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散文10篇

过年散文篇1

记得有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在年年过,却岁岁感不同。到了不惑之年,不知怎么却觉得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是年纪增长的原因,还是习以为常,还是别的什么呢?

小时候对年的向往,至今仍记忆犹新。因为家再怎么穷,母亲总要把那平时抽空纳的千层底布鞋从藏的柜子里拿出来,让我们穿在脚上;做不了新衣,就将哥哥们的旧衣,补补改改,穿在身上,也有那种新感觉。还有打豆腐、烫豆粑、熬山薯糖等等过年事宜,从腊月二十后基本上就一直忙着,叫忙年。另外还伴随着许多风俗,比如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四接祖宗、过小年,大年三十还年祭祖…..而我们做小孩的,家境好点的可以成天放放那种比较响的鱼仔鞭炮(小手指头那么大,十个或二十个一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而我和哥哥们只能捡大人放完的鞭炮中没有炸响的余炮,那时的鞭炮质量不行,一挂鞭炮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哑的,捡到有炮引的,我们就象捡到了宝,没引子的就将炮仗对折,将炮药倒出放在一处,用火点着,只听“哧哧哧”,象电焊的弧光一样,非常好看,我们叫“哧花”。除了放鞭炮,临近过年的两天我们还可以不用去捡粪,大人放我们的假(生产队缺肥,家家户户有交粪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基本上落在小孩身上,所以那时到处是背着粪框捡粪的)。过年最大的好处还不在那些,而是嘴馋了好久,多少总有些肉或鱼吃;犯了什么错,大人也不责罚,因担心骂或打,坏了一年的运气和兆头。

后来责任田到户,我也上了大学,农村条件好了,一族的老少聚在一起还年、出天方,吃肉喝酒。大人猜拳行令,小孩子们穿新衣,踢键子,玩“砸鳖”,放炮竹......还可以看舞龙舞狮,我们叫玩龙灯,敲锣打鼓,家家户户放鞭炮迎龙灯,大人小孩,逐着龙灯看,非常热闹。

不知怎么,渐渐地觉得年味淡了,再也没有那种紧张热闹地忙年了,再也看不到舞龙灯了,特别是今年,我和妻子上班都到年三十日,如不是岳父母两位老人准备了年饭,要等我们下班再动手做,年饭肯定就象平时那样简单将就了。最大的遗憾是自己的父母在镇上,腊月二十九中午租辆车把二老接到县城,交给下了岗的弟弟,就没有空去管,大年初一才接到家里。听说许多外地工作的,因为年三十不放假,只有等到大年初一才能往家里赶。除夕的全家团圆饭肯定是吃不上了。这对一年到头期盼全家团圆的老人和孩子,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如今经济好起来了,生活富裕了,可年味却淡了,一家人快快乐乐忙年的景象很少见了。像今年过年,除了张贴了春联,好象就没怎么忙年,缺什么跑超市去买。麻烦和忙碌倒是没有,可年味却丢了,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过年散文篇2

论文摘 要:本文试***由“学者散文”的两个要素,以及当今笼罩“学者散文”的特殊文化背景,来谈谈“学者散文”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并基于当下关于学者散文的研究现状,做出一点不成熟的想象。

??散文作为文学品类之一种,文学性是它最根本的特性,学者散文也不例外。然而,学者散文特别的创作主体与散文自身的文学性要求之间,存在着难解的矛盾。此外,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文学日益边缘化、市场化的态势愈发显著,学者散文也同样处在这一时代环境的笼罩之下,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考验。本文试着对学者散文自身存在的矛盾,以及面临的危机,以粗略的描述。

?

一、 学者与散文之间的天然矛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崛起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对“学者散文”的关注和研究,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也成为评论界的热点之一。众多学者对“学者散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最早的是台湾散文家余光中,他从创作主体以及其文化素养、文体类型、读者反映对“学者散文”进行了描述。后来有香港散文家梁锡华,大陆的学者钟友循,范培松,袁良骏,吴俊,喻大翔,洪子诚,韩国学者金惠俊,他们或关注创作主体,或关注散文文本,或是兼而有之,分别对“学者散文”做了描述,其中较突出的是喻大翔教授。喻教授认为:“所谓学者散文,主要指各门学科中专业学者创作的,具有现在思维特征、价值取向、理性精神、知识理想、心理内容等质素的,各种类型与问题风格的散文作品。”,这一概括从创作主体、文本、成就三个角度对学者散文进行了准确厘定,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和深度。

?有的学者散文家注重智慧、思想的输出或者启蒙、批判立场的表达,这样往往冲淡艺术审美的经营而使其散文成为知识的堆积或一味的说教。比如,余秋雨的一些散文(如《西湖梦》等),充满历史资料、考证证据、说理议论,从而带来其散文强烈的理性色彩。当然,这对表现作家文化选择的自觉是有意义的,但是却造成作品的过于沉重、呆板,缺乏作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生动和柔软性,也会给读者一种好为人师的感觉。再比如余光中,他虽曾指出学者散文“当然也要经营知性与感性,更常出入于情理之间。……而是要捕捉情、理之间洋溢的那一份情趣或理趣。”,但他的所谓的知性散文《书斋书灾》、《鸦片战争和疝气》、《梵高的向日葵》等中,丝毫也见不到精致的结构,生动的意象与和谐的韵律;从散文作为文学之一种的本质要求出发,很难肯定它们是美好的作品。还有研究者认为,“周涛散文有理性过强,思想太密集,而难免使得构架粗疏空泛,寄托、附丽思想的底座(材料、具象)不够坚实有力。”这一说法也是相当中肯的。这种矛盾在现代学者散文家那里也是存在的,只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总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给予合适的消解。比如鲁迅散文中赤诚的精神,林语堂散文中洋溢着的幽默,梁实秋散文优雅下面蕴藏的淡淡的苦味。近年有些学者散文家则追求散文的个性化、生命化、清淡化,这又导致散文缺乏思想和精神的底蕴。当然,这种结果可能是对于前一种情况的纠偏所导致的,却不如人意地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著名散文家柯灵这样说:“寸楮片纸,却是以熔冶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哲学的亮度,一卷在手,随兴浏览,如清风扑面,明月当头,良朋在座,灯火照人”。可见在散文家那里,好的散文也应该是融合了感性与知性的典范。然而,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与创作实践仍有距离,如何将正确的认识落实到实践中去,以实现学者散文文本的某种完满,是当今学者散文家和学者散文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

二、 大众化、商业化文化背景下学者散文的危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大众文化和商业主义席卷而来。从而使文化、文学以及知识分子在精神领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严峻的形式下,长期回避的利益问题以及相关的价值取舍,导致学者、知识分子的分化。有的学者、知识分子选择“下海”,有的选择趋时的亚文学写作,比如,广告文学,电影剧本,通俗小说等。有的人则表现出面对时代变迁的冷静和自觉,表示坚守知识分子的理想阵地,他们面对压力作出了相对的应对。“没有英雄、缺乏戏剧性、操正步、常规建设,这无疑都是散文时代的标志。在此背景下,学者散文当然地成为了九十年代散文的主流。戏剧理论家余秋雨的散文是学者散文的典型代表,他先后出版了《文化苦旅》(1992年)、《山居笔记》(1998年)、《霜冷长河》(1999年)等一批散文集,本本畅销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季羡林,他的《虎年抒怀》、《清塘荷韵》、《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等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1999年又创作了《站在胡适之墓前》。与季老相似的年长的学者散文家还有张中行、汪曾琪、董桥,画家吴冠中、黄永玉、韩美林等等,都在散文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学者散文成就了客观的成绩,却也面临着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散文评论家韩小蕙曾撰文惊呼:“散文变成了什么?”,“散文怎么离文学越来越远”,并指出当时散文存在的种种弊处:把散文写成论说文;把随笔写成思想提纲;大文化散文变成了百宝箱;更有一类以功利为目的的散文等等。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雷达也这样说:“散文过多地承载文化,压制了文学的灵性,使散文特性正在丧失,严格上说,有些学者散文不是散文。”这一后果不能说和学者本身无关,更不能说和整个时代环境无关,它恰恰说明了学者在时代环境下的选择以及坚持(操守)。

?然而总有人面对文学、学术的商业化表示俨然新潮的肯定,他们认为学者以及学者散文无论如何都是新的文化消费中的因素,这好像是给学者和学者散文定命。岂不视这如今文化的严峻形式,以及这背景下面一切的遭遇: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是指向利润和官能享受的,学者散文必将在他们面前丧失掉最后一点可能。学者散文的读者渐渐窄化,学者的审美能力渐渐退化,学者散文家渐渐分化,大部分人将举着文化的大旗,做起商人的经营了。

?

三、结语

?相信不管是学者与散文的天然矛盾,还是当代文化背景下学者散文的危机性遭遇,学者散文的过去是辉煌的,未来是向前进的。我们关于学者散文的研究和建设存在着无限的空间,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末尾有人这样讲:“难道我们不该把学者散文当作一个***的散文品种来研究?难道我们不该有一部学者散文史?不该有一部或几部学者散文选集?”,这个想像似的无疑而问,在今天得到了回应,学者散文的研究上已经有不少可观的成果。然而,散文领域的研究——也许是因为其体裁的特别——向来不是那么热闹,因此其建设的步伐依旧蹒跚。

?当然学者散文的研究,不仅仅止于关于它的概念的厘定,文本的解读,生命的关照,更应该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建设。从古到今,从大陆到港、澳、台,从华文世界到整个地球,学者散文有它自己的历史和国度,在巨大的时空下恢复它零碎而又模糊的面影,需要更多智慧而且执着的建设者。

?

注释:

?① 董正宇:《也说“学者散文”》,《理论与创作》2003,1。

?② 喻大翔:《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3。

?③ 余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④ 陈建晖:《论九十年代的中国散文现象》,《文艺评论》1985年第2期。

过年散文篇3

时世更替,这些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人后裔早已忘记自己乡关何处,但已潜移默化的乡音习俗却常常给他们打上故土的烙印。其中,流行于镇雄各大乡场的“散花”,就是这种独特的烙印。每逢有成年人去世,祭祀仪式上总是要以“端公”(带有职业或半职业性特点的民间宗教活动者的巫、道、佛法事的人)主持、旁边人参与的说唱方式抒发亲人对逝者的思念。这种内涵丰富,口头传承,即兴抒发,格式固定,句式灵活多变,唱腔独特的韵文体唱词,当地人称为散花或“算花”。

镇雄散花仪式的构成

散花仪式一般出现在埋葬逝者的前一天晚上,当孝男孝女在法师的带领下完成“绕棺”仪式之后,亲戚朋友集体围坐在棺前。这时候,由法师引导,众声相随,相互唱和,极具戏剧意味的散花仪式开始了。

散花有固定的体式,散花人一般在开篇之初长声唱道:“夫此花者,不说此花来历,叫我散花我散花。”散花词结束,则为“花文不尽,花又来催,再有好花,请师又散/来年又散”。在整个仪式中,端公及所有的散花人各司其职,一般是端公负责敲击鼓铙,掌控节奏和旋律,间或承上启下,打花结子,散花人则负责循环散花,鼓声不停,则散花不止。

散花过程中,如果散花人没有按正式的套路进行,组织葬礼的端公有时也扮演散花主持人的角色,他们会适时对上一首散花打上花结子,引导散花人重新回到散花活动的主题中。

除了孝子不能参加散花外,散花人来源广泛,有饱读诗书的民间才子,也有见多识广的“江湖”人士,不管来自何等阶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大多是头脑灵活、口才极好的艺术家。散花过程中,常有人屡出奇花,让在座包括端公先生在内的散花人闻所未闻,这个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只有尴尬的鼓点不时落下,催下一个散花人接花。这时候,周围的人也会跟着起哄,忧伤的葬礼瞬间也变得热闹起来,甚至会笑声不断。

镇雄散花的内容

散花的内容根据死者的身份及与散花人的关系,不一定相同。如果死者属于年寿已高,威望辈分都较为悬殊,散花人一般比较严谨,气氛较为庄严,很少有戏谑笑骂的成分,多为歌功颂德、泽被后世的赞美祝福之词。如果死者为寻常人家,且与散花人同辈,则几乎不受限制,发挥的余地非常大,因而散出来的花也是最精彩的,最能展现散花人的才气。散花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追忆悼亡

每一场散花仪式中,追忆悼亡都是活动的主题。散花人通过回顾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表达对亲人的无限哀思。散花人此时仪态严肃,唱腔哀婉,催人泪下。常常花文未完,孝家已哭倒一片。如:

(1)丧里有人闹,听到散花文。我今来到此,说花文来散花文。散散花文度亡魂,度得亡魂西天去,逍遥快乐在天庭。不散东长和西短,不散南京与北京。不散地下出河水,不散天上日月星。不扯四书十八载,不吹古今高脚文。散花要散新,要合理来要合情。我今会谈不会仿,洗耳恭听好原因。前花未尽,后花相催,再有好花,请孝堂各位先生。

(2)夫此花者,不说此花来历,叫我散花我散花。暑往寒来春夏秋,夕阳桥下水东流。将***战马因何在,野草衔花遍地愁。一张白纸四角裁,阎王老爷带信来。金字牌来银字牌,钥匙挂锁两边排。金盆打水来洗脸,银盆打水来洗身。周身洗得干干净,打开箱子取衣衿。取出衣衫并老鞋,才给老人穿起来。往回穿起走入户,这回穿起入棺材。两个回头四块板,万古千秋里面存。花文不尽,花又来催,再有好花,请师又散。

第(1)则花文多为端公的开篇致辞,对本次散花活动的各项议程有所规定,强调散花的目的是为了超度亡魂,作最后的狂欢。因此希望大家能秉承实际,合情合理,不散家长里短,不散子虚乌有,不掉书袋子等。第(2)则花文对逝者死时的情态加以细致的描述,从阎王带信到洗浴赴死等环节一一道来,尤其是对孝家给老人穿衣入棺的细节追述达到高潮,让人情难自禁。

2.讽喻教育

散花既为死者悼,又要为生者谋,因而花文中常有很多讽喻人世的内容,有民间教化的作用,是传统民间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散花文多为散花人洞烛人事之后的反思,所以乡人们聆听花文,也恰恰是一个参与劝诫、警醒的教育过程。如:

(3)夫此花者,不说此花来历,叫我散花我散花。太阳出东又落西,人生在世如花飞。五行八字生成就,何须去想要投机。千人自有千人利,一翻水涨一翻鱼。人寿不可岁月比,世事如棋局局新。时来之时心欢喜,运退之时也悲啼。游闲之人朝上醉,拥有福利日日居。木匠之家少凳椅,眼馋之人无美衣。贫寒人户儿女广,富贵之家子孙稀。街里光棍财不短,蒙胧盗汉钱百余。无钱子弟真仁义,有志男儿少人提。许多寿高无孝子,未见愚夫有发妻。忤逆兄弟常怄气,和睦夫妻早分离。百年在世能有几,三岁孩童也归西。夸文道武都是戏,争强作恶一场虚。福禄寿喜前生定,要财子禄心是虚。这些都是一场梦,丢开愁云乐悠兮。

(4)散花要散时时新,要合理来要合情。春有牡丹与芍药,夏有荷花和水仙。秋有黄菊怕霜降,冬有腊梅开过年。花逢时节各开放,人无两时再少年。花谢花枝来年放,人死一去不回返。人生在世莫恍惚,必然注意少年间。玩玩耍耍就混过,混混光阴又一年。光阴似箭催人老,人弱无能转少年。记得红颜又满面,一时胡须到嘴边。胡须发白黑难染,耳聋要听高声音。眼睛不好观书慢,牙齿不好食难餐。酒席场中不敢去,鼻涕口水讨人嫌。青山绿水懒去看,一心只想得个闲。奉劝世间诸君子,要找钱来趁少年。

第(3)则花文对世事无常、公平难期发了一番感叹,并通过各行各业事与愿违的表现,劝诫世人要安守天命,珍惜光阴,安怀度日。花文受佛道两教思想的影响,指出人生如花,开谢有常,但遭际各异,如木匠无椅,好美无衣,这一切都是前生注定,抗争无用,享受所拥有的一切,看淡功名富贵。第(4)则花文以花比人,训示世人要珍惜少年时光,更暗示花能重放,但人不可两度少年。青春年少如任情玩耍,没有奋斗目标,不知道求学进取,转瞬就会白发苍苍,一事无成,只能徒呼奈何。

3.戏谑娱乐

镇雄汉族人家的葬礼,尤其是一些高寿老人的葬礼,孝家除了悲伤之外,还有一些喜庆色彩,因而葬礼上的散花人有时难免插科打诨,一是为了消减葬礼上的阴郁氛围,二也是为了娱神和娱人的民俗价值。如:

(5)夫此花者,不说此花来历,叫我散花我散花。矮子本姓张,讨了十二个小婆娘,十二个婆娘坐月子,鸡蛋吃掉几箩筐。十二个娃娃要***尿,把矮子冲到黑龙江。不是矮子会浮水,吸呼儿吸呼儿见阎王。花文不尽,花又逢春,再有好花,请君散来。

(6)夫此花者不由此花来历,算首巧妙的花文给你们听。清早起来不对头,眼睛落在沙沙头。昨夜看到人咬狗,捡起狗来打石头,狗打石头三两次,石头咬狗两三口。瞎子看到流眼泪,聋子听到骇得抖,哑巴见状哈哈笑,瘸子跑步扯到球。花文不尽,花又相催,若有好花,请师又散。

第(5)则花文调侃了一位张姓矮个子男人,并以夸张的手法把其娶群妻生多子的窘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听之让人忍俊不禁。第(6)则花文则以超常的文字搭配,塑造一个非常荒诞的场景,给人以如坠云里雾中之感。

长期以来,散花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民间口头艺术,大部分内容都为散花人即兴创作,语境依赖性极强,许多散花人在散花之前要先了解死者的生平及乡亲们的评价,甚至还要事先打好腹稿;其次,由于是大众表演,花文表现手法多样,常常使用传统诗歌中的赋比兴手法,以景起兴,以事铺排,层层推进。最后,散花在语言上雅俗结合,既有浓郁的书面语气息,又有当地的方言俗语穿插其间,听起来婉约别致,演唱时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符合当地人的审美情趣。

镇雄散花的历史渊源及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宗教仪式,散花是佛教和道教中通行的一种仪式。佛教散花是以真花披散佛身,以此敬佛。《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和《华严经》中,都有散花一品,认为在佛前散花为对佛的供养。据传,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浴佛节时亲临门楼观看行佛,散花敬礼。现在南亚地区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贵宾客的民俗,当是古时散花礼俗的遗风。佛教的散花仪式,所用素材多为鲜花,后也有改用纸花的。道教中的散花科仪式,其源应溯及佛教,但从仪式本身及象征功能方面都已经本土化了,整个过程中皆不用真花,而是通过诗歌韵文唱诵。在道教科仪中,散花多与瑶坛、云舆、五献等内容相联系,常为行进中的诵唱,间亦有立定念诵的。

总的来看,散花仪式是佛道传至南方之后,二者渐融一体的产物。散花并非镇雄所独有,如巴楚一带,笃信鬼神,巫风盛行,也是散花仪式经久传播之地。散花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人们把纯粹的祖先信仰扩展到社会中立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兼有悼亡、纪念、教育、礼俗、娱乐等多方面的民俗功能,活动在南方的众多神职人员(端公先生)成为这一信仰的日常执事者。

关于散花仪式的解释,民间传言认为花是人的隐喻,即人活一世,如同花荣一生,花开花落,恰如人生的魂聚魂散,因而以花喻人,是要启迪芸芸众生,人世轮回,花期短暂,劝诫世人应该尊敬长者,珍惜人生;同时也有告慰逝者、宽慰后人的象征意味。学界对此的论述可谓凤毛麟角,余云华认为花是华夏人的标志,死是回归花林的永生,并指出:“《散花歌》之所以称为安魂的歌,是因为我们国家叫‘中华’,国人自称‘华人’,中华***腾柱叫‘华表’。这些‘华’是远古***腾的‘花’。”

过年散文篇4

闲散青少年群体与社会主流群体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社会距离和差异,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隔离,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诱发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社群隔离的概念及其类型

“社群隔离”一词是社会群体隔离的简称,主要指由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社会心理距离而导致社会群体间的隔阂和疏远的现象。[1]23从经济上看,贫富差别会导致城市居民空间分布上的不同选择和客观结果,从而形成富裕阶层居住区、中等收入居住区和贫民居住区。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人群也往往聚居在一起,形成不同职业人群的隔离分布。从文化角度看,同一文化传统或同一文化层面的人群往往选择居住在相同区域,例如国外的唐人街、北京的浙江村、城市新建的文化型居住区等。从社会心理角度看,相同社会阶层的人相互更有认同感,更愿意选择居住在同一区域。由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文化,他们之间客观地存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冷漠、反感、疏远和排斥,社群隔离就是这种距离的外显。社会隔离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加剧被隔离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加剧对这种同质聚居或交往方式的依赖,这样又使社群隔离被强化。

社会学家和区位学家将社群隔离分为三种类型:区位性隔离、自愿性隔离、非自愿性隔离。区位性隔离以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Burgess)的同心圆理论学、哈里斯和乌内曼(HarrisandUllman)的多核心理论为代表,认为区位隔离是经济因素造成的高地位群体与低地位群体的隔离,是人们迫于经济压力选择的结果,其明显特点是不同群体居住在不同环境和地域。梯姆斯(timms)认为自愿性隔离则是由于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影响下人们自觉自愿选择的结果,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群体有共同的需要,面临共同的问题,群体成员生活在一起就能更好地满足彼此的需要、处理共同的问题,并逐渐形成群体亚文化圈,文化同质性给他们的交往带来安全感和人格平等感。非自愿性隔离是在人们不情愿的情况下产生的。当一个群体被法律或习俗指定生活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就产生了非自愿隔离。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南非曾存在的“种族隔离制度”、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分就是典型的非自愿性隔离。

一般而言,传统的社会群体(如残疾人群体)很少有自己联系的纽带,也很难形成强烈统一的群体认同,而社会转型形成的群体则容易形成统一的心理认同。以闲散青少年群体为例,其成员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社区,但共同的学习生活遭遇、相似的职业、恶劣的居住环境以及较低的经济收入,使得他们具有很强的共同意识和群体感,并且形成共同的目标,从而“自愿性”地与其他群体隔离。闲散青少年群体的形成,又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闲散青少年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意愿较强;另一方面,他们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因素。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研究主旨是闲散青少年群体在社群隔离中的边缘地位以及由此引起的违法犯罪问题。

二、闲散青少年群体与社会主流群体的隔离表现

就整体而言,闲散青少年的人力资本较差,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和就业能力。社会交往是其社会圈子成员构成的状况;就业能力则包括就业观念、就业信息获取、技能培训、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闲散青少年的人力资本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弱能,这种弱能使得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再加上社会歧视,形成污名化的身份认同,从而与社会主流群体形成隔离。

1.闲散青少年社会交往对象局限于闲散青少年内部

与主流群体的交往是闲散青少年消除与主流群体隔离的重要途径,也是其积累社会资本,提高社会经济地位的有效手段。但是,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的闲散青少年并没有建立起与主流群体的联系。据浙江省团校课题组调查,闲散青少年社会交往对象,普通闲散青少年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同学(或同事)(63.4%);社会上的朋友(13.7%);恋人(6.2%)和老乡(5.6%)。在押青少年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社会上的朋友(46.4%);老乡(17.4%);恋人(16.4%)和同学(或同事)(14.3%)。由之可见,闲散青少年社会交往对象局限于闲散青少年内部,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交往明显不足,生活圈子相对比较封闭,同质化特点明显。从个人角度讲,交往群范围的狭小,会使个人因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极度匮乏而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途径。

2.污名化效应影响闲散青少年对自身的身份认同

主流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优越地位和独占资源,往往采取污名化的策略。污名化指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到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3]155污名化将特定群体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化,成为该群体特征对应的一种代称。闲散青少年群体人员构成复杂,所以人们使用这一术语想指什么,它就会指向什么。在主流群体看来,闲散青少年粗鲁、低级趣味、品行恶劣、偷盗,其种种行为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这种污名化的叙事,把治安、犯罪等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归结于闲散青少年,而且由于大多数新闻传播媒体站在主流群体的立场看待闲散青少年问题,更多的是负面内容的报道,使得闲散青少年在各个方面不为主流群体所接纳。“主流社会经常用一个普遍的话语体系去解释社会弱势群体,从而使这一群体被排斥,处于社会的底层”。[4]2闲散青少年常常因此陷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形成本群体内部的一种内卷化的关系认同,成为于游离于主流群体外的边缘人。

由于污名化身份认同,则难以形成对社会的归属感,形成过客心态。作为过客,闲散青少年只能在本群体中寻求认同和归属,这样本来愿意融入主流社会的闲散青少年,被迫采取这种自愿性隔离策略,不仅逐步加深了不同群体之间的陌生感,也延缓了其正常社会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主流社会群体对他们的歧视与排斥。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特殊的社会标签,就减少了他们接近主流社会的机会,这无疑会促使他们转向以非法手段去追求目标,使他们在犯罪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无法改变过来,形成恶性循环。因而,“污名化”是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3.主流群体对闲散青少年存在明显的社会歧视和排斥

我国是一个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的社会,对标签化的闲散青少年群体排斥力度比较强。老百姓歧视这些不在学、不就业的青少年,认为他们是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偷鸡摸狗的不肖子弟,给他们贴上“渣子”、“没出息”、“问题青少年”、“不良青少年”甚至罪犯的标签。***府把他们列为违法犯罪的重点人群,以打击和控制为基点进行管理,有的部门甚至以牺牲他们的权利为代价求得地方的安宁。闲散青少年与其他群体成员的互动中处于劣势,一等公民与二等公民的社会架构明显存在而没有消弭。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研究表明,在进城农民工所遭受的各种歧视中,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所受到的歧视,直接地伤害了进城农民工的人格和尊严,因而印象极为深刻,感受极为强烈。歧视到一定程度,被歧视者就会无法容忍,会以各种形式表示反抗。[5]26虽然目前对闲散青少年所受歧视方面的实证研究还不足,但李强先生的这一研究结论是值得重视的,对防控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有直接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闲散青少年居于经济福利和社会就业体系的底端与边缘

用人单位在聘用青年员工时,一般以学历和技能作为筛选和录用的主要标准。闲散青少年基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没有上学或者仅仅具备了小学或者初中文化,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正式教育,其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能力素质明显不高。尤其是劳动技能的缺乏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待遇,不能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在就业市场上基本上处于边缘地位,获取就业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做一些脏、累、险而薪酬又少的工作,甚至于打零工,这种境遇反过来又无形中增加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同时,由于社会***策等因素的影响,闲散青少年难以享受到失业补助、住房、教育、医疗等福利待遇,同样的生活环境、相形见绌的经济收入,让闲散青少年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这一生存的困境促使他们可能会铤而走险,也就为他们陷入极端,做出过激行为提供了可能。

三、社群隔离对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罗伯特?默顿的社会反常状态论认为,在一个以成功为其主要社会目标,但其中许多社会成员又不能获得作为成功标志的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的社会里,发生违法犯罪的可能性最大。由于中国社会的阶层变化和不同社群之间的差异,拥有较多物质财富和较高社会地位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得到。闲散青少年的工作、职业、日常交往、行为方式、居住环境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其他群体,使得闲散青少年难以获得成功,从而产生强烈的疏离感和挫折感,所有这些都潜伏着群体矛盾和群体冲突的危机,很容易出现失范行为甚或走上犯罪道路。

1.经济不公使闲散青少年产生相对剥夺感

社会学中的剥夺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绝对剥夺,即客观经济的被剥夺状态;另一方面是指相对剥夺,即被剥夺者在与其他社会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的群体相比较时,个人或群体所产生的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观心理状态。在绝对剥夺方面,闲散青少年从事的大多都是重、脏、苦、累、险的活,拿的却是很低的工资,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在相对剥夺方面,闲散青少年把主流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他们想和主流群体过上一样的生活。但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及生活水平、福利待遇、社会关系资源等方面与主流群体的巨大反差容易使闲散青少年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而这种反差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策等外在因素造成的,是他们通过个人努力很难改变的。这种状况很容易使他们心态失衡,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产生敌视、憎恨和报复心理,进而导致犯罪发生。

相对剥夺感的实质是社会公正问题。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是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没有能够有效控制的一个社会问题,造成的社会隔离结构性缺损的不断形成和加深。在社会发展中,任何个人、团体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与失去旧体制的保护应该是同步的,但是我国社会现实却是有的人摆脱了束缚却仍享受着保护,有的人失去了保护却仍受到束缚。这种不公平本身即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并且这种不公正必然引起社会公众,包括闲散青少年的强烈不满,并在社会底部积累了巨大的不安定因素。大部分闲散青少年的家庭处于社会分层底部的工农群体,家庭经济的困难又影响到子女的生活和教育,并进而影响到今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强化了社会不公。当闲散青少年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此时,往往会产生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最短一块木板,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闲散青少年身上爆发,从而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

2.亚文化影响下的价值选择发生变异

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是闲散青少年对利益格局的否定结果,其背后往往具有某种伦理性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包含着他们对于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伦理观念。每个社会成员生活在一个由他自己的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网络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自己的社会网络中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由于社群隔离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及传统文化中强烈的亲缘和地缘意识,就会衍生出强烈对抗主流文化的群体亚文化。这一亚文化圈能对闲散青少年进行群体的语言、行动、文化方面的社会化。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初级组织就成为了闲散青少年的精神家园与心灵依托。共同的遭遇和心理感受使他们结成心理共同体,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一方面以此来反抗主流社会的排斥和歧视,另一方面也以此来引起主流社会的重视,争取他们应得的价值认同。

社群隔离常常意味着闲散青少年受不良文化的熏染并且被迫受到许多堕落行为的影响,产生的思想,进而使之丧失维持进步的动力。不良亚文化往往导致主导的价值观缺失,使闲散青少年缺乏一种主流文化向心力和价值认同感,在扭曲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影响下,犯罪是很容易发生的。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对社会消极因素和一些犯罪现象所做出的合理化解释,恰好迎合了闲散青少年群体的认同,为其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论支持,从而更加助长其越轨行为的发生。

3.社群隔离使闲散青少年产生逆反、封闭与拒绝的心理障碍

社群隔离本身就是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不同社群的形成本身就是社会限制被打破,社会流动性的后果;另一方面社群对外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闲散青少年与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的隔离,强化了其孤独感,封闭自己与其他群体和文化的交流,而且这种封闭并不能消除闲散青少年必须经历的文化变迁和社会流动中的不适应性。闲散青少年容易产生被歧视感和被遗弃感,当把自身状况与其他参照群体比较时,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自我排斥感和社会排斥感更为强烈,导致对其他群体、对社会的抵触情绪更为强烈,会诱发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情绪和失范行为倾向。当这种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极端的行为。

过年散文篇5

散文以其所借助的不同的发表、传播媒介可以做多种划分。比如,可分为纸介散文和非纸介散文。

纸介散文有报纸散文、刊物散文、传单散文等。论功能和传达方式,它们各有其特点。比如报纸散文和刊物散文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可以在刊物上发表的散文不一定适合在报纸上发表,等等。从读者的角度讲,纸介散文的最大特点是阅读的随意性较强,可以在书桌前看,在公园里看,在火车飞机上看,甚至上厕所时看;可以坐着看,躺着看,蹲着看,爬着看,还可以拿支笔边画边记边看;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还可以剪贴、保存下来,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

非纸介散文有广播散文、电视散文、手机短信散文、网络散文等。它们的功能和传达方式,也是各有特点。比如广播散文,主要通过声讯传播,诉诸于接受者的听力;优点是具有一定的灵便性,可与音乐相结合等,缺点是要受设备和播送时间的限制。电视散文,主要通过荧屏、声音传播,诉诸于接受者的视力与听力;优点是可与画面、音乐相结合,使散文的感染力得到增强,缺点同样是要受设备和播放时间的限制。手机短信散文,主要通过手机发、接短信的方式传播,诉诸于接受者的视力;优点是有一定的随意性,缺点是要受设备和篇幅的限制。广播散文和电视散文,伴随着广播和电视的诞生而问世,至今已有些年头了;手机短信散文和网络散文近些年才出现,属于方兴未艾的新事物。

所谓网络散文,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发表、传播、欣赏的散文。国际互联网英文作“internet”。“net”是“网络”的意思;“inter”作为前缀,有“between”(在……之间)、“fromonetoanother”(由此及彼)和“together”(共同、互相、彼此)等意思。这就告诉人们,只要一上网,你就处在一张特殊的大网之中了,就成为这张大网的一个“结”了。这张网有多大呢?可以这么说,地球有多大,它就有多大。网上有多少个结呢?有多少人上网,就有多少个结;而且这张网是很特殊的,其特殊在于,一般的网,结与结之间,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距离,而在互联网上,结与结之间是几乎没有距离的。这便使网络散文具备了非网络散文尤其是纸介散文难以企及的特点:普泛性、快捷性、交互性、宽容性和宣泄性。

网络散文的普泛性是说,其参与者具有普遍、广泛的特点,不管你是什么人,作家,非作家;本国人,外国人;年轻人,老年人……只要你上网,你就可以成为散文的创作者、传播者和欣赏者,这一条是非网络散文尤其是纸介散文所不能比肩的。网络散文的快捷性是说,无论发表、传播还是欣赏,网络散文都是快速而便捷的。非网络散文如纸介散文、广播电视散文,其发表和传播,一般都要经过审阅、编辑、排版、印刷及录音、拍摄、制作等等程序,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网络散文减少、压缩甚至取消了这些程序,一旦写成,马上就可以发表,随之便可传播;甚至可以边写边发表。网络散文的交互性是说,其作者和读者的身份是交互的,其反馈和交流是随时的、即时的、广泛的、日常的,如当前风行的“博客”(blog),即“网络日志”,就呈现出这种交互性。网络散文的宽容性主要是说,其受到的限制相对少,非网络散文往往要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制约,如纸介散文,就要受到题材选择、内容审查、版面安排、发表时间、印制份数、发行范围等等因素的制约,网络散文就不受或少受诸如此类的制约。网络的宣泄性与上述三性,尤其是宽容性有关:制约少了,宣泄就比较容易了。上网后,只要你不冲撞网管部门明示的那几根“高压线”,几乎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长就写多长。于是,网络散文就出现了写个人遭际、命运者多,情绪化地发泄不满、不平者多,拖泥带水、拉拉杂杂者多的景况。 共2页,当前第1页1『作者:庞进

过年散文篇6

今天,对于全国所有的散文诗作家和理论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它的不寻常至少可以从以下三点来体现:一、这是新中国诞生58年来,也是自中国现代散文诗诞生90年来,第一次全方位地为散文诗作家、理论家和编辑家们颁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二、47名获奖者分属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区和大洋彼岸的美国。分别代表汉族、回族、满族、藏族、土家族和哈尼族六个民族。这些数字雄辩地说明散文诗作为纯文学的一个品种,在中国是多么受到作家们的钟爱。三、中国作协领导和出版局的领导出席今天的颁奖会并为获奖者颁奖,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艺报》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标志着散文诗长期以来不受关注的局面已成为历史。中国散文诗的史册,将掀开崭新的一页。

正因为它的不寻常,散文诗作家们格外重视这次活动,大家从四面八方聚集北京,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只为亲历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正因为它的不寻常,河南文艺出版社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备感光荣和自豪。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为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努力。为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我社推出大型选集《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力***为中国散文诗留下一份有价值的史料。为此,编选者、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及相关人员,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以确保本书高质量按时出版。

我用“寂寞而又美丽的90年”来形容中国散文诗90年所走过的路。长期以来,中国散文诗是寂寞的。在1918年至1977年的60年间,虽有过短暂的辉煌,更多的是曲折和坎坷。但在近30年,中国散文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的颁奖会可视为繁荣的一个缩影。几代作家为中国散文诗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思想***,没有“双百”方针的贯彻,就不可能有散文诗的繁荣。今天的颁奖会既是一次总结,又可视为一个新的起点。通过这次会议,所有的获奖者都会确立新的目标、新的追求。更多的散文诗作家将会受到鼓舞,向着艺术的高峰无畏地攀登。

过年散文篇7

电视散文的兴起及特点

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更多的人越来越习惯在工作之余看电视,既赏心悦目又丰富生活。但是电视单一的娱乐节目已不能满足各层次的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因此,电视人尝试着把电视与散文、诗歌等形式结合起来,经过巧妙的剪辑和制作,将无声的文学散文转变成有声的佳篇丽句,把文中的描写赋予真实自然的画面,构成完美的意境展现在观众眼前,令人耳目一新。电视散文等电视文学作品的出现,为高雅的文学艺术精品找到了一条便捷的途经。电视散文的特点在于情景交融、意境逼真,声画一体、短小精悍。这种综合艺术形式激发了人们潜在的文化兴趣,在给观众荧屏审美感受的同时,留下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电视散文的创作

电视散文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营造艺术境界的电视文学样式。它要求我们把多种电视元素进行完美结合,如文字、摄像、音乐、色彩、播音、画面组接等。它不是简单的散文加***像,也不是用画面来***解文学形象,而是在散文的文字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加工和创作,从而实现由文学散文到电视散文的转换。文学散文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想象世界,电视散文是用画面语言、有声语言创造出来的荧屏世界。电视散文的创作是电视人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再造荧屏形象的结果,好的电视散文能让观众在观看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这也是电视散文比文学散文更直观、更丰富、更形象,潜藏着更多的艺术可能性之所在。它拥有更大的审美艺术空间,随着文学散文飞扬的思绪,天马行空,自由驰骋,融入自然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人生。那么,电视散文如何实现电视化的目的呢?

首先,音像的和谐统一。电视散文以文学作品为表现主体,但在创作中不应忽视***像、音乐等元素的重要功能,不能把***像和音乐看成是***解和陪衬,而应作为全片和谐统一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语言文字共同创设意境,突出文章的主题。电视散文的***文并茂、声像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编导对文章的理解与领悟,对画面与音乐的捕捉与积淀,所以要想做出一部优秀的电视散文,电视人应具备多方面的底蕴和功夫。

其次,语言要明白晓畅。电视散文主要通过配音朗诵向观众传达讲述作品,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创作电视散文脚本时,一定要考虑视听艺术的特性,语言要做到明白晓畅,避免一些同音字、词给观众带来误解,产生歧义。同时语言要琅琅上口,合乎音韵之美,注意和电视画面相呼应,令观众陶醉于其中。电视散文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要求其叙事要朴实自然,抒情要情真意切,描写要生动传神。

在2006年庄河广播电视学会、广播电视台举办的“石城岛杯”电视散文大赛中,获一等奖的作品《记忆・童年》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捕捉童年的记忆,丝丝入扣、句句传情,可谓电视散文的佳作。获特等奖的作品《故乡的黄鹂鸟》则以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见长,向人们传递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这些优秀作品的涌现为庄河电视散文的百花园注入了一缕春风。

过年散文篇8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另外,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说,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二、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此一切散文文本。从意蕴上考察,余秋雨散文集中探讨的是中国文化问题,因此其文本情感符号系统主要由下述三个方面构成:一、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二、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三、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作家常常将上述三方面内容交错起来,扭结到若干著名或无名的人物活动轨迹中,通过他们的奋斗与失落,中兴与末路,得意与苍凉,质言之,通过他们的生命亮色划破历史隧道的黑暗,展现了一幅漫长的中国文化演进的巨幅面卷。

从艺术上考察,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对当代散文美学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第一、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第二、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第三、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的轨迹则不多见。第四、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余秋雨散文常常从感性叙述轻松自如地切换成理性评析,或从理性评析自然地转人感性叙述,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一种交融着感性与理性的具象式理论言说。充分显示了一个在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创作中浸***了多年的文化学者的优势,从而远远超出前此若干纯感性抒情、叙事或纯理性议论的文本,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型的范例。

余秋雨能将自己的散文写到了这个程度上,实在也是一个奇迹,靠的是他多年的心血、多年的思考、多年的积累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求,这不能不说跟他毕生的行走、思考有关,他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上,即使写点什么都能够随便写出点什么来,但是他通过散文,把自己塑造成了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形象,完全可以说是,被一些外在的东西逼出来的,被媒体和杂志逼出来的,是被他的朋友们推出来的,既可以说是被爱护他的师长朋友们推出来的,保护出来的,又可以说是被他的那些论敌满天飞的言论、无形的攻击和有形的言论逼出来的。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塑造人,有时就是这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力量把你塑造出来。有了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力量,还得靠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性的思想去完成自己,塑造自己;如果没有自己足够的力量,你早就被打倒了。假如没有自身强大的思想力量和一手绝活,那么你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而一旦有之,则会水涨船高,风浪行舟而不沦。我们由此可以看见,余秋雨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实在也是自己把自己的才力逼发出来了,所以他的散文风行天下,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过年散文篇9

散文化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戏剧化电影以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矛盾冲突的激烈性为审美追求,细节处理、人物塑造、抒情话语等艺术要素相对弱化。而散文化电影不依赖于故事情节,而是注重情景交融的韵味和意境,其主要特征是:叙事话语的非紧凑性和故事情节的非严整性。当代电影领域中,戏剧化电影无疑居于主流地位,但散文化电影是必要的审美补充。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有《小城之春》《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松花江上》等出色的散文化电影。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对电影艺术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早期有《》《早春二月》《枯木逢春》等;20世纪80年代有《沙鸥》《巴山夜雨》《小街》《城南旧事》《边城》《乡音》《乡情》《青春祭》《黄土地》等;90年代有《我的父亲母亲》《心香》《那山那人那狗》等。最近十年来,《诺玛的十七岁》(2002)、《生活秀》(2002)、《天上的恋人》(2003)、《周渔的火车》(2003)、《暖》(2004)等影片,延续着这类电影优良的美学传统。当代散文化电影拥有许多优秀的艺术特质,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试***探析其独特的叙事结构。 散列式:封闭结构的颠覆与重构一个世纪来,散文化电影总在戏剧化电影的夹缝中顽强发展。30年代,前苏联电影出现“散文化”倾向,如《迎展计划》《夏伯阳》《列宁在十月》等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电影在好莱坞繁华背景下异***突起,意大利出现“散文化电影”,用散文式话语再现平淡真实的生活,打破了一般电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幕化”戏剧模式。此后,美国、法国等地陆续兴起“真实电影”“新浪潮”等运动,推动散文化电影不断前进,但数量和影响都明显不够,戏剧化电影的统治地位不容动摇。究其原因,是受众对戏剧化电影叙事结构的习惯式认同。因为这类电影将生活中的矛盾转化成戏剧叙事系统内的冲突,随着对立的激烈化,冲突不断升级,“剧情结构是线性发展的,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类型的冲突和其解决方式是观众可预期的,因此那些老练观众的注意力往往会从故事、从不断地问‘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转移到叙事技巧及冲突所呈现的对抗的价值体系本身”①。然而,在散文化电影中,这种“封闭式”的线性结构被艺术化地改造了。 散文化电影经常“碎化”线性叙事结构。散文是抒情性文体,贵在“形散”,多数时候没有贯穿全文的故事情节,这是散文最突出的外形审美特征,也是散文区别小说、戏剧等叙事性文体最明显的特征。散文化电影的称谓借用于散文,是指电影结构方式也贵在“形散”,其情节是“割裂”的,其线索是“内聚”的。如《城南旧事》叙述了林英子童年三件“离别”之事:第一件是朋友的离去。 英子结交的朋友秀贞,她爱人被警察抓走,自己与离散6年的女儿相遇,一起寻找孩子父亲,结果母女俩惨死火车轮下;第二件是“好人”的离去。厚嘴唇年青人是她眼中的“好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偷小铜佛被警察抓走,从此消失在英子的视野中;第三件是亲人的离去。英子九岁那年,奶妈宋妈的儿子淹死,女儿被丈夫卖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离开了她家,一时间亲人们纷纷离她而去。从时间层面看,这三件事情是支离破碎的,事件之间的连贯性不强,类似于《记童年的二三事》的散文题目。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结构的实质是将童年往事“碎片化”,然后提取三则事件进行细致的描绘与烘染,以达到刻画人物和抒发感情的目的。又如《爱情麻辣烫》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结婚前的几件琐事:拜见女方父母、布置新居、购买婚戒、领取结婚证、拍婚纱照等,这几个片段显然是准备结婚时的几件代表性事情,是相对***的生活画面,“断裂性”很强。同时这部影片存在“二重片段化”现象,讲述上述五件事情过程中,分别插入五段情节上毫无关联的爱情小故事,类似“插叙”的文学手法,加重了影片的散文化色彩。当然,影片通过中学生的朦胧与幻想、老年人的平静与厮守、新婚者的失鲜与坚守、中年人的疑惑与责任、青年人的热恋与憧憬等五段爱情婚姻短剧,试***演绎不同年龄段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代城市人多维度的爱情生活。众多爱情的片段组合一起,犹如“麻辣烫”火锅一样,散文味道十分厚重。散文式电影大多“淡化”处理矛盾冲突。这类电影不以跌宕起伏的冲突取胜,而是通过唯美平淡的生活画面,委婉地诉说真情实感。“散文式电影冲突的运动方式和特质比起情节性电影已在内涵和外延上发生了变化,它使事物间的外部冲突淡化了,不像戏剧式结构那样追求冲突的‘激化’、节奏较快,而是强调冲突的‘渐变’、节奏较慢。”② 国外这种电影很多,如美国影片《鸽子号》情节非常简单,描写乘坐游艇周游地球的男青年,旅途中发生的爱情故事。“影片既没有紧张的冲突,亦没有曲折的情节,容量不大,人物也少得惊人。它以大海和小游艇以及游艇停靠的几个港口为背景,充分发挥散文化电影富于纪实和真切自然的长处。”③ 中国当代电影中,这种淡化矛盾冲突的电影也很多。如《那山那人那狗》描述了湘西一对邮递员父子在邮路上的艰辛,虽然影片存在一定的叙事线索,即青年邮递员第一次邮途中的见闻,但是情节的片段化色彩很浓厚。更重要的是,父子两代邮差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冲突,总在舒缓平和的气氛中得以化解。《我的父亲母亲》也是如此,张艺谋说原本可让故事情节更复杂,可让矛盾冲突更激烈,使亲情纠葛达到撕心裂肺的地步。但是,为了将重点笔墨放在渲染感情,“用减法拍这部电影,也就是尽量剪掉常在通俗剧、情节剧当中,应当渲染加强的部分,尽可能用一种感觉和感情来灌注画面,来浸染细节。 这与我以前拍的其他电影都不一样,可能这个电影在情节上是非常淡的,但是我相信观众通过看,通过感受,在感情上发生共鸣”④。可见,淡化情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感情。 #p#分页标题#e# 蕴藉化:线索隐去与情感升腾没有贯穿情节的“明线”,线索和主旨逐渐蕴藉化。电影艺术的主题一般都比较含蓄委婉,散文式电影和戏剧式电影都不例外。但是,戏剧式电影的叙事线索一般都清晰明朗,而散文化电影的情节“碎化”时,叙事线索隐藏起来,受众不易品读出来,就如同揣摩其蕴含的主旨一样困难。从表面上看,《城南旧事》里的三个片段之间没有承上启下的叙事线索,就是因为片段化的情节设置使这条线索变得模糊隐晦。其实受众通过思索,可以发现一条内在情感线索贯穿其中,那就是“童年总是伴随着离别”,正如导演吴贻弓所说:“在拍摄过程中,我和摄制组的同志们都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原作者实际上通篇只写了两个字,就是‘离别’。主人公和那些相继出现的人物一个个认识了,又离别了,直至最后‘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⑤ 可见,散文化电影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线索的模糊化,这是一般电影中所没有的。同时,随着线索的暗化,作品的创作主旨变得更加深邃含蓄了。主旨含蓄是文艺作品文学性的重要特征,这就提高了散文化电影的审美品位。但是,线索和主旨的蕴藉,却使感情随之升腾起伏,观众不是被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震撼,而是被生活中情绪化的力量感动,这就是观看《早春二月》《青春祭》等影片时,容易受到感染的原因。 尽管叙事线索暗化,但片段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依然很强。散文的结构是自由的,不像戏剧文学那样分幕分场,也不像小说那样情节紧凑。但是,散文并非混沌一团、杂乱无章,其以形散神聚、散中有序为最高审美追求,其中的“聚”与“序”当指内在的逻辑主旨。在结构全篇时,散文式电影与散文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特别讲求内在逻辑性。这种情形适应于所有散文式电影,即便是并列式的、看似松散的结构中。例如,《女大学生宿舍》描述东南大学中文系五位女生的大学生活,截取大学生活的一幕幕片断:第一天到校时争抢上下铺,大家把助学金评给孤儿匡亚兰,姑娘们闯入高年级的讨论会,自己动手修补天花板,等等。 这些片段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而“欢乐与忧虑的大学生活”就是连缀这些珍珠的线条,片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依然十分紧密。“乃是采用抒情散文式的结构和洋溢着清新活泼气息的艺术处理手法,以表现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侧面和心灵波澜。”⑥ 其他复杂的散文化电影中,情况也是类似的。如变换了叙事视角的散文化电影,不同的讲述内容之间,依然有较强的粘贴性。这一点,西方电影可为我国当代电影提供借鉴。《公民凯恩》中,美国新闻业巨头凯恩留下“玫瑰花蕾”的遗言死去,记者汤姆逊对此深入调查,他采访了很多人,监护人撒切尔、部下伯恩斯坦和里兰、第二个妻子苏珊、仆人雷蒙德等,他们介绍了凯恩的发迹历程、事业兴衰和爱情婚姻。这些不同的叙述视角之间具有内在逻辑性,即表现人性固有的矛盾,个人奋斗史凝聚着对美国现代化后果的批判。 选择散文式叙事结构,当与题材性质有关。电影艺术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其性质和目的是迥乎不同的。有的题材适宜用戏剧式结构表现,有的题材则适宜用散文式结构表现。如《市长》的题材事件非常繁杂,而相互间的关联性不强,如果用戏剧式结构表现,将十分困难。作者因此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没有一贯到底的情节,每一场都***成章,自成一体,都以这一人物来穿针引线。之所以这么处理,是深入分析了题材性质,正如沙叶新所说的,“我之所以采取这种结构方式,并非猎奇,或者故弄玄虚,而是从内容出发,才将此剧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做了这样的安排”⑦。同样的道理,这种结构方式也由艺术目的决定。如《早春二月》目的不是讲述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而是通过知识分子探索人生道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情节设置比较单纯,仅仅叙述萧涧秋在芙蓉镇的一段短暂经历,设置“接风宴席上”“探望文嫂”“教陶岚弹钢琴”“接送采莲上下学”“突起谣言”“文嫂之死”“离开芙蓉镇”等片段。“由于重点并不在于讲故事,所以这部影片采用了片段组合(又称为多场景组合)的散文式结构,场景的意识非常强。”⑧片段化的结构中,视听语言的表达十分精细。如讲究画面意境的营造,通过江南水乡唯美景致的刻画,渗透了人物的心理语言,更有效地表达了主旨。

过年散文篇10

陈建功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作协对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诗是一个较晚出现的文体。然而,散文诗一经登场,便以鲜活的生命成为活跃在文坛的一道风景。他特别指出,近年来,散文诗沿着开阔的、健康的、美的道路前进。正如彭燕郊所说,近年的散文诗,摆脱了自居于“小玩意儿”和流连于“风花雪月”的老套,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的大气和厚重。感谢散文诗作家们为丰富民族的情感、开阔民族的视野、升华民族的境界、提高民族的审美所作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58年来首次为散文诗作家颁奖,备受文学界和出版界瞩目。这次评选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评选办公室先后收到从1985年至今年上半年出版的散文诗集、理论集150部。评委会最后以得票多少确定获奖名单和顺序。组委会确定的中国散文诗终生艺术成就奖由郭风、彭燕郊、耿林莽、李耕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散文诗作家获得。

评委会评出的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授于许淇、海梦、邹岳汉、徐成淼、田景丰、王幅明、王光明、夏马、王剑冰、严炎(满族)10位散文诗作家、理论家和编辑家,他们为当代散文诗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赢得了散文诗界的尊敬。荣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奖的有刘虔、王尔碑(女)、王宗仁、钟声扬、王猛仁、喻子涵(土家族)、莫独(哈尼族)、敏歧、蔡旭、陈志泽,年龄分属为老、中、青三代,都是以散文诗创作独领的作家。获得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的共有方文竹的《美人香草》等18部。获得当代优秀散文诗理论集的共有徐治平的《散文诗美学论》等5部(获奖名单见本报6版)。

此次颁奖活动把多年来在寂寞中展示美丽的散文诗推向了高潮,是新中国诞生58年来,也是自中国现代散文诗诞生90年来,第一次全方位地为散文诗作家、理论家和编辑家们颁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五个奖项的47名获奖者分属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区和大洋彼岸的美国。标志着散文诗长期以来不受关注的局面已成为历史,必将推进中国散文诗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献给中国散文诗90周年的一份厚重礼品,河南文艺出版社倾情推出《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大型选集,在京首次亮相。全书150万字,王幅明主编,分为三大部分。上篇“作品选”,收录272位几代作家(包括港台及部分海外华人作家)的精品力作1300多篇。下篇“论文选”,收入“五四”以来29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该书长卷式、多侧面展现出中国散文诗90年间创作与理论的发展轨迹。所收内容大大超出了此前出版的各种散文诗选本的一般格局,是目前涉及面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一个选本。入选的作者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作家占到近五分之四。老作家耿林莽认为,这部大书的出版,是中国散文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而且对散文诗未来的走向,都将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过年散文10篇

学习

市场投资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投资论文,内容包括投资论文1000字,国内投资市场论文参考文献。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各类信息,且价格信号是资本市场中有效配置资本的内在机制,因此,有效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每种

学习

营销实践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实践论文,内容包括营销论文范文大全集,营销论文具体最新案例。二、建立课程实习基地《汽车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必修课,如单纯靠任课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体会到此门课程的价值和乐趣。即使再生动、再经典

学习

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内容包括简历上自我评价怎么写比较好,工作简历自我评价精简50字。有关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本人有扎实的应用电子专业知识基础,对专业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上进心强,处事态度细心谨慎、认

学习

教师节对老师说的话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对老师说的话语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全班送给老师一人一句话,教师节对老师说的话100字。4.桃李满天下,恩情似海深,祝老师身体健康!对您的谢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教师节快乐!5.您是严冬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伞,湍流中的踏

学习

抖音上生日句子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抖音上生日句子10篇,内容包括抖音儿童生日文案吸引人的句子,抖音儿子生日发圈最火句子。可是自己看的时候就发现,你所谓的一小会儿,其实在抖音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好长时间!也就有大家调侃那句,抖音五分钟,人间两小时!然后说

学习

春雪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春雪作文10篇,内容包括春雪的作文,春雪作文100字二年级。窗外的世界也许是冰冷的罢,我也不曾记得清晰,这样一个季节,至少窗边的日子是难熬而令人心悸的。窗外、门前,北风卷挟着大地的几分温存,咆哮而过。窗缝、门隙,此刻显得再狭

学习

关于元宵的古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元宵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1-3年级元宵古诗,元宵古诗大全50首。编者提示:同样是咏元宵,因人物身份、性格各异,诗文也就各有风格了,而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学习

关于感恩节的句子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感恩节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感恩节发朋友圈的句子,感恩节父母的暖心句子。4.时代总是在进步的,因此不好觉得我很帅,就盲目崇拜,不好觉得我很酷,就故意孤独,总有一天你会把我超越的,成为真正的猪八戒,感恩节快乐。5.岁月荏苒,您为

学习

新年快乐祝福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快乐祝福10篇,内容包括新年快乐的十个祝福,新年快乐句子12条祝福。4.新年恭喜你: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

学习

中秋节诗词名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诗词名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词佳句自创,中秋节诗词100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学习

副主任医师申报材料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副主任医师申报材料,内容包括申报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申报理由陈述。1、临床医学博士后人员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动站前;2、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担任主治医师职务不少于2年;3、取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担任主治医

学习

机关人才工作计划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机关人才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局机关人才库计划实施方案,机关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为从总体上加强人事宏观调控,在推进分级调控的同时,要加快研究建立上下协调的人事计划管理机制,确保分级调控责任明确,措施到位。要结合事业单位试行

学习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篇,内容包括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计划,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计划。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

学习

中秋节满分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满分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满分作文200字,中秋节满分的作文。这时,爸爸听见了,走过来。对我说;'今天是中秋节,我正想给你讲讲月亮的故事,没想到你这么想听,好,我讲给你听。”说完爸爸开始讲了。上古时期,后羿把太阳射下以

学习

伤感诗歌散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伤感诗歌散文10篇,内容包括故乡老屋散文伤感,伤感诗歌散文。我国的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炎黄时期,名字叫《弹歌》,最早见于《吴越春秋》,其中记载了越国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中引用了《

学习

教师散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散文10篇,内容包括老师散文经典100篇,最美教师100字散文。____年,在原江津区***协副***陈作勋的倡导下,在各级***府、区教委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开始在旧校址修建学校,于____年9月全部搬回到原校址。学校依山傍水,风

学习

过年最好的祝福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过年最好的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过年从一到十的祝福语,过年十句祝福语大全。【元旦祝福语3】元旦了,送你一件外套:口袋叫温暖;领子叫关怀;袖子叫体贴;扣子叫思念;让这件外套伴你渡过每分每秒,一定要幸福喔!【元旦祝福语4】元旦

学习

张晓风散文集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张晓风散文集10篇,内容包括张晓风最有名的散文集,张晓风散文集摘抄。有人说,她是从纯净的少女情怀起步,步下红毯,穿越丑恶,见证伪善,最终成就了悲悯大爱。正是对世间万物的爱,让生活中的景色与事物通过她的思想、她的手,在她的笔下

学习

冰心散文读后感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冰心散文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冰心散文100个字读后感,冰心的散文摘抄和读后感。2冰心儿童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3冰心儿童散文风格变化的原因绪论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建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官家庭。

学习

歌颂祖国的散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祖国的散文10篇,内容包括赞美歌颂祖国的抒情散文3篇,歌颂祖国的优美散文。我会画《我的祖国》。如果让我作首诗,我会作《歌颂祖国》。如今,我正在写诗。我要歌颂祖国,歌颂她的美丽。因为她珍存有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因为她

学习

过年音乐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过年音乐10篇,内容包括过年配的音乐,过年欢乐音乐。Mostofuscanhaveastabat15)summarisingtheplot,too.AheartytraineenuncalledMaria(JulieAndrews)ishiredtolookafterthes

学习

冰心散文精选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冰心散文精选10篇,内容包括冰心散文赏析10篇,散文精选200字20篇冰心。冰心散文首要特征是感情真挚。早在五四时期,冰心就主张要创造真的文学。她认为,真挚是一切创作的灵魂和力量。强调创作必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