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夏天的诗10篇

有关夏天的诗篇1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仲夏》唐·樊旬。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唐·贾龠。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夏天的诗篇2

独自坐在树下,享受夏天的滋味

在这个夏天,我们的关系又一次有了关联

树上的麻雀相对的说着,说着夏天的滋味

田里的稻香是你最熟悉的滋味

我把纸鹤折成一叠叠,把对你的爱写进诗的一页页

冰淇淋的滋味,来回在诗的每个章节

我们拉长了线,放飞了风筝,奔跑在绿色的草地

蓝色的天空,白云像你手上的棉花糖,融化在嘴里

闻着这夏天的滋味,享受着你给的安慰

回忆在一起的那些,不同四季的滋味

你对我说,有我在你身边,夏天的滋味更有感觉

享受这夏天的滋味,感受你最后的思恋

独自坐在树下,享受夏天的滋味

树上的落叶,飘落在诗篇的中间

结束诗篇。树叶成为诗的书签

我会一直陪伴在你的世界

我们的夏天,是那样的滋味

享受这夏天滋味,更舍不得你的感觉

有关夏天的诗篇3

春有和风夏有荷,秋有冬有雪,诗有着独特的魅力,我感谢诗,是它带给我绚丽的四季。

春·韵

春意悄然而至,微风抚面,佳人展眉甚美艳。溪水潺潺,引人追忆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舒展柔嫩的身体,一头秀发似天上仙女,飘逸柔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韵味,春光关不住,红杏已带着春意探出小脑袋,望着这韵味之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轮美奂,白鹭齐飞,天蓝水清鱼儿肥,一幅充满韵味的春之写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无限美好,都将春显得韵味十足。我感谢你,诗,你给我韵之春。

夏·狂

夏季徒步旅行,任酷暑着色肌肤,感谢自然为生活之笔,勾勒属于自己的美丽。“风吹一瑶池,胜过花似锦,步伐在迈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火红的荷花映衬一潭碧水,令人感受到夏独特的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人感受到夏的酣畅淋漓,这些都无不体现了夏的狂热与张扬,才有那“生如夏花之绚烂”吧!我感谢你,诗,你给我狂之夏。

秋·爽

夏悄然离开,秋风送爽。秋是愁的季节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以秋抒愁,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秋愁”吧!可我认为秋是个爽季。生活忙碌后,给自己一个理由,去感受大自然的清爽,调养生息,体验一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妙心境,准备迎接冬的到来……我感谢你,诗,你给我爽之秋。

冬·纯

有关夏天的诗篇4

写诗致谢引关注

师兄硕士毕设(毕业设计的简称)的致谢,工科男的自我修养就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在这句简介之后,便是192字的四言小诗:钟山新翠,玄武流光。六朝松下,名曰三江。梧桐巍巍,松柏苍苍。吾有良师,授业进香。师所擅者,定位导航。万里星空,尽收于囊。星罗棋布,北斗天罡

这首小诗很快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的力挺,有的拍砖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

还有的网友似乎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为什么发在征友版,难道是变相征友帖?

实习期有感而发

小杨说,师兄是个感情很内敛的人,到现在也没有女朋友,热心的他想替师兄张罗一下意中人,于是把致谢词发到征友版。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没有人联系他。

昨天,记者见到了小杨的师兄、东大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研三男生小夏。高高瘦瘦的他,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

说起这首小诗,小夏有些害羞地自嘲:说好听点我是性情中人,说难听点我就是闷骚。

XX年底,小夏到上海实习,实习期间,有时碰到难写的代码,小夏就会打电话到南京,请教师兄。电话那端,师兄会翻着书帮他逐一解决,这让他觉得很温暖。

慢慢的,小夏酝酿着打腹稿,最终写成这首小诗,同窗情谊也被他写到诗中咏叹,昨才聚首,今又别伤。情深意重,是我同窗。安危互仗,甘苦共尝。

只是为记录心情

小夏毕业那年,因为对东大很有感情,所以决定考东大的研究生。那时租了一个房子,每天挑灯夜战,就盼望着能考入东大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论文。最终,小夏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大,在致谢词中,他不忘师恩,蒙先生不弃,得入高门。

小夏对文学的爱好由来已久,平时,他喜欢看古代文学著作,也喜欢写一些小诗发在空间里,但会有人说我是在卖弄或者附庸风雅,而事实上,这只是我记录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纯粹是一种爱好。

此次致谢词的走红,也让小夏措手不及。他说,最初并不知道被发到网上了,后来看了网友留言,结果发现毁誉参半。对此,小夏说,他只是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给难忘的研究生生活做一笔记录。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2篇

写诗致谢引关注

师兄硕士毕设(毕业设计的简称)的致谢,工科男的自我修养就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在这句简介之后,便是192字的四言小诗:钟山新翠,玄武流光。六朝松下,名曰三江。梧桐巍巍,松柏苍苍。吾有良师,授业进香。师所擅者,定位导航。万里星空,尽收于囊。星罗棋布,北斗天罡

这首小诗很快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的力挺,有的拍砖。

还有的网友似乎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为什么发在征友版,难道是变相征友帖?

实习期有感而发

小杨说,师兄是个感情很内敛的人,到现在也没有女朋友,热心的他想替师兄张罗一下意中人,于是把致谢词发到征友版。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没有人联系他。

昨天,记者见到了小杨的师兄、东大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研三男生小夏。高高瘦瘦的他,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

说起这首小诗,小夏有些害羞地自嘲:说好听点我是性情中人,说难听点我就是闷骚。

XX年底,小夏到上海实习,实习期间,有时碰到难写的代码,小夏就会打电话到南京,请教师兄。电话那端,师兄会翻着书帮他逐一解决,这让他觉得很温暖。

慢慢的,小夏酝酿着打腹稿,最终写成这首小诗,同窗情谊也被他写到诗中咏叹,昨才聚首,今又别伤。情深意重,是我同窗。安危互仗,甘苦共尝。

只是为记录心情

小夏毕业那年,因为对东大很有感情,所以决定考东大的研究生。那时租了一个房子,每天挑灯夜战,就盼望着能考入东大。最终,小夏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大,在致谢词中,他不忘师恩,蒙先生不弃,得入高门。

小夏对文学的爱好由来已久,平时,他喜欢看古代文学著作,也喜欢写一些小诗发在空间里,但会有人说我是在卖弄或者附庸风雅,而事实上,这只是我记录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纯粹是一种爱好。

此次致谢词的走红,也让小夏措手不及。他说,最初并不知道被发到网上了,后来看了网友留言,结果发现毁誉参半。对此,小夏说,他只是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给难忘的研究生生活做一笔记录。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

本论文是在导师XX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精选3篇论文

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有关夏天的诗篇5

“请进来吧!”花儿说。

“这个我可做不到,”太阳光说。“我还没有足够的气力把门打开。到了夏天我就会有气力了。”

“什么时候才是夏天呢?”花儿问。每次太阳光一射进来,它就重复地问这句话。不过夏天还早得很。地上仍然盖着雪;每天夜里水上都结了冰。

“夏天来得多么慢啊!夏天来得多么慢啊!”花儿说。“我感到身上发痒,我要伸伸腰,动一动,我要开放,我要走出去,对太阳说一声‘早安’!那才痛快呢?”

花儿伸了伸腰,抵着薄薄的外皮挣了几下。外皮已经被水浸得很柔软,被雪和泥土温暖过,被太阳光抚摸过。它从雪底下冒出来,绿梗子上结着淡绿的花苞,还长出又细又厚的叶子——它们好像是要保卫花苞似的。雪是很冷的,但是很容易被冲破。这时太阳光射进来了,它的力量比从前要强大得多。

花儿伸到雪上面来了,见到了光明的世界。“欢迎!欢迎!”每一线阳光都这样唱着。

阳光抚摸并且吻着花儿,叫它开得更丰满。它像雪一样洁白,身上还饰着绿色的条纹。它怀着高兴和谦虚的心情昂起头来。

“美丽的花儿啊!”阳光歌唱着。“你是多么新鲜和纯洁啊!你是第一朵花,你是唯一的花!你是我们的宝贝!你在田野里和城里预告夏天的到来!——美丽的夏天!所有的雪都会融化!冷风将会被驱走!我们将统治着!一切将会变绿!那时你将会有朋友:紫丁香和金链花,最后还有玫瑰花。但是你是第一朵花——那么细嫩,那么可爱!”

这是最大的愉快。空气好像是在唱着歌和奏着乐,阳光好像钻进了它的叶子和梗子。它立在那儿,是那么柔嫩,容易折断,但同时在它青春的愉快中又是那么健壮。它穿着带有绿条纹的短外衣,它称赞着夏天。但是夏天还早得很呢:雪块把太阳遮住了,寒风在花儿上吹。

“你来得太早了一点,”风和天气说。“我们仍然在统治着;你应该能感觉得到,你应该忍受!你最好还是待在家里,不要跑到外面来表现你自己吧。时间还早呀!”

天气冷得厉害!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一直没有一丝阳光。对于这样一朵柔嫩的小花儿说来,这样的天气只会使它冻得裂开。但是它是很健壮的,虽然它自己并不知道。它从快乐中,从对夏天的信心中获得了力量。夏天一定会到来的,它渴望的心情已经预示着这一点,温暖的阳光也肯定了这一点。因此它满怀信心地穿着它的白衣服,站在雪地上。当密集的雪花一层层地压下来的时候,当刺骨的寒风在它身上扫过去的时候,它就低下头来。

“你会裂成碎片!”它们说,“你会枯萎,会变成冰。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你为什么要受诱惑呢?阳光骗了你呀!你这个夏日痴!”

“夏日痴!”有一个声音在寒冷的早晨回答说。

“夏日痴!”有几个跑到花园里来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说。

“这朵花是多么可爱啊,多么美丽啊!它是唯一的头一朵花!”

这几句话使这朵花儿感到真舒服;这几句话简直就像温暖的阳光。在快乐之中,这朵花儿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已经被人摘下来了。它躺在一个孩子的手里,孩子的小嘴吻着,带它到一个温暖的房间里去,用温柔的眼睛观看,并浸在水里——因此它获得了更强大的力量和生命。这朵花儿以为它已经进入夏天了。

这一家的女儿——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刚刚受过坚信礼。她有一个亲爱的朋友;他也是刚刚受过坚信礼的。“他将是我的夏日痴!”她说。她拿起这朵柔嫩的小花,把它放在一张芬芳的纸上,纸上写着诗——关于这朵花的诗。这首诗是以“夏日痴”开头,也以“夏日痴”结尾的。“我的小朋友,就作一个冬天的痴人吧!”她用夏天来跟它开玩笑。是的,它的周围全是诗。它被装进一个信封。这朵花儿躺在里面,四周是漆黑一团,它正如躺在花球根里的时候一样。这朵花儿开始在一个邮袋里旅行,它被挤着,压着。这都是很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任何旅程总是有一个结束的。

旅程完了以后,信就被拆开了,被那位亲爱的朋友读着。他是那么高兴,他吻着这朵花儿;把花儿跟诗一起放在一个抽屉里。抽屉里装着许多可爱的信,但就是缺少一朵花。它正像太阳光所说的,那唯一的、第一朵花。它一想起这事情就感到非常愉快。

它可以有许多时间来想这件事情。它想了一整个夏天。漫长的冬天过去了,现在又是夏天。这时它被取出来了。不过这一次那个年轻人并不是十分快乐的。他一把抓着那张信纸,连诗一道扔到一边,弄得这朵花儿也落到地上了。它已经变得扁平了,枯萎了,但是它不应该因此就被扔到地上呀。不过比起被火烧掉,躺在地上还算是很不坏的。那些诗和信就是被火烧掉的。究竟为了什么事情呢?嗨,就是平时常有的那种事情。这朵花儿曾经愚弄过他—

—这是一个玩笑。她在六月间爱上了另一位男朋友了。

太阳在早晨照着这朵压迫了的“夏日痴”。这朵花儿看起来好像是被绘在地板上似的。

扫地的女佣人把它捡起来,把它夹在桌上的一本书里。她以为它是在她收拾东西的时候落下来的。这样,这朵花儿就又回到诗——印好的诗——中间去了。这些诗比那些手写的要伟大得多——最低限度,它们是花了更多的钱买来的。

许多年过去了。那本书立在书架上。最后它被取下来,翻开,读着。这是一本好书:里面全是丹麦诗人安卜洛休斯·斯杜卜所写的诗和歌。这个诗人是值得认识的。读这书的人翻着书页。

“哎呀,这里有一朵花!”他说,“一朵‘夏日痴’!它躺在这儿决不是没有什么用意的。可怜的安卜洛休斯·斯杜卜!他也是一朵‘夏日痴’,一个‘痴诗人’!他出现得太早了,所以就碰上了冰雹和刺骨的寒风。他在富恩岛上的一些大人先生们中间只不过像是瓶里的一朵花,诗句中的一朵花。他是一个‘夏日痴’,一个‘冬日痴’,一个笑柄和傻瓜;然而他仍然是唯一的,第一个年轻而有生气的丹麦诗人。是的,小小的‘夏日痴’,你就躺在这书里作为一个书签吧!把你放在这里面是有用意的。”

有关夏天的诗篇6

我们分唐诗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第一期是序幕,第二期包括王维、李白和杜甫等,第三期包括白居易、元稹、韩愈等,末期包括李商隐、杜牧和温庭筠。这种分法是根据诗的技艺而言,与***治社会变迁无关。其实大部分的盛唐是处于“国”不“泰”,“民”不“安”的状态,无“盛”可言。

今日文学史家分唐诗为两半者不乏其人,前半是李白的时代,次半是杜甫的时代。李白总括前唐诸诗人,杜甫是后者的先驱。这分法具有简洁的优点,也不忽视时势的变迁。毫无疑问,李杜是属于不同的时代,不论是指诗艺或指环境而言,虽然他们出生先后只差十二年。我们可以说李白的精华在安禄山叛乱前已出世,杜甫的杰作是事变后的作品。我以为李白的精神焕发、兴高采烈时诗兴勃发,杜甫的不朽是愁眉不展时种的根苗。李白像是一只在天堂前歌咏的百灵,杜甫是一种骨鲠于喉泣血的夜莺。明皇初期的辉煌,使李白适逢其时,他黯淡的结局加深了杜甫热情的诗意。这两位大诗人都是明皇的臣民,可是明皇个人的历史也可以分为两半。

我以为这简洁的分法较第一法具有更深的历史意识,美中不足的就是它过分的单调;它忽视了白居易和杜甫的区别,李商隐和韩愈也是触目的例子。近读唐诗多首,得一较前二则更自然和符合事实的分法:我以为唐诗可分为四个时期:春、夏、秋、冬。春季包括初唐诗人,李白和王维;夏季包括杜甫和战时诗人;秋季有白居易、韩愈辈;冬季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韩及其他诸家。季候是互相贯通的,可是大体看来仍是很黑白分明。我不预备为春夏秋冬画下界线,希望读者在这一年的日程内能渐渐了解我的观点。现在我举一个春季的诗人描绘春季,一个夏季的诗人描绘夏季,两个秋冬季诗人描绘秋冬,以免读者摸不着头路。这是李白的《愁阳春赋》:

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雪;

兼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

这是杜甫的《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竞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现在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听白居易的《秋怀》:

月出照北堂,光华满阶墀。

凉风从西至,草木日夜衰。

桐柳减绿阴,蕙兰消碧滋。

感物私自念,我心亦如之。

安得长少壮,盛衰迫天时。

人生如石火,为乐常苦迟。

下摘录李商隐的《冬》:

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

当然,我绝不以为春季的诗人只歌颂春季,夏季的诗人只关心夏季等等;同一的季候,同一的景色,能唤起绝对不同的感情,像这句:

晚烛燃短,快乐的日子

在雾中的山峰上站在足尖上。

你可感受到一种春的活跃的欢声?将这伟大的春鸟――莎士比亚的两行比较李商隐的:

蜡烛啼红怨天曙。

两者都是不可多得的美诗,可是前两句代表希望的美,后两句代表绝望的美。

听李白的这两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我叫做夏季的春。李商隐的这两句是春季的冬: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春季诗人的欢乐、哀愁、希望,和幻梦都是轻松活泼的,我们觉得他们的泪珠也是光芒闪烁的。你可欢喜李白同时代人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李白的幻梦是多么的奔逸: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读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我们又感到不同的经验: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当然,春并不是没有忧郁的;活泼的李白也不免叹息:

菱歌清唱不胜春。

不过这时的“不胜春”是一回事,像李商隐般痛泣:

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

又是一回事,两者迥然不同。夏季诗人的希望和幻梦像雷鸣。杜甫觉得酷热窒息时就大发雷霆(《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束带发狂欲大叫,薄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秋季诗人大暑时的感觉又是多么的不同!白居易的《销夏》有这般哲学化的四句: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我不知道李白在大伏天气时感觉怎样,推测起来大概他的心灵要竭力地飞冲埋入云霄积雪的山峰,直到忘却他遗留在这沸腾的洪釜中的躯壳。

一个冬季诗人当然不能处酷热若无事,不过他不会冲入积雪的山峰,也不会聚精会神地驱散炎热,更不会暴躁嘶喊,至多不过嗡嗡地呜咽,祈望较清凉日子的到达,或者他半信半疑神话上的鬼怪能替他行些方便。这是王毂的《苦热行》蕴含的情绪: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五岳翠乾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

何当一夕金风发,为我扫却天下热。

倘若你要知道冬季诗人怎样应付严寒的话,这里是刘驾的《苦寒吟》: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这是冬天的冷酷――绝望转到心死后的固执。这同杜甫在严寒时的精神是多么的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诚然,杜甫是我所知悉最具有基督精神的诗人!

有关夏天的诗篇7

一、教材

我曾有这样的经历,在讲高中语文必修4柳永专题时学生对于他的生平、风格不大理解,我用一首诗来概括他:柳家风度世有稀,承父诗情举词旗。恃才欲上占金榜,鹤冲天里把君欺。填词奉旨三变柳,花里江山数悲啼。半城缟素东京暗,群妓合金葬柳七。学生一看兴趣大增,于是也纷纷模仿写柳永的诗,给柳永作传,乐此不疲。

二、理论

我在讲授意象与意境时曾用这样的方法。

1.明确两者关系。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是境界和情调,由作者创设氛围,读者投入体悟出来的。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组合融合为一种意境。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地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但意象一定是经过读者再创造才真正成为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所谓的境,缺少了一种灵气,或许是缺少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人影,或许缺少“深山藏古寺”式的暗示或“返影入深林”式的回光,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了明暗、冷暖的双重落差,自然水到渠成地形成了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在这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是否感情化了的景物。

2.精而当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反复使用、锤炼的理论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让学生明确景物是为了抒写人物内心情感的。当然这里一定又有大量的练习,学生根本找不到一丝快乐,教师要找好切入点、兴奋点。如我对一道模拟试题的处理: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这首诗在理解上难度不是太大,当然是要先从意象入手。我先把这首诗改造了一下:

夏意

别院深深夏苦长, 石榴开遍火映窗。

流金满地日当午, 梦里流莺一梦香。

学生看到教师把经典诗歌给改了,趣味十足,有的佩服,有的不服。无论是持何种态度,学生都会仔细来读这首诗,学生讨论热烈,讨论之中我适时点拨。

原诗解读:“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夏席清”,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第三句说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幽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新诗解读:“别院深深夏苦长”:“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苦”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由“苦”字奠定了感情基调。其中“深深”又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高庭深院之闭塞无聊,夏日正午之烦热,诗人几欲有奔走哀号以抒内心之忧。

“石榴开遍火映窗”:本已烦热无比,又哪堪窗外石榴如火似欲点燃窗帘,本已忧心如火,窗外花如火,又如火上浇油。

“流金满地日当午”:正午艳阳流火,满地流金,室内、室外、内心,天空无一处不是火起,烟炽涨天。

“梦里流莺一梦香”:现实如此,我能如何,只好去梦里找寻清凉,可梦里的流莺此时也耐不住苦夏之热,现实无聊,独自沉沉睡去。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一丝清凉,梦里找不到一点安慰。

两首诗比较而言,第一首表达了闲适,第二首则传达了苦闷。仅仅改变了几个字,但总体还是贯彻原来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景情关系。

有关夏天的诗篇8

我记得安夏说过.一个象限内两个坐标间的维系,像是一条传送带。把此端这个点上的人的悲喜、思念、爱与梦想沿着单调冗长的轨迹输送至彼端的人。过程中,那些姿态各异的情感,或多或少沉淀、蒸发、黯淡以至消退。

彼时我笑话她.你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论调?走多愁善感路线不适合你,安夏。

一年之后的这个盛夏夜晚.明亮的白炽灯下,我游走于七堇年宁静朴素的文字中.蓦然想到安夏。

我这才突然明白了她的象限,坐标和轨迹。

我叫诗洛。我非常妒忌安夏的运动细胞。

她像只敏捷的豹子,高度速度俱全。遥遥奔跑在队伍的前端。而诗洛,天生体质不好,慢吞吞的总是落在最后。

可是.五中XX届冬季运动会的时候.她跑完50米短跑后便放弃了所有的比赛.连我这个死***也忍不住鄙视她。咱们班蝉联两届的年级冠***就在那一次毁了。

在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舆论谴责.以及我这个朋友的埋怨之下.安夏逃了两周的课.在校方打算勒令退学时,安夏回来了。安然而完好。可是我总觉得她隐忍着什么。

那天晚自习的时候,老师找安夏谈了很久。同桌的女生跟我打赌:安夏会不会被老师骂哭?她好像很期待安夏狼狈的样子。我坚决地认为安夏是不会哭的。同桌抬起下巴,骄傲地丢下一句,“走着瞧。”“你才走着瞧呢。”

我知道的。关于安夏。

她不算是留守儿童.只是父母常年在越南河内工作。以至于她成了我见过的最顽强,最坚韧的人。

过年的时候,全家乐融融的,一派喜气。我和家人到某小区的亲戚家串门。临出门时,突然想到安夏也是住那小区,我于是多提了几袋水果和喜糖。

按了很久的门铃,仍然无人应答。难道安夏的父母过年也不回家?

等了许久,安夏终于出现在楼梯口,穿着一件大红衣服。红得有点刺眼。“诗洛?”她的表情非常惊讶。大概是没料到会有人来看她。

她的家很冷,是凄清的冷。很简陋的家具,客厅挂着米黄色的陈旧的窗帘。

“诗洛,你怎么来了?”她招呼着我坐下,就这么坐在微凉的地板上。

我们吃着水果有一搭没一搭地聊。

“安夏,呐,上次的运动会,你怎么了?”我小心翼翼地拣着措辞。

“呵呵,没什么啊。大概是有人讨厌我吧,换好鞋子准备起跑时才感觉怪怪的。鞋子里有什么东西扎着。跑完50米后,发现鞋子里有一排大头钉。”她平淡地说着。

我打了个寒战。知道安夏比较孤僻,不招人喜欢,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

她缓缓地站起来,从柜子顶取下一个铁皮盒子。“诗洛,你看,这是这些年我和爸妈的通信。”她轻轻地打开,抚直信封上折起的一角。

“这些普普通通的信,是我在这片土地上,与遥远的河内的维系,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我每天晚上渺茫地重复一些梦境,梦中有爸爸妈妈模糊的面容。可是,这只出现在梦境里。于是,我逃课两周,想去河内,想要找到他们。可是,就在365天里微小的那14天,爸妈莫名其妙突然回来,迅速办理了离婚手续。”

安夏拉开米黄色的窗帘,光线一下子透了进来。“诗洛,我要去河内了。”她微笑着说。“本来没有打算告诉你的。可是,你来了。”

七堇年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白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这些关于安夏和诗洛的时光,已经渐渐走失在青春的岁月里。

有关夏天的诗篇9

  

“……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当然,前面残缺之简文也有可能是“帝谓文王,予”几字。事实表明,这种猜想有其根据。

《墨子·天志(中)》有:

  

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皇矣》道之曰:“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善其顺法则也,故举殷以赏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誉至今不息。[1]

  

    《墨子·天志(下)》 有:

  

        非独子墨子以天之为仪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而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义,而顺帝之则也。[2]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两段文字文意相近,所引之诗相对于《毛诗》即是《大雅·皇矣》。唯《天志(中)》所引同于今《毛诗》;而《天志(下)》所引多了一个“而”字3;两“不”字作“毋”;《天志(下)》所引称《大夏》而非《大雅》。

    《文物》杂志1989年第4期,载有两篇考释江苏丹徒背山顶春秋墓出土钟鼎铭文的文章。铭文中“我台(以)夏台(以)南”一语,考释者已对照《小雅·鼓钟》、《周颂·时迈》“以雅以南”指出:“夏”即是“雅”4。荆门郭店楚简《缁衣》中,简7与简35、36两处两次先后引大、小《雅》,其“雅”字皆作“夏”,裘锡圭、张春龙先生已指出:“夏”字“楚简文字习见,在此借作‘雅’”5。可见《天志(下)》所引《大夏》即是《大雅》。

而“尔”与“而”古通。如《易·颐》: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6。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尔”作“而”7。又如《左传·宣公三年》:

  

        予,而祖也8。

  

《史记·郑世家》“而”作“尔”9。更明显者为《尚书·吕刑》:

  

        在今尔安百姓10。

  

《墨子·尚贤下》引“尔”作“而”11。可见,《诗论》简的“怀尔明德”同于《墨子·天志(下)》的“怀而明德”;《墨子·天志(下)》所引之诗与《诗论》所论之诗,至少在这一句上有同一师本。而且,下文将证明这个版本是合理的。

方授楚于《墨学源流》一书中曾指出,《墨子》中“引《诗》多散文化,《兼爱(下)》……云:‘先王之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今《大雅·抑》篇无两“而”字也。凡此改《诗》为散文,以就当时口语之体,昔人多未达其故。”12《天志(下)》此处也是有一个“而”字,但据《诗论》来看,这个“而(尔)”字并非“以就当时口语之体”,而是一个实词,不能去掉。《墨子·天志(下)》两“不”字作“毋”,这只是通假字的问题,如鲁诗便“‘不’一作‘弗’”13,并不影响文意。多或少一个“而”字,则大关文意。今《毛诗》对于这一句作如下解释: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传:怀,归也。

    笺:天之言云:我归人君有光明之德,而不虚广言语,以外作容貌,不长诸夏以变更王法者。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此言天之道,尚诚实,贵性自然。

    疏:毛以为,天帝告语此文王曰:我当归于明德。以文王有明德,故天归之。因说文王明德之事……郑以为,天帝告语文王曰:我之所归,归于人君而有光明之德……14

  

孔疏已发现毛、郑之不同。其实,补一“尔”字,文从字顺,即是:天帝告语文王曰:我心中怀藏着尔之美好德行——不虚广言语,以外作容貌;不长诸夏以变更王法;“虽未知,已顺天之法则”15而行之。正因为此,所以才有下文“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16。如果天帝告语文王的只是要归于明德,文王尚未有所表现,何来立即命之 “伐崇墉”?如果以 “伐崇墉”为考验文王能否为“我之所归”,那么天帝似乎过于残忍,万一文王不合所愿,天帝恐怕只好另请高明,再起刀兵了。总之,有“尔”字义胜。

不过,《中庸》文末有: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17 

  

所引《皇矣》没有“尔”字! 

子思所引之诗句不太可能是先有“尔”字,而后儒从《毛诗》或三家诗删改。后人多將子思所引之《诗》归为齐诗,这是用反溯之方法研究已失传的齐诗,然而将郭店简本《缁衣》引《诗》与今本对勘,异文不少18,恐不能将之定为齐诗。依一直流传的《毛诗》来看,《中庸》多有引《诗》与之不同者。譬如《中庸》中有: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19 

  

所引相对于《毛诗》,出自《大雅·假乐》,今《毛诗》作: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20 

  

有四字不同。《坊记》中有: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履无咎言。”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21 

  

所引相对于《毛诗》,出自《卫风·氓》、《大雅·文王有声》,“履”字今《毛诗》作“体”;“度”,《毛诗》作“宅”;“惟”,《毛诗》作“维”22。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皆未改回。当然,改字与删字不同,上面的佐证并无力反证《中庸》原文本身绝对无“尔”字。若果有之,则注3所引吴毓江所谓后人据《诗》删掉《天志(中)》之“而”字之说倒可谓卓识;但后人并未删掉《天志(下)》中之“而”字及改“夏”为“雅”,则吴毓江之疑恐非是。而且即便有人改动《诗》文,这与本文所得之结论也并不矛盾。

此处子思有可能是截引《皇矣》,转换《诗》文,《中庸》中不乏其例,如: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23 

  

所引相对于《毛诗》,出自《卫风·硕人》。疏云:

  

案:《诗》本文云“衣锦褧衣”此云“尚絅”者,断截《诗》文也24。

  

又如前引《中庸》文末之: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所引相对于《毛诗》,出自《商颂·列祖》,《疏》云: 

  

《诗》本文云“鬷假无言”,此云“奏假”者,与《诗》反异也。25 

  

此外子思亦因文意而直接引《诗》入《中庸》,不加“《诗》曰”,如前引《中庸》文末之: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相对于《毛诗》,出自《大雅·文王》,子思直接引入文中。 

子思于《中庸》文末之意是想说明以声色、以德化民,不如上天化民之至境。因此“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当是截引,“予”并不用《毛诗》“帝”之义,而是紧接上文指“君子”,以《诗》文来形容君子,用“不大声以色”来代表“笃恭”,用“天下平”来说明怀有明德之效。《毛诗》以“予”为“帝”,释“怀”为“归”放在此处显然是不合文意的,因为《中庸》后文又说到“上天”。一般认为,殷周之际“天”与“帝”在表示至上神之意时,是一个概念26。因此,子思所见《皇矣》当有“尔”字。 

子思之截引《皇矣》,如何反与后来的四家《诗》文及《墨子·天志(中)》一致了呢?书阙有间,现在笔者只能推断说,可能因《中庸》引用该《诗》,而后文又有“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一句,后人遂以为《诗》本来是孔子所引27,《诗》之原文如此,因而改从之。 据《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28

  

虽然所谓的子夏至毛公一系《诗》说没有间断地流传了下来,而且可能是孔子真传,但“儒分为八”,每一儒家别派都可能有其《诗》说乃至传颂的《诗经》版本,《毛诗》说所宗的《诗经》本文,有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之中,有所改变。因为古人经、说分开,各自单行,《诗经》由于讽颂、传抄特别是音假、方言等缘故,小有差别,在所难免(由此遂至四家《诗》多有不同),至秦末又逢焚书,有所疑惑,无从改正。而由于孔子、子思的身份关系,况且儒家八派中有“子思氏之儒”29,《汉书·艺文志》还列有《中庸说》30,这一派影响当很大,在《诗经》出现问题时,从《中庸》确实是较好的选择;而子夏虽以《诗》闻名,但《汉书·艺文志》中未见《卜子》,其《诗》说可能有变迁,后人无法取其文作为佐证。

但是,《皇矣》的两种版本见于《墨子》,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天志(中)》所引与今《毛诗》完全一样,虽不能说就是《毛诗》,但它与《天志(下)》一“而”字的区别,却足以说明当时的墨家受儒家的影响很大。我们知道,墨家弟子也常常称引《诗》、《书》,今本《墨子》中引《诗》达12处,为先秦非儒家诸子书中,引《诗》最多者,说明墨家也以《诗》、《书》教。这并不奇怪,因为据《国语》等古籍的记载,《诗》、《书》一直是当时流行的启蒙教材。但是从墨家引《皇矣》有文字不同这一有趣的现象可以看出,不论墨家是在用哪一种《诗经》版本来教导弟子,墨家至少有一派在用儒家的《诗经》。因为儒家的教材偶有了小变化(没有“尔”字),墨家便跟着变(《天志(中)》也无“尔”字)。儒墨之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原载《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作者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生)

--------------------------------------------------------------------------------

[1] 见吴毓江《墨子校注》306页,中华书局1993年“新编诸子集成”本。

[2] 见吴毓江《墨子校注》323页,中华书局1993年“新编诸子集成”本。

3吴注:“‘而’字毕本无,旧本并有,今据补。”见《墨子校注》335页注94。另:吴于《天志(中)》注80认为:“《毛诗·大雅·皇矣》篇文与此同。下篇‘怀’下有‘而’字,疑《墨子》引《诗》原文如此。此无‘而’字,疑后人据《诗》删之。”见《墨子校注》306页,中华书局1993年“新编诸子集成”本。

4 见《文物》1989年第4期53、59页。 

5 见《郭店楚墓竹简》132页注[二二],135页注[八六],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6 见《十三经注疏》41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7 见《文物》1984年第三期《马王对帛书〈六十四卦〉释文》第2页。

8 见《十三经注疏》1868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9 见《史记》1765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 见《十三经注疏》249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11 见《墨子校注》97页,中华书局1993年“新编诸子集成”本。

12 见《墨学源流》46页,中华书局、上海书店1989年《中华文史精刊》本,据中华书局1934年版复印。

13 见王先谦《诗三家义疏》858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14 参看《十三经注疏》522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15 从《荀子》杨倞注,见王先谦《荀子集解》34页,中华书局1988年“新编诸子集成”本。

16 见《十三经注疏》522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17 见《十三经注疏》1635——1636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18 参廖名春《郭店楚简〈缁衣〉篇引〈诗〉考》,《华学》第4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版。 

19 见《十三经注疏》1628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0 见《十三经注疏》540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1 见《十三经注疏》1620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2 见《十三经注疏》234、527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3 见《十三经注疏》1635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24 见《十三经注疏》1635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王先谦等以为齐诗作“衣锦絅衣”,若如此则亦无齐诗传人改动《中庸》。

25 见《十三经注疏》1466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王先谦等以为齐诗作“奏假无言”。

26 参看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13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10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 今人为子思之作品如《坊记》、《表记》等加标点时,引《诗》、《书》之文亦算作孔子原话,如此恐将取消“子思作”之意义。然此习惯或即本于尊孔。

28 见《史记·孔子世家》1938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有关夏天的诗篇10

关键词:莫友芝 夏同 诗文 意义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1-107-112

独山兔场莫氏有莫友芝闻名于世,莫友芝娶麻哈(今麻江)高枧夏氏第十二世祖夏鸿时之小女夏芙衣为妻,两家结成姻亲关系。麻哈高枧夏氏也有一人闻名于世,那就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中国近代法***的开拓者、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夏同,莫友芝是夏同的姑曾祖父。

独山莫氏和麻哈夏氏是世交。夏氏十二世祖夏鸿时与莫友芝的父亲莫与俦是“总角交”,因两家相隔较远,莫家在独山,而夏家在麻哈,两人能自小相交,表明他们的父辈早有往来,但彼此关系到何种地步,是否早已有亲戚关系,还不得而知。两家入黔始祖都来自江苏南京上元,夏家人黔在明初洪武年间(1389),莫家人黔在明弘治年间,比夏家大约晚了一百余年,但毕竟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同乡”,两家渊源的开始或许即缘于此。

嘉庆三年(1789)八月,夏鸿时与莫与俦一同参加了贵州乡试同时中举,随即二人结伴同行前往北京参加第二年春在北京举行的会试。贵州至京城路途遥远,一路舟车劳顿,途中夏鸿时不幸患病,莫与俦照顾三天三夜不曾合眼。“同年友夏公鸿时同舟北上,病喉委顿三日夜,公调候,亦未尝暂合眼”。后夏鸿时落选,他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通过会试的莫与俦,“罄囊资先君(莫与俦)为留一月”,从而使莫与俦能顺利参加后面的殿试、朝考,最终莫与俦得进入翰林院选庶吉土。经历此番考验,莫与俦和夏鸿时的友情更加深厚,两家的关系也更加亲密起来。

道光元年(1821年),夏鸿时在独山兔场莫家见到了时年仅十一岁的莫友芝,见小小年纪的他手拿《尚书》,“教授府君友夏辅堂先生鸿时过而异之,谓他日必以文章名世,以女妻之”。当即决定要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

道光十二年(1832)春,莫友芝“与夏鸿时季女夏芙衣完婚”,两家由此结为姻亲。

莫友芝成为夏家女婿对夏家来说极为重要,他留下的关于夏家的诗文是重梳高枧夏氏历史重要的历史依据。由于特殊历史原因,麻江高枧夏氏留下的文字历史资料极少,传承有序的《夏氏族谱》也不知所终,如今对夏家历史的了解除了夏氏历代墓碑及由夏氏后人于1996年根据夏氏墓碑所编的《夏氏族谱》外(该族谱因系后人依据墓碑及回忆和参考其他资料所编,相关史实还有待考证),莫友芝诗文是重要的资料来源。

一、莫友芝诗文明晰了高枧夏氏入黔史。

莫友芝是一位学者,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敏锐的历史嗅觉。黎庶昌《莫征君别传》有言:“君生平志存文献,思为黔之一书,润色边裔,道光中与子尹同撰《遵义府志》,博采汉唐以来***书地志、荒经野史,披榛剔陋,援证精确,体例矜严,成书四十八卷。时人以配《水经注》、《华阳国志》,又综明代诗歌,因诗存人,因人考事,翔实典要,为《黔诗纪略》三十三卷。贵州文献始然可述。……”

作为学者型诗人,莫友芝诗文的纪实特征明显,极具历史价值。对于高枧夏家来讲,正是莫友芝诗文使夏氏家族长达六百年的入黔史得以明晰。

莫友芝关于夏家人黔史的资料主要见于他为岳丈夏鸿时所写的墓志铭:“其先永昌,明初自南京上元从征来都匀,授卫指挥世袭,遂居麻哈长官司之高枧堡,后以司置麻哈州,即世为州人。”此段话提供了如下信息:

1、人黔始祖名为夏永昌。据我们实地考察,在麻江县高枧村附近,找到了夏氏入黔始祖墓,墓碑正中书“入黔始祖”四个大字,未见有夏永昌名,结合莫友芝《夏鸿时墓志铭》和由1996年所编《夏氏族谱》,可确定人黔始祖名为夏永昌。《夏氏族谱》同时指出夏永昌卒于明景泰六年(1441),享年七十三岁,由此可知夏永昌生于1368年。

2、夏氏祖籍地是江苏南京上元,入黔原因是“从征”,也即“随***出征”,出征时间在明朝初年。《夏氏族谱》中对相关情形的描述与《墓志铭》相同,且《族谱》中指出了夏氏人黔的具体时间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由此可知夏氏入黔距今已达620年。

3、高枧是一个至少有五百年的古地名,高枧村是一个至少有五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夏永昌人黔后,定居于“麻哈长官司之高枧堡”,据民国《麻江县志》载:“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置麻哈长官司”,麻哈长官司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明弘治七年(1494)五月置麻哈州”,也就是说高枧这个地名至少在1494年设立麻哈州之前即已存在,距今已达500余年,夏家人黔六百年的成长发展始终与高枧这个古老村庄休戚与共。

除关于夏氏入黔情形的叙述外,在《夏鸿时墓志铭》中还叙述了高枧夏氏历代先祖情形。

以莫友芝对夏家人黔史的叙述为中心,再参考其他资料如莫庭芝著《夏之雨妻王氏墓表》、胡安铨著《夏长春墓志铭》、《夏氏族谱》、《清代官员履历折汇编》等资料,一个移民贵州长达六百年的家族的历史脉络基本清晰起来,这对研究夏氏家族发展史和状元夏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莫友芝诗文还原并丰富了夏家相关历史人物

因为与夏家的姻亲关系,同时两家又是世交,浓郁的亲情、友情加上一生笔耕不辍的勤奋,莫友芝写给夏家相关历史人物的诗文翔实而情感真挚,这使我们得以丰富对夏家相关历史人物的认识。

1、为官清廉的岳丈――夏鸿时。

夏鸿时是他这一族人辉煌的起点,对于族人来说,他的重要性不止在于他的学风、官风,更在于他以家学渊源为标准有选择的为子女联姻。除将小女嫁给莫友芝外,其长子夏之雨娶都匀举人王梓材长女王氏为妻,这就是清末状元夏同的曾祖父母;其二女儿嫁人麻江著名书香官宦之家艾家,艾家有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翰林院庶吉士艾茂,艾茂曾主讲贵山书院二十余年,当时此书院可与岳麓书院齐名,同时艾茂与独山颇有渊源,乾隆《独山州志》即为他所修。

自夏鸿时后,高枧夏家便被包裹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受书香门第熏陶,高枧夏家不断涌现出走出大山,让族人骄傲之人。鼎盛时期当从夏鸿时曾孙辈也即夏同父辈开始,而夏同金榜夺魁则将这个家族的荣耀推向顶峰。

在莫友芝《夏鸿时墓志铭》中,对夏鸿时事迹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夏鸿时,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嘉庆戊午年(1798年)中举人,其后又多次会试,均未中,但他为人豁达,毫不气馁。道光丙戌年(1826年),中举二十八年后,时年已五十八岁的夏鸿时终于等来了大挑二等,选任印江县教谕。

道光甲午年(1834)九月,夏鸿时远赴陕西省石泉县出任知县,夏鸿时只带了一个孙儿到任上,关于为什么不带上自己的家眷,夏鸿时有精辟的见解:“古人云,俭可助廉,俭非徒自奉也,以眷属习官气,势将有不能

俭者也。”妻儿家眷若沾染不良习气,必定会使为官者受到影响,很难做到廉洁。

对于百姓,夏鸿时也有自己的见解:“官一分好,民之感即不止一分,奈何执成见,任胥吏者,辄号于众曰:‘民悍且顽也。’果诚然哉?”道光丙申年(1836)五月当地水灾,夏鸿时把自己的养廉银全部拿出来赈灾。是年,夏鸿时离开石泉时,人们“皆洒泣不忍别”。

离开石泉,年近七旬的夏鸿时来到陕西洛川县任知县,依然秉承一贯节俭的作风,道光丁酉年(1837),古稀之年的夏鸿时,带着孙儿告老还乡,回到老家麻江高枧。

夏鸿时对才华横溢的莫友芝颇为赏识,莫友芝对清廉正直的岳丈也是敬重有加。除《墓志铭》外,莫友芝还有多首诗词写给夏鸿时,如《暗香,呈夏辅堂外舅方致洛川县归》、《留别外舅夏辅堂先生五首》等。二人在科举场上有着相似的境遇,夏鸿时中举后多年屡试不第,而莫友芝也是参加多次会试不中,这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情话五宵晨,拉杂信倾吐。鸡鸣不许睡,恐我遂却去”。因为担心莫友芝一觉醒来要离开,夏辅堂(鸿时)老先生竞不许他睡觉,翁婿情感可见一般。夏鸿时对莫友芝参加科考的鼓励和自己科考的经历对莫友芝是有积极影响的,在随后的若干年中,莫友芝多次会试不第,但每次的游历,使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结交了众多名流显达,其学识的影响力也更趋扩大。

2、一生相守的妻子――夏芙衣

从道光元年(1821)夏鸿时来到独山看到莫友芝决定要将小女许配给他时起,到道光十二年(1832)迎娶夏芙衣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一年。此时莫友芝随父亲居住遵义,婚后的夏芙衣即随夫远赴遵义。

有着良好家教传统的夏芙衣知书达理,温柔敦厚,嫁人莫家后,虽莫友芝仅为一介书生,生活清贫,但毫无怨言。甚至在莫友芝因无钱购买《通志堂经解》时,用自己的首饰为莫友芝买回来了这套书。她积极支持丈夫,全心全意教养儿女、操持家务。莫友芝对妻子的付出多有感触与理解,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夏芙衣四十岁生日时,为她写了一首诗歌《芙衣四十生日》:

岁华如水去无痕,往事悲欢那可论。

纵我强年难学仕,劳君弱骨且持门。

秋心共倚中庭月,远目徒悬西崦村。

***恐嫦娥笑岑寂,亟呼儿女更开樽。

“岁华如水去无痕,往事悲欢那可论”。从1832年结婚,17年间芙衣共生四子三女七个孩子,但存活的只有两子一女,有四个孩子不幸天亡,其中幼子莫绍孙就在芙衣归宁麻哈的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冬夭折,仅两岁。17年里,有得子之欢,也有失子之悲,悲欢之间强烈的内心感受或许只有丈夫莫友芝能够理解。

“纵我强年难学仕,劳君弱骨且持门”。自与芙衣结婚以来,莫友芝一直致力于科举仕进,道光十三年(1833)、道光十六年(1836)、道光十八年(1838),莫友芝连续三次赴京会试,但都未中。道光二十一年(1841),莫友芝父亲莫与俦去世,莫家搬出教授署,另外租房居住,生活日见艰难。道光二十七年(1826),莫友芝第四次进京会试,但依然未中。仕进无望,生计艰难,芙衣毫无怨言,以一个女子的柔弱之身支撑起一个几十口人的大冢庭。

“秋心共倚中庭月,远目徒悬西崦村”。夏芙衣的生日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而今年这个中秋节芙衣还在麻江高枧老家,并没有和莫友芝在一起。两人一个天南,一个地北,在这中秋月圆之夜,只有仰望苍穹,共赏明月。极目远望,只看见落日西沉,此时的诗人莫友芝该是怎样的期盼妻子身影出现,对妻子的思念不言自明。

“***恐嫦娥笑岑寂,亟呼儿女更开樽”。没有母亲和妻子的中秋节显得如此冷清,赶紧呼唤儿女过来,把酒打开。夏芙衣归宁麻江高枧是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距离上次归宁已经过去了八个年头,所以芙衣在高枧待的时间较长,到第二年八月十五生日时仍在高枧未归。这次回娘家芙衣只带了莫绳孙一个孩子,其他孩子都留在了遵义。

整首诗歌风格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妻子的理解、怜爱和自己不能仕进,未能尽负家庭责任的愧疚。平淡的叙述中深埋着诗人对妻子最深沉的爱与思念。莫友芝一生四处奔走,与妻子是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深厚,除此诗外,莫友芝还有多首写给芙衣或者提及芙衣的诗歌。

同治十年(1871),莫友芝再次离家搜书,病逝江苏兴化,后归葬贵州遵义。光绪七年(1881),夏芙衣去世,与莫友芝合葬,患难与共的夫妻终于可以长相厮守。

除上述外,“夭亡高枧的长子――庚儿”、“不嫁村夫的奇女子――培喜”都是莫友芝笔下生动鲜活的夏家历史人物形象。

三、莫友芝诗文是目前再现昔日高枧的唯一历史资料,是状元故里开发建设的重要参考

高枧作为状元故里,作为屯堡人后裔繁衍生息六百年的古老村庄,它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对贵州移民史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值得深入探究与分析,高枧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一次次历史变革或者***的洪流都会对这里形成冲击。在莫友芝诗文中记载了一场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影响深远的战争,战争从1854年到1872年,历时十八年,史称“咸同之乱”,又称“咸同起义”。无论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对百姓来说,都是一场灾难。据莫友芝诗文记载,“扶携负载满山谷,问之不答驰匆匆”,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走上了逃亡之路。夏同的祖父夏长春为躲避战乱,带领家人离开生活了500年的高枧逃到了母亲娘家都匀。不光夏家,逃离高枧的应该还有很多其他村民,这次离开到底对高枧这个原本就不大的小村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还不得而知。但在今日高枧,几乎找不到任何昔日高枧的影子。所幸在这场战争来到之前,莫友芝曾多次往返高枧,并留下了关于高枧的诗文,借助这些诗文,使我们得以管窥昔日高枧的影子。

1、狮山。

夏同铄状元自号狮山山人,古人取号,一般是自己喜欢的某种东西、景物,表达取号人自己的一种心灵的境界。夏同以家乡之山为自号,并在许多社会活动中,多以“狮山山人”号自居,既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也客观上让狮山得以异地扬名,正好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古语。

狮山紧邻高枧状元第,状元第背靠狮山,莫友芝多篇诗文提及狮山:

师山

连山迤欲断 斗起何苍雄 盘回度绝尘 飘渺乘高风

幽石媚密筝 长云守孤松 五岭西极来 蜿蜒界天东

中原尽桑麻 万里青 未知北户外 焉用南车通

落叶淡霜堡 衰芜倚残烽 倘非际承平 可许长从容

得兴恣游眺 且勿悲转蓬

根据莫友芝诗歌记载,作者前往狮山寻找历史遗迹,发现山顶人工构筑痕迹明显,人工平台和夯土层仍依稀可见。结合高枧历史,我们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事设施遗迹,这从《师山》一诗中有“落叶淡霜堡,衰芜倚残烽”句可以得到佐证,此处“堡”字应指高枧堡,“烽”字应指狮山顶上原先残留的烽火台类的***事遗迹。莫友芝到高枧时恰值冬季,山中杂草丛生,也即“衰芜”。我们踏访时也恰是冬季,衰草与人同高。

在《高枧归期不果,寄家》一诗中,有“师子林边散客襟,梅花无赖白云沉”句,《高枧除夕》中有“散策梅花林”句,这表明昔日狮山曾有梅花林,是莫友芝常去散步的地方,但在今日狮山,部分山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已无梅花林踪影。

1846年莫友芝在岳父夏鸿时的极力挽留下,在高枧过年,“爆竹翻震雷,对面遽相失”,如雷般轰然作响的爆竹腾起的烟雾浓浓,让两个近在咫尺面对面的人都看不见对方,如此热闹的除夕夜,却不能让莫友芝释怀,对远在遵义家中妻子儿女的思念使他似乎产生了幻觉,“犹疑师山影,正傍湘流”,似乎这狮山的影子正依傍在遵义的湘江边,自己恍惚间像是回到了家乡,狮山成了莫友芝感情的寄托,正是莫友芝诗文,使狮山成为高枧村最富于人文气息的地方。

2、姊妹井

1846年初春,莫友芝到高枧省亲时曾与其妻兄,也即夏鸿时第二子夏之蕖②同游姊妹井,各作诗一首如下:

姊妹井

姊妹盈盈双碧 姊妹花开红覆床

嫩寒薄晓启妆镜 袜尘欲度春波香

年年花发仍金井 解佩无人风月冷

朝华汲得不忍煎 为有当时可怜影

姊妹井

姊妹山头红欲燃 姊妹井边春欲阑

美人破晓理修绠 鹿庐伊轧愁春寒

春寒春暖等闲过 修绠长瓶可奈何

安得荣华如井水 年年无减亦无多

根据莫友芝诗歌记载,找到了位于高枧村北,距离状元第约500米的姊妹井。诗中展现姊妹井之美,已是今非昔比,让人怅然时光易逝,岁月无情。1996年由日本援助在姊妹井修建马隆坡水厂,将两口井中的一口井作为水源,修建水房,现水厂已废弃不用,姊妹井未恢复原样,但姊妹井水清澈如故。

3、金盆山

莫友芝有一首描写金盆山的诗歌:

金盆山

南风吹野心 古寺报幽翠 软径无崎行 嫩日启新态

开门黄雀引 拂槛苍鼯坠 云度半山阴 香萦一龛腻

作客鲜佳怀 登楼益愁思 百里徒故园 皇皇叹生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夏天的诗10篇

学习

徐志摩现代诗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徐志摩现代诗10篇,内容包括徐志摩现代诗朗诵,徐志摩现代诗原文。一、朗读、背诵教学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和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

学习

三八妇女节写给妈妈话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三八妇女节写给妈妈话10篇,内容包括三八妇女节写给妈妈,三八妇女节送给妈妈情感语录。在此,学校特向全校队员、同学们倡议:为她们献上一份最诚挚的爱,送上最特别的节日祝福!你们可曾知道?即使是你做的一件小事或有一点小进步都

学习

王安石的古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王安石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王安石的诗300首全集,元日宋王安石古诗。一、立足文本,拓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在立足于《泊船瓜洲》文本的基础上拓展语文基础知识。因为,《泊船

学习

光棍节祝福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光棍节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光棍过生日祝福语大全,光棍节祝福大全通用句。光棍节来送花,诚愿棍友戴上它。一送事业遍地生“花”;二送永远“花”样年华;三送前程锦上添“花”。最后愿棍友们早日“花”前月下,洞房“花”烛。光棍节

学习

会议系统方案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会议系统方案10篇,内容包括会议系统设计标准汇总,会议管理系统流程。2方案概述在本方案中,我们根据用户需求,对会议中心应具备的功能做一简单描述,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2.1会场分布及功能设想根据建筑设计规划,对会议中心厅室

学习

秋水译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秋水译文10篇,内容包括秋水的原文及重要句子,秋水原文及翻译注释。

学习

交警工作个人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交警工作个人总结,内容包括交警个人2022年度总结,交警辅警路面执勤个人总结。一、德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提高业务水平、管理能力的保证是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的保证。今年,理论学习我主要坚持做到两点:一是内容全

学习

食堂运营部工作计划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食堂运营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食堂运作计划书,食堂管理工作计划9篇。三、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认真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落实日常监管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

学习

互联网调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调查10篇,内容包括互联网最新调查数据,互联网网站应用情况调查。注:由于调研样本主要来源于ZOL网站,可能会对调研结果产生影响。报告要点从年龄及地区来看,参与调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以男性为主,占比九成以上;25-34岁人群是

学习

数学情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情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数学的诗十首,数学的情诗。在数学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放手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参与研究、体验成功。教师别太“勤劳”了,做着越俎代庖的“傻事”

学习

八达岭长城导游词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八达岭长城导游词,内容包括八达岭长城的导游词20字,八达岭导游词作文100字。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游玩,我是咱们这个团队的导游。我姓林,你们就叫我小林吧。游览长城时请注意,不能再墙上乱涂乱画,破坏环境。现在,在我

学习

会计转正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转正总结,内容包括会计转正个人总结简短,会计转正工作汇报。一、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上班伊始,我认真学习了公司《员工手册》及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做到了无迟到、早退、违规现象。二、主动学习、尽快适应,迅速

学习

本科个人毕业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个人毕业总结,内容包括本科毕业个人总结范文800字,本科毕业个人总结及鉴定100字。“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学习,注重交流。遇到很多设计上的问题,我都做到不耻下问,不断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得

学习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内容包括八年级上册地理湖南版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及记忆方法。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地理位置优越(一)地理位置:(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

学习

儿童节的诗歌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儿童节诗歌30字大全,儿童节写的诗歌。开得真美每一朵温柔的笑靥里都有孩子们的影子儿童节的诗歌——翅膀那小小的长了翅膀的心恨不得飞到太空去因为晚上天空的星星眨眼诱人想摘满满的一花篮送给老

学习

赞美老师的诗歌朗诵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老师的诗歌朗诵10篇,内容包括赞美老年大学老师的诗歌朗诵稿,***情期间赞美老师的诗歌朗诵稿。这次诗歌朗诵会让我学会了怎样创作诗,怎样朗诵诗歌。要知道,诗歌也是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

学习

关于国庆节的诗歌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国庆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国庆节的诗歌100字,国庆节赞美祖国的诗歌。灯光溢彩映亮天。举国同庆数十载,千家万户习开颜。关于国庆节的短诗歌(2)国庆举国上下庆国庆,遥想当年战鼓惊。全国人民齐祝兴,皆出儿女爱国心。关于

学习

重阳节的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重阳节的诗10篇,内容包括重阳节的诗王维,重阳节的诗书法。寒光闪闪人们煞有介事地把它定义为星星有人说它玲珑剔透有人说它熠熠生辉有人说它是亲人凝望的双眸有人说它是过往伟人灵魂的归宿我不能界定但它的冷它的清恰如我的

学习

冬天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冬天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冬天的诗句古诗,描写冬天的诗句。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

学习

菊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菊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100首菊花诗词,菊花的诗句书法。4、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忆白菊》作者:陆龟蒙5、怎奈花残又莺老。槛里青梅数枝小。新荷长池沼。当晴昼、燕子声闹。

学习

关于梅花的诗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梅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形容梅花傲骨的诗句,关于梅花和雪的诗句。白话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2、《山园小梅二首·其一》——宋代林

学习

春的诗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春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春到江南诗句,有春字的诗句。2、小吴娃,玉盘仙掌载春霞。后堂绛帐重帘下,谁理琵琶?香山处士家,玉局仙人画,一刻春无价。老夫醉也,乌帽琼华。出处:【双调】杨廉夫席上,元代:张雨。3、上月河阳地,芳辰景物华。绵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