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调查报告例1
1.了解我区各小学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实验的水平。
2.调查我区小学五年级学生使用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数学学习的质量。
3.为强化我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管理,提高课程改革实验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
2007年6月,我们对全区32个教学班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学业水平调查,参加此次调查的学生共有1537人。
三、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的工具是“雨花台区五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水平调查卷”。调研工具由南京市雨花台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赵贵龙老师拟定。调查卷编制的依据是:(1)《数学课程标准》;(2)《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
四、调查分析
1.总体情况
本次学业水平调查卷共设计了七大项33道题。其中第一大项“细心计算”是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二大项“慎重选择”设计了10道题,是评价学生方程、确定位置、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圆的学习水平;第三大项“仔细判断”设计了4道题,是评价学生方程、认识分数、公因数的学习水平;第四大项“认真填写”设计了8道题,是评价公倍数和公因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圆、找规律等有关概念的学习水平;第五大项“统计天地”设计了1道题,是评价学生复式折线统计***的学习水平;第六大项“解决问题”设计了5道题,是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第28题是评价列方程解决问题,第29题、30题是评价解决简单的分数问题的能力,第31题是评价解决有关圆的实际问题,第32题是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确定位置的学习水平。第七大项第33题“我会设计”是评价学生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参加调查的1537名五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总体情况如下:
从上面两表可以看出,我区各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总体情况是好的,平均正确率达86.9%。
从各道题统计看,学生对五年级的学习内容掌握得较好,23题目的正确率在85%以上。特别是直接写得数、解方程、确定位置、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倍数和公因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找规律等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说明学生对五年级主要内容的学习已经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分项统计与分析
(1)计算能力
根据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的学习内容,计算部分主要是调研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笔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包括应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解方程,以及运用平面***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组合***形的面积计算。
这次调查口算能力的有8道题,解方程有3道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有3道题(其中第2小题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组合***形面积有1道题。从表中反映出学生口算、解方程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确率高达96%以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除个别学校以外总体情况较好,平均正确率接近90%;组合***形的面积计算正确率不高,大部分学校正确率低于80%,其中最低的只有39%。
可以看出,我区各小学五年级教师十分重视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是坚持进行的,也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利用计算知识解决组合***形面积计算方面,学生明显存在不足,应当引起重视。
(2)确定位置
五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调查卷中的第7题和第32题就是考查这方面的内容。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很好,抽样的6所学校,有5所学校正确率在90%以上,最高的达99%,最低的已达89.1%。说明教师重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能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加强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和训练,学生比较好地掌握了数对的表示方法。
(3)找规律
五年级下学期的找规律是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调查卷的第25题就是按照这样的要求编制的。从上表抽样统计可以看出,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平均正确率都在92%以上,其中有两所学校的正确率达100%,说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很扎实的。
(4)认识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次调查认识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共有9道题,其中认识分数6道题,分数的基本性质3道题,它们是第8、9、10、16、17、20、21、22、23题。
学生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是学习分数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从上面的两个统计表中看出,学生达到了五年级认识分数和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目标,学校之间差异不明显。“认识分数”的平均正确率接近85%,“分数的基本性质”除一所学校以外,正确率都在90%以上,说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比较扎实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认识分数的学习水平没有达到90%以上的优秀程度,主要错误集中在第23题,此题的正确率如下: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分数意义的试题,试题的文字表述学生不太适应,加上教学中这样的训练比较少,所以学生错误严重。
(5)统计
五年级下册的统计,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试卷第五大项中的第28题正是依据这个目标而设计的。从表中看出,学生的正确率不算高,平均正确率是84%,只有3所学校的正确率在85%以上,占抽样学校的50%。
(6)圆
这次调查,有关圆的认识及其周长、面积计算的考查共设计了7道题,分别是第4、12、13、14、24、26、31题,总体情况如下:
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是安排在六年级,现行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了五年级下册,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试卷考查圆的有关知识的7道题中,除3道题(共计6分)比较难以外,其他4道题(共9分)难度都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上表显示这部分内容的正确率偏低,平均正确率都在80%以下,其中最低的只有63.8%,说明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三点疑问:①五年级学习圆(特别是有关圆的组合***形),教材是否偏深?②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否在下降?③试题本身是否偏难?
(7)解决问题
我们抽出了试卷第六大项的第28~31题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好的,平均正确率为89%,而且各校间没有显著差异,最低正确率为85%。这说明学生已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说明各校五年级数学教师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8)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在第八单元的最后安排了《奇妙的***形密铺》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目的在于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课程标准教材四大领域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调查试卷把教材上第87页的原题作为调查试题安排在试卷的最后一题,目的就是调查五年级教师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情况。
上表的数据表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很不到位,平均正确率53.3%,抽样的学校中没有一个达到及格的标准,最高的学校正确率只有57.1%,最低的才48%。说明:①教师对这一领域的教学重视不够;②一些教师存在“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可能不考的,我就不教或不认真教”的错误认识;③密铺的教学不到位,教材中的训练抓得不实。
五、调查结论
1.调查结果表明,我区各小学能比较好地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认真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得到了落实。
2.从抽样分析看,我区各小学五年级学生对苏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各项学习目标已经达成,被调研的小学生抽样平均正确率达86.9%,特别是口算、解方程、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确定位置、找规律、分数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等方面知识学生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确率都在85%以上。
3.从调查结果看,我区绝大部分五年级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到位,特别是在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五年级调查报告例2
第二条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
本条第一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四条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府应当支持、配合上级人民***府或者有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互相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效率。
第六条工会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处理,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
第八条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章事故报告
第九条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三)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
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第十一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十二条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十三条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四条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十五条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第十六条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第十七条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第十八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值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第三章事故调查
第十九条特别重大事故由***或者***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府、设区的市级人民***府、县级人民***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府、设区的市级人民***府、县级人民***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二十条上级人民***府认为必要时,可以调查由下级人民***府负责调查的事故。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因事故伤亡人数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由上级人民***府负责调查的,上级人民***府可以另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二十一条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府应当派人参加。
第二十二条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第二十三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二十四条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府指定。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
第二十五条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二十六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七条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第二十八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有关事故的信息。
第二十九条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第三十条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三十一条事故调查报告报送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府后,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应当归档保存。
第四章事故处理
第三十二条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有关机关应当按照人民***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第三十六条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第三十七条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有关地方人民***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第四十条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为发生事故的单位提供虚假证明的中介机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及其相关人员的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二)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地方人民***府或者有关部门故意拖延或者拒绝落实经批复的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意见的,由监察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三条本条例规定的罚款的行***处罚,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
法律、行***法规对行***处罚的种类、幅度和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或者有关地方人民***府认为需要调查处理的,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年级调查报告例3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审查、批准和监督,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遵循有关法律、行***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市的五年计划、年度计划的审查、批准和监督。
第三条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市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会)监督本市计划的执行,审查和批准计划的调整方案。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财***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负责对计划及其调整方案的初步审查和计划执行情况监督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 厦门市人民***府(以下简称市人民***府)负责计划的编制、执行。市人民***府的计划部门(以下简称市计划部门)具体组织计划的编制、执行。
市人民***府应在每个计划年度或五年计划终结前完成下年度或下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
第五条 经批准的计划和计划调整方案,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
第二章 计划草案的初步审查
第六条 市计划部门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应通知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参加计划编制的主要会议,并于计划草案主要内容送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前,就计划编制的有关情况,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作专题汇报。
第七条 市计划部门应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一个月前,将计划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计划草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编制计划的依据及说明;
(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预测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措施。
市计划部门还应同时提供:
(一)主要投资、建设项目概况;
(二)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或项目总投资额相当于市本级当年可支配财力百分之五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材料;
(三)初步审查所必须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时,应当听取市人民***府有关部门、单位的情况介绍,征求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部分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可组织对有关问题进行视察或专题调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论证。
第九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根据调查研究情况,向市计划部门通报对计划执行和草案编制的意见或建议。市计划部门应进行认真研究,并于计划草案提交市人民***府审定之前,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告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
第十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当召开全体会议,对计划草案进行审议。必要时,市人民***府计划、统计等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列席会议,对计划草案作出说明,回答询问。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初审会议应形成审查报告,内容包括:
(一)对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或本五年计划安排的总体评价;
(二)对计划草案的意见和实现计划的建议;
(三)对计划草案提出是否批准的建议;
(四)其他应予报告的内容。
第十一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应于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前报送市人大会,由市人大会送发给全体代表。
第三章 计划草案的审查和批准
第十二条 市人民***府应当将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计划草案的报告于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十日前,五年计划草案应于会议举行的二十日前提交市人大会,由市人大会送发给全体代表。
第十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市人民***府关于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或本五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同时审议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
审议可以采用分组审议、专题审议、代表团审议和大会审议等方式进行。
第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在全面审查计划草案时,重点审查如下内容:
(一)计划的编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宏观经济***策,是否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是否适应本市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
(二)计划草案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出口总额等主要预测指标的依据是否充分;
(三)计划草案提出的科教文卫体和其他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是否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四)对计划草案中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否可行;
(五)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第(二)项所列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六)年度计划安排与五年计划是否相衔接。
第十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和计划草案时,提出的询问、质询案和修正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大会***团在听取各代表团对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和计划草案审议意见,审议、通过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计划的审查报告后,提出是否批准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和本年度或本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草案,决议草案经全体代表讨论修改后,提交大会表决。
第十七条 计划年度开始后,计划草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市人民***府可以根据需要提出***府投资项目的预安排方案,并报市人大会备案。预安排的项目,原则上为续建项目。
预安排方案在年度计划被批准后失效,预安排投资项目的计划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计划为准。
第四章 计划的调整
第十八条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策或环境重大变化或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情形的发生,致使原定计划在执行中出现重大偏差时,可以进行计划部分调整。
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与经批准的计划目标偏差幅度在百分之三以上时,应进行部分调整。
计划需作调整时,市人民***府应提出计划调整方案及说明。
年度计划调整方案的提出不得迟于当年第三季度,五年计划调整方案的提出不得迟于第四年的第一季度。
第十九条 计划调整方案的初步审查,适用本条例第二章的规定。
第二十条 市人大会应听取市人民***府的计划调整方案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经过审议后,作出是否批准调整方案的决定。计划的调整自市人大会批准之日起生效。
经批准的计划调整方案及批准决定应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备案。
第二十一条 市人大会在审查计划调整方案时,提出的询问、质询案和修正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计划执行的监督
第二十二条 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重点是:
(一)国民经济主要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或投资额较大的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三)农业、教育、科技及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情况;
(四)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项目完成情况;
(五)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决议的落实情况;
(六)市人大会认为其他应该监督的事项。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府应在每年第三季度向市人大会报告年度计划的半年执行情况和对完成全年计划的预测。
市人民***府有关部门应按月将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月报表及相关资料及时报送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情况和问题应及时向市人大会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当听取市人民***府有关经济部门关于计划执行和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并就可能影响计划执行的有关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向市人大会主任会议或市人大会报告。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根据需要可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视察、专项调查。对计划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可以向市计划部门发出监督意见书,监督意见书同时报送市人大会。
第二十五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时应征求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 市人大会应举行会议听取年度计划的半年执行情况报告,市人民***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到会回答询问。
市人大会可根据需要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视察、***检查、提出质询案、组织专项调查。
第二十七条 市人民***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有关计划的决议、决定和市人大会、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监督意见,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并及时将落实情况向市人大会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告。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厦门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审查、批准、监督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由市人大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修改《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批准监督条例》等四件法规的决定厦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了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批准监督条例》等四件法规的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决定对《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批准监督条例》等四件法规作如下修改:
一、对《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批准监督条例》的修改
1、第一条修改为:为加强和规范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以下统称计划)的审查、批准和监督,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遵循有关法律、行***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2、第二条、第三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八条中的五年计划修改为五年规划。
3、第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市人民***府应在每个计划年度或五年规划终结前完成下年度计划和下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
4、第七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中的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本年度或本五年计划草案相应修改为上年度计划或上个五年规划、本年度计划或本五年规划草案。
5、第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计划年度开始后,年度计划草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市人民***府可以根据需要提出***府投资项目的预安排方案,并报市人大会备案。预安排的项目,原则上为续建项目。
6、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市人民***府应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市人大会报告年度计划的上一阶段执行情况和对完成全年计划的预测。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市人民***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市人大会审议。
7、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市人大会应举行会议审议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在每年的六月至九月期间听取年度计划的上一阶段执行情况报告。市人民***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到会回答询问。
8、删除第二十七条。
二、对《厦门市预算审查批准监督条例》的修改
1、第七条第(五)项修改为:市本级预算对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支出表及说明。
2、第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
第一款第(二)项修改为:市本级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有关科目预算资金需要调减的;
第三款修改为:市人民***府的预算变更草案原则上应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提出。
3、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中的二十日修改为一个月。
4、第二十五条修改为:市人民***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年度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市人大会审查和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5、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第(三)项修改为:预备费使用情况;增加四项,表述为:
(六)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
(七)向下级财***转移支付情况;
(八)上级财***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九)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6、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中的上半年修改为本年度上一阶段。
7、第三十二条中的第三季度修改为六月至九月期间。
8、删除第三十七条。
三、对《厦门市各级人大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若干规定》的修改
删除第三条第(十二)项。
四、对《厦门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办法》的修改
1、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修改为: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会可以决定撤销本级人民***府个别副市长、副区长的职务;可以撤销由其任命的本级人民***府其他组成人员、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的职务。
第三款修改为:市人大会可以撤销厦门海事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的职务。
2、删除第二十八条。
3、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八条,表述为: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人大会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大会提出对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人大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人大会提出对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人大会会议审议;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人大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4、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九条,表述为: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人大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人大会会议。
五年级调查报告例4
第三条江苏省工商行***管理机关受理广告举报工作,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上级工商行***管理机关对下级工商行***管理机关的受理广告举报工作进行业务领导和监督。
第五条省及省辖市工商行***管理机关负责指导、协调辖区内广告举报受理工作,调查处理或者指定下级工商行***管理机关调查处理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举报和上级机关转办的举报。
第六条县级工商行***管理机关受理、处理本地和调查处理上级机关转办的举报。
第七条涉及省际间有争议的举报,应报请省工商行***管理机关管辖。省内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的举报,报请共同上一级工商行***管理机关指定管辖。
第八条对不属于管辖范围的举报,应当及时移送或建议举报人到有管辖权的工商行***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管理机关举报。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的广告,发现有以下违法行为的,有权向工商行***管理机关举报:
(一)损坏国家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广告;
(二)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广告;
(三)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广告;
(四)内容虚假的广告;
(五)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广告。
第十条下列内容的举报不予受理:
(一)不属工商行***管理机关管辖范围的;
(二)无法调查核实的匿名举报;
(三)举报事实不清又无法查证的;
(四)广告时间超过两年以上的;
(五)工商行***管理机关已对同一地区内的同一广告举报案件进行了受理、调查和处理的;
(六)其他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举报。第十一条广告举报类型包括:来电、来信、来人、传真、互联网,以及由上级机关或相关部门移交的举报等方式。为保证广告举报案件的调查处理,一般应采用来人和书面信函的形式进行举报。
第十二条举报材料符合下列条件的应予受理:
(一)有涉嫌违法广告的基本事实和举报理由;
(二)有涉嫌违法广告的媒介、版面、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
(三)有涉嫌违法广告的证据、资料或相关复印件;
(四)有涉嫌违法的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的电话、地址、邮编、***等联系方式。
第十三条工商行***管理机关在收到举报后应及时进行登记。在对举报线索的主体、事实、行为、证据、性质和受理权限做出初审判断后,做如下处理;
(一)属需补证受理的,应退回举报材料;
(二)属不予受理范围的,不予受理;
(三)属不在管辖范围的,转相关部门处理;
(四)属重大典型举报线索的,报领导批示后办理;
(五)属一般举报线索的,视情留处或转办。第十四条属于重大举报案件,应附上有关材料及时报分管局长或领导批示,并按指示内容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重大举报案件:
(一)已经影响到市场秩序或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二)有影响的涉外(包括举报人和被举报人)举报;
(三)各级***府、人大、***协、国家工商总局、省局领导批办有影响的;
(四)严重违反有关规定国家明令禁止的广告;
(五)严重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并造成了人身、财产损害的;
(六)利用广告损害竞争对手信誉,进行不正当竞争,情节严重的;
(七)对民族、种族、宗教、性别进行歧视,侵犯人身权利、人格尊严和民族习俗情节较恶劣的;
(八)损害国家民族尊严的;
(九)宣传***、、迷信、荒诞内容的;
(十)伪劣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虚假广告已造成千亩以上农民绝产绝收的广告;以及因种禽、种畜、兽药、饲料添加剂等虚假广告,造成农民损失达十万元以上的;
(十一)被举报人的违法行为可能构成犯罪的;
(十二)其它严重违法的广告。
第十五条收到广告举报后的转办、查处,应按下列时间办理:
(一)工商行***管理机关对不在管辖权限内的举报,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转有管辖权的行***管理机关调查处理;
(二)上级工商行***管理机关收到的应由下级工商行***管理机关管辖的举报,应当逐级在十个工作日内转出;
(三)有管辖权的工商行***管理机关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四)工商行***管理机关决定受理的举报,应当根据书面举报材料,对举报事实进行调查核实。对事实清楚,情节简单的违法广告,应当自收到举报材料之日起,一个月内立案查处;
(五)对调查核实六个月仍难以认定的举报,应当书面将情况报告上级机关。
第十六条需查处的违法广告,工商行***管理机关应当依据行***处罚程序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广告地的工商行***管理机关接到反映异地广告主、广告者在本地进行违法广告活动的举报,可以视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立案查处,予以制止和纠正。
第十八条工商行***管理机关认为需要委托广告主所在地工商行***管理机关协助调查、核实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函。受委托的工商行***管理机关应予以协助,并自收到委托函之日起一个月之内调查、核实清楚所委托的事项,函复原发文机关。发出委托函一个月后仍未收到复函的,原发文机关可以请求广告主所在地上级工商行***管理机关协调处理。
第十九条举报案件处理的情况或结果,应按下列要求报送上级机关:
(一)对上级机关转办的重大举报案件,下级工商行***管理机关应当按照上级工商行***管理机关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书面报送处理情况,结案后在十个工作日内书面报送处理结果;
(二)对上级工商机关转办的一般举报案件应当按照上级工商行***管理机关的要求作出书面答复;上级工商行***管理机关未做具体要求的,结案后在十个工作日内应当书面报送处理情况;
(三)下级工商行***管理机关在上级机关规定的限期内未处理完结或未予答复和报送处理情况的,上级工商行***管理机关应当发出催办、督办通知,并在办理记录中予以登记。
第二十条符合下列情况的广告举报案件,一般情况下应告知举报当事人,无法联系的,应当注明原因。(一)广告举报受理机构对不予受理的举报,告知举报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二)广告举报受理机构对需补证方可受理的举报,告知举报人需补证的事项;
(三)广告举报受理机构将广告举报信函、信息转出时,告知举报当事人转出的去向;
(四)有权管辖的工商行***管理机关收到转办函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告知举报当事人是否决定受理;(五)查处举报案件的工商行***管理机关,可以根据举报人的要求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六)对涉及侵害举报人民事权益的违法广告,查处举报案件的工商行***管理机关对违法当事人做出处理后,可以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第二十一条广告举报案件的结案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属不予受理范围的,按第二十条的规定处理完毕后视为结案;
(二)需补证后方可受理的,按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处理完毕后视为结案;
(三)属申(投)诉的,转同级工商行***管理机关12315申诉举报中心后视为结案;
(四)需转其它相关部门处理的,转出后视为结案;
(五)转下级机关处理的,转出后视为结案(要求下级答复或报送处理情况的,应将答复意见填写在处理结果栏目中);
(六)自查自办的举报案件,以处理结果作为结案的条件;
(七)符合第十五条第(五)项条件的,查处单位应以写出书面报告作为结案的条件;
(八)符合结案条件的其它情况。
第二十二条广告举报案件查处结案后,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对有关部门转办的举报案件,应将处理结果书面转告转办单位;
(二)对需告知相关部门的,应及时转告;
(三)构成犯罪行为的案件,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广告举报受理机构对不属于举报范围的情况反映、工作建议等材料,可作为广告监督管理工作的参考或收集、整理成有关资料上报;
(五)广告举报受理机构要作好登记统计和分析工作,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可编写成案例、简报进行交流,或将典型案例汇编成册,以扩大教育面;
(六)广告举报查处单位应将案卷按照国家工商行***管理机关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的要求进行装订归档,一般档案保存一年以上,典型重大案件保存二年以上。
第二十三条各级工商行***管理机关受理违法广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本规定要求依法行***。对严重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依照《广告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五年级调查报告例5
第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应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第五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公正司法。
第六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第七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二章听取和审议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八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
(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
(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五)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六)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
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
第十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常务委员会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将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意见汇总,交由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并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作出回应。
第十二条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由其办事机构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报告修改后,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送交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专项工作报告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十三条专项工作报告由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人民***府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十四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十五条***应当在每年六月,将上一年度的中央决算草案提请全国人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年度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第十六条***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年度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十七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或者送交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第十八条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二)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三)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四)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向下级财***转移支付情况;
(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除前款规定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国债余额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上级财***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二十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府研究处理。人民***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四章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本法第九条规定的途径,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检查。
第二十三条常务委员会年度***检查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常务委员会***检查工作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常务委员会根据年度***检查计划,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组织***检查组。
***检查组的组成人员,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并可以邀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第二十五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受委托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六条***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检查报告,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检查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二)对有关法律、法规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第二十七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连同***检查报告,一并交由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必要时,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由常务委员会组织跟踪检查;常务委员会也可以委托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组织跟踪检查。
常务委员会的***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二十八条行***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备案、审查和撤销,依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府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一)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二)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三)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第三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二条***、中央***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第三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予修改或者废止的,可以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予以修改、废止的议案,或者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法律解释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六章询问和质询
第三十四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三十五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第三十六条质询案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受质询的机关答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或者有关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在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权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七条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三十八条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
第七章特定问题调查
第三十九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条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五分之一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四十一条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
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二条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提供材料的公民要求对材料来源保密的,调查委员会应当予以保密。
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
第四十三条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八章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决定撤销本级人民***府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职务;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第四十六条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有关法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八条本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五年级调查报告例6
第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应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第五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公正司法。
第六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第七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二章听取和审议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八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
(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
(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五)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六)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
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
第十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常务委员会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将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意见汇总,交由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并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作出回应。
第十二条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由其办事机构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报告修改后,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送交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专项工作报告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十三条专项工作报告由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人民***府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十四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
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十五条***应当在每年六月,将上一年度的中央决算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年度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第十六条***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年度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十七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或者送交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第十八条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二)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三)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四)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向下级财***转移支付情况;
(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除前款规定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国债余额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上级财***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二十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府研究处理。人民***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四章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本法第九条规定的途径,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检查。
第二十三条常务委员会年度***检查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常务委员会***检查工作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常务委员会根据年度***检查计划,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组织***检查组。
***检查组的组成人员,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并可以邀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第二十五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受委托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六条***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检查报告,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检查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二)对有关法律、法规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第二十七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连同***检查报告,一并交由本级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必要时,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由常务委员会组织跟踪检查;常务委员会也可以委托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组织跟踪检查。
常务委员会的***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二十八条行***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备案、审查和撤销,依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府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一)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二)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三)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第三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二条***、中央***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第三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予修改或者废止的,可以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予以修改、废止的议案,或者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法律解释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六章询问和质询
第三十四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三十五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第三十六条质询案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受质询的机关答复。
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或者有关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在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权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七条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三十八条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
第七章特定问题调查
第三十九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条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五分之一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四十一条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
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二条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提供材料的公民要求对材料来源保密的,调查委员会应当予以保密。
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
第四十三条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八章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决定撤销本级人民***府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职务;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第四十六条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五年级调查报告例7
(一)评估目的。
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十一五”规划进展情况的调查和评估,准确把握人口发展领域和计划生育领域若干重点指标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完善***策措施,改善规划实施的外部环境提供依据,确保规划主要目标顺利完成,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奠定重要基础,促进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二)基本思路。
建立面向结果为主的部级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规划评估制度框架和体系,采取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方法,对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一些重点指标进行抽样调查和综合评估,把握全国和重点地区人口发展总体运行情况。通过评估,进一步发挥国家人口规划及其相关***策在国家人口发展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推动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切实转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轨道。
(三)拟达到的目标。
1.对规划若干核心指标进展情况作出客观评估。
2.对“十一五”时期若干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对规划事业目标和各项重点工作推进的效用作出评估。
3.形成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有关内容的进展评估报告、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规划评估报告、若干代表性省域规划评估报告以及若干重点专题评估报告和重点工程项目评估报告。
二、评估的原则、方法和基本方式
(一)评估的基本原则。
1.国家***组织评估和省级自评估相结合。国家规划总体评估报告既采用***调查资料和各重点专项规划评估资料,同时也吸收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自评估的基本材料。注重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估,通过评估工作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6〕22号,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和战略规划的贯彻实施。
2.总体评估与专题(或工程)评估相结合。国家组织规划总体评估,选择若干重点专题,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单位负责重点专题的评估;同时各重点工程承担单位或专家评估组对重点工程的进展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3.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定量指标主要是事业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指标以及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结果性指标。定性指标主要考察各级******领导和人口计生系统干部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中央《决定》和规划的战略思想的了解情况、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策情况等。
4.核心指标数据专项采集与已有的统计报表、信息系统、抽样调查工作相结合。对规划涉及的核心指标,现有来源数据质量差或缺少的,根据财力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专项数据采集。其他的数据,将主要依靠现有统计报表、部分省抽查、120个监测点和信息系统数据库等途径获取。
5.系统内部评估与专家外部评估相结合。在评估过程中,以系统内部人员为主进行评估的同时,可以适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也可以委托高校研究机构或专业评估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在评估报告的形成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6.深度评估和常规绩效考核相结合。组织具有娴熟访问技巧的专家,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度访谈,摸清实情。
(二)国家评估的基本方式。
1.关键定量指标数据主要通过全国120个监测点获得。
2.定性分析和部分定量数据主要通过重点专题评估报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评估报告、重点工程评估报告、督察问卷调查以及报送的汇总表获得。
3.各重点专题评估报告和重点工程项目评估报告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机关相关单位承担,重点专题评估小组的基层调研、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验收与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划中期评估督查工作相结合。
4.组织力量对部分人口大省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的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和评估。调查结果与国家督查评估结果、重点专题评估结果和各省自我评估结果相结合,掌握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发展核心指标变动情况。督查评估重点掌握******领导对人口问题的综合决策、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掌握人口形势及变动情况。
三、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部级评估和国家对省级评估的主要指标。
1.总和生育率或出生***策符合率;
2.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覆盖率;
3.出生人口性别比;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指数;
5.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策建设指数;
6.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覆盖率;
7.人均计划生育事业经费;
8.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综合满意率;
9.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指数;
10.人口和计划生育违法违规案件发生数。
(二)评估的侧重方面。
评估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府和相关部门将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宏观决策、加强领导、综合治理的情况;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两个规划”有关指标的进展情况。
3.“两个规划”中人口计生部门承担的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有关任务的进展情况。
4.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规划的有关目标、任务提出完善的***策建议。
(三)重点专题评估。
1.全国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育水平专题评估(由发展规划司牵头);
2.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题评估(由***策法规司牵头);
3.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专题评估(由宣传教育司牵头);
4.全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和优质服务专题评估(由科学技术司牵头);
5.人口分布专题评估(由发展规划司牵头)。
(四)重点工程项目进展评估。
1.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评估(由办公厅牵头);
2.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评估(由财务司、科学技术司牵头);
3.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项目评估(含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新农村新家庭建设项目,由宣传教育司牵头);4.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培训评估(由人事司牵头);
5.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策体系建设评估(由***策法规司和财务司牵头);
6.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评估(由发展规划司牵头);
7.人口和计划生育国际合作项目评估(由国际合作司牵头)。四、评估步骤
本次调查评估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8年4月~5月)。
主要任务是:国家人口计生委制定并下发全国“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和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方案;明确有关各方的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召开专门会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期评估工作作出部署;组织有关培训;制定国家人口计生委抽样调查、重点评估方案和督查方案。
(二)各地自评估阶段(6月~8月)。
主要任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根据国家方案的要求,研究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施方案,确定调点,拟订具体的调查和评估活动计划;组织有关培训,统一认识,明确任务;结合当地实际,设计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和评估中需要的各种调查提纲和问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组织对所辖的地级、县级进行评估性调查。
(三)综合调查评估阶段(9月)。
主要任务是: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对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评估、中期评估督查工作(含委机关相关单位组织的重点专题评估以及重点工程评估,优质服务先进单位验收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将收集取得的各项数据和调查、座谈结果进行汇总,运用综合评估方式对“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作出评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依据调查评估结果,按要求起草本省“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
(四)总结阶段(10月~11月)。
主要任务是:国家人口计生委依据120个监测点数据、重点地区抽样调查结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生委自评估报告、各重点专题评估报告、各重点工程评估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并形成全国中期评估报告和重点调查地区的中期评估报告。召开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十一五”规划后半期的实施工作;全国中期评估报告和部分省的中期评估报告以适当方式报送***,并以通报的形式在内部刊物或公开媒体上。
五、评估的组织与实施
(一)总体安排。
根据全委的统筹安排,各专题评估由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并起草评估报告,总体评估报告由发展规划司牵头、各专题评估的骨干人员共同参与起草。总体评估、专题评估方案、评估报告报委主任会审议通过。发展规划司负责中期评估总体协调工作。*8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所有检查、评比、评估工作都统一纳入“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中进行,由驻委纪检组监察局监督落实。各地也要比照执行,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二)评估组的基本任务和地区分配基本方案。
五年级调查报告例8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电力安全事故,是指电力生产或者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或者影响电力正常供应的事故(包括热电厂发生的影响热力正常供应的事故)。
第三条 根据电力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或者影响电力(热力)正常供应的程度,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由本条例附表列示。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的部分项目需要调整的,由***电力监管机构提出方案,报***批准。
由***的或者通过单一输电线路与外省连接的省级电网供电的省级人民***府所在地城市,以及由单一输电线路或者单一变电站供电的其他设区的市、县级市,其电网减供负荷或者造成供电用户停电的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由***电力监管机构另行制定,报***批准。
第四条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加强电力安全监督管理,依法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的各项制度,组织或者参与事故的调查处理。
***电力监管机构、***能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地方人民***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组织、协调、参与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五条 电力企业、电力用户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电力安全管理规定,落实事故预防措施,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有关部门确定的重要电力用户,应当按照***电力监管机构的规定配置自备应急电源,并加强安全使用管理。
第六条 事故发生后,电力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准确报告事故情况,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防止事故扩大,减轻事故损害。电力企业应当尽快恢复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热力)正常供应。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应急处置和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八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发电厂、变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电力调度机构值班人员或者本企业现场负责人报告。有关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上一级电力调度机构和本企业负责人报告。本企业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电力监管机构设在当地的派出机构(以下称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县级以上人民***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热电厂事故影响热力正常供应的,还应当向供热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涉及水电厂(站)大坝安全的,还应当同时向有管辖权的水行***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报告。
电力企业及其有关人员不得迟报、漏报或者瞒报、谎报事故情况。
第九条 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向***电力监管机构报告;事故造成供电用户停电的,应当同时通报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
对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电力监管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并通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能源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
第十条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区域)以及事故发生单位;
(二)已知的电力设备、设施损坏情况,停运的发电(供热)机组数量、电网减供负荷或者发电厂减少出力的数值、停电(停热)范围;
(三)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四)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电网运行方式、发电机组运行状况以及事故控制情况;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一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工作日志、工作票、操作票等相关材料,及时保存故障录波***、电力调度数据、发电机组运行数据和输变电设备运行数据等相关资料,并在事故调查组成立后将相关材料、资料移交事故调查组。
因抢救人员或者采取恢复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等紧急措施,需要改变事故现场、移动电力设备的,应当作出标记、绘制现场简***,妥善保存重要痕迹、物证,并作出书面记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不得伪造、隐匿或者毁灭相关证据。
第三章 事故应急处置
第十二条 ***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编制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报***批准。
有关地方人民***府应当依照法律、行***法规和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制定本行***区域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应急处置的各项措施,以及人员、资金、物资、技术等应急保障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三条 电力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企业事故应急预案。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指导电力企业加强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第十四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电力企业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置措施,控制事故范围,防止发生电网系统性崩溃和瓦解;事故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发电厂、变电站运行值班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立即采取停运发电机组和输变电设备等紧急处置措施。
事故造成电力设备、设施损坏的,有关电力企业应当立即组织抢修。
第十五条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电力调度机构可以开启或者关停发电机组、调整发电机组有功和无功负荷、调整电网运行方式、调整供电调度计划等电力调度命令,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应当执行。
事故可能导致破坏电力系统稳定和电网大面积停电的,电力调度机构有权决定采取拉限负荷、解列电网、解列发电机组等必要措施。
第十六条 事故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的,***电力监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有关地方人民***府、电力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尽快恢复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防止各种次生灾害的发生。
第十七条 事故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的,有关地方人民***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开展下列应急处置工作:
(一)加强对停电地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点单位的安全保卫,防范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二)及时排除因停电发生的各种险情;
(三)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者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困人员的,及时组织实施救治、转移、安置工作;
(四)加强停电地区道路交通指
挥和疏导,做好铁路、民航运输以及通信保障工作;
(五)组织应急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用,保证电网恢复运行所需物资和居民基本生活资料的供给。
第十八条 事故造成重要电力用户供电中断的,重要电力用户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迅速启动自备应急电源;启动自备应急电源无效的,电网企业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援。
事故造成地铁、机场、高层建筑、商场、影剧院、体育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停电的,应当迅速启用应急照明,组织人员有序疏散。
第十九条 恢复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应当优先保证重要电厂厂用电源、重要输变电设备、电力主干网架的恢复,优先恢复重要电力用户、重要城市、重点地区的电力供应。
第二十条 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或者电力监管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有关事故影响范围、处置工作进度、预计恢复供电时间等信息。
第四章 事故调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 特别重大事故由***或者***授权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事故由***电力监管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电力监管机构认为必要的,可以组织事故调查组对较大事故进行调查。
未造成供电用户停电的一般事故,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电力监管机构、有关地方人民***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派人组成;有关人员涉嫌失职、渎职或者涉嫌犯罪的,应当邀请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根据事故调查工作的需要,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调查。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指定。
第二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事故调查,并在下列期限内向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一)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的调查期限为60日;特殊情况下,经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60日。
(二)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的调查期限为45日;特殊情况下,经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45日。
事故调查期限自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四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和事故发生经过;
(二)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事故对电网运行、电力(热力)正常供应的影响情况;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四)事故应急处置和恢复电力生产、电网运行的情况;
(五)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和技术分析报告。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字。
第二十五条 事故调查报告报经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同意,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委托事故发生单位调查的一般事故,事故调查报告应当报经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同意。
有关机关应当依法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处分。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 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电力监管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落实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发生事故的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电力监管机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第二十八条 发生事故的电力企业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_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其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第二十九条 电力企业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规定受到撤职处分或者刑事处罚的,自受处分之日或者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第三十二条 电力监管机构、有关地方人民***府以及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漏报或者瞒报、谎报事故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第三十三条 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二)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发生本条例规定的事故,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依照本条例确定的事故等级与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确定的事故等级不相同的,按事故等级较高者确定事故等级,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调查处理;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构成《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的重大事故或者特别重大事故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调查处理。
电力生产或者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发电设备或者输变电设备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未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及电力正常供应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组成事故调查组对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五年级调查报告例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受理对***员、***组织的检举、控告和***员、***组织的申诉,是***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控告申诉工作是***的纪律检查机关贯彻执行***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维护***的纪律、促进***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障***内外群众充分行使民利,对***组织、***员特别是***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重要渠道;是纪律检查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条纪律检查机关受理检举、控告、申诉的范围是:对***员、***组织违章和其他***内法规,违的路线、方针、***策和决议,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和其他败坏***风行为的检举、控告;***员、***组织对所受***纪处分或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的申诉;其他涉及***纪***风的问题。
第四条控告申诉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执行***的基本路线,坚持从严治***方针,为***风廉***建设和维护安定团结服务,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五条控告申诉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一)按照和***策规定处理问题。
(二)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
(三)贯彻***的民主集中制。
(四)维护当事人的民利。
(五)分级负责、分工归口处理检举、控告和申诉。
(六)解决实际问题同思想教育相结合。
第六条县以上(含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应建立控告申诉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干部,设置接待群众的场所,公布有关的规章制度,为***内外群众提供检举、控告、申诉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处理检举、控告、申诉的程序和方法
第一节处理检举、控告的程序
第七条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收到对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员违犯***的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应进行初步核实,需要立案检查的,报中央委员会批准。中央以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收到对上述成员的检举、控告,应及时报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八条中央以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收到对同级***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成员违犯***的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应进行初步核实,需要立案检查的,报同级***的委员会批准;涉及常务委员的,经报告同级***的委员会后报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
第九条对第七、第八条所列范围以外的***员干部违犯***的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属于哪一级***的委员会管理的***员干部的问题,就由哪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调查处理。重要的问题,应向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认为需要时可以直接调查处理。
第十条对一般***员的检举、控告,由该***员所在的***组织调查处理;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认为需要时可以直接调查处理。
第十一条中央以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收到对同级***的委员会的检举、控告,必须报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处理。
第十二条对***员、***组织的检举、控告,需要立案检查的,按照***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的有关规定办理。不需立案而被检举、控告人确有缺点、错误的,可由承办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组织责成被检举、控告人作出检讨或说明,或通过***内生活进行批评教育。
第十三条对检举、控告的问题作出处理后,由承办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组织将处理结果告知检举、控告人,听取其意见。匿名检举的问题,必要时可在适当范围内公布调查处理的结果。
第二节处理申诉的程序
第十四条***员、***组织对所受***纪处分不服的申诉,由批准处分的***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承办。原批准处分的***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已经撤销的,由申诉人现在的相当于原批准处分的一级***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承办。
***员、***组织对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的申诉,由作出处理决定的纪律检查机关承办。
第十五条对***员、***组织的申诉,需要复议、复查的,按照***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办理。不需要复议、复查的,由承办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组织对申诉人说明理由,做好工作。
第十六条经过复议、复查,如果原结论或处理决定是正确的,应作出维持原结论或处理的决定,并报原批准的***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结案;需要改变原结论或处理决定的,应作出新的处理决定,并经原批准的***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执行。如果复议、复查结论和决定是由原批准的***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的,则不必办理上述批准手续。
第十七条对***员、***组织的申诉,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认为需要时可以直接复议、复查,也可以责成有关的***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复议、复查。
第十八条对申诉的问题复议、复查后,由承办的***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将处理意见或复议、复查结论同申诉人见面,听取其意见。复议、复查的结论和决定,应交给申诉人一份。
第十九条申诉人如果对复议、复查结论仍然不服,由批准的***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将申诉人的意见及复议、复查的结论和有关材料,一并报上一级***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审查决定。
第三节处理检举、控告和申诉的基本方法
第二十条对检举、控告、申诉中的重要情况和问题,可采取适当的书面形式,及时向***的有关领导机关、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反映。
第二十一条对本级***的委员会管理的***员干部的检举、控告和本级***的委员会管理的***员干部的申诉,分别由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案件检查部门和案件审理部门办理。重要的可由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批示办理。
第二十二条涉及下级***的委员会管理的***员干部和一般***员的检举、控告、申诉,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转交下级相应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组织办理。重要的可函交下级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组织调查处理,有的可责成其报告调查处理的结果。
第二十三条对转交下级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组织办理的检举、控告和申诉,交办的纪律检查机关可采取检查、催办、参与调查、参与研究处理意见等方法,促使问题及时、正确地得到处理。
第二十四条对匿名的检举材料,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慎重处理;没有具体事实的,可不予置理;反映情节轻微的一般问题的,可将问题摘抄给被检举人,责成其作出检讨或说明;反映重要问题的,可先进行初步核实,再确定处理办法;内容***的,可交***门处理。
第三章受理机关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第二十五条在控告申诉工作中,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责任是:按照规定的范围受理检举、控告和申诉,从中了解***风***纪情况和违纪案件线索;直接办理或向下级纪律检查机关和有关***组织交办检举、控告和申诉;指导和协助下级纪律检查机关做好控告申诉工作。
第二十六条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控告申诉工作部门承担处理检举、控告和申诉的日常工作,遵照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和有关规章制度,履行下列职责:
(一)通过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受理检举、控告和申诉;
(二)向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反映检举、控告和申诉的情况和问题;
(三)承办上级和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交办的检举、控告、申诉和其他事项;
(四)向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关部门移送或向下级纪律检查机关、有关***组织交办检举、控告和申诉,向有关部门转办不属于纪律检查机关职责范围的问题;
(五)调查研究控告申诉工作情况,拟订控告申诉工作的规章制度,对下级纪律检查机关的控告申诉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六)协调处理问题,疏导上访群众,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二十七条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对受理的检举、控告和申诉,应及时办理,不得延误。对应由上级处理的问题,应迅速报告上级处理;对应由本级处理的问题,本级有关领导或有关部门应及时处理;对应由下级处理的问题,应迅速转交下级处理。
第二十八条对于上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求报告调查处理结果的检举、控告、申诉案件,承办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有关***组织一般应在三个月内报告结果;不能如期报告时,要说明理由和办理情况。对于没有要求报告结果的检举、控告、申诉,也应及时调查处理,不得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
第二十九条向上级纪律检查机关报告检举、控告和申诉案件的处理结果,应当材料齐全。
报告检举、控告案件处理结果的必备材料是:
(一)调查报告和处理结论。
(二)检举、控告人和被检举、控告人对调查处理的意见。在检举、控告人或被检举、控告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应附有承办单位对其不同意见的说明。
(三)被检举、控告人有错误,组织上已令其检讨或给予组织处理的,应附有本人检讨或处理决定。
(四)呈报机关的审查意见。
报告申诉案件处理结果的必备材料是:
(一)原处理决定、复议结论或复查报告及结论。
(二)申诉人对复议、复查结论的意见。在申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应附有承办单位对其不同意见的说明。
(三)呈报机关的审查意见。
第三十条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或有关***组织上报的调查处理结果审核后,对处理正确的要及时结案;对处理不当的,要及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上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如果在重要问题上有不同意见,由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如果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处理确有错误又坚持不改的,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改变下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案件所作的决定。
第三十一条对检举、控告和申诉调查处理完毕后,承办单位、交办单位应按档案工作的规定,及时立卷归档。
第三十二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对检举、控告人及检举、控告内容,应当保密。不准将检举、控告材料转给被检举、控告人;不得对检举、控告、申诉人歧视、刁难、压制。对打击报复检举、控告、申诉人的,必须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三十三条对如实检举、报告或反映情况的,应予以支持、鼓励。对检举、控告不完全属实的,除对不属实的部分予以解释说明外,对属实的部分应予以处理。对检举、控告不实的,必须分清是错告还是诬告:如属错告,应在一定范围内澄清是非,消除对被错告者造成的影响,并教育错告者;如属诬告,必须对诬告者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三十四条认定诬告,必须经过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五条对于***员、***组织对***纪处分或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的申诉,必须按照全错全纠、部分错部分纠、不错不纠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处理。凡属冤假错案,不管是哪一级组织、哪一个领导人定的和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纠正。
第三十六条发现***的组织或负责人对***员或***组织的申诉不认真复议、复查和对冤假错案坚持不纠,对受理的检举、控告不负责任,无故拖延不办,或为违纪者说情、开脱,予以包庇的,都要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必须追究责任。
第三十七条对检举、控告、申诉的问题已经得到正确处理,当事人仍无理纠缠,影响工作秩序的,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对不听劝告、屡教不改的,可请***门协助处理。
第三十八条受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坚持原则、执行***策、秉公执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接受***内外群众的监督。
第三十九条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对重要的检举、控告、申诉,应亲自阅批、接谈,进行处理;要支持承办人员履行职责,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四章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十条检举、控告、申诉人在检举、控告、申诉活动中有下列权利:
(一)对***员、***组织违法乱纪的行为有权提出检举、控告。
(二)***员对所受***纪处分或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有权提出申诉,要求复议、复查。
(三)提出检举、控告、申诉后,在一定期限内得不到答复时,有权向受理机关提出询问,要求给予负责的答复。
(四)有权要求与检举、控告、申诉案情有关或有牵连的承办人员回避。
(五)对受理机关及承办人员的失职行为和其他违纪行为有权提出检举、控告。
(六)因进行检举、控告、申诉,其合法权利受到威胁或侵害时,有权要求受理机关给予保护。
第四十一条检举、控告、申诉人在检举、控告、申诉活动中,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对所检举、控告、申诉的事实的真实性负责。接受调查、询问时,应如实提供情况和证据。如有诬陷、制造假证行为,须承担纪律责任。
(二)遵守***的纪律和控告申诉工作的有关规定,维护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如有违犯,须接受教育、劝告,直至承担纪律责任。
(三)接受***组织的正确处理意见,不得提出、制度、***策规定以外的要求。
第四十二条被检举、控告人在***组织处理对他的检举、控告过程中有下列权利:
(一)对被检举、控告的问题有权进行说明解释。
(二)基层***组织讨论决定对他的***纪处分或其他处理时,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
(三)有权要求***组织将调查处理结论同本人见面。
(四)对***组织认定本人所犯错误的事实、性质和所作处理决定有不同意见时,有权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申诉。
(五)对受理机关及承办人员的失职行为和其他违纪行为有权提出检举、控告。
(六)当合法权利受到威胁或侵害时,有权要求受理机关给予保护。
第四十三条被检举、控告人在***组织处理对他的检举、控告过程中,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配合***组织查清被检举、控告的问题,如实提供情况和证人,接受检查和询问,主动交代问题。如有隐瞒、诬陷、抗拒等行为,须承担纪律责任。
(二)对所犯错误,必须正确对待,认真检讨,接受处理,不得违反组织决定。
(三)尊重检举、控告人和承办人员的权利和职责,如有利用职权打击报复检举、控告人和承办人员的行为,须承担纪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本条例是***内处理检举、控告、申诉的规则,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和***组织必须严格执行。
第四十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本条例的细则或具体规定,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备案。
五年级调查报告例10
——调查报告副标题(小二号黑体)
作者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定教师
姓名
班级
学号
社会实践内容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调查报告标题(黑体/三号字)
——调查报告副标题(黑体/小三号字)
注意:
1.打印装订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需按统一格式用a4纸打印,页码居中,左侧装订。
2.正文文字
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3.正文文中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