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诗词10篇

关于战争的诗词篇1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

红***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过后尽开颜。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 ***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 ***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从***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行 杨炯的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春望》----杜甫

关于战争的诗词篇2

关键词:英国文学;战争诗;欧文

英国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杰出的的战壕诗人,被赞誉为20世纪“最有希望的诗人”[1]。一战爆发时,他从***参战,目睹了战争之惨烈,写下了《为国捐躯》(Dulce Et Decorum Est)等诗歌。而后他因伤住院,结识了著名诗人沙松等。1917年,他再次奔赴战场。在给他母亲的信中,他提到“我要尽一个***官应尽的责任…直接领导这些士兵,同时也能间接感受到他们的痛楚…把这些记录下来并为他们祈祷”[2]。1918他中弹身亡,年仅26岁。1985年,欧文作为十六大“一战诗人”之一,他的名字被刻在了西敏寺诗人角的石碑上。

欧文与哈代等诗人不同,他本人参加过战争。他的现实主义战争诗多描绘战争的恐怖画面,起到直达人心胡效果。他写下了自己作为***人的经历,也描绘了***人在战场上所经历的种种心灵创伤。他的诗歌富于描绘细节,“生动形象,往往又带给人恐惧感”[3]。他的诗歌代表了一代人的呼声,传达了对英国帝国主义的不满,对煽动战争者的愤恨,而更重要的是他写了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国内对欧文诗歌研究较少,本文试***分析其诗歌特点,以求为鉴赏欧文诗歌提供新思路和新角度。

一、长于讽刺

欧文诗歌中主人公往往聚焦于战场上的一个士兵,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抑或是戏剧化的情节处理来讽刺煽动战争的统治阶级,凸显战争的无情。欧文在刻画细节层面具有视觉冲击力,比如在《为国捐躯》一诗中:

And watch the white eyes writhing in his face,

His hanging face, like a devil’s sick of sin,

If you could hear, at every jolt, the blood

Come gargling from the froth-corrupted lungs

诗歌描绘了一个士兵在中了毒气的画面,脸色苍白,反刍物四溅,身体溃烂,极其可怖。在后文中,欧文亲切地将煽动战争的统治阶级称为朋友,并指出他们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反问如何能一边热情高涨,鼓励人们参***,一边粉饰战争的残忍无情,让孩子们大唱“为国捐躯”。欧文力***将战场的画面带入人们的脑海,来激发人们的反战情绪。

此外,欧文也在多首诗歌中将梦魇描绘地淋漓尽致。如在《奇怪的相遇》(Strange Meeting)中,欧文描绘了在西部前线士兵的梦魇,他遇到了自己杀死的敌人,但对方多次将自己称为“我的朋友”。他告诉欧文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但“未完成的人生”是个遗憾。这个敌人又提到了有些真理尚未被讲清,此处暗指战争的无情尚未人尽皆知,所以他害怕“战争中的事实被隐藏,怜悯也随之蒸发而去”。这种梦魇是一种警示,告诫人们应该更清楚理解战争的本质,并深刻意识到是谁让人们心中的怜悯与同情被“蒸发”而去。

欧文有时也在诗歌采取戏剧化的处理,起到出人意料但又发人深思的效果。如在《暴露》(Exposure)中,他描写了西部战线的士兵已经瑟瑟发抖,通过顿觉法(aposiopesis,即句子中突然中断)来表现士兵们已经不能连续思考。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士兵们只有最基本的感知。在第五诗节描绘了士兵们经历了一种接近昏迷的状态,梦见自己死去上了天堂,没有战争,满地花开;在第六诗节写道他们的灵魂回了家,却发现家中冰冷不堪,老鼠乱窜。在这首诗里,欧文将士兵苦苦等待战斗等和浑身瑟瑟发抖的状态描绘到极致,但戏剧性的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无疑是一场莫大的嘲讽,士兵们已经冷到麻木然而却什么都没发生,反而是恶劣的自然状况摧残了士兵的身体和精神。

总体来讲,欧文的战争诗往往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一首诗都是一段回忆,该现实主义写法充满讽刺。在《青春葬礼赋》(Anthem for Doomed Youth)中,送给死去的士兵的赞歌不是礼炮,而是***林弹雨的和鸣。在《麻木》(Insensibility)中表现出士兵们杀人冷血无情,丝毫没有怜悯和同情,而他们却是开心的。在《徒劳》(Futility)中,士兵每天早晨都是太阳“叫醒的”,而今天***官们将一些死去的士兵送往阳光之下,太阳却再也叫不醒他们了。欧文用真挚的描写刻画了战争是如何冷酷无情,是如何将士兵们转化地麻木不仁,更重要地是他讽刺和谴责了产生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即发动战争的统治阶级。

二、音韵奇特

在《欧文诗歌》序言中,欧文曾说道“该书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遗憾。诗歌同样也在遗憾之中。”欧文的诗歌往往在用词和音韵故意表现出一种遗憾,这种刻意为之的不和谐则会意味深长,令人深思。在《暴露》中,他选用了一系列富含元音的词汇,第一句“in the merciless iced east winds”,元音罗列,令人读来绕口,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映衬了诗歌所要凸显的凛凛寒风所带来的刺骨之感。同样,在《青春葬礼赋》中,作者在第二诗节选用了双元音或长元音的词汇,如speed, shine, flowers, minds等等,故意拉慢了诗歌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人们思绪环绕,起到渲染意境的作用。[4 ]尾韵方面,欧文曾故意在诗歌中留下遗憾来表现出一种遗憾。如《送别》(The Send Off)中:

Shall they return to beatings of great bells

In wild trainloads?

A few, a few, too few for drums and yells,

May creep back, silent, to still village wells

Up half-known roads.

《送e》一诗描写了乡亲为征召入伍的新兵送行,新兵们洋溢着笑容,然遗憾地是他们并不知道战况有多惨烈,更不知自己的命运如何。诗歌末尾,roads与trainloads押韵,然而trainloads是合成的名词,roads前面有half-known这一合成的形容词,转移了尾韵的重心,确保诗歌的结尾并非自然与圆满。那些人为信念从***但却对战争一无所知,诗歌结尾的不圆满也照应了这种遗憾。[5]

欧文也常引入象声词或动词的现在分词来渲染效果。在《哨兵》(The Sentry)中,欧文刻画了一个士兵中弹时候跌落战壕的情形,一连串的声音“thud! flump! thud!”,“thud” 强调滚落的状态的声音,而“flump”则是砸在地上“砰砰”的声音,刻画了士兵滚落下战壕的逼真场面。在《为国捐躯》第二诗节中有人大呼“毒气”,“fumbling”,”“yelling”,“stumbling”,“floundering”和“drowning”等现在分词的连用突出动作的连续性以及紧急性,而后有人中弹“guttering, choking, drowning”则刻写了该士兵的痛苦。

欧文诗歌中另一特点是多采用半韵,读起来刺耳。如在《奇怪的相遇》中:

Through granites which titanic wars had groined.

Yet also there encumbered sleepers groaned.

这刺耳映衬了他与死去的士兵相遇的一种离奇。同样,在《徒劳》中,“know”和“now”,“once”和“France”;在《麻木》中,“rid”和“red”,“over”和“ever”等等。欧文看似随意的押韵往往传达出一种不和谐,而它不光是韵上的不和谐,更照应了诗内容上的离奇,这往往会让人深思诗歌背后的意义。

三、多用修辞

抛开音韵修辞格与结构修辞格不谈,欧文的诗歌在词义修辞格上多用明喻、拟人。首先,欧文的诗歌多用明喻,而非暗喻,前者相对更叫直观,更有画面感,容易引发联想和共鸣。以《为国捐躯》为例:

Bent double, like old beggars under sacks,

Knock-kneed, coughing like hags, we cursed through sludge.

本句话中,士兵被比做身着麻衣的老乞丐,极尽士兵疲惫不堪之态。欧文又化用《麦克白》的女巫形象,将士兵比作是吐痰的老女巫。这两个明喻较贴近生活,表现了士兵们路上疲惫不堪的样子,容易让人引发联想,产生共鸣。在《暴露》中,诗人将远方的射击声比作成流言蜚语,让人进一步思考战争的意义何在。在《哨兵》中,诗人将受伤了的士兵的肿胀眼珠比作鱿鱼,让人感受到士兵受伤的状况。在《武器与男孩》(Arms and the boy)中,诗人将钢刀的蓝光比作成疯子发疯的眼神。总而言之,欧文擅使明喻,且往往多贴近于生活,能更好地让人感受战争之残酷。

诗人同样擅长使用拟人,往往也具有讽刺的效果。在《最后的笑声》(The Last Laugh)中,诗人将武器拟人化,杀人的最后一声***响比作武器的笑声:

The Bullets chirped-In vain! vain! vain!

Machine-guns chuckled-Tut-tut! Tut-tut!

And the Big Gun guffawed.

这三种武器的最后的笑声都是***鸣,将杀人的***声比作笑声是一种对战争的嘲讽。同样,在《青春葬礼赋》中,诗人也将***拟人化,认为它们满腹愤怒:Only the monstrous anger of the guns (只有***的魔鬼般的愤怒)。它回应了上文提出的“士兵像牲畜一样死去,那么歌声是什么呢”?这种口号式的回答则会带动人们的反战情绪。在《送别》中:欧文描写了信号灯没有动,点了点头。这暗示着是统治阶级对他们点了点头,不过神情默然,漫不经心。[6 ]诗人进而讽刺了那些无情发动战争的统治阶级,丝毫不顾虑这些***人的生命安全。在《武器与男孩》中,子弹头对男孩的心情有独钟,弹药筒更是有着锋利的牙齿,这暗示了战争中的死亡情景,刻画了战争的无情与恐怖。

欧文的反战诗歌“被通常认为已经超过了尼科尔斯、格雷福斯甚至是沙松”,他的笔触“饱含深情、富喻细节、形象生动”,一战诗歌领域“很少有人能够与之媲美”[7]。欧文活得不够长,但却足够“深”。他的诗歌代表了一代人的呼声,传达了对发动战争的统治阶级的反感以及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当前,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冲突时有发生,而欧文的反战诗歌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更深的启示。总之,欧文是战争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诗歌值得更多的中国学者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梁为祥.本世纪英国最有希望的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简评[J].外语学刊,1995(04):52.

[2]Adrian Barlow: The War against the War Poets, World Poetry Review, 2015(05):8.

[3]Widad Allawi Saddam: The Image of the Soldier in Selected Poems of Wilfred Owen, Al-Ustath, 2013(02):200.

[4]赵海平.哀怨的曲调 炽热的情感―译介威尔弗雷德・欧文的二首诗[J].龙岩师专学报,1992,10(01):88.

[5] Peter Cash: Wilfred Owen, The English Association: Leicester, 2010.

关于战争的诗词篇3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美国内战;灵魂斗争

中***分类号:IO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36-03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诗歌中的矛盾对立真实地展现了一位心思细腻、追求心灵自由却深受传统和宗教观念束缚的女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她内心的挣扎与苦闷,这与她敏锐的文学天赋有很大关系,但是,作为时代的产物,她也不可避免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她生活的环境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崇尚改革强调个人主义,发展迅速的美国新生力量;另一方面确是清教主义气氛浓厚,强调传统,凡事以《圣经》为准则的阿默斯特小镇。新旧文化的冲击使狄金森无所适从,无法彻底舍弃其一,她一直在探寻自己的身份,内战则让她更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美国内战对狄金森诗歌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对于st.Armand来说,战争给狄金森提供了[她]沉默和内心痛苦的外在可见的迹象”(99);ira Wolosky认为,战争提供对自然神学不可能性激烈的冥思的机会(64-98);JHer则认为,由此引发对有争议的所谓“自由”的深思(44-61);ith Barrett(108-29)认为,战争促使诗人“对可能的固定的意识形态立场的抵抗”(109);kila说,“南北战争成为她在内战前开始的反对上帝、教会、社会和***府的外部象征。”(158-59)。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战争对作为诗人的狄金森意味着什么。在战争年代,狄金森正在努力探寻她的诗歌创作之路并成就一名诗人。显然,战争引起了狄金森的内心动荡、斗争和深思。与战场上阵亡的士兵和为他们悲伤的存活者所遭受的痛苦相比,什么是她的个人价值领域?与战死沙场的士兵获得的荣誉相比,她能获得什么成就?本文想说明,狄金森既赞美更痛惜战场上的勇士,又质疑血腥的战争,强调殉理想的灵魂斗争,为精神、思想的正义而战才能永远鼓舞后人。

狄金森不屑于妇女在家庭中的配角地位,第138首诗歌中反驳说,她也是个***人,要进行精神上书面上的战争。在诗中,她直接大胆明确指出,战争让她处于被动防守地位。在开战前写的一首诗中(约1860年),狄金森宣布,内心的战争比实际战争要更勇敢、更伟大、更光荣:

高声战斗,固然勇敢

但是我了解的勇士们

掌管着内心

在战场圣地

谁胜了,国家没有看到

谁倒下,没人察觉

那些垂死的眼睛,没有一个国家

问候以爱国者的爱

(第138首1-8行,作者译)

把“cavalry”这个单词的字母换下顺序就变成“calva-ry”,(圣经中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地),狄金森提出一个困难的争论,她用炫耀强调的修辞,强调“勇士”。自我怜悯的中间四行诗,哀悼一个事实,光荣的苦难没有人察觉和赏识。读者可能想知道,究竟为什么我们应该把这称作“爱国者之爱”。在1862年7月,狄金森把赞扬心灵战士的温和版颂词寄给当时在马萨诸塞州第五十一***团服务的托马斯・温沃・希金森:

这些人,从大患难中出来,

身着白衣。

胜利者身着国旗袍

被授予较低***衔

所有这些,征服者

但那些真正战胜时代的

穿得平凡如雪

没有饰品,除了棕榈枝

(第328B首,1-8行,作者译)

这首诗开头模仿圣经启示录中“这些人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启示录7:14].狄金森的四行诗中的"spanded”暗指“星条旗”,转喻为联***作战的***队。但诗人笔调一转,比“低***衔”的***事“胜利者”更高贵的是那些身着雪白长袍的天使般的征服者,手里没有沾满鲜血。诗人这明显的等级划分,表明了诗人并不赞颂血腥的战争,认为精神的内心的没有血腥的战争才能穿越时代意义深远。祝圣的棕榈枝,宗教中是为了教信徒记着当日耶稣为了承行圣父的旨意,愿以圣死来救赎世人。狄金森这里暗示她的心灵战争如圣经中耶稣救赎一样光荣伟大。诗人把精神勇士置于战场勇士之上,认为***国家、战争都是以无辜百姓的鲜血为代价,也许精神的战争,通过洗涤世人的心灵,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吧?

灵魂和无人

之间的战争

是所有流行的战斗中

目前为止,更伟大的一个

到处没有它的消息

它是无形的战役

出现,又终止

看不见,未所闻

没有历史,记录它

作为夜行***团

被黎明驱散,这样的忍耐

行动,又结束

(第629首,作者译)

这不是场士兵之间的战争,而是“精神”与“无人”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是诗人灵魂内的斗争。Wolosky同意狄金森观点,声称内心的战争是“最可怕的战争。看不见的无形的,也是最残酷的”。前面“高声战斗”那首诗一样,出现明显的修辞张力,(“在所有流行的战争中――目前为止,它是更伟大的”),在第二节四行诗中,诗人疏远了怜悯和同情,树立了诗歌的伟大,结尾观点中,精神勇士***团被比作撒旦的***团,被太阳之子所征服。(值得注意的是,弥尔顿把天堂设在“北面”),这个比喻很困难,部分是因为不相似:这些精神勇士如黑夜的星辰,被黎明驱散。诗歌的讽刺否定,同史诗的比较给精神勇士一个壮丽伟大的失败。我们不禁想,这些勇士会活着等待夜晚降临继续战斗吗?

在其他方面,狄金森不是无视战争,而是通过归纳战争从而某种程度上的掌握战争。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她在1863年3月参***法案不久后写的诗稿中的讽喻手法,“未来不会说话”(大约1863年下半年)。这项立法和狄金森家庭关系迫切,因为从该草案中了解到,她哥哥奥斯汀,当时34岁,符合草案条件的最优先考虑对象。法案的第十二条规定,被征入伍的人“应该在十天内被发以书面或印刷的通知……面交送达或留一份副本在最后居住地,要求他们到一个指定的集合点报到”,同时第13条提供一免责条款:被通知入伍的任何人,在报到日期之前,提供一个参***法案中提到的可以接受的替代品,便可不用参***。

奥斯汀1864年5月应招入伍,奥斯汀想买替代品代替他(Leyda89)。狄金森沉思冥想,发现参***法案中有一个存在主义的教训:

未来从不说话

他也不会像哑巴

由环境的变化信号来报告

他的深刻到来

但是,当新闻已经成熟

呈现在法案中

先发制人始料不及

逃逸,还是替代

他无动于衷

嫁妆,还是厄运

他的职责,只有执行

命运的电报,给他

(第638首,作者译)

这首诗非常简洁,第一行是三音步的,后面诗行充满了参***法案和参***结果的语言:职责“报告”、“新闻”、“法案”、“电报”还有“替代品”,狄金森把这首诗送给奥斯汀的妻子,用***事的“报告”代替宗教的“启示”,也许是为了削弱犀利的讽刺。然而这首诗不是关于参***入伍或是关于任何人企***躲避入伍,而是有关未来的。参***法案只是一个哲学反思的映像:命运指导着未来递送给毫无准备的人类以宿命通知。当然,如果奥斯汀被入伍,这种讽喻的智慧就更像是一种安慰。战争还给狄金森同情认同的机会。

1863年夏天,当新英格兰的玫瑰和木兰盛开,黑莓成熟之际,狄金森创作了她自己的“黑莓”,她把“blackberry”一分为二“black berry”:

黑莓,枝上带着刺

但没人听到他哭

他照旧,提供黑莓给,

山鹑,和男孩

有时他攀在樊篱上

或挣扎着爬上一棵树

或用双手,紧抱一块岩石

不为同情

我们,诉说伤痛,来减轻痛苦

这个哀悼者,相反

朝着天空,一点点伸展

勇敢的黑莓

(第548首,作者译)

结束语赞颂“勇敢的黑莓”表明这首诗是称赞“勇敢的黑人”士兵,在希金森率领的弗罗里达的冲突和战斗中,和麻州54***团突袭瓦格纳堡垒中,表现英勇卓著。这首诗是诗人对黑人战士的由衷赞美,毫无质疑,表明了狄金森对废奴制和种族平等事业的支持和拥护。这英雄也明显是狄金森式的。这里的勇敢不是指战场中的厮杀,而是面对身心痛苦折磨的坚忍,诗歌中间一节描写黑莓坚忍的生存,让人想起毫无怨言爬上十字架受难的基督。狄金森对“勇敢的黑莓”的杰出殉道的认同还体现在“殉理想的诗人这首诗中,这首诗也写于1863年下半年:

殉理想的诗人,不曾说话

把精神的剧痛在音节中浇铸

当他们人间的姓名已僵化

他们在人间的命运会给某些人以鼓舞

殉理想的画家,从不开口

把遗嘱,交付给画幅

当他们有思想的手指休止后

有人会从艺术中找到,安宁的艺术

关于战争的诗词篇4

摘要英国诗人奥登的诗歌与中国“九叶诗人”的诗风多有相似,这在杜运燮身上反映得尤为明显。国内学者普遍把此归因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而笔者认为两人诗风相似的原因不全在此,而是与存在主义的风行以及两人所处历史背景的相似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奥登 杜运燮 相似性 存在主义 历史背景

中***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英国诗人W・H・奥登是继叶芝和艾略特之后的英国又一伟大诗人。有评论家说艾略特统治了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诗坛,而奥登是30年代英国诗坛的主宰者。奥登在他的时代里,以超凡的力量影响了一代人。如英国诗人路易斯・麦克尼斯,凯希尔・路易斯和斯蒂夫・斯本德,尽管诗风各不相同,但可以说都是在奥登的旗帜下写作,无怪乎英国30年代被称为“奥登一代”。此外,深受奥登影响的还有美国的洛德尔・杰拉尔和安瑟内・赫特。如果《哥伦比亚美国诗歌史》的编者了解中国文学,他必定还会再加上几个中国诗人的名字。1938年,奥登与衣修午德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合作写成《战地行》。其中组诗《战时》为奥登所做,并对中国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集中表现在中国“九叶诗人”的诗风上。

中国“九叶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中国新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集结成《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派”。他们的诗歌是“40年代中国的现实部分历史的忠实记录”;他们“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一致的看法……在风格上形成了一个流派。”他们认为诗要反映现实生活,包括社会***治生活和个人的心理世界;在艺术风格上,他们结合欧美现代派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段和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些艺术手法,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而在他们的诗歌中时常能见到奥登诗风的影子。唐在他的《杜运燮论》中说:

“中国诗人受他(奥登)的影响最深的该是杜运燮。他机智、活泼的反讽、嘲笑的手法就来自奥登。”

国内有许多学者论述奥登和“九叶诗人”诗歌的相似性,大都把其归因于奥登到过中国,而他的朋友燕卜荪在西南联大讲授诗歌时又非常推崇奥登,并且“九叶诗人”中的四位――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都在40年代早期和中期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或哲学系。可以说,奥登的诗歌在历史上对“九叶诗人”有直接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这种影响研究并不能完全解释“九叶诗人”的现代性,奥登和“九叶诗人”诗歌的相似性应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哲学思潮和社会环境的相似性。本文主要探寻奥登与杜运燮诗风相似性的哲学和历史根源。

二 存在主义风行中西

奥登和杜运燮都受到了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响。20世纪初期直至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存在主义风行欧洲。它作为一种思想倾向,体现在西方的哲学著述、文艺作品中,并广泛影响了西方世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存在主义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思想。其中“处境意识”和“生存意识”是最鲜明的思想。“生存意识”强调关注自身,包括被“本质主义”忽视的情绪。“处境意识”即是意识到生存。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鲜明地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由此,存在主义者引发了一系列惊人观点:赋予人生存意义的上帝并不存在,人的存在本无意义;世界的存在是荒诞无意义的;人有选择的自由,而人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

奥登成长生活在存在主义繁荣时代,受其影响自然而然。而杜运燮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则要追溯到它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存在主义作为西方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对于处于20世纪 “东学西渐”时期的中国的影响是必然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中影响最大的人物首推尼采。“1902年,即尼采去世的第三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18期上发表文章《计划论***者颉德的学说》,文中提到马克思(“麦卡斯”)与尼采(“尼至埃”),称他们的思想是德国‘现今最占势力的两大思想’”。之后,王国维、郭沫若、鲁迅以及西南联大的师生,如卞之琳、冯至等,都不同程度地向中国介绍过存在主义。其中鲁迅“与尼采的关系最引人注目……他受……尼采的影响极深,在1907年写就的《文化偏至论》中,他认为尼采是对旧有文明掊击而扫荡的先锋”,他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及《病》等作品“俱可以尼采的思想来解读之”,“那种对人性的批判与对新人性的探索精神,正是符合尼采思想精华的”。杜运燮生前“最崇拜的作家是鲁迅,想方设法找来鲁迅的著作阅读。杜运燮先生说,由于他痴迷鲁迅的著作,同学们戏称他为:‘鲁三’。因为在闽语中,‘迅’字的读音和‘四’字的读音相近。‘鲁迅的书我受用一生’”。此外,杜运燮曾于1941-1945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更是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

奥登的许多诗歌都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如《战时》。这首诗是奥登在中国流传最早、影响最广的诗歌之一。可以把它的主题理解为对整个人类文明史总的评述。“奥登对‘战’字不加修饰,连冠词也不用,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意***:他的诗歌是关于战争本质和含义的寓言,是一种理论,一种伦理,而不是关于某一段具体的历史。”他认为人类的文明史是失败的历史。骁勇善战的骑士“坐在办公室里偷窃”,变成了“法律和秩序的赞颂者”;神明的诗人“歌声不再来”,“他拥抱他的悲哀像一块田地”。而失败的种种都是因为人类缺乏正确选择的能力。因此诗的后一部分以中日战争为证,展示了人类错误选择带来的恶果:战场上的士兵“被他的将***和虱子所抛弃”,而无家可归的农民“他们携带恐惧像怀着一个钱包”。奥登同时也肯定了人类自己的错误,“我们看到成千个面孔,为一个谎言所鼓动”,因为“不管他们如何蓄意为善,***队拿着一切制造痛苦的器械,正等着他们一句失误的语言”。这首诗可看作存在主义的诗化表现。

杜运燮的一些诗歌也有很强的存在主义痕迹,《追物价的人》是较为典型的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抗战期间物价飞涨的情形。一边是“红人”、“要人,阔人”,另一边是已被丢掉的“温暖的家”、“心爱的书”;一边是“汽车”、“飞机”,另一边是“菜色的妻子儿女”、“重重补丁的破衣”。物价随心所欲上涨,致使百姓苦不堪言;然而那些控制物价的“要人,阔人”却丝毫不顾百姓的生活,表现出十足的冷漠。物价上涨不再是自然规律的结果,而成了一些人意志的表现。这些人有充分的自由,可是他们的自由并没有惠及人类,相反,却殃及人类。杜诗中的存在主义由此可见一斑。

三 历史背景多有相似

除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奥登和杜运燮诗风的相似性还可归因于他们所处时代历史背景的相似。奥登活跃在20世纪30年代,杜运燮诗歌创作的一个顶峰是20世纪40年代。30年代的英国社会动荡不安:自由***衰落,工***崛起,***府频频改组,***局混乱。1929年纽约股市狂跌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了英国经济衰退,物资匮乏,失业率居高不下,直到1935年左右才开始复苏;一战的阴云尚未散去,二战又隐隐吹响了号角,面对纳粹的黩武***策,英国***府幻想和平,希望用绥靖***策安抚希特勒。而4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剧变:抗日战争和***战争风起云涌,人民寻求***的热情高涨。与此同时,广大百姓灾难深重,生活困苦不堪。

相似的时代历史背景和***治的风云变幻对奥登和杜运燮的诗歌创作有很深影响:

一方面诗作取材多涉及***治。例如奥登的《战时》、《无名的市民》等,记述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没有灵魂的现代人的麻木状态;杜运燮的《雾》、《缅因公路》、《草鞋兵》等,体现了诗人用诗来履行社会责任,赞扬为人类***而献身的人,热切盼望新时代的到来。以《雾》为例,诗人用雾暗指反***的“白色”恐怖,表现了杜运燮对反***势力的仇恨和蔑视,及他对***胜利的坚定信心。

另一方面,在***治唱主角的时代,语言的功能向实用的口号转移,导致时代精神与美学追求逐渐脱离,并出现了以激情宣泄和空洞呐喊代替艺术创作的现象。因此,奥登和“九叶诗人”都面临激活诗歌语言的问题。而他们都在西方玄学派和现代主义诗歌里找到了一系列艺术手法,恰能使诗歌语言摆脱语言的危机,重获生命力。他们经常使用奇喻、科学化的语言等手法,增强语言的新奇感和张力。

西方批评家指出:“30年代的读者受***治宣传的狂轰滥炸,诸如‘暴力’、‘悲哀’、‘恐怖’和‘战争’等词汇的意义在读者的头脑中变得空洞起来,奥登必须对这些被滥用的词汇进行重新定义。”对奥登来说,要使诗歌语言重新恢复生机就必须在诗歌中嵌入让人为之一振的词语:首先,他经常采用奇喻,即把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构成比喻。西方评论家甚至“把这种比喻称为‘奥登式的比喻’”。奥登在他的《战时》诗组中把“战争”比作“纪念碑”,把“恐怖”比作“钱包”,使老生常谈的话语一下子变得新奇起来。《战时》中说一个死去的中国士兵“像逗号一样增添意义”。原本“士兵”与“逗号”是毫不相干的,很难找到相似点;然而奥登把两者放在一起,首先给人一惊,然后诱导读者强行给两者建立联系,再结合语境推出这个比喻的用意所在:逗点虽小,却能给文字增添意义;死去的士兵虽然普通,却可以给后人留下教育意义。其次,他的语言常带有现代科学的特征。奥登在《西班牙》中写道:“昨天是装置发电机和涡轮机,/是在殖民地的沙漠上铺设铁轨”,“也许,未来在明天:对疲劳的研究/包装机运转的操作,对原子辐射中的/八原子群的逐步探索。”。其中“发电机”、“涡轮机”、“铁轨”、“包装机”、“原子”和“辐射”之类的词在传统诗歌中是绝难见到的,奥登大胆地把它们用在诗作中,正是对诗歌语言弹性的一大发展。

40年代的杜运燮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他与奥登的诗歌手法一拍即合,也在诗作中广泛使用奇喻和科技名词。《草鞋兵》和《月》中分别有这样的诗句:“不意他扑来,但仍只好竹杖一样摸索”,“念李白的诗句,咀嚼者/‘低头思故乡’、‘思故乡’/仿佛故乡是一块橡皮糖”。他把“苦难的中国人民”比作摸索的竹杖,把“故乡”比作“橡皮糖”,新奇之至。《滇缅公路》和《善诉苦者》中分别有这样的诗句:“一个浪头,一个齿轮都是清楚的教训”,“后来又受弗洛伊德的洗礼/……/又看过好莱坞‘心理分析’的/影片,偷偷研究过犬儒主义”。“齿轮”、“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犬儒主义”都是典型的科技名词,与奥登的诗艺如出一辙。

四 结论

奥登的影响对杜运燮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引导和提示作用,可谓外因;哲学思想和历史背景是奥登诗风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土壤,可谓内因。相反,如果没有哲学思想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奥登的现代主义诗歌或许不会被杜运燮等中国诗人如此透彻地理解、借鉴、发挥到极致。正是这内外两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使中国现代主义新诗在杜运燮等九位诗人的手中蓬勃发展,并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Jay Parini and Brett C.Millier,eds,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Columbia:Columbia Press,2005.

[2] 袁可嘉等:《九叶集》,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3] 唐:《杜运燮论》,《诗探索》,1998年第3期。

[4] 王岳川:《存在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刘世杰:《我认为需要杂交》,《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24日。

[6] 赵文书:《W・H・奥登与中国的抗日战争》,《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第4期。

[7] 查良铮译:《英国现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 赵文书:《奥登与九叶诗人》,《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第2期。

关于战争的诗词篇5

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选集》,收入诗作76首。1977年该书增订出版,新增14首,共90首。1986年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我选注的《诗选注》,收入诗作137首。2003年12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选的《诗词集》(我参与了此书的编选和注释工作),共收诗词159首,是从已收集到的600余首诗词中选出来的。其中建国前创作的诗词有84首,建国后创作的诗词有75首。诗词是他***一生、战斗道路的艺术体现,更是中国人民自辛亥***以来,特别是中国***领导的中国***斗争的真实、生动的记录。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早在青年时代,就常为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而忧虑,对清王朝腐败的封建统治强烈不满,而怀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的《顺庆府中学堂留别》写于1906年底,那正是腐朽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帝国主义列强张牙舞爪企***瓜分中国的黑暗时代。因而此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祖国面临危亡关头,爱国青年们寻求济世救民之路的激越感情。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存亡记忆中。”首联以告别师友时的所思为中心,抒写出自己内心无比深广的“穷年忧黎元”的忧愤和“捐躯赴国难”力挽狂澜的冲天壮志,激情高昂。“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在颔联中采用鲜明对比的方式,揭露了清王朝官吏们的贪婪腐朽,赞扬了年轻的“书生”们高昂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颈联“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既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与腐朽的清王朝相互勾结,贪得无厌地对中国人民进行掠夺、压榨,又控诉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行径。同时叹息我中华大国在中外***派的摧残下,正流淌着血与泪。尾联“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表示作为爱国青年应当勇敢地承担起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历史责任,应当树立起重振祖国河山、富国强民的冲天壮志。这一诗句充分表达了他的崇高理想。

1909年2月底,千里跋涉来到云南昆明,几经周折考入了云南讲武堂步兵科。行前,他写下了《赠诸友》:“壮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这是一首离别诗,也是一首述志诗,更是一首***治抒情诗。诗人没有着力抒写离别时的场景、气氛,没有作任何离别时的环境点染,更没有“对长亭晚”泪眼相向、依依惜别的儿女情长,而是抒写他“投笔从戎”扭转乾坤的冲天壮志和慷慨激越的战斗豪情。

入学后不久,便秘密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积极从事清王朝的活动。

“雄飞志在五洲外,烈战功存四海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在10月30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参加了蔡锷领导的云南起义。其后在1919年他写的《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其二)就生动地记录了这段战争经历:“传遍***书雁字斜,誓拼铁血铸中华。悲秋客忆重阳节,起义师乘八月槎。”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举行护国讨袁起义,组织护国***北伐讨袁。1916年1月16日,任护国***第三梯团第六支队支队长(相当于团长),率部由滇至黔入川,泸纳之战中,他改任第三支队长,身先士卒指挥棉花坡战役,取得胜利。主攻泸州、兰田坝一仗,重创敌***张敬尧部,经过泸纳多次战斗,赢得了勇猛善战的声誉,后升为旅长,一举成为爱国名将。写于1918年秋的《题护国岩》:“曾记项城伪法苛,佯狂脱险是松坡。清廷奸佞全民蠹,专制碍共和。京兆兴妖从贼少,滇黔举帜义***多。风流鞭策岩门口,将士还乡唱凯歌。”还有写于同期的“重光祖国借余晖,万众同心用力微。毳幕腥膻终寂寞,汉家子弟尽雄飞。喜当年富兼身壮,时正秋高又马肥。戎马少年半同学,倾心为国志无违。”(《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其三))都是他这段战斗历程真实而又形象的记录。1917年护国***改编为******,任第二***第十三旅旅长,部队驻防泸州,以后又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先后与北洋***阀的******队进行了为时五年的长期斗争,功绩卓著。

1917年,俄国十月***成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国新民主主义***开始。在和北洋***阀的连年战争中,的部队损失很大,残酷的现实对他产生了强烈刺激。追随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多年,***不但没有成功,旧***阀未打倒,新***阀又产生出来,国家日渐衰落,人民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感于此,他在《感时五首用杜甫〈诸将〉韵》(其二)中写道:“伟人心事在争城,扰攘频年动汉旌。久受飞灾怜百姓,长经苦战叹佳兵。欣闻外地同时靖,默祝中原早日清。独抱杞忧安社稷,矢心为国睹升平。”愤慨地揭露了新旧***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气势悲壮,意境开阔,结构严密;语言凝练质朴,对仗工整匀称;用典明白易懂,而又恰当准确;活用成语故事,很好地突出了此诗的思想主旨。

这时,他在泸州与许多同仁组织了东华诗社、振华诗社,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揭露当时***阀混战的罪行,反映了自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担忧的爱国情怀。同时他又和孙炳文等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讨论俄国十月***,讨论,讨论民主、科学、民族***等问题,讨论《新青年》等介绍的社会主义思潮,努力探索中国***的道路。他成了的热心追随者,开始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世界***的理想。发出了这样高昂的呼声:“博得勋名万古垂,轰轰烈烈不逶迤。雄飞志在五洲外,烈战功存四海陂。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其八〉)在这组诗的前七首和此诗中继承和发扬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优秀传统,采用联章体的形式抒写了崭新的***内容,章法谨严,用力极勤。这一组诗气势磅礴,豪情激荡,议论纵横,历史内容非常丰富,伟大人格无比高尚,***决心何等坚定!

“水深火热民望救,安危度外不思量”

1921年7月中国***在上海成立。为了寻求***真理,于1922年7月到达上海,会见了孙中山和***。孙中山劝他留在部队内,而***拒绝了他的入***申请。于是决心出国寻求真理。是年10月22日抵达德国柏林,见到了,经介绍加入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从此,就在***的领导下,积极从事***活动,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事业。

1926年,中国***形势高涨,中国***和中国两***合作,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阀的北伐战争即将开始。乃于7月回到上海,随后被派往四川,争取杨森部参加国民******,被委派为国民******第二十******代表。同时,他又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事委员会委员,和***书记杨公、***委员同志一起策划举行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往来于万县、重庆、泸州等地,做了许多工作。写于1926年的《艾承庥局长六十寿赠诗》(四首),就是他这个时期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第一首诗中为老朋友艾承庥祝寿时写道:“颂寿难忘脱难朝,携将圭碗赠箪瓢”,在回顾了当年的斗争生活后,他又写道:“血战疮痍嗟满地,操戈逐鹿睥群枭。人皆可以为尧舜,誓救生民路一条。”在第二首诗中他还回忆道:“一戎衣竟溃纷争,回首韬机尚自评。鲁肃赠长者意,元璋留柬故人情。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开首表示对当年参加护国、护法战争的功绩、经验教训尚须总结,然后回顾了与艾承庥的友谊,劝导艾承庥参加此次北伐***战争。在诗中向艾承庥指出,孙中山的主张对中国并非没有好处,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导中国***取得胜利最正确的学说,这也是自己当年为什么要抛弃高官厚禄到万里之遥的德国寻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把资产阶级民主***的旗帜换成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唯一原因。“我本江南一鲰生,十年从事亚夫营。身经沧海羞逃世,力挽狂澜岂为名。别有良***酬壮志,难忘盛意向前程。劳人乌马空归去,大好河山创太平。”在第三首诗中,他对自己10年来从事辛亥***、护国、护法战争的斗争历史做了正确的总结,表示自己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壮志,为了拯救祖国大好河山,创造一个人民大众能够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神州沉陆世沧桑,锦绣河山怀虎狼。”在第四首诗中强烈地抒发了自己在神州陆沉,锦绣河山惨遭帝国主义、北洋***阀一群虎狼蹂躏之际,决心救民于水火之中,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的***意志,“水深火热民望救,安危度外不思量”,充分显示了他那***人光明磊落、肝胆照人、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这组赠友诗抒平生之抱负,忆友人之挚情,可歌可泣,感人至深。诗的形象鲜明生动,用典精当自然,语言质朴含蓄,章法谨严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浅显中见沉郁,越发显得诗的气魄更加雄伟、高亢、豪迈,诗意也更为明白、晓畅、深刻。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后,红***改编为八路***,任八路***总司令,率师出征抗日。他遵照***中央指示,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权,点燃了华北地区的抗日烽火,并指挥敌后抗日战争,粉碎了发动的第一次高潮,取得了抗日战争初期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时期写下了不少歌颂中国***领导的抗日战争的光辉诗篇,如“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太行春感》)“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寄语蜀中父老》)“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出太行》)这些诗篇都表现出一个杰出的***事家的豪迈气魄、激昂斗志和***精神。这些诗篇气势雄浑、感情奔放、意境开阔、语言质朴刚劲,音节响亮豪壮,比喻形象生动,用典十分确切,堪称战斗诗篇的典范。

1941年1月,发动第二次高潮,皖南事变发生。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连续“扫荡”和实行“三光”***策,我***、我***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中央、领导了整风运动,发出了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伟大号召。提倡南泥湾精神以克服困难,极大地推动了***区的大生产运动。此时,创作了《和***同志七绝五首》、《赠友人》等诗篇。“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赠友人》)这首七绝是55岁寿辰时,把1940年5月写的《赠战友同袍》稍加修改,以《和杨朔作学原韵》书写答赠向他祝寿的刘白羽、杨朔等人的。诗中以磅礴的气势,抒发了驱逐日寇,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

抒写抗击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反对摩擦,表达我******民威武刚强、同仇敌忾、英勇献身的决心,是抗日战争时期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当我们读到《和***同志七绝五首》(录四首)的第一首“敌后常撑亦壮***,三师能解国家忧。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气浮”时,我们为英勇的八路***坚持敌后抗战,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感到自豪!当读到后三首“黄河东岸太行陬,封锁层层不自由。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朋辈志同意自投,团成砥柱止中流。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抗战连年秋复秋,今秋且喜稻如油。迷漫烽火黄河岸,父老齐声话御仇”时,我们又不能不对顽固派封锁抗日根据地的罪恶行径感到愤怒,更对我***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所有爱国力量,取得了大生产运动和抗日斗争不断的胜利而感到骄傲。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日寇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民族***的重任落在了我***领导的抗日***民的肩上。在之前这五年的艰苦战斗岁月里,八路***、新四***和其他抗日武装牺牲了无数优秀儿女,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悼左权同志》)的诗句和《抗战五周年挽八路***阵亡将士》等诗。在这些诗里,高度赞扬了为民族***而英勇献身的左权等八路***、新四***及其他抗日武装的指战员。同时,在《为同志而作》《游南泥湾》《祝同志五十寿辰》等诗里又热情歌颂了转战大江南北,立下不朽功勋的和转战千里北国、威震幽燕的,以及艰苦奋斗,建设陕甘宁边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八路***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的英雄业绩。1944年日寇进攻中原和华南一带,***队在河南、湖南、广西大溃败。八路***、新四***和其他抗日武装战胜严重困难,转入***,收复了大片失地。因此,创作了《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千村沦落悲三楚,四位‘英雄’丧廿***。”辛辣地讽刺了***队丧师辱国的可耻行径。“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陨越可先闻。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生动地描写了***区战场的胜利局面,热情地歌颂了***区***民抗击日寇的伟大功绩,充分表现了对抗日***民的无比信赖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锦绣山河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总司令,并与***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河东,执行***中央交给的任务。亲自领导了晋察冀一举攻克敌人坚固设防的战略要地石家庄,首创攻坚战范例。以后,又同、***、***等一起协助领导了全国的***战争,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派的800万***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统治和压迫,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这一时期写下了《祝徐老七旬晋一》《和同志诗一首》《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韵》《贺董老六三大寿并步原韵》《和郭化若同志〈山中春暮有感〉》《贺少奇同志五十寿辰》等诗篇。其中《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韵》组诗,可以说是***战争时期诗歌的代表作。这一组诗用同一主题贯通,又各自成篇,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人民***战争的历史进程,既有整个战场的战况、战景的概括叙述,又有对华北战场的几个著名战役的具体描绘。同时还有对南征北战的各地将领的寄语抒怀,从而勾画出一幅如火如荼的***战争历史画卷,洋溢着气吞山河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放歌“***难逃千载骂,义师能奋万人心”(《冀中战况》);“北地早成磐石固,南征犹怨义旗迟”(《十月战景》);“独裁***体沉云黑,***旌旗满地红”(《寄南征诸将》)的大好形势,以遒劲、豪放、刚健的笔触,通过“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砧。”(《冀中战况》)“尽灭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秦关。”(《攻克石门》)“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手中。”(《寄南征诸将》)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我***南征北战、横扫蒋顽的历史性画卷。热情歌颂了“后起青年多俊秀,秋高试马壮而肥。”(《新农村》)“我***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攻克石门》)***事业后继有人,并预言了“四万万人争***,铲除封建建神州。”(《战局时局》)“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寄南征诸将》)“扫尽法西归马日,伫看四海耀红旗”(《寄东北诸将》)的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这组诗歌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真有吐纳山川、叱咤风云的气概。以朴素生动的群众语言和极其丰富形象的比喻来反映斗争现实,抒发自己对斗争生活的真实感受,读来倍感亲切,易懂易记。这组诗歌由于它深刻而丰富的***治内容与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此也就成为诗歌中的名篇,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铁道将通葱岭下,弟兄携手建神州”

在1949年7月给《新中国妇女》创刊号题词:“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已年近古稀。但在社会主义***与建设时期,他仍然不辞劳苦,每年都利用两到三个月或更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视察,深入到工厂、农村第一线,找当地的领导干部、专家和工人、农民谈话,调查研究,同他们交换意见,然后给***中央写报告,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积极参与***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重大决策。

1954年2月26日,他同、、***等由北京乘火车赴广州去视察,时逢华北大雪,喜兆丰年。他写下了《浪淘沙・雪中过邯郸》:“飞雪满山川,净化平原。融融暖气却春寒,嫩绿新苗逢瑞雪,万姓同欢。乘兴百人团,巡视江南。长征弹指十余年,景物全新惊世变,天上人间。”在词中描绘了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景,歌颂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巨大变化。1956年9月在***的“”会议上,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光荣任务。为了实现亿万人民这一伟大愿望,亲赴全国各地视察、指导工作。1957年1月他风尘仆仆来到海南岛,看到了海南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他赋诗描绘了五指山区的巨大变化和壮丽***景:“深山建公路,崎岖使之平。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嵘……民族欣***,迁移出山林。”(《过五指山》)1958年,年逾古稀的乘火车经过河西走廊的嘉峪关,7月15日到达当时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玉门时,他览古抚今,异常兴奋,于是写下了:“长城万里尽西头,嘉峪关高耸戍楼。铁道将通葱岭下,弟兄携手建神州。”

对于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是倾注了无限激情。“农民分地大翻身,苦战九年镇日勤。”“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拥向前。组织联***齐建设,山河改变例无先。”(《和何香凝主任原韵二首》)“黔灵山上望贵阳,建设十年换新装。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上黔灵山》)在这首诗中,更是满怀激情地歌颂贵州各族人民在***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贵州改变了面貌。“十年植花木,盛装此湖山。十年修公路,大圈套小圈。十年勤培养,天堂逊人间。”(《登西湖北高峰》)1961年元月27日,游览了杭州西湖并登上北高峰,写下了这首纪游诗,以铺叙的笔法描绘了西湖美景已胜天堂。

1961年2月8日,和徐特立、谢觉哉等同志一起去福建前线视察工作后,又高兴地乘船游览了古田水库,并兴奋地写下了《和谢老原韵》:“湖水清平波浪无,楼船并进路航迂。岛中风景明如画,池上鸥飞甚款徐。四级梯形多发电,层堤水利用无余。古田巨坝完成好,灌溉运输又养鱼。”形象地描绘了古田水库的如画美景,歌颂了建成水库的福建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强的***精神。

还特别强调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指出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更要造福于子孙后代。1964年8月,他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仑贝尔草原视察工作,兴奋地写下了:“三大草原两失败,我国草原依然在。夏草如茵望千里,马牛羊驼肥壮快。暑去秋来天气爽,牧民飞腾相比赛。保护东北大草原,富及子孙唯所赖。”(《寄自内蒙呼仑贝尔》)在这首诗中,赞扬了呼仑贝尔草原上马、牛、羊、骆驼肥壮牧业兴旺的景象,并指出我们要吸取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大草原人为破坏、严重退化的教训,搞好生态保护,做到生态平衡,保护好我国这一大草原,使它千秋万代造福于人民。

是无产阶级的杰出诗人。建国前,他创作的诗篇多是五、七言,其中绝句更能引人入胜。他的诗篇既有刚健豪迈的风骨,又有质朴淳厚的韵味。他的诗篇早年受杜甫影响较深,题名为步杜甫韵字样的诗篇,就有21首之多。他也喜欢白居易的“元和体”,从他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到白居易诗风对他的影响。他主张诗歌应该通俗化、群众化,要朴素、明朗,他的诗篇就是他这一主张的很好实践。在创作诗歌时,善于把自然景物、社会画面、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理想世界熔铸在一起,调动写意、纪实、抒情、议论等各种手法。有的诗篇气势磅礴,有的诗篇沉郁顿挫,有的诗篇明快亢亮,有的诗篇清新活泼,显示出了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

关于战争的诗词篇6

主持人: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70年过去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岁月的冲刷下愈发熠熠生辉。

我们举行这次诗歌朗诵会,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后人。

(1)1945年的9月3日,是要永远铭记的日子。70年前的9月3日,是日本侵略者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日子,是中华民族从此赢得抗日战争彻底胜利的日子。今天,我们用诗句来纪念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庆祝那来之不易的属于正义的胜利。现在,请王修经、兰洁老师朗诵《抗战胜利,记住这一天》。

(2)当东北三省沦陷,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流亡关外,无家可归的时候,爱国音乐家张寒晖,被这些景象深深触动,写出了满怀思乡之情、国难之痛的歌曲《松花江上》,由徐玲老师演唱,陶彩燕老师配诵。

(3)当中英文化交流学会会长刘建一、李丹阳夫妇应邀参加2014年抗战诗歌朗诵会后,转辗反侧,夜不能寐,连夜写出诗歌《1943,那滴血的一天》,由郑舒老师朗诵。

(4)1937年的寒冬,冰封大地,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苦难的中华大地,在这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诗人艾青悲愤地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由陶彩燕老师朗诵。

(5)1938年,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危机时刻,诗人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以一只鸟生死眷恋着土地作比喻,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高虹老师朗诵。

(6)1937年8月,诗人胡风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为祖国而歌》,鼓舞人们拿起武器,向敌人讨还血债。张建荣老师朗诵。

(7)张自忠将***,是八年抗战中牺牲在战场上的***最高将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五十多个反***同盟国中,牺牲于前线的最高将领。他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 功昭日月、气壮山河,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曾为其题词“尽忠报国”.请马春荣老师朗诵《民族英雄张自忠赋》。

(8)著名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在刑场上写下激愤豪壮的五言绝句,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和壮志未酬身先卒之憾,请高虹老师朗诵这首将千古传唱的《就义诗》。

(9)铮铮铁骨,光照日月,为缅怀抗日殉国的民族英雄,由王晓玲老师朗诵《沁园春?咏赵登禹》。

(10)由桂涛声词,冼星海曲,创作于1938年的著名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鼓舞着成千上万抗日***民与日寇决一死战。由王修经老师领唱,大家齐唱。

(11)让我们向抗日战争中为民族大义舍身忘死,英勇捐躯的***们致敬。请张建荣老师朗诵《狼牙山抒怀》。

(12)抗日英雄陈辉,奋勇抗战,顽强拼搏,年仅二十四岁就不幸倒在硝烟血泊之中。他生前写下了长诗《为祖国而歌》。由徐玲老师朗诵。

(13)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诗人戴望舒写下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抒发了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也表达了对中国***领导下的***区的向往。由陶彩燕老师朗诵。

(14)1937年底,诗人田间怀着战斗的激情,写下诗篇《给战斗者》,表达了诗人与日寇血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坚强意志。高虹老师朗诵。

(15)抗战,抗战,抗战!延安是抗战的明灯,延安是民族的希望。老舍先生用热情的笔触,歌颂了延安的新生、延安的不屈和延安的抗战行动。请马春荣老师朗诵老舍先生的《剑北篇》。

关于战争的诗词篇7

关键词:王翰 凉州词 狂放悲凉 赏析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在激越的琵琶声的催促下开怀畅饮,如果我醉倒在沙场(战场)上,请君莫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赏析:

王翰(生卒年代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诗人。唐睿宗景玄元年(公元710年)进士。曾为汝州长史、先州别驾,累官驾部员外郎,后贬道州司马,随卒。王翰任侠纵酒,恃才不羁,为诗多壮丽之词,亦擅长绝句,在当时声望颇高。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驰名边塞诗坛的七言绝句。诗里描写了将士们正要纵情痛饮却被催走上战场时的复杂心理。

诗的首二句,用极富于地方色彩的事来烘托边地***中宴饮气氛。

“葡萄美酒夜光杯”,作者利用通感的手法,从视觉和味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庆功宴会的丰盛。“葡萄酒”,在唐代是西域的特产,用“美”字一修饰,酒香四溢,令人垂涎。“夜光杯”,据记载,周穆时,西域献光杯,杯用白玉之精制成,光明夜照。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增添了颜色美,令人可以想象那觥筹交错、光彩闪烁的宴饮情景。

该诗第二句,写琵琶声急,催人出征。将士正举杯欲饮,琵琶催行。欲尽酒已不可能,马上就要去沙城,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险恶的厮杀,一场生死的决斗。“琵琶声”既是战将们筛宴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既说明筛席上的气氛热烈,又说明将士无奈的悲伤情绪。真正的战士,决不会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中止。所以第二句中一个“欲”字,一个“催”字,活生生地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

诗的后二句以以醉卧沙场的战士之口,说出一番令人深思的话。

催尽管催,饮还是饮,就在这临行待发的时候,还是一连狂饮几杯吧。“醉卧疆场”,展示宴会高潮,他们陶醉在杯光饮酒的欢乐气氛中,酒酣耳热,醉在平沙旷野的战场。“君莫笑”,看似平淡,实际饱含了复杂的思想情感。难得痛饮呀,我们又要出征了,琵琶又催我们上马了。由此很自然地过渡到第四句:“古来征战几人回”。遥想自古以来的征战,对照亲身即将经历的这场及其惨烈的搏杀,十分自豪地说:“请不要笑话我们残羹冷炙,喝得东倒西歪,自古以来,戍边征战的人儿有几人能平安回来啊?”短短的话语,却预示,古代边塞战事频繁,将士们为保家卫国,命不保夕,难得片刻的安宁,难得短暂的纵情欢歌,他们一出征,还能保住生命、平安回来吗?“醉卧”二字,使将士们的话语“狂”而“不妄”,醉态栩栩如生。他们纵情饮酒,带有悲壮的自言自语,与急促的琵琶声汇成一片,狂欢、无奈,不能不令人伤感。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笔者认为该诗反映的应是情绪是悲壮的: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灾难。

王翰所处的唐帝国,国力富强,声威远震。作为当时***队中的战士,自然有着时代的豪情,不会逃避战斗,不会恐惧死亡,甚至怀有建功立业、猎取功名的幻想。从这句醉言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心情,细品味,就有对战争的厌倦和不满。诗人以豪华的场面和美丽的字句掩盖着,正如战士只以醉醺醺的壮言微微泄露他的内心。

有人评此诗时,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已极”。(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又有人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施补华《观佣说诗》)其实,这首诗既令人悲,亦令人喜;似感伤,似旷达;似谐谑,似悲愤;似欢快,似无奈。这正是这首诗以其含蓄不尽的表达方式,引起人们联想,激起人们感情共鸣的魅力所在。

关于战争的诗词篇8

关健词:唐朝 宋朝 诗歌 宋词 对比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千年以来中国这片土地上前前后后诞生了24个朝代。而说到文学特点方面,唐朝和宋朝是必须要提到的两个朝代。唐朝,是世界公认中国的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至今为止,西方华人所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唐人街”。宋朝,是技术发明最为突出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新技术都是层见叠出。唐朝和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大朝代,更值得我们去对比与探究。

唐朝和宋朝文学文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到底有哪些?不同文化的产生与当时朝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状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先从唐朝的诗歌文化谈起,唐朝时中华民族最为繁华鼎盛的朝代,唐朝也是最为富裕的朝代。纵观唐朝诗歌,我们都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唐诗三百首》中有着特别多的边塞诗,基本上唐朝的诗人都有写过边塞诗歌,并且内容都很丰富而且深刻,题材和风格都很奇光异彩。唐朝的边塞诗歌中从美学角度讲,总体的边塞诗歌都有着非常的壮美的风格,让人能够感到有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从边塞诗上就能够体现当时唐朝有着气魄宏大的民族精神。如唐朝诗人杜甫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的壮志诗篇。完全表现出了唐朝诗歌是以雄心壮志,大气磅礴为主。

然而宋朝诗歌则是以词的方式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刻下了重重的印记。众人皆知,宋朝时期的的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或许很很多多人认为的坡、辛稼轩、陆放翁他们写豪放派诗词的大气磅礴所吸引,但是在这里不得不说在早宋时期引领潮流是柳永李清照的委婉派诗词。以周邦彦、李后主、柳永等诗词家为“词之正宗”,恰恰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派的诗词特点的主要内容的侧重点是儿女风情。重视语言圆润、清新绮丽、音律婉转有种柔婉之美,内容却比较狭窄。由于很长时间词大多都婉转且柔美,促使人们形成了宋词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所以宋朝的文学特点便是柔美。

我们看完唐朝诗歌的大气磅礴和宋朝诗词的婉约柔美的特点,我们对唐代诗歌和宋代诗词的文化差异就有了一些结论。无论是唐朝时期的诗歌还是宋朝时期的诗词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在文学上的价值都非常高。在诗词的创作中都需要有丰富的文学底蕴,不论是运用典故还是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而且诗词也对平仄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是唐朝和宋朝文学继承的相同之处。诗歌和诗词的创作方式都有着不同的地方。

唐朝和宋朝的社会背景不同,唐朝是在马背上建立的建立以后唐朝依然与外敌争斗不断,也正是有统治者的强势才使得唐朝的士子有着积极进取的思想和开阔的胸怀,这样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使得唐朝有了丰富的文学创造力,也给唐朝的文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然而宋朝的统治者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上位。成为了皇帝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得以独占兵权,而后国家不重视战争,沉醉于酒水、歌舞、乐器。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促使婉约派诗词被大为追捧。

唐朝和宋朝的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改变。唐朝是个开放的时代,汉、回、鲜卑等民族的融合使得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唐朝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空前繁华。使得唐朝文化达到了古代巅峰,也促使了诗歌文学的发展。而宋代推行理学,禁锢了人们思想,人们思想不够活跃,所以使得比较严格的诗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宋朝当时皇帝喜欢文学,在社会风气影响下诗词的题材相对狭窄。

当然,文学的不同也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唐朝虽然十分的繁荣昌盛,如果和宋朝比起来唐朝的社会生产力还是比较弱的。在唐朝社会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使得唐朝当时习惯通过战争和武力来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唐朝士子英勇豪迈、雄心壮志、大气磅礴。由于宋朝的社会生产力相对于唐朝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宋朝社会表面上比较繁荣昌盛,对于普通的学子,通过创作词也能够吸引统治者来谋取仕途的发展。所以使得宋朝的文学比较的柔美。

关于战争的诗词篇9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外战争中获得重大胜利,边境线往外推扩了许多。朝廷收到捷报后,就派王维一行来到河西节度使幕府。王维一行是带着朝廷任务的:一、唐朝边塞离京城L安遥远,边将有时会虚报、妄报战绩邀赏请功。王维等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查证捷报是否属实。二、若实际战况与捷报内容出入不大,王维将代表朝廷慰问、奖赏获胜的将士;三、作为朝廷的使者,王维一行将对这场战争的后续影响进行跟踪调查,作为朝廷任命边将和实施对外***策的依据。尽管王维当时任监察御史,官阶不高,但这显然是一次重要的使命,体现了朝廷对王维的信任。而且,王维有机会到边塞领略与中原大地迥然有别的奇异风景,心里应该是乐意的。有些文章认为,王维这次出使,是被朝廷权臣排挤的结果,所以心情黯淡,这种说法既无根据,也不合情理。从诗题看,《使至塞上》是王维已在塞上(河西节度使幕府)安顿之后的诗作。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关于“边”字,读者往往不能辨析其与“塞”字具有不同含义,而将二者混为一谈。“边”与“塞”的区别在于,“塞”指我***长期定居之地,具体到这首诗而言,指河西节度使幕府的所在地一带。而“边”,则位于塞外,在战争发生时,指敌我两***交锋的最前线。既然崔希逸的***队在这次战争中入犯敌人的地盘2000余里,那么诗中所谓的“边”与“塞”之间,就有相当一段距离了。细揆“问边”两字的语气,这应该是王维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安顿下来之后,正常履行使者的任务,即出塞到前线视察。关于“单车”,施蛰存《唐诗百话》指出:这是用旧典,《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这是有道理的。“单车”出征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多见,如《史记》《汉书》都已使用。发展到唐代,“单车”出征一词所标示的,主要是一种勇气。不过王维在这里用“单车”一词,似乎主要不是渲染自己的胆魄。诗句说自己简直想乘着一辆单车去前线,而不需要大部队护送。实际上,对于来自朝廷的使者,崔希逸是不可能不派遣随从护卫的。王维这样写,侧重于宣扬由于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疆域得到拓展,即使“单车”出访也平安无虞。

属国,应解释为“附属国”。居延即居延塞,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强弩将***路博德所筑居延塞,称“遮虏障”,是象征大汉帝国版***雄阔的地理标记。“过”,可以理解成超过。这句诗是在说,我们大唐武功之强盛,已经可以与雄汉媲美;至于版***之辽远,则远远超过大汉帝国。这句诗同时也是在表扬崔希逸及其***队战功赫赫,使不少原敌方的附属国归顺大唐皇朝。而“单车欲问边”心理之能产生,就是以这一强盛的***事实力作为前提条件的。有些学者认为,首句的“问”字应理解为“向”。照我看,该诗若写于出使途中,可以这样理解。但既然这首诗写于诗人已使至塞上之后,则“问”字当理解作“视察”。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唐代以前,“征蓬”已经是古诗中的常用语。其渊源,是曹植《吁嗟篇》《杂诗》(高台多悲风)等诗篇所用的“转蓬”一词。后世受曹植诗作的影响,多将“征蓬”用于描述客子孤游的场景:“征”字明其远行在外的生活状态,“蓬”字取其飘忽不定、未有归宿的喻义。比如,南朝江总《别袁昌州》诗云:“客子叹途穷,此别异西东。关山嗟坠叶,歧路悯征蓬。”再如,卢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诗云:“相看万余里,共倚一征蓬。”又如,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诗云:“请君聊驻马,看我转征蓬。”有些读者就根据“征蓬”的这层意思,认为这句诗反映了王维受排挤而远赴边塞的孤独情怀。

实际上,当“征蓬”这一意象出现在边塞的地理环境中,还喻示着随心所欲自由穿行的状态。比如,在唐代以前,王褒的《出塞》诗很著名,其中就有句云:“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王维《使至塞上》一诗说到“征蓬”,不像是在渲染客子孤游之意;由于写作情景类似,这更像是在化用王褒的诗意。据此,我们不妨将“征蓬出汉塞”一句理解为:由于战争取得了胜利,诗人乘坐的车马无所顾忌,而可以像蓬草一样,离开塞上向前线自由自在地驰骋。

至于“归雁入胡天”,如果我们联系有关雁的历史掌故来理解,则这句似非纯然写景之句,而带有特殊含义。胡地有射雁的习俗,而唐代佛教流传,汉人一般不射雁。所以这句诗大致是说:由于唐***得胜,大雁可以平安飞入胡境了。另据《汉书》,汉使曾托言“雁足系帛书”,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消息传给武帝朝廷。那么,王维也有可能在化用这一故事入诗,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即大雁似乎有意跟随自己飞入胡天,以获取唐***战胜的具体情况,并早日传至玄宗朝廷。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写景如画,是典型的秀句,向来为解读者所偏爱。比如,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录入《使至塞上》,批注云:“五六得景在‘日圆’二字,是为不琢而佳,得意象故。”至于其余几联,陆氏则不予置评。由于这两句一直被关注,出现了一些精彩的鉴赏文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向黛玉报告阅读《使至塞上》的心得体会:

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而孙绍振先生在《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福建论坛》2006年第12期)一文中说:

这里王维经营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好诗,诗和画却达到了统一。因为这里的孤烟,一条垂直线;长河,一条水平线。这在绘画上,是静态的构***。这种静态构***,提炼得如此单纯,连征蓬、归雁都消失了,连白云、黄沙也视而不见,留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空阔的宇宙、静态的构***。一纵(孤烟)一横(长河),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再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这种丰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着内容上的。

苏轼在《题蓝田烟雨***》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上述鉴赏文字,基本上就是沿着这一解读思路展开的。但是,解读者如果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的写景艺术太过强调,便容易忽略诗句中所蕴含的边塞精神。

关于“大漠孤烟直”一句的真正含义,莫砺锋先生在“百家讲坛”上说唐诗时曾作过很好的解释。据唐代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记载,边制对举烽火有这样的规定:“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所以“孤烟”,就是“平安烟”。这句诗虽然写景如画,但最重要的含义,应该是在称道由于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边境现在已经平安无事。孤烟,是相对于敌情紧急时多燃烽火报警而言的。直,未必一定指烟气形态直冲而上,而是相对于多燃烽火时烟气杂乱而言的。至于“长河落日圆”一句,也有边塞战事已息的含义。因为如果边塞有战事,就会战尘飞扬、“旌旗蔽日”,必然出现王昌龄《从***行》所谓的“大漠风尘日色昏”这样的场景,而日圆的景象也就不会鲜明地呈现出来。可以说,《使至塞上》颈联反映了大唐边塞的承平气象,是对盛世的讴歌。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的“萧关”一词是虚用的。萧关在汉代处于中原进入西北或外族入侵关内的关键位置,属于塞上,因而战事频繁。典型例子如汉文帝十四年(前164),匈奴侵犯汉地,即由萧关攻入;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西击匈奴,也由此出塞。据杜佑《通典》卷一九四,h萧关在唐代属于平凉郡萧关县,并非处于国境紧要的位置,所以唐代诗文用“萧关”一词言边塞事,多系援引汉代故事,如王维《送韦评事》云:“欲逐将***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据此,“萧关逢候骑”以理解成援引汉朝故事,较为合适。不过,王维在写这句诗时,还直接化用了前人何逊《见征人分别》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综合上述各种因素,我们认为,“萧关”一词在诗中并非实际地名,而是代指远在塞外(而不是位于塞上)的屯兵之地,而候骑指在屯兵之地与前线之间来往穿梭的通信兵。至于“都护在燕然”一句,众所周知,是用后汉大将***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意在赞扬崔希逸***击败敌人的丰功伟绩,而大唐疆域得以大大扩张。

关于战争的诗词篇10

关键词:孙犁; 抗日小说; 诗意抒写; “家园”意识

中***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孙犁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其抗日小说以清新雅致、浪漫诗意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孙犁抗日小说诗意抒写的集中体现就是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家园”意识。“家园”是一个温馨的词汇,本指出生地和栖息地。自从海德格尔诗学传入中国后,“家园”就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蕴。家园不仅是一个空间存在,更是一个精神堡垒。海德格尔称这种生存方式为“精神诗意的栖居之所”。孙犁在抗战中或新中国成立后写的抗日小说中,“家园”意识都很浓厚。孙犁自身的“家园”意识不仅是对故乡这一空间存在的热爱和眷恋,也是对真善美和诗意的生活方式的精神追求。孙犁将这种意识深深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力***用诗意轻松的笔调写出在抗战背景下的一种温情的家园日常生活情景,给人们展现一片“精神诗意的栖居之所”,从而带来一种温馨的念想,找到心灵的归宿。

一、将温馨的日常生活情景置于战争背景中

家是人生的歇息地、避风港,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生的乐泉。而持续残酷的战争使很多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也使很多战士长年离家在外艰苦战斗。“家园”意识深深地隐藏在他们心中,盼着有朝一日重回故里,与家人团聚。家是战争年月里战士们“精神的栖居地”,是一份诗意的想望和温情的抚慰,这些,对于一样长年在外的文艺战士孙犁来说是有深刻感受的。这种情感使孙犁在宏大的抗战背景下着力细腻地去描绘温馨的家庭日常生活场景,很好地满足了当时人们思家情思的诉求。与血雨腥风的战争相比,这种硝烟背景下的家庭日常生活就变得很诗意了。

如《荷花淀》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一开篇就是“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1]这样一幅诗意清新的画面,呈现的是河北白洋淀席民家庭日常生活场景,在这种诗化的艺术氛围中,令人感到温馨满足,突出了优美人生的自然生命形态。几乎忘记了这是在残酷的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也淡化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严重创伤,同时鼓舞着战士们英勇作战,努力保卫住家园,留住这些美好。“他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们当兵打仗,正是为了保卫他们。暂时的分别,正是为了将来的团聚。父母妻子也是这样想。”[2]“家园”意识是支撑他们奋进的精神动力。

孙犁将家庭日常生活情景置于战争背景中,作品在诗意的氛围中表现出浓厚的“家园”意识,给了作家自身及读者一个共同情感寄托的栖居地。这样的“精神栖居地”无疑是美好和温情的。

二、神采飞扬的女性形象的刻画

孙犁的抗日小说以塑造一大批美丽活泼、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而著称。这也是孙犁小说中的一个特色。“她们在小说中大抵体现为‘母性’、‘妻性’和‘女儿性’,这些同样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心理情结’”[3]其实就是孙犁强烈的“家园”意识在作品中的表现,其“家园”意识中蕴含着一定的女性情结。女性也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聪慧活泼,坚强勇敢,乐观向上,她们是家园里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也是支撑着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精神力量之一。因此孙犁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写这些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性。 孙犁说:“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9]他确信“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10]

妻子的形象如《荷花淀》、《嘱咐》里的水生嫂是那么温柔贤惠、深明大义,《藏》中的浅花是那么美丽能干、勇敢坚强,《蒿儿梁》中的女“主任”是那么热情善良、积极上进;女儿的形象如《风云初记》中的春儿是那么美丽活泼、勤劳上进,《山地回忆》中的妞儿是那么泼辣可爱、勤劳乐观,《吴召儿》中的吴召儿是那么活泼爽朗,机灵可爱,等等。这些都是北方里一群神采飞扬、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女性。孙犁绝大部分的抗日小说作品中总会出现这样一位充满神韵的女性形象,除了体现一定***民鱼水情外,也是一个战士对家园这片“精神栖居地”的一份寄托。作品中表现的“家园”意识让人产生了归属感,这些美好的女性所象征的家园,是战士“精神的栖居地”,也是作家本人的心灵归宿。

三、诗意的家园环境

孙犁作品中有大量的家园环境的描写,田园、村落、水淀、山川等大量地贯穿在孙犁的抗日小说中。这也是他强烈的“家园”意识在作品中的表现。家园中必定有人有景,人在景中生存。作家所描绘的家庭日常生活场景、所刻画的女性形象等等都是融合在一定的家园环境中,这样有利于情感诗意的表达。这些诗意的画面放置在战争背景中,使战争的残酷性得到了一定的消解,生活中的美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带来更多的希望。

如在长篇抗战小说《风云初记》中,战士们行***到关口上,有这样的家园环境描写“太阳还没有落下,圆圆的月亮就出现了,她升起得很快,好像沿着长城滚过来。有一大群山羊,这时还没有下山,黑色的羊群在岩石上跳跃着,沐浴在落日的红光里,那个背着水斗饭袋的中年牧人,抱着牧羊的小铲,向着阳光坐在长城的墩台上……”[13]孙犁用抒情诗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美好家园***,行***途中战士们眼前看到这样的画面,内心该是波澜起伏了。为了保卫这样美好的家园,战士们愿意倾其所有,誓死守护他们“精神的栖居地”。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这些诗意的家园环境***所表现的“家园”意识感给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孙犁用诗意的笔调从容地抒写抗战时期的风云变幻,小说诗化的艺术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而孙犁抗日小说中所表现的“家园”意识却是其作品诗意抒写的最集中的体现。家园是人类灵魂的归宿,是温馨的心灵港湾,是人类永恒的母题。不管是在战乱的岁月还是在和平的年代,家园永远都是人们心中最温馨的念想,是人类精神的堡垒,“家园”意识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孙犁的抗日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中提炼了家园这样一个永恒的母题。家园情感能深入人们的内心,直抵灵魂深处。“家园”意识对于今天人们的创作依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犁.荷花淀.孙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1.

[2]孙犁.关于《荷花淀》的写作.孙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5-58.

[3]叶君.诗意缘何生成─论孙犁抗战小说的艺术范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5):134-13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战争的诗词10篇

学习

婚礼祝福语简短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婚礼祝福语简短10篇,内容包括婚礼男方妈妈祝福语简短,给女儿婚礼祝福语简短。4.相信相爱有了今天的美好果实,相信在以后的岁月中你们的婚姻也会如果果实的成熟过程一般,虽然刚开始的磨合可能会让对方感觉涩涩的,但是后面成熟了

学习

建筑专业自我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专业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建筑专业个人总结1000字,建筑专业认知总结1500字。2007年,中国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比2006年增长了20.36%,由41557.16亿元增长到50018.6亿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769.6亿元,

学习

团总支会议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团总支会议总结,内容包括团总支活动总结范文,2022年团总支总结。会上我团支部的宣传委员还提出了向洪战辉同志学习的倡议。他首先阐述了洪战辉的先进事迹: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10

学习

祝愿祖国的话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祝愿祖国的话10篇,内容包括祝愿祖国早日统一,祝愿祖国的话语有哪些。3、废千年田赋,农村丰产增收庄园美;创万种商机,城市安居乐业文化妍。4、为了您的尊严,祖辈浴血奋战;为了您的繁荣,父辈挑起重担;为了您的和谐,我们无私奉献;为了您

学习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大自然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大自然的古诗二年级,赞美大自然的古诗小学。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释义: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

学习

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读书日宣传标语,内容包括2023年读书日宣传标语,关于读书日的宣传标语。3、人人读书、争创学习型学校!4、人类的灵魂深处有两个字——文明,文明之中的一部分——书籍。5、书就是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乘风破浪。6、

学习

莫言枯河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莫言枯河10篇,内容包括莫言枯河经典语录,莫言枯河解读。一.权势的膨胀与官本位思想权势,在《枯河》中更多的表现为外在权势膨胀,在《倒立》中则是内在官本位思想。权势的膨胀挤压着普通民众的生存空间,官本位思想侵犯着人的思

学习

领导干部个人鉴定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领导干部个人鉴定10篇,内容包括最新领导干部个人鉴定,处级领导干部个人鉴定800字。一、摆正价值取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现,***员领导干部更是如此,书里案例不乏市、镇、村单位部门的领导,作为一

学习

雪的描写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雪的描写10篇,内容包括雪的描写120字,描写雪的段落三十字。三、雪花飞舞:雪花落下,像跳舞一样飞扬。四、银装素裹:形容雪花覆盖着万物。五、瑞雪纷飞:吉祥的雪花飞洒漫天。六、冰封雪飘:冰铺满地,雪花飞舞。七、云起雪飞:如云兴起,

学习

企业劳动合同范本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劳动合同范本10篇,内容包括解除劳动合同协议范本,劳动合同范本免费***。2.劳动条件根据____集体合同条款而定。人事表格为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之一,劳动合同的有效性以对人事表格上问题的正确回答为前提。3.根据工作性质

学习

关于描写雪的诗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描写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落地融化的诗句,描写雪下得很大的诗句。雪片、雪雾、雪堆、冰雪、雪沫、雪被、雪野、雪花、飞雪、白雪、瑞雪、风雪、积雪大雪纷飞、瑞雪飞舞、白霜铺地、雪花飞舞、风雪交加、白雪飘扬

学习

地产广告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地产广告10篇,内容包括地产广告精选案例,地产广告集锦。关键词房地产广告;策略;诉求方式;媒介组合;实体定位【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economy,therealestateindustrydevelopingrapidly

学习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10篇,内容包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方法有哪些。感恩,充实我们生活;感恩,塑造我们心灵,感恩,使世界变得更美丽;感恩,使我们拥有爱心,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的点点滴滴吧!感恩,心灵与心灵

学习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的活动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应注意的问题。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学习

清明诗词大全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诗词大全10篇,内容包括清明十首最长诗词,清明悼念父母诗词。二、《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三、《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

学习

赞美四月的诗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四月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赞美4月的诗句,四月诗词经典唯美。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认识美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

学习

关于七夕的诗词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七夕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七夕的美丽诗词有哪些,老年人七夕祝福诗词。

学习

古代诗词大全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诗词大全10篇,内容包括古代诗词收录大全,中国古代最佳十篇诗词。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正音,提高阅读能力。古诗词距现在年长月久,诗词中有很多字的音和义与现在不大一样,例如苏轼写的《江城子》这首词中的

学习

白露时节的诗词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白露时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白露秋景诗词大全,白露诗词10首。关键词《诗经》、语言、特色我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诗词曲赋,各领风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三百零五篇诗歌

学习

有关中秋节的诗词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中秋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有关中秋节的诗词佳句,中秋节伤感孤单的诗词。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6、花间一壶

学习

端午节的诗词佳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的诗词佳句10篇,内容包括2023年端午节诗词,端午节祝福诗词佳句。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3、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屈原祠》4、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

学习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名句,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李白。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2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3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4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5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