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的古诗10篇

关于元宵的古诗篇1

元宵节作为一年中最热闹浪漫的传统节日,似乎与历代文人墨客的关系特别地密切,于是乎,人生况味、节日风采、民风习俗等一起糅合成元宵诗词所特有的清幽空灵之美。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节,从宽袍大袖里走出来,从诗风词韵里走出来。一年一年的月光灯火,将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濡染得日渐莹润浑厚,而以平仄错落、含蓄婉约的古诗词为载体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浪漫色彩,则为元宵节注入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古朴厚重的人文韵致。

梁简文帝有《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街市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京城百姓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惟妙惟肖。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家家户户欢乐愉快、兴高采烈的心境。宋代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是女性应具备的技巧,而且在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元宵灯节玩赏之用。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生动反映了元宵佳节不仅能观灯赏景,还可以看到歌舞社戏的盛况。元代元好问《京都元夕》中曰:“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他把孩童长者的欢快愉悦兴致表达无遗。盍西村则在《江岸水灯》中写道:“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描写出了水乡元宵夜如梦如幻的感觉,令人无限神往。明代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乡民村女在迷人的元宵之夜心花怒放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编者提示:同样是咏元宵,因人物身份、性格各异,诗文也就各有风格了,而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关于元宵的古诗篇2

一、推断节日名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从标题入手,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以此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具体节令。

【高考链接】(2005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摇小桃红・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试题: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摇?摇的盛况。

【解析】作者盍西村的小令中有两组分别题为“临川八景”及“杂咏”的组曲,共十四首。本篇为“临川八景”中的第三首,咏临川元宵节的水上灯船,着意渲染的是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本曲标题为“江岸水灯”,曲中“舞凤翔鸾”指凤形和鸾形的花灯在飞舞盘旋;“香烟”指灯火的光辉及焰火。因此不难推断该曲描写的是传统节日元宵的盛况。

【参考答案】元宵节。

【知识储备】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逛庙会、放烟花、舞龙舞狮、划旱船等。此外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未婚男女可以结伴出来游玩,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的机会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菜,嫁好婿”。唐代的灯市还出现歌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节定亲。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二、辨识民俗活动

从本质上讲,民俗是个体自我对生活传统的热爱和对群体生活的参与,体现的是人与社群的和谐关系,它是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识民俗活动和推断节日称谓息息相关,前者是后者推断的直接依据,准确辨识的前提是考生对各种传统民俗活动要有所了解,否则便无从作答。

【高考链接】(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文题。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试题: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解析】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在新年伊始便纷纷举办感恩祭神、欢***收的“社日”(也称庙会)的传统民俗活动。社日,可以说是盛大的饮酒节日,是广大农民祈丰年、***收的节日。《千家诗》中就有唐朝诗人王驾的著名诗作《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人对农村社日的盛况进行了精彩描写。据此不难找出本诗所写的民俗活动。

【参考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知识储备】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比如人日,是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念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时候,人们在元宵日常常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饮酒,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寒食,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清明,是祭祖扫坟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又称端阳),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日子,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三、探究思想情感

“诗言志”,任何一首诗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文学理论,指出诗歌的本质特点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等。

【高考链接】(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试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知识储备】探究诗歌表达的情感可从以下四点入手:

①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判断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于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如《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谢亭送别》等等,从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解剖诗歌的“细胞”。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因此,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首先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中许多景或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则是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等等。

④分析诗歌的“血型”。如人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的肤色、血型一样,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类别。类型相同的诗作,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例如咏史怀古诗,大都歌颂古人功绩,抒发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闺怨诗大都借怨妇之口表达被朝廷(官场)抛弃的苦恼;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或别后的思念;边塞征战诗,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山水田园诗,大多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闲适、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进行推断。

四、明晰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比兴、象征)、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比等。

【高考链接】(20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试题: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解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本词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可谓独具匠心。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宋词描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多用《鹊桥仙》这个词名,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范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储备】“明晰艺术手法”是难点之一,考生不能生搬硬套,简单识记抽象的概念,一般可从下面五个关系去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①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有多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表达技巧都是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的。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技巧: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是从景与情的感彩角度来说的,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②动与静的关系。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动与静的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的诗句的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③声与色的关系。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如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中都有鲜明的色彩。杜甫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声来传情。声与色的关系有以下表达技巧:绘声绘色、摹写声音、声色传情。

④虚与实的关系。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表达技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⑤“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古诗常通过联想与想象,借助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手法寄托作者隐含的情思。这类诗歌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所看到的常是所寄托的事或物,在鉴赏时一定要挖掘出其深藏的“本意”。它涉及的表达技巧有很多: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咏怀、对比衬托、比兴等。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读不懂,就要考虑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分析作者字面下藏着怎样的思想。

五、想象节日场景

想象是诗歌欣赏的核心,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象去品读诗歌,“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著名诗人戴望舒说过,诗歌是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东西,缺乏想象力是难以从诗歌欣赏中得到美的感受的。从“想象”这一角度来命题,进一步拓宽了诗歌的命题视野。

【高考链接】(2005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试题: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象,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

【解析】场景描写的要求不同于鉴赏评价,应注意作品中关键性的“春桥”“灯”“光”等景物,进行联想和想象。作品中虽未直接写“月”,但“十里光相照”中分明透露出灯光月影相映成辉的气象,考生应能体会并写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的热闹气氛。元宵佳节,万灯闹春,人流涌动,喜气洋洋,江桥如虹,皓月当空……这里,理解、想象、观察、描写缺一不可,这是一道综合性、创造性很强的试题。

【参考答案】皓月当空,男女老少倾城出动,少男少女服色华丽,眼前翻滚着色彩的海洋,人如潮水马如龙,灯火闪耀,光辉映照,水波滟滟,光随水流。花灯各展风采,水上灯船煞是亮丽!看,在江边小桥上携夫带儿观看花灯的一位,正四顾寻找自己调皮的儿子――只一眨眼的工夫,儿子就钻得不见踪影。

【知识储备】想象是读者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如欣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收集道路、农舍、亭子、花草这些表象,然后再把这些要素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通过想象,将诗歌中的文字描述形象化,在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才算进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欣赏《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仅仅解释文字,并不能进入意境产生美的感受。但若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构建这样一幅***画,就会产生与文字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提着篮子在河边的沙滩上采摘荇菜,一群水鸟在她的周围翻飞嬉戏,有唱有和。河边一位男子见到如此美丽的情景,不由感叹:这样的女子才是我梦寐以求的伴侣呀!这样才算进入了意境,理解了“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真谛。同时,在诗歌欣赏中进行想象,需要在反复中由粗到细、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完成。例如对于《关雎》中的形象,就可以在上述描述中进而对细节进行加工,对姑娘衣服的色彩、样式,采菜的姿态和面部表情等进行精细处理,还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美化,使之更加富有诗意。

六、鉴赏用字之妙(或表达效果)

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因而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今人读诗也要善于品味字词。

【高考链接】(2008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摇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试题: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诗写于皇四年(公元1052年),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时,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扫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知识储备】古诗炼字的内容主要是动词和一些表修饰的形容词、数量词、叠词、副词等。鉴赏时,我们要揣摩诗意,把握特殊语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思想,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诗歌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突破一点,分析炼字的妙处。

①联系修饰语考虑。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杯酒”,写两人相会的情景,前冠以“桃李”“春风”两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写出了朋友相会之乐。“十年灯”和“江湖夜雨”相联系,写尽了别后相思之苦。

②体会意境,想象画面。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③由物及人思考。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④由景及情考虑。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一个“暗”字,既写出了离室之昏暗,也渲染出离人心境的黯然与凄惶。

关于元宵的古诗篇3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唐宋明清,元宵灯了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了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朝代已盛行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是汉代传下来的。唐代徐坚《初学记》云:“《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初学记》是受命于唐玄宗,为太子们学习文化而编纂的书籍。书中“令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显然是指玄宗时代。《灯节小史》作者观今从《御览》引《史记·乐书》的说法,又据《曲洧旧闻》所载“唐沿汉武帝祠太乙自昏至明故事”,认为元宵灯节“看来是成于汉初的一种特殊事体,并不认为是一种娱乐”。罗启荣、欧仁煊在1983年9月出版的《中国年节》中认为:“汉文帝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的。勘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这天夜晚,汉文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放灯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这是元宵节放灯的起源。”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元宵节源于释道的宗教活动。《涅盘经》曰:“如来 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又《西域记》曰:摩喝陁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而《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沿道教的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灯节称为“上元节”。最近出现一种新说法据1985年第1期《民间文学论坛》所载的《灯节的起源与发展》一文认为,元宵灯节“最早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明了火之后”,“认为神秘的火能驱赶走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最先形成仪式活动的,便是“傩”,“傩”是一种持火驱鬼的习俗活动,其“原始形态,可追溯至久远的上古时代”。

关于元宵的古诗篇4

  2022最新元宵节活动总结

  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全市开展了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市文明委下发了《关于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坛文委[20xx]2号文,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镇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的节庆活动,总结如下:

  2月23日下午,20xx全国龙腾狮跃闹元宵暨玉湖社区第九届元宵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在玉湖果蔬批发市场广场精彩上演,本次活动由市***府、73315部队主办,市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湖滨街道玉湖社区居委会、市文化馆承办,市武术协会、南音艺术家协会、闽南什音协会、金凯圣醒狮团、卢厝狮阵武术馆协办,营造了“热烈、祥和、喜庆”的欢度元宵佳节的气氛。

  我市利用元宵佳节举办文化艺术节,是“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之一。本届元宵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除传统项目外,还有玉湖社区居委会、玉湖文化促进会、玉湖历史人文研究会主办或承办的“玉湖杯”第三届新湖中心小学现场作文比赛;施能狮书画作品展;“玉湖杯”石狮市第七届元宵学生灯谜精英赛;金沙庵民俗小吃展示活动;欢度元宵海内外南音社团大会唱等。

  本届元宵文化艺术节亮点纷呈,充分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全面展演南音、高甲戏、笼吹、什音、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民俗小吃。活动表演和参演人数达500多人,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南音艺人也参加了南音大会唱活动。

  2022最新元宵节活动总结

  按照公司领导指示,每年元宵节在xx广场组织举办元宵晚会。春节前xx总安排我具体负责20xx年元宵晚会的组织筹备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活动得到了县领导、小区业主、商铺经营者以及参与群众的一致好评。活动当天xx广场人气旺盛,电影院爆满、xx超市的人流量同比至少翻了一翻。

  在这次活动中很多同事付出了艰辛、努力。办公室xx主任已年过6旬,还亲自带队,组织办公室xx、工程部xx、物业公司xx、xx等同志,按照计划安排,顶着鹅毛大雪对元宵晚会现场景观装饰进行了布置安装,这几天正赶上桑植降温降雪,在室外工作还是很寒冷的,戴手套又不方便,我们的员工始终没有任何怨言,互相配合在规定时间内按时按质的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活动当天公司更是全员上岗,按照各自分工提前进入工作岗位,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确保了活动的安全、顺利、圆满。

  活动前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宣传,在电视台发了飞字广告,在桑植论坛和微信上也了活动消息,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猜灯谜活动,在活动开始半个小时内200条灯谜被抢认一空;篝火、烤红薯活动也得到了很多群众的喜爱参与,在活动中很多老百姓派了专人看守烤红薯都守不到;舞龙节目更是将活动推到了高潮,10万响的小鞭炮放了15挂,5000响的小鞭炮放了20挂,才把舞龙的场地空出来,当时那场面只能用xx和xx小品中的话来形容:广场上那是人山人海彩灯招展,那场面相当火爆啊。

  活动结束后我们也认真进行了总结,发现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完美,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个晚会的活动安排不够周全,活动的持续时间太短。整个活动的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高潮部分在40分钟左右。20xx年我们准备多增加几个项目,多个节目相互穿插,让整个晚会的时长在三个小时左右,有两到三拔的活动高潮,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让活动氛围更热烈。二是整个活动的人员安排不够合理。通过今年的活动我们发现舞龙表演时燃放小鞭炮清场的工作有点脱节,燃放的人员太少,场地没有及时清出来,舞龙的表演者没法施展。猜灯谜对奖、抽奖、发放奖品的工作人员工作特别繁重,今年我们组织了200条灯谜,参与的老百姓一窝蜂的涌上来,那还是很不好应对的。xx负责猜灯谜抽奖工作,我看她一晚上换了有五六处场地,人多了以后讲的嗓子都哑了,那人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把她们围在中间,场面是相当火爆。20xx年我们将在重要部位、重点环节安排更多的人员,合理组织、合理安排。三是整个活动的装饰还不够喜庆,20xx年准备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装饰、灯饰,让整个活动的氛围更浓烈。四是节目表演准备工作不足。比如活动缺少主持人员,没有准备音响设备,活动各个环节没能很好的串联在一起,比较散乱。五是参与活动的单位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整个活动没有更好的安排协办单位参与。20xx年我们准备提前与协办单位沟通,从活动方案的策划,到工作任务、人员的安排,邀请我们的协办单位全程参与。

  20xx年元宵晚会的成功为我们积累了经验,成绩代表过去,20xx年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工作、更充分的准备续写新的篇章。在这里我提请公司领导,对在这次活动中公司所有同事所展现的良好作风和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同事进行表扬。对于评选哪几位同事提请公司表扬我是很纠结的,这次活动所有参与的同事都展现了自己的热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受到表扬,但即然要提请表扬那就要有意义,所以我将其中我个人认为表现特别突出的几位同事提请公司领导审议进行表扬。

  2022最新元宵节活动总结

  为了让孩子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元宵节,我们中班为孩子设计安排了三节课程《元宵节的来历》、《猜灯谜》和《元宵节古诗》。

  活动一:《元宵节的来历》

  中班孩子已经对元宵节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要点花灯、吃汤圆,在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元宵节的花灯***片、做元宵、吃元宵、闹花灯的热闹场景***片,让孩子认识传统节日的习俗,通过各种有关元宵节的的神话故事,让孩子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以及为什么要吃元宵等等。

  活动二:《猜灯谜》

  教师带着幼儿一起猜灯谜,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抢答,答对了还会领取小礼物,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做游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活动现场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气氛。

  活动三:《元宵节古诗》

  这次元宵节古诗选取了《正月十五夜灯》这首古诗。《正月十五夜灯》,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让幼儿了解了唐朝古人过元宵节的欢乐气氛和场景。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幼儿了解了元宵节的习俗,知道了元宵节的来历,体验了元宵节的热闹喜庆氛围,增进了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锻炼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给幼儿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平台,初步学习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关于元宵的古诗篇5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元宵词后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元宵词的艺术手法比较固定,常常使用比兴、铺叙和对比。

一、宋代元宵词中的比兴手法

(一)什么是比兴?

比兴手法的使用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了。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六义”中的两种。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指诗有寄托之意。

(二)比兴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宋朝的元宵佳节是最令词人兴奋或生发感慨的时刻,再加上大量的节日娱乐活动、热闹气氛的渲染,大量的元宵词也应时而生。华灯、鳌山、银盏、素月、桂花、箫鼓、凤辇、歌、酒、车马、笑语、雪柳等相应的元宵节特有的事物充斥在词中,同时,元宵词中注入个人情感,丰富了元宵词的内容,也提升了其“词史”的地位和品格[1]。这意味着词不再是唐五代时期只为了应歌娱人而作,而是有了寄托,我们以下列两首元宵词为例:

苏轼《蝶恋花》: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由“灯火”、“三五夜”、“吹笙”等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元宵词,作者以元宵夜灯、月、游人的场景为发端,引出自己对人生际遇反复的慨叹,以及对光阴催人孤独老去的无奈,这正是使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

蒋捷《南乡子》:

翠幰夜游车。不到山边与水涯。随分纸灯三四盏,邻家。便做元宵好景夸。

谁解倚梅花。思想灯球坠绛纱。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

词人以“翠幰”、“纸灯”、“绛纱”这一幅“元宵好景”为发端,引出了自己对时代盛衰的慨叹。“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由此可见挥之不去的还是梦里的故乡情结。

这两首词都是先描述元宵节的盛况,然后才引入自己的感慨抱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正是比兴的特征。元宵词有寄托,它的品格才会高,如果单纯地写元宵盛况,就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干,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元宵词会采用比兴手法的原因。

二、宋代元宵词中的铺陈手法

(一)什么是铺陈

铺陈就是“诗经六义”中的“赋”,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陈叙述,直说其事,反复叙说。

(二)铺陈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首先,北宋王朝承平一百七十载,统治者通过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得以发展,都市生活繁荣。同时,都市经济的发达带动了元宵节庆的繁荣,从而为元宵词注了大量的内容。宋代词人在惊叹元宵佳节盛况的同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热闹场面,在记录的过程中,便不自觉地使用了铺叙的手法。

如万俟咏的《雪明鳷鹊夜慢》:

望五云多处春深,开阆苑、别就蓬岛。正梅雪韵清,桂月光皎。凤帐龙帘萦嫩风,御座深、翠金问绕。半天中、香泛千花,灯挂百宝。

圣时观风重腊,有箫鼓沸空,锦绣匝道。竞呼卢、气贯调欢笑。暗里金钱掷下,来待燕、歌太平睿藻。愿年年此际,迎春不老。

词的上阕从元宵灯节的夜景入手,烘托了“香泛千花,灯挂百宝”的赏灯主题。节日的京城经过盛装打扮,像阆苑仙境、蓬莱仙岛、光辉灿烂;元宵佳节,寒梅映雪、桂树飘香、月光皎洁。皇帝的宫殿彩灯高挂,绚丽的华灯映透了半天的云彩。下阕则转换角度,表现佳节里京城的繁荣与喧闹。宣和时期,“上元节烧灯胜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2]“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酒坊茶肆。……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3]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少女贵妇,都成群结队,拥挤于人潮中,鼓乐喧腾,人声鼎沸,杂耍表演,呼卢,万俟咏的词用铺叙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其次,宋代词体形式的发展,给元宵词的铺叙手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由于元宵节具有特定的时空规定性,这就要求应时应景的元宵词具备一定的叙景纪实性特点。显然,传统的小令受其篇幅的制约已经无法展示元宵盛况,而以铺叙体物为特征的慢词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在柳永、苏轼等人的努力下,慢词在北宋日渐流行,对元宵节景象和气氛的描写变得生动而具体。

我们可以进行以元宵节为题材的小令与慢词对比: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词情感婉约,感慨青年男女恋情的曲折,风格朴素自然。

柳永《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这首词极尽铺叙之能事,写出了元宵佳节欢腾的场面,有转换的嶰管青律,高耸的鳌山彩灯,喧嚣千门万户,灿烂的火树银花,闹腾的箫鼓……这样一派太平时代的欢乐场面,通过慢词这种形式详详细细地铺叙了出来,生动具体。

两词相比,在描述元宵佳节的盛况中,慢词占尽了优势,给铺陈渲染创造了一个极好的空间。

三、对比手法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如宋·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

(二)对比手法在宋词中的运用

靖康巨变后,金人的铁蹄粉碎了宋人的太平梦,曾经的繁华已经远去,不少南渡词人发出了今夕何夕的咏叹。宋代朝廷南渡后,文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词人的今昔之感已超出了自身的遭际,而偏重表现为一种故国之思,即在对昔日汴京繁华的追忆与怀念的背景下,与当今处境进行对比,抒发了饱含个人身世的悲凉。

如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作,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上阕写元宵佳节,照例应该畅快游玩,然而作者心绪萧索,拒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其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

下阕则是对往日的回忆。元宵佳节毕竟是最为当时人所重视的繁华喧闹的节日,无心出游的作者虽将自己锁在屋中,还是不由想起往日在汴京尚为少女时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离乱后,人已衰老,心更憔悴,已经失去了游玩的兴致,心中的创伤更是使自己对夜间活动存有戒惧,对喧嚣的环境也有所不堪。前后心境的对比,将南渡士人心理上的巨大阴影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结局又起波澜,“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作者既担心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之感,加深自己内心的痛苦,又怀念能够纵情欢笑的幸福时光,想要通过偷听别人的笑声来给自己萧索的心灵带来慰藉。

整首词一波三折,语淡情深,意蕴凄苦悲凉,南宋末年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再如阎苍舒《水龙吟》:

少年闻说京华,上元景色烘睛昼。朱输画毂,雕鞍玉勒,九衢争骤。春满鳌山,夜沉陆海,一天星斗。正红球过了,鸣鞘声断,回莺驭、钧天奏。

谁料此生亲到,十五年、都城如旧。而今但有,伤心烟雾,萦愁杨柳。宝箓宫前,绛霄楼下,不堪回首。愿皇***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

此词上片,是描写作者闻说旧日汴京上元繁华热闹的境况;而下片则是叙述十五年后,作者亲到故地后所见,无论宫前楼下,均是一番不堪回首的景象。作者所听闻的是“朱输画毂”、“春满鳌山”;而后所看到的却是“伤心烟雾”、“萦愁杨柳”,一盛一衰,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感伤与嗟叹尽在其中。最后词人又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愿皇***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表现出一番强烈的爱国之情。

其他如蒋捷的《瑞鹤仙·乡城见月》、《女冠子·元夕》,也都是追忆往昔元宵夜的欢乐情景,抒发世易时移的沧桑感慨和故国之思的佳作:“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眼前虽然是“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一派祥和景象,词人却“懒携手去”、“缃帙离离,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鋼无寐,满村社鼓。”其他如向子諲《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等词,都是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故国之思。

宋朝的元宵词是元宵诗词史上的一个高峰,综观大量的元宵词,我们会发现,它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是如此地相似,无论词牌名怎么变,无论内容怎么变,这些词一如既往地使用着比兴、铺陈以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与词的发展密切相关;铺陈手法的使用既与词的发展密切相关,又与宋朝繁盛的城市经济以及元宵节的狂欢密切相关;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则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这段屈辱的历史密切相关。综上所述,这些手法的大量运用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文学史的发展、经济基础以及***治时局密切相关的,是历史的必然。

注释:

[1]杨海明:《宋代元宵词漫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2]蔡涤:《铁围山纵谈·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3]孟元老著,邓之城注:《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参考文献:

[1]谢佩源,李永田.词[M].北京出版社,2004:164.

[2]逯雪梅.宋代元宵词的士人心态[J].阅江学刊,2011,(3).

关于元宵的古诗篇6

元宵节灯会起源元宵起源说法不一,一般来说它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本土的正月上旬的祭祀传统,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

点灯敬佛到长安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彻夜不熄。这种习俗后来移到正月十五。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白马东来后,汉明帝提倡佛教,在洛阳雍门外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白马寺,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汉族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汉族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折叠隋朝中国有史可查的大规模元宵节赏灯习俗是在隋炀帝时期洛阳城宫城正门端门的布灯习俗,端门灯火盛极一时,流光溢彩。端门是隋唐洛阳城皇城城的正门。历史上有有名的元宵节端门灯火既是发生于隋唐洛阳城的端门。端门灯火的发起人是隋炀帝。

元宵灯会《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20xx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自此,端门灯火闻名于世,连外国使者都来观赏。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元宵节赏灯风俗源于洛阳,而城楼布灯习俗则发轫于端门。至唐,赏灯习俗更盛,有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折叠唐代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这种生活自然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写元宵节的诗,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应首推唐武后朝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是描写唐洛阳城里灯节之夜的热闹景象。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唐代每年灯节这天晚上,洛阳城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是人山人海。"元宵"作为正式节名,大约也出现在唐朝。唐代韩偓有诗为证,"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玉山樵人元夜即席诗》)。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虽经过由兴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灯节,依然是兴盛不衰。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灯节诗篇,则是当时灯节盛状的写照。其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可见东京洛阳灯节时是"漫挂红纱满树头。"晚唐的李商隐,当他听说京都长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甚感遗憾,故写《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元宵节简介按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赏灯起源于"火把节",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汉族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元宵节习俗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相传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照,歌舞升平,弦歌不绝。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整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煮后叫卖,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从此大热。

元宵灯会宋代,汉族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折叠观灯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说:"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

关于元宵的古诗篇7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元宵节介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于元宵的古诗篇8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6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3、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四(公历4月4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23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23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关于元宵的古诗篇9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等,是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元宵节的氛围来自元宵夜,人们外出赏灯、观戏是此节最传统的庆祝仪式。元宵节历来是研究女性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传统大家族的女儿,只有在这一天才被允许出门夜游。也因此,元宵夜便不只是观灯赏戏,也是观赏美女之最佳时机,才子佳人之故事常常从此夜的眉目传情开始,这令元宵节充满了诗情和浪漫色彩。闽台两地喜闻乐见的陈三与五娘的戏剧,故事情节亦是从这一晚开始的。在闽台,另有一些女性习俗,则体现了她们对世俗生活的期盼。

听香听香之俗,盛行于元宵及中秋两节。《台湾民俗》(吴瀛涛著,众文***书公司2000年版)载,夜阑更深时,妇女先在自家神前,烧香点烛,掷答占卜应走方向后,走往该方向,于路上窃听人语,以其首先入耳片语,回家后再掷答,判断祈愿某事之吉凶休咎。

除在自家听香外,在闽南,还有妇女聚集在一座宫庙里听香的习俗。听香者在神像前烧香顶礼后,请求预示。然后举着香选个位置站着等候效应。听香的内容有婚姻、经商、前途等。听香者把听到的话语,到神像前投“信杯”问是与不是,再根据肯定的内容,猜测可否。

关于“听香”习俗的源起等,本刊2010年第3期蔡一鹏的《“听香”考源》已有详细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编者注)

祭东施娘

泉州有首流传甚广的歌谣《棕蓑娘》:“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这是元宵节女子迎紫姑仪式的祝词。《台湾民俗》“拜冬生娘”条载,是夕,妇女间另有拜冬生娘之古俗,即略备祭品与一双绣花鞋,祀之。冬生娘,亦称东施娘。相传,东施工刺绣、缝裁。少女慕其工艺,故祀之。《金门志》“岁时・上元条”记,闺女赛紫姑歌词唧哝,俗呼为东施娘。夹注词日:东施娘,教侬挑,教侬绣,穿针补衣裳。

棕蓑娘、冬生娘、东施娘在闽台两地发音类似,在闽台传说中,有认为其女神即为春秋战国寓言故事中效颦西施的“东施”。人们传说东施貌丑,却精于女红,在她二十岁那一年的元宵夜晚,为捡拾脱落于茅厕内的绣花鞋而溺毙。后世便传说少女如果想要学好一手女红,便需要在元宵夜准备祭品及绣花鞋、小衣衫等在厕所外祭拜,令东施娘显灵赋予巧手和好手艺。

此传说流行于闽台民间,但事实上祭拜东施娘应是中国传统中元宵节“迎紫姑”仪式在地方上的流变。与闽台称“东施娘”对应,各地对紫姑的称呼各不相同,仪式和祈求内容也千奇百怪。《民俗学集镌》之《紫姑的姓名》载:山东邹县日“邀厕姑”,广东日“请厕坑姑”,杭州曰“召厕姑”,苏州、绍兴称“坑三姑娘”。绍兴部分地区在灰仓里迎请,故称“灰接姑娘”。苏州有些是在门角边迎请,故叫“门角姑娘”。有的则因取象之物不同,而给以不同名称,如江西用瓜瓢象征紫姑,故称之为“瓜瓢姑娘”。同理,浙江宁波称“筲箕姑娘”,浙江海宁称“箩头姑娘”,广东兴宁、连南称“插萁姑”“菜篮姑”,还有称“笤帚姑”“针姑”“苇姑”者。

我通过对闽南一带老妇女们的口述调查得知,此类仪式在二三十年前还普遍存在于闽南乡村。祭祀一般在傍晚进行,姑娘们蹲在厕所或是墙角进行,嘴里念歌谣,摆些祭品,如小红鞋或小衣裳,边念边焚烧。祈求的内容以女红为主,也有人祈求姻缘与子嗣。

闽台未成年女子元宵节祀“棕蓑娘”仪式,乞求心灵手巧,精于女红,虽与全国其他地方占姻缘、占蚕桑、占得子等不尽相同,但乞求的都是传统妇女所赖以生活的东西,都是古代妇女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体现,从这一点来看,殊途同归。

台湾民俗中另有“关椅仔姑”。据载,上元夜,妇女间有“关椅仔姑”的卜占游戏,现在也不多见了。所谓“椅仔姑”者,系传说被继母***夭死的名叫三姑的一个女孩儿。当游戏者问卜的时候,抬椅子的人即凭摇动椅仔姑作答。游戏时念唱下面的文句:“三岁姑,四岁姐;阮厝(我家)亦有槟榔心,亦有番薯藤;好食不分恁(你),分阮三姑较是亲(亲密);亲落亲,亲豆藤;豆藤白波波,一条小路透奈河;行到奈河桥,脚亦摇,手亦摇。”人们通过此种仪式纪念她,既是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同怜之感,也是元宵节“迎紫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寓意和人文含义类同。

偷俗 《台湾民俗》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中又载,是夕,有几种偷俗,为点缀上元夜之乐趣。俗以未字之女,偷取他人之葱菜为婚嫁吉兆。谚云:“偷敲葱,嫁好(夫)。”“偷敲菜,嫁好婿。”或以已婚妇女偷得猪盆而被人骂,为生男之兆。又以未婚之男偷得他家墙头咕石为吉兆。谚云:“偷栳咕,得好某(妇)。”也有“拔竹篱”的偷俗,“竹篱”音同“得儿”,是夜求子的妇女偷拔人家竹篱以为吉兆。唯类此偷俗,仅为象征性质,邻家得知,亦多不以为意。清代侯官人郑大枢曾有描写台湾风物的《风物吟》组诗十二首,其一日:“迎年红紫斗春风,四季花开渑露丛。未字女儿休折采,王昌只在此墙东。”作者自注:台俗,元夜,未字女儿偷折花枝,为人诟詈,云将来可得佳婿。(连横:《台湾诗乘》第种,台湾银行1960年版)

在闽台方言中,“葱”与“虺”、“菜”与“婿”发音类同,而花枝无疑即是爱情的象征,未婚女子通过偷葱、偷菜、偷折花枝,以谐音博吉祥,这种元宵节特殊的女性节俗,如今已经几乎绝迹。但是它广泛记载于台湾的各类民俗著作中,可见它曾是元宵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史料记载,元宵节之偷俗,自清以来,最盛行于广东、四川等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都十分兴盛。而这种特殊的节庆习俗,其实是一种最原始的巫术遗留。人们希望通过“偷”,与所偷的事物发生感应,进而拥有与其相同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可以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属性,比如多子的瓜果,成为人们求子的目标。也可通过人类赋予的特性,如葱本身并无含义,但“葱”的发音在一些地区与“聪”相似,故被偷来希望聪明;而在闽台地区,则因为其发音与“延”(即丈夫)相似,便成为未婚女性觅求佳婿的心理渴望的寄托。福建与广东是台湾移民的重要祖居地,又是古闽越、百越的聚居地,此类偷俗之盛行,与古代巫术的遗留不无关系。

钻灯脚这种因谐音而赋予物品特殊含义的习俗,还体现在元宵的“灯”上。因“灯”与“丁”谐音,闽台元宵夜挂灯、赏灯之盛,外地难以比拟。福建的泉州等地,花灯制作和规模等都可称中国之最,并引申出一些特有的女性习俗。

《台湾民俗》“上元・钻灯脚”条载,是夕,俗以妇女钻过灯下,为生男之兆。此因“灯”音通“丁”,取其添丁吉意。俗谓“钻灯脚,生男胞”,即为“穿灯求贵子”意。“钻灯脚”习俗在福建和台湾两地非常盛行,此俗是花灯文化的旁支,亦来自中国传统重视子嗣、多子多福的观念。但其在闽台之盛行,则是两地移民社会重视劳动力特性的最直接体现。而女子作为孕育子嗣的主体,在这种特殊的灯俗中所扮演的角色,颇能反映其性别角色及在家庭中的地位。

钻灯脚另有一种说法,即为一种隐蔽的相亲方式。闽台庙宇皆在元宵节张棚挂灯,故此处之钻灯脚,应大多是在寺庙进行的。古时经媒妁之言说成的未婚夫妇,在结婚之前鲜有见面机会。元宵夜是传统的中国社会最为开放的一晚,少女们可以名正言顺地随着母亲到寺庙礼佛赏灯,男方亦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庙,双方约定于寺庙的花灯下偷看对方,以确定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这是森严的礼教社会非常温情的一幕,这热闹的一夜过后,于思春的少女是一种回忆,也往往是一种折磨。

关于元宵的古诗篇10

[关键词]岁时节令;唐代;长江中上游

岁时节令作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家族生活、闲暇娱乐、民间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所体现出的民众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时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岁时节令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元旦节

“元旦”即每年的正月初一,作为一年之始,非常隆重,持续数日之久。新岁之首,万物复生,人们认为此时是“人道报本返始之始”,对祖先祭祀十分看重,或行家祭,或行墓祭。拜祭祖先的过程,这就是家族人伦关系维系强化的过程,元旦在当时的长江流域民间备受重视,人们燃放爆竹驱邪恶。荆楚地区元旦大致有以下较有特色的活动。一是爆竹驱邪和门神逐鬼。据《荆楚岁时记》载: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相传“山臊”是一种四角怪兽,每隔365天就跑出来伤害人畜,但它怕光亮、红色和爆炸声,所以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争相燃放爆竹,来吓退山臊和恶鬼。为了祈求平安,人们在门户贴门神或插桃符来驱逐鬼怪。《荆楚岁时记》又云:“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Ⅲ(第26页)后世之“桃符”驱鬼的民俗当由此而来。二是祈求吉祥。元旦通常是从除夕之夜子时算起的,方志记载人们在元旦开始活动的时间,一般写作“晨起”、“五鼓初”、“早起”、“鸡鸣起”、“夙兴”、“五鼓后”等,多是五更起来,然后准备一系列的活动。三是互相祝贺新年。《荆楚岁时记》载:“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拜年,是元旦的一项重要事项。人们拜祭祖先后,全家长幼依次拜长辈,此今也如此。四是饮椒柏酒,喝桃汤。《荆楚岁时记》又载:

(正月一日)进椒泊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据此,当时荆楚一带已形成一系列以除***、延寿为目的饮食习俗,主要为饮椒柏酒、屠苏酒、桃汤、吃五辛盘、胶牙饧等。据说“屠苏”是一种药剂,《天中记》卷4“屠苏条”引《岁华记丽》云:

屠苏乃草庵之名。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今人有得其方,而不识其名,但名屠苏而已。

显然,最早的屠苏酒是预防瘟***的一种中药配剂,在元旦取浸过屠苏药剂的井水饮用,含有新水崇拜的意味。晋人葛洪曾用细辛、干姜等泡制屠苏酒,还演化为用一些中药来泡制酒,以起治病、防病的作用。吃五辛盘也是为了健身,魏晋时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称为五辛,在元旦时,人们将这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发五脏之气。明代朱义《普济方》卷151引唐人孙思邈《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避疠气。”按现代科学观点,元旦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瘟***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吃五辛盘反映了长江流域的先民把新年健康的追求,寄托在元旦这一天。五辛盘是后世春盘、春饼的雏形,唐时,人们对五辛盘做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号为春盘,取其生发迎春之义,在元旦至立春期间食之。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卷8“荐生菜”条引唐《四时宝鉴》中言:“立春日荐春饼生菜,号春盘。”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盘、春饼、春卷的名称相继更新,其制作也越来越精美了。

元旦中还有一些固定的食物,也多寓吉祥之意,以表达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饺子、年糕等。据《酉阳杂俎前集》载有所谓“汤中牢丸”。这里所说的“牢丸”恐即当时人们吃的“水饺”之类。

二、上元节

所谓“上元”即正月十五。古代称夜为“宵”,故此日之夜称之“元宵”。我们知道,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为春季、冬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有“三元”之称。即所谓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为上元,有张灯结彩之俗,故又名之为“灯节”。《册府元龟》卷53《帝王部·尚黄老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月敕:

道家三元诚有科诫。……自今以后,两京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断(宰杀渔猎)。

另据《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会昌四年(844年)正月敕:“仍准开元二十二年敕,三元日各断三日,余日不禁。”知唐尊道家“三元日”已成惯例,有“断屠”之举。就“上元”节即元宵节而言,隋唐间人们的庆贺活动实已超过了宗教的范围。元宵节的节俗活动首先是观灯。《隋书》卷15《音乐下》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条***:

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

同卷下文又云,此种为庆贺节日的“百戏”,规模惊人,所谓“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各类演奏乐工达18000人,“大放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这是有关元宵节或以“百戏”歌舞,或以“炬火”等大加庆贺的较早记载,所说当然是京师一带,但在各地似同样存在。唐长江流域民间亦有上元日张灯以贺的习俗。据《全唐诗》段成式《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序称:

(襄阳)上元日,百姓请事山灯……亦天下一绝也。又《全唐诗》熊孺登《正月十五日江陵过夜》诗曰“楚郭明灯几处张”。李郢诗中也提到上元日“恋别山灯忆水灯,山光水焰百千层”。所写均为元宵灯节盛况。其次,元宵节的节俗活动之一为迎“紫姑”。《荆楚岁时记》载:“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事,并占众事。”)紫姑,何许人也,荆楚民众为什么要在正月十五日晚迎紫姑神,这里似语焉不详。但据隋人杜公赡为该书所作之注可知一二。公赡在为《荆楚岁时记》作注时曾援引刘敬叔《异苑》中有关紫姑的佚闻:

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不在,曹夫人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平昌孟氏尝以此日迎之,遂穿屋而去。自尔,着以败衣,益为此也。据此,知“紫姑”原是一个受***而早逝的劳苦妇女,人们视之为“厕神”,在其亡日“迎之”,这一方面是给不幸者的亡灵以慰藉,另一方面是借此机会就年成、婚姻大事卜问神灵,以祈平安和丰年。《荆楚岁时记》又载: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知元宵节以豆粥祭门户和迎紫姑都是为了祝愿桑蚕丰收。宗懔记述荆楚民众迎紫姑神、占卜农桑的风俗,既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广大民众对年成和富裕生活的祈望,也反映出农妇们对紫姑的敬仰和笃信。

有关唐代上元日的食俗记载不甚明确。似乎当时尚无元宵节吃“汤圆”之俗。我们知道,六朝时荆楚之地的人们习于此日喝一种豆制品。上揭《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所谓“豆糜”或即豆粥之类。

而在当时的巴蜀一带,人们喜食一种粉果和焦健,焦健似是一种油炸的带馅的面点。据《太平广记》卷234"尚食令”条引《卢氏杂说》载一尚食局之造健子能手曾表演过此类制作方法,称此油炸之面点“其味脆美,不可名状”。知此期长江上、中游之间在元宵节的饮食民俗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三、寒食与清明节

寒食与清明是农历三月的两个节日。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庆祝活动也颇近似,此将二者合并起来加以讨论。

寒食节禁火,相传始于先秦时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至迟在魏晋时期,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已盛行寒食节。据《荆楚岁时记》载:

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知寒食禁火在六朝时乃至以前已成风俗。至唐,长江流域更广泛存在此俗。《全唐诗》孟云卿《寒食》云:“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从此诗看,江南贫民“往往无烟火”,似乎并非是因寒食禁火之故。

有资料表明,唐代长江流域清明节与寒食节已融为一体,体现出综合性的节日特征,其主要的习俗约有以下数端。首先为扫墓。寒食扫墓历史悠久,但唐玄宗以前似一度禁止,可能是制止民间上墓时纵乐的行为。《唐会要》卷23《寒食拜扫》录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敕有云: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

朝廷允许“寒食上墓”,但不得“作乐”,想必此后寒食扫墓得成为“例程”。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会昌二年(842年)二月条记:“寒食节。前后一日,都三日暇,家家拜墓。”又《大唐六典》卷6都官郎中员外郎条:“宦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知唐代寒食日不仅官民有假,而且官户、奴婢等官贱民也有假日。寒食之俗王建《寒食行》诗说得十分具体,诗称: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牧童骑牛下冢来,畏有家人来洒扫……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当时长江流域乡村民间寒食的节日情况如何呢?《全唐诗》徐凝《嘉兴寒食》诗云:

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嘉兴唐时属苏州,地处长江下游。但“家家拜扫”、为逝去的亲人送纸钱之俗当不仅限于此地。《全唐诗》所录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张说《襄阳路逢寒食》、窦常《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杜甫《寒食》、《清明二首》、刘禹锡《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韵》(卷361)、于鹄《襄阳寒食》以及王建《江陵使至汝州》等均言及长江上中游一带的寒食或清明节。

如上揭刘禹锡诗云“楚乡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张说《襄阳路逢寒食》诗言“去年寒食洞庭波,今年寒食襄阳路”;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云“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知寒食、清明节日在广大的长江上中游地区普遍存在。其次为“踏青”。清明正值春光明媚,是踏青的好时节。长江流域各地多有此举。《全唐诗》来鹄《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诗曰:

几宿春山逐陆耶,清明时节好风光……醉踏残花屐齿香。风急岭云飘迥野,雨馀田水落万塘。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来鹄,为晚唐著名诗人,曾长期游历于长江流域诸州郡,留下不少有关荆楚风俗的诗篇,如《鄂渚除夜书怀》、《鄂渚清明日与乡友登头陀山》、《洞庭隐》等。前述其《清明日》诗未言作于何地,从其游历所及和诗中所提到的“岭云”、“万塘”等判断,应在江南。知在当时,江南一带民间在清明节前后踏青之俗与北方并无大别。其三为文体活动。唐代寒食、清明节盛行各种文体活动,甚至出现了“五人为火’,的戏班子。据《酉阳杂俎续集》卷3载:“(满川等)五人为火……监***院宴,满川等为戏,以求衣粮,少师李相怒,各杖十五,递出界。”这种演艺活动当即民间艺人利用此节日以谋生即所谓“以求衣粮”的一种手段。

此外,本区的巴蜀一带还有一种称之为“蹙融”的棋类游戏。据《资暇集》卷中载:“今有弈局,取一道人行五棋,谓之蹙融。”又据《酉阳杂俎续集》卷4载:“小戏中,于奕局为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名蹙融。”当然,这两种棋类,今已失传,其棋盘及着法已不可考。

此外,唐荆楚地区在寒食、清明节还流行斗鸡、打秋千和施钩等游戏。具见《荆楚岁时记》,。角抵这一节日体育运动在荆楚地区也可看到。据《酉阳杂俎续集》卷4载:“荆州百姓郝惟谅,性粗率,勇于私斗。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不知这种“蹴鞠、角力”在本区是否已成风俗。

当时寒食节之食俗似主要有饧大麦粥。前引《荆楚岁时记》云:“(寒食节)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从其制法看,可能是将大麦熬成麦浆,煮熟后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稀,如《玉烛宝典》卷2云:“今世悉作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者一锡(疑为“饧”字)沃之也。”此或许即后世所说之“麦糕”,其中的原料大麦改以粳米代替。

四、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重午、天中节。端午是长江流域荆楚地区除春节外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历史上的荆楚文化区一直是介于北方诸文化区和南方吴越、巴蜀等文化区之间的一个中间型文化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兼收并蓄多种文化因素包括风俗习尚,并通过为历史传说人物立祠奉享,或围绕一个传统的小型节会活动聚会多种习俗因子等途径,渲染、升华和组合出一个又一个大规模的节庆来。端午节的形成途径便是这样。

我们认为,端午节的由来,大体是荆楚之地的人们将中原民族以祈雨拜龙为主要内容的夏至节和南方水居民族传承已久的龙舟竞渡风俗,以及先秦楚人口角黍类熟食投獬豸神兽的习俗,纳为五月五日(或五月十五日)吊享屈原的节日活动内容,并赋予竞渡活动以拯救屈原和为屈原招魂的新的涵义。

端午的节俗很多,各地也不尽一致,以荆楚地区而言,则主要有几种习俗。

一是所谓“龙舟竞渡”。《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下之凫,一自以为水***,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隋书·地理志下》也说:“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隋唐嘉话》卷下也说“俗五月五日为竞渡戏,自襄州已南,所向相传云:屈原初沉江之时,其乡人乘舟求之,意急而争前。后因为此戏”。

我们注意到,唐代长江流域赛龙舟一般是由水乡人民自发进行的。元稹的《竞舟》诗描写了民间竞渡风俗和竞渡之前的准备工作。诗中写道:

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买舟俟一竞,竞敛贫者赇。年年四五月,蚕实麦小秋。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朝饮村社酒,暮椎邻舍牛。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仇。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君侯馔良吉,会客陈膳羞。画蠲来四合,大竞长江流。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

这首诗虽然是以讽喻的手法,告诫人们不要为竞渡而妨农害时,但它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江南水乡竞渡的民俗史料。

端午节的食品之一是精制“角黍”。这是荆楚地区普遍盛行的一种风俗,其意在祭奠屈原。对此,梁吴均《续齐谐记》言之甚明,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

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吴均这里讲述了筒粽改楝叶粽的由来和投粽于水的目的。那么,粽子为什么又称作“角黍”呢”,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卷21“裹黏米”条引《岁时杂记》说:“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黏米,名日角黍相遗,俗作粽。或加之以枣,或以糖,近年又加松粟、胡桃、姜桂、麝香之类,近代多烧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古词云:‘角黍包金,香蒲切玉’。”这种粽子的由来或称谓可参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5《谷部四·粽》(第78页),无须详说。

有资料表明,荆楚地区端午精制的粽子除了投入水中以祭奠屈原外,还有其它用途,诸如节日自食,馈赠亲朋,祭祀祖先,小儿佩戴避邪和送斋僧道等。这似乎从一个侧面又证实民间信仰的多功能的特色。

端午时期的又一民俗活动是采药、悬艾和饮菖蒲、雄黄酒。悬艾之习在荆楚地区较为普遍,《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又云:“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有资料表明,这种习俗以后仍存在。唐代虽缺乏此类记载,但结合以后的事例,可以判断其是早有渊源的。

我们认为,端午节俗体现了唐人的民俗观念及对时间的理解。端午的节俗很多,无论是悬艾、佩彩丝、食粽,还是竞渡、采药,都脱离不了其避灾除祸的原始意义。

五、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各半之时,故称“中秋”。中古时期民间逐渐形成一以赏月、拜月以及后世吃月饼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唐代诗人欧阳詹《玩月诗序》日: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盖不流,大空悠悠,婵娟裴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关月亮的记述甚多,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著名。月亮神话传说在民间演变为中秋赏月之俗。不过这种风俗在唐以后南北地域内均普遍存在,这里可略而不论。

六、重阳节

“重阳节”即夏历的九月九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日月逢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民间于是日久有庆贺之俗。主要活动有登高、佩插茱萸、赏菊、食糕等。

登高之俗始于西汉。

佩插茱萸作为重阳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也早见于汉代,知六朝江南多处有此俗。

至唐代,此风更盛。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早脍炙人口,所说正是重阳登高、插茱萸事。而唐代帝王们在重阳节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赏菊赋诗,还想射箭游猎,很显然一天时间是不够用的。因此重阳节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三天。重九后一日宴赏,号“小重阳”。李白居湖北安陆时作《九月十日即事》诗曰:“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正谓此。《御定佩文斋广群方谱》卷5“登高条”引孙思邈《千金方·月令》,视重阳登高为一项重要活动,称:

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归。

参据王维《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王缙《九日作》、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皇甫冉《重阳酬李观》诗可知唐代重阳前后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之风是十分普遍的。如王维《九日作》云:“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均可见唐人几乎是无菊无酒不重阳。

七、除夕节

除夕作为一岁的最后一日,也是新年的前一日,是世俗间相沿已久的重要节日,除旧迎新是除夕节的主旨。除夕有一系列的节俗活动。可简述如下。

首先除夕要更换桃符、春联、门神,并有一些其它门饰。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称有神仙兄弟二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垒,居于风景秀丽的度朔山下,他们把祸害人间的恶鬼都用苇索捆起来让虎吃掉。这个传说恐在当时广泛流行于民间。因此为防止恶鬼进家,削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垒两人形象,立于门上。于是便产生了中国门神的雏形。至魏晋南北朝,时人认为刻木为人形太麻烦,于是削成一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本”或“桃符”。此已见前引《荆楚岁时记》。宋人王安石《元旦》诗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疃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辟鬼祛邪的“桃符”。与此相关联的是举行驱鬼除瘟***的仪式——逐傩。关于逐傩,前文已述。此再略加补充。《太平御览》卷17引《荆楚岁时记》云:“卒岁大傩,殴除辟厉……桃弧棘矢,所发无臬,飞碟雨散,则瘴必毙。”据《酉阳杂俎续集》卷4《贬误》载“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渐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疟疠也。予读《汉旧仪》,说傩逐***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渐为合沧耳也。”前为六朝时事,后者为唐代。宋代及以后亦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元宵的古诗10篇

学习

新闻通讯稿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新闻通讯稿模板,内容包括新闻通讯稿怎么写,新闻通讯稿模板。此次篮球比赛不仅丰富了员工们的业余文体生活,更燃起了广大员工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和信心。让每个热爱体育运动的员工们重新点燃了运动的激情。体现了我公司一直提

学习

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10篇,内容包括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尽带黄金甲是说黄巢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学习

给妈妈的贺卡祝福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给妈妈的贺卡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妈妈生日贺卡祝福语,母亲节送给妈妈的贺卡祝福语。4.洗衣做饭天天家务干,终日不歇身影总忙碌,无怨无悔默默为家庭,为儿为女艰苦朴素,在此母亲节日到来,祝愿母亲珍重身体,劳累歇歇保体健,笑容常在保

学习

祝教师节快乐的话语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祝教师节快乐的话语10篇,内容包括祝儿子教师节快乐祝福语,祝园长教师节快乐祝福语。3、面对讲台,背靠黑板,在时光长河里,老师是您把一个个45分钟,用辛劳汗水和智慧编织成无数耀眼的光环!多采人生,师恩难忘!教师节快乐!4、人生旅程上

学习

学生会新学期书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会新学期书模板,内容包括学生会活动汇总模板,学生会学期计划书模板。二、各部门根据各自特点,总结各部门纳新展板的部门介绍,让10级新生一目了然,同时减轻纳新时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建议各部部长放假后5天内以电子版

学习

应急预案制度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应急预案制度,内容包括应急预案制度及流程,灭火应急预案演练制度。(一)统一领导的原则。本预案在市***府统一领导下实施。(二)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市有关部门要按本预案明确的职责,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做好本部门负责的工作。(三)

学习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咨询案例论文,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论文,心理咨询案例研究的论文。由于阿兰相貌非常出众,早在中学和整个大学期间就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她曾与一个男同学同居过几个月。她说,尽管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兴

学习

春雪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春雪作文10篇,内容包括春雪的作文,春雪作文100字二年级。窗外的世界也许是冰冷的罢,我也不曾记得清晰,这样一个季节,至少窗边的日子是难熬而令人心悸的。窗外、门前,北风卷挟着大地的几分温存,咆哮而过。窗缝、门隙,此刻显得再狭

学习

抖音上生日句子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抖音上生日句子10篇,内容包括抖音儿童生日文案吸引人的句子,抖音儿子生日发圈最火句子。可是自己看的时候就发现,你所谓的一小会儿,其实在抖音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好长时间!也就有大家调侃那句,抖音五分钟,人间两小时!然后说

学习

教师节对老师说的话语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对老师说的话语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全班送给老师一人一句话,教师节对老师说的话100字。4.桃李满天下,恩情似海深,祝老师身体健康!对您的谢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教师节快乐!5.您是严冬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伞,湍流中的踏

学习

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内容包括简历上自我评价怎么写比较好,工作简历自我评价精简50字。有关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本人有扎实的应用电子专业知识基础,对专业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上进心强,处事态度细心谨慎、认

学习

营销实践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实践论文,内容包括营销论文范文大全集,营销论文具体最新案例。二、建立课程实习基地《汽车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必修课,如单纯靠任课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体会到此门课程的价值和乐趣。即使再生动、再经典

学习

市场投资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投资论文,内容包括投资论文1000字,国内投资市场论文参考文献。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各类信息,且价格信号是资本市场中有效配置资本的内在机制,因此,有效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每种

学习

过年散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过年散文10篇,内容包括过年散文老舍,散文过年朗诵。后来责任田到户,我也上了大学,农村条件好了,一族的老少聚在一起还年、出天方,吃肉喝酒。大人猜拳行令,小孩子们穿新衣,踢键子,玩“砸鳖”,放炮竹......还可以看舞龙舞狮,我们叫玩龙

学习

小暑的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小暑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小暑古诗100首,小暑的古诗朗诵。唐代以后,还有一种供消暑的凉殿,采用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摇转,将其冷气送入殿中,同时用机械能力将冷气送向屋顶,并沿檐而下,成为人造水帘,冷气袭人,从而达到纳凉效果。诗人张

学习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宿新市徐公店古诗10篇,内容包括宿徐公店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古诗文并茂。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二、教学重难点: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语境导入:同学们,在你

学习

思乡的古诗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思乡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赏月思乡的古诗,思乡的古诗王维。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清明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古诗10篇,内容包括清明古诗解释,清明古诗儿歌。4、《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唐)白居易,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

学习

七夕古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七夕古诗大全集,七夕古诗朗读。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七夕醉答君东》----(明

学习

描写春天的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的古诗10首以上,描写春天的古诗书法。4、《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学习

写月亮的古诗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写月亮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月亮思乡古诗,关于月亮的古诗画。2、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

学习

思乡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思乡古诗10篇,内容包括思乡古诗小学,夏季思乡古诗。一、羁旅思乡诗常见主题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珍爱友谊等。二、羁旅思乡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