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作文结尾10篇

中秋作文结尾篇1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足可以表达我的心声——我们就像那天上的月亮,圆时皎洁明朗,缺时——更要绽放光彩!今晚,你就要走了,千里共婵娟,我们不能见面,但我会在心里为你祝福,为你喝彩——中秋快乐!为友谊,干杯!再见,在这个中秋。

2、圆满的月亮,团圆的家人,坐在院子里,享用着象征幸福团圆的月饼,欣赏着宛若玉盘的圆月,沐浴着如银的月光,交谈着暖心的家常话,回荡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温馨与幸福啊。

3、所以,在这样的节日,我们不为自己找任何的理由,找点滴的借口,带上孩子,带上祝愿,赶回家里,看望自己的老人,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回家,回到那个有父母,有温暖的地方,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这应该是节日里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

(来源:文章屋网 )

中秋作文结尾篇2

关键词:《大学》,《中庸》,上古汉语,语气词特征,研究意义。

中***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1、引言

《大学》、《中庸》是朱熹从《礼记》中抽取出来的两篇文章,并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是儒家的传统经典,一般认为《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所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期,《中庸》是孔子之孙孔(字子思)所作,成书于战国早期,比《大学》略晚。按照王力先生的看法,此时与两汉、两晋南北朝同属于汉语史的上古期。也就是说《大学》、《中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上古词汇及语法上的一些特点。本文试从对《大学》、《中庸》的语气词的研究中总结几点。

2、特点分析

语气词是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它是汉语特有的词类。从语气词的分类人手来研究《大学》、《中庸》中的语气词,可见其一些特征。

2.1 单音节语气词

A类句尾语气词: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古代汉语语气词的主体。

①也表示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在《大学》、《中庸》中使用极为频繁。具体的使用情况有:

a用在陈述句末尾

《大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盖日天之所以为天也。”

b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

《大学》“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②矣在《大学》、《中庸》中出现的十分频繁,表示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具体的使用情况有:

a用在陈述句末尾

《大学》“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b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

《大学》“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中庸》“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c用在疑问句、陈述句末尾

《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中庸》“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通过“也”与“矣”的用法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在于:“也”表示一种状态,如“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而“矣”表示一种时间过程,如“知所先后,则近到矣”。“也”不着眼于时间的因素,“矣”着眼于时间的因素。

③尔本来是指示代词,意义虚化后用在句子末尾,表示提示语气。但“尔”作为语气词使用的情况在《大学》、《中庸》中只出现了一次,尚不常用。

《大学》中无此类情况

《中庸》“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④焉《大学》、《中庸》中的“焉”是一个有指示作用的语气词,表示提示性的陈述语气。使用方法较为单一,通常处于陈述句末尾。如:

《大学》“《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中庸》“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⑤乎《大学》、《中庸》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疑问语气词,也用于祈使句、感叹句末尾表示惊叹语气。具体的使用情况如:

a用在正反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

《大学》“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中庸》中无此类情况。

b用在祈使句、感叹句末尾。

《大学》“子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中庸》“无忧者,其唯文王乎!”此句由句义可得知为感叹句而非反问句,其句义为:“无忧无虑的人,只有周文王啊!”

⑥与在《大学》、《中庸》中有两种使用情况,即单独置于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或于祈使句、感叹句末尾表惊叹语气,具体使用情况如:

a放在句尾,表疑问语气

《大学》中无此类情况

《中庸》“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b在祈使句、感叹句末尾表惊叹语气。

《大学》中无此类情况

《中庸》“《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些语气词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过程中汉语发生了一些词汇及语法上的一些变化,这样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多见,也反映出了汉语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⑦哉《大学》中没有出现这个语气词,《中庸》中置于句尾时表示强烈惊叹语气。如:

a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

《大学》中无此类情况

《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

从对以上句尾语气词在《大学》、《中庸》中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首先,古代汉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相当精熟,“也”、“焉”、“哉”、“乎”等后来常用的句尾语气词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已形成了其固定的使用手段和使用习惯,并且用法多样有变化;其次说明汉语在春秋战国仍处于发展阶段,后来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些语气词如“那”、“耶”、“不”、“未”等在春秋战国时期仍旧很少出现,语气词的数量仍不丰富,说明古代汉语仍处于形成阶段,词汇、语法并不十分完善使用方法并不固定,常有一词数用、数词一用的现象。

B类句首、句中语气词

①句首发语词《大学》、《中庸》中这样的句首发语词有“夫”、“维”、“盖”、“其”。

a夫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表示提出话题,引起议论或者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

《大学》中无此类情况

《中庸》“夫***也者,蒲卢也。”

b其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用法同“夫”。

《大学》“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中庸》“子曰:‘其唯文王乎!’”

c盖表示猜测或者解释性的词语

《大学》中无此类情况

《中庸》“盖日天之所以为天也。”

d维表示提示性语气和表示期望的语气

《大学》“《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中庸》“《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②句中语气词

“者”、“也”,这两者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有提示舒缓节奏的作用。

a者

《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中庸》“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b也

《大学》“必也使无讼乎!”

《中庸》“人莫不饮食也,鲜能味也。”

c哉《大学》、《中庸》中“哉”既用在句尾,也出现在句中,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如:

《大学》中无此类情况

《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2.2复音节语气词

《大学》、《中庸》中复音语气词的数量最少,只有“而已”。它由连词“而”与语气词“已”组成,一般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限制,相当于“罢了”,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存留。

a而已

《中庸》“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中秋作文结尾篇3

韩秋亭亭玉立,文静甜美,可就是这样一个柔美娇小的姑娘,在赛场上却霸气十足,最终成为“滑水女22”。2011年8月底,记者几经波折终于采访到韩秋从一个普通小女孩到名世界冠***的惊艳蜕变的过程……

岁多的小运动员

1996年出生的韩秋,是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人。父亲韩昌华是一名司机,母亲是一名售票员。小韩秋出生没有多久,妈妈把她放在家里的浴盆里洗澡,不想小韩秋一下水就乐开了花,在水里不住地嬉戏,并且还闹着不起来。每次都是如此。后来,细心的妈妈发现,给小韩秋洗澡时,小家伙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学会游泳了了。

1999年的一天,3岁多的小韩秋跟随妈妈来到宜宾人民广场玩耍。市业余体校的体操教练余强无意中看到了小韩秋。余教练发现,这个小女孩腿部力量超于常人的强韧,而且身体素质也比同龄孩子好很多,身上有着一份异于常人的灵气。于是,在得到父母同意后,小韩秋进入了体校体操队,成为一名小运动员。

经过几年的体操训练,小韩秋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2002年,6岁的小韩秋因其较强的运动天赋和出色的表现,被顺利地入选四川省跳水队。在省跳水队,小韩秋经历T4年艰苦的跳水训练,可成绩始终无法出类拔萃。2006年,省跳水队教练把10岁的小韩秋退回,要求由基层教练规范动作、强化训练、控制体重后,再参加省跳水队的训练。

从省队返回市队,小韩秋的父母思想动摇了。他们既担心年龄尚小的女儿究竟适不适合走体育这条路,同时也害怕继续训练耽误了孩子的正常学习。

为了坚定小韩秋父母的信心,宜宾市体校的领导和教练主动找到他们,做了很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小韩秋的父母又恢复了让孩子继续训练的信心。小韩秋就这样又回到了她所热爱的训练场上。

11岁开始转学滑水

重新回到市体校,小韩秋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因此,在训练时,她比其他队员都要刻苦很多。在训练了大半年时间后,2007年9月,1l岁的韩秋又被推荐到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练习滑水,专攻女子尾波单项。从此,韩秋便与滑水项目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了她运动生涯的辉煌之路。尾波是近年来刚刚兴起并迅速发展普及的一个滑水单项,滑水者在越过滑水牵引艇产生的尾浪斜坡后取得更高的高度完成翻转、跳跃、旋转等一系列动作,极具观赏性。

刚参加滑水训练时,小韩秋只是好奇,觉得好玩。接触以后她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由于震动大,运动员滑水时,膝盖受伤是家常便饭。一次,小韩秋在训练中小嘴不慎被碰破了,医生给她缝了好几针,可小韩秋始终紧咬牙关,再疼都不叫出声。

训练的日子单调而艰苦,离家的小韩秋也常常感到孤独,不时打电话回家,找妈妈诉苦。那时候,一通电话,母女俩就忍不住会哭起来。每当这个时候,刚强的父亲韩昌华就不得不忍痛挂断妻子手中的电话,用看似鲁莽的动作止住哭声,给孩子和爱人思考的空间,让她们坚强地面对现状,迎难而上。

2008年初,小韩秋在西昌训练,不想天下起了大雪。水相当冷,下水没有几分钟,大家都被冻得全身疼痛,还有几个队员哭起了鼻子。等到小韩秋坚持练完上岸时,她的手脚几乎失去了知觉。过了很久才缓过来。

正是小韩秋的坚持和刻苦训练,加上她具有扎实的体操和跳水基础,头脑灵活,身体素质好,空中控制能力强,所以优势逐渐凸显,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滑水运动员,并在此后的比赛中崭露头角。4年苦练成就“滑水女王”

2008年7月,12岁的小韩秋参加了“攀星杯”全国滑水冠***赛,获得女子尾波滑第三名。2009年7月,13岁的小韩秋参加了“北江杯”全国滑水大赛,获得尾波滑公开组女子第二名。同年8月,她又在“昌平杯”全国滑水锦标赛中获得女子尾波滑第二名。2010年5月,小韩秋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分别获得女子尾波滑二等奖和双人技巧滑三等奖。

此时的小韩秋正如同出水小荷,开始显露出尖尖角。

2010年8月,小韩秋代表国家队出征香港尾波花式滑水公开赛。这次比赛,她一举夺魁,成为在水上运动项目中获得亚洲冠***称号的第一人。有媒体因此把14岁的小韩秋誉为新的“滑水女王”。

2011年6,9,小韩秋又如期参加了“中、美、澳”三国滑水对抗赛,成为团体冠***成员之一。

2011年7月17日,15岁的小韩秋参加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界尾波滑水锦标赛,并一举夺得女子组冠***。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她终于站在了世界最高领奖台上。

在米兰水上娱乐中心赛场,随着嘹亮的《义勇***进行曲》的奏响和鲜艳的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韩秋笑靥如花,静听满场掌声,尽情感受属于中国人的骄傲。

这时,15岁的小韩秋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滑水女王”。

中秋作文结尾篇4

关键词:层次理论;三美论;《天净沙・秋思》

中国诗词讲究格律、行韵,语言精练,字里行间含蓄唯美。许教授是有史以来将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不但英译的诗词让人赏心悦目,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其中“三美论”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伽登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层次论的影响,许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诗词的行文特点总结而来。

一、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和三美论之间的关系

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 1893-1970),波兰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将文学作品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

(一) 语音层次,具体意义的承载体,是词语能表达其意义的外部结构。在作品构建中,语音的选择决定了文本的节奏。

(二) 意义单元层次,为整个作品提供框架。英伽登将“所有和语词发音有联系并且和它一起创造了‘语词’的东西”[1]称为意义。“语词意义是一个具有适应结构的心理经验的意向构成。”[2]文学作品的属性由句子所构成的意群决定,即意义单元;意义由“语词”构成的句子展现。

(三) ***示化观相层次,任何作品只能用有限的语句表现有限空间内事物的某些方面,大量的“未定点”和“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进行系统组合与填充。

(四) 再现的客体层次,“再现的对象只具有实在的外观,并不是真正地在于实在的时间和空间中”。[3]读者通过意义层看到的形象就是作者在作品中虚构的对象,读者通过意识活动以***示化形式“再现”。

这种分层是对作品内部结构的描述与剖析。在此基础上,许教授结合诗歌文体特点提出了“三美”翻译理论[4]。关于“三美”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一旦译文不能传递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翻译就偏离了初衷。这也是许教授将“意美”放在首位的缘由,“意美”是诗歌的深层结构,是首要目的和必要条件,“音美”和“形美”是手段和前提,为“意美”创造条件。

语音层次指译文借用译语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或音近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表达原文的音律和节奏,尽可能使译文达到音乐美感,即“音美”。

有些作品描述了实在的对象,即第三层次“***示观想”。还有些文学作品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远远超出画面本身的界面,即第四层次“再现客体”,即纯粹意向性的文学主题。这两个层次为读者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预留了空间,否则就不会有再现的***像或与之相关的审美对象。许教授将两个层次合为“形”,只有将诗歌的句式、长短、对仗等方面尽可能与原文形似才算“形美”。

二、许译《天净沙・秋思》中“意、音、形”结合的实例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佳作,脍炙人口。小令以秋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引发共鸣。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共两句,以众多排列的意象寄寓诗人思想的艺术形象。第一句九个名词排列,无任何连词,分为三组,第一组由下及上,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二组由近由远,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三组从远方到眼前,古驿道、道上瘦马,“西风”从触觉上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又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枯”“老”“昏”“瘦”使浓郁的秋色中蕴含游子无限凄凉悲苦的情怀。寥寥几笔却勾勒丰富而幽深的意境,是这首小令的魅力所在。许教授摆脱原诗的形式,将原诗拆开重构:[5]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Ma Zhiyuan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beside a cot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从意义层次看,许教授采用了意译的方法,“wreathed”意为“to be covered in sth”,用动词过去分词表明 “trees”和“vines”之间的所属关系。用小屋“cot”,代指抽象名词“人家”。补译介词“Over”、“Under”、“beside”、“on”和“in”,明确描述了事物间的位置关系;增译谓语“fly”,“flow”,“go”,说明了事物间的主谓关系,使前九个原本模糊的意象都或多或少地具体化了,也给原诗并列静态的景物增加了动感,不仅准确地传递了原诗的意义,还表现出“意美”。动词“decline”英语有“become gradually worse in quality”之意,译文词义贴切对应不仅仅译出了“西下”,还使读者产生联想,由深秋的景色衬出了旅人凄苦的心境。最后 “far”一词的重复,突出了原诗的主题,把在外漂泊的旅人那黯然神伤刻画得淋漓尽致,令读者回味从而达到移情的效果。

语音层次上,译文语句流畅通顺,韵律和谐自然。原诗“鸦”“马”和“涯”押尾韵/a/,“家”和“下”押/ia/韵,译文在处理时拆开重组,“昏鸦”译为“fly crows”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将“a stream”置于句尾并增译“flows ”,“horse”后增译“goes”是为了和“crows”押尾韵/z/。同样“夕阳”和“断肠人”皆置于词尾为了押尾韵/?n /,且“人”用代词“one”也是从韵律角度考虑,从而达到“音美”使译文符合英诗“aaabb”的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示观相层上,译文增译冠词“a”并明确了名词的单复数“trees”“vines”“crows”刻画了: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行在古道上,看到了古藤缠绕的老树、盘旋天际即将回巢的乌鸦,站在小桥上听着潺潺流水,西风吹来更觉凄凉。题目增译“tune”指明是曲牌名。其次,译文根据英语句法规则、表达习惯,增添了冠词、介词和动词,一改原诗顺序。原诗中三组***的事物组合被译为三个逻辑完整有主语、谓语和状语的句子,且事物间紧密联系由静变动。“bridge”“cot”前加上介词限制,译为状语成份,而“a stream”成为主语,动词“flows”使读者身临其境――看到了小桥,旁边是小屋,似乎还听到了桥下潺潺的溪流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画面再现的客体更为生动,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诗人在深秋黄昏是何心境?译文皆用倒装句式流畅自然,第一四五行全部倒装,第二三行部分倒装,如此的“形美”句式使译诗语言符合英诗表达习惯,更生动形象地传递出原曲凄凉的意境,最大限度地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三、结语

许教授通过增译使译文符合英诗的文体表达习惯,采用押尾韵和倒装手法,进行文字雕琢。并灵活运用英伽登的“结构层次说”,从意义、语音、***示观想、再现客体层上,即“意、音、形”协调作用下恰如其分地译出了原诗的秋景,由景烘托出意境;四个层次的自身审美价值,即“意美、音美、形美”共同作用达到“复调和谐”的整体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曼・英加登.《论文学作品》. 张振辉译.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83.

[2] 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陈燕谷、晓未译.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2-23.

[3] 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晓未译.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 56.

中秋作文结尾篇5

总评:不少学生都喜欢通过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灵,这位新加入到本专辑的同学也一样。在这篇诗歌里,作者以内心的思绪为导向,通过思绪的流动幻化出四季的轮回,从而把景与人融合起来。但我们从文中也不难看出,“春”这节展现出来的是充满生机的情境,而“夏”、“秋”、“冬”展现出来均是一种或悲凉或惆怅或无奈的氛围,因此“春”的生机恰恰就是文中“夏”、“秋”、“冬”的起点,这个起点也是归宿点,在这样的轮回中,作者倘若在结尾处扣住“春”这节把“夏”、“秋”、“冬”的所感上升到对生活的理解,那么就不会落入“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俗套了。王婷婷同学的《伤心碧落》为什么会被推精,也正是因为结尾一句“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如拨云见日升华了主题,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具体评析见文中标识。

专辑指导老师:朱雨欣

中秋作文结尾篇6

【关键词】俳句 影响

公元7世纪,由日本最早的诗歌形式“和歌”派生的“连歌”普及到庶民阶层后又称为“俳谐连歌”。到了15世纪,“俳谐连歌”的上句,即由5・7・5十七个日语假名构成的“发句”成为***诗体,称为“俳句”。自诞生之日起俳句就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此,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风靡日本社会,并显示着非凡的活力。

因此本文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调查和相关文献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俳句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一、俳句中的季语解读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

俳句的创作一般遵循一个基本规则:俳句中一般要有一个季语。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例如,春季相关的季语:

三月:雏祭り、东风、山笑う、莺、燕、春雨、木の芽、春风等。

四月:胧月、@、花见、春愁、わさび、山吹、种莳き等。

五月:茶摘み、春惜しむ、叶@、子供の日、立夏等。

季语代表着四季不同的美景,在俳句中,其丰富地表现了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春夏秋冬的四时风情,山川草木的自然风姿,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以及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它使十七个音节构成的极短的韵律诗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情趣和丰富的主观情感。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俳句来感受下季语所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观。

1.秋渐渐深矣, 知邻家以何为生? (松尾芭蕉)

(已经是深秋了,周围静静如也,邻居家鸦雀无声,一点声音也听不见。到底是谁住儿,它以什么为生?季题《秋深》秋,死前约半月所作)

2.梅花香溢旭日升, 惊喜山道行。 (松尾芭蕉)

(早春的某个清晨去山道上散步,梅花的香味隐隐约约飘来,见了真是出乎意外。从山的对面,旭日正在升起。季题《梅香》春)

3.秋日落凄凉, 寒鸦栖枯木。(松尾芭蕉)

(秋日西沉,草木皆枯,一片凄凉。在叶已落尽的枯枝上一只乌鸦静静地栖着。意同水墨画上所题“寒鸦枯木”句。季题:《秋之暮》秋)

4.林林岛屿上,灯火齐辉煌,春天的海洋。 (正子规)

(春天平静的海,夕阳渐渐下沉,海上林林的岛屿上灯火辉煌,多么美丽的夜景呀!季题《春之海》春)

5.秋空被隔为两半者,大石柯树也。 (高滨虚子)

(纯净的秋天,蓝天中顶天耸立着两棵高大的柯树,将天空隔为两半。季题:《秋空》秋)

日本人把季语收集分类注释编辑成书称为《岁时记》,亦称季语集。它“涉及季节、天文、地理、人事、宗教、动物、植物诸多方面,在世界上堪称无与伦比。”书中满载着日本自然之美,充满传统的日本人丰富的感性和生活智慧,传承了日本民族以自然景物感悟人生、体察人情的思维传统。

通过俳句日本人将生活中的季节感与伦理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人们可以通过季语亲近自然,通过短小的诗句轻松地捕捉生活的美的瞬间,进而领悟到隐蔽在自然中的生活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俳句这种世界文学上最短的格律诗,才能历经几百年的时光,依旧在现代生活中带给人们美的感动。这是古往今来日本人心底自然形成的共通的默契。

二、俳句如今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

作为古典文学的俳句,尽管在创作过程上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给它的普及和流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江户时代的“俳圣”芭蕉曾提出「不易「流行的创作理念。所谓“不易”,即经越年代还能感动人;“流行”就是跟随时代变迁不断创新。古老的俳句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发展情况有如何呢?

尽管俳句在日本向来被视为阳春白雪,爱好者也多为中老年人。然而它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风靡日本社会,并显示着非凡的活力;日本俳句协会遍布全国各地;结社的俳句专刊千余种,全国性的报纸大多辟有俳句专栏,与俳句相关的出版物不计其数,俳句作者更是男女老少逾千万人。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创立的日本学生俳句协会是由小学至大学的学生组成,旨在培养青少年的情操与感性、强化学校创造性教育。

时下,优雅古老的俳句近又和时尚的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成为日本青年直抒胸臆的“新宠”,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05年取材于“俳句甲子园”的影片《恋上五七五》上映,更是激起了年轻人对“17音世界”的向往。如今,通过手机或E-mail参赛的“青春俳句大奖”也已应运而生,募集到的俳句作品超过6万首。

在2007年的农历新年中,日本《西日本新闻》上发表了《俳句月评》:

1.浅草藻秋家,化装广告队员的睫毛。 (绪方敬)

(“秋家”是商号, “化装广告队员”指身穿奇装异服,一边奏乐一边沿街做广告宣传的人。)

2.夏日不归的河川, 与人同归的人。 (松原永名子)

(松原的俳句的语言中漾溢着更多有趣和时髦的感觉,如特意将该句抽出的话,叙述得很平静,但是可以感觉到语言中好像有使人害怕的东西。读者的想像力如适当发挥的话就更好。)

3、迷迷糊糊煮果酱,肩负热气球。 (松井康子)

(这是各种主张和作风的作家集中的场合。松井是最现代的诗作者,在这一句的构思上十分有趣。不仅是“迷迷糊糊(地)”这五音,而且到最后,以一句堪称现代主义作品的句子结尾,具有无穷的力量。)

如上所述,我们看到现代人写的俳句已经跳出了传统的风花雪月的范畴,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所表现的对象有商家,有战争,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凡人俗事。写俳句的有作家,有诗人,也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且不说这些俳句的艺术性如何,单凭这些俳句反映了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那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期待着看到更多美好的俳句出现在日本文坛上。

【参考文献】

[1]宋馨华.日本俳句及其汉译[J].山东高等教育,2001.

中秋作文结尾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结尾 方法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完美的结尾,会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课虽已尽而意趣未了",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心理铺垫。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1.归纳式结尾——提纲挚领法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归纳式结尾就是老师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

比如我在讲《木兰诗》一课结尾时,让学生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这样,就巧妙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照应式结尾——前后呼应法

这种结尾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次考虑课前提出的问题,使课堂结语与课堂导入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我先提出天赋与后天教育哪个更重要的疑问,结尾时再归纳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前后浑然一体,显得自然流畅。

3.悬念式结尾--悬念吸引法

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第一课时在扫清字词障碍后,顺势提出"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问题一出就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的结语,给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引起学生强烈的悬念,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内化,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迁移式结尾--课外拓展法

孔子说:"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讲完课之后,教师不停留于课文,而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在学完《杨修之死》一文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历史对曹操评价众说纷纭,世称"奸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其它故事谈一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在学习《夸父逐日》之后,笔者总结道:"提到神话,人们立刻会想到古希腊、古罗马,想起雅典娜、阿波罗,想起维纳斯、丘比特。其实,中国的神话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任何其它地方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故事大多集中于《山海经》一书,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同学们在下课后纷纷找来这本书进行阅读。

5.比较式结尾——比较鉴别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如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出师表》:"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这样通过比较,既总结了新学的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并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准确,掌握更透切。

6.煽情式结尾——升华情感法

教学以情取胜的诗歌或散文时,应充分挖掘诗文中的情感因子,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去点燃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增强求知欲望,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余音缭绕,催人奋进。让学生在此类诗文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

例如教学《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当讲解课文结束时,我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朗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然后,播放国歌,学生齐唱国歌。

这样的结尾既重温了诗的情感与主题,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还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让心灵随诗人创设的诗情荡漾。

7.作文练笔式——读写结合法

作文练笔式是指教师利用教材本身作为写作范本,学习完具有典型性的课文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作文小练笔的结尾方式。这样,学生在完成作文小练习中既能消化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又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教完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后我在课尾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秋天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秋天有许许多多令人陶醉的景象。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仿照《春》的写法描绘一幅秋景***,不少于500字。

8.评议式结尾——画龙点睛法

对于一些古文和外国文学作品,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地加以评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识别能力,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 ,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例如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古文,讲解结束时,我作了如下的评议:"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阅读时,要特别注意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时代的局限,这部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如滥杀无辜、歧视妇女等封建糟粕,这是需要加以鉴别和摒弃的。"这一评议式的结尾,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课 文内容,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造的精神。

总之,结尾无定法,好在巧用中。成功的课堂结尾,要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成为学生游向知识海洋、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使学生感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有的如截奔马,戛然而止;有的如响炸雷,振聋发聩;有的如撞洪钟,余音袅袅。它能给一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甚至是叹号、问号、省略号,让课堂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中秋作文结尾篇8

【关键词】音乐 钢琴曲 《平湖秋月》 演奏技巧

《平湖秋月》这首乐曲散发着深厚的中国民族特质,20世纪70年代著名作曲家陈培勋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他不止改编了原曲调表现力,同时把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以运用变幻多彩的节奏织体,把乐曲展现得更加精细优美,让这部作品成为了民族钢琴曲的精品之一。

一、《平湖秋月》的音乐分析

(一)《平湖秋月》的结构分析

《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围绕着核心旋律发展段落划分并不明确,整首曲子共分为26个小节,分别由引子、第一段、第二段、尾声4个组成部分,具有不断展开、不断推进的特点。

乐曲分句自然,乐句有长有短,如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在这个部分中,从第1小节至第2小节的前两拍均为歌曲的引子,从第3小节到第9小节是乐曲的主旋律的第一段,这一部分充分表现出歌曲的主要旋律。从第3小节的第三节拍起,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右手的琵琶旋律,左手演奏出铿锵有力的三十二分音符,让人体会到了空灵缥缈的境界。从第10小节开始为第二段,乐曲结构有了不同的变化,演奏手法也有了区别,更丰富的乐器声加入了进来。右手的音型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由三十二分音符变成了六十四分音符,让人体会到了更加丰富的情绪。第二段的旋律一直徘徊在左手的中、低音区,钢琴特有的厚重的中低音的加入使得乐曲越来越丰满。第14小节和第15小节的旋律通过右手快速演奏出,而同时左手也配合演奏,中间部分是伴奏。第18、19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这里得到尽情地抒发。22小节的感叹语气,激动的心境归于平和。23至26小节是尾声部分,一个空明悠远的尾声,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渐弱的颤音好像笛声或箫声渐行渐远,让人沉浸在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中。

(二)《平湖秋月》的音色分析

《平湖秋月》是中国典型的追求高而远的意境的作品:幽静、雅致。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是整首乐曲风格的中心定位,和弦略微突出,速度平缓,利用踏板来使和弦持续不断。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细致周密的音型要弹得均衡并且具有流动感,以免破坏乐曲幽静、温婉的气氛。

在弹奏具有琶音和弦特色的主题旋律时,琶音要弹得清晰而急速,突出高音,使声音清晰而透明。弹奏时,胳膊、手腕稍扬,突出小指的旋律音。这样的声音悦耳清秀,气息连绵悠长,犹如天籁般纯净明澈,把人们带入月照平湖的艺术境界。从第2小节第3拍开始,右手的旋律音用琶音和短倚音模仿高胡的音色。

高胡的音质柔美纯净、音色高亢明亮,有很强的曲牌性。演奏中要特别注意左手的动作,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必须贴键弹奏,这样才能使乐曲流畅活泼起来。引子部分踏板的使用也至关重要,要踩长一些,使和弦持续、波状琶音音型连贯起伏。演奏完第9小节后,还有右手的六十四分音符的连续伴奏,左手用指面触键,采用高抬指、慢下键的办法,配合手臂的推动来获得浑厚和歌唱性的音色。第13小节最后半拍的分解八度,采用吊臂的办法,弹得厚重又准确。

结尾的颤音像是琵琶的轮指,在音色上似笛似箫,弹奏时手指贴键,积极灵活但动作要小。最后几个相隔在5个八度的跳音,力度逐渐减弱,渐行渐远,结尾处的几个长音,手指触键后马上离开,柔和自然,意味淡雅。

(三)《平湖秋月》的演奏速度分析

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时具有即兴性或“随意性”。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也不能按乐谱标注的速度机械地执行,而应随着乐曲自身的抑扬顿挫、作品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第二次创作中展现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

从《平湖秋月》的谱面上看,整首歌的速度的标注是慢板,每分钟52拍,节奏较为规整。如若按照乐谱上固定的拍子弹奏,音乐将机械化,并且表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音乐理念,应恰当处理好节奏的自由伸缩,根据旋律的语气来表现音乐,必要时可延续或缩短某些音的时值,从而更加灵活地展现音乐的魅力。

(四)《平湖秋月》的韵味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通过韵味来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知名钢琴家周广仁曾说:“弹中国曲子要有韵味、有联系,要和中国的传统结合起来,表现出中国的美学特征。”其中的“韵”包括两种:一种是声韵,一种是气韵。

声韵在音乐上表现得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发展与表现。《平湖秋月》是一首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既饱含江南音乐华丽清高的韵致,又具有广东音乐独具个性的旋法特点与装饰音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江天一色无纤尘”的优美景致,并且充分表现出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虚”“空”境界。在演奏时,要注意分寸感。演奏曲目的引子时,内心要平静如水,手指柔和触键,使安静、悠扬的音乐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演奏中要利用手臂、手腕、手指的灵活变化,模仿高胡、古筝、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的音色,表现出月光下平湖晶莹的色彩。

人们在音乐中表现出精神面貌和整体风采,称之为音乐气韵。气韵在钢琴演奏中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是弹好一首钢琴曲的灵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说:“演奏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在音乐处于无声状态时,特别需要用气息将其连贯,表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如22小节,虽然有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但声断气息不断。先踩住右踏板,等声音渐渐消失后,再奏出感叹语气的小字二组的fa音。”演奏《平湖秋月》时,在气息上要融会贯通,触键上多用指面肉多部位,下键深浅有度,配合踏板的使用,才能充分展现出民族音乐的韵味。

二、《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旋律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在中国音乐作品中,最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特色音乐的是旋律。此曲的旋律以五声调式的音阶为基础,从而形成主要旋律,自由伸展,连成一气。由于旋律线中常有的六度跨越,主题旋律线又是上升趋势,音乐线条开阔明朗,同时大部分旋律进行在高音区,音色干净,勾勒出一幅月与湖交相辉映安静平和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美感。

《平湖月秋》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乐句和乐段的尾部能够体现出音乐的中心思想,在发展变化的每一个乐句或乐段的开始,乐曲的音乐长度有一些即兴性,旋律线的出现显得自由,没有西方音乐的框架局限。作曲家精心构思乐曲的发展方向,乐曲的灵魂在于可以在月光下捕获月光和月的夜晚,详细地描写了平湖水面上不同的风景和感受。

(二)音色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陈培勋在《平湖秋月》中将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高胡和辅助乐器扬琴、古筝、长笛的演奏技巧和声音特性用钢琴模仿得惟妙惟肖。通过在钢琴上用琶音和短倚音来演奏出的高胡滑音,用钢琴的颤音来模仿箫的声音。用左手的震音演奏出颤音的效果来模仿扬琴,右手高胡的滑音通过短倚音来模仿,左手的震音与右手的短倚音互相配合运用,从而散发出广东音乐的韵味,使得民族五声调式的感觉更加浓郁。

(三)曲式结构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个好的框架结构可使音乐作品丰富形象,所以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是结构。《平湖秋月》的曲式结构,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的编曲方式和结构特点,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在音乐的行进过程中,渐变发展,分句自然,长短有致,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塑造了一幅素月幽静、晚风轻轻吹拂安静平和的月夜美景,具有中国器乐音乐的结构特点。

(四)和声上的民族特色分析

一首好的钢琴作品需要优美精良的和声配置,钢琴是最能体现完美和声的乐器。中国作曲家运用中国的民族音乐风格,来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这首乐曲毕竟是改编曲,演奏乐曲的工具又是西洋乐器,融入一些西方和声学技术是不可避免的,如乐曲中经常使用西方音乐中使用的旋律:Ⅳ和Ⅶ级。此外,乐曲使用不完整的和弦,省略三音。在功能和声方面,作品为了反映民族特色,利用四六和弦来强调VI级音。通过这种编曲方式,在声音方面不仅保留了民族特色,整首乐曲采用古典的和声原则,达到中国和西方技术的综合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五)织体和节奏上的民族特点分析

织体,是音符的一种组织方法。这首乐曲是以叠音的方式分解和弦织体,就是上行的分解和弦的织体和下行的分解和弦的织体具有相同的特点。一个最明显的织体是波音的运用,使音乐流畅生动,创造了一幅明月高悬、心驰神往的月夜景色,具有中国音乐的结构特点。这种织体的运用添加了更多的民族特点。

结语

《平湖秋月》作为一首由传统民乐改编成的钢琴曲,既具有传统的音乐背景,又凭借钢琴这一典型西洋乐器而具有多层次多音色的特点,将钢琴的作曲技巧和我国民族音乐特色完美结合在一起,是我国传统民乐发展与创新的很好例子。《平湖秋月》是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保留了原曲的民族性特点,充分结合了西方的演奏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特色,使得中西合璧呈现出最精彩的民族特色钢琴曲。

参考文献:

[1]钱仁平.中国新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华茂.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探究[J]. 四川戏剧,2011(03).

[3]李燕.钢琴曲《平湖秋月》中踏板的运用与教学分析[J].大舞台,2010(05).

[4]常敬仪.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曲评析[J].钢琴艺术,1999(06).

[5]冯丽.陈培勋与其他作曲家作品中的和声比较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6(05).

中秋作文结尾篇9

——七上第一单元《春》《雨的四季》联读

一、设计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四时之景”,共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写景散文,天然适合组文联读。初中生虽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长期被学业和电子产品所牵制,很少能有时间、心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写作选择时,常常避开写景类型。再加上考试题目往往是写人或叙事,缺少训练,即使面对美景,情动于中,也往往无从下手。但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获得审美体验是身而为人必不可少的素养,学会写景是学生应学、必学之技能。故借助教材,解构例文,训练学生学会写景。

二、学习目标

1. 朗读《春》《雨的四季》,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解构例文写景顺序秘密;

2. 选读《春》《雨的四季》开头和结尾,朗读赏析,解构例文首尾秘密;

3. 美段美读,聚焦细节,解构例文绘景秘密,并尝试创作。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四时美景,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就随朱自清、刘湛秋两位散文家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齐读作者相关信息:

屏显: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景》《欧游杂记》《你我》等。

刘湛秋:当代散文家,诗人。

师:请同学们在课下注释中圈画批注,齐读。

(二)活动一:绘导***,学顺序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两篇课文,遇到不会的字词,参考导学案资料,批注掌握,然后划分段落,完成课文内容结构***。

生自主朗读,完成绘***,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向同桌说明你的绘***,在交流中补充完善。

生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来吧,请同学们在两篇课文中任选其一,对全班同学说明你的成果。

生1:我选择《春》,朱自清的《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两段“盼春”,3-7段“绘春”,最后三段“颂春”。

师:谢谢你的回答,段落划分非常好。谁能把“绘春”部分再具体细分一下?

生2:“绘春”部分可以分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人***”。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编排呢?能不能把这几幅***换一下顺序?

生3:不可以,由脚下的春草,想到春花;有吹在身上的春风联想到春雨,最后是人。

生4:老师,我也觉得不可以,但我的理由和他不太一样。我认为是由低到高,最后聚焦到人身上。

师: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作者行文构思,特别好。第一个同学重逻辑分析,第二个同学从空间位置出发,都有理有据。

师:写景就像我们朋友圈的九宫格***,哪个***放在哪个位置是有讲究的。我们接下来分析《雨的四季》。请同学们说说你对《雨的四季》的结构划分。

生1:《雨的四季》属于总分总结构。开头总起作者对四季的雨的喜爱,结尾再次抒发自己对四季的雨的喜爱之情。中间分别写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师:不同于《春》,《雨的四季》明晃晃的告诉我们它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作者开头结尾都在表达对四季的雨的喜爱,那题目应该改为“四季的雨”吧?同学们先思考,再讨论。

生2:我觉得题目应该是《四季的雨》,因为作者全篇都在写雨,通过描写不同季节的雨表达对雨的喜爱。

师:有思考,敢质疑,非常好!

生3:我不认同,我觉得应该师《雨的四季》作者开头结尾只是引出和总结,主体部分在强调不同季节雨的不同特点,强调的是雨在四季的不同。

师:两个同学分析的都非常好。作者不但写四季的雨,更写雨带给四季的不同。另外,雨怎么会有四季呢?这是什么手法?

生:拟人!

师:对,《雨的四季》更灵动,更有情趣和意境。

师:那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发现写景作文构思的秘密。

生七嘴八舌的说:总分总结构,按照一定顺序。

师:是的,写景有绝招,我们齐读。

屏显:

总起总结有首尾。

分段描写有顺序。

(三)活动二:读首尾,学抒情

师: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两篇文章的首尾,我们先来大声朗读。

屏显:

《春》

开头——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家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雨的四季》

开头——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结尾——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生大声朗读一遍

师:请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说说你发现的秘密。

生1:我发现开头和结尾作者都写得很有感情。

师:谢谢,《春》营造意境,发挥联想,把我们带到作者得情感中;《雨的四季》直接抒情,情味很浓。

生2:我发现结尾比开头字数更多,篇幅更长。

师:文字背后是作者浓烈的情感,结尾的情感浓度远远高于开头。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结尾,反复品味,学习怎么强烈表达自己对景物的喜爱赞美。

师:好,我们先来分析《春》

生3:《春》结尾连用三个比喻,反复强调春的美好。

师:三个比喻句也是三个层次,三个角度,形成排比,全面深刻的表达春之新、春之美、春之力。

生4:这三句还有拟人手法,还有动词,春天好像就来到我们身边。

师:你品读的非常细致,结尾处“我们”二字很容易就把我们带入作者创设的意境。第一人称抒情浓郁。

生5:老师我想说《雨的四季》。《雨的四季》也是第一人称,拟人手法,还连用三个“你给我……”带来,形成排比句。

师:这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6:《雨的四季》中有非常多的叹词,像“啊”,“我爱恋的雨啊”,“使人爱恋的雨啊”。

师:还有感叹号,强烈的直接抒情。

生7:《雨的四季》结尾处还有对比手法。用北方天气的干燥、雨的稀少表达雨的珍贵,让我们更加强烈感受到作者对雨的渴望。

师:强烈的感情不仅在对比中,还在“只有……才……”这样的关联词中呢!

师:我们在聚焦首尾段中有了新发现,请同学们读——

屏显:

表白利器

语气助词+第一人称+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对比衬托+多角度多层次=浓情蜜意

师:情同学们再次大声诵读这两篇课文的首尾两段,感受作者的抒情之妙。

(四)活动三:读美段,学绘景

师:请同学们认真品读作者绘景的段落,鉴赏批注,诵读积累。

生诵读、批注、积累,师巡视。

师:来吧,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1:我发现作者虽然在每一段都围绕一个中心,但写的东西却很丰富。比如由草到人;由花到果,由果到蜂蜜。写风也是,由风到母亲的手,到泥土气息,到鸟儿和牧童。

师:你的观察真敏锐,我们请其他同学接着你的话往下说,行不行?

生2:由雨到灯,到人,到草屋。

生3:由风筝到孩子,由孩子到大人,由城市到乡下。

生4:由雨到树枝、树叶、花苞、小草、果子。

生5:由雨到人到大地到荷叶到蝉声蛙鼓。

生6:由雨到人们的情思。

中秋作文结尾篇10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秋作文结尾10篇

学习

祝妈妈节日快乐的祝福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祝妈妈节日快乐的祝福10篇,内容包括天堂里的母亲祝妈妈节日快乐,祝妈妈节日快乐的文案。4、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你的头发,褪不尽的是你爱儿女的心;时间的流逝把你的青春耗尽,耗不完的是你对儿女的爱;妈妈,没有什么比你的爱更伟大!(来

学习

汉语拼音字母写法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拼音字母写法10篇,内容包括汉语拼音字母大写正确写法,汉语拼音字母田字格写法。c一笔写成多半圆,上下紧挨二三线。d中格先写左半圆,右边长竖出二线。e中格正中写横线,接笔再写多半圆。f左竖弯,出二线,短横写在二线边。ɡ先写

学习

企业家三年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家三年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企业家三年工作总结,企业家协会年度工作总结。第四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每年组织一次,受理认定申请的截止日期为每年5月15日。第五条申请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有较强的经济技术

学习

农家乐推广策划方案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农家乐推广策划方案,内容包括农家乐餐饮策划方案,农家乐策划书可以实施的方案。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农耕文化以及农家生活等资源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

学习

经典故事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故事10篇,内容包括经典故事大全100篇,经典故事十则。马少丹(21岁,电子及货币银行专业双学士,目前与一家著名的通讯公司签约)初试中自我介绍十分关键,我的自我介绍简短但逻辑性很强,突出个性。而当时有一位同学却花了大量的时

学习

药学进展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药学进展论文,内容包括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完整版,药学论文大全集。在结核病的化疗史上,利福霉素类药物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随着RFP的发现,世界各国出现了研制本类新衍生物的浪潮,相继产生了数个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利福霉素衍生

学习

业务员的工作总结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业务员的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业务员一天的工作总结,业务员跑市场工作总结。在此我感谢这段时间公司领导对我的悉心教导和同事对我的及时帮助,让我用不懈的努力在实实在在的工作实践中换回了充实的社会经验和在校园课堂里无

学习

泰戈尔的爱情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泰戈尔的爱情诗10篇,内容包括泰戈尔爱情诗的意义,泰戈尔爱情诗完整版。一印度学者S.P.甘古利(ShyamaPrasadGanguly)说:“人们注意到,不论是由于翻译不足、欣赏趣味骤变还是由于社会***治状况不理想等原因,在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

学习

母亲节写给妈妈的话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写给妈妈的话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里写给妈妈的一段话,母亲节写给天堂的妈妈。

学习

北京青年语录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北京青年语录10篇,内容包括北京青年台词语录经典,庄子语录北京青年经典台词。3、经过这么多事,我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4、男人的生活品质是什么?男人的生活品质就在于你找了个什么样的老婆。5、爱是一种责任,不爱了,也要尽到

学习

故乡阅读答案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故乡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故乡的阅读短文答案,故乡阅读答案100篇。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学习

秋天的风景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的风景10篇,内容包括秋天的风景及感悟,秋天的风景。看,成熟的绿枣果然很甜,连秋雨姑娘也来品尝了呢!红红的苹果果也很香,秋雨姑娘都被这香味勾住了呢!秋天是一张风景的***画,美丽的秋天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香味秋天的风景真美!

学习

期中考试数学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期中考试数学总结,内容包括期中考试总结反思数学,期中考试数学总结与以后计划。其中140分以上3人;130—139分10人;120-129分42人3、中间层人数高度密集110-119分67人;100-109分131人;90-99分143人;70-89分210人.4、后进面比较大:6

学习

诚信企业工作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诚信企业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诚信企业工作总结,诚信互助小组工作总结。面对这些问题,吉林供电公司***积极探索新的管理办法和教育模式,经过反复探讨和论证,他们感到,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人的思想层次和道德层次问题,说到底就是诚

学习

有关感恩老师的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感恩老师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感恩老师的作文500字,感恩老师100字作文。我要感恩老师,因为有了您的教诲才显得聪明可爱。转眼间,我在漫长、崎岖的求学之路已行走了一半。在这四年中,让我时时刻刻不能忘记的是一直为我们遮风

学习

五年级下册期末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下册期末作文10篇,内容包括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作文范文全部,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作文预测2023。年6月10日(星期五)六年级语文、数学新授课结束,同时结束常识技能科的考查;6月13日(星期一)毕业班进入期末总复习。年6月24日(星

学习

中秋节祝福诗句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祝福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句古诗三年级,中秋节思念亲人诗句古诗大全。3.朋友,不管你现在身处何方,今晚一定要看看那被你遗忘已久的月亮,许个愿吧很可能就会实现哦!中秋快乐!4.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

学习

以执着为话题的作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以执着为话题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执着为话题的作文怎么写,以执着为话题满分作文。然而,随着执***时间的延伸,的幽灵也在生长。******层级间关系日益科层化,话语表达更为规范化程式化,使得执******的话语体系虽然有了更为强大的

学习

有关六一的作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六一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六一儿童节的作文,过六一作文十篇。

学习

报答父母的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报答父母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学会报答父母优秀作文最新5篇,有关如何报答父母的作文。我又想:我能在感恩节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既然感恩节在星期四,我当天又回不了家,干脆我就在这个星期提前做吧!回到家后,妈妈又照常上班去了,我看

学习

同在蓝天下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同在蓝天下作文10篇,内容包括同一片蓝天下作文,同在蓝天下作文400字。其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鲁。”《管子轻重甲》“为人君而不能

学习

中秋赏月诗词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赏月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中秋赏月古诗词大全,中秋赏月的现代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2、《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