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界老前辈马识途在85岁高龄时,为友***的墨竹***题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友***同志墨竹影印件,见其刚正骨立,气韵生动之姿,颇有可观,而风雨晴雪四帧尤然,如能得其真迹风竹一枝,当如读八怪。”那时友***画竹还是按教科书上的方法,用习习相传千年的行书“人”字、“个”字、“介”字、“分”字组叶法。当时,他的一个想法正在实施中,就是依据传统竹文化的内容,作一百首七言咏竹诗,画一百幅墨竹,搞一次个人画展。但当诗做到八十余首时,友***突发奇想,悟出了“草书佛字连笔组叶法”。禅宗的机缘在于“顿悟”,友***以“佛”入画,这正是他“顿悟”后的心灵之光。马老93岁高龄时,看了友***用“佛”字组叶的画作后,十分激动,为之题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艺术贵在创新,友***别出心裁,以佛入画,明心见性,难能可敬”的句子。据说,友***有一次在应天寺佛智大和尚的书画室,用“草书佛字连笔组叶法”为应天寺作画,已106岁高龄的佛智大和尚听说后,由侍者搀扶着来到画案前,站着专心看友***作画。友***不忍心,急忙搬来椅子,请他坐下,可他硬是不肯,并说:“你画的是‘佛’字竹,我岂能坐下!”他一直站着看友***把画完成。接着他提笔为友***题下了“禅境梵音”四个大字。一次偶然的机会,93岁大和尚昌臻和文殊院宗性大和尚在见了友***的“佛”字竹后,也欣然分别题下“画通禅意,竹解空心”、“叶叶明禅意,枝枝现佛身”的词句。更值得一提的是,安徽九华山百岁宫87岁妙普大和尚,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时,专程赶往银厂沟为亡灵超度。他在返回九华山途经成都时,慕名参观了由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四川省美协为友***举办的一个画展。他在近百幅“佛”字竹画前流连忘返,离开时竟然要参拜“佛”字竹画,在场的人十分动容。友***太有佛缘了,他的这一举措不是空穴来风。其实,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在初转时就与竹子结下了很深的渊源。
释迦牟尼在传教时,需要固定的场所。无疑长满青青翠竹的园林,是佛陀妙法弘传的理想地点。从此,“竹林精舍”就成了佛教寺院的代名词。
当“竹林精舍”吸引越来越多的佛教徒时,“竹林精舍”的青青翠竹,就不再是普通的植物。在每一片竹叶上,仿佛都写着“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每一竿竹子上都写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由于竹子和佛陀、寺院的渊源,十之伽蓝八九植竹,有时竹子就是佛寺的化身或代称了。有的寺院干脆以竹命名,比如昆明西北郊的筇竹寺,四川丹棱县的竹林寺,明代北京的紫竹禅院,山西五台山的竹林寺等。
唐人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十支植***:李卫公(唐***功臣李靖,封卫国公)言,山西太原童子寺中有一丛竹子,寺里和尚把它当成宝物一般看待。每天都有管事的去看看,并且报告这些竹子是不是平安。所以后人就常常用“竹报平安”来比喻平安家书;或者在新年时节,用做吉详的贺词。
据说,观音菩萨讲法的场所就在紫竹林里。有一种竹子叫罗汉竹,又名佛肚竹。传说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传为罗汉转世,圆寂后安葬在寺庙的后山上。第二年坟头上长出一根竹来,竹节既短且胖,形似挺腹凸肚的罗汉。为了纪念这位僧人,就把它叫成罗汉竹了。
竹子出现在寺庙,增添了环境的清幽、雅静,衬托了佛教建筑的肃穆庄严,还为佛教寺庙带来艺术气息。竹子使佛教建筑富于层次变化,掩映在高耸的殿宇、巍峨的宝塔之中。竹子和精美的佛教雕塑、壁画、佛像石刻相得益彰,和梵音、佛曲、缭绕的香烟水融。竹子在寺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双重滋养。
竹子心中空无,这和佛教的教义相吻合。佛教认为,参佛需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
东晋南朝之际是崇佛的历史时期,竹子作为佛教教义的象征,所谓“青青翠竹,尽为法身”,对当时的士人及社会文化生活影响甚巨。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唐之“竹溪六逸”的讲论都与禅有关。既然其集体名词前均冠以“竹”名,这无疑与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王维《竹里馆》吟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篁与明月,清冷之境;独坐与长啸,孤寂之境――尽显诗人的个性,平淡无奇中有妙手回天的大手笔,有着让人回味无穷的禅意。“忘古常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似乎有时都分不清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竹里馆》如果缺少了佛教的宗教体验,幽篁不幽,深林不深,就不会有这般迷人的美感了。
慧能《六祖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这不是在说竹子吗?
宋代梁楷的《六祖斫竹***》描绘六祖慧能斫竹的故事。慧能,俗姓卢,世居范阳,曾为樵夫,为禅宗南宗的开山祖。***中的六祖在古树衬托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竿,正砍伐枯竹。慧能不识字,并不影响他成为禅宗大师。他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他在斫竹这样的劳作中直接体验明心见性。如果过多地拘泥于经典,或许会掩盖了慧心;而一旦解脱文字和经典的迷障,云在青天水在瓶,旁敲侧击竹子也会发出清脆的梵音。
临济门下的汾阳善昭有一首《竹杖》是咏物诗中的上品:“一条青竹杖,操节无***。心空里外通,身直圆成相。渡水作良朋,登山堪倚仗。终须拨太虚,卓在高峰上。”(《汾阳录》卷下)
善昭有一天手执竹杖,对大众说,禅僧家须识得“拄杖子”,始能彻底修行,了毕参学大事,这就是将拄杖子引申为禅僧究明心性的伴侣,指示学人不仅要视拄杖子为伴侣,而且要与它融为一体,如此才是彻底的修行。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普贤、文殊菩萨的境界。凡人学禅,也能抵达这样的境界。翠竹与黄花,无不泄露天机。《华严经》曰:“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摩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摩珂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无边。”由是观之,人间草木,花花朵朵,无不是佛的使者。风吹竹动,雨滴翠竹;月照竹影,雪压翠竹。声色无边,终究是空。
不难看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竹子与佛就融为一体了,甚至直接把竹子当成佛的化身。友***以“佛”入竹不是偶然,而是佛与竹的历史渊源,在艺术上进行再创造发展的必然。于是他放弃了依据传统竹文化的内容做百首诗,画百幅墨竹***的想法,不再在自己创作的“佛”字竹画上题传统竹文化的内容,而题与佛教有关的内容了。据台湾出版的《墨竹谱》记载,元代墨竹大师吴镇曾经发明了“友字组叶法”,但没传承下来。而友***创立的“草书佛字连笔组叶法”,不单是技法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把佛与竹的渊源,以至中国传统的书法入画,融进了一个新的领域。时任四川省美协***的钱来忠在专论中称:“以佛字入画,不但丰富了墨竹造像,而且为中国墨竹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是宝贵建树的一家。”
仰惟诸佛,菩萨慈悲加持,四众弟子随喜赞襄,俾令“友***佛字竹”成为念佛之人的益友,悉皆往生安养佛刹。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四川省佛协教协会(成都)副会长,
古大慈寺方丈、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