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中的感受篇1
随着年龄的变化,我也升入了初中。进入初中后的生活与小学生活的变化就是翻天覆地。
在小学时,学习轻松自在。但是到了中学我感的莫大的压力;以前小学里的人不多,所以互相认识和了解也就很快;在中学里一个班有六七十张陌生的面孔,一时间很难适应。但是在这里我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能够让我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虽然同学之间互不相识,但是大家应该用极短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以前,没上中学之前,心里总有一种不必要的担心,可上了中学,那种担心就从我的内心中灰飞烟灭了。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既严厉又亲切,和同学在课下讨论交流,都做到了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
上了中学,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任何学习环境中好好学习,认真听讲,以便报答父母,报答辛苦的老师,报效美丽的祖国。
进入初中的感受篇2
关键词:应对方式;学校适应;大学新生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66-01
一、问题提出
生命全程发展观的角度看,进入大学是个体在青春期遇到的重大转折。转折对个体既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也蕴涵着压力和危机。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进人大学给个体带来的普遍压力。在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中,学校气氛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指出,学校气氛与大学生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是,已有研究较少探讨学校气氛及其变化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动态联系。为此,本研究采用追踪设计,探讨(1)大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初与第一学年末学校气氛与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关系;(2)大学新生在入学第一学年中感受到学校气氛的变化与大学生学校适应分化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被试。从吉林省一所高校选取340名新生作为被试,309人完成了跟踪调查。被试平均年龄为18.5岁(SD=.95),男生204名,女生105名。
2.研究工具
大学学校气氛问卷。大学学校气氛问卷,共33个项目。其中包含3道测谎题,6道反向计分题。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2004年编制。量表分为7个维度,共有60个项目。
3.施测程序:在新生入学第3-4周填写大学学校气氛问卷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在大一第2学期末再
次填写大学学校气氛问卷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三、结果
1.入学初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气氛与大学生入学适应的关系
表1 入学初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气氛与学校适应相关分析
**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入学初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气氛与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显著相关。学校气氛与人际适应、择业适应和满意度正相关但不显著(表1)
回归分析是进一步探寻大学学校气氛对大学生适应性各个维度的预测作用。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校气氛对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回归显著。(表2)
表2 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气氛对学校适应待回归分析
2.在第一学年中,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气氛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的关系
首先,根据入学初期和第一学年末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气氛的水平和变化的方向特征,将被试分为4组:入学初和学期均较高(G1)、入学初较高而学期末均较低(G2);入学初较低而学期末较高(G3);入学初和学期末均较低(G4)。结合分组对入学初期和入学一学年末的学校适应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组被试在学校适应个维度上得分均具有显著差异。(表3)
学校气氛得分一直较高的G1组适应状况相对其他组最好,而学校气氛得分一直较低的G4相对于其他3组适应状况最差。入学初期G2组学校适应得分明显高于G3组,但在入学一年后,G3组的学校适应各维度得分却明显高于G2组。这一结果证明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气氛与大学生学校适应具有动态联系。
表3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气氛不同水平在适应状况上的平均分差异比较(ONE-WAY F检验)
五、讨论
进入初中的感受篇3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质与个性。其中,情感教育就是实现新型教育目标的方式之一。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来。
一、情感教育概述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所谓情感教育,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观念等情感体验,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具体的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实现教学方法、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统一,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要在教学中显示情感的功效,让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提高其语文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标确定了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基础上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情感教育有效结合了初中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实际,也结合了初中语文方面的教材,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还能陶冶其情操,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属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科目,肩负着培养初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任,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情感教育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和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观念,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对所生活的世界有个全方位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优美的课堂导入,营造情感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很多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直接进入讲课模式,生硬的进入了课堂主题,灵活性不够。就语文学科本身来说,某些知识点可能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如果老师采用枯燥的课堂导入,在课堂之初就让一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因此,优美的课堂导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爱好,找准课堂切入点,采用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导入方式,以情感作为敲门砖,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下课休息的散漫状态进入到听课状态,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个课文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作为课堂导入的方式:有一天,森林起火了,蚂蚁家族被迫进行迁移,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火,蚂蚁家族在短时间内结成一个球体,为了能够有生还的希望,这个球体义无反顾的冲向了大火,随着噼啪声音的传来,最外层的蚂蚁被大火烧焦,但是这个顽强的生命团体依旧在向前冲,大火仍旧在蔓延,蚂蚁球体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冲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一小部分……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在生死瞬间谁不希望活着出去,但是这一群蚂蚁却选择了悲壮的死。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个感人至深的斑羚的故事。在这样的课堂导入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造动人情境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展示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材的限制,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可以实时感知、能够感到变化的学习场景,进入特定的作品氛围中,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形成新的学习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给大家播放这首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优美的歌声让学生感受普冰雪覆盖的北国风光,感受粉妆玉砌的冰雪美景,之后再进行配乐朗诵,能够很好的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中,学生伴随着婉转的音乐来细细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借助课文内容,进行情感熏陶
在课文内容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作品情境中,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能净化心灵。此外,进行语文教学还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积极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通过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为学生学习创设性感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比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美文赏析活动,让大家一起体会父爱的伟大,接着让大家联系生活实际,每个人都说出父亲是如何表达对自己的爱,还要说出自己对父爱的感受。父爱无言却有形,这是学生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最大的感受。运用情感教育模式,收到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在生活中学会感恩,能够珍惜父母陪伴在身边的日子,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初中语文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求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都要做出相应的变革,这样才能符合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情感方面的体验,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实际来进行语文知识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进入初中的感受篇4
一、有感情地朗读,切实体会阅读情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则是进行“无声”的学习,但是如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只做无声的语言教学,那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误区,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素材进行大声的朗读,优秀的阅读素材还要进行背诵,这对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都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有声的朗读,才能有效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投入更多的个人情感。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默读,那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走神,个人的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都很难得到保障,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很难确保“高效”。例如,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人和事物中,使内容更有深度,富有感染力,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品味字里行间中的情感韵味,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及想象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内部的语言艺术,并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不断完善。
二、教师积极引导,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摆正自身的教育角色,充分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意识和阅读热情,做到一切阅读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要从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出发,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引导,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个人情感,引发个人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准确把握文章的主线,实现个人与作者在心灵上的沟通,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好地感知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最终领悟到作品内部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职能,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住作者情感发展的主线,了解伟大作家朱自清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文章时的历史背景,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父爱的伟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接受优秀作品的洗礼,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不断发展。
三、深入分析文中信息,体会语言美、哲思美和艺术性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平台,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文中的各类信息,对文章中的人、情、物、景等各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文字表面内容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同作者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更加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意***和情感主线,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哲思美和艺术性。以散文题材的阅读教学为例,作者很少会直接写人或叙事,而是多通过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形式进行表达,将个人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思隐藏起来,所以文章中的很多信息都会蕴藏着哲思美、辩证美,这也恰恰是散文阅读的魅力之一。例如,在鲁迅《故乡》的阅读教学中,作者通过“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叙述了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以闰土和杨二嫂等人物为依托,在表达了自己对记忆中故乡的美好向往的同时,反思了与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差距,表面上是在写人、写事,实际上是在写对社会的不满,形成了多种情感的交汇,所以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是是复杂的,甚至是含混不清的,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真正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发展路线。
四、反思语言特点与形式,提高语言驾驭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开展情感教育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驾驭语言,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尤其是当教师手中握有优秀的阅读素材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文中语言的细节特征和表达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特点的文体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把握。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分别选择清新自然、朴素明快、生动感人、犀利凝练的阅读素材开展讲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清新自然、朴素明快的语言风格是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这句话中,一个“钻”字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加以修饰,让人感受到了春草的生机与活力,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带给人的鼓舞和快乐。此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对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刺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反思,进而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和写作能力。
进入初中的感受篇5
一、在教学设计环节明确情感教学目标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能够切实影响学生情感与心理,使学生的价值理念、兴趣爱好以及思想观念发生一定转变,这便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都要有一定的计划与目的,在目标的有效引导下,以教材为中心,辅以高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基于此,能够看出,在实际教学中确立目标十分重要,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明确情感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具体状况相结合,可以以下述两点为切入点:其一,情感目标的层次。一般情况下,情感目标分为三层,主要包含反应、接受以及态度。其中接受指的是学生通过沟通与观察,在情感上发生积极变化;反应为应用特定情境,在道德与知识的方面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学生心理起到正面影响。其二,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目标。其具体包含人生价值感、道德感、美感以及理智感等[1]。其中,美感指的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实际情感体验,如满足、开心等;道德感指的是个体对周边人群或是社会持有的感情;人生价值感指的是想拥有良好品质与持有积极心态的想法;理智感指的是人在评价过程中创设的情感体验,如成就感、自豪感等。
二、在课程导入中巧妙渗透情感教育
?n堂导入环节为建构高效课堂的核心部分,所以若想实现巧妙地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融入情感教育就至关重要。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如你画我猜、成语接龙、两人三足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团队意识以及共同努力的重要性,如此不但能够有效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对该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加强学生责任意识与团体精神,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导入中巧妙渗透情感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2]。
三、在实际教学中展现情感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切实把情感教育全面融入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情感教育的效用与价值。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与网络案例相结合讲解这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课前上网搜集一些素材,并将其制作成课件,在课上为学生展示,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观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影响,为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提供有利条件。再比如,在教授《诚实守信》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段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老丁头,他管老王头借了200元钱,借期为一周,当一周过后,老丁头并未将200元钱还给老王头。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老丁头是否守信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当探究结束以后,每组指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综述小组观点,当所有小组阐述结束之后,再由教师统一总结归纳[3]。此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还能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另外还能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成长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铺垫。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进入初中的感受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 语文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又面临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对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高要求,以至于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着深层的改革。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面对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开放性,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们交际技能、文化素养、情感情操、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同时也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们的生活实际需要来设计语文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评价方式。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指令型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必须改革传统传授式教学模式,提倡“情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传统课文式教学,提倡“实践教学”模式。
一.改革传统指令型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在传统指令型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教学中的领导者、权威,而学生往往是处于一种被动、服从、闭封的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大。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式教学、合作型教学,要求在课堂上重塑课程主体,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以人为本,以学为本,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尽情地释放学生的表达欲,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醉翁亭记》(欧阳修)课程时,就采取了开放合作式教学模式,按照“互动性、互择性、互质性、互补性”的原则,将全班55位学生划分为十一个学习小组,并给每个小组配备展示板一块,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认真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作为教师,笔者不在关键的时候不发表言论,给学生留足大量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交流。在经过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之后,让他们将各自的问题和答案写在各组的展示板上,然后再进行评比,由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自己组的各小组讨论交流,把问题回答到展示板上进行组与组的评比,然后由几个代表发表各组的意见,在他们各自评析中,笔者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点拨,如文中有个关于描写醉翁亭山间四时之景的语句,笔者让他们写出其熟悉的与四季相关的诗词,此时,他们活力四射,竞相上前板书,有着甚至直接直言朗诵。这种开放式和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激发着学生们的个性、自信、热情,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进行探讨、求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改革传统传授式教学模式,提倡“情感教学”模式
在过去,师生之间是一种学与授学的关系,其教学模式往往是传授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也都是根据教材编排进行的,没有充分展现课堂中的情感元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其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具备情感元素,要让教师和学生都融入到情感的境界中进行教和学。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提倡情感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充分展现其激情的一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感的展现来体现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人文性”。因此,只有通过教师自己的激情,才能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引发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教师自身激情的展现,才能充分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才能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本知识之中。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溶情”。俗话说的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样,其中的“情”就好像学和教彼此的“催化剂”,通过它,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上进入入神的状态,才会沉侵于课文当中。比如,在《我的母亲》(胡适)课文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试着要台下的学生们对自己母亲的教诲进行自述,从而引导他们进入到母爱和爱母的情感氛围之中,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促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母亲的真爱,让他们感受母亲的伟大,在此之后,才引导学生们进入《我的母亲》(胡适)的课文教学,此时,《我的母亲》这一课文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三.改革传统课文式教学,提倡“实践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教学,而很少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应该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实践,在实践中联想语文课本知识。比如,在《故宫博物院》(黄传惕)的课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关于故宫博物院介绍的视频,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真实情况,让他们亲眼感受博物院的宏伟和华丽。再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课文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自己首先感受下大自然的气氛,再切入到课文中去学习,在学习中,让学生们自行讨论、评说大自然到底存在哪些语言,大自然是通过什么来传递信息的。让学生们走进实践,切身体味大自然信息传递方式,感悟大自然说话的手段,从而结合课文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手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亲身体会课本中涉及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课堂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改革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提倡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激发语文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初中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将必须具有开放性、人本性、信息化、情感化、实践化,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其必须改革传统指令型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必须改革传统传授式教学模式,提倡“情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传统课文式教学,提倡“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培养出不断进步的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提升初中生全面素质。总之,切合新课程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充分实现基础教育的作用,带领初中其他课程面向时代的要求、面向社会的需要、面向未来的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应将语文课程教学引向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泽***.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2]胡云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进入初中的感受篇7
笔者认为,古诗教学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蕴含的美是整个教学的基础。
一、激情诵读,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有很多古诗的诗句就是乐曲的歌词,古人非常善于用吟唱的方式来表达古诗的内容,因此音韵美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性与韵律性。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语言的音乐特性,引导学生在激情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
1.感受古诗语言的押韵美。古诗特别强调尾字的押韵,使人读起来有琅琅上口之感。在初中生初读一首古诗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找准这一首古诗的韵脚,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其押韵美。如,在教学《迢迢牵牛星》时,在学生初读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圈出这一首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并找出这一些字的相同特点,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就会发现《迢迢牵牛星》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因此,在读的时候就非常顺口。
2.感受古诗语言的节奏美。古诗在语言上除了具有押韵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很强的节奏性。在引导初中生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读出古诗的这一种节奏美。还是以《迢迢牵牛星》的教学为例,这一首古诗被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可以分为三个节拍,要让学生明确可以用“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节奏对这一首诗进行诵读,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五言诗与《观沧海》等四言诗相比在节奏上更加灵活多变。
韵脚和节奏是古诗语言的两大特点,也是构成古诗韵律美的重要元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让他们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语感。
二、引导想象,感受古诗留白的意境美
古诗篇幅短小,但却意境深远,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古诗的留白艺术,也是古诗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的空白之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感受古诗留白之处的意境美。
(一)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意象之外的意蕴。意象是构成古诗意境的重要元素,在古诗中,诗人常常在运用意象时存在虚实结合的特点,往往存在古诗意象本身意义之外的意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进行解读,挖掘意象之外的留白意蕴。如,在《夜雨寄北》这一首诗中,诗人李商隐运用的意象是“巴山”“夜雨”“涨秋池”,从意象的表面上看,这一首诗写的内容是秋雨,但实际上从这一些意象之中却隐含着诗人对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想念,可是在诗中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这就是这一首诗的意象留白之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这一首诗写了秋雨,你们觉得秋雨会使人产生哪一种情绪?”这个问题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秋雨”能够使人产生思念之情,此时,教师再补充诗人李商隐写这一首诗时的背景材料,学生就能够深入理解这一古诗所蕴含的诗人在绵绵秋雨中对自己妻子无尽的思念之情。
(二)引导学生补白古诗留白之外的空间。初中生完整理解一首古诗意境的过程离不开对古诗留白之处的补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古诗意象的美感。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古诗留白之外的空间。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找出诗中的九个意象,之后,再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通过游子的羁旅愁情这一线索把这一些意象串联在一起,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样,学生就通过补白使整首诗的意象空间得到扩展,充分感受到这一首古诗如画般的意境美。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初中生对古诗的留白之处进行想象和补白,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利用想象思维对静态的古诗文字进行动态的意象解读,从而有效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深入挖掘,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
古诗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虽然篇幅短小却情感丰富,情感也是古诗的灵魂,是古诗的生命,古诗语言之外的情感美往往能使读者振奋人心。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的语言和意象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感受其蕴含的情感美。
(一)利用音乐烘托,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前面已经提及,在古代诗与曲是合二为一的,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的内容,选取适合古诗情感的乐曲进行烘托,利用乐曲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蕴含的情感深处。如,在教学《观沧海》这一首古诗时,在学生进行诵读与学习时,可以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背景音乐,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观沧海》这一首古诗所蕴含的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并且与之产生共鸣,充分领略这一首古诗情感上的壮美。
(二)利用***片渲染,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在一首古诗中,诗人往往会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从而给读者描绘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片展示对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进行渲染,从而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如,《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古诗,可以说是句句写景,但却又句句含情,在这一首诗中所描绘的九个意象看似写景实为抒情,表达了游子的愁思。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一首诗描绘的景色,再现诗的画面:在夕阳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融为一体,但却都是围绕“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情感主题展开,从而把握诗人感伤的情感。
进入初中的感受篇8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情感教育 应用
1.引言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情感教育被广泛运用,不仅与学生的情感表达、情感感受等能力密切相关,还影响到教学质量。为此,应该认真探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这有重要的作用。
2.情感教育对美术课堂的意义
教学质量对学校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学校的形象与学生的发展,美术教学作为教学质量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情感教育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2.1有助于为教师与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情感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情感教育能够有效为教师与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当中,构建较为积极、乐观的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此外,教师还应信任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与耐心,关心他们的心理特点及绘画能力,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努力学习与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创作的欲望,并且耐心地与其沟通交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
2.2有利于学生培养发现美及创造美的兴趣。
美来自生活,而生活更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教师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并通过创作美术作品赞美生活,真正体会到美术课程的意义。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进一步提高进行美术作品创造的能力。例如,可在课余时间或者在特殊的节日进行美术创作,唤醒学生们善于发现美及创造美的意识。
2.3有效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情感教育与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促进当前美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运用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感受到关心、感受到爱,从而更加热爱美术课程。此外还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美术作品当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作水平。
3.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教育
3.1教师应在课堂指导学生,课后关心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效指导学生,向学生讲解有关美术课堂的相关知识。例如进行美术手工制作时,多数学生都对美术手工课缺少兴趣,在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时,不积极主动。此外,部分学生的基础能力或者是天分等存在差异,导致美术课堂的效率不高,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都受到挫伤。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应多运用情感教育,通过鼓励学生、信任、帮助及支持学生,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当中,有效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变化;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且热爱本职工作,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促进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2进行课堂情感的有效诱导。
按照学生的性格与年龄特点,选取合适的美术欣赏题材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对陌生的艺术作品的好奇心较大,因而兴趣也会大大提高。为此,教师应考虑从这方面入手,将题材新颖或者是绘画手法、技巧多样的艺术品融入到教学当中,充分吸引学生,使其集中注意力。
3.3因材施教。
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因材施教,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并且通过简练、清楚、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确保学生对所教的课程内容感兴趣,从而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情感,适当地渗入情感,使课堂气氛充满和谐,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地催人奋发、给人信心与鼓舞,确保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此外,在美术课当中,给学生欣赏山水画前可先放一段曲子,如《高山流水》等,使学生提前感受山水的旋律,发挥想象力,然后再进行课堂学习或者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蕴涵在山水画中的优雅意境。
3.4美术教育课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进行美术手工制作课程教学时,教师可先带学生到操场上玩风车或者是放风筝,之后再进行动手制作,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课余的时间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内的美术作品、画展,积极引导学生,将美术课堂搬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了解美术,切实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4.结语
总之,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运用情感教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感受美术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洞.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
[2]陈莹.运用情感教育,提高学困生学习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3).
进入初中的感受篇9
关键词:英语;英语语感;朗读;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打篮球要有手感,学英语要有语感。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尽快形成语言能力和语感。英语,不同于母语,学生用它来进行交际实践的机会很少,语言知识的习得和语感的形成往往比较困难,而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学者都知道,语感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意义非同寻常。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所谓语感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培养语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不错。
一、朗读和背诵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初一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教学。如果初一就养成了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能大声的朗读,积极的背诵,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会记住其中的一些句子、段落、习惯用法。那么到了初二、初三就很自觉的去朗读、去背诵英语,还愁英语学不好吗?因此,我想对初一的学生说:“珍惜时间,在学英语过程中,请尽量的放出声来朗读英语,力求把一些范文,精彩的段落、句子背下来,这样等你们上了初二、初三,学英语就很轻松了。”只要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读多背一些实用的英语句子,形成一定的语感,英语成绩照样也可以提高。
二、在不影响课程进度的前提下,省时而又有效地开展口语教学活动
(一)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bedroon/school… 在学完一至两个单元后,可抽出一节课专门让学生谈一 谈自己的卧室、学校或教室等等,这一口语活动在初一第一学期就可以做,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句型轻松自然地描述出大脑里的***画。
(二)Summary based on a dialogue 这一活动在初二就可以做。在这之前不妨先概括一下如下的句型结构: want/ask/tell(not) to dosth; want to do sth; ask ifwould like to do sth 以及一些简单句。
(三)Text retelling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改编、 复述较长的课文。在开展这一活动之前,允许学生头一 天进行适当准备。不要限制学生一定不要写提纲,甚至允许事先写出来。为了让全体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标准,教师最好口头作一个 示范,让学生有效地模仿。模仿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是相当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步骤。
(四)Make sentences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词组和句型时,在给出典型的例句后,为口语能力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Debate/Argument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水平,适当地选一个topic,让学生展开争论。 如:Is it good or bad toplay video games in spare time? 还有在初二下学期学习情态动词can, ma y,must,can't时,就可给出一个model,让学生模仿。如:给出一个实物让对方说出是什么。
A. What do you think it may be, B?
B. I think it may be an apple. C. It can't be an apple. I think it must be a banana. D. How can it be a banana? A banana is long but it looksround. It must be an orange. E. It can't be an orange. Anyone with eyes can see it isa…这样在模仿争论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情态动词的用法,从而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六)Describeor sth you like best 随着一、二年级的知识积累,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在一节课的 前十分钟或后十分钟描述一下他(她)最喜欢的人或物。
三、在外语教学中遵循语言习得规律。
(一)入门阶段(初一第一学期)的主要任务是:1、进行口语交际基本功训练,从日常口语会话入手,养成用简单英语口语进行交际的良好习惯。2、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明确学习目的,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二)入门、上路阶段(初一全学年),主要任务是:1、抓好拼读训练,练好发音、拼词基本功。2、抓好听力训练,练好听力基本功。3、抓好会话训练,练好开口说话的基本功。4、抓好听写训练练好听音写词的基本功。
进入初中的感受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师生互动
中***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27-01
1.初中音乐课堂中师生互动现状
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以及思想的影响,当前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效果。第一,师生开动的方式较为单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将自己视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享受着控制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很少主动与教师互动。单一的师生互动形式,影响了教学反馈,也影响了初中音乐教学的最终成效。第二,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但当前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都过于传统,课堂中的简单问答被教师视为师生互动。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一场秀,影响了师生互动真正意义的发挥,继而剥夺学生体验权,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无法自己去体会感悟,变成教师灌输特定音乐感受的死板课堂,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体验权"。第三,师生互动无没目标。缺少科学合理的目标,师生互动行为就是盲目的,是没有意义的。
2.初中音乐课堂中师生互动方法策略
2.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唤起互动教学意识。兴趣是音乐创新教学的基础和源泉,课堂教学中的愉悦,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求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来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佳。如教《黄河大合唱》时,根据情境教学的原理,把学生放入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情境熏陶,形成一定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进入角色。在《保卫黄河》中,让学生自己担当一定的"角色"参与体验,请大家伴随多媒体音乐画面,分角色扮演"我***"及"敌***",并共同进行齐唱、轮唱,让他们感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我优秀儿女从四面八方掀起复仇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没在人发战争的大海中。学生亲睹自己的"表演",兴趣异常高涨,积极参与,互动非常热烈,一节课收到了最佳效果。
2.2重视课堂在师生互动中的平台作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仍然将音乐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的权威角色一直存在。过分依赖音乐课本进行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参与师生互动活动。重视课堂的平台作用,将更为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引入到初中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具有更多音乐学习体验,有利于师生互动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教学唱新歌环节。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一环节总是由教师领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学生往往是教会后句忘前句。教师应该意识到,只有让学生参与"唱"的过程,让学生选择唱的方式,明白这样唱的原因,在唱的过程中应该包含着怎样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全新的音乐体验。学唱环节应引入"共同探讨、共同学唱"的新方法,不仅让学生"会唱",还要让他们"想唱"和"能唱"。当然,由于学生音乐知识的贫乏,他们不可能立即找到合适的方法,教师应该先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分析,引导学生对歌曲中的场景和情感有初步认识,再由学生继续挖掘,教师在一旁引导。
又如,音乐赏析环节。音乐赏析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情感。在这一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听,否则学生很容易心不在焉、漫无目的的神游。据此,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如让学生即兴表演,进行动作模仿等。通过灵活的形式点拨、启发并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要素进行分析。尤其是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音乐感悟。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授课模式,教师扮演者"引导者"角色,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通过学生的言行来影响、调整教师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的思维启发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一起学习。
在进行音乐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到初中学生的生活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音乐学习内容,将更多流行歌曲作为教学资源引入。比如在讲解《夜曲》时,为了满足初中学生的音乐兴趣,教师可以将周杰伦的同名歌曲引入到课堂中,提升学生注意力。就后者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一下学生喜欢这首歌的原因,促进师生互动氛围的活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对两个作品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的审美价值。
3.利用情感交流实施师生互动
情感交流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进行交流,实施课堂互动,使互动成为教师情感传递与学生接收情感的途径,有利于初中音乐课堂氛围的优化。教师对于音乐学科的情感以及对学生的情感,都可以在师生互动中表现出来。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在讲授音乐知识时,教师要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所教内容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比如在讲解《青春舞曲》时,教师可以一边演奏乐曲,一边跟着乐曲进行律动。当学生自己沉浸在乐曲中时,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渲染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律动,通过身体语言进行互动,会让音乐课堂的审美性得以提升,促进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
4.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促进初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解《我心永恒》时,教师可以利用《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片段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后的故事。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有更多想法,更多要表达的内容,能够促进学生主动与教师互动。这样,学生成为互动的主体,教师给学生做评委,有利于师生互动欲望的增强,促进初中音乐课堂的活跃化。
综上所述,要促进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师一定要适当改变自己的"独裁者"的教学角色。在教学中明确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教学手段,恰当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师生实现真正互动,从而让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卢笛;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类型研究[D];河南大学;200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进入初中的感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