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的诗词10篇

关于长江的诗词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诗词教育;可行性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天堂。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东方文明古国。东方文明的瑰宝――中华传统诗词,它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而且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展示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不断求索的伟大精神。它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绚丽鲜明的艺术风格,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时代的兴衰。

传统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诗词文化,历经岁月的考验,留下了许多精美的、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篇章;传统诗词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下面以重庆市江津第八中学校为例浅议学校诗词教育的可行性:

“一草一木惹人醉,进步发展岁月催。立体高效求特色,一字一词铸丰碑。”

重庆市江津第八中学校位于江津西部边陲石蟆镇,地处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和四川省合江县交界处。学校占地140亩,规划用地200亩,各类建筑5万多平方米,各类功能用房和场地比较齐备。现有72个教学班,初、高中学生4500多人,在编教职工262人。

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十分重视传统诗词教学。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在区委、区***府、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重庆、江津两级诗词学会的精心指导下,把“诗教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学诗、写诗、评诗的积极性。办学质量得到提高,师生素质得以提升。由于诗教成效显著,外校外地学生纷纷慕名来校求学,其影响已辐射到渝、川、黔毗邻地区。

一、文化引领,思想明确

“钟灵毓秀孕沃土,人杰地灵七彩珠。人文校园多璀璨,诗教特色道路殊。”

学校以“求真、求善、求美”为校风,以“读书、明理、修身、报国”为校训,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学生健康生活打下亮丽底色”的教育理念。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古诗词进校园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积极开展诗教工作,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领导重视,管理有力

“高瞻远瞩定航向,戮力同心出芬芳。求真务实播甘露,八中诗教放金光。”

江津区***府、江津区教委、我校的各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在学生中开展传统诗词的教育工作。

1.区***府高度重视

2009年,江津区***府出台《关于成立江津八中创建诗词特色学校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区教委主任、区文广新局局长、区诗词学会会长、区文联副***、我校校长为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府从组织领导、人力安排、经费划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2.区教委全力支持

区教委按照区***府的安排,在师资配备、经费安排方面倾斜,把具有诗词功底的教师调到江津八中任教,及时划拨经费确保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3.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2005年,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创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领导小组,把诗教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成立白屋诗社,由校长任社长,《白屋诗林》由学校***总支书记、副校长担任总编。

三、建设制度,经费到位

“制度建设是保障,锐意进取敢担当。激励完善求深化,传统诗词吐馨香。”

建立保障措施,完善激励机制,为深入开展诗教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我校的诗教工作开展以来,走过了“起步早、发展好、有成效”的历程。在这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历程中,学校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四、丰富活动,渗透课程

“活动丰富益到老,素质大旗迎风飘。求同存异多实践,课程渗透有奇招。”

拓展诗教途径,丰富活动内容,为诗教工作营造勃勃生机。学校为了使诗教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除了结合语文、历史、书法等课程开展诗教外,还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诗教工作。

五、加强培训,扩大影响

“传统诗词润华夏,诗教园地育奇葩。抑扬平仄讲格律,雏鹰异彩人人夸。”

培育壮大队伍,提高创作水平,不断为诗教工作夯牢扎实根基。学校把发展会员、提高会员创作水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此,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会员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江津八中诗教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六、打造精品,再创佳绩

“言传身教立风范,传统经典代代传。八中儿女多壮志,诗词之校绘新篇。”

花开灿烂,催人奋进;辛勤耕耘,成效显著。学校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诗教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明显:

关于长江的诗词篇2

中国古代诗歌中,“江湖”一词的语义有“江河湖泊”、“隐居场所”、“不在都城”、“在野”的擅变过程。“江湖”一词肇始于庄子的寓言,转变于陶渊明,集大成于杜甫,其后文人相沿成习。一方面,江湖仍然保留着本义用法;另一方面,与“江湖”共存着的还有“江海”“湖海”“沧洲”等近义词语。诗人可以交替使用“江湖”的不同义项和同义词,使得诗歌语言既有一定的约定语义色彩,又可以表现作者的各自个性特点。本文着重探析“江湖”一词的多重寓意在诗歌中的流变过程。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法

研究结果:

“江湖”一词的首见于《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峋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里“江湖”的语义是“江河湖泊”。指适合鱼生存的环境。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俗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便出自此。

庄子哲学强调避世养生,他使用“江湖”一词,亦指适合于避世养生的生存环境。稍加引申,就有了隐居场所的意义。最早以“江湖”一词入诗的诗人是曹植的《杂诗七首》。“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曹植诗中的“江湖”用的仍为“江河湖泊”的本义。最早以“隐居场所”含义入诗的诗人当为陶渊明,其在《与殷晋安别》中写到:“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良才”指出仕的朋友殷晋安,“江湖贱贫”指隐居的诗人自己。不过,现存的全部陶诗中,“江湖”一词只此一见。之后,谢灵运也在诗中使用过“江湖”一词。但与跟陶渊明不同,谢的“江湖”并非来源于《庄子》,而是来源于春秋越国大夫范蠢功成身退后,携西施泛舟太湖的故事:“范蠢出江湖,梅福入城市。”虽然出处不同,但语义相近。

明太子萧统虽然给予陶渊明很高的评价,其思想和诗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他将“江湖”以“隐居场所”意义入诗的用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产生较大影响。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初中期,著名诗人的诗作中以“隐居场所”意义入诗的并不多。王维、李白诗中虽然也用过“江湖”一词,但用的都是“江河湖泊”本义。有趣的是,王维、李白都是既熟知《庄子》,又仰慕陶渊明的诗人,可是他们都没有理会陶诗中取自《庄子》故事的“江湖”一词的用法。是一现象令人深思。

“江湖”一词入诗次数最多的当推唐代诗人杜甫。现存1400余首杜诗中,“江湖”一词共出现35次。其中的29次用的是“隐居场所”意义,只有6次是“江河湖泊”本义。他的“江湖兴”指逃离***治浪迹天涯,他的“江湖客”指的是不在朝为官者。杜甫诗中的“江湖”多指仕途。单从“江湖”一词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杜甫在诗歌发展上所起的作用,集前人之大成并发扬光大之。

杜甫之后,韩愈、李商隐、贾岛、王安石等的诗歌中仍有沿用“江湖”一词。语义和用法分别是“隐居场所”、“远离都城”的意思,不出杜甫用例。大约都与受到杜甫的影响有关。

关于长江的诗词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语文教学;诗的意境

一般认为“意境”的正式提出始自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意境,它抓住了诗词艺术美的特征,作为抒情性作品中广阔的自然和生活***景,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哲学基础为先秦时期庄子的游心哲学;意境的准备期为两汉魏晋;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通过对境象的把握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歌的美不仅在于诗歌的语感,更在于诗歌的意境。因此走进诗歌的意境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本引入了大量的古代优美诗词,大家都知道,领会古诗的意境既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又是古诗教学的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抓典故

古诗中诗人常用典故来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碰以此类古诗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明典故的出处,明确典故的场景,从而体会用典故所需表达的不尽之情意。

二、变换角色

唐代诗人喜漫游天下,赠别诗因之空前繁荣。在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每一位诗人都写过赠别诗。在那些传唱不衰的唐诗中,有许多都是别离之作。南宋严羽在《论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戎、乡旅、迁谪、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是啊,从古至今,友情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古时候的文人雅士吟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们又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让学生们摇身变做千年前的“小李白”、“小杜牧”来体会诗人在与朋友离别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会怎样说?又会怎样做?

三、扑捉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对于诗词意境的营造显得尤为关键。如“孤雁、枯藤”等意象描绘的意境的多为给人以“忧愁、忧伤”之感;而“青山、绿水、红杏”等意象所营造出来的则是欢快的意境。因此扑捉意象对于把握整篇诗词的意境是一个关键点。意境的创造依赖于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假若我们把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看成诗中意境的本质内容,那么分析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认识其艺术形象,则是分析意境的重要一环。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首先可以扑捉该诗词的意象: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想象该诗的意境:江水从远处奔流而至,把南天门从南天门从中切断,两山夹峙,像一座巍峨的大门,为浩浩荡荡的江水打开。长江碧水,向东倾泻,因地势之故,急转回流,声势倍壮。两岸青山,夹江对峙,奇峰争出,神态如飞。晴空万里,沿江眺望,忽见一只鼓着风帆的小船,远远驶来,小船就像来自小船的近旁。抒发了作者雄放的豪情壮志。

四、了解写作背景

由于学生和诗人不是处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环境,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器物、服饰、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在理解上有隔阂,并不利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古诗词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首先需要学生理解这篇诗词的写作背景,要知道诗人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要表达的思想如何,以及诗人的词风如何,只有明确了系列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来理解、来把握整篇诗此,进而领略其中的意境。

关于长江的诗词篇4

巧抓标题法 古诗词标题常常会点明诗词的相关内容,有时会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和人物处境等重要信息;有时会点明题材类别,如边塞诗、怀人诗、山水田园诗等;有时会直接点明作者情感等。因此,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关注诗题,并善于从中“淘宝”。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由题可知属写景抒怀诗:“春”点出时令,“夜”点明环境,“雨”为描写对象,“喜”抒发诗人情感。读透标题,联系诗句,答题即可事半功倍,快速又准确。

例1 读下面的宋诗,回答:三、四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解析 读标题,便可明确本诗是诗人送何遁山人归蜀的事情。对照诗歌内容,一、二联写送行之景和送行之事;三、四联想象别后何遁山人归家情景,寄托对友人真诚祝福,也暗含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诗人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妙用注释法 不少古诗鉴赏题在诗的后面附加注释,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效信息,或交待写作时间、背景;或介绍诗人生平经历、创作风格;或说明某一词语含义;或对诗中有关意象作一解释。只要试卷上出现了注释,就一定会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我们千万忽视不得,否则就无法准确体味诗人的主旨思想或观点态度。

例2 下面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解析 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注释内容。朋友远道而来,词人与友人自然有久别重逢的喜悦。“被贬期间”与词中“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江曲花”均表达了宦海浮沉的悲惋无奈,而词中“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则又流露出离愁的别绪。

答案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由此可见,题中注释是解题的关键,如果忽视了,就不能完整准确地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紧扣意象法 由于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而从意象、意境切入是把握诗歌主旨思想和观点态度的关键。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注意人们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另外,还需注意其多义性特点,如“杨柳”除“渲染离愁”外,还有“倔强的弱者”“朴实无华的君子”“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等含义。总之,要紧扣并活用意象,必须与诗境紧密结合,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和观点态度。

例3 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临江仙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成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上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比较。

解析 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诗境中有不同的情感侧重点。由写作背景和诗中意象“轻借力”“高空”“蟾宫”“平地”“碧霄”可知词中“夕阳红”喻指个人由命运多舛到飞黄腾达;而《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夕阳红”应与“大江东逝,浪淘英雄,青山依旧”等意象结合起来,如此一来,即可看出这里的“夕阳红”不再是个人命运的变化,而是慨叹整个历史沧海桑田的悲壮。所以抓住意象,紧扣诗境,就能准确把握其不同的象征意义。

答案 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和大器晚成。《三国演义》开篇词“夕阳红”则象征历史的沧桑巨变。

精抓诗眼法 关注诗歌中那些最能直接表达全诗感情的字、词或联、句,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观点、态度大有益。例如下面这首诗。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这首诗感情比较复杂,但如果抓住尾联来理解,就会容易许多。尾联“叹息”“谁共”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惆怅,联系作者处境、胸襟,它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志士空老、报国无门的忧愤。前六句极写初夏幽静景色之美,后两句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显“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所以诗歌表面抒发了一种闲情逸致,实则以乐景衬哀情。所以从尾联入手,也不失为一种快速准确解答主旨思想、观点态度的好方法。

准确解答古诗词的主旨思想、观点态度,还可用“细审题干法”“形象揣摩法”“表达技巧分析法”“谋篇布局切入法”“身世遭际联系法”等,不过答题时,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综合运用协同互补的。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 雁

【明】 王 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1. 有人说这首诗在“立意方面不落俗套”,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生于宋、元易代之际,他的一生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

2. 温庭筠有一首《更漏子》,下半首也写听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两者都写“听雨”,在意旨的表达上有何不同?

关于长江的诗词篇5

在完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单元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课前准备,对所带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推选一名组长。在教材中选取一部分理解难度不大的诗歌,主要以选修教材中的推荐作品为主,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从中选择。在选定诗歌后分工合作,搜集、整合与诗歌相关的知识。

步骤二:自主赏析,学生选择合适准确的角度和切入点,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走进作品,感受和体味诗歌的意蕴。让学生把自己赏析的心得和感受以讲解的方式呈现给其他同学。

步骤三:教师根据学生讲解的具体情况进行拓展、归纳和点评,并作适当补充和说明。

步骤四: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展示自主赏析成果,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

下面以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韦庄的《菩萨蛮》、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例,展示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具体过程。

【课前准备】

每组同学除准备好相关诗词的讲解内容外,还准备了与教材相关的丰富的语文素材。如:

主讲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学生小组,课前准备了许多山水风景***片和水墨画***册投影,用于课前简介和补充说明。另将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创作的经典诗作制成卡片分发给其他小组同学,以便课后拓展阅读。

主讲韦庄《菩萨蛮》的学生小组,课前主要搜集和整理了许多相关江南风物人情和民俗文化的写作素材,以便将这些素材和作品有效地利用到写作中去。

主讲纳兰性德《长相思》的学生小组,课前准备了有关边塞诗的相关文化常识和著名边塞诗人的代表作品,主要搜集和整理了词人纳兰性德这一人物素材,通过作者介绍让同学们明确诗词鉴赏过程中“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通过了解作者生平经历走进作品,体会词人独特的人生情怀和艺术风格。

【教学实录】

一、《积雨辋川庄作》教学

1.自主赏析

小组选派主讲人负责讲解,引领同学疏通诗歌大意,以抓住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巧妙结合方式入手,分析诗中景物描摹的色彩对比,突出诗歌写景的艺术手法和特点,从而细致入微地表现诗人隐居辋川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的悠然情怀。主讲人认为:“这首诗中的所有景物描写,是诗人颇具禅心的静观所得,而不是单纯物象的客观描摹,极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山中平静的生活对一般人来说太过寂寞,但诗人却过得大有兴味。”诗歌中引用典故所表露的情怀、山间隐居生活的描摹、民俗文化风情的展示,在主讲人的讲解下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教师点评

在诗歌分析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抓住诗歌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突出了诗歌中浓厚的禅味。

二、《菩萨蛮》教学

1.自主赏析

以轻音乐开始,伴随着悠扬轻盈的曲调,主讲学生将诗词的深意娓娓道来。以诗词中“似直而曲,似达而郁”的情感特点入手。以抓住词中关键字“莫”来诠释词中包蕴的情感要素,和韦庄有家不能归、流寓江南的忧伤和无奈。主讲人认为:“‘人人尽说’的背后是作者不能回乡的隐忧,所有江南风物的描摹都是作者心中哽咽难言的哀愁。”主讲人还以整首词中所表现的“思乡”之情,联系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思乡”的不同解释,让诗词的情感得到升华。尤其是主讲人本身对诗词情感和主旨的个性化解读也受到其他同学的一致认可。他认为词人以借写他乡之美来表现自己心中思乡的无奈与忧伤,这不仅是词人的个体情怀和感受,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一种镂刻在骨子里的爱与牵绊。

2.教师点评

个性化的解读和层层深入的分析,让诗词的内涵和情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三、《长相思》教学

1.自主赏析

主讲人从作者纳兰性德的身世入手,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诗词,从“诗人、景物、意象、开头、变化、妙处、典故、主旨、类别、技法”几个方面来解读品析,提出要围绕文本内容仔细阅读,但也要“展开想象”的方法。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最后归纳和梳理纳兰性德这一人物素材,突出诗词“文如其人”的特点,以备写作时应用。

2.教师点评

诗词鉴赏方法很重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品读诗歌的过程也是与作者情感交融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根据自主赏析的三首诗词写一段文字,可以是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可以是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也可以自己写一首相同题材的诗词。

【成果展示】

作业示例1:赏析感悟

忆江南

李郁文

人人都说江南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令人憧憬,令人怀念,每一个在那里停驻的人都对那里有一种眷恋,有一种渴望。我没有去过江南水乡,但却梦见过那样幽静的小路,那下过雨的石桥,那桥下的船夫撑着船游荡在河面上。这让我想起了边城,人们朴实地在过着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恬静的地方或许你有许多忧伤,但你也会把它埋起,忘记哀愁,不想用那样的心情来迎接这美好的乡土。

韦庄也想尽力地去掩藏自己心中的苦闷,忘记那些断肠的往事。来到江南的他,也许是最落寞的他,不能释怀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被这江南水乡的诗意所深深吸引。我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也不明白那远在他乡漂泊的游子的心境,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心境,他的那颗赤子之心。

当北国的秋来临之时,北方已沉浸在落叶的海洋中,惟有江南依然长春,保留着每个人依然长存的思念。

教师点评:带着对诗词的体悟与挚爱,望穿了作者对故乡的不舍与眷恋,一种另类的思乡之情,民族情感深处的爱与牵绊。

作业示例2:原创诗词

蝶恋花

王世乐楠

正是今岁霜风寒。落木千山,严雪尽峰峦。独登百尺揽冰蟾,只见星河不见月。

欲诉琴心乱抚弦。北风满满,绿水面喃喃。青山无情本无念,流光映雪却白头。

教师点评:填词需要紧扣词牌韵律。以“落木”“冰蟾”“星河”等经典意象写景抒情,生动形象,真挚感人。

【课后反思】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让学生不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去理解诗歌,如何学会欣赏和品味诗歌,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心灵滋养,促进他们产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值得我们深思。

自主赏析,学生不仅真正将诗歌理解得更加深入和透彻,而且对诗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分组讨论研究,集中展示成果,有利于学生互相借鉴,更进一步理解和领悟诗词的要旨,掌握属于自己的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随机添加一些感悟,也使很多诗歌在赏析的过程中产生了个性化的认识和解读。这种自主赏析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在教学实际过程中的不同处理方式,适应课程标准对不同教材教学的要求。

关于长江的诗词篇6

[关键词]意象 组合 情感 思维 主题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意象一直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复杂的情感通过各种意象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是各种意象的有机融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词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通过意象组合来渲染、烘托,使离离情感具体可感

渲染也可称为“点染”。苏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文本研习三中这样解释: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通过十种意象叠加,把全诗的悲凉色彩渲染得淋漓尽致。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连续使用了五个意象,不着一“秋”,写尽秋意,烘托了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因为意象可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意象的组合则使情感更加深挚、可感。

二、以组合意象对比、衬托,使表达效果更为强烈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我们阅读那些描写景色优美而情感基调却很淡然、能给人新鲜感受却带着凄清思绪的诗词时,最能感受到王夫之这句话的妙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通过乐景哀景相互对比、衬托,其乐其哀,其一倍增能说尽。

就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杜甫《绝句两首(其一)》为例:

杜审言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中在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蕴四个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这幅春景***的感受与读者是不同的。杜审言中进士后,仕途并不顺利,一直担任县丞之类小官,写此诗时是在江阴任职,此时触景生情,由眼前大好春光,心中思乡之痛油然而生。全诗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在对比、衬托中更显得伤感。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的《绝句两首》之一,从诗的前两句看,江山花鸟,景色清新,赏心悦目。但后两句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哀婉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是令人感伤。

三、通过跨跃时空的意象,引发创造性思维

利用意象问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对意象叠加,跨跃时空,能让读者思路更开阔,视野更广远,联想更丰富,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两句诗中运用了四个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浑然一体,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充分余地和涵咏不尽的余味。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其中渭北是指长安,江东则在长江南岸,是李白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杜甫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李白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遥远的空间并没有阻隔两位大诗人的思念。这两个意象的巧妙组合,两位诗人的无限情思让读者产生了不尽的联想。

陆游在《书愤》一诗中连续运用了楼船、夜雪、瓜洲、铁马、秋风、散关六个意象,六个意象叠加产生了极大艺术效果,虽时间相迥,却能让读者从意象中感受到战船雪夜渡江,秋日里戈铁马,声势浩大,勇猛杀敌的的激战场面。

四、以意象组合来比兴寄托,揭示诗词主题

诗言志,诗人总是要通过种种意象要诗中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意象组合是诗人表达主题最贴切的方式。

咏蝉诗“三绝”之一虞世南《蝉》中前两句“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就借用了蝉的垂矮、流响,所饮之清露、所栖之疏桐四个意象组合,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德。

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共同表达了词人离别之情。

古人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诗人却赋予它特定的含义,使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游子思乡情怀尽在这长亭、短亭两个之意象中。

关于长江的诗词篇7

关键词:白居易;巴蜀诗;唐宋诗;嬗变

白居易(772—864),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白氏一生创作颇丰,现存诗文3 700多首,“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1] (卷十一《白居易传》;P4305)。他一生经历了八位皇帝执***,***局动荡,更迭频繁,加之自己宦海沉浮,坎壈颠踬,故其诗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目前,学界多认为元和十年左迁江州司马是白居易诗歌转变的关键,而笔者认为,元和十三年冬到十五年夏白居易《忠州刺史谢上表》题下自注为:元和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表云:“臣以去年(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伏奉敕旨,授臣忠州司马,以今月二十八日到本州,当日上讫。”又据白氏《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巴曲春常尽,巫阳雨初收”,和长庆二年《商山路有感并序》“前年夏,予自忠州刺史除书归阙”等,可知白氏离忠州刺史任时间为元和十五年夏。(见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423,1207,1315页,以下注中简称“朱校本”。),其量移忠州刺史的经历,对诗人心态和诗风转向影响更大。当前研究白氏忠州诗的约有7篇,要之有白氏思想发生了从江州“闲适”到忠州“自适”的变化;白氏有归京期待和担心归京梦想破灭的焦虑;通论白氏江州和忠州时期诗歌有追求真实、注重反思感悟、内敛含蓄三特点;探讨白氏三峡和忠州诗抒情写景色调色彩结合、注意诗歌含蓄底蕴、开文人拟竹枝之风、善用比拟手法四特色分见陈忻《从“闲适”走向“自适”——论江州时期与忠州时期白居易思想的发展变化》(《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高月《焦虑的期待——白居易忠州诗词及心态探析》(《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赵缈缈《试论白居易江州、忠州时期的诗歌特点》(《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鲜于煌《白居易三峡及忠州诗的艺术特色》(《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等几种主要说法。诸家所论,多有缺憾,笔者认为,若说江州时期白居易沉溺的是“司马青衫湿”的感伤,及对朝廷复起的期待,那忠州时期他更多的是对人生命运、官场得失的反思、体悟及透解。这不仅改变了他后来的诗风,而且对中唐以后乃至宋诗嬗变影响深远。本文拟以白居易忠州诗为研究主体,旁及其不同时期笔墨写到巴蜀的诗歌,力求较全面深入地探寻白氏巴蜀诗与唐宋诗歌嬗变的内在联系。

一、白居易巴蜀诗是其诗风转变的津梁

白居易忠州诗总107题116首,包括感伤诗37题39首(含江州至忠州途中3首)、律诗66题73首(含江州至忠州途中入峡后4首、忠州至长安路上1首)、长庆元年在长安回忆忠州诗4首。白氏非忠州时期写到巴蜀的诗歌总25题27首,包括蜀茶诗2首、江州送友人上峡和接弟行简下峡各1首、送西川杜相公诗1首、江州至忠州途中入峡前7首、忠州至长安路上感伤诗2首律诗3首、元和四年与元稹使东川唱和诗8题10首。也即白居易巴蜀诗总132题143首。

白居易巴蜀诗变与其官场遭遇经历关系密切,其有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白居易出生于官宦世家,良好的家教氛围和传统,不仅造就了其特有的诗才,而且在少年白居易心中扎下忠君爱国等儒家思想的深深情根。贞元十五年(798)诗人28岁时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白氏以“拔萃科”甲第授官,开始了一生的***治生涯。初进仕途,白居易是想有一番***治作为的,元和元年(806),他与元稹“闭门累月”针对“当代之事”写出75篇《策林》,元和三年至五年,三年的左拾遗谏官期间,诗人积极直言献策,并写下了很多“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讽喻诗。白氏的“为君为臣为名为物为事而作”(《新乐府序》)的诗歌主张,实是其前期***治理想的宣言,但中唐***治的黑暗和统治阶级旧势力的仇视,并未给他更多施展抱负的空间,诗人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种下了贬谪的必然种子。正如诗人所言:“岂***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又请为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2](卷一百六十六《白居易传》;P4348)

诗人“举动多忤累”(《适意》其二)[3](P318)权贵,自然会碰壁受打压。元和六年至九年,白氏丁母忧归居陕西下邽期间,回想之前十年复杂的长安官场生活,比对眼前的农村淳朴民风,再想想自己的“况多刚狷性,难于世同尘”(《自题写真》)[3](P311),诗人人生态度和思想悄悄起了变化,萌生了独善其身之念。正如清赵翼所言:“今以其(按:白居易)诗考之,则退休之志,不惟不始于太和,并不始于元和十年赵翼《瓯北诗话》云:“《新唐书》本传,谓二李***事,互相倾扎,杨虞卿与居易姻家,而善于李宗闵,居易惧以***人见斥,乃移病还东都,是太和初年也。”赵翼又云:“《旧唐书》谓居易流落江湖四五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则元和十年谪江州后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而元和之初,已早有此志。是时授拾遗,入翰林,年少气锐,本欲有以自见于世,……冀以裨益时***。然已为当时者侧目。始知仕途险艰,早有林下乐志之想。”[4](P319)不过,此时白居易还只是流于口头的牢骚和自娱而已,思想和诗风的真正转变,我想还是反映在其巴蜀诗中,尤其忠州时期。一如白氏居渭上效陶体时自言,其时闲居无事,酣醉终日,“懒放之心,弥觉自得”后的“意会”之词,酒醒“自哂”,“知我者,亦无隐焉” [4](P399)。这还可从白居易元和十年遭贬之事中得到印证。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阴使中岳寺僧人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副宰相裴度也受伤。白居易第一时间上疏请捕杀刺客,正好给早已不满白氏直言犯禁的权贵们落下口实和把柄,谤言将白居易贬谪到江州司马任。

江州之贬给白居易打击很大,他曾为“遭时荣枯一时间”而问天(《谪居》)[3](P977),又叹息“今之屯穷,理固然也”,是“诗人多蹇”所致(《与元九书》)[3](P2794)。白氏内心这种矛盾外化成诗,体现为欲超然而又不得的痛苦。诗人很多愁善感,怀友时“感逝因看水,伤离为见花”(《忆微之伤仲远》)[3](P994);思乡时故作超然语“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二首》其二)[3](P996)、“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四十五》)[3](P1010),并借酒浇愁,“穷愁自要醉如泥”(《北楼送客归上都》)[3](P987),清醒时仍不能释怀,“天边望乡客,何日拄归秦?”(《红藤杖》)[3](P997)方是真语;伤感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3](P686)。诗人也曾想超越这种贬谪失意之愁,“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端居咏怀》)[3](P1004),更欲借助求道炼丹食药得以超脱,“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赠韦炼师》)[3](P1013)、“但恐长生须有籍,仙台试为捡名看”(《寻黄道士药堂因有题赠》)[3](P1074)。白氏失恩左降,三年未量移时,又转寻佛理禅事化解内心痛苦,“前事是身俱若此,空门不去欲何之”(《自题》)、“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心忘便是禅”(《寄李相公崔侍郎钱舍人》)[3](P1011)、“不觉定中微念起,眀朝更问雁门师”(《正月十五日夜东林寺学禅偶怀蓝田杨主簿因呈智禅师》)[3](P1032)、“除却青衫在,其余便是僧”(《山居》)[3](P1034)。

如果将白氏江州诗粗分为“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的感伤、怀友思乡的真情、信佛崇道的超脱、及无聊闲适的轻松等类,那么超然、闲适、怀友思乡皆只是表象,怀才不遇“恨谪迁”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九载其师康公尝有诗云“平生趣操号安恬,退亦怡然进不贪。何事浔阳恨迁谪,轻将清泪湿青衫”,宋戴复古作《琵琶行》诗,诘问乐天“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接柴桑路。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分见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页、第147页,以下注中简称“陈编本”。笔者认为“白氏心中有把火,期待复起恨谪落。”的感伤才是本质,也即江州时期白居易并“未能忘情于仕宦” [4](《韵语阳秋》;P75)。虽“壮志已酬减,衰容与病俱”(《东南行一百韵》)[3](P968),并构建庐山草堂,悠游山林,炼丹访道,结交僧侣,但他兼济天下的儒家***治情怀并未泯灭,“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元和十三年淮冦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3](P1016)便是明证。而白氏思想和诗风的真正转变,还应在忠州时期。

白氏巴蜀诗歌内容丰富,送友迎亲、唱和答谢、回忆往事等皆入诗,尤其白氏巴蜀诗主体——忠州诗,更是色调斑斓、风味独特。忠州唐宋时皆是巴蜀较为落后偏僻之地,范成大曾载宋代蜀地民谚曰:“益、梓、利、夔最下,忠、涪、恭、万尤卑。” [5](《吴船录》卷下)白居易在好友崔群帮助下量移忠州后,诗歌题材、内容、形式、技巧、体裁、诗意、整体结构比例等皆悄悄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与白氏后期诗歌走向相吻合。换言之,以忠州诗为核心的白氏巴蜀诗是其一生诗歌转变的关键处和形成期,它承上启下,将白氏诗歌从之前的雄心壮志、急切讽喻、感伤忧愁、期待重用,引向之后的眼前常景、身边琐事及知足保和、乐天知命。

乐天忠州诗,多写眼前景。忠州时期,举凡楼边竹、桥上竹、庭槐、桐花、荔枝、木莲树、木莲花、东坡桃杏梅李等百果树、东涧柳、荷池、樱桃树、樱桃花、江边草、白槿花、蕉叶、山石榴花等,皆成为诗人摇笔吟咏的对象,这些咏物诗清新可喜、淡美有味,一扫江州白诗的低沉压抑,给人眼前、心中送上了许多亮色和轻快,并开启了其后诗歌多写同类题材的先例。

白氏忠州诗中,巴地人文景观、风土民情、独特物产、气候地理等皆真实再现,千载之后,历历在目。这些淳朴质实的巴地民俗风物,涤荡了诗人的心胸,陶冶了诗人的性情,也抚慰了诗人贬谪之伤。他登览城东古巴王台,感叹世事沧桑、繁华易逝,故想淡人生、胸襟开阔;由入忠州之初对“巴人类猿狖”、“吏人生硬都如鹿”的外貌偏见,到元和十五年《郡中春宴因赠诸客》中对“府吏”、“州民”的真心爱护,及“赋敛毕”、“闾井安”(《征秋税毕题郡南亭》)[3](P580,1150,604,608)的欣喜,已然将忠州黎元视为自己的亲人;相对于白氏刚入峡和忠州时,对三峡险峻的惊恐,及对忠州“市井萧疎只抵村。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初到忠州赠李六》的不满,到后来他渐渐习惯并爱上这块“中庭无平地”(《郡中春宴因赠诸客》)的热土,以至“官职家乡都忘却”(《代州民问》[3](P1150,1199),乃至离开忠州前,向东坡花树和桥上竹逐一告别,离开忠州回京路上,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时,还回望忠州依依不舍,甚至回到长安后,还常梦回忠州[3](P1148,1205,1206,1230

1236)。虽然白氏忠州诗也有哭亡友、叹老病、思亲友、想故乡的,但这都不是其时诗歌的主流,而忠州的竹枝歌、巴女的蹲蹲舞、蛮鼓、巴弦、胡饼、“嚼疑天上味”的荔枝、白小鱼、巴猿、藤枝引酒[3](P1164,1183,604,1172,1164,1170,1177,1189,1167,1170),以及巴地特有的山川地貌、气候[3](P576,1150,1188)、季节(写春天的较多)、节令(有写冬至、除夕、三月三、寒食、春分)[3](P592,604,605,1202,1192,1182,1187,1198,604)等,渐渐弥合了诗人那颗受伤的心,他深深地陶醉其中,并行之于诗。这时期,乐天主治一方,心情较佐郡江州恬静,江州时的伤感不安、焦虑期待这时候逐渐消歇下来,故诗人能从容于官场应酬、宴饮幕僚、征收秋税、祭祀风伯、招饮送客、遥寄土产、诗友唱和等公事和日常生活交往,并常晏然自乐。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白忠州诗较之前对人生和官场得失的感悟、反思增多了。诗人不仅***独处时喜欢反思,而且常在言前景事的末尾,总要思考、议论、总结一番。这类诗较多,简举几例如下:《我身》中,自比孤蓬、秋霜,从自身经历中寻找快乐人生的答案,“昔为意气郎,今作寂寞翁。外貌虽寂寞,中怀颇冲融。赋命有厚薄,委心任穷通。……身穷心不穷。”;失意儒道转求佛门,“行藏两事失”、老病缠身时,叹悟“志气与形骸,安得长依旧”,“唯有不二门,其间无夭寿”;《遣怀》时,叙说了自己的感悟过程和结果,“亦曾仰问天,天但苍苍色。自兹唯委命,名利心双息。近日转安闲,乡园亦休忆。回看世间苦,苦在求不得。我今无所求,庶离忧悲域。”;《岁晚》中静念已信命心安,寻求到了安慰和解脱,“命迍分巳定,日久心弥安”,“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委顺》认识到知足常乐,“外累由心起,心宁累自息。尚欲忘家乡,谁能弄官职?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归去诚可怜,天涯住亦得。”;元和十四年《除夕》诗人已明言***治态度,但仍有佳节思乡之情,“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到元和十五年《答州民》时,“宦情抖擞随尘去,乡思磨销逐日无。唯拟腾腾作闲事,遮渠不道使君愚。”已然乐不思蜀了;《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更堪称白氏人生态度转变的宣言书,“险路应须避,迷途莫共争。此心知止足,何物要经营。……无妨隐朝市,不必谢寰瀛。但在前非悟,期无后患婴。……晦即全身药,明为伐性兵。昏昏随世俗,蠢蠢学黎甿。鸟以能言网,龟缘入梦烹。知之一何晚,犹足保余生。” [3](P597,596,612,613,614,1188,1199,1140)陈寅恪说:“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6](P327)。陈言不确,应该说白居易知足思想始于忠州之变。思想指导行动,白居易忠州诗歌随之而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忠州诗多用反问、设问、对比、顶真等修辞手法。尤其问句的使用很多,据笔者统计有近30首用之,约占其忠州诗的四分之一。其形式不拘,位置不定,有放诗中的,多置诗尾,其中《代州民问》《答州民》两篇,以整首诗为设问作答载体,甚为新颖;与这些问句一样引人深思的,还有白诗常以“忽”字将诗意由实境带入虚境,进行议论说理,这似是忠州“特产”。如《登龙昌上寺望江南山怀钱舍人》前六句实写自己独自出郭登高,第七句用“忽似青龙阁”突然转入虚写,想念以前和好友钱徽同登青龙寺情景,引起下六句。又《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先实写自己赴忠州原因,次写伴侣和行程路线,复写路中所见,中间用“忽愁牵世网”[3](P1199、610、1140)转到对宦海沉浮的反思和感悟。这其实是对杜甫顿挫手法的学习和借鉴,又实为白氏忠州及其后诗歌一大妙法;白氏忠州诗色调明丽,丰富多样,木莲树的黄、青、红,樱桃的白,绿桂,红蕉,紫牡丹,红莲,丹青,红荔枝条,白槟榔,紫罗,白玉,白发,白面,绯衫,银印,白片落梅,黄梢新柳等,皆是诗人常用语。这与白诗该期对大自然和物象的关注增多有关,这也是其诗变的另一面;与此相关联的,是白氏忠州诗结构比例的变化,多写清丽可喜的自然风物,杂以命运感知和交游活动,这与诗人后期诗歌结构比例基本一致;体裁上,忠州诗长韵虽有,但绝句较多,不少绝句颇有韵味,发人深省。清王士禛说白居易“(晚年)绝句作眼前景语,却往往入妙”[4](《带经堂诗话》;P253),实正是忠州诗变的延续使然。另外,白氏忠州诗还有喜用叠字和数字入诗,及个别诗用韵一反常态,平起仄收,急促中透露出轻快和俏皮等特点。

白居易忠州诗变,还可从与其忠州以外时间写的巴蜀诗作比较看出。元和四年,白氏酬和元稹的巴蜀诗多咏物,但和忠州时期的咏物不同,前者境界局促狭窄,但唯想象出使东川元稹的乡愁,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而后者感情真挚,发自内心,蕴藏着无尽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是豪华落尽所见的真淳,这恰可见白氏忠州诗风对之前的变化。此外,白氏另外一些非忠州期的巴蜀诗,如送友入巴蜀,迎弟出巴蜀,唱和蜀友,谢赠蜀茶,自己出入巴蜀路上作、回忆忠州等,皆可羽翼白氏忠州诗风的转变。因这些诗琐言细语,如话家常,一变白氏贬官前具兼济之志的意激言直诗风,再变白氏丁忧下邽轻愁假隐,三变白氏江州渴望***治复起的焦虑和期待。尤其白氏行役、回忆诗更可旁证其忠州诗渐变的过程,白在江州得忠州刺史除书后,群僚来贺,贺多生厌不起迎接,而有一人因公事未来,白氏作诗奚落之,并让他别仅以忠州僻远之郡的刺史小看自己,这皆有白诗为证。可见入忠州前,白氏争胜之心未泯,仍有强烈的***治复起情怀,这与白氏忠州时期的身名两忘,恬然安宁,淡泊明志,发自内心的心态改变,已然殊途迥异。结合白氏忠州回京后,主动避祸,远离朝***纷争,要求分司东都,请求外任刺史等行状看,白氏忠州时期人生态度和诗风变化,影响其后半生确然。

要之,若将白氏忠州之前诗歌比喻成一个嫉恶如仇、信心百倍、抱负满满、充满幻想的初生牛犊,那么忠州时期之后的诗歌就是一个知天命、不惑、耳顺的成熟智者。究其变因有三:(1)***治大环境的影响是外因。当时朝***黑暗,牛李***争,宦官当权,白氏刺忠州时,连宪宗皇被宦官害死。诗人看透其内幕,先前的理想抱负折戟沉沙,灰心失望了,思想彻悟同时,诗风亦转向顺理成章。(2)个人思想变化是内因。忠州瘴气远郡,诗人从江州低谷又走向另一个明升暗降、毫无意义的低谷。穷乡僻壤使诗人那颗躁动的复起之心渐渐沉下来,能真实冷静地反思体会自己多年的官场得失,及人生的价值意义。(3)白氏诗歌自身的演变发展是动因。“诗到元和体变新”,[3](P1532)元稹、白居易自己及后代学者多有谈及元和体,陈寅恪据之认为“元和体诗可分二类,其一为次韵相酬之长篇排律,……其二为杯酒光景之间小碎篇章,亦包括微之之所谓艳体诗中之短篇在内”,甚确。白氏长律每期都有,忠州亦然,18韵、30韵、50韵皆有。但忠州长律并非白同类诗的佼佼者,笔者认为该期白居易对元和体的拓展和深化,是在小碎篇章上,平易中时带深味,对生活琐事的细腻描摹和感受,实开白氏诗变之风。

二、白居易巴蜀诗对唐宋诗歌嬗变发展影响深远

白居易巴蜀诗对唐宋诗嬗变影响深远,他是中唐诗歌的主要新变者之一。“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2](P4360)白居易转型、开创了与盛唐诗风不同的平易通俗样式,而且与同时代主奇险的韩孟诗派一起,丰富了中唐诗风的多样性。

白氏巴蜀诗对唐宋诗拓展和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白氏巴蜀诗多写眼前实景和生活琐事,是唐宋及后代平易通俗诗的开创者

宋惠洪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4](《冷斋夜话》卷一;P162)惠洪语真实性虽为后人诟病,但确实道出了白居易诗歌尚实尚俗尚平易的主要特点。白巴蜀诗亦然,不过它已将之前哀民生疾苦的吟咏对象转变为多写眼前景和身边事,这种变化一直延续到白氏晚年。

平易通俗诗多来自民间,文人用之,白氏之前就有初唐王梵志和盛唐岑参、李白等,李白等盛唐诗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但其更讲求蕴藉含蓄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白氏忠州诗虽也有此类,但只是少数,其尚实尚俗特点更多的是对盛唐诗歌的变化,正如明代江进之所说:“白香山诗,不求工,只是好做。然香山自有香山之工,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4](《薛涛小书》;P226)这种开阔的诗境,实是指白诗多由眼前景,意是观景后随意抒发的,不求工整含蓄,只求平易通俗作法的开创性。白氏在《自吟拙什因有所怀》诗中,说自己“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词”就是注解,白诗平淡无味,“落声韵”为不工,“拙言词”因俗实。无独有偶,清人赵翼认为元、白诗坦易,“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胜于韩、孟奇警斗险少味。白诗晚年不求工,随意抒写,较白少年时与元稹以才情工力竞胜诗,更进一层。赵翼说白氏“《后集》是长庆以后(写),无复当世之志,惟以安分知足、***适情为事”[4](《瓯北诗话》;P308)。赵翼此说恰是白氏元和末忠州诗变的最好证明。

白诗的平易通俗,不仅博得了当时广大百姓喜爱,“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3](《与元九书》;P2793),白氏忠州诗亦然,如写木莲绝句就“咸传于都下,好事者喧然模写”[2](《白居易传》;P4353),而且泽及宋诗,方回云:“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晩唐体,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汉谋。”[4](《瀛奎律髓》;P184)覆检宋初学白体的诗歌,白忠州之变后的诗歌,更是人们喜爱模拟的对象。

宋魏庆之说:“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4](《诗人玉屑》;P150)白氏巴蜀诗多写日常生活琐事,这种写实方法实为对杜甫诗歌,尤其杜甫在成都卜居草堂时诗的继承和新变,杜、白皆就巴蜀自然山水树木为吟咏对象,色调明丽,清新自然一致,但杜诗精工用典,白氏平易通俗。白巴蜀诗常用细密针线式的写法,尽写生活事情,如写邮寄、栽种、品尝荔枝,写木莲树、木莲花、木莲***等,故《唐宋诗醇》评白忠州《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皆叙贬官以来出处之意》曰:“一路顺叙,熨贴中针线细密,宛转斡旋,无一毫痕迹。此种长律,正不易得。”白诗的这种写实倾向的另一面,体现在将老、病、白发、衰老、死亡、及蚊蟆等入诗,这种以丑为美的写法本于杜甫,羽翼韩孟诗派,对中晚唐,尤其宋诗影响很大。宋诗面对唐诗高峰,转而求变,日常琐事入诗就是一个很大的不同唐诗处,而白氏巴蜀诗早已滥觞于前了。

(二)白氏巴蜀诗丰富和发展了元和体诗,为唐宋诗体的嬗变发展拓宽了范型

清袁枚认为白居易之所以“独树一帜”,是因能“不袭盛唐窠臼”[7](《随园诗话》),白诗新变的主要方面指元和体。元稹、白居易对元和体皆有不同说明,元和体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范围和所指。元稹说“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体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効,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4](《白氏长庆集序》;P2),又云“居易……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相酬,……江湖间为诗者,或相仿效,……亦目为元和诗体”,“唯杯酒光景间,屡为小碎篇章,以自吟畅,……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効,……皆目为元和诗体”[4](《上令狐相公启》;P3,4)。白居易在《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诗中自注“众称元、白为千字律诗,或号元和体”[3]( P1532)。可见元和体是个宽泛的概念,元、白时就有多种说法,元、白自己也不能确指。至于后来李肇《唐国史补》、南唐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及《唐语林》等中,元和体更成为了中唐诗文转变的通称了。

上述可见,白氏量移忠州之前,与元稹唱和的长篇律诗、小碎篇章和艳体诗,皆属于元和体。但是中唐后,人们对元和体范围的扩展,似乎昭示了一个概念,就是白氏元和年间的所有长律和小碎篇章或艳体诗皆可目为元和体。白在忠州总有三首长律,似乎不多,分别是写给弟弟白行简、庐山草堂兼二林僧社、万州刺史杨归厚的,但白氏《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却是其五言排律长篇的代表作之一,归于元和体毫不为过,白还有约20首与元稹等唱和的巴蜀诗,及白氏忠州的大量写景诗歌,笔者认为这皆可目为白氏元和体范畴之内。白氏长篇的影响自不待言,“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4](P400),清***龄说盛唐诗之后,中唐诸家思变之,“乐天创之,微之、梦德并起而效之”[4](《西河合集诗话》;P243)。白氏和元稹、杨归厚唱和的巴蜀诗多为咏物写景诗,这些可视为小碎篇章的诗歌,不仅丰富了元和体,而且对唐宋诗乃至词皆有影响。晚唐五代宋初诗歌及宋词的流连光景,闲适酬唱,与白氏这类巴蜀诗应有承变关系。且不说“宋初诸子多祖乐天”[8](卷三古体下;P56),苏洵父子、张耒等皆有仿作,试看张耒《效白体二首》《效白体赠杨补之》等诗,若放到白氏忠州诗中几可乱真。

白氏巴蜀诗对唐宋诗体嬗变的影响,不仅在长律和小碎篇章上,而且体现在白氏忠州学白的六言律诗而变化,为唐宋诗体开拓了新形势。赵翼云“六句成七律一首,青莲集中已有之,香山最多,而其体又不一。如《忠州种桃杏》……前后单行,中间成对,此六句律正体也”,又“《樱桃花下招客》……此前四句作两联,末二句不对也”[3](《瓯北诗话》;P1163,1165),也即白氏忠州六言律诗有正体有变体,其对唐宋律诗的范型进行了拓展,赵翼此言颇中肯綮。

(三)白氏巴蜀诗对文人竹枝词等民歌手法与诗歌叙议新法的尝试和运用,为唐宋诗变注入了新动力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曰:“竹枝词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於贞元、元和之间。”[9](卷八十一“近代曲辞”三;P1140)郭氏此说不确切,竹枝词发源于夔州地方民歌,及刘禹锡改编竹枝词皆不误,但郭氏将刘禹锡竹枝11首放在白居易竹枝4首之前,结合上文,可知郭氏认为刘禹锡写作《竹枝》时间先于白居易,实误。真实情况恰好相反,白氏忠州诗中常提到巴地民歌竹枝词,并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写了《竹枝词》绝句4首和《听竹枝赠李侍御》1首。刘禹锡是穆宗长庆元年(821)冬,方到夔州任刺史的,刘氏很重视民歌改造,但其写《竹枝词》时间在白居易忠州《竹枝词》后应无疑。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好朋友,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云“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清人***龄评价白居易《竹枝词》其四“怪来调苦缘词苦,此是通州司马诗”,亦云:“乐天善歌,每识歌法,……其以调与词分二端,亦属歌法。”[4]( P241)二人皆谙熟竹枝音律白氏先成的《竹枝词》很可能对刘氏有启发。这也可从宋范晞文比对白居易、刘禹锡、张祜、薛能四人《杨柳枝》诗后,指出后三人诗“皆仿白”中得到旁证,酷爱民歌的刘禹锡等人对白居易的《竹枝词》应该有所汲取。换言之,这种充满活力的新式样诗为唐宋诗注入了动力,后来成为古典诗歌家园中的重要一枝,而这正是白氏巴蜀诗变的功劳。

白氏巴蜀诗喜欢先叙后议,叙议结合,这种手法源于杜甫的写实议论,白氏忠州之前诗歌多议论时***,为虚为大,忠州始,议论多为对人生体悟,为实为小,这与杜诗多写自己亲身见闻感受有点不同。白诗爱发议论,对好以“以议论为诗”[10](“诗辨”P26)、崇“白体”的宋人多有影响。

(四)白氏巴蜀诗乐观放达、穷通委顺的哲理内涵,为唐宋诗树立了摹写榜样和精神高标

白氏忠州诗转变为知足保和、穷达任之的“中隐”闲适情趣,这种变化一直延续到白氏晚年。白氏思想无论是“外袭儒风,内宗梵行”[4](清陈继辂《合肥学舍札记》;P349)说,还是“外虽信佛、内实信道”[6](P327)说,其指导下的诗变对唐宋诗发展影响很深。苏轼是崇白者,他贬官黄州,特喜欢白居易忠州诗,写下了“我甚似乐天”(《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我似乐天君记取”(《赠善相陈杰》)、“出处依稀似乐天”(《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绝句》其二)等诗,并对白氏忠州的东坡青眼相加,自号东坡;黄庭坚《书乐天忠州诗遗王圣徒》、《跋自书乐天三游洞序》等,对白居易诗歌和人品极尽仰慕之情;张耒诗歌的平易自然类乐天,并逗启南宋范成大、陆游。另外,白氏巴蜀诗的哲思,常通过对内心深处敏感细腻的挖掘得到,这种向内收敛的诗歌写法,近及李商隐,远溉宋初诗词。

这些重视学习白氏巴蜀诗的诗人们本身就是大家,他们学习白氏,别人又学习他们,从而将白氏巴蜀诗变法推广普及到更多的人中去,一定程度上也助澜了唐宋诗歌的嬗变发展。白氏不独影响唐宋诗变,从明代的“公安派”、清代袁枚“性灵说”,乃至20世纪新文化运动等,皆可溯源到白居易诗歌的影响,而白氏忠州诗变转折了诗人诗风,这种意义上说,白氏巴蜀诗的价值意义和影响堪称千古伟业矣。

参考文献:

[1]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 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宋]范成大.吴船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 [清]袁枚.随园诗话[M].王英志,批注.凤凰出版社,2009.

[8] [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关于长江的诗词篇8

[关键词] 吕本中;研究;综述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微,“学者称为东莱先生。”[1]11637其郡望东莱(今山东掖县),自先祖吕龟祥在北宋初年知寿州(今安徽寿县),“子孙遂为寿州人。”[1]10206 作为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论家、理学家、词人,《全宋诗》收其诗二十四卷(第二十四卷来历不明,可能非吕氏之作),《全宋词》收其词二十七首。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有关吕本中的研究文章更是多达103篇,内容涉及其家族和诗词等,而他与江西诗派的渊源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 吕氏家族研究

吕本中出身于世代显宦之家,自先祖吕蒙正先后在太宗、真宗朝为宰相始,其家族便代有名臣:吕夷简、吕公著父子分别于仁宗、神宗、哲宗三朝相继为相;吕公绰为翰林侍读学士权知开封府,吕公弼在神宗朝为枢密使,吕公孺为哲宗时户部尚书;吕公著子吕希哲为神宗朝崇***殿说书、吕希纯为中书舍人;吕希哲子吕好问为尚书右丞;吕本中即为吕好问子,南渡后在高宗朝累迁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这是一个在宋代历史和文化诸多方面都留下广泛影响的家族。”[2]45

研究吕本中,绕不开吕氏家族,考其家族的学术主要特点,汪俊在《宋代吕氏家族学术特点述略》一文中认为有四点:

1.以儒为本,代有人才。其家族成员的姓名附见于其他学案的共达7世17人之多, “吕氏家族是有宋一代涌现出理学家最多的一个家族,为其他家族所不及。这可视作吕氏家族以儒为本家学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2]462.不名一师。吕氏一门虽多属理学家流,但其学术风格却达到了惟善是从的境界;“不名一师,亦家风也”(《宋元学案紫微学案序录》)的评价,相当准确地指出了吕氏家族的学术特点。3.浸染禅学。好佛喜禅是吕氏家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自吕夷简起,其家族成员好禅喜佛的记录便见于各种史料;而吕本中“悟入”、“活法”的诗论主张也显然受佛学影响。4.热心文事。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吕希纯、吕希哲、吕好问、吕本中、吕祖谦等都颇有文名,受时人推重;而吕本中撰的《江西宗派***》和吕祖谦编的《古文关键》、《宋文鉴》则对宋代文化发展的贡献特大,意义深远。吴莺莺在《吕本中与江西诗派》一文中对其家学渊源亦给予很高评价,“一门之中有这么多人被选登学案,可见其家学渊源之深厚,学术地位之重要。”[3]26

有的学者从实证、心灵对话的角度考其家族的佛学渊源,如蒋义斌在《吕本中与佛教》一文中通过考察吕本中和真歇清了、大慧宗杲的交往情况,认为“吕本中和大慧的相契合,不止是感情的交融,亦说明儒、佛的确有可以互相借鉴之处,”[4]144甚至认为吕本中家学主张“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和大慧禅法颇有可以相沟通之处。此外,他还认为吕本中和伊洛学者关系密切,而伊洛之学原本就是和佛教对话的学术团体。

二、 吕本中与江西诗派研究

吕本中作为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其所作的《江西宗派***》和所提出的“活法”、“悟入”的诗歌理论所奠定的。江西诗派其名最早出现在《江西宗派***》中。“吕本中对宋代诗坛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的《江西宗派***》。”[3]27 《江西宗派***》,又有作《江西诗社宗派***》,姚大勇在《〈江西宗派***〉本名考》一文中根据其对南宋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吕本中弟子曾季貍《艇斋诗话》等文献资料的考证认为,既然***中所列之人并未在一起共结诗社,“此***之名,实应以《江西宗派***》为是。”[5]关于此***的作年,今人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其少时所作,有人认为是其南渡后所作,姚大勇在《〈江西宗派***〉作年考》一文中根据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莱自言少时率意而作”、范季随(吕本中挚友韩驹的弟子)《陵阳先生室中语》“吕云:‘安得此书,切勿示人,乃少时戏作耳。’”以及张元干《苏养直诗帖跋尾六篇》等三篇资料认为,“《江西宗派***》似应作于此时。”[6]71“此时”即“大观庚寅辛卯岁”,也就是徽宗大观四年(1110)、***和元年(1111),吕本中“此时年未满三十,故仍可称少年。” [6]71他认为,只是可能由于当时激烈的***派争斗,才使得北宋末作成后秘而不宣,至南渡后才流传于世。伍晓蔓的观点与之相同,“《江西诗社宗派***》的写作年代,应该是大观末、***和初的作品,是吕本中对当时一个有着文学流派性质(诗宗黄庭坚)的诗人群体的***录。”[7]135并认为“大观、***和年间说有助于解释对《宗派***》诗人著录情况的疑问。” [7]135韦海英在《江西诗派诸家考论》附录一《关于〈江西诗社宗派***〉的写成时间及次第问题》中依据孙觌的两篇文章,即《鸿庆居士集》卷十二《与曾端伯书》和卷三十《西山老文集序绍兴戊申八月》,推理认为“《宗派***》当作于建炎元年至二年(夏倪卒前),《宗派***》流传出去,夏倪对其名次在后不满,韩驹也对自己入《宗派***》有所不满,绍兴三年吕本中与韩驹在临川见面时,谈及此事,吕本中自称是少时戏作。”[8]263关于《宗派***》所列诸家的排名有无高下之分,从它面世起就争论不断,韦海英结合曾慥在《百家诗选》之夏倪诗选的小序中“夏均父(即夏倪)自言,以在下列为耻。”和孙觌“既云‘宗派’,固有次第”(《与曾端伯书》)的观点,认为“《宗派***》的排列顺序是含有高下的区分的。” [8]267关于作此***的原由,吴莺莺认为,一方面是“吕氏家族与江西士人关系密切”,但更重要的是“北宋后期的***坛、文坛形势与吕氏家族在***争中的遭遇,才是促使吕本中作宗派***的契机。” [3]27韦海英引用日本学者合山究先生的观点亦认为,“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在他心目中很早就隐然有一个江西诗派的观念了”。[8]256伍晓蔓在《北宋末山谷后学的双重整合与〈江西宗派***〉》一文中,从历时的角度,纵向考察了《江西宗派***》的绘制过程:首先,出现了以徐俯、吕本中为首的两个山谷后学群体,即以地缘为基础的南昌—临川—建昌诗人群体,以徐俯为首,成员有洪朋、洪刍、洪炎、洪羽、潘淳、谢逸、谢薖、饶节、汪革、汪莘、吴贺、李彭、李彤等;和以诗学思想为基础的符离—临川诗人群体,以吕本中为首,成员有谢逸、谢薖 、饶节、汪革,此四人与南昌—临川—建昌诗人重合。其次,这些年青诗人通过“豫章诗社”和“东”字韵唱和诗的“同作并和”实现了诗人群体的初次整合。最后,吕本中根据“同作并和”的情况,将山谷后学进行再整合与扩充,绘制了《江西宗派***》[9]73-78。所以,伍晓蔓认为,“同气相求是其整合的动力,故江西宗派诗歌呈现出‘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诚斋集》卷七十九,《四部丛刊初编》本)的整体特征,体现出从思想内蕴到诗学范式上的共同风貌。”[9]78

江西诗派统治诗坛数十年,在形成宋诗特色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弊端。吕本中认为其弊端可以归结到对“规矩”的认识局限上,即对前人做寸步不失的模仿,因而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为此,他提出“活法”、“悟入”欲救其弊。“活法”,是由佛教禅宗所谓的参“死句”、参“活句”的说法演化而来的,吕本中将其视为诗人创作是否成熟的标志。韩酉山在《谈吕本中的“活法”》一文中结合诗歌创作过程,阐释了吕本中“活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1.诗须有为而作,不能背弃兴、观、群、怨的基本要求。2.诗须“待境而生”,不能“凿空强作”。3.诗须“自立新意”,不能“只规模古人”。4.诗须就篇论句、论字,不能孤立地讨论“句法”。5.追求“流转圆美”的艺术效果,摆脱生硬枯涩的诗风[10]97-98。他还认为,吕本中所倡导的“悟入”接近于“渐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上升到质变的过程,要实现之,须从三方面入手:1.悟入必自工夫中来。2.强调继承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广泛吸取各个流派的创作经验。3.强调在长期、艰苦的创作实践中体悟[10]100-101。吴莺莺则从发展过程入手,描述了“活法说”的孕育及成熟轨迹:写于北宋末年的《紫微诗话》,强调“从山谷学诗,要字字有来处”;写于南宋绍兴初年的《与曾吉甫论诗第二帖》,则指出学黄庭坚要得其精神,不能亦步亦趋;绍兴三年为夏倪诗集所写的《夏均父集序》中,才提出了著名的“活法说”:“学诗当识活法”[3]27-28。对“活法”、“悟入”的评价,后世学者众口一词,评价甚高。“江西诗论滥觞于黄庭坚,但使江西诗论有所发展,以臻成熟的是吕本中。”[3]28 “总的说来,吕本中的‘活法’理论堪称宋调转型的标志。”[11]61 “是针对江西末流的诗弊而发,促进了江西诗派的发展,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苏、黄两派诗风融合的趋势。”[12]53

三、 吕本中诗词创作研究

吕本中的诗集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多种版本,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是宋乾道二年沈度刊本《东莱先生诗集》二十卷,一是宋庆元五年黄汝嘉刻江西诗派本《东莱先生诗集》,仅存六卷,即正集十八卷至二十卷,外集一卷至三卷。《全宋诗》“吕本中”部分主要以上述二本编就,黄山书社亦以此二本为底本出版了沈晖老师点校的单行本《东莱诗词集》,比较两书(只比较前23卷,沈晖点校本无第24卷)共有27首诗顺序不同,其中还有几首诗题目也不相同,这当中甚至有曾季貍《艇斋诗话》称之为“少年佳句”的《董村归路马上口占》。

吕本中诗初学江西诗派,专以黄庭坚为典范。姚大勇的《世业中微谁料理,却收才具入风骚——论吕本中诗歌创作》认为,吕本中“对江西诗派的流弊,觉察甚早,倡活法、悟入之说,弹丸之喻,有以矫之,力***以圆熟救老硬,以苏济黄……追求诗歌的流畅宛转。” [12]53其存世的一千多首诗中,有学者认为“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3]26也有学者认为他的“活法”理论并“没有完全贯彻到他的诗歌创作中,”[11]61但多数学者还是同意前者。姚大勇按时间发展的线索论述了吕本中诗歌的特色,指出北宋时,吕本中的诗歌主要记述日常生活感受和与人的交往,抒发个人的感愤;靖康之难使其诗更多地关注现实,抒发的情感也突破了个人的苑囿,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一己之悲欢,而是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待生活安定后,其次韵酬唱及记述日常生活感受的作品又多了起来,但此时感慨更深沉,由以前个人的悲欢移入家国兴衰的感忿。在此基础上,姚大勇指出,吕本中诗风在北宋末年就已显出“活”的特色,并以徽宗大观二年(1108)所作的《春日即事二首》之二和***和四年(1114)所作的《春晚郊居》为例说明,“吕本中作诗在北宋时就已摆脱江西诗派的生硬之病,南渡后诗是他前期诗风的自然延续,只是增加了悲慨苍凉之气”[12]54。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持一种渐进的观点,认为“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在吕诗中逐渐减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13]关于吕本中诗的这种新风格,叶宽认为“赵齐平先生以‘流丽’二字评吕本中诗,确是独具慧眼……学李商隐得其韵味情调,较之江西诗风,则显得清新流丽。”[11]61白晓萍则认为,“吕氏流丽诗风更多体现在小巧明净的五七言短诗中。”[14]29关于吕本中诗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多数学者认为“是真切反映金人南侵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的灾难的作品。”[3]29白晓萍在《吕本中诗歌初探》一文中,一方面,利用文史结合、文史互证的方法,得出吕本中反映靖康之难的诗歌还具有“诗史”的性质;另一方面,将吕诗与杜甫诗比较,认为杜诗类于报告文学,吕诗则类于简讯[14]26。韩国学者朴永焕还认为吕本中的诗歌具有禅理禅趣,他在《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之禅诗研究》一文中,认为吕本中的诗“自觉地借鉴禅宗精神的作诗态度,在作品中体现了禅学的影响,尤其是其诗歌中的生动活泼、谐趣横生、富有理趣、饶有趣味的特色,足以代表宋诗的特点。”[15]

吕本中留存下来的词不多,近人赵万里搜求辑录有《紫微词》一卷,唐圭璋先生在此基础上广采诗话、词话与笔记,共得27首,多为小令,编入《全宋词》,《东莱诗词集》词的部分亦与之相合。吕本中词作虽不够多,但题材多样,有闺怨词、咏物词、闲适词和羁旅词等,整体风格“清雅明丽,流动自然”[3]30,显示了与其诗相一致的风格,且有的词还表现了“中原归思”的爱国主义情愫,这与他诗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渲染了时代氛围。”[3]30程磊在《清新婉丽中的缱绻情致——浅论吕本中词的特点》一文中以《采桑子》、《南歌子》、《减字木兰花》、《朝中措》、《蝶恋花春词》和《长相思》为例专论吕本中词的基本特色和美学意义:1.善用方位词;2.词与诗意的重复;3.以诗为词;4.鲜明的民歌风味[16]54-55。许总的《论宋学家词学观及其创作特点》认为,吕本中词深受婉约词风的影响,但他毕竟又是理学家,故即使“抒写男女之情,也极力显得含蓄庄重,” [17]显示了自身的独具特点和风貌。对于吕本中在词坛的地位,程磊认为“在两宋交际词坛兴盛的大环境下,吕作为词人确实算不上大家,而且光芒往往被其诗学成就所掩盖,但我们却不可否认其词的价值所在,并为宋词完成‘以诗为词’的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6]55

四、《官箴》及佚文研究

官箴,做官的箴言录,或者说怎样当官的道理。最早的箴文当是《左传襄公四年》记载的《虞人之箴》,而西汉文学家扬雄的《十二箴》是现存最早的以各级官员为规诫对象的官箴。官箴,虽非经书,但在仕宦阶层中间一直颇受重视,甚至被有的官员奉为金科玉律,只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它被当作封建糟粕而予以封杀。进入新时期以来,它成了有关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其中吕本中的《官箴》则是当中的焦点。《官箴》第一则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18]。吕本中所强调的“清、慎、勤”三字,崔宪涛在《关于中国古代官箴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这“实际上代表着三个方面的意思,是官箴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也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清正、谨慎、勤勉,应当是中国古代官箴的主题。”[19]蒋义斌结合吕氏家族传统,探讨它的源流,“吕本中《官箴》中所说的‘清、慎、勤’,是他总结‘前言往行’的结论。”[4]134有的学者从理学思想入手,深入理学家内心,分析它的实践可能性,认为吕本中的《官箴》强调尽心职事,自保远祸,“深受理学思想影响,强调‘心’的作用”[20],“与老子的避祸全生的态度有关,又显示理学家的一种态度,以‘理’来指导实际的行为,而这个‘理’能被实践,又要靠平日‘养’志的功夫。”[21]

吕本中的诗词文赋现散见于各种总集和他的别集中,白晓萍在《吕本中佚文小考》一文中,以傅璇琮先生所编《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吕本中”卷和王兆鹏先生所著《吕本中年谱》二书为依据,参照地方志和宋代文集发现了上述二书未收的五篇吕本中作品。其中,《蜜蜂赋》、《六子哀词》是吕本中仅存的两篇赋作,从而使吕作达到众文体兼备的高度,有助于在诗词文之外去认识吕本中,也有助于考证吕本中与六子(汪革、谢逸、王直方、张绎、关沼、夏侯旌)的交往情况;而《宣州新学序》既可考证吕本中之行踪,又可了解当时宣州的人文情况;《杨文靖公行状》撰杨时的行状,《净梵院记》则是“居仁嗜佛的一个佐证”[22]。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概述,近十年来吕本中的研究论文多,涉及面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繁荣的背后亦有明显的不足:其一,选题过于集中,大多数论文围绕江西诗派,有冷饭热炒的迹象;其二,关注面窄,在吕本中存世的一千多首诗中,学者关注的不到百首;其三,研究视野较为封闭,大部分学者不去留心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脱 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汪 俊.宋代吕氏家族学术特点述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3] 吴莺莺.吕本中与江西诗派[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 蒋义斌.吕本中与佛教[J].佛学研究中心学报,1997,(02).

[5] 姚大勇.《江西宗派***》本名考[J].江海学刊,2001,(01):141.

[6] 姚大勇.《江西宗派***》作年考[J].江海学刊,2001,(03).

[7] 伍晓蔓.《江西宗派***》写作年代刍议[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8] 韦海英.江西诗派诸家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伍晓蔓.北宋末山谷后学的双重整合与《江西宗派***》[M].文学遗产,2005,(04).

[10] 韩酉山.谈吕本中的“活法”[J].江淮论坛,2004,(04).

[11] 叶 宽.论吕本中对江西诗派的沿袭与超越[J].咸宁学院学报,2007,(01).

[12] 姚大勇.世业中微谁料理,却收才具入风骚——论吕本中诗歌创作[J].中国韵文学刊,2003,(02).

[1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1.

[14] 白晓萍.吕本中诗歌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05).

[15] 朴永焕.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之禅诗研究[J].佛学研究,2000:332.

[16] 程 磊.清新婉丽中的缱绻情致——浅论吕本中词的特点[J].宜宾学院学报,2005,(08).

[17] 许 总.论宋学家词学观及其创作特点[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37.

[18] 吕本中. 官箴(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52.

[19] 崔宪涛.关于中国古代官箴书的几个问题[J].理论学刊,2005,(01):102.

[20] 郑颖慧.宋代官箴清廉思想论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04):11.

[21] 吕本中.官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3.

[22] 白晓萍.吕本中佚文小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158.

[23] 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关于长江的诗词篇9

一、词语与诗句理解及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

由于古诗中的语言所表现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和语言实际比较遥远,所以学生理解古诗的第一步应理解其中的一些影响准确领悟诗意的关键词语,但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诗句中去理解,不可脱离出来,使词语独置于诗的具体语言环境之外,如果脱离出来,就会影响理解诗意的效度。如教《望天门山》,有位教师先让学生自读,提出不懂的词语,学生提出了“楚江、孤帆”等词,他便引导学生逐个理解这些词语,等到学生全部理解了,就让学生说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却说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理解词语时与诗句意思毫不相干,词语的理解未能和诗句意思所处的诗意环境相匹配,反而延长了词义与句意结合的历程,形成了学生间歇性的思维中断,没有及时将词语的理解与诗句的理解整合,两者处于隔岸观火的相望状态。相反,另一位教师则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测句意,在推测句意中体现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教师则由此可以判断其对词语的理解程度。如“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有位学生猜测的句意是“天门山把楚国的江水从中间隔断了。”显然,学生对“中断”的对象及“楚江”这个词语的理解有误,这位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注释,学生马上理解了,说出了句意—“滚滚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隔断了”。让学生推测句意的做法至少有四点好处:一是给了学生一个参与表达的宽松的心理空间。既然是推测,则没有高度的准确要求,即使所说错了偏了甚至反了,也不会招致别人的指责讥笑,学生敢说了;二是激起了学生探究思考的强烈欲望。学生的好奇心很浓,一说推测便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推测结果接近诗句本意。学生愿想了;三是给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把握教学重难点,因学定教提供了一张晴雨表;四是能有效的训练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见解的言语能力。同时,学生在推测思考中综合各方面的知识经验,进行富于个性化的创造性理解,有效地培养和历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诗与画及想象力培养的整合

古人的诗作,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说明诗与画有着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虽然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语文的方式去解决语文的问题,但恰当地借助其他手段,则可以加速学生的理解和领悟,特别是古诗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因此再古诗教学中,要做到诗与画的紧密结合。课本中有插***的要充分让学生观察,课本中没有插***的要尽量从别处找到相关的影像资料适时展示,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悟全诗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再者还对想象力强的学生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内容,对想象力弱的学生可以成为启示其展开想象的起点,借此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变得广阔而充实。如《望天门山》中“回”字的理解是个难点,学生一看***便明白“回”是天门山使长江改变了流向的意思;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学生借***一看便意思了然,特别是全诗景色雄奇、境界开阔的意境,学生通过看***加上想象,便会感到如临其境一般。由想象把画面变静为动,变狭窄为开阔,变浅近为悠远,从而从心领神会的角度最大限度地接近诗人描写的真实,感悟到祖国诗歌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人文素养。因此我们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恰当地有机地将诗与画以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相整合。

三、诗意理解的明确性与模糊性及学生语感培养的整合

我们知道,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语言的模糊性特征能拓宽人的理解视野和想象空间。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古诗的教学应大体了解诗意,强调通过背诵积累体悟诗情,因此,无论是字词还是全诗的教学,都应做到明确和模糊的有机结合。如《泊船瓜洲》中“绿”字的理解,可以精确地理解为吹绿,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理解则可以大致体悟,给学生放飞想象的自由度和空旷感,精确和模糊的水融,可以细腻学生的情感,敏锐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从部分到整体的不同层次的品味理解中,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砺和敏锐。

关于长江的诗词篇10

(一)用诗歌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向来就被认为是一种副科,学生不重视,学习兴趣不太强烈,所以老师必须用生动形象的讲解来吸引学生。为了改变地理教学平淡无奇的现状,可用诗歌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猎奇心理,从而顺利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例如,在讲解我国地形地势时,开课引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赤壁怀古》、“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临江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河流都向东流去呢?学生自然地就能得出结论:之所以有这样的诗句出现,是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我国大部分河流都自西向东流,因而出现了大量描述大河大江东流水的诗词。

(二)点燃学习地理的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言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句精炼幽默的讲解,就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课堂就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巧妙的用诗词导入新课,就能激活课堂。如在讲解地球自转运动时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让学生记住赤道的周长是多少;在讲月相的变化时可引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来说明不同时间段不同的月相。巧妙运用既富有地理特色又精炼优美、充满激情、富于想象的诗词,会使地理教学添姿增色,使学生在学习和记忆地理知识上,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在诗歌中深化地理知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颂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加热爱我国的壮丽河山。

(四)诗词通俗流畅,可化解教学难点,使知识点更容易地被学生理解并吸收。在讲地球自转周期时,我引用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记住地球的自转周期和赤道的长度。提问学生是否在地球的每个地方都能做到“日行八万里”呢?学生们结合书本知识就知道,只有在赤道点上,随地球自转一周,才能在宇宙空间运行八万里。

二、诗词在理解记忆地理知识时的作用

许多的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长期观察大自然的心得,饱含着对地理的理解和崇敬,并且朗朗上口,千古传诵,绘声绘色,充满感情,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在课堂上巧妙加以引用诗词,能够增加地理课的文学色彩,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枯燥的知识跃然纸上,更加深了其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更利于知识的记忆。

三、教学中引用诗词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适时、恰当引用,不要刻意牵强。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诗词时,教师需要注意不可随便引用,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引用一些与教学知识密切相关诗词,注意切入点要适时恰当。

(二)教学过程实际就是用语言讲解知识点的过程,教师语言就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运用语言能力是否深厚,就决定了知识传输给学生的顺畅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的浓厚与否。因此有必要要求教师运用诗词前,加强自身基本功训练,广泛收集诗词,形成丰富的诗词储备,运用时可信手拈来,做到胸有成竹。

(三)教师应注意地理教学中,所引用的诗词一般要浅显易懂,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否则解释词意就要费上许多口舌,将影响教学的流畅与进度。地理课不是语文课,诗词的引用只是地理教学的辅助,没必要要求对诗词过多的讲解,所以最好是引用学生学习过的那些脍炙人口又浅显易懂的诗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长江的诗词10篇

学习

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内容包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干哪些活。二、活动内容(一)制作一个宣传教育专栏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卫生城、园某、优秀旅游城等方面的内容,在醒目

学习

小暑文案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暑文案10篇,内容包括小暑文案100句,小暑文案有哪些。,祝福送,真心问候真不少。祝愿你小暑心情好,美丽生活乐淘淘。4.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5.消去暑气,共同度过悠然夏日。6.夏风拂绿见流萤,暑不尽半山美好时光

学习

南怀瑾语录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南怀瑾语录10篇,内容包括南怀瑾100句经典修心语录,南怀瑾26则经典语录。3、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管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

学习

道路施工技术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道路施工技术论文,内容包括关于道路施工新技术的论文,道路施工技术论文怎么写的。原材料试验与检验原材料试验是对材料或半成品进行预先鉴定,以决定是否可以用于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按以下步骤进行:(1)原材料或半成品进场后,设材

学习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叶公好龙成语故事10篇,内容包括叶公好龙成语故事推荐,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叶公好龙。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

学习

校运会稿件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校运会稿件10篇,内容包括校运会通讯稿件,校运会田径稿件。3.广阔的绿茵场,是为你们搭建的舞台。张扬吧,年轻的心,我们将为你永远喝彩!泰戈尔在诗中说,天空没有翅膀的影子,但我已飞过;艾青对朋友说,也许有人到达不了彼岸,但我们共同

学习

友情祝福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友情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友情祝福语早上好,友情祝福语。3、在友谊面前,人与人之间,犹如星与星之间,不是彼此妨碍,而是互相照耀。4、让我们的手紧紧地握住,互相交流吧!心灵相通,快乐地笑吧!共同倾吐一下,各自向往的美好的未来。5、

学习

语文第一课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第一课10篇,内容包括语文第一课要背的内容,语文第一节课。这些都有是语文学习的成功基石,如果你向往成功,想学好语文,那么来搭好这些基石吧!第一堂语文课给我的启示较大,它使我懂得学习并不容易,首先要靠勤奋,如古代人悬梁刺股

学习

毕业申请自我鉴定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申请自我鉴定模板,内容包括成人大专毕业自我鉴定怎么写,毕业登记表自我鉴定200字。我在家里养成了帮忙的习惯,所以不论在哪里,一见别人有困难,就忍不住要帮助。记得学院招收首届大专生,那些外地新生,人生地不熟,我就主动到车

学习

语文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远程研修观课报告,内容包括初中美术远程研修观课报告,远程研修观课报告不足800字怎么办。1《耶鲁报告》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1.1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起步较晚,最早在研究型大学中实施,其基

学习

冶金行业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冶金行业论文,内容包括冶金行业论文怎么发表,冶金行业毕业论文题目。1.1冶金生产技术涉及内容太广钢铁企业冶炼环节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生产过程中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生产过程中突变因素多,冶炼过程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生

学习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建筑的艺术之美论文范文,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前,学校美术欣

学习

经典语段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语段10篇,内容包括经典散文语段十篇意味悠长,2021中考必背十篇优秀作文语段。3、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4、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5、回

学习

学前教育学期个人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学前教育学期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学前教育总结范文大全,学学前教育学学期总结500字。二、调研工作基本思路前期调研工作既是编制我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系统各方面工作的同志们共同参与,把握实

学习

七夕的诗词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七夕专题诗词精选一百首,生日逢七夕诗词。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佚名《迢迢牵牛星》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林杰《乞巧》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秦观《鹊桥仙·纤

学习

新年祝福诗词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祝福诗词10篇,内容包括新年祝福的诗词经典句子,新年的祝福诗歌诗词大全。在火红的太阳底下你听,那是百鸟的啁鸣它们惊喜地叩响了春天的第一道门扉版权所有白云衔来温暖的思念久违的问候又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那些沉甸

学习

李叔同诗词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李叔同诗词10篇,内容包括李叔同最美的十首诗原文及译文,李叔同诗句大全。一、民族情感体现根源李叔同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盐商之家,从小家教严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熟读《唐诗》、《左传》、《三字经》、《大学》、《

学习

小满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满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关于小满诗词手写,小满祝福语十篇。一、反复诵读,感受文字美古诗词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产物,天然便带了一分文字之美。教师在实际的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在授n前引导学生对所学古诗词进行反

学习

雨水节气的诗词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雨水节气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雨水节气十首诗词,雨水节气的和诗词。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

学习

描写春天的诗词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夕阳的诗词,描写春天花朵的诗词。4、春播:春季播种。也作“春种”5、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6、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7、仲春:孟春之后阴历二月为仲春。8、春暖花香:形容春

学习

端午节古诗词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古诗词端午节祝福语,端午节古诗词朗诵。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关于端午节的

学习

小雪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雪诗词10篇,内容包括十首小雪诗词,小雪节气诗词。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小雪的诗词2《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