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诗和词10篇

中秋的诗和词篇1

【关键词】秋瑾 思想研究 诗词研究

一、秋瑾思想研究

作为近代杰出的女***家,秋瑾的思想中包括反帝爱国思想、反清***思想和妇女***运动思想这三种成分。自然,也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对此,研究者并无异议,但在某些问题的具体分析评价上却不尽一致。

关于秋瑾的反帝爱国思想,一般研究者都认为形成于庚子事变后秋瑾随王廷钧寓居北京期间。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秋瑾集》的“出版说明”、肖善因的《近代女***诗人秋瑾》均持此说。郭延礼《秋瑾文学论稿》对此问题的分析更为确切、全面和深入。他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斑斑血迹,历史文化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迪,家庭熏陶和教育,***战友的影响,便是秋瑾反帝爱国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和思想因素”,而对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感受并萌发“反抗种子”,则早在随祖父居住在厦门等地就已经开始。因此她少女之作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已经流露出对国事的无限忧虑和焦灼不安”。但这还只是忧虑,入京后尤其东渡之后,“反帝爱国思想更加明朗”。秋瑾反帝爱国思想的主要局限是“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的认识仍较模糊”。

关于秋瑾的反清***思想,分歧较多的是如下两个问题:其一,秋瑾何时确立了这一思想?多数研究学者认为是赴日以后。其二,怎样评价秋瑾反清***思想的历史局限?这一分歧主要集中在《秋瑾集》的“出版说明”和郭延礼之间。他们都认为,秋瑾存在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和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但《秋瑾集》的“出版说明”认为,秋瑾对“民主***的基本问题”是“认识模糊”的。她对“汉族的光荣传统和反抗外族的志士仁人”的宣扬。不仅“很难真正地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觉悟,在客观上还支持了汉族阶级中的封建势力”。她的“不惜自我牺牲”,但却“不愿置身群众之中,组织群众,依靠群众”。郭延礼在《秋瑾文学论稿》中先后指出:在当时,“只有***腐朽的清王朝,才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秋瑾等人鼓吹“反满”,虽然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但其基本内容也就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主要内容。秋瑾固然有“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但她参加过***组织,创办过宣传群众的报刊,为发动起义“走遍浙东地区穷乡僻壤”,从容被捕也是“为了保存浙江万余名义***”。因此,秋瑾并非“不愿置身群众之中”,亦并非只是“采取恐怖的暗杀手段,依靠少数会***进行***事冒险”。

关于秋瑾的妇女***思想,研究者的观点大体一致,而所有论述都不如郭沫若《的答案》一文所提出的基本观点精炼而深刻。郭沫若认为,秋瑾作为一个“女性的***者”,其行动“有深沉的理性以为领导”。秋瑾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易卜生《娜拉》一剧未曾写出的答案,这就是千千万万不愿做家庭玩偶的娜拉们,应该“求得应分的学识与技能以谋生活的***,在社会的总***中争取妇女自身的***,在社会的总***中担负妇女应担负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夏晓虹在《秋瑾北京时期思想研究》中指出:“秋瑾作为晚清女界的先觉者,其思想有一个随着时代思潮而演进的过程。1902年前后的北京之旅,是秋瑾女性***意识萌生的一大契机。在京期间,她得以结交众多新派人物,莸读各种新书刊,思想迅速趋向新潮和进步。北京时期的被瑾,认识已达到争取妇女***的高度,其实行手段是推广女学,以获取女性自立的能力”。进而我们可以看出秋瑾思想变革的一个转折点。

二、秋瑾诗词研究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家和诗人。从其从容就义之后,学术界就对她的诗词创作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与研究。

20世纪最早评论其诗词的是何震。她说:“今读其诗词,多慷慨之音,凡欢愉忧愤之情,身世国家之感,一寄之吟咏,思有所寄,援笔直摅,而生平志节又隐约于意言之表,殆古之所谓性灵之诗欤!”这简短的评论,却概括了秋瑾诗词的基本特点。上个世纪20年代,梁乙真评其《芝龛记题后》是“诗笔磊落有英气,直陈其性情矣”;并指出其“未尝无磨盾横槊、拔刀杀敌之概;然亦不过慷慨当歌之意耳”。开始把秋瑾列入文学史里论述,具有了开创意义。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对秋瑾诗词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从文学史而论,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比较有代表性。与此同时,萧善因作《近代女***诗人秋瑾》。将秋瑾诗词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来论述,显得更明确,更清晰。

20世纪80至90年代是秋瑾及其创作研究的高峰期。论著数量增多,论述范围扩大,论述问题也越发深刻,这一段时间是研究秋瑾的热潮时期。王祖献的《试论秋瑾前期的诗歌及其思想》,尽管在时期的划分上与萧善因的看法相同,但是他的论述却更全面、细致。

在探讨秋瑾诗词艺术方面的论著中,郭延礼的《论秋瑾诗词的艺术风格》是很有深度的文章。他认为秋瑾诗词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秋诗艺术风格的主导面是积极浪漫主义”。第二,与浪漫风格相适应,在表现上,具有三个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形象”,“自抒胸臆,不假雕琢”;“比喻的人格化”,第三,“质朴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

龚喜平的《秋瑾的“歌体诗”创作与中国近代诗体变革》中写到:“歌体诗”是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作为“歌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家,秋瑾的“歌体诗”实践有力推进了近代诗歌的体式变革。其“歌体诗”一体由变通的歌行和新创的歌词构成两翼,共同代表着她从语言、韵律、节奏、句式、章法等基点出发,打破旧诗形式,获得诗体***的可贵努力和可喜成绩”。在这篇文章中总结出秋瑾务实、尚俗、切用、崇外、求变、创新。代表着秋瑾文学革新理论的基本方面,并贯穿于她的创作实践当中,引导其文学创作结出革新硕果。

中秋的诗和词篇2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物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里钟嵘、陆机和刘勰都阐明了气候、景物的变化与文学情感之发生的关系。四季轮回、气温变化导致万物消长,进而触动人的内心情感。秋天由于季节的原因,万物失去勃勃生机,秋风萧瑟、百花凋零、草木枯萎,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刺激永远是那么强烈,他们的肉体和心灵在秋天的残败景象所铸就的荒凉与萧瑟的不断磨打下,又进一步升华为伤感凄凉、悲哀失意、生命短暂的人生感悟。“暮蝉不可听,落叶不堪闻”、“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这种感悟不断积淀,代代相承,凝结为一种悲秋情结,一种文学母题。

中国古代文人仕途坎坷、倍受压抑和排挤,许多为官文人又被卷入黑暗***治斗争的污泥浊水中,当他们艰难的人生历程与长久积淀的悲秋情结相碰撞时,一种由外物的自然属性引发的人生感悟并淤积于胸,成为宣泄的对象。于是文人们就借助他们最擅长的文学样式――诗词,来表现自己的心灵感悟。庞大的文人队伍,共同的表现形式,终于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诗词表现传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悲秋文学。从《诗经・小雅・四月》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屈原《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越到后来,悲秋的色彩也就越浓重,到了《全唐诗》,悲秋之诗几乎不可胜数。杜甫就是一个以悲秋出名的诗人,如他的《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有名的悲秋之作。但杜甫的悲秋表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伟大的忧患意识。

二、悲秋诗词的创作表现形式

中国古诗文中有太多的悲秋之作,或触景伤怀,或睹物思人。有人见秋霜而悲百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里也有不少篇目涉及悲秋的题材。鉴赏此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古人的悲秋情结和他们的表情达意方式。“落叶不是无情物”,中国悲秋诗词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取向,诗人们面对秋天的残败景象,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情景交融地抒写着从大自然里体验到的内心感悟和生命意识。

1.描写秋天物象,表达悲苦愁情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北风、枯草、落叶、寒蝉、西风、秋月、、梧桐树、南飞雁……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它们都是悲愁的象征,是作者抒写愁苦的寄托景物。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北风、落叶、归雁触发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借景抒情。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萧瑟悲凉的秋景渲染了离别时的惆怅凄清的心情。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一连串的物象构成深秋荒凉的景象,蕴涵着游子悲愁凄凉的心情。

2.借秋天特定的节日抒写内心情感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

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尤其是中秋圆月,几乎成了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物象: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等都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恋。

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常借此表达夫妻团聚的愿望。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从一年一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中,领悟到了爱情的真谛。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九月九、茱萸节、节等。是秋天一个很特别的节日。在这天人们登高、赏菊、佩茱萸、饮酒等。但重阳节也最易引发天涯游子客居异乡的伤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最好的例证

三、悲秋诗词的感情寄托

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各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在具体的诗词中它又各有侧重,下面分点论述。

1.对人生短暂的喟叹

草木虽枯而又复荣,人却青春难再,秋之酷烈无情使人倍感生命的珍贵短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的生命短暂,还不如秋天草上的露水。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然人生如秋露般短暂,就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2.对离愁的伤感

情有多种,离情最苦。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合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代诗词曲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离愁具有了极其动人的魅力,从古至今,人们为之肝肠寸断。《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选取了几种具有深秋特色的景物:黄花、西风、归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层次分明,绘出了一派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凄凉残破的秋景下的离别更使人悲愁百转,肝肠寸断,形毁骨销。

3.征人闺妇思乡怀人的情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边愁》)萧瑟秋风正合征人愁苦心境。一些征人悲秋的诗词,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人所特有的豪迈气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独守空房的,面对草木摇落的秋景、南归的大雁,想到远征的丈夫,顿感柔肠寸断,流下的眼泪把衣裳都打湿了,其思念之苦已无以复加。

4.怀才不遇、处境悲凉、命运多舛的悲叹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诗人借秋蝉的哀鸣来寄托自己哀伤,表明自己的高洁。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灞上秋居》)在萧瑟的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凄清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愁绪。

中国诗词中难道就没有赞美秋天的吗?当然有。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

中秋的诗和词篇3

【关键词】秋瑾;比较;综述

秋瑾,是近代著名的***志士,也是著名女诗人。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辉煌灿烂。她倡导男女平等,并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近二十年的秋瑾研究,呈现出不一样的活力。本文试***在丰富的资料文献中,对二十年来的秋瑾比较研究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对后来研究者提供借鉴,使秋瑾研究更进一步。

近些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秋瑾研究的视野越来也广阔。秋瑾诗词的比较研究成为热点。就目前搜集的材料看,主要集中在秋瑾与李清照比较和秋瑾诗词中与伍尔夫比较等。

一、秋瑾与李清照比较

李清照与秋瑾,被誉为“清末以前中国女界的两座高峰”, 两人各自在所处的时代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无可取代的贡献。秋瑾和李清照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代才女,比较研究双方的文学创作的异同,从而找到女性文人特有的文学共鸣。

蔡勤《巾帼亦豪情――李清照和秋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浅析》,以爱国情怀为切入点分析了秋瑾和李清照词作中爱国情怀的不同表现风格。李清照词中的爱国情怀更为深沉,词作多以身世之感抒爱国之情,词风婉约。秋瑾个性直率,在词作中将笔墨倾注在揭露社会现实和抒发为国捐躯的豪气中,词风豪放。李弗不《婉约、豪迈两巾帼――李清照、秋瑾比较赏读》刘光祖《李清照秋瑾诗歌风格比较》同样认为李清照、秋瑾词作风格,一为婉约,一为豪放。

卫青斌《秋瑾与李清照之对比研究》除了论述以上的观点外,还特别从艺术风格和前后期作品比较的角度论述。也有的研究者从李清照秋瑾诗词内容,意象等方面进行研究。

除了诗词的比较外,也有人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秋、李两人的生平比较上。李岚《李清照与秋瑾悲剧人生之比较》,认为李、秋有着共同的悲剧命运――女卑的社会环境和自身至高的品学修养。由于这种共同的悲剧命运,使她们的审美风格偏爱残、瘦之美。

二、秋瑾与伍尔夫比较

对秋瑾和伍尔夫的研究,湖南省教育厅有一个青年项目――“秋瑾与伍尔夫女性思想之比较”,对此进行了专门系统的研究。在搜集的资料中,郭晓春的四篇文章《秋瑾与伍尔夫女性话语之比较》《秋瑾与伍尔夫女性思想之比较》《为有源头活水来――秋瑾与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之比较》《“风骨”与“崇高”――从美学的角度看秋瑾和伍尔夫的作品》《秋瑾与伍尔夫女性话语之比较》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两者不同,从而探索女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秋瑾与伍尔夫女性思想之比较》《为有源头活水来――秋瑾与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之比较》两篇,对秋瑾和伍尔夫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权主义思想做了系统全面的比较,并对女性思想的异同做了根源上的分析。

在郭晓春《秋瑾与伍尔夫女性话语之比较》,作者分别分析了秋瑾与伍尔夫女性话语特点。秋瑾词作语言激进,感情强烈,典故多;伍尔夫则表现为语言平实,谆谆说教,血书意味浓。并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方面阐述了两者叙述话语的差异。《“风骨”与“崇高”――从美学的角度看秋瑾和伍尔夫的作品》,中西方的比较意味更浓,中国“风骨”说和西方“崇高”说,作者将这两种相同又相异的审美观运用在秋瑾、伍尔夫作品分析中,秋瑾作品风清骨俊,伍尔夫作品则是崇高典范。

三、其他比较研究

周乐诗在《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一书中,用一小节比较研究了秋瑾自身作为新女性的形象,秋瑾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和秋瑾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通过三者的比较分析“对当时以秋瑾为代表的一种以女豪杰为特征的新女性提供了一个切入的视角,也可看出秋瑾所处过渡时代的特征。“秋瑾自身形象与秋瑾文学作品中形象反差很大,作者把这归咎为秋瑾的女性与***意识超前,当时的人是无法完全理解和接受的。周乐诗的研究视角显然是受到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在同时期的秋瑾研究中,这一观点是相对新颖的。

a李玉洁《刘马青霞与秋瑾比较》龙丽平《秋瑾诗文对历代女性诗文突破初探》,秋瑾与谢道韫,秋瑾与吕碧成研究,将秋瑾和同时期才女,历代女性文学比较,开启了宏观研究的思路。将秋瑾与同时期的才女比较,其着重点并不在诗词歌赋的比较,而在于思想观的比较。

秋瑾所处的年代,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救亡***存,文人已不满足于诗歌吟唱,更重要的是呐喊,要求思想上的***。《秋瑾与向警予妇女观之比较》,秋瑾和向警予都主张妇女***思想,但由于其所处阶级的不同,其妇女思想***也产生了质的不同。通过这两位妇女思想***比较,可以看出近代妇女思想***的发展历程。

其他如《论李清照李煜词风格的同异》《柳永与李清照歌词之比较》则根据诗歌风格特点来比较,《美妙奇巧的比喻――试论李清照和埃米莉・迪金森的用喻技巧》《萨福和李清照诗歌创作比较研究》将比较对象侧重于诗歌本身,即从文学创作技巧来比较。

四、结语

90年代以来,秋瑾研究开始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比较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被广泛应用在秋瑾研究中,使秋瑾研究视野开阔,研究观念新颖。但不足和局限同样存在,比较研究这一领域,如上,研究者们力***通过对比研究来扩展新的研究领域,对秋瑾诗词做新的诠释。但是,大部分研究的内容相对单调,创新内容较少。大多数比较研究作品,只停留在两个人物的作品***分析,结合创新的部分较少。

参考文献

[1] 周乐诗.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郭延礼.秋瑾文学论稿[M].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中秋的诗和词篇4

一、古诗词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

古诗词教学中,借助与古诗词意象相同或相似的声像资料创作音画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深刻地感悟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学习马致远的《秋思》一诗,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象,感受中也是传统的秋愁。而刘禹锡的《秋词》给秋愁的套路唱出了反调,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不是一般的而是从对立面提出来的,并加以批评。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将两首写秋的作品放在一起,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但是多媒体可以使《秋思》和《秋词》的比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得以实现,并且成效显著。就秋而言,景、情、理都丰富的名篇很多,在学习前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收集资料和网络文字,让他们充分了解古人笔下的秋的不同,然后展开讨论,发表意见,相互补充,最终在全小组内形成主要意见,并和其他小组交流。特别是收集资料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和他人协作不光是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不少好的方法。这种组内交流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既保持了课堂的相对秩序,又起到了交流展示作用,让学生既开放又专注,避免了大面积活动中易疏漏的现象。全员参与给了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

二、古诗词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这个平台,把古诗词凝聚的丰富的内涵,历代文论家的评鉴、诠释,这些研读的重要资源,变成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就近组成小组,就同一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解组内成员的见解和想法,使自己的理解更全面更丰富。如在学习《秋思》《秋词》时,运用多媒体,让画面动静结合,明暗映衬,加大色调的相反相衬,然后让学生讨论,作者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整体画面中哪幅景给人温馨之感?“断肠人在天涯”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愁闷,你是如何理解的?“晴空一鹤排云上”把鹤的形象放在秋天的“晴空”意味着什么?一鹤排云上的矫健凌厉的英姿和气概给你什么启迪?学生依据画面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既领会到诗歌反映的社会意义,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这一外壳,抓住诵读这一重要环节同“想像”、“领悟”构成课堂的线索和脉络,用多媒体辅以充满诗情画意的音画***像引导学生人情人的入境,感知形象,体验情趣,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三、古诗词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中秋的诗和词篇5

《秋天》是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代表作,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自何其芳早期创作诗集《预言》。当年诗人在相隔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写了两首以《秋天》为题的诗歌,一首写于一九三二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另一首写于同一年的九月十九日清晨。从时间上看,前一首并非写于秋天,而是盛夏,其内容正如诗中所写:“我是忆着、梦着、怀想着秋天”;后一首写于秋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令人憧憬的秋天,读后让人不免心生遐思,无限向往,现在教材所选的正是后一首,也称《秋天》(二)。

以“秋天”为题,写什么好呢?笔者认为莫过于写大自然、写郊外的乡野了,因为四季的更替会在那里留下清晰的印记,给人以直观的感触。作者似乎也深谙其中的道理,把目光投向乡野,投向农家人的生活,选取“农家”、“渔人”、“牧羊女”三个丰富而有代表性的劳动画面,以观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用多情的眼睛表内心之感,营造了一种清净而悠远、闲适而欢快、失落且守望的既亲切又朦胧的秋天氛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这首三节十五行的短诗里,作者蘸着丰富的情感,用轻松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三幅诗情画意的美景,意味深长。

画面感强,生活味浓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乡村秋景中三个典型的场景——幽谷农家、江面渔人、草野牧羊女,以蒙太奇般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场地,用不同的光圈和焦距捕捉秋天的镜头,通过连续而又带有跳跃性的手法进行剪辑,从忙碌的农家到欢快的渔船,再到草野上牧羊女的情思,画面的立体感顷刻间跃然纸上,裹挟着成熟味道的秋风似乎扑面而来。为了增强画面的厚度和层次感,作者对每个场景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和点缀,用“露珠、伐木声、幽谷”衬托农家人劳作居所的悠远,用“冷雾、乌桕树、白霜”丰富渔人捕鱼作业时的环境,用“蟋蟀声、枯涸见石的溪水”凸显牧羊女平静、清澈的内心世界,三个场景错落有致,有机统一,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写出了秋天多彩的味道。

形式灵活,表达独特

《秋天》这首诗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和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形式上既有格律诗的整齐划一,又有现代诗歌的灵动多变。整首诗共三小节,每一节均为五句,都以“秋天……在……”的句式结尾,表现出篇章结构的一致性,而在句法上则呈现出灵活多样、摇曳多情的特点,语句的长短完全由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定,节奏感强,韵律和谐。全诗不着一个主语,只在每一小节的最后点出“秋天”,一唱三吟,反复吟咏,既含蓄不泥,又凸现主题,这样的形式让“秋天”流动、鲜活起来,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们渐渐带入它那迷人的深处。

短短十五行诗里,作者采用直陈其事的手法,娴熟地运用拟人、拟物、比喻、暗示、通感等表达技巧,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乌桕叶似的青鳊鱼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撩拨起读者的感官细胞,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既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也让我们读出了自己的秋天,而这之间又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回味的余地。

另外诗中有几句特别的句式值得仔细揣摩:诗的开头两句“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正常情况下是先“伐木”后“震落了露珠”,而诗人却有意颠倒顺序,造成表达上的突兀效果,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也为了使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更加抑扬顿挫;第二节的第二句“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光影交错,虚实相生,表达之妙,回味无穷;第三节三四句“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两句如果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可以合成为“牛背上那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里的笛声何处去了?”,但如此一来,诗意就没了,也表达不出那种层进、往复的味道。

语言形象,意境丰富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考究,生动形象是其一大特点,表现之一就是诗句中用了许多情态化的修饰语,比如“满披着”、“丁丁地”、“肥硕的”、“圆圆的”、“满载着”、“轻轻”等等,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了秋天的神韵,传达了人的神情。“栖息”、“游戏”、“梦寐”等拟人化的词语使秋天的模样具体可感,赋予其生命的气息。

《秋天》一诗中没有社会性的意象,也看不到当时的社会和现实的印记,看到的只是静态的自然与生活的景物,如“露珠、幽谷、冷雾、芦篷、白霜、蟋蟀、笛声……”,这些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人们熟悉的静态意象,注入其自己的情感因子,创生出一个蕴藉丰富、意味深长的秋天意境,让每个人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那个秋天。

[我设计]

教学设想

《秋天》所在的单元主题可以概括为“四季***景”,所选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手且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精巧、富有诗情画意。课文篇目包括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基本内容。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四季的***景依次在一个单元里集中呈现,因此感受四季的变化,所以说欣赏四季的美景理应是教材编写者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本定位。《秋天》作为一首现代诗歌,语言优美,画面丰满,意境悠远,教学中以朗读为基本手段,以语言为基本抓手,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体会秋天的味道。

教学目标

1.认读并会写文中的生字词(例如“丁丁、肥硕、鳊鱼、乌桕、芦篷、寥廓、枯涸、清洌、梦寐”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

3.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对秋天的体会。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

2.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对秋天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理解“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的意蕴。

2.注意“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朗读。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朗读品味、对话交流,联系生活体验,触发学生对诗歌意境和秋天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说秋天——秋天洒落在记忆里

以时间为引子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大家知道今天的日期是多少吗?

生答:10月19日。

师问:那么农历是多少呢?

学生:沉默不语

师说:老师来上课之前查了一下台历,今天是农历的九月二十三,再过几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了,这也意味着天气开始慢慢变冷了。现在我们处在什么时节啊?

生答:秋天。

师说:具体来说,现在正值深秋时节。一说到秋天,我想每个人都会对其有不同的印象和感受,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头脑风暴式的回答,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一下此刻想到的有关秋天的景物、画面或感受。(任选一个小组从前到后一个接一个地说……)

(设计意***:从现实时节切入秋天的话题,唤起学生对秋天已有的生活体验)

二、吟诵秋天——秋天在诗人的眼里

1.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大声朗读,每人至少读三遍。

(1)学生按要求进行自由朗读。

(2)请学生朗读,每人一小节,其他学生纠音、点评。

(3)全班齐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书写。

提示:丁丁(zhēng) 背篓(beīlǒu)肥硕(shuò)青鳊鱼(biān)乌桕(jiù)芦篷(lúpéng)寥阔(liáo)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

(设计意***:解决生字词的读音,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解决目标1)

2.诵读理解

要求: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诵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感情,读出秋天的味道。

(1)学生可朗读或默读;可自主朗读或相互交流朗读的认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仔细揣摩诵读本文的感觉。

(2)请学生任选一节或一部分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尝试,读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来读,其他同学可适当点评。

(3)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朗诵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来读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给予回答。

提示:第一小节要读出悠远、清静和喜悦的味道,体现出农家人生活环境的特点以及收获的忙碌和喜悦之情,“丁丁”作为形声词,朗读时要适当拉长(丁—丁);第二小节要读出悠闲、轻快的感觉,体现出渔人怡然自得的生活乐趣;第三小节要读出空旷、深远和怅然若失的意味,体现盛夏过后的沉寂和牧羊女内心朦胧的感觉,同时要注意“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疑问读法。

(设计意***:在感知课文的前提下,进行有感情地诵读,用自己的理解把文中的感情给展现出来;反过来,在有感情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着力解决目标2、3)

3.品味赏析

要求: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或哪一节?抑或是你对诗中哪一部分最有感触,说说你的原因和看法。(提示: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景物/情感”等方面着眼。)

(1)学生自我品味或互相交流学习。

(2)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学习,教师适时总结、点拨。

提示:词语方面形象、生动,运用许多情态化的修饰语,比如“满披着”、“丁丁地”、“肥硕的”、“圆圆的”、“满载着”、“轻轻”等等;句式方面有意突兀和非同寻常,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和“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新颖独特,别有滋味;修辞方面运用了拟人、拟物、比喻、通感等表现方式,例如“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乌桕叶似的青鳊鱼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增强了表达效果;景物方面选取秋天有代表性的物像,比如“露珠”、“稻香”、“瓜果”、“冷雾”、“白霜”、“蟋蟀声”等,突出秋天的特点;在情感方面传达出一种清净而悠远、闲适而欢快、失落且守望的既亲切又朦胧的秋天氛围,味醇意长。

(设计意***: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诗歌的能力,加深对本诗的理解,继续解决目标2、3)

三、描绘秋天——秋天徜徉在你我心间

要求:请用你的学习收获和体验重新感受“秋天”,借用诗歌的写作手法,写一句或一小节充满诗意的有关“秋天”的文字。

(1)学生构思写作。

(2)课堂交流学习,同学及教师进行评点。

(设计意***:学以致用,解决目标3,照应导入。)

四.寻找秋天——走进秋天,感受自然

课后作业:

1.读读、写写课文出现的生字词。

2.背诵全诗。

3.寻找秋天的踪迹。

中秋的诗和词篇6

[关键词]《山居秋暝》英文译本空白美意美

Autumn Evening in the Mountains

英译:许渊冲

After fresh rain in mountains bare

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

Among pine-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

O’v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

Bamboos whisper of washer-maids;

Lotus stirs when fishing boat wades.

Though fragrant spring may pass away,

Still here’s the place for you to stay.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他最著名的田园诗为《山居秋暝》,其中的诗句描绘了优美的景色,堪称诗画双绝的典范之作。许多名家对于这首名篇进行了英译,本文主要品评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一、标题

许先生对标题处理的独特之处是没有将“居”字专门译出。诗人是隐居在山中,可将该字译出,会让人联想到全诗应描写诗人在山中的生活,包括其平时生活琐细和所见所闻,而本诗偏重的则是山中景色。此外,这也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空白美。“居”字的虚化处理和其他三字的直译,空白与实境,一虚一实,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在有限的篇幅内海纳百川,大大拓宽了诗歌的审美空间。许先生如此处理,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首联

首联写初秋山雨后青葱凉爽的自然景色。诗人以疏淡的笔墨点染时间、地点、节令。既巧妙地导出“山居秋暝”的主题,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前半句点出“山居”。“空山”,指幽深静谧得有些朦朦胧胧的山。唐人爱用“空”字作山林的定语,而王维尤甚,这大概出于诗人“晚年唯好静”的性格。“空”字无疑最能烘托那种幽静空寂。许先生译为“bare”,意思是“without the usual covering or protection”,给人的印象是山上光秃秃的,没有什么树木。这显然与颔联中的“松间”产生了矛盾。但我们不难猜测译者这样处理的理由:那就是要与其译文的后三句形成押韵。后半句点出“秋暝”。“晚来秋”,是说新雨过后,晚风吹拂,秋意更凉。“秋”字,既点明题意,又表现出晚来秋寒袭人的感觉。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秋意在山林中弥散开来,晚风似乎因为阵阵秋意而变得更加清新怡人。“permeate”此词极富诗意:在不知不觉中,秋意降临,虽然有些清冷,但却始终不失温柔。

三、颔联

颔联承上进一步描写山中阵雨刚过、明月初升的景色。前半句从目中所见着笔,是仰看。雨后晚晴,青天无片云,明月的清辉洒遍松林,给洗涤过的山林打上了片片亮色。许先生将此句译成“Among pine-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即明亮的月光在松树林中张望,表达了原诗的意思。其中“moonbeams”和“peer”两词用得贴切。“moonbeam”意为“a beam of light from the moon”,即“一道月光”。皎洁的月光穿过松枝,一部分被挡住,而诗人看到的就只是一束束的月光;月光穿过密密层层的枝叶,仿佛是要克服极大困难才能看到山里真正发生了什么。月光也不忍打扰这样的寂静,生怕弄出了什么声响,只好小心翼翼。如果将这个惟妙惟肖的 “peer”换成“fall”,的确有“to move downwards from a higher position to a lower position”,表达了月光从天空中的月亮照射到地面上的松树林中,可是“fall”给人以“坠落”、“坠跌”之感,与原诗静谧悠远的意境不同。下句从耳中所闻表现,是俯闻。许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译出“泉”字,但是他通过“crystal stones”和“water clear”来向我们表达。原诗中并没有提到石头是像水晶一般透明,但是用了这个“crystal”,能够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更加明净清澈的画面,同时,也衬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如果月光不够明亮,那么被流水冲击的石头怎么看上去是透明的呢?词句短小精炼,和淙淙流泉的细小但不失生机和美感却也相得益彰。

四、颈联

颈联写山居的幽趣,承上从写景转入人物。上句写岸上,未睹其人,先闻其声,是有声动景;“竹喧”,指竹林中的笑语喧哗,点染洗衣妇女的喜悦心情。许先生将“喧”字译成了“whisper”,虽然承接了前文静谧悠远的气氛,可是并不能表达洗衣女子们说说笑笑的喜悦之情。况且洗衣女子也定非深阁中的秀气小姐,男子不在,便大可毫无顾忌地相互讲笑,交流一天的经历,甚至打打闹闹也未尝不可。下句写水中,但见莲动,不闻水响,是无声动景。“下渔舟”,指渔舟下水。湖面波起浪涌,荷叶摇荡,原来是一只只小小的渔舟从莲塘中轻轻驶过。许先生把“下”字译作“wade”。“wade”的意思是“to walk through water that is not deep”。显然渔舟并不是“蹚”过水去,而是有人在水上划渔舟。他之所以这样处理,也一定是与上句的“maids”形成押韵。曾经看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文。他们将其译为“cast off”,意思是“to untie the rope that fastens your boat to the shore so that you can sail away”。原本安静的河塘,因为突然有小船下水,打破了原本的寂静,沉睡的莲花仿佛被惊动。小船划过,周围莲花便开始摇曳。诗水陆兼顾,以动显静,构织成了一种静而不孤寂阴森、动而不喧嚣聒噪的深幽宁静而又清新活泼的生活场景。笔者认为这样的译法也不失巧妙之处。

五、尾联

尾联诗人自道其乐,以美景留人作结。前半句中的“随意”是唐人口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尽管”。许渊冲先生对于古代诗词用语研究十分透彻,非常清楚地将其译成“尽管”,即“though”;但如果没有经过深刻理解和求证,就容易把“随意”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以致错译。显然,仅仅按照字面翻译,而未对诗歌进行深究,是万万不可取的。后半句中的“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泛指山居的人,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刘安《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原是淮南王刘安写的招隐士之词,诗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决意归隐秋山的希望。对于“王孙”一词的翻译,许先生将其译成“you”,表达了泛指的含义。仿佛整首诗是在对“你”这个聆听着讲述一幅美妙的画卷,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这样一派寂静幽谧的好山好水,有识之士自然懂得欣赏。而懂得欣赏的人,必定和诗人一样看破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拥有一个切近自然的平和之心,这样的人,就是诗人心灵上的伙伴。“Still here’s the place for you to stay”尽管春光已逝,但别有一番情趣的秋天也可以吸引有识之士,较好地表达了诗人尽管放弃了官场的“芳菲”,但从隐居的“秋意”中寻找到了乐趣。

六、总结

纵观全诗,月、松、泉、石、竹、莲、浣女,渔夫等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写空山雨后的秋晚景象,清雅喜人,构成一幅中国古典山水写意画。从总体上说,许先生的译本除了个别为了韵律而未能完全表达原诗意义之外,其他均忠于原作,用英文为我们完整、真实地再现了王维的这首山水诗。它文字简洁,用词准确而富有美感,精心处理的押韵使译文琅琅上口,是古诗翻译的佳作。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英汉对照唐诗三百首,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中秋的诗和词篇7

关键词:文学 古代诗词 语言 模糊论

中国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而蜚声海内外,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诗词更是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繁荣,***治环境昌明,文化氛围自由,中国古代诗词发展亦达到鼎盛时期。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与***治文化状况。由于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形式简洁,诗人喜欢描绘典型的行为和特殊的事物来创造诗词中经典的形象。创造诗词中经典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诗中色彩词语的使用。在中文中,色彩词语常含有特别的内涵,这使得外国读者很难理解中国古代诗词,因此对这些色彩词语的翻译也就成了一项艰难的工作。

一、古代诗词特点

中国古代诗词每句都字数相等,两句一组,其中常常嵌入对仗的组句。对仗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形式特征,上下两句对应的字或词在意义、词性和结构上都严格对称。对仗不仅使句子看起来更加平衡,也让诗词更加朗朗上口,并能上下呼应,起到强调的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诗中的一、二句,五、六句分别对仗。一、二句名词“青山”对“白水”,其中“青”又对“白”,修饰其后名词,“山”对“水”;动词“横”对“绕”;名词“北郭”对“东城”,同样“北”对“东”,修饰其后名词,“郭”对“城”。诗中还有另一组对仗,即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古人情”。

我国古代诗词中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感受性语义特征都具有模糊性,具有“主观的”感受性语义特征。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无限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联想想象的充分条件,提供了审美的广阔空间。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精确美、含蓄美、幽默美以及形象美,价值无限。不同的人对这些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诠释或感受。比如,英文home表示一个人的“家”,但不同的人对它却有不同的“个别的”和“内涵的”感受,大多数人看到这个词都有安全舒适的感觉。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感受性语义特征方面同样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诗词具有极强的文学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意象模糊、句法模糊和语用模糊。下面根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进行分析:

(一)《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小令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历代传诵,但凡受过教育的人都能不费力地背诵,可见其影响之广,作品之精,含义之深远。该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历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不拘于语法,仅用名词建构意象,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英译本繁多,差异巨大。已有学者对其英译本进行了有益的分析与探讨。试***使用语言的模糊性理论对《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在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中如何较好地保持模糊美,传达最近的意境。

下面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原文: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总共五句28个字,前三句共18个字,由9个名词短语铺排而成,这9个名词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结构一致,都是“修饰语”+“中心名词”的结构铺列了9种景物,后两句共10个字,由两个相当于短语的短句构成,是全曲的点睛之笔,语言简洁凝炼,句法独特,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勾画出一幅简洁明快的秋天傍晚的景象。

该曲不仅句法特征独特,具有很强的表达力,还体现了语言表达的模糊性,使全曲传达出意境的模糊美。前三句中9个名词短语列举了9种景物,没有一个动词,稍微动一点的就是“流水”在整个氛围中,人也被静化了,种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则没有一个字眼来说明,一切皆在于读者的理解,美景天成,意境自出另外,枯的藤,老的树,黄昏的乌鸦,古老的道路,瘦瘦的马儿,这些形容词和名词组成的词组给人的感受性语义都具有模糊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经历的读者读来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曲作者并不确定的词组表达给了读者以不同解读的自由,可以说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代表之一,《天净沙·秋思》体现出无尽的模糊美。

三、经典译文分析

诗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就在于更注重读者的理解、意象的传递,在此要特别提出模糊理论中的“感受性语义特征的模糊性”。

Autumn Thought

To the Tune of Sky——Clear Sand

Withered vine old tree,a raven at dusk crows,

Tiny bridge,thatched cottages,the stream flan,

Ancient road bleak wind,a bony steed slaws,

The sun’s setting in the West,

A heart- broken ma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sorrows.

周方珠先生在《翻译多元论》一书中谈到文学模糊与翻译时说,作为译作作者,“译者应该为其译作的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所以在翻译《天净沙·秋思》时,特别注意了语义模糊和意象模糊的保留与传达。

此译文共五行,与原文保持了一致,前三句包含了九个偏正式名词短语和三个动词,后两句由一个完整的短句和一个介词短语修饰的名词词组构成,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三个动词的使用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九种景物与原文一一对应,枯藤依旧是枯藤,老树依旧是老树,枯藤是否绕老树,人家在流水的什么位置都是模糊的,一切都在读者想象中,事物呈现出静态,好似一幅古老的水墨山水画,意境无限,兼顾了诗词的语言美、语言的模糊美,以及意象的模糊美。

四、结语

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语言的模糊性、意象的模糊性,具有无限的模糊美。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但由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的不同,各种语言的模糊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中英文诗词形式差别巨大,因而诗词翻译时模糊性的处理、模糊美的传达有相当的难度,文学翻译特别是诗词翻译应十分注意模糊美的表达。通过《天净沙·秋思》原文和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能保证语义表达和句法规则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模糊对等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模糊词去翻译另一种语言的模糊词;也可采用变异译法,即一种语言中用一个词表达模糊概念,在翻译时用另一语言的非对等词来表达相同的模糊概念,这样能够较好地转达我国古代文学原作的模糊之美。语

参考文献

中秋的诗和词篇8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①灞(bà)上:又作 “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

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第三、四联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3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2分)(共5分)

2、(6分)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寄居他乡的凄凉孤独的心情。(2分)第三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2分)第四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2分)

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寒灯独夜人”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寒”字,(“独”),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更进一层表现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诗眼一般为情感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答题的步骤:先点出字,解释意思,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分析其表现力(写景、抒情)。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2.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答案】1.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 胸臆,是前三联哀景的因果揭示,也是情绪上的陡转,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意思对即可)2.感情:客居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赏析:

《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代表作。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中秋的诗和词篇9

1. 柳永《雨霖铃》一词的艺术特色。

答:《雨霖铃》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

2.李白的《行路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过程?

答: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赏析题

要求: ①在概述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评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⒈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2.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中秋的诗和词篇10

论文关键词:古诗词,解读,意象,意境,扑捉意象,还原情境



我们阅读古诗词,不仅要获得审美的愉悦,更要体悟诗词中那些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人生况味,获得人生的感悟,提高个人素养和生活品味。品读诗歌,体察作者情感,理解诗歌主旨,其过程即察“情”。“境”即意境。境由象成,而高于象。(袁行霈先生语“境生于象而超乎象”)客观之象一经诗人纳入诗行,就已经带有诗人个性情感的事物,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诗人特定情感的物化——主观意象。境由象成,并不是说境是由象的简单叠加而成,诗歌之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自然景物与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统一,是内情与外物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由分析意象入手,窥“境”察“情”是解读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扑捉意象,还原情境。



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必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取舍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扑捉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突破意象表层含义去体悟其内在意蕴,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诗人所选用的物象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这些物象均为客体,但在诗中,它们已浸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意,已不再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自然之物,而成为诗人独特感情的载体——意象。空旷、孤寂、落寞、无奈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便是这些意象的情感意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诗人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情境,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帮助我们体悟诗人的孤寂心境,达到心灵的沟通,同时也感受到读诗的愉悦。



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的意象有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等。理解这些意象,进而再现意境,还原情境,方可达到真正解读本词的境界。在古代诗歌中,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伤心之地的代名词,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怅,暮霭则凄迷暗淡,酒是人生别离场中不可或缺之物——用于饯行,以示各自珍重。杨柳依依伤别离,月亮则多情牵盼伤心。这些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表现愁绪的意象的集中使用,使得《雨霖铃》成为离别诗词的代表作品,解读本词,不能不先揣摩这些意象表达的涵义。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样意象颇丰:杯酒、晚风、归雁、黄花、幽窗、梧桐、细雨。杯酒以解愁,晚风以伤时,归雁感怀伤世、黄花憔悴易逝、幽窗表孤寂、梧桐细雨更添愁。诸多意象不外感时伤事。扑捉这些意象,并揣摩其蕴含的情感,是把握词作的关键,领悟此类意象,是走进词人营造氛围的初步,它直接关系到对词作意境的解读,对词作主旨的理解。



其实,在古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自然之物早已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感意义。如落花失意,秋菊隐逸,寒梅坚强,兰为高洁,子规悲惨,猿猴哀伤,江水伤逝,西风落寞,叶黄则美人迟暮,等等。



二、发掘底蕴,窥“境”察 “情”。



领悟诗歌主旨,从中获取不为自己所亲历的人生感悟,体悟另类情感,以提升自己生活品味,感受阅读的愉悦,是我们读诗的目标之一。由象而境,由境而情方能“曲径通幽”。



《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所选用的九种事物,一字一词,字字关景,共同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意境:深秋时节,秋风沙沙,一个落寞风游子,牵一瘦马,在古驿道上踽踽独行。缠满枯藤的老树,行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夕阳向晚,自己却依然踟蹰,足无定所。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此,诗歌主旨已昭然若揭。我们读者已与诗人融而为一,我们从诗中的一系列物象上面已感受到了作者那颗抑郁忧伤,落魄天涯的游子之心。当然我们也体悟到了或许自己并未亲身体验过的一种情境和心境,于是,我们在感叹之余,也感受了读诗的愉悦。这当然应之于独具慧眼、独具匠心的诗人所选用的那些独特的意象。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柳永《雨霖铃》中的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清秋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渲染秋季的悲凉,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极尽极顿挫吞咽之状,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烟波” “暮霭”分别冠以“千里”“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道尽离愁别绪。



下片“今宵”三句意境飘渺,今宵与君别离,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酒醒梦回,已是他乡,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词人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再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上阙意象:雁、边声、号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此类物象均具塞外特征。雁南归,晚来秋,思家之情油然而生;战马长嘶,号角长鸣,雄壮但有所失;群山重重叠叠,欲出不得,欲罢不能。长烟飘起,残阳如血,家乡可好?如此画面展开,意境如目:大雁南飞,秋色向晚,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牧马的悲鸣和瑟瑟的秋风声,此时,营中又响起了高亢悲壮的号角声。极目四顾,四面山峦环绕,连绵不断,天似穹庐,一抹斜阳西坠,孤零零一座城城门紧闭。这些意象,要向我们传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下阕意象:浊酒、羌管、霜、白发、泪。这些意象要告诉我们的是:在浓霜遍地的夜晚,随着悠悠羌笛之声,白发将***陷入了深沉的悲慨之中,由于思念家乡,久久未能入眠,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热泪,这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思念家乡的愁苦,一杯浊酒又如何能够消除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秋的诗和词10篇

学习

三八妇女节的诗歌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三八妇女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三八妇女节朗诵专用诗歌,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诗歌。晨光中你绽放动人微笑还有一条条沧桑托起我稚嫩翅膀那香甜可口饭菜那温绵柔软毛衣;那孜孜不倦教诲;生活情结与我紧密相连在溶入血液在渗入骨髓里

学习

重阳节感恩老人诗句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重阳节感恩老人诗句10篇,内容包括重阳节适合送给老人的诗句,重阳节敬老经典诗词。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很多很多人我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坚实而

学习

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

阅读(19)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校2013年实习护生分为对照组,2014年实习护生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护生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护生给予矩阵式管理。两组护生年龄在18―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0±0.5),在生源、性别、年龄,学习态度、能力等方面无明显差

学习

给老师的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给老师的诗10篇,内容包括给老师的诗自创,给老师的诗有哪些。浇灌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蔚蓝的大海,拥抱快乐的小鱼。老师,像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了我们。老师,像本书,教我们许多知识,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九月的秋风,伴着教师节来到

学习

大雪节气祝福语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大雪节气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大雪节气祝福语动态图,大雪节气生日祝福语。4、眨眼小雪就来了,俺决定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到大雪了,到时天气更冷,路更不好走了,所以我就直说了吧:趁最近天气好,快请我吃个饭吧!5、真挚友谊,不曾忘记;隆冬

学习

教师节写一句祝福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写一句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地理老师的教师节祝福语,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祝福语。答题指导母爱永远是每个人最有话可说、最有情可述的二个主题。山东滕州市的这道语文试题紧扣时代脉搏――信息化交流,紧扣生活中最感人的情

学习

青少年趣味运动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青少年趣味运动会10篇,内容包括全国中学生趣味运动会,青少年暑期趣味运动会。一、探究青少年对田径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1.学生本身对田径课程缺少热情在我国,由于对田径运动学习目的的认识不明确,青少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以及外

学习

教育系统宣传工作计划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系统宣传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市教育局宣传工作计划,部门宣传教育工作计划。三、深入开展典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勤廉先进典型的事迹,不断增强先进典型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及时发现并努力培育和广泛宣传涌现出的先进

学习

关于冬至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冬至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冬至的诗句古诗二年级,冬至诗句古诗带。二、由画入境,体验诗句情感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在学生

学习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10篇,最后一头战象的教案设计。因为《最后一头战象》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备课时,笔者设计了主要内容和细节两条线,两条线贯穿始终。阅读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方

学习

家长给老师教师节祝福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家长给老师教师节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家长写给幼儿老师的教师节祝福语,教师节家长对幼儿园老师的祝福语。4.老师,我们歌颂你的师德;老师,我们赞美你的美丽;老师,我们感激你的传授;人生漫长,我们受用一生!5.在这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想对

学习

寝室安全总结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寝室安全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关于寝室安全心得体会手写,寝室安全总结词。三、活动要求农学院11、12、14号公寓楼的在校生全员参加,寝室美化内容要简洁,干净,健康,结合自己寝室特点设计,无不美化寝室。四、活动内容:文明寝室评比(一)

学习

秘书工作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秘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秘书工作总结万能思路,学生会秘书部工作总结。秘书长属***团成员,其部门职能有其特殊性。重要的工作即为完成***团与各部门的上传下达工作,及时将***团的决策传达给各部、分配各部工作,同时要将各部门情

学习

三八妇女节的诗歌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三八妇女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三八妇女节朗诵专用诗歌,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诗歌。晨光中你绽放动人微笑还有一条条沧桑托起我稚嫩翅膀那香甜可口饭菜那温绵柔软毛衣;那孜孜不倦教诲;生活情结与我紧密相连在溶入血液在渗入骨髓里

学习

给老师的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给老师的诗10篇,内容包括给老师的诗自创,给老师的诗有哪些。浇灌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蔚蓝的大海,拥抱快乐的小鱼。老师,像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了我们。老师,像本书,教我们许多知识,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九月的秋风,伴着教师节来到

学习

中秋伤感诗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伤感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句悲伤,伤感的中秋短句。一、蕉风俳句与汉诗的渊源芭蕉有很高的汉诗文素养,他提倡庄子哲学的反俗精神,可以说对汉学的憧憬和崇拜是芭蕉文学创作的根源。很多学者指出,“蕉风”俳句与中国的李

学习

中秋节祝福语大全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祝福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给老公发中秋节祝福语,中秋节朋友祝福语。2、月影摇晃着欣喜,快乐洋溢着心底,花朵飘香着日子,月饼甜美着惦记,心愿徜徉着欢喜,祝福泛动着涟漪,心绪调剂着信息,只为送给你。中秋快乐!3、中秋佳节明月

学习

感恩教师的诗歌10篇

阅读(27)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古典诗歌当中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无数的思想、情感和智慧。通过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优秀的

学习

小学生写的诗歌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写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写的诗歌,小学生自创诗歌100首童年。早早唤醒——大地的小草。假如我是风,我要在烈日的酷暑里,阵阵吹散——城市的烦躁。假如我是风,我要在广漠的天地间,切切涌起——金色的浪涛。假如我是风,

学习

中秋节思乡的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思乡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思乡的诗句大全,中秋节思乡的诗句20首。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2、以“思”为主导

学习

写星星的诗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写星星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星星的诗句唯美句子,星星汇聚成星河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④。作者简介:张祜(约782~852年),字承吉,唐清河(今清河县)人。志气高逸,有用世之志。但一生仕途不畅,屡遭挫折。故而纵情山水,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