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1
一、认真钻研教材,解读文本
教学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是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教学流程的设计。
因为《最后一头战象》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备课时,笔者设计了主要内容和细节两条线,两条线贯穿始终。阅读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方法,但怎样能让方法的使用和内容理解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让人觉得生硬概念化?这是篇很悲壮的课文,文章情感情很浓烈,教师的情感怎样自然地融进去,而不显得装腔作势?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要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
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别人教案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通过一遍遍的试讲,虚心听取各位领导和教师的意见,终于形成了较成熟的教案设计。
1.课前交流让师生放松。设计一个与课文有内在联系的小游戏。比如,准备一组表现动物之间情感的***片,让学生配台词。这个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思维也很活跃。游戏很巧妙地与课文联系,为走进嘎羧的内心情感做好铺垫。
2.走进文本,探求嘎羧的内心世界。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是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了解嘎羧,体会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之后,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
3.前后对比,领会文本表达的意义。在教学“重回战场”一节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对嘎羧重回战场时的吼声的描写入手。
教师出示披挂象鞍前的嘎羧形象,设计问题:通过嘎羧出征前后形象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嘎羧出征之前的年迈体衰与重回战场的英武豪迈、威风凛凛之间的差异,以表明“这哪里是一头即将垂死的象?这是分明是一头战象,分明是一头善良忠诚英武豪迈的战象”。这样的描写使得一头活生生的战象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虽然昔日的年轻不再,昔日的战场不再,但嘎羧的勃勃雄心还在。出示问题:此时此刻嘎羧还会吼叫些什么?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写真情告白,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这样一堂课中,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训练。想象说话、对比阅读、动笔写写,抒发了学生的感情,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4.结合想象,读中感悟文本的情感。在学习本文时,采用了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组合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和描写的细腻。
结合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思考: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嘎羧仿佛在呼唤什么。教师进行点拨升华,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体会到它当时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重点抓住嘎羧重回战场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配乐朗读,烘托文章,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善良和忠诚情怀。配乐朗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此时,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得到了提升。反思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最后,出示沈石溪的话“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作为学习本节课的结束语,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并引发学生思考课文后面的情节中作者又是如何抓住动物具体行为体现其特点的,调动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兴趣。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兴趣;规律;启智;针对性
轻松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能使学生有所想、有所画,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持久,拥有昂扬的学***头。现在大多数学生在美术课上会出现写其他科目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现象。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搞好课堂教学。
一、新颖导课,激发兴趣
独出心裁、别开生面的导课能稳定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如讲“变形与强调――动物***案设计”时,笔者在黑板上挂了一幅公鸡手绘***案。首先问学生:“画上画的是什么?它在干什么?它属于植物、花卉还是动物?这是真实的立体鸡吗?它和生活中的鸡一样吗?”即变鸡冠为长方形,变鸡腿为两个三角形,这就是***案设计中的一种方法――变形。“这个***案是通过哪个部位的强调来表现公鸡打鸣的?”即设计中的另一种方法――强调。此时题目已完整地板书在黑板上,看***片,懂知识,学生兴趣盎然,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二、教学环节合理高效
课堂教学设计应是科学和高效的。笔者常根据课的类型、内容及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讲绘画的构***时,如果用先概念、再因素、后法则的讲解结构,必定毫无生气,效果肯定不好。所以,笔者先对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培养和艺术思维训练,得出结构因素和概念;然后把课前准备好的四组静物***片分给各个小组,让其讨论、组织画面,使其在动手中认识到构***的可变性;接着请组长把本组最理想的构***画到黑板上,并自评。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对构***要求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笔者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归纳出构***中画的重心、均衡、和谐的道理。由于形式新,***片感召力强,学生参与多,感性与理性认识得到高度统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直观形象,启迪智慧
直观教学法形象实用,笔者经常使用此方法。如讲“展示美的风姿――服装设计”时,让学生把同桌当模特为其设计一套色彩、款式颇具美感的服饰,鼓励其大胆想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当学生积极踊跃、各显身手时,已完成了挖掘学生美术潜力、发展学生审美潜能的求知过程。在启迪学生智慧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允许学生想法新颖、构思抽象,即使画面荒诞奇异,也不简单粗暴地批判,而要让其扬创新之长,避怪异之短。美术课没有界限分明的“是”与“非”,只有“美”或“不够完美”。我们不能用固有的、成人化的模式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否则,激趣启智将成为一席空话。
四、语言优美,有吸引力
教师的语言若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定能使学生“耳醉其闻,心醉其情”。如欣赏《地道战》时笔者这样说:“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陕甘宁边区人民和敌人斗智都勇、巧妙周旋,发明了一种行之有效、富有传奇色彩的作战方法――地道战。凭借这种优势,常常给敌人猝不及防的打击,让其胆战心惊。恼羞成怒的敌人采用水淹、火烧、毒气攻等方式去摧毁地下战壕。但它仍能固若金汤,使敌人苦心经营的阴谋一一破产。地道战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自己,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画家罗工柳用自己的切身体验为我们重现了当年地道战的真实情形。这幅画不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治意义……”经过语言的催化引导,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五、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
作业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手段,而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所以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即要让程度低的学生吃得了,中等程度的学生吃得饱,程度高的学生吃得好。如在学习“清晰的传达――招贴画”后,笔者在布置作业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求有所区别:让“富得流油”的学生创作五一国际劳动节;让“囊中羞涩”的学生创作六一国际儿童节。这样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会产生骄傲或自卑情绪,又能够展现自己的风采,实现自己的价值,分享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要完美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第一堂课 教学设计
1、背景。激发学习兴趣是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对一门课来说,如果能够一开始就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象玩游戏那样上瘾地去学习、去实验、实训,那么这门课就成功了。老师和学生就会在教和学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而不是学生厌学、教师烦教。所以教学设计尤其是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人借鉴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同时结合自己在高职教学中的经验,以《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主要例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2、原则与案例。
2.1提振信心。本人在《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第一堂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要学生完成:
要求学生自告奋勇在多媒体教室现场用笔记本电脑和普通聊天用摄像头(由任课老师带来)组建一个最简单的监控系统,能够在电脑上看到本地和远程被监控目标的***像,并通过投影仪投影到银幕上。
一般上网搞过视频聊天的学生都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一旦完成了这个任务,学生马上就对学好这门课树立了信心,原来监控这么简单!提振信心是设计这个引入情境的重要目的。
教师马上就可以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视频采集子系统(摄像头);
视频传输子系统(摄像头到投影机间的传输线路;当用QQ视频聊天时,银幕上可以出现远程监控对象的画面,此时整个因特网就是视频传输子系统,也就是通信系统):
视频处理子系统(电脑上的摄像头驱动程序,QQ视频程序);
视频切换子系统(多媒体教室讲台上的投影切换控制面板和讲台下的视频切换设备(中控机));
视频显示子系统(电脑显示屏、投影仪、银幕)。
用这样一个就地取材的简单任务就达到了提振学生信心、介绍监控系统基本组成的双重目的。有许多课程都是可以这么设计的。例如《计算机网络》这门课,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现场完成用双绞线连接多媒体教室的电脑和老师的笔记本电脑以实现资源共享这个任务,一般每个班都有个别学生能够***连通或在老师指导下连通。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计算机网络不难学,也把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用搞清楚了。学生在动手中又体验了快乐和成就感。
当然,不是每门课程都可以这么设计,可以换用别的方式。
2.2激发挑战。本人在提振学生信心后接着设计了一个激发学生挑战意识的情境:
假设某条高速公路的监控系统的建设工程在招标,你怎么办?你要写投标书!你能写吗?投标书里要有监控系统设计方案书,你会设计吗?中标后要进行监控系统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验收等,你会实施吗?这时学生当然完成不了,这一下就会暴露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缺陷。原来要做真实的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集成不是那么简单!还需要学习和训练!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学生就会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准备迎接这样的挑战,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同时这个情境也为课程目标的引出埋下了伏笔。学生如果能够写投标书、能够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能够实施设备采购、安装调试、验收等工作,那不就成才了嘛,不就可以胜任系统集成领域的工作了嘛,这不就是课程目标嘛。
2.3有的放矢。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目标,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教学也一样,如果在第一堂课就给学生讲明白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和老师就有了共同的努力目标。对高职学生来讲,要特别突出能力目标,告诉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哪些有用的技能,能用到哪些工作岗位上,学生就会觉得学这门课真的有用,值得花力气学,于是动力就来了。
虽然在前面激发挑战意识的情境里就已经点出了课程目标,但考虑到这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问题,所以还是要明确地提出来。《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具有收费站级、隧道级和收费分中心级的监控系统的集成维护能力,具有省级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能力,能够完成分中心级监控系统集成方案设计,能够完成系统安装、调试、验收、运行维护等任务,能够胜任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这个行动领域中的工作。这样学生也感觉学习目标很明确,能够学到真东西,不是花拳绣腿,不是纸上谈兵,兴趣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2.4角色转换。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在台上当演员,学生在台下当观众。在台上演绎得好的老师可以把课题气氛搞得很活跃,把台下的学生情绪调动起来,这就算很好的老师了。但观众毕竟还是观众,自己没有动手或动得少,过后容易忘。如果让学生来当演员,老师当导演,效果就会不同。因为这时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演、动手做,唱主角,这样压力大动力也大,而且对自己所做的东西印象深刻。本人在第一堂课就明确告诉学生,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将进行彻底改革,由学生来唱主角,老师布置项目和任务,担任演示、指导和答疑的导演角色,学生分组撰写各级系统设计方案书(当然要进行调研),并自己动手在监控实训室完成系统集成、调试。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就产生了强烈的唱主角的心理预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会对以后整门课的学习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2.5考核跟进。学业考核是指挥棒,如果说课程目标改革了,学生角色转换了,但考核还是原来的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的方式,那指挥棒的方向和课程目标的方向就不一致了,公信力就没有了,课改就会失败。本人在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考核要改革,以平时的项目和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考核依据,期末卷面考核只占很少的分量。有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甚至可以取消期末卷面考核。这样学生就会真正重视平时的项目实做工作,因为关系到成绩。本人对这门课设计了这样的考核方式:
以平时项目完成情况为主要考核依据,期末做一个综合知识开卷考试。
总评成绩=平时项目考核成绩(60%)+平时学习态度(10%)+期末考试成绩(30%)。
每个项目都要进行考核,以方案书的质量(40%)和调试连通质量(60%)为考核依据。总项目考核成绩由各个项目成绩按项目复杂程度做加权平均得到。
2.6鼓励创新。本人在第一堂课总是会鼓励学生创新。首先向学生灌输真理相对论思想,再向学生说明书本和教师都有可能出错,最后要求在做每个项目时都要分析目前的系统、方案或服务有哪些不足、缺陷,你打算如何改进。养成了这个习惯后,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确实提出了一些很有用的建议。在《电子商务系统设计》这门课中还发展成为很不错的创业策划书。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兴趣;构建;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浅谈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建构高效课堂的体会。
一、做好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 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秦桧》的插***。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创造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即加强学生能力训练
历史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体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在大力推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参与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能力的训练。提问时多采用“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尽量不要问“是什么”。加强能力训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三、以知激趣,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初中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以家乡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讲辛亥***时,为激发学生兴趣,就特别介绍了我们荣县著名人物——吴玉章。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桥蔡家堰。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吴老历经、辛亥***、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老人,与***、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参加中国***,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到参加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为社会进步、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奋斗一生。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忱,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觉倍加亲切。
五、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
编演历史剧不是一日之功,也并非适合每一节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提前去准备,去捕捉隐藏在课本之外的“大教材”,去搜集去查找,然后让学生自己分工排练,当然教师应加以宏观指挥,以免离谱。必要之时,教师也可闪亮登场,这样效果会更佳。历史剧搬进课堂,学生仿佛看到历史的画面,有身在其中的感受,活生生地将历史再现出来。若有创新,也可将历史反串,让学生找错,学生会更加勇跃参与。如此一来,学生锻炼了表演能力,增进了知识,丰富了课堂。例如:讲《新中国的外交》时,事先让几位同学就万隆会议自行设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历史剧。、美国代表、亚非国家代表都让学生模拟,于是学生找资料,模拟语言、学谈话姿势,甚至找与其相关的影视资料。
六、利用好插***,引发兴趣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参与式 互动式 激发兴趣
近年来,以说教为主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已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事实上,历史本身是一门有丰富内容的课程,如果能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进,必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毋庸置疑,对于学生来说,参与式的学习是一种更加主动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历史教材,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是值得我们教师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与同行们分享。
一、故事参与式
讲故事的方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吸引学生参与的方式,一个好的故事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尤其在历史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能够从别的课程内容中跳出,马上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历史课的开头必须尽可能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比如在讲《商鞅变法》时,如果直接讲述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学生们会觉得枯燥,并且不好理解。但是,如果先以“立木赏金”的故事开头,先讲:“你们知道如何能够快速让别人相信你定的规则吗?在我国古代,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令前,担心人们不信任,就在城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给十金。’人们一开始都感到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相信他,更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去,他果然获得五十金重赏。这位改革家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将来他的改革***令一旦下达,也会像这个‘立木赏金’的规则一样,坚决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由此导入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废井田、重农桑、奖***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郡县制等。然后,再回到了原来的故事情境当中,让学生们重新认识这个故事,正是由于其变法内容的创新性和颠覆性,“立木赏金”这样的故事才会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的方式,让学生们不仅能够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而且还能够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原因。
二、***片参与式
相对于文字,***片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兴趣。利用教材中的***片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会比用文字和语言更加容易激发参与的兴趣。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片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当中来。在新课标教科书中,历史插***主要分为四类:历史地***、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和史事情节***。以历史文物***为例,历史文物***一般是介绍它的出土时间、地点、名称、用途和在当时所起的作用。这些历史实物的***片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现在许多学生都有机会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旅游景点,如果能够将教材中的这些的历史文物***结合学生的参观体会,鼓励他们了解这些***片背后的故事,这将会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当中。比如说“秦半两钱”,这张***片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各异的状态,推出了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加大了商品的流通,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还有如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遗址***,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御苑遗址,从画面上的残垣断柱,让学生们讨论并了解这张***片背后的一段屈辱的中国历史。
三、设疑参与式
设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主动思考和提问,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们摆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有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感,这就是所谓的设疑参与式。教师可以设疑,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这样便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有时还可以变序设疑,这种设疑就是打破事物发展顺序,先“果”后因,把事物某个紧要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授《鸦片战争》一课时,就先设问:“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叫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发生鸦片战争?”这样提出一些悬念,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充分讨论之后,然后再展开教学,通过比较鸦片战争前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来一步步解开之前设置的疑问。设疑参与式在类似有世界史背景的历史事件教学中尤为重要,正是由于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教师才可以通过设疑“为什么会发生”这条主线,让学生们在复杂的时空背景下,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层层解疑的方式,了解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四、情境参与式
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是抽象的,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通过设定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从而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这种方式对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内容比较枯燥的《历史》教材最为有效。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参与,加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创设历史情景的目的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比如在上《改革开放》这一课时,设计如下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其家族成员所从事的职业变化情况,依据统计表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就业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通过对比祖父辈和父母辈所从事职业的差异,以及父母辈和兄长辈所从事职业的差异,了解三代人所从事的职业。通过不同年代人的职业变化再引申到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的变化。学生通过这种情境的参与会更容易理解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加深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历史学习的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历史活动和历史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技能、历史思想和方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课件 历史 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就结合制作《中国***民维护国家的斗争》的多媒体课件来略谈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柏拉***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播放电影《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有关片断,感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场面,让学生精神振奋。提问:为何要纪念左宗棠?然后用课件展示纪念左宗棠的***片和诗歌,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的有关片断之前,先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在这次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他们的事迹,然后再结合影片进行观看,这样子可以让学生记忆犹深。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是怎样爆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战争的失败给你哪些启示?一连三问,让学生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活跃气氛。这样能把以前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本课的重点是中国***民抗击外敌入侵的事迹,这些内容较细、较杂,不好掌握,可是通过用课件展示电影《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左宗棠的***片和诗歌、电影《甲午风云》的有关片断、邱逢甲的诗歌《春愁》、有关义和团运动的歌谣等内容,把课本的内容鲜活起来,让学生通过这些展示印象深刻,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同时突出教学重点。同样通过课件展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电影片断、诗歌、***片、歌谣等内容,让学生能深临其境,感同深受,从而体会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突破教学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手段在此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如讲《黄海海战》这一内容时,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府战败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的能力,比较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这样了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7
[内容摘要] 创设多媒体技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教学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他的特点:辅助性、长期性、实用性、共享性。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手段;作用;特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把超文本、***形、***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创设多媒体技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美国"南北战争"内容时,先播放有关美国总统林肯及"南北战争"时的一些***片资料,让学生在历史***片中感受"南北战争"的情景,简要了解美国历史上也曾面临国家***的难题,然后导课:"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以来美国40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林肯曾对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主动性。教学效果自亦良好。
又如讲《重庆谈判》一课时,先播放电影《重庆谈判》中有关国共两***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资料影片。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抗战结束后国内形势如何?***"邀请"***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中共的对策是什么?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教学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明显!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如讲中国近代史"红***长征"内容时,对于中央红***和红四、红二方面***等红***长征行***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各路红***的长征行***过程。特别在中央红***长征路经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途经地点的名称,重大历史事件并配以历史***片和文字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自然效果好,大多能听清楚工农红***艰难险阻的行进路线。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难点,可以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2)***及***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和何应钦同属***人,为什么***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国***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古代中国"万里长城"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万里长城"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万里长城"象条巨龙盘在崇山峻岭之上,外观宏伟、庄严;整体结构复杂;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万里长城"作什么用?在地处高山峻岭地区、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万里长城"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模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格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可播放有关抗战的电影片断及人物照片资料,如电影《狼崖山五壮士》、《台儿庄战役》、《地雷战》、《地道战》等,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后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又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狡毒的教育。
五、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他的特点:辅助性、长期性、实用性、共享们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不应忘记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法不应该忽视,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有的教师怕操作失误,为***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
在教学中应该长期坚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场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甚至请人代做,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他绝对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诸多稗益,只不过是成为教师装点门面的一种手段,也不利于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来完成课件制作;也可由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各自制作一定量课件,而后资源共享;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学校可利用电教代办费适当购买一些,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了。当然所有采取"拿来主义"的课件、现成的课件功定适合教者的教学意***,这时可利用抓***、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或者溶进执教者的意***,在充分考虑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与加工,才能达到真正有利于教与学。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主体 师生交流 问题设置
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进而达到极致。只有我们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转变角色,促进课堂的和谐生成,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记得有位资深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无疑,立足于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和谐教学策略,其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主,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1.师生情感交流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我们知道学生有学生的特点,一般而言学生不会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个体。所以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以往旧模式教学方式,充分认识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同时,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爱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因此,贯穿于交响曲的主旋律应该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把热爱和关心学生视为教育者的天职,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尊重、信任、理解、关心每一名学生,与他们坦诚相见,缩短师生心理上的差距。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师生之间真正达到情感相通时,学生才能从内心觉得老师是他们可以信赖的学习上的指导者、促进者,他们才能够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配合、主动探究,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首先应让学生喜欢你。诚然,现在的中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认识。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教学中,我们要多体现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交流与互动中学生主体完美体现。
2.问题提出探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师生相互间的问答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的必要途径。高质量的问题是教学方法得以切实贯彻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右逢源,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问题,也有向“最近发展区”延伸的可能。提问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这种需要越强,思维积极性就超高;相反,将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设置疑难应注意问题的难度,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轻易解决问题,需进行积极努力的思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且经过努力,解决了疑难,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讲罗斯福新***这一内容时,提出:面对如此严重的大萧条,我们该怎么办?这一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关于大萧条的知识,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美国当时的处境,只有解决经济危机,社会才能继续发展。再如教学美国内战这一内容时,用美国通过***战争,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等问题导入,使学生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积极参与学习。 转贴于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正确恰当地选择历史教学法,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研究历史教学方法,提高恰当运用历史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1.教材内容挖掘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着现实的意义。新教材的结构编排,内容设置,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阅读兴趣,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我们知道英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了历史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其中一项就是发展休闲的兴趣,现代教育理念也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精美的***片,蕴涵人文关怀和生动化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易于激发。诚然,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从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到后来的铁制农具的出现,乃至今天的计算机时代;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到近代的辛亥***,乃至***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半坡、河姆渡时期的陶器到制作精致的景德镇瓷器。大到变法、***,小到一件普通的手工制品技术的改进。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中,无不蕴含着人类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精神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创造的重要性,使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2.教学内容延伸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的高级阶段是历史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培养创造想象的因素,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历史表象,***地创造成新形象。例如,在教学第二次国内***战争时,中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这一内容时,有的同学提出,当时中国***步走向农村,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直接去夺取城市,然后再把***的烈火推向全国,***就会很快胜利,这不更好吗。我们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时机,便因势利导,请同学们想象,假使当时果真中共集中全力夺取城市,如此发展下去,结局将会是什么。***派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城市,无疑会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暴露自己,以鸡蛋去碰石头,只会头破血流,最终导致失败。而农村***派的势力比较薄弱,***力量进入农村,就会找到发展的空间,占领广大的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就是最正确的选择。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又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石达开没有负气出走,离开天京,将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这些训练方式完全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想象。
参考文献: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9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运用录音、录像、影片等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建议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材料。“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利用电影、电视录像、录音机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和大脑的积极思维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地由教师口授强得多,同时也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
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是“过去性”,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经历、体验。“再现历史”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局限性很大。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影音视频资源呢?实践证明,在现有的条件下,尊重传统教学手段,恰当使用影音视频资源,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
与文本类的历史课程资源相比,历史题材的音影视频对初中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因为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历史题材的影音视频的画面、音乐、解说相得益彰,就能形成强大的感染力,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因此,用影音视频导入新课是笔者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这一课,笔者用1994年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伴随优美的旋律和歌词,学生看到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关羽和张飞等人的形象。于是,笔者开始问:大家都认识这些人吗?谁能就其中一位历史人物讲讲历史故事。学生纷纷举手表达了已有的相关历史知识。笔者继续引导:《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这一段历史时期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历史,大家想知道吗?这样,笔者也就顺利地导入新课,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到下一个新课学习的环节。
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的成立”一课,笔者用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拒签《凡尔赛和约》时的演讲片段导入新课:“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啊?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这沉痛的一天。”学生立即被顾维钧2分钟左右的演讲吸引了,纷纷为这位有骨气的中国人叫好,于是 笔者趁热打铁:“我们虽然发出了愤怒的抗议,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山东的命运,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去寻找答案。”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历史,影音视频的作用功不可没。
2 讲授新课,突破重点、难点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能对所有历史知识点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对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处理,如何对该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显得至关重要。设计到位的问题,提问学生或者让学生讨论,一般是解决重点和难点的常用的办法之一。但是如果问题提出前没有铺垫,问题就会显得非常突兀,缺乏水到渠成的效果,所以恰如其分地采用影音视频,往往可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很好的铺垫作用。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难点之一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笔者播放了《甲午风云》的片段,学生看了以邓世昌为首的致远舰官兵奋勇抵抗后,冲向敌舰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场面,有的学生扼腕叹息,有的学生为邓世昌的壮举热泪盈眶,有的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而咬牙切齿……学生自然得出了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点之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突出此重点,笔者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从中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但是,“一个人的死是一个悲剧,千百万人的死却仅仅是个统计数字”。因此在学生讨论前,笔者先播放了凡尔登战役等能展现一战战争残酷、伤亡惨重的视频画面。有此作为铺垫后,笔者再抛出此讨论题。这样,经过影音视频的渲染,学生讨论后,罗列出了一战伤亡惨重的表现,自然也得出了要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结论。
3 课堂小结,理清知识脉络
如果说新课导入是“虎头”,新课讲授是“猪肚”,那么一节课的小结就是“豹尾”了。课堂小结是历史课迈向成功的最后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一步。一节课小结好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好本课所学的知识要点,还可以加强历史知识辐射,做到“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继续探究的动力。
八年级下册第13课“红***不怕远征难”,笔者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七律《长征》做该课的小结,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视频里歌颂着大气磅礴的诗词的同时,重新展现了红***长征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的整个过程,红***的笑脸又洋溢着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以此做该课小结,对一节课是一个很好的回顾,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影音视频怎么更好地用于课堂小结,笔者还在不断尝试中,或许用其做小结始终替代不了教师或者学生的口头小结,只是作为一种很好的铺垫或者补充。
影音视频来源于影视作品、纪录片等,教师在选取影音视频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时,“应选择那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与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作品”,首先应紧扣所使用的教材,对影音视频的内容进行提炼与甄别,要杜绝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影音视频进入课堂。
教师在使用影音视频之前,要尽量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编辑,严格把握好其放映时间,有的放矢地运用影音视频,以符合整个教学过程与时间,杜绝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体验教学 教学模式 学习动机
小学语文教育是受教儿童获得读写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识别、掌握文字长期以来强调学生被动学习,强化记识训练,机械重复,忽视人的发展。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包括知识、智力在内的个性的发展及素质的提高。而体验教学模式因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小学语文教育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1.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1体验和体验教学的基本概念。
体验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能力、情感,以体验教学为主要教法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教育培养模式。
1.2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主观描述,并非客观事物本身,“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1];现有知识不可能是人类探索的最终解答,必会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发展;人们面对现实问题时,不能仅依赖原有知识,而要针对具体问题,大胆实践,根据新的体验结果,对已有知识进行提炼、重组和创造。体验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不仅要成为信息的吸纳者,还要成为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要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学生应成为主动的实践者。只有在实践中,知识技能才能逐步转化为内在本领。这些都进一步要求学习者增强主动性、探索性,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宗旨相契合。
1.2.2情知教学论
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4]教学过程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师生间存在两条并行的信息回路,即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的内容,情感回路中的内容是师生情感、情绪的变化[2]。无论哪条回路无法保持畅通,都影响教学质量。所以两个系统应当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2.3现代教育观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当前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愈发体现为人才储备的较力;国内各项事业在发展中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对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体验教学模式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其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当代的教育观要求相一致。可以说,体验教学的独特定位和优势满足新时期我国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2.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架构设计
教育体验教学模式强调在多元化的情境中体验、交流、学习。在这一模式中,教育目标达成、知识学习、心理养成都是随着活动的展开逐步实现的。基本上按照合理设置情境―激发动机―实践检验―改造知识体系的过程进行。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4》为例说明体验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使用。本课程学习目的有二:一是认识“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展、运、网”等14个生字;二是学习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的方法,使学生知道虫字旁的字大多跟昆虫有关。因此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2.1合理创设情境。
教师设定:“同学们,今天我们到一片开阔的田野中,来一起认识一下在田里头生活的一些小动物,好吗?”――体验教学模式下,借助特定环境和氛围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2.2激发动机,探索方法。
教师导入问题:“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教师这里有几条谜语,请你猜猜都是什么动物。它们都是生活在户外,大家一定见过哦。”
“一架小飞机,飞到东来飞到西,最爱荷叶上面立。”
“细细长长一条虫,两头尖尖不见头,整天工作在土里,打雷下雨就露头。”
“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帐,摆开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成果。
2.3在实践中检验。
教师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蜻蜓、蚯蚓、蜘蛛的形象,给出上述动物的正确写法,并标注拼音。让学生把动物形象与文字表述相联系。然后擦除写法与注音,调整动物形象的顺序,让同学们给出不同动物的正确写法和注音。这实际就引导学生把习得的解决方案运用于实践中。而后教师把动物形象与正确的写法、注音再次展示,重复数次并调整动物形象顺序,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反思认知与再次实践,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4改造知识体系。
教师抽除动物形象,将蜻蜓、蚯蚓、蜘蛛三组文字并列,提问:“大家刚才学习了这三个词,那么它们有没长得一样的地方呢?”学生将直观说明“都有左边虫子”。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大家非常地聪明,这些字‘虫’字旁告诉了我们它们都跟昆虫或者小动物有关系。”这就通过直接练习,使小学生明白偏旁部首与文字描述对象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实现了其对自身文字认知知识的改造,建构了新的知识信息。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体验教学模式应当注意的问题
3.1动机与障碍。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学习动机推动的[3]。许多人认为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这其实是一种认识偏差,“事实上,人在任何时刻都不会没有动机的。说到人的动机的有无时,只能说,某些人对他所面对的不爱做的事缺乏动机(而对其他的事仍有动机)而已,但绝不能说他们没有动机”[4]。
激发学习动机需要注意:激发要适度。研究表明,动机与效率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的曲线关系[5]。只有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与动机强度成正比,一旦超过这个最佳值,动机反而会产生一定阻碍作用。这是因为,动机越强,注意力越集中,但同时注意力的范围越缩小,这对于要求跨度较大的复杂学习不利。再者,过度紧张一般会引起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削弱、降低学习效率。所以教师既要懂得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又要懂得如何适度激发学习动机。
就其上文举例来说,教师在课程导入时,要先设置户外活动的场景,其后所提出的猜谜游戏必须考虑小学生的知识能力,不能在文字表述上过于艰涩。超出其认知程度的文字对其来说都是无效的,导致小学生无法了解教师所描述的对象,继而失去兴趣,影响后面的教学过程实施。
3.2挑战与应战。
教师要想让学生专注于学习内容,不产生排斥情绪,还必须保证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合理,也就是“挑战与应战”的平衡。在体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教学情境,遇到问题的“挑战”,在教师的引导下,沉着“应战”,最终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身心得以成长。
那么是否意味着问题的难度越小越好呢?当然不是,教师应把难度设定在学生的能力可以解决却不可能轻松解决的程度。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发挥最佳的技能水平,学习成果能使其在精神上达到最大满足。美国学者奇克森特米哈伊的“畅爽”理论认为,人们完全投入处理某件事物时,精神上会获得一种愉悦感觉,体验者会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已经超越自我局限,进而会毅然投入新的活动,向更高层次发起挑战[6]。学生经过重重考验,最后克服难题时会兴奋不已,而这种无与伦比的畅快和成就感,会促使他继续投入学习。但如果问题的“挑战”难度与学生的“应战”能力不能保持一致,则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①高挑战,低能力。这时学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解决问题,心理处于压抑状态,挫败感陡生,逐渐丧失学习热情;②低挑战,高能力。这时学生很容易就解决问题、达到成功,却不会有任何成就感,进而觉得该项学习索然无味,把学习热情转移到其他领域;③低挑战,低能力。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但整体教学活动在低层次徘徊,学生对学习表现为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进而对整个教学采取冷淡态度。
教师通过文字相同的部分让小学生了解偏旁部首的意义就是“挑战―应战”过程。教师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掌握偏旁规律,而是先通过具体场景设定、游戏参与、具体案例呈现,最后总结。这样的课程设计保证挑战的逐步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而每一步应对成功都意味着学生在精神上的畅爽状态,并愿意继续应战。
3.3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的变革。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依赖性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性。许多学生一提到“学习”,想到的就是“背书”、“做题”、“考试”。在体验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我们需转为多样化学习方式,使学生把学习看成为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我国现有主要的教学形式还是课堂教学,它的弊端不必赘述。应当对课堂授课做出改良,既保持其优点,又弥补缺失,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就其前文案例来说,在课程上不需要拘泥于死板的教室陈设,让学生动手将课桌环绕中心摆设,学生也不用坐着接受单项的知识灌输,而是与教师一起游戏,进行必要的动物角色扮演,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教学。
总之,体验教学模式让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体味的,激发出了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展开并取得成效打下了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发展与完善有待于全体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3.
[2]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
[3]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