要回信啊。
②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啊?
i没有“啊”,语气比较生硬,含有命令、催促、责怪的意思,ii加上“啊”后,缓和了句子直接命令、责怪的语气。以上几类“啊”出现的位置都是小句句末停顿处或句末。
在表示情感的核心意义基础上,大学生言语社区中的语气词“啊”表示的语气意义还有很多丰富灵活的用法:
2、在感叹句中表示丰富细腻的感情,除了表达激动感叹的语气,还可以表达惊讶、提醒警告等语气。
①俺滴神啊!(表惊讶的感情)
②老大啊,你可长点心吧!(称呼后,表亲切之意)
③别过去,危险啊!(表提醒、警告)
3、陈述句中根据传递的信息,“啊”的表情功能进行增减,在大学生这个言语社区中,多数情况下“啊”的表情功能是增强的。
①我不是故意的啊。 (增加歉意)
②你们多好啊,咱学校的王牌专业 。(增加羡慕的情绪)
4、在问句中分为四种情况,在问句中“啊”都带有疑问的语气,但是在不同问句表达的语气也有些许的不同。
“啊”在是非问句中,希望得到肯定回答,例如:
①你不是住那个宿舍啊?
――不是啊。
特指问句本身的疑问代词就表示疑问语气,句尾的语气词语调降低。使特指问句传达的语气更加缓和。
②谁呀?等下,马上就来。
选择疑问句中,语气词“啊”具有疑问标记功能,在句末“啊”的语调会升高。
③你是今天回家啊?还是明天回啊?
正反问句中“啊”也不表述疑问语气,只是起缓和语气的作用。
④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啊?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啊”在疑问句中不具有疑问功能,只是使原有的疑问语气变得缓和。
5、“啊”在祈使句中表提醒或劝止意味。祈使句本来就有“表示请求、命令、劝告、建议”等语气,加入语气词“啊”后使原有语气趋于缓和。
①今天是单周周三,一定要记得去上PS课啊。(在肯定祈使句,表提醒做某事)
②以后不要再忘记交作业了啊,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在否定
性祈使句中,表劝止、警告)
6、在句中停顿处,表并列、列举、假设或动作的持续。
①他啊,本来就是班级的积极分子。(句中停顿处,使人注意下文)
②语言啊、文学啊、理论啊、计算机啊、外语啊,都是基础课。(并列成分后,表列举)
③他拼命地跑啊跑啊,终于在上课铃响之前跑到了教室。(两个相同动词之间,表过程、时间长)
④等他一来啊,我们就出发。(句中停顿,表示假设)
7、单独成句的语气表达作用,“啊”单独成句时是叹词,根据语调的不同,表达的语气作用也不同。
“啊”单独成句时所表语气由句调决定(张斌),大学生使用的“啊”的语调很丰富,使用频率也都比较高:
①啊35!她怎么会当选“三好学生”? (表惊讶)
②啊35?你怎么不说了,继续啊,你不是就会到处说人家的坏话吗。(表责备、气氛)
③啊51!潮白河的落日好美!(表赞美)
④―我们下周考试。
―啊214!又要考啊,不是刚考过吗?(表无奈、不情愿)
⑤啊51!同学你踩到我了,疼死了。(表强调)
当“啊”单独成句时,是叹词,读阳平时表示惊讶,疑问带有不屑和藐视的语气;读上声时表示不情愿,无奈的意味;读入声时表示赞美、强调等语气。这时“啊”一般情况下放在句首。
(二)变体“na”
其变体“呀”“哇”“na”等的语气作用与本体大致相同。另外在这里指出读“na”有一下两种情况:a.语气词“啊”的音变体,前一字的尾音为“n”时,“啊”写作“哪”读作“na”。举例如:这次的六级题怎么那么难na。b.“呢”“啊”的和音形式,写作“呐”,读作“na”。如:我还有三篇论文还没有写呢啊(na)(呢啊)?又如:谁叫你是班长呢啊(na),你就要多承担班级的事务。此时的“呐”与用在句尾的“呢”基本相同,但语气比“呢”重。其中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的“na”大多数是“呢”和“啊”的和音形式。
二、语气词“吧”
(一)“吧”的语法意义,学术界的看法不是很一致,从数量上说有的把它看做一大种,有的概括成多类。归为一类的都认为“吧”主要是表示半信半疑,不肯定的语气。熙把“吧”分为“吧!”和“吧2”。“吧l”是用在是非问句里的“吧”,是语气词,表示“说话的人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还不能确定,提问是为了让对方证实”。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之后的“吧”是“吧2”,熙认为,“这类句子实质上是祈使句,只是句子头上省去了‘你说’一类的话,句末的‘吧’表祈使,不是疑问,是‘吧2’。”但是对于“吧”的语法意义描述的最细致的要算吕叔湘了,因而笔者在他提供的理论基础上对“吧”的语气意义进行了以下分类:
1、出现在疑问句末表示揣度、猜度等半信半疑的口气,疑中有信;
①你今天看QQ新闻了吧?太震撼了。
②你说的就是这本书吧?我刚从***书馆借来。
出现在疑问句末表示疑中有信,疑的成分大于信,但“吧”出现在陈述句句末如:“她不会真不知道老师的作业吧。”则表示信中有疑,信的成分多于疑。
2、用于祈使句句末,加强请求、商量、劝告、建议等语气;
①哎呦亲,我实在是不想起,一会儿点名你帮我答到吧。(表请求)
②还是去吧,今天老师讲的内容很重要的。(表建议、劝告)
3、用于停顿处表列举,表假设,常用两个“吧”对举,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定之意,表让步,可以分为三小类:a.用于停顿处表列举。
①这个句子结构分析题吧,还是讲究一定技巧的。
②譬如我吧,就没去过南方。
b.表假设,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定。
①点名吧,学生不乐意,不点吧,缺勤又特别严重,老师也不容易啊。
②明天不出去吧,是个大晴天咧,出去吧,又有大风,哎纠结。
c.表让步。
①就算你有理吧,你也不能打人啊。
②即使没能得优吧,你也不至于挂科吧。
4、用于后续句的句末表示认可、同意之类的口气。
①别改了,就这样吧!
②我有问必答,你问吧。
③我看好你哦,加油吧。
由上我们大致概括了“吧”的语气意义,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吧”虽然用在疑问句末,只起降低或减弱语气的作用,不表示疑问语气。疑问语气是由疑问语调决定的,与“吧”无关。
(二)变体“呗”
与“吧”相比,语气词“呗”在大学校园中的使用频率在逐渐升高,然而对“呗”的语气意义描述的比较详细的有胡明扬的《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和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胡明扬把“吧”看成是“吧”“”的合成语气词,《八百词》中对“呗”的描述是:呗[助]用在陈述句尾,语气大致同“吧”多一点感彩。关于“呗”的产生众说纷纭,笔者比较倾向于“呗”是“吧”的一个语气变体,也就是所谓的“派生形式”,孙锡信在《近代汉语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历史考察》一书中指出“语气词的系统化”并将语气词归为“a 系、o系、ou系和e系四系语气词”,他认为“呗”是“e系”的成员,并认为这一系的语气词主要是表示说明理由、阐明事实、说明事情的不言自明,显而易见,因而能够表达说话人充分自信和强烈肯定的语气。另外齐沪扬也认为“呗”是典型的“吧”的变体,并且对“呗”的意义和功能进行了讨论。不过对于“吧”的产生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呗”的语气意义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于陈述句句尾,表示事实明显,不容置疑。另一类用于祈使句末尾,表示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下提出的要求、劝告。
由于“呗”在大学生言语社区使用普遍,其语气意义也在不断丰富,具体使用情况如下:第一大类
a.对疑问句的疑问点加以回答:明天是谁的课啊?―郭老呗。
b.针对某种现象,说明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为啥只批评我,不批评她?―你是班长呗。
c.针对某个问题,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示是轻而易举的事:作业本用完了,再买一个呗。
d.用x就x呗,表示无关紧要,满不在乎:不去就不去呗,正好我还不想去呢。
e.表让步,既然钱不够,那就下次再买呗。
B类
a.他都这么低声下气了,你就原谅他呗。
b.既然他大老远来了,你就让他住下呗。
四、语气词“么”
语气词“么”在唐初由充当语气词的“无”蜕变而来,语气词“么”用于传达疑问的功能逐渐被“吗”所替代,而用于传信的功能被“嘛’,所取代,现代汉语里的“么”本身只保留了“后缀”和“歌词中衬字”这部分功用。而如今“么”有大量出现在网络、校园,在正式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高。“么”的使用规模逐渐扩大。我们将“么”的语气意义概括如下:
a.用在是非句末,表疑问语气,重点在问:她就是新来的导员么?好年轻啊。
b.在回声问句尾,重复对方的问话,要求证实:你找谁?我么?
c.用在祈使句句尾,冲淡命令或禁止的语气,增加劝说或请求意味:今天下午的话剧让我也去看么,好不啦?
d.用在陈述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事情本应该如此:选举么,本来就应该公正、公开。
e.用在句子话题后,使句子有明显的停顿,借以突出话题:班长么,大忙人。这件事么,我们再商量商量。
很显然,以上例句中“么”问句的疑问程度都很低,属于弱发问,强发问是不会用“么”的,即用“么”的弱发问句一般都有一定倾向性,发问者对所提出的疑问的答案已经“心中有数”,已经有所推测,之所以用“么”发问,只是期待对方作出符合自己猜测的回答。“么”在古代就是疑问语气词,现在的用法是对古代用法的激活和继承。值得注意的是“么么”在网电视传媒和网络上代表亲切的昵称,此时与“亲亲”同义如“xx爱你,么么。”这种用法在大学生之间很常见。
总结:
为什么大学生言语社区中的语气词使用有诸多特殊之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个a.社会原因。在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他们追求***,力主创新,极具个性和想象力;大学生使用特殊的语气词主要用来表示自己的身份;拉近与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便于交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敢于创新,接受能力强。b.心理原因。在大学校园中这些语气词的使用,体现了大学生活特有的“时尚”,也真切的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具有很强的感彩。心理原因大概归纳如下:求新求异的心理。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容易喜欢新奇、新鲜的事物;自我解嘲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这些特殊的“语言”看作是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自娱自乐、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认为是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无奈情绪、自嘲心理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80年
[2]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社,1982年
[3]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4]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5
关键词:补语 类型 分析 判别
补语是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的重要组成成分,起着补充说明动作或行为的结果、程度、状态、可能、趋向、数量和处所的作用。在《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教材中,补语可以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可能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和时地补语;在《现代汉语》(张斌主编)教材中,补语按照语义可以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数量补语;而《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一书则按照补语的结构中有无“得”分为:无“得”的数量补语、有“得”的情态补语、可有可无“得”的结果补语、趋向补语。
尽管语法学界对补语有一定的界定和认识,但是补语结构的灵活性以及词语语义指向的不固定性仍反映出不少的语法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通过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与归纳。黄廖本《现代汉语》中补语被归纳为7大类,张斌《现代汉语》中少了可能补语,将可能补语细化到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即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胡裕树《现代汉语》同许多学者有着相似的观点,认为“程度也是一种情态”,未提及程度补语。
本文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为范本,参照各版本《现代汉语》教材及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对补语及其各种类型进行系统整理、归类,并总结不同补语类型的一般结构形式,结合语料进行分析,力求从语法、语义等方面分析各类补语。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最早提出“补足语”概念,吕叔湘在《语法学习》中讨论了“附加语”――即现在所说的“补语”。近年来,诸多学者撰文探析了补语。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大量语料,分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补语类型,如“结果、程度、情态、可能、趋向、数量、时地”补语,整合并探究各类补语的语法意义、语法规则以及出现的条件;第二部分总结规律,分析几种常见补语的区分特征;第三部分是判别几种易混补语类型;第四部分为全文总结。
此外,本文将结合文学作品、现实语料采取对比判别的方法,对补语类型进行划分。从结构功能、语法意义、语义关系、语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补语的特点,总结前人经验,为学习者提供参考。
一、基于语料例句的各类补语分析
(一)结果补语
(1)天不早了,赶紧叫醒他,我们还要出去办点正事儿呢。(叫<醒>)
(2)咱们还是别在这儿打肿脸充胖子了,咱们水平真有限。(打<肿>)
(3)我都打完针回来了,你怎么还没出门?(打<完>)
(4)每一次她都把我的名字写错。(写<错>)
(5)春节期间,大街小巷挂满了红灯笼,张灯结彩过新年。(挂<满>)
(6)同学之间就是有再大的矛盾,你也不应该把人推倒。(推<倒>)
(7)赶紧把垃圾倒掉,夏天容易滋生细菌。(倒<掉>)
(8)妈,饭煮熟了没?(煮<熟>)
(9)尽管国外的大学都是英语授课,艾丽刚去却都能听懂。(听<懂>)
(10)请各位项目相关负责人抓紧时间提交结题报告。(抓<紧>)
例(1)至例(10)是典型的结果补语句,补语由形容词充当,有时由动词和动词短语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其语义指向它的中心语(谓语),有时指向主语或宾语;分析语料可以得出,补语结构后可直接跟宾语,其形式一般为:述语+补语+宾语。
将例(3)、例(4)变形为“针打完了”“名字写错了”,结合例(8),可以看出结果补语后可以带表示动作完成的助词“了”。
结果补语存在否定形式,上述例句转化为否定形式可以是:“没叫醒”“没打肿”“没写错”“没打完”“没挂满”“没煮熟”“没听懂”。还有一种否定变形,即“叫不醒”“打不肿”“写不错”“打不完”“挂不满”“煮不熟”“听不懂”。这些补语结构一旦在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中间插入其他成分,就不再属于结果补语,而成为可能补语,或者成为可能结果补语。语境不同,区分结果也不同。
结果补语前一般不出现“得”。如果出现“得”,通常存在两种情况,本文第四部分会细致分析。
(二)程度补语
(11)我的小乖乖,奶奶快要想死你了。(想<死>你了)
(12)棒极了,这下终于可以舒口气了。(棒<极>了)
(13)“妙妙,这次期末考试考得怎样?”――“糟糕透了。”(糟糕<透>了)
(14)昨天我和张亮去看了一场舞台剧,那画面美妙极了。(美妙<极>了)
(15)马上就要高考了,王二虎天天逃课玩游戏,他爸妈快被他气死了。(气<死>了)
(16)李丽听完那个消息后激动得跳了起来。(激动得<跳了起来>)
(17)拔牙如果不打麻药,肯定会疼得要命。(疼得<要命>)
(18)你别看这材料轻盈,它坚固得很。(坚固得<很>)
(19)接二连三的坏消息,真闹得慌。(闹得<慌>)
(20)得知自己被大学录取后,他高兴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
例(11)至例(20)为程度补语句,程度补语比较少,存在的标志比较明显,我们通常把程度补语分为带“得”的程度补语和不带“得”的程度补语。结果补语不如程度补语灵活,比如“打死”为结果补语,“打”的结果不是“死”就是“伤”,存在“打死”“打伤”这些结果补语结构,不存在“打半死”“打半伤”结构。这是因为结果补语的中心语带有绝对性或固定性,没有程度之分。而程度补语的灵活之处在于如果中心语后跟的补语不同,表示的程度级别就不一样。
根据程度补语带不带“得”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1.不带“得”的程度补语。例(10)至例(15),是不带“得”的补语句子,中心语后无“得”,补语通常由“极了”“坏了”“死了”“透了”等带有极性色彩的词充当,一般情况下,表示的程度级别最高。无“得”的程度补语结构之后一般有后缀“了”。
2.带“得”的程度补语。中心语后带“得”,补语通常由“……很”“……慌”“……要命”“……要死”“……不得了”充当,表示程度深。较无“得”的程度补语弱一些,无较强的极性倾向。
3.此外,可以充当程度补语的还有一些量词短语,如“一些”“一点”,它们一般用于表示程度轻。例如“时间还没到,你不用着急赶路,车开得稍慢一点就行。”
4.例(18)的程度补语结构“坚固得很”,可以看出“坚固”为性质形容词。检索多种语料库可知,在程度补语结构中,性质形容词充当中心语,后面一般带程度副词“很”。有“得”的程度补语结构一般可看作“形容词+得+很”。需要注意的是,情态补语结构一般是带“得”的,当程度补语带“得”时,需要与情态补语进行区分。
程度补语表示程度深浅,故无否定形式。区别带“得”的程度补语和情态补语的关键在于,程度补语无否定形式,情态补语有否定形式。
(三)情态补语
(21)这雨来得猛,去得快。(来得<猛>,去得<快>)
(22)河边刚刚被救上来的溺水者,脸憋得发紫。(憋得<发紫>)
(23)姥姥听到我考上研究生后,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24)你看你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25)问题还是不要想得太简单,要考虑各种因素。(想得<太简单>)
(26)秋天来了,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的。(变得<殷红殷红的>)
例(21)至例(26)为情态补语结构句。观察上述几个例子可以发现,补语“猛”“快”表现出中心语“来”“去”动作呈现出的状态;“发紫”是对“憋”这一动作表现出的状态的描述、补充。情态补语表示动作、状态呈现出来的状态,通常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加助词“得”。“情态补语”又称“状态补语”,顾名思义,补语表示动作或者行为、性状的状态,补语可以由一般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充当。
根据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及表示的意义,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这两类。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属性,带有一定的评价性,如“高”“低”“漂亮”“老实”等,可用“不”“很”修饰,如“不高”“很漂亮”等;状态形容词表示事物的状态,带有明显的描写性,包括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如“红彤彤”“冷清清”“大大方方”“通红”等,状态形容词是一类具有表示程度功能的形容词,如“古里古怪”“黄灿灿”等。
根据形容词的不同,情态补语结构同样可分为不同的情态补语结构,即语义表达上有区别。
1.补语由性质形容词充当的(中心语+性质形容词),具有评价作用,表动作的某种状态。如例(21)中“这雨来得猛,去得快。”“猛”“快”为性质形容词,表评价。
2.补语由状态形容词充当的(中心语+状态形容词),具有描写作用。如例(26)中“秋天来了,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的。”“殷红殷红”是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殷红殷红”的语义指向施事“叶子”。
3.补语由谓词性短语充当的(中心语+谓词短语),作用同状态形容词充当的补语一致,同样具有描写作用。如例(22)中“脸憋得发紫”。“发紫”为谓词性短语,其语义指向受事“脸”,“脸”因动作“憋”而“发紫”,语义上表示“脸发紫”。
情态补语结构“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和“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除了在语义表达上有区别,在语法功能上也有区别。
1.“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结构的情态补语可以受时间副词修饰。如“叶子已经变得殷红殷红的。”“变得殷红殷红”是“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结构;再如“擦得亮晶晶”可以用作“马上擦得亮晶晶”,而“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擦得亮”不能用作“马上擦得亮”。
2.“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可以同介词“把”“被”等连用,如“把玻璃擦得亮晶晶的”和“玻璃被擦得亮晶晶的”;而“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不能同介词“把”“被”连用,不能说成“把玻璃擦得亮”,也不能用作“玻璃被擦得亮”。
3.“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作句子成分时,可以作状语,而“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则不可以。如“叶子变得殷红殷红的摇曳在风中”以及“擦得亮晶晶的放着”等。
(四)趋向补语
(27)思考问题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要跳出框框架架,多维思考。(跳<出>)
(28)走在路上,阵阵花香迎面扑来。(扑<来>)
(29)她动作敏捷,一个转身跳上了车,坐着小王的脚踏车渐渐远去。(跳<上>了车)
(30)“还愣着干嘛,还不赶紧忙起来?”老板对小王说。(忙<起来>)
(31)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暗<下去>)
(32)一个中年人挨了过来,盯着这本书看了好久。(挨了<过来>)
例(27)至例(32)是典型的趋向补语句,补语表示事物随动作而趋向的移动方向。一般情况下,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如“来”“去”“进”“出”“上”“起”等。趋向补语的结构一般可归纳为“动词+动词”和“形容词+动词”。
1.例(27)、(28)、(29)中“跳出”“扑来”“跳上了车”是“动词+动词”形式,“跳”和“出”都是动词,“出”是趋向动词;“跳”和“来”都是动词,“来”是趋向动词。
2.例(30)、(31)中“天色渐渐暗下去”“暗下去”是“形容词+动词”形式,“暗”是形容词,“下去”是趋向动词;“还愣着干嘛,还不赶紧忙起来”,“忙起来”是“形容词+动词”形式,“忙”是形容词,“起来”是动词,趋向动词。
3.通过上述例子可以发现,有的趋向补语中有助词“了”,有的没有。在趋向补语中,“了”可加在补语后宾语前,如“跳上了车”即“动词/形容词+动词+了+宾语”;也可加在补语前,如“挨了过来”即“动词/形容词+了+动词”。当“了”位于补语前时,该情态补语后一般无宾语出现。
(五)可能补语
(33)那件衣服好几千,你得攒好几个月钱。买给那个人,要考虑清楚,这钱花得值不值得。(花得<值不值得>)
(34)孩子生病可是大事儿,大意不得。(大意<不得>)
(35)提供发票这件小事,我们这里能办得了。(办<得了>)
(36)丁敏近视,可她坚决不戴眼镜,每次问她能不能看清黑板时,她总回答看得清。(看得<清>)
(37)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朋友们都劝王鹏去不得,可是他执拗得很,偏要去。(去<不得>)
可能补语的补语成分一般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一般情况下可能补语分为两种。一种是带“得”或者后跟“不得”的,该类表示行为动作有无可能性;另一种是结果补语或者趋向补语与中心语之间插入“不”或者“得”(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者趋向的实现的可能性有无,即可能结果补语或可能趋向补语。然有学者将可能结果补语归类为结果补语中的可能肯定式,可能趋向补语归为趋向补语中的可能肯定式。下文会对其进行对比与分析。
例(33)至例(37)都表示动作有无可能进行。“花得值不值得”表示“钱到底该不该花”,“大意不得”指的是“不能粗心大意”。
结果补语(一般无“得”),一般形式为“动词+补语”,若为“动词+得+补语”,该形式中的补语一般变为可能结果补语。如“解决<好>”表示“解决”的结果“好不好”的问题。“解决得<好>”表示的是“解决”这一动作产生的结果能不能实现,此处“得”是助词,表示可能性,即“能(不能)解决得好”。
可能趋向补语(一般无“得”),一般结构形式是“动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如果出现“动词+得+动词”或“形容词+得+动词”则变为可能趋向补语。如“走<回来>”表示“走”动作的趋向“回来”,而“走得<回来>”表示的是“走”这一动作及其趋向“回来”实现的可能性,即“能不能走得回来”。
(六)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顾名思义,指中心语动作的次数和时量,基本结构形式为“动词+量词短语”或者“动词+数量名短语”。如“踢<一脚>”“来了<一周>”“等了<两个钟头>”等。
(七)时地补语
时地补语又叫介词补语,用介词短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如“知道自己生<在何处>”。
二、几种常见补语的区分特征
(一)结构形式上的分类
1.从补语的结构形式上,根据带“得”与否可以将补语划分为带“得”的补语和不带“得”的补语。
1)必须带“得”的补语类型有:情态补语、可能补语。
2)不能带“得”的补语类型有:数量补语。
2.插入“得”或“不”构成平行格式,表有无可能的:可能结果补语、可能趋向补语。有学者将可能结果补语和可能趋向补语归为可能补语,有学者将其归为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
3.根据中心语区别,可带“得”可不带“得”的:程度补语。
(二)结论
根据上述各类补语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结果补语中,中心语一般多为动词或者形容词,以动词居多;补语一般为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其基本结构为“中心语+补语”或“中心语+补语+宾语”,可以细分为“动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四种。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结果补语与程度补语在某些方面易混淆,其重要的判别标准是有无否定形式。
2.程度补语分为带“得”的程度补语和不带“得”的程度补语。有“得”的程度补语的中心语大部分为性质形容词,补语一般为“要命”“很”“慌”等,基本结构为“中心语(性质形容词)+得+补语”;无“得”的程度补语中心语可以是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补语后一般带有“了”,基本结构为“中心语+补语(带有程度含义的词)+了”。有“得”的程度补语与情态补语的判别是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
3.情态补语又叫状态补语,一般分为两类,性质形容词作补语和状态形容词作补语,一般带“得”,而且必须有“得”。性质形容词作补语的情态补语表评价,状态形容词作补语的情态补语表描述。“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和“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是基本结构。此外,还需注意的是,“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较“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使用场合更广泛。
4.趋向补语表示事物随动作的趋向性而移动的方向。一般情况下,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如“来”“去”“进”“出”“上”“起”等。趋向补语的结构一般可归结为“动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一般趋向补语不带“得”,若中心语后出现“得”,且后跟随趋向动词(“动词+得+动词” 或“形容词+得+动词”),我们可以考虑补语是不是可能补语中的可能趋向补语。
5.可能补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带“得”或者“不得”的,该类表示行为动作有无可能性;另一种是结果补语或者趋向补语与中心语之间插入“不”或者“得”(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者趋向实现的可能性的有无,即可能结果补语或可能趋向补语。
三、易混补语的分析和判别
前文已提及,补语类型中心语与补语间结构的灵活性,使得诸多类型补语在区分上有很大难度,其中存在判别难度的补语类型主要涉及:情态补语、可能补语中的可能结果补语、可能补语中的可能趋向补语、有“得”的程度补语、结果补语,各类补语间的主要纠葛如下***所示:
必须有“得” 有“得” 无“得”
情态补语 结果补语的可能式
(可能补语)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的可能式
(可能补语) 趋向补语
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
例如“睡着”是结果补语,“没睡着”是结果补语的否定式,否定的是动作和结果;“睡得着”可以看作可能补语中的可能结果补语,不可以看作情态补语,因为“睡得着”不能说成“睡得不着”,而情态补语有否定式。但是“唱得好”中由于中心语发生变化,补语发生变化,结构形式不变,因而“唱得好”既是可能结果补语的肯定式,也是情态补语。当作为可能结果补语时,否定式“唱不好”,疑问形式“唱得好唱不好”;当作情态补语时,否定式“唱得不好”,疑问形式“唱得好不好”,而且存在拓展形式“唱得很好”“唱得很不好”。
(一)结果补语与程度补语
结果补语是用来补充说明行为动作和行为变化的结果的句法成分。如“打死”是结果补语,“打”的结果非“死”即“伤”,不存在“半死”情况,所以结果补语可以写为“打伤”“打死”,没有“打半死”“打半伤”之说。如果想在意义上表示“半死”或者“半伤”,我们可以用程度补语,程度上可以存在“半死不活”,故用程度补语可以说成“打得半死不活”。此外,结果补语有否定式,“打死”的否定式是“没打死”,“没”修饰的是整个结果补语结构,对该结构中的中心语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做出否定。程度补语是表程度的,自身存在一定的夸张性,强调的是程度,而程度本身有深浅之分,无绝对的是非之分,所以程度补语无否定式。
再如“饿死”,对这个结构的认识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结果补语,因为“饿死”存在否定式,即“没饿死”,如“闹饥荒那一年,村子里饿死好多人”,否定形式“闹饥荒那一年,村子里没饿死好多人”。有人认为是程度补语,如“还不吃饭,我都要饿死了”。从意义上虽然看得出“饿死”并不指真正意义上的“死”,而是“饿”的程度。如果仅通过意义分析便轻率得出结论,确实有失严谨。从语法角度看,两句子的“饿”与“死”都是因果关系,前一例中“饿死”写实,后者运用了修辞手段,虽然修辞中带有夸大语气,但严格意义上,如若不是真“饿”死,不吃饭,最终也会“死”。因此,“饿死”在上述两个例句中都是结果补语。
判定补语是结果补语还是程度补语,需要根据结构中有无“得”而做出判断。在结果补语中,一般不存在带“得”的补语,而在程度补语中是存在的。“得”在程度补语中有表程度的作用,有“达到”的意思,如“磨得墨侬,添得笔饱”。
程度补语较结果补语灵活,程度有等级层次之分。如“急得冒汗”可以说成“急得满头大汗”“急得汗流浃背”。结果补语“吃饱”,只表示结果“饱”,不表示“如何饱”。
在判别补语类型时,不能仅凭句子语义分析,还要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虽然结果补语与程度补语的不同点在于结果补语描写的是动作结果造成的事实,程度补语多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示程度深浅,并非事实,但在判别时还要结合语法知识等进行判别。
(二)结果补语与趋向补语
结果补语存在四种基本形式:“动词+动词”(赶<跑>),“动词+形容词”(吃<饱>),“形容词+动词”(瘦<死>),“形容词+形容词”(累<坏>)。
趋向补语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动词+动词”(跳<出>、扑<来>),“形容词+动词”(忙<起来>、暗<下去>)。
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都可以用“得/不”(轻声)格式构成可能补语,即可能结果补语和可能趋向补语。如下表:
结果补语 听懂 没听懂
解决好 没解决好
可能结果补语 听得懂 听不懂
解决得好 解决不好
趋向补语 上来 没上来
拿出来 没拿出来
可能趋向补语 上得来 上不来
拿得出来 拿不出来
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结构中无“得”,当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加上“得”(轻声),则变为可能结果补语和可能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可不可能实现;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否定需要在整个补语结构前用否定副词“没”或者“不能”否定,而可能结果补语和可能趋向补语的否定形式要在中心语和补语间直接加“不”(轻声)。
(三)情态补语与可能结果补语
情态补语必须带“得”,可能结果补语的肯定式也是带“得”的,单个形容词构成的情态补语在形式上与可能结果补语的肯定式是相同的。如“做得好”既可以是情态补语,又可以是可能结果补语。具体的区分方法为:
1.两者的否定形式不同,情态补语的否定形式有“得”,如“做得不好”;可能结果补语的否定形式无“得”,如“做不好”。
2.两者的疑问形式不同,情态补语“做得好不好”(中心语+得+形容词+不+形容词),可能结果补语“做得好做不好”(中心语+得+形容词+中心语+不+形容词)。
3.情态补语有扩展形式,“做得很好”“做得很不好”,可能结果补语没有,不能说成“做很好”或“做很不好”。二者的区别见下表:
类型 肯定式 否定式 疑问式 扩展式
情态补语 跑得快 跑得不快 跑得快不快 跑得很快
可能结果补语 跑得快 跑不快 跑得快跑不快 不存在
(四)情态补语与可能趋向补语
情态补语与可能趋向补语的判别主要在充当补语的成分。情态补语结构中,补语一般由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或者谓词性短语充当,如“擦得亮”“擦得亮晶晶”“变得殷红殷红的”“憋得发紫”;可能趋向补语的结构中的补语一般由趋向动词充当,如“拿得出来”“上得来”。
情态补语的否定式有“得”,如“跑得不快”;可能趋向补语的否定式无“得”,如“拿不出来”“上不来”。
(五)情态补语与有“得”的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分为有“得”和无“得”的,带“得”的程度补语容易与情态补语的结构混淆。带“得”的程度补语的一般形式为“中心语(性质形容词)+得+很”或“中心语(性质形容词)+得+补语”,如“多得很”“好得很”“疼得要命”“舒服得多”等。
情态补语的基本形式为“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或者“中心语+得+谓词短语”,情态补语结构可以扩展,但只有当性质形容词作补语时才能变为“中心语+得+副词+性质形容词”形式。
情态补语有肯定式和否定式,而程度程度补语不存在否定形式。
四、结语
补语研究一直备受语法学界的关注,补语的句法语义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其中,补语的判定、解释、语义结构分析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待探究的问题。由于语言学家研究时选择的切入点、采用的方法、甄选的语料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因而对语法结构的表达就会有分歧。补语系统作为汉语语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研究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使用范围、性质、分类标准、结构形式等方面。笔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五种补语、五组易混补语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分析和总结。
本文通过对补语的分析,在确立现代汉语补语范畴的基础上,把理论探讨和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探求各类型补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寻求补语间的联系,对现代汉语中的补语系统和功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补语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4]胡裕树,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
[5]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12]高名凯.汉语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5]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6]邵敬敏.语语法学始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7]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8]吕凤瑞.关于现代汉语补语基本问题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85):28.
[19]兰宾汉.也谈程度补语与结果补语[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115-116.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6
关键词:陵川话 语气词“嘞” 语用
语气词是说话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表达某种语气的需要,而配合语调在句中或句末使用的一类虚词。用语气词表达各种语气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同时在表达语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是其他表达语气的手段所不可比拟的。晋东南地区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常用于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同时也可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下面就对晋东南地区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的语用功能作简要分析。
一、完句功能
1982年,陆俭明的《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中提到:“从一部分副词独用时必须带有语气词这一点看,语气词的作用不只表示语气,似乎还有‘成句’的作用。”语气词常常连接非***句段从而形成句子,例如:“下雨”是个非***句段,不能成句,句末加上语气词“了”后,“下雨了”可成句。由此说,语气词“了”具有使这个表达式成句的功能,句末有语气词的句子,可以说语义上大都是自足的。
晋东南地区陵川方言中的“嘞”是比较典型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具有完句功能的语气词。在肯定句中有明确的表现。
例如:(1)快下雨
(2)快下雨嘞。
(3)吃饭
(4)吃饭嘞。
上述例子中的“嘞”都具有完句的功能。例(1)中因为没有“嘞”不成话,不能作为说话的情态,例(2)加上语气词“嘞”就完整了,而且可以表明说话人当时的情态,预示着“马上要下雨了”。例(3)是一个动宾结构,不能形成句子,应该还有后续,而例(4)加上语气词“嘞”后就可以收尾作为后续句使用了。同时还平添了一些情态意味,表示“准备好,马上就要吃饭了”的含义。
“嘞”此处是构成陈述句的一种完句成分,作用在于使前面的动宾结构成为话语焦点。其实,“嘞”在疑问句中也有类似的功能,比如学者们经常讨论的“非疑问形式+呢”的疑问句,如:“我们去逛书店,你呢?”其中,“NP呢”中的“呢”附不附载疑问信息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和争议。而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呢”,上例中的“呢”即陵川方言中的“嘞”,它是否附载疑问信息我们暂且不予讨论,但很显然,没有“呢”即陵川方言中的“嘞”字的促成,句子都不成句子。再如:“你去哪儿嘞?”,其中,正是因为“嘞”本身具有完句的功能,指明了前面句子承载的疑问点,因此可以使得前面句子的谓语形式可以不在后续句中出现。同理,在感叹句中,陵川方言语气词“嘞”也放于句末,具有完句的功能。如:“她做的菜可好吃嘞!”
二、标记功能
(一)停顿标记
停顿标记功能主要是就句中语气词而言的。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也可以放于句中表示停顿,但停顿的时间长短不同,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最长不会长过一般句中停顿的时间,最短不会短过普通两个音节间停顿的时间。书面语中的停顿一般情况下用逗号来表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书面语中,句中语气词后跟有逗号。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陈述句宾语后,表示停顿,同时指明事实时略带夸张。
例如:①你还是***员嘞,一点积极性都没呐(没有)。
②还是三好学生嘞,对班里的事儿一点也不管。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陈述句谓语中心语后,表示停顿。
例如:③我说嘞,好好的墙上怎恁(怎么)多了一张画。
④她觉得(认为)嘞,迭(这)不一定就是件坏事。
此外,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还可以用于原来对某件事未知,心中有疑惑,后来有人说起那件事自己才知道,同时心中的疑惑也消失了,表示一种恍然大悟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
例如:――老三住院了。
――我说嘞,咋一直都没呐(没有)见他。
上述例子中,“嘞”放于“我说”后,表示我恍然大悟,同时表停顿。
(二)信息标记
信息标记功能主要也是就句中语气词而言的。不少的语言学前辈们认为语气词用于句中,除了表示停顿之外,还跟话题有关。而方梅认为北京话句中的语气词不能都看作话题的标记,因为句中语气词可用于连词、副词、介词和起篇章连接作用的短语后,如:“反正呀,待会儿再买半斤怎么也就够了。”甚至语气词前是非切分语段,从句法上看,语气词隔开的两个语段不是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如:“我这次生病吧,发现好多人都特别好。”她从信息论的角度论证了“句中语气词实际上是反映句子次要信息和重要信息划分的‘主位――述位’结构的标志。”认为语气词前的部分是次要信息,语气词后的部分是重要信息。用‘次要信息’涵盖了①话题,②连词、副词、介词或起篇章连接作用的短语,③非切分语段,从句法上看,语气词隔开的两个语段不是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我们称这类语气词在句中的功能为“信息标记”功能。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放于句中,可以反映句子的次要信息和重要信息,如“你还说嘞,就恁点事(这么点事儿)也干不好。”其中的主要信息是“你就恁点事(这么点事儿)也干不好。”其次要信息是一个起篇章连接作用的短语,如此,通过语气词“嘞”将次要信息和主要信息连在了一起。因此,“嘞”具有“信息标记”的功能。
三、凸显情感
语气词同情感因素有很大的关联。例如“呢”有表示夸张的功能,语义是表示主观大量;“吧”有表示揣测、商量的功能。而“了”,在说话人发出邀请,答话人表示谢绝时,常用“不V了”格式,这种格式比“不V”要委婉和礼貌得多,具有客气的情感况味。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句中时,常用于两项对举的假设分句的暂顿,表示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
例如:①吃嘞是吃不,卖嘞是不值钱。
②打得轻嘞不顶事,打得重嘞又舍不得。
③种粮食嘞,怕收成不好;种菜嘞,人手又不够。
上述例子中,“嘞”分别放于前后两项对举的假设分句中,例①表示吃吧,吃不完,卖了呢,又不值钱的一种矛盾心情。例②表示由于孩子不乖,想教育孩子时,打得轻和打得重都不行的一种左右为难的心情。例③表示一块地中,想种粮食,但怕收成不好,也想种菜,但又怕到时候人手不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感。
而当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句末时,在陈述句中表示一种平淡的、自然的情感。
例如:④他正吃饭嘞。
⑤他还没呐(没有)写完作业嘞。
⑥我没呐(没有)准备好嘞。
上述几个例子中,例④表示“他正在吃饭”这样一个事实,情感表达上非常的自然。例⑤用一种平淡的口气与情感来表示“他还没有写完作业”这样的一个事实。例⑥同样是一种自然、平淡的情感来表示“我没有准备好”这样的一个状况。
此外,陵川方言语气词“嘞”在感叹句中,表现出惊讶、夸张或夸赞的感彩。
例如:⑦聂(人家)还会做满汉全席嘞!
⑧他做的菜可好吃嘞!
⑨迭(这)个东西真有意思嘞!
上述例子中,由于加上了语气词“嘞”,例⑦表示一种对“聂(人家)会做满汉全席”的一种惊讶以及赞叹的情感。例⑧表示对“他做的菜好吃”的一种夸赞的情感。例⑨表示对“这个东西很有意思”的一种感叹与夸张之情。
四、增添口气
语气和口气的区分最初是由吕叔湘先生提出来的,后来张斌和胡裕树两位先生对语气和口气作了这样的区分:语气(Modality)只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四种。口气(Tone)是指句子中思想感彩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这四种句类分别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而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的手段是相应的句调,而不是句末语气词。句末语气词本身虽然并不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但是它具有给各类语气增添或消减口气的作用。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放于句中,增添舒缓、提醒的口气,放于疑问句句末时,增添深究的口气。
陵川方言语气词“嘞”用于句中列举项之后的暂顿,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例如:①茄嘞,西红柿嘞,辣椒嘞,黄瓜嘞,都少买上些吧。
②花嘞,燕嘞,猴嘞,鸟嘞,甚也会画。
③烟嘞,酒嘞,肉嘞,甚不得买?
此外,嘞”常用于特指疑问句末尾与前面的疑问代词共同构成疑问。
例如:①你在哪勒(里)嘞?
②你甚时候来得嘞?
③他要咋地(怎么样)嘞?
④困得不行咧,怎恁(怎么)还要走嘞?
特指问句一般由疑问代词提出疑问,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就是说这种句子本身已经包含疑问语气,又加上语气词“嘞”,就增添嘞一种“深究义”,即进一步追究疑问代词所问的内容。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除了上述的语用功能外,还具有羡余性以及照应性。“嘞”若仅仅表示一种舒缓语气,去掉它仍可以表示陈述、疑问、提顿等语气,我们称之为是羡余成分或羡余度较高。而“嘞”放于对话体中时,由于有上下文的联系与连贯,在较长的叙述或评论的片段中,在表示本句语气的同时,往往会附带一种“照应”功能。这些我们在本文中不作过多的阐释。
参考文献
[1]张谊生 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齐沪扬 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胡裕树 现代汉语(增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4]张斌 现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5]黄伯荣 廖序东 [M].现代汉语(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孙汝建 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7]胡清国 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8]陆俭明 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中国语文,1984,5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7
关键词:形容词;概念义;附属义;语法义
中***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10-01
词义是对“有关事物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1]的反映。2009年,朱景松的《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出版,是同义词词典的一部重要的新著作。《词典》收录三项式形容词28组。因为涉及到词典编纂中的词群收录、词目顺序、核心词的确定及围绕核心词的释义问题,三项式释义成为同义专书专题研究的重要对象。符淮青先生指出:“词汇意义从词传达的信息内容上分出概念义(理性内容)和附属义(或称附属色彩,如感彩、语体色彩等)。”[1]本文以词典中三项式形容词的释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概念义、附属义、语法义的释义规律。
一、词目的概念义
“词的概念在运用中由于上下文、语境的不同而会显出各种差别。”形容词作为表示事物性状特征的词,其概念义可“分解为两个方面:适用对象和性状特征。”《词典》对三项式形容词概念义的比较:有的词群是两项分开辨析,有的词群是两项结合辨析,有的词群则是只比较其中一项。
(一)总合辨析
“总合辨析”是指将三项式形容词的“适用对象”和“性状特征”的区别放于同一条目表述。共8组。下面以“诚恳/诚实/诚挚”为例说明。《词典》解释为:
【同】形容词。都表示真诚的意思。
【辨】1.“诚恳”表示态度恳切。“诚实”表示品德和行为上老实、不虚假。“诚挚”表示心意或友情真诚。
《词典》将三词于适用对象和性状特征方面的区别放于同一条目表述。
(二)分目辨析
“分目辨析”是指将三项式形容词在“适用对象”和“性状特征”上的差别分列于两个条目比较。共有15组。下面以“粗暴/粗鲁/粗野”为例说明。《词典》解释为:
【同】形容词。都表示态度、性格鲁莽。
【辨】1.“粗暴”表示暴躁、不讲道理。“粗鲁”表示鲁莽、无所顾忌。“粗野”表示蛮横,不文明,没有礼貌。2.“粗暴”表示态度、性情、脾气。“粗鲁”表示性格和言谈举止。“粗野”表示说话内容和行动方式。
【说明】“粗鲁”又写成“粗卤”,“粗鲁”是推荐词形。
这是一组单纯比较概念义的同义形容词,《词典》将三词于适用对象和性状特征的区别分列两个条目表述。
(三)择项辨析
“择项辨析”是指对三项式形容词概念义的辨析,或侧重于“适用对象”、或侧重于“性状特征”。《词典》主要侧重于性状特征的辨析,共5组。下面以“孤单/孤独/孤立”为例说明。《词典》解释为:
【同】形容词。都表示单独一个。
【辨】1.“孤单”表示单身无靠,心理上感到寂寞。“孤独”表示独自一个,没有亲朋好友。“孤立”表示没有人同情,没有人援助。2.“孤单、孤独”多表示人独处时的情况或心情。“孤立”常表示事物与其他事物没有联系。3.“孤单”还表示力量单薄。“孤独、孤立”没有这个意思。
《词典》辨析时列出了3个条目,主要陈述词在性状特征的差别。
二、词目的附属义
词的附属义主要指“词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词典》对同义词附属义的辨析主要从语体色彩和感彩着手。经统计,存在附属义差别的三项式形容词共12组。
(一)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主要分为用于书面表达的书面语和口头表达的口语两大类。《词典》中体现语体差异的同义词共10组。下面以“干净/洁净/清洁”为例说明。《词典》解释为:
【同】形容词。都形容没有尘土、污垢等。
【辨】5.“干净”可以在书面语里使用,也可以在口语里使用。“洁净、清洁”多在书面语里使用。
三者在日常的交际环境方面有差别,“干净”可同时用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较之“洁净”和“清洁”而言,使用范围更广一些。
(二)感彩
感彩主要有褒义色彩、贬义色彩和中性色彩。“大部分词不带固定的感彩,是中性词。词典中注释感彩一般只分褒义、贬义两大类型。一般只注出有强烈鲜明的感彩的词。”《词典》中存在感彩差异的同义词共2组。下面以“宏大/巨大/庞大”为例说明。《词典》解释为:
【同】形容词。都表示形体、规模、数目等非常大。
【辨】3.“宏大”含有夸赞的口气。“庞大”表示量大,有时有贬义。“巨大”没有明显的褒贬意义。
三个词在面对形体、规模、数目等客观事物时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宏大”偏于褒义,“庞大”偏于贬义,“巨大”则比较中性。只是在说明“巨大”的感彩时,《词典》的表述更加含蓄。
三、词目的语法义
《词典》对三项式形容词语法意义的辨析主要着眼于句法成分和兼有词类两方面。
(一)单一词类及其功能
《词典》中辨析句法成分差异的同义词有2组。下面以“充分/充沛/充实”为例说明。《词典》解释为:
【同】形容词。都表示足够,量多。
【辨】2.“充分”可以作状语,表示最大限度地利用客观条件来做事。“充沛、充实”没有这个用法。
此组同义词只有“充分”可作状语,“充沛、充实”没有相应的区别性特征。
(二)说明兼类并作比较
词类上的差异指一组同义形容词除了具有形容词性外,还兼有其他词性。共8组。下面以“矜持/拘谨/拘泥”为例说明。《词典》解释为:
【同】形容词。都表示拘束、谨慎,情绪不放松。
【辨】3.“拘泥”还是动词,表示固执,不知变通。“矜持、拘泥”没有这个用法。
“拘泥”不仅具有形容词性,还兼具动词性,《词典》在说明“拘泥”的动词义时采用了否定的表述方式。“拘泥”兼有的词性多,相应的语句表述方式较之“拘谨”和“拘泥”会更加多样。
由此可知,《词典》对三项式形容词的释义以概念义的辨析为主,同时涉及同义词间附属义和语法义的辨析。相较于词的概念义而言,同义词在附属义和语法义方面的差别较少。
参考文献:
[1]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8
一、名词作前置定语与名词所有格作前置定语之间的差异。名词作前置定语是英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没有同根形容词的情况下,很多名词都可以作定语。例如:
paper tiger纸老虎 washing machine洗衣机
power plant电力厂 fire brigade 消防队
mass line 群众路线 orange juice橘子汁
定语前置是现代英语的发展趋势之一。比如,过去用介词词组作后置定语的,现在往往改用名词或名词词组作前置定语。比如:
apple seeds—the seeds of an apple苹果种子
a generation gap—a gap between two generations代沟
一般说来,名词和名词所有格作前置定语的区别在于:
1.名词作前置定语时,通常表示时间、地点、原料、种类等,相当于后置的介词短语、分词短语或从句。例如:
表示时间:afternoon tea(tea in the afternoon)下午茶
表示地点:the corner table(the table in the corner)角落里的桌子
表示原料:a glass bottle(a bottle made of glass)玻璃瓶
表示种类:a furniture exhibition(an exhibition of furniture)家具展览
而名词所有格作定语时,则表示所有(所属)、主谓、动宾等关系。例如:
表示所属关系:the students’ essays学生的论文
表示主谓关系:David’s quick recovery from illness大卫的迅速康复
表示动宾关系:the enemy’s defeat 敌人的失败
2.名词作前置定语表示泛指,意义较为抽象;而名词所有格作前置定语,则特指某类事物的个体意义较为具体。比较:
a Sunday paper一份周日刊
today’s newspaper今天的报纸
a peasant family 农家
a peasant’s family一个农民的家庭
3.修饰中心词的名词表示无生命的事物时,可作前置定语。例如:
a table leg 桌子腿 chicken soup鸡汤
如果修饰中心词的名词是有生命的,则常用名词所有格作前置定语。
cow’s milk 牛奶 a baby’s bottle婴儿的瓶子
但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名词所有格中的名词为复数时,可用该名词代替名词所有格作前置定语,从而使该名词与中心词的关系更为密切,表达更为简练。例如:
the students’ life—the student life学生生活
二、名词作前置定语和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之间的差异。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时通常充当前置定语,但英语中有许多名词没有相应的同根形容词。此时,该名词便可充当前置定语,起近似于形容词的作用。例如:
a language teacher语言教师
a night school夜校
a telephone number电话号码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英语中,用名词代替其同根形容词作前置定语的现象非常普遍。
race discrimination(racial 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
rebel soldiers(rebellious soldiers)叛乱士兵
上述表达中的race和rebel,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功能上都等同于其相应的形容词racial和rebellious。
有些名词与其同根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但表示的意义不同。用名词作前置定语,通常表示材料和用途,而用相应的形容词作前置定语,则往往具有引申的意义。
例如:
stone house 石头房子
stony heart 铁石心肠
youth delegation 和平建设
youthful appearance青春的外表
具体而言,一些名词(特别是物质名词)作前置定语时,往往限制被修饰名词的意义外延,表示被修饰名词的内容和实质;而其同根形容词作前置定语则表示被修饰名词具有颜色或特点,或其引申意义。比较:
gold medal 金牌
golden sunshine 金色的阳光
rose garden 玫瑰园 rosy cheeks 粉红色的面颊
有些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作前置定语时,通常表示被修饰名词的功能或用途,而相应的形容词作前置定语则是描述或规定被修饰名词的特征和属性。比较:
beauty shop美容院 beautiful shop 漂亮的商店
fun stories 娱乐故事 funny stories 有趣的故事
有些表示学科的名词和其相应的形容词作前置定语时亦有较大区别。试比较:
chemistry teacher/lesson/lab/department
化学教师/化学课/化学实验室/化学系
chemical change/works化学变化/制药厂
三、词作前置定语时的单复数问题
名词作前置定语时要特别注意数的问题。名词作前置定语时一般用单数形式,但在有些情况下也有用复数形式的。例如: goods train货车 sports meet运动会
具体用法如下:
1.可数名词用作定语时,即使意义上是复数的,形式上也要用单数。例如:
a match box火柴盒
lady doctors女医生
但是,man与woman例外:
a man/ woman teacher 一名男/女教师
two men/ women teachers 两名男/女教师
2.复数形式与单数形式意义不同的名词作定语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形式。
例如:
an arm band 臂章 an arms race***备竞赛
3.只有复数形式的名词作定语时,应用复数形式。例如:
clothes brush 衣刷 sports car赛车
但trousers,pajamas和billiards等作定语时,s有无皆可。为保险起见,最好加上s。例如:
the scissors movement of prices 物价的剪刀差
4.用单数形式容易引起误解的名词作定语时,最好用复数形式,意义没有差别。例如:
the wage(s) policy 工资制度
the enquiry/enquiries office 问询处
6.专有名词作定语时,用专有名词本身的形式。例如:
The British Trade Union 英国工会
The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minister邮电部长
7.与形容词同形的名词作定语时要用复数形式。例如:
plains people 平原地区的人们
a chemicals factory制药厂
四、多项前置定语并列时的顺序问题
用作定语的形容词通常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但是,我们常会遇到某个中心词(名词)前有多项成分充当前置定语的情况,它们之间的顺序是有规律可循的。
1.如果一个名词被数个形容词修饰,形容词与名词的关系越密切,其离名词的位置越近。例如: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中国古代史
advanced foreign experience 外国先进的经验
practical social activities 社会实践活动
2.若前置定语中既有限定词,又有形容词,则限定词在前。例如:
an old American novelist 一位年迈的美国小说家
the large suburban area宽阔的郊区
the only other green Chinese carpet仅剩的另一床中国地毯
3.若名词前有数个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修饰语,这些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修饰语之间的顺序通常是“描述行(如大小、形状 等)表示年龄表示颜色表示籍贯表示构成材料分词或其他”。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表大小、形状等的描述性形容词,它们之间可以用连词或逗号隔开。表示大小的形容词通常放在表示形状的形容词前。如:
a happy and healthy old man一个幸福健康的老人
a small round table一张小圆桌
此外,还有一类只能紧跟在限定词后面而又必须放在以上所提到的各种形容词之前的形容词,我们称之为一般形容词。例如: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9
关键词: 英汉日 存在动词 不同表现形式
1.语言的社会性与动词的核心性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从社会角度来诠释其与意义的关系是一条必然的选择,而人们将话语作为对语言的社会实践,人们在话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意识是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核心内容,作者或说话者可以运用不同的词类表达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件和事物的观点及态度。
动词具有一套复杂的形式和功能,用于表示动作、事件或状态,是体现时态、体、语态和语气的词类,作为语言的核心元素,是描述事件及表现存在物之间关系的基本工具。
2.存在动词的界定
根据道格拉斯・柏波的观点,存在动词(esistential verb)又称为关系存在动词,表述实体(entities)间存在的状态。最常见的存在动词是系动词(copular verbs),英语中比较典型的是“be”、“seem”、“appear”等,汉语中有“是”。这些系动词后面往往典型地跟随一个主谓结构,并表现出一种连系功能(linking function),主谓结构直接传达主语的意义特征。其他一些存在动词表达一种存在的特殊状态(“exist”、“live”、“stay”、“着”)或者实体间的特定关系(“contain”、“involve”、“represent”、“有”、『ある、『いる)。
存在动词的典型特征是表达一种存在(existence),它们典型生存于存现句中。在英语中,存在动词由存在there(existential there)引导的句子被称为there存现句,根据夸克等人(Quirk et al.)的观点,在there存现句中使用be动词,以及be动词与情态动词、助动词和中间功能动词(verbs of intermediate function)。
3.英汉日语言中的存在动词分析
3.1英汉语言中的存在动词
由系动词构造而成的存在句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基本功能都是表示某空间处所存在某事物。
在英语中,存在动词“be”符合***论元准则:
例1:There is a bag in the room.
我们在分析例1的存现句推导时,一半会把there和in the room都选择进词汇矩阵LA(lexical array),有学者指出这是出于there较in the room“轻”的原因,认为它们都是***论元并没有违背题元准则(θ-criterion)。又如我们可以分析下面例2、例3:
例2:We teachers should work hard.
例3:you boys are easy to please.
其中we和teachers,you和boys属于共同的题元角色。另外,根据“经济原则”,there比in the room更“轻”一些,因而移动它更省力,句式变换中我们往往移there而不移in the room。
汉语中,有学者研究发现“是”在中国古代的宋词中可以用作存在动词,如:
例4:书漫写,梦来空,只有相思是。黄庭坚 《蓦山溪》引自《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例5:江汉苍茫,故人何处,山川良是。李祁 《水龙吟・郎官湖》
在这里我们看到“是”与“在”是同义词,由此也表现出系词和存在动词、介词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在英语中,表示判断和表示存在往往是同源同形的。例如,英语的“be”既可以进入判断句,也可以进入存在句“There be”句型。而汉语中“动词+着”所表现的状态,可以理解为由一种动作转变而成的持续状态,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静止状态,故动词前一般不排斥动作正在进行的副词“正在”和“在”。
例6:枯黄的草梢上滚动着亮晶晶的小水珠。(张天笑:《康乃馨》)
3.2汉日语言中的存在动词分析
如上例1的分析,存现动词所移的位置则应该是一个功能中心词的位置。有学者把这个位置表示为Ex,表示存现特征的功能中心词。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有”开头的存现句:
例7:有一群人跑着来的。
例8:有几张纸散落在地上。
分析上述两个例子,句中“有”没有实际词汇意义,只是一个形式词,吕叔湘认为这可能表示介绍作用。从动词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上面“有”字作为存在动词将整个句子构成存现句,正如英语中带[+wh]特征的存在句引导词把英语的句子表示为疑问句,[-wh]特征的存在句引导词把句子表示为陈述句一样,体现的是“言内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我们据此可以把“有”看做Ex在汉语中的经典句式。
日语中,以『ある、『いる结尾的存现句也比较普遍:
例9:私のような存在は,社会には必要ないのではあるまい か.
例10:国へろうか,るまいか,迷っている.
在这里,『ある、『いる是典型的存在动词,『ある是表示无生命的存在,表示非情物、属于静止的动词,表示所属和所有的存在,但这种表达只可用于人,不能用于动物。同时,它还表示部分集合或种类的存在,或者表示处于某种地位或状态。而『いる是表示有生命的人或动物的存在是表示有情物,属于运动的动词,除表示有生命的人或动物的存在以外,它还可以表示短暂的停留或是长期的居住与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天琦.存现结构中动词的词汇投射过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2):124-131.
[2]张志***,高原.俄汉存在动词的语义配价分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4):186-188.
[3]李莹,徐杰.汉英“是/Be”存在句的比较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9,(5):129-133.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10
论文摘要:对“照应修正”的研究多是从语用学及语篇的角度进行的。本文运用ariel的可及性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照应修正”本质上是较低可及性指示语对较高可及性指示语的修正,而修正产生的原因在于交际双方对所指实体可及性地位的判断存在差异。
一、引言
照应修正(anaphoric repair)作为会话修正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是指由于说话者不恰当地使用指称词语,以至于听话人难以在语篇或情景中找到这一指称词语的照应关系,而由说话人或听话人所执行的修正。在形式上, 照应修正往往是会话参与者使用一种信息含量较大的指称表达形式对另一种信息含量较小的指称表达形式的修正, 其中以纯词汇名词短语(full lexical np)对代名词(pronominal form)的修正最为典型,这一类型也是本文考察的重点。照应修正中,被修正的语项,即阻碍语项被称为待修正语(reparandum),而替代阻碍语项信息量的更大的语言表达形式被称为修正语(reparans)
(1)b: he said well i’m sorry we don’t cater for this you’ll just have to change your timetable or work at home. i said this means i shall do half as much work. he said very well.
a:who said this?
b:the secretary of the school.
a:who’s that?
b:george fornby.
例(1)中,b首先用信息含量较大的纯名词短语the secretary of the school对代词he进行修正。在a进一步询问的基础上,b用更精确的名词短语george fornby进行了再次修正。
近十年来,照应修正现象逐渐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大多研究者将重点集中在语用层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格鲁肯斯、黄衍和马文。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阿里尔的可及性理论对照应修正进行阐释。
二、会话照应修正的可及性分析
(一)可及性理论
阿里尔指出,实体在大脑中的可及性程度与特定指称表达形式的选择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标示了所指实体的心理表征在大脑记忆结构中的可及性。可及性是由名词短语表达的一种属性,通常指一个人“从大脑系统中提取一种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 。会话过程中,说话人总是选择不同的指称词语来表达所指实体在认知语境中的可及性。阿里尔将指称词语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可及性等级:
全名+修饰语全名长有定描述短有定描述姓名远称指示词+修饰词近称指示词+修饰词远称指示词(+名词短语)近称指示词(+名词短语)重读代词+手势非重读代词缩略代词极高可及性标示语(如空语类、反身代词等)
根据阿里尔的可及性等级,我们可以得出,照应修正是使用较低可及性标示语对较高可及性标示语的修正,因为代名词形式相对纯词汇名词短语有着较高的可及性和可激活程度。
(2)周繁漪:(问周萍)他上哪去了?
周萍:(莫名其妙)谁?
周繁漪:你父亲。(曹禺《雷雨》)
说话人首先选择代名词形式,表明所指实体的心理表征在其认知心理语境中有着较高的可及性和可激活程度。然而对于听话人来说,,这一实体可能存在于他的长期记忆中,或存在于短期记忆中却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于是造成其较低的激活状态和可及性。这种同一实体在交际双方的心理表征中的可及性差异,会导致阻碍点(trouble spot)的出现,于是说话者使用标示较低可及性的纯词汇名词短语进行修正,以向听话人明示所指实体。
(二)可及性四因素与照应修正中指称词语的可及性地位
阿里尔在其可及性理论中提出影响先行词语可及性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1.距离(distance),即先行成分和回指成分之间的线性距离;2.竞争(competition),即两个以上的先行成分在解码者心理上可及程度的大小;3.凸显(saliency),即先行成分是否是当前话题;4.一致(unity),即回指成分与其先行词是否属于同一心理框架、情景、观点、部分或段落。阿里尔强调了篇章话题在交际双方心理语境中的凸显程度以及指称词语与其先行成分的“一致性”。篇章话题往往是最凸显的实体, 在记忆结构中具有高可激活性。当先行成分是当前的话题时, 说话人往往使用简单的指称词语;否则便会使用相对复杂的指称形式。然而当话题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目中具有凸显程度差异时, 说话人所使用的指称词语便会引起阻碍点的出现。
阿里尔认为,这四个因素决定语篇中指称词语的选择,同时照应语的信息量与先行词的可及性之间存在相互平衡的关系。当先行词高可及时, 说话人应选择高可及性的指称形式以保证其对先行词仍具有高可激活性。说话人往往根据自己对先行词可及性的判断来选择指称词语,所以当说话人错误地判断了先行词所指实体在听话人心理语境中的可及程度或对四个因素中的某些缺乏足够的考虑时, 便会选错指称词语, 引发阻碍点的出现。
(三)可及性编码原则和照应修正中指称词语的选择
阿里尔在可及性理论中还提出了指称词语的三个编码原则:信息度(informativity)、严格度(rigidity)和削弱度(attenuation)。这三个原则同样能够为照应修正中说话人对指称词语的选择提供依据。信息度指的是指称词语的语义信息量的大小,如果所指实体可及性低,编码时就会采用信息量大的语言材料,反之则采用信息量小的形式。严格度指某一可及性标示语指向其先行词的严格程度,即歧义程度。歧义大,可及性就低, 编码就越复杂,反之则采用较简单的形式。削弱度指在信息度或严格度基本一样的基础上,形式不同的指称词语之间的差异。如指称词语的长度、重读形式和非重读形式等。重音形式标示较低的可及性,而且在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较短的指称词语比较复杂的形式往往标示较高的可及性。
(3)a:他上哪去了?
b:去教务处了……
a:我不是说老孙,我是说他。(同时用手指着另一张办公桌)
b:哦,去了会议室了,可能一会就回来。
(黑体表示重读)(casual talk)
重读人称代词“他”相对于其非重读形式,标示了较低的可及性, 在例(3)中,这一重读形式结合手势传递了比非重读形式更为具体的信息。
可及性编码三原则为照应修正中说话人选择修正指称形式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在照应修正序列中,说话者总是先选择信息度、严格度较低而削弱度较高的指称形式,最终又会使用信息度、严格度较高而削弱度较低的指称词语加以修正。
三、小结
可及性理论能够全面地解释照应修正现象, 因为它揭示了照应修正的心理认知根源。照应修正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对先行词所指实体在听话人心理语境中的可及程度进行了错误地判断,说话人倾向用较低可及性标示语替换较高可及性标示语,以确保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可及性理论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心理空间理论以及情景模型等其他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照应修正现象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马文.会话照应修正的语用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2]高原.照应词的认知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geluyken,ronald.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anaphora in english[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4.
[4]huang, yan.anaphora: a cross-linguistic stud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huang, yan. the syntax and pragmatics of anaphora: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6]马文.会话篇章中的指称阻碍与纠偏策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表示心情的词语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