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发展论文

道路发展论文第1篇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治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的***治发展不仅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当前,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对中国***治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为民主化浪潮的推进和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从而使中国***治发展进程受到外来影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治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并非一个纯经济的现象,它对***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重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移植等现象。俄罗斯学者艾莱拉·沙夫罗勒娃(ElenaSafronova)认为:“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不仅是各个国家文化和文明一致性的增长趋势,也是各个国家社会***治生活一致性的增长趁势。”[1]这样,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国际压力和负面影响。

从***治体制改革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会推动中国确立一套更加民主和有效的***治机制,同时也便利了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对中国施加***治影响。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决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任何决策的做出都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人的知识、经验和才华,也使少数人难以对决策的实施后果进行全面的预测和总结,对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瑞士著名学者简-皮尔·莱曼(Jean-PierreLehmann)认为:“当一个国家寻求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和吸引更多国外直接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时,改进制度和***治管理以及遵守法律规则的压力就会大大增强。”[2]随着中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府相应出台了许多顺应国际潮流的举措,以便在经济领域能与国际接轨,这一过程必然是中国***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策后,美国视之为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良机,利用中国对经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以经济和科技为载体宣扬所谓的“西方文明”,并以此对中国进行诱压,试***达到在***治领域影响中国的效果。

从***治文化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治文化的转型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全球化为加快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提供了强大动力,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历史机遇。当全球化消解国家边界,要求重新解释、***、人权、公民社会等概念的时候,全球化不仅增强了经济、贸易和金融往来,也增强了***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与交往。[3]经济全球化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治观念,改变着公民对本国***治制度及***府的评判标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其民主观念、民主价值和制度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拓展给发展中国家以制度上的压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价值标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也会造就全新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引起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会对中国***治文化转型产生推动作用。同时,全球化改变着人们对本国***治制度及***府的评判标准,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民主价值观念和民主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拓展对中国也形成了一定压力,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在受到冲击。可以说,在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或***治价值观念的冲突不仅不会消除和减弱,反而比以往更加明显或突出。

2.世界民主化浪潮对中国***治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世界民主化浪潮获得了更为便利的传播途径和管道,特别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借助于经济全球化的便利条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塞缪尔·亨廷顿把世界范围的民主化浪潮分为三次。他认为,1974年始于葡萄牙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两波,其影响和冲击十分深远而复杂。[4](P2)当前,这股民主化潮流似乎余波未平,又出现了一系列所谓“”。2003年11月,格鲁吉亚发生“玫瑰***”。在反对派游行示威和冲击议会的巨大压力下,离任期届满还有1年多的谢瓦尔德纳泽被迫于11月23日辞职,领导“倒谢”运动的议长布尔贾纳泽出任代总统。2004年11月至12月,乌克兰发生“橙色***”。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利用乌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存在的舞弊现象,发动大规模“街头斗争”,迫使当局作出让步,重新举行投票。尔后,尤先科在第三次投票中获得51.99%的选票,奠定胜局。2005年3月24日,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郁金香***”。当了吉尔吉斯斯坦15年总统的阿卡耶夫被迫逃离首都比什凯克。

中国的***治发展进程是在一个与世界息息相关的环境中进行的,世界民主化浪潮对中国***治发展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应当认真思考和研究世界民主化潮流中的经验教训,避免已经在其他国家***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失误和挫折。世界民主化进程也表明,民主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走向民主化也是必然趋势和必要选择。当代中国***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治民主、***治廉洁、***治稳定和***治效率。[5]其中,***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治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中国***治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中国***治发展的核心目标。

3.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对中国***治发展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世界民主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国家的民主战略是紧密联系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罗纳德·里根大力推行人权外交,在促使许多国家威权***体瓦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多国家——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菲律宾、智利、巴拉圭——向民主转型过程中,美国的民主化***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6](P128)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民主战略,实质上就是“和平演变”战略。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存在的整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动用种种手段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同时支持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鼓励它们脱离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使苏联东欧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

剧变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他们把主要矛头指向了中国,试***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使中国重蹈剧变的覆辙。在剧变之后不久,美国就有人明确提出:“就民主运动而言,现在对我们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相反,我们到达了历史转折的关键点。”[7]当前,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推行的方式涉及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这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治发展是一种相当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必须不断推进***治发展进程,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增强抵御“和平演变”的能力。

二、借鉴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和优秀成果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治发展道路应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中国***治发展的进程,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会对中国***治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更应处理好世界上其他国家***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和优秀成果与中国***治发展道路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中国确立***治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目标、推进路径和战略策略都是十分重要的。

1.应当积极借鉴人类***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民主***治建设之所以需要借鉴、吸收人类***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是因为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更先进的***治文明成果。事实上,中国在***治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借鉴了不少人类***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例如,代议制民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共和国体制、现代******制度等。这些具体制度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制度,其中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治”制度等,从而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治文明建设的良好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治发展。[8]

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治文明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应实事求是地对待资本主义***治文明。人类***治文明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共通性的内容。资本主义***治文明作为人类***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程度上包含、传承和发展了人类***治文明中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为人类社会所共同拥有,而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作为人类***治文明成果的一些好的具体的制度、体制、规定和做法,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利用了,就变成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主义就不能借鉴了。[9]当前,在推进中国***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运用和借鉴人类***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成熟经验和好的做法。

2.应当认真总结世界民主化浪潮的经验教训

世界民主化浪潮是发展中国家***治变革的内因、西方国家的外力推动和经济全球化推波助澜的结果,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民主化浪潮,使得全球***治进程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治民主化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对于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积累起来的深刻教训,也要认真总结,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在这次民主化浪潮中,一些国家既无西方民主的历史传统,也缺乏西方民主所必备的社会条件,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对西方民主的消化能力。正因为如此,有些国家民主化的进程就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还有一些国家只获得了西方民主的外壳而无民主的实质内容,权力仍然掌握在少数***治精英或威权人物手中,使得其民主表现为“精英民主”而非真正的大众参与型民主。这次民主化浪潮也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灾难。有的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出现了普遍的持续不断的***治动荡,这种情况在非洲表现得十分明显;有的国家在实行民主化后***治冲突增多,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一些国家在实行民主后,西方民主的一些弊端也暴露出来,金钱民主、金钱***治开始蔓延。这说明,作为人类社会***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民主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民主***治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完备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民主的发展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来加以推进。

就传统***治向现代***治转型而言,***治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不能完全排斥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治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10](P383)中国在***治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吸取世界民主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治发展道路。从中国的特殊情况而言,如何实现***治文化的转型,确立适当的***治发展目标,选择切实可行的***治发展战略,并在***治稳定中推进***治发展,是应从世界民主化的经验教训中着重总结和认真思考的。

3.应当充分认识中国***治发展的特殊性

许多新兴国家的***治发展表明,***治发展并不是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的,***治发展的进程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下***治选择的结果,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11]中国的***治发展应当借鉴其他国家***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可以利用人类***治文明的先进成果。但是,中国的***治发展也有其特殊性。任何一个国家的***治发展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国家***治发展道路和***治发展历程的特殊性。中国***治发展特殊的基础和条件也决定了中国***治发展在价值取向、基本目标、路径选择和发展战略等方面会不同于其他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持续、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中国的***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在中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中国***治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民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为中国***治发展准备了良好的社会***治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当前中国社会的状况大致是:整体平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风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转化为大规模的突发性事件和紧急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社会风险的累积对中国***治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必然会对中国***治发展的进程会产生重大影响,决定着中国如何取舍和选择世界上其他国家***治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并且决定着中国***治发展的道路与其他国家必然有重大差异,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甚至于即便是成功的经验,也极有可能是行不通的。

三、中国特色***治发展道路的世界定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治发展道路,既要顺应历史潮流,又要立足中国国情;要正确认识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实质,防止和平演变;要处理好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治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既要顺应历史潮流,又要立足中国国情

民主是人类***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制度是人类迄今所能创造出来的最理想的制度设计。民主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重要潮流,也是世界历史的一大趋势。从中国国内的情况来看,民主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广大人民的普遍诉求。中国的***治发展就是要社会主义***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体现出来,使人民可以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治民主是维持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社会稳定,协调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有效机制,是调动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治体制仍然带有浓厚的传统集权体制痕迹,人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来革除这些弊端。

推进中国***治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既要顺应历史潮流,又要立足中国国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在中国******的领导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得以实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治发展的经验教训看,这条道路必须通过***治体制改革,逐步向***治民主、***治稳定、***治廉洁和***治效率迈进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渐进式的发展道路,要在维持***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条件下,逐步推动中国的***治发展。[12](P4)

2.正确认识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实质,防止和平演变

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实质可以说就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全球的推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民主战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这一战略就体现为和平演变战略。当前,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文化、人权等多种方式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民主之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面对西方国家的这种和平演变战略,中国在***治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又要高度警惕这场和平演变的“无硝烟战争”,运用正确有效的措施进行反击。首先,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和********的信念。第二,要坚持***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加强思想***治教育工作,使四项基本原则成为各族人民***治文化生活的主旋律。第三,要始终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活动。不论这类破坏社会稳定的因素来自哪里,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并把它们消除在萌芽状态。总之,对于“和平演变”战略,要使压力转变为动力,积极应对,使中国***治发展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3.处理好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治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治发展过程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治民主化的过程。但是,在国际***治领域中,针对中国***治发展的路线走向,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如何处理国际***治领域意识形态分歧和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是中国***治发展进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必须承认,只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历史经验来看,两种制度之间的冲突就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本质差别不会消失,双方的根本对立也将依然存在。但是,在互相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两种制度不同的国家会倾向于采取较为温和的解决彼此之间冲突的手段。荣盾(YongDong)和托马斯·摩尔(ThomasG.Moore)认为:“虽然全球化并没有使竞争完全消除,但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规则和制度缓和了竞争性的***治。”[13]在这种状态下,两种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对抗性就会减弱,而合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可以说,冲突与合作仍然是全球化时代两种制度之间关系的基本形式,全球化背景下两种制度之间冲突与合作的关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两种制度之间的冲突会不断发生,但两种制度之间冲突的形式与解决冲突的手段会发生变化,冲突的烈度可望得到一定的控制;两种制度由势不两立的对抗关系可能转变为更多的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出现加深的趋势;全球化背景下两种制度之间和平共处与互相借鉴有了更大可能。[14](pp143-150)也应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种制度国家之间关系可能由对抗为主转变为以合作为主,更多地寻求共识和同一,并且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会逐步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为中国***治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ElenaSafronova,“Globaliz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hePRCandDevelopingCountries”.FarEasternAffairs,2003,Vol.31Issue4.

[2]Jean-PierreLehmann,“Developingeconomiesandthedemographicanddemocraticimperativesof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Affairs,Jan2001,Vol.77.

[3]MikhailTitarenko,“ChinaandGlobalization”.FarEasternAffairs,2003,Vol.31Issue4.

[4][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熊光清.论21世纪中国***治发展的基本目标[J].社会科学研究,2006,(1).

[6][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比较***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L.Diamond,“Promotingdemocracy”,ForeignPolicy,Summer1992,Issue87.

[8][9]李景治.积极借鉴人类***治文明的有益成果[J].学术界,2003,(5).

[10]陈振明.***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LeonardBinder,“NationalIntegrationandPoliticalDevelopment”.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September1964,Vol.58,No.3.

[12]李景治等.当代中国***治发展与制度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道路发展论文第2篇

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因此水利行业现代化首先要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水利行业的现代化还表现为能清楚地认识水的基本规律,引导社会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和消费。

纵观人类社会对水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

(一)以防洪建设为主的阶段

人类社会要求发展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特别是人类开始在水域周边定居之后就必须进行防洪建设。一般是堤防、城墙、城区排水系统等,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防洪建设水平。

(二)以供水建设为主的阶段

人类社会防洪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之后,经济就会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水的供需矛盾就日益突出,这时各种引水、配水等供水系统的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经济越发展,要求供水能力和保障率越高。

(三)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的阶段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供水量越高,排污量增加,水域的污染将造成重大社会问题。因而水资源保护、改善水域水质等水环境建设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以景观建设为主的阶段

在水质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会对水域周边的景观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以水域空间管理,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娱乐空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将首先在城市周边地区得到发展。

(五)以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

随着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增强,人们重新审视自然水域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要求恢复水系自然生态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水域不仅要清洁、美观,而且要求水域生机盎然。即回归自然、修复水域的生态系统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水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利建设所表现的相应内容也有所不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洪、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在70年代重点进行水资源保护,80年代抓水系景观建设,90年代抓水系生态修复,水利发展的阶段性表现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前一时期由于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问题积累较多,在现阶段表现的发展阶段性不十分清楚。在防洪方面城市防洪标准较高,大江大河可防中、小洪水;在供水能力方面北方缺水严重,江河断流,但地下水开采能力较强,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水域污染已十分严重,流经城市的水系普遍呈严重污染,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在一些大城市水系已开始景观建设,但水质普遍较差;水系的生态修复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水利建设的要求应当是全方位的,可以预计在21世纪的前半段,人们将会要求恢复碧水蓝天、山川秀美,要求水系恢复良好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而我国水利现代化要求我们进行大水利建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水利五阶段的跨越。

二、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首先,中国水利现代化是为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利的需求。即在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和控制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其基本途径是通过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和强化流域管理,提高流域国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

其次,中国水利现代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包括:继承我国数千年水利建设的遗产,发扬真正适合我国江河自然特点的智慧和经验;引进国外的经验和技术要适合中国的自然条件及经济水平。总之,中国水利现代化是要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的需求,符合中国人的水文化和水意识。

同时,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观念现代化

对于当代社会与水有关的各种先进观念和科学结论应当充分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理论之中,在观念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最科学、最先进的智慧。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水和谐共处、湿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流域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

(二)技术现代化

首先应当掌握和了解国际水利建设领域内最新的水文、勘探、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进展,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财力,引进或吸收必要的技术。同时,能及时了解通讯、计算机、管理、监视、预报等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展,随时吸收高新科技成果,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水利技术。

(三)管理现代化

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法规的现代化。在管理技术方面应当充分吸收信息、通讯、预测、决策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使水利管理过程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同时建设完善的水利管理法规体系,通过宣传、教育和有力的***,使公民自觉遵守法规,依法治水。

实现上述三方面的现代化应当首先抓人才的教育和社会宣传。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观念及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广泛、不断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水观念和依法治水的意识。

水利现代化是一相对概念,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有新的变化。水利现代化是有起点的,即我国水利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之时,但它是没有终点的过程。

三、目前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差距

如果将我国水利事业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之中。

(一)观念上的差距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但是这一原则还没有能够反映到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理论中。

因此,目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已出现了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征兆,将对我国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隐患。如北方河流的断流、华北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大面积漏斗、湖泊干枯或萎缩、绿洲消失、植被减少、土壤沙化、草场退化、沙尘暴、虫害等起源于人类大量侵占生态用水所造成的生态退化。森林砍伐及坡地垦荒造成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围湖造田、开垦湿地等对生态系统有较大影响的人类活动,以及向水域大量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说明在观念上存在的差距。1998年发生长江及松花江、嫩江大洪水之后,中央提出“退耕还林(草)、”“退湖还田”、“建设秀美山川”等决策,代表国家领导层观念的重大转变。但要把可持续发展原则变成新的水利建设理论还需要一个过程,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如:

1.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流域内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

3.流域承载力的估算;

4.流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5.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6.流域内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价;

7.流域内代际公平原则的体现;

8.流域内地域公平原则的体现。

在我国传统的水利理论中,比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没有把人类作为流域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愿望,以至干扰甚至破坏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水系管理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人与水和谐共处”、“回归自然”、“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等目标,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较良好的状态,流域内的居民普遍有较主动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应当说在观念方面我国还处在转变的初期,与国际先进观念仍有较大差距。

(二)技术上的差距

在水利建设技术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并不存在整体上的差距。在大坝建设技术方面,小浪底、三峡等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在泥沙运动、高速水流、坝体抗震、坝体优化设计等理论方面也都处于国际领先之列。目前我们与国际水利技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即一方面在某些大工程上表现出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较陈旧的设备和施工技术。对一些技术先进但造价昂贵的设备和施工工艺还无法采用。如:

1.超级堤。堤宽约为堤高的30倍,堤顶可建设道路及住宅开发。由于堤身较宽,既使发生洪水漫溢也不致危及堤身安全。目前日本已在城市河段推广超级堤建设,代价较大。

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流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流域下垫面透水面积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产流系数加大,城市致灾因子增强。加之城市内地下设施及电、水、气、通讯、信息、交通等生命线网络系统的发育,洪涝灾害损失将成倍增加,城市相对于洪水脆弱化。

除需增加沟渠、泵站等排水设施外,还需要建设城市雨洪调蓄设施,如利用城市绿地、运动场、停车场等临时蓄水,或修建调节池、地下水库、地下河等大型蓄水设施拦蓄雨水。目前已有十几个国家在实施城市雨水调蓄计划,城市建设费用可能增加20%左右,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尚未实施这样的计划。

3.利用河道滩地净化水质。对于一些小型城镇和村落,难以对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排入河道后将使河道水质恶化。在河道两岸滩区埋设大型污水处理槽,内填卵石,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再排入河内,可明显地改善水质。目前在我国河道整治中尚未考虑这种增加河道自身净化能力的措施。

4.水利工程机械。目前我国堤基处理率较低,渗漏、管涌等隐患较多。我国虽然已研制成功锯槽机、旋喷灌浆等垂直防渗墙施工设备,但施工能力低,对埋有较大卵石的基础无能为力。国外已开发成功大功率的地下水泥土连续防渗墙的施工机械,可适用于卵石基础,最大深度可达50~70m.但每台价格在2000~3000万元左右,还难以引进。此外如大型隧洞掘进机、皮带传送机、疏泥船等水利工程中常用的设备,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5.水系生态修复技术。发达国家正努力弥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各种生态修复技术。如增设过鱼通道、采用可供鱼类产卵或休息的护岸形式、修复天然弯道、浅滩、恢复湖周草场、恢复水系周边湿地等。我国目前虽已有萌芽,但还缺少必要的研究和理论指导。

(三)管理上的差距

应该说我国对水资源、水利工程、流域的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人才的素质及选拔

基于水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在大多数国家水行***及流域管理人员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由于公务员首先要通过严格的选考,就连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只有1/10左右可以通过,因此其管理人员都属精英。进入水管理公务员队伍之后,首先进入基层工作,2~3年轮换一个岗位,有秩序地参与工程管理、水行***管理、科研等各领域进行全面训练。而且在轮岗过程中有才能者升,无业绩者转入地方,能走上领导岗位者皆有真才实学。高水平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才有高水平的管理。

在一些国家,还有一条非常好的人事制度,即一般公务员每3年轮换一个岗位,处级公务员2年轮换一个岗位,局级公务员一年轮换一个岗位,这种非同步轮换制度可以防止宗派主义发生。一个局长调到新单位工作不可能带走一帮人,在一个单位任期短不可能形成亲疏远近,只能按制度办事。各个岗位上领导轮换频繁,也容易产生比较,便于把每一届领导的长处保留下来。

2.管理制度化

有些国家管理制度之完善另人吃惊。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雷打不动的制度,包括什么事由谁办,每月第几周的星期几要开什么会、办什么事、提交什么报告等都是年年不变的。无需发会议通知,到时候开会、办事就成了。所以在管理人员中每一个人该办什么事、什么时候办是谁都清楚的,无需谁告诉你,但到时候会有人来检查你的工作。

有时候连行文格式都一成不变,只要填上新情况、新数字就可以了。这避免了许多推委和扯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注重管理工作的总结

针对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策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因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管理能力的标志。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与日本举办了15届中日河工坝工会议,日本每年提出的6篇论文基本都是建设省河川局官员对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很有新意,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比如在1999年他们提出的6篇论文题目是:《水灾害·土砂灾害的风险管理》、《试行水库的弹性管理》、《水土流失区域泥沙管理中的淤积监控》、《1998年洪水灾害对应及平成大改修》、《摺上川大坝成本压缩对策》、《火山活动的风险管理》。这些论文涉及到水利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都有很高的理论性和***策性。据说河川局管理人员每年所写的类似论文还有很多,随时需要可以随时拿出。但是我们有关司局的管理人员大多忙于日常工作,按经验进行管理,很少能写出高水平的纵览全局的文章,每年约稿都很困难。

4.管理思路

目前我们的管理思路还比较狭隘,各流域机构的管理大多还仅限于对水系的管理。除水土保持外,对流域内的各种人类活动缺少管理能力。而对水资源的管理也仅限于对水资源量的管理,而不能对水质进行管理。即比较注重对水的资源功能进行管理,对水的环境功能及生态功能的管理不力。水管理的先进经验是强调对流域的管理,在防洪管理方面从工程风险管理转向全流域的洪水风险管理;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从单纯水资源量的分配管理转变到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供水管理,即从单纯追求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转变到引导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和控制社会对水资源的不合理需求。基于这种管理思路,流域管理部门对流域内不利于水系发挥正常功能的人类不良活动有较大的干预和制止的权利。因此,比较重视全流域的综合整治,最终目标是追求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5.流域管理技术

流域管理技术可分为流域信息管理技术与决策技术。在流域信息管理技术中,我国流域的信息采集技术明显落后。首先是我国雨情、水情监测点密度不足,而且其中自动监测、遥测站点不足。目前我国降雨站总数约2万多个,国土平均21个/万k㎡,若满足洪水预报精度要求还需增加4倍。即使考虑到降雨站在国土内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无需安置降雨设备,对布站较多的流域来说降雨观测站仍显不足,仍需增加一倍。国外有关降雨和洪水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及商业终端向社会公开。为了实现对工程、洪水、重点防护地区实施监测,几乎动用卫星、遥感、雷达、摄像等各种手段,实行远程传送和控制。开发了轻型背包式摄像及远程传送设备,光缆堤防渗漏及变形监测系统等,对流域内各种动态可实现实时监视。

除信息采集技术以外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会商系统等计算机管理技术,以及与此相相关的RS、GIS、GPS技术在我国都在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与国外相比并不落后。

6.水管理的法制建设

近年,我国有关水管理的法制建设明显加强,相继建立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蓄滞洪区补偿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或条例。

但是相对来说还极不完善,在具体条文中还不够详尽或有遗漏。对于工程投资分担、水毁工程修复、流域管理、水系开发、防洪保险等都还缺少明确法规,与日本《河川六法》相比,我国水利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仍需时日。

综上所述,我国在水利现代化方面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观念陈旧,受传统水利影响较深;受国力限制,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管理上明显落后。

四、我国水利现代化趋势

从水利五阶段来看,目前许多国家已进入第五阶段,但我国从总体来看应当是处于第二~第三阶段之间,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任务是很艰巨的。根据我国的特点,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将有以下特点:

(一)长期性。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的落后状态是由于国家长期对水利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极大的投入。下面用目前物价水平,对各项投入粗略作一估算。

1.防洪投入。如按目前发达国家的一般标准,即城市防百年一遇洪水,农村防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经各流域机构粗估完全达到这一标准需5000亿~10000亿元。

2.城市雨洪调蓄设施投入。如按日本建设省规定,每公顷开发面积建设500m3蓄水池粗估为10000亿元。

3.满足社会供水需求投入。目前北方地区缺水严重,1997年全国城市日缺水量约1600万m3,如果实施计议中的各项调水工程及供水配套工程,粗估需3000亿元。

4.污水处理投入。各城市建立污水处理厂,按1997年污水排放总量416亿吨计算,粗估需建设费2000亿元,运行费100亿元/年。

5.城市河湖整治。仅北京市城市河湖的初步整治,历年累计近百亿元。粗估全国需5000亿~10000亿元。

仅以上几项,粗估需25000亿~35000亿元。如果按每年投入500亿元计算,大约需50~70年时间,加上各种运行和维护费用,还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当然以上各项费用的估算是极粗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考虑到各种水生态修复所需的费用。尽管如此,我们已可以估计到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过程是需要贯穿整个21世纪的。如果我们作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用20年左右时间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全国可用40~50年左右时间在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域空间景观建设等方面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然后再用几十年时间在21世纪末使全国的水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

(二)差异性。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水文条件差异极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极其不同,所面临的水问题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差异悬殊。因此各地方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也必然是极不相同的,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认真分析本地区条件,确定当前及长远任务。如有些城市尚未设防或防洪标准很低,应当首先抓紧防洪排涝建设。有些地方长期缺水干旱,大量开采地下水应首先解决节水和开辟新水源。对于水域污染十分严重的地区,如上海市提出“环境水利”的目标,重点解决排污处理和水资源保护。

北京市则提出“碧水蓝天、市内通航”的目标,开展以城市河湖空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应当说,全国各地目前所面临的水利建设任务还不能用“防洪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生态水利”之中的任何一种加以概括。它们分别代表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水利建设的主要特征,它们与“工程水利”也是不矛盾的,因为实现任何一项目标都需要有与其相应的水利工程建设内容。

(三)阶段性。

上述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等水利发展的五阶段是对世界各国水利发展过程的正确总结,也是水利为满足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要求的必经之路。因此,其过程是不能随意倒置的,水利发展具有极其明确的阶段性,每一阶段要完成一项主要内容,不可能设想一个地区在防洪或供水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去花大力气搞景观或生态建设。我国有些城市不下决心去搞水资源保护,就大搞水边景观建设。结果河边有了林带、绿地、楼台亭榭,但河里却是一潭死水、臭水,不要说在水中嬉戏,人们多一分钟都不愿在这样的水边停留。

就全国的水利建设来说,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如防洪标准低、供水紧张、污染严重、生态恶化,但对具体某一水域来说,它所面临的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内容。在上述五个阶段中,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等三项内容是属于基础建设,只有这三项任务完成了,才谈得上景观和生态建设,但也不能说后两者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它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对我国多数水域而言,虽然在过去的水利建设中,由于投入不足,每项基础建设都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我国50年来水利建设的最大成就也表现在通过大江大河的防洪、供水工程建设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问题也是因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水域的普遍污染。所以就全国而言,当前应当在继续抓紧解决大江大河防洪、供水问题的同时,下大决心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解决江河污染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景观、生态建设无从谈起,水利现代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实现。江河污染问题解决后,可利用水资源增加,水资源紧张局面也会缓解。

(四)社会性。

水利建设是为社会服务,保障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为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实力所支配,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性。所以水利建设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的行为和趋势,加以引导和控制。例如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内的盲目投资和建设,在缺水地区建设高耗水和污染严重的项目,盲目的开荒及湖泊湿地围垦等。过去我们只强调了水利发展要满足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社会用水需求的限制和管理。所以水利行业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只注重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忽略了对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因为水利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水利行业应当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好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比如,为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既要建设防洪工程确保防洪安全,同时又要对广大危险区域进行洪水风险管理。包括让广大居民明了所在区域的洪水危险性,自我保护的对策,在防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在洪水季节让他们及时得到有关洪水的各种信息及正确的指导。此外,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相应的***策法规,引导人口和资产由高风险区域向低风险区域转移。对供水建设也是如此,既要加强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也要对社会的用水行为和意识进行管理。

如根据供水可能实施合理配置,实施定量供水,制定相应的***策法规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对水资源紧缺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关闭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等。因此,在水利现代化过程中,我们的管理要由单纯的水系和水利工程管理扩展到对流域内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

在今后谈及水利的社会性时,应是广义的社会性,即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社会性。我们的水利建设不仅仅只满足人类需求,还要满足其它生物对水的需求,因为良好的生态系统也是保证人类正常进化所必需的。

道路发展论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平崛起大国关系

依据国际***治学现实主义理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就意味着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必然导致国际体系的剧烈变革,战争则一直是其变革的主要机制。[1]所以,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过快总会引起世界的疑虑与不安。虽然中国近十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她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根本区别是中国走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本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和平崛起道路。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平崛起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崛起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而和平崛起道路则是中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和平崛起提供精神保证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种正确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对内要保证发展的方向性,对外要保证发展手段选择的正确性。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在考察战前日本国家发展时指出,***国主义把日本变得强大的时候,也把它引向了失败,进而总结出:一个宏大目标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和合理的价值,那么这个目标带来的不一定是希望和憧憬,也不一定是光明和幸福。[2]西方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形形的侵略理论,如“陆权论”、“海权论”、“地缘***治学”,这些理论都为其侵略行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平崛起战略正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念基础之上,是其在对外***策上的延伸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以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最高理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3]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对内实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对外追求“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这在外交思想上则表现为追求公正、正义、和睦相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特征和我们***的***治本色。外交是内***的延伸,和平崛起正是构筑在国内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没有国内的科学发展理论为指导,就不会有对外的和平崛起。回顾德国、日本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德国以“复仇”情绪作为国家崛起的精神动力,而日本则以“布国威于四方”作为崛起理念,最终导致战争和自己的失败。与之相比较,其区别在于德日缺乏正确的发展理论,而我们则重视构建一个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和平崛起提供物质保证

大国的崛起必须有充裕的物质保证,所以它应首先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经济的发展方能为其提供充裕的物质保证。上海社会科学院黄仁伟研究员认为,大国的崛起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的和平崛起首先要全面提升综合国力。[4]因此,和平崛起首先要求的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解决经济增长、市场扩展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只能依靠科学的发展方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德、日***以战争为手段掠夺资源,扩展市场导致了崛起过程的中断,苏联由于发展缓慢而在崛起中失败,这些都是源于非科学的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必须借鉴的历史教训。

科学发展观主张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改变近代以来实现国家崛起的传统方式和手段。针对目前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匮乏问题,中国坚持以科技进步而非“战争扩张”的方式作为解决手段,正确处理各种国内、国际矛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现实性与长远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勇敢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充分把自己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生产等和平方式从国际市场引进资源、能源,以科学的理念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全球资源流动加快,促进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走向市场化、开放化,从根本上避免历史上以战争为手段解决上述问题的现象。

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为和平崛起提供全方位保证

大国崛起不仅是***治、***事的崛起,也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全方面发展。任何一种不均衡的社会发展都将制约该国的崛起进程,甚至导致其中断。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不能只重视硬实力的增长而忽视软实力的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

国内制度弊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和平崛起必须是全面、协调发展,这既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也需要国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和平崛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的原则,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三个文明建设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全面推进。[5]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改革,推进经济市场化和***治民主化;同时,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沛研究员认为:“***的、繁荣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同物质力量一样,也是民族国家崛起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之一,而且在特定的、具体的大国崛起必须有文化上的保证”,[6]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如果不加强民族的文化建设、如果不相应地提高全民族素质,容易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每当遇到重大挫折时,极易把国家导向战争轨道,历史上,德日都是因为本国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而使民主***治体制建设中断,走向***。这种制度上的不足在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下,国家把战争作为实现国家崛起的唯一手段,进而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因此,必须注重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全面发展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包括经济、***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指导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国家软实力建设。软实力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治体制的完善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以科技为手段,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眼光立足发展,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民众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促进***治制度民主化建设,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形成良好舆论环境,建立有效的国内危机处理机制和舆论导向机制,从而避免极端民族思潮的泛滥引起的国家战略畸形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强调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既为和平崛起指明的方向,也为和平崛起提供软实力上的保证。

四、和平崛起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然选择,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大国负责任的表现

“大国”不仅意味着能力,也意味着责任。因为任何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必然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这就要求崛起中的大国不仅要妥善处理国内发展问题,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对外***治、经济关系。德国、日本、苏联都以挑战霸权的方式崛起,结果引发了一战、二战和冷战,使自己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中,导致了自身崛起进程的中断,其影响扩及全球,贯穿百年。中国已经及时地发现了自身庞大的经济规模及高速增长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自身经济增长方式与世界资源和能源需求压力的密切关系,因此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负责是“和平崛起”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而中国的发展也必将深刻影响世界,针对近年盛行的“中国”,中国***府多次声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地发展”而非战争地崛起;中国***府在加入WTO时也庄严地承诺遵守国际规则;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这充分证明发展的中国也是负责的大国。因此,我国把和平崛起既作为发展目标,也作为发展方式,为此把科学发展观提到战略高度,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不以扩张作为发展的手段,不以他国的牺牲作为发展的基础,并以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崛起的全面保证。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和平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大国负责任的表现。

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国家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自身发展模式的主观选择。我国的和平崛起首先充分利用了全球化这一良好的外部环,在自身发展模式上,我国摈弃了以往的战争崛起之路,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探索新型的和平发展之路。和平崛起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科学发展观以其科学的理论、深刻的内涵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其次,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和谐发展”的核心目标,中国的发展将促进国内稳定,利于世界和平。第三,中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可持续性”的特征,中国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基于自身内敛式发展和与世界的同步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既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也为和平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1][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武***译:《世界***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3页

[2]林尚立:《*********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45页。

[3]冷溶:《科学发展观的***治意义》,《***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世界史》(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11期。

道路发展论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治发展/***治文明/法治国家

***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1]。促进***治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治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治环境的差异,世界各国人民总是力***把人类***治文明的共性与本国的民族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择自己的***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勇于探索,历尽艰险,初步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发展道路。

一、创建“***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治文明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治文明也是如此。西方***治文明以“三权分立”的制度模式而著称于世。中国社会主义***治文明没有照搬西方的制度模式,而是在借鉴西方***治文明有益因素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构建起“***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治文明制度模式。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治,建设社会主义***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这表明,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文明的制度模式。这就是“***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治文明,必须坚持***的领导,必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实行依法治国。***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1.从***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来看,人民当家作主是***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而***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执***从根本上说就是支持、组织和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领导人民艰苦奋斗所追求的伟大理想和目标。正因为如此,***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可以达到辩证统一的。

2.从***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来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之“法”,本身就是***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产物。中国***通过人民群众***治参与的各种渠道,了解并代表人民的利益诉求,进而将其整合为***的主张和***策,再通过合法的程序把***的主张和***策转化为国家法律,进而严格依法执***,***的各级组织和个人以及国家公共权力机构的各个机构和个人都严格依法办事。因此,***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可以达到辩证统一的。

3.从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来看,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对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促进作用,反过来,社会主义法治对社会主义民主也具有积极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任何一方脱离了另一方都不可能是完善的,任何一方的进步都必须借助于另一方的发展。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辩证关系在***治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假如对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当,做到坚持***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中国***治文明建设就将顺利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假如处理不当,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甚至忽视另两方面,那21世纪的中国就有可能走上和20世纪前半期一样***治动荡的道路,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二、建设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制度核心的民主国家

建设民主国家是现代国家***治发展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但每个国家实行的民主制度却有所不同。中国实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制度核心的民主***治,“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3]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设民主国家,首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当代西方国家民主制度运行的成熟经验,采取切实措施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改革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民主选举制度,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性工作。衡量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就是民意代表的选举体现的民主程度如何。如果民意代表的选举仅仅是为了实现上级的意***,按有关部门圈定的人头来选,不让选举人更多地了解被选举者,不逐步扩大选举的差额比例,就很难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要增加预选、代表候选人要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问题等。一句话,人大代表选举要增强竞争性。在各级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过程中使人民群众得到民主***治生活的锻炼,同时也使各级***组织得到民主***治生活的锻炼,在民主***治生活的锻炼中不断提高在代议制民主***治体制下的执***能力。

(2)更好地落实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的各项职权,保证其依法履行职能。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级***组织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大及其***会的地位;各级人民***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要自觉执行人大及其***会制定的法律、地方性法规和做出的决定,自觉接受其监督。其中突出要落实各级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重大事项由人大或其***会通过并做出相应的决定,一方面是***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的主张变成人民易于接受和执行的国家意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这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更加完善,以避免类似于过去的一些重大决策失误。

(3)强化预算审批制度。审批国家预算是各国议会的一项传统的基本职能,我们应借鉴外国国会履行审批国家预算职能的有益经验,强化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批职能,防止***府滥用权力乱花钱,以有限的财力为国家、为人民办更多更好的实事[4]。

(4)完善和落实质询制度。质询是各国议会对***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问和要求答复的一种行为和活动。按照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若发现国家各***治权力机关有法不依、***不严或失职渎职等行为,可质询其领导人,并将有关情况公之于众,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这些机关纠正其行为。近几年在地方屡次出现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质询有关***府领导人的事,效果很好。所以,我们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完善并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对国家各***治权力机关领导人的质询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治制度,是对世界多样性***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一定能够更充分地显示出我国***治体制的比较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发展***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

建设民主国家,必须发展***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

(1)支持各派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支持派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治责任。要积极支持派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完善中国***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完善***治协商的具体制度。首先是要把***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与各派进行协商。要进一步完善***治协商的方式,既要完善***同各派的***治协商,也要完善***在人民***协内同各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要规范***同各派协商的内容和程序,使***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在制度上确定各派在各国家机关中的比例

要在制度上保证派成员和无***派人士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会委员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占有适当比例,在各级人大领导班子成员中有适当数量。要加大***府职能部门***外人士的选配力度,重点在涉及行******监督、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知识分子、专业技术性强的***府部门领导班子中选配派成员、无***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

3.扩大基层民主

建设民主国家,还必须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治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国,基层民主主要包括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和城市基层群众自治两大方面。

(1)在农村,要认真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形成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一要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二要完善村民选举程序,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选举制度。三要完善民主议事程序,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制度。凡涉及农村经济、***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四要完善村民自治章程,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五要完善公开办事程序,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监督制度。

(2)在城市,要认真贯彻执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发展社区民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一要强化社区基层***组织的建设。***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是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治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基层组织建设不仅体现为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强化***对基层社会的领导,还要体现为***如何成为基层群众自治的主导力量,从而使***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同时,在基层社会确立起自己牢固而广泛的社会基础。二要保证社区自治组织在城市社区中的主导地位,处理好自治组织与其他群众组织、利益组织的关系。

4.扩大公民有序的***治参与

建设民主国家,还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公民***治参与程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治发展与***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针对我国***治参与的状况,要不断加强公民***治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一要不断完善***治参与机制,加强***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从制度上保障我国的***治参与朝自主型、理性化、制度化的方向良性发展。二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治教育,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监督意识,充分调动公民的***治积极性。三要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公民***治参与的***治文化。四要加强***对公民***治参与的正确引导。既要加强对公民认识自己的***治权利和自由的引导,也要加强对其认识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的引导;既要加强对公民了解民主***治发展规律的引导,也要加强对其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和民主***治目标的正确引导[5]。

三、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追求的又一重要目标。中国作为一个有着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更是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法治国家。

1.加强立法工作。建设法治国家,首先必须加强立法工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确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规范***府的***活动。建设法治国家,必须规范***府的***活动。为此,必须继续深化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管理体制;实行行******责任制,坚决克服多头***、***不公的现象;强化行***问责制,对行***过错要依法追究;要加强对***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提高***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要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3.落实司法***。建设法治国家,必须落实司法***,消除司法腐败。为了有效落实司法***,必须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要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要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事务相分离。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法治国家,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总结。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6]。

四、“自下而上”与“由内而外”并举的***治发展路径选择

一个国家***治发展的目标确定之后,发展路径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中国特色***治发展应该寻求一条“自下而上”与“由内而外”并举的道路。

1.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是指我国民主***治的发展过程从基层开始,使人民群众得到民主***治生活实践的锻炼,在条件成熟时不断提升民主的实现程度。

在基层民主***治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要积极将民主***治建设从村、乡镇、县逐级向上推进。从村民自治发展到乡镇民主***治建设,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趋势。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从村民自治发展到乡镇民主***治建设的时机正逐渐成熟。同样,这种发展也应该走渐进式的道路,其近期目标是在改善***对乡镇领导方式的基础上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中远期目标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府组成人员的双重直接选举[7]。

2.由内而外

“由内而外”是指我国民主***治的发展过程由***内民主逐渐向整个社会民主的发展。

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充分的***内民主对社会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员特别是***的干部,在***内民主生活中树立了民主观念,养成了民主习惯,培养了民主作风,形成了民主传统,就会把***内民主的经验、作风和传统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带动自己工作领域的民主风气。所以说,发展***内民主是发展社会民主的关键,只有积极发展***内民主,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

在***内民主不断发展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整个社会民主***治生活的进程。在民主***治建设的进程中,鲁莽冒进和畏首畏尾都是同样有害的。

只要我们循着“自下而上”与“由内而外”并举的***治发展路径,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治建设,中国的民主***治必将拥有灿烂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国土资料通讯,2004年第5期.2004—03—10.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第16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4—09—1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4年第2期.

[4]田穗生,等.中外代议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22.

[5]聂爱云.坚持和扩大公民有序的***治参与[J].求实,2003,(3).

道路发展论文第5篇

【英文摘要】TheglobalismandorientalsocialdevelopmenttheoryinMarx’slateyearscanbefurtherprobed.Thefactthatthebackwardcountriestooktheleadinenteringsocialismprovedagainthegenerallawofsocialrevolution,henceinevitable.ThebackwardCountries’takingtheleadinenteringsocialismitselfdeniestheworldcapitalistsystem.Undercertainhistoricconditions,thebackwardcountriescanstrideacrossnotonlythecapitalistproductionrelationshipbutalsoitsproductiveforces.

【关键词】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跨越/资本主义体系/生产力developmentalapproachoforientalsociety/strideacross/worldcapitalistsystem/productiveforces

关于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论(即东方社会理论),理论界、学术界有过不少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及其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入深入分析,以期给世纪之交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新的方***。

一、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及其东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规律:社会***总是首先发生在落后地区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认为: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由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享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界在阐析这一理论时,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普遍性与不排除个别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发生社会***,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作为立论依据。这虽然是有道理的,但还不能从根本上令人信服。其实,要说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只要我们把目光转向更加久远的人类历史长河,便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社会形态的变革总是首先发生在落后的国家。

人类最早的社会制度是原始共产主义。在这一社会阶段,发达的地区是中国。散布中国各地的古文化遗址都是明证。以沈阳新乐文化为例,可窥见中国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达状况。这是有距今7000年和5000年的两层遗址,在这块高地上,当年竟居住了12万人之众。他们有供上百人用餐的巨大陶鼎。这里还有7000年前使用煤炭为燃料的余渣,把人类使用煤炭的历史提前到距今7000多年。这里还有大量精致的印纹陶器,还有新乐人的***腾标志——木刻大鹏鸟的完整遗物。这一切说明,当时中国原始共产主义的管理机制较完善,社会交往已有可观的规模,社会运转稳定有序。其他各遗址,也揭示了当时中国原始社会相对发达的事实。在世界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如此繁荣完善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证据。这说明,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中国是较发达的地区,其他各地区则是相对落后的地区。

在进入奴隶制的社会变革中,到底是原始共产主义发达的地区还是落后的地区最先进入新的社会阶段呢?历史选择了后者。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较为落后的地区如埃及、两河流域、印度首先发生变革,进入奴隶制社会阶段,而原始共产主义较发达的中国则较迟。

在奴隶制阶段,先后发展起来的地区和国家是埃及、巴比伦王国、印度以及后来的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共和国的奴隶制度。中国奴隶制度则相对落后。这不仅由于它地域狭小,延续时间短,严格地讲只有一千年的时间,同时也没有形成***的影响强大的意识形态,连中央都城都是不断迁徙的。

然而,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变革中,正是奴隶制较落后的中国最早发生了成功的封建主义***,把世界其他地区远远甩在了后面。这是又一次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发生***的史实。

在封建主义社会,遥遥领先,十分发达。自秦朝开始便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的,设立郡县制的发达局面。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令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相形见绌。

但是,当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时,先进和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步履艰难,而封建制一直落后的欧洲却首先发生了资产阶级***并获得成功。英法诸国封建社会成熟较迟,又不典型,时间也短,相比之下谈不上发达,但***却恰恰又一次发生在这种落后地区。

在资本主义阶段,西欧、北美是发达地区,并且由于资本主义把世界联为一个紧密的整体,所以一切民族都很难改变列强的布局,除非打一次世界大战。相比之下,俄国、中国等国家,则是资本主义发展较迟且不充分的落后国家。

在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社会大变革中,再一次出现了落后国家首先发生***并获得成功的事实。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很难首先发生社会主义***。

纵观历史,没有一次以一种社会代替另一种社会的***发生在其原来发达的地方。相反,这种***总是首先在原来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因而这可视为一条规律。

二、“跨越”并非是指取消资本主义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

首先,马克思在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个理论命题时,是把它与外部世界,尤其是把落后的俄国与西欧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指出,俄国要想“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1]俄国的农村公社“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

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就。”[2]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只有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交往中才能实现。

如果说跨越论在某种程度上修正或补充了同时发生论、首先发生论,那么跨越论与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只有把向社会主义过渡看成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历史过程才是可能的。它始终强调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自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来,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跨越论也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把俄国村社问题放进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西欧先进资本主义的联系中形成的。跨越论的这一理论命题的前提条件,是进行跨越的国家所处的历史环境必须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或者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3],这就为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来改造跨越前的前资本主义的落后状态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可见,跨越“卡夫丁峡谷”离不开与外部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

其次,这种“跨越”本质上仍然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开创了世界历史,使整个世界在经济、***治、思想文化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超出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界限,以世界的规模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资本主义运动和作为其否定物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不能不具有世界的历史性。东方社会落后的国家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超越,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斗争的结果。理解这个问题的历史观深层基础是马克思在《〈***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历史发展“普照的光”的思想。他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他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4]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卷入了文明之中。从这个视角看,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普照的光”的照耀下,东方落后国家的前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能不带上资本主义的性质并由之决定。所以,虽然一切社会主义***根源于社会化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但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因而,“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些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产生类似的矛盾”[5]。由上可见对“超越”应当作辩证的分析,不可作僵死的理解,绝对的、纯粹的超越是不可能的,东方落后国家恰恰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已进入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并在与资本主义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否定。

三、“跨越”虽然绕过了资本主义,但并非是指直接进入到马克思所称的社会主义,这其中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马克思主义鉴别社会形成及其历史分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社会技术尺度为核心的“三分法”,它涉及到彼此相关、相互对应的一组情况,即以劳动与生产工具的结合类型为尺度,把人类社会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全面自动化社会(社会技术形态);以劳动与劳动的交换方式为尺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社会社会化的产品经济社会(社会交换形式);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尺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社会主体形态)。另一种是以社会经济尺度为核心的“五分法”,即以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关系)为尺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第一阶段)等前后相继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中有其相对应的***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由“三分法”体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不可超越的;但对特定的国家来说,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下,由“五分法”体现的历史发展阶段却是可以超越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上述思想,可以看到经济落后的国家跨越到社会主义,虽然在经济形态上接近于(仅仅是接近)由后资本主义转变过来的社会主义,它们都处在历史发展的同一序列——社会主义,但在反映生产力发展的三个社会基本要素方面却有很大不同。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在社会技术形态上属于全面自动化社会,在社会交换形式上属于社会化的产品经济社会,在社会交换形态上属于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全面发展)。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在社会技术形态上则属于工业社会,在社会交换形态上属于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体形态属于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的片面发展)。这就

是说,跨越后落后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在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历史链条中还有整整一个阶段的差距。正是社会基本要素的这些差距决定了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等方面不能采取纯粹的社会主义形式,而是采取现在这种非纯粹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在社会根本制度上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有着质的区别,但从社会技术形态、社会交换形态和社会主体形态方面看,却与资本主义近乎同一形态,处在历史发展的共同进程中,执行着同样的历史转化任务,即实现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以及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向现代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化。由于我国现代化发展较晚,无论是在社会技术形态、社会交换形态上,或是在社会主体形态上,其起点都比资本主义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社会基本要素上赶上,更不用说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时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根据。

上述定位明确告诉我们: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并没有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阶段,究其实质还只是处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阶段,由“不够格”到“够格”的社会主义,其间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还要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其竞争对手则是资本主义,发展前景才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认识到这三个历史系数,就能看到以往笼罩在人们思想上的迷雾,即只看到现实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上的差异性,而忽视二者在社会基本要素上的相通之处。这是一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发生“左”的错误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上的原因。

四、“跨越”不仅是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超越,本意中也包含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超越

在我国理论界对东方社会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解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超越,但资本主义生产力不能超越。就一般而言,生产力的发展确实具有不可逾越性。然而,在资本主义降临人世之后,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之后,生产力发展的国际化,使“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6]这种国际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世界生产力的总体联系,使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一,打破了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重复性。马克思说:“某一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7]第二,打破了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单线性。在前资本主义形态落后的生产力和分工的基础上,不可能形成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普遍交往的格局,历史只能被分割在狭隘的民族地域中发展,因而在这种封闭状态下,其生产力的发展只能是一步一步地单线递进;而当世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时,这种单线递进必然受到世界整体生产力发展的规定和制约,它的最终结果必然表现为“合力”的结果,从而打破其生产力发展的单线性。所以,世界历史的形成虽然无法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循序渐进性,却使某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有可能借助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绕过一切从头开始来实现生产力发展个别阶段上的超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在提出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时,曾针对俄国资本主义制度崇拜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俄国为了获得机器、轮船、铁路等等,是不是一定要象西方那样先经过一般很长的机器生产发育的孕育期呢?”[8]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对生产力不能超越的理解不能绝对化,否则,在理论上必然把它教条化;在实践上必然导致执行传统发展战略或爬行战略,使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永远只能等距离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永远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当然,这种超越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对其作出科学的分析。既不能随心所欲地跨越历史必由之路,又不能完全重复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必须结合具体国情,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否则,在理论上必然离开唯物史观,陷入“空想论”,在实践上必然导致不切实际的瞎闯蛮干。[收稿日期]1999-11-12

【参考文献】

[1][2][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1;431;431-432;43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5.

道路发展论文第6篇

“中国崛起”已成为国际社会不争的事实,关于中国崛起的发展道路问题,我国领导人曾多次指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和平崛起。2003年12月10日,***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在这次演讲中,***首次以***的身份提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同年12月26日,***在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2004年3月,在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具体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2005年4月6日,***出席了亚洲合作对话第四次外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做亚洲人民可信可靠的合作伙伴”的主旨讲话,再次强调“中国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平崛起,作为我国的国家发展道路提出后不断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人对时代优势的宏观驾驭,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和现实的准确把握,在我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有着深刻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一)历史依据

从历史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民历来酷爱和平、重视文化。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在我国根深蒂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和”文化的传统,有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宽襟。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就是深深根植于“和”文化的底蕴之中,正如***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所阐释的:“中国的和平崛起道路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和为贵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从历史实践的方面来看,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战乱之苦,深知和平的可贵。中国人民从苦难经历中养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取向,铸就了酷爱和平的民族性格。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首先用做战争工具。“自古知兵非好战”,成为历代***事家的格言。我国今天奉行的***自主的和平外交***策正是这一民族品格的承继和光大。在这一外交***策的指引下,我们跟众多国家建立了伙伴或合作关系。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妥善解决同周边邻国的边界领土争端。同世界各国携手反对恐怖主义,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在朝鲜半岛无核化和伊朗核问题上坚持促谈促和。凡此种种,反映了中国对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高度负责感。

(二)现实依据

从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我国***府提出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也是基于对现时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确把握。人类历史证明,任何民族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都必须以抓住机遇为前提。谁抓住机遇,谁就能争取主动,赢得发展;反之,就会丧失机遇,陷入被动和落后。19世纪下半叶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和相同的历史背景下,日本抓住了机遇进行明治维新,一跃成为帝国主义强国。而腐朽没落的清***府没有抓住机遇,使中国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目前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阶段。环顾全球,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顺应时代的战略选择。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正如***在2004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所强调的,“能否顺应时代潮流,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加快发展的关键。”

放眼国内,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来的积极探索,我们成功的开辟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当代的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一个全面竞争的世界,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21世纪头一二十年,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历史时期,也将是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难得,能否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加快实现现代化建设、实现和平崛起的根本性战略问题。

二、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涵义

中国的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具体来讲,它特指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20世纪中叶,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依靠对外扩张和***事对抗,而是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自主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来维护世界和平。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涵义,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一)和平崛起的动力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以自我发展为主导

正如2003年12月10日***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所指出的,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

(二)从崛起的方式上看,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崛起

中国崛起的方式,必然是和平的。从国内的角度来看,我们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平、民主、文明的中国为发展目标;对外以合法的方式获取资源和发展动力,建设性的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策,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经济新秩序为共同使命,增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三)就崛起的影响来讲,是为和平而崛起

即中国将以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安全与发展,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的发展给邻国给全世界带来的不是障碍,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三、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

(一)和平崛起是对***同志“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在这风云变幻的重要历史关头,***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所谓韬光养晦就是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善于藏拙,在国际舞台上不要锋芒毕露,不扛旗,不当头,不张扬,少说多干,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头的事,埋头发展自己,而且越发展越要谦虚。这一战略,带来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当然,“韬光养晦”绝不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作为。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更好地发展自己,要积极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在国际事务当中承担义务、尽国际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错综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我国***府适时的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旨在韬光养晦发展自己的同时更加侧重于有所作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与全世界人民共同承担起建设、保护地球村的任务。外国学者也已注意到了中国外交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体现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西方学者梅代罗斯曾经指出,“在核心国家利益方面,中国会竭尽全力有所作为,并最终施加极大的影响力。在对中国国家利益并非至关重要的边缘问题上,中国会不当头和韬光养晦。”

(二)和平崛起是我国***府治国理***的理念,是对我国发展形象的科学定位,也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中国的崛起已是国际社会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超过8%。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到2003年,GDP达1.4万亿美元,已超过法国上升为世界第5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国际权威机构认为,尽管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不大,仅有4%多一点,但在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中,有17.5%来自中国的贡献。2004年,美国在全球新增GDP中的比重为18.6%,而中国为19.3%。国外有论者甚至认为,中国目前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就象英国的工业***,是人类历史上百年难得一遇的。

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一些对中国抱有成见、别有用心的人炮制出了“中国”、“中国崩溃论”等论调。这些***论调不仅歪曲着事实,更为重要的是会造成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影响,会误导其他国家产生不利于中国的所谓民意和情绪,而且还可能影响其他国家的对华***策,不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正常发展。所谓“如果你不能表达自己,就必然被别人所表达”。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对“中国”和“中国崩溃论”等论调的明确回应,更重要的是向世界昭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的理念,是对发展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科学定位。同时,也显示出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更为强调国际***治视野和国家兴衰的历史视野。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刊文指出:“和平崛起理论的指出,也是为了消除“中国”的影响,“和平崛起”理论的出现,使“中国”顿然疲软无力。它反映了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战略思维,并将规范着***治、外交乃至***事战略。”

(三)和平崛起是对传统大国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突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从历史上看,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化,甚至引发大战。这是因为后来兴起的大国经常选择通过战争来打破原有的国际体系。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大国的兴起都与扩张有关。二战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崛起不一定要搞扩张。中国现在选择的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中国没有通过***事扩张挑战现有国际体系的企***,也没有在已有的国际体系之外,另造一个体系搞对抗或冷战的想法。这就超越了历史上其他大国崛起的模式——***事力量膨胀超越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势力范围和***事轴心的方式挑战霸权和现有国际秩序。英国学者布赞曾经指出,“和平崛起”是信条,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也是现实,从许多方面讲,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及***策界所流行的“和平崛起”的理论是一个颇受欢迎的理论。它表明,在向占主导的西方地位发动激烈的修正主义挑战所付出的代价方面,中国从德国、日本和俄罗斯那里吸取了历史“教训”。中国已经在追求“和平崛起”,这是“正确的战略”。

需要指出的是,和平崛起不意味着放弃国防、不意味着放弃使用武力来维护或创造和平。俗话说“国之无防,国将不国”,没有***事实力作后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没有和平,国家就不可能崛起,即使崛起了也会衰败。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有国无防的历史,在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清***府。所以,我们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必须也要加强国防和***队建设,依托***事实力为和平崛起保驾护航,为和平崛起创造牢固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傅立群.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文化因素.南方网2006-08-10.

[2]“和平崛起”适逢历史机遇[N].国际先驱导报,2004-04-

15.

[3]王义桅.和平崛起的三重内涵[N].环球时报,2004-02-13.

[4]李勇强,任学丽.简论和平崛起发展道路[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道路发展论文第7篇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同志、***同志、同志为核心的***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为***的***中央领导人民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不断深化了社会主义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与合作的国际环境,坚持改革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29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壮大的正确道路。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地坚持***的基本路线。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治国理***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的***中央继承和发展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道路发展论文

学习

歌颂老师的演讲稿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老师的演讲稿10篇,内容包括歌颂老师的演讲稿催人泪下,歌颂老师文章的演讲题目。2004年9月,新华网报道了优秀女教师马宪华的感人事迹。从1996年到2004年,这位女教师一个人教八门课程,一个人带六个年龄段,一个人包揽了整个学

学习

另类人生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另类人生10篇,内容包括另类人生,另类的人生全部小说。从这些标题我们便可看出施教授写这批文章的“野心”:要挖掘出他们的“另一面”,展现出他们的“尴尬”与“另类”——即美丑与善恶共生、干净与肮脏齐飞的人生境况,而非我们

学习

消防安全培训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安全培训总结,内容包括消防安全培训记录总结,消防安全学习培训总结。***市民***局&nb...

学习

关于春节放假的通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春节放假的通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春节放假通知的简短范文,比较简短点的春节放假通知。xxxx年春节即将来临,根据***办公厅假日办春节放假通知精神,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现将我公司春节放假事宜通知如下:xxxx年1月27日(星期五)至

学习

餐饮采购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餐饮采购,内容包括餐饮采购管理系统,连锁餐饮采购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真诚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就甲方向乙方采购事宜达成如下一致

学习

代价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代价作文10篇,内容包括代价作文范文大全,代价作文500字4篇。我吃上了瘾,一块接一块,我吃了5块糖后问它:“用什么付?”“用梦。”他的回答使我吃了一惊。“你将扣除7天的梦。”我猛地醒了过来:“你不叫梦熊!”“聪明,可倒在了我手上

学习

美丽承诺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承诺10篇,内容包括美丽承诺,美丽的承诺500字。过去三十余年,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硕果累累。国力快速发展,GDP年平均增长达到10%,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对中国的奇迹称赞惊叹,对中国的未来期许

学习

保洁月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保洁月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保洁下月工作计划表,保洁周计划的工作内容怎么写。2、不间断的对小区内各条道路、1、2号门、人行道进行了冲、刷洗,1月中旬以来此项工作每天都在不间断进行。3、对小区的3处景观池进行了两次彻底

学习

感恩老师诗歌10篇

阅读(25)

红烛啊,我深知你的痛苦心中流出来的是殷红殷红的血滴也许,你温暖了别人自我却独守凄风冷雨也许,你点亮了黑夜自我却被人遗忘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红烛啊,你为燃烧而生无怨无悔,无声无息在人们的欢乐中体现着,生命的价值你的崇高就在于流着热...

学习

有关母亲的诗歌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母亲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四年级仿写母亲诗歌,有关母亲的诗歌自创。这部诗集既是由一首首诗的珍珠串连而成,同时更可视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我们知道,以整部诗集,集中去处理对母亲的情感,难免会形成自我蹈袭,但可喜的是,刘福君的

学习

有关艺术的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艺术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艺术的作文范文,关于艺术的故事和感受的作文。4、我喜欢窗花,但我更爱给我带来欢乐的冬天!(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房屋构造实训总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房屋构造实训总结,内容包括房屋构造的基本知识答案,房屋构造实训总结。《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其掌握程度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响。然而,很多学生感觉

学习

声乐表演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声乐表演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音乐表演毕业论文题目小范围,声乐作品论文开题报告。二、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的成熟期——高亢而富有激情(一)融合与拓展王昆是于1944年正式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学习的,当时正值文艺整风之后调整学

学习

美丽西双版纳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西双版纳10篇,内容包括美丽的西双版纳原唱,美丽西双版纳留不住。走进大门,我们坐上电瓶车,看着车外边的风景。这儿真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大公园。瞧,车道两旁长着郁郁葱葱的小草,一阵风吹来,你就可以闻到它们身上的芳草清香,它们

学习

国外技术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国外技术论文,内容包括国内外学术论文全文,国外学术论文。

学习

职业技术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技术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关于职业课程论文格式模板,技术类论文范文。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著名学者彼得斯(T.Peters)曾经说过:“科技的使用是5的

学习

保险市场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市场论文,内容包括保险论文的最新文章,保险市场的相关论文题目。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结构类型1980年,我国恢复试办国内保险业务时,全国只有1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几千万元。2003年,我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已经有61家,其

学习

施工技术管理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技术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施工管理类论文,工程施工管理论文。1.2施工制度的不健全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制度上出现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水利工程的质量。首先,技术人员的管理制

学习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音乐文化论文,内容包括中国音乐文化论文两千字,如何传承发展传统音乐论文。项先生曾多次在各种学术场合倡导,要高度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这种严密的制度化的传播方式。我们过去想当然地认为民间音乐是由劳动人民世

学习

电气职称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职称论文,内容包括电力职称论文期刊,电气职称论文格式模板。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

学习

电子工艺实训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工艺实训论文,内容包括电子工艺实习参考文献,电子工艺实习报告最新10篇。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1.实施环节项目教学法实践环节大体分为5个阶段:(1)教学分析和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3)实施方案。(4)检查评估。(5)

学习

技能教育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技能教育论文,内容包括技术教育论文题目,技能与技术教育论文。我院两个专业,应用电子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还划分不清,专业设置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培养目标,由于电子信息企业在研发、制造生产以及管理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