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古诗10篇

七夕古诗篇1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

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

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

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夜女歌》

----(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

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

尽夜长悬丝。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

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黄。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

《古意》

----(唐)孟郊

河边织女星,

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

相对遥相望。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他乡七夕》

----(唐)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明月试看看。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鹧鸪天七夕》

----(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马嵬其二》

----(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

----(唐)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七夕》

----(唐)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夜女歌》

----(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

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

尽夜长悬丝。

《七夕词》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鹊桥仙》

----(宋)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低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行香子》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

《二郎神七夕》

----(宋)柳永

七夕古诗篇2

1、《七夕》是杜牧所写的,描写了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2、《七夕》原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来源:文章屋网 .wzu)

七夕古诗篇3

在备课之前,我翻看了课标关于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一些要求: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是诵读积累,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理解意象,感受意境。根据这一要求,我认真看了《乞巧》古诗的相关资料后,着手备起课来。

一备:关注人文,缺少“生本”

在备课伊始,我学习了王崧舟老师上《枫桥夜泊》的录像课,深深被他那独有的“诗意语文”所感染,心中便想:我能不能像大师一样,以读串讲,读中感悟呢?于是,便有了课的第一稿。

1.背诗导入。

2.读诗悟诗。

作为教学的重点部分,我花了大力气设计: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诵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轮番上阵,旨在让学生反复的读,直至达到背诵的要求。

3.积累延伸。

备完课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学校的老师一起交流,发现了一备中很大的不足:为了读而读,学生自己感受的不深,被老师的一些想法所困死,不能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于是,我思考之后,修改了第一稿,形成了第二稿。

二备:关注“生本”,缺失工具

在一备的基础上,针对“为读而读”、“讲读过重”的问题,我在几处做了修改:

1.学习古诗前两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时候,尝试让学生根据诗意寻找天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并在课前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自由交流“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诵读诗句,达到“有感而发,情辞意动”之效果。

2.在学习后两句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乞巧”二字,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如:乞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乞巧?乞巧什么?怎样乞巧?……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后的资料袋,最后交流。以此凸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以为这样的修改总是差不多了,谁知自己兴高采烈准备就此上课的时候,听了另一位老师的课后又顿觉自己这样的设计还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语文味去哪儿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难道我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为了学这首古诗吗?有没有更利于学生语文发展的空间呢?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最后决定寻找本节课的古诗方法突破口:渗透学法指导,让“工具”和“人文”相结合。

三备:“工具”与“人文”并重

反观我的“一备”和“二备”,以我自己的水平,在大的环节里已经无法做出很大的调整,那么,我的“语文中的工具”,我的“古诗学法指导”该如何落实呢?恰好《乞巧》这首古诗给了我可以操作的空间。

1.看***猜诗背诗: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小结学法:结合插***,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是很有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

在上前两句古诗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总结出来的学法,观察课文插***,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达到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目标,从而让学生尝试运用其方法。

2.在揭题之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看课后的注释,得出第二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看注释。

3.区分:宵——霄。

在把诗读正确的环节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句诗句,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找出“宵——霄”。我紧接着问:“他俩长得这么像,咱们怎么区别呢?”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是查词语手册理解,这样,第二种方法有因运而生:查阅工具书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在理解“尽”字的时候,又再次让学生运用其方法,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4.理解难点“乞巧”的意象的时候,正好课文后面随附了“资料袋”,对了,利用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不是很好的方法吗?于是,又有了这样的设计:关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她们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后的资料袋。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结合诗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最后通过交流得出学法指导:结合相关的资料,帮助我们弄清古诗中所说的事情。

至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赛诗导入,初知古诗方法

1.看***猜古诗、齐背: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小结:看来,看***学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看插***,猜古诗)

2.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关于各种节日的古诗,就更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乞巧》。

3.板书:乞巧。生齐读。

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4.理解“乞巧” 。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学法指导:学古诗,看注释。)板书:学看注释

5.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读】──读准确

1.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2.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区分:宵——霄 小结方法:查阅工具书

练写:霄

【二读】——读得有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1.整体感知

读着读着,我们就把古诗读正确了,还读出了古诗独有的节奏感。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走进古诗,走进作者,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引导板书: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2.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让我们跟随诗人,把目光一齐投向第1、2句诗,一起读一读。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民间故事?

(2)谁愿意把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3)出示星空***:仰望这浩瀚的夜空,望着那满天的繁星,我们不禁想去寻找牵牛星和织女星。瞧,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每年只有在七月七日这一晚,踏着喜鹊搭成的鹊桥,才能短暂地相聚!正所谓——

星空下,诗人林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起牛郎织女的传说,忍不住吟诵着——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不禁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心里默诵着——

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七夕又如约而至,我们望着浩瀚的天空,依然念着——

(4)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更何况是极富浪漫的诗人。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在吟诵“牵牛织女“的故事。

课件出示诗词剪辑——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3.人间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天上的牛郎织女正在见面,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些什么呢?

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生自由说)

(2)原来他们是在乞巧。关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

(她们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后的资料袋。

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结合诗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①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回归课题,理解诗题)

②***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

A.家家 :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B.穿尽:比较诗句,理解“尽”。

出示诗句,比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穿尽的是什么?穿不尽的又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正好给人们这样一个机会。难怪每到七夕这一天,读——

③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用资料袋上的话说就是——乞取智巧。请你想象一下,自由说话。再打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齐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zǐ)妹千万年。”

(3)小结学法:查阅资料

三、收藏经典,吟诵古今诗篇

1.小结诵读:

师:又到七夕,人们仰望晴朗的夜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看到茫茫的银河里——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想到这里,家家户户的人们仰起了头,望着月亮——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他们都在向织女乞求,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背诵。

3.小结: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4.摘录。

课后再备:一门遗憾的艺术

终于到了上课的那一天,一切的环节都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上完课后,总觉得自己什么地方没有理清,什么地方没有上到位。仔细一想,原来是自己在上古诗的时候,对一些关键字词的理解还没有引导到位,特别是“尽”字的理解,。由于没有到位,很多学生就无法体会“穿尽红丝几万条”中所隐含的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就无法体会诗人在描述这样一个节日,同时也是寄托着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因此,对整首诗的理解也就有失偏颇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听课老师的话语点醒了我,对呀,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呢!利用字义的比较,理解“尽”,再去理解整首诗的意境,不是更能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吗?于是,我在这一环节又做如下修改:

比较诗句,理解“尽”。出示诗句,比较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穿尽的是什么?穿不尽的又是什么?你又什么新的感悟?

七夕古诗篇4

2013年的七夕越来越近,我的心弦越绷越紧。想着牛郎织女的爱永远定格在这一年一度七月初七的夜晚,我竟黯然泪下。

今夜梅林心音独守,寂寞向谁倾诉?此刻,看冷月寂然,夜不能寐,我坐在电脑旁,想敲击一指相思,浅奏一曲离歌,在红尘流烟的叹息中,聆听织女的诉说,缱绻月色迷离,书画银河满天,落墨款款深情,行吟在寂寥的诗词端。在牛郎织女千年彼岸的守候中,拈起唐风的遗韵,婉约宋词的悠雅,斜听那轻笛横吹在轻纱流霜里,愈来愈近,若隐若离。在七夕夜,信手拈来清风玉露,看织女纤指清舞,穿过斜风疏云,编织牛郎缕缕清浅的思绪。七夕夜,26岁的我一池研墨,跃然而书,挥笔作情,断章残句款款向银河而行,听织女吟哦声声,咏唱数千年,看牛郎案前宣纸,在古典文辞的落拓下惊鸿一韵。

美玉兮流光,佳人兮天一方。今夜的银雀在天河飞舞,织女花香袭衣,月映池波粼粼,浮影暗香,枕泉听漏,独倚西楼,天涯望断,断鸿声里,一弯娥眉,在碧波潋滟中流转;牛郎一袭水袖,在风来尘往里冉冉飞舞。我掬一阕宋词,盈一缕幽香,在柳絮尘嚣,烟波浩渺的津渡里,思那一搦白衣婆娑,在梅林书院吹天仙配的清辞,让牛郎织女立于天上人间,在梅林唐宋的诗词中,轻舞飞扬……

梦幻着那一世的织女,不为羁客,只为牛郎,她身化为鸿若翩仙的仙女,从古老的天庭中徐徐走来,执一叶扁舟,载牛郎孑然清寒的一蓑烟雨,于殷殷期盼中,卿卿我我。她点绛朱唇,闭花羞月,有采莲女子轻快的歌谣,有秦淮浆声灯影里的旖旎温润,有烟雨楼台的隐约迷蒙,有檀板清歌的婉转清丽,有折叶为舟,织茧为裙的古韵流转……

七夕的今夜,梅林笔下的织女是舞动文字水袖的女子,不辞抚琴一曲于千年,拨弹着十指光阴,针针如意绣,沉沉同心结,她采撷天堂的嫁衣,踏过忘情的水,身登轻云的梯,泛波在墨香古卷的烟海浩渺神州大地中。织女向往着自由,寻求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织女从文人墨客幽远的远古走来,循着前朝有牛郎的地方蹒跚步履,正把唐宋的盛装一一取下,凝眸处,醉舞泪裳,衣袂临风,指尖下正挽着孤寂的牛郎。回眸间,一处香袖,又添新瘦!每一束唐诗都荟萃一生的剪影,每一朵宋词都泛着一世的涟漪……

今夜,梅林让织女从唐风宋韵里走过。是牛郎,织女为他在巴山秋池的夜雨里,婉约人世别离?是牛郎,在后世凄美的月色下,织女为他提笔写下三千辞海,寄予诗情?是牛郎,织女为他在等霜林染尽,月落乌啼,深藏了回忆?七夕朦胧的烟雨,斑驳了诗意,焚一炉思绪,暖三尺深寒,是牛郎,跟随着浮云浪迹,沧海觅尽,万世飘零,只等织女续写下珍惜。

今夜,梅林让牛郎在千年唐宋里为织女轻舞飞扬。是织女,牛郎为她在凝眸处醉舞胭脂泪裳?是织女,牛郎为她在风花雪月中诉说忧伤?一袭浅香打搅了牛郎的前朝记忆,春梦秋云上演着人间那一幕离合悲欢,兀自徜徉在唐朝似画如诗的烟雨中,孑然梦醉于宋时胭脂画堂的楼阁里。烟雨之外,楼兰之外,青山之外,绿水之外,是织女在天河绝唱,微启朱唇,玉润珠圆中,飞歌缭绕。思恋织女袅袅而来,幽幽情深络绎于银河。

牛郎织女在守侯,七夕那一缕清澈柔和的月光。他们在书写,那一段凄美婉约的诗章。牛郎织女在等待,七夕那一怀缱绻温馨的柔情。今夜的梅林,任性的,肆意的在这飘渺的夜里无眠,在这绵长的曲调中心伤,在这空灵的意境里怀想。如果银河有风风轻抚织女的长发,那么牛郎缠绵着如梦的记忆,就是织女如水的思念。在碧空如洗宁静的的夜晚里,梅林遥望茫茫苍穹,仿佛看见牛郎织女深深的眷恋和梦想——-如果思念这样美丽,如果让牛郎织女的思念那样深沉,如果在梅林的梦里最深处把牛郎织女的故事珍藏,那么,今夜的梅林借你一片云,让牛郎踏着月光向织女飞去,我用多情的笔蘸满思念为牛郎织女继续谱写千古绝唱。

只想在七夕,听帘外柔情蜜意,爱意阑珊。

笔墨书银河,诗词赋闲情。相思未老花先瘦,无计怎消冷清愁?诗词疏狂***一醉,怎教桃李闹春风?今夜,那牛郎的小屋依依杨柳,化作此时眼底的天河茫茫;那漫天晶光灿灿晶莹剔透的星星,化作牛郎望织女时眼波流觞;那萧瑟凄凉的清风,吹皱的不再是银河,而是七月的碧波流淌。一卷诗案,半纸词墨,在平平仄仄的诗章辞海,呢喃轻语的吟哦中,泪水盈满了眉眼。那一岸晓风,那一轮圆月,于迷醉的喜鹊桥上,一番缘聚云散,相望的牛郎织女真的注定是永远??

梅林携一缕银河的清风,踩着古韵悠悠的诗词,笙歌墨咏,袖手千年,伫立于楼兰的烟雨中,踏遍青山绿水,天上人间。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隔世恍惚中,走过秦时明月,雁过汉时城关,穿过魏晋遗风。思念牛郎的凄楚,融了世俗的尘埃,纵横阡陌的心事,明灭闪现。将缱绻的旧事伴着七夕月色的辉映,肆意泼墨写意着牛郎织女相聚的渴望。屏障起尘埃飞扬的俗世,掬着天河之水,细磨一纸砚香。为牛郎填一阕阕相思词,横枕千年情丝于彼岸,试将遗恨,写入婉约的旧章中。提杯把盏,在暮落黄昏、在金风玉露的夜色中啜进清莹的容颜,抿思在晓风残月里咽泪愁欢。

妩媚而飘渺的风,在银河轻轻掠过,琅琅心弦,凭栏的是柔肠千结;盈盈的织女,在诗书熏染间,若有一叶轻舟,持着一把相思泠,一路临水吟哦声声,她一路寻觅着牛郎的身影。采弦上月华,拔流水芬芳。诗一样的情怀,在云水间穿行,让丝丝柔情盛开为古老传说的天上人间。于天涯处,入画入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思念。

七夕的夜,是牛郎织女拉动那悠悠古弦,是牛郎织女在低吟着百转千回的忧伤。是牛郎织女漫步在辗转翻覆的夜幕,昔日一纸红袖盟约,为一年一度轻描淡写,勾勒出不老的容颜,暗涌起伤情的思恋,断不了的,是今生来世永远难续的前缘,如一场初梦,总在落英缤纷的季节,随你风花雪月扬鞭于春花秋月,踏碎了一地的相思和春红……

一首诗词便汇成天堂波影,一眼回眸不过虚浮过往。前面依然是银河碧水的幻影,后面仍然是红尘的迷茫。那个清瘦了宋词的织女,她是那朵飘落在水面的出水芙蓉,是净土一瓣莲露,弥漫着空气中那一尾的暗香,撑一竿碧色,踏一叶轻舟,在一朵又一朵银河盛开的鹊桥花中涉水而来,在花红影绰中,织女与牛郎盈盈相笑。

曾经的举案齐眉,枕边丝丝呓语,是那一袖欲语还休的难释惆怅。是那一幕风花雪月的万种风情。依稀转瞬的刹那,几经云烟回首,织女还是织女,而牛郎还是牛郎,织女早就已天涯去远,转身陌路中,犹不知,冷冷清清的境里,织女的心底眉梢里依旧盼着牛郎。牛郎是她前世的眷恋?是她今生的劫数?是她一年一度的轮回。期待着,盼望着,一年一度在泪湿春衫透的七夕,对着暗香涌动的琼花月影,银河言欢。

每当雁字回首,月满西楼后,牛郎唯有在秦悲柳切,伤花惜夏中缠绵悱恻,唯有在轻灵哀宛的词句淤积里来去迂回,没有人能读懂牛郎心灵深处关于“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幻境。或许,在红尘一隅,牛郎是多么期待着织女会陪他浪迹天涯。等到七夕渐远时,谁,可与牛郎吟诗弄月来把那相思寻尽?浮生几何?流年几度?谁,可与牛郎将那幽凄一一细数?谁,又会将牛郎落寞孤愁来怜惜许?

永远唱不尽七夕花前月下暂相逢,“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在柳色拂烟中墨笔添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看银河,忆当年,只能吟哦“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么书?

今夜,梅林信手从诗词里煮杯咖啡,便盛满七夕离人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能饮尽万古愁。

七夕古诗篇5

因我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又曾主编过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丛书,故日本友人要求我给他们讲讲有关七夕文化的传说。

和我直接交流的是年过古稀的鱼住孝义先生。他首先向我说明了他们此行的意***,他们福岗的小郡市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的起源地。由此,小郡市市***府很重视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文化活动,花3000万日元在市广场树起了一个“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市标,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几天的“星节”,组织民间祭祀活动。

鱼住孝义先生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研究《万叶集》,他发现《万叶集》中有130首诗歌涉及到“七夕”,而在这些诗歌中称“天河”为“天汉”,为什么不叫“天河”、“银河”,而叫“天汉”呢?鱼住孝义百思不得其解。1942年,鱼住孝义先生作为医生,被日本***队征用到中国湖北的应城,他这才了解到,附近有一条大河叫汉水,在湖北的西北部老河口市带。每到夏天,天河垂直而下与汉水相连。于是,鱼住孝义有点明白《万叶集》中描叙“天汉”的美景了。战后回到日本的鱼住孝义出了一部名为《患者收容队员的死》一书。书中,他将有关《万叶集》中的“天汉考”叙述出来,不久后,他就收到一位日本老兵的信:我曾亲眼见过汉水连天河的美景。1945年我驻守在湖北老河口市的汉水边,夏天,美丽的景色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映在汉水的星影成千上万,四光反射的光辉像火在燃烧

日本老兵描绘的“汉水连天河”的美景让鱼住孝义心动,加上老河口市附近有“牛头山”、“天河口”的地名,鱼住孝义决定亲往老河口考察。

交流中,我向他们讲述了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及当地的“七夕”风俗,鱼住孝义先生听后说-“你讲的牛郎织女传说跟在日本福岗流传的差不多,这些风俗也大致相同。看来,日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由中国传到日本九州,再由九州传到全日本的。”

鱼住孝义最想了解的是“汉水连天河”的传说,他问我“这种传说是不是一种诗人的感情?”

我回答道“这不是诗人的感情,而是劳动人民根据山川地貌的景观伴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浪漫情怀而传说的。清碧的汉水发源于秦岭山脉中,盛水时,腾起股股水柱,飞流直下,形成瀑布。而从秦岭山脉到老河口上游不远的丹江口,汉水一直顺着蜿蜒起伏的山势而下,到上游的最后段丹江口时,从两山的夹峙中像瀑布般顿然跌下,进入到老河口这平缓地带,这样,顺着汉水往上游望去,犹同汉水连着蓝天白云,而到了晚上,点点渔火从上游飘驶来,就像从天河飞下来的一颖颗闪烁的星星。”

鱼住孝义听了我的叙述后,当天夜里就去观看了“汉水连天河”的美景,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很信服我讲的关于汉水连天河的叙述,而且那景致确实很美,他看了很激动。

鱼住孝义回国后,开始撰写《天汉考》一书,几个月后,他将《天汉考》的草稿大纲寄给了我,要我到“天河口”一趟,实地考察那里的风物、风俗、传说,写成文章补充到他的书里。我随后去考察了天河口,天河是距老河口百十公里的一条河流,天河口则是天河流入汉水的地方,天河也是从高山上奔流直下的,也符合汉水连天河的地形地貌。

1992年,鱼住孝义的书正式出版了,书名改为《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副标题为《老河口纪行》。他在书中刊载了我讲叙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以及我考察撰写的《天河纪行》,以及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风俗”。书中后一部分,则是对《万叶集》中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诗歌的考证。

此书出版后的第二年七夕,就有一个研究《万叶集》的日本学者专程找到我,然后沿着我在书中讲叙的老河口市到丹江口到天河口溯源而上,实地考察了一番。

1999年的七夕,由日本京都名古屋大学古典文学教授八木毅为团长的“七夕文化考察团”专程来到了中国,沿着当年鱼住孝义到中国的考察路线考察了一番,他们要求我在老河口的汉水之滨跟他们实地讲解,随后又要求我到襄樊市他们下塌的宾馆跟他们正式演讲了两个小时。演讲完毕,日本学者们纷纷提问,主要是关于“汉文化”及“七夕文化”的问题。据我了解,此次的团员每人都带了一本鱼件孝义的《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可见鱼住孝义的这本书在日本算得上是开了研究《万叶集》七夕文化的先河。使我惊讶的是在此次的团员中,有许多年轻人和家庭妇女,可见喜欢研究“七夕文化”的人在日本是不分层次、年龄的。

2007年的七夕之时,日本大坂枚方市“七夕研究会”副会长鸟住贞义先生也是拿着鱼住孝义的书专程到中国来拜访我。首先他指着书中我为此书题写的诗《汉水连天河》,要我逐字逐句讲解了一番。

我的题诗是:

汉水连天河,一由浪漫歌。

牛郎与织女,世代有传说,

天上与人间,有苦也有乐,

千古民心同,盼望好生活。

汉水连九洲,一典友好歌,

中国和日本,大海难分隔,

文化同有源,民间共传说,

两岸架鹊桥,永落和平鸽。

我讲解完,乌住贞义先生又请我大声朗诵了一遍,他录了下来,说要把我朗诵的声音带回日本,放给其他“七夕研究会”会员们听。

鸟住贞义先生是一个十分热忱的“七夕文化”研究者,在我陪同他到老河口、丹江口、襄樊几天的考察中,他每天更换的汗衫上都印有“牛郎织女相会天河”的***案,他说这都是他自己设计印制的。

在“七夕”的那天上午。他特地把我请到他住的房间,向我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情况。他说他们研究会现有50人,为什么要成立“七夕研究会”呢?因为枚方市是日本著名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城市。流经枚方市的河流天野川每逢冬季,百合鸥会来这里栖息,天野川的河沙洁白闪亮,远远看去仿佛是宇宙中的银河,因而得名。架设在天野川上的桥名也都与“七夕”有关,如“逢合桥”(牛郎织女相会的场合)、“鹊桥”(七夕夜喜鹊们展开为牛郎织女搭成的桥)、“天津天”(跨越天河之桥)等。天野川两岸民间也流传许多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有相关的风物遗迹,如石牛像、七夕神社、镜湖等。

鸟住贞义先生还给我放了一段枚方市祭扫“七夕神社”的录像带,我从录像画面上看到前往祭扫的人除了“七夕研究会”的成员外,当地的议长、市府官员也去了。民众前往祭扫的也很踊跃,在“七夕神社”的周围栽了很多竹子,前往祭扫的大人小孩都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一张长纸条上,然后挂在竹子的枝条上,用来祈福。这使我想起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年满6岁的儿童在“七夕”这天早上,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野外的庄稼上取些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写字。这是一种仪式,代表儿童从这一天起开始启蒙读书写字了。

据我考证,这是中国和日本“七夕文化”略有不同的地方,其它如七夕夜在庭院里摆上香李瓜果,一边品茶一边观看牛郎织女星等,与我们大致相同。

日本枚方市也与中国的一些地方***府一样,大力宣传“七夕城市”,每年七月举办“天河七夕星星节”,在街道上署有以牵牛星和织女星为主题的纪念碑,在天津桥上设置了彩灯,上流为“牛郎”,下流为“织女”,每天晚上在一起幽会。在街道两旁,排列着带着幼儿园孩子们款款心愿的彩条竹枝,俨然一幅夏天的风景诗。

七夕古诗篇6

在“入侵”中国的众多节日中,圣诞节已然狂欢,感恩节也被接受,什么父亲节母亲节,都“存在即被感知”,唯独那个圣瓦伦丁节(2月14日的洋情人节),让很多自尊心过强的中国人深感委屈。

套用最常见的广告语,我们是拥有皇皇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南怀瑾先生说,这个数字还得往上加。我觉得水分已经够大了,自欺欺人也需要节制。),爱情故事我们多的是,凄凄惨惨的轰轰烈烈的感天动地的扭扭捏捏的,要什么有什么。我们有孟姜女,有梁祝,有白蛇传,还有牛郎织女。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每年七月七都在重温,为什么还要在2月14日去买玫瑰花?七月七日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啊!

在这个“崇洋”的时代,张扬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实在是个美好的心愿。赤子之心,皇天可鉴。不过张口下结论时,别那么斩钉截铁。

七夕是个什么节

东晋的郝隆搞过一次行为艺术。他在七月七日这天裸出大肚子躺在太阳底下曝晒。邻人诧异,郝隆说,我也把肚子里的书晒晒。准确地讲,“七夕”最初并不该叫“七夕”,因为它的活动都在白天。这算是“七夕”最早的习俗之一,晒书。

同在七月七日,看见北面富人区院子里挂满华丽服饰。璀璨夺目,一个小屁孩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把他的短裤像升旗一样挂到半空中,让它随风飘扬。面对在座大人们的不解,小屁孩无奈地说,我也不能免俗,只好这样了,这个“俗”便是曝衣节。这个小屁孩就是后来成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

“七夕”曝衣在汉初就已经流行,汉武帝时皇家大院还专门修了曝衣阁:“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登楼曝衣。” (宋卜子《杨园苑疏》)

《四民月令》记录七月七日说:“是日也,可合药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做乾糗,采葸耳也。”“合药丸及蜀漆丸”、“做乾糗”、“采葸耳”等仪式感十足的程序,充满了古人对时令的崇拜。“七月七日”在传统文化中深有背景。七月是粮食成熟的季节,“七”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字。《河***》曾经用“1-10”十个数字揽括宇宙洪荒(《易经》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洛书》进一步将这组数字精简为“1-9。在这九个数字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按照徐整的说法,“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三五历纪》),“七”富含着吉利和力量的暗示。汉武帝刘彻出生在七月七日,北魏道武帝拓跋也出生在七月七日;传说西王母夜会汉武帝,也是在七月七日;还有“七步诗”、“七仙女”,以及不胜枚举的“七”字头的诗文赋作。而且在古代中国的岁时节庆中,“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很得宠的日子(还包括一月七日的“人日”)。

这些岁时节庆的日子到今天大部分已经被淡忘,或者落魄成为为了纪念的纪念。有人责之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人责之以物欲横流入情冷落。原因且不去说它,这些节日多已作古,确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七夕还是一直被人们记取,甚至随着时代的推演被赋予新的内涵。因为它还有一个传扬千古的传说――“牛郎织女”。这要从七夕夜的习俗“乞巧”说起。

乞巧仪式在双朝荫芽,晋人葛洪撰《西京杂记》讲“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同时代的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述说: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乞富乞寿,无子乞子。惟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河鼓”是牵牛星,“织女”就是织女星。用现代天文学解释,牛郎织女是银河东西两岸的两个星座,其中牛郎为天鹰座,织女为天琴座。天鹰座三星一线,牛郎星最亮,东南有六颗牛宿星;天琴座三星成三角形分布,东面还有四颗星构成四边形。这个构架为后人提供了穿凿附会的素材。

公元前124年秋,汉武帝首次将身处霄汉的牛郎织女请到人间。他在昆明池给两座星宿塑了两座石像,“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张衡《西京赋》)。”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两尊石像现在还保留在陕西长安县斗门镇附近。牛郎挺拔刚健,织女跽坐岸边。遗憾的是牛郎织女在天上隔河相望,来到人间,同在一个城市,同在一个街区依然只能遥相望,没能改变这一宿命。

从爱情悲剧到商业喜剧

在《古诗十九首》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完整的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往后还有牛郎在老牛的授意下偷了正在洗澡的作为七仙女之一的织女的衣服,娶她为妻;织女恋爱后巯于织布。天帝很生气,划银河为界,令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面……诸多版本不一而足。这些集体记忆代复一代,口口相传。

跟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样蔓延恣肆的,是宫廷坊间的乞巧习俗。唐宋年间,这个习俗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五代的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帝(唐玄宗)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问亦效之。宫中以棉站成楼股,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而宋朝人吴自牧的《梦梁录》如是说:

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傍晚,倾城儿童女子,不论富责,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头列拜,乞巧于牛、女。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日“得巧”。

“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 (张先《菩萨蛮・七夕》),“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干门万户” (吴潜《鹊桥仙》)。风靡程度,一时无二。而牛郎织女的悲剧遭遇更是引来了文人们接力棒式的鸣冤叫届、长吁短叹。曹丕、庾肩吾、萧衍、李治、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宋之问、晏几道、柳永、苏轼、范成大、朱淑真、杜牧、颜延之(排名不分先后)……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了54位作者的七夕诗82首,《全宋词》收录62位作者108首七夕诗,这里面还不包括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佚名”。

这些诗文描叙七夕乞巧,伤怀于牛郎织女的聚少离多。让每一个“略懂”爱情又熟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人都感动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唯有宋朝词人秦观标新立异地作了一首《鹊桥仙》,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学”复兴,开始有人提议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这个提议得到了商家最广泛的支持,因为他们终于可以一年拥有两个以上狂卖玫瑰花和婚纱的节日。

其实看完前面的文字,大概可以判断,七夕原本跟情爱没有几分关联。后来傍上这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把七夕定格为中国人的情人节,是要把一个悲剧活生生地拧成喜剧,唯一合理的只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事实上,七月七日还是古代中国举行另一个仪式的日子,一个很早就开始被女同胞们咒骂的日子。古代中国男人“采守宫阴干之,合以井华水”,在七月七日这天涂在女人的身上。当然,这是陋习。

此外,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占断预测学也不认为七月七日是一个适合谈情说爱的日子。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占卜简书《日书甲种》中,有以牛郎织女为占的几条断卦:其一、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其二、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不需要明白占断理论, “不吉”、“不果”就足以让人却步。

而且织女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温柔贤惠洁白无暇,她也闹过丑闻。在隋朝人张文恭眼中,织女浑身攒下的欲望在“七夕”澎湃而出:映月回雕扇,凌霞曳绮衣。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闹。欢馀夕漏尽,怨结晓骖归。谁念分河汉,还忆两心违。

在唐人传奇中,织女因为“久无主对,而佳期阻旷,幽态盈怀”,在天帝恩准后带着两个侍女来到人间休假。主动找到太原才子郭翰投怀送抱。“夜夜皆来,情好转切。”而当被问及牛郎尚在,何以独自时,织女更是语出惊人:“阴阳变化,关渠何事?且河汉隔绝,无可复知,纵复知之,不足为虑。”

七夕古诗篇7

关键词:敦煌文献;七夕;民俗

英藏S.2014{1}的内容主要有:《道清》《大般罗(若)波罗蜜(密)》《神沙乡百姓贾憨等状》等杂写;七言、五言《七夕诗》并《家乡万里序》;七言《七夕诗》并《懒重抄序》{2},另外还有其它杂写若干。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该卷存诗并序皆不能称为经典,但却未加雕琢地保留了敦煌官僧民众“七夕”赋诗作序系列手稿原貌。校释该卷内容以及对写卷创作情境进行合理还原,对研究敦煌僧众文化生活、俗文学创作、抄经写经的意义以及敦煌七夕民风习俗等皆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与意义。

一、《道清》《大般罗(若)③波罗蜜(密)》《神沙乡百姓贾憨等状》等杂写

S.2014v/1的首题有“道清 大般罗(若)波罗蜜(密)”,其后稀稀疏疏题有“大公主降礼……自从面别道路长……外道果尔堕于地”诸文。S.2014v/2又言及有“徒三昧”“空空、太空、胜义”等习字文若干,内容杂乱。这些仿佛习字的杂写在S.2014v/3反向书《神沙乡百姓贾憨等状》、S.2014v/6/7“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等文中皆有呈。S.2014v/2《神沙乡百姓贾憨等状》前题有“灵***寺僧道林律师,金光明寺僧道清二人,同师同学,同见同行者;空空、太空、胜义空、有为空、毕竟空、无智空,灵道,张僧和尚法”诸语。结合《懒重抄序》“张和尚”,《七夕词序》“清师”,此处称谓颇值得斟酌。

二、《七夕诗》二首并《家乡万里序》

S.2014v/5《家乡万里序》曰:“窃{4}以某{5}家乡万里,涉歧路而长赊⑥,羡爱龙沙,收心住足。初,每听苦吟于谐砌,乍闻蝉噪于高梧。是日千门求富之辰,乃巧女七夕之夜。辄奉诸贤,宁无谁思,遂述七言,请清师勿令怀笑。”{1}

诗序明确创作者“我(厶乙)”的形象:其一,寓居敦煌者――远离家乡,爱慕偏远边塞,驻足敦煌;其二,精神生活已受敦煌文化的影响――爱慕龙沙地,收其散漫心,驻足于敦煌;其三,本非文人墨客――宴赋苦吟,“我(厶乙)”初以为是蝉噪之举;但如今远离故土,七夕贤聚捧盏,因时因地而有感,不觉亦述七言;其四,“我”与“诸贤”汇聚,但作序时常对字形举措不定,又有“请清师勿令怀笑”之句,诗“七月佳人喜夜情”又颇专注于民风,故考虑“我(厶乙)”在敦煌世俗社会有一定地位,与清师很熟,但文采一般,是不经常动笔的人物。

S.2014v/5-6“我(厶乙)”述七言云:“七月佳人喜夜情,各将花果到中庭。为求织女专心座(坐),乞巧楼前直至明。”{2}述诗并非新创,但也反映了七夕民俗对敦煌文化的影响。又述五言:“乞巧望天河,双双并绮罗,不忧(嫌③)针眼小,只要(道{4})月明多。”通览两诗并序,可明确:其一,七夕属喜庆之夜,有望星、拜星、求富、乞巧、穿针等习俗;其二,“各将花果到中庭”“乞巧楼前直至明”等,留下七夕守夜的民俗记录;其三,七夕不仅是女子乞巧之夜,亦是寓居他乡者乡情愈浓之时;其四,《懒重抄序》“七月佳人喜路逢”与《七夕诗》“七月佳人喜夜情”仅两字之差,或前文为草稿。其五,“乞巧望天河”{5}诗后“乞巧台前有天河”,盖又一“七夕”诗篇手稿,但纸尽语涩,原卷仅有“乞巧台前有天河,双双……秋风天河”“伏是今当月登北阁楼”字样,并无成诗出现;至于其后上下反向倒书“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等,则为杂写,考虑抄写时间可能在作诗之前,与七夕创作无关。

三、“七月佳人喜路逢”“令公传闻播西美”及《七夕(自到敦煌)》并《兄爻序》

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云英藏S.2014v:“诗共三首,第一首无题⑥,姑名‘身到敦煌诗’,第二、三首七夕乞巧诗,各有序,惟前序缺首。”{7}刘氏所言“身到敦煌”原卷作“自到敦煌”,本无题。按该诗的创作与七夕聚会赋诗有关,故可拟为《七夕(自到敦煌)》;诗前有较多散乱之文,包括“懒重抄”“虽归尘俗”“寂寥思乡”“忝叨仁眷”等杂抄,间有“忽捧荣盏又,七月佳人喜路逢”,“令公传闻播西美”等七言片段。出于校释方便,姑名之《懒重抄序》,整理其内容如下:

(一)S.2014v/4“懒重抄,可怜撞……打破雕梁双莺……”字样。

吟诗作序,时有联系创作缘起的方法。S.2014v/4“懒重抄”等字样盖属于此类。

疑此句为“厶乙”述诗缘起之草稿。由于卷页残损,“撞”“莺”之后有若干字已残失,仅留部分;但因其对敦煌抄经的意义研究颇有价值,故校出备用。序文明确,因过失打破“雕梁”“双莺”,“我(厶乙)”曾经拟抄经赎过,虽然懒于重抄,但是又不得不为之。

(二)S.2014v/4“厶乙虽归尘俗,常晓***……非身归有相归依,……以师……不堪……缘住世……”字样。

残卷若干字不甚清晰,读后略可知创作者“厶乙”的身份及其与和尚交往的密切程度。其一,“厶乙”归于尘俗,非出家人;其二,“厶乙”“常晓***”,概为寓居敦煌多时的官员,与下文“耐(奈)得清师频管领”对应,大概曾多次得受和尚清师管照,故与和尚交往颇为亲近。

(三)S.2014v/4/5“牵牛……,紊乱达,雕梁莺……管领寂寥,必有思乡之[情]”等字样。

在创作的最初阶段,主题设置与情感设定常常会决定作品最终的价值与意义。如《文心雕龙》云“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1}S.2014v/4/5“序”所明确的正是“设情以位体”这一阶段“神思方运,万涂竞萌”{2}的情景。该序稿错句杂出,涂改频繁,加之原卷残损,难窥全貌,遗憾是必然的;但就是这样一份文献,最终还是为我们描述了“我(厶乙)”在创作过程中情感设定的过程以及草拟诗序手稿的原貌:一、此时正值七夕,“我(厶乙)”远离乡井,难免对七夕双星会聚传说动情,应“织女”而涉“牵牛”;二、或缘于“打破雕梁双莺”,而“双莺”又恰可以与七夕双星鹊桥相会传说构成双关联想;三、或缘于“我(厶乙)”与“师”的交往且受管照较多,故以寂寥反衬管领之盛情。由此,草稿不仅留下了“牵牛”以及“雕梁双莺”字样;也留下对“管领寂寥,必有思乡之[情]”的设定。

按《七夕(自到敦煌)》,寓居他乡,本来“寂寞如今不清说”,更何况在“七夕”这样一个天上人间喜庆会聚之日。天上牵牛会织女,人间寓客亦思乡,如孟浩然《他乡七夕》③便是抒发那种孤居他乡的男子在七夕时浓浓的羁愁眷念。法藏P.3375《十二月相辩文》曾云:“花颜一别,怨结气于二星,[星]前玉面堑之兮,悲伤于梦梭,……灵武砂碛,地归书。(疆)部风尘,绝游家信。他乡抱恨,转切弥深,朔塞相思,悬心更远。日有百克(刻),无一克(刻)而不思;夜有五更,无一更而不忆。缘襟之泪,每日常流,欢(怀)念之情,何时可忘?”{4}可以说,寓居他乡者的羁愁眷念之情往往从六月季夏就已经酝酿了,这样一直延续到七月,所以才会在七夕时候情感骤发,难以抑制;“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5}或许这就是寓居他乡者七夕时节的真实心境了,故S.2014v/5云“管领寂寥,必有思乡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

(四)S.2014v/5“喜庆万户求巧之晨(辰)。忽捧荣盏又[],〈程绣翰勿为填河,是他不是他是他。〉七月佳人喜路逢。”

卷中“捧”字原不清晰,有反复描写痕迹,后面补有“荣盏又”三字,疑文后漏两字;左又书两行:“程绣翰勿为填河,是他不是他是他”“七月佳人喜路逢”。“程绣翰”或为人名,“是他不是他是他”也不像正文之句,推测此两句为衍文,“又[]”接书“七月”,即“忽捧荣盏又[],七月佳人喜路逢。”此字段杂乱无章,但却印证了我们对敦煌七夕文化的记忆,诸如:填河之夜、求巧之辰、捧盏之乐、七夕之庆、相逢之喜等等;“七月佳人喜路逢”句在《懒重抄序》中孑然***,似为七言七夕诗歌创作的草稿,而《七夕诗(七月佳人)》恰亦有“七月佳人喜夜情”,或与此有关。

(五)S.2014v/5又有“伏以厶乙忝叨⑥仁眷,每无周旋住敦煌,经及,,有前路,虽则厶乙,准合朝朝。”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云:“‘厶乙’,是一种‘寓名’,可用于自称,也可用于他称,而且贵贱男女通用。”{7}在此,“厶乙”指序创作者“我”。“每无周旋住敦煌,经及,,有前路,虽则厶乙,准合朝朝。”此句由于增补涂删之故,难以辨认其内容,能辨识者亦费解,推测这是“我(厶乙)”推敲不定的杂乱草稿。而另有书“肩素好花,领以圆项,大信张和尚。”以及“悬煦陪觉悚惭”等文,亦甚费解。前又插入“令元手、令公贵位”;“令公”与后诗文“令公传闻播西美,{1}”照应,值得注意。推测“我(厶乙)”曾欲以“张和尚”“令公”为咏诗作序的对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2},故而留下如此混乱之貌;所幸的是通^如此杂乱零星诗文书稿,我们可明确:

其一,创作缘起:打破雕梁双莺、懒重抄③,七夕聚会。“懒重抄序”对这一点甚为明确而不含蓄。

其二,创作主题与民俗传达:包括七夕思乡主题,喜庆求巧习俗以及喜鹊填河、牵牛会织女传说。

其三,创作过程:写卷留下各种修改涂画痕迹,可窥“我(厶乙)”在诗歌创作中,选择主题、情感以及草拟诗文的整个推敲过程;虽然“忽捧荣盏又[],七月佳人喜路逢”句不甚完整,但序文之后所书的《七夕(自到敦煌)》诗,则不仅颇为成型,而且又含有概括《懒重抄序》杂写诸文之面貌,如:“自到敦煌有多时”与“每无周旋住敦煌”对应,明确“我(厶乙)”为流于敦煌的外地人士。“每无管领接括希”,“寂寞如今不请说”,与“管领寂寥,必有思乡之[情]”对应,明确寓居他乡寂寥之境,并含对清师感激之情;“耐得清师频管领”又与“喜庆万户求巧之辰”对应,明确“七夕”之聚会的民俗意义。

其四,诗并序出现的人物有僧有俗,诸如“清师”“张和尚”“令公”“我(厶乙)”,可能皆为“七夕”聚会捧盏赋诗之人。“清师”,或为道清和尚,清法师。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云:“又所以知其为赠道清和尚诗者,因乞巧诗序有:遂述七言,请清师勿令怪笑等语。而于清师,又得推知其为和尚者,则更因此文舆神沙乡百姓状之间,有‘灵***寺僧道林律师,金光明寺僧道清二人,同师同学,同见同行。’之文以为证。”笔者以为妥,从之。“张和尚”,即“张僧”,由俗姓称之。S.2014v/2《神沙乡百姓贾憨等状》前题有“灵***寺僧道林律师,金光明寺僧道清二人,同师同学,同见同行者;空空、太空、胜义空、有为空、毕竟空、无智空,灵道张僧和尚法”诸语;“张和尚”或即“张僧”。“令公”,则为聚会者对某公缘职而来的称谓;“令公贵位”“令公传闻播西美”,一称其位尊贵,二言其事迹流传,故此人非寻常俗众。“令公传闻播西美”是“我(厶乙)”对令公所行所为的夸誉,与《七夕(自到敦煌)》诗中“我(厶乙)”对“清师频管领”的感激之情不甚相同。

至于“我(厶乙)”的身份,为长期寓居敦煌的外地人,虽归尘俗却又崇仰佛教,远离亲人朋友,却又能受到高僧“清师”管照。又按:写卷中“厶乙”对有一些字往往拿不定其写法,如卷子上有多处字形推敲,如“双”字的写法,“打破雕梁双莺”卷写为“霜”,又改为“雨双”,其实皆有误;又在卷题后写“双”;文中还出现有“是”“前”等。比较本卷其他人书写,虽亦有字形推敲处,但往往不是字本身复杂,而是出于书法美观的需要,如“之”“元”“南”“无”等;故以为“我(厶乙)”文采一般,吟诗作赋包括书法恐亦非其长处。既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4}故“厶乙”之诗的校释,亦不必拘泥于辞句用韵,而更应注重其情意的阐发。

(六)S.2014v/5《七夕》诗云“自到敦煌有多时,每无管领接括希。寂寞如今不请说,苦乐如斯各自知。思量乡井我心悲,未曾一日展开眉。耐得清师频管领,似逢亲识是人知。”

此诗与前序相比,俨然已成稿。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校录曰:“身到敦煌有多时,每无管领接括希。寂寞如今不清说,苦乐如斯各自知。思良(量)乡井我心悲,未曾一日展开眉。奈得清师频管领,似逢亲识是人。”{5}项先生《敦煌诗歌导论》云“第一句‘身’字原卷实是‘自’字。第二句‘括’字应是‘话’字,‘接话希’是说连搭讪说话的人也没有。第三句‘清’字应作‘请’字,‘不请’乃是唐人口语,不必、请勿的意思。第二首第四句所缺“未”字原卷实为‘知’,‘是人知’即尽人皆知之意。据第一首‘自到敦煌’及第二首‘思量乡井’之语,可知作者是流寓敦煌的外地人士。”{1}笔者以为该诗的创作与七夕聚会赋诗有关,故拟为《七夕(自到敦煌)》;《导论》所云“作者是流寓敦煌的外地人士”,甚是;关于“自”“不请”“是人知”校释,亦可从《导论》;只是“耐得”“管领”“接括”诸辞或者仍需进一步明确。

其一,诗《七夕(自到敦煌)》的创作主题,一是七夕,二则是为了表达远离乡井寂寞难耐的“我”对“清师频管领”的感激。理解“耐”作“奈”{2},“奈得”含有“禁住”“忍受”意,这与诗赞誉“清师频管领”似乎不妥;故以为“耐”应作他解,或为“能”,其后“得”与“逢”词性相同,为动词。“能”“耐”本音同可通用,只是后碛斜浠。《康熙字典》辑曰“(耐)又《集韵》《正韵》并奴登切,音能。能或作耐。《礼・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注:耐,古能字。”③“能得”,在唐诗中常用,如阎德隐《三月歌》“洛阳城路九春衢,洛阳城外柳千株。能得来时作眼觅,天津桥侧锦屠苏。”{4}

其二,“管领”常用意主要有三。一作“赏弄”“领略”意。如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5}白居易《早春晚归》“金谷风光依旧在,无人管领石家春。”⑥二作“管辖”“统领”意,又可用为名词,为管事人或辖区官员称谓。如英藏S.4453《宋淳化二年(991)十一月八日归义***节度使帖》“又报诸家车牛等,吾有廉子茨萁,仰汝等每车搭载一两束将来,仰都知安永成管领者,都知安永成管领者。”{7}三作“招待”“管照”意。如英藏S.2144《韩擒虎话本》“且赐酒管领,且在一边。”{8}法藏P.2968《沙州归义***致甘州状稿》“其当道进奉一行,切望偏垂管领。”{9}很明显,“每无管领接括希”,“耐得清师频管领”,其中的“管领”皆为动词,适合取第三意。

其三,“接括”,恐非“接话”。“接”,交也。“《说文》交也。《广韵》合也,会也。《易・蒙卦》子克家,刚柔接也。《疏》阳居卦内,接待***。又《晋卦》昼日三接。《礼・表记》君子之接如水。”“括”,结也,会也。如“《广韵》结也。……又与Q通。《释名》矢末曰括。谓与弦相会也。……又《集韵》、《韵会》、《正韵》并蹊榍校音活。会也。与逋。《诗・小雅》德音来括。《笺》会合离散之人。”{10}故考虑“接括”为“结交聚会”之属,明写“我”离井背乡聚会交游甚少,实写七夕诸贤“捧盏”赋诗,感激“清师”管照;与《家乡万里序》“辄奉诸贤,宁无谁思,遂述七言”的诸贤会聚赋诗可形成互证。故原卷“接括”不宜更动,但今尚无寻到唐诗中“接括”例,俟校。

最后,根据原卷书写墨迹以及用笔方法的差异,明确该卷非一时一人书写。且S.2014v/1-6均可见粘合痕迹,第1、2处粘合杂写,第3、4则书写较为完整的两篇序和三首诗歌以及三首不知名诗歌片段,第五则又属于杂写,或可推测S.2014是由不同书手在卷裂前后书写了不同的内容,如S.2014v/1,S.2014v/2,S.2014v/7的内容和S.2014v/6开端“如是我闻”等杂写为卷原书,而由左至右上下反向书写的三诗两序以及未命名诗歌片段,则极有可能写在裂卷之后。因三首诗以及未命名诗段皆与七夕聚会赋诗相关,诗序又有“诸贤”“述七言”“述五言”“管领”“接括”等明确聚会述诗字样,故亦可推测此卷诗皆为七夕宴会赋诗稿,其时赋宴者依次赋诗并拟序,涂改吟述不一。因黏合,遂成今貌。

①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等合编:《英藏敦煌文献》第四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2} 英藏S.2014卷前有“懒重抄”等杂写序,后又有“家乡万里,涉歧路而长赊”等诗歌序;方便区别故,权称有“家乡万里”句者为《家里万里序》,有“懒重抄”等杂写者为《懒重抄序》。

{3} 通假或推测拟用字用()表示,抄写或有遗漏、残损而据上下文拟补字用[]表示,字迹不清或残损用表示,多余或者衍入的字用〈〉表示。

{4} “窃以(为)”,是一种谦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窃”,谦辞。原卷写作“切”,别字。

{5} “以”后有字似“某”,疑为“某乙”合写。

{6} “赊”,“一曰远也。”(《康熙字典》酉中贝字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5页。)有“赊远,地方偏僻,时间长久”等意。如王绩《策杖寻隐士》:“策杖寻隐士,行行路渐赊。”(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一册,卷24-1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陈子昂《卧病家园》:“世上无名子,人间岁月赊。”(《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一册,卷73-42,第602页。)又如《新唐书・姚崇传》:“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85页。)故“涉歧路而长赊”用在此形容“我(厶乙)”长途跋涉,来到敦煌,甚妥。

① 《英藏敦煌文献》第四册,第5页。

{2} 《英藏敦煌文献》第四册,第5页。

{3} 原卷写作“犹”,盖“忧”;施肩吾《乞巧词》本写作“嫌”。(施肩吾《乞巧词》,《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483-25,第944页。)

{4} “要”,施肩吾《乞巧词》本写作“道”。(施肩吾《乞巧词》,《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483-25,第944页。)

{5} 该诗与施肩吾《乞巧词》仅两字之差。如《敦煌诗歌导论》所言,源于施肩吾《乞巧词》。项楚《敦煌诗歌导论》,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270页。

{6} 《敦煌诗歌导论》云“按此八句(即“自到敦煌”诗)实为七绝二首,《劫经录》误抄作一首。” (《敦煌诗歌导论》,第270页。)

{7} 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敦煌诗歌导论》,第270页。

①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熔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5页。

{2} 《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注释》,第295页。

{3}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一册,卷149-114,第1256页。

{4}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册,第23页。

{5} 徐凝《七夕》,《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463-37,第771页。

{6} “忝叨仁眷”旁又复书“忝叨”字样与“双莺”旁复书“双”等盖皆缘于书手对文字的拿捏不定。

{7}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① 原卷此处本有三字,难以辨认。

{2} 《文心雕龙・熔裁》,《文心雕龙注释》,第355页。

{3} 有前题曰:“懒重抄,可怜撞……打破雕梁双莺……。”

{4} 《文心雕龙・体性》,《文心雕龙注释》,第308页。

{5} 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敦煌诗歌导论》,第270页。

① 《敦煌诗歌导论》,第270页。

{2} 《敦煌诗歌导论》,第270页。

{3} 《康熙字典》未集中而字部,第927页。

{4} 阎德隐:《三月歌》,《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五册,卷767-9,第156页。

{5}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卷291-97,第1050页。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注释⑤“管领:统领,统管”,待商榷。

{6} 白居易:《早春晚归》,《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436-80,第499页。

{7}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四辑),北京:全国***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306页。

{8} 《韩擒虎话本》,窦怀永、张涌泉汇辑校注《敦煌小说合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473页。

{9} 赵和平辑校:《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99页。

七夕古诗篇8

20xx年七夕节日期20xx七夕是20xx年8月28日,农历的七月初七。七夕节,节日最早源自于汉代,在这个时候,妇女摆好贡品,向天祈祷, 祈求织女让自己变得心灵手巧,东晋时期最早有记载七夕节的记录,七夕节最早是来自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在古代文献中可以说明,在三四千年前,人们以及知道了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情人节的来历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情人节的习俗情人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七姐会

姑娘们凑钱集资组成“七姐会”,七夕前三四个月,“七姐会”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要的用品。姑娘们用彩纸、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制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种精美细致的小工艺品。到了农历六月,还将谷种、绿豆放入瓷碗浸泡发芽,制作成作“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摆七娘”用。

摆七娘

七月初六晚上,姑娘们各自在家门前或厅堂中摆设八仙桌,插上香烛,点起最好的檀香,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配上古董珍玩、鲜花时果和胭脂红粉一起摆设陈列,供人参观欣赏,这就是“摆七娘”。

睇七娘

从七月初六开始一连三晚,本地或四乡群众便前往姑娘们家里参观姑娘们的手艺,名曰:“睇七娘”。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体面。香雾缭绕中,男士们认真窥视各位姑娘的一举一动,有中意的便在日后托媒人去说亲。

拜仙

初六至初七一连两晚,姑娘们靓妆艳服,焚香点烛,遥对星空跪拜,这便是“迎仙”。自三至五更,连拜七次,向织女祈求幸福美满,称为“拜仙”。

七夕古诗篇9

1、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2、据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七夕节还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七夕节还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等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七夕古诗篇10

浪漫七夕发源地

牛郎织女的“故乡”不只一处,而相较其他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的发源地之争可算是波澜不惊,最被公认的当数山东沂源。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织女洞,洞里供奉着心灵手巧的织女。洞内现存的石碑记载,织女洞唐宋时即已得名。洞内建有木质阁楼,分上下两层。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村民来此拜谒。几案上香火袅袅,塑像前供品罗列,还有手巧者缝一双三寸金莲送给织女,祈求得到织女的庇护。

织女洞前有一条河,名为白马河,是山东第二大河沂河的支流。河对岸有一个村庄名叫牛郎官庄。村庄名称的起源已无从考证,而村民们则世代以牛郎的后人自居,据说有族谱可以佐证。村西原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牛郎庙,庙内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后毁于。巧的是,沂河与银河谐音,正应了牛郎织女隔银河相望的传说。

今日的牛郎官庄已难寻牛郎的踪迹,想像中牧童在池塘边放牛的情景也不复存在。牛郎的后人们如今在***府的带领下种植果树,据说也会养牛,只是不再是大黄牛,而变成了更具经济效益的奶牛。

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山东省沂源县是与传说最贴切的一个。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地名都源于古代,而并非为了旅游开发自己杜撰,说实话,有这一点作为前提已经赢了一大半。与我国其他民间传说相比,沂源作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争议最小。

沿着织女洞旁山路上行,不远处有一座道观,织女与这道观还有一段故事。相传莫州人张道通云游至此,在洞中修行。一日梦中见一女子哭诉:“我是玉帝的女儿织女,因爱慕凡间男子牛郎,故此下得凡尘,暂无居所,恳望道长收留一二。”张道人醒后,在

织女仙洞景区还没有正式开发,这里的游客不多,只有乡民在此供奉织女仙,幸而保留了织女洞原貌。

对面村落中寻访,果见牛郎郁郁寡欢。遂搬出此洞,让给织女,到山上建起道观。唐朝时期,有人路经此地,隐约听到洞中传来喳喳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随后塑织女像于洞中,织女洞由此得名。

道观如今的道长已年逾八旬,身体仍旧健硕,给我们讲起这道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来滔滔不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山中,既有织女仙,又有仙风道古的老道长,真可谓仙山一座。更奇的是,山上有一株1400多岁的银杏树,果实结在叶子上,被称为“叶籽银杏”,国内独此一株,十分罕见。

活色生香的民间七夕

织女精通纺织,传说天上的云彩都出自织女之手,因此人们在七夕这天纪念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时候不忘从织女那里祈求纺织的手艺,乞巧由此而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代罗烨、金盈之编纂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7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3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演化成《天河配》戏剧,亦广受喜爱。当年梨园界最时兴唱节令应景戏,一进农历七月,家家戏园子门口就要贴出《天河配》的海报。人们爱看科班演出的《天河配》,俗名“娃娃戏”,因为角色整齐,人多,台上热闹。当年“富连成”在的时候,年年都要演。尚小云办的科班“荣春社”也演《天河配》。老北京人,七月里不去听一回《天河配》似乎这一年当中都有所缺憾。

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城市里,洋节日一个赛一个火爆,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却被外国人申报了民族遗产。时至今日,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老道长手里拿着的就是千年银杏树结在叶子上的果实,堪称一绝。

像孙老太太这样心灵手巧而且会自己织布的人在当地已经不多了,她不无遗憾地说:“如今的姑娘们都不学这门手艺了。”

诗歌里的星座恋爱

晚唐诗人杜牧做《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千年前的一个秋夜,深闺少女登上高楼,纳凉天阶。独自一人赏画玩乐,做伴的只有扑向烛火的流萤。玩累了,仰天看这星斗。据说夜深人静的时候,织女就要偷偷过桥与牛郎相会,而她自己呢,仍然是孑然一身,竟不及今夕的牛郎与织女。

或因见得人间不美满的婚姻太多,倒教人羡慕起牛郎织女来。两百年后的北宋,秦少游感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就不难理解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堪称典范,虽不能“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牵牛织女双星相爱,故事上溯,可到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若更上溯,可到《诗经・小雅・大东》的“彼织女,终日七襄”和“彼牵牛,不以服箱”。不过此处的牵牛只是牵车之牛,并非牵牛之郎,其事不涉男女爱情。可知牛郎织女故事历史仅两千年,源自汉代农耕社会。至于王母娘娘出头反对这桩婚事,如以现代性心理分析法,抑或是王母本身的婚姻并不幸福,眼见牛郎织女如漆似胶,便生妒意,其更年期的情绪难以捉摸可见一斑。

牛郎织女故事进入唐诗宋词,已失惩戒意味,美化为爱情的忠贞了。其间又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恋爱自由主题便凸显出来。与此相映照,民间传说更具有细节的生动性。牛郎星呈一条直线,中间一颗黄亮,两端两颗暗弱,是他肩挑的一双儿女。织女星呈三角形,顶角一颗银亮,是织女的头,底角两颗是脚,是她两脚站立,望着河东牛郎。河东还有个海豚星座,是她投的梭子。若逢秋夜满天星斗,一一指给人看,那才有趣呢。只是如今城市上空满是烟尘,想看到灿烂的星辰已是奢望。

古典爱情启示录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没有结局,直到今天他们的故事仍在延续。有好事者猜测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编出若干版本的续集。有的说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牛郎织女不必苦等一年才能相见,他们每天都会视频几个小时,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对方。如此设想虽不无道理,却大有为视讯软件做广告的嫌疑。更有甚者说牛郎织女早已下海经商,开香车住别墅,生活好不滋润。牛郎和织女已经好多年都没有见面了,他们不再需要对方,各自享受着自己的生活。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不断延续着,丰富着,不同于其他的爱情故事。董永和七仙女、张生和崔莺莺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化蝶而去,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自己也投海而亡,只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没有结局,他们是好是分,没有人知道最终的答案。正因为如此,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有吸引力。

在现实的社会里,更多的情况是,爱情的双方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不能继续走下去,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选择了放弃。面对空间上的距离他们分手了,面对时间上的交错他们分手了,面对世俗的眼光他们分手了。像牛郎织女那样,为了爱情哪怕隔着千山万水都愿意彼此守候的人现在真的太少了。

七夕古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七夕古诗10篇

学习

自考毕业生自我鉴定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自考毕业生自我鉴定,内容包括有关自考毕业生自我鉴定合集7篇,成人自考自我鉴定300字大专。自学考试,不仅考验我的意志和耐力,也培养了我认真细致,谨慎持久的学习态度,以及实实在在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理念.同时也使我的

学习

银行综合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综合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精选银行工作总结范文合集9篇,银行综合管理部工作总结。我的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为个人客户存取钱,开户,签约,划款转账,兑换外币等等。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廉洁自律,扎实苦干,热情服务。在对一些遇

学习

描写春天的古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的古诗10首以上,描写春天的古诗书法。4、《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学习

英语作文模板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作文模板10篇,内容包括英语作文套用模板,英语作文写信模板。Hownicetohearfromyouagain.Letmetellyousomethingabouttheactivity.ImgladtohavereceivedyourletterofApr.9th

学习

长征诗词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长征诗词10篇,内容包括长征诗词七律,长征时期诗词大全。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过后尽开颜。2、《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

学习

描写荷花的诗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荷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荷花的诗句三年级,描写荷花的诗句小池。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学习

泰戈尔的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泰戈尔的诗10篇,内容包括泰戈尔诗完整版,泰戈尔写过的诗。Keywords:Tagorespoetryoflovemelody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在60多年的

学习

毕业论文提纲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论文提纲,内容包括汽修毕业论文提纲范文,法学类毕业论文的提纲。1知情同意权的概念;最早见于1946年《纽伦堡法典》规定:不取得病人或当事人在自由意志下的知情同意,就不许对他们进行任何医学实验。(简介一些学者有代表性

学习

奶奶的星星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奶奶的星星10篇,内容包括奶奶的星星故事梗概100字,奶奶的星星稿件。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

学习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测量实训技术总结模板,内容包括测量实训日志总结模板,测量技术基础实训报告怎么写。1建立管理体系更新仪器设备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和管理体系:要建立自上而下“局、队、分队”不同层级的测量技术管理网络,根据不同单位规模和

学习

结案报告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结案报告10篇,内容包括结案报告的正确写法,附件结案报告。报告一经过专家评审,我院档案工作在管理体系、设施设备、基础业务建设和档案开发利用四个方面,达到了省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省二级水平,总结我院档案创级工作,有以下几

学习

农庄工作思路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农庄工作思路,内容包括休闲农庄的7大思路,特色农庄经营思路。近年来,特别是本届***府以来,我市认真组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农村公路面貌得到极大改观,截止20__年末,我市现有农村公路11256公里,其中县道3119.5

学习

旅游文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文案10篇,内容包括旅游博主文案,出去旅游文案。1.举办档案展览,展示真实的藏族历史文化藏族档案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藏族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记录与标志,沉淀着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档案展览风

学习

批评他人不足及建议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批评他人不足及建议10篇,内容包括党员对他人批评与建议,对他人批评意见和建议。3.撰写简要对照检查材料。***支部负责汇总梳理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召开会议集体把脉会诊,一项一项讨论分析,找准找实存在的突出问题。***支部班子和

学习

描写春天的古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的古诗10首以上,描写春天的古诗书法。4、《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学习

写月亮的古诗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写月亮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月亮思乡古诗,关于月亮的古诗画。2、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

学习

思乡古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思乡古诗10篇,内容包括思乡古诗小学,夏季思乡古诗。一、羁旅思乡诗常见主题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珍爱友谊等。二、羁旅思乡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

学习

国庆节古诗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节古诗10篇,内容包括国庆节古诗大全50首,国庆节古诗手写。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这首诗被称为唐朝七绝之首,可见其地位之高。而王昌龄也有一个非常响亮的绰号,叫七绝圣手,这也足

学习

描写雪的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的古诗三年级,描写雪的古诗配画。3、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5、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7、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8、才见岭

学习

描写动物的古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动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动物的古诗四年级,描写春天动物的古诗。一、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

学习

关于节日的古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节日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关于节日的古诗小学。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2、《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学习

国庆的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庆国庆最佳十个古诗,国庆古诗词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