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四月的诗词10篇

赞美四月的诗词篇1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阳春二月,微风拂面,草长莺飞,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ong)柳(liu)”。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设计说明】回忆对春天的感受,用词语、语句描述春天,并借助动画展示春景***和春柳***,引起了学生的翩翩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表象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美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己轻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妆成、裁出、剪刀。

4.重点指导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5.指导书写:咏、裁、剪(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字形;学生在生字卡片上练写。)

6.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7.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8.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流利,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强调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读懂古诗作了较好的铺垫。

三、细读诗文,品味美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课件播放柳树远景***。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中的字词,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3.教学进行适当点拨。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一树:满树。

4.指导朗读。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1)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

(2)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一些。)

(3)全班看着***片吟诵这两句。

【设计说明】引导观察、想象、读文,借助***像及文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意。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多美的柳树呀,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读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出示柳树近景***,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2.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说说诗句的大意。

4.品读“细叶”,感受春的魅力。

①朗读句子,从句中你感受到早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你从“细”字,又感受到什么?

③那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它的细致、精美。(指导学生美读诗句,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的问话语气。)

5.拓展、想象:难道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只剪裁出了美丽的杨柳吗?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裁出娇艳的鲜花,裁出绿绿的小草,裁出烂漫的春光,如花的盛世。)

6.可见这两句诗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古诗。(自由读。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设计说明】紧扣“细”字进行品读求异,不仅拓宽了诗之意蕴,还品出了诗人练字的绝妙功底,使学生无不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为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折服。再通过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由“咏柳”到“咏春”甚至“咏国”,体会大自然之美,盛世如花之美。从而升华了诗文的主题。

四、回旋诵读,表达美

1.(配乐出示画面)在徐徐的春风中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开新叶的柳树婀娜多姿,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出――(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漫步于湖畔垂柳间,诗人不禁为这精美的柳叶所赞叹,他情不自禁地颂出――(生齐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此时,诗人更加赞叹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赞道――(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伫立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柔美的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杨柳依依,草长莺飞,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背一背这首诗。(学生配乐背诵《咏柳》。)

5.多好的春风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把你搜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为心声”,通过一赞三叹的回旋诵读,拓展阅读,表达出学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咏、碧、妆、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总设计说明】

1.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本诗时,应紧扣“咏”字,引导学生“披文人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表诗情,通过“赏柳”――“咏柳”――“品柳”――“诵柳”,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诗中文字浅显,语言凝练,教学时应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读为主,入境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中。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从导入新课的初读感知,到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的细细品读,再到学完全诗后的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赞美四月的诗词篇2

黄河

〔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①,一支黄浊贯中州②。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③。

注释:

①派:别支,支流。

②中州:古豫州为九州之中,故称中州。

③屋闾(lǘ):指倾泄海水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从黄河发源地着笔,直写到黄河入海“无处求”,气魄宏大而不空泛,展示出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首句写黄河为昆仑山消融的冰雪分流而成,追溯其源头。次句特写中州境内的黄河,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故称“一支黄浊”,准确把握住了黄河的特征。最后两句概括写黄河几千里河道,时南时北,曲曲折折,终归大海。全诗雄视黄河上下,显示出诗人的胸襟和气魄。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环②。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注释:

①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②马策:即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③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

④黑山:在今内蒙古。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一句用“金河”和“玉关”两个著名的边关名,点出将士们的东西奔走;第二句用将士的战时用品“马策”和“刀环”,勾勒出将士们跃马横刀,征战不休的生活状态。这两句又以“岁岁”“朝朝”相对,再加上“复”字、“与” 字,突出了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后两句写景,白雪青冢和黄河黑山这两幅萧瑟凄冷的***画,不仅展现了征战之地的寒苦与荒凉,更流露出征人的疲惫无奈与内心的凄苦。全诗布局巧妙,格调雄浑。

赠裴十四

〔唐〕李 白

朝见裴叔则①,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注释:

①裴叔则:晋人,名楷,仪表飘逸俊美,当时的人说见到裴叔则如同见到玉山,光彩照人。这里借裴叔则来称赞标题中提到的裴十四的风度。

赏析:

这里节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这四句赞美了隐居者裴十四的风度。前两句书写裴十四的外在美,说他像玉山一样仪表堂堂,光彩照人。三、四句赞美他的内在气度,说他的胸襟好像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黄河一样浩大,诗人用黄河波澜壮阔的气魄来比喻友人的胸襟,新颖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在友人的精神风貌里,我们也看到了诗人自己的襟怀和人格。

【“黄河”诗句集锦】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李白《公无渡河》 )

大意:黄河西出昆仑山,奔腾而下,东行万里,咆哮龙门。写出了黄河冲决的力量和浩荡的气势。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唐〕白居易《生离别》 )

大意:在白水黄云的衬托下,诗人***黄河畔,黯然神伤。一个“愁”字点题,渲染了诗人“生别离”的痛苦,情景交融,真挚感人。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唐〕高适《九曲词》 )

大意:《九曲词》是诗人为歌颂唐朝名将哥舒翰收复九曲而作的三首组诗,所选诗句是其中一首的最后两句。意思是如今将去青海湖边饮我战马,黄河边已不用重兵驻守。诗句表达了多么美好的憧憬,蕴涵着一种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唐〕王昌龄《出塞》 )

大意:这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达思念京都之情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用无尽的黄河水表达思念之情,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

长江——

临江仙

〔明〕杨 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①。是非成败转头空②。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③,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①淘尽:涤荡一空。

②转头:即转眼,时间短暂的意思。

③渔樵:渔夫和樵夫,即打渔和砍柴的人。 江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

这首词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长篇弹词《廿一史弹词》中的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廿一史弹词》是以正史所记事迹为题材,用浅显的文言写成的通俗历史读物。这首词将历史兴亡的感慨和人生浮沉的叹息融为一体,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上片咏史,首两句化用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和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的意蕴,比喻历史进程和英雄已成往事。“是非成败”句总结历史规律,暗含淡泊名利的思想。又以“青山”和“夕阳”象征自然的永恒存在,与历史的兴衰更替形成对照。下片写人,以白发渔樵喻哲人高士,表现作者鄙夷功利、超脱尘俗的豁达情怀。全词风格豪放流畅,意境清空深远,语言洒脱畅达,读来慷慨悲壮,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开篇就引用了这首词,不是没有理由的。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赏析:

这首诗写初秋的一个晴天在江边眺望长江时的所见之景。首句扣题,点出秋日八月长江晴空万里的时空背景,后三句写所见的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的秀丽美景,赞叹长江的一望无际,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的赞美之情。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①?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①休:停止,这里指江水枯竭。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词作,语言通俗,构思独特,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以长江之水起兴,上片写相离之远和相思之切。两人天各一方,相逢很难,相思很深。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热切的期盼。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质朴清新又委婉曲折,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长江”诗句集锦】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大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谁,只见长江永不停息地奔腾向远方。使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味一种深刻的自然和人生的道理。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唐〕王勃《山中》)

大意:秋天是长江的枯水期,水流平稳像凝滞了一样,而自己长期被阻隔滞留,盼望早日登上万里归程。写久客思归之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长江那可到?行客替生愁。

(〔唐〕贾岛《寄令狐相公》)

大意:借行客的反问和替他发愁,写前途尚远,还须继续跋涉。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唐〕李白《送储邕之武昌》)

赞美四月的诗词篇3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7、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8、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9、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0、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1、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2、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1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4、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19、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0、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2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22、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23、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5、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6、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7、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28、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29、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0、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3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32、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3、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赞美四月的诗词篇4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

蔷薇露,荷花雨,霜冷香庭户。

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

(马致远《落梅风》)

材料五

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曲折,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墨色略淡中见浓墨、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墨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中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指出。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这两个诗句。

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在30个左右。

5.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画面中的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8.人们常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画梅?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

选自湖北宜昌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本题选取了与“梅”相关的诗、词、歌、曲、文等进行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并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语文素质。

第1题,考查学生对诗词韵律常识的了解。解题时依据诗词押韵的规律,可以发现该词押ao韵,这样就能确定押韵的是哪几个字。参考答案:到、俏、报、笑。

第2题,是比较理解题。看起来只是两个词语的比较,实则考查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作品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题干对“独自”一词在材料一中的作用(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进行了明确的提示,所以,材料二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就成了应该注意的语句。其中“犹有”表示“还有,尚且有”的意思,同样强调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精神,所以本题答案为:犹有。

第3题,本题着眼于对重点诗词句意境的理解。理解“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是解题的关键。诗句点明了梅花开放的环境,并把红梅不惧怕恶劣环境、凌寒独放的精神表现了出来。解答本题,沿着这一思路,在材料一、材料二中寻找能体现梅花的这种特点的语句就可以了。参考答案: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第4题,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谈出自己的体验。考生解题时,首先应把握题目中提到的“这种品格和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将两则材料内容进行综合比较,抓住关键词句,比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可以发现材料中歌颂的是不畏严寒、傲雪斗霜、追求理想、敢于献身的精神品格。考生要注意,表达应具体,不可空泛,最好能有独到的理解。本题无标准答案。考生能自然真挚地表达赞美之情即可。文辞优美,情真意切,能理解品格和精神即可得分。

第5题,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材料内容、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的把握。题目中已经点明了前三段材料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是“热烈、乐观、无畏”的,这与第四段材料中“梅梢月斜人影孤”很显然是不一样的。联系此曲中的“霜冷”、“恨薄情”、“人影孤”等关键词,考生应能感受到此曲中的梅应该是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画面上的梅花形象也是如此。参考答案: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等。

第6题,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的把握能力,题目已经将五段材料进行了简单的归类,指出前四段与第五段不同。考生在解题中就要将前四段作为同一类型来看待。材料五从内容上看是在介绍画梅的技法从选文出处看,可以明确此文段是教材内容的节选从语言上看,文字比较简洁明了,风格平实,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参考答案:材料五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梅树的画法,与前四段材料相比,语言准确、平实、简洁。

第7题,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古诗文积累。本题出题的范围较宽,而且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就有相关的诗句。答题时,只要在兰、竹、菊、松题材的诗文中选择相应语句即可。答这类题还要注意:一是靠平时积累;二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记得清的内容来写;三要注意不可写错别字。

赞美四月的诗词篇5

关键词:唐诗 美丽中国 道德教育

***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唐诗中对祖国山水赞美与热爱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丽中国”理念的灌输与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炽烈情感。

一、对应节令时序的诗句:一草一木皆关情

“美丽中国”的概念首先看重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的执***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唐诗里有很多对应节令时序的景致描写,抒发出的是对自然景色的直观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色幻化成诗人笔下的美丽词句。在学习这些诗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洋溢着自然情趣的诗句,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流传不衰的好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的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的旖旎风光给予人的感受,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教师能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换用于本地的景色描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更大了。

又如,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初夏的静谧氛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的另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直接描写了西湖夏日的美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的炎热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竟然透出阵阵的清凉,别有一番趣味。

刘禹锡的《望洞庭》则描绘了秋天的平静与坦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在日暮时分遥望洞庭湖而写的,表现出洞庭湖面开阔,水光月色交融。诗人还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远望湖中翠绿的君山仿佛白银盘上漂浮的一只青螺,意境深邃。

高适的《别董大》显示的是另一种意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中的灰色天空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似乎联想到了眼前的环境问题。

通过朗读和比较这些描写四季景色的唐诗,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让他们领悟用心感知秀美景色的道理,进而培养他们爱护美好河山的道德情感。一草一木皆关情,而建设“美丽中国”是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对应山水胜景的诗句:青山绿水在心中

唐诗里还有很多对应着山水胜景的诗句,表达出的是对祖国山水胜迹的迷恋与赞叹,而背后则是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阅读和学习这些诗句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自然景色的独有特点,在抒发个人情怀的同时关照生态环境的变化。

杜甫的《登高》可能唐诗中最为萧瑟凄冷的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长江之滨的夔州(今四川奉节)以猿多著称,夔门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感慨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则对比了长江两岸的不同景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的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景观也不同,地带性的差异是观察者的立足点,别有一番风趣。

赞美四月的诗词篇6

关键词:吕碧城;近代名流;南社

中***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3-0081-05

1904年,年仅21岁的吕碧城只身来到天津,在《大公报》馆***英敛之的帮助下进入《大公报》任职,以一首《满江红・感怀》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迅速融入了那个启蒙呼声甚嚣尘上、风雨飘摇的社会,展开了她生命的华彩乐章。此后,吕碧城在报端屡屡发表诗词作品,格律谨严,文采斐然,颇受诗词界前辈如樊增祥、易顺鼎等人的赞许,并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轰动,“一时中外名流投诗词鸣钦佩者,纷纷不绝” [1],如署名罗刹庵主、铁华馆主、寿椿庐主、摩兜坚室、姜庵词人等,皆有诗词投赠,吕碧城也因此在文坛崭露头角,声誉鹊起。1905年,英敛之又为吕碧城及其姐吕湘、吕美荪合刊了《吕氏三姐妹集》,并亲自撰写序文,称赞吕碧城曰:“清新俊逸,别开生面……能辟新理想,思破旧锢蔽,欲拯二万万女同胞出之幽闭羁绊黑暗地狱,复其完全自由***人格,与男子相竞争天演界中” [1],使吕碧城更加名声大振,一时间出现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景观,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慕名与她交往的更是大不乏人,“京津间闻名来访者踵相接;与督署诸僚诗词唱和无虚日”[2],吕碧城从此进入了一个广阔的交游天地,并开启了20世纪初男女社交的自由与平等。

在吕碧城结交的众多名流当中,作为文坛前辈的樊增祥对她的提携与帮助可谓最大。樊增祥,字嘉父,号云门,一号樊山,晚称天琴老人,光绪丁丑科进士,累官陕西、江宁布***使,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与易顺鼎同为晚唐诗派的代表人物。作为吕碧城的父亲吕凤岐的同年,樊增祥与吕氏一家有着极为亲厚的情感联系。吕美荪曾在《丽园随笔》中回忆道:“时余女兄弟三人皆糊口于千里之外,母妹寄居外家,复为恶戚所厄,惨无生路,俱各饮***自尽,幸为邑令灌救得活,而伯姐复泣求于江宁藩司樊樊山年伯,乃荷樊公星夜飞檄邻省,隔江遣护勇来迎,此恩此德,没齿泣感不忘也。”在最为危难的时刻,樊增祥的及时相救对已饱尝世态炎凉之苦的吕氏母女来说显得尤为可贵,这份恩情吕碧城自然也谨记在心,因而在此后的交往中,吕碧城始终是将樊增祥作为父执辈的长者来尊敬的。而在吕氏四姐妹中,聪明早慧的吕碧城亦最为樊增祥所推重,“年时十五、六,偶有所作,为樊樊山、易实甫诸前辈所见,极称誉之。”[3]后吕碧城的诗词作品陆续在报刊发表,引起了时人的瞩目,而时为文坛名宿的樊增祥亦对初登文坛的吕碧城所展露出的超凡才华极为欣赏,屡以诗词相赠和,如“聪明天赋与娉婷,记取前生朗星”;“香茗风流鲍令晖,百年人事称心稀”;“花帘粗浅等奴星,漱玉香毫写性灵”;“乞与肉身水仙号,满衣香雾女相如”等等,[4]1a赞誉之情溢于言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吕碧城在当时社会的声誉,更帮助吕碧城迅速地融入了京津地区的文人圈。1918年,吕碧城整理刊行了自己的第一部诗词选集《信芳集》,在当时词坛诗苑获得了很大的反响,更受到了樊增祥的大力推崇,他不仅赋词《金缕曲》以表赞叹,更逐首予以点评,溢美之词盈于笔端,如“南唐二主之遗”、“松于梅溪,细于龙洲”、“陈君衡所不能到”、“清深苍秀,不减樊谢山房”、“稼轩‘宝钗分,桃叶渡’,不能专美于前”等评语,都可见出他对吕碧城才情的肯定与赞许。1920年9月,吕碧城将有美洲之行,樊增祥赋词《鹧鸪天》一首为其送别:

缥缈飞楼现碧城,又玄集比极玄清。盘中珠转光难定,卷裹香多蠹不成。

丝宛转,玉珑玲,紫箫能学凤凰鸣。只怜蕙子英灵手,独抱璇玑海外行。

表达了一个长者的殷切期许与祝福。后来他又在致吕碧城的一则手书中称赞其曰:“巾帼英雄,如天马行空,即论十许年来,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手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此老人所深钦佩者”[4]2a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一种理解后的尊重,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之上的赞美,吕碧城以其***的人格力量赢得了男性世界的肯定与认可。

在《大公报》任职期间,吕碧城还在英敛之的介绍下结识了其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严复。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严复是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人之一,同时亦是妇女***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早在《原强》一文中就对封建社会中危害妇女的种种陋习诸如缠足、守节、早婚、多妻制等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1897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女学》、《倡设女学堂启》等文章之后,严复立即表示赞同,并立就《论沪上创办女学堂事》一文,认为女学的兴办是破除封建礼教,实现男女平等的有利之举,此后严复更是为创办“完全国粹教育”[5]的女学大力奔走。

对妇女问题的关心使他自然会对积极投身女性教育、“庄严襟带说平权”的时代女性吕碧城极为关注与赏识。1907年,严复在赴京入学部就任留学生主考官的途中,道经天津,造访吕碧城,并与之攀谈良久;后严复将吕碧城介绍给甥女何纫兰认识,并代何纫兰复吕碧城一函,讨论兴办女学事宜,还为吕碧城所著《女子教育会章程》撰序。两人最为密切的来往是在1908年,是年,严复到天津任北洋新***顾问官,比较悠闲,遂应吕碧城的要求为其讲授名学,并从此建立起一段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严复的最后一部译著《名学浅说》(初译名为《名学启蒙》)就是为指导吕碧城而完成的。他在该书序文中提到:“戊申孟秋,浪迹津沽,有女学生旌德吕氏谆求授以此学,因取耶芳斯浅说,排日译示讲解,经两月成书”。[6]严复并“为书‘明因读本’四字于课卷”[7],碧城遂以“明因”为字。在严复的日记中,很详细地记载了翻译讲解《名学浅说》的进度,如“八月十六日始译《名学启蒙》”、“八月十八日到女子公学,以名学讲授碧城”、“十月二十日译名学完”,[8]1480-1485由此可见,用“绛纱坐帐谈名理”来形容严复与吕碧城的交往,倒颇为贴切。

在师从严复的岁月里,严复所译介的西方新观念对吕碧城大有启发,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她的思想与眼界,为其以后做出出洋留学的决定奠定了基础。而吕碧城亦给这位父亲般的长辈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复对吕碧城的评价很高,他在致甥女何纫兰的信中称赞她“高雅率真,明达可爱”,“柔婉服善”,勤于自省,不言人短,“极喜学问,尤爱笔墨”,“年纪虽少,见解却高”。同时,对于吕碧城以一弱女子自立于世所承受的苦涩,严复也深为理解,颇为痛心:

渠看书甚多,然极不佩服孔子,坦然言之;想她当日出而演说之时,总有一二回说到高兴处,遂为守旧人所深嫉也。可怜可怜。(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八月十二作于天津)[9]

此人年纪虽少,见解却高,一切陈腐之论不啻唾之,又多裂纲毁常之说,因而受谤不少。初出山,阅历甚浅,时露头角,以此为时论所推,然礼法之士疾之如仇……即于女界,每出为好友,后为仇敌,此缘其得名大盛,占人面子之故。往往起先议论,听者大以为然,后来反目,则云碧城常作如此不经议论,以诟病之。其处世之苦如此。(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九月廿三日作于天津)[9]839

予识吕君碧城垂二十年,爱之重之,非徒以其文采票姚也。其人自守洁,见地超与人,忠恕绝去拘阏,而不为诞。世或以偏宕豪奢少之,殊未思君身世难屯,中情激发,非其本色也。亦或妄人轻肆,蛾眉嫉妒,采兰感,造作话言,守礼谨严,何须户晓。遨游南北,登涉山河,买山结邻,见辄相约,乐郊奚适,四顾茫然。[12]

知音之情、相知之意溢于言表。只是“依约前游似梦,飘零旧侣如云”,1936年,吕碧城由香港返回上海后,重游南京、北京等地,并顺道访问词友费树蔚,然而“途人以讣告,遂怅然回车”,赋词哀悼:

十载重来,黯前游如梦,恍然辽鹤。凄入夕阳,依稀那时池阁。人间换劫秋风,催谱金荃零落。忆分题步韵,惊才犹昨。

横海锦书绝,袅山阳怨笛,旧情能说。甚驿使,传雁讯,蓦逢南陌。长思挂剑延陵,倘素心、逝川容托。凝默。啸寒岩、万楸苍飒。

在这首词中,吕碧城深情地回忆了与亡友生前以文相会、“分题步韵”的旧游时光,只是“前游如梦”,十载归来已然“恍然辽鹤”,在物是人非之间词人表达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以及对故人深切的怀念,哀婉深挚,悲切动人。

此外,在1914年及1917年,吕碧城还曾两次参加南社的雅集,与南社诸位成员诗词唱和,交游往来,如《玉京谣・〈红树室时贤画集〉为陆丹林题》、《念奴娇・为刘豁公题〈戏剧大观〉》、《祝英台近・为余十眉题〈神伤集〉》,等等,皆是与南社词友相唱答的作品。再者,如杨云史、杨千里、叶恭绰、凌楫民、龙榆生甚至李经羲、张謇等人,亦与吕碧城多有往来。由此也可以见出,吕碧城交游范围之广阔,接触阶层之多元,自非从前闺秀才女困囿于家庭小圈子中之思想境界可以比拟。

社交的自由与平等是女性于社会之中自立与自强的重要基础。而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统治者却将“严男女之防”作为借口,以此禁止女性参与社会活动,令其困守家庭、相夫教子,争当贤妻良母,每日“事父母、事舅姑、事夫子”,迫使女性被动地丧失了***生存的能力以及自由生活的空间,完全成为依附于男子的附属品,进而失去了自主掌控命运的权利并长久处于弱势地位。以“新女性”的身份进入人们视线的吕碧城凭借自己的行动果断地冲破了男女之畛域,并依靠自身的才情、人格和精神气度,获得了男性社会的友谊与尊重,从而在女性***于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20世纪女性以平等自由的身份自立于社会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英敛之. 《吕氏三姐妹集》序[M]//李保民. 吕碧城词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24.

[2] 吕碧城.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M]//刘纳.吕碧城评传・作品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199.

[3] 刘绍唐.民国人物小传[M]//李保民. 吕碧城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17.

[4] 樊增祥.七绝(八首)[M]//吕碧城. 吕碧城集(卷2). 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9.

[5] 严复.与甥女何纫兰书(八)[M]//王. 严复集(第3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6:832.

[6] 严复.《名学浅说》序[M]//王. 严复集(第2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6:255.

[7] 吕碧城.欧美之光・使人恶化之科学[M]//刘纳. 吕碧城评传・作品选.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12.

[8] 严复.严复日记[M]//王. 严复集(第5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6.

[9] 严复.与甥女何纫兰书(十七)[M]//王. 严复集(第3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6:839.

[10]李保民.吕碧城年谱[M]//吕碧城. 吕碧城词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赞美四月的诗词篇7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山水的美景,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单元课文旨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赞美与深厚的感情,配合表现祖国壮美景色的插***,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单元重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泡泡语“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了解总分的构段形式。《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根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也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运用关键语句。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大循环。

【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而应该指向未来生活,注重学生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喜欢阅读的态度和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阅读方法比知道阅读答案更加的重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教法建议】

1.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本单元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这些插***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引导学生***文对照地阅读,

引导学生适时借助文中的插***,鼓励学生对照插***理解段落的意思,效果相当明显。

2.

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与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关联非常紧密,因此,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围绕关键语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上相机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小练笔,并在习作教学时,以课文的典型段落作为范例进行引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质量。

3.

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教材中对习作的修改和交流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改正错别字时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学会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和发现、改正错别字的能力。把习作读给同学们听,分享各自描写的美景,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7.古诗三首

2-3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

19.海滨小城

2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2

习作

这儿真美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12-13

17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关键能力力格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了解背景,导入诗题。

教师口述:同学们,请欣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片。***片展示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展示***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天门山)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上的景色?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过渡: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写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望”,看。“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设计意***:课件播放***片,让学生观看天门山美景,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2)

(3)

(4)

二、介绍作者,了解天门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中断】

指江水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开】

相互对峙,出,突出。

【至此会】

从中间被断开。

【相对出】

孤独的一叶小舟。

【孤帆】

冲开。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孤—瓜”“帆—凡”“至—到”。

加一加:“子+瓜=孤

巾+凡=帆”。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孤”:“子”作偏旁时,中间的横画变成提。“孤”字的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孤、帆”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断”是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楚、至”和左右结构的字“孤、帆”,学生练写。

断: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

楚: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

(5)

(6)

(7)

(8)

(9)

(10)

(11-15)

至:第二笔撇折转折时下笔要重,然后渐轻,第三笔是点;“土”下横要长。

孤:“子”要窄,横变为提;“瓜”中间是竖提,

竖长提短,

提末端有一点。

帆:左右要匀称。“巾”要窄,横折要带钩;“凡”上窄下宽,里面不要忘了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指名多个学生读,师生评议。)

2.同学们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古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3.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停顿。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5.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6.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二)探究前两句诗。

1.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2.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16)

3.探究“碧水东流至此回”。

(1)“碧水东流——至此回”,教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江水碧绿、水势湍急、激荡回旋)(板书:楚江

碧绿)

4.你觉得诗人在这两句诗里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3)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诗的前两句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挡的气势;“回”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学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设计意***: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和想象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探究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板书:青山

青色)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学生观察课文插***,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后两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点出“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的。“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板书:孤帆

白色

太阳

红色)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17)

(18)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五)再读悟情。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板书:近看

远看)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课件出示)(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板书:喜爱天门山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热爱一起朗诵。

【设计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六)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李白的哪些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李白写山水的诗句还有哪些?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八、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2)

(23)

(24-25)

板书设计

近看:楚江

碧绿

青山:青色

喜爱天门山

远看

孤帆:白色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太阳:红色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由欣赏天门山***片和了解天门山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不足之处:课件的运用较少。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效果会更好。例如,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课件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了解长江水的特点。当学生理解第二句时,继续播放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了解作者,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苏轼的诗,谁能把自己读过的苏轼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入课题: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了解作者,介绍西湖。

1.了解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2.介绍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通过对西湖的介绍,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雨亦奇

淡妆浓抹

相宜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饮】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2)

(4)

(5)

(6)

(7)

(8—9)

【潋滟】

饮酒。饮湖上的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方好】

显得很美。

【空濛】

总是很合适。

【亦】

想。

【欲】

云雾迷茫的样子。

【总相宜】

也。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①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③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④指导对准生字:

潋滟(liàn

yàn):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这两个生字都是前鼻音。指导识记——说说这两个字跟水有关,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

宜(yí):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整体认读音节。指导识记——上下结构,部首是宝盖。

⑤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饣+欠”是“饮”,“衤+刀”是“初”。

(2)换一换:“吹”把“口”换成“饣”,变成“饮”。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2)老师范写,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饮:右边横钩比左边的稍长,左边的竖提要在撇的上边止笔。

初:衤上点靠右,横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10)

(11)

(12-13)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初晴后雨”)

②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湖”)

③通过读题目,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饮”)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设计意***: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5.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①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②在这首诗中,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③欣赏晴雨时的西湖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7.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设计意***:在探究交流中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学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2.小组交流:“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14)

3.理解了“潋滟”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微波粼粼、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板书:波光)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板书:晴天)

5.面对“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吗?(美好、美妙、奇妙……)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6.“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雨天)

2.谁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山色空蒙。)(板书:山色)

3.“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4.理解了“空蒙”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5.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吗?(奇特、奇妙、奇异……)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6.“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文注释。)“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设计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5.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作者选择了晴天和雨天两处特色,将“西湖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3.了解西子: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什么意思?(合适)“总相宜”是什么意思?(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板书:热爱西湖)

9.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后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五)熟读成诵。

1.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4.全班同学齐读。

5.指名背诵。

6.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欣赏“新学堂歌——古诗新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5)

(20)

(16)

(17)

【设计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八、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让我们在诵读过程中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板书: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1-22)

板书设计

晴天:水面

波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喜爱西湖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雨天:山色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课堂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哟欧关系户的资料对西湖的美有了一定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学中,从诗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引导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方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在这一堂课中,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过多,没有大胆放手学生去独力地想象、探究、交流,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效果较差。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教师口述: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总结导题: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特点,让学生背诵古诗导入课题,借助诗文营造意境,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

洛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指名读生字词语: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重点指导:“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

3.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2)

(4)

(5)

(6)

(7)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和】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镜未磨】

指君山岛。

【遥望】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青螺】

远远地望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镜—境”“未—末”

加一加:“钅+竟=镜”“舟+皿=盘”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镜、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磨”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镜:两边都要写窄,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日不是口。

未:两横位置靠上、下横要长,中竖贯穿两横,撇和捺要舒展。

磨:整体要写紧凑,广字要宽,下边的林和石要写扁。

遥:右上边四笔要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银:右上边横框要窄、里面有一短横,竖提的竖要长,捺上边有一短撇。

盘:舟字首撇要短,第二笔是竖撇要长,中间一横稍长,上下各有一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洞庭

镜未磨

白银盘

(2)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磨(mó

mò)

1>摩擦,如磨刀、磨墨、磨练、磨砺(摩擦使锐利,喻经受磨练)、磨合、研磨、磨漆画;阻碍,困难,如磨难(nàn)、好事多磨;2>消耗,消灭,如磨损、磨耗、磨灭;3>拖延,耗时间,如磨缠、磨功夫。

1>粉碎粮食的工具,如石磨、电磨、磨盘、磨坊(亦作“磨房”)、推磨;2>用磨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如磨面、磨米、磨豆腐;3>掉转,如这个胡同太窄,磨不过车来。

(8)

(9)

(10-15)

②读一读:小马历经磨(mó)难,终于来到磨(mò)坊,帮助妈妈磨好了面粉。

(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2)从这句诗中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板书:湖光

秋月)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第一句中的“和”字用的非常巧妙,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指导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设计意***:为了突破难点,设计时紧扣“和”字展开教学,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二)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潭面无风镜未磨”,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从这句诗中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2)从这句诗中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板书:潭面)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16)

(17)

2.全班同学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最后一句是比喻句,作者把洞庭湖比作银盘,把君山岛比作青螺。(板书:洞庭湖

君山岛)

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作者从“望”字入手,近望到“水月交融”、“湖平如镜”;远望到“洞庭山水”、“犹如青螺”。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板书:近处

远处)

2.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绝《望洞庭》。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洞庭湖)

(四)指导全文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

3.配乐读。

4.指导背诵古诗。

5.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八、交流技巧

1.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18)

(18)

(20)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的主要写法,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望洞庭》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洞庭湖的有关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比如读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看到“湖光秋月”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

再如读古诗《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练一练: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

九、课堂小结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洞庭湖的美。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望天门山》《望洞庭》都是作者从不同视角描写天门山和洞庭湖的,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两首诗都是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的,《望天门山》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望洞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十一、推荐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21)

(22)

(23-24)

(25-27)

十二、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三、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湖光

近看

望洞庭

望洞庭

秋月

潭面

喜爱洞庭湖

洞庭湖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远看

君山岛

课后反思

赞美四月的诗词篇8

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共有两首,风格迥异,境界也有高下之分,真正能够称得上传世名作的是下面这一首。

春江花月夜

(隋)杨广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五言诗,短短20个字,洗净六朝以来宫体诗的艳之风,可谓雅体正声,清新婉转,正如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赞叹的“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虽卸华谢彩,而绚质犹存”。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中暴君的代表,但你知道吗?隋炀帝素有文采,他经常对侍臣说:“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这一方面表明他自负,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才华横溢,文词俱美。这首《春江花月夜》就是他的代表之作。

首句“暮江平不动”,入题有力。黄昏时节,远眺长江,如同一匹白练,水波不兴,铺写出一幅宁静辽阔的画卷。第二句“春花满正开”,舒缓自然。一个“满”字,描摹出了春花烂漫、簇挤争艳的场面。虽然是写江水和花朵,但隐含着看景人的沉静自得与淡淡的喜悦。

后两句“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不但延续了前两句的壮阔意境,而且将时间流逝寓于景物变迁之中。春夜涨潮,江水流波,是大地上的美景;月去星来,相互辉映,是天空中的景观。而两幅***画,又交织在水波荡漾的江面。水中之月,潮中之星,水波潋滟,天上人间,星月花影,尽汇聚于这一江春水之中,如一幅***画逐次展开,美不胜收。

诗中两个动词“将”和“带”,都是虚写,似有还无,动静结合,如缓缓流淌的一江春水,不会打扰到在月光星辉下安稳沉睡的这漫山遍野的朵朵春花。

这首诗是隋炀帝30岁出头,第二次巡游扬州时所写。那时,正是他诗歌创作的巅峰r期,也是大隋王朝的鼎盛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被暂时掩盖,一派四海升平的景象。这个文采风流的年轻帝王,在花团锦簇的扬州,受到眼前江山美景的感染,信手写下这首美好的诗篇。

赞美四月的诗词篇9

关键词:白居易;崇雅;爱俗;音乐美学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文约3700余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孟子・尽心(上)》首次提出,白居易在《卷四十五・书序・与元九书》中引用。这也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诗人白居易一生也酷好音乐,他的生活时时与音乐相伴,他的众多诗文记述了唐代社会乐舞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白居易的自述来看在《七德舞》中白居易有诗句曰“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1从白居易社涉及音乐方面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载有三百三十首左右,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他爱听音乐爱看舞蹈,曾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及《小童薛陶阳吹筚篥歌》等大量听乐诗;喜爱《霓裳羽衣》、《绿腰》、《水调》和《杨柳枝》等歌舞曲;自己也会演奏乐器以及演唱歌曲。他尤喜爱弹琴听琴,对琴乐有很深的心得。在他的诸多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正如秦序先生所称是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这也正是由于多层次的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变化的原因。2

(一)崇雅

首先,白居易肯定音乐的***治作用和音乐内容的重要性。他认为“音声之道,与***通矣”。“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盖***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之音由是作焉。”3他认为(复古)乐、声、情都服务于***,***为第一义。白居易接受儒家的乐论思想,他进一步说明“礼”、“乐”两者的关系。他说:“礼者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于和,而不能别也。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是以先王并建立国,故理天下如指掌耳”。在白居易看来,音乐在于它能调和人情,稳定人心,使人从情感上接受各种等级观念而安分守己,不乱时***。

对于雅乐与郑声: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提出了“正始之音”一词,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孔子认为挑动人欲之情的郑声是坏乐,必须放逐。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只是音乐思维所藉以表现的形象,音乐的好坏,并不是在于乐器、乐曲之为古代或是现代,改善音乐,并不在于改变乐器,乐曲,而在于改善***治。4同时他认为必须“少抑郑声”这样才能使音乐“合而不流矣”。

白居易对华声与“夷声”(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对琴与其他器乐、对古乐与今乐采取不同样的态度。在诗中均有所体现。

(二)爱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响亮口号。我们从白居易大量的适闲诗、感伤诗和律诗的诗中可以清晰看到中唐时期民间音乐的发展。他赞美民歌、新曲,如:“《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5管息弦繁拍渐稠,《绿腰》婉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6

他不仅赋诗赞美,而且为之填词,如《竹枝词四首》、《杨柳枝词八首》即是。《杨柳枝二十韵》有小序云:“《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枝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7

同时他对于歌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主张“唱歌兼唱情”。其《问杨琼》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8此即主张声情并茂,反对为歌唱而歌唱,对后世唱论有深远影响。又其《竹枝词四首》之四涉及歌曲中的词曲关系,与此意相通: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他的思想矛盾在于他提倡“复正始之音”,又揭露雅乐的腐朽性;他提出“声之邪正,不系于器之今古也”,又反对新声新乐新器;他提出“夷声邪乱华声和”,又对《霓裳羽衣曲》大加赞赏;他留恋“太古声”又喜爱新词新曲;他在言论中反对民间音乐,又在实际中喜爱民间音乐。

(三)原因分析

一方面,从白居易《策林》撰写的前后经过表明,它们本为参加国家科举考试而作,其好坏成败直接关系前途命运。因此他的言论一定是遵循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观念。但是,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时期,在经过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重新恢复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但是内部矛盾重重,***治上中央集权和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矛盾,文化上儒家传统思想与佛老思想的对抗。作为白居易来说,他一方面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而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盛唐走向衰落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无能。所以他的音乐思想在传统和现实中挣扎。而崇雅种种言论可能更多是站在“为邦”的角度。

另一方面,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唐社会状况和白居易自身的两个方面找到答案。从社会方面来说,中唐时期的时局动荡,宫廷中大量优秀的乐伎乐人流落民间,间接促进了音乐的传播和蓬勃发展。从白居易自身来说,他从被贬江州开始了宦游生涯,先后又任职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这样使他有更多机会可以接近民间音乐,感受到民间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2

[2]陈四海.《从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谈他的“琵琶行”》.[J].交响.1994年1月

[3]秦序.《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及其发展变化》[J].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1期

[4]张淑萍.《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钩沉》.[J].中国音乐.1994年1期

[5]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版

[6]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8

[7]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12月

[8]白居易.《白氏长庆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赞美四月的诗词篇10

对于所谓“超女”,“诗人”又是如何扯着嗓子点赞的?“今宵荧幕富星光,五省共追超女狂。歌曲一朝惊屈贾,粉丝十万下江湘。”无非几个女娃娃,在电视上唱了几曲流行歌儿,瞧把这大“诗人”激动的,比十五六岁的追星族还疯狂。疯狂不过瘾,还要胡诌赞美“诗”――星光居然“富”了,把两千多年前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惊”了,还五省共追、粉丝十万……简直是盛世胜景,空前绝后呀!

这“诗人”的趣味,总在下九流。杨振宁娶翁帆,他也凑热闹,写“诗”曰:“二八翁娘八二翁,怜才重色此心同。女萝久有缠绵意,枯木始无浸润功。”什么叫“翁娘”?什么叫“浸润功”?恶不恶心哪!谁“重色”呢?是周“诗人”之“重”,还是杨振宁之“重”?你怎知,人家“女萝”“久有缠绵意”呢?这“诗”虽然不是写欢场,其用语却与写“玉女”那首一样肉麻低俗,而且不通之处,比比皆是。

“诗人”名曰周啸天,据说还是个文学教授。那么,他写重大题材,又如何?请看:“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写的是两弹功勋邓稼先。这四句话,说是顺口溜,勉强;说是打油诗,了无谐趣;说是旧体诗,抛去格律不论,一点儿韵味没有。用词上,又那么粗俗。什么“玩博戏”,汉语里就没有“博戏”这东西,更无“博戏”这个词,请问您如何“玩”?邓稼先的伟大事迹,经周“诗人”如此嬉皮笑脸地一戏说,哪还见一丝光辉?

还可以举出多例说明周“诗人”之“诗”的格调,免了。如此之“诗”,自己写着玩去,没人管你。

然而,就是这样一些被文坛大佬谬赞为“绝唱”的“诗”,被“慧眼”识“珠”的评委赐为今次全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一经公布,网上立刻讥讽一片。人们对这个奖不是羡慕和祝福,反之却极尽嘲弄嗤笑之能事,是没有缘由的吗?难道大众的审美观,统统致残了?而得奖者,还有一丝荣誉感吗?他也许假装有,但他真的相信,他那“诗”和“奖”能引起读者的尊敬吗?

诗歌,乃是文学中的贵族,其意蕴必丰沛而深远,重在抒情而且特别注重塑造形式美,遣词精准,语句讲究有别于散文的音节和声调而一唱三叹。单单把很多话分成行,即称为“诗”,则远非其要旨,更别说用语恶俗戏谑、半通不通、貌似深刻了。

赞美四月的诗词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赞美四月的诗词10篇

学习

潘婷洗发水广告词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潘婷洗发水广告词10篇,内容包括潘婷修复洗发水广告词,潘婷洗发水宣传语。印象中,早期的广告基本都是集中介绍该商品的用处,主要形式便是产品优点的简单叠加,以便让观众记住商品有哪些特点。这些广告强调实用性,更注重商品本身,以

学习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优秀作文10篇,插上科学翅膀作文500字。2.能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学重难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教学策略1.习作前:创设习作情境。2.

学习

幼儿入园须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入园须知10篇,内容包括幼儿新生入园须知与攻略,幼儿入园须知通知。每年的七八月份,即将上幼儿园的孩子及家长们就要开始为入园入托做准备了。面对入园前的各种考验,家长们大多充满疑惑,心里挺没底。比如需提前准备好的幼儿

学习

端午节手抄报三年级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手抄报三年级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手抄报三年级好看一等奖,端午节手抄报一等奖三年级。4、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

学习

清明寄哀思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寄哀思10篇,内容包括一段清明寄哀思感言,清明节寄哀思好文推荐。清明节这天,我们吃过早饭,将准备好的清明纸、香纸、小花圈、炮火等装进背篼后,母亲就背上背篼,弟弟扛着铁铲,弟媳带着侄女,妻子牵着儿子,我则拿了把镰刀,迎着那变

学习

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10篇,内容包括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主题手抄报,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演讲稿。在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我还知道了发生火灾时,我们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这样不仅可除烟率达60%—100%,还可滤去10%—40%的一氧化碳。

学习

开学新计划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开学新计划作文10篇,内容包括开学新打算作文十篇范文,开学新计划作文短一点。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我将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学习

大班秋天教案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秋天教案模板,内容包括教案秋天的落叶大班,秋天多么美大班教案。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和欣赏大自然中美的事物;2.让幼儿学习用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拼***,组合,能表现出物体的主要形象;学习正确的粘贴方法,培养幼儿的

学习

四年级数学期末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数学期末10篇,内容包括四年级期末数学笔记,四年级数学期末总结。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算一算。(31分)(共3题;共31分)1.(6分)(2019四上·龙华期中)用心

学习

新年祝福话语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祝福话语10篇,内容包括儿童祝福新年的话语,新年祝福长篇话语大全。4、新年祝福你,好事追着你,主管重视你,病魔躲着你,气车让着你,飞机避开你,情人深爱你,痛苦远离你,开心跟着你,万事顺着你!5、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

学习

闺蜜日祝福语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闺蜜日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闺蜜日祝福语简短上档次,闺蜜日当天如何跟闺蜜说祝福语。3、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里,我虽无鲜花与美酒献礼,但心中有歌,谨祝你一生快乐。4、愿祝福萦绕着你,在你永远与春天接壤的梦幻里。祝你:心想事成

学习

清明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清明古诗10篇,最简单的清明的古诗诗句和画。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2、《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3、《清明》杜牧清明时

学习

老鼠嫁女儿故事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老鼠嫁女儿故事10篇,内容包括老鼠嫁女儿小故事文字版,老鼠嫁女儿的最好的故事。一、题材史题材史是主题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

学习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10篇,内容包括我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作文500字,我和同学之间的事100篇。

学习

关于七夕的诗词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七夕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七夕的美丽诗词有哪些,老年人七夕祝福诗词。

学习

古代诗词大全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诗词大全10篇,内容包括古代诗词收录大全,中国古代最佳十篇诗词。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正音,提高阅读能力。古诗词距现在年长月久,诗词中有很多字的音和义与现在不大一样,例如苏轼写的《江城子》这首词中的

学习

白露时节的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白露时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白露秋景诗词大全,白露诗词10首。关键词《诗经》、语言、特色我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诗词曲赋,各领风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三百零五篇诗歌

学习

有关中秋节的诗词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中秋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有关中秋节的诗词佳句,中秋节伤感孤单的诗词。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6、花间一壶

学习

端午节的诗词佳句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的诗词佳句10篇,内容包括2023年端午节诗词,端午节祝福诗词佳句。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3、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屈原祠》4、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

学习

赞美父亲的名言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父亲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赞扬父亲的名言名句,赞美父亲伟大的名言简短。3、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福尔克斯)4、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5、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

学习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名句,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李白。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2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3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4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片5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资

学习

关于赞美老师的成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赞美老师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赞美老师最经典成语,赞美老师长相的成语。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7、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