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10篇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1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 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 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 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 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 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 (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 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 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 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 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 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 noggekeurd 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 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 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 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 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 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 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 (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 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 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 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保住面子, 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 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 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 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 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 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 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 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三、理解问题的解决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 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 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 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 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 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 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 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 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 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 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 “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 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 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 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 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 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 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禁区,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 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 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治、经济等 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 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 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2

关键词:交际;跨性别交际;会话风格

一、引言

男性和女际过程中,不同的性别身份拥有各自的性别特征,从而在交际中产生了差异。由于男性和女性在思考、诠释和评价对方的交际意***的方式上存在差异,所以会话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交际失误现象。

特定历史条件下,男女两性在交际规则、理解和表达、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思考、理解、表达不一致,实际会话中就会导致在话题选择、会话原则和言语选择等方面有不愉快的现象出现,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交际,达到预期目的。

本文从性别交际文化入手,主要从会话风格上分析两性跨性别交际失误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承认性别文化差异,彼此加强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灵活对应等。

二、会话风格差异的主要表现

跨性别交际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社交、饮食、等,但实际交流中的差异更多时候出现于日常交流会话中。由于男女两性对同一个话题的思考、理解和阐释不一致,最终导致交际失误现象的发生,从而不能达到预计的交流效果。跨性别交际失误出现于交流的各个环节,国内外的语言专家对此有一定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而帮助交流者有效避免了交际失误现象的发生。本文主要从会话风格的差异性入手,分析跨性别交际中由于会话风格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话题选择。男性和女性会话交流中话题内容的选择和交际目的各有其倾向性。内容上,男性往往围绕社会生活、***治时事、商业、体育等方面展开,内容直白具体,话题中没有过多修饰;女性偏好谈论家庭、时尚和感情等问题,交际中注重感情培养,语气委婉,使用的修饰成分较多。目的上,男性把会话当做获得信息的工具,倾向于直入主题,省略具体细节,较少涉及自己感情脆弱的一面,往往表现出强势的一面,常打断他人话题陈述个人观点。女性则把会话当成一种感情倾诉的手段,喜欢与对方分享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无厘头地讨论一些“八卦”新闻,通过在话题交流中建立亲疏关系;谈论话题时听的一方比较沉默,很少打断他人话题,并且不存在有交换信息的需要。因此,男性在交流时注重信息交流,围绕自己的交际目的展开,而女性通过交谈来建立亲密、和睦的关系。

(2)会话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跨性别交际同样也遵循一定的规则。女流时更遵守合作原则,很少会控制话题,即使不感兴趣的话题也会耐心地倾听;对于每一个话题,听话人往往会随着说话人而展开联想,并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会话中很少有冷场现象的发生。男性说话时多数时候不会考虑对方想法,常常控制和支配话题,使得其他人难以参与,观点不一致时习惯于打断对方话题,直抒个人意见,交流时往往因为对方态度的坚决而迫使话题无法继续。因此,交际中男性往往不按规矩出牌,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势原则,而女性则表现得比较谦善,注重合作、和睦的原则。

(3)言语方式。交际中,男性与女性在语音、语调、词汇和停顿等方面存在差异。女性的语调类型比较丰富, 她们善于用语调来抒感, 而男性更倾向于借助语法和词汇手段来表达感受。女性常用温和的词语, 感彩较浓, 而男性常用强硬的词语,逻辑性较强。女性的发音比较清晰,男性则比较含糊;女性说话时多使用升调,语调变化丰富且富有表现力,而男性多用降调,语调变化少,表现出坚定确切,同时又显得武断粗鲁;男性使用的语言比较生硬,带有攻击性,而女性则较为细腻和礼貌。因此,从言语方式的选择上分析,女性的言语方式更能推动交流的有效进行,更易促进交际目的的有效达成,达到满意的效果。

三、差异产生的原因

跨性别交际中,男性较注意展现自己的地位,喜欢控制话题;而女性更加注重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谈话中语言运用比较丰富,表达方式比较委婉。因此男女两性在交际中会出现失误现象。跨性别交际失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分工、文化背景、性别差异等造成的。语言交流是跨性别交际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由于男女两性的会话风格差异而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会话过程中的交际规则、理解和表达、文化背景等因素不同所导致。

(1)交际规则。男女的交际规则从孩提时就开始慢慢形成,并影响一生。女性的交际建立在友谊的基层上,没有竞争,富有同情心,较易理解他人,伙伴之间有凝聚力;相处时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彼此包容;交际时发言机会均等,不责备别人;意见不同时,不以势压人 ,不争强好胜。男际具有竞争性,注重等级划分,谈话中话语权控制欲较强。谈话者常常展现自己的优势方面,掩饰脆弱、恐惧和痛苦的一面,突出个人并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有时常用言语和行动使别人信服,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3

【关键词】高职;思想***治理论课;教学

一、高职思***课对话式教学本质分析

(一)对话式教学的本质

对话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展开着丰富的对话,涉及到经济、***治、社会等诸多领域。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人类的对话史。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把一切都归结于对话,认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式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培养和建构学生知识体系、塑造学生完满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特殊交往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教”和“学”,而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与建构。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给对话式教学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对话学习’和‘修炼学习’是相对的,‘修炼学习’是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而‘对话学习’是通过同他人的沟通行为,展开探究对象意义的行为。”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之间的诘问与论辩,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学术研讨、知识习得等,多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苏格拉底擅长“产婆术”,用对答、论辩和讨论的方式与他人交谈,通过循循善诱、步步推论的方式剖析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柏拉***强调师生之间用对话与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论辩、推理之术。孔子提倡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的教学多以对话、问答、讨论的方式进行,《论语》中大量记载他与学生的问答式对话如“问仁”、“问礼”、“问***”等。

巴赫金是现代对话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他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和交流,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巴西现代教育家弗莱雷的“***教育理论”开创了对话式教学的新视域,他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把对话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他认为“教育行为的***治性与***治活动的教育性”是同时存在的,灌输式教育是压迫者阶层宣扬主流意识的控制工具,是社会中压迫现象的缩影,在本质上是拒绝对话的。然而教育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驯化人的同时又促进着人的思想***与自由。教育者应该改变灌输式教育那种霸权教育特征,在平等、自由、尊重的基础上实施对话式教育,还教育的本来主旨,即由“保存压迫阶层的文化与知识”转向“客观世界的真实” 使教育成为自由的实践而不是专制的工具。

高职思***课对话式教学,是思***课教师以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治思想道德素质为前提,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型全面发展人才为目的,采用平等、自由、互动交流的对话式教学形式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高职思***课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得以提高和发展。其实质是知识与信息的交流、思想与观点的交锋、能力与境界的提升。

(二)高职思***课对话式教学的特征

1. 平等性。马克思主义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高举平等的大旗,***人通过***“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实现人与人的平等。思想***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突出教学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强调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进行教与学的平行交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和支配地位,学生占服从和被支配地位的局面,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行为的共同合作者。师生双方不再是主与次、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目标一致、平等交流的关系,他们共同指向课程内容,二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对话式教学中构建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会变得更加互相尊重,既彼此亲近、自由又相互谦让、互信,从而在更加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2. 互动性。教学互动就是在教学中各教学主体相互交流、你来我往、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是对灌输式教学的一种超越,也是当前高职思***课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对话式教学的主要互动形式。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扮演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营造学生自主探究所需要的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拟定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探究并获取知识,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互动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问答式、辩论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等。

3. 创造性。对话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创造,创造环境,创造问题,创造交锋,创造灵感。对话式教学特别需要对话双方善于探究,***思考,批判质疑。既遵循既定备课内容和总的教学思路,更注重临场的思维碰撞,在对话中传授知识,实现创新。它不仅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创造环境,同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广泛涉猎课内课外知识,主动思考,现场发挥,或回答问题,或陈述观点,从而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而且,在对话中生成的新知识新感悟,又对教学文本和课程内容产生新的启发和思考,从而推动文本知识的创新。因此,创造性也即生成性,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富有创造意义的知识和观点,实现创新,彰显教学活动的本质意义。

二、高职思***课对话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克服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性的需要

列宁曾经充分肯定灌输的重大意义,认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意识只能由那些马克思主义者和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从外面灌输进去。”随着时代的发展,灌输式教学这种源于几千年经济剥削、***治专权和思想文化霸权的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明显。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体和主宰,他确定讲授内容并灌输和填满学生,学生只是客体和接受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重教有余,启发不足;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这样造成的恶果是,一方面,重理论体系阐述,轻实际问题研究。很多教师或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整体性,或懒于将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简单满足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教学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仅仅满足于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师生之间缺乏知识与信息的交流、思想与感情的交融、心灵与智慧的碰撞。缺乏吸引力和活力的高职思***课堂,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他们认为所学的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意义,不如学点专业技术,毕业好找工作。“灌输”式教学只注重现成的思想***治理论的宣讲和主导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人格的确立以及价值选择的多样化要求,违背了思***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已经很难满足现代高职思***课教学的发展要求。

(三)开展三类对话

1. 师生对话。师生对话是高职思***课对话式教学中最常规、最普遍的一种对话形式,它是指思***课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就某个对话话题展开言语交流、信息交换和思维碰撞的一种教学形式。师生对话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堂对话,这是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对话形式;二是课余对话,课余对话又包括课后答疑、个别交谈、第二课堂活动、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其中前一种对话形式是主要形式,是教师组织对话式教学的主要阵地和平台,是直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在备课中拟定的对话话题、内容、流程、预期效果都能够在课堂上完成,而且课堂对话的现场性、互动性、示范性、导向性都比较好。后一种形式是课堂对话的必要补充,其自由度、随意性、开放性也比较大,但弥补了课堂对话的不足。师生对话是教师和学生在平等、自由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对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的交流、互动与碰撞,从而达到知识、观念的生成和精神的升华。

2. 生生对话。生生对话是高职思***课对话式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它是指学生与学生就某个对话话题展开言语交流、信息交换和思维碰撞的一种教学形式。生生对话主要有二种,一是课堂对话,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话题展开对话交流;二是课余对话,包括课余作业式的对话、自定主题式的对话、自由漫谈式的对话等。教师在组织生生课堂对话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对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扮演学习交流的主角,老师只起组织引导和总结提升作用;二是预先设置好对话的主题、内容、进程,使生生对话按预定目标推进,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背离主题;三是做好备学生的工作,既要安排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也要有意发动那些胆小、不自信的学生多多参与。老师对于生生课余对话同样也应有所组织和安排,比如设定主题、安排完成时间、上交课余对话文字或视频资料作为考核依据等。

3. 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高职思***课对话式教学的又一重要形式,它是指老师、学生与文本就某个话题展开语言文字交流、信息交换和思维碰撞的一种教学形式。这里的文本是广义上的,它既指教材、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其他教辅资料、学生作业习题集等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纸质文本,又指与教学内容间接相关的期刊杂志、***书资料等,还指新媒体文本,包括音像资料、互联网等。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运用教学文本,从教学文本中获取知识与信息,并将自己的教学心得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新的教学文本;学生的学习也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文本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这种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不仅促进了师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提高,也同时促进了文本的创新,是一个相互提高的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

[2] (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66).

[3] (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 被压迫者教育学:30周年纪念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4] 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99.

[5] 赵根瑞.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8(8下).

[6] 唐松林,曾琦.消弭与重建:拟像时代的教学形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2):69.

[7] 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的国际视野[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7.

[8] 赵勇.思想***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问题创设与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9(9):59.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4

论文摘要: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艺学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树立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学术意识,对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

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世纪之交发生了从语言论到文化的转向,给文艺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营养。影视与网络的发展,使文艺的传播变得快捷而方便,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则对传统精英文化提出了强劲的挑战,并使许多边缘化群体和个人参与到文学艺术之中,而文化诗学则以它的***治学旨趣、跨学科方法、实践性品格、边缘化立场和批判性精神,给文艺学的发展增添了十分强有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5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网络迅速成为继电视、报纸、广播之后人类信息传播最重要的手段。可以说,网络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类的生活中,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这一背景之下,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网络空间交流(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这种新的网络交际方式以其独特之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在网络表达、交流中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语言—“网络语言”,这种形式多样甚至抛弃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成熟起来。本文所涉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收集、和交换时使用的自然语言,包括BBS、聊天室用语等等。

人们对语言性别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17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踏上亚洲和美洲的土地上时,但对其进行的普遍研究却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现如今,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遍及各个方面,诸如语音、词汇、语义、句法、熟语、方言、会话风格等,研究的范围涉及英语、汉语、俄语等语言。性别差异存在于多种文化的不通过语言中,是语言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1]。

本文采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来探讨网络交流中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的网际交流,减少网络误解,畅通交流渠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网络诞生伊始,语言学家们就开始对网络语言展开研究。美国著名学者,同时也是这一研究的先驱StarrRoxanneHiltz和MurryTuroff的合著《TheNetworkNationa》于1978年出版后又于1993年再版,足见其深远的影响力。英国剑桥大百科全书的编者DavidCrystal在其著作《languageandtheInternet》一书中曾给出了网络的定义,并深入研究了虚拟网络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2]。随着网络语言使用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如SusanHerring,Rod-neyJones等也专门研究并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性。著名学者TerrelNeuage也对网络聊天室中的会话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术论文中,他采用语篇分析作为理论框架来指导他的网络语言研究[3]。

国内网络语言研究的代表人物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于根元教授,他著有《网络语言概说》一书。在这部书中,于教授对中国网络语言的概念,种类,总体概况及语言特征作了系统性的分析,并将网络语言同传统的媒体语言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作了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并提出人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和怎样规范中国网络语言[4]。另外一位研究中国网络语言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刘海燕副教授,她在其著作《网络语言》中从语言准备方面探讨了网络语言[5]。

(二)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

近10年以来,语言学界对于网络交际领域的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这其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也成为热点。这些研究主要倾向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使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虚拟空间中的性别差异也不复存在。支持这一观点的有网络分析学家DanielDern和Shea。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性别差异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中的,网络是不可能淡化这种根深蒂固的差异的。支持这一观点的有SusanC.Herring,LaurelSutton,LeslieReganShade,NathanCobb,CherisKrammaraeetc.他们认为尽管从理论上讲,网络给男女提供了平等的交流机会,但在实际的交际情况下,两性本身存在的会话风格差异仍然会体现出来。男性的交际语言常常带有攻击性,强有力,而且较女性更为自信;女际语言则带有支持性和建议性,较男性更为温和[6]77。

二、主要理论支持

(一)男性支配论

男性支配论认为男性和女性的言语模式是“父权制”的一种集中反映。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Zimmerman和West。她们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比男性要低,因此在交谈中处于被动受支配的地位。当女性同男谈时,经常被男性打断,在话题的选择和谈话量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总的来说,女性在言语交际中比较常用客套语,很少会打断对方,对于对方提出的话题比较配合,多用礼貌用语,提出请求时比较婉转。相比之下,男际者比较少用客套语,容易主导话题,表达感情和需求的方式比较直接[7]05-129。

(二)文化差异论

有些学者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言语行为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R.A.Borker和Maltz结合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性别差异是一种跨文化差异,异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他们指出男性和女性来自于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群,这种跨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男女性各自不同的言语行为特征,并且这种文化的差异是从儿童时期开始萌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保持下来的[8]215。

(三)相称语域论

相称语域理论把性别差异作为男女言语模式呈现不同特点的前提条件,相反的,它认为,仅仅以性别来解释两性之间不同的语言模式是极有可能背离客观事实的。Fishman认为,如果我们想正确地解释言语行为,首先就必须考虑言语产生的场合。Fox认为,“对性别与语言关系做出结论时应该视具体的情形而定,因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言语方式中所谓的性别差异还要受到交谈参与者的外在文化、身份、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9]16。Atkins曾对美国法庭的男女证人做过30个月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语言中的差异主要受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地位的影响:在那些地位较低的男性发言中,表现出较多的女性特征;而地位较高的女性则较多地使用人们一般认为是男性化的语言[10]120。

三、理论框架

本文采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来探讨网络环境中的性别差异。“会话是一种社会交往。它是由发话者和受话者积极参与并相互协作而产生的。会话分析的基本目标是要弄明白发话者想要表达什么,而受话者又是怎样理解他的意思并做出反应的。”[11]著名学者DeborahTannen将会话分析的重点引向了会话风格(conversationalstyle)。“她认为,要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必须注意到这些话是怎么说的,也就是在说话方式上有哪些特点。”[11]本文以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指导的目的也是要着重考察并分析男女性在网络交际中各自选择何种话语风格进行交流。“话语分析的重点不只是话语内容及主题的变换,还包括话轮及话轮转换,插入或打断,简短回复语等。”[12]以下,作者也将逐一探讨这些方面:话语量、简短回复语、话轮转换、插入和打断以及形象化语言的运用,以期能使读者更明显地看到男女性在网络交际中话语风格方面的不同。

四、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本文以部分QQ聊天记录及部分网站聊天室的两性会话作为原始语料,共80段对话,695个***句子,约3400个词。运用这类语料的优点在于对话内容的获取过程没有中间环节的干扰,语料比较贴合实际,自然。

(一)话语量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女唠叨,爱说话。许多家喻户晓的谚语,诸如:Awoman’stongueisthelastthingaboutherthatdies(最后死掉的是女人的舌头);Manywomen,manywords;manygeese,manyturds(多少女人多少话,多少鸭子多少粪)等等以及一些出现在英语字典中意为“善谈、话多”的单词,如babble,chatter,gab,gossip,nag,prattle等,在举例时都以女性为对象[13]121。然而最近的理论却显示在各式各样的两性谈话中,男性的谈话量远大于女性。本文统计的是男女性各自在对话中的平均用词数量。在所搜集的80段网络对话中,男性的用词量达到了2057个,占总数的60.5%,女性的用词量为1343个,仅占总数的39.5%。因此,可以看出,男性在网络交际中的话语量远远大于女性。

(二)简短回复语

简短回复语作为对话中常见的言语行为。简短回复语的功能主要有两点:第一,表现听者是否同意说话人的谈话内容;第二,必要的话轮转换衔接作用[14]77。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女性在实际面对面交际过程中比男性多运用简短回复使得谈话能够继续进行。但在所搜集的80段对话中,男性共使用了96个简短回复,而女性则使用了79个。可以看出,男性运用了更多的简短回复。

(三)话轮转换

话轮转换作为会话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会话分析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话轮转换是指在谈话过程中,每次只能有一方发言,另一方则要等到发言人的话语结束后才能开始其会话。在传统的会话过程中,话轮转换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维持了会话的进程,使得谈话有条不紊地持续下去。在网络聊天室里,往往会出现许多人同时会话的情况,会话者们都争着参与某个或多个话题的讨论。这种网络交际中的话轮转换要比传统面对面交际中的更为复杂一些。例如,在面对面交际中,说话人可用多种方式(如:身体语言、音调等)表达其想要维持话轮和继续谈话的意愿;然而在网络交际中,这些非口头的或语言辅助类的符号或标记则不能被使用。因为考虑到这些复杂情况,因此,本文采用非连续性表达来作为观察并衡量网络交际中两性话轮转换情况的依据。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的不连贯表达多达37处,而男性只有15处。这个调查结果更进一步地揭示出在网络交际中,男性在谈话过程中多占主导地位,他们比女性更能获得多的发言机会并能控制谈话内容和进程。这一点与传统面对面交际情况相符。

(四)插入和打断

以往的理论认为男性在两性谈话中打断女性的次数要比女性打断男性多得多。人们认为男性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以打断或插入作为在谈话过程中支配并控制女性的手段。在所搜集的80段对话中共有72处打断的情况,其中男性共打断42次,女性打断30次。这个数据也表明,男性在两性谈话中比女性更多地打断对方并控制谈话,这也与传统的面对面交际情况一致。

(五)形象化语言

网络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形象化语言的使用是网络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根据“男性支配论”的观点,女性在两际中处于被动受支配的地位,她们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自己融入谈话过程。这其中,丰富的表情变化是必不可少的。在所选用的80段对话中,男性总共运用了197次形象化语言;女性总共运用了182次形象化语言。因此,在网络语言中,男性运用了更多的形象化语言,这同传统理论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形象化语言也是有差异的。

五、结语

网络正在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影响着全人类,以网络为媒介的快捷交际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如何才能畅通网络交流渠道,为大众营造更好的网络交流环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焦点问题,用数据分析了两性在网络空间交流中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人们的网际交流。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6

关键词:教学对话;透视与反思;交流

【中***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59-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

一 什么是对话

我们所谈的“对话”是指教学对话。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感觉的过程。

现代对话理论也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之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也因此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那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

二 当代教育界对“对话教学”的研究

近年来,一套较完整的对话教学理论正在逐渐形成,其中比较著名的代表学者有德国的克林伯格、巴西的弗莱雷、日本的木下百合子、我国的钟启泉、刘庆昌等。

克林伯格提出:“教学方式中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弗莱雷在其***教育理论中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对话式教学”;钟启泉指出:“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的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师生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达到互识共识,将显得更加重要。”刘庆昌提出了“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交往的教学;创造生成的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

三 善于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①创设课文情境。②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③创设活动情境。不是简单的汇报学习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

四 进行有效“互动”教学

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对话互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如何做到在教学中达到互动,笔者认为:

1.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负载着传承基础的文化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

2.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3.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碰撞”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引导相互间用知识交换并碰撞,是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的关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知识碰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与知识信息对话,产生智力碰撞,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总之,课堂里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知识信息等全方位的对话,使探究性的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在不断生成的对话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互动。

五 对话教学无效现象的矫正

1.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学生的讨论可能容易游离主题,教师要及时提醒、点拨学生聚集对话主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是防止假对话的重要措施。

2.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有效对话本身就是一种约束,一种规则。它要求对话者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题的探讨。如果有人破坏对话规则,那么,对话的有效性与深度就会出现问题。

3.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对话总要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这个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等。富有价值话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提出、可以由学生提出。话题应该是关键性的、有深度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是能够引发全局的。比如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读课题,问:读完课题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说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提出问题: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呢?选择围绕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碰撞的对话。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话语沟通

师生之间能否进行有效的话语沟通直接影响着师生互动的效果,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目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阻碍师生互动的因素,不协调的师生互动严重影响着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阻碍师生互动的原因分析

(一)师生互动话语沟通形式化

虽然很多教师对师生互动都提出来更高的重视,话语沟通也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可,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话语沟通过于形式化。很多教师都喜欢把提问运用到课堂中来,这是一种师生互动话语沟通的有效方式,但是形式意义却非常重,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多,在课堂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另外,很多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了问题都是一些假设性问题,问题缺乏指引性,不能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思考,纠正学生思考的弊端。

(二)话语沟通缺乏组织性

在语文课堂中,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中的知识,教师常常会从文章中选择一个方面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但是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一些教师在组织交流活动的时候过于重视课堂交流的最终结果,反而忽视了课堂交流的过程和实质性内容,导致交流活动的进行并没有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对课堂交流活动缺乏组织性,往往是在给出一个交流的主体之后便让学生自主交流,很多学生在这个交流过程中讨论的是与课堂知识无关的东西,让交流活动时间变成了学生聊天、发呆的时间。

二、实现师生互动话语沟通的措施

(一)通过话语提问进行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是课堂交流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教师就应该科学设计课堂问题,提高课堂问题的质量。首先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应该是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的,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难度适当,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或者交流中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帮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1]。

例如,在学习《葡萄沟》的时候,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喜欢吃葡萄吗?”“喜欢。”“同学们知道葡萄是几月成熟的吗,葡萄又是怎么长成的呢?”这时候学生都会露出疑虑的表情,“那就让我们来学习《葡萄沟》吧,看看同学们喜欢吃的葡萄是怎么长成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初步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又可以提出问题“葡萄沟的葡萄为什么这么出名?”“成熟的葡萄摘下来是怎么处理的?”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话语提问来进行师生互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还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话语讨论进行师生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交流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同时也是指导者和宏观调控者,所以,教师必须把握交流的度来提高学生交流的兴趣和效果。首先,课堂交流的内容要丰富,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进行高效率的交流沟通,交流并不仅仅只包括语言交流,还应该包括肢体上的动作、眼神的交流和大脑的思考,还要用耳朵去听取别人的意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2]。为了使交流的过程和谐,教师也应该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对学生的交流进行监督,同时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引导。

例如,在学习《谁的本领最大》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组讨论“生活中你身边的太阳又什么本领”“生活中你身边的风有什么本领”“太阳和风谁的本领更大”,学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就会开动脑筋说出生活中太阳和风有什么作用。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思维受到限制,所以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给出提示“蒲公英的种子是怎么传播的呢?”“阴天晒得衣服和晴天晒得衣服哪个干得快?”,从而让学生可以得出更多的讨论结果。通过话语讨论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讨论。

(三)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话语沟通

小学生的通性就是爱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游戏、表演以及室外学习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合理的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学,同时进行话语沟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中国结》的时候,针对学生爱玩的特性,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将中国结的编制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编中国结的欲望,然后给每一位同学发红绳子,让学生跟着视频上的编制方法自己动手编中国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到学生中,和同学们一起编中国结,并可以适当的向学生讲述如何编,当发现学生编的不对的时候即使纠正,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话语沟通。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话语提问、话语讨论以及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活动中,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能增强了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8

关键词: 幼师数学教学 对话教学 问题情境 课堂氛围 开放性问题

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创新发展型人才,是我们现代教育教学的目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数学实际,又要着眼于未来,注重培养能力。多年来我在幼师数学教学中采用对话教学,创设了平等和谐师生关系,营造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对话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因素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语言为媒体,而展开的在认识、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活动,是与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话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基于言语的心灵互动。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对话的结果又具有创新性。具体思路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话”可对

对话随时随地发生在课堂上,对话双方必须有话可谈,即必须有共同的话题,有话可对。“话题”的实质就是问题,就是想向对方质疑问难。问题是对话的前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对话发生,一旦问题被“消灭”了,对话也就暂时终止。设置对话问题,提出问题,是对话教学的切入点,也是对话教学的核心。问题的提出定位的度上是对话教学的关键,问得太深或太陌生无法唤起学生探寻的兴趣;问得太浅太易,无法使学生获得发展。提问的度应把握在现有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通过探寻可以获得的“最近发展区”上。例如:我在讲授幼师数学下册“基本原理”一节时,从学生感兴趣的“照相”问题入手,让学生来算一算:“5个同学排成一排照相,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学生顿时思维活跃,带着问题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究,一节课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一会儿合作讨论,一会儿向老师挑战,最后顺利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洋溢在脸上。学生快快乐乐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对话”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师生之间的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键在于教师的耐心倾听。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要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出错,要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和老师对话交流,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我在幼师数学教学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鼓励他们多说多交流,课堂上采用给学生加分奖励的办法,即使说错了也给予加分,然后再给学生分析错在哪里,而且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的错误,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敢说了,敢和老师交流了,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了。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找到了数学的乐趣,自信心明显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有所发展。

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多角度思维

师生之间的对话绝对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有的问题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楚。如果进行对话,由于不同的学生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能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思维,又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我在讲授幼师数学《排列、组合》这一内容时,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甲、乙、丙、丁、戊5名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比赛,决出了第1名到第5名的名次,甲、乙两名参赛者去询问成绩,回答者对甲说‘很遗憾,你和乙都未拿到冠***’;对乙说‘你当然不是最差的’。5个人的名次排列一共可能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问题一提出,有个学生大声说:“甲和乙都不是冠***,那第一名只能是丙、丁、戊三个人中的一个了。”我说:“对,那同学们再想想第2名有几种可能性呢?”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每小组选一名代表最后展示本组讨论结果。讨论开始了,小组成员各自发表着自己的见解,组内的交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活跃,最后各小组展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的解题思路,同学们相互学习。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对话,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得到了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采用对话教学,创设了让学生不断思考、探究、思辨和交流的空间,营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轻松互动的氛围,学生乐学、想学,增强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9

关键词: 外来儿童 语言变体 普通话 方言

1.研究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在南京生活的外来儿童在面对普通话、家乡话和南京话的三重选择,会不会形成“母语+当地通行语+汉语普通话”的多语格局?外来儿童在离开家乡后,家乡话因为失去了地理基础的支撑,是否会发生萎缩和转移的变化的问题。因为迁移的缘故,这些儿童说家乡话的能力,会不会因为长时间不使用而变得弱呢?这些儿童说南京话或者说普通话的能力,会不会因为经常使用而变得强呢?这些都是文章要探讨的问题。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的确定原则

南京市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在校学生。选择了129名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他们是在校学生,又是外来儿童的主体,因此他们选择语言的方式,或者说语言行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2调查研究的程序

为了尽量提高测试的信度,做到调查的科学性,我选取了南京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南京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在对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进行调研时,我委托被试学校的校长作为本次调查的工作人员。当被试学生拿到试卷后,首先明确答题的要求:1.要求被试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不愿回答或不能回答的项可以不答。2.试卷都用选择打钩的方式答题。3.不要求被试作长时间地思考,以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对被试要求是遵循自觉的原则,即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实际的用语情况填写试卷。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当场完成。如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就可作及时的解释。答卷由教师当场收回,整个过程8分钟左右。

2.3统计分析与讨论

试卷收回后,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汇总统计和百分比统计,当统计结果出来后,再进行分类归纳,找出与调查前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分析这些联系,并将之作为归纳出一般结论的依据,从结果中找出值得重视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共有72名男生和57名女生接受了调查。

3.1语言习得经历方面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表1 第一语言习得情况

表2 双亲对于南京话的掌握情况

这些外来儿童在南京成长的经历为什么对南京话的使用没有多大的影响呢?也可以说影响是微弱的。综合这两个表格的数据,我们要从父母方面分析原因。孩子的父母是语言文化的传递者,是孩子语言方面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的语言习得和使用,父母将语言传递给这些外来儿童。虽然在外来儿童的父母当中,会说南京话的人数分别达到了34%(母亲)和38%(父亲),但是在下一代中,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使用南京话的人数几率仅为10%。在家里使用南京话的比例仅仅占到了6%(见表5)。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父母会说南京话的几率很高,但是对子女的影响并没有多大。父母使用南京的目的就是方便实用,大多数是由于一些工作上的需要,因此他们不会太多地使用南京话作为日常交际用语,更不会把南京话搬到家里和子女配偶交流。调查表明,大约有80%的外来儿童父母不会在家里使用南京话和子女交流。另外,南京话作为第一语言的外来儿童的相对数量占了28%。这不得不令我们考虑到作为省会的南京这一比较特殊的城市,付一荣在南京市的语言使用调查中就发现:在南京,分别有50.5%、65.6%的人使用南京话作为外部交际语言和内部交际语言。[1]南京话是南京市的主体语言。这样的语言使用状况,对外来儿童的语言习得经历有着很大的影响,否则也不会造成28%的外来儿童的第一语言为南京话。

表3 语言掌握的情况

有56%的儿童认为自己的家乡话说得最好,由于周围的人们都是使用南京话或者普通话,不像在其家乡,有地理基础在支撑,因此他们家乡话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这样的情况造成他们使用家乡话的语言能力发生了萎缩。在这样的调查数据中,我发现有29%的外来儿童认为自己的南京话说得最好,外来儿童的南京话的语言能力相对增强,同样的,城市的特殊性造成了外来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的不同情况。同样大约只有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最好,说明了外来儿童的普通话的语言能力并没有增强。

3.2语言具体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表4 语言的具体使用状况

王建华(1992)提到双方言,他说: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共存、并用是当代中国社会语言现象的一大特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双方言。[2]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南京话并没有在外来的少年儿童中普及,而是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相反外来儿童的家乡话却有很大的活力,这一结果统计与上文有30%的外来儿童认为自己说得最好的语言是南京话的结果互相矛盾。其实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外来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会使用方言和父母交流,与长辈交流。在这些外来儿童的家庭中,80%的父母不会使用南京话和子女交流。从家庭影响方面可以说明南京话没有在外来儿童中普及的情况。

表5 外来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具体使用语言的情况

在这些表格中,我列出了绝对数字,也列出了各绝对数的相对数字——百分数,列出百分数,是便于相互比较和分析结果。通过在学校和在家里外来儿童语言使用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南京话所占的几率最低。在学校,普通话的使用几率最高,达到了83%,所以在外来儿童中,普通话的普及率还是很高的。

3.3结果分析

从被调查的对象的家庭交往的对象分析,同乡和其他的外地人是这些在宁家庭的主要交往对象。特别是来自于同市、同县或者同地区的同乡,这些人往往是父母的同事,或者说老板。这些群体交流时,方言成为他们情感的纽带。在外地拼搏,这些群体,这些来自于同一个地方的人会组成一个非盈利性非正式的互助群体。在租房子、教育、就业等方面能实现互助,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

与这些移民的家乡方言和南京话比较,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和官话,得到了这些移民到南京的人的高度认同,普通话对于他们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这些移民来说,普通话是他们和南京人及其他各地区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远离家乡,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在南京,虽然用普通话作为外部语言的概率达到了30.2%,这可能和南京的地方文化与语言文化有关系,普通话在南京市的普及率不算太高,原因不好下定论,也许南京话和普通话相差并不大,所以南京人并不觉得要说普通话,但是对于这样的情况,不会影响到南京的移民。会说普通话和一部分不会说普通话的人几乎一致认为普通话有用、好听,便于交流,便于工作,还有不少人认为会说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人高素质的一种表现。[1]

接下来,就要从这次调查的主体作分析。主要从外来儿童的交往对象分析,在课外他们就是回到家里,和自己的父母接触,用家乡方言交流。在课堂上又是教师用普通话授课,同学们大多数来自祖国各地,他们之间必须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加上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京市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造就了他们和外面社会接触得并不多,接触南京话的机会也不是太多。就算上文提到有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南京话说得最好,也只能说明他们的南京话说得好,并不代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南京话,在上文的表格中的各项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

3.4深入思考

上文中提到在语言具体使用状况方面,只有32%的外来儿童使用普通话,这个数据其实说明了在外来儿童中,普通话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我们要对这个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针对这种现象,语言教师该如何做,才能让普通话在外来儿童中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首先,语言教师在教学之余,对这些外来儿童学生进行心理辅助引导。让这些外来儿童意识到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普通话,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使用普通话。

其次,普通话的推广措施,现在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的影响都是无形中在推广普通话。虽然在南京,分别有50.5%、65.6%的人使用南京话作为外部交际语言和内部交际语言,但是相对而言,南京市民的普通话的水平是相对较高的,需要进一步推广,这是需要在***府大力推广***策方面需要考虑的。本文仅仅是提供一个解决外来儿童这方面问题的大致方向和思路。

最后,教学时,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普通话,对于他们是有一定的交往优势的。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和官话,在中国很大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南京市民在和这些外来移民交流时使用普通话从交际效率的角度来说是最自然的选择。这说明了使用普通话会让外来儿童不管在学校内还是社会上,都具有交往优势。在学校教育中,语言教师要让这些外来儿童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性地使用普通话。

4.总结

本次调查业已结束,经过分析,可以总结性地回答本次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多语者的问题。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外来儿童在学校使用普通话,在家里使用家乡话。在日常生活中更有47%的学生采用“家乡话+普通话”的语言模式,所以部分外来儿童形成了“家乡话+普通话”的多语格局。

其次,语言能力因迁移而改变的问题和家乡话变化的问题。张毅,黄明(2010)在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与华人社会交际语言转移提到,在一门语言能否得以生存并向前发展,就在于它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特别重要的是,人们对该语言是否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天天使用。[3]在这些外来儿童中,有56%的儿童认为自己的家乡话说得最好。他们有着迁移的经历,家乡话丧失了地理基础的支持,家乡话得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家乡话的语言能力发生了萎缩。外来儿童的南京话的语言能力相对增强。同样大约只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最好,说明了外来儿童的普通话的语言能力并没有增强。

影响语言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使用该语言的环境。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外来儿童对普通话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天天使用,所以普通话获得了外来儿童的高度认同,在外来儿童中占有很高的使用几率,而且在这些来南京的移民中使用频率也高,普通话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可以看到家乡话在外来儿童的家庭这个环境中,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在家庭中家乡话有很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付义荣.南京市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及其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53.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篇10

论文摘要:二语预制语块可以提高口头交际的流利性、语言使用的正确性、交际的得体性。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教授学生掌握口头交际的会话规则、掌握与必要话题有关的语块、社交互动语块、话语设置语块以及交际策略语块,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所需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

二语预制语块习得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二语习得研究的普遍关注,研究集中在二语预制语块本质、二语学习者习得和加工预制语块的认知心理过程。本文将对国内外的二语预制语块习得研究作一个评述,涉及对口语教学的启示与应用,并指出预制语块习得研究对我国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启示意义。

1 二语预制语块的本质

大量语料研究表明,英语中存在一种词汇程式 (lexical formulae) 现象,即成串的语言结构。这种语言结构是一种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介乎传统的词汇与语法之间的语言构块,通常由多个词构成,并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不同的学者对这些语言构块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如Nattinger & DeCarrieo (1992) 使用词汇短语 (lexical phrases); Lewis (1993) 使用词汇组块 (lexical chunks); Pawley & Syder (1983) 使用词汇化句干 (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 Cowie (1992) 使用预制复合结构 (ready made. Complex units); Peters (1983) 使用言语程式 (speech formulae); 等等。国内外语界把它们统称为预制语块(prefabricated language chunks)。

简单地说, 预制语块即指词汇短语 (lexical phrases/language chunks), 就是事先预制好且被频繁使用的多个词的组合, 这种词汇组合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意思, 可整体或稍作改动后作为预制语块供学习者提取和使用[1]。例如: 名词 care 通常用于 take care of sb./sth.这一组合中, 此组合不但有清晰的结构, 而且还传达了 look after sb./sth.的意思。根据预制语块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 take care of sb./sth 是一个词汇短语, 我们在表达思想时可以随时从记忆库中调出这些预制的短语, 把他们稍作加工, 就可以生成符合语法的流畅语言。

2 利用预制语块教授口语的理论基础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人的记忆中保留有大量的预制语言单位,这些预制的语言单位就是信息语块,由几个词项构成,但比单个的单词包含更多的信息,这就是预制语块。预制语块普遍存在于人脑的记忆中,而且随着我们对记忆材料的熟悉程度而增加,预制语块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从而使大脑可以存储和回忆更多的信息。(Nattinger & DeCarrico, 1992)

3 预制语块与口语教学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利用预制语块法教授英语口语,就是要利用其话语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知道,人们无论属于哪个语言社团,其口头交际总是表现为大致相同的结构模式和过程,遵循着差不多相同的交际规则。口头交际从打招呼开始,以告别而结束,中间的过程一般为:开启会话,表达交流的愿望,期望对方合作;提出话题,向对方传达要交流的信息和目的;信息交流,对交流的信息进行问答;结束话题,交际目的达到后结束交谈。英语口语教学首先要尽早使学生熟悉口语交际的一般模式特征及有关知识,熟悉英语口语交际的常规,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际规则。

3.1 教授与会话目的有关的预制语块。

与会话目的有关的预制语块通常被用来描述会话功能,如表示客气、询问、请求、遵守、断言、认同、反对等。例如表示客气的语块:

thank、if you don’t mind;表示询问的语块: do you X,is/are there/it/they x;表示请求的语块: may I X,modal you VP; 表示遵守的语块:of course, sure, I’d be glad/happy to; 表示断言的语块: it is x , I think/believe x, it seems that X。我们的学生常常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在交际时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常常使交际受阻或中断,这与他们没有掌握这类表达方式有关。在教授使用这类预制语块时,较有效的方法为交互法,即模拟一特定语境,确定交际对方的身份是亲人、生人、朋友.还是老师、领导,采用一问一答式练习[2]。例如,请求/依从: Could I borrow you pen? Sure, go ahead。

3.2 利用预制语块教授交际策略技巧,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能力。

交际策略能力指交际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为克服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交际困难的能力。任何口头交际都离不开交际策略。交际策略包括将话语有机组织成衔接紧密、连贯自如的口头交际语篇的组织策略;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场所而选用得体的表达方式的策略;为达到说话流利和思考而使用的拖延策略;由于语言知识储备不足不知道如何表达时,为避免交际失败而采取的弥补策略;以及恰当处理话轮和自我修正的策略等。利用预制语块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策略能力已被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3 教授与必要的话题有关的常用预制语块。

必要的话题是指人们日常交往中常提及和同及的话题。如自我介绍、语言、数量、时间、天气问路、饮食、购物、看病等。话题涉及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围绕某一话题总有些惯例化的表达方式,口语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掌握针对某一话题的预制语块,逐步形成对某一话题解交流能力。例如表示购物的语块有how much is _,I want to see/buy , _cost me/you _dollars[3]。

4 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4.1 在大学口语教学课堂上开展二语预制语块研究方法的实践。课堂预制语块的教学可围绕以下几类展开:1)会话保持语块,指调节和描述会话开始、继续、结束等交际规则的预制语块; 2)话题相关语块,指日常交往中提及的话题,涉及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围绕某一话题的习惯表达方式,逐步形成对某一话题的交际能力;3)话语设置语块,指连接话语结构和意义的预制语块,使语篇连贯流畅,衔接自然,逻辑关系分明;4)会话目的语块,指用来描述会话功能的语块,如表示客气、询问、请求、反对等; 5)交际策略语块,指交际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为克服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交际困难的语块能力,包括拖延策略语块、弥补策略语块、处理话轮语块和自我修正语块等。

4.2 按照话题或语用功能训练,强调对预制语块的熟练运用,同时训练学生的连续表述能力。教师先按照话题和语用功能分开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语块,打下必要的基础.然后再创造语境.综合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这些语块后,可以给学生提供分项操练的材料.训练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就对饮食、体育、文学作品、歌曲、影视节目、服饰等的个人好恶,进行表达,力求做到真实的交流要求学生尽量用上上述所有语块,从而提高学生的连续表达能力。

总之,预制语块是一种词汇记忆的理想模式, 它符合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应把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割裂开来, 而应把词的概念扩展到预制语块的形式, 认识到语法是服务于词汇的, 预制语块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句子, 进而组成连贯的篇章, 将结构法和交际法有效地结合起来, 让大学的英语教学真正成为一个以能力为中心、词汇为主线的整体教学。

参考文献

[1] James R Nattinger,Jeanette S DeCarrieo.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10篇

学习

仓库管理工作思路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仓库管理工作思路,内容包括管理仓库的思路和方法,仓库管理思路汇报。2.仓库会根据产品性质和仓储条件,对储存的产品安排适宜的场所,合理堆码,妥善苫垫,易碎品轻拿轻放。注意操作安全,保证产品在仓库全年无事故,对客户提供一流的服

学习

我的梦想初中作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梦想初中作文10篇,内容包括作文我的梦想初中,最新我的梦想初中校园作文5篇。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梦想》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指在现在想未来的事或是可以达到但必须努力才可以达到的情况,梦想

学习

我的五一假期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五一假期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的快乐假期五一作文,五一假期分享作文。其实我的假期生活就是我的手机。那么你们的假期是怎样安排的呢?

学习

春节祝福的话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春节祝福的话10篇,内容包括春节祝福语大全十篇,推荐春节祝福话语40句。4、一觉醒来,不觉已是元旦,百般烦恼随着旧年飘散;太阳升起,阳光灿烂,美好的生活向你热情招手;花儿更艳,空气更鲜,欢畅的心情难以言表。祝福的短信快快送到,把真

学习

第一次段考总结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第一次段考总结,内容包括段考总结数学,七年级学生段考总结标题。同学们,你们究竟为什么要选择到三鑫来读书呢?你们的父母究竟为什么要让自已的孩子到三鑫来读书呢?究竟是为了什么?首先看中了三鑫学校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很严格——

学习

爱是什么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爱是什么作文10篇,内容包括爱是什么初一优秀作文,爱是什么作文大全400字。曾经有这样一个男孩,坐到了这个靠近垃圾筐的窗边的角落里,他同这个位子一样让人感到讨厌。父亲的下岗,母亲又跟了别人,使男孩的心灵冻结了起来。他感觉

学习

会计道德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道德论文,内容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论文10000字范文大全,会计基本道德论文题目。在网络时展的今天,会计基础的发展依然至关重要,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变化的发展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会计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可想而知,

学习

精神文明申报材料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精神文明申报材料,内容包括国家精神文明单位申报材料全套,精神文明个人申报范文。月份以来,为保持领先地位和我市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我局全体人员一手抓学习,一手抓工作,积极当好市委、市***府的参谋,始终坚持实际、实用、

学习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内容包括小学数学经验交流分享发言稿,小学生学习数学经验交流材料。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

学习

单亲家庭的教育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单亲家庭的教育10篇,内容包括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大全,单亲家庭的女孩如何教育。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单亲家庭的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中非常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非常头痛的事情,由于他们缺

学习

十八大三中全会公报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十八大三中全会公报模板,内容包括18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全会公报全文内容。新,还新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公报将这些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

学习

读书的体会作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的体会作文10篇,内容包括读书的体会作文400字,读书的体会100字。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这么认为了,而是爱上了读书。折实的想起那时我整整读了一个多小时,真可笑。慢慢的,童话一类的书籍已不能满足我了。我看起了《爱的

学习

五一祝福信息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五一祝福信息10篇,内容包括五一给大家长祝福语,五一祝福信息简短。4、五一到来之际,为您送上一份衷心的祈祷与祝福,诚祝您与您的家人度过一个痛快的节日!5、漫漫无边;雨后的虹,思念的路。锦绣瞬间;空中的云,随风飘散,心中的舟,以爱为

学习

致母亲节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致母亲节10篇,内容包括致母亲节的简短句子,致母亲节完整。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您似乎更年轻了不但是外貌而且是心灵透过那额角的皱纹还有银鬓华丝我看见了您一颗水晶般的心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您就像一棵绿叶如盖摇曳多

学习

我的梦想初中作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梦想初中作文10篇,内容包括作文我的梦想初中,最新我的梦想初中校园作文5篇。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梦想》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指在现在想未来的事或是可以达到但必须努力才可以达到的情况,梦想

学习

我的五一假期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五一假期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的快乐假期五一作文,五一假期分享作文。其实我的假期生活就是我的手机。那么你们的假期是怎样安排的呢?

学习

爱是什么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爱是什么作文10篇,内容包括爱是什么初一优秀作文,爱是什么作文大全400字。曾经有这样一个男孩,坐到了这个靠近垃圾筐的窗边的角落里,他同这个位子一样让人感到讨厌。父亲的下岗,母亲又跟了别人,使男孩的心灵冻结了起来。他感觉

学习

我的梦想高中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梦想高中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梦想的作文范文,关于我的梦想作文800字高中。However,IknewverywellthatIcouldnotsucceedwithoutpainstakingefforts.SoIstudiedhardinthemiddleschoolandcol

学习

长大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长大作文10篇,内容包括长大作文100篇,关于长大了的小作文。四岁的时候,我对小朋友们说过:“我长大了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六岁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过:“我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律师!”八岁的时候,我对父母说过:“我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医生!

学习

雨中即景的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雨中即景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雨中即景280字优秀作文范文,雨中即景作文教学。最美的还是雨中的那棵玉兰树.它美丽而洁白的花朵贪婪地吮吸着雨水,但贪婪也给它们带来一些"厄运".刚刚打苞的花最为幸运,它们被大片大片的叶子遮

学习

以感受为话题的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以感受为话题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以感受为话题的作文,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为题的作文。考场情境下的阅读活动,具有阅读对话的一般形态。生本对话,仍是阅读活动的中心环节。生本对话的有效建构,是决定考场阅读对话质量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