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母亲的诗歌10篇

有关母亲的诗歌篇1

刘福君是有智慧有定力的诗人。在我印象中,他外形高大孔武,内心却颇为纤敏。其实当时他不是不了解如上的“捷径”,但从未跟风仿效。在这个古老燕山草民后代的心中,诗歌源于诚朴的心灵和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而对诗歌的衡估标准,是既古老却又弥新的综合标准,“诗者,吟咏情性也”,故内容和形式不容分开——让火焰的“形体”和“热能”同时到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他不断精进,已形成自己特殊的诗歌话语方式,即通过细节来真切显现心灵的纹理,诗歌语境要能在轻逸和透明中发散丰厚的生命意味。我看到,诗人沉潜于对心灵和艺术的双重信义承诺,踏实而勤谨地写作,近年来发表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作品,走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诗歌道路。

新近出版的《母亲》,是刘福君从自己大量诗作中按题材类别精选的一部诗集,这部诗集更为显豁地呈现了诗人的创作个性。歌颂母亲,眷念母爱,本是诗人们常常触及的题材,但正因这个题材和情感的共识性,才使诗人真正面对着艺术创造力的难题。如何在共识中写出个人化的会心?如何在庞大的“公分母”中最终不被“约分”?如何在普泛而浓密的抒情云层中,划出个人话语的闪电?这对诗人来说的确是一个严重的考验。读过这部诗集,我认为刘福君不但在“说什么”上颇具“别材”,而且在“怎么说”上也深富“别趣”。诗人经受住了情思与技艺的双重考验,他不仅对得起“母亲”这个严肃而深挚的题材,更对得起“诗本身”的艺术尊严。

这部诗集既是由一首首诗的珍珠串连而成,同时更可视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我们知道,以整部诗集,集中去处理对母亲的情感,难免会形成自我蹈袭,但可喜的是,刘福君的诗却不给人以重复之感。我想,其中的奥秘之一是,诗人精当地把握了抒情与叙述的关系。特别是诗中独特的叙述成分,是无法模仿的,使得刘福君的文本表达了公共经验中个人的特殊性,而非个人特殊性之外的公共经验。我们见过不少诗人写的有关母亲的抒情诗,它们的情感无疑是真实的,但它们很难打动我们,因为它们太肤廓不切,使诗之为诗的劲道在公共化的情感表达中被“蒸发”掉了。诗之为诗,应将真情固置于具体的、个别的细节,使之获得更集中、更强烈的“目击感”并直指人心。这样的诗应是可以触摸的晶体,而不是不见形迹的情感气流。刘福君的诗饱含真情,但并没有陷入无谓的滥情和易感,他采取的是叙述——细节化的抒情方式,使这些择取于日常生活的本真细节,在瞬间突入了我们的眼眸和灵魂。

——比如,写***亲对子女的慈爱,抓住了她每天只看子女所在之处的天气预报,倒车镜中久立的身影来呈现;写母亲的大度和宽怀,则以对挑剔婆母的忍让和对恶人崔喜的祭奠来表达;写贫寒的母亲心怀憧憬,为后代能读书而点滴攒钱以致无数个冬天穿不上棉袄;写母亲的善待生命,不仅以人、还以其对小青虫、花喜鹊、小猫、小鸟的亲昵呵护为观照视点;写母亲的仁慈,是通过对乞丐刘肝儿和弱势者王保庆的悉心帮助的细节展现;写母亲对家国的挂怀,是经由她对电视转播中的姚明、***的赞叹和惦念折射出来;而写儿子对母亲的爱,则通过为母亲洗脚、设置特殊的手机铃声、准备“永远的家”体现……如此等等(其中每件事为一首诗,此处诗题从略),诗人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融抒情于叙述又何其深挚绵邈。这些“本事”意义上的细节是寻常的,但诗人却带领我们洞开了寻常中的奇崛之隅,并让这些具体、鲜润的叙述细节,浸渍了诗歌的情感,并深深捺入了读者的心灵。诗人没有以笼统的抒情去藻饰母亲,他如其所是地呈现它们,反而在叙述中成功地运载了丰盈的情感。诗人精敏地把握了叙情与叙述的关系,他勘探、提炼、剔抉着一个个叙述性的细节,使它发光,使它鸣响,使它结晶,最终是“爽籁发而清风生”,让诗与真在瞬间互赠了生活和艺术的魅力。

与诗人恰当地处理好抒情与叙述的关系相应,刘福君还精敏地把握了诗歌中的轻与重,小与大,具象与抽象的关系。好的诗歌无疑应有质实的精神重量,但从诗的本体依据上看,诗歌毕竟是轻逸的生命灵韵或性情之光的飞翔。在许多时候,如何以轻御重,以小寓大,以具象含抽象,就成为对诗人诗艺和真诚的双重考验。艾兹拉·庞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技艺考验真诚。如果一件事没有用技艺去叙述,它的价值就比较差。”这里,真诚不仅指情感发生学,更主要是指诗歌完成以后的审美成色——如果没有诗的技艺,很可能你情感的真诚就要打很大折扣。我们眼见着不少的诗人,由于缺乏技艺的自觉,而把真实的情感活活写“假”了。刘福君的诗歌写作,体现了“小就是大,少就是多”的诗艺原则,在此,诗歌之大,不是指题材体积、语境幅度的庞大,而是敏悟力的强大,发散力的广大。

限于篇幅,且以《母亲的上午》为例:

上午十点/大地一片安静/阳光把露珠提升到天空//母亲走出老屋/看看远方/远方山脉起伏/她/不推也不敲/而是慢慢地拿开柴门/左手拎着荆条篮/右手一根一根地摘着/篱笆上的豆角/一条青虫爬在豆角的尖上/她小心地捏起来/弯着老腰把它轻轻放在地上/看它/欢快地爬向大地的深处//知了在树上歌唱/阳光在母亲身边一根根生长/天地间生命拥挤/可在母亲眼里/没有什么不是生命/看风中弯折的草/母亲说/那是给大地磕头呢

在这首诗里,小与大,轻与重,具象与抽象,几组对应关系都奇妙地发生着彼此的激活、接引和转化。诗中吟述了母亲的上午,庸常得不能再庸常,她去篱笆上摘豆角,发现一只小青虫。她小心捏起它,弯腰把它轻轻放在地上,看着它欢快地爬向大地深处。这个小小的日常情境,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令人心灵震动的力量。一条青虫是“小”的,但折射出母亲的良善之心却是大的;一件日常本事是“轻”的,但母亲对生命的呵护却是重的。诗人的母亲只是个不识字的农妇,她不懂得什么高言大智,但她发乎淳朴心灵的良善,却于波澜不惊中直接抵达了尘世中“众生平等”的极致。诗人这里提炼出的小与轻,均以其超量的敏悟,令人深切地叹息,并久久徜徉低回。这首诗还同时呈现了具象和抽象,或曰“具象中的抽象”品质。诗人最后写道,“天地间生命拥挤/可在母亲眼里/没有什么不是生命/看风中弯折的草/母亲说/那是给大地磕头呢”。面对这样的结尾,我想到了杜甫所说的“篇终接混茫”。诗人经由一个具体的小叙述,最终达致抽象的生命哲思,这里有对生命的赞叹、眷念、感恩、担待、悲悯、护持……如此等等。“青青细草,尽是法身”,这法身不是别的,而是一颗诚朴、善良的人心,是原生态深藏之下的良知的力量。在《母亲的格言》《高速路边的母亲》《母亲善良的欺骗》《母亲的发现》《母亲的目光》《山桃花的对面住着妈妈》《菊花豹对咱家有恩》《其实,母亲也是诗人》《听母亲唱歌》等诗中,均不乏小与大、轻与重、具象与抽象的化若无痕的融合,在真切具体中却富含了别样的遥襟甫畅之感。

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母亲》是一部从内容到技艺都颇有魅力的诗集。读过它,我们仿佛缓缓进入了具体的燕山深处一个草民妈妈的生命史、心灵史,她细碎的日常生活本身和一幕幕的情感履历。在诗人款款的吟述中(且吟且述,载吟载述),母亲慈爱、劬劳、沧桑的一生被回放,母亲的性情、为人处世风格也都得以真切地呈现。这篇文章,我只选择谈了诗人对抒情与叙述,大与小,轻与重,具象与抽象几组辩证关系的精彩把握。限于篇幅,诗集中其它辩证关系,如技巧与诚朴、庄与谐、自由与限制在诗人笔下的恰当平衡,且留于读者自行品藻。我以为,诗集《母亲》是中国诗坛亲情诗的重要收获,当诗人问道:“母亲是不是大地/母亲的气息啊/是不是地气/我们是不是种子?”我相信,读过它的人都不难从灵魂深处挖掘出庄重的答复。

专家评语

阎 肃:《母亲》这部诗集诗好、序好、照片好,乃最佳、甚佳、更更佳。

贺捷生:母爱是超越一切感情的伟大之爱。

王立平:福君的诗让我这个久已不读新诗的人重新燃起了对诗的激情。

高洪波:刘福君的《母亲》,一腔心血,浓浓爱意,他向母亲献诗之际,让我们感受到朴素和真诚的力量,这力量直抵人的内心,而且绵延不断。

雷抒雁:刘福君的诗都以真切的细节和故事表达出来,让我们面对他的母亲,如同站在自己母亲面前,眼里潮湿着,直想喊一声:娘!

读刘福君的诗,又一次让我想起我的母亲,这便是他写作的成功。

张同吾:读刘福君的《母亲》,让我深深地受到感动,让我的灵魂同他一起在母爱中交融。

刘 章:刘福君写母亲的诗有根,他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一颗孝子之心去发现,有细节、有形象、情真、意浓,一首诗是一颗孝心的火花,使人亲切感动,甚至让人落泪,让人深思。

大 解:刘福君写母亲的诗,他动用的是人们共同的资源,通过诗歌,把一个人的母亲置换为许多人的母亲,并通过母亲这个具体的人,展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背景和精神背景。

郭秋良:《母亲》是传统优秀文化仁、义、礼、智、信和现代先进文化融为一锅的“燕翅席”。

何 理:古今中外,写母亲的诗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但整部诗集的诗都写母亲,收入的诗这么多,恐怕还是前所未有的事儿。

刘 川:福君的诗集《母亲》,成功之处当然还在他的简单,叙事的简单、口语的成熟运用,使诗接近百姓大众,不做作、不卖弄、不搞小聪明、不玄天黑地、不装酷卖乖,透明的情感自由流畅地抵达每一个读者,如同抵膝对话,娓娓而述,声声入耳,亲切温暖。

张玉太:刘福君写母亲,不拔高、不矫饰,不借助华辞丽句,不追求时新手法,只是像在说家常,一往情深,娓娓道来。

叶玉琳:他是在取得了一个合格的儿子的资格之后才取得了诗人资格的,转身又将他的诗行增添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看到,由于有了这些诗,母亲变得更形象、伟大,生活也正在变得深邃。

薛 梅:读他的诗不需要费力去字斟句酌,他简洁平白地勾勒出了母亲一个个生活的轮廊,一入眼即入心,因为那份素朴的灵动和情意的底色扑面而来,洇染了你全部的想像和热爱。

刘兰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诗歌被冷落时,刘福君的诗集《母亲》问世了。这是一部好书,给诗坛送来了一股春风,使诗坛为之一振,一种清新的气息,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周 舟:自己手扶母亲的棺材泪未下,读《母亲》诗集我落下了泪。

李树伟:“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当遇到刘福君《母亲》诗集里那些感人至深的母爱,我控制不住自己,流下的是感动的热泪。

刘福堂:《母亲》用朴实的感情、朴实的诗句,论释了母亲朴实的人生。其中的许多小故事,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读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有关母亲的诗歌篇2

关键词:海子诗歌 女性意象 尘世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他“以梦为马”,驰过80年代中国诗歌的疆场,全速冲击诗歌的极限,最后在对“大诗”追寻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力。时值海子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之际,各种纪念海子活动的举办,从侧面印证了他诗歌的价值和持续的巨大影响力。

关于海子的诗歌意象,研究者们大都把目光聚焦在一些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比如黑夜,太阳,死亡,以及远方等,然后结合他的生命历程宏观的把握其精神内核,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但是关于海子书写自己现实生活的诗歌,则很少有人涉足研究,在这些反应尘世悲喜的诗篇中,以女性意象的塑造和描画最具特色。

根据谭五昌先生的统计,在海子诗歌里女性意象出现频率很高,女性象征的“她”出现52次,“母亲”出现36次,“少女”出现35次等等,不一而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异性在他生命里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女性带给他的悲喜体验,让他逐步实现诗歌理想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的身体。

本文试从海子诗歌中三类女性意象的刻画上来分析其死亡悲剧的产生缘由。

一、故乡安静的母亲

在海子诗歌里,母亲的形象是贯穿始终的精神源头。母亲给了他生命,也给了他温暖的归宿感。他从不吝啬对母亲的赞美:“水很美/水啊/无人和你说话的时刻很美/你家中破旧的门/遮住的贫穷很美”(《给母亲》),不管居住环境如何恶劣,母亲都意味着爱、包容和平和,是诗人心灵的强力镇定剂。

“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这首《村庄》,意象简明朴素,但是透过诗句我们可以读到对母亲十几年的含辛茹苦的感激,在母亲背后,是安静的村庄。母亲是伟大的,多年后美丽的妹妹也会成为母亲,人类的繁衍周而复始的进行着,母爱永恒延续。

母亲是真实的亲人,也是象征的载体,在海子的诗歌里,母亲更多时候和故乡,麦地以及大地联系在一起。他贫穷的母亲,即“村庄”是经过诗人提升升华之后的形而上的“母亲”,是生命的依托和精神的家园。“村庄/五谷丰登的村庄/我安顿下来”“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村庄》),海子在生命观念上有一种无法消解的矛盾。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个物质的村庄母亲,一方面又极度向往着那个永恒的精神世界。村庄安静祥和,母亲慈爱美丽.可是诗人恐惧的发现在故乡“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他已经不可避免的认识到故乡离自己越来越远,自己回不去了甚至会永远失去她,这种寻觅中的迷惘无助造成了海子永恒的悲伤。

不管对故乡的疏离感感如何强烈,母亲仍然是精神的寄托,诗人在迷茫和绝望的时候,只有母亲能给自己心灵以慰藉:“母亲如门/对我轻轻开着”(《思念前生》),然而1989年寒假他回乡探亲,家乡的现实状况“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芜之感”,这个乡村的歌者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精神天梯的突然踏空,让他失去了大地母亲的依靠,诗人选择了向天空飞升,在太阳的强光下化为灰烬,让精神得到永生。

二、美丽而绝望的四姐妹

据统计海子现存250多首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多达80余首。海子甚至这么认为,“其实,抒情的一切,无非是为了那唯一的人,心中的人”(《日记》),他觉得抒情和情诗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系,都是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爱。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光芒四射的四姐妹/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四姐妹》),在海子“以梦为马”式的“青春远行”中,他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 “四姐妹”身上。她们曾带给诗人无尽的快乐:“两片抖动的小红帆/含在我的唇间/菩萨知道/....../知道你就在我身上呼吸,呼吸”,诗人初获爱情时,那忐忑不安的甜蜜瞬间,让诗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不幸的是,这些感情都以痛苦的分手告终。诗人是极度情感和情绪化的,短暂的爱情曾经照亮了他和他的诗歌,然而爱情的失败反过来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至于他说在《夜色》中把爱情当作是受难的一种。“我轻轻地走过去关上窗户/我扶着自己/像清风扶着空空的杯子”(《失恋之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平静的白描里有着诗人心碎的暗涌,全诗仿佛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黑幕。这个失恋的黑夜里,缺乏生命鲜亮的色彩。

“姐姐/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日记》)这里的姐姐有可能是诗人永恒的情人,也有可能寄托的是诗人的理想追求,这是一种对诗歌痴狂的内在的吸引力。因为“姐姐”的存在,原来“荒凉寂寞的戈壁”变得美丽无比,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可见海子此时内心的孤独达到了一种极致,一种唯美的境界,他独自享受着孤独和寂寞的唯美,对海子而言,每一次受难后都更绝望更美丽,每一次都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诗人所谓的幸福其实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经历一次一次的失恋创伤,爱情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受难。当爱情失败之后,他感到绝望,这是现实生活的绝望,更是对他苦苦追求的精神王国、诗歌理想的绝望。

三、想象中的理想女性

海子诗歌里的女性意象很庞杂,除了母亲和四姐妹这些生活中的具象外,也包含了很多如“少女”“仙女”“处女”等不实指的元素性概念。这些代指的“女”存在于诗人脑海里,是他对完美女性理念的无意识的再现。这些美丽幻想的产生,与诗人青春的年龄、敏感多情的性格和现实生活中爱情的不如意等多种因素有关。

“她走来/断断续续地走来/洁净的脚/沾满清凉的露水/她有些忧郁/....../一枝野桃花斜插着默默无语/另一枝送给了谁/却从没人问起”(《女孩子》)这首小诗的字里行间自有一份清丽脱俗,发自内心的忧郁使女人更美,而因爱而忧郁的少女,必是世上最为美丽的形象。这个不沾人间烟火的女孩子,偶然路过海子的诗歌,越过蓝色的篱笆远去。诗歌如一副无声的静物画,呈现一种视觉上的透明性,些微惆怅的失落更凸显了美的不可方物。

还有的诗歌里,这些女人并不这么具体,而是通过诗人的行动来烘托其清丽:“北方门前/一个小女人/在摇铃/我愿意/愿意像一座宝塔/在夜里悄悄建成/晨光中她突然发现我/她眺起眼睛/她看得我浑身美丽”(《北方门前》),诗中无一句赞美,我们却能感受这个摇铃的女人身上散发的蛊魅气息,其实,正是“浑身美丽”的北方女人让诗人在臆想中不能自拨。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爱上了自己诗歌中的女人。

这些诗歌基本上都写于84~85年间,集中体现了海子对女人气质的追求。爱情开始时,这些女孩子带来的是缺失的美好,爱情之后,就成了残破现实的一面镜子,“你既然不能做我的妻子/你一定要成为我的王冠……秋天的屋顶又苦又香/空中弥漫着一顶王冠/被劈开的月桂和扁桃的苦香”(《十四行:王冠》)美丽的女孩子最后演绎成一出悲剧,让诗人敏感脆弱的心灵遭受重创后一心完成理想的事业,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结语

海子诗歌中形容词出现最多的是“美丽”一词, 而女性是美丽的最佳载体,可见诗人心目中女性的地位多么神圣。从现实角度来说,女性是海子一切诗歌理想的起源和终结,事实上,如果我们联系海子诗歌中的其他原型意象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并行研究。“母亲”对应“故乡”,“四姐妹”中,前期的对应“春天”,后期的对应“黑夜”“死亡”,而幻想中的“女孩子”,则是预示一种“远方”的追寻。故乡的变化让诗人失去了大地的依靠,爱情的甜蜜曾给了他短暂的幸福感,但是接踵而至的毁灭让诗人独处黑夜,陷入死亡的迷狂,女孩子们是美丽的,但是可望而不可即,“这些不能触摸的/远方的幸福/远方的幸福/是多么痛苦”(《远方》)多么痛苦悲伤的海子,最后选择了告别爱情的受难,告别故乡,乘着天梯(铁轨)寄身于永恒的太阳之火。

海子走了二十年,那些现实的伤害,爱情的幻灭,梦想的瓦解,都微若浮尘,灿如夏花,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他活在那个梦想飞扬的青年时代里,再也不会老。

而他爱着的女性,会永远在他的诗歌里美丽。

——见于《文学教育》2009年第8期上“硕士论坛”专栏

参考文献

1.西川.《海子诗全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2.崔卫平.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156-157

3.谭五昌.海子短诗中的重要意象浅析.新诗代网站

有关母亲的诗歌篇3

关键词:莱斯・马瑞 成长之路 诗歌成就 影响

中***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03-02

1 引言

四年前,朋友去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归来送我两本书,一本是:Les Murray: A Life in Progress,另一本是Learning Human (Selected poems of Les Murray)。后来,笔者在网上查阅发现国内外文学研究中有关莱斯・马瑞及其诗歌研究却寥寥无几,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兴趣。长期以来英美文学研究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对澳洲文学的深入研究只不过才是近几年的事情。莱斯・马瑞是当代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诗人,他曾获得过T.S艾略特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全世界将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应该是在2009年,那一年他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 成长之路

莱斯・马瑞Murray Les(Leslie Allan Murray)于1938年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曼宁河区的Nabiac,他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都是在附近的Bunyah区他爷爷的牛奶厂度过的。马瑞出生时,母亲难产;5岁时,其母亲宫外孕流产的失望使母亲对马瑞产生了冷淡的情绪并渐渐的疏远他,他12岁时母亲悲惨离世结束了马瑞平静又孤独的童年生活。母亲所遭遇的这一切在马瑞幼小的心田里埋下了愧疚的种子。马瑞始终认为自己的出生对母亲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乃至母亲的死亡,母亲的去世深深刺痛了马瑞,直到多年后他才在一些诗中直面母亲的死亡,更为甚者,这种想法对马瑞的未来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牛奶厂破旧不堪的檐板房几乎无法提供基本生活环境,生活的潦倒可想而知。父亲因羞于“贫困”而禁止马瑞有其他任何玩伴,母亲又因为无法再孕不仅受尽父亲的责难,而且日日忙碌于牛奶厂的生计。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马瑞早期的一些诗歌的主题常常围绕着“贫困”之原因。但无论如何母亲极力引导马瑞接受教育,3岁时,马瑞就对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凭着自学,1948年入学时,马瑞已经记忆了大部分的课文。1951年,父亲在母亲临终前的誓言最终将马瑞送入了高中,开启了马瑞走上文学成长之路的航船。1957年马瑞进入悉尼大学攻读文学学士,在这里他遇到了其他一些诗人和作家,如:杰弗里・莱曼,莱克斯・班宁,罗伯特・埃利斯和克莱夫・詹姆斯。在他们的引导和帮助下,马瑞培养着许多现代语言的兴趣,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常常将自己泡在Fisher Library,也正是这一点使他能够成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名专业翻译家。尽管毕业时未获得一纸文凭,但却小有名气。

1962年,他与出生于布达佩斯的Valerie Morelli成婚。1963-1967年间他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担任翻译。1965年由马瑞和莱曼合作的首个诗集《冬青树》(The Ilex Tree)得以出版,该诗歌集获得了当年度格雷斯利文大奖(Grace Leven Prize)。1967年马瑞辞去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职位,携妻带子前往英国和欧洲居住一年多。最终于1969年发表了诗歌集《檐板大教堂》(The Weatherboard Cathedral)。1970年,马瑞重返悉尼,决心在此谋取一份全职作家的事业。几年间,在无数文学委员会授权和资助下,他担任多个编辑职位,源源不断的来自于书评、撰稿、和20多部诗歌集所带来的版税与获奖改善了原本拮据的生活。可以说马瑞取得了足以引以为豪的成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澳洲境内各文学团体划分为两大阵营,随之兴起两大诗歌杂志:“Poetry Australia”与“New Poetry”。在担任Poetry Australia的执行主编期间(1973-1979)马瑞致力于向澳洲读者介绍一些未曾见过的诗歌创作, 他反对所谓“新诗歌”,即“文学现代主义”,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只服务于少数精英分子,而剥夺了普通大众享有诗歌的权利。1974年,马瑞的诗集Lunch & Counterlunch出版,引来对手的关注,而1976年出版的诗集The Vernacular Republic引来众多评论家的重新审视。在一片赞誉声中,马瑞在澳洲乃至欧洲的地位日趋提升。到了1978年,他的文学地位与名望最终让他登上了新英格兰大学客座作家,同时作为澳洲涌现出的新一批诗人的代表,马瑞开始受邀于在海外举行的各大文学盛会。文学成就誉满海内外并未动摇马瑞重返故土Bunyah的决心,1975年,他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买回了家族曾失去的部分农庄,时不时在可能的时候回去住上一段时间以修身养心。1985年末,在经历了加拿大、北美与欧洲的一次筋疲力尽的诗歌巡讲后,他带着家眷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Bunyah,从此结束了四处飘零的生活。“I had been twenty-nine years away”一曲小诗抒发了作者对阔别29年之久的故乡的悲情。

3 卓著成就

回归乡下并不意味着可以享受闲散田园般的闲居生活,马瑞依然坚持不懈地为澳洲文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马瑞跻身于澳大利亚当代领***诗人的行列, 期间他汇编了两本诗集,四部诗歌集,两本散文集。其中著名的有:The Boys Who Stole the Funeral(1980), The People's Other World (1983), The Daylight Moon(1987),两本诗歌选集:The New Oxford Book of Australian Verse(1986),The Anthology of Australian Religious Poetry (1986)。他还将自己的经典书评,文章和散文收集于四部散文集: The Peasant Mandarin (1978), Persistence in Folly(1984), Blocks and Tackles(1990)和The Paperbark Tree (1992)。马瑞以近30卷诗歌集出版的成就在澳大利亚诗坛赢得了地位。同时,他还以其与众不同的诗歌创作特点和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获得了澳大利亚“丛林吟游诗人”的称号。他的诗歌获得无数的奖项,其中重大的奖项包括:三次获得“格雷斯利文奖”(Grace Leven Prize),他们是1965年出版的The Ilex Treein,1980年出版的The Boys Who Stole the Funeral

(下转第22页)

(上接第3页)

和1991年出版的Dog Fox Field;1984年和1993,分别以“The People's Other World”和“Translations from the Natural World”两次获得肯尼斯・斯莱塞诗歌奖(Kenneth Slessor Prize for Poetry);1995年获得“彼特拉克奖”(Petrarch Prize);1996年以Subhuman Redneck Poems获得“T.S艾略特奖”;1998年获得“女王诗金奖(Queen's Gold Medal for Poetry)”;2001年以Learning Human、2002年以Conscious & Verbal两次获得“格里芬诗歌奖”(Griffin Poetry Prize);2005年,以Fredy Neptune获得意大利“Premio Mondello”奖。另外,马瑞于1984年以The People's Other World连续获得加澳文学奖(the Canada-Australia Literary Award),一汽克里斯托弗・布伦南奖(the FAW Christopher Brennan Award)和新南威尔士州***的诗歌奖(the NSW Premier's Award for Poetry);1993年他以Translations from the Natural World荣获维多利亚***C.J.丹尼斯奖的文学奖项。他以Lunch and Counterlunch获得国家***书委员会奖(the National Book Council Award)。1989年他被授予“an Australian Creative Arts Fellowship”,被新英格兰大学授予文学博士荣誉。

4 结语

在四十余年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在诗歌创作生涯中,莱斯・马瑞出版了近30卷诗歌集,两部小说和一些散文集。在澳大利亚他的名字可以与一些著名的诗人相提并论。他的文学成长之路以及所取得的诗歌成就赋予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极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尽管莱斯・马瑞最终没能站在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但他在世界文坛上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也将通过深入的研究去挖掘其诗歌特点和创作风格从而展示莱斯马瑞前进中的一生。

参考文献:

有关母亲的诗歌篇4

康城本名郑炳文,1972年生于福建漳州。1990年就读于福州大学物理系,积极参与举办校园诗歌活动。毕业后,康城创作大量新诗,发表在各类诗刊和诗歌选集上。个人诗集有《康城的速度》、《白色水管》、《溯溪》等。康城积极倡导当代诗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讨论互动,促进“70后”诗歌的传播发展。他组织创办了“甜卡车”诗歌论坛,后改名为“第三说”论坛,成为“70后”诗歌及其他诗人诗歌交流的平台。康城将新诗作为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并积极参与当代诗歌群体化的形成。2011年他与本土诗人老皮、许海钦,青年诗评家阿一,先锋诗人楚雨等创立了福建漳州诗歌协会,创办《0596诗刊》,成为立足闽南、关联全国,以“70后诗歌”为主体的新诗平台。康城仿若一个执着而专注的苦行僧,用自己的作品与热力支撑着“70后”诗歌在叙事时代的温情转向。

《给闹闹》是康城新近写给新生儿子的组诗,第一首便开始了父亲与孩子的亲切谈心,迎接新生命的心情是矛盾的,担忧与喜悦,执着与改变,煎熬着初为人父的诗人。诗人为即将出生的宝宝准备了美好的礼物——书和诗集,这是他拥有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母亲的物质和父亲的精神共同创造并迎接着一个崭新生命的降临,旧有的生活节奏:风风雨雨、花开花落,都已经做好准备,祥和而温馨的家庭生活正在期待,所有的一切都将伴随着新生儿的诞生:“我们生而一体”。“70后”诗写不会仅仅停留在浪漫抒情上,诗歌还有更深一层的理性思辨:世俗的成人世界期盼新元素的融入与改变。父母为新生命准备了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同时也准备了成人世界的不良嗜好,这是一个完整的世俗生活,“烟灰缸和酒瓶/我也没有收藏和隐瞒/放在你看得见的地方”,坦诚地期待新生命自觉的进入和自由地成长。风雨兰桂,构成成人世界的自然风景,依旧还将是新生命的起点。然而,父与子的对比却反映了成熟的代价:因为软弱与妥协而错失梦想,新生命必须坚强自信才能应对未来。成人世界的***、安逸与隔膜,也在期盼新元素的加入,形成和谐自足的新的人类社会。

接下来的组诗中,亲子之意逐层铺开,舔犊之情愈来愈浓,辩证理性逐步加深。在慈爱的父亲眼中,闹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响,都令诗人回味不已。“他双手紧握/左手握紧的是母亲/右手握住的是父亲/我和他的母亲/都被他攥在手心”,诗人心中早已燃起了炙热的亲情之火,温暖着这个和乐美满的小家庭,也感染着读者的心。七月南方雨后闷热的环境,诗人以成人的眼光关注着孩子的“闹”,凸显了儿子的天真可爱与生命的不自觉,而“叹气”“释然”的自觉,只是成人的希望:“由他去吧”。

勤劳而疲惫的父亲早起时的惺忪,暗示了成人对世界及未来的迷茫和困惑。相比之下,婴儿“洗澡拍水”的天真快乐却是那样透明而简单。面对新鲜的外部世界,在以孩子“闹”为参照的视角中,一切都充满好奇。诗人以所谓成人意识“观望态度”和“一律报以笑容”来写闹闹的惊奇,暗示了新对旧、童真对世俗的拒绝。“闹是移动的寂静”,运用双关手法,表面写儿子闹闹玩累了在父亲的怀抱中睡着了,深层则道出了世界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对立统一。反向描写“公共汽车跟着他穿过城市”,更突显出孩子带给成人世界的安定与自由。面对新生命,诗人感悟到生命的运动和延续,充满了对儿子和家人亲情永续相守终生的理性期许。

有关母亲的诗歌篇5

歌德的父亲说:“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现在不让他们玩,将来想玩也没机会了。”

歌德的母亲温柔贤淑,她没有公开反对丈夫,暗中却很是为小歌德担忧。她想总得找个机会说服歌德的父亲。一天小歌德从外面哭哭啼啼地回来了,衣服上全是土,手掌也擦破了,还渗出血来。母亲急忙帮他包好了伤口,又给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在再三追问下,才知道歌德和小朋友们为争玩具打起来,不留神被推倒在地上了。

晚上,歌德的母亲等丈夫回来了,对他说:“再不能让小歌德这样玩下去了,你看他今天和那些小朋友都打起来了,手都擦破了。”“孩子们打架,没什么的。一点小事嘛。”丈夫安慰说。

歌德的母亲说:“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现在放任他和那些野孩子们混在一起,学了很多坏毛病,将来要改可不那么容易。那样岂不是毁了孩子的前程。”

丈夫终于被说服了,他说:“好吧,那就别让他在外面和那些小孩贪玩了,但是我整天工作很忙,也没时间来管他,这事就全靠你了。”

妻子说:“当然,我已经想好了怎么教孩子。”

学玩并用,逐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于是母亲此后就不让小歌德出去玩,每天陪着他,让他学写字,背诗歌。她亲自负责小歌德的主要教育,只有书法、***画、音乐等少数课程请了教师。知识渊博的母亲是个很称职的教师,她受过非常好的教育,她教导儿子要勤勉、坚忍和用功。就这样,歌德初步学会了读和写,通晓了母亲所授的功课。但是小歌德在外面玩野了,渐渐地他又不愿在家里呆了,所以学什么都心不在焉。他写不了几个字,就对母亲说:

“妈妈,让我去玩一会儿吧。”

母亲笑着对他说:“好呀,不过你得先背好了这一首诗,才能出去。”

小歌德没有办法,只好集中精力背起来,因为他想出去玩,所以背得很认真,不一会儿就全背下来了。他对母亲说:“妈妈,我背会了,让我去玩吧。”

母亲笑着说:“哦,今天怎么背得这么快呀,平常总是半天也记不住,你背给妈妈听。”

小歌德将诗歌背了一遍,一点错的也没有。

“好吧,你去玩一会儿吧,不过只能玩两个小时,而且不许和过去的那些小孩子们来往,听到没有。”

小歌德答应了,就跑出去了。

女佣人看到小歌德又出去玩了,不解地对歌德的母亲说:“夫人您不是不让他去外面玩的么,怎么又放他出去了?”

“孩子玩习惯了,得一步步让他收回心来,不能操之过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的。”

情境教育,让孩子珍惜学习机会

在母亲的管束下,歌德背了不少的诗篇,但还是不愿用心学习。整天想着去玩。于是母亲决定提前送他去上学。在学校里歌德学习很不认真,经常想着法子逃学,然后就到野外玩去了。学校的老师向歌德的母亲反映说:“夫人,您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没用在学习上,却用在了想法子逃学上。”

母亲想了很久,总算想出一个教育孩子的办法来。一个星期天,母亲对小歌德说: “今天妈妈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小歌德高兴地跳起来说:“好呀,我正想着怎么出去玩呢。”母亲带着小歌德出了门,他们走了没多久,来到一个教堂前。只见那里围了好多人,小歌德很爱看热闹,就拉着母亲挤了过去。却见一个差不多与歌德同龄的小孩子正衣着褴褛地坐在地上,面前摆了一只碗在向人们要钱。小孩子的碗里没有几个钱,多数人都只是过来看看就走了。母亲从口袋里拿出一枚硬币交给歌德,让他放进那个小孩的碗里。

等小歌德放完了硬币,母亲问那个要钱的小孩:“你为什么不去上学呀?”

那个小孩抬起头看着歌德的母亲说:“夫人,我没有钱去上学。”

“那你的父母亲呢?他们不管你吗?”

“我爸爸已经死了,妈妈身体也不好,赚不到钱。”

“那你想上学吗?”

“想呀,我在这里要够了钱,就去学校。”

“那你现在要的钱够上学吗?”母亲又问道。

小孩失望地摇摇头。歌德的母亲想了想对小孩说:“你家住在哪里呢,告诉我你家的地址好不好?”

母亲记下了小孩家的地址就带着歌德走了。回家的路上小歌德低着头一言不发。母亲问:“你在想什么呢,孩子?”

“幸亏我没有生在穷人家。那个穷人家的孩子,想上学却没钱。”

“是呀,有多少的孩子想上学却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你有这样的机会还不知道珍惜,成天就是想着逃学 。”“妈妈,我错了,我以后一定会认真学习的。”小歌德很内疚地说。

“这就对了,你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机会。以后千万别逃学了。”“我会的,妈妈,那个穷小孩子呢?我们可以帮帮他吗?”小歌德问道。

有关母亲的诗歌篇6

昨天,老师向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准备材料,打算开一次关于母亲河的诗歌朗诵会,大家听了,都十分高兴。

回到家后,我在网上找了许多关于母亲河的诗歌,最后,和两名同学一起讨论,决定朗读《黄河颂》这首诗,我们排练后,就信心十足的等待明天的朗诵。

第二天终于到了,大家早就等不急了。

我们第一个上场,既紧张又兴奋。“我站在高山之巅……”我饱含感情地读着,这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如一头雄狮怒吼着,如一条豪气万丈的巨龙从巴颜喀拉山脉狂奔向黄海,浪涛拍击着岸边,水珠四处飞溅。读完后,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有关母亲的诗歌篇7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如在教徐自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新课之前,先由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全诗,把诗歌的情感、意境做一个强烈的渲染,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造势。后由学生自由朗读,个性发挥,体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若能较好投入情感范读课文,定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好的体悟到文章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上《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等课文时,老师首先全身心融入课文,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处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渲染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味理解马克思、史怀哲等名人伟人的魅力和伟大。

2. 领悟诗歌意境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诗歌单元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如在教徐自摩《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音乐美进行品位赏析,联想康桥的秀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飘然欲去的形象,品读朗朗上口的诗句,注意诗的逐节押韵、换节换韵的形式特点,抓住诗歌中押韵的字及叠音叠词的运用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如首尾呼应的叠词“轻轻的”,想象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三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含蓄委婉的将诗人难舍难分的的离别情绪通过包含深情的语调给传达出来。又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中感受诗歌含蓄不露的唯美主义风格,体味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在教读这些诗歌时,最好能配以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情境。事实上,学生也非常喜欢配乐朗诵这些诗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含蓄意境美,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感悟文学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在高一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我们的高一语文教材和读本中,收录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涵盖古今中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引导,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如在教读《我与地坛》一文时,努力引导学生从作者母亲依门而望并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的”等话语,体会母亲对儿子无比关心的炽热情感和自我安慰;从后文又写到母亲想来想去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出了什么事,这苦难只好由我来承担”等语句体味: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形象!与此对照,作为身残的作者自己,一个人躲在园子里,母亲寻找,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焦急的走过,却像是故意气她,就是不出声叫母亲,让母亲一个人在那儿承担痛苦。多么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我相信,看到这里,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很重要作用。

4. 探悟诗文哲理美

有关母亲的诗歌篇8

一九四九年之后,非马曾多年与留在大陆的母亲和弟弟未通音信。直到七十年代初期,非马的母亲才千方百计地和在台湾的父亲取得联系。一九八零年,非马才得以回到广东老家探望他的亲人。所以,在此之前,非马的诗歌里极少直接描写母亲的现实原型,而是多以借物寄情、从侧面由对其他事物的想象抒发对母亲的思念。《阔别三十年后与家人重聚的茶会》这首诗则记录了非马与久别重逢的家人团聚的感人场景,诗人难得地从正面刻画了母亲的音容笑貌:“一口饮尽将会多么难受/如果一点一滴品尝/这杯盛了三十年的苦涩/你笑着对我说/好茶/应当啜饮/品味”诗中“苦涩”和“好茶”这两个比照性的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口饮尽”一杯浓茶固然口舌苦涩,但是这种苦涩又怎么能比得上与家人生离数十载的苦。而一家人团圆的喜悦,又彻底冲散了压在诗人心头的苦。“好茶”不仅仅意味着茶叶的香醇,也暗示着非马和母亲对一家人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憧憬,而且一家团圆的甜美时光是那么短暂,是该慢慢地“啜饮”,细细地“品味”。这首短诗的语言依然简洁、质朴,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情厚意突显出了亲人之间永不消逝的血缘羁绊,母亲安静、祥和、幸福的神态跃然纸上。

《罗湖车站———返乡组曲之八》则以诗人在罗湖车站偶遇的老太太和老先生的形象为蓝本,侧面勾勒出诗人父母亲的外貌及体态。“我知道/那不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她老人家在澄海城/十个钟头前我同她含泪道别/但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像极了我的母亲/我知道/那不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他老人家在台北市/这两天我要去探望他/但这拄着拐杖的老先生/像极了我的父亲/他们在月台上相遇/彼此看了一眼/果然并不相识/离别了三十多年/我的母亲手挽包袱/在月台上遇到/拄着拐杖的我的父亲/彼此看了一眼/可怜竟相见不相识”。虽然诗中所写的“老太太”和“老先生”并不是非马的父母本人,但是诗人通过“手挽包袱”、“拄着拐杖”两个动作精确地捕捉了人物的瞬时动态,同时又将影像巧妙地投射到了诗人父母的形象上。这种“移花接木”的独特写作手法使“母亲”的形象瞬间丰满起来,读者能轻易地从这两个简单的动作中联想出这样一幅场景:他的母亲也已是一位老太太,在与他“含泪道别”时一定和儿子难舍难分。虽然她已经年迈,但仍然坚持“手挽包袱”来送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包袱里也许装着为儿子一针一线缝好的衣裳,也许装满了家乡的特产,也许放的是亲手纳好的鞋垫,诗人并没有明确记叙妈妈挽着的包袱里装的是什么,这刻意的留白反而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令人体会到无私、忘我、深沉的伟大母爱。“我的母亲……我的父亲/彼此看了一眼/可怜竟相见不相识”是非马对父母亲假如相见时场景的假想,三十年漫长的光阴足以让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白发苍苍的迟暮老人,父母亲的外貌变化如此之大,他们如果能够相见,能否认得出对方?他们是否还有机会见面?对残酷现实的拷问背后隐藏着非马对父母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诗人不知道何时才能再与家人团聚,每一次与父母的相聚都是那么弥足珍贵。

二、非马诗歌中母亲多重的形象

以“月亮”、“祖国”为代表的诗歌意象也是非马诗歌里的一个特色。诗人在《中秋月》中这样写道:“知道/所有/回不了家的/暗淡的眼睛/将彻夜不眠地凝望着她/她把自己/打扮得/又圆/又亮”在中国文化里,人们追求宁静和谐的月亮式的文化精神,寻找母亲是“月亮精神”的一个重要主题。正如古诗里所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满月等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事物意象,往往最能勾动背井离乡的游子们的思乡情愁,念母之意。非马在象征着“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与母亲天各一方,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孝道,心中交织着想回家又回不了家的无尽苦闷,满怀的愁苦无处宣泄,他只能用“暗淡的眼睛”“彻夜不眠地凝望着”中秋的满月,仿佛看到了远在家乡的母亲。诗人用“打扮得/又圆/又亮”的月亮暗喻母亲,借由拟人化的中秋月意象刻画出一个思念远方游子而又坚忍的母亲形象。虽然身边没有儿孙承欢膝下,但是诗歌中的母亲如同年年缺而复圆的明月一样,执着地守候着,从未放弃过与子女相聚的期盼。她的慈爱、包容、坚贞,不仅令读者想起诗人自己的母亲形象,更令人联想起天下所有同样伟大的母亲。这首诗不仅是献给母亲个人的赞诗,也讴歌了群体意义上的母亲,深情道出了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们的共同心声。

尽管非马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他的根仍深扎在中国,他的诗不仅流露出对母亲的一往情深的眷恋,还抒写了对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渴望。他在《醉汉》里这样写道:“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正努力/向您/走/来。”在各国文化中,只有中国把“country”译为“国家”即放大了的家,也只有中国把母亲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把“motherland”译为“祖国”。浓烈的故乡观念和国土观点成为中国人深层的情感意识,无怪乎有人说中国的爱国主义是白云故乡似的女儿思念母亲的情怀。结合前文中提到的非马的特殊人生经历,《醉汉》这首诗里的“母亲”形象被非马赋予了双重的文化意义,不仅是指多年来未曾谋面的母亲,也是指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祖国大陆。

回顾历史,一九四九年迁往台湾后,基于错综复杂的***治***事理由,台湾与大陆两岸断绝了交通往来。一九八七年台湾方面宣布解严后才开放台湾人民到大陆观光及探亲。非马饱尝过骨肉分离、音信断绝之苦,诗歌中“短短的直巷”和“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台湾和大陆仅隔一条窄窄的海峡,“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诗人在这条曲折的“寻母”之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万分艰难,一晃就走过了三十年人生。尽管不知道何时才能圆回家的梦,尽管前路困难重重,诗人仍然执着地发出“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的呐喊,这声呐喊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承载了无数海峡两岸人民对亲人们的思念和泪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和震撼。

三、母爱在非马诗歌中的延伸

非马曾经说过:“诗的现实是诗人用敏锐的眼悲悯的心,对宇宙人生历史社会的事事物物,经过深刻的观照与反省,所凝聚成的令人心颤的东西。”正如他所说,非马的诗魂激荡着对亲人、祖国、民族的深厚情感,同时以宽悯的胸怀关注着整个世界。他热爱和平,厌恶战争,认为战争是造成世界上无数悲剧的罪恶之源。在《越战纪念碑》中,非马塑造了一个因为战争而痛失爱子的老妪的凄惨形象:“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这首诗中的老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暗示着她的身边再也没有别的亲人,而她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哭喊和咒骂,也许她的眼泪早已经流干,而她“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摸索爱子的伤口,让人能真切感受到这位母亲的绝望和无助,这些无声的细节是对残酷战争最有力的控诉。《越战纪念碑》中的老妪仅仅是所有同她一样不幸的母亲的一个缩影,世界各地都有在炮火中饱受摧残的母亲和孩子们,只有人类停止无休止的纷争和战火,天下的母亲才能笑逐颜开,安享天伦之乐。短短十二行诗,让读者以受害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的罪恶,老妪的悲剧发人深省。

有关母亲的诗歌篇9

“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似瓜。”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吗?这是《时局***》上饱含着辛酸和血泪的话啊。

掀开层层发黄的中国近代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堆堆的白骨,一摊摊的鲜血,那一张张狰狞的笑容。祖国啊,我的母亲,您已历尽沧桑、遍体鳞伤。但您不要悲伤:您的儿女们,在危难关头用一股股豪情、一腔腔热血,为了你甘愿将一切献上,即使那透着寒光的刺刀迎头劈下,也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知道,有国才有家,绝对不能再让祖国母亲受伤流血了。数十年的期待,数十年的煎熬,数十年的奋斗。终于,一幅崭新的***象定格在那天安门城楼上。这幅画中透着欢庆,散发出那惊天动地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知道,祖国母亲,您流泪了,可这是带笑的泪。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盎然的春色。啊——我们爱你啊,中国。”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这首诗吗?它是在赞颂您的美丽。“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瞧,这就是我美丽富饶的祖国。“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纯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巧夺天工。”看,这就是我幽深又神奇的祖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自古到今,一首首诗,承载着多少人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一首首诗,道出了多少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首首诗,传递了祖国多少优秀的传统美德……我知道,祖国母亲也喜欢自己的美丽和博大,您总是笑眯眯的,不厌其烦的读着这一切。

“祖国祖国,多美丽,***的阳光照大地,我们茁壮生长在您的怀抱里……”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吗?打小喜欢唱歌的我,感觉祖国母亲在我心中最像一支歌,时而深沉,时而欢快;时而平缓悠扬,时而抑扬顿挫;时而充满忧伤,时而充满趣味。

在您经历了那些痛苦的遭遇后,一个崭新的中国出现了。“一五”计划,恢复了联合国席位,改革开放,加入了世贸组织……我才发现,其实祖国母亲,也喜欢歌啊,好像还更喜欢自己谱曲。瞧,她把遭遇过的痛苦,当作了副歌,来警戒后人;把成就当作主歌,来激励后人,祖国母亲,您还客观地把自己的错误——“”、“”等一一穿歌里,使歌曲跌宕起伏,温婉与豪迈相互辉映。这就是我伟大的祖国,我智慧的母亲!

“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自然灾害。”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一年多前的那场汶川大地震吗?当8级强震猝然袭来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 ……“汶川告急!”“绵竹告急!”伴随着撕心裂肺的哭喊,那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孔已不复存在。但您却坚定的说:“我们将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弃。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您是这样说的,更是做的很多很多。这是祖国母亲给儿女们最真挚的情感交流啊!

当发生雪灾、地震、禽流感时,当您的儿女处在困境中需要关怀、需要援助时……祖国母亲,您给您的儿女的是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您是多么爱您的儿女 ……

祖国啊!我的母亲,你用热血养育了儿女,用生命换来了和平,用勤劳带来了希望。

我要说,祖国在我心中,您是我心中永恒的画,完整的诗,不尽的歌。您又像母亲,把所有的爱都释放出来,没有一点点的保留,您是如此的爱我们。我要说:“祖国,我的母亲!我爱您!”

有关母亲的诗歌篇10

离乡背井赴京寻梦

唐良超,1985年8月出生于湖北仙桃一个小乡村里,是家里的长子。母亲怀着他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穿着白色长袍摇着扇子的人。她把梦跟村里的民办教师一说。老师想了想,说:“这是古代文士的打扮,你儿子这是文曲星下凡啊!”

唐良超一上学,果然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参加乡里作文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初一那年,唐良超第一次接触到了诗,那是刊登在某本发行量很大的文摘刊物上的一首席慕容的诗。唐良超看完之后怔住了,原来世界上有这么美的文字。从此,唐良超爱诗歌爱得如痴如狂,每当翻开一本书一本杂志,都先去找有没有诗歌。就这样,他慢慢接触到郭沫若、臧克家、艾青这些老一辈诗人的诗作,他也爱看鲁迅的诗,觉得他的诗很有力量。

上高中之后,唐良超又阅读了舒婷、北岛、芒克这些现代诗人的诗,开阔了眼界。有一天,他看到了海子的诗,被深深震撼了。尤其是那首《祖国(或以梦为马)》,他至今都能倒背如流: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唐良超知道海子是在北京上的大学,从此,北京成为唐良超心目中的诗歌圣地。他一定要去北京。2003年,唐良超考上了大学,可惜不在北京,而是湖北当地的一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唐良超读的是新闻专业,诗歌写作和新闻写作看上去都是文字工作,其实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天渊之别。新闻写作要求作者冷静客观,诗歌写作却要求作者追求个性诗情澎湃。

唐良超感受到了撕裂的痛苦。白天他认真地完成学业,晚上追逐他的诗歌梦想,躲在被窝里写诗。他加入了学校的诗歌社,认识了一批诗友,大家一起谈诗论文。

大三的时候,父亲赶到学校,说已经托人在当地电视台给他找了实习的岗位。但唐良超拒绝了,他去找了当地的日报副刊部实习,还在上面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

就在唐良超大学毕业的时候,噩耗传来,母亲因患重病离开了人世。失去了一直关爱自己、十分支持自己写作的母亲,唐良超在学校里大哭了一场,在回家的车上又忍不住泪如雨下。

安葬了母亲之后,对于以后的人生道路,唐良超和父亲有一次正式的对话,父亲希望唐良超能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再找机会以后自己出来做生意。

唐良超拒绝了父亲对他的人生安排,他要去北京追逐他的诗歌梦。去北京之前,唐良超在母亲的坟头坐了一天,他把那年母亲节写给母亲的诗《有关我母亲的一切》,工工整整地抄在纸上,烧给母亲,他相信母亲在天上看着他,也看见了他写给她的诗。

2006年9月,唐良超坐上了北上的列车,他激动地想:北京,我终于来了!窗外是北方大地广阔的平原,景色那么新鲜,唐良超心里十分兴奋,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车上的一夜他几乎没有合眼。

唐良超拖着四个包走出北京站。他带着一年四季的衣服,分别装在四个包里,他给四个包取名叫“春、夏、秋、冬”。

唐良超站在北京站口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四个包像四个孤儿一样围在他脚边。首先要解决住的地方,他身上只带了几百块钱,住不起旅馆。他在火车站旁边找了个网吧,上求职网站投了很多份简历。当天晚上就睡在网吧里,他怕“春夏秋冬”丢了,特意解下皮带一头拴着四个包,一头缠在皮带扣上。谁知第二天醒来,包还是丢了——皮带被人剪断了。

唐良超只好和网友联系。有个网友在圆明园旁边的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卖花。唐良超去跟他挤一张床,夜里热得要死。

唐良超在网上找了一个零工,在一个叫Mao的酒吧里做服务员,每天要干到凌晨两三点。回家的公交车早就没有了,唐良超又舍不得打车,他就趴在酒吧的桌子上睡,第二天接着干活,这样也不用回去跟网友挤一张床。

在朋友的介绍下,唐良超还给朱哲琴的演唱会打过零工,干了一晚上杂活,赚了200块钱。唐良超很开心,第二天请他刚刚结识的诗友们吃路边摊。一群人一顿饭就把200块钱吃完了。

2006年底,眼看春节就要来了,唐良超在酒吧拿的工资刚够他付房租吃饭,买不起回家的车票。唐良超不敢给父亲打电话,只发了一条短信拜年,告诉父亲今年就不回家过年了。父亲当天没有回复,唐良超安慰自己说,这是因为父亲不会发短信。第二天一早,父亲的电话就追来了,父亲在电话里严厉地说,今年不回家的话以后也别回家了!

唐良超向朋友借了钱,置办了一身新衣,还特意买了一双皮鞋。父亲喜欢他穿皮鞋,说这样才有气派。

回到家,唐良超发现等待他的是一场劝导会,父亲请了好多亲戚过来,希望他好好想想以后的人生,做什么北漂,没有户口没有身份,将来娶妻生子都成问题。

唐良超有个弟弟,比他小三岁,高中毕业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开了个驾校,收入不错。父亲就拿弟弟和他作对比。唐良超很为弟弟的成就感到高兴,他跟父亲还有各位亲戚说,人各有志,强扭的瓜不甜,他这一辈子就是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做一个诗人!当天晚上,弟弟给唐良超发来一条短信:“哥,你文艺!”唐良超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第二天,唐良超又坐上了北上的列车。

负债几万女友离开

2007年5月,唐良超在诗友的介绍下进了一家杂志社做编辑。主编很器重他,让他负责主要版面,做知名文化人物的访谈。唐良超喜欢热闹,喜欢和人打交道,这份工作他干得风生水起。杂志社的收入不算高,但至少是一份稳定的收入。他在单位附近租了个地下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母亲的诗歌10篇

学习

感恩老师诗歌10篇

阅读(25)

红烛啊,我深知你的痛苦心中流出来的是殷红殷红的血滴也许,你温暖了别人自我却独守凄风冷雨也许,你点亮了黑夜自我却被人遗忘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红烛啊,你为燃烧而生无怨无悔,无声无息在人们的欢乐中体现着,生命的价值你的崇高就在于流着热...

学习

保洁月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保洁月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保洁下月工作计划表,保洁周计划的工作内容怎么写。2、不间断的对小区内各条道路、1、2号门、人行道进行了冲、刷洗,1月中旬以来此项工作每天都在不间断进行。3、对小区的3处景观池进行了两次彻底

学习

道路发展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道路发展论文,内容包括道路发展论文,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论文1000字。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治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并非一个纯经济的现象,它对***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重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

学习

歌颂老师的演讲稿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老师的演讲稿10篇,内容包括歌颂老师的演讲稿催人泪下,歌颂老师文章的演讲题目。2004年9月,新华网报道了优秀女教师马宪华的感人事迹。从1996年到2004年,这位女教师一个人教八门课程,一个人带六个年龄段,一个人包揽了整个学

学习

另类人生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另类人生10篇,内容包括另类人生,另类的人生全部小说。从这些标题我们便可看出施教授写这批文章的“野心”:要挖掘出他们的“另一面”,展现出他们的“尴尬”与“另类”——即美丑与善恶共生、干净与肮脏齐飞的人生境况,而非我们

学习

消防安全培训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安全培训总结,内容包括消防安全培训记录总结,消防安全学习培训总结。***市民***局&nb...

学习

关于春节放假的通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春节放假的通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春节放假通知的简短范文,比较简短点的春节放假通知。xxxx年春节即将来临,根据***办公厅假日办春节放假通知精神,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现将我公司春节放假事宜通知如下:xxxx年1月27日(星期五)至

学习

有关艺术的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艺术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艺术的作文范文,关于艺术的故事和感受的作文。4、我喜欢窗花,但我更爱给我带来欢乐的冬天!(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房屋构造实训总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房屋构造实训总结,内容包括房屋构造的基本知识答案,房屋构造实训总结。《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其掌握程度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响。然而,很多学生感觉

学习

声乐表演论文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声乐表演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音乐表演毕业论文题目小范围,声乐作品论文开题报告。二、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的成熟期——高亢而富有激情(一)融合与拓展王昆是于1944年正式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学习的,当时正值文艺整风之后调整学

学习

美丽西双版纳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西双版纳10篇,内容包括美丽的西双版纳原唱,美丽西双版纳留不住。走进大门,我们坐上电瓶车,看着车外边的风景。这儿真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大公园。瞧,车道两旁长着郁郁葱葱的小草,一阵风吹来,你就可以闻到它们身上的芳草清香,它们

学习

中秋祝福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祝福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祝贺中秋节的诗句大全,中秋古诗词祝福经典名句。3)金风爽,云飘扬,月饼香,品琼浆,月色赏,秋月朗,杯盏撞,情满腔,佳节旺,团圆畅,祝福淌,幸福扬。中秋快乐。4)吴刚依桂,嫦娥逸舞,玉宇琼楼,天上有宫阙;始于夏商,盛

学习

关于端午的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端午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1-3年级端午古诗,端午的经典古诗大全。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二、端午感兴宋文天祥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三

学习

聪明的小熊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聪明的小熊10篇,内容包括聪明的小熊,聪明的小熊口才表演。伙伴们低头一看,天啊,这个坑又大又深,怎么才能救出小鸭呢?大家又着急又害怕。小猴想了想,说:“我来救你。”它走到前面的竹林里,“我过会儿回来。”过了一会,小猴真的回来了

学习

感恩老师诗歌10篇

阅读(25)

红烛啊,我深知你的痛苦心中流出来的是殷红殷红的血滴也许,你温暖了别人自我却独守凄风冷雨也许,你点亮了黑夜自我却被人遗忘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红烛啊,你为燃烧而生无怨无悔,无声无息在人们的欢乐中体现着,生命的价值你的崇高就在于流着热...

学习

表现母爱的诗歌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表现母爱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表达母爱的诗歌有哪些,表达母爱的诗歌短篇。乡愁是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主题,在台湾的现代作家中出现了很多以乡愁作为创作基点的作家,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是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

学习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10篇,内容包括赞美老师的著名现代诗歌,赞美老师的诗歌自编。作者简介:宫宏宇(1963~),男,奥克兰大学哲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就学于武汉音乐学院。后入奥克兰大学研究汉学,自1997年起在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

学习

感恩诗歌模板

阅读(28)

妈妈的爱,是一把撑开的雨伞,为我遮风挡雨;妈妈的爱,是一本本精彩的故事书,给我讲动听的故事;妈妈的爱,是一支支细细的铅笔,教我写规范的字;妈妈的爱,是关心的眼泪,我勇敢地在打针,妈妈却在心疼地哭;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怀抱,让我舒舒服服...

学习

外国现代诗歌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外国现代诗歌10篇,内容包括外国现代诗歌,外国现代诗歌摘抄文案。在这部著作再次以新的面孔(换了一个更大气的包装)问世时,我的另一部新诗研究著作《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这10多年来研究现代诗歌的又

学习

母亲节感恩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感恩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感恩歌曲,母亲节感恩文案。母亲这一生艰辛非常!从年轻时就疾病缠身,总是很佩服妈妈的对付病魔的勇气和毅力,几十年来总是每天不间断的大把吃药,却从不向我们诉苦。头几年,我每天晚上会给妈妈按摩,妈

学习

母亲节对母亲的感谢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对母亲的感谢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对母亲的感谢的一段话,母亲节子女送礼物后母亲的感谢语。4、祝妈妈节日快乐,幸福安康,青春长驻心中。母亲节快乐!5、亲爱的妈妈,我永远是您长不大的小宝宝!母亲节快乐!6、母爱是一缕阳光,洒

学习

致母亲节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致母亲节10篇,内容包括致母亲节的简短句子,致母亲节完整。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您似乎更年轻了不但是外貌而且是心灵透过那额角的皱纹还有银鬓华丝我看见了您一颗水晶般的心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您就像一棵绿叶如盖摇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