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篇1
中国了不起,中国人更了不起,要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从小弘扬民族精神,长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人。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本国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含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更坚强,就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使之成为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在《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最后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宁死不当敌人的傀儡,英勇跳崖,壮烈牺牲。他们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热爱祖国的精神无不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像五壮士一样弘扬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立志成才,争做四有新人,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时刻准备着建设我们了不起的国家。
同学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吧!把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把个人的理想,心愿和报复,化为立志***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为祖国明天的辉煌而努力奋斗!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篇2
争做当代学生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开阔了我们的观测范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但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因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精神,使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所谓“民族精神”就是指一个民族的核心品质,我们中国的精神就是“刚强”/“友爱”。
回顾历史,中国的今天得来的多不容易: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侵华战争再到北伐战争。九一八等等都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但现在,中国人却站起来,逐步走向小康了,因为中国人的骨子里就带着“血汉”,”刚强之气。达到了,不灰心,不气馁,还汇集于敌人迎头痛击,正是有这一特点,中国才有今天。
“友爱”是一个民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缺少了“友爱”,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那么就算这个国家再富有,再强大终究会落到国破民亡的下场。
还记得2009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的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吧?!我们忘不了那一幕幕触目惊心残垣断壁的画面,更忘不了那一场场感人致深的事件。人们一听到这一件事,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命令都无私地为灾区捐款捐物,此时的我心里好温暖好感动,为我能生在中国这一“有情”、“有义”、“有爱”的民族中而自豪!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篇3
争做当代学生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开阔了我们的观测范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但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因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精神,使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所谓“民族精神”就是指一个民族的核心品质,我们中国的精神就是“刚强”/“友爱”。
回顾历史,中国的今天得来的多不容易: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侵华战争再到北伐战争。九一八等等都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但现在,中国人却站起来,逐步走向小康了,因为中国人的骨子里就带着“血汉”,”刚强之气。达到了,不灰心,不气馁,还汇集于敌人迎头痛击,正是有这一特点,中国才有今天。
“友爱”是一个民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缺少了“友爱”,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那么就算这个国家再富有,再强大终究会落到国破民亡的下场。
还记得2009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的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吧?!我们忘不了那一幕幕触目惊心残垣断壁的画面,更忘不了那一场场感人致深的事件。人们一听到这一件事,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命令都无私地为灾区捐款捐物,此时的我心里好温暖好感动,为我能生在中国这一“有情”、“有义”、“有爱”的民族中而自豪!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篇4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单纯为了金钱的人也还不少,他们为了金钱,可以什么都不要,心甘情愿当奴才。但更有像孙天帅这样的人,当金钱、人格与国家尊严发生冲突时,能够做出响亮的回答:“我是中国人,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
翻开历史画卷,在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里,多少英雄儿女、爱国志士,为了祖国,为了正义,铮铮铁骨,宁死不屈。苏武牧羊,痴心不改;林则徐虎门痛击侵略者;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食美援面粉;清贫一生,名垂史册、、、、、、他们的英名就是民族尊严的化身。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民族精神才代扬光大至今。
不能下跪!跪下的是邪恶、是败类、是罪犯。下跪的秦桧,留下世人唾弃的奸相;下跪的琦善,留下了割地求荣的丑恶嘴脸;下跪的,留下了***贼的卑鄙行径。这些从狗洞里爬出来的人,人们切齿痛恨,横眉冷对。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有优良光荣的传统。在***战争年代,老一辈的无产阶级***家在***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种光荣的民族精神。凭着这种民族精神,我们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战胜了武装精良,比我们强大几十倍的敌人,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篇5
关键词: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82-02
2008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值得永远铭记的。无论第二北京奥运会中国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夺得金牌总数第一,还是全国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既向世界宣示了中国人的团结、勇敢、热情、不屈不挠和爱国情怀,也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的发展、腾飞与日新月异。由此,也引发了我对当前形势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英文为Ethos, 也称之“文化精神”或“国魂”,通常是指一个群体或整个民族所体现的对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一整套信仰和思想。它的内涵,学术界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通俗而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既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领导人民在长期***、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作为一个十三亿多人的大国,中国需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全民族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还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外展示民族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在诉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全球化背景,新科技***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得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向世界展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强、自立精神。
(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强大精神力量不仅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更是在当今***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三、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挑战
(一)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体现共同富裕的小康,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这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出了新要求。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有与此相适应的民族精神的支撑。而由于中国生产力、科技水平、人们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巨大差距,使我们在发展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这必然削弱民众对民族精神价值的正确认识。同时,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冲击着民族的亲和力和向心力,给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物质享受以及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一定层面上削减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为此,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能够回答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产生的各种精神需求。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带来了新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带来了新影响。一方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建设所需的民族精神新内容。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注入适应其需求的新元素。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平等化、法制化开放经济,必然追求法治精神、效率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利他精神、敬业精神等新精神。这些新精神的形成,是对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一次自我扬弃,其过程必然充满艰辛与挑战。另一方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消弭市场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冲击。
(三)全球化浪潮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新冲击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卷入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洪流之中,中国也不例外。应该说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心理、认同、凝聚力、价值观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包括法国、德国、美国以及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在内的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民族精神或国家意识的国民教育。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事、科技以及传媒手段上的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争夺青年,利用宗教挑起民族冲突,制造民族***,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这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四、新的历史潮流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一)秉承开放,兼容并蓄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秉承开放,兼容并蓄,丰富、发展、壮大、完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6],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的思想,不仅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对改革实践中所产生的精神加以提升和总结,还要对开放进程中所碰撞的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加以吸收,从世界的文明宝库中吸取营养,注意传统精神、***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的交融,以开放的视角和胸襟,在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中迎接新的民族精神的生成。
(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我们***在领导人民***、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精神以及航天精神等。面对未来,我们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根据人们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如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弘扬和培育满足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的时代精神。
(三)以历史教育为载体,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通过对中华民族昨天和今天的了解和认识,使人们深刻认识和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和***、实现繁荣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只有对于中华民族的认识和了解愈深,对于我们民族的精神认识和了解愈深,才能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使之进一步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民族精神成为我们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在育人
培育和造就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优秀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五)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工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互联网是新技术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工具,它具有信息的高采伐性、共享性,传播的高集成性和实时性,使受教育者更容易和教育者沟通。从这些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直播反映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利用网络“论坛”、“网上聊天室”和“网上博客”等,讨论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制国主义题材的FLASH动画片;开通网上视频点播系统;利用网络在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各类有组织的活动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正确对待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是强调“精神万能”,而是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同时,人类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各个民族的发展。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既不是排斥其他民族,也不是为了搞霸权,更不是以某些民族为敌,而是在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与其他民族合作共进,以实现民族的发展与复兴,并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论思想***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42-43.
[2]中国***十六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17.
[3]***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钱翠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战略意义[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17-19.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继承;弘扬
中***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
一、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是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功能所决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价值目标。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个民族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斗争中,相互交流、共同创造、并肩作战,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和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形成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领导人民在长期***、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时代精神的内涵
改革开放时期,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同志强调,“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宣扬和弘扬“***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五种精神”。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改革创新是当时代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永葆生机的源泉。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它必须体现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的需求,体现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它既是民族精神的产物和体现,又丰富、完善和发展着民族精神。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我们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
(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
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的象征。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颠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立***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发挥马克思主义“主心骨”的作用,否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人的实践经验,更进一步提升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指导了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塑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心骨。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要坚定不移的***思想
所谓***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打破各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用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三十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决策,之所以能够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主要是因为我们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创新的三十年掀起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运动:第一次***思想,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打破了“两个凡是”等教条主义的束缚,开启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第二次思想***运动,以***南方讲话为标志,打破了“姓资姓社”等一系列思想观念的束缚,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第三次思想***运动,当前正轰轰烈烈兴起,其目的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扫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不断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注重教育和实践
国民教育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坚持不懈的在全体民众中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要运用各种载体和形式,开展国史和国情教育、优秀文化和***传统教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建设,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社会舆论和传媒要积极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营造浓郁氛围。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应该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渗透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中共***史出版社,2007
[2]金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读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篇7
【摘要题】传统文化与历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结合
【正文】
[中***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G[文章编号]1006-6470(2003)05-0042-05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凝结和积淀而成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结晶。千百年来,它推动和支撑着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人类文明史书写并增添了伟大而壮丽的篇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到近代的杰作,也是代表和开辟了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其逐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及培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即是对二者的关系作一个简要的历史审视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得到弘扬和培育的过程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遭受屈辱和挫折的历史,也是一部书写抗争和求索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外来入侵中蒙受了巨大的痛苦与屈辱,也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艰难抗争中苦苦求索走出落后与衰败的出路,探寻实现民族复兴的契机。纵观近代以来种种救国救民、试***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没能走出历史上农民起义归于失败的怪圈;封建地主阶级自强自救的洋务运动也终告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改良的药方不能医治封建统治的痼疾;甚至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也因其历史局限性而终归失败。在经过认真思索、反复比较和充分借鉴以后,马克思主义最终被中国先进阶级所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由此成为应答和解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问题的现实出路,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实现伟大复兴这一精神诉求和精神期盼惟一可行的现实指向和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伟大民族精神的古老而现代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鲁迅先生称中华民族精神为“民魂”,并且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注解和概括。马克思主义首先代表了一种文化成果和文明结晶,因此,从文化层面与精神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精神逐步交流、融合和实现整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由被融合和接纳到被改造和运用,再到被推进和发展,与中国文化发生了种种联系和持久的磨合,期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弘扬
1.融会和接纳马克思主义彰显了宽容、自强的中华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不断延伸和转化的过程。它必须首先跨越的是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这道门坎,只有被中华民族文化所认同和接受,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有机契合,才能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在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能是一个不断持续和发展的过程,只能始终都坚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保持其精神武器的作用长久发挥出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眼界,才能更好地接纳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实现其中国化。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宽容和自强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气度,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强奋斗精神。从厚德载物到民胞物与,从天人合一到包容万物,从协和万邦到和睦共处,从豁达宽厚到宽纳异己,从兼听则明到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宽容精神的鲜明体现。从修身自任到奋发有为,从勤勉进取到百折不挠,从刚强自律到励精***治,从勇猛顽强到舍生取义,从艰苦奋斗到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华文化在宽容和吸纳中得到了丰富,中华民族在自强和奋斗中得到发展。远的不说,单在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之际,中华大地上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运动,就体现了觉悟的中国人思想上的开放和精神上的宽容。在杂陈的中西文化中,以开放的态度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来,变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宝,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宽容精神和自强精神。
2.改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变革、求实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改革、注重求实的民族,长期以来养成了勤勉务实且又善于变革进取的精神。古人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富有探索和改革精神的体现。“贵在力行,重在履事”、“循名责实,重效致用”、“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也是中华民族求实精神的写照。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经历过变法革新,而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也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的发展,但这种变革也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之上,无论对于变革的实践,还是对于变革的理论,这个要求都是最基本的。以学说形态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出其巨大的理论威力和指导作用,“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也即,必须构建起立足于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平台和实践平台。这就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合理改造并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实践之中。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巧妙地开辟了中国民主***的新道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智慧地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根据变化了的国情,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同样发扬中华民族求实、变革的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理论创新,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程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脚踏实地地改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变革、求实精神不断弘扬的过程。
3.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书写了革故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勇于创新,追求创新的民族。革故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礼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杂卦》也载:“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它们所表露的都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除旧立新的精神。正是有这种不断进取和锐意创新的精神,才有了中华辉煌文化和灿烂文明,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繁衍发展。只是到了近代,清朝统治者为“康乾盛世”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过分沉湎和满足于“持盈保泰”而封闭保守、不思进取,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才被湮没,中国才止步不前以至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但是,在迷梦和危机中警醒的中华民族由此接受了教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又展现和发扬了革故创新的精神。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和顽冥的教条,它的创立本身和每一步成功发展都渗透和书写着继承与发展同在、革故与创新并举的精神。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都曾予以明确提示。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时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列宁也告诫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要永葆生机和活力,惟一的方法就是使自身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和推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是弘扬中华民族革故创新精神的典范。***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坚定地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把发展和创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领导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现,是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而结出的伟大理论硕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综合变革过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主体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一根红线。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已经并将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得到不断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成功实现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二)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得到极大培育
流传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虽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优点,但仍需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鲜血液和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硕果,也是来自异域的优秀文化结晶。作为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和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崭新的境界和有益的思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和培育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塑造和锤炼中华民族精神的模具。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为母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方***,结合丰富的中国化实践,在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对之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既具有传统优势,又增添时代特色,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自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直接催生了中国***这一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先锋队组织,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坚定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形成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角色和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伴随的是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持,同时又必然会产生和培育出伟大的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场伟大的事业又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锤炼和提升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和广阔的舞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搭建了时代平台和实践场所。***战争年代,中国***事业锻造和锤炼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新的锻造,转化并哺育了***初期精神,后来又诞生了***精神、60年代克服困难精神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精神。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在轰轰烈烈的建设大潮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得到新的弘扬和培育,产生了伟大的创业精神。对这种在新环境中培育的民族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颂扬了大庆铁人精神、提出了“两弹一星”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以及现代创业的“五种精神”等。
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合理结合,它没有中断中国文化传统,而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华文化的延伸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从而拓宽了弘扬中华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道路,并从实践上提升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炼与培育,其核心与内涵不断得到改造、充实和丰富,其精神与实质不断得到坚持、弘扬与发展。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结合着时代主题、立足于时代要求、把握了时代特征、切准了时代脉搏、弘扬了时代旋律、突出了时代特色和体现了时代价值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纵观中华民族繁衍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承的历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时期和任何一项其他事业能够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所走过的进程那样,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和有利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丰富多彩的实践之中,与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其传播、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已历八十多个年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步重大发展和每一次重大飞跃,都激起中华民族思想的大***和民族精神的极大宏扬。1919年带来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想的首次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45年的,虽然只是在中国***领导下的一次局部区域内思想运动,但却最终催生了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统一了全***思想,调动了全国人民投身***洪流的积极性,指引着中国***走向最终胜利。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运动,它澄清了人们的认识,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了强而有力的好头。此后,1992年春***南方谈话和1997年中国***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也都类似地带来了全***思想的大***和全民族思想认识的大进步。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三个重大的理论成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既是遵循和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了中国丰富而变化的实际,是由实践中得来,又在实践中检验,最后上升为理论形态的智慧结晶。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化身;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生动的中国作风和卓越的中国气派。
作为思想体系,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能够反映和代表中华民族最优秀分子和最广大群众实践经验和思想精华的科学理论体系,因而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从文化构成看,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结合。从形成历程看,它们又是优秀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其形成以后,又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弘扬和不断培育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在评价思想时指出,思想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它“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5]这也就是说,思想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评价***理论时也指出:“这一理论是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6]而作为对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继承和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同样是统一全国人民思想,凝聚全民族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它们在指导全***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当中,发挥精神支柱的作用,号召和指引中华民族高扬民族精神的伟大旗帜,开拓进取,奋力前进,夺取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三、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进程相结合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是百年来处于落后之中的中华民族向往和追求复兴的不灭梦想。在经历短暂的彷徨与痛苦后,中华民族终于寻找到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经***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革的初步阶段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中华民族不但在理论上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都预示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不二法门和必然选择。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奋斗过程,甚至还会是一个充满挫折与坎坷的过程。
昂扬振奋的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协同力和凝聚力,可以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有这些,都为中华民族实现其理想和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极其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事实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和精神前提,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什么时候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复兴的步伐就可以加快。而当民族精神萎靡,民魂不振之时,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就异常缓慢,甚至倒退。一旦失去了由民族精神提供的伟大精神动力,民族复兴就显得十分渺茫,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两者的最终目的是毫无二致的。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不断的弘扬和培育。而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得到不断推进和顺利发展,两者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进程上也是并行不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也是要在继承和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崭新时代内涵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蓬勃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这说明,指导两者发展的思想路线也是一致的。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领路人和伟大的实践者。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也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典范。这意味着,两者在领导力量上也是统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如果脱离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那么,这个进程必定因遭遇挫折和凶险而受阻,而民族精神本身也根本不可能得到培育和创新。与此同时,如果失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也会失去栖身之所和寓身之地。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进程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但对二者都有裨益,而且也是二者的共同的、相互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118—1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43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81.
[4]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2.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篇8
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工必须从保***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成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采取措施、精心组织,使“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落到实处
1、明确内容,突出重点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
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传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了解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了解中国***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培养学生爱***、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创新就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2、采取措施,加大力度
一是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应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以及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二是全县各中小学要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会、班会、团队、队会,请***先辈和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举行学生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圣地和遗址,祭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传统教育;组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是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加强宣传教育。各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领导
县教育行***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领导,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全面准确地领会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要成立组织机构,拟定活动方案,制定制定县、乡镇和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篇9
庆祝中国“航海日”,增强全民航海意识和蓝色国土意识;
庆祝中国“航海日”,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
发展航海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
爱我蓝色海洋,保护海洋环境。
安全发展,国泰民安。
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发展。
保护渔业资源 促进渔业发展
保卫蓝色国土 维护海洋权益
加强航海教育 提高海洋意识
普及航海知识 助力经济发展
弘扬郑和精神 丰富航海文化
推进水上运动 强健国民体魄
发展旅游航海 丰富生活品质
实施江海联动 建设美好家园
加强两岸合作,同创民族复兴。
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海洋和谐。
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科学发展统领,促进海洋和谐。
促进航海和海洋事业的发展。
发展船舶工业,振兴海洋经济。
发展航海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共贺两岸直航,同创民族复兴。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郑和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郑和精神,再创民族辉煌。
环境友好,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风暴。
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
保卫海洋国土,保护海洋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卫蓝色国土,维护海洋权益。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海洋和谐。
庆中国航海日 迎世界海事日
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运强国
扩大友好合作 坚持和平发展
拓展海洋事业 建设海洋强国
秉承科学航海 服务海洋经济
做强造船工业 服务航海事业
庆祝中国“航海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庆祝中国“航海日”,迎接“世界海事日”;
庆祝中国“航海日”,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庆祝中国“航海日”,发展航海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航海事业,振兴造船工业。
共贺两岸直航,同创民族复兴。
关爱海洋,修复生态,共创人与自然和谐。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推进睦邻友好。
弘扬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弘扬郑和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郑和精神,再创民族辉煌。
积极应对海盗,共建安全通道。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风暴。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海洋意识。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篇10
【关键词】 中国;民族舞蹈 人文精神
虽然我国经济在新时期大步向前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就体现的十分明显。所谓人文精神,其实它是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文精神的存在可以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它不仅是一柄重要尺度,更是文明的一种标志。一个民族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正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文明的程度才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经济的、还是艺术的。舞蹈艺术作为人类最古老、最久远又和生活、和时代最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之一,历来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幽幽清香。虽然舞蹈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是它以深远广阔的生活内容,舞蹈中塑造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以及舞蹈表演中多姿多彩的感性体现,都足以灵动张扬的表现出历史的发展变迁。人们喜欢用各种各样的舞蹈来赞美时代、歌颂生活、描绘人生,正是因为这样,舞蹈表扬中的人文因素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当然,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影响力最大的一种艺术门类,无论哪种舞蹈,其本身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近现代和当代社会,舞蹈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文精神逐渐成为了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支撑。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根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之中,它不仅寄寓着中华民族的身后民族情感意识,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表现方式之一。中国的民族舞蹈在新时期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民族舞蹈的表演者通过优美而富有深意的形体语言给人以美的启迪和熏陶,这种润物无声的艺术陶铸作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在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不可取代的重要元素,本文就通过深入分析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艺术领域的重要发展作用等,进一步阐明在中国民族舞蹈中如何体现出人文精神。
一、 什么是人文精神。
其实到底什么是人文精神是很难说得清楚的,从艺术领域、文化领域等不同的观点出发,人文精神都是有其不同定义和理解的。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都不尽相同,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被广泛地认为是人文精神。而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人文精神也都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们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的普遍自我关怀的表现,是我们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一种维护,是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和关切。更深层次的理解人文精神的含义,我们会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心怀感恩和重视,会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进行肯定和塑造。可以说,将人文精神集中表现在知识教育的体系中,其目的是更大程度的关注的是人类发展的价值。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二、在民族舞蹈中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中国民族舞蹈中寄寓了中华民族的广阔的情感意识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因此,在中国民族舞蹈中弘扬人文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很广,即贯穿了除了纯粹的学科知识又包含了一般舞蹈教育之外的民族文化的教育,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接受民族舞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类意识教育,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内容。人文精神熏陶实际上市精神修养教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舞蹈表演者的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等都可以通过在民族舞蹈中弘扬人文精神达到目的。舞蹈者通过形体语言反馈给人以美的启迪和熏陶,这种润物无声的互相陶铸作用在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
三、如何在中国民族舞蹈中弘扬人文精神。
1、弘扬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理解民族舞蹈中的社会性。
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是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性特点的,可以说,通过民族舞蹈我们能够发现社会的一切特征。人文精神是“人”的内心世界和思维的一种表现,想要弘扬人文精神,就要认识到为什么民族舞蹈是弘扬人文精神的良好途径。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在这种特征的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舞蹈才能够成为在全社会、全民族弘扬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效载体。在中国舞蹈的发展长河中,丰富多彩的各民族舞蹈犹如绚丽的百花遍地怒放美不胜收。中国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舞蹈,正像民族本身的繁衍一样,各个民族的舞蹈都以其强劲的生命力,一代代流传着,把自己的习俗、风情和文化凝结在其中而所谓的人文精神,正是蕴含在这些风土人情中不经意流传至今的。这些中国的民族传统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集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精神和文化风格。可以说,只有认识到中国民族舞蹈中强烈的社会文化发展特点,才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民族舞蹈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气概、气质、和本质精神。
2、弘扬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其次要大力提高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得素质和修养。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想要大力弘扬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首先就要从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舞蹈教育入手,通过高等教育这一途径,在大学生中广泛弘扬人文精神。民族舞蹈专业人才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型人才,而且还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因为民族舞蹈的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技艺教育,更是一种审美艺术的传播、民族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弘扬。民族舞蹈浓缩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文化情感,可以说,在舞蹈的一颦一笑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更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操。通过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个民族舞蹈界得素质,让民族舞蹈的后起之秀不仅要会表演,还要知道表演的含义和深度在哪里。通过提高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加强他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音乐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这对于完善大学生的自我人格,培养其审美观,弘扬新时期的人文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弘扬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要扩大舞蹈者的人文视野。
可以说,民族舞蹈是“通乎***而移风平俗”。每一个舞蹈作品的背后不仅仅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想感情以及现实生活状况,这些舞蹈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可充分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生活习惯、、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等。想要在民族舞蹈中弘扬人文精神,就要扩大舞蹈者的人文视野,让他们在表演的时候能够从身心感受到舞蹈的内涵所在,理解舞蹈背后的人文底蕴。做好人文精神的弘扬,并不是依靠口头的表述或者文字的描写,而是要依赖舞蹈者强大的内心感触。只有扩大了舞蹈者的人文视野,才能够掌握民族舞蹈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才会对舞蹈者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所提升。总而言之,在民族舞蹈表演者的素质教育中推行民族人文教育,将大大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及,给予他们丰厚的精神滋养,对于培养民族舞蹈后起之秀的创造性思维,传承祖国的人文民族文化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景琛.中国舞蹈史・先秦分册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2]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 冯双白 . 新中国舞蹈史: 1949- 2000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 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