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学反思10篇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篇1

声母是拼音的开端,为了让学生对学拼音产生好印象,在学声母时,我让学生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学唱了声母歌,使得学生能在快乐中认识23个声母,而且对拼音留下了好印象。在复习声母时,为了学生能够区分容易混淆的声母,我根据学生愿意动口,不愿动手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制声母卡片进行玩卡片的游戏,在整个游戏中,我始终关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减少重复,机械的发音练习。

复韵母是拼音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复韵母极容易混淆。如:复韵母“ui和iu”,在教学中,我有意让学生们说说你怎么样区分这两个复韵母,但是学生还是根据以往的学***验,采用记忆***画和左右边写法来记,但这两种方法未尝不可,但成效不是很大,经过点拨,终于有一名同学举手说出了老师想说的话,那就是要用读音和拼音的写法来区分。

ui:发音时,要先发u的音,口型滑向i的口形,因此,学生看见ui,除了可以想象课本上***画小女孩的围巾形状外,按复韵母的发音方法来记更准确和直接。

iu:发音时,也是要先做好发i的口型,嘴巴扁扁的,发音结束时,口形要停留在u的口型上,这样,孩子们看到iu,就会知道要先看站在前面的拼音是哪一个。

除iu和ui本身不好区分外,给他们两个标调号也是很容易带给学生们错觉的。课堂上,我曾经编过故事,大意就是i和u为戴帽子争争吵吵,于是拼音国王说,谁站在后面呢,帽子就给谁戴。当然,除了讲故事外,标调歌可是一定要唱的:有a别放过,没a找o,e,i,u并排站,帽子戴后边!

复韵母发音较难,特别是鼻韵母。鼻韵母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发音前鼻音不像前鼻音,后鼻音又不像后鼻音,导致前后鼻音根本分不开。

在教学前鼻音时,我特别关注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前段时间都是利用课文的插***来教学拼音,后来,我让学生根据韵母组成的字母来尝试发音。

如教学an,an是由a和n组成的,发音的时候由发a的音转向发n的音,anan学生由慢变快,最后滑向an的音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记注an的形和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直接教给学生读音效果要好的多。

在尝试成功后,我以此类推,让学生用以上方法学习eninunün。由于事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所以许多学生非常兴奋,争着,抢着发给我听,当然有许多是不正确的,但一经提醒,学生还是能够发准的。

为掌握好复韵母,在复习过程中,我注重了进行训练,设计了三步:让学生发现——探究——实践,使学生发现复韵母的发音和它组成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我还运用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复韵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寓教于乐,运用各种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达到乐学、爱学。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大多数入学不久的学生胆子小、声音轻、常变调、怕说错话、说话不连贯、不具体,加上受第一语言的影响,造成他们使用汉语说话的能力普遍较低。一年级学生是学习规范化语言的开始,尽快让每个孩子动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说话能力。是我们一年级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在日常交往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朝鲜语是学生的第一语言,朝鲜语的语序、发音,都与汉语有一定的差别。学生长期身处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对培养汉语说话能力较为不利。如何创造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在日常的交往沟通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将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普通话的速度。为此我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利用半个学期教会学生课堂用语之后,就开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多用汉语,课间休息时与老师、同学间谈话也得用汉语。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说汉语的机会,使之成为一种日常用语。同时我还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交谈中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并鼓励学生间谈话时相互监督、提醒,有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以保证交谈训练的质量,做到喻教于乐。如在课间休息时,有的学生总爱和我一起聊天,我要求他们都用汉语,开始时他们并不习惯,有的想说话却说不出来,有的说出来了但话不连贯,还常常有发错音,用词词不达意等现象。后来经我反复矫正、引导,他们终于能流利地跟我对话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通过平时与其他同学的沟通,把说汉语的习惯不断推广,使全班掀起一股学习说汉语的潮流,形成了互帮互学的良性循环。

二、在课前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无论是什么活动,只要有机会总是唧唧喳喳的说个没完。这说明孩子在心理上有很强的口头表达欲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由说的机会。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便利用课前活动让学生把每天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事选最想说的在课前活动中说一说,一句,两句都行。对讲得好的给予表扬,讲得差的给予引导指正。如在一次课前活动中,有一位同学说了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最有意思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不收礼呀!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广告说得语句通顺,发音正确,

而且感情很到位。同学们都觉得他说得很好,再加上我的反复表扬,使得全班同学在以后的课前活动中都争着抢着说一些在电视里看到的有趣的节目以及其他的一些事。积极性极高,真是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识字是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学生的说话能力有助于学生分析、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字的形状,然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记住这个汉字的。记住字形后再将生字扩词,通过造句理解字义。如学习“拿”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手上拿着合子”来引导学生记忆字形和含义,再让学生多造句。通过多说多练,学生不但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能自学生字,而且能在日常说话中不断运用新学的生字、生词,反过来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

四、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说”的训练,凭借教材的优势,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逐步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使用的训练方法之一。一年级课文大多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美感,进而形成准确、流畅的说话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回答问题训练说话,这是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训练。如《小兔乖乖》,要求学生回答“小兔为什么不开门?从这可以看出小兔怎么样?如果小兔开门了会怎样呢?”对一些可发掘说话素材的课文,如《共同的家》,可让学生说课文以外的“什么是什么的家。”《比尾巴》,可让学生想一想比比其他的:什么(谁)比什么(谁)怎么样?想完后再说一说。通过指名说,同学互说,回家给爸爸、妈妈说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这样不但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在口语交际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篇2

小学汉语拼音复习教学反思 例1

《复习四》是汉语拼音教学的最后一次复习课,结合本节课第二课时课堂教学的相关情况以及课后讨论,我对本课中的三个环节进行了以下三点反思。

一.“我会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拼音复习课的内容,往往以板块的形式呈现,每一版块都有相应的板块名称,例如“我会讲、我会写、我会连”等等,纵观这些名称,不难发现,“读、写、讲、背”,这些都体现出学生对拼音的实践和运用,因此,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以教学本课第四部分“我会讲”为例,我对这一环节的目标设置为“正确拼读***上的音节,通过结合***片,看***讲故事,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是说,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观察画面,自己想象讲故事。这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中,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后便自己根据画面讲解了故事情境,最后抛出这个问题“当要去上学校的小兔和要去摘桃子的猴子都来到了岸边,他们会怎么过河”让学生思考,请他们合理编故事。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他们的回答一直纠结在“怎么过河”这一问题上面,以至于编故事时没有关注画面本身的内容,也没有跳出我说的情境。最后由于时间吃紧,只指名三位同学讲故事后便同桌互讲匆匆收场。

课后发现,这个环节一开始时的“情境创设”就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导向错误的。教师的牵引性太强,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思维模式,以至于最后所编的故事都是大同小异。同时,教师做了学生该做的事,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主动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的机会更少了。

其实本环节在拼读音节过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观察画面,合理发挥想象来编编故事,并且用***上的音节。在学生创编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相机渗透一些文明礼让方面的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又结合了拼音的复习巩固。总之,在此类板块的教学中,应谨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我会读”:目标的设定不应局限于内容表面

在教学“我会读”这一板块中,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当小老师读、游戏读等多种方式,正确认读词语。”简单的说,就是像这个板块的名称一样——“会读词语”。尽管目标明确,读的方式也多样,但在听取了师傅师姐的评价后,发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实在太过局限在板块内容的表面。内容是词语,我便仅仅只是读词,无任何拓展或延伸。

在此类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以板块中的内容为出发点,挖掘可以训练的点,设定多样的教学目标。比如,可以设定“注音”的目标:为词语中较难读好的汉字注注音,既可以帮助训练孩子的注音能力,又有助于读好词语。也可以设定“运用”的目标:用上一个词语或多个词语来说说话,在词语认读的基础上运用词语,也能锻炼孩子说话的能力。

三.“读读背背”:力求在课堂中实现 “熟读成诵”

本课中“读读背背”这一环节是读背小诗《秋叶飘飘》。课上,我分这么几步进行教学:,1创设情境引出题目;2学生自由拼读诗歌;3指名个别同学读一读诗歌,教师相机进行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美。4齐读感受画面之美5教师利用问答式的方式引读,使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理解,为背诵做铺垫。6男、女生比赛读7尝试背诵

“读读背背”,顾名思义,既要会读,又要能背。这个环节中最大的不足就是读的不够,且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没有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达成背诵的目的。

具体操作中,也比较困惑:要想反复多次读实现背诵,但诗歌很长,教学时间又有限,复习课中的诗歌又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面面俱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的读,真正做到熟读成诵呢?或许可以像师傅所给的建议那样,利用填空的方式引背。填空,能引导学生去积极关注诗歌内容,相较于问答式的引读更省时有效。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朗读指导的相关方法还需多加学习和积累,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小学汉语拼音复习教学反思 例2

在教这课时,我课前导入是运用课件讲故事的方式,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通形象,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整个汉语拼音所学内容,知道拼音王国有很多的拼音宝宝:23个声母、24个韵母、还有16个整体认读音节。

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去拼音王国去游览一圈,让学生当游客,再去游览声母宝宝的城堡、韵母宝宝的城堡和整体认读音节宝宝的城堡,通过让学生开火车读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表,既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上来,又复习巩固了所学内容。

然后以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巩固音节拼读。

一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爱搞小动作,不能做到认真听讲,为了吸引每个孩子的注意力,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如奖小红花表扬坐姿正确、回答问题积极的孩子,在复习拼音字母及音节的拼读时,我利用拼音卡片、动物***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采用开火车读、当小老师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学生纪律有些乱,因为他们看到***片都有些兴奋,都想发言,不过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小学汉语拼音复习教学反思 例3

这是汉语拼音部分的第一个复习,学生在理解题意上会有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时,具体指导学生怎样理解题目的意思并按要求进行练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第一题读字母,我先让学生按顺序自由读,然后小组同学读,最后打乱顺序用开火车的方***读,看谁读得又快有好。为了更好巩固这些声母、韵母,掌握拼读的方法,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游戏。把声母韵母打乱顺序,让学生把声母韵母分类移动到两棵智慧树上,然后拿出一张声母卡片和一张韵母卡片进行拼读训练。学生很感兴趣。我感觉这个环节的设计得较好,他们不但分清了声母和韵母,还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拼读训练,学生学得愉快

第四题是“我会连”,要求学生将动物和写有对应音节的房子连起来。要找到自己的房子,必须得拼出每个房子上的音节。教学时,我设计“我要回家”这样一个游戏,请一些小朋友头戴不同动物的头饰,教室的不同位置摆放用纸盒做成的动物的家,每个纸盒上都写有不同的音节。学生找的过程中,我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大森林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一起做游戏,他们互相介绍着自己(小马说:“我是小马──mǎ”;小鹿说:“我是小鹿──lù,在介绍自己的过程中,熟读了音节。)大家玩得很开心,眼看时候不早了,他们要各自回家了,看看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家吗?接着,让每个“小动物”拼读各个小房子上的音节,回到自己的家。找不到家的“小动物”在别人的帮助下,也找到了自己的家。这样,小朋友们在学

中玩,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篇3

一、学习汉语拼音没有提高识字效率

小学的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的定位是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他们识字写字、阅读的基础。

现实的情况却与大纲的要求相去甚远,大部分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由本来的四个星期增加到六七个星期,有的甚至要用八九个星期,即使这样,大多数学校的汉语拼音教学还离要求差距较大。

我们曾对几个小学和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班学生的识字情况作过调查,它们现在普遍采用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拼音识字。结果显示,这些毕业生识字回生率高达约29%,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平均掌握1700~1800个汉字。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阶段的要求掌握2500个汉字。

多年来,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映一直很强烈,主要的问题有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枯燥乏味等。

几十年来,我们把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来学习的,现实的情况却是这工具并没有提高识字效率,反而大大降低了识字率。

二、汉语拼音抽象和儿童思维形象导致汉语拼音难学

(一)汉语拼音抽象,难读、难记

1. 借鉴拉丁文的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难读、难记、易混淆。

2. 发音部位,如“软腭”“硬腭”“齿龈”等深奥难懂。

3. 形近的声母、韵母比较多,难分辨。如b、d、p和q这四个声母等等。

(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

小学生是“直嗓子”,气息调控不灵活,就把握不准声调。而且小学生感知事物较粗糙,容易出现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低以及拼读时丢掉介母的情况。

汉语拼音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注音符号,对刚入学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来说,大部分教师、家长、孩子都认为汉语拼音的学习枯燥无味。

三、识字相当数量后,再学拼音效率高

低龄儿童学拼音字母,往往因抽象思维还未形成,不能理解将字母拼起来这个过程,拼音学习的效果就很差,弄不好孩子还会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

方块汉字,远比无意义的、相似处很多的拉丁字母容易辨认和识记。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因此汉字容易辨识,利于联想,这就为加快识字带来极大的便利。直接教学汉字的优势,还因为单个的汉字可编成为朗朗上口、又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和强记死背那些本身并无意义、相互间全无内在联系的拉丁符号,完全是两种情趣、两种氛围,自然也就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不仅是学习的效率不同,而且在儿童情趣培育上也不一样。

有些家长担心,认字的同时不教拼音,孩子的普通话会说不好。其实,让学生多听标准普通话的录音,就是南方方言区的孩子,其普通话也可以说得很标准、很流利。

实验小学的实践表明,不先学汉语拼音,并不妨碍儿童学说普通话,这不是他们学习普通话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是在初步学了普通话和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再学习汉语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而且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可大为节省。

我们的实验小学,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大量集中识字,快速识字,两年内就识字达到三四千。在这之后的年级再学汉语拼音,效率大大提高了,三四周就学得很好,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读准音调。

因为有了大量识字阅读基础,可以让学生从汉字的读音中反推出拼音的拼音的拼读和读音,并能纠正拼读的错误。同时由于推迟了两年学拼音,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拼音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学习拼音,最终的目的还是学好汉字。如果拼音学习的安排,学习效率很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不宜把汉语拼音的学习作为识字的“拐棍”。

四、建议:恢复古代识字教育传统,先大量识字,汉语拼音只作为汉字发音和校正发音的工具

***后,我国学校教育基本否定了古代教育,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贴近儿童生活,造成低年级识字量锐减。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汉语拼音 教学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汉语拼音”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生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一些困难,那么,如何使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汉语拼音这方面的知识呢?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唤醒学生内在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汉语拼音,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学习单韵母“ü”时,我运用了***片和幻灯片这一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了直观教学,学生通过观察,非常形象地认识了单韵母ü。有的说:“鱼的身体和尾巴围成了ü。”有的说:“鲤鱼吐出两个鱼泡泡是ü上的亮点。”还有的编成了儿歌:“小鱼在水中游,吐出两个小泡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好汉语拼音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因此,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在教学中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想象力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因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例如,在教复韵母“ai”时,我引发学生用声母和ai组成音节,并试用四声组词扩句。通过这项训练,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在想象和表达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练,培养学生拼读音节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小学生,因年龄小,活泼好动。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些小学生学习知识不扎实,学习中易出现马虎遗忘等现象,针对这种学习现象的出现,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多读多练。

例如,b、p、d、q这四个声母无论在音上还是形上都很相似,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辨认错误,那么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呢?在教学中,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巩固练习,反复强化。我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区别字母的读音,反复书写区分字母的形状,久而久之,学生在拼读音节的基础上,自然就记住了这些字母。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汉语拼音教学方法小学

拼音是识字的基础、是阅读、习作的前提、也是学好中文不可缺少的部分。学会了拼音有助于识字的学习,借助拼音,学生就能认识生字,加快识字的步伐;学习汉语拼音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这些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进行自读实践,他们通过反复朗读,能把字音读正确,能把课文读通读顺,能提高朗读能力;学习汉语拼音,还可以帮助说好普通话。而从小学识字阶段抓起,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汉语拼音是小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迈向科学高峰的阶梯。那么学习汉语拼音有什么好方法呢?

一、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和受知识经验的制约,其主要的学习动机直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如:“圆圆脸蛋扎小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学到声母“t”时,我问“你准备怎样记住t的样子呀?”一名学生立刻说伞把“t”。我听后大加表扬,然后在对“f”和“t”加以比较,同学们很快就记住了他们的仔形。后来的汉语拼音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我只稍加指点。如“姐姐弟弟来摸瞎,两个门洞mmm”,“椰子树上椰子多,左i右e,ieieie ”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

除此以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发挥想象编故事,吸引学生。如:“j、q、x、小淘气,看到v眼,就挖去”这样就使同学们很快记住了“j、q、x”与“v”相拼的规则,而且学生对这类故事特别感兴趣,印象深刻,新知识掌握得即快有牢固。

二、课件展示,***音结合,色彩记忆

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汉语拼音的教学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展现色彩鲜艳的情境***把学生呢感带入了美的环境,进行美的享受。如:在教学单韵母u:***上画着一只乌鸦在池塘边的大树上做窝。出示投影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副***上画着什么?它跟单韵母u有什么相似点?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答案:单韵母u的发音和乌鸦的“乌”的第一声相同。树上的窝就像单韵母u。这种方法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穿插游戏活动,以巩固学习效果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总是运用传统的方法,背呀、写呀、念呀,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活动胶体,振奋精神的游戏,调节一下气氛。如:在学完了声母和韵母后,我就组织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写着声母或韵母的头饰。游戏开始后,先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说:“谁是我的朋友?”下面的同学谁的头饰上的字母能与前面同学的字母相拼,就走到前面来,回答:“我是你的好朋友”。全班同学在齐拼组成的音节,接着其他同学再继续作找朋友的游戏。通过这次游戏活动,学生们从紧张单调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变学为玩,活跃了学习氛围,巩固了拼音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将直读音节练习用到生活中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篇6

拼音教学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小学一年级时期,这个时期的教学任务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读写拼音的能力,为之后小学高年级学会识字、写字,培养阅读写作能力的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这对于玩心重、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任务相对有些难度,加之学生往往学得快忘得也快,机械性地死记硬背,导致拼音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读写拼音。

一、识字教学的问题

1.教学缺乏阶段性。小学一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而且思维容易分散,加之学得快、忘得快的心理特征,导致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拼音的效率不高,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小学生学习拼音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心态,没有很好地掌握拼音教学的阶段性,没有很好地按部就班地遵循从单韵母,声母,复韵母,再到整体音节的认识的教学顺序,尤其是没有很耐心地及时进行总结和温习,没有结合生字进行巩固,都会导致拼音教学不能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使得拼音教学效果偏差。

2.教学内容设计缺乏趣味性。拼音教学的传统模式单一、乏味,导致学生只能机械性地死记硬背,甚至通过抄写很多遍才掌握拼音的读写,使得学生一提到学习拼音就无精打采。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创新性地利用情境教学或者结合学生本身的日常行为等进行拼音教学,创造轻松、愉快的拼音教学课堂氛围,从而改善拼音教学的课堂效果。

3.教学任务使得师生双方负担很重。语文新课标要求一年级小学生要完成26个拼音字母的学习,要掌握好汉语拼音音节表。因此,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上过多地进行拼音读写训练,而忽略了拼音历史渊源的讲解和正确发音的反复练习和纠正,只是一味地督促学生认识拼音,侧重书写拼音,教得很累,学生也在拼音教学课堂上一味地奋笔疾书,就算会写、会读了也不一定能正确地读出拼音,甚至有的学生依然用方言发音,加之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如果繁重,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往往就没了动力。

二、识字教学的原则

1.结合情境教学。在进行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时候应当做到“字不离音,音不离字”。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相关词句篇的具体情境时,使得学生能够根据集体语言环境,通过联想简单易懂的汉字感知拼音的读写,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拓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动力和兴趣。

2.结合实际教学。应试教育的背景导致学习拼音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其实学习拼音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了学生学习汉字,学习语文的意义和内涵,最终能够应用于生活。同时,小学一年级学生对于声音、***像、视频等比较敏感,最好的拼音课堂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例如,小学生都爱看电视,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引导学生学习拼音,向家长推荐一些拼音与汉字结合的动画片,要求在家长的陪同下看电视,并且掌握里面的拼音,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而且行之有效地实现拼音教学。

3.结合识字教学。拼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识读汉字,从而让他们能够正确书写汉字,自主学习语文。因此,在进行拼音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汉字教学。但是不能因此而布置以拼音和汉字为主的家庭作业,不能只是在数量上让学生机械式地学习拼音和识得汉字,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汉字教学和拼音教学是相铺相成的,最终使得学生自觉地利用汉字来学习拼音,从而加强学习拼音的实效性。

4.结合实际活动教学。拼音教学本身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性地设计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采取一些活动,会收到一些良好的效果。例如,学习“aoe”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有哪些动物是发出与这些拼音发音相同的声音,然后进行模仿,全班参与活动和评价,最终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正确读写拼音。通过活动来进行拼音教学,寓教于乐,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愉快,拼音教学课堂也充满生机、乐趣。

三、识字教学的策略

1.温故而知新。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拼音的心理负担,在已经掌握拼音的时候,教师利用已学拼音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学习新的拼音的状态,使得学习拼音时更加轻松。比如,在学习“sh”时,可以先复习“ch”和“zh”,告诉学生们这也是声母,同样发音的时候需要翘舌,然后循序渐进地告诉学生们“sh”的发音,这样学生就能够学得比较快而且能够进行联想记忆。

2.灵活开展活动。改变传统、陈旧的汉字教学模式,良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拼音教学课堂灵活多变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拼音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导入学习,如学习“q”与“ü”的相互拼写规则时,可以用***片或者多媒体呈现一组故事:一只戴着眼镜的蛐蛐碰见好朋友q时特别高兴,刚想握手但想到戴着眼镜不礼貌,就把眼镜摘了,于是和q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好得像一只蛐蛐ququ一样啊。

3.重视作业批改。作业中学生可能犯让人意想不到的错误,教师应当重视作业批改,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一方面,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当指出作业中拼音书写的错误,并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地改正,以免再犯。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适时地纠正学生常犯和易犯的错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然后带领全班一起重复读相应的拼音,这样通过反复纠错,没写错的学生加深了印象,写错的学生会反思并改正错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收到很好的改错和巩固的效果。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篇7

一、“拼音是赘疣”是罔顾事实的情绪化表达

秋风认为,语言学需要一场反***。现在完全应当在文化***策上宣布,废除拼音,这是一个因为无知而人为制造的赘疣。拼音是不是“因为无知而人为制造的赘疣”?从历史演进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历史上为了给汉字注音,可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出现了直音、读若、反切等多种方法。

直音或读若法盛于汉代。在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例如, “儡,读若雷”,意思是说“儡”的读音应该读成“雷”。直音、读若法虽然简易明了,但如果无同音字可注,或同音字更深僻、复杂时,就发挥不了作用。

反切法是一种双拼制注音法,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拼合成字的读音。例如,“缓,胡管切”(《广韵》),即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拼成缓的读音。反切法有所进步,但使用也不方便,因为反切上字、下字加起来也有上千个,要掌握反切注音,得先认识这一千来个汉字。即便后来继续简化反切字,依然比较复杂。

总之,以汉字注音不但复杂,而且一旦用来注音的字发音出现变化,注音便也跟着不准确了。明末清初曾出现切音法,并形成一套注音字母,现在依然在我国台湾地区使用,但这套字母多而不灵活,不利于对语音作精细的分析描写。

用拉丁字母来注音始于明朝,是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便是现在汉语拼音的滥觞。近代以来,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甚至出现了废除汉字、实行拼音化的讨论。

吸取各种注音方法的优点,我国1958年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并使用至今,其主要优点是:简单,符号数目少;拉丁字母,国际通用;音素化,灵活准确。建国以后,中国民众的识字率大幅提高,虽说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拼音的推广与普及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因素。

作为一种科学、方便、实用的语言文字工具,汉语拼音为我国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历史的选择,这是抹杀不了的。所以,说拼音是“因为无知而人为制造的赘疣”显然是一种不顾事实的情绪化表达。

二、识字效率不高的锅不能让拼音来背

秋风主张废除拼音,一个理由是学习拼音误导语文教学,颠覆了中国人学习自身语言文字的次序,学习效果低落。应从语文教学中摒除拼音,不要再浪费孩子时间。

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先出现有声的交流,再出现书写的文字,这是一个常识。从这个角度看,先学拼音再学认字是符合语言学规律的。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很多时候必须转换为有声的交流,这种方式更直接、更便捷、更频繁,有时候也更高效。为了表达准确,必须发音准确,要发音准确必须“正音”,学拼音则是“正音”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摒弃拼音,先学习拼音也不是次序颠倒。

秋风认为,孩子上学之始,不必学拼音,直接识字。“很多比较简单的文字,孩子一看其形,就能知其意,且能读出其音”。这恐怕是一种比较简单和理想化的想法。汉字虽属于表意文字,但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已由具象变为抽象,“一看其形,就能知其意”的文字凤毛麟角,而且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基础上。汉字的形音义关联复杂,属文字学范畴,很多学者穷其一生来研究。期待一个孩子观形知义发音显然不现实,虽然可以尝试,但不是可以普及的入门之术。

秋风还提出,古代孩子两三个冬季,识读千千百等启蒙读物,资质聪明者可认识两千多字,资质低下者也可认识一两千字;而今天,整个小学六年,孩子只认识三千个字。他认为,学拼音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要知道,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存在巨大差异,现在的孩子学科众多、亚历山大,不像古人几乎只上“语文课”。所以,就算现在孩子认字效率不如古人,但这个锅也不应由拼音来背,也背不起。

学拼音不可能有助于识字,这是秋风主张废除拼音的又一个理由。他认为,中国文字不是字母文字,拼音和识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拼音旨在读其音,识字旨在识其形。

要知道,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音义之间是存在密切关联的。且不说大量的形音字,汉字里还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如“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这类字往往语出一源,称之为同源字。同源字的存在,说明读音和字义并不是完全分离的,拼音和识字也不是完全没有关联的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拼音有助于识字。

拼音输入法是当今应有最广泛、最流行的语言输入法。

三、以对识字有无用处判定拼音生死既片面又冒失

秋风主张废除拼音,还有功利主义的因素在内。他认为识字之后,拼音即全无用处,“试问在拼音已推广了几十年后,有谁用拼音给女朋友写信,有谁用拼音记账?孩子花费宝贵时间学习拼音,完全是浪费。”

果真如此吗?经过几十年的推广,拼音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工具,已经渗透到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不可或缺。汉语拼音不只是识读汉字、学习普通话、培养和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还是改革和创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依据,成为编制盲文、手语、旗语、灯语的重要基础。去***书馆查阅文献,你要用到拼音检索法。工业、科技领域的型号和代号里,拼音也很常见。

虽然现在没有谁会用拼音给女朋友写信,但要通过聊天工具与包括女朋友在内的人交流,必须学会拼音,因为拼音输入法是应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语言输入法。

由拉丁字母组成的汉语拼音也已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桥梁,它是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作为各外文语种在指称中国事物、表达中国概念时的重要依据,被广泛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交流等领域。而且,汉语拼音与英文共用26个拉丁文字母,先学习拼音,再接触英文,学习速度明显要快些。

所以,“识字之后,拼音即全无用处”是一种片面和孤立的观点,识字虽然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基本出发点,但仅以对识字有无用处、有多大用处来断定拼音应该废除显得武断和冒失。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篇8

上面说的“汉语”应该指“普通话”,准确地说是“现代的共同的汉语”。普通话是用现代北京话系统做标准设计的。因此,汉语拼音是用来书写现代共同汉语的专用的符号形式系统,具有音标兼有文字的性质。传统汉字是表意体制的语素文字,与语音单位没有直接的联系。汉语拼音的符号形式与语音单位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具有音标的性质。汉语拼音经过音位的概括,可以通过25个字母,用最节省的方式书写汉语,因此,也具有表音体制的音素文字的性质,虽然还没有完全取得法定文字的地位。由于语言中的音素的数量比语素的数量小得多,所以,汉语拼音不仅可以直接表示语音单位,而且可以比传统汉字更加经济地完成书写汉语的任务。

一、汉语拼音应用的优势

1.汉语拼音能够准确反映普通话的实际语音

用汉字写汉语一方面本来一个声音却写成了不同形体,另一方面本来不同的声音却写成了相同的形体。前者造成人们经常写别字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刚刚从口语进行书面语转换的小学生。后者造成人们经常读错词语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用于不常用意义的词的读音。例如,山东“济南大学”与广东的“暨南大学”,在口语中经常发生混淆。如果用拼音写出来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普通话的轻声、儿化等语音现象,汉字不能或者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如果用拼音就好了。用汉字没有形成,也难以形成以词为单位书写的习惯,用拼音就有现成的正词法实现词式书写。Www.133229.coM词式书写对于正确使用普通话口语,对于普及普通话这种国家共同语非常有利。

2.汉语拼音可以促进人们自觉接受普通话系统的规范

汉字容易把普通话系统以外的词素当做词夹杂进来。汉字书写无法体现词和词素的距离,因此很容易让来自文言或者方言的词素,在普通话中当做词用。例如,上海《语言文字周报》2001年9月26日陈一平文章的题目是“语淡味不薄”。应该说“语言平淡味道浓”,因为“语”不是词,用拼音写出来是“yǔ”,自然首先使人想到词“雨”。于是促使人们重新考虑选择“语言”这个词,才符合普通话系统的要求。《复旦学报》1997年第3期周振鹤文章的题目是“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幸与不幸”应该说“幸运与不幸”,才是普通话。不过,文章的正文都是用“幸运”代替了“幸”。题目中的“幸”也许是编辑弄巧成拙的加工。有人说标题要简洁,但是也不能削足适履,应该长的就不怕长。例如,北京《中国文化报》1999年7月13日发表孙若风的报道,题目是《***在全国文化法制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就不怕长。

3.汉语拼音能够使书面汉语的排列和索引更加有序化

由于汉语拼音只使用了拉丁文字中的25个相当于音素字的符号形式,所以很容易从语音的角度建立词语的顺序。所以,现在***书索引、姓名排列等,除了考虑那些不熟悉普通话和拼音的人,一般直接采用拼音顺序。

不过,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一方面采用拼音顺序,另一方面又照顾词的第一个音节的汉字,所以不是严格意义的拼音顺序词典。我们在20世纪后期也看到了严格意义的拼音顺序的词典,例如上海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美国德范克的《汉英词典》。

4.汉语拼音能够使汉语的书面信息处理更加方便

汉语拼音用的基本单位少,所以可以像英语用的文字一样,比较方便地用于电脑信息处理。随着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普及,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直接用汉语拼音在电脑上写现代汉语。由于前面说的原因,汉语拼音对于输入古代汉语文献当然不方便,这就需要根据文字形体进行编码。即使这样,人们仍然喜欢用形体中的部件名称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做为代码,因为这样容易记忆。

5.汉语拼音有可能直接代替汉字

由于汉语拼音从音素角度设计字,所以字的总数量只需要25个,非常少。这样不仅处理起来更加方便,而且因此符合人类文字发展的大趋势。

在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有的人已经直接用拼音书写汉语。如果将来大量的人都非常熟悉拼音了,也许拼音会成为新的汉字,取代传统汉字。由于传统的包袱小,越南、朝鲜等国家早就成功地经历了这样的文字变化过程。我们不必回避谈论这个问题,即使会引起一些保守人的反感。

二、汉语拼音应用的局限

1.文字系统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7-138页说:“没有一个变化是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都发生的”。“泛时观点和语言的特殊事实永远沾不上边”。

有人说汉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表达古代到现代,中央到地方的汉语,甚至可以表达外国例如日本、朝鲜、越南的语言。如果只是看到文字形体上大致相同的表面现象,而不管文字不同的系统功能;那么,拉丁文字不是有更加强大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吗?有人会说,拉丁文字的历史短,是从原始闪米特文字经过几个阶段演变出来的。其实,现代汉字的历史也短,它是经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简化楷书几个阶段演变出来的。

有的学者试***设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汉语拼音。最典型的是赵元任1892到1982年坚持设计和完善的,由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通字方案》。例如,本书第73页把“教我如何不想他”拼写成“ceawqooruhobutsiagta?”这样的拼写,虽然体现了作者涉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渊博的汉语知识,但是,一方面目的是照顾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汉语,另一方面实际上不能用任意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汉语语音方便地读出来。这种拼音已经不是我们说的“汉语拼音”。它跟曾经失败的“老国音”有相似的地方。当然,“老国音”进一步要求把口语改变成适应不同空间汉语的混合汉语,更加违背语言规律。

有人到今天还在提倡用汉字写的文言,实在背离时代,背离拼音的要求。2001年南京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平时作文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他用文言写的高考作文,得了满分。这件事情引起新闻大肆炒作,而且南京大学的个别招生人员准备破格录取他,最后由于其他条件都不符合而没有录取。可见,这个满分是多么片面!《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16日发表答记者问的文章,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回答说:书面语和口语保持一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没有必要”“提倡中小学生去写文言文”,高考提倡文言作文“是有害无益的”。这件事情也充份说明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和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理论欠缺。

汉语拼音记录汉语比汉字更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当然,正如个别汉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有些音素,例如[p][s],可能是任何时间和空间的语言都使用的。

2.汉语拼音记录对象的时间局限

汉语拼音是根据现代北京话系统设计的,所以它对古代的汉语没有用。凡是与这个语音系统不同的以前的汉语,它无法准确记录。我们用汉语拼音给古代书面语言注音,其实是很不科学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根据那样的注音读出来的汉语,不仅现代汉族人听不懂,就是叫那些作品的作者活过来听,也是听不懂的。可见,普通话不是表面的声音,而是建立在自己的词汇、语法体系上。因此,基本词汇和语法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

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给我们构拟或者找到了上古、中古、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这才是真正的古代汉语语音,即使有些不一定准确。可是,这些古代汉语的语音不仅汉字无法直接表达,就是汉语拼音也无能为力,只有依靠国际音标。不知道能否用现代英语的文字系统给古代的拉丁语注音。

赵元任在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通字方案》第9页说:有人在1944年用拉丁字母设计中古汉语拼音系统,用来教汉语的古代文献《孟子》。我们也听到有些说南方汉语方言的古代文学或者古代汉语教授用自己的家乡话读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他告诉学生这就是屈原的楚语。谁知道呢?当然,至少比用来自北方汉语方言的普通话读更加接近古代汉语一些。这种做法倒是比用普通话读科学一些,但是,可操作性不强,现实价值也缺乏。

3.汉语拼音记录对象的空间局限

汉语拼音对普通话或者北京话有用,但是对其他方言或者其他地方的汉语没有用。例如,许多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想用汉语拼音把方言和普通话的不同的语音表达清楚,往往遇到困难。越是不同,越是无法用汉语拼音表达。

反过来,用方言的语音系统去读普通话文章中的词,也不是真正的方言,只是普通话穿了一件方言的外衣。例如,在湖南省衡山县的方言中“跑”是来自普通话的“外来词”,可以用方言语音读“跑”,但是要表示“跑”,前山话说“打飞脚”,后山话说“打蓬牯子”。因此,在方言和普通话转换中不能简单停留在语音上。

不少地方志中的方言部份,由于作者缺乏国际音标使用能力,采用汉语拼音加汉字进行方言描写,使它作为文献的研究价值大打折扣。这是方言学者感到痛心的地方。很多民间文学记录中,那些最有特色的词被翻译成了普通话,破坏了它的本色。有的用汉字说明特殊读音,更加不伦不类。

例如,衡山县民间文学编委员1987年编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衡山县资料本》第11页有“看颈”这个词根本不存在,实际是“望颈”的翻译,因为“望”用白读音“[m55]”,记录人没有想到文读是“[44]”的“望”。第112页用“来几”分别在左边加形旁“亻”构成形声字来记录表示“男孩”的词。解释是“衡山方言,伢子,十八岁以下男性的统称”。然而声旁“来几”的声调与词的声调一个也不符合,实际上与方言中的“奶机”同音。“伢子”是用长沙话解释,而普通话的“男孩”又不用。“十八岁”是主观确定的,应该是“没有成年的男子”,没有精确界限。

顺便说一下,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分别弄出3个标准,实际破坏了标准。这样从心理上照顾了人口占多数的使用北方方言的人,但是理论上不科学,实践上等于放松或者取消了标准。正如英语用英国首都的伦敦话做标准,汉语应该用中国首都的北京话做标准。北京话自然有自己一整套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标准。当然,北京话本身也有规范问题。

4.汉语拼音书面分化语素的局限

汉字是表意文字,可以通过不断创造新汉字,把相同声音的语素人为地进行分化。但是,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不是拼写汉字的。汉语当然首先是口语,口语的基本单位是词。任何语言中的词都会出现同音词,但是不会很多,否则会影响正常交际。因此,任何语言可以使用表音文字。但是,有人说汉语的同音词比英语多得多,如果采用表音文字就会导致大量同音词无法区别。

这是一种误解。第一,表音文字本来是区别声音的,所以不会产生什么同音词。第二,文字写法不同改变不了同音词的性质。例如“期中”和“期终”,“终于”和“忠于”即使汉字写法不同,也改变不了本身的同音词性质。用表音文字的英语也有这种现象。例如,英语的“hair(头发)”和“hare(兔子)”虽然写法不同,但是仍然是同音词。第三,有的词本来是一个词,是文字强行分离。例如“他,她,它”本来就是一个词“tā(他)”,仿照英语写成了3个“词”。然而,英语的“he,she,it”才是真正的3个词。如果这样,我们可以让英语的“brother”也仿照汉语的“哥哥、弟弟”两个词的不同,分别写成“***rother”、“小brother”。我们甚至还可以根据“他”的高矮、大小等不同分化创造更多的“他”字。

我们必须承认汉语拼音在书面上分化语素的局限。有人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方便那些习惯了汉字的人接受拼音,于是在拼写的音节前后加上一些类似汉字形旁的字母。这样,使表音文字又一定程度地回到表意文字的老路。其实,这种汉字的“优点”并没有给汉语带来多大的好处,在口语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甚至是有害的。例如“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写得不同,但是说不清楚。如果,我们从口语的根本上区分成“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无论用汉字写还是用拼音写,不仅说得清楚,而且写得清楚。因此,汉语拼音不必模仿汉字去人为分化汉语单位。相反,这样做会导致口语和书面语的分离。

三、汉语拼音应用的问题

1.字母名称的应用问题

这个问题讨论的人不少。许多人认为应该按照普通话语音系统确定名称。我赞同。因为现行名称许多不符合普通话要求,人们宁可使用英语字母名称或者直接用教学中符合普通话语音系统要求的声母、单韵母的呼读声音做名称。我建议按照普通话语音系统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字母名称的声音确定。这样最容易推广。

2.隔音符号的应用问题

北京的期刊《方言》的英语目录中总是把“湖南”写成“hu''nan”,例如2000年第1期。大概是担心别人误解成“hun''an(昏暗)”。上海的报纸《语言文字周报》2001年7月11日发表王志海《谈谈隔音符号》,列举一批词,例如“fānàn发难”,认为这个词要加隔离音符号写成“fā’nàn发难”,才不会误解成“fān’àn翻案”。

这种担心和扩大隔音符号使用范围的做法是多余的,是不经济的。因为隔音符号是针对那些零声母音节设计的,所以如果不是零声母自然不要加,直接用最经济的零形式表示音节的界线。

现行学术期刊规范中,对英语摘要中的汉语姓名写法的规范,没有严格遵守正词法规定,也体现这种画蛇添足的现象。例如“pengze-run”中间的“-”相当于音节隔离符号,也是多余的。这是汉字书写方式的残留。“pengze-run”应该规范成“pengzerun”或者“pengzerun”。

3.声调符号的应用问题

声调是汉语的功能性语音要素,除了在英语等非声调语言中出现汉语单词以外,在汉语拼音的应用中应该一律使用声调符号。现在允许人们在使用大写字母拼写汉语的时候省略声调符号的做法不好。应该学习《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等刊物的编辑,他们用大写字母拼写出版物名称都加了声调符号。在机器处理不方便的时候,允许用1、2、3、4放在音节后面代替普通话4个声调符号。

4.正词法的应用问题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从1988年公布以后,有10多年了。可是,根据我们对1999-2000年的刊物的调查,多数刊物没有实行正词法,甚至连《语文天地》、《语文学习》也是这样。最落后的又最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适应新形势,没有采用这个国家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因此出现违背普通话的拼音,例如:“yīhuìr(一会儿)”错写成“yī huì ér”。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正词法是普及得最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也逐渐重视这个问题。

5.拼写错误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1999-2000年的刊物的调查,出现拼写错误的达到88%。这些五花八门的拼写错误,如果出现在汉语中,那么说明从事封面设计的美术工作人员普通话和拼音素质不好。如果出现在英语,那么主要体现在直接用汉语拼写的人名、地名中。这说明做英语翻译的人普遍存在普通话水平问题。这些也说明编辑人员的普通话和拼音素质以及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存在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重视拼音的规范,其次是尽快普及普通话。

6.音素汉字的问题

在任何语言中经过功能概括的单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不同性质的单位在数量上相差悬殊。一般来说,在一种语言中,通用词接近10万个,语素接近1万个,音节只有1百到5千个左右,音素不到1百个。

如果说像古代汉字那样的词文字在现代已经是%0,像汉字这样的语素文字已经只有1%;那么,像日本假名、朝鲜彦文、阿拉伯文字那样的音节文字有30%,像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那样的音素文字有69%。也就是说在现代文字中,表意文字大概只有1%,然而表音文字大概有99%。

汉语拼音就是走表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这条宽广的道路。事实上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大写字母,设计隔离音节的专用隔音符号和兼职的“y、w”,已经从拼写汉语的词的角度,为未来的表音汉字做了准备工作。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不只是为了给汉字注音。

要使音素汉字完全代替现行语素汉字,首先要普及普通话,然后要通过普及汉语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的词式书写习惯。但是,更加重要的也最难的是在使用汉语过程中的普及普通话意识和词意识。这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才能在人口众多,观念层次不一致的中国得到实现。这也决定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发展速度。

在这里我们要警惕当前语言学领域的保守思潮,虽然同时要防止激进思潮。保守思潮是有社会原因的,这是20世纪最后20年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思想反常现象。主张倒退、复古的保守思潮,“是阻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错误思潮。”有的人任意贬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口号下,引导人们向后看,有意无意地企***从古人那里寻求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药方”。(许全兴《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文明》,北京:《中共中央***校学报》1999年第2期。)20世纪末期,中国刚刚从国家灭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就有人骄傲和霸道地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种思潮就像中国经济腾飞以前出现的中国人想领导世界***的思潮一样有害。(李慎之《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风范》,北京:《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任何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进行民族主义的夸大论述,虽然能够满足大民族的虚荣心,但是最终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为“民族主义并不等于民族感情,它实际上是对民族感情的非理性的不加抑制的张扬。”(刘春《历史边缘的选择》,北京:《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建议台湾尊重中国大陆使用了几十年的设计科学的汉语拼音方案,并且推动它的规范和普及工作,不要在犹豫了半个世纪以后在接受汉语拼音方案的同时再走弯路。同时,建议中国在大力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汉语拼音及其正词法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敖小平.《谈谈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文字》[a].苏培成等.《语文现代化论丛4》[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永舜.《汉字改革史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79.

[3]程荣.《汉语辞书中词性标注引发的相关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99,(3).

[4]蒋辅文.《提倡词式书写和词式排版》[j].成都:《中文信息》,1997[5].

[5]刘静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儿化韵拼写问题》[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研究》,1998,(1).

[6]马庆株.《汉语拼音:和汉字一起走向新世纪》[n].北京:《中华读书报》,1998-07-22.

[7]彭泽润.《字母和字是同级单位》[j].南宁:《阅读和写作》,1988,(3).

[8]彭泽润.《文字的字间空隙和词间空隙》[n].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96-08-28.

[9]彭泽润.《汉语拼音正词法和汉语的“词式书写”》[j].北京:《语文建设》,1998,(4).

[10]彭泽润.《普通文字学中的“字”以及有关理论问题》[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11]彭泽润,彭建国.《20世纪中国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和语言理论》[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12]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13]司玉英.《文字学理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字母”与“字”的关系》[j].延边:《汉语学习》,2001,(4).

[14]王均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5]尹斌庸等编辑.《汉语拼音正词***文选》[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5.

[16]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化手册》[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篇9

“文字改革”的含义,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说:“我国人民已经有了文字改革的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1951年指示我们:‘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又指示我们,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实行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各项准备,这是文字改革的正确方针。”***提出的“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说的是记录汉语的文字要“改革”,由现行的属于表意性质的汉字改变为表音性质的拼音文字,也即“拼音化”。这是文字制度的改变。在实现拼音化之前要做三件事情,就是: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由此可知,“文字改革”的确切含义就是记写汉语的文字的“拼音化”。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推广汉语拼音方案这三件事情本身,都不属于文字改革,而是文字改革的准备工作。其中汉字简化是在文字拼音化实现之前“以利目前应用”的一种非长远措施。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在全国实现拼音化扫除障碍。汉语拼音方案,起初是作为拼音文字来设计的,叫做“拼音文字方案”,但由于许多技术问题并没有解决,1954年改为“汉语拼音方案”,其功能相应地改变为汉语拼音工具,并用于某些汉字不方便使用的地方,同时也可用作拼音文字的试验。 

文字改革论辩的根本问题是:记录汉语的方块汉字究竟有没有必要改变为拼音文字。这个问题的根子出于对汉字和拼音文字两种文字制度的比较。汉字在中国使用数千年,本来不存在褒贬问题,自从19世纪末跟拼音文字的比较,出现指责汉字落后的言论,然后才有维护汉字的论争,贬低在前而褒扬在后。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两种相反的观点,后来被概括为“汉字落后论”和“汉字优越论”。 

汉字简化工作,在要不要简化,如何简化的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比起对汉字的基本评价问题,这个问题是次要的。 

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五四时期到1949年,文字改革从提出口号到“拉丁化新文字”的摸索实验,再到实验停止。第二个阶段从1950年到1985年,文字改革作为国家语文***策的基本方向,通过行***力量推行汉字简化、汉语拼音方案等文字改革的辅助措施。第三阶段从1986年转入新时期,国家语文***策的基本方向从文字改革转为语言文字规范化。下面按文字改革发展的三个时期阐述,汉字简化问题争鸣作为附带问题单独阐述。 

摸索阶段:五四时期到1949年

五四时期,出于对中国落后状况的反思,一批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把国力的落后归咎于教育的落后,又把教育的落后归咎于汉字的落后,于是提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口号。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像是声讨汉字的檄文。他提出:“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傅斯年(1919)也说:“凡些须懂得外国文的人,便知道中国文字和英法德等国文字的难易,实在不可以道里计。” 

1923年国语研究会所编《国语月刊》出版特刊“汉字改革号”,对汉字发起了全面的批判。该期发表了钱玄同《汉字***》、黎锦熙《汉字******前进的一条大路》、赵元任《国语罗马字母的研究》、蔡元培《汉字改革说》等文章,大抵主张废除汉字,并连带研究词连写和罗马字母拼写等问题。钱玄同再次用强烈的言辞否定汉字,说“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们都知道的”;汉字不便使用,“足以证明”汉字“这位老寿星”“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该期封面把汉字画成仓皇逃命的牛鬼蛇神,被拉丁字母杀得东躲西藏,一败涂地。汉字改革专号的出版,标志着以废除汉字和实现拉丁化为宗旨的中国新文字运动的正式发起。 

1928年,在苏联的瞿秋白、吴玉章、萧三、林伯渠等开始了创制中国拉丁化文字的工作。不久由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1931年9月,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参崴开幕。大会作出了《中国文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其中涉及对汉字的评价,认为汉字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合现在的时代。提出要根本废除象形文字(指汉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它。 

瞿秋白是主张废除汉字,制定拉丁文字方案的重要奠基人。他发表过一系列抨击汉字的激烈言辞。瞿秋白曾经提出:“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化必须罗马化。罗马化或者拉丁化,就是改用罗马字母的意思。这是要根本废除汉字。”瞿秋白接受了文字具有阶级性的思想,认为“汉字不是现代中国四万万人的文字,而只是古代中国遗留下来的士大夫——百分之三四的中国人的文字”。(李敏生2000:302-305) 

鲁迅也赞同文字改革,提出要废除汉字。他在多篇文章中说:“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要推行大众语文,必须用罗马字拼音”。“方块汉字真是愚民***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作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李敏生:307) 

1935年12月,中国新文字研究会在上海成立。会议草拟了一个《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征求各界人士签名。其中说到:“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是这教育大众的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一个绝大的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写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是没有四声符号麻烦的新文字,是解脱一个地方言的独裁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是已经出现了。”这里说的“新文字”,指的就是当时侨居海参崴的中国人制造的“拉丁化新文字”。(李敏生:363) 

废除汉字的理由,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汉字难学难写难认,是普及教育的障碍。拼音文字只要记住几十个字母,学习起来容易得多。二、汉字不是记音文字,不能跟语言完全结合,不便推广白话文。三、汉字不便记录来自欧美的现代科技名词。四、文字是有阶级性的,几千年来汉字只为封建贵族服务,而不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为了代替汉字,于是设计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新文字,叫“拉丁化新文字”。 

当时也有人不赞成废除汉字。例如1936年吴俊升提出:“我们教育者实在不应也不必附和废弃汉字的提议,而应在改良汉字的教学上多用功夫。第一,应该更适当的确定常用字汇,以为教学的根据;第二,应该就儿童学习的心理和汉字本身的体系,研究出汉字的经济学习法。”(转引自:王力1957)这是想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 

1939年7月,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发表由倪海曙执笔,陈望道修改的《拉丁化中国字运动新纲领草案》。新纲领主张采用拉丁字母,一方面“反对立刻废除汉字的过左的主张”,同时“也反对把汉字看作万古不变、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字灵物崇拜的顽固主张”。 

1940年5月24日,当时的***主管人员对中央社记者发表谈话,认为汉字“历史悠久”,有“六书之明体用”,而且“中华民族之所以巍然***于世界,绵延数千年,文化之寄托,民族之团结,实有赖于文字之统一”;说拉丁化新文字不标声调,有很多同音词,“欲易更难”。(纪事:85)这是对汉字价值的正面肯定,和对拉丁化新文字是否容易学习的质疑。 

1947年6月12日,******府***召开基本教育预备会,讨论到拉丁化新文字问题。据《新闻报》载:会上“亦有人主张废除汉字,提倡汉字拉丁化,多数专家反对,谓我国各地方言大多不同,倘用拉丁化文字,势必分化中国之统一。我国数千年来之历史文化,悉以汉字记载,且国人学习汉字,几无一感到困难者,倘一旦废除,无异断送我一脉相承之固有文化。” 

1947年11月,朱经农在《教育杂志》发表反对拉丁化新文字的意见。他认为,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都是用汉字记载下来的,一旦把汉字废了,将来中国人就无法阅读古书、了解中国文化。二、中国文字原系一字一音,同音的字实在太多,用罗马字拼起来,真不容易分别清楚。三、同一字各地读音不同,个人照自己的乡音用罗马字拼出来,会变成完全不同的许多字。将来中国的文字,化为无数种不同的文字,没有法子可以统一,也弄得彼此不能互相了解。统一的文字与国家的统一有密切的关系,破坏数千年来文字的统一,将有不良的结果,不可不慎重考虑。(纪事:103、104) 

拉丁化新文字从20年代末开始尝试推行,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实践表明,拼音文字必然受到劳动大众欢迎的说法主要出于一些知识分子的推测和想象,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克服的困难。陆志韦在《五四纪念再谈谈新文字》(《进步日报》1949-5-4)的文章中说,“在老***区,拼音文字好象推行不开”,认为“过去的工作可以说是失败了,至少没有完全成功”。但文章仍然认为,是汉字的“封建性”阻碍了拼音文字的推广。这种“封建文字的锁链又是双重的”,一是“只许写文言文”,二是“只许用方块汉字,不许用拼音文字”。把推行拼音文字的障碍归咎于汉字的“封建性”,是受到文字阶级性认识的影响。 

***在1949年12月到次年2月访问苏联期间,曾在跟斯大林谈话时阐述这样一个论点:汉字和汉语尽管不易掌握,但实际上是所有人都能学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学的,只要愿意学和不断提高。(纪事:125)这个论点好像是针对当时流行的文字具有阶级性、以及大众难以掌握汉字的认识误区而发的。 

不同意见的对垒,使人们对汉字的认识逐渐深化和全面,诸如汉字可以立刻废除,文字具有阶级性的一些偏激认识也逐渐得到克服。

推行阶段:1950-1985年 

新中国建国以后,******曾多次表示过赞成文字改革的看法。***在1951年提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1956年1月20日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上,***在讲话中提到:会上吴玉章同志讲到提倡文字改革,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以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吴玉章同志在这方面说得很有理由,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20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讲,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但是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久已通用了吗?(纪事:219) 

文字改革工作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先后成立了文字改革协会(1949),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2),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4)(这三个机构前后相承,下文简称为“文改会”)。文改会的最初目的是研究并试验拼音文字,因拉丁化新文字不宜再推行,于是重点改为设计新的拼音文字方案;1950年又遵照******关于“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的指示,首先进行汉字简化工作,以便当前使用。 

当时主流派对汉字的基本评价,是对于五四时期认识的延续。吴玉章为五四纪念谈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时再次提到:“中国文字主要是汉字,有许许多多不合理的地方。因为它太繁难:难认、难写、难记,是中国教育普及、文化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纪事:128)罗常培(1952)说现代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习字的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习字的意义。这对于提高大众文化是一有阻碍的”。(纪事:164) 

50年代初,也曾出现一些不同意见的争论。《大公报》(1950-9-3、4)曾连载张锐光的《斯大林论语言学对于中国语文问题的启示》,表达对汉字拉丁化的不赞成意见。李仁发表《拼音文字必须有类符》(《中国语文》1951-6),对拉丁化新文字做了较全面的批评。反驳文章有曹伯韩《新语文运动中的一些思想》(《人民教育》1951-2),针对不同意见,就有关文字改革的六个问题发表了意见:一、反驳汉语同音异义的字太多,拼音文字行不通的观点。二、认为所谓文字的民族形式并不在于文字的笔画或字母,而在于文字所表达的语言。三、反驳没有统一的民族语言,因而谈不到建立拼音文字的观点。四、批评把文字改革看得过分容易的认识。五、反驳拼音文字不如方块汉字易识易记的观点。六、批评先把新文字研究好了再推行的认识。(纪事:151)仁言信(周有光)发表文章批评李仁“把拉丁化新文字说成‘幼稚不堪’、‘一文不值’、‘行不通’、‘失败’了,这都完全不是事实”。 

1957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上半年,大鸣大放;下半年,学术问题成了***治问题,一些人因为在文字改革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而被打成“右派分子”。 

1957年上半年,《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纸,以及《中国语文》、《拼音》等杂志陆续刊登了一些讨论文字改革的文章,其中包括对文字改革持不同意见的文章。文改会于5月16日、20日、27日三次召开文字改革问题座谈会,多数参加者表达了自己对文字改革的意见。批评性的文章和意见,总括下来大概有这些观点: 

一、汉字是优秀的文字,并不见得那么难学难认。 

唐兰(1957b):“从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来说,我始终坚持中国文字有很大的优点,它的繁复难学等缺点是可以逐渐克服的。”他认为采用拉丁字母,势必把“每个人民习惯了的形式全部撇开,重起炉灶,根据语言来造文字”;“这种移山倒海的气魄是雄伟的,能否做到,是否值得去这样做,都还是要很好考虑的。” 

陈梦家(1957d):“汉字是有好处的。(一)汉字是统一的,超方言的,不论什么地方的人写的东西大家都能看懂,不象拼音文字那样。(二)汉字在辨认上容易。(三)汉字有注音成分在内,如松、柏。(四)汉字的笔画很少,英文的one,汉字写作一;英文的man,写作人;英文的university这么一长串,汉字只“大学”两个字。我们对汉字的评价应该是公平的,不要光说自己不好。(五)中外各国的语言都是变的,但文字不能经常变,文字要定型,不能随便拼,不然就不能作为工具了。”“汉字虽然非常多,但是常用的并不多,普通人认识三千就可以了。……有了这三千字,就来研究怎么教。有人说汉字难学,我说不难,所以难,是教的人没教好。” 

骆瑛的文章说,一位五十余年从事英语研究的人切身体会到,汉字并不难学。还说,曾研究汉字三十余年的奥地利文字学家罗逸明,曾经把十种外国文字和汉字比较,证明汉字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容易学。(杜松寿1957) 

二、表意汉字是历史的选择。 

陈梦家(1957a):“用了三千多年的汉字,何以未曾走上拼音的路,一定有它的客观原因。中国地大人多,方言杂,一种统一的文字可以通行无阻。汉语单音缀,有声调,而各地声调多少不一,同音语多,用了拼音文字自然引起许多问题。” 

陶坤:没有理由可以断言“象形文字一定就落后于拼音文字”,也没有理由说“文字都要发展成为拼音文字”,“汉字的存在就是文字并不都要发展成为拼音文字的例证”。(倪海曙1957) 

关锡来信:〔说到汉字何以未走上拼音道路的原因〕“主要是方块汉字符合汉语的条件,拼音文字绝不符合我们的语言。”(陈梦家1957c) 

翦伯赞发言:“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改变是历史的过程”,“我激烈反对废除汉字。要废除汉字,除非决心把历史文化遗产丢掉不要,从野蛮人干起”。(倪海曙1957) 

《光明日报》对群众来信意见的综述提到汉字有优点,拼音化有困难:“汉字望文生义的优点,是任何拼音文字所没有的。拼音文字则需要先经过音的阶段,然后才能达到知意的阶段”;“汉语中同音词很多,拼音化无法克服这个矛盾”;“汉语的方言复杂,对拼音化很不利”;“用拉丁字母代替汉字大大地伤害了我们的民族感情”;“方块字不难学”;“汉字不便于打字拍电报的缺点,是可以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的”。(倪海曙1957) 

蒋善国(1957)抽象地赞成文字要改革,但具体论证却意在阐明汉语不宜采用纯表音的拼音文字:“以内容极为丰富,历史非常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拉丁字母只注音记音所能担起这个千斤胆子。” 

三、汉字还要使用。 

陈梦家(1957a)“首先肯定了我们使用了三千年以上的汉字还是很好的工具,是简单而不复杂的,是和汉语语法相联系的,是一种不必废除的民族形式。” 

唐兰发言:“不应当忘记在今天汉字还处在当家地位,不能否定他。”“拉丁化新文字能不能用还在未定之天,目前我们不能宣传汉字必须撤退”。(倪海曙1957) 

四、希望“文改”工作要谨慎行事 

陈梦家(1957b):“在没有好好研究以前,不要太快的宣布汉字的死刑。”“主张拼音的人,不要过于简单的认为全国大多数的人全赞成拼音,此事还得大家讨论,包括反对的人在内。”“文字这东西,关系了我们万万千千的人民,关系了子孙百世,千万要慎重从事。” 

周祖谟发言:“没有把文字为什么要改革这个根本问题提出来讨论,对于如何来改革的问题也没有好好地讨论”,这是文改工作中的缺点。(倪海曙1957) 

《光明日报》群众来信意见综述提到:文字改革“一家独鸣”,“已经形成一种压力,似乎谁要对文字改革表示怀疑,就会被人扣上一顶‘思想落后’的帽子,甚至会被人加上‘反对中央实行文字改革’的罪名”。“事实上在文字改革的宣传中,已经出现过‘只有帝国主义分子和唯心主义者才反对汉字改革’之类的吓人的论调。在这种形势下,即使有人敢于坦率地写反对意见的文章,也必然会遭到‘围剿’。”“不赞成汉字拼音化的人不是少数,但过去都没有说话”。(倪海曙1957) 

当时的一些民主人士也提出文改的工作方法和公布程序问题。据说,“章伯钧、罗隆基……说文字改革没有经过全国讨论,是几个人关起门来搞的”;罗隆基说“***是赞成拼音化的,这样让大家讨论就很难发表意见了”;章伯钧说(文字改革问题)“现在不是从法律程序上提出讨论,而是把它作为根本性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杜松寿1957) 

支持文改的文章中,李振麟(1957)的文章涉及的问题较广。其基本思想是:(一)“我们不但承认汉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且也承认今天它仍然在起作用。即使将来有了拼音文字,汉字仍然要作为汉民族的古典文字为人们学习。”但是“汉字在今后作为全民交际工具是不适合的。”(二)“从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世界文字有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从***画文字经过表意文字而到拼音文字(中间还有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两个阶段)。跟表音文字来比,汉字在文字发展史上是比较过时的东西,不能把它的优点夸大,说得比处于文字发展高级阶段的表音文字还好。”(三)“认为汉字是决定于汉语的特性这个错误论点的必然结论就是汉语不适于用拼音文字。汉字本身的发展历史就否定了这个说法。”他所说的“汉字本身的发展历史”指的是假借字的使用和形声字为主的现象。(四)“汉字不是不能改动的汉‘民族形式’”。(五)“既然现在的文字有的是进步的,有的是比较落后的、原始的,既然文字的本质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工具,它跟任何民族和任何民族语言都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谈不到什么‘民族形式’,那末,当咱们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立文字或是原来有文字而进行文字改革的时候,完全可以选择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也完全应该用***令来推行这种文字。这叫做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六)“我们主张文字改革的逐渐过渡是,汉字和拼音文字在长期共存中,逐渐走向以拼音文字为全民交际的书面语。”这篇文章立足于说理,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李振麟强调了从“***画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的文字发展规律来看问题,这是富有理性的。周有光的提法略有不同而基本思想相同:“更重要的是文字制度的发展。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形意制度(picto-ideographic writing)到意音制度(ideo-phonetic writing)再到拼音制度,拼音制度又从音节字母到音素(音位)字母,从只表辅音到兼表元音。音素字母的拼音文字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用最少的符号写出任何复杂的语言。从形意制度到意音制度是文字发展史的第一次飞跃,从意音制度到拼音制度是文字发展史的第二次飞跃。”“任何一种语言,可以用繁难的符号书写,也可以用简易的符号书写,可以用意音制度书写,也可以用拼音制度书写。更正确地说,任何一种语言,如果它的文字符号是繁难的,迟早要发展为简易;如果它的文字是意音制度,迟早要发展为拼音。这是落后让位于先进的规律,决不因为语言特点和社会习惯的不同而有例外。”(周有光1979:2-3) 

后来有人指出,“汉字和西方拼音文字是世界上所有文字中两个最大的不同系统。认为西方的这个文字演进三阶段也同样适合于中国的汉字,这个结论,完全是靠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来的,并无事实根据。而且,以前和现在的所有论者皆无法提供足以证明这个结论的事实根据。”(刘光裕1985) 

1957年的论战,是因不正常手段而终结,文字改革(汉字简化)工作错过了惟一一次早期修正和完善的机会。从此人们噤若寒蝉。直到拨乱反正,学术上一般问题的争鸣才开始正常化。 

1958年1月,***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到有关汉字前途的问题,他说:“汉字在历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岁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做出结论。”“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争鸣,我在这里不打算多谈,因为这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的范围。”这个提法是稳妥而合理的,对文字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阶段:1986年以来

新1985年12月,***将原来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于1986年1月6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这个会议确定当前已经进入了以“四化”建设为重点的新的历史时期。会议宗旨是在***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的指导下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中央规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关于汉字地位和文字改革问题,新的提法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必须强调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作为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它的作用。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它是帮助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注音工具,并用于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方面。”这是明确表明现行汉字的合法地位,并表明汉语拼音不具有文字性质。这是对“汉字过时论”的否定。二、“汉字的前途到底如何,我国能不能实现汉语拼音文字,什么时候实现,怎样实现,那是将来的事情,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现在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并且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但是仍然不宜匆忙作出结论。”这表明文字改革不是当前的任务,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讨论。 

在“不同意见可以讨论”的气氛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评价汉字优劣及文字改革运动的得失,出现不同意见的争鸣是正常的。而且,只有充分开展不同意见的争鸣,才有利于学术发展和对语言文字工作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1989年,由袁晓园任社长兼主编、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主办的《汉字文化》杂志创办。这是一个明显带有学派气味的刊物。该刊旗帜鲜明地鼓吹“汉字优越论”,反对“废除汉字,走拉丁化道路”。出于学术争鸣的需要,《汉字文化》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许多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学者曾在该刊发表文章。 

1991年10月23日,由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艺术片《神奇的汉字》在北京举行首映式。该片热情赞颂汉字伟大的历史功绩和卓越的现实价值,对文字改革运动加以反思。其中对于汉字优越性的表述,有些提法值得商榷,引起争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文字应用管理司于1992年1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神奇的汉字》专家座谈会,并以《〈神奇的汉字〉专家座谈会纪要》作总结,对《神奇的汉字》予以较严厉的批评。随后《汉字文化》发表文章《语言文字工作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加以反驳。 

新时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讨论汉字问题的文章很多。下面摘录8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和观点(按时间为序;摘录难以全面反映该作者的观点,请阅读原文)。 

张志公(1984):“汉字生命力之所以这么强,我想第一是由于汉字同汉语这种语言相适应。”又根据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教育的连续性规律,认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字不能废除,也废除不了”。 

高家莺(1986):“文字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视觉符号系统,它的基本职能是供阅读。据统计,现代科学研究有30%~40%的时间是花在阅读文献资料上。随着人们阅读需求量的空前倍增,阅读速度问题就变得突出起来。”她从“四个方面对方块汉字和拼音文字的阅读速度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方块汉字比拼音文字信息密度大,视觉分辨率高,字形占空间小,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虽然方块汉字的感知单位与语言单位的一致程度比拼音文字差,影响了阅读速度,但就总体来说,方块汉字的阅读速度还是比拼音文字快。” 

许嘉璐(1989):“现在摆着两条路。一条就是继续沉浸在汉字落后论中,冥想着一个世纪、两个世纪,或者更多世纪之后,实现拉丁化。因为汉字也是约定俗成的,也是进入了民族的观念和意识之中的,一朝之间改,天下大乱。恐怕得随着一代一代人的辞别人世,即使拉丁化,慢慢要到几个世纪。可是时代不等人呀。这一条路就要拖我们四个现代化的后腿,拖我们迎接挑战的后腿。另外一条路,就是大家一起来研究汉字的特点、汉字的优势,充分利用它,发挥它的优势,来迎接挑战。”(转引自:《汉字文化》1996-3:1) 

周祖谟(1991):“过去很长时间,很多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认,难念,难写。其实呢,对于汉字的性质,以及它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上所起的作用跟它的特殊性并没有很好的深入地去研究,去理解。”“对汉字而言,第一我要说它是科学的,第二是容易学。关于容易学就是指的刚才讲的教学方法要有科学性的安排。” 

袁晓园(199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所谓表形表意表音的人类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不存在的,建立在这个不存在的规律的基础上的‘汉字落后论’、‘汉字难学论’、‘拉丁字母万能论’是错误的,由此而制定的走向拉丁化拼音化方向的‘文字改革’,也是完全错误的。” 

苏培成(1992):“汉字是汉族人民创造的自源文字,在历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还要继续使用下去。” 

尹斌庸(1992)认为汉字的习得效率应该说是比较低的(与拼音文字比较)。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基本符号数太大。二是类推率太小。“尽管如某些人所说的,汉字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但是习得效率低的这个大缺点是无论如何否定不了的。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采用汉语拼音作为辅助文字工具,来弥补汉字习得效率低的缺点”。 

王开扬(1992):“百年来的汉字改革运动史表明,无论是改良汉字,还是改革汉字,其动机都是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的,而不赞成的人都是从少数人的方便和好恶出发的,两个阵营划然有别。” 

伍铁平(1993):“既然我们现在和可见的未来用的是汉字,教的是汉字,自然应该歌颂汉字。如果我们仍然像上引名家(按指瞿秋白、鲁迅、吴玉章等)那样贬低汉字,或者像当代个别人有个时期那样,宣称‘汉字拖了四个现代化的后腿’,并在课堂上这样教学生,学生还会好好学习汉字吗?爱国主义教育中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和文字,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就我所翻阅过的文献来说,我国大陆40多年来很少进行热爱汉语和汉字的教育,这是严重的失误。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某君对‘赞美汉字’如此反感,说它是‘一风吹’是‘为少数人着想’。” 

侯一麟(1994):“哪种语言用哪种文字,决不是随意的,是由这种语言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是经过了几千年的自然选择、适应、修正过程的。一但用了一种文字体系,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其影响和制约,汉字源远流长,已经对汉语有巨大的影响,并业已成为汉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仅从语言与文字关系的角度讲,汉字拼音化也行不通。” 

尹斌庸、苏培成选编的《科学地评价汉语汉字》(1994)选辑了一批讨论汉字评价的论文,其中较多是批评“汉字优越论”的文章。《汉字文化》发表了一些比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思“汉字落后论”的文章,如汤云航的《“汉字落后论”评议》,谢晖《走出汉字改革的误区——汉字落后论批判》等。 

平心而论,新时期关于汉字问题的讨论,从语言文字学专业水平来看,持汉字优越论的作者群当中非专业人士相对较多。不过,专业水平较低,不见得眼光也一定较低。当年陈梦家(1957c)曾说:“群众对于语文的知识,可以是不高的,但不能说成是幼稚的。可以是不很正确的,但不一定象专家那末有成见——那些可能是对的成见,也可能是极错误的成见。文字改革是一切使用汉字的人的事,群众都有说话的权利;他们说的话可以是不在行的,但不一定都是错的。”所以,对于非专业作者的意见宜从大处着眼,而不应纠缠于细枝末节问题。 

我们注意到,讨论文章有的还存在感情用事的缺点,或火气较大,或语含讥讽,有的还扣帽子,甚至上升到“立场”问题。但是总体上看,这是一场思想***以后出现的学术争论。这些争论将有助于语言文字建设的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本着追求真理的信念,客观、理智、科学地看待汉字评价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检验,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必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并逐渐接近认识的一致。 

汉字简化问题 

1950年,根据******关于文字改革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应首先办简体字的指示,文改会开始着手汉字简化的工作。汉字简化是汉字的“改良”而不是“改革”。经过数年的酝酿修订,《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由***公布。 

在1957年有关文字改革问题的“鸣放”中,一些专家和群众还就汉字简化方面的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简要摘录如下: 

陈梦家(1957d):“文字是需要简单的,但不要混淆。这些简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简化后有些字混淆了。” 

关锡来信:“文改会仅仅是为了简化而简化,单纯地把汉字笔划减少了而已,所以这个工作变得不理想了。甚至比原来的汉字难学难认了。”(陈梦家1957c) 

杨晦发言“现在小学生学简体字,实际上是双重负担,因为我们不能把小孩子看的书都印成简体字”。(倪海曙1957) 

叶圣陶(1957)主张:“汉字简化采取约定俗成的原则”,“尽量采用群众已经通用的简体”,而“不要随便创造简体”。“还不到约定俗成的地步的同音代替,或者给某个字一个新任务,让它代替同音的另一个字,我都不赞成。” 

《光明日报》综述群众来信意见提到:“简化汉字工作做得不够好,已经在青年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有许多人任意生造简化字,随便用同音字代替”;“一些青年人受文字改革宣传的影响,认为将来汉字必废,就不认真地学习现行的汉字”。(倪海曙1957) 

施蛰存《倒绷孩儿》(《文汇报》1957-4-26),以杂文形式反映简化汉字(主要是同音代替字)造成混淆和阅读困难。(倪海曙1957) 

有关汉字简化问题的不同意见,应该说大多是中肯的,遗憾的是,随着“反右”斗争的展开,那些意见都没有被接受。这表现在1977年12月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一味求简,乃至大量采用同音替代字和俗字,影响了文字的稳定性,加重了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 

1986年初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汉字简化工作问题上有两个重要决议:一是宣布废除《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二是提出“今后,汉字简化应持极其慎重的态度,使文字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据傅永和的报告,在“需要不需要继续简化汉字”的问题上,当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有的主张“需要继续简化汉字”。理由是:1、简化字“给人们的认读和书写带来不少方便”,但“简化的字数并不多”,“笔画简得还不够”。2、“从印刷铜模刻制,手工检字、刻字,工业产品名称的漏铸,以及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点阵字模的设计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来看,也需要继续简化汉字。”3、“从汉字的演变看,汉字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这一规律,人为地停止简化汉字工作。” 

有的主张“不需要继续简化汉字”,理由是:1、“如果继续简化汉字,有许多实际问题不能不考虑:简化汉字,实际增加了现行汉字的数量。青少年学的是简化字,被简化的繁体字有好多不认识。当他们阅读简化以前出版的书籍时,碰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就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这样,他们就需要学习两套汉字。这不仅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而且也影响了阅读效果。如果继续简化下去,简化字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而简化字的数量越多,青少年的负担就会越重。”2、“从语文工具书及其他专业工具书的性质来说,它们的用字应严格遵守文字的规范。但大型工具书的出版周期长,使用的时间长,不可能一两年一变。如果汉字不对简化,为了保证工具书用字的规范,就要不断改版重印。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印刷技术条件和财力来看,是达不到上述要求的。这样,势必出现国家公布了新的简化字,但在已经或正在出版的大型工具书中仍然使用被简化的繁体字的局面,从而造成社会用字的混乱。”3、“从有利于目前计算机的汉字存贮考虑,也不需要再继续简化汉字。” 

在新时期,汉字简化方案已推行三十年,但对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不同看法依然存在。 

周有光(1978)很早就意识到简化字带来的一些问题。他说:“简化笔画,不是有利而无弊的。笔画越简,近形越多。新造声旁,声调难准。同音代替,意义易混。笔画简化如果造成读音繁化、意义混乱、形体难辨,那就得不偿失。”“一个重大问题未能解决:学了简化字,能否不学繁体字?能否使小学生和中学生只接触简化字,不接触繁体字,等到进入大学以后再接触繁体字?没有正式的答案。但是,群众知道:不能!教科书以外,简化字读物少,繁体字读物多;一进***书馆,几乎是繁体字的世界。汉字的特点是:死而不僵,废而仍在。简繁并存,简繁都学,是否增加了负担呢?” 

吴小如曾对青少年不识繁体字的后果感到担心:“流传了几千年的繁体字在我们青少年中还需不需要认识?如果可以不识繁体字,则本世纪(按指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任何一种报刊杂志和***书典籍将有无法查阅使用的可能,这对今后是很不利的。”(《新民晚报》1996-1-19)这个耽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简化字客观上形成海峡两岸用字的不统一。袁晓园在1988年提出“识繁写简”的口号。这个口号也受到一些激烈批评。 

詹鄞鑫(1991)曾指出简化字中不合理的问题:“由于不能任意类推给学习和使用带来的不便几乎足以抵消由于简化带来的方便。用字不规范现象,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类推错误所导致。”(p305)后来(2002)又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对汉字简化历史作反思:“如果我们要对简化字作评价,并不是简单地把简化字跟繁体字作比较,而应该是对整个汉字体系,也就是增加了简化字的汉字体系,跟还没有增加简化字的汉字体系作比较。这样就会发现,简化字的推出大大地增加了汉字的总数。这不仅增加了汉字学习的负担,对计算机的汉字处理尤其不利。”“简化字(偏旁)类推原则势必造成计算机字符集的严重膨胀而且还不能应付使用。如果取消类推法,又将造成汉字偏旁体系的混乱和不统一,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在电子文本简化字和繁体字相互转换的时候,由于简化字和繁体字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就不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不得不采用人工检查逐个判断处理。这就给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提高带来极大的障碍。……这是简化字带来的又一个严重后果。” 

对于关系亿万人民日常应用的汉字问题,出现争论不仅是正常的健康的,而且是必要的。真理从来就不害怕不同意见的争论。我们相信,经过历史的冲刷,真理必将越来越明。让我们引两段话作为结尾: 

张志公(1984):“汉字有功劳,有它特有的长处,并且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感情,所以许多人不肯改革。另一方面,到了清朝后期,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有很多知识分子,想通过科学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们感到,我们国家之所以落后,……汉字难是很重要的原因。从这种感情出发,他们急于要改革汉字。这两种感情,一种要爱护汉字,一种要改革汉字,看上去是矛盾的,对立的,其实都是一个出发点:爱祖国。两种感情都是可爱的,都是可尊敬的,这正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所看到的不同的方面实际上是统一的。所以在客观地探讨汉字的问题时,就要全面地、深入地、科学地加以考察,汉字到底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不抱个人偏见,不带任何感情,这样才能实事求是。” 

苏培成(1994):“对汉字的前途,现在还不能做出结论,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近几年围绕汉字开展的学术讨论,加深了我们对汉字的认识,促进了汉字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陈梦家 1957a 《略论文字学》,《光明日报》2月4日;《辩论》,224-227页。 

陈梦家 1957b 《慎重一点“改革”汉字》,《文汇报》5月17日;《辩论》,228-230页。 

陈梦家 1957c (关锡)《一封讨论文字改革的信》,《中国语文》6月号;《辩论》,237-241页。 

陈梦家 1957d 《关于汉字的前途》,《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双周刊第82期(5月19日);《辩论》,230-236页。 

杜松寿 1957 《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怎样利用文字改革问题向***进攻》,《中国语文》9月号;《辩论》,116-126页。 

傅斯年 1919 《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新潮》1卷3期。 

高家莺 1986 《试论方块汉字和拼音文字的阅读速度》,《语文建设》1、2期合刊;《评价》,163-172页。 

侯一麟 1994 《英汉两种语言之文字基础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汉字文化》4期。 

蒋善国 1957 《从汉字的本质上谈汉字改革》,《文字改革》11月号;《辩论》,213-223页。 

李敏生 2000 《汉字哲学初探》,北京:社会学科文献出版社。 

李振麟 1957 《关于中国文字改革问题的一些争论》,《语文知识》8月号;《辩论》,51-60页。 

刘光裕 1995 《关于汉字落后论——兼谈三点意见》,《汉字文化》第3期,20-24页。 

罗常培 1952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字改革的条件》,《中国语文》8月号。 

倪海曙 1957 《文改鸣放录》,《语文知识》9、10、11、12月号连载;《辩论》,1-45页。 

钱玄同 1918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杂志4卷4号。 

仁言信 1951 《不应当歪曲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语文》7月号。 

汤云航 1994 《“汉字落后论”评议》,《汉字文化》第3期,10-18页。 

唐兰 1957a 《再论文字改革基本问题》,《中国语文》3月号。 

唐兰 1957b 《行***命令不能解决学术问题》,《人民日报》4月18日。 

王开扬 1992 《论研究汉字的立场、方法与学风》,《语文建设》第8、9、10期;《评价》,105-123页。 

王力 1957 《批判右派分子陈梦家关于反对文字改革的荒谬言论》,《文汇报》10月30日;《辩论》,196-207页。 

王宁 1991 《汉字的优化和简化》,《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1期。 

吴玉章 1955 《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在1955年10月15日***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所作报告);《语文***策》,148-156页。 

伍铁平 1993 《与汉字有关的两个***策问题》,《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41期(9月),31-38页 

谢晖 1994 《走出汉字改革的误区——汉字落后论批判》,《汉字文化》第3期,19-23页。 

叶圣陶 1957 《谈汉字改革》,《文字改革》8月号;《辩论》,64-70页。 

袁晓园 1992 《论“识繁写简”与“文字改革”——答吕叔湘先生》,《汉字文化》第2期,11-24页。 

詹鄞鑫 1991 《汉字说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詹鄞鑫 2002 《汉字改革的反思》,《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29-30页。 

张志公 1984 《加紧对汉字进行多方面深入的研究》(1984年12月上海市心理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举办的“汉字心理学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评价》,3-11页。 

周有光 1957 《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中国语文》第7期。 

周有光 1978 《汉字简化问题的再认识》,《光明日报》6月16日。 

周有光 1979 《汉字改革概论》(第三版)(1961年出版,1979年第3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周祖谟 1991 《周祖谟教授讲话》,《汉字文化》第3期,17-19页。 

 

资料集简称 

语文***策 1976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编《语文***策学习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内部印刷)。 

新时期 1987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秘书处编《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北京:语文出版社。 

辩论 1958 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文字改革辩论选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学前班;双语教学;拼音

中***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68-01

我作为一个民族地区从事了多年学前班拼音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了一些关于民族地区学前班孩子学习拼音的特点。

由于学前班的孩子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汉语拼音对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民族幼儿来说是枯燥、单调、乏味、茫然的。如何激发民族幼儿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兴趣呢?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语言等特点考虑,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采用双语教学

民族地区学前班的孩子可以说没有任何汉语基础,又存在地区方言的差别,再加上多数孩子连电视机都没有见过,他们的生活里没有汉语、语言是他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所以我在教学中以汉语为主、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尽量用幼儿能接受的地区方言来辅助教学,逐步提高了幼儿的汉语基础及其汉语表达能力,加强幼儿对文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拼音教育应***、形、音结合记忆

汉语拼音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字词,没有句子,更没有故事情节,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情境,幼儿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将字母的形和音与插***结合起来,将抽象字母的形具体形象化,激发幼儿的兴趣。课堂上,从看***说话导入,让幼儿自己发现隐藏在***中的拼音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读准音,在发现形的过程中学会写。幼儿在开心快乐中认识形,读准音,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顺口溜辅助记忆

在拼读中会遇到多种特殊的情况,如j、q、x、与ü相拼时应去掉两点,这时就可以教幼儿背:“小ü见到j、q、x,脱掉帽子敬个礼。”当幼儿背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口诀时,拼写就不容易错误。这些在教学中,应根据幼儿喜爱诵读的特点,尽量设计一些口诀让他们背诵;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鼓励孩子们自己编口诀,以此来加强记忆,巩固拼音学习。

四、游戏参与教学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敏感的活动。对于民族地区孤陋寡闻的幼儿来说,游戏的吸引力就更大了。所以,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不仅用口唱,用耳听,而且采用了综合动作,如舞蹈、语言、游戏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合理运用辅助手段引起幼儿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帮助幼儿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率和教学质量。

五、教会幼儿拼读方法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10篇

学习

珍惜所拥有的幸福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珍惜所拥有的幸福10篇,内容包括关于幸福的美文感悟,幸福就是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片片雪花纷纷飘落,站在窗前,想到雪在冰天雪地里示人,动植物销声匿迹,只留下呼啸的寒风,其实不是这样,他的美丽,纯洁诉说着冬。冬会珍惜,才有了“忽如

学习

鱼我所欲也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鱼我所欲也10篇,内容包括鱼我所欲也文章特色,鱼我所欲也朗读。

学习

学生一学年个人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一学年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学年个人总结200字,大学学生学年个人总结7篇文章。在失望与希望交织的情绪下,我迈出了第一步。初次离开家的我,好似搬家般,锅碗瓢盆带了个全。当推开寝室的门,看到八张床铺,八个小柜子时,我才知道,父母

学习

项目经理培训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经理培训,内容包括项目经理培训课程经典案例,项目经理培训课程。创新性的工作特点是项目经理人使培训项目具有生命力的保证,也是做好培训项目“二次经营”的有效前提。所谓“二次经营”就是指甲乙双方签订合同后在执行合

学习

暑假里的一件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暑假里的一件事10篇,内容包括暑假一件有趣的事,暑假里的一件事作文。[小山屋作文网]作者:白云鹏骞

学习

优质护理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优质护理论文,内容包括优质护理论文范文大全,优秀护理论文阅读分享。1.2方法对照组护士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实施护理管理,观察组护士则实施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包括:1.2.1强化法制观念,完善管理制度护士充分认识护理安全的

学习

护士五年工作总结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五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护士个人工作总结合集6篇,护士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医院护士八荣八耻演讲稿-让我们在平凡中奉献护士节演讲稿-生命的希望护士节演讲、倡议书、发言稿、晚会、总结护士爱岗敬业演讲稿--爱与奉献是

学习

教师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10篇,内容包括感恩教师节班会活动方案范文3篇,小学中秋遇上教师节班会教案。二、教育形式:以学生干部组织活动为主,进行自主性教育、现身说法和自我教育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引

学习

小学生作文春节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作文春节10篇,内容包括写春节的作文三年级,春节的作文三年级300字十篇。过年,是我喜欢的一个项目。过年的快乐、过年的奇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小伙伴们嬉戏、亲朋间的走动、还有团圆饭的美味,每日都吸引着我。“砰砰

学习

人行部负责人履职报告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人行部负责人履职报告,内容包括主要负责人履职情况报告,保密负责人履职报告。(一)县委***、***员副县长对分管单位和联系乡镇******“一把手”***风廉***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非***员副县长对其分管单位的行***“一把手”廉***

学习

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失败乃成功之母100字作文,失败乃成功之母英语作文100字。失败乃成功之母!小B曰:非也。小B同学一次语文考试因思维不灵活,试题难度加大而小败。小B试后认为这次是因题太难而失败,不从自身找根

学习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小木偶的故事教案大全,小木偶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关键词】阅读游戏;林-树课程;拓展思维;发展性评价【前言】阅读游戏,即通过小组合作、社群学习的形式,围绕学习目标,开展的人人参与,交互合作

学习

小学教师先进材料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师先进材料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教师先进材料100字,小学优秀教师事迹材料10篇。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王丽老师规范每一个上网细节,始终严格规范用网行为,遵守网络法规,并拥有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文明的网络素养,并引导教育学

学习

初中家长评语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家长评语,内容包括初中家长周评语怎么写,初中素质报告家长评语。3、我的孩子在这个冲刺阶段表现良好,虽然学习成绩中上,但品行优秀,孝敬父母,在学校为同学老师效力,在家帮父母劳动。是个说一不二的好孩子。我们都很喜欢他,而

学习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计划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计划10篇,内容包括湘少版四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精通版四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一、理论学习与时俱进1.精心组织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学习

教育教育教学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包括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范文,当代教育教学论文集锦。从整体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不高,对学习教育学的态度不积极,这跟学生对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性形成较大的反差,既然学生认为学习教育学很重

学习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一路花香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苏教版一路花香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路花香教案。破水罐()地说:“我想向你道歉。”2.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语言,我们可以揣摩他说话时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可能做什么动作,或者心里怎么想,加上合适的提

学习

汉语拼音字母写法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拼音字母写法10篇,内容包括汉语拼音字母大写正确写法,汉语拼音字母田字格写法。c一笔写成多半圆,上下紧挨二三线。d中格先写左半圆,右边长竖出二线。e中格正中写横线,接笔再写多半圆。f左竖弯,出二线,短横写在二线边。ɡ先写

学习

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在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

学习

推敲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推敲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推敲教学实录苏教版,推敲小古文教学设计。模型;建筑设计;立体空间;辅助0引言物理模型的实体属性最接近建筑完成状态,成为了建筑设计推进的重要工具。即使在各种数码软件介入的今天,物理模型同样具有数

学习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蚂蚁和蝈蝈反思中班,小蚂蚁和蝈蝈反思。在正式上课前,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作为课与课之间的衔接,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同时也缓和了学生紧张的心情,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作铺垫。如在制作《雨点

学习

鲸教学设计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鲸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鲸的教学设计王崧舟,鲸教案设计怎么导入。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将事物写具体的说明方法,初步了解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鲸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列数字”等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