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魏晋时期的陶渊明辞官归隐乡间,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奇葩。《归去来辞》《桃花源记》里美好、悠然的生活千百年来令人神往。于1959年写的《登庐山》里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借古诗意境表达建设美好社会的豪迈。当今的高官、知名人士有否愿到乡间,效古代风流,持公仆志气,辛苦劳作,体恤民情,寄情山水者?南昌市原市长李豆罗就是一位。
“休***回乡当农民,策马扬鞭又登程,任凭征途千般苦,留点痕迹后人评。”农民出身的李豆罗从基层干部一路走来,2001年被选为南昌市长,2006年转任市人大***会主任。2010年初他一退休,就回到老家,当起家乡建设者,过起了田园生活。农民李豆罗比起当年的市长李豆罗名气一点也不差。他现在虽然以退休老人的身份工作在一个村落,却代表着***员干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情趣!
志趣――心中有个田园梦
2010年初,李豆罗在南昌市人代会上发表了告别演说,几个小时后,就回到家乡南昌市奉贤县西湖李家村。他戏称从农民到市长用了几十年,而从市长到农民,只用了几个小时。他这样选择绝非偶然,而是向往已久。
李豆罗在家乡从村干部当起,乡、县、市,职务一级一级升迁,对家乡的热爱、建设家乡的责任却常挂心头。他早就向组织表达过退休后回家乡做点贡献的愿望。一从市人大***会主任位置上退下来,无官一身轻,回去建设家乡得以如愿以偿。他担任了村领导班子的顾问,原市长的身份、广博的见识、很高的知名度使他既为村子的建设带来丰厚资源,也有助于为全村发展作出高瞻远瞩的规划。李豆罗又找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有些领导干部却做不到这样,退休后或心态灰暗,满腹牢骚;或利用原来的职务影响投资办企业,为富不仁。这些行为理所应当受到批评和反对。相比之下,李豆罗的选择令人敬佩。退休后仍精力旺盛,选择参与家乡建设,去实现自己多年的田园梦,回馈家乡的养育之恩,又不违犯领导干部退休后工作的有关规定。不***一己之私,振兴家乡大业,所以受到广泛赞誉。
西湖李家村一些壮劳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李豆罗把留守村民发动起来建设家乡。有点门路的都往城镇迁移,李豆罗却留恋农村、建设农村。他最见不得田地荒芜,“没人种我就接手把地种上”。“四十年前我在这里种田为的是生存,四十年后为的是奉献。就如蜜蜂采花,不论平地与山间,为谁辛苦为谁甜。回到这里就想为农村做点贡献。”
李豆罗努力改善乡亲们的居住环境,全村三百多幢房屋朝向同一,对这些房屋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修旧如旧。针对每栋房的破损程度,采取“穿衣戴帽”的办法进行修固,把人字墙改成马头墙,粉墙黛瓦。“没有树难有水,没有水难留人”,几年来,李豆罗带领乡亲们栽下50多万株树木,村庄呈现出“红石路、马头墙、碧水绕、满村树”的新貌,可借用陶渊明的诗句描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为了解决夜晚村民活动难的问题,他带领村民对村头巷尾、庭院广场进行了“亮化”,安装路灯、景观灯,公共活动场所不亚于城镇。按照“车子进出村庄跑水泥路,村民在村内活动不走泥巴路”的要求,全村铺了近万米水泥路,供车辆分别在村中、村东、村西环村庄进出。村内铺了1万多延长米红石路,架设了5座红石桥,联通村头巷尾,方便乡亲活动,一年四季“走路不沾泥”。
春涝秋旱困扰着乡亲们,打一场水利攻坚战势在必行。李豆罗先后组织劳力,加固水堤,疏浚排洪沟,还兴建了3个排灌站,对全村2900多亩耕地进行了田园化改造,形成“田成方,路成行,沟砌石,树两旁”的新格局,平均每亩农田比以前增产200多斤。
为满足村民们文化生活需求,村里建了广播站、农家书屋,开通有线电视,恢复村民活动室,在村口造古戏台、红石广场,摆上各种休闲健身器材,让村里有了城市生活的味道。
以抓一个省会城市建设、管理的才干抓一个村,李豆罗大显身手,余热有了用场。有的网友有点非议,以市长的才干和今日仍有的影响建设一个村,是不是过分优待这个村了?这个提问确实引人思考。这个村的确幸运,但李豆罗已是退休之身,到哪里奉献当然可自己选择,回自己家乡更符合人情常理。从农村出来的人,有点能力,报效桑梓,应算是一种美德。
意趣――山水化、田园化、农耕文化
李豆罗早就开始酝酿建设家乡的理想:“古村神韵、田园稻香、塘中莲藕、山间鹭翔、农家饭菜、湖边泳场。”“让城里人在这里住上三两晚,在村里吃几餐饭。反正现在交通也便利,有路,有车。周末夫妻俩带小孩子在这里玩、吃、住,星期一再回到城市里去上班,回去的时候就带些红薯、辣椒、茄子等等,岂不乐哉?”经过几年发展,西湖李家村的乡村旅游已具备吃、住、看、购等要素,渐渐有点名气。很多企业家找到李豆罗,要来投资办工厂,李豆罗坚持不上工业项目,而是搞山水化、田园化、农耕文化。这里的水,舀起来就能喝;这里的鸟,钱再多也买不来。西湖李家村发展的重点产业是乡村旅游,景观名村、农博馆、乌岗山庄等旅游景点陆续建了起来。
游客来西湖李家村看什么?李豆罗的推介词是:“一看古村神韵;二看田园风光;三看乌岗积翠;四看青岚荡漾;五看沙滩泳场;六看农博馆堂;七看农夫模样;八看翰墨飘香;九看新村气象。”游客来了吃什么?“鸡是山上捉,菜是园里剥,鱼是水里捞,豆腐自己做,萝卜田里扯,猪是栏里拖。”
除了山水田园,李豆罗还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传承。“田园梦不只是添砖加瓦的外表功夫,更是从外表到内涵的文化改变”。西湖李家村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农博馆,收集了古今农具、器皿,还建了农村罕有的文化馆――“农夫草堂”,收藏了很多书画作品。西湖李家还有村谱、村规、村歌、村徽,“如今许多传统习俗在逐渐消失,逢年过节,应该有农村自己的文化活动。”在李豆罗的组织下,西湖李家恢复起了农村的传统习俗,清明节集体祭祖,端午节划龙船,中秋节烧圣塔,过年玩龙灯、唱采茶戏。每个重要节日都有活动。
发展乡村旅游,既建设美丽乡村、宜居环境,又兴旺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群众。李豆罗部分实现了田园梦,当然他还远未满足。用他的话说,“现在水只烧到70度,还差30度”。就这“未开的水”已令多少农村干部向往?不可能很多村庄都能像西湖李家村一样兴起旅游产业,但发展生产的同时注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则应普遍推广。
情趣――晚年还有“第二春”
李豆罗的退休生活,忙忙碌碌,但毕竟有生活保障,少了点来自上面和下面的压力,苦累却又潇洒快乐。他曾写诗描写退休后的生活:“夕阳无限好,尚未到黄昏,扬鞭自奋蹄,迎来第二春。”他解释道:“中国60年为一花甲,即为一春,我现在第一春已经过去了,第二春已开始了,现在就看老天爷让我活多少岁了,但不管怎样,我会一直往前走,这就是我的人生。”
李豆罗每天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下田耕地,担粪施肥,村民常看到他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新农村建设的钱都要靠自己筹,求人办事,找人帮助,少不了看脸色,遭冷遇。他是当得了官,也当得了“乞丐”;日晒雨淋,他也受得了皮肉之苦。日日吃苦受累,他却感到很幸福。“三年来我是好苦、好累,但也好欣慰。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今日的李豆罗,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他概括自己“第二春”的目标:用心,热心,潜心。就是用心当农民又用心当顾问,搞好新农村建设;热心做文化,做慈善;潜心则是指再练书法30年,争取成为“法书家”。他戏言,别人是书法家,我愿做个“法书家”,亦即学书法的“家”。他的书法已有相当成就,收藏者很多。指导建设“桃花源”,富一方群众,又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还能练字、写书法滋养心灵,李豆罗可算作当今名士。他的群众情结、他的不辞劳苦、他的健康生活方式、他的高雅情趣都值得学一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豆罗:桃花源里可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