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篇1
——以二年级师生共读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为例 【摘要】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态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语文综合素养和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融入游戏精神,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思维深度及广度。
【关键词】
阅读游戏;“林-树”课程;拓展思维;发展性评价
【前言】
“阅读游戏”,即通过小组合作、社群学习的形式,围绕学习目标,开展的人人参与,交互合作的,具有趣味的阅读“教与学”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设计有趣的、形式多样的游戏,引导学生快乐地参与阅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不断提升自主阅读、自我评价的能力。[1]低年段的儿童知觉的意识性和目的性都在逐步发展,在阅读的时候更倾向于浅显易懂,情节精彩,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提出:教师需要走近儿童, 耐心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过程中融入游戏精神,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本学期,围绕我校“林-树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以《木偶奇遇记》作为年级组的师生共读书目,并将其作为期末课程,通过设计一系列阅读活动,带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与故事人物亲密交流,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共选适切读物,激发学习期待
低年段的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容易分散,因此选取的读物要具有吸引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象性思维仍占据主体地位,他们还无法快速习得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需本着“游戏精神”,创设阅读情境,循序渐进,让学生既乐读也会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多本童话故事,进行了作者创作背景、故事情节简介,组织学生投票表决,根据表决结果,最终选择了《木偶奇遇记》为本学期共读书目。
《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作家卡洛·克洛所著,其作品以想象夸张、情节生动而闻名。该书以主人公匹诺曹从木偶变成真正的小男生为故事主线,以夸张幽默的语言,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紧紧吸引了低年段学生的眼球。阅读活动中的主人翁姿态将有助于激励学生成为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激发他们的学习期待。
设计阅读游戏,提升阅读情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最好是把儿童的学习编程一种游戏似的,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在课程中是主要的参与者,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情趣,使其乐读、会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本期师生共读课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关注阅读情境的创设、阅读游戏的开发。
1.好词佳句对对碰
“佳句对对碰”,是一个佳句摘抄的游戏。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种,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低年段的学生基础能力的掌握占据重要地位。在学习阅读方法的时候,我们将策略的教授放在重要位置。二年级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能主动积累优美词句。读书笔记是读和想的产物,把那些最好的、最精彩的、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记下来,可以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使阅读更加深入,提高阅读的效率。[3]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笔记样式,发挥自己的绘画优势,给读书笔记“添砖加瓦”。本期共读书目《木偶奇遇记》的读书笔记共计五份,学生完成后自主将笔记装订成册,设计封面封底(如***)。
2.我是小小漫画家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语文园地中有看***讲故事漫画《父与子》,学生已逐渐了解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并且已习得一系列观察漫画及讲漫画故事的方法。本次课程中,我们及时把握住了这个“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根据情节来画漫画。看似简单的绘画过程,实则会让学生的复述、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 3.英雄人物榜
精彩的故事情节离不开正反人物的演绎。《木偶奇遇记》中人物的形象生动,每个人物在丰富精彩的寓言故事中活灵活现。低年段的学生在读这么生活的故事时会人物的正反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例如故事中仙女和杰佩托,是很明显的正面人物。他们真诚善良、忠厚老实。而狐狸和狼是反面人物,做了不少坏事。而正面人物的品格及其英雄事迹时有典型的教育意义的。因此我们让学生们把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这个故事中的正面人物的信息和细节画出来,然后完成一张“英雄人物榜”。任务完成后,班级里组织了一次以“我要做英雄”的主题讨论。学生讲述着眼中的英雄人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更有学生结合实际学习生活,积极阐述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像《木偶奇遇记》中的杰佩托一样,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得到更多正能量的启迪。
4.游戏棋盘步步为营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情节是否生动,插***是否精彩,而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发现及体会。但这不是一个机械式单线授受的过程。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中有一课指导学生做游戏棋盘。对此,我们进行了学科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照飞行棋来做做《木偶奇遇记》的道德棋盘,即以匹诺曹的行为对错来设计骰子的六个面,掷到正确的行为即前进相应棋格数,错误行为即后退相应棋格数(如***)。
除以上游戏活动外,结合低年段儿童的认知接受特点,我们还设计了学生动手设计人物书签、故事接龙等阅读游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增加积累、理解故事情节、增强是非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有效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低年段儿童的阅读兴趣并让激发其主动阅读、主动学习语言文字的愿望。
搭建分享平台,拓展思维深度 在游戏中获得阅读的体验和能力,这个过程应该是一种活泼有趣的教学与活动结合的形式,它有清晰的、层层递进的学习目标,并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读完《木偶奇遇记》后,我们设计了一定的拓展环节,带领学生走进不一样的《木偶奇遇记》。在此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的迁移、阅读思维的拓展。
1.分组演出,提升综合能力
在本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游戏情境中学生很乐于进行阅读思考。由于低年段的儿童形象直观思维比较强,自我意识逐渐开始发展。因此,当阅读完整本书后,我们设计了演情景剧的环节。每班分成若干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编剧本、制作道具、排练、表演。这一过程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具体表现在: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通过故事的加工创造,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准备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表演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产生分歧时,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及集体意识。
积极辩论,明辨是非观念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往往深信不疑,缺乏***的思考。对于《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匹诺曹,低年段的学生会片面对他定性为顽劣不堪、不爱学习等。然而故事中的匹诺曹经过一系列的奇遇,最后变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为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加思维厚度,我们开展了以“我心中的匹诺曹”为主题的辩论会。在这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匹诺曹内心世界的成长,带着辩证的思维去评价匹诺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知错就改;通过学习能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慧的道理。通过对匹诺曹性格的多元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变得更加深刻。阅读活动的拓展,能促进学生进行多元积累。学生通过分享交流,让智慧的火花得以碰撞,阅读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吸纳思考,优化视野结构
有效的阅读是一个先“读薄”再“读厚”的过程。由《木偶奇遇记》改编的电影、音频资源较多,我们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版本的资源进行分享。通过观看多版本的电影动漫、听故事等,引导学生比较异同,说说自己喜欢的版本及原因。通过这一吸纳思考的过程,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也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比较思维的种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教学应是开放的、整体的、综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对感兴趣的人物和时间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本次师生共读《木偶奇遇记》课程,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及年段特点,开展多元阅读游戏。这不仅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更让学生会读、乐读。
4.量化评价,关注过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量化评定细则,使评价主体多元化。为了确保在评价过程中有据可依,我们在每项活动开展前对评定细则进行了量化(如***)。学生根据评定细则完成相应任务,能提高完成的质量,也在一种有效的自我监督。
在课程尾声,我们根据评分表授予了表现优异的学生“会讲故事的匹诺曹”“会画画的匹诺曹”“会积累的匹诺曹”“会表演的匹诺曹”等多项荣誉。除单项奖外,我们还设置了综合奖,根据综合等级评选出十五位“全面发展的匹诺曹”。通过评价评奖,学生本次课程的成果得到了展示和肯定,也体现了课程的完整性。
现代课程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关注阅读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此外,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将师生评价、自主评价、生生评价有机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变得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孙丹.小学语文“悦读”游戏的开发和实施策略的研究[D] [2] 陈迎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游戏策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7.10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篇2
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相结合;需要人们亲自参与;它没有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仅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因而非常适合于儿童的音乐教育。
以下四个音乐游戏就遵循着原本性的音乐理念设计。宝宝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他们对音乐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因此,在游戏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多鼓励宝宝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所理解的音乐,这样才能在音乐中“玩”得更尽兴。
家长参考示例音乐,可选折其他有情境的主题音乐与宝宝游戏。
游戏目标:通过音乐欣赏,启发宝宝分析、想象、思考、判断的能力,培养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合作能力。
游戏准备:音乐《小树叶》和《秋天的落叶》;塑料袋若干;树叶胸饰每人一个;各种水果。
游戏过程:
在《小树叶》的音乐声中进入活动室。通过感受乐曲的意境美,体会小树叶由害怕到勇敢的情绪转变,激发宝宝不畏艰难的情感。
欣赏音乐(《秋天的落叶》,启发宝宝运用不同的声势和肢体律动表现不同的音乐。分段欣赏和表现树叶飘落、被雨淋、跳舞的情景。
在《秋天的落叶》的音乐声中,让宝宝听着音乐,或画画,或捏泥塑……用不同的材料,“动手”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寻找能发出声音的日常用品和有关秋天的音乐,让宝宝发现生活中的音乐,感受音乐的神奇美。
游戏目标:让宝宝感受进行曲明快的节奏,培养宝宝注意聆听音乐的习惯,并能根据音乐想象简单的故事情节;跟随音乐节奏和相关故事情节,做动作。
游戏准备:音乐《土耳其进行曲》;《快乐木偶》故事***片:红木偶和蓝木偶***片。
游戏过程:
出示红、蓝木偶。并讲述《快乐木偶》的故事:在木偶王国里,住着许多的小木偶。有一天红木偶出来玩(出示相应故事***片),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留下悬念。引导幼儿仔细听音乐)
播放《土耳其进行曲》,让宝宝欣赏音乐。一边听音乐,一边提出问题。例如:红木偶迈着整齐步子出来玩。指示***片,问宝宝:“红木偶们要去做什么呢?”
分段倾听音乐,回答问题。引导宝宝说出每段音乐表示的大致情节,并将该段落故事***片展示在黑板上。
家长和宝宝和着音乐、故事情节,有节奏地做声势动作。例如,走步双脚跺脚;舞蹈拍手;一起舞蹈跺脚和拍手。
游戏目标:让宝宝感受具有神秘感的音乐氛围,体验音乐表现的“力度”带来的惊愕、震撼的感觉。
游戏准备:音乐、播放器材、***谱、小猫的头饰。
游戏过程:
播放乐曲,通过故事帮助宝宝理解乐曲的“内容”。例如,音乐播放完后,问宝宝:“能在乐曲里听出有什么声音?”可以多次播放,引导宝宝说出“吓一跳”的感觉。接着对宝宝说:“这首乐曲里还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讲《小老鼠和大懒猫》的故事。
出示***谱,引导宝宝欣赏音乐,并把听到的故事画下来。例如:离大懒猫远时,走路重一点,脚印颜色深;当走到大懒猫身边的时候,小老鼠走路特别轻,脚印颜色就浅。
宝宝听音乐,看着***谱。家长引导宝宝:让我们顺着小老鼠的脚印去找东西吃吧?引导宝宝创编小老鼠行动时的动作。
可将此游戏发展为戏剧表演,在家庭聚会中演出。
游戏目的:通过匀速(元素性)的节奏、律动和游戏等,体会角色游戏的乐趣;通过***示体会音乐的曲式结构;培养宝宝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节奏感。
游戏准备:道具(自制的纸盒当作鞋匠的包);音乐《鞋匠之舞》、《玩具兵进行曲》;黑板、粉笔。
游戏过程:
律动《玩具兵进行曲》,家长和宝宝一起和着音乐的节奏,变换动作行进。例如: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等。
欣赏音乐《鞋匠之舞》,家长模仿鞋匠,随着音乐节奏做鞋匠缝和捶的动作。
引导宝宝在黑板上画***,通过画画体会音乐的曲式结构。
让宝宝扮演鞋匠,启发宝宝在缝、捶动作时的自由发挥。
分角色游戏:一部分家长和宝宝扮演鞋匠,另一部分扮演顾客。鞋匠要利用各种语言或方法招揽顾客。扮演顾客的宝宝和着音乐节拍做出或满意或不满意的表情。
近几年来,妈妈们开办早教中心已成为潮流,据统计,全国78%的早教中心都是妈妈开办的,做了妈妈,自然了解早教的市场需求,同时也珍视这份适合妈妈的事业。而背后的支持者――爸爸,则把它作为家庭的事业,即看中了婴儿潮的投资价值,又表达了对妈妈与宝宝的体贴。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回顾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进行片段修改,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教师制作复习课件,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巩固字词练习
(一)字词过关
I.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铁锹树杈一副彼此拽住
隆冬凝视覆盖冷酷拆除伐木告示牌
草翠花开
(1)读准生字,读对词语。
(2)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完成复习单1、2小题,并校对。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脸颊(jia jia)铁锹(qiao qiu)树杈(cha cha)一副(fu fu)彼此(pi bi)拽住(zhuan zhuai)
(2)看拼音,写词语。
fu gai chai chu long dong ning shi
( )( )( ) ( )
fa mu leng ku gao shi pai
( )( )( )
*** cui hua kai
( )
(设计意***: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词语运用
1.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笑嘻嘻兴冲冲毛茸茸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可怜巴巴
2.联系童话人物,用好这些词语。
3.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并选择一个造句,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一上课时,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一老师在上面讲课时,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同桌互相评价,推荐好句。
(设计意***: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创设语境,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理解童话特点
1.围绕自主复习单,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并说说理由。
2.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围绕童话人物,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再次出示童话故事,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会儿,就飞走了。
②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③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以童话人物为线索,进行小组合作,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互相评价
1.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填写表格。
2.对照童话特点,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语句通顺( )好词佳句( )
想象丰富( )情节精彩( )有所启示( )
3.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伙伴评价,教师点评。
修改1: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篇4
“小木偶去旅行”中的乐曲选自韩国歌曲《kiyomi》,整首乐曲经过剪辑之后成为ABA’结构。在“小木偶去旅行”活动中,结合乐曲节奏鲜明、乐段和乐句清晰、曲风俏皮可爱的特点,我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将幼儿喜爱的“模仿与扮演小木偶”的韵律活动巧妙地融入音乐游戏情境之中,以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
目标:
1.欣赏韩国歌曲《kiyomi》,感知并理解其俏皮可爱的风格。
2.尝试倾听、分辨歌曲中“演唱”“念白”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并根据“演唱”“念白”的不同音乐提示玩音乐游戏,体验趣味扮演、结伴玩耍的乐趣。
准备:
1.幼儿观察、了解过动画影视片段中木偶人的肢体动作具有呆板、僵硬的特点。
2.韩国歌曲《kiyomi》MP3音乐(扫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故事“小木偶去旅行”***片PPT。
过程:
一、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知歌曲俏皮可爱的风格
1.律动:跟着音乐散散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到阳光下、草地上去散散步吧!准备好了,大家一起出发咯!
2.分享与交流。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外国歌曲、歌词听不懂、念白kiyomi。)
3.教师小结。
师:原来,这是一首非常特别的韩国歌曲,名叫“Kiyomi”,就是“小可爱”的意思。
师:我们试一试用这个动作(教师示范点赞动作)来表示“Kiyomi”,也就是“你真可爱”。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好吗?
(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初步欣赏歌曲《kiyomi》,直接感知、整体感受歌曲俏皮可爱的风格。因为是韩国歌曲,幼儿对歌词内容并不理解,这反而有助于他们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歌曲中反复出现的念白“kiyomi”,为理解韩语“kiyomi”就是“小可爱”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环节中,教师采取了难点前置的教学策略。教师尝试运用肢体动作反复、夸张地表现出“你真可爱”这一点赞动作,以帮助幼儿在初次聆听歌曲时迅速感知并初步理解“Kiyomi”的含义。随后,教师带领幼儿反复练习“你真可爱”这一点赞动作,帮助幼儿加深了印象,为后面的师幼、幼幼互动游戏做好了铺垫。)
二、完整欣赏音乐,再次感受歌曲活泼、鲜明的节奏
1.教师介绍小木偶洛克,幼儿交流有关小木偶的已有经验。
师(出示***1):今天,我带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他的名字叫洛克。请你仔细观察一下,洛克和小朋友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师:小朋友说得对。洛克原来是一棵小树,它长着木头的身体、绿色的树叶头发。有一天,他被森林里的小仙女施了魔法,变成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木偶。
师:今天,小木偶洛克想要出门去旅行,他要到小仙女的魔法城堡里去做客。他还邀请我们和他一起去魔法城堡玩。你们想去吗?
师:洛克说小朋友要扮成小木偶的样子,才能做他的好朋友,才能和他一起去魔法城堡玩。那么,谁来说一说,小木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木偶走路的动作呢?(幼儿个别表演。)
师:大家一起来走走看。
师(小结):小木偶的模样各不相同:有的圆圆胖胖,有的高高瘦瘦;有的滑稽可笑,有的俏皮可爱。待会儿你可以扮演最喜欢的小木偶的样子,跟着洛克一起去旅行。
(析:在幼儿自由探索、模仿小木偶走路的动作时,教师通过反复播放歌曲音乐,帮助幼儿逐步感知、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在孩子们顺利表现出小木偶的肢体动作后,教师又对每一个幼儿做出“你真可爱”这一点赞动作,即时夸赞了每一个幼儿创编的合拍动作,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活动热情,同时为接下来的师幼、幼幼“互动交往”游戏做好经验上的铺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想象、创编及表现能力,提前预设了一个补充环节,准备了3张小木偶***片(见***2~4)。即如果幼儿能够顺利模仿、自由表现小木偶的肢体及表演动作,教师就不出示这3张补充***片;如果大部分幼儿对小木偶的肢体模仿及动作表演出现困难,教师则出示3张补充***片,以帮助幼儿形象地感知、理解小木偶的长相虽不一样,但其肢体动作都具有呆板、僵硬的特点。)
2.尝试扮演小木偶跟着洛克一起去魔法城堡,随音乐旋律和节奏做小木偶的动作。
师:现在,我们跟着洛克,学着小木偶走路的样子,一起出发去魔法城堡吧!魔法城堡建在高高的魔法山上,要经过很多弯弯曲曲的山路,还要走过一座漂亮的彩虹桥才能到达。所以,我们要一步跟着一步稳稳地走,千万不能掉队呀!大家跟着音乐一起出发吧!
(析:教师通过创设音乐故事情景,帮助幼儿生动、形象地理解“小木偶走路的音乐很长,最后要走过彩虹桥”这样的表演要求,有助于幼儿顺利地完成“根据音乐旋律和节奏进行肢体动作表演”的目标。同时,在幼儿积极、主动地模仿与表演小木偶行进动作的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了语言指导或动作提示,提醒幼儿注意:当歌曲中小姐姐唱歌时,大家可以扮演小木偶走路的各种动作;当歌曲中出现念白“kiyomi”时,大家可以扮演小木偶原地休息、自由耍酷,或结伴表现“小可爱”的音乐形象。在幼儿第一遍完整跟随歌曲集体玩“小木偶去旅行”游戏时,教师主动参与、积极融入游戏中。当歌曲中出现念白“kiyomi”时,教师再次做出“你真可爱”这一点赞动作,并逐一点赞能夸张、创意地扮演小木偶的幼儿,营造出了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三、互动游戏,感受并体验“互动击掌”的乐趣
1.强调游戏规则:跟着音乐玩游戏。
师:跟着洛克一起去魔法城堡,要走很多很多的山路,非常辛苦。所以,当听到“kiyomi”的时候,你们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找一个好朋友和他一起玩。你们可以亲热地拍一拍手掌打招呼,可以相互拥抱表示很喜欢好朋友,还可以轻轻地夸赞好朋友“你真可爱”。然后,我们还要继续走路,一起走到高高的彩虹桥上去吹一吹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最后才能顺利地到达魔法城堡,找到我们的朋友小仙女。
2.群体互动游戏:跟随音乐节拍“互动击掌”。
师:请你们回忆一下,当听到“kiyomi”时,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动作?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吧。
(析:幼儿第二遍完整跟随歌曲集体玩“小木偶去旅行”游戏时,教师提醒孩子们相互点赞、夸赞对方“你真可爱”。在幼儿顺利地掌握了这一游戏规则后,教师进一步丰富、调整游戏规则,鼓励并提醒幼儿运用“互动击掌”等其他动作进行“趣味点赞”,循序渐进地提升该音乐游戏的互动性、趣味性。“互动击掌”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教师要对幼儿反复强调,只有听到“kiyomi”的念白时才能“互动击掌”,提示幼儿“互动击掌”的口令为“拍拍、碰碰”,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掌握游戏规则。如果幼儿能够顺利地掌握这个游戏规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集体玩2~3遍游戏;如果幼儿不能一下子掌握这个游戏规则,教师可以先邀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表演,以帮助全体幼儿掌握游戏规则,然后组织大家集体玩2~3遍游戏,帮助每个幼儿深刻感受和体验“趣味扮演、结伴玩耍”的乐趣。)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中国红;包装设计;色彩个性;民族性;象征性
[中***分类号] J52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12)02-0001-05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闽台木偶文化交流频繁,两岸间相互学习、交流演出等多种形式合作的日渐增多推动了木偶造型艺术的发展。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闽南木偶雕刻和台湾木偶雕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对闽台木偶雕刻艺术的研究表明,二者同根同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审美意识与现代木偶经营理念的不同,闽台木偶雕刻艺术已演变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点。本文试通过比较闽台木偶雕刻艺术特色的异同,探讨其发生、发展的文化内涵及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精神。
南木偶兴盛于宋、明年间。南宋朱熹任漳州郡守期间,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剑掠财物,装弄傀儡”。又据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元夕初十放灯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鳌山置傀儡搬弄”。[1]可见木偶戏当时在闽南的兴盛已非同一般。19世纪中叶是闽南掌中技艺发展的颠峰时期,同时也是台湾掌中戏发展的最初阶段。[2-3]闽南布袋木偶戏日臻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木偶戏已从最初的***腾崇拜、祭祀等巫术活动,逐步过渡到由专业戏班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二是大台连本戏的出现使木偶的需求量大增,已出现专门从事木偶雕刻的作坊;三是木偶艺术影响扩大,闽南木偶开始大量输入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闽南木偶兴盛的原因除了深厚的人文积淀之外,还与闽南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有关:唐宋以后的泉州港、明代中叶的漳州月港和清代的厦门港相继兴起,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闽南木偶作为民俗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开始影响并传入台湾。明清两代是内地向台湾移民的高潮时期,也是闽台文化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大批的漳州、 泉州人移居台湾,民间戏曲也随之传入。两岸文化关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通,在移民时期主要表现为大陆文化向台湾传播的单向流动,如闽南木偶(包括提线傀儡戏、布袋戏等)艺人到台湾以教戏为谋生手段、台湾艺人赴闽南拜师学艺等,这些为台湾木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清代以后闽人入台渐多,故此台湾与闽南在方言、民俗、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比如台湾庙宇宫观建筑中具有艺术创意的石雕、木刻、瓷雕、佛塑、神轿等诸神像,其衣冠绣品都在闽南采购或聘请闽南师傅赴台制作。[4]又如木偶造型、服装道具、演出所需的锣鼓乐器,以及香炉、寿金、冥纸等,也都由漳、泉两地传入台湾。
闽台木偶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相通的语言、相似的民俗习惯和相同的,由闽传入的木偶已成为台湾民众寄托对故乡深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是闽台木偶存在着共同的审美意向,这种情趣是海峡两岸民众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和相互融合的结果。闽台木偶雕刻艺术反映了当地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又与闽台习俗形式相依存,已深深地扎根于闽台民众生活的沃土之中,得到两岸民众的厚爱。
流传在闽台的木偶戏有两种:一是布袋戏,又名掌中戏、指花戏;二是提线傀儡戏,又名嘉礼戏、线戏。闽台傀儡木偶造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最初的宗教礼仪活动中的戏具,逐步演变成兼有娱乐、教化功能与盈利目的的艺术形式。其造型的发展也呈现出从“神性”向“凡性”转变的艺术特征。比较闽台木偶雕刻艺术的异同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
闽台木偶雕刻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特色和宗教色彩。从传统的傀儡、木偶造型的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请神驱邪,以其巫术功能将戏台与祭系在一起,表达人们求福消灾的心理意愿;二是用于丧葬演乐的演具,并逐步发展到有故事情节的表演,体现了闽南传统的礼乐祭祀文化;三是作为娱乐表演的戏曲形式,参与传统节庆、民俗活动和庙会的演出。闽南“敬天礼神、崇鬼尚巫”之风极盛,各种宫观寺庙星罗棋布、遍及城乡,民间佛像雕刻技艺发达,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对于闽南的社会生活和民俗习惯产生了广泛影响,闽南木偶造型与宗教人物的造型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考,早期的闽南木偶造型大多由民间雕刻神像的作坊兼营。比如泉州最大的神像铺子义全后街的“西来意”、漳州经营雕刻佛像的作坊北桥街的“成成是”等,均兼营木偶头雕刻。闽南木偶雕刻所表现出的含蓄的神佛风貌,与其早期一直寄生于神像铺子及闽南浓厚的宗教氛围是分不开的。
台湾传统木偶戏早期大多是从闽南传入的,相同的民俗活动、生活习惯和与木偶戏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造型、功能和表演形式上往往与祭神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据台湾文献丛刊1959年版《安平县杂记》“风俗近况”记载,当地有酬神唱傀儡班、喜庆和普度唱宫音班、四平班、七子班、掌中班等戏。每逢迎神开庙、婚丧喜庆、逢年度节,都是乡里众人筹资,请来傀儡、木偶戏班娱乐一番。而戏偶形象道具则大多由漳、泉二地供应,或为台湾木偶艺人所仿刻。早年从事神像制作的台湾木偶雕刻大师徐析森就是从仿刻泉州“花园头”戏偶开始,逐渐发展为具有本土木偶特色的“森仔头”金字招牌。台湾传统木偶造型,自然表现了闽南传统木偶造型的艺术特征,沿袭了从中原河洛地区传入的成熟的宗教造型程式。
闽台木偶雕刻艺术是闽台传统戏曲风格和地域文化的缩影。作为戏曲舞台造型,其生、旦、净、末、丑形象一应俱全,刻工细腻,造型夸张,用料讲究,粉彩不褪,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闽南传统木偶戏有两个流派:一是流行于泉州的南派(见***1),二是流行于漳州的北派 (见***2)。海洋文化张扬性较强的泉州与受农耕文化影响较大的漳州在木偶表演风格上有很大不同。南派的泉州木偶大多以闽南人为蓝本,在头饰、化妆、服装中较多融入了当地民俗文化元素;北派的漳州木偶因其唱腔作派均以昆剧、京剧为主,故脸谱造型和装饰都模仿昆剧和京剧,又因布袋木偶戏善演武打短戏,其花脸、武将木偶也就较多。可以说,闽南传统木偶雕刻艺术在吸取京剧脸谱艺术、展示其传统戏曲舞台造型的同时,又融入了福建民间神像元素和民俗文化审美情趣,形成了既有传统戏剧特点又富有闽南地域文化韵味的艺术风格。
从闽南传入的台湾传统木偶(见***3)最初也具有闽南木偶的艺术风格,如早期台湾木偶戏有三个流派:一是南管,泉州传入;二是白字戏,漳州传入;三是潮调,潮州传入。[6]由于木偶戏具有祭祀的功能,因此在台湾木偶雕刻艺术传入之初普遍带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流派的戏偶基本体现了闽南木偶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至20世纪初,台湾布袋木偶在不断的衍变中逐步发展成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北管布袋戏,以注重武戏和口白为主要发展方向, 在技艺上侧重于改良和创新。
比较闽台木偶雕刻艺术不同风格的演变和特点,可以清晰地看到,闽南木偶雕刻的样式一旦创造出来,就作为一种蓝本世代相传,其种类在不断丰富。闽南木偶雕刻既继承了唐宋以来雕刻、绘画的艺术风格,又融汇了凝重、古朴的装饰美,戏偶造型的艺术风格程式已高度成熟。而台湾是个移民社会,文化多元,戏曲多为外来剧种,极善“拿来”和改造,自内地木偶传入台湾后,其木偶雕刻艺术的演变多是以替代的方式完成的。在木偶雕刻由内地传入台湾后发生演变的过程中,世俗精神的融入是本土文化使然,也是台湾历史文化的体现。就台湾戏偶雕刻风格演变而言,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即传统布袋戏、金光布袋戏、电视布袋戏。[7]随着传统戏曲的逐渐消失、 木偶剧目的改良以及木偶艺术融入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台湾戏偶雕刻逐步演变为多种不同风格类型的木偶雕刻艺术。
闽南现代木偶的造型特征总体而言较为传统,其戏偶种类大致可分为传统戏偶和现代戏偶两种。传统戏偶雕与绘并重,强化造型的夸张性和装饰性,通过彩绘丰富传统脸谱花纹***案,增强人物性格特征。在传统木偶通常所运用的五官活动的结构上加以创新,创造了不同的脸谱和新奇的艺术效应,更显幽默和生动,丰富了脸谱造型的种类。闽南传统木偶制作造型体现了雕刻家大胆的想象和新颖的手法,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闽南传统木偶制作的代表人物有泉州的江加走和漳州的徐竹初等。前者堪称木偶造型一代宗师, 创造了280多种不同个性的戏偶, 所创作的木偶除了面谱多样之外,有些木偶头的眼睛还能左右横眸、顾盼生姿,甚至嘴巴、鼻子都会活动,人物形象活灵活现。[8]后者为木偶世家第六代传人,其父徐年松是闽南木偶戏北派的代表。徐竹初继承祖传工艺,其作品以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著称,先后创造出600多件戏偶作品,其中既有传统戏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魔怪、神仙,并先后为30多部木偶艺术影视片设计制作木偶造型,其代表作有《白阔》《鼠丑》《大鹏》《顺风耳》《绿大番将》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使我们犹如看到了“活的文物”(见***4、***5)。
随着木偶新剧目的不断涌现,新一代漳、泉木偶雕刻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木偶新造型。如泉州的现代戏、儿童剧、童话剧等,以现代人物为蓝本,表现富有闽南地域文化韵味的惠安女、南音女、渔家女、茶乡女等现代人物木偶造型,还有表现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历史人物的传神而有趣的造型。为适应表演和观赏的需要,现代木偶的尺寸比传统木偶有所加大,木偶高40~50 cm,种类繁多,角色丰富。泉州提线木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生动表演轰动了海内外。值得关注的是,将木偶融入影视动漫艺术为其拓宽文化市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动漫木偶造型夸张、虚幻、诙谐、风趣,使其更显得生动可爱。如漳州百集木偶动画片《秦汉英杰》中的古代人物造型,一改传统木偶造型的“好人红脸、坏人白脸”的程式,将动漫的夸张、诙谐元素融入人物造型之中,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再如《小红***长征记》中的现代人物木偶造型采取高仿真写实,且可换置服饰、鞋帽并可组装出不同造型,剧中的、红***战士等100多个影视木偶造型,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
与闽南木偶造型不同,台湾木偶以其剧目的本土化和戏偶的改良为前提,促进了木偶雕刻艺术造型的创新发展,现代台湾木偶造型在创新上力度明显大于闽南。20世纪中后期,台湾布袋戏逐渐转型为具有现代元素的金光布袋戏、霹雳布袋戏、影视布袋戏,其造型也随着布袋戏的发展而变化,并与媒体结合,以新颖的角色、大型戏偶和声光影视效果展现出台湾木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传统木偶相比,台湾木偶的造型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的小型掌中戏偶改良为高80~90 cm的大型戏偶, 在材料制作上继承以往采用的樟木、白木进行雕刻。偶头与偶身内装置有机关,使其身体灵活、表情生动,或表现脸部五官的变化,或表现人物手脚肢体的动态,与真人一样可换置服饰,以全新的理念一改传统的脸谱和服饰, 显示了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戏偶操作则从传统的单手变成双手,且需配合较多的操偶表演技巧。二是以现代造型为蓝本,整合电影卡通、漫画及现代社会人物,创造出新的现代木偶形象,借助当代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以《云州大儒侠》的二齿、刘三、怪老子、史艳文、苦海女海龙等人物造型为例,其面部表情丰富,身姿形态生动,揭示了人物的内在精神,显示了木偶的明星气质。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巧成真”戏偶雕刻艺术,以其塑造的台湾布袋戏的独特形象,推动了戏偶艺术的多元发展。
闽台木偶雕刻艺术均源于中原文化,其共同点是:强调继承传统而又重发展创新。其不同点也有许多:其一,艺术风格。闽南传统木偶雕刻艺术极富象征性,将传统主题如神、鬼、脸谱等用作符号,通过比喻或暗示来传递创作意***,其现代木偶雕刻艺术则表现为传统与写实相结合、富有闽南地域文化韵味;台湾木偶雕刻艺术强调感观性和工艺性,追求大型戏偶和与真人一样造型的现代艺术风格,这与其注重戏院演出效果、招揽观众及为“追星族”所珍赏等实际功能是分不开的。其二,造型特征。闽南木偶雕刻艺术以继承传统为主,并创制了动漫木偶造型;台湾木偶则是多元互融,借助当代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融入声光影视效果,表现了现代造型语言的特征。闽台木偶雕刻艺术同根同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社会环境、 经济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不同变化,闽台木偶雕刻多元化的发展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对于优秀民间艺术形式,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也要注意借鉴国内外其他艺术形式,以促进民间艺术多样化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现代文化建设服务, 这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秉持的态度。
[参 考 文 献]
[1] 洒玉波.探析福建漳州木偶[J].美术大观,2009(6):58.
[2] 江武昌.台湾布袋简史(上)[J].民俗曲艺,1990(67):10.
[3] 江武昌.台湾布袋简史(下)[J].民俗曲艺,1990(68):90.
[4] 李诠林.两岸文化创意行业交流的历史源流[J].闽台文化交流,2007(1):12.
[5] 黄文中,陈晓萍.泉州木偶造型风格探源[J].装饰,2007(1):90.
[6] 洪世键. 南国奇葩掌中戏――南派布袋戏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与艺术价值[J].中国戏剧,2006(8):36.
[7] 洪淑珍.巧成真布袋戏偶艺术[M].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9:6-7.
[8] 郑黎. 神凡共生――泉州木偶造型文化特性解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6.
[作者简介]许宪生(1954―),男,福建省漳州市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作者已有相关成果]
[1] 许宪生.闽台木版年画的比较研究及保护[J].美术,2009(9):93.
[2] 许宪生. 漳州木偶的美学价值以及传承思考[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6):135.
[相关主题文献]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推动,社会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而在实际的幼儿教学过程中,艺术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下是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艺术活动方案,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艺术活动方案1活动前评析
秋季是橘子丰收的季节,近段时间,孩子们的午点总是吃橘子,孩子们剥下来的橘子皮总爱在手里把玩儿,于是就产生橘子皮的创意活动。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创造力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每个人天生具有创造的潜能,但这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诱导,需要老师、家长提供充分的发挥其潜能的机会和情境。这先天的创造力是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不能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只放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教育,为他们营造轻松自由的情境,让孩子们愉快自如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在一日生活中我抓住了吃午点这一细节,利用橘子皮让幼儿发挥想象,并进行创造活动,是幼儿的创造潜能得以挖掘和表现。
活动目标
1、利用午点后的橘子皮进行手工创造,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训练幼儿的手脑协调性,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培养自信心。
活动准备
1、午点橘子2、剪刀、双面胶、水彩笔、作业纸、小棍棒等
活动过程实录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手中剥下来的橘子皮。
老师:孩子们看一看自己剥下来的橘子皮像什么呢?
幼儿:“像一顶帐篷,给小蚂蚁、小蚱蜢住”“像一只乌龟”“像一只小鸟在飞”“像一顶帽子”“像摇篮”“”像荷花“向小碗”……
2、创意活动
(1)引导幼儿相处办法用橘子皮进行创意。
老师:你们想得非常好,说得也很棒。那我们怎么让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也能看到或听到呢?
幼儿:“用橘子皮做成画”“把橘子皮做的画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听”“可以做成玩具让小弟弟妹妹们玩”“老师我们用笔画下来”“用胶粘在纸上”“用大头针钉在吹塑板上”......
(2)幼儿讨论创作橘子皮画所需要的物品。剪刀、彩笔、背景纸、小棍等。
(3)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启发幼儿使用多种材料、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子昊小朋友用橘子皮拼出两只展翅飞翔得小燕子,美滋滋地拿给我看。我问他两只燕子去做什么?他没有回答,若有所思的样子,一会儿,他在纸上就画出许多内容,并讲给我听:这是大树,这是燕子得窝,窝里有它们的孩子,在等着吃饭,它们得爸爸妈妈带回来许多好吃的东西。还有太阳、小草和小花他们在高兴的笑着。一幅美丽的***画,一个动听故事被子昊创编出来了。
南南把背景纸画成了一个古怪得城堡,城堡里面全市隧道,他说这是迷宫,迷宫上面插着几面旗子,一个橘子皮拼成的古怪人,他说这是好人,很勇敢,他在抓坏人,坏人钻进了迷宫。多麽富有想象力呀!
园告诉我她有一头猪和一条鱼。我问她:猪和鱼都应该生活在哪里?于是她用彩了笔添画了池塘,里面有螃蟹、小虾、水草和橘子鱼玩耍。猪的旁边添画牛在幽闲地吃草,最远处还有一座小房子,那是牧童的家。瞧,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啊!
平时最活跃的龙龙玩得更开心。只见他站在桌子旁边,头上扣着橘子皮剪成的菊花当厨师帽,他用橘子皮做成四个小碗里面放有细碎的小橘子皮和碎纸屑,手里摆弄着一边眉飞色舞地讲着:“这是一盘京酱肉丝,这是一碗面条,这是两碗米饭.....”。原来他正陶醉在做厨师的快乐中。
菁菁小朋友正在用橘子皮做一只非常可爱的小乌龟,用四条短腿在爬行,半圆的橘子皮正好做小乌龟圆鼓鼓的大贝壳,四块小的橘子皮做腿,还有头和尾巴,活灵活现。她在创作一个有关乌龟的新故事。和她长得一样得双胞胎妹妹也在做着同样得创意作品。
璇璇用橘子皮做了一锅香喷喷的饭菜,里面有肉、菜、米,又用纸剪、折、粘作成一个精美的小炉灶,还有打火的旋扭,可以玩娃娃家的游戏了。
佳琦举着她的作品正在给大家讲解:“我的菊花是双层的,是用两个橘子皮,剪的细细的,然后用筷子穿在一起做成的,你们看,多漂亮!!”
3、橘子皮画展览
(1)指导幼儿根据所选材料的不同,分类张贴或摆放作品。提醒幼儿注意摆放张贴的位置要适合参观者观看。
(2)先向伙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再邀请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参观展览。自己当小小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创意。
4、活动延伸
在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创作更多更好、不同的橘子皮作品,带来和大家分享。
本次活动我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个小环节,利用生活中的“废品”---水果皮---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对幼儿开展的一次创造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作为教师扮演着幼儿行动的“支持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在活动中老师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情境、氛围,激起了幼儿发散思维的迸发。
从这一活动中可以得到启示: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注重一日生活的各个细小环节,注意各领域课程相互融合,以求限度地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善于挖掘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老师要利用游戏、教学、生活各环节提供合作机会。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同时,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加强合作,了解教师的教育意***,使他们理解“寓教育于一日生活”的价值和做法。
幼儿通过大脑的思考、判断、筛选把自己的想象借辅助材料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有趣的故事,可爱的玩具,一幅幅作品使幼儿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张扬。这一过程使孩子们充分获得了创造的成果,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孩子的创造力得到了升华。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创造性,这也是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的发展过程。
在创造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与成功。都认为自己的作品,自己是最棒的!
杜威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做为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课程观,要善于扑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实施教育。这位老师就是这样做的。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教师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节入手,从幼儿日常生活接触到事物入手,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创造。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的创造角度不同,作品各异,教师能够倾听每位幼儿的创作思路,接纳每一件作品,鼓励幼儿个性的张扬,使每位幼儿都能体验到创造后的成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再一次加深自信心的烙印,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我是最棒的”!
幼儿园艺术活动方案2设计意***
《快乐大转盘》的绘画形式新颖、有趣生动,促使孩子们尝试一种新的绘画方式,同时提高了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活动通过传统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别人作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并大胆创作的一节活动,重点是放在大胆想象上。但这里的想象并不是不着边际的,通过而是一个***形作为线索来激发幼儿想象的。原教案的规则是:整个班的孩子围坐成一个圆,将自己画好的***形统一往一个方向传递,让下一个孩子进行创造性地添画。而为了活动的可操作性、可实用性,我修改为以小组为单位,五六个孩子进行传递、轮流添画,这样一来,小组里的孩子们可以一起商讨如何添画会更恰当更好看,也逐渐增强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一)能在同伴原有绘画基础上大胆想象,为同伴的作品添画。
(二)感受同伴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体验交换作品作画的趣味性。
(三)在游戏情境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片、黑板、音乐、录音机、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出示***片,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想象:“你觉得它看上去象什么?”
(二)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画面上大胆想象并表述。
教师在画面上添画,让幼儿想象:“你们看,现在它又象什么?”“你想把它变成什么?”
(三)教师交代游戏规则,让幼儿进行操作
以小组为单位,传递添画,提醒幼儿变换纸张的不同方向,大胆想象,在别人的基础上作画。
(四)作品评价
“你原来想画什么的?现在变成什么?”
幼儿园艺术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努力唱准附点节奏。
2、理解歌词内容,明白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蚂蚁头饰、豆子、教育挂***。
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观察蚂蚁的活动。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育挂***,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戴上头饰,出示教育挂***,引导幼儿观察。
2、引导语:***中有谁?他在做什么、后来他用上什么办法搬走了豆子?
3、教师表演"蚂蚁搬豆",边表演边哼唱歌曲,并提问:小小蚂蚁在哪里看见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后来小小蚂蚁想出了什么办法?
4、教师用歌词总结。
(二)感受歌曲的节奏与旋律,重点感受附点的节奏。
1、幼儿跟随教师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2、重点引导幼儿感受附点的节奏。
3、引导语:小朋友认真听听,"用力"搬得时候歌曲的节奏有什么变化?
4、教师伴奏,幼儿随乐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三)教师范唱,幼儿感受与学习。
1、教师完整范唱,幼儿欣赏。
2、教师带领幼儿演唱歌曲,教师可用动作提示幼儿唱清楚歌词与节奏。
(四)游戏与表演。
1、启发幼儿创编小蚂蚁"用力搬""着急""想办法""一起抬"等动作与神态。
2、幼儿随音乐自由结伴游戏。
幼儿园艺术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用绘画表现自己与老人的情感联系,进一步产生关心、帮助老人的意愿。
2.向老人赠送自己的作品,体验爱心交流的快乐。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家里有老人吗?你是怎么称呼他们的?
你在家帮助老人做事情吗?你做过哪些让老人特别开心的事?
老人们忙碌了一辈子,现在年纪大了,需要我们主动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比如帮爷爷拿报纸拿老花镜,或是向他们主动问好,亲亲他们,听他们说说以前的故事……虽然都是些小事,但老人们肯定会很开心,很满足的。
二、画一画。
送身边的老人一幅画:左边是我,右边是老人,中间连着一条爱心彩虹,每种颜色都代表一个心愿。
幼儿作画,要求画出人的不同特征以及彩虹的七彩序列。
三、送一送。
启发幼儿说说:准备把这张画送给谁。
幼儿将“爱心彩虹”画带回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把自己对老人的心愿记录在每一条“彩虹”上,最后将画送给家里的老人或年老的亲戚。
幼儿园艺术活动方案5活动目的:
1.学会依木偶的形象创编歌词,并即兴演唱歌曲。
2.学会操作木偶的技能:摇头、点头、做操的动作。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磁带(木偶模仿音乐、杂偶的音乐、我和木偶交朋友的音乐)、录音机。
创设情景:使班级每个角落都有木偶(掌中偶、提线偶、桌面偶等),数量超出幼儿的人数。
2.技能准备:幼儿已学过操作木偶的简单技能,幼儿有初步的创编舞蹈的技能。
3.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欣赏过歌曲,并对歌曲较熟悉。
(2)幼儿初步会创编简单的歌词。
活动过程:
1.律动:木偶模仿音乐,教师以小木偶人的身份引入,引导幼儿依音乐做木偶人的动作人室,要求幼儿动作要合拍,要象木偶人的动作。
2.练声:木偶学唱歌,教师示范讲解,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练唱。
3.歌曲:《我和木偶交朋友》。
(1)教师以木偶小象的身份引入,引导幼儿念儿歌《我和木偶交朋友》,要求幼儿眼睛看着木偶,边念儿歌边练习“套木偶、走路、摇头、做操”的动作。
(2)复习歌曲两遍,教师同样以木偶小象的身份,引导幼儿边唱边操作木偶,要求幼儿要唱准,还要持木偶合拍地做动作。
(3)幼儿创编歌词。
①教师同样以小象的身份引入,引导幼儿说说要怎样根据小象的样子编歌词?如:可爱的小象套在手,我们把它逗一逗,拍拍手,点点头,摇摇脑袋点点头,跟着我呀做早操,一二一二摆摆手,我们都是好朋友,我和小象交朋友……
②引导幼儿自由为所喜欢的动物编歌词,并可适当改变动作。教师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创编出顺口的歌词;引导能力一般的幼儿为所喜欢的动物木偶创编歌词;鼓励能力差的幼儿自由创编歌词。
③在幼儿创编歌词的同时,教师启发引导幼儿练习并掌握操作木偶的简单技能:摇头、点头、做操……
④待幼儿仿编后,教师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木偶(提线偶、掌中偶、桌面偶),边操作边唱仿编的歌曲。教师全面巡视,引导幼儿依据木偶的角色进行操作、仿编、演唱。
⑤请个别幼儿上台操作木偶进行演唱,教师、幼儿根据同伴编的歌词进行讲评。及时表扬编得顺口、有进步的幼儿。
4.复习舞蹈:杂偶。
教师引导幼儿练习舞蹈的动作,要求:
(1)动作要象木偶,弯腰、双臂侧平举并放松。
(2)动作要合拍,符合音乐形象。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篇7
中国的饮食文化渊源流长,不同地域食物不同,形色不同,饮食时的习惯和饮食特点也各不相同,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将各地饮食的形、色、意以及习惯特点等元素融入到玩具设计中,就能设计出具有地方饮食特色的玩具产品便是以绵阳米粉为元素设计的布绒玩具“粉可爱”,长长的米粉是娃娃的头发,平时塞到娃娃身体里,可以作为随身携带的,可以当做颈靠,天冷时可以拿出来围在脖子上取暖,或当做手套。
二、建筑文化
当你漫步在羌乡大地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房屋上用白石勾画出精美的***案:碉楼、羊头、刺绣、五谷丰登、福禄寿喜等一切美丽***案和美好祝福全披在羌族建筑的躯体上,这是羌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羊头,表明羌族曾经与羊为生,与羊为伴;白石神,传达着羌民族无比向往光明、和平、安乐的信息。岁月的递增使古老的羌族建筑不断的增色,不断的添彩。玩具陀螺便是将羌族建筑中的碉楼、羊头等特色在玩具造型中的应用。
三、传统工具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便开始使用工具,从单一的打猎用具,到后来农业用具,再到交通工具和家具,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工具的面貌也在发生着变迁。一部工具变迁史,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而市面上反映古代农业用具、古代交通工具、古代生活用具等这类题材的玩具和教具少之又少。如果将各个朝代的工具做成玩具或者教具,那么孩子们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工具变迁史,通过这些工具变迁了解历史进程,和社会制度。这类题材的玩具即可以作为教具,了解历史的变迁,又可以作为收藏品,还可以作为情景玩具,让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认识农具、交通工具,同时也了解了历史进程。
四、传统器具
中国器具种类繁多,祭祀用器具,饮食器具,盛放类器具等,不同器具除了符合实际需要外,他们的造型也各不相同,或造型夸张,或形态色彩优美。前人所创造的这些艺术品,至今流传下来的虽然不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确很多。如在设计中的这些造型手法,器物形态,装饰手法等都可以应用到玩具设计中,《金沙木玩》就是一组以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为原型进行设计的木制拼插积木和木偶不倒翁。将现代益智玩具与金沙遗址中文物形态相结合,既有现代的功能又有四川地方特色。
五、名人典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很多著名人物,或:诗人、或哲学家、或发明家、或领袖、或将***。他们留给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桃园结义、等等。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也刻画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据调查刻画这些历史人物,小说人物和历史典故这类题材的玩具很少。我们可以结合玩具的功能,将这些故事人物重新包装,设计成各类玩具,如手偶、装饰品、公仔、互动玩具、情景玩具,幼儿园道具等等。这样儿童在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就有道具可用,让儿童更好的了解人物的特点,在背诵三字经时候,也可以边玩边学。下***是一组手偶玩具《桃园结义》,是将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桃园结义的典故与川剧脸谱结合所设计制作的玩具,可以放在手中操作玩耍,也可以用来当做角色玩具来扮演历史人物,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在娱乐中学到了历史知识。
六、神话传说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萨克雷 《名利场》 木偶戏 幻象 虚构
分期发表于1847-1848年间的长篇小说《名利场》是萨克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确立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小说的标题出自英国17世纪作家班扬的宗教寓言小说《天路历程》,读者即使不熟悉《天路历程》中的“名利场”,也能从这个标题中猜出《名利场》的主题思想来。萨克雷自己说过,他在《名利场》里要写一群极端愚蠢自私的人,不顾一切地为非作歹而又热烈追求浮名浮利,同时,他又说,书中所描写的全是死亡、争吵、金钱和病痛。实际上《名利场》并没有严密的故事结构,小说的故事情节由两个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串联而成,一个是出身贫寒的蓓基,另一个是富商的女儿爱米丽亚。为了能跻身上流社会,善于见风使舵的蓓基利用自己的姿色,先后与多个男子有染,最终获得一笔保险金安享晚年。爱米丽亚在父亲破产、丈夫阵亡后,因她儿子继承祖父的遗产,生活才得以安定下来。通过两个女主人公的命运,萨克雷描绘出英国当时上流社会中形形的众生相。
值得一提的是,萨克雷把《名利场》比作一场木偶戏,他自称是幕后的牵线者,他不但操纵人物的命运,而且还经常对他们的行径发表议论,萨克雷的这一叙述策略意味深长,耐人回味。我们知道在19世纪之前,小说家们大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读者相信他们所读到的是一些真实的事件,而不是作者本人的虚构。为了这个目的,他们有的谎称小说文本是得自某人的遗稿,有的假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假托“羊皮书”(像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而萨克雷的非凡之处就在于,他不仅不希望人们相信自己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而且他还特意在小说开始之初就写了一段“开幕之前的几句话”。在这里,他告诉我们,这个“名利场”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小说家写出来的,而故事的叙述人就是那个有一点忧郁的木偶戏班子的领班。萨克雷甚至完全不掩饰小说作者对他笔下人物的控制力,他明确地把小说中的最主要的女性角色爱米丽亚和蓓基称为木偶人和洋娃娃,借领班之口,他还直言不讳地宣布下面将要发生的一切其实只是“一场表演”。萨克雷在小说中是这样写的:“领班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带着戏班子在英国各大城市上演,多承各界惠顾,各报的编辑先生们也都有好评,又蒙各位大人先生提拔,真是不胜感激。他的傀儡戏被英国最高尚的人士所赏识,使他觉得面上很有光彩。那个叫蓓基的木偶人儿非常有名,大家一致称赞她的骨节特别地灵活,线一牵就活泼泼地手舞足蹈。那个叫爱米丽亚的洋娃娃虽然没有这么叫座,卖艺的倒也费了好些心血刻画她的面貌,设计她的服装。还有一个叫都宾的傀儡,看着笨手笨脚的,跳起舞来却很有趣,很自然。也有人爱看男孩子们跳的一场舞……领班的说到这儿,向各位主顾深深的打了一躬退到后台,接下去就开幕了。”[1]最后,叙述者在小说结尾慨叹道:“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意,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戏已经演完了。”[2]
“木偶戏是由人们操纵扮演人或动物的无生命玩偶,使它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一种表演形式。”[3]木偶戏是一个涉及很广、十分有趣的话题,其历史或许与其他戏剧形式一样古老。这种发端于亚洲的演艺形式遍布世界各地,木偶戏表演的形式也数不胜数,大致可分为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等。根据萨克雷在《名利场》的叙述,我们认为他所写的是提线木偶。提线木偶是由数根细线从上面控制着,关节接合较少的简易提线木偶只用三根分别与头、臂相连的细线就可以控制,不过一般的木偶多由九根线操控。更复杂的木偶则需由数十根线操控。这些线集中固定在一个木框或木柄上,操控者一手拿着木框,同时另一只手控制着应该拽动的一根或几根线。专业的木偶演员都能展现出异常精湛娴熟的操控技巧。不管是木偶戏还是其它剧院舞台上的表演,“相对而言,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幻象,而且是被认可的幻象;与日常生活不同,剧院演出的角色中可以没有任何真实的或实际的事件发生。”[4]这样,萨克雷把小说与幻象等同起来,另外,萨克雷还喜欢夹叙夹议,像希腊悲剧里的合唱队,常常现身说法对人物和故事作一番批评,与读者交流,从而干预叙事,影响着叙事进程。比如萨克雷的这样一段插话:“世人难逃一死,死后的情况虽然难以捉摸,一死是免不了的。咱们迟早会想到这一层,迟早要推测一下死后的境界。一个人的心思一转到这上面,过去的成功和快乐便不算什么了。同行的小丑们啊!你们嬉皮扯脸,满身垂着铃铛,翻呀滚呀,不也觉得厌倦吗?亲爱的朋友们,我存心是忠厚的,我的目的,就是陪着你们走遍这个市场,什么铺子、赛会、戏文,都进去看个仔细,等到咱们体味过其中的欢乐、热闹、铺张,再各自回家去烦恼吧!”[5]又比如萨克雷还现身说道:“在名利场上,再没有比旧信更深刻的讽刺了。把你好朋友十年前写的一包信拿出来看看,——从前是好朋友,现在却成了仇人。或是读读你妹子给你的信,你们两人为那二十镑钱的遗产拌嘴以前多么亲密!或是把你儿子小时满纸涂鸦,小孩儿笔记的家信拿下来翻翻,后来他的自私忤逆,不是差点儿刺破了你的心吗?……在名利场上最合适的墨水,过了两天颜色褪掉了;于是纸上一干二净,你又可以用来写信给别人。”[6]口气亲切随和内容却睿智深刻,诸如此类的议论几乎贯穿着整部作品,也成了作品最大的叙述特色。萨克雷本人还在“开幕以前的几句话”里点明:“这场表演每一幕都有相称的布景,四面点着作者自己的蜡烛,满台照得雪亮。”[7]很显然,萨克雷把小说当作木偶戏来写,同样他也引导读者把小说当作木偶戏来看。萨克雷的这种叙述策略体现了他对小说虚构本质的认识。萨克雷也追求真实,但是,他追求的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而是一种艺术的“真实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当今某些仍然不能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区别开来的人。
《名利场》之所以能产生长久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虽然它反映的社会状况已成为历史的过去,这首先应当归功于它向读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和手段。《名利场》以其讽刺幽默的语言特色折射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能够使《名利场》著称于世流传至今的恰恰还在于小说在叙述上具有无可否认的现代意识。
可以说萨克雷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其他小说家,这主要是因为他对小说艺术的虚构性质具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与萨克雷同时代,并且同为英国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查尔斯·狄更斯,他的讽刺幽默的语言并不逊色于萨克雷,但他们的写作手法相去甚远。在狄更斯的作品里,经常使用的手段是遵照传统小说的原则,把读者完全吸引到小说所描绘的事件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发生感情共鸣,使读者相信书中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与现实生活没有区别。萨克雷则完全不同,他有意不让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不断地加入叙述者的议论,使读者与作品人物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萨克雷同时代的许多评论家误认为萨克雷不懂得小说艺术的规矩,不知道应该从小说中隐身,不应该在小说情节中乱发议论,不应该把小说写成一出木偶戏,殊不知,正是萨克雷大大地革新了小说叙事模式,洞见了小说艺术的虚构性本质。
注释:
[1][2][5][6][7]萨克雷:《名利场》,杨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第702页、第187-188页、第189页、第2页。
[3]尼尔·格兰特:《演艺的历史》,黄跃华、等译,希望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石阡;木偶戏;要素构成;社会功能
中***分类号:C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3015404
一、石阡木偶戏的生发 石阡古称夜郎,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腹地的山区小县,居住着的汉、苗、仡佬、侗等13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木偶戏就是其中之一。它深刻而又全面地反映了石阡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审美心理以及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总体趋同的文化观念。
石阡木偶戏是宋元时期杖头木偶的遗留。由于石阡地处西南边鄙,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杖头木偶戏的原始面貌较为完整。据民间口传,自湖南辰溪的漏匠吴法灵传入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简要地分析一下石阡木偶戏的生发,主要有以下原因:明清时朝,自思南田秋首倡贵州科举考试以来,石阡就有“进士16人,举人154人”[1],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厚实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湘客。另外,历史上乌江航运的开通和繁荣,大批湘商涌入黔东北地区,从事巴盐、桐油、茶叶和粮食经营,而石阡又素有“热泉之乡”的美誉,历代商贾、文骚皆心驰神往,赋诗以歌,也使发展相对普及和成熟的辰河(即湖南辰溪一带)包括木偶戏在内的各种戏种也随之来到黔东北石阡地带,并且与当地文化水融,在唱词、唱腔、装扮、表演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石阡传统文化因子,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清乾隆至光绪年间,石阡木偶戏盛况空前,风靡城乡,发展至民国四十年代,石阡木偶剧团已有二十余个戏班,其中常年到湘、鄂、渝、黔边各县城乡演出的,就有五、六个之多。剧目有150余个,并形成了“高腔”与“弹戏”两种唱腔体系。但是,由于传统社会统治者对民间艺术的歧视摧残,1949年前夕,只剩有两三个班子能够继续演出。[2]
二、石阡木偶戏的形态构成
一般意义而言,中国的民族民间戏种由外部的物质形态、表演形式和内部的社会组织三大部分构成。[3]石阡木偶戏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民族民间戏种形态对石阡木偶戏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石阡木偶戏外部的物质形态
石阡木偶戏留存有独特的木偶头子、衣装、道具、乐器、帐篷等,具有重要的造型艺术及服饰艺术的历史文化信息。
1.独特的木偶“头子”。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作为演员中的人只是在后台操纵,真正在前台当众演出的是“木偶”。因此,在木偶戏所有的物质要素中,木偶造型显得十分重要。它构成了一个戏班子最基本的物质“内核”。
木偶由木偶头、身、手杖三大部分组成。其木偶头均为人面,不存在兽面、神面。“头子”呈立体状,直径大约为15厘米。木偶头、手等通常用ㄗ邮鞯闹鞲删雕镂刻而成。身部呈十字架,即在头颈的主棒上,架一横杆为双肩,然后套上戏装。整个木偶的身长约3~4尺左右。每个戏班一般有20~30个头子。分别雕绘“生、旦、净、丑、武、生、小生”等各种戏剧面谱,以及各种专门人物脸谱等。石阡木偶戏“头子”没有具体人物的指代,而是用一个“头子”代表一种性格、品格、气质大致相同的人物,表现为类型性特点。
石阡木偶艺人在木偶造型与制作上吸收传统木偶彩绘装饰技法,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不仅继承了单纯戏曲化的传统,而且表现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构成了绚烂多姿,神韵含蓄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木偶造型世界。
2.木偶戏“杖头”构件。“肚腹”、“踩脚”、“手柄”、“冉须”是石阡木偶“杖头”造型必不可少的构件。“肚腹”即“杖头”的胸部与腹部,用当地盛产的楠竹剖成篾块编成中空,椭圆形,上小下大,轻巧耐用。细装时将“头子”的木柄从上部插入“肚腹”,并用细线固定起来,再在外面罩上戏装,看上去极为形象。“踩脚”状似膝盖以下部位的小腿和脚掌,为武旦踢紫金冠时使用。表演时,运用杠杆原理和橡皮弹力,由艺人右手手掌和手腕协同配合,用力迅速上踢。“手柄”分成手掌和细长木柄两个部分,手掌成握拳状,中空,“兵器”等物件插入其间作手执状。组装时,用细线穿过衣袖而系于“肚腹”上部,手掌露在袖口外。表演时,艺人的左手交叉握住两只木柄的末端,由左手手掌与五指的有机配合操纵“杖头”左右手的动作。“冉须”是人物性格的显现标志之一。尽管是同一行当的人物,其“冉须”也不尽相同,故“冉须”不能直接粘贴在“头子”上,而是将其粘贴在一弯铁丝上。表演时将弯铁丝的两端挂在“头子”的两只耳朵上,以便随时更换。石阡“杖头”木偶的“冉须”首先是造型意义,如黑色“冉须”塑中年人物,银灰色“冉须”代表老年角色,虬须代表刚烈,红色代表忠良等等。
3.木偶戏服饰及兵器。“三分戏,七分装。”石阡木偶戏的服饰包括盔头、方巾、服装等部件,其中的服装款式多,齐全且色彩斑谰,主要有“折子”、“拷子”、“披挂”和“蟒袍”四大类。演出时,木偶角色大都衣冠楚楚,尤以武将和旦角光彩照人。石阡木偶武戏中的“兵器”可以分为 “长把子”和“短把子”两种。“长把子”有蛇矛***、长***、晏月刀等。“短把子”包括宝剑、双刀锏、锤、挎剑、板斧、铁鞭等。
4.木偶戏所用的乐器。石阡木偶戏所用的乐器分为文乐(唢呐、二胡)和打击乐器(大锣、小锣、钹、鼓四类共五件)两类。
(二)石阡木偶戏的表演形式
1.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石阡木偶戏的剧目一般与湘剧相通用,题材广泛,有历史神话、民间传说、章回演义及现代题材等。其内容可相应地概括归纳为神戏、传说戏、史戏、现代戏四种类型。神戏有《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白兔记》、《哪吒闹海》等剧目;传说戏有《张四姐大闹东京》、《梨花招亲》、《双斩子》、《安安送米》、《打金枝》、《二进宫》、《二舍堂子》等;史戏有《过五关》、《古城令》、《***挑小梁王》、《汤阴斩将》、《辕门斩子》、《南阳关》、《大战牛头山》、《夜战马超》、《长板坡》、《文王访贤》、《大闹淮安府》、《南唐救主》、《夜过巴州》、《困山河》、《大破牛头山》等;现代戏有《沙家浜》、《红灯记》等现代***京剧和《芦花荡》、《寒江关》、《摩天岭》等。石阡木偶艺人甚至将这些神话、传说、小说或故事的情节编成一集集的连续剧,表演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三个月以上。
2.木偶表演方便灵活,动作细腻逼真。石阡木偶戏的演出空间自由灵活,不择场地,屋里室外,只有空隙的地方,均可表演。舞台布置,其四围支以竹竿,以蓝色布匹围成前台和后台,用粽绳将布匹绑牢。石阡木偶戏动态细腻逼真。在演出中,通过艺人出色的操作和控制,木偶眼珠、嘴巴均能闭合张开和转动,从而更能充分自然地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将角色的内心世界表现得细致入微、形神具备;在演出中,木偶在点头回顾,弯腰转身,翻滚扑打,腾云驾雾等动作方面,皆能随心所欲,使得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木偶还可灵活自如、迅猛逼真、刚劲有力地使用刀、***、剑、戟等。
3.演出语言和音乐唱腔地方化。石阡木偶戏艺人往往多才多艺,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而且还要会唱各种曲调,集吹、拉、弹、唱于一身。在木偶戏中,其生、旦、净、末、丑都有各自的唱腔。归纳之,石阡木偶戏的其音乐唱腔分“高腔”和“平弹”两类。
高腔用唢呐伴奏,属曲牌体唱腔,其曲牌常用的有“汉腔”和“驻云飞”等。“汉腔”主要用于升帐议事,调兵谴将等场合,唱词为4、7、5、7、3字五句体长短句式,句前有“哎呀”,“哇呀”等感叹衬词。“汉腔”的特点是每唱完一句,除人声接腔外,均用打击乐作过门,故又称“打腔”。“汉腔”演唱时,根据唱词内容和人物感情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唱法:一种曲调简洁,适于叙述或对话时使用,称“小汉腔”;一种曲调凄凉委婉,多用于表现哀伤疾愤的感情,叫“大汉腔”。大汉腔押脚韵,第一句起韵,第二,四,五句押韵。
“驻云飞” 曲牌在石阡木偶戏中也具有代表性,其正体在唱词句法、旋律结构、锣鼓伴奏等方面具有典型的艺术特色。该正体曲牌语言朴素自然,道白及滚唱生动灵活,帮腔形式丰富多姿,锣鼓伴奏热烈刚毅,形成了这类曲牌的共同音乐特征。“驻云飞”在曲的器乐格律中不受十二律吕、九宫十三调曲律方式的限制,不仅用于木偶戏剧的套数、小令,还常用于民间红白喜庆事的礼仪和庆典,“十番八乐”的管弦琴瑟演奏,宗教道园超度收殡的鼓钹歌舞等。在石阡木偶戏中,“驻云飞”曲牌格律是十句八韵,字数是4、7、5、5、5、3、4、5、7、7。如:
花烛辉煌,迎接新人入洞房。揭开红罗帐,挂在金钩上,一对好鸳鸯。结成双,两意情浓,睡在金绡帐,好似鸳鸯配凤凰(重句)。
除此之外,石阡木偶戏唱腔中,还有“山坡羊”、“红纳袄”、“锁南枝”、“平牌子”、“刮骨令”、“风云松”等百余种曲牌,可谓百曲婉转悠扬,妙曲缠绵。
“弹戏”以胡琴(京胡、二胡)为主,配以月琴、短笛伴奏。“弹戏”曲牌,突出地方风味,有“南路”、“北路”、“二簧”、“二流”等,还吸收当地流传的一些民间小凋,以丰富乐曲,主要用于演出“文戏”,如“打金枝”、“过昭关”、“长板坡”、“二进宫”等。[4]
总之,在音乐上,石阡木偶戏不仅遗存了高腔的众多曲牌,平弹板式及变化形式的原态,同时亦保留了石阡民间原本音乐文化的因子,是研究高腔、弹腔与黔东文化交融的重要例证。
(三)社会内部的组织形式
1.戏班的内部组织。戏班,旧称戏曲剧团,是戏曲演员的一种组织形式。从一个单位戏班的内部组织来看,石阡木偶戏班,在过去,通常以家族为单位,即以血缘、族亲关系为纽带而进行组合,如父子、兄弟、叔侄组成一个班。有班主、管班各1人,演员5人,伴奏4人。班主的选定通过原班主的认可最终由陈平宗师和法灵戏祖来决定,以借助宗师和戏祖的威慑力来强化新班主的自律行为。管班以接洽演出业务为主,负责戏班的外部事务。从这意义而言,管班便是一个戏班的形象大使,对一个戏班生意的好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自然在能、德方面对管班亦有较高的要求。[5]
2.石阡木偶戏的传承。同中国民间大多数戏种一样,石阡木偶戏传男不传女(旧时石阡有女子不唱戏的传统,故不传女),其授徒方式采用随班跟学。徒弟首先从打杂、挑箱子、扛道具开始,继而学装台面,最后师傅授以相应的表演技能。徒弟出师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视学徒天资与勤奋程度而定。作为辈钵(班主)传承,自然要严格得多,其人品、德行、技艺均受严格的考验。同时还要举行复杂的传辈钵仪式,包括设香案、请神、伏愿、卜卦、赐法名、传祭祀词等。[6]通过以上繁杂并带有宗教仪式的程序之后,新老班主的交接才算完成。
3.木偶戏是石阡三大戏种之一。从外部结构来看,石阡木偶表演艺术与石阡民风民俗,、地方戏曲紧密联系,是属于石阡民族民俗文化整体的一个单元。据《石阡文化志》记载,在各种各样、形形的民间戏种中,傩堂戏、花灯戏和木偶戏最为典型,影响最大。
傩堂戏在石阡又称“端公戏”,早在宋、元时期,明清之际便崭露头角。在《石阡府志》“奇观论”中有记载:“阡属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沅间风,秋尽冬来,腊余春前,比户舂傩鼓角,铙笳铃锣,歌唱之声响彻昼夜。”明代《贵州***经新志》中有关于石阡傩戏的描写“郡外山高易落辉,郡前茅屋总柴扉。雷鸣土鼓驱巫罢,风送芦笙摘稻归,处处苗蛮垂额髻,家家男女著花衣,圣恩覃被时置稔,粟稔连阡带雨肥。”民国时期,石阡境内有傩坛(班)百余个,活动于县城、本庄、白沙、龙井等地。其中晏明姚绍清傩戏班、乐桥王清廉傩戏班、公鹅吴忠仁傩戏班、青阳陈正中傩戏班较为有名。[7]石阡“花灯戏”大约源起于明朝中叶,由民间花灯歌舞和傩堂“杂戏”演化而来。清末至民国年间,石阡花灯中又有不同形式自成风格的茶灯、车灯、台子灯和蚌壳灯等,其境内有职业、半职业性质的灯班四、五十个。
石阡木偶戏具有审美和实用两大功能。审美的功能在于不同的戏种通过极具个性的唱腔、独特的人物造型以及富有民族区域色彩的表演方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实用功能包括①教育功能:三大民间戏种,其“撰本戏”的大量存在与表演,不仅传播历史文化,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启智作用;②教化功能:三大戏种的剧目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儒、道、释以及本土原始崇拜的观念,通过表演的方式,在人们的信仰心理中得到了潜移默化,形成了石阡人民的多教信仰以及传统的忠孝节义和真善美丑等道德伦理观念。但总体来说,三大戏种其实用最主要的在于驱鬼逐***、祈福禳灾、保佑平安。如“傩堂戏”,就是一种“端公”(巫师)为“舂傩还愿”等所演出的一种祀神的戏。“花灯戏”出自花灯歌舞,其主要功能仍然是祈福纳吉,保佑平安。春节期间,全县各地花灯戏班均要演出“拜年戏”,一方面***个吉利热闹,一方面感谢神灵。均体现出强烈的“驱病避祸、祈福纳吉”的目的。
木偶戏的功能目的也是一目了然的。如石阡人根据不同的演出场合将木偶戏划分为“庙会戏”、“愿戏”、“众戏”,其中“愿戏”又可再分为“还愿戏”、“驱瘟戏”、“驱蝗戏”等,不同的演出场合对剧目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定性。但无论何种场合的演出,其基本程序都为:搭台立牌位请神演出送神。木偶戏所奉请的神道一直要陪伴戏班的表演,直到演出全部结束后,才又由“班主”举行仪式将众神请回,谓之“送神”。[8]这些划分和固定的演出程序,充分地说明了木偶戏的功能作用仍然是“祛病驱鬼”、“扫除瘟***”,以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目的。
三、石阡木偶戏现状及发展
石阡木偶戏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是集音乐、表演、文武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自清代,石阡木偶代代相传至今,凝聚着民族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趣味,浓缩着民族的感情和性格。它通过音乐和文武场的有机结合,以精湛的技艺和维妙维俏的木偶造型动作,在那些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年代,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区小县,曾经演绎了二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湘、黔、渝、鄂等广大农村群众的喜爱,它不仅在民族民间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研究石阡地方社会文明史、民间音乐、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黔东方言在民间戏曲中的运用以及民族理念等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是民间的活化石。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电影、电视、网络等文艺多元化的冲击,特别是随着老艺人逐个谢世,传统木偶艺术出现后继无人的断层局面。
面临艰难现状,我们该如何挽救?有学者认为,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将它引入课堂,通过学校教育这个平台,以实现民间戏种的长期传承以及网络式传播。[9]因此,作为教学实践必需的教材建设以及相关教师队伍的培养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石阡县也试***着力于这方面的努力。2006年5月20日,石阡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为了传承这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石阡县实施“濒临失传的技艺进校园”行动,将木偶戏的传承任务交给了石阡民族中学,为学校请来了傅正华、傅正贵、傅正文三名木偶戏老艺人,让他们长期为学校师生传授木偶戏的唱腔、戏文和表演技巧。然而,由于资金和学习周期长和难度大等多重因素,使得木偶戏的传承问题又重新回到了原点。
笔者认为,要把木偶戏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寄望于高校的支持。在高校中,可成立相应的专业,致力于除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学、文化学研究外,进行较为详尽的形态学个案研究和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可以在一些旅游景点给木偶戏等民间剧种挤压出一定的演出空间,使其扎根景区,吸引游客,用景区推动木偶戏等民间剧种的复兴。在石阡,还可以结合茶业产业,成立茶艺馆,将木偶戏等剧种的教学及表演同茗茶文化进行捆绑式组合,以进行市场化传承模式的尝试和实践。总之,包括像石阡木偶戏一样的地方戏剧要能够以持久不衰的魅力一代一代传下去,实现民间剧种传承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迫切需要我们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且更加坚定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石阡县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 杨和胜,石阡木偶戏[J].贵州文史丛刊,1982(1).
[3] 袁静芳.乐种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
[4] 张应华.石阡民间木偶戏常用唱腔音乐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3).
[5] 石阡文化局,石阡文化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6] 张应华.石阡木偶戏的戏班组织与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 泉都石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篇10
在北京建国门外外交公寓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Marielza Oliveira)对《小康》记者列数着这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来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量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
当前,各个国家都开始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变化正在发生,比如全球化、城市化、移民潮等,而每个国家都有各自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有些是濒临消亡的,有些则对于民众意义非凡,不仅需要保护,还争取有所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将这些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的重要性。
“但另一方面,这也表明之前提到的全球化、城市化等浪潮使得大量的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同时也使得各种冲突开始增加。比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批的难民,因为冲突而被迫离家的移民等,这些都使得这些人不再有那么多机会对自己的传统进行演绎和传承保护。所以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支持,帮助这些正在经历剧变的人们保护他们自己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说道。
也就是因为如此,为了支持各地保护自己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使这些宝贵的财产得以延续下去,联合国教科文为此组织了一系列的工作,对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登记注册,记录这些传统文化用以让人们了解学习,记录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国家和***府采取行动来挽救这些传统,提供培训,制定指导手册,帮助各地制定自己的保护非物质遗产计划。
2001年5月,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 2003年10月,第32届全体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同年11月, 宣布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8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古琴艺术入选。2004年8月,中国加入该条约。
当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里,39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38项都来自中国,几乎占到总数的10%。其中30项在代表作名录中,7项在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中,1项在最优实务名录中。
“这显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并且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虽然申遗和保护工作是由***府作为主导,但也需要拥有这项传统的地区和人民来进行全面的合作。中国人民非常以自己的文化为傲并且积极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欧敏行说道。
因时而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从鸾漂凤泊的中国书法,到复杂精细的宣纸制作技艺……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一直都备受世界重视。
今年四月初,英国明爱(伦敦)学院甚至开设了“中国文化遗产管理硕士班”课程。
明爱(伦敦)学院的董事会***、这门课程的设计者柳代立表示,早在2011年学院就和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商讨一起开发这个硕士课程,他们发现人们对于遗产,无论有形还是无形的都缺乏了解,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遗产,开设这个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详细了解文化遗产和掌握管理遗产项目的技能与知识,还将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管理做出贡献。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心声。提高保护意识,开办教学培训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个背景下, 英国明爱(伦敦)学院开办了首届独特的文化遗产硕士课程。”柳代立对《小康》记者说,这个课程着重于中国文化遗产,因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其文化遗产的影响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中国文化遗产管理硕士班”是主要是为现有的文化遗产工作者、实习生、志愿者、普通市民及在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社区团体设计的。目前该课程拥有14名学生,他们来自中国、英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他们都被中国文化所吸引,并希望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给予中国文化遗产最好的管理,以确保这些遗产传承给后代是有意义的。对明爱(伦敦)学院设立“中国文化遗产管理”课程,欧敏行表示非常赞同,她认为中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保护工作都值得被广泛认知和研究,这样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她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别。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是要尽可能保持这项遗产的原貌,使其保持不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不可能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因时而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特性。
“所以对于非遗的申请,目的不是在于原封不动地保持这些文化,而是对其进行保护,使其有生存的空间以进行发展,非遗的拥有者也会学而时习之,并适当地对其进行改良。” 欧敏行表示,明爱(伦敦)学院设立“中国文化遗产管理”这样一门课程会使相关的学者时时观察和研究这些文化是如何被演绎的,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的演变过程。“是否是东方视角或西方视角并不重要,因为保护一项文化遗产是没有固定模式和方法的,这是一项活的工程,各个不同的国家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
“我们需要专业的人才来管理文化遗产。”柳代立表示,英国和北欧国家的博物馆和公共展览管理非常先进,中国在文化遗产管理上可以借鉴很多西方优秀的示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与国际接轨,学习国际的经验很重要。”故宫博物院研究馆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家鹏对《小康》记者说道。在他看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人显得尤为重要。 经常去国外考察与研究的王家鹏特别提到了日本的“人间国宝”。他非常认同这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方式。
日本非常重视文物保护,依法对各种有形文化财产指定为“重要文化财”或“国宝”严加保护,而对无形文化财产以及各类民俗文化尤其注重保护,每年由国家认定的“人间国宝”备受珍视。 早在1950年日本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今日仍为保护文化财产(文物)的现行重要法律。该保护法将日本历史上或艺术上有价值的戏剧、音乐、工艺技术及其它无形文化成果视为“无形文化财产”。 掌上传奇 福建木偶戏被称为掌上艺术,非遗申报成功后,通过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已经培养了大约200名木偶戏演员。
其中,对特别重要的文化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同时,在日本,由文部科学大臣认定高度表现这些技术的人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保持者”,俗称“人间国宝”。“人间国宝”每年可从国家得到200万日元补助金,用于磨练并继承“技艺”,培养继承人。 历经近半个世纪,***府引导的作用力和“人间国宝”自发保存意识的增强,使日本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解决了后继乏人的问题。歌舞伎舞台斑斓;能、文乐、狂言、演出活动出现生机;一些村、镇建立了传统工艺作坊,延续传承传统工艺。这些作坊还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或体验工艺过程。
从中国的木偶戏到巴西的Fandango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
日语“无形文化财”一词被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译成法文、英文,再经我国驻联合国的官员从英文翻译回来,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60多年的完善,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对传统文化及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有太多的文化遗产需要人民的参与、传承与保护。”王家鹏说道。这其中就包括近年来饱受关注的福建木偶戏。
福建木偶戏是中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10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积累了众多传统剧目、音乐唱腔,形成了丰富精湛的表演技法和体系,以及精美绝伦的偶像造型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开始,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2012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府间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被列入优秀实践名册。
在进入名册后,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了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意义。“当前,中国的福建木偶戏振兴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已经培养了大约200名木偶戏演员,民间也出现了木偶戏社团,有专门的基金对木偶戏进行支持。” 欧敏行认为,在保护这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国与国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中国福建木偶戏保护的案例带给其他国家很多启发,代表提到了与福建木偶戏特质非常相似的、来自她家乡巴西的Fandango。
Fandango是巴西东南部的一项传统的通过吟唱赞颂人们通力合作的仪式,在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比如播种、收割或者其他共同参与的事情时举行,庆祝通过所有人的努力而取得的成就。这项传统更多存在于一些比较原始的地区和部落,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则慢慢消失,因为在这些地方人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这么多集体的活动了。由于民众认为这项传统非常重要,所以巴西已经将这项传统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出台了一套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这项传统的延续。“组织社团、设立基金、培养学员等,这些都是对于非遗保护的手段,这些又可以供其他国家进行学习。” 欧敏行说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