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词篇1
词,犹如一江春水,耀着粼粼波光,淙淙地流淌着。曾经爱极了它的委婉、缠绵与多情。跟着柳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帅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词的春水里,多情的词人带着我流过一块又一块芳香地,仿佛梦的活水带着我的心荡得暖暖的。
曾有一度不喜诗,不喜诗的呆板与沧桑。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当有一天我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时,却发现:我再也放不下它。
诗,犹如一座高山,带着满身蓊蓊郁郁的树木,无语静立。走在上山的羊肠小道上,能感受到无形的寂静压得你透不过气,逼着你去深思。
诗是深刻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情,杜甫沉郁的容颜;你能看到沙场的冷酷,怨妇的悲吟;你能看到睹月思人的游子,折柳相送的离人----
山上的树木遮天蔽日,阳光洒落的叶隙里,闪烁的是一份份诗情。
灵动的词如水,它以温默的碧蓝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词水淙淙,教会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情,什么是真正的愁,什么是真正的恨(国仇家恨)。沐在词的涟漪中,我的心思逐渐细腻。
沉稳的诗如山,它用雄伟的身躯给了我思想徜徉的空间。诗山不语,却使我明白了什么是静穆中彰显豪情,落魄时不失潇洒,什么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徘徊在诗的林阴里,我的思想逐渐成熟。
山水诗词篇2
“诗原通画,诗画一律”,在传统中国艺术观念里不曾出现诗画的分疏。传统独有的艺术观念里“画”与“诗”是“风景”的同义词,是艺术审美观照中的“山水”本身。山水诗画到了盛唐时期达到了极盛,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追求美和欣赏美的外部条件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而人们鉴赏美的能力也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得到扩展。这里必须提到的一位大师是王维。王维在山水诗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将山水诗推上艺术的巅峰,并且奠定了山水诗虚静空灵的美学标准,而内化为中国人的比较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这与他在绘画上的创造性开拓是分不开的。唐代大批优秀诗人共同创造出浑融、完美、自然、清新的一代诗风,帮助和推动山水诗向个性化、风格化的方向发展,脱离了追求形似的初级阶段,达到形似更兼神似、神形兼备的高度艺术境界,不仅反映出山水的形貌,更写出山水的精神和丰富的个性色彩。
朱光潜先生批判过这样一种说法:画只易于描写静物,诗只易于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直线上相互承续,而诗所用的声音语言也是如此。而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在,而画用的形色也是如此。为什么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中国山水诗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决定了中国山水诗与中国山水画的同源性。中国山水诗的化静为动、整体构造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诗有诗情,画有画意,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境界”。王昌龄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孟郊说:“大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所谓“象”即一般形象,后来延伸为物象、意象、想象等。“圣人立象以尽意”,借景抒情,其景为象,其情为诗。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中国山水诗画的灵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得“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由“象”炼“意”而成“意象”。王维山水画“山谷郁郁盘盘”、“意出尘外”,如东坡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是怎样的意境啊!这正是董玄宰“画禅”的理想,这正是中国文人画家梦寐以求的山水诗画之意境――萧条、淡泊、简远,即张彦远所谓“自然”,董休复所谓“逸品”――“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知自然”。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概括和总结了山水画“意境”理论;重视画之“景外意”、“意外妙”――“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壑泉石而思游”。“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
诗意是人生的灵魂,无诗意的人生暗淡无光。待到坡横空出世,中国山水诗画的最高境界得到了更深的确立。“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元四家”强调和丰富了山水画道的哲思,于传统可谓锦上添花。元人马致远一阕《天净沙・秋思》大可算作传统山水诗词流浪漂泊情感原型的生动标本。循了这条“西风古道”,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中国山水诗词的真正源头。诗人由于背井离乡、官场失意和人生苦短而兴发了生命流浪漂泊之感。山水诗词作为诗人漂泊流浪生命意识的补偿意象,无疑成为他们久久寻觅的宁静安谧的心灵家园。
传统山水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它的最深层最抽象的意境是它所蕴涵的精神特质。传统山水诗词有着时间和空间上掬取无尽的精神源泉,因而也便有了传统山水诗词无限的精神意境世界。
孔子曰:“诗,告诸往而知来者也。”诗词是古与今的精神纽带。中国山水诗人尤善凭借时间化自然山水而为精神的内在体验。伤春悲秋,怜红惜花是传统山水诗词常见的情景。春秋代序,日夜更替引起他们时间意识中莫名的悲哀;浩浩长空、悠悠山河引起他们生命流逝的追怀与感喟。伤逝怀旧与只争朝夕的精神的时间体验,颇具励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千古词客心,万古凭栏意”。中国古代山水诗人在泛湖游山中游目骋怀,其生命人格和精神情感得以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伸张。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韵神致到杜甫“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志向,无不体现了精神空间的向上伸张和不断奋进的生命意志。这种空间意味使得山水诗人在自然无限的空间里得到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真正揭示自然、人文之核心者是庄子。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行焉,万物成焉”、“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切同样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诗画艺术与人生、人格尽以诗意为高,所谓诗中画,画中诗,进而求境外之境,味外之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凡大艺术家达此意境的法宝和途径――无非以赤子之心,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承创传统而神通;神游天地,思接千载,皈依大道,宁静而致远,即宗炳所谓“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而达于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胡晓明著:《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三联书社,1992年版。
3.朱光潜著:《诗论》,北京:三联书社,1998年版。
山水诗词篇3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山水的美景,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单元课文旨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赞美与深厚的感情,配合表现祖国壮美景色的插***,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单元重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泡泡语“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了解总分的构段形式。《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根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也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运用关键语句。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大循环。
【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而应该指向未来生活,注重学生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喜欢阅读的态度和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阅读方法比知道阅读答案更加的重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教法建议】
1.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本单元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这些插***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引导学生***文对照地阅读,
引导学生适时借助文中的插***,鼓励学生对照插***理解段落的意思,效果相当明显。
2.
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与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关联非常紧密,因此,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围绕关键语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上相机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小练笔,并在习作教学时,以课文的典型段落作为范例进行引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质量。
3.
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教材中对习作的修改和交流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改正错别字时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学会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和发现、改正错别字的能力。把习作读给同学们听,分享各自描写的美景,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7.古诗三首
2-3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
19.海滨小城
2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2
习作
这儿真美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12-13
17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关键能力力格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了解背景,导入诗题。
教师口述:同学们,请欣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片。***片展示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展示***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天门山)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上的景色?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过渡: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写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望”,看。“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设计意***:课件播放***片,让学生观看天门山美景,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2)
(3)
(4)
二、介绍作者,了解天门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中断】
指江水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开】
相互对峙,出,突出。
【至此会】
从中间被断开。
【相对出】
孤独的一叶小舟。
【孤帆】
冲开。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断
楚
至
孤
帆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孤—瓜”“帆—凡”“至—到”。
加一加:“子+瓜=孤
巾+凡=帆”。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孤”:“子”作偏旁时,中间的横画变成提。“孤”字的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孤、帆”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断”是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楚、至”和左右结构的字“孤、帆”,学生练写。
断: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
楚: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
(5)
(6)
(7)
(8)
(9)
(10)
(11-15)
至:第二笔撇折转折时下笔要重,然后渐轻,第三笔是点;“土”下横要长。
孤:“子”要窄,横变为提;“瓜”中间是竖提,
竖长提短,
提末端有一点。
帆:左右要匀称。“巾”要窄,横折要带钩;“凡”上窄下宽,里面不要忘了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指名多个学生读,师生评议。)
2.同学们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古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3.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停顿。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5.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6.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二)探究前两句诗。
1.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2.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16)
3.探究“碧水东流至此回”。
(1)“碧水东流——至此回”,教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江水碧绿、水势湍急、激荡回旋)(板书:楚江
碧绿)
4.你觉得诗人在这两句诗里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3)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诗的前两句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挡的气势;“回”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学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设计意***: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和想象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探究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板书:青山
青色)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学生观察课文插***,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后两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点出“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的。“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板书:孤帆
白色
太阳
红色)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17)
(18)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五)再读悟情。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板书:近看
远看)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课件出示)(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板书:喜爱天门山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热爱一起朗诵。
【设计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六)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李白的哪些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李白写山水的诗句还有哪些?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八、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2)
(23)
(24-25)
板书设计
望
近看:楚江
碧绿
天
青山:青色
喜爱天门山
门
远看
孤帆:白色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山
太阳:红色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由欣赏天门山***片和了解天门山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不足之处:课件的运用较少。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效果会更好。例如,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课件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了解长江水的特点。当学生理解第二句时,继续播放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了解作者,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苏轼的诗,谁能把自己读过的苏轼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入课题: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了解作者,介绍西湖。
1.了解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2.介绍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通过对西湖的介绍,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雨亦奇
淡妆浓抹
相宜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饮】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2)
(4)
(5)
(6)
(7)
(8—9)
【潋滟】
饮酒。饮湖上的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方好】
显得很美。
【空濛】
总是很合适。
【亦】
想。
【欲】
云雾迷茫的样子。
【总相宜】
也。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①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③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④指导对准生字:
潋滟(liàn
yàn):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这两个生字都是前鼻音。指导识记——说说这两个字跟水有关,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
宜(yí):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整体认读音节。指导识记——上下结构,部首是宝盖。
⑤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饮
初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饣+欠”是“饮”,“衤+刀”是“初”。
(2)换一换:“吹”把“口”换成“饣”,变成“饮”。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2)老师范写,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饮:右边横钩比左边的稍长,左边的竖提要在撇的上边止笔。
初:衤上点靠右,横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10)
(11)
(12-13)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初晴后雨”)
②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湖”)
③通过读题目,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饮”)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设计意***: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5.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①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②在这首诗中,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③欣赏晴雨时的西湖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7.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设计意***:在探究交流中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学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2.小组交流:“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14)
3.理解了“潋滟”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微波粼粼、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板书:波光)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板书:晴天)
5.面对“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吗?(美好、美妙、奇妙……)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6.“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
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雨天)
2.谁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山色空蒙。)(板书:山色)
3.“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4.理解了“空蒙”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5.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吗?(奇特、奇妙、奇异……)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6.“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文注释。)“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设计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5.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作者选择了晴天和雨天两处特色,将“西湖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3.了解西子: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什么意思?(合适)“总相宜”是什么意思?(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板书:热爱西湖)
9.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后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五)熟读成诵。
1.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4.全班同学齐读。
5.指名背诵。
6.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欣赏“新学堂歌——古诗新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5)
(20)
(16)
(17)
【设计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八、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让我们在诵读过程中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板书: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1-22)
板书设计
晴天:水面
波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喜爱西湖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雨天:山色
雨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课堂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哟欧关系户的资料对西湖的美有了一定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学中,从诗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引导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方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在这一堂课中,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过多,没有大胆放手学生去独力地想象、探究、交流,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效果较差。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教师口述: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总结导题: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特点,让学生背诵古诗导入课题,借助诗文营造意境,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
洛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指名读生字词语: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重点指导:“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
3.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2)
(4)
(5)
(6)
(7)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和】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镜未磨】
指君山岛。
【遥望】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青螺】
远远地望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镜—境”“未—末”
加一加:“钅+竟=镜”“舟+皿=盘”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镜、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磨”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镜:两边都要写窄,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日不是口。
未:两横位置靠上、下横要长,中竖贯穿两横,撇和捺要舒展。
磨:整体要写紧凑,广字要宽,下边的林和石要写扁。
遥:右上边四笔要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银:右上边横框要窄、里面有一短横,竖提的竖要长,捺上边有一短撇。
盘:舟字首撇要短,第二笔是竖撇要长,中间一横稍长,上下各有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
(2)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磨(mó
mò)
mó
1>摩擦,如磨刀、磨墨、磨练、磨砺(摩擦使锐利,喻经受磨练)、磨合、研磨、磨漆画;阻碍,困难,如磨难(nàn)、好事多磨;2>消耗,消灭,如磨损、磨耗、磨灭;3>拖延,耗时间,如磨缠、磨功夫。
mò
1>粉碎粮食的工具,如石磨、电磨、磨盘、磨坊(亦作“磨房”)、推磨;2>用磨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如磨面、磨米、磨豆腐;3>掉转,如这个胡同太窄,磨不过车来。
(8)
(9)
(10-15)
②读一读:小马历经磨(mó)难,终于来到磨(mò)坊,帮助妈妈磨好了面粉。
(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2)从这句诗中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板书:湖光
秋月)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第一句中的“和”字用的非常巧妙,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指导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设计意***:为了突破难点,设计时紧扣“和”字展开教学,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二)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潭面无风镜未磨”,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2)从这句诗中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板书:潭面)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16)
(17)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最后一句是比喻句,作者把洞庭湖比作银盘,把君山岛比作青螺。(板书:洞庭湖
君山岛)
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作者从“望”字入手,近望到“水月交融”、“湖平如镜”;远望到“洞庭山水”、“犹如青螺”。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板书:近处
远处)
2.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绝《望洞庭》。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洞庭湖)
(四)指导全文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
3.配乐读。
4.指导背诵古诗。
5.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八、交流技巧
1.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18)
(18)
(20)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的主要写法,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望洞庭》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洞庭湖的有关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比如读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看到“湖光秋月”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
再如读古诗《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练一练: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
九、课堂小结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洞庭湖的美。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望天门山》《望洞庭》都是作者从不同视角描写天门山和洞庭湖的,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两首诗都是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的,《望天门山》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望洞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十一、推荐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21)
(22)
(23-24)
(25-27)
十二、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三、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湖光
近看
望洞庭
望洞庭
秋月
潭面
喜爱洞庭湖
洞庭湖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远看
君山岛
课后反思
山水诗词篇4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句话:“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认为“诗画一律”,就是诗画同源,形式美的规律和民族风格上备有审美特征,又有共同性。他认为画中有诗是作品不可缺少的要素。诗歌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固然凭视觉看不见,触觉摸不着,但凭感觉可以想象到,好的诗词具有想象出画面的神韵。所以就有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苏轼对于诗与画,首先突出“同”字。对于这个“同”字,他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说明,他在《书摩诘蓝天烟雨***》一诗中写道:“昧摩诰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诂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农。”我们在诗中能感觉到真切的画面,这就是诗中有画的魅力。
清代山水画大家石涛关于诗画相通有大致的论述。他说:“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此句话值得我们玩味和深思。在石涛看来,绘画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决不限于景物本身,而应当有诗意。所谓诗意也并非玄妙难懂,其实就是描摹对象,写形、传神与抒情、达意、言志的有机结合。石涛所说的画里禅,其实就是诗意。禅被运用于诗画中,其正确的一面从主体方面看,就是审美态度。这种态度或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东西去感受。要求我们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它的内在生命及其外在表现。石涛当过和尚,晚年也不信佛了。由佛入道,成了有发之人。因此所说的画里禅,并非等同佛教中的祥,而是画中的诗意。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主张画中有诗,他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中有诗能使画面进一步传神,要达到诗画的情景统一,作者必须有画家对自然美的独特的视觉感受,同时有诗人对这种美的视觉感受的特殊情感。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对自然有画家的感受、有诗人的情感。
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题画诗:“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桫百重泉。”你平时有树杪百重泉的感觉吗?只有他,是画家又是诗人的王维才有。他用画家的眼光看自然,用诗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是形式表面所形成的效果,而是作者具有画家与诗人的感受表达出景与情的意境。
山水诗词篇5
蒋新东一直有个梦想:渴望自己会写诗词。小时候,听私塾学生念“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他对诗词便产生了好奇心理。上小学、读中学时,他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唐诗、宋词,总被诗词或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所陶醉和感染。参***入伍和转业从***后的几十年中,有时遇到一些人或事产生了感慨,他每每欲借助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总是无法达成心愿。诗词,成了蒋新东梦寐以求的奢望。
2003年,蒋新东离岗退休。自此,他可以静下心,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钻研诗词。他先是拜了县里两位有名的诗词前辈为师,向他们借了些有关诗词理论方面的书籍研读。同时,蒋新东不断练习写诗作词,将自己的习作送交两位老师指教。在自己的勤学苦练和老师的悉心帮助下,蒋新东渐渐掌握了一些诗词写作的要领。写作水平有了起色。
2006年,吉安县老年大学诗词班开学了,这给蒋新东学习诗词又提供了一个平台。他很快报名入学,并担任了该班班长。在长达5年的老年大学学习生涯里。蒋新东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绝句、律诗、词曲、古风、楹联……几乎涉及传统诗词的各种体裁。他还以神州风采、建设成就、家乡变化、亲情友情、诗友唱和为题材,练习写作了大量诗词作品。这是蒋新东学习和写作诗词最为勤奋,也是进步最明显的阶段。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全县诗词文化,2005年下半年。蒋新东和一些老同志倡导成立了吉安县敦厚镇文山社区文山艺社。艺社还创办了诗词刊物《文山艺苑》。蒋新东担任了文山艺社社长兼《文山艺苑》编委。《文山艺苑》自创刊以来,每年出两期专刊,每期选登诗词400余首。书画10多幅。这些作品均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多数为老年朋友所作。蒋新东不仅自己参与诗词写作,而且还肩负着刊物的编辑和审稿任务。虽然工作比较繁忙,但能和全国各地的朋友交流切磋诗词的写作技巧,从他人的诗作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蒋新东觉得对于办好《文山艺苑》这本刊物和提高自己的诗词写作水平来说,都是互利互赢的。
人们常常用好梦成真来形容美好愿望得以实现。蒋新东自退休之后,通过拜师学艺,上老年大学,成立文山艺社和办《文山艺苑》刊物等途径,在学习和写作诗词的道路上孜孜追求,不懈努力,终于从一个不懂诗词的门外汉成为一个能诗善词的诗仆,他先后写作千余首诗词,经过认真筛选,最后结集出版个人诗集《山庄闲咏》,终于圆了诗词梦。
山水诗词篇6
关键词:水文化;文学情怀;古典诗词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水与中华文化的孕育十分密切,早期,华夏先民就把对水的崇拜与幻想写进了文学作品中,从最早的《山海经》记载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到《诗经》里脍炙人口的《关雎》、《汉广》、《蒹葭》,已可探寻到咏水诗的源头,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等,无不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自然之水经过人类的再创造,已升华为一种情感寄托,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使水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被赋予丰富内涵的水,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特有的文学情怀。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水形态的多样化,为诗词的创作增添了生机和光彩,成为诗人们表情达意的媒介。“无水花不开,无水花不艳”,在自然界众多的意象中,水成为诗人最喜爱的意象符号之一。据统计,现存的李白近千首诗中,有近半涉及到“水”,杜甫留给后人1400首诗,有370余处与水相关,白居易创作的2900余首诗,也有760余处情系水景。在诗人笔下,那些江海湖泊、瀑布飞湍、小溪清泉,无不摹写精妙,得其神貌,展现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水世界。这些写水的诗作,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景为主,以各种形态的水为题材,将情感寄予景物的描写之中;一种以水起兴,抒情为主,重点抒发作者的情感、志向和抱负。
1摹江河湖泊之壮美,寓情于水
在诗人笔下,黄河、长江、洞庭湖、西湖……无不是表情达意的对象,熔铸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历代诗人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呼啸的水势,都会有感而发,留下了许多气贯长虹的诗篇。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用词朴实,但意境极为深远。在黄昏时分,诗人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看着蜿蜒而去的黄河,诗人豪迈地吟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楼层。”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怀。奉命出使边塞的初唐诗人王维,看到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色,挥笔写下了“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大诗人李白不仅在《将进酒》中指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在《公无渡河》中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以突兀惊呼之语,写黄河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上、中、下游水势、形态各异,古往今来,写长江的诗数不胜数,有的摹写山峡的雄险湍急,有的描绘江面的壮观浩荡,有的赞颂两岸的秀美景色。在奉节至宜昌之间,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着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自古以来,三峡就被誉为“长江的珠冠”,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如杜甫《长江二首》:“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夔州歌十绝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彰显瞿塘峡是三峡之中最险要的。杜甫在《瞿唐怀古》中说:“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这说明,瞿唐峡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白居易《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诗人沉重的感叹,不禁让人为航行的小舟担忧。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咏三峡》:“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郭沫若的《过三峡》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这些诗篇,把三峡的幽深秀丽、急流险滩、惊涛骇浪等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当长江进入中下游平原后,江阔天低,一望无际,给人以无限激情与灵感。陈子昂《渡荆门望楚》:“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写出了长江的开阔景色和经历了漫长旅途之后,突然于苍野之中见到荆门时的激动心情。
唐代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将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泊,洞庭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无论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还是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都写出了洞庭湖水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气势;而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展现了其清静、柔媚的景致。在众多描写西湖的诗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欧阳修笔下的西湖,则在安徽的颖州:“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群芳过后》),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悠闲宁静的景致。
2观海潮飞瀑之壮阔,临水抒怀
百川归海。中国虽是沿海的国家,但古代由于地域限制,交通阻隔,写海的诗句相对较少。最早且最著名的当属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在2100年后,一代伟人在秦皇岛北戴河边吟起了曹操的这首诗,并豪迈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这首词借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博怀和雄伟气魄,抒发了词人作为无产阶级***家改天换地的豪迈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写潮水,钱塘江观潮最有代表性。钱塘江,因其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李白在《横江词六首》中用“浙***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诗句来赞美钱塘江浪潮的壮观,而赵嘏《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声半夜潮”,则巧妙地用数字写尽了中秋钱塘潮的天下奇观。和潮水不同,瀑布的壮观有着大海一样震撼人心的气势。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在汛期时节,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是黄河最为壮观的一幕,明代刘子诚在《黄河壶口瀑布》中写道:“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生动刻画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壶口瀑布不同,庐山瀑布被称为最诗意的瀑布,历代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的《题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写瀑布诗文的千古绝唱。另一位诗人张九龄所作《湖口望庐山瀑布》:“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虽与李白歌咏的是同一对象,但由于诗人的地位、个性、心境等各不相同,诗中所蕴含的情趣也相异。
3品清溪山泉之清幽,以水寄情
与壮观的海潮、飞瀑不同,潺潺的小溪、淙淙的山泉在诗人眼中是那样的清澈晶莹,多彩多姿。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借对澄明的溪水的赞美表达纵情山水的宁静愉悦之情。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体现出赏玩山水、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情。流水出自泉,泉是流水之源。“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这首《染家濒》描写的是自然界中一个有趣的小片段,一个“泻”字写出了泉水的活泼灵动,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情趣。宋朝诗人杨万里同样也很擅长描写溪泉,他的著名诗作《小池》中,写清泉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在《安乐访牧童》诗中写小溪是:“春溪嫩水清无渣,春洲细草碧无瑕”;”清代诗人查慎行的《玉泉山》:“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则写出了清泉归海的向心力。这些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表现了淡泊宁静的情怀,带给读者高雅的精神享受。
4赏落雨冰雪之多姿,借水表意
雨是自然的心曲,雪是大地的新衣,自然界最寻常的事物,到了敏感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抒感的载体,成为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诗人笔下写得最多的是“春雨”。如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说春雨常令人喜,那么秋雨则多令人愁。秋天降雨之时,气温下降,天色阴沉,使人感受到一丝寒意,一种压抑。元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听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官时内心的震惊和心情的悲愤。而李贺《秋来》:“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则给读者画出了一幅凄清幽冷的画面,表达了其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雨”还常被用来表现离情别绪,雨中送别是诗中常见的题材,绵绵细雨与送别双方的绵绵情意正相对应,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和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柳系画船。”都借蒙蒙细雨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诗人们写雪多着眼于雪的外表色彩和形态,如鲍照:“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何逊:“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以白银,白玉喻雪,进行静态的描写。善于创新的诗人们,则会由雪花联想到春花,从严冬飞跃到春天,何逊吟道:“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王初“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等,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大雪迎风起舞,飘飘若仙的姿态,更从嗅觉、感觉上写出了春天的气息。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出语十分自然,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
对雪也有特殊兴趣,写过不少咏雪的佳句,如“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冬云》),“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七绝•观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最著名的要属《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动地描写了冰雪的蔚然壮观,展示了一代***家的雄才大略,成为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
“水”在我国诗人笔下,可以说是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成为古典诗词中极具活力的一个意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写水的诗词数不胜数,“水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意蕴丰富,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其深远。水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对水文化的文学性的挖掘也是没有穷尽的。
参考文献:
[1]朱海风,史月梅,张艳斌.水与文学艺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李宗新.中华水文化通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山水诗词篇7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 脉络梳理 ; 文人创作 ; 陶渊明 ; 王维 ; 孟浩然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25-0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物我两忘中心灵得以回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也走入了诗情画意的山川田园。山川田园已是我国诗歌宝库中的一粒珍品,吟诵这些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壮与大气,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奋进,有“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的泥土气与清新味。
为了更全面地、深入地解读和品味诗中的山川田园,现将山川田园诗的脉络梳理如下。
(一)
早在《诗经》《楚辞》汉乐府这些古诗中,已有描写山川,歌咏田园的诗句,但大都是民歌,多作抒情主人公活动的背景,或作比兴之物,还不是山水风景或山水田园诗。
建安时代,曹操班师路经碣石,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了豪迈的《观沧海》,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其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粲烂,若出其里。”动静并用,虚实结合,展现了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伟气势和浩瀚景象,寄托了诗人浩大宏伟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宏***,成为歌以咏志,借景抒怀的名篇。
(二)
文人创作吟咏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则始于东晋。魏晋时,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统治下隐逸林野,寄情山水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中,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于物外的情趣,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山水田园诗人。
其中,陶渊明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官躬耕,在田园之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也开创了平淡自然,清新而浑厚的独特的田园诗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情、景、理和谐统一中,含有理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用纯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一副恬淡祥和、充满生活情趣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日荷锄归。”他歌唱劳动,歌颂淳朴平和的田园生活和自食其力躬耕生活的欣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田家语”,平直质朴,却自然流畅,精致清丽,影响着田园诗风。
南朝的谢灵运,谢也是这第一批山水田园诗人之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写景细致,形貌逼真,借物起兴,感怀喻志。写景为了写情,以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写伤春之情和隐逸之思,但在艺术上尚有繁复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谢珧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于作者将远离故乡的前夕。诗中景,是“情中景”,且注意构成完整的画面。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细致入微的观察,准确精密的语言,真切生动的绘景成为名句。以及“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展现了鸟语花香,春色闹人的美丽***景,但六朝山水诗人却多偏爱形式美,往往以纯客观的态度模山范水。虽工笔雕琢,却归之玄理,有物我不沾之弊。
(三)
唐代是我国山水诗发展纯熟的时期。统一、强大、繁荣的大唐盛世,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气概豪迈,充满理想是时代的精神。也使诗人的胸襟,气象境界更开阔。诗中的山水成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赞歌。
李白不以山水诗著称,但他的山水诗与孟王诗派长于情韵不同,以浪漫主义情调,豪迈的气势,飘逸的风格,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奇壮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展开奇丽惊险的山水画卷,雄健的笔力蕴涵征服自然艰险的信念。“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胆夸张,奇特想象,雄伟景观和赞叹之情跃然而出。杜甫也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圣手。一首《望岳》写出了泰山的壮观,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展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胸襟和抱负。他的其他诗作中也不乏点染山河的名句,如《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李白的豪迈,杜甫的忧郁之外,还有如初唐四杰也把诗的题材,由台阁移到江山塞漠,陈子昂、宋之问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山水风景诗,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山水诗的清秀、隽永。
然而王维、孟浩然笔下的山水田园才将山水田园诗派推向了顶峰。王维是诗人兼画家,作品以写意为主,求其神韵,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们除了吟咏山水,也注意田园风光的描绘,既受陶渊明诗风的影响,又在艺术上有所进展,描绘出一般素静优美的田园景象,使普通农家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绘了一幅山居秋天的晚景***,寓静于动。皎洁的明月,清澈的泉流喧闹的竹林归浣女,摇动莲花抖落清辉的渔舟,在恬静中透露出盎然生机。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田园画,清新秀丽,让人赏心悦目,写出了后半生走入山川田园的王维的心境。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干净、平易自然、语淡而味不薄。它的朴实、恬淡、亲切,正同描写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纯朴诚挚的情谊,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农村风景画,韵味天成。
唐代的田园诗大多诗中有画。张继的《山家》,王建的《雨过山村》,都写得生机盎然别有情趣,多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光和纯朴风情。多是知识分子对农村的赞赏,有羡慕清静和闲适的情趣。唐中后期,以农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诗,从白居易的新乐府,到晚唐的杜荀鹤、皮日休等人的田家诗,与上述田园风格不同,他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深刻地反映了农民生活,描写了农民的苦难及其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抗议。
宋代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较多,其主题和题材有所扩展,内容有所开拓。苏轼的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共五首,是一组北宋农村的风俗画,他第一个把农村生活引进词作,其中包含着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如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来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上片描写词人乍见农民收蚕的情景,下片则写对农民处于青黄不接之苦的关怀之情。秦观、辛弃疾等人也有吟唱农村风光的词,都用白描手法,以口语入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四)
宋诗中的田园乡土诗,描绘的农村风光画,已不同于孟王田园诗派的平淡清奇,而洋溢着大自然的生机和农村农人生活的繁忙景象,透出泥土的气息。有的诗以优美的画面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纯朴的人际关系,如孔平仲的《禾熟》: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谷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这首田园诗写金秋季节农村的丰收景象,借老牛自得的神情烘托出丰收后的宽松和喜悦气氛。陆游的《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出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丰年农村的欢欣景象,赞扬淳朴的民风,也体现了诗人和农民的关系: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萧鼓吹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南宋范成大把《诗经》到乐府,陶渊明到孟王诗派,这两个传统融合一体,以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为代表作,描绘了秀丽的农村自然风光、农家生活场景和风习情趣,又描写了农民的优喜悲欢,展现了在残酷压榨下农民生活的艰辛。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其七)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其八)
他运用七言绝句体,吸收民歌的风格,清新活脱,情致盎然。他的诗被称为“真正的田园诗”,直到清代,一直被作为田园诗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古诗选粹》中国文联出版社
山水诗词篇8
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歌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真题例析】
1.(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这道题考的是形象与意境,解题时需要先抓住诗中的意象“莓苔”“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再分析诗中景色特点。沿途都是莓苔,脚印还在上面,可知这里人迹罕至,环境幽静。“白云”缭绕山中,与“静渚”相互依偎,也可见环境静幽。门口尽是春草,其门还是“闲门”,可知这里环境非常静谧。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解析】对诗中某字进行赏析,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来分析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过雨”,雨后的意思。“看松色”,看松树颜色。一场春雨,可以把松树洗得非常清晰,雨后的松树显露出翠绿的本色。“随山”,顺着山。“到水源”,找到水源。顺着山势找到水源,突出了山是蜿蜒曲折的。人在随山找水的过程中,也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蜿蜒曲折,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2.(2014年湖北卷第14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解析】古代诗歌往往通过意象来表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答案】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将尽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解析】“背”是“背着”,意思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大雁”是古诗中的经典意象。人见大雁成群南飞时,极易引发思乡之情。大雁尚可归乡,而人却背乡而去,这里运用对比,用返乡的雁反衬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3.(2014年四川卷第13题)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
【解析】要知道“常”“偏”两词的妙处,就要清楚两字的含义及其在句子中的意义,看用了何种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常”有经常的意义,强调频度,写出诗人居住山林很久,突出山色常暮特点。“偏”字赋予新月人性化,好像是“新月”故意这样做。其实这些都是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诗人借物之形态与行为来表达自己情感。
【答案】“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秋月的落寞心绪。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分析诗人的心境要结合全诗的具体诗句,从开始“了不为秋悲”来看,诗人是一个旷达、闲淡的世外隐者,但是诗歌主要是写景,在后面写了很多意象“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这营造了一种清冷、落寞的氛围,而这些景语就是诗人的情语,再结合注解“老一枝”解释为“终老山林”,可以知道诗人内心充满惆怅、忧伤与落寞。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归纳思路】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句、上下句甚至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分析该字所运用的手法,最后点出该字的具体效果也就是诗人炼字的目的,这里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为形象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要刻画某个事物的形象,那该字的作用就应该是可以让该形象更加生动;为意境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写景的,其目的是为营造某种意境,那该字的运用就可以达到营造某种意境的效果;为情感服务。不管是刻画形象还是营造意境,炼字的一个核心效果就是抒情,因为“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当然,回答具体的效果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切不可以套上答案,更不可给试题贴答案标签。结合上面例题,仔细理解答题思路,就可做好诗歌炼字题。
山水诗词篇9
方祖岐,笔名重九,江苏靖江市人(祖籍安徽徽州),爱好书画与诗词。多年来,公务之余以极大的兴趣研究和尝试中国古典诗词的写作,每每与名家往来切磋,收获颇丰,成绩斐然。他所作的诗词中,音韵格律有种古典之美,如《满江红・闯封锁线》(纪念抗美援朝方祖岐五十周年作)和《水调歌头・武夷山仙境》,体现了将***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气质,既有作为***队高级将领对于国际风云、战争景观宏***长卷般的描述,又有作为一名普通***人对于人类和平及祖国大好河山、风土人情的感慨和赞美。由于阅历广、学养丰厚,其卓尔不凡的儒将风范,在***界有口皆碑。
2004年11月5日下午,由***治部、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畅吟神州――中华魂之歌》方祖岐诗词吟唱会在南京举行,及省市有关领导出席了吟唱会,石小梅、陈少松、宁晓志等著名艺术家则通过歌曲、吟诵、昆曲、朗诵等艺术形式,将方祖岐创作的21首诗词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方祖岐曾任***委,同时也是一位长期潜心研究和创作中国古典诗词的作家。他出版的诗词集《畅吟神州――中华魂之歌》,里面收录了他的237首作品,吟唱会上的21首诗词就选自这本诗词集。在这些诗词里,方祖岐对中国民风、民俗和诗词、书法、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民族文化都进行了反映,题材广阔、意境宏大,显示了极强的文学水准。
专家学者对方将***文学艺术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刘大为(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国文联副***、中国美术家协会***)方***委给我们展示了近2D0幅诗词、书画作品,倾注了他数年的心血。为了创作这些作品,将***跋涉于祖国31个省市、自治区,攀越近百座名山大川,刻苦写生,向大自然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他的画从总体看,气势磅礴,着墨大胆,一派大将气度;同时用笔又很细腻,江河小舟,景致生动,有着很浓的书卷气息、文人气息、将***气息。这与将***胸襟开阔、行路万里、学富五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和影响。
《黄山***》有一百多米长,是他创作理念的外化,非常惊叹。他的作品从构***上,到笔墨处理上,各方面达到了相当的境界。将***诗词也是高手,他用诗词意境作画,甚至达到一首诗配一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书画溶于一炉的境界。他的作品体现出了“以继承传统为基石,以感悟时代为灵魂,以造化自然为风骨,以天人合一为情境”这样一种创作理念,展示了将***对诗书画艺术的不懈追求和一以贯之的上下求索。
方祖岐将***艺术评价
翟泰丰(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原***组书记)
读罢您的《爱我中华――方祖岐将***诗书画选》,神灵似乎走进了浩气云天,心跳犹如滔滔瀑水……从云绕黄峰,到巍巍泰山,再从蒙顶山来到长白山、目月山、阿尔泰山、武夷山、三亚南山……似乎全国名山名水都跃然您的笔下,您看那飞沙舞涛的黄河壶口瀑布,气吞山河的三峡浩然之势……您的画册视野之广,气势之浩,真可谓令史上山水画家所不能,从唐代《明皇幸蜀***》到五代《秋山问道***轴》《关山行游***轴》《匡庐***轴》到宋代、特别是北宋的众多名家留下了多种皴法的巨幅名作,李成的《寒林平野》、范宽的《溪山行游***轴》、王诜的《渔村小雪***》……此后元明洁均给我们留下丰厚画作财富,自是不争之事实,然而史上似乎没有哪位画家,主题如此鲜明地贯穿了如此众多之山脉,如此广泛之题材,如此丰富之笔法、皴法,如此以古通今之构***,如此巨幅之长卷。巡古探今,似乎百米黄山系唯一仅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卷》,可谓长卷了,但也仅为五二八公分,不及百米《黄山***》之半。当然两卷大作题材各异,张择端之作已是公认的历史大作、传世大作,我十分敬仰张氏。世人对张择端此巨作,早有公道评说,自不必我多言。您之大作,我却要评说,因为我对此大卷由衷的钦佩!历史将会永远记载着,一位从戎生的将***,七旬之年,却留下了如此巨大长卷画作,奇哉!奇哉!
刘忠德(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文化部原部长)《畅吟神州――中华魂之歌》,越读越令人惊叹!这部诗词,其词尤具豪放之慨,洋溢着时代风韵。从词的技巧方面看,又会发现他很善于循情选调,依调填词,读来使人如痴如醉。
从整体上看,他的这部诗词,不论吟古颂今、借景抒情、或是畅叙胸臆,引典叙今,都具有诗情豪放、题材广阔、格调高昂、意境弘大、苍然浑厚的审美特点。
读方祖岐的诗词,你将似入梦境般地伴随着诗人的脚步,冥冥中梦游于天际之江河,飘然于云端之仙境,与尧、舜、秦、汉论史,同李白、杜甫论诗,和东坡、洁照咏词,真乃“故国神游”!
展诵《畅吟神州――中华魂之歌》,不禁心潮起伏,陶醉于“骊山秀岭横屏”、“翠竹荫溪边”、“小桥流水潺潺”……唤起吟咏雄山秀水之诗情,汇入“十亿英雄步险峰”“无双伟业辉青史”的洪流之中,“笑迎远景到来时”……
通览《畅吟神州――中华魂之歌》诗词全卷,鲜明显现了方祖岐诗词气象阔远、浑然一体、诗笔非凡的特有魅力。
赵长青(中国书法家协会副***兼秘书长)
这次展览展出了近二百幅作品,纵横奔放,苍劲矫健,飞动圆活,虚实变化。可谓洋洋大观,美不胜收。既有“骏马朔风漠北”的将***气魄,也有“杏花舂雨江南”的文人情怀;既有他诗中表现的“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他词中描述的“寒蝉凄切”的婉约。难能可贵的是,将***还擅写榜书,我赞成书法界对他的评价:其草书于意趣之中不违情理,于豪放之外不失沉静,于平淡之中不失姿态,于工妙之内不违自然。
方将***从***半个多世纪,深诘兵法,他把兵法娴熟巧妙运用于书法之中,善于布局,善于变化,善于出奇。方将***文学修养深厚,他的书法实践,总是以诗词为伴。他的作品,书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珠联璧合,得到文坛书坛同道的钦佩和赏识。他确立的“以继承传统为基石,以感悟时代为灵魂,以造化自然为风骨,以天人合一为情境,追寻诗书画相通相融之路,展示当代中华之精神与风貌”的创作理念与追求,给我们书法界以新的启示与借鉴。
柯文辉(著名书画评论家)
他的书法从帖学人手,久王,行笔稳熟,注重问架点画的呼应关系,秀润摇曳,流畅不飘浮。题在画上整体感强,彼此交映,互添风采。如双条幅:“探索人生无止境,古稀学画不言迟。”本色见襟怀,收放行止合度。隶书法汉碑,横竖疏密随心运锋,斜行线质实不落婉丽,潜力较大。
他入画临摹过元代大师黄子久的《富舂山居***》,力***走入古哲精神的殿堂。结合画论画史,苦习笔法,再深入大西北大西南名山巨川,吞吐天地奇气,开拓心胸,到处写生,与造化对语,更新构***,冲出前辈樊篱。黄果树大瀑布一***浩茫恣肆,激情澎湃,波翻云舞,显示对祖国山河的赤子之爱。谦逊风怀,见之笔墨外,尤其是登黄山写生,雄峰、奇松、幽泉、飞瀑、异石,四季晨昏,大开大合,首尾一气贯成。笔法统一,变幻不止,岚气流衍,造势以险求安,显示对物象的筛选指挥若定。松的造型参用黄公望写法,收到一定效果。
将***的画,它能够把大自然在黄山里面舂夏秋冬的样子组合成一体。他亲自跟我说过,其实画画也像打仗一样,画面就像战场,有高超的指挥艺术,才能把山川指挥得好。
屠岸(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
他的诗观里有这样的内容:弘扬中华古典诗词独特的艺术形式,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要从现实生活实践中去开拓古韵新风,寻找创作源泉。他正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因此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新气象,充满了当今的时代氛围。对这样的诗词作品,不称之为“旧诗”,确有充分的理由。
这本诗词集内容涉及***治、经济、***事、历史、文化等许多方面。他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从漠北到岭南,从东海到西疆,无不留下了他的游踪,同时留下了他的吟咏。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祖国江山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而且突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华大地伟丽新貌。如他的词《沁园舂・潮》中有这样的句子:“东方独领,汇四海蛟鲸弄巨涛。望高楼矗日,晨光偏早;水天共映,浩海桅飘。飞渡流云,迎风送客,多少滩头又架桥。长吟啸,有心潮荡激,欲上重霄!”可以看出,中华大地已经“旧貌变新颜”,诗人对祖国的新貌,作了宏观的描绘,气度恢宏,而宏观描绘中又有具体形象,如“高楼”、“桅”、“桥”等都使人联想到新时期祖国建设中的新事物,而“日”、“晨光”、“水”、“天”、“重霄”等,都是巨大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与那些新事物融合在起,形成种非凡的气魄,伟美的境界,这种气魄和境界直接从诗人的胸肌中喷荡而出,使读者受到极大的感染,使读者的精神极大地振奋起来!
张同吾(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评家)方祖岐的诗词都是精致的艺术作品,他以深邃的情思、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诗歌世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开阔的精神视野、崇高的思想境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纯熟的艺术技巧。《畅吟神州》这部诗词集,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尽管直接表现***旅生活的诗篇不多,仍可窥见***人秉赋、将***器宇,字里行间激荡着爱国主义豪情,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其中大量篇什,是他精心描绘的山水风情画和尽量挥洒的历史故园***。
方祖岐将***的诗词,从开掘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和阐发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独特角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他的《畅吟神州》称之为“中华魂之歌”是恰如其分的。他的诗词色彩绚丽,气势雄浑,命意深刻,构思精巧,语意圆融,对仗工稳,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因而堪称上乘之作,为旧体诗词表现现实生活和文化风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丁临一(***队著名文艺评论家)方祖岐将***以格律诗词畅吟神州,应时记事,不仅注重展示伟大祖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外在风貌,更注重发掘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内在的审美意韵,从而站在历史与现实交会的制高点上,激扬新时代的精神,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可贵品格。如在《殷墟有感(之三)》中,作者吟道:“商汤立国帝辛亡,数百年问统八方。举德兴邦无德泯,人间正道说沧桑。”这里作者既反思了商汤兴亡的深层原因,又呼应了新世纪以来***中央“以德治国”的英明决策,可谓意味深长。在北京市申奥成功的喜庆之夜,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欢庆,并即兴写下了“往事难重说,讥辱吞声咽。终去也,重开页。看千红万紫,满目生机勃。惊变易,普天锦绣宏程阔。”(《千秋岁》)这样喜不自胜的词句,忆昔抚今,具有沉甸甸的情感分量。
记得唐人白居易论诗,有“根情,言苗,华声,实义”之说。借此说来评判方祖岐将***《畅吟神州》中的格律诗词,我以为不妨可以说,作者心系我们的祖国、***队和人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每每情动于衷,有感而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格律诗词是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是能够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因而,也一定是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的。
刘永治(总***治部原副主任)他的诗书画作品,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主题突出,时代特色鲜明。所展作品反映了伟大祖国的秀美壮丽,伟大人民的奋发向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懈努力。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港澳特别行***区和台湾地区都涵盖在他创作内容之中;复兴中华的一些重大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标志性成果,当前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始终是他创作的主题;弘扬主旋律、体现***人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他坚持不懈的创作追求。
山水诗词篇10
上午参加文学论坛,下午我们又集中在这里对黄山松先生的诗集《风雨胡杨》进行研讨。黄山松是笔名,他的真实姓名叫黄国勤,是水利系统的一位公务员。从黄山松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人生不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不能说是半生流离,但也可说是半生颠簸,为生存曾到过大西北,为求学曾到过金陵,因工作,也曾援过外。这一切,诗人在他的诗集里都有所体现。可以说这两本诗集是他这半生的人生轨迹的记述。’他的诗集名之为《风雨胡杨》,我很理解,风雨是说他人生的遭际,胡杨是指他的性格。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像胡杨一样,坚韧地迎风抗雨,执著行进。关于黄山松的这两本诗集,请参加研讨会的各位朋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遂河(南阳市文联***,著名作家):
黄山松的诗是以个人的经历为主线,旁击各种人物,自然、海外风景、民俗,以网状的形式记录了历史。它是一本个人历史的诗歌集,把人生际遇无遗漏地艺术地予以展现。作品形式上有格律式,古风式,自由式,形式很丰富。看后对作者个人历史经历很感慨。有些诗写得很真实,很真挚,如写到农村破败景象,“水中捞红薯”等诸如此类的事,自己也都曾经历过。读黄山松的诗集,之所以让我进入作品,产生共鸣,与诗人的写作态度有关系。这些诗歌是作者集中在一个时期写出的,以现在的观念写的,好些过去的情事用现在看法去对待,有些事情别的同行不一定敢写,而他在作品里敢于表现,敢于描写。他的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思想的真实,让人读起感到亲近,愿意接受。诗作多以七言为主,填词也不少,总体上感觉诗歌很讲究,感觉到作者古典诗词修养较高。四言诗写得不错,如《苦难同年》的序,看后觉得很有味道。但是个别地方有凑句之嫌,因为格律诗的好处是凝炼,好读,耐读,难度就是格律限制,突不破会比较突兀,强制捏合,而真正的好诗不存在这个问题。像诗集的序就作得特别自然,把作者的惆怅抒发出来。读黄山松的诗,总体上感觉是:1、通过作品使人对作者的一生经历和思想都有所了解2、作品涉及民俗和经验性的东西很有意思。集子中写景的诗比较一般化、大众化,没有独特的认识。总之,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对人生进行总结并以诗词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其人生观的体现,更是超脱现实,追求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
周同宾(著名作家):
黄山松的诗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一个诗歌文本。读他的诗你能感受到有一种精神在涌动,能够看到诗人的情操和品质。具体说,我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作者在几百首诗中宣扬了一种胡杨精神,坚忍不拔和曲折奋进的人生道路,这是诗的基础和诗的题材。黄山松的诗比较注重个人经历,个人经验。他的诗,可以说是个人的史诗,一个时代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前进的脚步,从这个角度说,黄山松的诗不仅有文学价值,更有一定的社会学、历史学的价值。二是作者的诗大部分是旧体诗词,应该说,黄山松付出了创作的艰辛。古体诗词写作要讲对仗,要讲押韵,要讲平仄,因此写起来难度也就比较大,黄山松这千余首诗词中,近半数的词体是基本符合词谱要求的,是讲格律的,诗集里有不少好的可以记咏的优美诗句,这说明诗人有一定的古诗词功底。现在有一种现象,写旧体诗成了当今文坛的一种趋势,人也越来越多,队伍在不断增加。但真正好的旧体诗很少,大部分不伦不类,主要是形式问题,平仄问题,对仗问题。词意要和格律相统一的确不容易,希望作者能进一步努力,提高旧体诗的创作水平,要在多写的基础上,重点在炼意上有所突破。
廖华歌(南阳市文联***组书记,著名作家):
黄山松是位很勤奋的诗人,是有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很有时代气息,有时代感。读他的诗,我有几个较为鲜明的印象:(1)、这是时代诗,也是心灵的诗。从诗中可以对作者有一个认识,即我们的诗人是一个性情中人,这性情是真性情。诗很自然,很少有故意往上拧的感觉,不管写山写水写树,都满含情意,诗人性情外化。(2)、作者写得非常真挚。从审美角度看,真不一定美,而美一定要真。这是作者真实情感的传达,反映了内心的激情。(3)、旅游中的东西不好写,但作者所感所记所吟与:之结合得很好,很适宜。譬如桂林山水的《桃花源》“桃花河畔妙株开,流水小桥山中来。一抹丹青春色嫩,船游画境满情怀”就是非常好的一首。仔细斟酌,词句十分贴切,无法用其它诗句来替换。(4),传达了一种宁静的心情,纯净美好,不是说教,把真的感受吸收到生命的内部,再反映到诗句中来。(5)、格律诗的确不好写,诗集中好诗很多,很不容易。这是作者思维、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反映。
万年春(南阳师院副教授、文学评论家):
作者在几个月内能写出数百首古体诗词,这很难能可贵。作为自娱,作为人生旅途的日记,用诗词的形式记录人生很有意义,要坚持下去。可能是短时间集中创作,其中有些诗句平淡,缺乏意境,人生的体验未融入诗中。应再加以斟酌,更加精炼,与人生感悟结合,达到更高层次。
薛继先:
黄山松是我结识的新朋友,虽然时间不长,也才几个月,但印象很深,这印象不是来自于别的,而是来自于他的诗。这种朋友是以诗会友式的朋友。读黄山松的诗,我有这样几个感受:一是诗人有一腔浓郁的诗情,保持着一份纯真的心灵。这从他创作的诗句和他在后记里所陈述的诗集的产生过程我们就看得出来,他能在几个月的时间,一气写了这么多的诗,足见他的诗情是饱满的浓郁的。二是诗人具有美好的诗思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作品的题材上,主要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苦难的追忆和反思,对人情的思念,对人生的感叹。如他写苦难,不是为泄一己之私,而是放在时代的大环境中,去反思社会。写人情,不是写小情小爱,而是抓住人的真情实感,写人间的真情。三是诗人有敏锐的艺术感,他能与平凡中见出诗意,非常机智巧妙地运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如诗集中大量的写劳动的诗都是很好的例证。四是诗的语言通俗,很口语化,少刻意,不伪饰,都是有感而发,有情而发。如写兄弟分家,如写人生艰难,都很生活化,语言平实,毫不雕琢,有散曲的味道。我特别喜欢诗人每一集开头的四言序诗,有古风遗韵。五是黄山松的古体诗词基本是讲究韵律的,大部分是合辙守格的。当然还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处理好含蓄和写实的关系,要开拓诗的意境,要通过意象揭示寓意。因为在诗集里,有些诗不够含蓄,就事论事,意境寓意不深。二是要处理好意与格的关系。在格与意发生冲突时,要守意而舍格,不能因格而伤意。诗集里有些诗的用词别扭,欠准确,主要是为追求格而失了意。三是处理好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关系。如有些题材比较丰富严肃广阔,选择的表现形式不当,就限制了诗意的开拓。同时建议诗人要再读一点音韵学方面的书,使诗词格律、诗韵更规范、融洽。近年来,古体诗大有复兴的趋势,如何在这复兴的河流中,飘扬起自己的旗帜,诗人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杜万华(南阳电视台副台长)
作者工作十分繁忙,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写出几千首诗词很不容易。当今时代,绝大部分人不愿用格式古板、韵律严格的旧体诗形式写作,因为其付出的劳动量十分巨大。用这种方式回忆人生更不容易,黄山松能够做到,而且做的很好,是很难的。山松的诗是史诗式的回忆录,运用诗写回忆录,是一个创新。有很多诗写的比较好,是精华,值得玩味,但也有一些诗写得平铺直叙。这存在一个筛选材料的问题,应有所选择,进行升华,提高意境。
水兵(散文家)
诗人勇气可嘉,一次推出两本诗集,真是难能可贵。说明作者追求生命的诗意。创作过程本身就很有诗意,诗人再赋予诗的形式,就更有诗意。诗的语言锤炼高于其他文学形式。读黄山松的诗感到很有意思,口语化,信手拈来。但不够太含蓄,有点直白。
马云泰(作家)
黄山松作为一个年轻诗人,才开始写诗就达到这样的水平,不容易。读这两本诗集,我有很真切的感触:1、直抒人生、胸臆,感情真挚,表达人生感悟,是作者可喜的收获。“诗言志”表达了自己的意志。2、从诗中看到作者走过的坎坷道路,看到国家的进程,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3、有些诗句很形象,很生动,描写比较到位,可以看出作者是感情细腻之人。4、短时间写这么多的诗付出艰辛的努力,很不容易。5、从诗的朴素方面类似元曲,填词比较含蓄,一字一句有很高的意境,个别诗词格式还不很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