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论文

留守儿童论文第1篇

概念是由各种感性经验组合而成的认知体系和思维形式,并反映着事物类的一种本质属性,因此在给某一事物正式下定义前,必须找出与之相关的各种经验。我国最早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出国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后来随着“民工潮”的不断涌现,才逐步将由此造成留在原籍的儿童称之为留守儿童。1994年,上官子木在《神州学人》上首次提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当时只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没上升至学术层面,直至2001年起,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才可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研究。当留守儿童引起学术界深入研究时,学者们首先须对其作出严格的界定,而且为了保证概念的权威性,还须确定3个基本要素:外出父母的数量,父母外出的时间跨度,以及儿童的年龄界定。围绕着这一原则,学者们给出了留守儿童的详细定义,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并且外出时间在半年或以上的15周岁之内的儿童。客观而言,上述的界定虽然解读出了留守儿童类的本质属性,但是稍显笼统,造成了一定的歧义。在留守儿童产生的3个“资格条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和“儿童年龄”都已达成了共识,而唯一存在争论的即是“儿童留守的时间跨度”。在我国人口普查中,对流动人口的界定通常是以半年为参考跨度,为此,将儿童的最短留守期限划定在半年或以上是有现实依据的。如上所述,笔者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由其父母单方、他人、抑或自我监护,并且“亲子分离”时间跨度超过半年的15周岁及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和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在此,笔者并未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延长至18周岁(国际标准),是出于我国农村地区教育现状的考虑。从受教育的年龄段来看,15周岁之后的儿童大多已进入到高中阶段,而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离家又相对较远,因此出现“亲子分离”并不足为奇。同时,一般高中阶段孩子的***性要强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即使远离父母,也不会对其造成多大的影响,鉴于此,他们已经不同于弱势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了。另外,倘若他们没有继续读书,可能会外出学习技术或从事***劳动,因而这种状态下的“亲子分离”与留守儿童式的有着质性的区别,我们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划归到留守儿童的范畴。事实上,作为尚不能离开父母而***的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应该是未成年人,即处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应该是15周岁以下的儿童。总之,本文的界定涵盖了儿童所在的区域,留守状态,监护类型以及年龄范围,而且也充分考虑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域性特征。因此,这一界定可以成为研究该群体的重要理论支撑。

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原因的理性思考

1.社会转型: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动因

当今中国大陆,任何制度性、结构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都离不开对社会转型的分析,〔1〕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首先将视角聚焦于“社会转型”这个重要的时代背景。“社会转型”,源自于西方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主张从传统向现代进化的社会发展观,如,大卫•哈利生即多次运用“社会转型”一词来论及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及过程。〔2〕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转型”开始被引入我国社会学界,并逐渐发展为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变迁的理论范式。〔3〕同时,我国社会也开始处于转型之中,社会形态从封闭、半封闭性状体向开放性状体转型,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转型,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转变,进而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交织在一起。对此,目前国内学界公认为,社会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纵深性的变化。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即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开始出现少量的剩余劳动力。不过,这一时期,国家主要的经济运行模式仍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主,兼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因此,城乡人口流动还未完全放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就业渠道的多元化趋势,国家开始尝试解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策的限制,准许农民进城务工,如当年颁布的中央“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策》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策支持,于是便出现了初次“民工潮”。此后,各地民工潮不断涌现,而农村从事非农劳动的人数也随之增长,至1990年,农村中从事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的比例达1∶3.93。可见,短短5年内农村转移剩余劳动数量不断增加,而城镇吸纳的农村人口规模也相应扩大。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而成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至此,农村人口才可以自由、频繁地流动。事实上,农民进城务工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升农民增收,而且城市也可以借此吸收农村廉价劳动力,解决自身发展的用工问题,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当然,民工潮的出现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远走城市后,迫于经济、教育、工作等弱势因素,多数人选择将子女留在原籍所在地,于是产生了“早期的留守儿童”。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理论是“一步转移理论”,即农村人口在向城市转移时即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永久性迁移,〔4〕这种状况下的农民被称之为失地农民。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城市化进程也开始起步,并且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城市化的发展程度与土地的需求规模成正比例的关系,换言之,城市化程度越高,需求的土地就越多,为此,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快速征地的时期,失地农民、留守儿童也相继集中出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计算得出,2000~2007年间,全国耕地面积持续减低,8年内共减少了0.43亿亩。依照传统惯例,人均占地低于0.7亩,每征用1亩耕地即产生0.35个留守儿童,据此推算,2000年以来,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人数约为2127万。同时,根据有关部门估算,预计未来10年将继续征用0.6亿亩左右的耕地,若按农民人均占1亩耕地的比例计算,即意味着至2020年,全国将新增约1470万留守子女。再加上2000年前所产生的留守儿童人数,预计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将高达7500万左右。概言之,我国近十年出现的人口流动是伴随城市化而发生的,而这种由农村到城镇的单向迁移,则造就出失地农民和特定的“时代孤儿”——留守儿童。事实上,失地后的农民往往选择外出谋生,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和脱贫致富,当然也是出于对子女未来成长的考虑,期盼能为其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条件。总之,我国当前流动人口已累计达2亿左右,并且正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从年龄结构角度看,流动人口是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这就决定了其子女基本未成年,而这些孩子被留在原籍,被祖辈、亲朋好友所代养,自然变成了留守儿童。依目前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的规模非但不会缩小,还会进一步扩大,面对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2.制度设计之缺陷: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深层根源

自古以来,“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5〕建国后,我国长期施行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最终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分治格局。具体而言:我国城乡实行着两种***并存的户籍制度,即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国家根据户籍性质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两类人群,并以此来进行管理和资源分配,所以城乡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同时,资源配置过程中“城市优先”的战略影响至今,这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权益、社会保障方面存在重大差别,进而扩大了城乡之间差距,而反过来则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矛盾。现展经济学理论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一种制度性产物,即在特定的***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下所形成的特殊社会形态。客观上,在城乡分而治之的管理制度下,二元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颇多,如扩大了城乡差距,破坏了社会公平,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社会身份等等。面对这些消极问题,***府也多次尝试破除城乡壁垒之举,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分割局面出现了局部性的松动,但整体而言,城乡二元结构的种种现象仍充斥着整个社会,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进一步突出的趋势。以城乡收入为研究指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渐增多,但两者的收入差距却进一步拉大,由此反映了二元结构的矛盾随之扩大化。〔6〕根据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中3个假设前提之一的“工资水平”分析(如***1所示),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各项指标的差距却逐渐拉大。首先,从纯收入增长幅度方面看,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递增幅度分别为1294.1元与393.7元,即城镇人均纯收入的增幅是农村的3.29倍,考虑到2000年的基础别,两者之间的纯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其次,从纯收入绝对数之比的指标看,2000年城乡居民纯收入的比例为2.79∶1,到2011年两者的比例增至3.12∶1,由此反应城镇居民的绝对纯收入数仍高于农村。最后,在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来分析,尽管两者的系数都呈递减态势,但是农村的系数仍高于城镇。2000~2011年间,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0.371,而农村的则高达0.445,农村平均高于城镇7.4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以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划分标准,0.4~0.5为小康、0.3~0.4属于相对富裕,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为小康,而城镇的则为相对富裕。通过以上各项指标的对比发现,新世纪以来虽然农村发展加快,但“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仍未得以转变,其结果是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而其居民的收入水平,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也随之扩大了。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移居城镇,但是由于身份的差别,直接造成了其不能平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在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权利,所以城乡之间“二元型”的特征依然明显。客观而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最根本的壁垒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过去该制度一直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而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时至今日,城市化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突破,而当前的户籍管理制度较计划经济时期也略有所松动,因此,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渐趋于正常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根基依旧存在,农民虽然能自由进城务工,不过其实际的社会身份并未发生改变,即没有城镇居民的身份。为此,不仅他们自己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等同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福利,而且其子女也难以获取相应的教育保障。进而言之,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地方负责的义务教育财***体制使流动儿童无法获取公平的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难以进入城市公办学校读书;而另一方面,父母则无法承担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加之后续非义务教育的升学压力,他们往往不会将子女长期带至身边给予照顾和教育。鉴于此,在制度和经济的双重困境下,他们唯有将子女留在原籍所在地的农村,请人代为监管,由此造成了亲子分离的局面。此时,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便产生了。西方社会排斥理论认为,弱势人群不仅在就业中受到排斥,而且在社会保障领域里也会受到排斥。〔7〕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的特殊现象,户籍的壁垒不仅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保障体系之外,而且其子女也必将随之一起被排斥在外。作为制度性的“孤儿”,留守儿童只能无奈地承受亲子分离的痛楚,在故乡默默思念着自己的父母,对此,制度设计之缺陷何时才能终结,我们将拭目以待。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范畴”划分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留守”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的一方外出务工而导致“亲子分离”的一种现实状态。在“亲子分离”的具体现状中,笔者将儿童视为考量主体,围绕“留守”范畴展开详细的内涵与外延之分。

1.留守与非留守

在研究留守儿童时,必须充分考虑一个与其相对应的概念——非留守儿童。相对于留守儿童而言,非留守儿童,即是父母双方均没有外出,能够长期跟随父母亲生活在一起,且保持“亲子团聚”的儿童。在任何关于群体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选择某一相对的参照物,将研究对象与之进行比较,以借助于参照物的功效来突出研究对象的特性。客观而言,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时,农村非留守儿童一直是我们无法回绕的对象,只有详细比较两大群体之间的异同,才能更有效地把握留守儿童内涵的某些特性。与此同时,由于两类儿童群体都生活在农村,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共性的因素,倘若研究遇阻不前时,笔者也可以尝试将农村儿童之间的共性与留守实际相结合,从中演绎出留守儿童道德情感方面的某些特性。

2.农村留守与城镇留守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些学者简单地将留守儿童等同于农村留守儿童。其实,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并非同一个概念,而持“等同观点”的学者通常忽视了儿童户籍或区域的因素,其研究成果有以偏概全之嫌。依据籍贯或来源区域划分,留守儿童有农村与城市之别,而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可以分别作为不同的群体加以研究。当前,城镇“留守儿童”数量约占全部留守儿童的13.5%(周福林,2006),显然,劳动力转移和留守儿童并非农村特有的社会现象,许多城镇地区亦存在大量类似于“异地转移形式”的外出务工居民,因而其子女也可以被称为“留守儿童”。相对于农民工而言,城镇外出务工的居民不仅在社会福利、子女受教育、劳动条件、薪酬等方面能获得基本的保障,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鉴于此,他们的子女也可以随自己享受一般市民的待遇。可见,既然城镇外出居民的子女能够平等享受普通市民的“殊荣”,那么,他们自然就被排除于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之外。同时,由于城镇留守儿童的规模和影响度远不及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所以他们不仅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反而易变成学术界研究的“盲点”,但是我们并不能以此来否定其客观存在性。

3.单独留守与单亲留守

一般意义上,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作为一个以团体形式而存在的社会单位,家庭“亲子分离”意味着“家庭聚集”功能的某种缺失,而留守儿童则是“家庭聚集”功能缺失的直接衍生物。从父母外出的数量而言,笔者将留守儿童分为单独留守与单亲留守。单独留守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亲子之间完全处于异地相隔的状态;而单亲留守则是指,父母中只有一方外出务工,留下一方兼担双亲的角色,并履行监护子女的职责,也有学者称之为“半留守”。其实,单独留守与单亲留守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无论是选择何种留守方式,其家庭结构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换言之,家庭结构的残缺以及父母监护责任的缺位,对于留守在家子女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都是一种“折磨”,可见,“亲子分离”是家庭结构变化的一种典型负面功能。〔8〕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承担的教育责任不尽相同,缺失了任何一方的教育都会导致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

4.短期留守与长期留守

留守儿童论文第2篇

1生活方面在生活上

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吃饭和穿衣问题。在单亲监护中,因为父亲或者母亲担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良好,而且由于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务工,家庭经济收入也有了相应的改观,上辈监护和单亲监护类似。在隔代监护中,由于有些老人的过度节俭,饮食方面一般比较单一,认为孩子能吃饱肚子不挨饿就行,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厌食情况。在穿衣方面,留守儿童的衣服基本上是监护人购买或者由外出父母回家时从外地带回来,更新速度慢,不能根据天气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同辈监护中,监护人因本身属于未成年人,不具有监护人的资格和能力,在这种监护下,留守儿童的生活难以得到基本保障。

2学习方面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大部分留守儿童处在青少年阶段,缺乏自控能力,需要家长对其学习进行监督。二是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导致成绩下滑。在单亲监护中,父母本身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仍然停留于打骂和说教上。再者,有的家长向留守子女灌输读书无用论思想,这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目标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隔代监护人大部分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有些年事已高,基本上没有能力去关心和指导孩子的学习。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这些孩子大多由隔代亲属抚养,年龄悬殊,在心理上存在代沟。

3心理方面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失衡,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产生焦虑与自卑感。心理学研究显示,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时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同龄伙伴之间的相处时间及关系会增强,但是大多数的孩子还是会比较恋家,依赖父母,父母依旧是孩子感情与知识的主要来源。而随着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易产生失落感,其他被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关注,使其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容易形成内向、懦弱的性格,再加上被教师忽略而产生自卑、冷漠等心理上的问题。第二,情绪波动大,叛逆倾向严重。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监护人足够的关注和沟通,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监护人、教师发生矛盾。有一些留守儿童调皮好动、行为大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而将自己委托给别人照顾的行为不理解,产生仇恨的心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与父母产生了隔膜。

4安全方面由于监护不到位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尤其突出。大部分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对显性和隐性安全隐患识别能力有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留守儿童成为人贩子实施贩卖人口的主要目标。二是留守儿童生病或发生意外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影响健康。关于此类问题,各大新闻媒体都有过报道,从广西的“鞭炮作坊爆炸案”到“留守儿童五人溺水身亡”,再到甘肃“留守儿童被案”,这一连串的案件发人深省,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例如,湖北省阳新县一名7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该男孩得了疥疮,用脏手抓挠痛痒处,伤口感染演变成严重败血症,最终导致死亡。2013年1月20日江西鄱阳县响水滩乡一老人因疏忽造成三个孙子溺水身亡,老人的儿子竟要与他断绝关系。由于家庭监护的缺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形势严峻。

二留守儿童监护问题解决对策分析

1根本性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是由中国“三农”问题衍生出来的。追根溯源,它是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户籍制度的产物。要从根源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就必须彻底改革二元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首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府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对于外出务工返乡的人员,***府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创业,由此创造更多的岗位,使农村劳动力不再大规模外流,这是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有效办法。其次,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国家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人口可以在城乡范围内自由发展和流动,打破城镇公立中小学户籍制度的入学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够进入公立中小学,享受义务教育的公平机会。***府应该将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入学教育规划放在平等地位上进行制定,确保留守儿童义务教育被纳入到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最终使农村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上学没有户籍壁垒,从而彻底减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使孩子们获得更健康的发展。

2阶段性策略

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产生,既是制度层面的间接影响,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家庭、监护人、学校等方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解决好留守儿童监护存在的问题。第一,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家庭功能的发挥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狭隘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确保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要注意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交流时间、内容等。在沟通时间上,最好不要相隔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联系,熟悉孩子的情况。第二,监护人树立角色意识。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生活的时间较长,他们的言语行为对留守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监护人不仅要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更应该考虑他们的教育环境和家庭心理氛围,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的家庭结构。对他们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骄纵溺爱,做到严与爱相结合,宽与松相结合,由“监护人”的角色向“监护人”转变。第三,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府和教育行***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建设的投入,加强寄宿学校建设。其次,学校应该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制定系统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和操作性强的措施,建立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对学习困难、行为异常的孩子,要提供合理的帮助和引导。最后,要注意对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学习,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交流,主要研究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使留守工作具有针对性。

三结论

留守儿童论文第3篇

1.1、研究对象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及问题解决思路

1.2、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2103篇参考文献;以“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116篇,对以上资料文献进行分类筛选,分析与本研究相关性较高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访谈法。对部分过年返乡的家长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走访部分农村小学了解学校的体育师资及体育器材。

(3)问卷调查法。以河南省濮阳市五个县级地区10所小学的1年级至5年级7-12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400份,采用现场发放,学生现场填报问卷,当场回收,回收有效问卷为352份,有效率为88%。

(4)数理统计法。将文献资料和回收的调查问卷相关的数据量化指标,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行为

2.1、农村留守儿童业余时间安排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单调,没有真正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可以看出来:农村留守儿童业余时间安排表得知,位居第1位的是做家务,有25.28%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做家务;19.89%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学习;14.49%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看电视;这也称得上农村孩子的“三步曲”,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中的女孩子,排在第6位的是进行体育运动,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有1-2种属于自己的体育器材,女生大部分为毽子和跳绳,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种类比较少。

2.2、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感兴趣程度

学生只有对体育运动感兴趣了,才有能有利于他们掌握一到两项的运动技能,才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显示出:有37.50%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感兴趣,这反映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也有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在调查部分学校时,发现墙壁上粘贴的课程表,其中有一栏是(体育或科学),有学生反映说都不是按照课程表执行的,其实他们几乎都不上体育课,体育课大部分被其他老师占用或者上自习,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时都是放羊式教学,女孩跳绳、跳皮筋。所以,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与体育教师也有一定的关系。

2.3、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

体育运动的态度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体育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平均每年用于体育器材支出的费用也非常的有限。可以反映出:有62.5%的家长反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运动,有88.07%的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平均每年的用于体育支出的金额为少于49元。家长既然反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那么平均每年用于体育支出的金额也越少。当问及家长为什么持反对的态度时,家长们说进行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耽误孩子的学习,这说明了62.5%的家长对于体育运动的作用了解还是甚少。

2.4、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我们普遍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单纯娱乐,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调查显示,56.25%的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强身健体、22.73%的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娱乐身心,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锻炼健身意识较强。农村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设施还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的比赛而进行体育比赛的仅占1.70%,说明了仅有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是被动的,应该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2.5、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的方式

65.91%的农村留守儿童和伙伴一起玩耍,和同伴一起玩耍有助于增进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助于他们互相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体育锻炼项目有多种了解,有助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也有27.27%的农村留守儿童是自己一个人玩耍,但是仅有6.82%的农村留儿童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这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和家人的情感交流的方式多一些,监护人可以及时的感觉到孩子的错误倾向,便于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

2.6、业余时间经常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的内容上看,男生和女生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人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体育游戏、篮球、跳绳、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毽子、其他,男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为体育游戏、跑步、篮球;女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为跳绳、毽子、体育游戏;这几个体育运动项目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太大的器材经费支出,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学校的经费不充足,受场地和器材的影响较大,绝大部分学生只有选择这种受约束力较小的体育运动项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外出务工的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联系时间间隔较长,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体育意识淡薄,经费出少;

(2)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都感兴趣,但体育教师没有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

(3)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参与体育游戏、篮球、跳绳、跑步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器材和场地匮乏,平均每周锻炼次数和每天锻炼的时间不断呈下降的趋势。

3.2、建议

(1)学校的领导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素质要全面进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2)家长要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加大对孩子体育消费的支出;

(3)体育教师对学校的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包括体育器材和体育运动项目;

留守儿童论文第4篇

1.1阅读的兴趣缺乏由于留守儿童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和生活压力,缺乏家庭的教育与培养,对阅读的兴趣缺乏,能够在业余时间来阅读的仅占9%,而业余时间用于做家务、看电视以及和伙伴玩的比率比较高,分别是21%、22%、19%。如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86%的留守儿童有时间阅读,但喜欢阅读的只有30%左右。他们对阅读的兴趣缺乏,感受不到阅读能够带来的快乐。

1.2阅读的时间少留守儿童有时间安排阅读,但是花费的阅读时间少,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坚持30分钟以上时间的只有34%,能够坚持每周3-5天业余时间阅读的留守儿童只有16%,很多业余时间都被用于其他,如做家务、看电视、玩耍,不能够合理运用时间来进行阅读,认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

1.3阅读的方法欠缺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乏照顾,在心理上缺乏引导,在学习上缺乏辅导,在业余时间上缺乏合理的安排,平时能够接触到课外书籍的儿童占38%。在阅读方法上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不知道如何来进行阅读,不知道如何选取课外书籍的儿童占73%,可以归结为留守儿童阅读方法欠缺。

1.4阅读的途径不畅由于留守儿童自身年龄的限制,照顾其生活的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低或者不是孩子的至亲,仅能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和温饱,并不会引导孩子参加业余时间的其他活动,更不会指导孩子到***书馆阅读,使他们能够获得阅读的机会非常有限,也没有其他可以阅读的途径。根据调查没有到过***书馆的留守儿童占了74%,平时接触、阅读不到课外书籍的儿童占了62%,而到***书馆阅读过的92%的儿童喜欢***书馆提供的书籍。

2留守儿童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

儿童时期是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0—3岁是养成儿童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3—6岁则是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德国促进全民阅读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到了13岁或最晚15岁,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窗户会对他永远关闭。因此在儿童的关键时期进行阅读推广,能够将儿童培养成为终身的阅读爱好者。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培养,这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对留守儿童的阅读推广具有深远意义。

3***书馆留守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根据调查,留守儿童对阅读不感兴趣,没有正确掌握阅读的方法,只是一个表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现实,让这些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阅读这一领域,也没有更多的条件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在留守儿童中进行阅读推广工作,涉及到***府、***书馆、学校和社会机构等各方力量,既需要***策保障,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书馆作为国家的一个公益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好各方机构和力量来帮助他们满足阅读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服务,一个良性的阅读生态圈才能够得以形成。

3.1以***府为主导,为留守儿童构建阅读的社会公共化空间我国2011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要求全国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书。当前,我国涌现出了大批的民间机构和民间人士进行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国家也非常重视全民阅读问题。2013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府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这一块进行相关的***策主导,***府作为阅读推广的领导者和强大后盾,有必要构建留守儿童阅读的社会公共化空间,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如: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为留守儿童阅读提供帮助和支持;每年定期向留守儿童推荐优秀出版物书目,指导他们阅读;加大公共***书馆的建设和投入,特别是儿童馆的建设必须要有专项资金和合理配置人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当前,四川省2013年通过了《四川省公共***书馆条例》,在第二章第八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人口分布状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书馆服务网络。第二章第十六条:公共***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分馆或者少年儿童阅览室(区),有条件的公共***书馆应当设置残疾人阅览室(区)或者阅览专座。

3.2以***书馆为主动力,围绕留守儿童、兴趣、方法、技能进行阅读推广工作***书馆在阅读推广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既是联络各方力量的中间纽带,同时也是阅读推广的主要动力。首先,***书馆员在留守儿童阅读推广中扮演的是其师长、朋友的角色。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让阅读推广工作融入到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从他们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行阅读推广,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书馆要制定留守儿童发展规划;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合理配置儿童馆员;制定管理制度和采取切实有效的留守儿童管理方法。其次,***书馆要围绕留守儿童这个主体采取各种方法吸引留守儿童参与到阅读中来,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如:推荐适合留守儿童阅读的新书;举办阅读方法、技能的讲座;开展阅读征文、朗诵、演讲比赛等等有益的活动;再次,***书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众的审美进化,一个良好、优雅、整洁的环境可以提升受众身心的愉悦和积极参与,因此***书馆的环境建设、内部设备设施都应该符合留守儿童的审美、需求特点,让他们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享受阅读。如:安岳县***书馆新馆于2010年投资建设,2012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471㎡,内部设备设施先进,环境幽雅,自开馆以来,举办了多次留守儿童演讲比赛、公益性讲座,吸引了大批的留守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接待儿童读者35216人次,是2011年老馆儿童读者12347人次的2.85倍,2014年上半年接待儿童读者23451人次,总体上看还有增长的趋势。

3.3以学校为主阵地,为留守儿童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营造留守儿童阅读的新机制,解决留守儿童阅读问题,必须发挥学校的优势,结合公共***书馆的阅读推广计划和工作经验,营造留守儿童和谐的阅读氛围,带动他们阅读兴趣的提升。如:***书馆应与学校合作开展和实施各种阅读计划;开办各种阅读活动,鼓励和培育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学校教师应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具体情况;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教师的素质;转变阅读教育观念,创新阅读教育内容和方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推广阅读教育。

3.4以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和学习社会机构和阅读推广人的经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自200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倡议发起全民阅读活动以来,社会机构和阅读推广人进行的阅读推广活动蓬勃发展,如“红泥巴”、“亲近母语”国家课题组、“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上师大的梅子涵、浙师大的方卫平等等。这些机构和阅读推广人在进行阅读推广时有的侧重于介绍阅读方法;有的侧重于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有的侧重于儿童文学的阅读和阅读方法;有的致力于儿童阅读的课程化。他们的阅读推广活动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书馆在开展留守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时,应以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和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开展留守儿童阅读推广工作,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到***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中来,如利用本地作家、与作家座谈的方式推介儿童文学作品;担负主动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选择正确的令留守儿童信服的理论路线,进行阅读推广工作;将精力放在留守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口号、标志、招贴画的创意设计、印刷、布展方面吸引留守儿童参与阅读活动。

4结语

留守儿童论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教育 对策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我乡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正常状态下,家庭成员以“面对面”为条件展开活动,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妈妈便有了万物。但是,留守儿童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

(1)生活质量不能保障。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并且在农忙时,老人们又忙于农活,不能够让孩子按时吃饭,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2)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有时候爷爷奶奶在前,小孩子在后丢种子,小小年龄就学着干农活。留守儿童干农活或者做家务,使得孩子过早的承担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高强度劳动,使孩子在身心上受到不小的压力。

2、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创伤严重

亲情的缺失使得孩子情感上出现创伤。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来和父母沟通交流,致使他们亲情感的缺失极为严重。而在外的父母总是感到很无奈,觉得给孩子很好的物质生活才是他们的责任,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精神的关注,人格的培育。一些老师在和孩子交流中发现,有许多孩子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陪在自己的身边,父母的陪伴比丰裕的物质更重要。长期亲情的缺失容易使孩子出现情感上的冷漠以及对物质的片面追求,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地区相应缺乏文化娱乐活动,而一些闲散人员就只有打麻将来消磨光阴,在这一环境中留守儿童容易受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再者,农村观念陈旧,迷信、家法思想依然盛行,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儿童在这一环境中受到这些陈旧观念的熏陶是极其不利于孩子思想发展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家庭的主宰,是孩子的主心骨。一般来说,父母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使他们尽可能健康成长,而且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给予子女难以替代的亲情与真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实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留守儿童往往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在城市小朋友身上,我们看到的多数是自信满满,而农村留守儿童多数很自卑,到人群中少言寡语,很容易脸红或者流泪。

教育领域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上,表现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合理上。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不力:一方面,那些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由于祖父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予以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留在家里的一方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教育态度消极。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父母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农民心中存在一种原始的观念:“只要子女身体好,健康成长,照样可以打工挣钱。”三是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不够,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漠不关心,顺其自然,这样的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家庭教育的不合理,表现在:一方面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而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了儿童的不良人格因素,具体表现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1、文明健康生活进村入户。大力宣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村入户发宣传手册,各村组大力支持,村干部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家庭。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各村整合本村资源,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及时了解关心这些留守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尤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以村委会为单位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由于祖父母文化知识有限,对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熟悉,留守儿童之家可以建立亲情视频聊天室,为留守儿童更“近”的看自己的父母提供便捷的渠道。

3、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建立文化活动广场,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让留守儿童走出家门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玩耍,畅享童年的乐趣。远离成年人不良嗜好场所,例如、网吧这些地方。

留守儿童论文第6篇

与留守儿童概念类似的研究多见于西方学者关于“寄养”、“隔代教养”、“亲戚抚养”、“非亲戚抚养”的儿童研究中(DubowitzH,FeigelmanS,ZuravinS,TepperV,DavidsonN,LichensteinR,1992;DubowitzH,SawyerRJ,1994;Tarren-SweeneyM,HazellP,2006;IngallC,2006)。Billing等对美国的一项全国性普查发现,由亲戚抚养的未成年人比由父母抚养者检测出更多的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和身体健康问题(Billing,2002)。亲戚抚养的儿童在情绪与行为问题以及学习和学校适应方面比父母抚养者的问题更多(SmithGC,PalmieriPA,2009)。非亲戚抚养的儿童比亲戚抚养者和父母抚养者更可能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HalfonN,MendoncaA,BerkowitzG,1995)。寄养条件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学业方面的问题(GarlandAF,LandsverkJL,HoughRL,Ellis-MacLeodE,1996)。然而,国外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留守儿童现象并不能等同,在西方,亲子分离的原因大多是父母在抚养功能上存在问题(身体和心理疾病、违法、物质依赖、***等)。中国的留守儿童多是由于劳动力迁移、工作或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而产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国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较高,出现了许多相关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和社会支持、社会行为、学业与校园关系、生活与家庭关系、人格等方面。这些研究基本上都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留守经历对儿童有较大负面影响。随着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并没有因此而行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为什么同样处于不利环境,有些留守儿童能发展良好,另一些却适应不良?许多研究者引入了心理弹性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二、心理弹性理论

1、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理论基于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Block在1950年提出了ego-resiliency(自我心理弹性),第一次使resiliency(心理弹性)这个概念进入心理学界的视野。而美国心理学家Rutter和Garmezy等人在21世纪70年代对resiliency(心理弹性)的关注则为以后心理弹性的广泛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直到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弹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查阅大量心理弹性的研究文献,可将其归为三类:(1)结果性定义:着重从发展结果来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个体仍能产生发展顺利、适应较好等结果的现象。(2)能力性定义:把心理弹性看成是个体的能力、品质,能让个体承受较大的破坏性环境变化,并产生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反应,更快地从消极经历中得到恢复。(3)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

2、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1)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李志凯(2009)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总量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这三方面,女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刘巧兰等(2011)也同样发现性别是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之一,留守儿童中女生心理弹性的内部特质维度高于男生。王淑芳(2010)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和年级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也有研究者认为男生心理弹性发展状况优于女生,如张胜红(2011)、蒋玉红等(2013)。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童秋萍(2009),骆鹏程(2007)。年级:王淑芳(2010)认为初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高于初三留守儿童。胡会丽(2009)发现初二的心理弹性得分在三个年级中最低,初一和初三则没有显著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童秋萍(2009),骆鹏程(2007)。父母外出情况:王淑芳(2010)认为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显著高于母亲或父母双方外出;父母外出2年以下留守儿童显著高于父母外出2年以上的;父母一周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显著高于一个月以上联系一次的。李永鑫等(2007)认为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其次为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父母在外时间的长度成反比,和与父母团聚次数成正比。其它变量:蒋玉红等(2013)认为独生子女心理弹性发展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谭水桃等(2009)研究结果与之相反。(2)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特质骆鹏程(2007),李永鑫、骆鹏程等(2009)从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儿童的人格特征差异角度也进行了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与低心理弹性留守儿童在人格的大多数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敏感性、兴奋性、忧虑性及紧张性和心理弹性呈负相关,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聪慧性、轻松性及敢为性和心理弹性呈正相关。乐观进取的人格特质(自尊)、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心理弹性重要的保护因子。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许松芽(2010)、骆鹏程(2007)的研究都认为,高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与低心理弹性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弹性。李志凯(2009),李永鑫、骆鹏程等(2009)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支持利用度的相关性最高。(4)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楚艳平等(2013)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体心理弹性程度越高,反之亦然。梁慧(2011)也认为,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内控归因及努力归因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胡会丽(2009)则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团体辅导训练,提高了预者的心理弹性。(5)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其它相关因素刘巧兰等(2011)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学业表现呈现正相关关系。唐开聪(2012)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起重要作用,正面积极的教养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弹性。王淑芳(2010)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母亲依恋、朋友依恋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以往的留守儿童研究相比,以心理弹性理论为视角的研究不再将留守儿童视为一个笼统的整体,并将其与非留守儿童对立起来,而是更重视留守儿童内部的分化,更积极地看待留守儿童的发展成长。研究重心也从纯粹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逐渐转移到挖掘和寻找影响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试***提高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减少留守给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留守儿童论文第7篇

采用自行设计的留守儿童营养与发育状况调查表,由保健医生通过入户方式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现场调查,并对234名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

1.1调查内容

一是进行留守儿童监护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监护人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以及留守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均由保健医生询问后填写。二是对234名儿童进行体检并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

1.2资料

处理全部资料均输入Epidata数据库,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调查的234名留守儿童中男童130人

女童104人,127名有营养不良与发育迟缓现象,其中52名体重低下,75名发育迟缓。5岁以下留守男童体重低下26人(占20.0%),发育迟缓37人(占28.5%);女童体重低下26人(占25.0%),发育迟缓38人(占36.5%)。

(2)留守儿童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关系

监护人中女性居多,文化程度相对低于男性,营养知识水平也较男性低

(3)经统计学分析,留守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与营养不良呈正相关

3讨论

3.1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原因分析

3.1.1监护人因素

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与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关系,并对儿童饮食行为习惯有直接影响。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越高,儿童挑食、偏食等不良行为越少。

3.1.2家庭经济因素

家庭收入水平影响儿童活动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其膳食结构发生变化,对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直接影响。

3.2加强留守儿童保健服务

3.2.1加强营养知识宣传

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入户宣讲、发放小儿膳食营养手册、定期举办营养知识讲座、广播电视教育、就诊咨询、保健服务等多种形式,普及儿童营养知识,对监护人存在的营养知识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加强营养知识科学化、系统化、日常化指导,让监护人了解如何合理安排儿童饮食种类和数量,保证膳食平衡。

3.2.2积极推广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技术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技术进入家庭是降低儿童营养不良发病率的有效措施,儿童保健工作者向监护人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调查,是有效预防、控制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措施之一。

3.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留守儿童论文

学习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在河里野钓教学反思,小学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钓鱼的启示》一文的学习目标要求非常明确: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心理

学习

高三物理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三物理论文,内容包括高中物理小论文范文大全,高一物理论文800字范文。今年***区理综的物理试题部分、总体能较好体现高考考试说明的各项基本要求;稳中有变、变化不大,其中难度较近几年有所增加,试题类型向中挡类型回笼明确;应

学习

晶莹的瞬间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晶莹的瞬间10篇,内容包括晶莹的瞬间中为什么多次写到雪,晶莹的瞬间的内容和结构。我伸出手去接雪花!一朵洁白无瑕的雪花落在了我的手上。哇!它真的宛如一朵花!一朵纯洁的花!不!它是用汉白玉精雕细琢而成的!因为它晶莹透亮、冰清玉

学习

孤单的人总说无所谓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孤单的人总说无所谓10篇,内容包括孤单的人总说无所谓的句子,孤单的人晚上总说无所谓。能够敝开我心扉让我在她怀里找到安慰孤单的人总说无所谓一直独自整理所有伤悲掩饰心中的感觉强忍眼角的泪水聚聚散散不愿说后悔我的心真

学习

火灾调查报告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火灾调查报告模板,内容包括火灾形势分析报告模板,火灾调查报告怎么写范文。一、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经现场勘验、调查取证、检测鉴定和专家论证,认定事故直接原因是荣健市场b区a栋a56号商铺西南角上方的自制冷藏室空气冷

学习

创新创业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创新创业论文,内容包括关于创新创业的的论文,创新创业论文2000字以上。2、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同样需要诸如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和保障。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

学习

护士节主持词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节主持词10篇,内容包括护士节趣味活动主持词,护士节晚会主持词。合:大家下午好!男:我是来自手术室的护士liwei。女:我是来自手术室的护士xx。首先来介绍今天来到现场的各位领导:xx主任、xx副院长、xx院长、以及中国残疾人联

学习

寝室申请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寝室申请书,内容包括大学寝室申请书范文,出寝室申请书。生活上:为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享有良好的寝室环境,与寝室所有姐妹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的场所,我们寝室全体成员决定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寝室卫生,不用说,是我们的

学习

文明倡议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倡议书,内容包括文明公约倡议书模板集锦七篇,创建文明城市倡议书合集七篇。为贯彻书记吕业升在全市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补短板促提升”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集中力量开展文明创建整治提升“四大提升工程”和“十大行

学习

拼音快速学习法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拼音快速学习法10篇,内容包括学习拼音字母一年级,拼音学习入门完整版。我们在英语词汇的听、说、读、写的活动中,眼睛在看着单词的词形、词义、词性时,头脑中应呈现出与词义相应的人、物、情景或意境等。通过耳、口、眼、脑、

学习

实习护士毕业自我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护士毕业自我总结,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个人总结实习护士,护士自我总结范文大全。八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稍纵即失,在这期间我也意识到了我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缺点,不过,我有信心一定改掉坏习惯,我会在以后的

学习

唱歌活动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唱歌活动总结,内容包括延时活动唱歌总结与反思,班级唱歌活动总结。(一)比赛前夕的准备工作:比赛活动前夕,我们都以下发宣传单的形式,让家长与孩子们了解比赛的开展形式、比赛内容及比赛时间。同时也在班级中,积极鼓励每位孩子参与

学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读地震里的父与子有感,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1000字。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只要你坚持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就像文中的这位父亲,他坚持不懈地挖着,最后,他就取得了成功,所以,无论遇到

学习

支行行长履职报告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支行行长履职报告,内容包括内勤行长履职报告,银行支行行长履职报告。2018年以来,我支行在总行***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紧紧围绕业务经营目标,全面夯实基础管理,面对环保整治、企业全面停产的市场新挑战,上下齐心协力,不

学习

高三物理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三物理论文,内容包括高中物理小论文范文大全,高一物理论文800字范文。今年***区理综的物理试题部分、总体能较好体现高考考试说明的各项基本要求;稳中有变、变化不大,其中难度较近几年有所增加,试题类型向中挡类型回笼明确;应

学习

创新创业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创新创业论文,内容包括关于创新创业的的论文,创新创业论文2000字以上。2、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同样需要诸如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和保障。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

学习

经济统计学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统计学论文,内容包括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大全,经济统计学核心论文在哪里发表。1.2教学安排不合理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

学习

烹饪艺术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烹饪艺术论文,内容包括中式烹饪技师论文,烹饪论文参考题目。采用讲、演、练、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学生由“学中练”转变为“练中学”,为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训练奠定基础。教师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讲解雕刻步骤,指导学生基

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语文教学论文,内容包括中专语文教学论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最新选题推荐。教师可以讨论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讨论式教学是在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

学习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等职业技术论文,内容包括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例6篇,职业技能小论文。(一)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使其更为科学合理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当注意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

学习

数学建模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建模论文,内容包括天气预测数学建模论文,大学生数学建模论文合集。2问题提出“问题提出”也可写作“问题重述”。是将竞赛试题所给定的问题背景和解题要求用论文书写者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在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中,这一

学习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就业成本核算论文,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论文大纲模板,责任成本核算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