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怨情10篇

李白怨情篇1

摘要宫怨诗创作在唐代十分繁盛,后代研究亦多,但对其在历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则鲜有人提及。本文从历代唐诗选本这个角度分析唐代宫怨诗在不同时代的传播,统计出历代选家眼中的优秀宫怨诗人与宫怨诗作,并分析个中原因,以期对此类诗歌的研究有所推进。

关键词:唐诗选本 宫怨诗 传播 优秀诗人

中***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宫怨诗萌芽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至唐而大盛。《全唐诗》所存宫怨诗400余首,作家200余人,李白、王昌龄、王建、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都著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宫怨之作。这些宫怨诗在情感特征、主题价值、审美取向上的独特性引人注目,而其风格特征、诗体形式、艺术技巧则呈现出统一性与自足性。所有这些都昭示着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与精力。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宫怨诗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如对唐代宫怨诗在历代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拟从历代唐诗选本中宫怨诗的选录,一窥唐代宫怨诗的传播情况,并借此统计出最受欢迎的唐代宫怨诗,以期对此类诗歌的研究有所推进。

一 唐人唐诗选本中的宫怨诗

在唐代,各具特色的唐诗选本都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宫怨诗,下面以颇具规模且对后世较有影响的《河岳英灵集》、《御览诗》、《又玄集》、《才调集》四个选本为依据,分析各个选本选取宫怨诗的情况。

在唐人的各种唐诗选本中,殷的《河岳英灵集》专收盛唐诗,共选取唐开元、天宝时期24位诗人的诗作234首,是较具规模的一部唐诗选本,并以体现了新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气象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河岳英灵集》中,宫怨诗入选数量并不多,共有8首,分别为:崔国辅的《魏宫词》(朝日点红妆)、《怨词》(妾有罗衣裳)、《长信草》(长信宫中草);王维的《息夫人怨》(莫以今时宠)和《婕妤怨》(宫殿生秋草);王昌龄的《长信宫》(奉帚平明金殿开);常建的《昭君墓》(汉宫岂不死);祖咏的《古意二首》(夫差日***放)。这8首宫怨诗的入选都显示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今人叶持跃曾根据46种历代唐诗选本进行过统计,并以入选频数及评价指数为依据,得出盛唐时代的优秀诗人有16人,著名诗人有15人。其中,《河岳英灵集》中的常建、李白、王维、李颀、高适、岑参、崔颢、孟浩然、崔国辅、王昌龄、祖咏等12人均属于优秀诗人。而在这12位优秀诗人中,创作宫怨诗较多的李白、王维、崔国辅、王昌龄等6人中,又有5人的宫怨诗被选录,而选录的这8首宫怨诗在各个诗人的创作中,亦属上乘之作,尤其是崔国辅的三首宫怨诗与王昌龄的《长信宫》,屡屡被稍后的选本所录。可以说,唐代宫怨诗创作中的部分优秀之作在《河岳英灵集》中得到了展示,由此也体现了《河岳英灵集》的开创意义。而稍后的《中兴间气集》竟未选录一首宫怨诗。相比之下,《河岳英灵集》在题材方面的兼顾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河岳英灵集》在选录宫怨诗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如,李白、戴叔伦二人的宫怨诗,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当引人注意,但《河岳英灵集》却未选录。与后世的选本相比,《河岳英灵集》的这一缺陷尤为明显。

成于中唐元和后期的《御览诗》是现存少数颇有规模的唐人唐诗选本之一。原本一卷,共30人,收诗310首,现存286首。所存诗的数量与《河岳英灵集》相差不多,收录宫怨诗13首,所占比例亦和《河岳英灵集》相当。但分析一下总体情况则可以看出《御览诗》与《河岳英灵集》不同的审美情趣。如:在选题方面,《御览诗》有感兴之作116首,艳情之作54首,边塞之作52首,酬赠送别之作51首,此外,尚有歌功颂德之作13首。从选诗数量上来看,《御览诗》吟咏女性之作(亦包括宫怨诗)最多,从中可见时人对此类题材的喜爱,这也与当时的创作实际相吻合。而入选的宫怨诗与《河岳英灵集》无一首重复,体现了《御览诗》编选者独特的审美观。为《御览诗》编选者所青睐的是下列诗人的宫怨诗:皇甫冉的《班婕妤》(由来咏团扇)、《班婕妤》(花枝出建章)、《秋怨》(长信多秋气),以及刘皂的《长门怨》二首。另外,不被《河岳英灵集》所选的杨凌的《明妃怨》,也被《御览诗》编选者选中。而这三人的宫怨诗也被其后众多的唐诗选本所选。可以说,《御览诗》的选诗风格以轻艳为主,偏爱齐梁诗体,从宫怨诗的入选情况来看,体现了选家对这一类诗的重视。

《又玄集》是晚唐韦庄的唐诗选本,选录的宫怨诗时间跨度较大,从盛唐到晚唐均有选录,除王昌龄的《长信宫》(奉帚平明金殿开)、杨凌的《明妃怨》、刘皂的《长门怨》(泪滴长门秋夜长)、崔国辅的《怨词》等再次被选录外,其他如元稹的《连昌宫词》、韦应物的《送宫人入道》、刘德仁的《悲老宫人》、于武陵的《长信宫》、杜荀鹤《春宫怨》等,则都是韦庄的首次发现。这些前人未选录的宫怨诗不但被韦庄所选录,在后世也多次被选录。

在唐代,另一部较有规模的唐诗选本为《才调集》。该选本为五代韦编选,共收录唐诗1000首,可以说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人唐诗选本。此集选录宫怨诗31首。除上述三个选本所常录的王昌龄、崔国辅等诗人外,《才调集》较多地选录了中、晚唐的宫怨诗。李商隐的《宫辞》(君恩如水向东流)、《深宫》(金殿销香闭绮栊);梁琼的《昭君怨》、《铜雀台》,都是首次被韦选录。

由上分析可知,由于选本时代不同,选诗标准不同,审美观念不同,造成上述四个选本选录宫怨诗的情况不同。但在差异之中也有共性存在。通过统计,至少被两个选本所青睐的宫怨诗有:崔国辅的《怨词》(4次)、《魏宫词》(3次);李白的《玉阶怨》(4次);王昌龄的《长信宫》(奉帚平明金殿开),3次;刘皂的《长门怨》(雨滴梧桐秋夜长),3次。其后,杨凌的《明妃怨》、刘得仁的《悲老宫人》、于武陵的《长信宫》、杜荀鹤的《春宫怨》、鲍君徽的《惜花吟》均入选2次。而最为选家所欣赏的是崔国辅的宫怨诗,四个选本共选录其诗作3首。其中,《怨词》被选录4次,《魏宫词》被选录3次。李白的《玉阶怨》则几乎被各个选本所青睐,共入选4次。王昌龄的宫怨诗虽只选一首,却被选录了3次。其余的诗人或有两首宫怨诗入选,或以一首诗而被选录数次。至明清两代,选录情况有所变化,一些诗人的宫怨诗被选诗者发掘出来,一些诗人的宫怨诗在新的审美情趣下消失不见,而有些诗人则仍保持着稳固的地位。

二 明人唐诗选本中的宫怨诗

在明代,唐诗选本的大量出现,使唐诗学出现了一个繁荣期。在当时众多的唐诗选本中,以高的《唐诗品汇》最具代表性,编选规模亦超越前代,影响也最大。此集凡九十卷,共选作者620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鉴于此集的代表性,唐代宫怨诗在明代的选录情况即依此为据。此集共收录127首唐代宫怨诗,选录较多、且受重视的是下列诗人的宫怨诗:

李白诗作10首:《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妾薄命》、《上之回》、《怨歌行》、《王昭君》、《白头吟》、《长信宫》、《长门怨二首》、《玉阶怨》;王昌龄诗作6首:《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长信秋词三首》、《长信秋词》(高殿秋砧响夜阑);刘长卿诗作5首:《王昭君歌》、《铜雀台》、《春草宫怀古》、《上阳宫望幸》、《长门怨》;崔道融诗作4首:《班婕妤》、《铜雀妓》(歌咽新翻曲)、《汉宫词》、《长门怨》;刘禹锡诗作3首:《团扇辞》、《阿娇怨》、《离宫怨》;崔国辅诗作3首:《怨辞二首》其一、《魏宫词》、《长信草》;王维诗作2首:《息夫人》、《班婕妤二首》;戴叔伦诗作2首:《独不见》、《长门怨》;皇甫冉诗作2首:《婕妤怨》、《秋怨》。

由上可以看出,《唐诗品汇》的选录特点有四:1、诗作数量多的作者,选录也多。如李白,他共创作了15首宫怨诗,优秀之作也多,高选便录了其中10首;2、即使诗作数量少,然艺术水平高的宫怨诗人也多入选。如王昌龄,他共创作了7首宫怨诗,数量并不多,但仅《唐诗品汇》就选了6首,这不但是对王昌龄宫怨诗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3、承继前代。如崔国辅、王维、皇甫冉三人,他们的宫怨诗在唐代受到欢迎,在明代同样受到高的青睐;4、高的独到发现。如戴叔伦、刘禹锡、崔道融三人,他们的宫怨诗在唐代几乎没有选家关注,在《唐诗品汇》中,却被各自选录了两首。另外,李邕的《铜雀妓》、齐的《长门怨》、陈子昂的《感遇》(荒哉穆天子)等初唐诗人的宫怨诗,也首次被高选录。中唐以后,孟迟的《长信宫》、《宫人斜》,段成式的《折杨柳枝词》、司马礼的《宫怨》、刘驾的《长门怨》、章碣的《东都望幸》、韩的《宫词》(绣屏斜立正销魂)、(宫门长闭舞衣闲)也被选入。总之,《唐诗品汇》对宫怨诗的大量入选,表明了高对这些诗的重视,这无疑会大大普及宫怨诗在当时与后世的传播。

三 清人唐诗选本中的宫怨诗

清代的唐诗选本以较为常见的、影响较大的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和《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由于受到选录规模的限制,两者所选的宫怨诗数量并不多,《唐诗别裁集》仅27首,《唐诗三百首》仅14首。但两者却都选录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优秀作品。如《唐诗别裁集》选录了常建的《昭君墓》、李白的《妾薄命》、刘长卿的《铜雀台》(娇爱更何日)、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元稹的《连昌宫词》等。而被前代选本所青睐的杜荀鹤的《春宫怨》、崔国辅的《魏宫词》、《怨词》;王维的《息夫人》、崔道融的《班婕妤》、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西宫春怨》等诗作,也被沈德潜所选。《唐诗三百首》所选录的宫怨诗有:杜荀鹤的《春宫怨》、李商隐的《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李白的《玉阶怨》、王昌龄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刘方平的《春怨》、顾况的《宫词》(玉楼天半起笙歌)、刘禹锡的《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白居易的《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张祜的《赠内人》、杜牧的《秋夕》、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等。可以看出,相比之下,《唐诗别裁集》的选录更具有代表性,对诗人宫怨诗代表作的选择也更接近于事实。

综上所析,被以上选本所青睐的宫怨诗人有:王昌龄、李白、崔国辅、崔道融、常建、白居易、杜荀鹤、鲍君徵、戴叔伦、刘长卿等人,最受欢迎的宫怨诗有《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魏宫词》(朝日照红妆)、《怨词》(妾有罗衣裳)、《玉阶怨》、《铜雀台》(娇爱更何日)、《息夫人》(莫以今时宠)、《班婕妤》(宠极辞同辇)、《昭君墓》。当然,宫怨诗在上述不同时期的选录情况只代表了选家的个人观点,具有偶然性。但上述几个选本,或在当时流传甚广或对后世影响较大,其选中的宫怨诗被广大读者认识、阅读、欣赏,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此外,由于编选者各自的审美情趣的不同,上述的宫怨诗只是唐代优秀宫怨诗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全面反映宫怨诗的创作情况,如王建、张祜、王涯等人的宫怨诗所选较少,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宫词》创作数量多,而且影响也较大,相对于数量较少的宫怨诗来说,《宫词》中不含宫怨的部分受到重视。再如,创作宫怨诗较多的李商隐、杜牧、李咸用、元稹等人,他们的宫怨诗在后世也不受重视。李商隐、杜牧的宫怨诗不被后人看重,大概是因为宫怨诗在其整体创作中水平不太高的缘故,不足以与其代表诗作相抗衡,所以未能入选;而李咸用、元稹的宫怨诗创作并没有代表唐诗的标志性风貌,所以也遭到冷落。

参考文献:

[1] 吴雪伶:《唐代宫怨诗研究述评》,《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第2期。

[2] 傅璇琮、李珍华撰:《〈河岳英灵集〉研究》(前记),中华书局,1992年版。

[3]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 申东城:《〈唐诗品汇〉研究》,黄山书社,2009年版。

李白怨情篇2

关键词: 李白 绝句 内容 艺术特色 艺术价值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是诗歌创作的天才,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从古到今征服了无数读者。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就诗体多元的,他的乐府诗、歌行体等的创作都富有鲜明的创新性和个性特色,但是堪称一绝的还是他的绝句。袁行霈文学史对绝句有清晰的解释:“绝句体制短小,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可它离首即尾,易流于浅露,所以绝句贵在含蓄。但若刻意锤炼,又流于斧凿,所以绝句贵在自然天成。”[1]李白爽朗的个性,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便形成了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特色,达到了中国古代绝句创作的最高境界。

李白的绝句创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明人胡应麟《诗籔》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2]清人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3]赞许的评价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目前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绝句诗的专门研究很少,下文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探究李白绝句诗的艺术价值。

李白的绝句共159首,其中五绝59首,七绝80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赠寄诗、山水诗、怀古诗、宫怨诗等。无论是哪种题材的诗,李白的绝句无不格调明快,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无尽情思。

李白的绝句中赠友人的作品占很大比重,佳篇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诗歌或述别时离愁,或述别后怀念,或追诉昔时交游,或称颂对方情谊,常常感情深厚真挚,具有相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开头两句,李白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意境:孟夫子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向扬州出发。充溢着蓬勃向上的情怀,一扫前人离别诗的黯然与忧伤,这是李白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清人孙洙在评点《唐诗三百首》时,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下批道:“千古丽句。”[4]此说甚是。结尾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出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一片呈现在诗人眼帘,逐渐消融在蔚蓝天空的尽头,此时此刻只见滚滚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泻而来。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评点道:“襄阳此行,江程迢远,太白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深苦深也’。”[5]诗人的离别深情从对一片孤帆的牵肠挂肚的关注到远影到碧空尽,从空间方位上的移动乃至时间的推移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深情扯在孤帆上,弥漫在天尽头。

李白还有不少描写山水风景的佳篇。其中像风格清新隽永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题目中的“独”为全诗之眼。首句写鸟儿于高处飞尽,写出山内空旷,暗指山势高拔;次句写云儿孤闲,又为敬亭山披上一层神秘面纱;第三句中的“相看”,似有与友同游之感,似与诗眼有违,然末句“只有”一词却点睛提神,将诗人独坐山中时的寂寞心情与寂寞、静谧的山景的冥会写得深幽、巧妙。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道:“前二句以云鸟为喻,言众人皆高取功名,而己独坐翛然自远。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5]

怀古,即怀念古昔的感情,可以说是构成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成分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成分,李白的绝句中也不乏怀古诗的佳作。如《岳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春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是一首览历史遗迹,述怀古之情的作品。前两句描写旧时的庭院,荒废的楼台,耳边听到的是河边采菱姑娘的歌声,此情此景让人不甚忧愁。“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而直到如今仍然保持不变的只有河西那边的夜空中放射着的光辉的明月,还是那个当初曾经找过吴王宫殿中的美人西施的明月。黄叔璨在《唐诗笺注》中评点道:“吊古深情,语极凄婉”。[4]

李白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他的绝句有很多是具有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的拟民歌作品,如《静夜思》、《巴女词》等。如宫怨诗《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题虽为“怨”,却无一字怨言。写女之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诗中女子从室外望月被露水打湿袜子到室内帘后、隔帘望月,以痴望月亮的情状传无限怨情。全诗写得轻盈、干净。“初则伫立玉阶,立久罗袜皆湿,乃退入帘内,下帘望月。未尝一字写怨情,而此人通宵无眠之状,写来凄冷逼人,非怨而何!”[4]

李白绝句主题丰富,多表现他某刻的神至感悟,余味隽永。作品着力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人性的、人情的美,生活情趣浓郁,反映出李白的纯真童心和多彩内心。李白对多种主题的成功阐发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宝库。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如《静夜思》、《劳劳亭》等。其中《静夜思》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仅用四行寥寥二十个字就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含蓄美是中国古汉诗突出的民族风格特征之一和美学原则。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绝句含蓄蕴藉的特征,不事雕琢便明快地道出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中最动人的那一点,遂引起千载之下人们的普遍共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旅中之思,虽说明却不说尽。”[4]充分说明了李白这首诗含蓄蕴藉的特点。

李白的七绝功力更深,语言明朗精炼,声调和谐优美,不论写景抒情,都能做到深入浅出,使读者一接触就了解喜爱,但又经得起咀嚼玩味,吟诵不厌。李白的绝句接受了南北朝民歌和南朝诗人谢眺的明显影响,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清代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贯通,最得歌行之体。”[3]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句写庐山香炉峰的概貌:一个“生”字,化静为动,原本静止不动的香炉峰,在诗人笔下成了烟云缭绕仙境。次句写瀑布的全貌:“遥看瀑布”是点题;一个“挂”字,与“遥看”照应,化动为静。第三句写瀑布的气势:“飞流”,写瀑布凌空而出、飞散而落的姿态;“直下”,显示了瀑布飞流急湍、势不可挡的力量;“三千尺”,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瀑布直泻的高度。瀑布山高水急、气势雄壮的动态美得到了尽情的展示。结句写对瀑布的感受:“疑是”,化实为虚,瀑布就像是天上的银河掉到了人间。法这是比喻、是夸张,更是使人雄奇瑰丽的想象。手法高妙,想象雄奇,形胜神似,气韵生动,只有天才的情思才能写出如此形象生动而又引人浮想联翩的杰作。难怪东坡盛赞此诗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最有名的一首绝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一大清早,诗人告别长江上游的白帝城,从彩云笼罩的白帝城,到千里之遥的江陵,只用了一天就返回来了。此句化用“朝辞白帝,暮到江陵”,一方面使表现舟行快绝的字句凝练了许多,同时又注入了充沛的感情。“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对比。“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江流之快、归舟之疾,而且透出遇赦后重获自由的喜悦、轻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桂馥在《札檏》说:“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4]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还是个人心情的表达,总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既可形容快,又可视为人生经验的总结。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4]李白的绝句的意境清新明丽,在于月亮等优美的意象的使用。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吟诵的是天高气爽的秋月的印象。峨眉山是天下闻名的四川的一座名山。高挂在山峰顶端的半圆的秋月,把她美丽的身影投到平羌江的水面;无情的江水,把她揉扯成无数的碎片,化做闪光的淩淩细波,把他带向远方。

夜半李白的船离开了清溪,直驶遥远的三峡。明月啊,我本想彻夜陪伴你,可恨山影无情,使我再也无法看到你的面容,只好带着这种空想,奔渝州而去。王世贞《艺苑卮言》言:“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锤炼之妙。”[4]

综上所述,李白的绝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赠寄诗真挚感人,山水诗清新隽永,怀古诗吊古情深,宫怨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五绝,七绝佳作不胜枚举,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七绝更是功力深厚,明朗精炼,深入浅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兴到神会,一挥而就,韵味无穷,展现出自然美和人性美,也体现了其绝句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3.

[2]裴斐,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406.

[3]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05-231.

李白怨情篇3

试 题 回 眸

例1 (2011·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1)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例2 (2012·江苏卷)

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试 题 解 析

高考题的命制往往是在延续中求变,近两年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

先看延续:1. “怀人”题材的延续。2005、2006连续两年考查怀人诗,这两年可以看作是一次回归。《春》诗写的是杜甫对友人李白的思念,《梦》诗是闺妇对心上人的思念。怀人主题的考查如此频繁,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还有可能涉及相关题材。

2. 不回避名家名作。江苏高考从2007年以后,都是名家作品,其中2011年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及的《春》诗。《梦》诗向来被视为“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唐宋词鉴赏集》)。按照这一趋势,我们平时的复习不应回避名家名作,越是名作越要理解透彻。

3. 情感和手法依然是考点。2011年的第(2)问就是从这两个角度设问的。回答此问有相当的难度,同学们需要准确理解这一联的内涵才能作答,同学们容易从杜甫一方思考,而忽略作者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这一角度。2012年的诗第(1)问也是考查情感,词中的闺妇因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而心生怅恨之情。第(3)问考查手法,末句看似写景,实是借景抒情,与2011年的手法相同。

再看求变:1. 小题材。《春》诗属思念友人类的题材,此类题材在古典诗歌当中蔚为大观。而闺怨诗词由于本身负载的社会信息量不大,所以一向被视为诗歌创作中的“小题材”。这里所谓的“小”是指内容比较单纯、题材范围狭小,主要用来表现闺中女子的离愁别恨。

2. 小情感。由小题材带来的是小情感的抒发。小情感更加细微、幽约,更具个性化色彩。闺怨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古代本就是一个被遮蔽的弱势群体,很少有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机会,流传下的诗词也大多由男子代言,往往难登大雅之堂,情感多是孤独寂寞的感伤情调,《梦》诗亦是如此。

3. 考查角度在求变后再次回归常态。2011年是求变的一年,尤其是第(3)问,设问点考查诗歌的构思脉络,是对整体结构的理解,一般在论述类文本中才会涉及,实际情况是同学们颇为陌生,当年的得分率较低。在经过了上一年的尝试之后,2012年的设问回归常态,紧扣闺怨诗的特点,不偏不难,考查同学们细读文本的能力,较容易下手。

4. 闺怨诗中主人公形象的考查。这个考查点在以前八年的诗歌鉴赏题中没有出现。其实这也是针对闺怨诗的特点而出的,闺怨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比较固定,只要判断出此诗属闺情诗,再结合文本,就不难作答。

应 对 策 略

1. 明确诗歌题材类型,抓住典型特征,确定诗歌内容与情感。类型明确后可快速准确定位,缩小答题范围。闺怨诗多是“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其抒情主人公主要是“征妇”“宦妇”“商妇”和“游子妇”,《梦》诗属于典型的“游子妇”。因游子长期在外不归,思妇或无限惦念、牵挂;或一往情深,坚贞不渝;或孤独难耐,心生怨恨;或担心游子负心薄幸。同学们容易望题生义,理解为游子对故乡江南的思念,导致答题错误,而明白了该词的类型并进一步确定为“游子妇”型的闺怨词,再扣住词眼“恨”,不难答出“闺妇因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而心生怅恨之情”,同时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 掌握闺怨诗的常见意象和常用手法。意象和手法是抒情达意的手段,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闺怨诗中的意象贴近妇女生活,因情而生,包括:生愁之景(月、雁、更漏等);行为意象(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室内用具类意象(灯、烛、帘、团扇、床枕、帷幕、镜等);庭院建筑类意象(高楼、玉阶、窗等)。常用的手法有通过典型动作(细节)反映微妙心理,通过梦境表达心中的愿望,通过今与昔、人与物、人与己的对比,突显诗歌主题,如晏殊《蝶恋花》中的“燕子双飞去”反衬了思妇的孤独凄凉。借景抒情或环境烘托的手法更为常见。另外,“伤春悲秋”的传统在闺怨诗中也得到了延续。《梦》诗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等意象,暗寓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第(3)问意象和手法考查并重,手法不难答出是借景抒情,但对意象中所蕴情感的理解就很难了,能答出“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实在不易。

3. 提高对诗歌文本的细读能力尤其重要。诗歌鉴赏的症结很多时候不是同学们方法掌握得不够,而是细读文本的能力差,读不懂诗歌再好的方法也是白搭。这就需要平时的大量阅读和精细赏析。仅仅依靠课本中学的几十首诗词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至少需要精读《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先自己批注再看名家赏析,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提高。《梦》诗的第(3)问为什么答不到点子上,关键在于无法准确理解末句中的“摇曳”和“斜”,“摇曳”暗指心绪不宁,“斜”说明心情低沉,动作和情感密切相关,十分形象。

4. 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赏析时要结合文本,切勿架空。《梦》诗的第(2)问,在分析主人公形象时若脱离文本(少了“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只作概括,必然会失分。第(3)问,欣赏名句时,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作答,一般答题顺序是先写出手法,然后结合文本以及手法做出准确阐释,最后还要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是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 绛 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 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

(2) 前人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词(手法、炼字两方面)的角度赏析。

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秋 闺 思(其二)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

望 夫 词

施肩吾

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①上暗尘生。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 ①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诗,读法婉转循环,词意凄婉。

(1) 两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 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怨情篇4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形象性 含蓄性 跳跃性 抒情性

古典诗歌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负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文化气息。但由于时隔久远,鉴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了解古典诗歌特点,有助于我们快速读懂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审美内蕴。古典诗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形象性

古典诗歌主要靠意象传情,意象有着特定的形象内涵。即使是同样的意象,也因作者赋予不同的情感特征而寄予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意义。如同样是将落的夕阳,盛唐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晚唐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给人的是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盛唐时期积极进取的昂扬之气和晚唐时期颓势不可挽回的感伤之气。谢的《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和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同是写思妇的闺怨,李白选用的“玉阶、水晶帘”等意象就比谢的“夕殿、珠帘”更给人光莹皎洁的美感,也更烘托出女主人公纯净美好的内心世界。一些意象已经固化成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符号,如明月、断雁代表思乡,燕子代表昔盛今衰的兴亡感,折柳代表惜别怀远,杜鹃、鹧鸪和猿啼代表哀伤愁苦,对于这些有固定内涵的意象应注意识记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含蓄性

诗歌抒情贵在含蓄,主要体现在富有表现力的炼字艺术。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生”字写出了白露越来越多、越来越浓、越来越深、越来越久、越来越冷,也暗示时间的越来越久,怨情的越来越深,“侵”字更写出玉阶伫立的时间之久。更巧妙的是李白并没有写这个女主人公的怨恨,而是借一个优美的暗示性动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写出女主人公对崇高、美好、皎洁的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这样就比谢的《玉阶怨》女主人公“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的直抒胸臆更含蓄蕴藉。

诗歌含蓄性还表现在双关义的使用,既传达出景物特征,又传达出主人公的情感。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中的“暗”字的活用既写出拂晓时分室内环境的幽暗冷落,又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在友人离去时的黯淡心情。诗歌的多义性与模糊性也给人带来多重的审美享受。如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一“清”字既是指早春景色的清新,又是景致人迹罕至的清幽,还可是赏春者情致的清雅。

三、跳跃性

诗歌语言不是单纯的线性语言,而是通过意象的罗列、叠合、对比,时空的转换、交替展现不同画面,丰富诗歌的意境。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短短四句写出了妻子来信时的殷殷期待、自己看信时归期渺茫的落寞和憧憬团聚时的欢欣这悲喜交集的三重时空感受。

诗歌有时需要省略。特别是近体诗和词曲因为有字数和对仗、平仄、押韵的要求,主语、连词和介词经常省略,特别是省略动词。对于这些诗句,应寻找到意象之间的联系,填补出意象之间的审美空白,进而弄清诗人在诗中传达出的情感。如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两句诗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桃李”、“春风”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江湖”使人想到流转和漂泊,“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而“十年灯”和“江湖夜雨”相连缀,激发了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四、抒情性

古典诗词往往负载着浓郁的情感,除了直抒胸臆的诗句之外,诗人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情感借助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诗歌往往借助一系列景物意象营造出引人驰骋想象的意境空间。鉴赏时读者要由景入情,理清景情之间的关系。有的景物正面烘托情感,有的景物与情感形成对比反衬。如杜甫的《绝句》(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是通过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表达诗人欢欣愉悦的心境。而《绝句》(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则是借绚丽多彩的乐景来反衬诗人思乡情的深厚。

2.用典抒情。

许多诗歌往往借古人古事或化用古人诗句含蓄委婉地传达自己的情感。鉴赏这类诗歌应弄清诗人运用历史典故的意***,才能了解诗人真正的情感。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就是借助贾谊的不幸遭遇感伤自己的怀才不遇。

3.托物言志。

许多诗人采用象征和比兴的手法传达自己的理想、人格或人生际遇。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孤鸿”和“幽人”两个意象互映互喻,写出自己侥幸免于一死被贬黄冈之后的幽约怨悱情怀。鉴赏这类诗歌应注意事物形象的人格化特点。

4.记叙或议论抒情。

李白怨情篇5

【关键词】李煜词;艺术特色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依“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为李煜。他是中主李第六子,多才多艺,尤笃好文学,二十五岁时嗣位为南唐后主。可年轻懦弱的帝王李煜,在国事日蹙的残酷现实面前,不思振作,不知进取,只***厚纳金帛、殷勤事宋,以苟安免祸。以声色自娱,借以忘忧,做一个诗酒风流的皇帝。金陵城破,李煜由南唐国主,沦为降臣,天上人间的沧桑巨变,终于使他领悟到了失国亡家的深悲巨痛,领悟到了一个弱者的悲哀,三年后结束了他可悲可叹的人生。“四十二年间,做个一个繁华凄凉的梦”,清人余怀因此有言:“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为人主”。

郭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对于李煜的评论,有人予以同情,有人指责他荒***酒色、自亡其国。然而,作为词史上的李煜,确是五代词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的词,今存虽不多,但其词感人力量之深,艺术成就之高,古今罕有,显示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言坦率、真切动人

词是抒情的艺术,其最大感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抒情。一个成功的抒情诗人,他必定有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李煜,就是这样一个抒写“真”性情的伟大诗人。

《浣溪沙》这首词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醉眼朦胧的君王,拈花赏舞,逸乐之情,毫不掩饰的展露出来了。只有李煜这样真性情的词人,才能把他的宫廷享乐生活如此真实、典型地昭示于人。

再如《菩萨蛮》,毫不隐晦,直言情事,把自己的密约,男女恋情,逼真动人的坦告于世。能如此抒写自己的情怀,李煜真是一个主观纯情的诗人。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词,最感人处在于其真情流露、纯任性灵,不夸张、不掩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直言坦率地表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

(二)忧愁深广、感慨遥深

试读李煜词总有一种深挚沉郁、令人难以承当的苦痛,特具感人魅力。在国势危艰面前,李后主实是欢少苦多,表面的繁华掩饰不住内心的沉痛。至于其失国后作,就更实突破花间题材,感慨今昔、身系家国,关涉宇宙人生,写尽人间的忧伤情感了。

如《阮郎归》就是后主的无奈、苦闷、彷徨、忧伤的心情的体现。那赏春饮宴、笙歌醉舞,只能是一种“忘忧”的表现,一种强颜欢笑罢。结尾两句,就从极平淡语中道出了一颗沉痛的心。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就是指他的后期词作而言的。如《破阵子》、《虞美人》、《子夜歌》、《浪淘沙》等名作中,完全突破了一亡国之君的情怀,而是表达出了一个同类弱者、文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生命运的一种深沉思考。

(三)情景交融、意境深美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的创造,其实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好的诗人,总能够做到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李煜就是这样的一个好诗人,即景生情,融情于景,创造出含蓄蕴藉、深美闳约的艺术境界,使读者沉浸其中、深感其韵味无穷。

如《临江仙》同样以景物传情、蕴藉凄婉。“樱桃落尽”,喻写国之将危;“子规啼月”,暗寓杜宇失国。作者写景从室外到室内,从白天到夜晚,从所见到所闻,把金陵被围,国之将危的衷心哀情融于景中,化为杜鹃啼血。“凄凉景况曲曲绘出,”余味绵远,不忍卒读。

总之李煜以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把自己的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景象交融互渗,营造出一个凄婉深美的艺术世界。

(四)善用赋体、工于白描

李煜词,无论写艳情,写景物,或写内心隐痛,皆善用白描。不假雕饰,用最经济的笔墨,传神写意。

如写人物:“云一,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长相思》),形容含怨的美人,光彩照人;“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虽品味不高,但歌女妖冶之情、逼真形象,描画精绝。

又如描述景致:“花明月暗笼轻雾”(《菩萨蛮》);“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渔父》)等,以白描的笔法写景言情,完全不用比兴寄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重”(《子夜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等,简洁的语言中,传达出无穷的失国之悲。用白描的手法为词,艺术造诣相当高。

(五)譬喻新颖、语出天然

李煜很善于就近取譬,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形神兼备、语浅意深,其词语言的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从总体看,李煜词的语言,雅俗得当、自然贴切,他用最明丽、最清浅的句子,表达出最深厚曲折的感情,却又自然天成,如:

“酒恶时拈花蕊嗅,沉檀轻注些儿个”,虽用俗语,却仍不失文人雅致。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东风吹水日衔出,春来长是闲”自然浑成,明白如画。

“乱头粗服、不掩国色”,不用香草美人的寄托,也无错彩镂金的藻饰,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真切、明白晓畅、清怡无华、流走如珠。

(六)雄奇幽怨、哀婉动人

后主失国后,被封为违命侯,忍受着人世间最难堪的俘虏生活,词风因之而大变,表现出“雄奇幽怨”的特点,气象广阔,气势沉雄,郁郁惆怅中有一种悲愤痛绝之意,不乏阴柔阳刚之美。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如《破阵子》纵观全词,语奇境阔,气魄沉雄,直露豪放气象。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的失国,于人生是一大不幸,而于其词作、则是一极大幸事。这一人生巨变,明显影响了他的词作,如《虞美人》、《破阵子》等,那沉重与哀伤情感,非任何词家所能企及。尤其是突破了词的哀愁风格,为后世词作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煜便当得上是最伟大的词人。他的小令词作,或清便婉转,或雄奇幽怨,阔大深远,无论在思想感情,艺术手段,还是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为后世读者所钟爱。综上所述,李煜以其小令词作。独领于千年词坛,备受后人推崇,流传千古,李煜词之巨大魅力,由此可知矣。

【参考文献】

[1]周介存.介存斋论词杂著[M].人名文学出版社,1959.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陈廷焯.词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蔡厚示.李李煜词赏析集[M].巴蜀书社,1996.

[5]吴熊和.十大词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周丽霞.至情至性真词人[J].长春大学学报,2002(3).

[7]田居俭.李煜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李白怨情篇6

关键词:兴观群怨 大学生 人文素养

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诗歌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其提出的“兴观群怨”诗教说,千百年来一直作为阐述诗歌教化功能的文学理论术语而为大家所熟知与运用。“兴观群怨”一语出自《论语・阳货》篇,“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人对此已作出了全方位的诠释。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可以兴”主要指诗的审美作用,意为诗可以培养人的想象能力;“可以观”是就诗的认识作用而言,意为诗可以提高人们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的能力;“可以群”是就诗的团结作用而言,意为诗是人们交流思想、增强群体观念和凝聚力的工具;“可以怨”是就诗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意为诗可以反映社会问题,针贬社会弊病。孔子对诗歌教育作用所作的精当概括,在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兴观群怨”诗教说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半个多世纪以前,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个人智能最集中的表现和反映,直接关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下。可以说,离开想象力科学家研究不出新的成果,文学家创造不出好的作品。而一个人的想象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主要取决于人文素养的高低。诗歌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的空间,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德国诗人歌德说得好:“只有通过艺术,尤其是通过诗,想象力才能得到激活”。诗歌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在诗歌阅读中我们也会跟随诗人思维的“野马”,纵横驰骋。如屈原《离骚》的幻境远游,上下求索;李白诗的变幻莫测、想落天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韩愈诗的笔补造化雄奇光怪的“冲风吹落破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李贺诗的诡幻斑斓、匪夷所思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以及苏轼的变化自如,陆游的恢弘雄放,还有历代的记梦诗、游仙诗等,皆能“心驰八骛,神游万极”,开辟出超现实的崭新境界。这些对于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极大的启发。诗歌又是一门含蓄的艺术。它富有启示性和暗示性,注重言外之意。有限的字句给人留下联想、补充、再创造的空间,启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诗歌的这种表达方式对培养大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钱学森会面的时候,钱老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以后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回答说:“您讲的很重要……可能就是艺术方面的修养,使您的思想更开阔。”由此可见,通过加强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可以极大地开拓形象思维的能力。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含蕴丰厚,无疑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宝藏。

二、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类的观察力可以分为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力。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自然世界,江海湖泊,名山大川、蓝天白云、花红草绿等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无数的骚人墨客们“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为我们观察描摹了一幅幅如画的***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叶嘉莹先生说,诗歌有一种“感发的生命”,它由作者传达给我们读者,而且可以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这种感发的生命,可以使你的心活动起来,永不衰老。这就是诗的好处。”此言极是,无论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粗犷,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命质量。相对于自然的观察力,更重要的是读诗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即观民风、明是非,知得失。就爱国情怀而言,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不蕴涵着浓郁的爱国情怀。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把个人生命的价值完全融入到国家民族利益之中,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弘扬的道德精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的爱国主义作品都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鲜活有力的教材。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丰厚的人生智慧和情商内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余秋雨所说:“这些古典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长廊。”

李白怨情篇7

——泰戈尔

自从上了六年级,很少有时间投身于我所热衷的“悦读”上。总是无法摆脱“题海”,每天6时起床22时睡觉,见同学狂侃学习,稍有偏题便是不正经。尽管如此,成绩却每每不见上涨,更是在多次大考中失利。我累极了也难过极了,开始抱怨人生的不公:“为什么耕耘没有收获?为什么努力不见成果?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思想一旦走进了误区,难见好转,我在那段时间里就这么怨着、叹着,天天愁眉苦脸。终于有一天,父母再也忍受不住了——他们可爱的女儿为何变得如此?失落、抱怨、叹气不止。

然后,厄运便到了我的面前——一叠文学名著。望着久久未翻的小说、诗词,我想:好吧,读读也罢,反正学不下去了。

于是我翻开了,我看见了把酒临风的苏轼迎面走来。

谪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见风光处,覆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苏轼同我一样满腔豪情,然而爱情曲折、仕途艰辛的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坦然面对一切得失,被贬杭州,他却自得——青青竹杖,绿绿芒鞋,眼中只有秋水泛清波,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甘于被贬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

“不,我学会了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是。”他笑答。

我若有所思——也许面对这些失败的我也该收获一份坦然?还未想完,就看见黄沙漫天中那位骑驴的歌者向我招手,一看,原是李白。

李白同我一样对于前程充满希冀,然而官道不如意,人们希望他歌颂当***,赞美君王,他却不,他也要一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坦然地接受一切得失,行至蜀路,一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身着碧青纱,头顶飘飘发,眼中一片豁达。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

“不,我学会了坦然,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三分啸成了剑气,回望盛唐,我立于其中!”

我终于懂得了,原来他们也是同样的豪迈激情,只是,他们勇于面对眼前的失败、中伤……那么我呢?

别再怨天尤人了!我对自己说,我才12岁!我也会坦然面对眼前的挫折,我要像他们一样收获坦然的美丽!

我合上书,自信地抬起头。

李白怨情篇8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1]

这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五言爱情诗。诗人借的口吻写景寄情,前两句借景起兴,后四句直抒胸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副春闺思夫的闺怨春景***。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感人,引人深思。

首联以思妇所见之景物起兴,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半句是对征夫所在的燕地春景的想象,想象着这时候燕地的春草应该已经开始发芽了。而后半句则是自己所见到的实景,眼前的桑叶茂盛的生长着,以致于桑树的枝蔓不堪重负,低下了头。燕地现在位于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也就是征夫所在之处。而秦地现在大致位于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气候相对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但是,作为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女子,又怎么会知道这些柴米油盐,针织罗绣之外的事情呢。那是因为她的丈夫正在戍边,而自己源于对丈夫的关心爱护之意,时时关注着丈夫戍边地方的一切。这一切自然也包括燕地的气候以及春草的生长。

这一联用了一个“丝”字,一个“低”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秦两地因气候而不同的春景,从而隐晦地告诉读者思妇和征夫是异地生活。燕地的春草如同“碧丝”一样,刚刚从冰冷坚硬的冻土中钻出来,而思妇所在的暖秦之地的桑叶都茂盛地压弯了桑树的枝蔓,使得桑树的枝叶低垂了下来。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的表现手法。“丝”字谐“思”字,“枝”字谐“知”字,这恰和下文征夫“怀归”与妾妇“断肠”两相呼应,不仅为下一联写思妇久念丈夫的深情和尾联思妇对丈夫埋怨的心理活动做了情感的铺垫,而且还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一箭双雕,坐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四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似乎不合情理。因为若是丈夫在戍边之时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按照常理推断,作为一个被丈夫深深思念的妻子应该是异常感动和幸福的。但是,李白这首诗中的妻子不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是哭断了肝肠。这样人不禁心生疑问。倘若我们回过头来,把这一联与前面一联“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景相结合看时,才能领悟其中的微妙之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与“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是景与情的相互照应。当征夫的思念像早春的小草一样才刚刚开始发芽的时候,思妇对于征夫的思念早已经如同暮春初夏的桑叶一般茂盛地压弯了承重的桑树的枝曼了。诗中这个地方看似于理不,实则正是此诗中感情最为浓密的所在。元代萧士S对此诗的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1]这一联,不仅从正面描写了思妇对于自己丈夫如暮春初夏压弯了枝蔓的的桑叶一样郁郁葱葱,而且也为下一联思妇因为久久等不到丈夫的归期,而心情烦躁,以致于拿无辜的春风出气埋下了情感的伏笔。

对于最后一联的理解,萧士S认为“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1],但是我却觉得并非如此。在第二联中,思妇已经把对于丈夫的思念表达到了极致,“断肠”般的思念岂是一般的感情所能达到的吗?如果感情到了最顶点,那就没有再往上上升的空间了,但是丈夫不回来,那么思妇的思念之情亦不会稍减。这时候,思妇对于丈夫的思念不再那么纯正,而是在里面夹杂了一些可能思妇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何时开始滋生的对丈夫久久不回的怨怼之情。抱怨正是因为征夫与自己两地分居,才让自己思念地这么辛苦,以致都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了,也不见丈夫心疼自己,早日回家。

这时思妇因为丈夫久不回家,心情不好。当一个人心情抑郁的时候,是做什么事情也提不起兴致的。所以,思妇干脆什么也不做,而是进入闺房,把“罗帷”放了下来,躺卧在床上休息。可是,因为心情烦闷,思妇又怎么可能睡得着觉呢?静下心来,心里想的必然还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情,那便是还在燕地戍边的丈夫。而正在一心思念着丈夫,并且在这思念中还夹杂者一丝小小的怨怼,烦闷地等着总也等不到丈夫归来的信期时,那不知哪里来的“春风”,把思妇刚刚放下来的“罗帷”轻轻地吹了起来。这吹动的,不仅仅是“罗帷”,更是在“罗帷”里思妇对丈夫浓郁的思念之情。这使得思妇本来就烦躁的心绪愈加的烦躁。所以,平日里安静贤淑的思妇,竟然开始对无知无觉的春风发起了牢骚,大事谴责了起来:“春风啊春风,我与你又不曾相识,你怎么伸入到我的帷帐中来了呢?”最后一联“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这并不是一句对春风的发问和拒绝,而是因春风入闺房拂动帷帐的举动而更加触动了思妇对于丈夫的思念:“连素不相识的春风都不请自来了,而我那知情知意、知冷知热的郎君,难道还不应该回来吗?要知道,曾经,就在这个帷帐中,你是怎么答应我的呢?”这样,就使读者读来有一种小女儿撒娇埋怨的意味在其中。这一联表面上是思妇在埋怨无事就把“罗帷”吹起来的春风,实际上正是对自己丈夫的抱怨。同时,这种怨恨春风的情调,在诗人其它诗句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春风狂杀人,一日剧三年”[2];“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3]等等,都是借怨春风无情抒发游子思妇怀亲恋友的深切心情.特别是“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4]一诗,描述了女主人公在春风柔和、花香袭人的月夜,反而愁怨倍增、心碎肠断,这种“幽闺多怨思”的凄哀心境,可以说是《春思》诗女主人公哀伤愁怨的持续及发展。要说“春风不相识”这两句描写“对爱情的忠贞”,在这般望眼欲穿、思心甚切的情意中已自然流露出思妇矢志不移;要说“非外物所动”,则不然,只是此“外物”非它物,而是不解人意、自作多情的“春风”,它“动”的正是愁苦不安、怨恨难息的思婿之情。联系盛唐黄金时代下的阴影:“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人今战死不复回”;“独寄孤房如泪雨”,人民生离死别的凄惨局面,不难分辨出诗人借笔下女主人公怨恨春风无情的弦外之音,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默武、祸国殃民的抨击,以及对广大人民身受痛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文献:

[1] 清・王绮《李太白全集》卷六350页.2《春思》诗引萧士S注.

[2]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李太白全集》卷十三678页.

李白怨情篇9

关键词: 班婕妤 长信宫 玉阶 团扇 捣衣

《汉书・外戚传》记载:班婕妤在“帝(汉成帝刘鹜)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她才貌出众,汉成帝对其宠爱有加。后来成帝喜新厌旧,班婕妤受到冷落,而此时赵飞燕姐妹诬告班婕妤和许皇后参与了许谒(许皇后的姐姐)的“媚道”事件,班婕妤虽以圣人之言巧妙应对得以脱身,但深感伴君如伴虎的她主动提出退居长信宫侍养太后,从此远离后宫争斗,孤独老去。班婕妤不仅被视为古代妇女言行的典范,还是我国第一位著作确实可考的女文学家,曹植在《画赞・班婕妤》中赞道:“有德有言,实惟婕妤。”《古列女传》载有《班婕妤》一传,《隋书・经籍志》著有《汉成帝班婕妤集》一卷。由班婕妤和她的“两赋一诗”衍生出来的诗歌意象,对中国文学史具有意义非凡的深远影响。

一、“班婕妤”本身成为“被弃宫女”的代名词

班婕妤贤而见弃的悲凉命运引得无数后世文人的同情与共鸣,他们根据班婕妤创作了大量诗歌,借以抒发人生际遇中的感慨与不平。唐前以班婕妤为主题的诗歌被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在《乐府诗集》一个***的门类下有直接以“班婕妤”、“(班)婕妤怨”为题的诗歌。

最早有关班婕妤的诗歌是傅玄的《朝时篇》:“自伤命不遇,良辰永乖别。已而可奈何,譬如纨素裂。孤雌翔故巢,流星光景绝。魂神驰万里,甘心要同穴。”“纨素裂”指的是班婕妤所作的《怨歌行》中的“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甘心要同穴”指班婕妤死后要葬于汉成帝墓旁的遗愿①。傅玄此诗并没有特殊的寓意,而是单纯地就班婕妤的本事进行阐发,高度评价班婕妤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忠诚。而以宫体诗风描述班婕妤的陆机则撇开班婕妤身上的道德光环,仅仅将班婕妤视为一个美丽忧伤、孤独无助的宫女――“婕妤去辞宠,淹留终不见。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陆机《班婕妤》)。陆诗中的“玉阶”、“春苔”、“秋草”等意象,都是套用自班婕妤的《自悼赋》。如“玉阶”出自班赋:“华殿尘兮玉阶,中庭栖兮绿草生”一句,为班婕妤感怀春去秋来,萧瑟的秋季偏又逢幕落时分,让人难免产生一种韶华易逝、宠难再的伤感。而陆诗中的“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则直接化用了班赋的“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道尽了相思无极的哀伤与凄苦。陆机的《班婕妤》侧重感情的渲染,极力刻画班婕妤作为一个被弃宫女的无助与绝望,让人怜爱之心顿生。

南北朝时期,关于班婕妤的唱和之作风行一时,最典型的代表是梁元帝萧绎与其臣子之间的《班婕妤》诗歌酬唱。梁元帝萧绎曾作《班婕妤》一诗感叹:“婕妤初选入,含媚向罗帏。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谁知同辇爱,遂作裂纨诗。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在班婕妤哀伤的宫女形象之外,梁元帝看到了她以诗排遣悲苦的诗人性情。唱和之作中孔翁归的“长门与长信,日暮九重空。雷声听隐隐,车响绝珑珑”,以及何思澄的“寂寂长信晚,雀声喧洞房。蜘蛛网高阁,薄藓被长廊”,都是从宫殿等外部环境的寂静烘托班婕妤成为被弃宫女后的寂寞与幽怨。刘孝绰与其妹刘令娴亦有唱和之作,尤其是刘令娴的《和婕妤怨诗》中的“只言争分理,非妒舞腰轻”,不落将婕妤塑造成柔弱无助的弃妇形象这一窠臼,大胆写出班婕妤内心的控诉与反抗,展现婕妤高洁的品格与尊严。

自唐一代,班婕妤的被弃宫女形象被进一步刻画,例如,诗仙李白的《怨歌行》:“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以及“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将班婕妤内心的“恨”、“忧”、“苦”、“悲”等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个被弃宫女的凄楚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王维有《班婕妤三首》,其一:“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秋夜守罗帷,孤灯耿不灭”。其二:“宫殿生秋草,君王恩幸疏。那堪闻凤吹,门外度金舆”。其三:“怪来妆阁闭,朝下不相迎。总向春园里,花间笑语声”,都是从失宠宫人、寂寞难挨的角度描写班婕妤的。

唐朝之后,班婕妤的被弃宫女形象逐渐被定格化,诗人大多承袭班婕妤被弃宫女这一哀怨形象进行描写,如宋末元初的张玉的《班婕妤》“一自煌捐弃,香足玉阶疏。闻道西宫路,近亦绝莺与”,以及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班婕妤怨歌》:“扇弃何足道,感妾伤怀抱。对月泪如丝,君恩异旧时”,等等,都是描写班婕妤被弃后的哀怨与惆怅。

二、由《自悼赋》产生的诗歌意象

1.长信宫

如果说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后世宫怨文学的发端的话,那么《自悼赋》就是宫怨体的滥觞。《自悼赋》中的诗词意象――“长信宫”,逐渐被等同于被弃宫女居住的冷宫,成为宫怨的发源地。因此,后世出现以“长信宫”、“长信宫怨”命名的宫怨诗。如孟迟《长信宫》:“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班婕妤移居长信宫,从后宫的脂粉场上悄然隐退。伴着清晨的曙光,打开长信宫的大门,她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打扫,风中飘来远处昭阳宫里欢乐的喧哗声,而她依旧拖着孤寂的背影单调地洒扫着。

2.玉阶

晋代陆机《班婕妤》有“寄情在玉阶,托意唯团扇”,其中“玉阶”即从赋中“华殿尘兮玉阶,中庭栖兮绿草生”一句而来。从此,“玉阶”成为宫怨诗最具代表的诗歌意象。如谢I的《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的题名即受此句启发而来。初唐诗人沈缙诘摹冻っ旁埂匪担骸坝窠孜抛挂叮罗幌见飞萤。”亦借此诗歌意象描写冷宫的清幽。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更深刻地描绘出“玉阶”的清冷寒凉。

此外,赋中的“春苔秋草”、“罗帏”、“玉墀”、“履綦”等都成为宫怨题材的经典诗歌意象。如前边提到的陆机《班婕妤》中的“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陈代诗人阴铿的《班婕妤》中的“花月分窗进,迨草共阶生”,以及何楫《班婕妤》中的“履迹随恩故,阶苔逐恨新”。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秋夜守罗帷,孤灯耿不灭”等都沿用这类诗歌意象。

三、《怨歌行》中的“团扇”意象

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成为后来诸多宫怨诗尊奉的经典,被钟嵘的《诗品》列为上品。虽然《怨歌行》为班婕妤所作这一问题仍然存疑,但显然后人并不执著于作者的真实归属,人们只是认同婕妤的古德、才情,同情她“团扇见捐”的悲剧命运,进而借物叹人罢了。正是基于这一情感因素,以“团扇”为主题的诗作才会大量问世。

江淹的《班婕妤》:“纨扇如圆月,出自机中素。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采色世所重,虽新不代故。窃愁凉风至,吹我玉阶树。君子恩未毕,零落在中路。”刘孝绰的《班婕妤》:“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綦,讵忆游轻辇,从今贱妾辞。”这两首诗有些像《怨歌行》的续篇,都是就班婕妤的本事进行阐发的,将班婕妤被弃的悲惨命运借助“团扇”这一意象进行倾诉。谢玄晖的《和王主簿怨情一首》:“相逢咏蘼芜,辞宠悲班扇。”虽同样以班扇代指被弃女子,但在这里,谢玄晖还有更深层的喻指:以“团扇见捐”叹“淑女遭弃”,不过是为了以“淑女被弃”喻“士人不遇”。谢诗脱离了班婕妤本事的狭小创作思路,拓宽了“团扇”的意象涵指。

其后的朝代中,“团扇”的意蕴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晋王献之的爱妾桃叶曾作《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七宝画团扇,灿灿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其二“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桃叶以团扇为情感的载体,表达出对丈夫的浓浓深情,团扇寓意永不相离相忘的团圆美好,更丰富了“团扇”的内涵。

到了唐代,“团扇”的意象被更广泛地运用,成为一时之盛。杜审言的《妾薄命》:“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与李白的《长信宫》:“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都是描写一位独坐自怜的女子哀叹命运的悲苦,由此团扇成为闺怨的载体。唐天宝年间,有位宫女曾作诗《题洛苑梧叶上》:“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这位宫女以物度己,深宫幽寂又压抑难耐,无人可诉满腔悲情,只能将与班婕妤一样的深宫幽怨挥洒于一叶梧桐,让它随着涓涓溪水飘流出这东都洛苑。张祜《相和歌辞・团扇郎》:“白团扇,今来此去捐。愿得入郎手,团圆郎眼前。”承袭桃叶的夫妻缱绻羡爱之愿,取团扇团圆和美之意。至此,“秋扇”已成为班婕妤的化身,千百年来诉说着幽幽的哀伤。但并非所有诗中的团扇之怨都是哀婉缠绵的,不乏慷慨激昂之音。韦应物之《悲纨扇》:“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掩颜人已无,委箧凉空在,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一语道出团扇被弃的原因并非来自于外部,而是由于人心变了,将矛头直指变心的人,一针见血,将团扇之怨裹挟上一层刚烈不屈之气。由上可知,唐人对团扇意象的运用变得更娴熟,并在运用中不断融入新的意蕴,借团扇表达不同的蕴指。

直到清代,亦有纳兰性德的名篇《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秋风画扇”已经自然而然地代替班婕妤这一人物形象,成为特指班婕妤的诗歌意象,它承载着女子对自身的叹惋和文人“哀士不遇”的感伤。

四、《捣素赋》中的“捣素”、“捣衣”意象

捣衣诗是闺怨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月下捣衣凄凉、哀怨的砧杵之声,是古代诗歌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捣衣诗的原型意象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作者以捣素女自比,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凄怨思念之情。自此之后,“捣衣”常常被用来表现妇女的怀远之思,成为闺怨诗的异名。这篇工于体物的言情小赋直接开创了“捣衣”一类题材的诗歌创作。

南朝刘宋文学家谢惠连有一首著名的《捣衣诗》:“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将“捣衣”提炼为思妇的象征,后世开始广泛运用捣衣意象描绘游子妇、征妇的凄苦与哀怨。如唐代王勃的《秋夜长》:“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李白的名篇《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描写的都是秋风渐起,风寒露重,征妇杵杵的捣衣声道不尽她们的遥遥期盼与刻骨相思。描写游子思妇的还有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杨凝的《秋夜听捣衣》:“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宋代贺铸的《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寒砧声作为思妇情感的形式或象征,被逐渐抽象化、符号化,已经凝固到文学意象的传承中。

迄今为止,《怨歌行》和《捣素赋》是否为班婕妤所作,学者们各执一词。即使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团扇”、“捣衣”等诗歌意象正是借助婕妤的故事,才得以存在发展。人们欣赏的是婕妤的才情与品德,作者的存疑并不足以影响千百年来班婕妤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正因有了班婕妤,这些诗歌意象才具有了更丰富的寓意,才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意象。

注释:

①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

参考文献:

[1]班固撰.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彭定求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李白怨情篇10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就编选了北宋大词人苏轼的这首中秋咏月词。“恨”字就出自词的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教材下面的译句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对照译句,可知教材将“不应有恨”的“恨”释义为“怨恨”。再翻阅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书上面也如是释义的。教者可能就受此影响。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两书对“恨”的解释均非妥帖,都不符合原文的解释,贴切的解释应为“遗憾,不满意”。下面就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弄清楚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怨恨”与“遗憾,不满意”意思的各是什么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不同的字来表示“怨恨”与“遗憾,不满意”的意思。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我们可以查到,表示“怨恨,仇恨”意思的字是“怨”。如《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商君列传》:“是积怨畜祸也。”《墨子・尚贤》:“举公义,辟私怨。”上述三类中的“怨”都是“怨恨或仇恨”之意。

而表示“遗憾,不满意” 之意的字是“恨”。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它没有第二个义项。如《史记・李将***列传》:“吾尝为陇西太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这里的“大恨”指“最大的遗憾”不是指“最大的怨恨、仇恨”。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长恨”就是“永久的遗憾”之意。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的“长恨”也是这个意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报任安书》:“恨私心有所不尽。”《汉书・苏武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明代的杨仪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这几句话里的“恨 ”都是“遗憾,不满意”之意。

从“怨”与“恨”的释意中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中,“怨”的感彩重于“恨”。如《淮南子・缪称》:“一恨不足成非,积恨而成怨。”再如《史记・李将***列传》:“怨大将***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 这里的“怨大将***青之恨其父”:意思就是怨恨大将***卫青让自己的父亲带着遗憾而死。这两个字一起出现句中,就更容易让人辨别其意思与感彩了。可见在古代汉语中“怨”是“怨恨、仇恨”之意;“恨”是“遗憾,不满意”之意。它们的用法有着严格的区分,都表示各自的意思。

其次,要弄清楚“怨”和“恨”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各是什么意思。

为了方便辨别,请看下面表格:

可知,《现代汉语词典》中“恨”字有两条解释:一是仇视,怨恨,如成语“恨入骨髓”,“恨之入骨”;二是悔恨,不称心。《现代汉语词典》对“怨”的解释也有两条:一是怨恨,如抱怨、结怨;二是责怪,如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在现代汉语中就第一义项来看“怨”与“恨”是同义词。由此可以推断,教材在解释“不应有恨”的“恨”时,可能是受其在现代汉语中两字释义相同的影响,再加上教材编者可能没有在意到“怨”和“恨”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有严格的区分。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古汉语中“不应有恨”的“恨”释义成现代汉语中的“怨恨”之意。

造成这种释义张冠李戴的结果,可能是教材编者的疏漏,但是这种疏漏却持续了这么多年,编者们就是没有注意到。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在汲取貌似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知识。这不得不让人心中感到遗憾。古人写文章遣词用字是极其严肃讲究的,这个地方该用这个字来表达意思,就用这个字,绝不用那个字来代替。

在此,我要特别呼吁:真心希望编者们能以古人为榜样,不要让站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将教材中对“恨”的解释更正为“遗憾,不满意”吧。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白怨情10篇

学习

药品监管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药品监管论文,内容包括药品质量监管论文参考文献,药品管理与法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作为监管对象的药品,按照《药品管理法》附则的规定,药品是指用于预防、***、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

学习

最后一课郑振铎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最后一课郑振铎10篇,内容包括郑振铎最后一课,最后一课郑振铎写的是哪个城市。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深深地教育、影响着我们!

学习

纳兰容若的诗词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纳兰容若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纳兰容若经典诗词20首,纳兰容若的诗词。纳兰性德(1655年——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乃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一个出身官宦,交于豪门,富有才气的公子

学习

税收基础知识试题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税收基础知识试题10篇,内容包括税收实务考试题及答案,税收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理论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很多涉及最前沿、最尖端的一些知识。但从业务学习的角度来看,他又是最基础的知识。我们又从法律产生过程来看其重

学习

开学第一篇周记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开学第一篇周记10篇,内容包括开学第一篇周记模板,开学感想的周记。周立波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农村为题材,尤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居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暴风骤雨》描绘出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和画面,

学习

节水节电节粮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节水节电节粮10篇,内容包括节粮节水节电新闻,节水节电节粮内容简短文字。地球是无私的,也是渺小的,它在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资源的同时,自己也在日渐衰竭。目前,科学家们仍未找到适合人类移居的星球。也就是说,地球只有一个

学习

新课标美术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新课标美术论文,内容包括美术教学论文优秀10篇,美术论文核心期刊大全。一个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的学习过于呆板,应该在学习中充满激情,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是我们审美教育的目标。只有对事物有个正确的认知情感以后,这时候才能

学习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唐代诗人王维的诗10篇,内容包括唐代诗人王维关于落日的诗,唐代王维辋川诗。溯源山水画史,有将王维作为山水画始祖之说,其实水墨山水画的渊源可推到更早的年代。东汉墓室壁画、初唐敦煌壁画都有水墨山水画的影迹。盛唐时的吴道

学习

医生下乡工作计划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医生下乡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医师下乡帮扶计划怎么写,医生下乡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起付线以上全报销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乡镇卫生院基础数据测算,尽快制定运行方案,在7月底前全面推

学习

情人节短信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情人节短信10篇,内容包括情人节短信最温馨的话语,情人节短信大全。3、这年头聚会,喜鹊搭桥,不牢靠;若搭公交,冒热泡;乘坐高铁,总迟到;坐上轮船,海中掉;聚会不是最好,问候最为周到,七夕来到,思前想后还是发条信息祝福最好,祝七夕快乐

学习

微课研修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微课研修总结,内容包括微课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微课培训后的心得感悟。教研组长:祝英华教研组成员:刘东升张新平田念玺辛郑丽王竹伟聂***郭艳玲李佑旺荣海霞朱秋红张汝杰王淑燕刘建丽祝英华教研组研修计划教研组研修目标l教师:通

学习

环保知识小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环保知识小报10篇,内容包括环保电子小报制作,垃圾分类环保小报。环保宣传媒体媒介全覆盖。xx日报开设“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专栏,多视角、全方位继续做好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及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环保专题宣传,6月5日

学习

客服工作安排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客服工作安排,内容包括客服工作怎么安排合理,客服月工作安排。一、进步客户转化率。1,进步客户信息的质量。进步跟客户的沟通技能,在跟客户交换时,判定客户的购买偏向度及购买能力,将没有诚意,无潜伏购买能力的的客户过滤掉,保存

学习

初中新学期计划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新学期计划10篇,内容包括初中新学期计划经验交流分享,初中下半个学期的计划。

学习

李白的边塞诗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的边塞诗10篇,内容包括李白边塞诗100首,李白的边塞诗。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唐朝边塞诗创作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从唐朝边塞诗的创作特点中,我们可以窥见边塞诗在

学习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登金陵凤凰台李白10篇,内容包括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典故,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唐天宝年间,李白被罢官免职,离开长安,途经金陵,游览名地凤凰台,看到天地永恒而时代变迁,感到家国衰败,自己也前途渺茫,触景生情,写下了经典名作《登

学习

李白乘舟将欲行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乘舟将欲行10篇,内容包括李白乘舟将欲行平仄,李白乘舟将欲行繁体。

学习

李白赠汪伦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赠汪伦10篇,内容包括李白赠汪伦诗,李白赠汪伦鉴赏。

学习

行路难李白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行路难李白10篇,内容包括李白诗100首行路难,行路难李白其一。(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行路难其一李白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行路难其一李白10篇,内容包括行路难其一李白节选,行路难其一李白经典语录。

学习

李白的古诗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李白的古诗词20首,李白的古诗大全100首。后人多论及张咏传奇的剑侠经历和卓著的***绩,对其文学上的成就却关注甚少。宋人郭森卿《乖崖先生文集序》言:“天下诵其事业,而鲜有知其文者。”事实上,宋人

学习

塞下曲李白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塞下曲李白10篇,内容包括李白塞下曲六首,李白塞下曲原版。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翻译: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