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厌胜钱产生于汉代,是一种具有吉祥或者厌胜文字***案的,用于佩戴、赏玩、趋吉避凶的一种特殊的非流通钱币。厌胜钱这一特别的钱币门类突出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发展历程,是钱币研究和历史、民俗研究的重要补充。本文从厌胜钱的用途角度,从厌胜钱反映的吉祥文化、婚育文化、文化、民俗文化、娱乐文化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厌胜钱;吉祥;婚育;宗教;民俗;娱乐
“厌胜钱”是一种具有吉祥或者厌胜文字***案的,用于佩戴、赏玩、趋吉避凶的一种特殊的非流通钱币。厌胜钱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的著作《宣和博古***》中。《说文解字》中说:“厌,笮也,令人作压”,因此,“厌胜钱”又被称为“压胜钱”。“厌胜钱”数量庞大,种类多样,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突出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发展历程,是钱币研究和历史、民俗研究的重要补充。
厌胜钱产生于汉代,它的产生与两汉时期盛行厌胜思想与巫术有关,厌胜思想是一种试***通过诅咒巫术来制服他人的思想行为,汉武帝、王莽等古代帝王的推崇,使厌胜思想达到了高峰。同时,古人认为钱能通神,而将钱币神话,其又符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此,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形成了古代厌胜思想与钱币形式相结合的形式――厌胜钱。
早期厌胜钱从用途上主要分为撒帐、吉语和厌胜三类。后期,厌胜钱逐步又增加了宗教、娱乐、趋吉避凶、伦理教化等用途,内容涉及吉祥称颂、民俗文化、婚丧嫁娶、游戏赏玩、宗教历史、诗词歌赋等多个方面。笔者从厌胜钱的用途角度,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与论述。
一、厌胜钱与吉祥文化――吉祥类厌胜钱
吉祥类厌胜钱主要是指钱纹以吉语和吉祥***案为主要内容的厌胜钱。吉语钱又叫口彩钱,是指那些刻有吉祥祝辞的厌胜钱,以祈求吉利、平安、长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吉祥***案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民间有“***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说法,很多在当时社会流行的吉祥***纹在厌胜钱上都有体现。如八宝纹、寿桃纹、葫芦纹、萱草纹等等;很多祥禽瑞兽都被人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如龙凤、鹿、象、龟、鹤、鱼、蝙蝠等。在厌胜钱上有时吉语和吉祥***案单独使用,有时则同时出现在一枚钱上。按照钱文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祈福类
祈福类厌胜钱种类繁多,按照所祈求的内容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祈求国泰民安的。如钱文为吉语“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太平吉利”等等;其次是祈求长寿康乐的。如钱文为吉语“延龄益寿”、“长命富贵”、“富贵双全”、 “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等;再次是祈求生意兴隆的。如钱文为吉语“黄金万两”、 “日入千金”、“招财进宝”等等;也有一些吉祥类的厌胜钱不铸文字,而铸以吉祥纹饰和吉祥动物等***案。如“福禄寿喜”分别以蝙蝠、梅花鹿、寿桃、喜蛛表现、以宝瓶代表平安、以葫芦代表福禄、以牡丹代表富贵等等;还有一些钱币造型特殊的镂空钱币,以透雕的方式雕铸吉祥花草,如莲花纹等和动物***案,如麒麟、龙凤、鹿等,用以表示吉祥的寓意。
2、仕途类
在封建社会,科举是下层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阶层的重要途径,而功名利禄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仕途类的厌胜钱尤为多见。自两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此类厌胜钱。如两汉时期的半两、五铢厌胜钱,背铸“宜封子孙”、“宜官秩吉”等等;后期的文字则更加直白,如“禄位高升”、“五子登科”、“状元及第”、“万里封侯”、“一品当朝”等;还有的厌胜钱铸有“魁星点斗”、“鲤鱼跃龙门”等传说故事***案的;还有以花草、动物、器物等谐音取义的,如铸有鹭鸶、芙蓉花、芦花***案的花钱寓意“一路荣华到白头”,酒爵犀角与冠、笙、镜、笏等结合取义“加官进爵”,猴子骑马***为“马上封侯”之意等等。
二、厌胜钱与婚育文化――撒帐类厌胜钱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姻嫁娶、繁衍后嗣是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很多与婚姻、繁衍有关的厌胜钱。撒帐始汉武神所撒五色同心果,是古代婚嫁时所用的厌胜钱。根据南宋洪遵《泉志》 卷十五“撒帐钱”介绍:“旧谱曰:‘径寸,重六铢,肉好,背面皆有周郭,其形五出,穿亦随之,文曰长命守富贵;背面皆为五出文,若角线状。景龙中中宗出降睿宗女荆山公主,特铸此钱,用以撒帐。”[1]汉代厌胜钱中经常出现“长毋相忘”、“常乐未央、君宜子孙”等吉语,明代正德年间铸有正德通宝背铸龙凤***案的厌胜钱,还有钱文为“龙凤呈祥”、“夫荣子贵”、“琴瑟永谐”、“百子千孙”等有吉祥寓意的厌胜钱经常被用在婚姻嫁娶中。还有一类与婚育有关的厌胜钱是秘戏钱,这是一种表现男女的钱币。钱币一面铸有“风花雪月”、“花月宜人”等钱文,一面铸有男女合欢***,这类厌胜钱一般是用于婚嫁时赠予新人的厌胜钱。此外,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厌胜钱――男钱、女钱。在封建社会,人们有佩钱求子的习俗,以流通钱币作为厌胜钱使用,相传王莽时期铸造的布泉,妇女配之生男,因此被称为“男钱”,在杜佑所著的《通典・食货九》中说,“布泉,世谓之男钱,妇人佩之生男也”。 [2]而南朝梁武帝所铸造的五铢钱,因其轻薄弱小,被世人称之为“女钱”,妇女佩之生女。[3]据《隋书・食货志》载:“梁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内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4]
三、 厌胜钱与文化――类厌胜钱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个信仰多元化的社会,佛教、道教及儒教信仰并存。因此,不同的在厌胜钱上都有体现。
1、佛教厌胜钱
反映佛教信仰的厌胜钱钱文有佛教偈语、佛像及佛教纹饰,如供养钱。1988年春,佛教圣地五台山中顶寺发现一批“淳化元宝”金币,为宋太宗赵炅所书,比背面铸左立韦陀,右坐观音,像下莲花宝座和祥云,是宋朝皇室中顶寺的供养钱[5],到了元代,元统治者尊崇佛教,供养钱则更为盛行。此外,还有钱文为“阿弥陀佛”、“大慈观音”、“准神提咒”佛教咒语等文字的厌胜钱和莲花、罗汉等佛教纹饰、人物的厌胜钱。
2、道教厌胜钱
反映道教信仰的厌胜钱钱文有道教文字或纹饰。有钱文为道教符或咒语的符咒厌胜钱,如钱文为“雷霆号令”背面为符的、钱文为符咒“太上咒曰: 天圆地方, 六律九章, 符神到处, 万鬼灭亡。急急如律令,奉敕摄此符神灵。”等多字符咒的;有钱纹为八卦***案或卦名的;有钱纹为十二生肖***案或本命星官的;有钱纹为八仙形象或者暗八仙***案的;有钱纹为“驱鬼辟邪”、“刘海戏金蟾”、“老子授经”等人物故事***案的等等;
3、儒教厌胜钱
儒教是指儒教学派,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因此,出现了反映儒家思想的厌胜钱。反映忠孝内容的厌胜钱是这类厌胜钱的代表。如宋代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田真哭荆”厌胜钱、“周处斩蛟”故事厌胜钱等等。
四、 厌胜钱与民俗文化――趋吉避凶类厌胜钱
厌胜钱的本义就是以厌禳为目的的,因此,在厌胜钱中有多是人们用来避凶避祸的。早在两汉、新莽时期,就有钱文为 “五铢”、“大泉五十”等,背铸“龟蛇七星剑”、“北斗七星”纹等厌胜意义的纹饰;古人过节时也经常佩戴趋吉避凶的钱币,如端午节古人有佩戴“五毒钱币”的习俗,五毒钱币的钱面为“五月五日午时”,钱背则铸有五种毒物:蛇、蜘蛛、蜥蜴、老虎和蟾蜍。汉民族称其为“五毒”。在科学尚不倡明的时代,人们认为此五物对人极有害,称之为“五毒”,尽应在驱除之列。什么时间驱除最合适古人,认为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午时。只有驱除五毒,才能消除灾难、疾病、延年益寿。于是便把驱邪降幅与驱除五毒联系在一起。人们会在端午这天佩戴在身上,以示驱邪;还有一类趋吉避凶的钱币是具有镇压作用的厌胜钱,如上梁钱,明代张居正《太岳文集・杂著》记载:皇城北苑中, 有广寒殿,万历七年五月四日, 忽自倾圮, 其梁上有金钱百二十文, 盖镇物也。其文曰至元通宝[6]。还有镇库钱,是铸钱场开炉浇铸前,为进贡、纪念、厌胜而显著的特制的大钱。如“大唐镇库”、“咸丰通宝”背“大清镇库”等等。[7]
五、 厌胜钱与娱乐文化――游戏类厌胜钱
唐宋以后,厌胜钱的用途更为广泛,出现了用于游戏的厌胜钱。如盛行于两宋时期的“打马格钱”。“打马格钱”又称之为“马钱”,是在钱上或铸有马形马名,或铸有骑马将***之名等。如魏将吴起、飞黄、赤鬼等。李清照《打马***序》:“打马世有两种:一种一将十马着,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又宣和间,人取二种马参杂加减,所谓宣和马也。”翁宜泉《古泉汇考》引《事物绀珠》:“打马用铜钱或牙角为钱样,共五十四枚,上刻良马,布***四面,以骰子掷打之。”[8]还有一种游戏厌胜钱是诗钱,即钱上有诗句。如诗文为“夜月琴声书韵,春风鸟语花香”等;选仙钱作为一种博戏厌胜钱,一面有众仙绘像,一面有五言绝句一首。此外,还有一种钱称之为戏作钱,此种钱出现在清末,要借方穿孔组成句,如面文“欢乐开口笑”借用方穿孔“口”字;面文“佳五矢止”借方穿孔组成“唯吾知足”[9],非常有趣。
厌胜钱是伴随着封建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清代末期,随着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厌胜钱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最终走向了衰落。厌胜钱是我国封建文化的一朵奇葩,它见证了封建社会的兴衰,是研究古代社会民俗文化的窗口。
参考文献:
[1]朱活:《古钱小辞典》,P256,文物出版社,1995年9月
[2]转引自汤可可:《中国钱币文化》,P322,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3]朱活:《古钱小辞典》,P261,文物出版社,1995年9月
[4]魏征,令狐德:《隋书》卷二十四,P689,中华书局,1973年8月
[5]翦宁:《御书与名家书钱文考》,《荣宝斋》2005年2期
[6]转引自周克林:《试论中国古代厌胜钱币的产生与演变》,《四川金融》97第5期
[7]朱活:《古钱小辞典》,P249,文物出版社,1995年9月
[8]朱活:《古钱小辞典》,P260,文物出版社,1995年9月
[9]邱思达,《古钱百咏》,P285,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