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诗歌散文篇1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力争通过一些诗歌的常识和浅易的诗歌让学生亲近诗歌,喜爱诗歌,让他们从中获得愉悦,认识到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不同,消除他们对诗歌的陌生感和隔阂感。为此,我们不妨做以下一些尝试。
一、介绍诗歌的起源
我国的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炎黄时期,名字叫《弹歌》,最早见于《吴越春秋》,其中记载了越国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中引用了《弹歌》。它只有四句,八个词:“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意思是说,打猎之前,制作工具砍伐野竹,然后连接野竹,再写打猎的时候,使弹丸飞出,最后是追逐受伤的野兽,抓获猎物。这首诗很可能在当时的民间已口头流传了很久,后经人写定保留下来,文笔非常朴素。它非常简单地记录了当时的人们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的类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艺术成就越来越高,具有了很高的审美情趣。
二、诗歌的特性和独特的魅力
1.诗歌的概括性
概括性也就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诗人独特感受。教师可以学生都熟悉的杜牧的诗《清明》为例,作形象的解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的前两句描绘是整体的画面,它既写出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又描绘了人事活动和当时人们的心情。后两句则是一个特写画面,其中一问一答的情形跃然纸上。它对现实的描写是凝练的、概括的,可以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随后,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显然是写景抒怀的,如果我们不用诗歌这种样式,而改用散文来描写同样的情境,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形成了这样一种表达:这一天正值清明佳节,人们多么希望是一个柳绿花明、风和日丽的日子啊,可天公不作美,竟然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依照民间的习俗,本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扫墓祭祖的时刻,而如今却是游子孤身赶路,春衫尽湿,触目伤怀,内心是多么的伤感凄迷啊!唉,还是找个小酒店,避避雨,喝点酒,解解忧,去去愁吧。可哪有酒店啊?唉,那边不是来了一个骑牛的小牧童吗?我何不问问他呢?……
这样的片断,用散文来描写,情境也是非常的优美,很符合现代人的写作和阅读习惯。对于散文这种文体,我们会感觉很亲切,容易接受它,这是因为我们平日里对散文接触得多了,也就感觉熟悉了的缘故。但这两种文体描绘的都是同一内容,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只是散文的形式灵活,更便于表达,字面篇幅也很大;诗歌则极为凝练,格式也有特定的要求。正因为是这样,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要依其本性,需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意境加以合理的扩展,使其表现的内容情感得以充实和丰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表达意***。
2.诗歌的形象性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除了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品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以外,诗歌在塑形象方面的反映面则更为广泛。在平时的测试和高考的考查中,常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就某一诗歌概括其形象,许多学生因为对诗歌形象感知模糊,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诗歌形象,以致回答得一塌糊涂,根本就不着调,就连阅卷教师都倍感遗憾。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所谓的诗歌形象,大概包括如下三种情况:诗歌中所描绘的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中所描绘的外物形象和诗歌中所描绘的他人的形象。其中,诗人的自我形象常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动、神态、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诗歌的外物形象主要是借助于各种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诗人情感的一种方式。诗歌中所描绘的他人形象,是指诗人借助诗中寄托的形象,来曲折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诗人在其中,大多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借此来寓含哲理,寄托情感,反映现实。这类的形象大多表现为思妇思念征夫、游子的,或戍边战士思乡的,或百姓生活艰难的,或借写他人述说己志的等。
3.诗歌的抒情性
诗歌是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的,诗人可以借助诗歌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联想。就诗歌的抒情性而言,大致可以有以下几个类型。
(1)思乡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及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等。
(2)恋旧之情。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
(3)惜别之情。即抒写离愁别绪,对友人的留恋劝慰之情。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黍离之情。这类多抒发感时伤世,物是人非之感。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类作品均是表达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悲叹之情。
(5)怀古之情。这类诗歌很多,且大多借怀念古人,或述古迹,而言己志。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报国之情。这类诗歌大多直接或委婉地抒写自己的爱国之情,或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如王翰的《凉州词》(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
(7)讽喻社会、同情百姓生活的。此类诗多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下层百姓的苦难生活,寄寓了诗人的无奈与同情之感。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杜甫的《咏怀五百字》,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李绅的《悯农》,杜荀鹤的《山中寡妇》等。
(8)咏叹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这类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田园生活的惬意,或抒写诗人渴望归隐之情。如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当然,这些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就某一首诗而言,它抒发的情感很可能是多方面的,领会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诗歌的音乐性
诗歌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学表现样式,其音乐节奏感,是最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如《诗经·关雎》:“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节奏感是显而易见的。
伤感诗歌散文篇2
许多人认为:诗歌在培养人们的文学兴趣上,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不论是哪一个人,通过广泛深入的诗歌朗诵,均可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在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婉凄恻……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这个道理。能够潜移默化地启迪人性中真善美的本质因素,实现情感、文化、哲学和思想上的启蒙和升华,该是诗歌朗诵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之一。
我国古代就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情性”。如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无一动词,但情景全出,为个人的“镜中衰鬓已先斑”埋下伏笔,抒写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郁闷,充分表达出诗人至死不渝的的高度爱国情怀。朗读之,便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同身受,引起感情上、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从诗歌陶情养性的角度看,如果同学们心高气盛,自信自大,不妨多朗读《诗经》、姜夔的词,如《卫风・氓》、《扬州慢》等;如果心浮气躁,多朗读陶潜、杜牧之诗,常诵柳永、易安之词,如《归园田居》、《琵琶行》、《锦瑟》、《声声慢》等,这优美之境或凄美之声会让人沉浸在柔和或凄婉的氛围中;而心情悒郁、烦闷、心胸狭窄,多朗读一些豪放诗词和边塞诗词,如《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自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和“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洒脱俊逸。
朗读首先要打动自己,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像”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需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像”。又如朗诵杜牧的《泊秦淮》一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出现的是以轻烟、寒水、淡月、细沙、酒家、商女以及诗人这些单个形象,然后组成群体形象,这就使得在单个形象的叠加中,以商女的歌唱反衬当时的权贵富豪沉溺酒色、不理朝***的丑恶行径,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此境一出,诗歌的含蓄凝练跃然纸上,以极少的意象,表达出丰富广博和深刻的内涵。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朗读诗歌以至于成诵,诗歌对同学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黯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
伤感诗歌散文篇3
[关键词]法语诗歌 翻译障碍
[中***分类号] H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61-02
一、法语诗歌思想的翻译障碍
上个世纪,严复提出翻译须以“信、达、雅”为基本准则,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守原作者的表达意***,尽可能较精确地将译者所述思想以优美的目标语文字再次表达出来。然而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说过:“不存在完美的,理想的或‘正确’的翻译”。因此有人将翻译的完美目标称之为“翻译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因而将法语诗歌所表达出的思想准确翻译成为汉语尤为困难。但我们只要抓住法语语言对平常事物的诙谐、风趣的表达方式,联系汉语的对同样事物的表达方式,就会将法语诗歌所蕴含的思想用汉语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法语诗歌节奏和音韵的翻译障碍
节奏是诗歌有序和规律美的表现,音韵又是诗歌具有歌唱及演奏般旋律音乐美的体现。法语诗歌有八音节诗行(octosyllabe),十音节诗行(décasyllabe),十二音节诗行(alexandrin)等。在法语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常常难以将法语诗歌的音节形式对等地译为汉语,比如,波德莱尔《夜的和谐》(Harmonie du soir)全部采用了十二音节诗行,其中第一节:
Voici venir les temps où vibrant sur sa tige;
Chaque fleur s’évapore ainsi qu’un e-ncensoir;
Les sons et les parfums tournent dans l’air du soir;
Valse mélancolique et langoureux vertige!
只能将其翻译成为:
时辰已到,
在枝头颤动的每朵花,
如同香炉散出芳香,
那声音与芬芳在夜晚的天空中回旋,
忧伤又无精打采的华尔兹使人昏眩!
但这种翻译已体现不出原文的十二音节特征。
原文的第二、三节与第一节相似,也不存在十二音节:
每朵花如同香炉散出芳香,
小提琴如一颗悲伤的心在呜咽;
忧伤又无精打采的华尔兹使人昏眩!
天空像个祭坛既忧愁又美丽,
小提琴如一颗悲伤的心在呜咽,
一颗憎恶大又黑的空虚的温柔的心!
同理,原文四、五节:
Le ciel est triste et beau comme un grand reposoir!
Le soleil s’est noyé dans son sang qui se fige.
Un coeur tendre, qui hait le néant vaste et noir,
Du passé lumineux recueille tout vestige!
按照诗意可以翻译成为:
天空像个祭坛既忧愁又美丽!
太阳淹溺在自己凝固的血液中。
一颗憎恶大又黑的空虚的温柔的心,
从过去的光明中收集一切印记!
太阳淹溺在自己凝固的血液中。
你留给我的记忆像神座一样照耀着我!
但这样翻译已经失去了原法语文中的十二音节节奏。
法语诗歌常见押韵,一般在诗句每行末尾处由相同元音或相同音节构成押韵,其韵脚按照所处诗句位置可以有几种形式:AABB,ABAB,ABBA,这给中文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诗歌《乌鸦和狐狸》(Le Corbeau et le Renard)的中文译本就难以展示原文的押韵:
原文中第一句“Ma?tre Corbeau, sur un arbre perché,”和第三句“Ma?tre Renard, par l'odeur alléché”押[∫e]韵,第二句“Tenait en son bec un fromage”、第四句“Lui tint à peu près ce langage:”、第七句“Sans mentir, si votre ramage”和第八句“Se rapporte à votre plumage”押[a?]韵,第五句“Hé! bonjour, Monsieur du Corbeau.”和第六句“Que vous êtes joli!que vous me semblez beau!”押[bo]韵,同理九至十二句押[wa]韵,十五及十六句押[ut]韵,最后两句[y],由于汉语语气与法语语气的差别,法语中韵脚相同的词分别翻译为汉语之后,原韵脚会消失,因此译文中未体现原文的韵脚:
乌鸦在树枝上栖息
嘴上叼着一块奶酪
狐狸受着美味的吸引
于是对他说
嘿!乌鸦先生您好
您真漂亮!在我看来您真是美极了!
我可没说谎,若您的鸣啭
美若您的羽毛
您便是森林中的凤凰
这些话并没有使乌鸦感到喜悦
为了一现其动人歌喉
它张开大嘴,奶酪掉了出来
狐狸马上将其叼住:我的好好先生啊
您可知道一切拍马屁的人
都依靠听阿谀奉承之人的话生活
毫无疑问这次教训值得一块奶酪作为代价
乌鸦羞愧难当
片刻后方知晓再也不能抓住他
三、法语诗歌情感意境的翻译障碍
法语诗歌的翻译中,由于译者与原作者所处的背景环境差异、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造成了翻译上的一个大的困难。其次,法语诗人表达情感时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但中国诗作者表达情感时具有委婉、含蓄的语言特征,中文译者在中国诗歌及中式表达情感的影响下,难以完全把握并再现原作者的情感,造成了翻译上的又一困难。但是,如果借助这种表达情感的不同语言方式与语境,则可以使得原法语诗歌表达的情感更深邃,更婉转,既不失去原诗歌的思想,又可以使得原诗歌意境上升。例如魏尔伦写的诗歌《泪落我心》中的第一个四行诗:
Il pleure dans mon ceur
Comme il pleut sur la ville,
Quelle est cette langueur
Qui pénètre mon ceur?
从原文我们可以窥探出作者在与兰波关系闹僵后的那种惆怅、悲伤和孤寂的情感。借助法语的语境及直白的方式,将这种情感表达了出来。但译成中文时:“泪落我心,/好似雨飘落入城。/怎样的哀愁,/沉入我心头?”失去了原文所具有的简洁明了、节奏明快特点。同样,原诗后面的部分,汉语翻译成为:
对一颗烦恼的心来说,
雨之歌如此悲凉!
泪无故飘落,
在这沮丧的心。
什么!不背叛?
哀伤亦无故。
这是最深的痛,
不知为何, 我
既无爱也没有恨,
而心如此痛。
与前面一样,这样翻译也缺少了原来的语感,但经过汉语的翻译,又附加上了新的艺术感染力,而较之原诗,译诗绵长,表达含蓄,体现了中国化的委婉情感。又如兰波的诗歌Chanson de la plus haute tour第二节:
Je me suis dit : laisse,
Et qu’on ne te voie :
Et sans la promesse
De plus hautes joies.
Que rien ne t’arrête,
Auguste retraite.
我心里思量:
算了吧,但愿我再也不与你相遇;
你就别指望
更高尚的乐趣。
但愿什么也阻止不了你的前进,
啊,庄严的退隐。
第二句中voir的本义是“看见”,直译为“我再也看不到你”,然而将其翻译为“相遇”,整首诗歌描写了青春与爱情,用“相遇”来表达“看到”,将诗歌语言表达的意境提升到一定高度,目标语读者读来更加琅琅上口,语境更为优美,却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尊重原作者的语言定位,翻译工作附加了译者的思想,译作增添了译者的改造成分。
总之,法语诗歌翻译存在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存在的原因较为复杂,然而译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法语文化本质的理解、法语表达方式及中法文化的差异。只要找出中法语系对共同事物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克服法语音韵节奏的翻译障碍、情感意境的翻译障碍及中法文化的差异,这样就有助于法语诗歌的准确翻译,提高我国法国诗歌翻译的水平,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崔敏,浅论法汉翻译的可译性限度[J].读与写,2009,(4).
伤感诗歌散文篇4
关键词 席慕容;青春;感伤;美好
最近赵薇当导演拍的《致青春》上映,和同学去看还是颇有感触,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留念的无疑是我们的青春岁月,偶然想起席慕容的一首诗《青春》,找来重新阅读,竟感动得有些伤感。
席慕容是台湾当代女诗人,她的诗歌曾在八十年代引起了海峡两岸很多人的追捧,尤其是青年人很多都把她的诗歌抄写下来,我想是因为大家被诗人的真情和优美的诗句所感动。正如诗人笔下的青春,总有一种美丽得令人落泪的感伤……这是诗人的独特之处,她的诗歌总带给人一种忧伤美,在生命的长河中令人动容,情感也跟着生动起来。在《青春》这首诗中,第一段写到:“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至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黑发染上了白霜,光洁的额头刻上了皱纹的老人,在一种“识尽愁滋味”的心态下,去追忆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回忆的基调都是感伤的。这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接着诗歌又写到人物无谓的追索,我追索你如影掠过的轻盈身姿,以及那份极浅极淡的微笑,而这份无望的追索,如同你的笑容被日落后的群岚所遮蔽,这些意象无疑是唯美而模糊的。所以诗歌的最后一段自然而然的写到时光的短促与不复返,一切都是那样匆促,青春就如同被命运的车轮碾过的枯黄拙劣的一页,虽然岁月一去不复返,回首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时光,所有的感觉,依然令人热泪盈眶。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有人读的深,有的读的浅,有的读的认真……但无论如何,它总是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美好而又仓促。
是的,岁月如一条曲折的河流,在我们的生命里静静流过。席慕容曾说:“我喜欢岁月漂洗过后的颜色,喜欢那没有唱出来的歌。”多么感伤唯美的诗句。读《青春》一诗,总会使我们将青春和许多美丽的过往放在一起,短暂、忧伤而又美好。但是席慕容的忧伤,并不是无病的感伤,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悲悯,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旨归,她经历忧伤过后,对生和爱有一种顿悟,就像她在《无怨的青春》的序言中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的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暮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她用她独有的善和真,告诉人们真正的爱是最柔软、最宽容、最能承受一切意外的打击的,只要你曾真正的爱过,不管未来怎样,都不应后悔,她以女性悦耳的絮语教导人如何面对人生。
席慕容的诗,不管是乡愁诗,爱情诗,还是禅意诗,还是对青春逝去的无法挽回的惆怅诗,总是流动着一种记忆的色彩,常流露出一种极淡却又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逝水年华往往能够触动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那常人无法拨起的弦音。感伤情怀在席慕容的诗中,可谓道尽了人生的百态。在诗《千年的愿望》中,席慕容虔诚地写到:“总希望//二十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再重新活那么一次”,在她的散文《生命的滋味》中,她感慨道:“多希望能够把脚步放慢,多希望能够回答大自然里所有美丽生命的呼唤!”是的,只要曾经真的拥有过、爱过,相信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的。这就是席慕容对生命的真挚动人的感悟。《给你的歌》一诗:“我爱你只因岁如梭//永不停留永不回头//才能编出华丽的面容啊//不露一丝褪色的悲愁。”华丽的面容该有怎样五彩斑斓的颜色!回忆时,“亭亭出现的是你我的华年”此句虽不着一色,却可视葱翠的绿意四处蔓延。绿色本是生机和活力的代名词,以华丽描绘面容,用亭亭展现年华,新颖而突现,我们看到的是明亮的青春,诗人倾注其中的是浓厚的叹惋之情。青春的面庞与青春的岁月,永如一首老情歌,总在不经意间奏起,其短促又令人神伤。就如《青春》中末尾段落写到的那样:“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那么,阅读席慕容的诗歌,在今天又有何现实意义呢?我想,人来一世,总要留下些痕迹。在物质文明高速发达的今天,孩子成为父母的心头肉,异常宠爱,也导致了一些人的青春岁月实在游戏厅,歌厅,商店等场所度过,那么可以设想当这些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会不会因虚度光阴而后悔,青春之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会不会没有印象,这一切想起来就会使人后怕。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这个很多人感情已经麻木、焦躁不安的当代社会,在当代社会,真的需要在人静闲暇的时候读读诗,陶冶情操又可以增长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席慕容.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抒情诗合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伤感诗歌散文篇5
关键词:主题学;李杨爱情;题材1绪论
李隆基(685~762年)在位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在位后期因宠爱杨玉环(719~756年)不仅使唐王朝国运衰微,也给这对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李隆基被迫赐死杨玉环后,这场帝妃爱情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更成为历代文人笔下的题材。
杜甫的《哀江头》[1]是最早出现的李杨爱情题材文学。杜甫在这首诗中对杨贵妃表达了同情,并感叹帝、妃的不幸遭遇和华丽而真挚爱情的破灭。这首诗不仅给后世的李杨题材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提供了唐人最初评价李杨事件的真实情绪。此后,白居易的《长恨歌》[1]、陈鸿的《长恨歌传》、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洪的《长生殿》等作品均涉及了李杨题材。但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也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便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朝鲜高丽时期,李奎报(1168~1241年)深受《长恨歌》影响,创作了《开元天宝咏史诗》43首。此作品也描写了很多关于李杨之间的情事,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见解。本文拟从主题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两部李杨爱情题材文学的主题嬗变进行研究。这将有助于考察时代和社会对这些文学的嬗变所起的作用,并进行总体的比较研究以发现其差异与契合。
2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奠定了李杨爱情故事基调,也是在《长恨歌》及陈鸿的《长恨歌传》出现以后,李杨开始成为爱情的象征。
《长恨歌》根据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貌如天仙、能歌善舞的杨贵妃进宫后“三千宠爱在一身”,令唐玄宗一见钟情,相见恨晚。诗歌中“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了李杨享乐的内容,也是两人情投意合的共同兴趣爱好,即音乐、舞蹈,这是他们爱情的坚实基础。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不问朝***、外戚专权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妃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是怎样的一种感伤,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此恨的难消,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我们无论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叙述重点还是情绪表达来看,《长恨歌》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悲剧。诗人通过李杨爱情悲剧,对男女主人公生死离别表示极大的同情,对人世间这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风情”流露出无限的感伤,更重要的是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整个时代的感伤,也就是抒写了哀伤盛世衰亡的长恨。因为白居易生活的时代就是一个感伤的时代,是唐朝衰亡的时代,时代的潮流影响着文学的气数,白居易自觉或不自觉地也受到了影响。
3李奎报的《开元天宝咏史诗》43首
中朝两国一衣带水,唇齿邻邦,自古以来两国文化交流甚是频繁。特别是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朝鲜半岛影响颇深,朝鲜历代文人往往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钩稽成败得失,或指陈利弊,或引以为鉴,或以此喻彼,或别有寄托。
朝鲜半岛高丽时期,李奎报通晓中国经史子集和佛老典籍,热爱中国文学,仰慕屈原、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等中国文人。当中国那些记载开元天宝遗事的正史、野史、小说、诗歌等书籍通过不同途径传入朝鲜,使朝鲜文人也一睹为快时,开元天宝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李杨之间那充满风流与悲欢的历史,也强烈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白居易的《长恨歌》被后人千古传诵,引起了包括李奎报在内的很多朝鲜文人的极大兴趣。诗人以自己的史识、情感和思想,从开元天宝遗事中“拾善可为法,恶可为诫者,播于讽咏。”[2]撰写了《开元天宝咏史诗》43首,对中国开元天宝时期有关李杨的故事作了跨越的评判与反思。
伤感诗歌散文篇6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
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
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现代文阅读也可用此思路。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伤感诗歌散文篇7
关键词:刘秉忠 干荷叶 多元化渊源 荷花意象
刘秉忠,元代邢州人,原名侃、字仲晦。自号藏春散人。少时为吏,不久弃吏从道,与全真道者隐居武安山中,后随虚照禅师在天宁寺出家为僧,法号子聪。为忽必烈时代地位突出的汉人官僚,有《藏春乐府》六卷传世。其散曲虽仅存12首,但是创作于民间俚曲向文人散曲过度的特殊时期,亦词亦曲,甚为有趣。12首中又以8首【干荷叶】令后人尤为称道。
一、枯荷意象的变迁
干荷叶,水上浮,渐渐浮将去。跟你去,浮将去。问你当家中有媳妇,问着不言语。
根摧折,柄其斜,减清香榭。恁时节,万丝绝,红鸳白鹭不能遮,憔悴损,干荷叶。(二首见隋树森《全元散曲》)
秉忠第一首【干荷叶】塑造了一位直言大胆,敢爱敢为,热情奔放的乡间女子形象,其炽烈不移的爱情追求当与崔颢《长干曲》中那位可爱的女孩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最后对方无言的拒绝令女主人公伤心欲碎。第二首【干荷叶】描绘出在万荷枯寂的季节,红鸳白鹭水中游戏,而岸上观看之女子却万分的孤独。远方的人依旧在外未归,那位女子在执着坚定的等待,荷叶万丝都将化为乌有,女子的思念却不曾消逝颜色。
李昌集先生说:“此二首当为词咏本题。“干荷叶”在金元土语本指失偶。其曲所咏,正合其意。”(见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这个评论是极为恰切的。让我们从荷花爱情意象的纯美温情向枯荷意象的唯美凄冷的转化入手,探讨秉忠【干荷叶】中的枯荷意象在此基础上的俗化与丑化。
(一)荷花意象的悲凉化
从《诗经》到盛唐之诗,文人笔下吟咏的荷花皆为鲜美、雅致之荷,给人以舒适纯美的审美体验,寄予着诗人纯挚的爱情理想、悠远淡雅的相思之意。但荷至李商隐处,此等情致被刻意的打碎,进而以枯荷的支离感诉说爱情的消逝与身世的凄凉。“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李商隐以忧郁质的审美感触,在纯美爱恋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将枯荷意象纳入诗歌审美领域中,将追悼之痛与身世之感巧妙的与残荷意象交融在一起,在爱情之痛与身世之伤上为秉忠的枯荷意象开创了先例。“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生。”此为商隐独游曲江时,有感于昔日情怀而伤世之作。作者所见败荷之景,黯然回想,追味起初小荷生时的活力与朝气,今昔对比,不禁怀念逝者或逝去的岁月而睹物伤情。“秋霜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萧瑟景与萧瑟情融合,使得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中得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慰藉,只影仿似枯荷,相对无言,彼此意会。但是在李商隐之后,刘秉忠之前,枯荷意象并未被文人所接受。(诗见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二)刘秉忠对枯荷意象的丰富
秉忠的【干荷叶】完成了荷花意象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将枯荷意象引入词曲的审美框架中来,并开启了荷花意象由高雅向俚俗方向转变的一个先例,但后世文人并未继承这一意象。荷花意象爱情之寄寓走向悲剧化的方向,与金代荷花爱情意象由纯美之爱向坚贞之爱的升华是分不开的。“金泰和年间,河北大名有男女以私情不遂赴水自尽。后三日,二尸相携出水滨,是岁陂荷俱并蒂。”(词意见唐圭璋编《全金元词》李治《迈陂塘》)此事不仅在民间奉为神话,更博得了当时文坛文人们的一片同情与哀叹。于是有元好问《摸鱼儿》之词咏叹其情,后又有李冶用词调和之,不单单使词坛多了两篇传世佳作,更为荷花意象中的爱情意象树立了一座坚贞高洁的丰碑,构筑起了爱情意象更为深层的内涵。秉忠【干荷叶】中的爱情当是在荷花爱情意象升华后借助于商隐的枯荷意象而架构起的更为富有悲剧感和震撼力的俚俗丑化的另类,更值得后人去玩味体会。此二首【干荷叶】为秉忠创制的始辞,借荷花意象的爱情内涵来叹咏情事之作,荷花之根名为藕与配偶的“偶”谐音。每到八月秋来,劳者采藕劳作于水塘之间,此时荷花已经凋谢,藕又无情的被人剥夺去,荷叶仿似无根的浮萍在江上孤寂凄凉,无依无靠。西风渐起,荷叶日益枯萎,其当有失偶之痛也。故以其比喻人有失偶之状。哀哉!痛哉!可悲可感。
秉忠作为佛教徒是以特别的眼光与心理去观照荷花意象的,莲花在佛教中被视为圣物。他在《咏海印居士幽居四首》中写到:“春日莺啼绿杨树,夏天人赏出水莲”。在《寡和》中写到:“长教身类沾泥絮,赢得心如出水莲。”秉忠以禅者之心给予莲花以特别的关注引起了他对秋日枯荷印象的敏感与体悟,在《秋怀》中叹道:“昨夜西风撼绿荷,芙蓉洞尽奈秋何。”《秋夜饮》中写到:“叶打银妆谢井梧,芰荷池沼半成枯。”秉忠对枯荷是情有独钟,爱之有因的。
二.【干荷叶】的艳情及醉酒艺术的呈现
秉忠有另一首【干荷叶】:“脚儿尖,手儿纤,云鬓梳儿露半边。脸儿甜,话儿粘,更宜烦恼更宜。直恁风流倩。”(见隋树森《全元散曲》)此曲以甚为生动的笔调描摹一女子的婀娜体态,风格艳冶俚俗,男欢女爱直露于字里行间,不加丝毫的掩饰。查洪德先生认为此曲与秉忠的身份经历甚不相符。然秉忠一生大部分时间以禅僧的身份出现于世人面前,禅宗僧人有看艳诗以开悟修习之术。秉忠《藏春乐府》中亦有闺情之作,此曲当符合秉忠的身份经历。
(一)禅宗的生命哲学对刘秉忠创作的影响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干荷叶,映着枯蒲,折柄难擎露。藕丝无,倩风浮,待擎无力不乘珠,难宿滩头鹭。(见隋树森《全元散曲》)
秉忠此二曲以干荷叶惨败凋零之景起兴,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苍茫荒凉而富有禅意的秋江败荷***。诗人置身其中仿似又游离之外,将生命意识的大悲哀与大感慨同眼前的枯荷***景圆融起来,使人感到凄苦的同时却又没有一个可以放逐生命的形式来缓解心中无限的悲伤之感,不禁令人疑惑不解。对于秉忠来说,其人生真正矛盾的所在并非自身处境与理想追求相背离,也并非其想对孤高的文人品格进行过份的渲染与阐释。秉忠在《藏春乐府》中便有《禅颂》十首,以显示其修禅参悟人生的感触。“鹿苑园空浩浩,回头四十九年非。东家喃喃西家默,都在去来大藏中。”[1]秉忠对世俗功名,个人得失当可以淡然其外,纵可以看破人生四苦,但只要人生在世,就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苦厄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完善,都不足以改变生命的无常性、偶在性和人终将一死的命运。禅僧在艳诗俗曲方面不仅不避讳,反而在其中寻求对禅理的参悟。据《禅史》记载,克勒在五祖法演那里便是以闻小艳诗而开悟。秉忠在散曲【干荷叶】中有艳词之作当属合情合理之事。在《藏春乐府》中秉忠就有许多诗歌为艳冶之作,如《马酮》:“青楼歌酒少年郎,费尽千金笑一场。玉酿饮来甘似醉,羡伊不肯使人强。”《春晓》:“海棠微露湿胭脂,杨柳清风弄碧丝。一片春光都是恨,佳人睡起倚楼时。”另外,秉忠还有两首诗歌仿效宫体之作,足见其艳冶之情。
(二)文人花间醉酒行为的转变
秉忠又有一首【干荷叶】:“夜来个,醉如酡,不记花前过。醒来呵,二更过,春衫惹定茨蘼科,拌倒花抓破。”(见隋树森《全元散曲》)有人认为此曲具有浓郁的市井之气,是诗人市井寻乐的醉态,我对此观点,不敢苟同。花间醉酒是古代文人雅士表现其孤高清雅和心里世界的行为艺术,怎可以市井之言强加之。秉忠小曲【干荷叶】体现了文人花间醉酒这一行为由前代文人的闲雅之醉向金元文人颓放之醉的放逐式的走向。是魏晋风流的一次回光返照,也是生命意识成为困扰文人的最重要矛盾的一个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至金元易代之际,文人们的闲情受到极大的冲击,此种花间醉酒不再是闲雅之醉而是发挥其最本真的作用转变为以此解忧的颓放之醉。段克己在《渔家傲》中写到:“花底醉眠留杖履,花上露,随风散漫薄香雾”。在另一首《渔家傲》中写到:“不是花开常滞酒,只愁花尽春将暮。醉眼看花如隔雾,明朝酒醒那堪”。(词见唐圭璋《全金元词》)段氏是与秉忠同时代的江湖在野之士,其词中多有借花前醉酒来表现其生命意识的强烈与人在生命面前无能为力的无助与失落感。其花前饮酒,每饮必醉,是自我心灵的放逐与解脱,世事飘摇,身如暮春之花,今日尚且鲜艳,明朝风来,不知又寄身何处啊。花间醉酒成为了文人对生命意义追求的一种反方向的抗衡,以其颓放和最为彻底的释放来展现其内心深处无法言喻的苦闷。
秉忠不仅在小曲中有此追求,在《藏春乐府》中更把此行为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的世界中花间醉酒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在春日的花前,有感而醉,这当是其对生命易逝,人生苦短,难以逃脱死亡束缚的解脱的一种明知失败的尝试,这不是自我的***,而是一种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最为无用,也最为彻底的反抗。因秉忠为禅者,对此应该更为敏感与关注。“清明天气赏花时,桃李春风酒一卮”。“歌台买酒消闲日,醉帽簪花老弄春”。“春风吹绿山前草,尽日携壶胜处游”。这些醉酒的方式当与金元文人的普遍心态密切关联。诗人另一种醉态为秋日黄花下之醉,这是秉忠极力倾慕陶渊明的舞台展现形式。当为其追慕魏晋风流的自我提升精神格调的最佳表现方式。诗人在诗歌中曾多次吟唱对陶渊明的欣赏与倾慕:“赏花离落秋香里,醉倒渊明不要扶”。诗人的秋日之醉是另一种方式的自我展现。“咫尺高楼是重九,黄花更酌醉金”。便是其真正的说明。(本篇所引用秉忠之诗出自[元]刘秉忠著《藏春乐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一一九一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注释:
[1][元]刘秉忠《藏春乐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一一九一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191-675
参考文献:
[1]唐圭璋编《全金元词》,[M],中华书局1979年第一版
[2]隋树森《全元散曲》,[M],中华书局1964年二月第一版
[3]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4]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一版
[5]张海沙著《曹溪禅学与诗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6]刘芳著《中国禅学美学的思想发展与历史演进》[M],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7]赵维江著《金元词论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8]李艺著《金代词人群体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9][元]刘秉忠著《藏春乐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一一九一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10]杨曾文《元初禅僧子聪刘秉忠的历史贡献》[J],《佛教文化》,2006年2月15日
伤感诗歌散文篇8
关键词:诗歌教学;高中语文;美的教育
中***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8-02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思想感情最饱和、艺术想象最丰富、语言艺术最精美的一种文学样式。在新课程标准下,大量的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歌翩然走进教科书,这是教改的特色和亮色,是重视美育的体现。新课标中指出:“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的确,诗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诗兴”;利于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等。所以,诗歌教学越来越引起教师们的重视。诗歌是四种文学样式中最美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美是由外而内的,既有形式美、音韵美,又有语言美、结构美,更有意蕴美、情趣美。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下面笔者就诗歌教学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享受诗歌形式之美
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之美与散文和小说的外在形式有所不同。一出场,或清新淡雅,或古意十足,令人一见倾心,它以它特有的形式美征服了读者:短小而精巧的五绝七绝,二十几个字排列于书页之中,配以插***,诗与画交相辉映,文与***美妙结合,这样的布局,美轮美奂,惹人爱看。若是现代诗,则体现为每个小节错落有致,每行长短不一而又同中有变,天地与两侧的留白似是诗意的氤氲,留给人无限想象的余地。单从视觉上来谈,诗歌就给人以“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较之布满密密麻麻文字的散文和小说来说,疏密相间的布局便已是诗意盎然了。
二、享受诗歌音韵之美
诗歌的音韵美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相比的。看小说,品散文,而诗歌则是要诵读的!读之,音韵之美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诗歌学习的第一步便是朗读。古典诗歌讲究平仄,所以在诵读古诗时,更应读出其音韵之美。现代诗,在长短句的交错之中,节奏与韵律尽显,通过抑扬顿挫等音调的变化来诠释心中的情感,这不就是一曲曲动人的歌吗?读诗时,要读出节奏,在节奏中体现感情,要读出音韵,在音韵里体悟深情。
古诗的诵读较简单,先指点学生把握节奏,如五言的“二二一”拍结构和七言的“四三”拍结构等,再根据诗的意境掌握声音的轻重缓疾即可。新诗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步,首先应是学生聆听范读,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模仿做起。其次,从划分节奏入手,可以帮助学生用打斜线的方法划分出停顿,通过划分节奏指点诵读。最后,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试读,找到最佳的语速与语感,形成自己的诵读风格。当然,诵读特色的形成还需随着对诗的进一步了解而慢慢地形成。多读,也为理解诗歌内容作好了铺垫。
例如,在讲《雨巷》一课时,要着重分析音韵美的艺术特色。音韵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有哪些呢?再看看韵脚的反复。该诗押的是“ang”韵,每节押2~3次,这些韵脚的反复使用,使读者反复感受这个音韵,从而也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最后请同学们依据这些再次读文,一定能品出这种音韵之美来。
三、享受诗歌语言之美
多读是学习诗歌的热身,读得多了,许多诗歌内容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习诗歌,不宜多讲,应提倡多悟。分析诗歌内容,宜浅不宜深,点到为止。因为,如果把诗歌的内容讲得太直白,就把诗意冲淡了,试想,如果白话能够诠释得了诗意,为什么还要写这样的诗让人来玩味呢?所以诗歌教学宜采用提问式启思与精彩句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切忌直译或多讲。例如在讲《再别康桥》一诗时,教师可以这样点拨去启发学生通过品读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1.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作者?
2.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被比作了什么?文中还有哪句用了暗喻?
3.写水底的青荇时用了什么手法?品读之。
4.重回康桥,作者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这样,通过一步步的提示,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悟语言之美,再通过优美的语言更好地理解内容与情感,学生在品味语言美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埋下了伏笔。
四、享受诗歌意蕴之美
品味诗歌的意境,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的综合性、系统性探讨,品味可以从意象、意境、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去体味。例如,对《雨巷》这首诗,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
1.词语都是诗人表达忧伤感情的载体,诗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只靠词语来表达情感,而且还会创造一些意象来营造情感氛围。那么本诗的意象是怎么样的呢?
2.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像结,花紫色或白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自古诗人对丁香往往生出伤春之情。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诗人许多的愁怨和凄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而本诗中作者在诗中用丁香花来比喻姑娘,作者是想说什么呢?
3.诗人为什么会这样低沉幽怨呢?请联系作者性格的忧郁、时代的忧郁与诗人对待爱情的忧郁去品味。
……
通过对诗的意象、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慢慢品出诗歌包含的意蕴之美。
五、享受诗歌文化之美
伤感诗歌散文篇9
论文摘要:高启是元末明初的杰出诗人,其悲诊结局,其诗歌兼备众体,融汇百家,显现出古稚、雄健、逸古今罕有,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忽,风格鲜明,影响一代诗风,可谓明代诗歌的先驭者。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为明诗发展开启先声。
在元末明初的诗坛上,高启以诗名世,“诸体井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之首,不止冠绝一时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尧藻集五卷》说他:“诗才富健,工于摹古,为一代巨孽。”赵翼《区瓦北诗话》则说:“青丘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法唐人,而自运胸臆。一出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信不虚也。”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息,风格鲜明,影响一代诗风,可谓明代诗歌的先驱者。通过梳理及对其诗歌的精读深思,笔者认为:高启学无定师,采撷多家精华,形成了自己古雅、雄健、请新俊逸为主导的风格。
1古雅一一“声不违节,言必止义”诗歌主张的体现
“古雅”最早由王昌龄提出。作为一种审美境界,“古雅”要求文辞富有讽谏含义,意旨超远,语言雅正、古朴,以表达对***局的忧虑和对国君的谏劝。在表达上委婉含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在内容上应体现儒家的关怀世事的精神,这是与儒家的提倡“凤雅”传统密切相关的。高启的许多诗歌很好的体现了对“风雅”传统的继承。顾起纶在《国雅品》也称:“高侍郎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发端沉郁,人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足以嗣响盛唐”。“得风人激刺微旨”即是对《诗经》的张扬和光大。
高启深受儒家思想熏染,时刻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关注世事民生,这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成了高启诗歌中“古雅”的内在意韵。其《过奉口战场》就以沉痛的笔触描写了乱世中苍生的苦难,通过对战场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作者感伤时世,感叹自己无力挽救苍生,自责“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这些蕴涵忧民伤时的诗篇,尽得乐府诗歌的批判现实之意,是“古雅”风格代表之作。
再次,高启诗歌具有“古雅”的“诗情”,极少偎红倚翠之作。其情志不涉***逸,尽力恢复“诗言志”的传统,其诗歌情感、语言层面和意境也相应雅化。以其诗歌《短歌行》为例:
置酒高台,乐极哀来,人生处世,能几何哉。日东月西,百龄易终。可磋伸尼,不见周公。鼓丝扮石,以永今日。欢以别亏,忧因会释。燕鸿载鸣,兰无故荣。子如不乐,白发其盈,执子之手,以酌我酒,式咏短歌,爱祝长寿。
此诗气韵悲健,具有建安风骨。以日月推移、“燕鸿载鸣”、花开花谢等比兴手法抒发时移世易、光阴如箭的感,情思明净,自高台置酒饮乐写起,渐至酒酣而“乐极哀来”,思索人生世事,追思孔子,.周公,思接千载,情韵悠长;语言凝练,古拙质朴,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2雄健—高启狂放不羁个性的真情流露
雄健是高启诗歌的另一显著特点。赵璞函曰:“青丘七古,变化超妙贝宗太白,排募沈雄则法杜、韩,伉健如幽、并少年,俊迈如王、谢子弟,询属神品。”高启为诗多干发端即有一种开阔宏大的气势:或以宏阔的视野俯瞰山水形胜,产生尺寸千里的声势;或思接千古,以超迈的胸襟评古论今,营造瞬息千载的艺术美感。例如五言排律《月夜游太湖》:欲寻林屋隐,还过洞庭游。远水初涵夜,长天尽作秋。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万壑风传笛,三更斗挂舟。叶应随鸟散,山欲趁波流。浩荡吾何适?鸥夷不可求!
诗作发端紧扣“太湖”二字,点明太湖毗邻道家知名圣地林屋洞。其下分别描绘远水、长天、万壑,视野开阔,宛若观大河山川、万里碧空于指掌之间,气势不凡。诗人月夜伫立洞庭山上,远眺太湖,一切皆如草芥般渺小,正如诗中所绘的“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诗人心灵虚静,世间事、眼前景皆不萦干怀。既有一望无垠的远景,又有对声响描绘;既有大笔的动态,又有细微的感触,并巧妙地照应着“月夜游太湖”的诗题,衬托着诗人潇洒的胸怀。
高启的雄健风格亦有部分源自对新朝兴盛、天下太平的欢欣鼓舞之情。明洪武二年,高启以荐修《元史》赴南京,感受新朝气象,内心充满喜悦和期待,以这种心境发言为诗,则有一股大气磅礴的气概充盈其间。如七律《晚登望都邑宫二首》其一:落日登高望帝歌,龙蟠山下见龙飞。云霄双阔开黄道,烟村三宫接翠微。沙苑马闲秋猎罢,天街车斗晚朝归。明朝欲献升平颂,还逐仙班人琐闹。
诗歌描绘帝散的磅礴气势,自“望”字着笔。首联用“龙飞”一词写帝散奇丽壮美,起势矫健。颁联从云霄写开,铺展烟村、三官与翠微群山交连的画卷,京都美景尽收眼底。颈联写城中升平景象,特写“晚朝归”,以见当***者的励精***治,天下万民安居乐业当可想而知,从而绘出新朝欣欣向荣的气象。尾联抒写情志,欲高歌于庙堂之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全诗摹山绘景,眼界开阔,气韵流转略无凝滞。
3清新俊逸—高启超尘脱俗本性的外化
清新俊逸也是高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王伟在《击鸣集序》用“隽逸而清丽’来概括高启诗歌特点,并进一步说到其“不假雕饰,倏然尘外,有君子之风”。
清新俊逸一词来源干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意为清美新颖,不落俗套。在高启作品中当以《梅花九首》最能体现此类风格特色。高启高洁,飘然而有仙人之风,故干咏物诗中最好咏梅。《梅花九首》多以白描手法,虽为咏物实则寄寓作者心声。以最爱的《梅花九首》其一为例: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伤感诗歌散文篇10
徐毅,“00后”代表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年作家学会副***(兼重庆分会***)、全国省级作协最小作家、中国校园作家人气排行榜第一名。他创造了文坛两项历史纪录:9岁加入省级作协,9岁在《诗刊》头条发组诗,被誉为“史上最年轻作家”。徐毅荣获“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语文报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语文周报杯”中国校园文学之星、全国冰心文学大赛金奖、“文心雕龙杯”全国优秀小作家等,作品入选《当代汉诗500首》《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2014中国诗歌排行榜》《00后九人诗选》等,其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三百多家媒体报道。
作家档案
姓名:徐毅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3年11月
学校:重庆八中宏帆中学
爱好:写诗、唱歌
偶像:曹文轩、莫言
代表作品:出版诗集《梦落花》《雨是伤心的云》等。
日记培养习惯
徐毅6岁开始写日记,最开始他只能写几句话,后来写一段话,半年后就能写出较为丰满的日记了。在语文老师张晓琼的辅导下,徐毅7岁时在《少年先锋报》发表处女诗《假如》。目前,他先后在《青少年日记》《文学少年》《中国少年报》等数十种刊物发表日记、小说、诗歌、童话等近十万字。
阅读是写日记的第一步。徐毅张开饥饿的大口,不断吸食文字的营养。金波、雷抒雁等大家的诗以及古今中外的童话,他都爱不释手。至今,他一直保持着早读诗歌,晚读小说或童话的习惯。每天,徐毅都把当天的经历和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
观察是写日记的第二步。春天桃花、李花盛开,人们在花丛中赏花,徐毅说:“桃花、李花都想第一个给春天报喜呢!”于是他写下了《桃李争宠》。
童诗净化心灵
徐毅已不甘于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他要拿起笔创作小说、诗歌和童话。幼鹰站在崖边,渖绕松瘸岚颍想要飞翔;小诗人站在诗歌的门口,也有了写作的冲动。除了写日记,徐毅还用诗歌发声,爸爸告诉他仿写决不是抄袭,可以是题材、技法的模仿,但不允许雷同。比如读了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他仿写了《如果我是一片树叶》;读了叶圣陶的《风》,他仿写了《风长什么样子》。那年5月的一天,山城的雨点滴滴答答,雨声沙沙,徐毅格外兴奋,站在阳台上听雨,一幅《小雨沙沙沙》的诗意***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小雨沙沙沙/鸟儿喳喳喳/快躲雨吧/到屋檐下/小雨沙沙沙/知了哈哈哈/淋浴真好/我要长大……”这首诗是徐毅7岁那年较为成功的一首。
在徐毅的情感世界里,还有对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如《雨是伤心的云》:“一朵大大的云/被烟囱的臭气/欺负了/云朵散开了/白云非常伤心/‘哇哇哇――’/流下了一滴滴眼泪/雷公公很生气/敲着大鼓/‘轰隆隆――’”
童话激发想象
诗歌离不开想象,想象多神奇,诗就有多神奇。读童话可以激发想象力,古今中外的童话名篇徐毅几乎都读过,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在童话王国里,徐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想飞多高就飞多高。从8岁起,徐毅的诗歌手法摆脱了排比段,自由舒展,其中的代表作有《夜空的嘴》《雨是伤心的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