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篇1
1、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秋浦歌。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
2、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
3、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
4、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白发三千丈篇2
104岁的释印法大师面色红润,找不出一块老年斑,眉毛还是黑色。说起话来,思路清晰,怎么看他都像60岁出头儿。
更让人称奇的是,大师曾身患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多种重病,但经过抢救,他奇迹般地康复了。
方丈年少时下井挖过煤
“南有本焕,北有印法”,这是目前我国佛教界送给两位长寿高僧的美誉。大师69岁的弟子妙喜介绍,南本焕是指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焕,北印法指的就是民权县白云禅寺方丈释印法。“师父还曾被授予全国十大高僧之一”。“师父的思路清楚得很,闲了常给我们讲以前的事”。妙喜介绍,师父籍贯是平顶山市郏县黄岛乡黄道南村人,小时候因家贫,10多岁就给地主打工,后来受不了地主的欺压逃了出去,18岁时下煤矿挖煤。“十家就有九家贫,吃糠咽莱,生活苦得没法说”。这是释印法对新中国成立前生活的记忆。21岁时,他在桐柏县曾家湾太山小庙落发为僧,法号释印法。
步入佛门后,释印法多处拜学佛学经典。1987年,81岁高龄的释印法经河南省佛教协会秘书长能先法师推荐,到民权县白云禅寺任住持,他是这里的第43世方丈。
四处奔波迎回百尊玉佛
白云寺是座千年古寺,位于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原名观音堂。清康熙为寻父,三次南下莅临白云寺,并亲笔御书“当堂常赏”。从此,白云寺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为中州四大名寺。
但遗憾的是,“”期间,千年古刹佛像被洗劫一空,释印法到此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各殿堂得到了修葺,他还四处请来了近百座玉佛。
大师还与侨居海外的傅凤英居士有深交。据他讲,傅凤英是***将***的姑姑,抗日战争期间,傅凤英随丈夫逃难到桐柏县清凉寺,他和寺僧一起保护了她。之后,傅凤英得知大师所在的白云寺没有一尊佛像,就在1988年给寺院捐赠了9尊玉佛。
随后10年间,傅凤英又帮助释印法四去缅甸,迎回近百尊玉佛。如今,在傅凤英等居士的支持下,白云寺成了河南玉佛最多的寺院。
身患多种重病奇迹康复
老方丈身体一直不错,那次住院是因受凉后致心慌、胸闷、气喘,不能平躺。2009年9月14日下午,大师被弟子送到153医院心肾内科。
医生一检查,吃了一惊,释印法竟患多种疾病: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缺血型心肌病、冠心病,除此之外,主治医生还发现释印法有陈旧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
入院时老方丈心肺功能差,随时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猝死,心脏停搏等危险。医院进行了全力抢救。但是大师住院当天就急着要回去。“他主要还是放心不下寺院”,妙喜说,“师父总说‘咱没钱,别治了一。徒弟们不让他操心,凑了钱给他治病。’”
在病房里,听到徒弟说自己***期间“再疼都不吭声,很坚强”时,大师不好意思地笑着摆手:“别说这些!”
乐善好施威长寿秘诀
老方丈还精通武术,“80多岁还会‘二起腿’呢!”妙喜说。有一次上山砍柴,下山时不小心摔了腰,这才停止练功。而更传奇的是,释印法曾跟徒弟们讲,20多岁时到山里采药,老虎像乖猫一样在山洞里看着他。有一年除夕,下大雪,他在山中迷路,老虎竟在前面引路带他下山。
提到师父长寿的秘诀,妙喜总结:心胸宽广,生活有规律,天天素食,喜欢吃面条。“他每天不到4点就起床,在49亩大的寺院里转三圈”。“他喜欢吃醋,每当吃面条时总要放一些,还爱吃辣椒油”。
饭量不大,身体却不错,除了牙坏了,耳不背,眼不花,“今年春天,还坐飞机到昆明、缅甸传法送经呢”,妙喜说。
此外,徒弟们还说,乐善好施,也是师父长寿秘诀。原来,释印法不但精通佛学,而且还熟知中医学、气功,经常给寺庙附近有病的群众义务把脉看病。说到这里,在医院照顾老方丈的弟子妙喜、妙智和妙宾抢着告诉记者:“我们师父独创的膏药,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在国内佛界非常有名。”
心愿想建成“千佛殿”
大师现在的徒弟,不算俗家弟子,河南就有1万多,作为弟子,他们不但佩服师父的修行,更佩服他的胆识。
白发三千丈篇3
大爱无声铸师魂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
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被湖南省委书记***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村里有名的“大孝子”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在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他的父母老实善良,有5个儿女,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每顿饭都是以红薯、豆子等杂粮为主,只有一点点米饭,他总是将米饭让给弟弟妹妹吃,自己和父母吃红薯。
谭千秋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学习非常刻苦,村民都将他作为“勤学楷模”教育孩子。为学好英语,他将英语单词写好贴在墙上,睡觉时就记,记不上就点亮灯看一下再记。1975年夏,他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但他没有放松学习,白天跟大家一起出集体工,晚上学习到次日凌晨,困了就用毛巾沾点冷水敷在脸上。两年后,他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1978年夏,谭千秋考上了湖南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主动报名到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当了一名“支边”教师。
谭千秋成家立业后,考虑到三个弟弟都在农村,他一人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花钱为家里装了电话,并竭尽全力帮助弟弟妹妹。
大弟弟谭继秋在家种地收入甚微,便借了几千元买了一台三轮车跑运输。1993年夏季的一天,不慎车翻人伤,花去了几千元医药费。旧债未还,又添新债。谭千秋闻讯后,立即给弟弟寄来2000元钱,还写信安慰弟弟,只要人没事就好,并要弟弟到他那去散散心。车祸对谭继秋身体影响很大,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到云南打工,谭继秋便写信鼓励弟弟,还在信中夹寄了40元钱。谭继秋和二弟都没房住,两兄弟建了房,谭千秋给每位弟弟资助3000元。
2006年6月,父亲不幸患上骨髓癌。谭千秋立即回老家召开家庭会,他体谅弟弟都在农村,家境不好,便主动要求负担父亲的医疗费。他怕弟弟和弟媳不同意,便找了个借口:“我在家时间少,平时你们照顾父母很辛苦,就给我一个尽孝的机会吧!”兄弟们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父亲住院花去医疗费2万多元,他一人承担。
谭千秋工资不高,生活非常节俭,他衣着朴素,大热天连冰棒和矿泉水也舍不得买,口干了他便到附近找井水解渴。他几年才回家一次,因车费太贵,来回一次要2000多元,他便将这些钱省下来支援家里,帮助别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谭千秋为人正直,富有爱心,很有正义感。还在念小学,他就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在放学时下雨,他一定会把雨伞让给没带伞的同学,自己则淋着雨回家。
岩前村现任村支书谭永生与谭千秋是小学同班同学,关系很好。一次,谭永生和另一个同学打架,他正好路过,谭永生叫他来帮架。没想到他跑过来,不但没帮谭永生,反而将他们拉开:“都是同学,不好好相处,打什么架啊!”随后,耐心地做两人的工作,直到他们握手言和。
高中毕业后,村里许多村民不识字,他便向村干部建议,办起了扫盲夜校。他主动当起了教师,白天出工,晚上义务为村民上课,手把手地教村民写字,学文化,他让不少一字不识的村民能看懂报纸,懂得如何科学种田。
谭千秋多才多艺,会吹笛子,拉二胡,写歌词……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与几个年轻人组成村文艺宣传队,晚上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的方针***策,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批评、不尊老爱幼等社会不良现象,成为村民喜爱的一道“文化大餐”。有一天晚上,他和谭永生参加村里的文艺表演,来不及吃晚饭,便带上两个红薯:“来,快吃,我刚从家里吃过了。”第二天,谭永生才从他弟弟那里得知,他当晚在家里根本没吃晚饭。
谭千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村里修路、建校,他都捐了款。他对学生非常关心,哪怕是操场上有一颗小石子,他都要捡开,怕学生玩耍的时候摔倒。哪位学生有困难,他就尽力相助;学生没吃饭,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学生吃;学生身体不舒服,他会掏钱带学生去医院看病,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他经常教育弟弟妹妹要乐于助人,在他的熏陶下,弟弟妹妹总是去帮助别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养了五个贫困孩子上学!他的人格魅力还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他的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她说一定要用法律为众多受害者讨回公道。
谭千秋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1982年6月大学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当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也需要人才啊。”领导反复做他的工作。当他得知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急需教师时,便立即申请到那里去,一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分配到该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7年。
1996年,一个朋友准备把谭千秋调回衡阳,待遇从优,被他婉言拒绝。父母见他离家太远太孤单,极力劝说他回来,他便耐心地对父母说:“湖南培养了我,四川养育了我,还是在四川多干几年再说吧。”后来,汕头、韶关有关单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还是选择留在四川,直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片热土。
张开守护的翅膀
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
清晨,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13日22时12分,谭千秋终于被找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是他这一生永远忘不掉的。“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回忆当时的情景,获救的学生神情仍然紧张。
同在一所学校任教的妻子张关蓉终于在次日清早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她拉起丈夫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她轻揉着丈夫的手指,痛哭失声……
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蓬乱的头发被细细地梳理成丈夫生前习惯的发型:“我的爱人,让我给你细细擦去手上的污泥,就像你曾经温柔地擦去我脸上的泪水。我的爱人,你宽阔的臂膀给了我栖息的港湾,更给了大震中四个孩子生命的新岸。男子汉也会累吗,你怎么躺下就不再起来?让我跪下来,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离,让我为你温暖冰凉的手指……”
张关蓉和谭千秋曾相约相亲相爱到地老天荒。地震前一天,丈夫给小女儿买了两双鞋子、一条裤子,她还问丈夫为什么一下子买了这么多,谁知,这似乎就预示了阴阳永隔。
“他肯定舍不得我们一家。”张关蓉说,将丈夫送到殡仪馆火化时,鞭炮响了两下就熄灭了,似乎丈夫还在眷顾着她们母女。如今,一岁半的女儿还不能理解这一噩耗,她一直喊着要爸爸。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谭千秋不少在湖南的老同学都焦急地与他联系。当大家从媒体上得知他救人献身的事迹后,既感到悲痛又为他自豪。同班同学、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柳礼泉追忆说:“1978年,我们一道考进湖南大学。他同我一样来自农村,都是享受国家助学金完成学业的。他经常对我说,没有国家的助学金,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哪能完成学业?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边远不发达的地区,一干就是27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得知他舍己救人的消息后,彻夜难眠:“我与谭千秋那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单位抢着要。可是,谭千秋却选择了‘支边’,是那样的潇洒飘逸,又是那样的恬静从容,他只知道一年一年的柳绿,却从来不奢望什么花红。”
大爱永恒
丈夫为救学生献出了宝贵生命,张关蓉悲痛欲绝。她说,她会坚强起来,丈夫走了,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她要代丈夫照顾好婆婆和孩子。她希望丈夫的骨灰能安葬在四川,永远陪着她……
5月17日,张关蓉怀抱1岁半的小女儿,带着丈夫的遗物回到湖南,三湘大地对英雄的家属给予了最尊贵、最崇高的礼遇。省委书记***深情地称赞谭千秋是个伟大的英雄,伟大的人民教师,大义无畏,精神千秋;谭千秋的母校──湖南大学生约两万名学生手捧烛光,夹道相迎,湖南大学作出决定,在全校开展向谭千秋校友学习的活动,并向其亲属捐赠慰问金12万元。同班校友也纷纷解囊,捐出了12万元;在黄花机场,100多辆出租车自发为他送行;祁东县的家乡父老跑了几十公里路,到县城迎接……
湖大马列主义学院的一名同学在湖大校园网上发表感言:“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张开双臂的姿势。流完这滴泪,我决定不再哭了。因为,从这一秒开始,我要像你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你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谭千秋回家了!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祁东县步云桥镇,回到了他牵挂了多年的家中。
乡亲们列队静侯,场面庄严肃穆,花圈雪白,哀乐低回,乡亲们神情肃穆,泪流满面,声音哽咽,高举着“大爱千秋浩气长存”、“千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英雄谭千秋永垂不朽”等白底黑字条幅,迎接他们的好儿子。一些中学生拿着自己折的千纸鹤,站立在英雄回家必经的路旁,为英雄默默祈祷。
护送英雄遗物的车辆远远地驶来,乡亲们放起了鞭炮。这段平时只需10分钟的路程,整整走了半个小时。
71岁的***亲黄春秀,在17日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后,一直悲伤大哭,让人撕心裂肺。在老人的心里,谭千秋是5个孩子中最听话、最孝顺的一个,每次寄钱回来,都要叮嘱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她感叹儿子从小就善良,对于儿子为保护4名学生而献身,老人显得很宽慰,只是不断地哭叹:“他为什么走在我的前头啊!”
82岁的谭先桥老人两鬓斑白,神情凝重,眼角泪珠翻滚。他是看着谭千秋长大的,在他眼里,流露出的是悲伤和自豪:“这后生从小待人谦和,特别爱学习,一直是村里孩子的榜样。”
祁东县县长曾祥月将5万元慰问金交给了谭千秋妻子张关蓉的手中。
白发三千丈篇4
突如其来的婚变,让她从云端跌入谷底。经过两个多月的斗智斗勇,苏晓琳终于撕下了丈夫高逸飞伪装的面具,一个弥天大谎被揭穿――“穷丈夫”竟是千万富翁,并且婚外有巢!
她如何打赢这场离婚官司呢?
婚姻突变委曲求全无退路
1994年,年仅21岁的苏晓琳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市某小学任教,两年后,经人介绍与某建筑公司职员高逸飞相识。苏晓琳苗条靓丽、性情温和,与她同龄的高逸飞英俊潇洒、文质彬彬,两人一见钟情。
1997年,这一对有情人牵手踏上婚姻的红地毯。刚结婚时两人薪水都不高,女儿降生后生活更显得有些拮据。高逸飞见妻子每天算计着花钱,一年到头也舍不得添一件新衣裳,很是心疼。于是,1998年的一天,他说服妻子,辞职下海创业。苏晓琳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全力支持丈夫。没过多久,高逸飞在承揽的建筑工程中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并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出任总经理。
丈夫的事业越做越大,苏晓琳一家很快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生活变得富足舒心。贤惠的苏晓琳每天白天安心上班,下班后全力侍候丈夫和女儿,从不过问丈夫公司的经营情况。但日子一长,她心里慢慢产生了疑惑:丈夫究竟挣了多少钱,自己一点儿都不知道;最令她不解的是,身为哈尔滨某房地产公司老总的丈夫,每月只是按时给她两三千元的生活费,再也不肯多拿――分钱回家。
在饭桌上,苏晓琳有时会问丈夫公司经营状况好不好,有多少利润,高逸飞总是以各种理由设法回避类似话题,一再解释钱是赚了一些,但资金已经全部用于公司的经营了。他信誓旦旦地告诉妻子:“我会让你幸福,你只要做好‘贤内助’就行了。公司的事儿你不懂,最好别问。好吗?”
丈夫的话让苏晓琳释然。女人嘛,应该是丈夫的坚强后盾,温馨的小家就是他的港湾,丈夫在外面打拼很辛苦,自己要做好贤妻良母的角色,别让丈夫分心……从此,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相夫教女上,不再过问丈夫的经营情况。
时光如水,无声无息地流淌着。2004年秋天,爱的乐章里突然出现了不和谐音。那天,是苏晓琳的生日,丈夫答应带她去买一件她心仪许久的大衣,她为此请了两节课的假,提前来到了丈夫的办公室。
丈夫正巧不在,她无意中瞥见丈夫的办公桌上,一沓杂乱的文件中露出红色的一角,她信手抽出,原来是用粉红色信纸叠成心形的一封信,打开一看,信的内容更让她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一个署名为“芳”的女人写给丈夫的信,从头到尾都是热辣辣的肉麻字眼,描述着她对他的爱意,还相约与他共同走完一生……
苏晓琳直看得怒火中烧、手脚冰凉。又等了一会儿,丈夫仍未回来。她忍住没有声张,将那封信悄悄收了起来,离开了丈夫的办公室。苏晓琳很有教养,她没有大吵大嚷,也没有惊动任何人。直到几天后,夜深人静、孩子入睡了,她拿出了那封信,让丈夫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看到“情书”在妻子手上,高逸飞先是很惊讶,但很快恢复了常态。他语气减恳地对妻子解释,那个女人名叫郑芳芳,是他生意上的一个合作伙伴,郑芳芳这两年一直在热烈地追求他,他迫于两人的合作关系,一直不敢生硬地拒绝她……丈夫信誓旦旦地向妻子保证,自己和郑的关系绝对清白。
想到丈夫除了出差都按时回家,每月按时给生活费,没有任何出轨的迹象,苏晓琳相信了丈夫的解释,但这封情书却被她偷偷地保留了起来。
动荡的家再次宁静下来,幸福重新延续……
2005年初,苏晓琳的父亲突发脑梗塞住院,她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照顾父亲。这时,丈夫以工作忙为由,逐渐减少回家的次数,有时竟一周不归。一门心思扑到父亲身上的苏晓琳,并未因此怀疑丈夫。
7月中旬的一天,苏晓琳从父亲住处回到家时,看到桌上赫然摆放着一份《离婚协议书》,她惊讶地注视着坐在沙发上的丈夫,请他作出解释。
高逸飞神色坚定地说:“我想了很久,我们离婚吧!”
“为什么?是因为我最近照顾爸爸而忽略了你和女儿吗?如果是,你为何不早点提醒我?”半晌,苏晓琳问丈夫。
高逸飞回答说:“不是因为这个,而是我们之间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我现在负债累累,住房和孩子都归你。如果不同意,你就等着跟我一起承担债务吧!”说罢,将那一张薄纸递到了苏晓琳的面前,转身出了家门。
捧着协议书,苏晓琳泪如雨下,相识相恋的一幕幕涌上心头。她不明白多年来恩爱情深的丈夫为何突然变脸,也不明白生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意外……
“逸飞,为了女儿,我不想离婚。你说我哪儿不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我改。”苏晓琳带着女儿找到了丈夫,然而母女俩的眼泪并没有打动高逸飞。
“别说了,必须离。限你半个月时间考虑,否则生活费也别想要了!”
高逸飞扔下这句话,在女儿声嘶力竭喊“爸爸”的呼唤声中,头也不回地走了。接下来,高逸飞几乎天天都问苏晓琳签字了没有。苏晓琳本想拖几天,让彼此都冷静下来,再问清楚丈夫要离婚的缘由。然而半个月过去了,丈夫依然不回家,也拒绝跟她谈,苏晓琳这才明白丈夫铁了心要离婚,感觉溯了―样,绝望得几乎自杀,但为了年幼的女儿,她最终放弃了那个可怕的念头。
苏晓琳夜夜以泪洗面,她闹不明白,好端端的丈夫,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呢?
惊人发现丈夫竟是千万富翁
苏晓琳心存最后一丝希望,对高逸飞说:“为了女儿的健康成长,也为了我们自己能冷静下来好好考虑彼此的将来,我希望不办离婚手续,先分居……”
没想这番话再次惹恼了高逸飞,他气急败坏地说:“怎么着?你是想赖我一辈子,还是想多分点家产啊?实话告诉你,别做梦了!现在公司严重亏损,负债累累,真要打官司,说不定你还得替我还一半债呢。你想清楚,赶紧签字。”
丈夫的这番话反倒提醒了束手无策的苏晓琳。她想:丈夫下海这几年一直都很成功,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负债累累?他到底赚了多少钱,自己根本不知道……
苏晓琳如大梦初醒。她不再悲伤,一边以照顾生病的父亲为由,稳住丈夫,拖延签字时间,一边开始着手调查丈夫的财产状况。
8月初的一天,苏晓琳因事去公司找丈夫,到了门口却被告知该公司年初已搬迁。此刻苏晓琳如梦方醒,丈夫早已将公司易址,为离婚做足了准备。从不过问丈夫生意的苏晓琳甚至连丈夫公司名称都说不出来,一时间调查无从下手。
回家的路上,心情沮丧的苏晓琳无意间路过网吧,她突然想起,丈夫曾提起过他们公司为了制作网站花了不少钱。苏晓琳突然脑中灵光一闪:互联网上一定有丈夫和他的公司的相关信息!
苏晓琳根据丈夫单位的电话号码查询到了公司的全称,然后试着将公司名称作为关键字输入了互联网上的一个搜索引 擎,随后进入了该公司的网站,获取了该公司展示给公众的信息。随后,苏晓琳又将丈夫的名字作为关键字进行查询,搜获了更多信息,在另一家公司的网页上,赫然写着法人代表就是高逸飞!换句话说,丈夫已经开了两家公司,而不是他宣称的一家。这一切,她以前浑然不知!
与此同时,苏晓琳悄悄在丈夫的朋友圈子里侧面了解情况。最终,丈夫的一个生意伙伴在听完苏晓琳的泣述后,为她掬了一把同情泪,偷偷向她透露了一些高逸飞现在公司的概况、地址及几个大客户的名单,为她以后的调查打开了通道。
那天,细心的苏晓琳还在这个生意伙伴的手中,意外看到了一张由丈夫公司签发的支票,她偷偷纪录下了银行账号。
更加有力的一份基础信息是,苏晓琳借整理家中物品之机,将所有可能藏东西的地方都检查了一遍,包括丈夫的书和旧报纸,果然在一本旧书里发现了线索:丈夫的一份申请开办新公司所需资料的复印件,上面显示时间就在2005年年初。
此时,苏晓琳意识到高逸飞闹离婚早有预谋,一切都按计划悄然进行着,他利用了她的善良和贤惠,一边与那个叫郑芳芳的女人保持着密切的情人关系,蒙骗她和女儿,一边悄悄转移公司和财产,以便离婚时独吞……
弄清事实真相后,苏晓琳不再沉默,决定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律师的帮助下,高逸飞的财产调查工作开始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全面展开。当空壳公司逐一被排除后,高逸飞的两家有雄厚实力的公司浮出水面。苏晓琳和律师在工商管理部门对这两家公司提档检阅后发现,其中一家公司的注册资金为1600万元,其中高逸飞出资1000万元。相关信息显示,不久前高逸飞已经将这份股份转让,获得了千万元以上的转让费,并将所得投入到另外一家公司。
同时,在税务部门通过查询另外一家公司的纳税金额,大致算出了它的营业额;在银行方面,也了解到了这家公司大体的资金流动情况。通过专业人士对该公司账户的资金来龙去脉的调查分析发现,高逸飞所在公司账户中的流动资金超过百万,与他自称的“负债累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面对调查结果,苏晓琳大吃一惊:“穷丈夫”竟是个不折不扣的“千万富翁”!
她嘲笑自己:“女人当贤妻良母没有错,但对薄情丈夫而言,就是愚蠢!夫妻财产共有,可我不知道具体数额……一切还来得及,看我的吧!”在一项项证据面前,苏晓琳看清了丈夫丑恶的一面,同时也坚定了她继续查下去的信心。
与此同时,高逸飞还在沾沾自喜,自以为已经将财产成功转移,一切都天衣无缝。
接着,苏晓琳开始了对高逸飞不动产情况的调查。
苏晓琳回忆起自己所见过的资料中,家中的一个产权证上写着丈夫的名字,地址是道外某小区。当时丈夫说是帮朋友保管,她相信了,但现在她不信了。随后,苏晓琳和律师开始趟外区的各个小区查询。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天后,他们果真查出某小区有两套“高逸飞”名下的门市房。通过到房产管理部门取证,高逸飞的这两套门市房产总价值超过200万元。
苏晓琳对律师回忆说:“高逸飞最少开过五辆车,他说都属公司所有,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买的。”在律师的建议下,为了弄清楚车的所属权,苏晓琳悄然出现在丈夫单位附近,将高逸飞开过的每一辆车及车牌号都拍摄下来,然后在交警部门的配合下,取到了高逸飞以个人名义购买了三辆小轿车的证据。
苏晓琳的调查一步步地深入,并且击中了高逸飞的软肋。
铁证如山聪明妻子夺回600万
最让人感到震惊的事实是,苏晓琳在对高逸飞财产的调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丈夫的家外家,那里住着那个对她丈夫“情深似海”的“二奶”郑芳芳以及已经会说“叔叔阿姨好”的非婚生孩子!
那天,苏晓琳正躲在丈夫公司门口拍摄汽车照片,正巧赶上丈夫开车出来。苏晓琳没有声张,随后打了辆出租车跟了上去。没过多久,出租车带她来到了一片陌生的楼区,她看到高逸飞下了车,快速地奔向一扇单元门前的一对年轻母女。
苏晓琳的视线模糊了。这样的亲昵场面她太熟悉了,多年来,丈夫每次下班也这样奔向她,但现在他奔向了另一个女人……
原来这样,这大概才是他要离婚的真正原因吧!
在苏晓琳的泪眼中,那“一家三口”亲亲热热,有说有笑,手拉手一起去前方的“肯德基”。这么多年来,她和丈夫每周都会陪女儿去一次“肯德基”,也这样手拉手……回过神来的苏晓琳擦了擦眼泪,没有下车,而是悄然跟过去,静静地守候在一旁,直到这“一家人”吃饱喝足,高高兴兴地一起回“家”。
当然,她没忘记用相机把这一切都真实地记录下来……
经过暗中调查,苏晓琳才知道,那个女人就是曾给丈夫写情书的郑芳芳,他们已经暗中来往了好几年,并且有了一个女儿。猜想得到证实,苏晓琳释然了!
当苏晓琳和随行人员径直敲响他的“家”门时,屋内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吓得叫了一声“爸爸”,一下子扑到高逸飞的怀里。
面对“从天而降”的妻子,高逸飞先是一惊,然后镇定地说:“你来干什么?”
“你说呢?你为何在这里?”苏晓琳冷冷地说。
“我愿意,我已经提出离婚,我跟谁你管得着吗?”高逸飞的态度依然蛮横。
小女孩长相酷似高逸飞,所有的答案已经不言而喻。双方的对质被清晰录下,“婚外巢”的生活被真实拍摄下来……
苏晓琳走后,一直态度强硬的高逸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得知妻子已经掌握了大部分财产情况,并且调查还在进行时,高逸飞变得越发紧张,一贯目中无人的高逸飞怎么也想不到外表柔弱的苏晓琳竟然如此聪明,这么厉害,竟然可以找到那么多证据,让他害怕,也让他佩服。
第二天,高逸飞主动拨通了苏晓琳的电话,说:“都怪我一时糊涂!现在才想通,一切都算我的错,你原谅我吧!我答应你,我们不离了,不离了……”
听完丈夫的话,苏晓琳感到分外恶心。她明白丈夫当然不是回心转意,而是心疼财产!这时的苏晓琳格外清醒:这样的男人,不要了!一切该结束了。
高逸飞得知妻子铁心离婚后,开始了新的打算。他明白情况对自己非常不利,苏晓琳已经掌握了他大部分资产证据,加上婚外隋的过错,如果她主动告诉法庭,法庭有可能将大部分资产都判给苏晓琳,并让他承担重婚罪的刑事责任!
狡猾的高逸飞妥协了。他主动找到苏晓琳,主动提出将已被她查实的两套门市房和现有住房,外加另一套门市房,共四套房及现金总计600余万元的财产分给苏晓琳,作为双方离婚的条件。
苏晓琳经过咨询得知,仅三套门市房每年的租金收入就可达到近80万元,而600万元也已经接近高逸飞财产总数的一半,她和女儿从此有了物质保障。
好了,将这样的男人“弃之如敝屣”后,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苏晓琳接受了高逸飞的离婚条件,并委托律师起草了离婚协议,于2005年10月10日立案的当天,通过法院下达民事调解书,与高逸飞解除了婚姻关系。
白发三千丈篇5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常说做事要谨慎细心,因为即使是很小的失误,都可能会招致巨大的损失,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毫”“厘”“丝”“忽”在我国常用来计量很小长度。“厘”的汉语意思是“极其微小的”,因此,中国古代“厘”不仅用作长度,还常用作面积、质量、利息等单位。“毫”在汉语中表示毛发,毛发的直径是非常细小的,我们常用“洞察秋毫”来形容一个人眼光的敏锐,心思的细腻。比“毫”还小的长度单位是“丝”,“蛛丝马迹”便是用来指一些常被人忽略的证据和线索。“忽”是比“丝”还小的长度单位,已经没有象形的物品能够比喻这个单位的细小,只能用意会的“忽”字来表示古人认知中难以形容的细微长度,如成语“倏忽之间”表示那转瞬即逝的时间。1厘在数值上远远小于1厘米,1厘米=30厘,而“十毫为一厘、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那么可想而知“毫”“厘”“忽”“丝”表示的长度有多么微小了。这四个计量单位合在一起也组成了一个成语“毫厘丝忽”,用来表示极其微不足道的事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相传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迹能够透入木板“三分”,这也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后来我们常用它来比喻分析问题十分深刻。“十厘”为“一分”,“三分”就是1厘米。墨迹能深入木板1厘米,可见王羲之的笔力深厚。“寸”也是我们常用的单位,“一寸”等于“十分”,相当于1/3分米,在摄影小我们用它计量照片的大小。在语言中我们用“鼠目寸光”来形容一个人的眼光狭窄,只顾眼前利益,不计后果;我们用“寸步不离”形容一个人对其他人或事物的照顾和守候。“寸”字的来历十分有趣,在手腕往下一寸是中医诊脉的地方。
比“寸”大的长度单位是“尺”,“一尺”等于“十寸”。“尺”这个单位也与人体有关。它是人手腕到肘的距离,“尺”常和“寸”连用,“尺寸之功”是刈‘自己所立功勋的谦辞。另外还有一个和“尺”相近的字“咫”。“咫”指的是古代女1女把手掌展开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现在所说的“一柞长”。“咫尺天涯”“近在咫尺”都足用来形容并不遥远的距离。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丈”是中国古代计量大尺度的长度单位。古代以成年男子的身高为“一丈”,所以称男子为“丈夫”。随着时间的推移,计量单位也在不断演变,最终规定“一丈”等于“十尺”(3.33 m)。《三国演义》里说吕布“身长一丈”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丈”这个单位常用来形容高和远的距离。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到“天台十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个“丈”字,山就凸显得格外高大险峻。另外古人有言“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无论树木长得多高,最终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乡的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古代用来计量城郭之间的距离就要用到“里”。前面所讲到的单位之间都是10的倍数,而“里”比较特殊,1里等于150丈即500 m,2里就等于1km。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1公里。旧上海的南京路由于生活着很多洋人被称为“洋场”,它由东到西约5 km,是上海最早出现现代都市文明的地方,之后迅速成为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蜚声中外,渐渐,人们便用“十里洋场”来指代繁华的上海。
白发三千丈篇6
2007年10月23日早上,伍德-达威尔和斯坦因・比妮徒步到美国著名的原始山林保护区怀特山脉游玩。32岁的比妮是哈佛大学考古学专业在读博士,31岁的达威尔是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三年级研究生,两人已于2007年8月15日结婚。
怀特山脉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和缅因州交界处,方圆3千多平方公里。这里高山险峻,丛林密布,主峰达1916米,垂直山谷深达千米。一年中,6月至10月是观光最佳时期,其他时间山脉都被厚雪覆盖着。
达威尔夫妇准备好登山绳、水、食物以及急救药品后,开始向山峰进发了。下午3点多钟,他们到达一座高千米的山崖上。看到悬崖边有棵姿态优美的油松,达威尔卸下登山包,请妻子为他拍照,为了取得更好的拍摄角度,达威尔坐到一个斜伸出来的树枝上,不料树枝突然断裂,达威尔摇晃着向后倒去,随即坠入了悬崖。
比妮被这可怕的一幕惊呆了,她惊恐地大叫着丈夫的名字,往悬崖边靠近,探头向下张望,听到了丈夫断断续续地呼唤她的名字。比妮仔细一看,发现丈夫是被一根山藤挂住了。山藤长在峭壁上,主干足有碗口粗,虬枝盘伸。达威尔面部朝上,左手紧紧抓住山藤,右手无力地下垂,双脚本能地钩在山藤上,他的身下就是深达千米的深谷。
比妮大声鼓励丈夫要坚持住,她会把他救上来的。此处的山区地势险要,三面绝壁,比妮根本无法靠近达威尔。比妮拿出放在背包里的手机,值得庆幸的是手机有信号。比妮连忙拨打美国高山联合救援中心的求救电话,由于无法说清所处的具置,救援人员只得派直升机沿山崖进行搜寻排查。
比妮趴在崖壁边大声地对达威尔喊:“你要坚持住,救援人员很快就来了。”迭威尔一直挂在藤条上,他左腿的灰白色运动裤已被撕开,腿上有一条长长的伤口。达威尔说:“我的腿还在流血,我怕撑不了多久了。”达威尔的身体不断地摇晃,比妮焦急不已,这样耽误下去丈夫极有可能支撑不住。此时已是下午4点,天色逐渐黯淡下来。
妻子勇下悬崖救夫
比妮开始施救,她打开达威尔的背包取出一条登山绳索,打算把绳索放下去让达威尔爬上来,可是迭威尔的右手已骨折,根本无法用力。比妮决定制作一架树梯来接近达威尔,这样,她不仅有机会为丈夫包扎伤口,还可以扶助他顺着梯子爬到山顶。
比妮来到大树旁,用随身携带的瑞士***刀将一些树枝锯下来,把树枝截成多个长短一致的短棍,然后将带来的绳索剪断扎成树梯。树梯做好后,她又砍了几条又长又粗的藤条,用藤条把树梯绑在大树上固定住。天空下起了小雨,山地变得滑滑的。比妮把梯子沿着靠近达威尔一侧的崖壁放下去,随后顺着树梯慢慢往下走。达威尔吃力地喊道:“不要这样做,太危险了!”比妮并没有退缩。担心看到深谷会产生恐慌心理而影响下梯安全,比妮极力抬头朝上看,每下行一步她就停下来深深吸一口气、由于沾上了雨水,藤条的表面很光滑,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坠八悬崖。
就在比妮距离达威尔还有3米的时候,她的左脚在横木上滑了一下,导致双脚都脱离了树梯。比妮的双手紧紧抓住头顶上的一根横木,两脚惊恐地探寻着梯木,瘦弱的身体在风雨中不停地摇晃。
“比妮,身体不要晃动,停下来!”达威尔的一声提醒让比妮很快安静下来,她停止了挣扎,树梯也随即停止摇晃,很快,比妮的双脚又踩到了树梯,她弓起身子,颤颤巍巍地顺着树梯往下走。
大约过了20分钟,比妮终于靠近了达威尔。“亲爱的,你还好吗?”比妮的眼里闪着泪花。达威尔担忧地说:“太危险了,你不该下来的。”“我们一起爬上去。”比妮向丈夫伸出一只手,试***拉着丈夫登上树梯,可是丈夫的状况远比她想像的糟糕。达威尔的左腿伤口还在流血,右手无法动弹,剧烈的断骨疼痛将他折磨得生不如死?
“比妮,你快上去,等雨下大恐怕你就上不去了。”达威尔苦劝妻子“既然你不能爬上去,我就在这里陪你,一块等救援人员。”比妮坚定地说。“不,你不能在这里等死!”达威尔吼了起来。“达威尔,不要再说了,我是你的妻子,我们怎么能分开呢,再说我们还可以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啊。”
比妮靠近丈夫,用携带的止血药和纱布给丈夫包扎伤口:她从树梯上把一只脚探到达威尔攀住的山藤上,小心翼翼地骑坐在上面,从包里取出预留的几截绳索把丈夫的双腿和腰部绑在藤干上,防止他掉下悬崖。
就在比妮想办法为丈夫固定手臂断骨时,树梯被山风来回吹打到崖壁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很快,树梯绑结点的绳子松散开来,横木陆续散架掉落。比妮惊恐地看着丈夫哭了起来:“我的上帝,这可怎么办?”
由于达威尔失血过多,加上体力消耗很大,他甚至要失去抓握藤干的力气了。雨还在下,山问的气温越来越低,比妮脱掉上衣盖在冻得发抖的丈夫身上,让他御寒、遮雨。为防止丈夫昏睡,她大声对丈夫说:“每次开车的时候,你总要我唱《我心永恒》,这次我们一起唱吧。”夫妇俩一边流泪一边哼唱起来:“我心与你同往,与你相随…为着生命的最后一刻,不愿失去,直到永远……”
经历了长时间的重负,加之狂风的吹摇,支撑夫妇俩的山藤开始慢慢下垂。植根于峭壁上的山藤根部开始松动,石块和山土坠落,这让达威尔夫妇紧张万分。比妮脸色煞白,紧紧抓住达威尔的手臂:“山藤不能承受我们的重量,上帝啊,怎么办?”
把生的希望留给丈夫
达威尔努力保持清醒的状态,鼓励比妮:“相信好运与我们同在!”比妮绝望地哭了起来:“仁慈的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存在,就请再多给我们一点时间吧……”达威尔柔声地说:“坚持下去,我们都会活下去,我们还要生宝宝呢。”比妮亲吻着丈夫的手背泪如泉涌:“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永远爱你。”
此时,山藤根部周围的岩石出现了裂缝,情况越来越危急。达威尔对比妮说:“你听我说,我已身受重伤,活下去也是个废人,我们两个不能全部死去,必须有一个人活着……”达威尔请求比妮把他腿上的绳索解开,比妮顿时明白了他的心意,她死死地拉住丈夫大哭:“不,你还年轻,必须活下去!”达威尔心痛得说不出话来。
比妮平静下来,她红肿着眼圈恳求丈夫:“亲爱的,你要活下去…・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妻子。”达威尔浑身颤抖,大口喘息着。比妮沉默片刻,忽然松开双手纵身一跃,向千米的深谷飘落而下。达威尔歇斯底里地悲呼:“不!比妮……”
下午4点30分,救援直升机终于出现在达威尔头顶上空,达威尔被救上山崖。随后,救援人员打开探照灯在山崖谷底寻找比妮,经过近3个小时的搜索,在谷底的一条山涧旁找到了比妮的尸体。比妮的左手死死攥着一样东西,那是为丈夫包扎伤口用过的半截纱布……
白发三千丈篇7
百丈漈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境内,处洞宫山脉,自古就有“一漈百丈高,二漈百丈深,三漈百丈宽”的说法。若非亲身体验,真的难以想象人间居然有如此的美景。 暑假期间,我们几家人结伴去游百丈漈。沿着石板小路,一路上鸟鸣声不绝于耳,十分动听。微风习习,树叶随风拂动。路旁奇石怪岩,险峰幽洞,有种古色古香的气息。身旁还有一条小溪,清澈见底,潺潺流动。忽闻如雷贯耳之声,向前走百余米,只见一条极宽的“大银链”悬挂山间,这就是三漈,以幽深见长。漈旁有一高台,台上有石亭,唤作“陶然亭”。滩上多巨石,传说女娲造雁荡山,吕洞宾造百丈漈与女娲相比,造就了一漈、二漈,女娲得知,便化为女人下凡,此时吕洞宾正赶着大群巨石创造三氵祭,仙法被女娲所破,巨石就散布在溪边。 一路迎着溪流,拾级而上,峰回水转,我们来到了二漈,二漈以奇险著称。瀑布一泻千里,如同千万匹白色骏马破云而下,又如一条极长的银色绸带悬挂于峭壁之间,瀑流飞溅,一串串水珠飘洒出去,如同晶莹美丽的珍珠,又如巨龙吐沫,颇为壮观。那声音犹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震耳欲聋。瀑布倒泻下来,跌入一个深潭,唤作“龙潭”,方圆约五亩,平如镜,绿如碧。瀑布的后面有一个长几十余米的岩廊,廊中观瀑,瀑流如帘,细细的水珠拂在脸上,十分凉爽,有花果山水帘洞之意境。 走到半山腰,便闻见如铜钟般的巨响,山路一转,就看见一条长百余米的银色“巨龙”怒吼而下,跃入水中溅起巨大的浪花,这就是一漈,有“天下第一瀑”的美誉,以雄壮闻名。仰望瀑布,三面绝壁如削,直插云天。俯瞰壑底,如见玄冥地狱,惊心动魄。古人用“浪滚银河千壑外,被翻赤壁万山巅。夏日云散漫天雪,冬季雷轰入地泉。”的诗句来赞美一漈。在阳光的照耀下,峭壁呈银色,闪闪发光,异常美丽。 从一漈到顶峰有两百多米高,山岩陡峭,脚下是百丈深渊,又有藤蔓杂草相阻隔,十分难行。我们爬得汗流浃背,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顶峰。山顶上有一座亭,名曰“知风亭”,坐在亭里,一阵凉风袭来,说不出多么惬意,站在山顶上,极目远眺,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白发三千丈篇8
那个瞬间,他张开双臂……
5月12日下午,巍巍曙光山下的东汽中学一派祥和,花丛掩映间,教学大楼里传播着先进的文化知识;绿柳依依中,同学们在***书馆里尽情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1点50分,一向严肃的谭千秋老师夹着***治课本走进了高三(1)班的教室,开始给孩子们上课。
东汽中学是国家大型企业东方汽轮机厂创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谭千秋是该校的教导主任,兼任***治老师。5月12日那天早上,谭千秋跟平常一样,6点起床,给小女儿谭仙子洗漱穿戴好后,又带着仙子去外面散了一会步,然后便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
***治课虽然有时枯燥,谭千秋的课却讲得绘声绘色,风趣幽默,不时引起孩子们的欢笑声。
谁知,这种祥和、平静和充满欢乐的课堂会在一瞬间变得面目全非:就在第一节课快要结束时的14时28分,地面突然摇晃起来,同学们的尖叫声划破校园原有的宁静――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了。
看见教室开始摇动,正在上课的谭千秋马上挥着手说:“同学们,地震了,快跟着我往楼下跑!”同学们在他的指挥下,沿着楼梯蜂涌而下。这时,后面的同学喊了一声:“教室里还有几名同学……”听了这话,谭千秋马上折转身,从三楼返回四楼。高二(1)班的教室里,刘红丽等四个同学没有在有限的时间内逃出,正在哭着,谭老师忙对他们大声说:“不要哭了,快出来跟着我下楼!”然而就在此时,大约已经摇了1分钟的大楼突然从中间裂成两半。由于裂缝在楼梯边,逃生的路被堵上了,谭千秋连忙叫孩子们躲在课桌下面。
由于太过惊慌,孩子们将课桌挤翻了。眼看头顶的水泥预制板随着震动发出可怕的“嘎、嘎”声,随时可能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千秋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张开双臂扶正课桌,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孩子们。就在此时,上面的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一下子压在了谭千秋的身上……起先还惊叫连连的孩子们顿时被砸起的灰尘呛得咳嗽不已,有人绝望地放声大哭,有人开始竭力地呼救。
“红丽,不要喊了,也不要哭了!哭和喊只会更添心里的恐怖!”也不知过了多久,刘红丽听到了谭老师梦呓般的声音:“不要哭,男同学要坚强,女同学要坚韧!”谭千秋说,坚强、坚持,是成功获救的基本条件,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才是求生之道。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被深埋在废墟中的谭千秋和4个学生,努力地坚持着。幸运的是,两个水泥板呈三角形地挤在一起,给他们5个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空间。
就在这时,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刘红丽的大腿被一块突然挤过来的尖利物品刺破了,很疼,血也流了出来,她再次惊叫并哭喊了起来。
“红丽,红丽,你伤得很严重吗?”听见刘红丽哭了之后,谭千秋焦急地问道。
刘红丽心惊胆战地说:“不是很严重,可是我就是很害怕!老师,我很害怕!”
“不要害怕,只要伤得不是很严重,就要忍着,哭是没用的,一定要冷静,坚持,只要坚持就有生的希望!”
怕刘红丽和田刚他们坚持不住,谭千秋时不时地鼓励他们,给他们打气。但是谭千秋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了,这时田刚察觉有一股热热、粘粘的液体从什么地方流下来,流在他的脸上。他用手摸了一把后放在鼻子处一闻,顿时惊骇不已:这是血啊!谁的血呢?
“红丽,是你伤了吗?怎么有血呢?”田刚问道。
“我身上没有受伤啊!你说哪里有血了?”刘红丽说。
“付强,是不是你受伤了啊?”田刚又问道。付强也否认了。这时田刚猛然意识到,受伤者可能是谭老师:“谭老师,是不是您受伤了啊?”他带着哭腔问谭千秋道。
听了田刚的问话,谭千秋慈祥却低沉地回答:“我手臂的皮给蹭破了,是受了一点儿小伤,不过不要紧的,你们别难受啊!这么大的地震哪能不受一点伤呢?无论是我受了伤,还是你们受了伤,都一定要沉住气,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其实谭千秋老师哪里是受了一点儿伤,他的右手臂早已经被一块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了,他是怕自己受伤的情况影响学生们的情绪,让学生们变得更恐慌,才会装作若无其事……
最后一课,他用生命讲授……
血越流越凶,尽量不露声色的谭千秋还是变得越来越虚弱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小。刘红丽和田刚连忙询问谭千秋。
“我没事,能坚持的!就是有点困,有点渴!”谭千秋说:“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
刘红丽说:“老师,您困的话就先睡一会吧,睡一会精力会更好些呢!”她的话得到了田刚和付强、赵琳的赞同。但是谭千秋却说,他不能睡,他要坚持,要与他们一起跟恐惧战斗,等待救援到来。为了不至于睡着,他还让刘红丽、田刚他们几个不时地叫他一声,以赶跑瞌睡虫。
刘红丽和田刚他们后来才知道,当时谭千秋因为流血过多,身体也接近虚脱,所以,很困,很口渴。但是,他担心自己睡了后不仅不能给学生们鼓劲,让他们坚强地战胜恐惧,等待营救,还有可能自己一睡之后再也醒不来,给孩子们更添恐惧!因而他一直努力地坚持着!坚持着!
见老师的血仍然在一滴滴地落在自己的脸上、身上,老师的精力也明显不如先前,田刚的泪水流了出来:“谭老师,我猜您受伤一定很严重的,不然,平常声音洪亮的您怎么今天声音这么小呢?你可千万别出什么事啊!”
担心谭千秋老师在失血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睡着,且睡着后再也不能醒来,刘红丽和田刚他们4人每隔一会儿,便会呼叫老师一声。他们对老师虽然仅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但这句话却如同生死线上的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他们与老师的生命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
然而,谭千秋的精力仍然越来越差,声音也气若游丝了。刘红丽和田刚见状,哭出了声:“老师啊,您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坚持啊!”见谭千秋没有回答时,便用手敲击课桌,直到老师发出声音。
天越来越暗了,阵阵寒风吹过,气温直线下降,天上下起了暴雨。冰冷的雨水无情地浇在他们身上,将他们浇得瑟瑟发抖。更可怕的是,那些断壁残墙被雨淋了后,还在不停地坍塌、断裂……
这一次,田刚和刘红丽敲了很久的课桌才将谭千秋给敲出声来。
“孩子们,我没事的,放心……”谭千秋努力地回答说:“你们更要坚持!记住我的话!如果老师真有什么意外,这当是老师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吧!”
“不会的,老师,你不会有事的!呜呜……”孩子们都哭了:“老师,我们很喜欢听你上课,你一定要坚持啊!你说的,只要坚持就有生的希望!”
就在此时,又一个大的余震发生了,又一块水泥板砸向了他们,孩子们再次惊慌地哭喊起来。然而就在他们哭喊了一会之后,却又突然发现了异样――为什么谭千秋老师没有安慰大家、叫大家镇静呢?
“谭老师,谭老师?”孩子们纷纷呼唤起老师来,然而,他们的谭老师却再也没有回答。孩子们都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不停地呼唤着老师。
“同学们,别哭了,谭老师为了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已经牺牲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如果有机会被救出去的话,一定要记住他的这份恩情!”田刚对刘红丽等另三个同学说:“谭老师叫我们要坚强,要坚持,我们一定要听他的话,努力坚持,保存精力,等来援救!这么好的老师为我们牺牲了,我们不能让他白白牺牲,我们一定要争取活着走出废墟,把谭老师的故事告诉天下人!”
田刚的话让其余三个同学止住了哭声:老师给自己上的最后一课就是如何坚强、坚持。此后,四个孩子手拉着手,相互鼓励,团结一致,顽强地坚持着,虽然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挂了彩,又饿又渴,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经历了生离死别,他们反而更坚强了。
5月12日晚9时许,当救援人员挪开一块断裂的预制板时,他们看到了一个头发花白、后脑内凹、被砸得血肉模糊的老师趴在一张已经被砸变形了的课桌上,而在课桌下,有四个已经昏迷,但还有生命迹象,且看上去无大碍的学生,于是他们连忙将孩子们救出,并迅速送往临时医院抢救。这4个学生就是被谭千秋用身体保护而逃脱死神之手的刘红丽、田刚、付强和赵琳。而那位不幸遇难的老师就是谭千秋。随着4个孩子的相继苏醒,关于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也传扬开来。
那首情歌,让爱永恒回响……
5月13日凌晨,谭千秋的妻子张关蓉在焦急等待中安顿着小女儿谭仙子,当她听说学校有一个老师在死之前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四个学生时,很感动,虽然此时丈夫的消息仍然杳无音信,但内心焦急不已的她还是自言自语地说,东汽中学有这样的好老师,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没多久,她接到通知,让她去营救现场。她慌忙地将女儿交给同事,便冲了出去,一边跑一边在心里祈祷着,希望丈夫能够死里逃生,哪怕就是残废了,只要能生还,她也开心。然而,当她到了营救现场时,人们却以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她,并把她引向了操场的临时停尸处……看到丈夫的遗体,她扑上去放声恸哭:“仙子还这么小,你怎么舍得离开我们母女啊?你怎么这么狠心啊?”她用丈夫那沾满泥土的手不停地摩挲自己泪如泉涌的脸,哭得泣不成声。
那天晚上,张关蓉守着丈夫的遗体一夜哭泣,也一夜未眠。5月13日天蒙蒙亮之时,她便开始仔细地擦拭起丈夫的遗体。他将丈夫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轻轻拭去;细细梳理丈夫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丈夫是一个爱干净且讲究的人,她不能让丈夫身上有一点脏东西。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在地震中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记下了这一切,因而失声痛哭的张关蓉对之亲了又亲。
张关蓉一边哭一边絮絮叨叨地对谭千秋说着话:“老公,昨晚你没醒来,但你的手还软软的,因此我一直都在为你祈祷着,祈祷着能够有奇迹出现,可是你却一直都沉沉地睡着,没有醒来,你为什么不醒来啊?为什么这么贪睡啊?我轻轻地抚摸你的脸,你感觉到了吗?”张关蓉拉着谭千秋的手,呼唤他的名字,泪水很不争气地流了出来,滴在谭千秋的脸上。她知道谭千秋老师是一个爱干净的人,因而她的泪水滴在丈夫脸上之后,她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给丈夫擦干净。
谭千秋曾经对张关蓉说过他不喜欢她哭泣,因为那样的话,他会很心疼。可是,张关蓉看见丈夫血肉模糊的样子时,却怎么也坚强不起来,泪水总是流啊流。
继而,张关蓉又唱起了丈夫最喜欢听的那首名叫《难道》的歌:
“夜深时有没有人为你点上一盏灯
在你入梦后有没有人为你把手放平
当你伤心时有没有人为你擦干眼泪
在你失落后有没有人把你拥入怀中
……
难道你真的没有感觉到
你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难道你真的没有感觉到
我的爱不需要再说什么天荒地老”
相亲相爱的夫妻俩曾经无数次相拥着听这首歌,可是如今物是人非,那哭得不成调的歌曲以及凄惨的场面让在场的人全都落起泪来。
该给谭千秋换衣服了,张关蓉久久地注视着那个嵌入她灵魂深处的人的遗容,硬是强忍着悲痛,没让眼泪流出来。她一边给老公穿衣服,一边继续絮絮叨叨地述说着对他的思念:“你不喜欢我哭,我保证不哭,保证不哭!只将悲伤装在心里,在心里哭,心里撕裂般地痛!你就这样匆匆地走了,你说你要照顾我一辈子的,可是你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啊……”
整个过程张关蓉一滴泪也没有落下来,但是她身旁的老师、学生以及救援人员却全都感动得哭成一团。
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冲到谭千秋的遗体面前,扑通一声跪下了,哭喊着说:“谭老师,我对不起你啊!我曾经抽烟,你处罚过我,我还恨你,骂你是老古董,说你道貌岸然!你全是对我好啊,在关键的时候,你用生命保护你的学生,让我明白了一切!谭老师,你是天下最好的老师!我再也不抽烟了,永远不抽了,永远不惹你生气了,你醒来好吗……”这个人就是被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田刚同学。
见田刚跪在老师的遗体面前之后,刘红丽、付强、赵琳三个被谭千秋老师拯救的同学也齐刷刷地跪了下来……
白发三千丈篇9
鸳鸯溪为白岩溪中的一段溪流,长约14公里,溪流平缓,有直余个形状各异、水碧镜的深潭,供鸳鸯栖息戏水;溪岸各色野果累累,可供鸳鸯觅食,而山林中栖息着娄百只猕猴,当鸳鸯的天敌——老鹰出现时,群猴即嗷嗷嘶叫,提醒鸳鸯飞避密林岩洞或潜入水中,成为鸳鸯天然的“卫士”。因此,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成为鸳鸯栖息的乐园。第年秋季有娄百上千只鸳鸯从北方飞平这里越冬,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鸳鸯鸟自然保护区。
鸳鸯溪的主要游览景点有白水洋、鸳鸯溪、叉溪、水竹洋、考溪、鸳鸯湖等,其中景具特色的是白水洋和鸳鸯溪。白水洋一带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溪中三块巨石平铺水底,最在的块面积竟达4万平方米。水漫其石,仅深寸余,溪水清悠,波光潋滟,一片白炽,故称“白水洋”,亦称“水上广场”或“十里水街”。鸳鸯溪两岸峰峦叠嶂,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遍布山野。碧水潭中戏水的五彩鸳鸯,密林中嬉戏跳跃的猕猴,给这幽静的溪谷增添盎然微微生机,是一外奇绝的大自然旅游观赏点。鸳鸯溪一带还有一处为“漈水成烟”的百丈漈水帘洞,洞深穴秘,瀑帘挂壁,为全国五大水帘洞之首,其景色之奇丽,令人啧啧赞叹。
鸳鸯溪部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屏南县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处屏南、周宁、***和三县交界。总面积78.8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鸳鸯鸟保护区。
鸳鸯鸟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水鸟。鸳鸯溪长14公里,附近山深林密,幽静而清净,是鸳鸯栖息的好地方。每年秋季有数百上千只鸳鸯从北方飞来越冬,使这一带溪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鸳鸯,故屏南有“鸳鸯之乡”之美誉。
鸳鸯溪共分白水洋、鸳鸯溪、叉溪、水竹洋──考溪、鸳鸯湖等5个游览区。
白水洋游览区在鸳鸯溪上游,为鸳鸯溪四大景观之一,除溪流两岸的大小飞瀑和岩洞之外,最使人称绝的为“十里水街”,它是由三块平坦的巨石铺于水底而成,最大的一块达4万平方米。人行其上,水恰淹脚背,波光潋滟,一片白炽,故称“白水洋”。白水洋平坦宽敞,上面可骑自行车,可驾驶汽车。下游有一条50多米长的天然滑道,赤身下滑不伤肌肤,被称为“天然冲浪游泳池”。
鸳鸯溪游览区,该游览区为鸳鸯溪的中心景区,它以野生动物鸳鸯、猕猴和稀有植物为特色,融溪、瀑、峰、岩、洞、潭、雾等山水景观为一体,成为不可多得的综合性游览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百丈祭水濂洞”,它已列为全国五大水濂洞之首。清代宜洋武举张朝升称之为“祭水成烟”,它的特点是落差大、瀑面宽、水量足且不枯竭,并可进洞仰看水濂。
*厦门火烧屿导游词 ·日光岩导游词 ·武夷山龙川大峡谷导游词 ·永定土楼导游词-
叉溪游览区位于鸳鸯溪下游,它以数千亩原始次森林为主,辅以丰富多彩的河谷景观,主要景点是可与“百丈祭水濂洞”相媲美的“百丈祭”。
水竹洋──考溪游览区位于叉溪游览区西面,它以险峰、幽谷和黄山松为主要特色。
白发三千丈篇10
【关键词】李白诗歌 夸张 方式
【中***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15-01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峰,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想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李白诗歌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真正能做到“笼天地于袖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达到出神入化。丰富的想象给艺术构思插上了翅膀。他惊人的想象力和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分不开的。李白诗歌夸张手法的常用方式有这样几种:
一、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扩大夸张在李白诗歌中最为突出,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的首句“白发三千丈”,劈空而来,似大河奔流。从手法上讲,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样,都是以“三”、“九”等表示众多的虚数进行夸张。“白发”长至“三千丈”,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要多十倍,此句虽悖于事理,却含有至情,是诗人借白发之长来表自己愁思之深,它如雷霆,如潮涌,一下子便抓住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悬念。这类夸张在李白诗歌里还有很多,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用“雪花大如席”的夸张突出燕地奇寒,风光奇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这两句描写轻舟在那万重山急流中飞驰的轻快迅速——轻舟在江上驶,猿猴在岸上啼,只觉得江水两岸的猿声仍在耳中不停地啼着,而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李白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轻舟的飞快,从中可以体会到李白获赦后轻松愉快的心情。“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上云乐》)这些都是扩大夸张的典范。李白诗中缩小夸张虽不及扩大夸张多,但为数也不少。如:“楼船一举风波静,汉江翻为雁鹜池。”(《永王东巡歌》),说浩荡的长江水和汉水,对于永王李粼来说,只等于一个小小的雁鹬池。这是对李粼***威之盛,地盘之广的一种歌颂,抒发了自己希求效力于消灭安史叛***,平定中原的爱国理想,气概豪壮。“谁道此水广,犹如一匹练。”(《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浩瀚的汉水犹如一匹白绢,这都是空间方面的极度缩小。其它如:“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等。夸张手法的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它可以使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鲜明,可以使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得更突出,可以把自然界的景物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所以,夸张这种手法在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作家手里使用得更多。
二、夸张和想象的结合
李白常把奇特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至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些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的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在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我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蜀道难》中诗人更是以雄健奔放的笔调、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地山川的雄奇险要。这首诗里充满了大胆的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之辞在诗中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贯串全篇的旋律。此外,蜀山之高,可以迫使驾驶着太阳神车的六龙望而却步;这样的高山,就算是极善飞翔的黄鹤也不能越过,猿猴想攀援更是徒唤奈何。这里的山势那样的高峻,以至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天穹上的星辰,真是令人吓得气都喘不过来……这些突兀雄奇的想象、夸张,使得蜀山之高、蜀道之难被渲染得非常形象、非常突出,诗人的浪漫情感也被表现得非常强烈、非常动人。
三、夸张与比喻连用
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是李白书写炽热感情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两句不但夸张奇特,气势宏伟,而且比喻新奇、恰切,以有形比喻无形,化抽象为具体,变悖理为合理,因而在艺术的真实中产生了强烈的魅力,令人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描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银色的瀑布,飞一般往下奔流,一泻直落三千里,令人感觉仿佛是银河从那九重天的顶高处直落而下似的。诗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极写瀑布的高,水流的猛和流泉的白,是写瀑布壮丽景观的名句,充满着浪漫主义色调,充分表现了李白纵横不羁的豪气。另如“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等,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
李白诗中的夸张虽然奇特得惊人,却是合乎情理,有现实依据的,既是极度的夸张,有是高度的真实。由于李白充分发挥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从而使他的诗歌气势磅礴,壮丽多姿,如天风海涛,不可羁绊、不可束缚,成为浪漫主义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古代文学研究专题一),程郁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1 )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于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4 )
[3]《新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刘延乾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4 )
[4]《全唐诗》,陆义林,刘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