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的诗词10篇

纳兰容若的诗词篇1

【关键词】纳兰性德;纳兰词;真性情

“诗庄,词媚,曲俗”,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学标准。何为词,诗之余。抛却词与诗的渊源探究问题,就拿词本身的特性来讲,它确实是一种比诗更加细腻婉转的文体。词的“媚”,多在于它内容的情愫缠绵,用词的雅丽富华,形式的变化流动。不可否认,词也不仅仅只是怨女才子的抒情小调,还有豪放的一面。不过纵观词的历史,还是“花落子规啼”的婉约为主。毕竟让“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1]的情况极少,而词的流行,多还是坊间红牙板的歌咏。所以词便天生具有一种婉约之气,这种特质使它更加贴近文人墨客,歌女佳人的内心,也就不可避免的被赋予了更多细腻和柔情。于是词便更多的成为一种心事寄托之所在,一种内心情感流动的载体,这也是词之“媚”的情感基础所在。而词,起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到清朝之时又重新兴盛起来。清朝的词,已经发展积极成熟,却也因此难免词作的一贯偏颇,那就是过分注重词藻格律,内容空疏,言之无物。当然,清代也有好的词人没有落入这一窠臼,成为一代名家。像吴伟业、宋琬、吴绮、陈维崧、朱彝尊、顾贞观等等,都是后世流芳的著名词人。而在这其中,最特出的一位,便是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乃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一个出身官宦,交于豪门,富有才气的公子哥,纳兰却在这一片珠光宝气,灯红酒绿之中,保持了一种至诚至纯的真性情。这种真挚纯洁的性情使得纳兰的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 [2],别具风韵而感人至深。与“浙西”派领袖朱彝尊,“阳羡”派领袖陈维崧相比较,纳兰性德俨然是与他们鼎足而立的又一大词家。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王易甚至评价说:“清初词家,尤以纳兰成(性)德为最胜。” [3]甚近代的常州派大词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也对其推崇备至,称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称赞其词“一洗雕虫篆刻之讥……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纳兰的词的“真”,是他心灵的纯净,一种放诸天地红尘而感其性灵的情怀。这种性情,与日本“物语”颇有类似。通俗的说,纳兰便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在《与梁药亭书》中说:“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 [4]他自己亦说:“予本多情人,寸心聊自持。” [5]清人谢章铤曾评价道:“纳兰容若成德深于情者也。固不必刻划花问,俎豆兰畹,而一声河满,辄令人怅惘欲涕。” [6]谢章铤还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比较朱彝尊、陈维崧和纳兰性德这三位清初大词家时说:“竹蛇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称“纳兰容若深于情者也”。感情的真切和深浓是纳兰词的鲜明特征,也使得纳兰词“语语以真性情、真学问出之,故不作酬酢语” [7]。

纳兰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这种多愁善感是纯粹而细腻的,也是真切感人的。他一贯主张词要表现词人自己的真实感情,纳兰性德认为,诗歌是与性情紧密相关的一件事,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仪,故谓之性。” [8]纳兰性德将性情视为诗歌抒写的内在动因,诗歌生发是心声的驱动,并且鲜明地指出:“作诗欲以言情耳!”[8]认为诗歌的主要功能就是“言情”,诗歌创作是由真情为主导的。可以说,纳兰的词之所以人人争相传唱,流传后世不衰,其词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情便是重要原因。

纳兰词作的“真”,还突出于“自然”二字。王国维曾说道“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9]纳兰的真性情是他感人的特质,而将这种特质在词作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感人至深的表现方式便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这种自然,即是指自然的表现,也是表现的自然。纳兰的词,便如寻常巷陌却款曲暗通,雪月风花也自有哀怨,便是景色染人情,也是人情寓只言。无论是写边塞风景的“夜深千帐灯”,还是叹兴亡的“江山满目兴亡”,或是道情爱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亦或是怀隐逸的“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读来都让人心有所感,与之共鸣。仿佛从字里行间洋溢的感情便可窥见他那灵动的心灵。这种自然的流露使人忽视时空的间隔而直抵他的内心,从而于一页薄纸上读懂他的人生。这种功力,真是凡人,却又不似凡人。

纳兰的词最为人所知的或许便数他的爱情词了。纳兰的爱情无疑是坎坷的,青涩初恋的表妹纳入深宫,相敬如宾的卢氏死于难产,引为知己的沈宛远去江南。纳兰的感情是短暂的,是苦涩的,也是悲伤的。他又是一个如此看重感情之人,面对如此曲折无情的命运,他无力挽回,于是只有用一首首愁断肝肠的词来寄托内心愁苦。他的词,不是逢场作戏,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真真切切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内心情感,无法释怀的悲伤。这边成就了纳兰“翩翩浊世佳公子” [10]的形象,成为后世无数才子佳人心中的偶像。

读纳兰的词,尤其是爱情词,更尤其是悼亡词,真是声声肺腑,字字愁肠。容若好友,清人顾梁汾有云:“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11]真是达到了感染人心至深的地步。这种感染力,究其源头,便是纳兰词作的“真”。这种自然,这种真情,这种性灵,绝非常人能有。如纳兰容若《浣溪沙》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不禁引得况周颐发出“酒中茶半,前事伶俜、皆梦痕耳”的共鸣。难怪他感叹“若纳兰容若,未成就者也,年龄限之矣。若厉太鸿,何止成就而已,且浙派之先河矣。” [12]

【参考文献】

[1](宋)俞文豹.《历代诗余引吹剑录》

[2](清)冯金伯辑.《词苑萃编·卷八·品藻六》

[3](民国)王易.《词曲史·纳兰性德.纳兰词(点校本):附录一》

[4](清)纳兰性德.《与粱药亭书》选自《通志堂集:卷十三.上》

[5](清)纳兰性德.《拟古(四十首之十五)》选自《通志堂集:卷二》

[6](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7](清)周太玄.《倚情楼词话》

[8](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选自《通志堂集:卷十八》

[9](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10](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七》

纳兰容若的诗词篇2

关键词:纳兰容若;凄清婉丽;爱情;友情;志向;时代

八旗铁骑像一股强劲的北风,吹过了山海关,迅速扫遍了整个中国的落叶。妄自尊大的汉人们再次被自己视为蛮夷的人所征服,一切都变得这么快,让人不可接,高傲的文人士大夫圈里一股感伤、悲嗟的气氛弥漫得像浓雾一样。可就在遥远的北京城,一颗夺目的满族文曲星正在冉冉升起,他的光芒足以使这些汉人文士们黯然失色,他就是纳兰容若。

出身贵族,少年科第,然而这位相门公子的文字却愁绪绵绵,婉丽凄清。有人曾做过这样的一个统计:在纳兰容若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泪”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使用了三十九次,其它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斗鸡人拨佛前灯”,在滚滚红尘中寻找残月西风,衰草枯杨。纳兰的好友顾贞观长叹一声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

纳兰的一生只有三十一年,英年早逝,本身就使人们对他产生了无限的哀惋,更不堪那些缠绵凄切的词句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他的词风的成因做了多方面的分析,作家的创作总是受到个人因素和时代因素双重影响和制约的,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做些深入的探讨。

一、个人因素

(1).爱情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这阙催人泪下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是写给他的妻子卢氏的。她和容若结婚时年方十八岁,“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可见新婚生活的美好日子里纳兰是多幸福,可惜的是由于工作需要,他常常入值宫禁或随皇帝南巡北狩,这对少年夫妻聚少离多,纳兰只好把万千情丝都倾泻在词章里。奈何这样甜美的生活只持续了三年,卢氏就因难产而亡,留下纳兰一人在那“亡妇忌日”独自伤怀。而且从此以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无论是亡妻的生辰忌日,或者是词人身在家园塞上,始终没有停止他的哀吟挽歌。

青年男女的爱恋本就美丽而又脆弱,任何一点的触发都能引起双方无限缠绵的愁思,更何况纳兰这样一个忠情而又敏感的才子了。

(2)友情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这阙充满着愤懑之气的《金缕曲.赠梁汾》作于康熙十五年,当时纳兰以贵介公子和皇帝近侍的身份与沉居下僚的顾贞观相识,不仅相见恨晚,成为交契笃深的挚友,且对其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纳兰容若没有像同族的其它子弟一样,一味地排斥汉人的东西,却以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对诗词歌赋和经史子集进行了如饥似渴地学习。他礼贤下士,和一些汉族文士一起学习和钻研经史,“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徐乾学《墓志铭》),这些“落落难合”不肯落俗的人,多为饱经了忧患的江南文人。

在纳兰性德生活的三十一年间,清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惩处江南汉族士绅的案件不胜枚举。例如公元1657年,清廷以顺天、江南等地的科举考试舞弊为借口,对汉族官僚地主阶级进行了大规模的压制。涉案的主考官、考官、举人被处以斩、绞和流徙,江南名士吴兆骞就在被流放之列,从而和纳兰之间演绎了一场“生馆死殡”的佳话。

一段馨香的佳话,昭显了容若是一个多么重情重意的人。吴兆骞的不幸遭遇终以“生入玉门关”做结,但这件事却给了纳兰电笞一样的刺激,他在《简梁汾时为吴汉槎作归计》中写道,“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写的如此沉重,深刻地表现了纳兰既同情吴兆骞,又厌恨使人无端受害的社会现实的心理,现状必须改变,但又知道无能为力,只能牢骚满腹,用诗歌发泄其不平之气了。

(3)志向

也许在外人看来纳兰年少登第,又有一个权势炙热的父亲,且成了皇上的御前侍卫,可谓前途无量,人生得意了。然而纳兰是不得志的,当时平定三藩的战争正在进行,他希望的是“一骑红尘来,传有双羽书”的戎马生涯。然而当时其父明珠正当权势炽手之时,加之康熙又是一位善于御下的雄才明主,重用与牵制相并的权术伎俩运用的炉火纯青,所以纳兰不仅无法偿自己征战沙场的志向,甚至连入翰林院修史也不能得。侍卫的生涯高贵而平淡,但伴君如伴虎,侍卫不过是高一级的家奴而已。作为侍卫的纳兰经常要伴驾南巡北狩,远离自己温暖的家,只能以一句句凄婉的文字来稍减这闷塞的抑郁之气。

《纳兰君神道碑铭》有一段描述:“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的多数诗词都是写给自己的,内心深处喷涌着一股率真的诗性。当这种率真的诗性遭遇到了混浊的***治时,强烈的“山泽鱼鸟之思”便自然地涌上了心头,然而生在了相门之家,又是皇帝近侍的容若,又岂能像陶渊明那样,在命运的波涛里他早已身不由己了,仕途不意,欲隐又无门,无怪乎纳兰词里都浸着流不完的泪水了。

二、时代因素

纳兰生活在了一个悲剧的时代。满族入主中原,扬州十日,嘉兴三屠,汉人们丢掉了江山,失掉了自己的皇帝,剃掉了被孔圣人谆谆教诲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的头发,换下了民族象征的衣冠,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这种创伤反映到文学上,便是浓郁的兴亡之感,充满了感伤色彩,那两曲断肠的《长生殿》和《桃花扇》就是当时汉人文士们哀恨的心声。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阳十三陵下,新丰猎骑。

上文已经提过纳兰结交了许多江南文士,和这些经历了易代之变的异族知识分子成为莫逆必然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染上文坛的感伤风气也就非偶然了。上面那首凭吊明代废陵的《好事近》就蕴含了无限历代兴亡的感叹,这样的作品在纳兰词中很多,从这些叹息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沉。

作为社会的一员,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虽然纳兰没有遭遇很多的挫折和不幸,可时代的阴影总会压抑在他的心头,使他不期发出变徵之音,莫名地感伤一番,这样就不难理解时代因素对纳兰词的影响了。

三、结语:

词产生在唐代,两宋时达到了鼎盛,元明两代则走向衰落,而到了清朝初年又出现了中兴之势,纳兰容若就以凄婉清丽的词风独树一帜在这时的文坛上,个人和时代双重因素共同造就了他的独特。容若早已灰飞在历史的烟尘里,而那本《纳兰词》仍然能勾起人们不尽的惋叹,三百多年来不断牵引着读者的心……(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子琳.纳兰性德的家世和生平简介[J].文学评论,1985

[2] 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 刘东黎.北京的红尘旧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纳兰容若的诗词篇3

二一五年年春,搬来海淀上庄,面山傍水,因女儿加菲出生,忙忙碌碌,也无心领会。今年春天,过南边的村子,家家门前种着蜀葵,察看路牌,愕然发现这里原是纳兰容若(原名成德,后名性德)家族的墓地及花园,部分村里人的祖先曾为纳兰家仆。吃惊之余,才想起之前住德胜门,同样南邻纳兰家(在什刹海北岸,今***故居),他写什刹海夜景的“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眼儿媚・中元夜有感》),初来北京便亲眼目睹,至今如在目前。其友顾贞观的名词《金缕曲》(季子平安否),自注写于千佛寺,有学者以为是门头沟戒台寺,这就弄远了,千佛寺即今什刹海北的拈花寺,紧靠纳兰家。清代什刹海,佛寺很多,容若朋友来京,一般就安排在附近寺庙住。

至于上庄纳兰家,因太远,知者就不多了。民国时,学人张任***写纳兰年谱,调查纳兰家墓园,以为在今中国人民大学附近,饿着肚子跑了几圈,也没找到。直到“”期间,上庄挖出九块纳兰家族墓志铭,此地才引起注意。学人赵迅梳理墓志铭,辑成《纳兰成德家族墓志通考》(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阅后方知,带女儿打***苗的卫生院就是纳兰家族墓地,现已荡然无存。也是疏忽了,每次下班回家,自己都在“皂甲屯”站下,容若殁后,时人有悼诗云“只是伤心皂荚屯”,即指此地。

虽然墓地尽毁,但纳兰家族的遗存仍然很多。修浚的小河还在,弓形往南,流进上庄水库。纳兰家修缮过的龙母宫,曾祀容若父亲明珠,就在我看过病的二六一医院,保存完好。纳兰家庙(东岳庙)更近,离我家就七八百米,只因民房挡着,所以没发现。庙据说始建于唐,自纳兰家总管安三修缮后,至今未大修,现归村里管理。我去看时,破败不堪,但除钟楼拆除之外,三座大殿和鼓楼基本完好,前殿上书“瞻岱之门”四字,清晰可辨(容若孙就叫纳兰瞻岱),R中生着高大的杨树,沙沙作响,走在其下,仿佛杂有纳兰族人的步履声……原来,不知不觉,自己跟容若已做了十二年邻居,昔年杜甫在成都,有《过南邻朱山人》,云“相过人不知”,我却是“相过己不知”!

纳兰词,从前读过些,但未读过全集。正巧,家里有《饮水词笺校》,每晚哄娃睡后,灯下读数页。三百三十八年前,容若致信友人(原稿今存,作于康熙十七年):

夜来微雨西风,亦春来头一次光景。今朝雨霁,亦复可爱。恨无好句酬之,奈何,奈何!

今年春景,仍复如是,夜雨读之,淅淅沥沥,忽然动了好奇:这位相隔三百余年的南邻兼同行,是怎样一个人?有过怎样一种血肉人生?

觉罗氏

容若,世人印象,为翩翩浊世佳公子,其实,性格向来矛盾。

王国维赞美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说容若“真切”,和者甚众,张任***甚至认为:“先生之待人也,以真;其所为词,亦正得一‘真’字。此其所以冠一代排余子也。同时之以词名家者如朱彝尊、陈维崧辈,非皆不工,只是欠一‘真切’耳。”(《清代纳兰容若先生性德年谱・自序》)但读师友悼词,又不尽然:其师讲,“或问以世事,则不答,间杂以他语,人谓其慎密”。(徐乾学《纳兰君神道碑文》)其友讲,“性周防,不与外庭一事”。(韩I《纳兰君神道碑铭》)这里的容若,少年老成,如履薄冰。“慎密”的人,未必就不“真切”,但要说“真切”过人,甚至“冠一代,排余子”,恐就未必了。再者,尔虞我诈乃出人性,无关满汉,王先生将容若的“真切”,归于“未染汉人风气”,以为满人都天然率直,恐怕是想当然耳。

纳兰词,师承花间词、晏殊,属婉约词一脉,有点娘。顾贞观为其《饮水词》作序,论其词“婉丽凄清”,说其人“红豆相思,岂必生南国焉”,意为北人南心。今存容若画像,确也温文尔雅。但读师友悼词,又不尽然:徐乾学说他“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姜宸英说他“遇上射猎,兽起于前,以属君,发辄命中,惊其老宿将”;韩I说他“上马驰猎,拓弓作霹雳声,无不中”。他还奉命赴东北,为即将开展的对俄作战实施侦察,“劳苦万状,卒得其要领还报”。皆非文弱书生模样。清初满人,尚武之风尚浓,这些话或有过誉,但不会太夸张。

容若的性格矛盾,前人早有觉察,师友严绳武就认为,其小心谨慎,是伴君如伴虎,后人又延伸到纳兰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的灭国之仇。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却过于泛泛,纳兰的谨小慎微,入仕前已如此。现代学人苏雪林另辟蹊径,认为容若外表强健,内心脆弱,根在过度仰慕汉文化,“腐败”了。这类话是乾隆批汉化满人的口头禅,也有一定道理―容若外表健壮,内心孱弱,确如蛀了心的红苹果,是“腐败”了。但康熙为容若表兄,大他八个月,汉化也很深,为何不娘?容若词友汉人陈维崧,师承苏轼和辛弃疾,走豪放一路,时人誉为“霸悍”,也不娘。

容若一生,从未离家自立,我以为,答案不该从皇权或者文化去找,家庭才是关键。

理解容若,墓志铭与《清史稿》很重要,缺点是冠冕堂皇,缺乏细节,还应补充其他史料,特别是礼亲王昭的《啸亭杂录》(及续录)。昭晚容若七十年,但同属满洲权贵,圈子小,家族稳定,又认识容若之孙瞻岱、四世孙那伦及纳兰家奴,他的“口述历史”,有小误,却非道听途说。

《啸亭续录》卷五,提到了容若母亲:

纳兰太傅明珠,康熙时煊赫一时。其夫人和舍里氏(据墓志铭,当为觉罗氏)与公起自微贱,甚相和睦。性妒忌,所使侍婢,不许与太傅交谈。一日太傅偶言某婢眸子甚俊,次晨夫人命侍者捧盒至太傅前,即某婢双目也。婢父某恨甚,伺太傅他出,夫人独处房中时,突入,以刃刺夫人腹,立毙。事闻,置奴于法,时谓“奴杀宰相妻”云。

命案发生之日,容若已死九年。

这则史料―爱容若者都心情复杂,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而昭写错容若母亲的姓氏,也让人担心―我读的北京史地研究,干脆不提;《纳兰成德集》(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把它藏到注释里;有学人著《纳兰性德评传》,用了挖眼睛的前半截,悄悄略去其母被杀的后半截;只有赵迅认为是真的,因“墓志铭中并未说明她是病死”,且死后未入葬皂甲屯祖茔,后来才移葬。

这则史料,我也以为应是真的,再补充理由如下:首先,能跟墓志铭印证。墓志铭虽然夸饰为主,但字里行间,如夸其母治家“毫发铢两之奸皆无所容”,可见其人性情的确严苛;纳兰家墓志铭多交代墓主死因,容若与他弟的墓志铭甚至提及病逝前得皇帝关心云云,但觉罗氏一字不提。其次,说他们夫妻“起自微贱”,与正史吻合。明珠是八旗贵胄,但身为第四子,又六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很多时候得自己奋斗(明珠十七岁任云麾使,正四品,不低了,但在昭看来,自然还是“微贱”的)。觉罗氏为努尔哈赤孙女,父亲因***争失利被赐死,全家贬为庶人,匆匆下嫁明珠。说是贫贱夫妻,也不为过。最后,我还找到一个旁证,见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第五十三则:

余长姑嫁慈溪姚氏。姚母能诗,出外为女傅。康熙间,某相国以千金聘往教女公子。到府,住花园中,极珠帘玉屏之丽。出拜两姝,容态绝世。与之语,皆吴音;年十六七,学琴,学诗,颇聪颖。夜伴女傅眠,方知待年之女,尚未侍寝于相公也。忽一夕,二女从内出,面微红。问之。曰:“堂上夫人赐饮。”随解衣寝。未二鼓,从帐内跃出,抢地呼天,语呶呶不可辨。颠仆片时,七窍流血而死。盖夫人赐酒时,业已G之矣!姚母踉跄弃资装,即夜逃归。常告人云:“二女,年长者尤可惜。”

这个“某相国”,据满人总督乌拉纳之子批语,正是明珠。此人出身满人高层,熟悉掌故,其批语史料价值很高,当可信。两则史料,讲的或许是一回事,如不是,则觉罗氏至少杀了婢女三名。

觉罗氏的暴虐,有时代背景。满洲入关前后,掳掠大量女俘,分到八旗家中,结果引起正妻不满,***妾婢,屡见不鲜,以致皇太极下谕禁止,“今闻我国之妇女,沃以热水,拷以酷刑,既不容为妾,又不留为婢,妒忌残虐,莫此为甚”。觉罗氏生于入关前夕,习得此种暴虐习气,也不为怪。尽管这样,跟“沃以热水,拷以酷刑”比,她的挖眼与鸩杀,残暴远远过之,赵迅认为“简直是心毒手狠到完全丧失人性的地步”。这已非单纯的妒忌,而可能是心理疾病了。至于此病是源于童年耳濡目染,还是源于曾被废为庶人的不安全感,就不得而知了(这则史料,金庸改头换面,移用于《飞狐外传》,即福康安母鸩杀马春花情节所本)。

明珠为满人重臣,卖官鬻爵,货贿山积,敢干敢贪,绝非孱头。夫妻即使真的“甚相和睦”,但双方都强势,难免矛盾,杀婢女这类事当不常有,但争吵或冷暴力必不免。徐乾学说,容若见父母“加餐,辄色喜,以告所亲”。为何“色喜”?徐乾学原为明珠***羽,熟悉内情,又是老刀笔吏,我们可脑补言外之意。

此种父母关系,于容若有何影响?此乃理解容若的关键,研究者却全疏漏了。最明显的影响,依我看,正是容若的“慎密”,即谨小慎微。金石无语,血肉暗蕴,证据在纳兰家族的墓志铭。我们读他大弟揆⒌哪怪久,少年即“静默若成人”。康熙赞扬他“小心老成”,小弟揆方“为人沉静”。强势父母多弱子,三兄弟性格如出一辙,当非偶然。据觉罗氏墓志铭,明珠罢相前特别忙,无暇顾家,有时甚至“日在禁闼,晨而入或夜分乃归,衣不解带者累月”,抚养容若及其弟妹的重任,自然落在觉罗氏身上,墓志铭说她“训教诸子有均平之慈,而无姑息之爱”。由此推知,容若及其弟的“慎密”与“少年老成”,主要源于觉罗氏的重压。

安三

讲来有趣,昭的觉罗氏史料,学人小心翼翼,唯恐有失,但他关于纳兰家奴安三(全名安尚仁,也叫安尚义)的史料,大家松了口气,放胆使用(这也是学人考据的“好恶心理学”一例):

明太傅擅权时,其巨仆名安***,最为豪横。士大夫与之交接,有楚滨、萼山之风。其子孙居津门,世为鹾商,家乃巨富,近日登入仕版。(《啸亭杂录》卷三)

这则史料,昭又写错名字,“安***”当为“安三”,安***是他儿子,他还有一子叫安歧,是著名书画收藏家。此处的“楚滨”,是张居正宠奴;“萼山”,为严嵩宠奴。两人均仗主人势嚣张一时,官吏无不敬畏巴结,呼为“先生”,安三也如此。这则史料,有姜宸英(清人认为他是《红楼梦》里的“妙玉”)的证实:

吾始至京师。明氏之子成德延至其家,甚忠敬。一日进曰:“吾父信我不若信吾家某人。先生一与为礼,所欲无不可得者……”吾怒而斥曰:“始吾以子为佳公子,今得子矣!”即日卷书装,遂与绝。(方苞《记姜西溟遗言》)

姜宸英死后,全祖望为作墓表,重述如下:

枋臣(明珠)有幸仆曰安三,势倾京师,内外官僚皆师事之……枋臣之子(容若)乘间言于先生曰:“家君待先生厚,然而卒不得大有柚,某以父子之间亦不能为力者,何也?盖有人焉。愿先生少假颜色,则事可立谐。某亦知斯言非可以加之先生。然念先生老,宜降意焉。”先生投杯而起曰:“吾以汝为佳儿也,不料其至此!”绝不与通。(《翰林院编修姜先生宸英墓表》)

姜宸英,纳兰家待之甚厚,“遂与绝”云云,读纳兰词便知是鬼话。他跟方苞提此事之时,容若已死,明珠已罢相,此“妙玉”自然难免落井下石、撇清关系之嫌了。他本人贪***利禄,考进士一直考到七十岁(落第后,容若赠他几首词,勉励归隐,完全对牛弹琴)。学人赵秀亭鄙夷他,“擐薄无义之尤”,认为话全不可信。但我以为,撇清关系或有,所述安三与明珠之关系,想非胡编,应确出容若之口。

关于安三,以前史料甚少,影影绰绰,近年来,纳兰家墓志铭出土,清廷档案公布(甚至有安三的口供),现在比较清晰了,原来,他就是《红楼梦》里赖大及其子赖尚仁的原型。

学人刘小萌据清廷档案考证,安三是朝鲜人。清兵曾两侵朝鲜,掳掠大批人丁为包衣(奴隶),安三为明珠府的第二代包衣,又称“家生子”,为纳兰家总管,负责打理财务。水过地皮湿,因纳兰家族,安家也富裕非常,跟《红楼梦》里的赖家一样。后来,纳兰家在皇位争夺战里站错队,得罪雍正,殃及池鱼,罚安家捐家财独修天津城,可见其富。(《旗籍朝鲜人安氏的家世与家事》)明珠临终,遗命安三修缮上庄家庙及另两座庙宇,“尚仁泣而受教”,十三年后竣工,刻《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记此事。

安三为明珠最宠幸的家奴,全祖望用“幸仆”两字,意思很微妙。《随园诗话》提到的被鸩杀的两名吴女,是谁贡给明珠的?我以为,当是安三。据清人萧]《永宪录》卷四“(明)珠令(安三)潜处扬州,挟巨资行江西吉安等四府三十万引盐”,“引盐”即官盐,满洲权贵多插手,倒买倒卖,安三既受命往扬州经营盐业,为明珠物色绝色女子,自然也是差事之一。明代江南有养“瘦马”之风,即培养苗条女子,教以琴棋书画,再卖给富家当婢妾,其中以扬州瘦马最著名。满清统治稳定后,旗人不便再掳掠民女,改从江南买婢妾,康乾时期皆盛,时谚云:“索得姑苏钱,便买姑苏女。多少北京人,乱学姑苏语。”(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明珠为满人,有家奴,贪污受贿、拉皮条、找女人的龌龊事,家奴干最合适;百余年后,袁相国世凯是汉人,此类事就改由姨太太的兄弟来办了。由汉人的“袁相国”推测满人的“纳兰相国”,纵使不中,也八九不离十。

据清廷档案记载,安三病逝于雍正六年(1728),八十岁。刘小萌以此推断,明珠罢***时(康熙二十七年),安三约四十岁。明珠二十岁得容若,如是,则安三小明珠十三四岁,大容若七岁。古代男性成家早,明珠为虚岁十七,安三之于明珠,如父子辈,于容若,如兄弟辈。由姜宸英转述的“吾父信我,不若信吾家某人”,以及“某以父子之间亦不能为力者,何也?盖有人焉”看,容若对安三,明显存在情感竞争关系。

我们知道,小男孩最初崇拜之人往往是父亲,从墓志铭看,容若最渴望父爱之时,却是明珠事业最拼之时。安三为家生子,自然从小为明珠办事,得其宠幸。容若本来父爱就少,见此难免对安三有莫名的羡慕嫉妒恨了。徐乾学说:“太傅尝偶恙,日侍左右,衣不解带,颜色黝黑。及愈乃复初。”这是容若对父亲的爱,也是对父爱的渴望―只有父亲生病,他才有机会更多亲近父亲。容若擅长表达可望而不可得的相思,或许,原型就是从小对父爱的渴望与失望?还有,都知道容若喜欢李煜,但他为何喜欢?就少人深究了。母亲暴虐,父爱匮乏,身边还有父爱竞争者,这样待在什刹海的大宅里,可不就如亡国之君?(甚至还可推测,容若母亲对安三什么看法?对安三,容若与他母亲是不是同一阵营?)他自署“仆本恨人”,说自己是“天涯惆怅客”,我想他的真正意思,是待在家里太痛苦,“君本春人而多秋思”(友人梁佩兰评容若语),非偶然也。

一言以蔽之―读李煜前,容若早已“内伤”,伤害他的,不是文化,不是皇权,而是家庭。

曹寅・张纯修・顾贞观

谈容若,世人爱谈其妻卢氏,其妾沈宛,但我以为,理解容若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顾贞观。遇见顾贞观,为容若一生大事,非前两人可比。

容若一遇顾贞观,即写《金缕曲》(德也狂生耳)赠之,其中蕴蓄的情感能量,可用“爆炸”来形容:“不信道、遂成知己”,直冲口而出;“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连来生缘都订下了。我们读顾贞观的和词,他以孟尝君比容若,以侯嬴比自己,态度谨慎,显然对此颇为吃惊。耐人寻味的是,此时卢氏(悼亡词的女主)还在世,新婚燕尔。夫妻情感如何?赵迅认为,二人感情基础一般,“卢氏虽有良好的教养,但对于填词赋诗并不在行,容若又不善饮酒,因此,闺间诗酒唱酬之乐是谈不到了”。很中肯。

朋友,谁都有,且分等级。容若朋辈,如高士奇、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年龄都比容若大。容若欣赏他们,他们或许也欣赏容若,但主要是冲明珠去的。他们之于容若,是“文字交”;容若之于他们,是“利禄交”。姜宸英不说了,其师徐乾学,原先巴结明珠,帮容若编《通志堂经解》,后因康熙旨意,跟明珠决裂,容若死后,又编《通志堂集》示好。情感是两头热的,容若能跟这些人多亲?不可能。他欣赏他们的才华,但不可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感情对流。他真正的朋友,是同龄的张纯修与曹寅。张纯修是汉旗,曹寅是包衣,三人皆属八旗,又喜文学,兴趣相投,亲如兄弟。其中,张纯修跟容若交情似更深,今存容若与其书简二十八封,为他装帧传下(朱彝尊也跟容若书信来往很多,晚年自承信全弄丢了,感情深浅,对比可见)。

对于容若,交情唯一超越张纯修的,是顾贞观。容若对顾贞观,感情有多深?我们可从其送友诗词窥见一二。他送姜宸英,是“叹人生、几番离合,便成迟暮”(《金缕曲・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送亦师亦友的严绳孙,是“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几回首,相思否”(《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送兄弟张纯修,是“好名无不可,聊欲砥狂澜”(《送张见阳令江华》);送顾贞观,则是“南北三千里,同心不得说。秋风吹蓼花,清泪忽成血”(《送梁汾》)。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对此,张纯修也清清楚楚―“容若与余为异姓昆弟,其生平有死生之友顾梁汾”(《饮水诗词集序》)。

他待顾贞观,为何如此“倾盖如旧”?

一个原因,是才。许多诗人或艺术家在关键时刻往往遇到一名关键人物,对其创作产生关键影响。顾贞观之于容若,正是这样一名关键人物。后人赞扬顾贞观词,一曰“口语”,一曰“挚情”。这其实也是纳兰词的特点。容若嗜词,最初从严绳孙学习,进展不大,遇见顾贞观后,才醍醐灌顶,水平大进,最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顾贞观之于容若,如杜甫之于钱谦益、凡尔哈仑之于艾青、奥登之于穆旦、荷尔德林之于海子,是带他进门的师傅。

另一个原因,是人。顾贞观跟徐乾学、姜宸英这些“利禄交”不同,淡薄名利、特立独行,重性情,有魅力,又长得英俊,“丰神俊朗,大似过江人物”,读其词,自恋意味很浓,想来也以此为傲。容若呢?曹寅说,“貌姣好”。两人很登对。两人关系,估计早有人嘀咕,但不好明说。明清之际,双性恋常见,容若师龚鼎孳,友陈维崧,都以好男宠著名,时人不以为非,贾宝玉与秦钟、北静王不也如此?陈维崧有男宠云郎,请人作《云郎出浴***》,到处邀人题咏,还被视为“韵事”。我们读纳兰词,颇多“友情闺情化”的特点,著名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其实是写给男人的,结尾曰“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词令・拟古决绝词》)。古代诗词有香草美人、托女言情之传统,但容若如此缠绵悱恻,连清人都以为有点“过”。他还有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下阕是这样写的:

心知。梅花佳句,待粉郎香令,再结相思。记画屏今夕,曾共题诗。独客料应无睡,慈恩梦、那值微之。重来日,梧桐夜雨,却话秋池。

粉郎,为三国魏人何晏,容貌俊美,后世为郎君代名词;香令,指三国魏人荀,据说身怀异香,到别人家三日不散;尾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般认为是赠内之作。四个典故,单看没问题(比如《夜雨寄北》,容若也用于其他朋友),但合读的话,其中,呼之欲出。

顾贞观有女人缘,很风流。有趣的是,据顾光旭的《梁溪诗钞》,顾贞观晚年,跟某男性忘年交说:“吾老矣,将与伊定三生之约,不知能如愿否?”他跟容若是生死交,跟吴兆骞是生死交,跟此人又想订生死交。这样一来,容若、吴兆骞与顾贞观的关系,就不免让人浮想联翩……此公如金庸《天龙八部》的段正淳,用情固深,却不免花心。

顾贞观和容若悼亡词,中有“倾城再得”“香阶i袜”字句。张任***甚诧异:“闺阁中事,岂梁汾所得言之?”赵秀亭也认为“非止轻俗,尤见唐突”。对此,我有个很简单的解释:两人情谊远远超过容若之于卢氏,容若不以为忤,顾贞观也不以为唐突。依我看,两人当是爱人,至于是身体上的,还是柏拉***式的,则毋庸考证了。

但是,容若对顾贞观的情感,只是“才”与“人”吗?我怀疑不止此,顾贞观之于容若,或许还有一重连他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情感投射在。后世论容若与顾贞观,仿佛两人同龄,其实不然―两人结识时,容若二十二岁,顾贞观四十岁,顾贞观大十八岁!两人年龄差异,近明珠与安三的年龄差异。两人关系,容若为主动方。由此推测,顾贞观之于容若,恐怕有渴望父爱的投射在。当然,这是“大胆假设”,但结合他给顾贞观的诗词,还有他对安三的妒忌,我以为很有可能。

总之,我的推测是:顾贞观之于容若,一人兼四个角色,相当于兄弟张纯修、爱人卢氏、老师严绳孙与父亲明珠的“总和”。明乎此,我们才能抓住容若的内心。

明珠

饮水词,满纸爱情兼友情,却很少提儿女,特别是儿子。跟朋友提及,都很惊讶―容若还有儿女?其实,容若共有三男四女,一个女儿还嫁给了年羹尧。大儿子福哥,容若去世时十岁,仅小揆叙两岁。顾贞观为容若作的《祭文》提及:

他日执令嗣之手。而谓余曰:“此长兄之犹子。”复执余之手,谓令嗣曰:“此孺子之伯父也。”

此子或是福哥。

是~的体裁不宜提?翻阅全集,有一首五绝《秋意》提到女儿:“凉风昨夜至,枕簟已瑟瑟。小女笑吹灯,床头捉蟋蟀。”未见给儿子的诗词。是散佚了?可能性不大,容若为相国子,文字保存得很好,连写给五岁揆叙的诗都在。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推测他对孩子,不如对卢氏和顾贞观上心,应是合理解释。这就是家庭感情模式的“世代传递”吧:爱孩子,是天性;如何爱孩子,则要后天学习。明珠六岁丧母,十二岁丧父,事业又忙,虽然清楚如何为孩子安排前程,但恐怕不懂如何在情感上体贴孩子。容若从明珠习得此种家庭情感模式,又照此对待自己的孩子,结果是―容若渴望的父爱,他孩子(特别是儿子)也没怎么获得。

父亲对孩子之影响,先天多,后天多?世无定论,但影响无人否认。我们看容若性格,跟乃父也有同有异。他跟明珠一样,喜欢交朋友,喜欢饮宴,这是同。他需要一名可堪信任的男性,这也是同。但容若之于顾贞观,跟明珠之于安三比,大小模式相反,这是异。明珠强势,容若孱弱,这也是异。不过,容若踏入社会以后,特别是入内务府后,入仕模式与乃父同,“日直驷苑,每街鼓动后,才得就邸”,他的性格也逐渐趋同于明珠。此种变化,首先是性格逐渐变得坚韧,词风渐有气力,能写出“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南歌子・古戍》,康熙二十一年作)这类词句。其次是因官场压力大,他疏解压力的方式也越来越像他爸,即“饮醇酒,近妇人”。康熙二十三年,他致信顾贞观:

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此言大是。弟是以甚慕魏公子之饮醇酒,近妇人也。……吾哥所识天海风涛之人,未审可以晤对否?弟胸中块磊,非酒可浇,庶几得慧心人以晤言消之而已。沦落之余,久欲葬身柔乡,不知得如鄙人之愿否耳?

容若继娶的官氏,自然不在“妇人”之列,而“天海风涛之人”典出李商隐赠妓诗,后世以此指歌妓,赵秀亭由此猜测,指的是其妾沈宛。我们很自然想到,《随园诗话》里被鸩杀的两名吴女,“学琴,学诗”,不跟沈宛一样?他们父子对女人的口味,多相似啊!我怀疑,沈宛很可能也是“瘦马”。容若托顾贞观买沈宛,跟明珠托安三买妾,剔除后人附加的才子佳人浪漫,实无不同。而且,他只买了沈宛一人么?我怀疑未必,过于浪漫的爱情传奇,难免残酷的现实注解。容若有些诗词,味儿很浓,不像是写给爱人的,只是不为世人注意罢了。

同年,在给顾贞观的另一封信里,容若抱怨工作忙碌,顺口说了一句“老父艾年,尚勤于役;渺予小子,敢惮前驱”,对父亲充满体谅,也就是说,他终于跟父亲和解了。

纳兰容若的诗词篇4

纳兰的词读一首不过寻常,但是通部词集读下来,就感觉荡气回肠,与众不同。文有文气,要如长河贯日,一气始终。能将伤心一咏三叹,悲切绵延不绝的,只有容若。王国维说他是“千古伤心人”,并不是妄语。

评析

诗书这些,我读得虽不多,却也算清楚地知道一些。这本书不像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名著,连书名亦为纳兰性德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已是烂熟与心而要品之无味的了。纳兰性德是我欣赏的词人,这不假,但他似乎是一个与时代相错位的人,一个有悖于前清刚健背影的哀伤之人——但王国维依旧称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是什么让容若的伤怀有了千年的意义?我想,大约是因为他写性情。有人说,东坡居士也写,辛稼轩也写,但他们与纳兰不同。东坡是大江东去,稼轩是青山妩媚,而容若,当时只道是寻常。三十一年的生命,纳兰性德的诗才如一眼泪泉,流出的,全是伤——安意如曾在书中感叹,晏小山同纳兰,应当是同类的文人。纳兰性德,是打着小辫子的满族小山。但我觉得,小山的一生着实过得长了。方过而立便匆匆去世的纳兰容若,没有境落,没有如霜鬓,但他依旧有情。他为边疆的罪人祈祷,为入土的亡妻落泪——不是写得极致,不是艺术的极致,他是人的极致,纯粹的极致。所以他空前绝后,他只愿人生如初见,不想看珠帘后隐约的面庞,不愿望烟雨中朦胧的身影。不忍看罢了。

因为一个人的真,他具有了不可复制性,因此,人生又如初见,我们企***捕捉它的影子,却只抓住了它的伤。

所以,下个结论吧:

纳兰容若的诗词篇5

他,是清初第一位词人——纳兰容若。父系是叶赫那拉氏,母系是爱新觉罗氏,如此显赫的家世却无半点贵公子的傲气也没有继承父亲的***治手段。出生在那个繁华社会,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好结识文人骚客,一生都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开人世。也许他本就是不属于凡尘俗世的男子,在毕生至爱离自己而去之后,他也追随而去。

有人说,纳兰容若重21克。21克——西方人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出人在死去后体重会即刻减少21克,于是认为这21克是灵魂的重量。如果灵魂确实重21克,那么纳兰容若就重21克。纳兰容若,至死都以孩童面孔面对世间,他的一生都在以一颗纯净的心为人处世。他是我的信仰。

他的一生是不幸的,至爱的离世于他来说,是走不出的阴影。如此的至情至性之人不该是这样的结局。我一直在想,若是纳兰容若生在现代,爱妻定不会因难产而死,纳兰早逝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但若是如此的话,纳兰的一生也不会是一段传奇的吧。

如果,让我以一种花来比喻纳兰的话,那就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纳兰亦是君子。

纳兰容若的诗词篇6

清记《能静居日记》里有一个记载,和将《红楼梦》进呈给乾隆阅览,乾隆读后说:“这本书写的就是明珠家的事。”后来在红学索隐者中,曾有很大的一个流派断言“明珠家事说”。如果按照这个说法,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明珠的长子纳兰容若。

除了曹植以外,纳兰容若可能是整个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贵公子。他的词作曾一度被人忽略,但在道光年间又再度流行,推尊为一代大家。然后他的声望越来越大,二十世纪时已有人说他是清代第一词人。王国维在《人家词话》更推崇他说是“北宋一来,一人而已”。到了现代,在安意如、苏樱等人笔下,他更从词人而至文学明星,由文学明星而至玛丽苏们的偶像,飘飘然若不食人间烟火。这样一个才子,而况又英俊多金,而况又相门贵胄,如果他再是贾宝玉的原型,那就更凑趣了。

可惜他不是。“明珠家事说”已经被红学考据彻底否定掉了。纳兰容若不是贾宝玉。而且即便没有那些考据,纳兰容若也不该是贾宝玉,虽然他们有些地方确实很像,比如他们都细腻、多感、阴柔、善良。可是他们性格有一点本质的不同。至少在被抄家之前,贾宝玉是个快乐的人。红楼梦是部悲伤的书但贾宝玉是个快乐的人,喜欢热闹、享受生活,但是纳兰容若则似乎始终怀着一份忧郁。

翩翩相府佳公子,金堂玉马,轩车广厦,纳兰容若该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但他却好像很少真正快乐过。

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

他生于公元1655年,名纳兰成德,(后因避太子讳,一度改为纳兰性德),号楞伽山人,容若是他的字。他与康熙皇帝同年出生,论宗族则是叶赫那拉氏,跟慈禧太后属于一系。所谓纳兰,其实就是“那拉”二字的不同叫法。

纳兰容若的父亲是一代权臣明珠,极其精明狡狯,属于那种眼前飞过苍蝇都要辨个公母的人。在当时的满洲权贵里,明珠是最汉化的一个。他非常重视让孩子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纳兰容若学得也快,如海绵吸水一般。这一点他跟贾宝玉也不同。贾宝玉有叛逆情绪,不愿意学四书五经,还经常私下发表一些***言论。纳兰容若却是一个乖孩子,他一辈子也没有真正叛逆过。虽然他在灵性上更容易接受佛教,但他从没有真正质疑过儒家传统,也没有真正质疑过自己所处的社会。他只是觉得不舒服。在诗词的才情上,他胜贾宝玉十倍,在思想的勇气上,贾宝玉则远远胜过了他。纳兰容若属于满洲贵胄,按照惯例,他不需要参加科举也能找到仕进的路子。但科举毕竟是正途,以后进入官场跟人家说起来“下官是个进士”,也比“下官是个官二代”听着要好得多。所以明珠就一心想让孩子走科举之路。科举对纳兰来说也很容易。一方面这跟当时科举制度有关,清朝科举满汉待遇不同,纳兰本身就比汉族生员占便宜,何况他天生聪颖,结果十八岁就考上了顺天府举人。在二十二岁时,纳兰又考中了进士,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体考生中的第十名。

纳兰容若骨子里是文人,他就像所有传统文人一样,做过“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的功业梦。那一年,纳兰也雄心勃勃,一会想进翰林院,一会又想去参***平三藩打吴三桂,“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洒荆江水!”但是翰林院他也没去,英雄血他也没洒。考中进士等了几个月,一道圣旨下来,任命他为三等侍卫,入宫伴驾!

满洲贵族子弟当侍卫,也算是个传统。明珠就当过侍卫,纳兰容若的弟弟后来也当了侍卫。但问题是:要当侍卫,何必费这么大力气考什么进士?原来大家普遍推测他会进翰林院,这一来都大为吃惊。康熙一时心血来潮,就决定了纳兰的命运。从此他开始九年的侍卫生涯。这九年里,他护驾出巡,陪着皇帝狩猎、避暑、祭祀,“升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他做过同事,还专门为他写过一首诗:“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

纳兰容若并不文弱,能骑马射箭,据说是“上马驰猎,拓弓做霹雳声,无不中”,就连小说《七剑下天山》里梁羽生都让他和“七剑”之一桂仲明对过一掌,所以干侍卫这行倒也不难。但问题在于纳兰容若不是《鹿鼎记》里的多隆,干侍卫这种工作完全违背他的天性,而且毫无成就感。

他像干苦役一样当着侍卫,一直到死也没能摆脱。而且皇帝还没有提拔他的意思。明珠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当了内务府大臣,纳兰的弟弟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转行当了侍读,后来一直官运亨通。纳兰混了九年,只从三等侍卫混成了一等侍卫。康熙对他挺不错,得病的时候还嘘寒问暖送药,但就是不重用他。我觉得这里面透露出某些信息。康熙喜欢他,事实上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纳兰容若,但康熙似乎并不认为他是个大臣的苗子。从纳兰容若的性格判断,也许康熙的眼光毕竟是对的。

九年里,纳兰干的最得意的一件事就受命“觇梭龙诸羌”,到东北为康熙考察形势。这次谍报活动进行得很圆满,得到了皇帝表扬。很多人都议论说这次纳兰容若要大用了。谁知道最后还是毫无动静。纳兰还是接着***的侍卫,整个事情无声无息地结束了,只留下了一首优美的词《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渌水亭主人

二十二岁那年是纳兰容若转折性的一年。在这一年,他中了进士,当了侍卫,还为自己最好的朋友顾贞观写了一首《金缕曲》。这首词在纳兰容若的作品里并不算第一流的,但却轰动了京城,使纳兰名声大振。他借势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首词集《侧帽集》,也即《秋水词》的前身。一夜之间,他成了北京城崛起的文化新星,而且他和其他文化新星不一样,他有钱。明珠为他修筑了一座渌水亭做会客之所,这里旁依清波,雕梁画栋,极其雅致,很快就成了当时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各种文人雅士马上蜂拥而来。这里头固然也有本来就混得不错、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更多的是落魄文人。翻一下这些才子的简历,往往当时都是“窘甚”“贫甚”“仅一布袍”“生计无着”“困顿”,现在他们就像尿急的人望见麦当劳,一头扎了进来。何况纳兰的父亲明珠是顶级权臣,要是攀上这个关系,马上就能飞黄腾达――用他们文雅的话来说,这就叫“涸鱼出水”,而且明珠似乎也有意通过儿子的关系网罗人才做心腹。

纳兰容若帮助过真正的“涸鱼”。顾贞观是纳兰一生中最重要的挚友,他有个朋友叫吴兆骞,因为被科场案牵连,受了不白之冤,流放到了东北宁古塔。一个江南文弱才子,在那地方实在是度日如年,而且能不能熬着活下来都是问题。顾贞观发誓一定要救他回来。他找到了纳兰容若,给他看了自己写给吴兆骞的词,也叫《金缕曲》,这首词是清代词中的经典: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纳兰容若看了以后哭了。他说你不用说了,我一定会想办法救你的朋友。他带着顾贞观见父亲明珠。这个事情非常难办,因为那个科场案是朝廷重案,吴兆骞是在康熙那里都挂了号的。但顾贞观向明珠下跪求情,明珠总算勉强答应了。后来明珠父子二人费了不少周折,还花了很多钱,终于把吴兆骞弄回来了。但是吴兆骞不清楚其中的原委,顾贞观也没向他提这件事,他只知道是明珠救的自己,回京后居然因为小事和顾贞观闹翻,见人就痛骂顾贞观。等他到明珠府拜谢,明珠就领着他到一间屋子,指着墙上的一行题字给他看:“顾梁汾为松陵才子吴汉槎屈膝处”。吴兆骞愣了片刻后,嚎啕大哭。

顾贞观是纳兰容若第一知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上纳兰的友谊。纳兰容若对友情极其看重,每次送别朋友离开的时候都非常难过。文人是不好相处的,自尊心还特别敏感,但在几乎所有文人的回忆里,纳兰都没有半点贵胄的架子,从没有过倚势凌人的时候。朋友在渌水亭里踞坐狂叫、谩骂世事,纳兰容若也只是静静听着,不以为忤。富贵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大多数富贵的人多少都难免有点志得意满的骄横,但也有一类天性温良的人,如果他们生于贫贱,也许不免会沾染上一些世俗的东西,但正因为他们生于富贵,所以才保持住了一份天真的赤子之心。

纳兰死后那些铺天盖地的伤痛怀念,也许只是文人固习,不能全当真。但是在他死了多年以后,朋友聚会谈起他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失声痛苦。这样的哭声,比所有的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被他们怀念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此情已自成追忆

纳兰曾经有过一个梦中情人。这个人到底是谁,现在已不可考。有人说是他的侍女,后来出家了;有的说是他小姨子,后来嫁人了;有人说是他表妹,后来进宫做宫女了。甚至越说越奇,甚至说为了见表妹,纳兰容若化装成喇嘛,混进后宫云云,这些说法只能姑妄听之。但很明显,这个女子是纳兰爱过的第一个人,这是少年的青涩之爱,因为没有得到显得更加美好。为了这段感情,纳兰写下了伤感的词: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哪辨香?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这可能是北宋之后写初恋的最好的词。但是这样的初恋更适合伤感的怀旧,让一个人缅怀自己错过了多么美好的事物。它并不会在生命中刻下真正破肉见骨的伤痕。

只有卢氏给他留下过这样的伤痕。纳兰容若二十岁的时候娶了卢氏。卢氏是两广总督的女儿,文化修养很不错,和纳兰容若感情非常好。纳兰甚至还为她破天荒地写了艳词。但是三年后,卢氏难产,母子俱亡。这一次打击对纳兰容若创巨痛深。他忽忽如狂,将妻子的灵柩停放在双林禅院,不时过去守着棺材陪灵。直到一年多之后,才在父亲坚持下给妻子下了葬。他反复回忆,反复咀嚼,写下了一首又一首回忆妻子的词。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每个句子看着都很平常,可是在苏轼的《江城子》之后,再没有人写过这么让人悲伤的悼亡词了。不过纳兰和苏轼存在着一个区别。苏轼是个豁达的人,他只在想起悲伤的时候才悲伤,而纳兰容若是个放不开的人,他会被悲伤淹没。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纳兰续娶了一个妻子官氏。这是一场***治婚姻,官氏和他感情说不上有多不好,但也说不上有多好。他们的感情世界好像不太合拍,有点貌合神离。纳兰婚后还是一首接一首地写着悼念卢氏的词。他死后官氏很快就改嫁,在当时社会风气里也是反常的事情,这多少也暗示了两人的夫妻关系。

后来,他和一个叫沈宛的女人发生过短暂的恋情。沈宛是江南才女,写过一本词集《选梦词》,但她的身份相当模糊,据推测最有可能的是一名歌妓,就像柳如是、董小宛一样。这段恋情是顾贞观搭的桥,纳兰容若陪同康熙南巡的时候,和沈宛陷入热恋,同居在一起。后来又托顾贞观将沈宛带至北京。本来按纳兰容若的身份,娶位妾室也属正常,但当时规定满汉不通婚(汉***旗人不在汉人之列),明珠坚决不同意接纳沈宛。几个月后,纳兰容若屈服了,将沈宛送回江南。俩人分手了。纳兰容若对此内疚不已,据说他最著名的那首词就是用沈宛的口气责备自己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那一年,纳兰容若三十岁。在别人眼里看来,他是幸运的。他是内阁大学士的儿子,他是渌水亭的主人,他有妻室,有子女,有钱,有地位,有才名,而且即便康熙暂时没有重用他,按资历他也早晚会成为一位高官。但只有读过《秋水词》的人,才知道这个幸运儿的心里充斥着潮水一样的忧伤。这里有丧妻之痛,有失恋之哀,但又不仅是这样。纳兰容若更多的忧伤是无名的,是没有具体因由的,它背后是对整个世界的厌倦。他就像《麦田守望者》里的那个衣食无忧的霍尔顿,站在灯火辉煌的纽约街头,面对这个光亮温暖却又空空荡荡的世界,忽然迸发出莫名的泪水,在心中对着死去的家人说:亲爱的艾里,别让我消失,请别让我消失。

1685年五月,三十一岁的纳兰容若和朋友们聚会饮酒,每人都写了《夜合花》一诗。八天之后纳兰容若去世了。一年后,顾贞观从北京回到了故乡,在自己屋子里挂上纳兰容若的小像,过了三十年隐居的日子。

纳兰容若的诗词篇7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虽然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的词作的影响。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词中多次提到“红楼”,这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感同情。《饮水词》中多处咏竹,而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她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也绝不是巧合。而且,更关键的是,纳兰性德也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据说纳兰性德在正式娶妻之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就是他的表妹雪梅。雪梅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纳兰家。这位表妹冰清玉洁,才智过人。纳兰性德和表妹相知相爱,心心相印,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纳兰母亲的强烈反对。母亲固执地认为,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即使她是自己的亲外甥女,她也是“丧门星”,怎么能把这种“不祥”带给自己最心爱的长子呢?

不管纳兰和雪梅如何地苦苦哀求,母亲都不为所动。为了拆散这对“冤家”,父母想了一个阴毒的办法,把雪梅送入了宫中,从此两人就再也未能相见。坚贞的雪梅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在宫中吞金自尽,纳兰性德得知消息以后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场。

二十岁时,他奉父母之命,和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卢兴祖之女、时年十八岁的卢氏成婚。虽然不像表妹那样贴心贴肺,但纳兰和正妻卢氏的感情倒也如胶似漆。然而,由于工作需要,纳兰常常入值宫禁或随皇帝南巡北狩,这对少年夫妻聚少离多,纳兰只好把万千情丝倾泻在辞章里。

他们至真至美的爱情只持续了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去世。纳兰写下了一系列悼念亡妻的辞章,声声啼血,字字连心,下面这曲《沁园春》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读罢令人断肠: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自古多情伤离别,饱尝离别之苦的纳兰性德身上,的确是很有几分贾宝玉的影子,多情而又多舛。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在跟随皇帝南巡后回到北京,不料突染重疾,至此一病不起。1685年5月,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溘然长逝。在他身后留下的仅有三百四十二首《纳兰词》。也许他的华美人生过早地落幕,是为了避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劫数。他没有看到纳兰家族的衰败,从这一点上看,他比贾宝玉要幸运一些。

纳兰性德的故居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后海北沿的明珠官邸,现为***纪念馆(西花园)和卫生部所在地。这里曾经是豪门朱梁,钟鸣鼎食,门前车水马龙。“门俯银塘,烟波暄。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渌水亭宴集诗序》),开门即见太液池(什刹海)、景山,一片富贵升平气象。

【赏析】

纳兰容若的诗词篇8

关键词: 纳兰词 王次回 性灵品格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有《侧帽词》、《饮水词》,刊有《通志堂集》二十卷,包括文赋、诗词、杂识等。另编有《通志堂经解》、《今词初集》等。纳兰性德之所以能在词史取得“清词大家”的地位及深受后世词评家和读者青睐,与其吸收历代词家优长和着意创新的态度密不可分。后代评论家对纳兰词接受“花间”、李煜、晏几道等风格的影响已有诸多论述,然对于在纳兰词中多有显露且意义重大的明末诗人王次回却鲜有论及。以下将就纳兰性德对王诗的推重藉以探讨其“舒写性灵”的词作风格。

一、从引用方式看王次回《疑雨集》对纳兰词的影响

《疑雨集》的作者是明末词人王次回(1593―1642),名彦泓,以字行,明末江苏金坛人。一生落拓,流离多舛,博学好古,善作艳情诗,有《疑雨集》存世。其“以香奁体盛传吴下”,“见者沁入肝脾,其里习俗为之一变”,成为继李商隐、韩之后艳体诗的集大成者。

明代王氏是金坛望族。王次回祖上十分显赫,王臬、王樵、王肯堂祖孙三代进士皆为博学鸿儒,在仕途***绩方面也有显著成绩和名望。王次回的祖父王启疆,是王樵的长子,王肯堂的长兄,曾任平湖训导、漳州教授,后升涉县知县。其父王锟,字伯|,曾任福建南安知县。王次回娶妻贺氏,生有一女王朗,是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王次回可谓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但到他这一代,家道已逐渐衰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父王锟在任时因秉公***,触动权贵,“为科道纠拾,坐藏至万余金”,“遂摭他事”而“其家竟用是毁”。到王次回,已经要为偿还债务而四处奔波。

王次回诗作多存于《疑雨集》中,共4卷,包括诗861首,残诗2篇,词2首。就其诗歌创作的特色,概而言之有以下两点:重“情”和尚“狂”。

王次回在诗歌中对“情”不作遮拦,每每有大胆的坦露。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艳体诗和悼亡诗中:《题赠陈元亮别业》诗曰“自是幽怀清比玉,《闲情》一赋不为瑕。”对文学史上关于陶潜《闲情赋》的争论给出自己的见解,进以反驳萧统“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的保守观点。在《残岁即事》、《即事》、《个人》等诗中屡有诸如“觅个柔乡寄此生”、“逢新偏忆旧缠绵”等坦露心扉的诗句。其中也有《效元相体》、《赠所欢》等诸多艳体篇目。同时,集中悼亡之作也颇多,其中有妻子长期卧病在床的痛苦写照,亦有妻子病逝后的追忆。如《悲遣十三章》、《死别》、《遗恨》等作,情感缠绵深挚,有悲亦有悔。在学习继承前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的基础上,又多有创新之处。

“狂”是王次回的生活常态,他曾与友人结集诗社名“未狂社”,其狂狷性格在诗作中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据统计,“狂”字在《疑雨集》中共出现74次,如“自笑猖狂浪得名,吟笺犹未破新正”(《试笔》)、“生成骨相多愁料,非为狂名故效颦”(《感咏》)、“狂歌烂醉更阑后,此意谁人识苦辛”(《独酌有怀》)、“几夜猖狂别恨侵,踏歌相送最情深”、“应恨狂朋漂泊去,明朝问谁拾钗游”(《丁卯首春,余辞家薄游。端己首唱骊歌,情词凄宕,征途吟讽,依韵和之,并寄呈|仲,以志同叹》)、“狂心难按是今年,花市湖堤早著鞭”(《未狂社诸君效剑南体》)、“更有一般同病在,狂名随处惹波澜”(《独居有怀端己|仲》)、“有才轻艳真为累,作计疏狂不近名”(《小试失意自遣》)等等。

其实王次回的“狂”并非一味无拘束的狂狷,而是更多地带有类似阮籍那种“佯狂”的成分。其《独酌有怀》有句云:“每夕杯觞求好梦,半生词赋属伤神。狂歌烂醉更阑后,此意谁人识苦辛”。此中便透露出“狂”的无奈与辛酸。若将此诗与李白的《对月独酌》相比,则能明显看出诗人都有一种寂寞的心情在里面,但李白尚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乐观情怀与浪漫气质,而他只能在狂歌烂醉后逐渐清醒的寂静深夜,感到知己难遇,无人能解隐藏在这狂放言行之中的苦辣酸辛。只得渴望醉酒后能有好梦,梦醒后藉作诗填词聊以,个中辛酸滋味唯有自知。

再如《半塘遇邑人庄敛之,同游虎丘山后,方舟抵锡山,获汲而归》,诗曰:“几拍歌声在半塘,感君同载不嫌狂。里中可语人偏少,世上无情事却忙。树石那知山后好,茶泉端爱雨前香。惠施欣与庄生对,不觉无言送日长。”此作表现出诗人对同行而不嫌他轻狂的庄敛之心怀感激,颔联后自注“予里中人百许,聚吴阊而登山者仅一二”。这反映出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眼中作者是很不合时宜的“异类”,志同道合者是何等少之又少!王次回疏于常人、不为一般人所理解的作为以及他那狂狷不羁的个性,非常契合晚明的文人心态。而其诗歌与晚明尊崇自我、反对既定社会规则束缚的“童心”、“性灵”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王诗中也时有对“苦辛”之感的流露、对境遇窘困的慨叹。这与其家道中落、抑郁不得志而潦倒半生有直接关系。侯文灿《疑雨集序》说:“次回先生穷年力学,屡困场屋。断瑶琴,折玉兰。坎坷潦倒,实有屈子之哀,江淹之恨,步兵之失路无聊,与杜少陵无家垂老之忧伤憔悴。而特托之于儿女丁宁,闺门婉恋,以写其胸中之幽怨,不得概以红粉青楼、裁云镂月之句目之也。”故集中有不少题为《自悼》、《强欢》、《鳏绪三十二韵》的作品,这多是类似阮籍“穷途而哭”式的“佯狂”,既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这种不满无能为力的逃避,也是诗人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

在诗歌理论方面,王次回虽然没有专著论述,但在诗中间涉一二。如《试笔》诗云:“诗家窠臼宜翻洗,人日慵拈薛道衡。”可见他在诗歌创作时十分注重创新,要做到不落前人窠臼。《无题诗四首》其三云:“从来不作多情调,羞读关雎第四声。”强调不为煽情而写情,所有笔下文字都是心中真情之流露。

阅读纳兰词,我们会发现其对《疑雨集》有多次引用。《饮水词笺》(李勖笺)是纳兰词的第一个笺注本和校本,所收三百余首词中提及王诗的地方有72处之多,虽不免有牵强处,但亦能从中看出纳兰词受王次回影响之大。此后在较权威的纳兰词注本《纳兰词笺注》(张草纫笺注)和《饮水词笺校》(赵秀亭、冯统一合著)中提到纳兰词对王次回诗句引用之处都有30余次之多。

第一,纳兰词常引用《疑雨集》中的诗句,而反用其意。如《青衫湿・悼亡》(近来无限伤心事)是一首悼亡词,词中表现出作者对亡妻卢氏的深深怀念与痴情。其中“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句化自王次回《予怀》其二“也知此后风情减,只悔从前领略粗”句。王诗借明妃王昭君、魏文帝之甄妃的典故,叹息相会无年。两部作品中都透露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与忧伤,但纳兰在词中反用其意,将王诗中情思渐消转为情意绵绵而不绝,更显真挚。

另外,《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化自王诗《湘灵》“戏仿曹娥把笔初,描花手法未生疏。沉吟欲作鸳鸯字,羞被郎窥不肯书”;《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不辨花丛那辨香”化自王诗《和笑仪看灯》“不辨花丛却辨香”,都是反用诗意的显例。

第二,纳兰词在引用《疑雨集》诗句的同时,亦借用、移接其诗境。如《浣溪沙》(五字诗中目乍成)词,抒写别后相思之情。上片追忆恋情,下片写今日之思,通过上下片情景的对比,突出相思之苦。其中“五字诗中目乍成”全句引用王次回《有赠》“矜严时已逗风情,五字诗中目乍成”句。王诗写诗人对女子一见钟情,并与其偷偷来往的情形。“尽教残福折书生”句化自王次回《梦游》诗其四“相对只消香共茗,半宵残福折书生”。王诗写主人公盼恋人连夜不来的相思苦闷。

《浣溪沙》(容易浓香近画屏)词,写与恋人初逢的场面。先是环境铺垫与渲染,进而写到初见之情景,下片主要写初逢后心绪慌乱的情绪,以明月作结,情形如画,生动传神。其中“风波狭路倍怜卿”句化自王次回《代所思别后》“风波狭路惊团扇,风月空庭泣浣衣”句。王诗以与作者交好的歌女阿姚的口吻写别后相思;“未接语言犹怅望”化自王诗《和端己韵》“未接语言当面笑,暂同行坐夙生缘”,抒写女子情愫的吐露。“才通商略已懵腾”化自王氏《赋得别梦依依到谢家》其一“今日眼波微动处,半通商略半矜持”,诗写曾让自己魂牵梦萦的女子终得相见时既欣喜又略带矜持的心态。

再如纳兰《采桑子》(白衣裳凭朱阑立)词写别后相思,上阕“白衣裳凭朱阑立,凉月t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①化自王诗《寒词》之一:“从来国色玉光寒,昼视常疑月下看。况复此宵兼雪月,白衣裳凭赤阑干。”此诗写男女冬季情事。其意境略似,虽几乎全句引用,但相比王次回眼中月色雪影中的“国色玉光”,纳兰此词整体更显平淡语浅、流美深婉。

另外,《浣溪沙》(抛却无端恨转长)“但是有情皆满愿”套用王诗《和于氏诸子秋词》“但是有情皆满愿,妙莲花说不荒唐”;《金缕曲》(未得长无谓)“但有玉人常照眼”套用王诗《梦游》“但有玉人常照眼”;《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一片幽情冷处浓”化自王诗《寒词》“个人真与梅花似,一日幽香冷处浓”;《浣溪沙》(消息谁传到拒霜)“玉钗敲竹信茫茫”化用王诗《即事》“玉钗敲竹立旁皇,孤负楼心几夜凉”;《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中“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化用王诗《骊歌二叠》“和暖和香上马鞍”;《百字令》(人生能几)中“刚是尊前同一笑”化自王诗《续游十二首》“又到尊前一笑同”;《浪淘沙》(红影湿幽窗)中“曾是向他里,瞥遇回廊”化自王诗《瞥见》“别来清减转多姿,花影长廊瞥见时”;《凤凰台上忆吹箫・守岁》中“如今但、一编消夜,冷暖谁知”化自王诗《灯夕悼感》“一编枯坐到三更”等等。

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遣词造句甚至词风方面,《疑雨集》对纳兰词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性德对《疑雨集》有很高的熟稔度,不论其套用、化用,还是正用、反用,都能做到不留痕迹、如同己出。这一方面体现出纳兰性德自身文学修养和写作手法之高,但更重要的是显露出纳兰对王次回诗歌写作倾向的认同以及二人在创作理念上的不谋而合――纯写内心、独抒性灵。从题材上看,纳兰性德的借鉴引用集中在《疑雨集》中的相思、爱情以及悼亡之作。

二、王次回《疑雨集》对纳兰词风的影响

考察《疑雨集》对纳兰词深层次的影响,则是两者在风格上的趋同性,即“性灵”风格的展现。这与其二人深受晚明以来文学风气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明前期,前后七子以程朱理学为本践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但从明嘉靖后期开始,王守仁的心学逐步突破礼教的藩篱,摆脱理学束缚,主张“心外无物”,强调心内求理,“致良知”。后李贽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更具反叛色彩的“童心说”,猛烈抨击儒家说教、理学正统,鲜明地要求维护“人欲”,意在撕毁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面具,可谓振聋发聩。后焦f在诗歌上推崇“性灵”,在《雅娱阁集序》中提出“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与李贽所言之“童心”一脉相承。戏曲大家汤显祖,则以自己的戏曲创作实践提出“情真”说,他强调无论诗文还是戏曲小说的创作,都重在一“情”字。而明末公安派亦强调文学要抒写性灵,表现真情,反对一味模拟。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中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对明末及清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考察晚明的社会风气,也与这种“性灵”思想密不可分。明末程朱理学失去了其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文人更多地去追求自身个性的伸展与狂狷性情的外露。张翰在《松窗梦语》中总结当时社会风气说“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则都是对个性***的肯定,人的本身欲求的展现:从世情小说《***》、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到戏曲《牡丹亭》,再到颇具文人雅致、生活情趣以张岱等人为代表的晚明小品文,无不强烈地显示一种酷爱声色、尚“真情”崇“性灵”的趋向。纳兰性德接受了自晚明以来文学风气,并选取王次回的《疑雨集》作为学习对象,最终形成“性灵”之风格。

除此之外,纳兰性德不囿于学习一时一人。在《原诗》中他对当时诗坛盲目尊唐尊宋风气以及由此导致的“万户同声,千车一辙”的现象提出批评,而倡导杜甫“转益多师”的诗歌创作。纳兰词中小调最工,既有唐五代《花间词》的传统,又宗北宋晏氏词风;而长调则广泛学习周邦彦、秦观、辛弃疾诸家。

相比于王次回,纳兰性德有自己明确的词学主张。他选录《今词初集》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舒写性灵”。在《渌水亭宴集诗序》中,他提出“无取铺张学海,所期抒写性情”的观点。在《渌水亭杂识》中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亦须有才,乃能挥拓;有学,乃不虚薄杜撰。才学之用于诗者,如是而已。”②对一味模仿、逞才逞学的作诗作文倾向一再提出批评。《填词》诗则针对词“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的说法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对韩、屈原、杜甫诗歌创作的对比得出词并非是只写欢娱,没有比兴的结论。他反复强调,文章是为抒发真情而作。

明确的理论主张,使得纳兰性德选择了王次回作为他的学习和借鉴对象。反过来,王次回的《疑雨集》又对纳兰词“性灵”风格的最终形成起到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而他词中自始至终所展现的灵动与真情,是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所在。

注释:

①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修订本).中华书局,2010:38.

②纳兰性德.通志堂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6.

参考文献:

[1]吴承学,李光摩编.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晚明文学思潮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崔海正主编,朱惠国、刘明玉著.中国历代词研究史稿:明清词研究史稿[M].山东:齐鲁书社,2007.

[3]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邱将宁著.明清江南消费文化与文体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严迪昌著.清词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耿传友.王次回: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诗人[J].中国韵文学刊,2006,3.

[7]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吕慧娟、刘波、卢达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五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纳兰容若的诗词篇9

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4年腊月,是康熙一朝重臣明珠之子。纳兰性德19岁一场寒疾让他足不出户,无法考取进士。不过找到了他的如意伴侣,妻子是两广总督尚书女儿卢氏。她美丽贤淑,比性德小一岁。纳兰在新婚之夜见到她时,惊讶于她的风神秀美,竟不知如何说话。洞房之夜情景他是这样记载的: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锦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纳兰性德22岁那年,参加殿试获得了二甲七名,被赐进士出身,还变成了康熙皇帝御前的三等侍卫。

史料记载,纳兰性德具有文武才,“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而每日校猎回来,“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酣声相和。”且风姿飘逸,属人中俊杰。对这个和自己年龄相当的贵族才子,康熙皇帝一直宠爱有加,常常把他带在身边,打猎出游,形影不离。

但性德却生于富贵,向往江湖,常常不堪忍受远离卢氏的生活。在身为皇帝扈从的同时,他写下了大量思念妻子的诗文,也写了很多闺怨诗。在记录他和卢氏生活的作品里,他写到过二人弹琴,读书赌茶,偎依在回廊里悄悄私语,躺在黄昏里共看斜阳。

1677年始,性德继续陪着皇帝频频出游,尽着一个皇家侍卫应尽的责任。但他的心却时刻都在京城卢氏的身旁。卢氏已经怀孕多时了。那年五月,他终于回来了。但卢氏却等不及了,因生育大病一场之后,竟撒手而去,死时年仅22岁,留下她和性德唯一的儿子海亮。

纳兰性德的世界,就这样,彻底地被颠覆了。在卢氏死后的四年里,性德一直沉浸在哀伤之中,也没有心情续弦。我这样说,并不是指他身边就没有别的女人,因按照满人俗例,是“一夫一妻一妾”。他那时的妾叫颜氏,且为人贤淑,也颇得他的欢心。但无论是谁,也无法取代卢氏在他心中的位置。纳兰性德在卢氏死前,已在京城内外颇有才名了。他的词内容广泛,涵盖爱情友情和仿古咏志。但在一个礼教为先的社会里,他却用儒家最不愿深谈的题目之一――夫妻之情,征服了大江南北,作品还甚至被流传到了高丽。这些作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然依旧可以划归到情诗之列,但它却不是中国诗词传统意义上的以闺怨、思妇和征人为主题的情诗,而是一个男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和爱情。在纳兰性德之前,没有哪个中国文人,曾这样自觉勇敢地写过自己的妻子。

卢氏死于5月30日。死后灵柩暂保存于双林寺。仅半个月后,纳兰便写下了千古绝唱《青衫湿遍・悼亡》。这首词绵长婉转,凄凉不堪,几近鬼语: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分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这首词是以卢氏灵柩所在地为背景的。纳兰性德绝望地要把他的眼泪和祭奠亡灵的椒酒融在一起,洒到地上,以唤醒常睡不醒的卢氏。

写完这首字字都是血泪的长词后,纳兰性德的悲伤并没有平息。从那以后,他的悼亡之音便如火山在势,不断地喷发。1677年9月,卢氏去世已经三个月了。在重阳节到来的三天前,性德梦见了卢氏,淡妆素服,握着他的手,哽咽不止。性德惊醒后,虽记不住卢氏所说的大多数话了,但却记得一向不善诗词的她,在梦中留下了这样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悲痛欲绝的性德便写下了一首《沁园春》。这个梦,把根本没有痊愈的他又往绝望之处狠推了一把。词中再一次回忆了他和卢氏琴瑟和谐的往日生活: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也许有人会对他的这种哀伤不能理解。性德的伤痛愧疚的成分很多。他在很多词里都写到自己临行之际,妻子强颜欢笑地向他询问行程。他也写到自己常常思念着她,却有时因为怕增加她的忧愁,而避免写信打搅她。还写过妻子曾把庭院里花开的消息写在家书里,送到了正在漂泊的他的身旁。他们就是那样相互牵挂。卢氏的墓志铭对她褒奖很多,说她克孝,“三日羹汤,便谙姑性”。但她嫁的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家,而是显赫的贵族,我也因此不能不怀疑她到底除了纳兰性德之外,在那个家里,还有没有别人理解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墓志铭所刻画的形像,是一个被清朝上流社会所接受的典型的淑女和儿媳;但纳兰笔下的她,却娇憨,热烈,是一位美丽纯真的。纳兰性德的愧疚,便是由于他后悔自己以前因侍卫生涯的奔波不定,没有能够和卢氏朝夕相处。这种心情反应到词作中,就是一种无法排遣的伤感、悔恨和自责。

自这首《沁园春》之后,月亮在他的词作里,常常也就变成了卢氏的化身。也从那时起,他无论是在妻子的忌日生辰,还是在马上途中,不论是和朋友欢会,还是在和续妻相处,心中总是弥漫着一层摆脱不了的哀伤。

一年之后,卢氏在京西皂荚屯――纳兰家族的祖茔入土为安了,但性德却在继续书写着他的哀伤。有一首《沁园春・代悼亡》是这样写的: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委尘沙。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今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

此词详细地描写了亡妻房中的什物,香粉,妆盒,绣帐,绣鞋,以及妻子当年与自己读书时撒娇的情景。纳兰性德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卢氏的一切遗物。另一首词,则描述了家人有次在晒衣服时他的反应。他这样写道:“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他就是这样,用一种虔诚的态度,呵护和珍惜着她存留过的一切痕迹。

当读纳兰词时,一些词句的频频出现,总会让我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受:“悼亡”,“代悼亡”,“梦亡妇”,“其明日是亡妇生辰”,“为亡妇题照”,“亡妇忌日有感”。性德伤情到了放纵和疯狂的地步,不把自己的郁结释放出来就不能够休止。

26岁这一年,纳兰性德再婚了,续妻宫氏从此便走进了他的生活。宫氏据说和他的感情也相当恩爱,还为他生养了两个儿子。 自再婚之后,也许是那四年孤独痛苦的生活令他成熟了,也许是他学会收敛了,纳兰性德的词风由悲痛欲绝而转向了低沉婉转。而他的才名和仕途,却和他的感情遭遇相反,在那几年里蒸蒸日上。在陪伴皇帝的扈从生涯里,他走了很多地方,虽然在飘泊之中还常常想念着卢氏,但却理性了很多,他似乎终于知道了阴阳两隔,和她是不可能再团聚的了,如下面这首《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也常常想念着续妻、朋友、京城,通过咏物怀古,抒发着身世飘零之感。他的作品,艺术水平也相当高。1685年春,纳兰性德被康熙提升为了一等侍卫。5月回到家里便生病了。得的还是他19岁时得过的寒疾。不过这一次,他却不像上次那么幸运。七天七夜没有发汗。连皇帝派来的御医都不能挽救他。他与世长辞时,年仅31岁。

纳兰性德曾多次表达过他愿意追随卢氏而去的心情,如这首《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他和卢氏虽然不能同生,但所幸却能同死。他死的那天正好也是5月30日,卢氏的忌日。

听到纳兰性德去世的消息后,很多人当时都哭了。有一百多人写了悼词,还有人因为不能前来吊唁,在远方为他设置了灵堂。康熙得到这个消息时,已是六月初四。“梭龙战报至行在,康熙帝遣官使拊几筵,哭告之。”毕竟会舞刀弄剑、笔下生虹的,清朝十三朝也就纳兰性德一个。

在纳兰性德去世的两年前,他曾护卫康熙和其母西幸五台山。在路经平遥的双林禅院时,平静了多时的他,又写下了两首悼亡词。不知是否是双林那两个字,让他想起了卢氏的停厝之所: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挑糇,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

纳兰容若的诗词篇10

味道是每个人独有的记号,迷恋于果汁的香甜,那是对青春味道的追寻;沉溺于咖啡的苦涩,那是对逆境的感悟;执着于泉水的恬淡,那是对风花雪月的向往。向往于追寻迷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多情才子,妙曼佳人。寻了三生三世,终究在江南小径中邂逅。

我所要追求的不是牡丹般高贵的官人,而是那似雪柔软,如雪轻盈,若雪纯净的隐人贤士,怕是这世上唯一能与其比作雪的亦只有容若了,他确是郁郁寡欢的,生于钟鸣鼎食之家效力于金戈铁马的***营,出现在波诡云谲的官场,却始终落寞得不沾半点世俗气,像他口中的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我喜欢容若,亦不同沉迷于其他文人墨客,恍然之中,我想起一句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可我偏偏想读懂容若似雪飘零的心事,我置身于追寻容若,刻意偏爱他似雪的轻灵模样,独自领略他自清冷漫的好处,寻?呵,何处寻?前朝的容若早已入土,只留下声声凄凉哀怨,也罢,我倒也乐意在纳兰容若的《饮水词》中过活,寻纳兰独到的情感。

才子佳人概是美谈,纳兰容若是一代才子,易安定是绝色佳人,她像极了容若口中说的“吹花嚼蕊弄冰炫,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灵慧人,似与生俱来的气质,谈吐中吐露诗意。有日,夜雨过后,“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她笑道“知否?知否?应该足绿肥红瘦”。我也喜欢这样的一个悲情女子,虽然开始美好,才华绝世,但终究惹得上帝妒忌,也难怪她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她的后生如同《残花》——“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花谢为花开,花飞为花悲,花悲为花泪,花泪为花碎,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我伤感于忧时忧民,有时也憎恨老天的残酷,让她一人在人世颠沛流离,可她熬住了,毕竟熬住了,迎合时代所溢出的坚强,足以让她成为才名着盛的女文人。

我停留在江南墨色小雨中,追寻着片刻宁静,容若,易安不正是我所寻?他们的超凡脱俗连同雨露一同融合在江南水墨画中。也只有他们才能完合的与江南小镇融为一体,繁花落尽,江南依旧古风尚存,我所寻找的脱俗之气,也仍然不变,它是和同了谁的丽影香魂一同埋葬的。

安徽省天长中学高一:王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纳兰容若的诗词10篇

学习

税收基础知识试题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税收基础知识试题10篇,内容包括税收实务考试题及答案,税收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理论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很多涉及最前沿、最尖端的一些知识。但从业务学习的角度来看,他又是最基础的知识。我们又从法律产生过程来看其重

学习

开学第一篇周记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开学第一篇周记10篇,内容包括开学第一篇周记模板,开学感想的周记。周立波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农村为题材,尤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居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暴风骤雨》描绘出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和画面,

学习

节水节电节粮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节水节电节粮10篇,内容包括节粮节水节电新闻,节水节电节粮内容简短文字。地球是无私的,也是渺小的,它在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资源的同时,自己也在日渐衰竭。目前,科学家们仍未找到适合人类移居的星球。也就是说,地球只有一个

学习

新课标美术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新课标美术论文,内容包括美术教学论文优秀10篇,美术论文核心期刊大全。一个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的学习过于呆板,应该在学习中充满激情,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是我们审美教育的目标。只有对事物有个正确的认知情感以后,这时候才能

学习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数乘法教学反思,内容包括小数乘法思维导图简单漂亮,小数乘法例6的教学反思。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实现数学乘法学习的多样化学生的数学乘法学习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而应该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和推理等方式进行教

学习

毕业演出总结模板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演出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毕业总结ppt模板,毕业汇报演出主持词范文。1.由于第一次举办,经验不足,有许多环节都没有做到位2.部分节目的准备情况不是很充分,节目还需要更加的创新,体现体育专修等的风格3.由于诸多原因彩排无法顺

学习

新闻会发言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会发言稿,内容包括新闻发言的范文,新闻发言人的演讲稿。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第五届国际矿泉节新闻会。今年的-月-日至-月-日,国际饮水资源保护组织、中国矿业联合会等八家单位在白山市联合主办第五届国际矿泉节。为借助

学习

最后一课郑振铎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最后一课郑振铎10篇,内容包括郑振铎最后一课,最后一课郑振铎写的是哪个城市。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深深地教育、影响着我们!

学习

药品监管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药品监管论文,内容包括药品质量监管论文参考文献,药品管理与法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作为监管对象的药品,按照《药品管理法》附则的规定,药品是指用于预防、***、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

学习

李白怨情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怨情10篇,内容包括李白诗文大全集,李白怨情的故事。中***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宫怨诗萌芽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至唐而大盛。《全唐诗》所存宫怨诗400余首,作家200余人,李白、王昌龄、王建、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

学习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唐代诗人王维的诗10篇,内容包括唐代诗人王维关于落日的诗,唐代王维辋川诗。溯源山水画史,有将王维作为山水画始祖之说,其实水墨山水画的渊源可推到更早的年代。东汉墓室壁画、初唐敦煌壁画都有水墨山水画的影迹。盛唐时的吴道

学习

医生下乡工作计划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医生下乡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医师下乡帮扶计划怎么写,医生下乡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起付线以上全报销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乡镇卫生院基础数据测算,尽快制定运行方案,在7月底前全面推

学习

情人节短信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情人节短信10篇,内容包括情人节短信最温馨的话语,情人节短信大全。3、这年头聚会,喜鹊搭桥,不牢靠;若搭公交,冒热泡;乘坐高铁,总迟到;坐上轮船,海中掉;聚会不是最好,问候最为周到,七夕来到,思前想后还是发条信息祝福最好,祝七夕快乐

学习

微课研修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微课研修总结,内容包括微课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微课培训后的心得感悟。教研组长:祝英华教研组成员:刘东升张新平田念玺辛郑丽王竹伟聂***郭艳玲李佑旺荣海霞朱秋红张汝杰王淑燕刘建丽祝英华教研组研修计划教研组研修目标l教师:通

学习

端午最佳诗词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最佳诗词10篇,内容包括端午的十首诗词,寄情端午经典诗词。五月的风,像路旁的玉兰花散发着芳香。五月的风,像浪漫的`彩碟煸动着诗歌的翅膀。沐浴清风,穿过花香,踏着歌声,您来到来到端午诗会的现场,对您的到来我们表示最热烈的

学习

赏月的诗词佳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赏月的诗词佳句10篇,内容包括赏月的诗词佳句有哪些,河边赏月的诗词佳句。【前言】《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咏物词。此词上片重在赋菊,又暗含以菊花为精神寄托之意;下片抒写赏菊饮酒,及记述侑酒之佳人

学习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元宵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新诗词100首,在异乡过元宵节的诗词。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6.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学习

爱情诗词名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诗词名句10篇,内容包括古人的爱情诗词名句,关于春天的爱情诗词名句。我全都勇敢地接过欢乐的爱那样欢乐哪怕往往少了点思索痛苦的爱尽管痛苦却常常多了些收获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

学习

江雪古诗词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江雪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江雪古诗词跟读,江雪古诗词及赏析。一、指导诵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

学习

山水诗词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山水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关于山水的古诗词30首,山水诗句大全。曾有一度不喜诗,不喜诗的呆板与沧桑。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当有一天我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时,却发现:我再也放不下它。诗,犹如一座高山,带着满身蓊蓊郁郁的

学习

有关秋天的诗词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秋天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赞美秋天美人的诗词,形容秋天美景的诗词。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宋代诗人叶绍翁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萧萧……”;而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到来时更加思念

学习

九九重阳节诗词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九九重阳节诗词10篇,内容包括九九重阳节来历诗词精选30首,九九重阳节诗词有哪些。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