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的诗歌10篇

小学生写的诗歌篇1

假如我是风,

我要在严冬的过后,

早早唤醒——大地的小草。

假如我是风,

我要在烈日的酷暑里,

阵阵吹散——城市的烦躁。

假如我是风,

我要在广漠的天地间,

切切涌起——金色的浪涛。

假如我是风,

我定会在成熟之后,

美美迎来——洁白的舞蹈。

2、家乡看夏:

天蓝蓝,云悠悠

天蓝云悠风儿轻;

水秀秀,禾青青

水秀禾青蝉儿鸣;

路长长,步轻轻

路长步轻心儿清。

3、马诗:

快马扬鞭我为先,奋蹄凌云志千里;

小学生写的诗歌篇2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已占课文很大比例。教材中收录的有古诗词、现代诗歌、儿歌、童谣等。诗歌进入教材后,教师要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提高儿童文学修养。但现状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重视不够,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能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儿童诗集很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学中通过搜集整理、赏诗诵诗写诗等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童年充满诗意。

正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赏诗诵诗、尝试写诗、编辑诗集等活动,对儿童欣赏诗歌、自创诗歌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诗性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教师的诗性智慧和业务素养的提高,拓展素质教育的语文新天地,实现教学由文学、到美学的升华。

一、引导学生与诗同行,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1.搜集诗歌。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指导学生通过***书馆、网络、采访记录等信息渠道,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此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

指导学生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再阅读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让学生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2.整理资料。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从不同角度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如: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等;按体裁分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还可以按国家和作者分。搜集诗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创作的诗歌,还要记录当地的民歌和童谣。个人和小组将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一步开展诗歌欣赏打下基础。

3.欣赏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在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在欣赏诗歌时,可以在小组内阅读,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4.动手写诗。在学生赏诗诵诗后有了一定的积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推荐优秀儿童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试着写一写诗,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写的诗。

5.诗歌朗诵。可以朗诵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

6.知识竞赛。将搜集到的诗歌知识编成题目,用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些同学的诗歌知识最丰富。

7.编辑诗集。小诗集里可以编入收集到的诗和同学自己写的诗,也可以编入诗人的故事或诗歌的相关资料或给诗配上插***。给诗集取个好听的名字,装订后在班上展示。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编订出一本小学生诗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办手抄报。举办“我爱诗歌”手抄报评比,通过“我爱读”“我会赏”“我会写”及诗歌知识答题等板块,使学生爱上诗歌。

二、引导学生在诗里发现美,提高诗性文学素养

1.激发学习诗歌兴趣,提高诵诗赏诗水平。教学中与诗同行,通过诵读所传达作品的情,所阐述的理。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新奇丰富,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诗歌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走进校园,常能听到朗朗诵诗声;看到孩子们在比着谁诵的诗多;时常能听到学生在游戏中,在与人交流中不经意地吟咏出几句蕴含诗意的话;孩子们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富有鲜明个性。学生在一次次的美读指导中,渐渐掌握了诵读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诗歌更加喜爱,渐渐体悟到了诗歌的美,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素养。

2.加强学生诗歌创作指导,提升诗歌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模仿、创作和评价,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学会了欣赏、写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诗、写诗兴趣盎然,他们以此为乐,互相传阅,互相品赏,积极进行诗歌创作。2011年出版了一本儿童诗集《花瓣飘香》,刊号为:ISBN978-7-204-10902-92011,诗集的正式发行,突破了目前国内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反应。同年我校成立花瓣飘香文学社,至今出版六期《花瓣飘香》校报。2012届毕业班优秀作文选《五彩斑斓》出版发行。2013年毕业班又编印了第二辑《花瓣飘香》诗集,共选入213首儿童诗歌。

3.构筑诗意校园,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美化等形式,达育人、美育的效果。事实证明,受诗熏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情感更细腻,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校园蓬勃生机,充满诗意。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乐观,涌现了一批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发表与获奖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悄无声息中丰富并提高了学生诗性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诗同行教学相长

1.探讨了有效的诗歌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经过实践,总结了搜集整理―诵读赏析―仿写创作―成果展示的诗歌教学模式。

首先,指导学生通过***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经典诗歌或感兴趣的现代诗歌、民歌、童谣。小组搜集到的资料,按一定的类别把诗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诗作,指导学生把握优秀诗作的字音、节奏、轻重、缓急,读出诗歌蕴含的感情,美读成诵,促进学生理解诗作。对经典诗作诵读、感悟、内化,真正理解和领会诗作的思想情感后,指导学生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与此同时,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体验生活,取舍素材,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进行诗歌知识竞赛,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汇编学生创作诗歌,出版了一二辑儿童诗集《花瓣飘香》,优秀诗歌选《五彩斑斓》,内容富有生活情趣,编排更系统更科学,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尝到了写作诗歌的甜头,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写的诗歌篇3

一、诗歌的美感教育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有画廊,画廊飞诗。有很多大师是诗画兼修的人。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们大多数只是语言描述,想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去感染学生的思维。事实上错了,其原因是小学生观察力胜过思维能力,形象思维长于抽象的语言思维。小学生直观感觉特强,喜欢通过精美的画面来丰富自己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画面作用,展示与诗歌相关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短短的四句诗,老师仅用语言描述,学生感悟不到那瀑布的壮美;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庐山瀑布的壮观画面,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来感悟,一幅精美壮观的画面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人们认识问题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就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美德教育,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诗中感悟山河美、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

二、诗歌中的德育教育

诗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教育素材,德育常常动之有情,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才能从学生内心感染学生,才能达到起心、动念、立德、笃行的效果。语文教师常常因为追求考试分数,放弃了诗歌教学的德育教育。诗歌是言志抒情的短小文学载体,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容易感怀立德,比生硬的说教的效果好得多,学生更容易明理、动情。例如教学《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生平时吃不完的饭菜倒掉,从来不感到可惜,我在教学这课时根据诗歌生动形象描述了粮食的来历,生动地描述了农民劳动的情境,学生深深感到粮食是农民伯伯一滴汗水一粒粮食换来的,来之不易,懂得了珍惜粮食就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学生后来吃多少就打多少,再也不浪费了。我后来想:为何思想品德老师的教学效果差于语文教师的德育教学效果呢?最根本的答案是“诗歌教学最容易感染学生心灵”,这是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诗歌的阅读教学功能

我记得有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是文学的高山,读懂了诗歌再来阅读散文就如履平地,可见阅读诗歌的难度。诗歌要求读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之语言高度疑练,语言的精度高,人们常说诗是语言中的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诗歌教学引导得法阅读教学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深化、强化、活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寒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有山、小路、车、枫林、霜,特别是“白云深处有人家”给人以丰厚的想象力。文字就是窗口,无限风光只有通过文字窗口才能饱览无余,不能让文字的高墙遮挡孩子的视线,更不能让文字的高墙禁锢了孩子的视野,作卧井之蛙。诗歌文字虽少,但给学生的想象空间十分辽阔,老师一旦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王国,学生就能扬长语言的魔鞭,旋转宇宙的空间,增强阅读能力。

四、诗歌的写作功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了诗歌,还要与写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写作功效,通过诗歌的学习,充分吸收了语言营养,丰富想象,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同时诗歌也启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发现美、捕捉美、再现美、描述美,丰厚了生活基础和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是有感而发、有情可叙、有志可言,感情充沛、真实,很容易摆脱学生腔,文章才显得有生命力。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诗歌讲完后,就诗歌的内容进行丰富,近似于扩写。比如《烟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学生写道:“日落江面,江雾缭绕,诗人孑然一身,孤独彷徨,随着日落消去,夜幕降临,带给诗人无限惆怅,江水清清,月寒水清,诗人感觉到了远离家乡的寒凉。”一个小学生能够写得这样很不错了,老师还可以将诗歌加以改写,以不同文体出现,不仅加深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诗歌的语言功效

小学生写的诗歌篇4

赵丽兰:写作于我而言,很偶然。2005年,县作协组织会员采风,妹妹作为会员,因工作脱不开身,就向县文联推荐我顶替她去参加。就这样,开始了文学创作。文学创作之始,主要写散文。2006年开始接触诗歌,促成诗歌写作的动因,缘于网络。那个时候,刚刚学会上网,工作之余,就在一些文学论坛上乱窜。很长一段时间,诗歌于我而言,宛如一块创可贴,可以止血、止疼、止痒,疗养碎伤。当然,一路走来,现在对诗歌的理解肯定不止于此。我的第一首诗——《陌生的房子》,写于2006年年底,乍现的灵感来源于我居住的一套三层半的房子。现在,房子已经老了、旧了,岁月赋予了它重量、厚度以及无可回避的灰尘和积疴。一如诗歌回馈于我的宠爱、温暖以及不动声色地从我体内剥离的疤痕和旧疾。

周兰:我第一次萌生写诗的愿望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一年的某段时间,学校里谈论最多的是关于哈雷彗星的话题。这个话题给了我太多的联想,我稚嫩的思想里突然冒出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天空之外是什么?天空之外的之外又是什么?哈雷彗星再次出现在地球人的面前时,我还活着吗?从那些时候起我认识到了世界的广阔和自身的渺小,极想弄清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于是,稚嫩并困惑的我想要写诗以表达淤积于心的那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并希望在文字中找到答案。当然,四年级时我只是想要写诗,但没有写出来。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外国文学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说,人类总是追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天哪,原来我十岁时缠绕于心的问题竟然是人类共同的追问。在我为自己惊讶的那段日子里,写了一首小诗,题目叫做《穿越岩石》,搁置在抽屉里很长时间,一直没敢拿出来。后来有一箱子书遗落在公共汽车上,其中包含一本写有诗歌的笔记本,这首小诗正在其中。再后来,我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我们的宿舍是部队留下的营房,很破旧,流传着许多神秘诡异的传说。很多个夜晚,没有月光的时候,黑暗像厚厚的帷幕把我小小的屋子裹住。静寂中,窗外的银华树上,扑棱棱飞起一只孤独的鸟,诡异而凄厉的鸣叫声划过午夜。我一次一次地向人询问这种鸟,于是才知道这叫追魂鸟。在某个夜晚,我躺在窄窄的木板床上写下一首叫做《追魂鸟》的诗,现在稿子不知丢哪里去了。

滇池诗刊:你两姊妹都写诗,相互之间有没有影响?

周兰:姐姐姓赵,我姓周。除了与我们姐妹熟识的,一般人都不会把我们跟“姐妹”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但我们确确实实是姐妹!只不过姐姐随妈妈姓,我随爸爸姓。别人告诉我们,说我们动作举止像,眼神儿像。那诗歌呢?在某些点上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方面,姐姐的诗歌比我的好很多!还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姐姐来看我,分别的时候,我看着她的背影在午后的阳光里渐行渐远,燕麦草色的长裙飘飘的,它一直很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那个时候姐姐好像还没有写诗,并且她大学读的是与贸易有关的专业,但我仅凭一个背影已直觉到姐姐很诗意,她一定与诗歌有关。后来我回澂江工作,加入了澂江作者圈,那时姐姐在某乡***府工作,似乎还没有想要写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硬是把姐姐塞进我们的圈子。结果,她写起来就没有停,而我,这些年来,疾病、工作、家庭让我筋疲力尽,几乎没怎么读书,心里没有底气儿,生怕贻笑大方,就不大敢写了。姐姐很多次鼓励我写,有时甚至用“棍子”赶着我写,2012年我这才又重新学习写诗。近一年来,我们经常交换阅读对方的诗歌,我发现姐姐的诗歌总是能对人对事有一种奇特的发现,并能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这种发现。我喜欢这样的诗歌!

赵丽兰:相互之间的影响是肯定的。上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经济,妹妹读的是汉语言文学。文学创作上,她比我起步早。1997年,她就在我们的县刊上发表了作品。2000年10月6日,我永远记得那一天。连日的阴雨,气温骤降。妹妹带我去了《抚仙湖》编辑部。这之前,妹妹听说县文联缺人,就向文联的老师引荐我。那时,我在一家企业上班,即将面临公司改制的残酷现实。光阴隐退,我越发相信这细碎的温暖,是凝结成诗歌的原质。因为种种原因,妹妹的创作一度中断。这期间,我一直鼓励她不要放弃对文学的执爱。过去或者现在,我的工作离诗歌都很远。可以说,最初的最初,是妹妹为我搭了一架桥,才得以和诗歌相遇。2012年以来,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写作。这期间,我们在一起谈论诗歌的话题就更多了。常常地,我们一说到创作,一说到诗歌,就没完没了。说着说着,月亮就升起来了,亮晃晃地照着我们或坚硬或柔软的心。

滇池诗刊:你们互相之间的交流多不多?主要在哪些方面?

周兰:小时候,家里房子小,父母就将我们“合并同类项”,让我们姐妹同住一屋,同睡一床。我们常常吵架,在被窝里你蹬我一脚,我踹你一胳膊,还出现过“不理”的情况,但隔不了几天我们又开始想念。小学的时候,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劳动,一起听“小喇叭”。上初中的时候,我们迷上了“小说连播”,如饥似渴地倾听,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的葬礼》、《少年天子》就是那个时候从一只半导体收音机里认识的。我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小说中的人物,为故事里的悲欢离合悲伤着,喜悦着,感动着。姐姐到县城上高中后,我们便分开了,直到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忙忙碌碌、跌跌撞撞,各为生计奔波,交流也少了。这几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终于可以腾出点时间和空间来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交流一下各自家庭中的酸甜苦辣,说说工作的艰辛与疲惫,当然交流最多的还是读书、写作上的感受。

赵丽兰:我们两家同在一个小区,就隔了几百米。三五天,我们就会相约着散散步、逛逛街、谈谈心。有时候,甚至抛下各自的老公孩子,躺在一张床上,通宵达旦地彻夜长聊。谈及工作、家庭、爱情、宿命、文学、朋友、孩子、父母、服饰、美容、居家等等。快乐的或不快乐的,幸福的或不幸福的,疼痛的或不疼痛的。文学来源于日常的生活经验。日常的经验又来源于阅读、讲述、想象、交谈。对于诗歌写作,瞬间乍现的灵光,就显得尤为宝贵了。很多时候,当第一缕晨曦照亮又一个白昼,就在一瞬间,日常的经验就被一次彻夜的长谈唤醒了。心里抑制不住地有话要说,安静的跳跃,隐匿的直白,此时,诗歌的语言无疑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了。于是,急切地要用诗歌的方式切开彼此交流触醒的日常。一些日常,在一次长谈之前,已沉睡多年。某一瞬间,它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醒来。心尖上仿佛放了一把金色的钥匙,正在开启心之深处的秘密花园。2012年《滇池》第四期新生代诗歌大展中刊发的其中一首诗《老去》,就是一个阳光晴好的午后,和妹妹谈及宿命、时间、流逝、青春等话题时,被乍现的灵光唤醒的日常。

滇池诗刊:诗歌写作对你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过什么影响?

周兰:当生活节节败退的时候,诗歌是我最后的退守之地;当心漂泊无依时,诗歌是我灵魂最后的栖息之所;当伤痛无法疗治的时候,诗歌是我最后的止疼药。与诗歌对话,那些在尘世中找不到倾诉者的心事有了倾听者;在诗歌的怀抱里,那些从尘世中带来的惊恐找到了安全的依靠;在诗行间漫步,那些小小的浮躁日渐沉静……诗歌对我的日常生活肯定是有影响的,它在或隐或显地修正着我的言行,改变着我对人对事的看法,甚至影响着我的人生观。

赵丽兰:日常生活,事实上,就是一首层次丰满的长诗。生活从来都不缺少诗歌,缺少的只是发现诗歌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是一种自由行走的美。2006年以来,断断续续写了一些诗歌。2007年出版的文学集子《穿越黑夜》,收录了早期的部分诗歌。在文字里走走停停,坚持我手写我心,不强迫自己为了写而去写。欢欣或疼痛,如果不是心之所感,必然显出矫情、虚伪和空泛。更多的时候,选择把文字留给自己。如果在某一瞬间,能够触动某个灵魂,那么,彼此就是懂得的,如此而已。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诗歌,大多是写给自己的心,从来没想过投稿或发表。写作于我而言,是一架天平,一边放的是文字,一边放的是情绪。当它们等量的时候,就达到了平衡。写作的过程就是达到平衡的过程。

滇池诗刊:你们两姊妹的诗歌各有特色,请谈一谈你们各自对对方诗歌的看法?

赵丽兰:妹妹发表第一首诗的时候,刚刚参加工作,在城外的一所中学教书。我看到她的诗歌变成铅字,发表于《抚仙湖》内刊上。那一秒钟,用现在很流行一句话说,就是羡慕忌妒恨。是谁/枕着浓郁的思乡之梦/一睡不醒//是谁/在牧歌中沉浮/一醉不醒//是谁/在深红的意境中轻唤/惊醒梦中的飞鸟。在四月的阳光下,我反复地读这首小诗。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诗是什么,更谈不上写诗。但是,一种很安静、很美,也很忧伤的气息拂心而过。我触摸到了一颗少女的心,为爱饱胀着、甜蜜着、纠结着……爱情,原来是可以用如此美的语言陈述出来的。这么多年过去,即使现在再来读她这首最早期的诗歌,一样让我安静而甜蜜。仿若看到了当年那个穿白衬衣、蓝裙子的小姑娘无处不在的想念、不安和患得患失。甚至分不清这白衬衣、蓝裙子的小姑娘是妹妹还是姐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现实生活里,爱,在她的认知范畴里不断加重着“冷静”的成熟感,将“爱”放逐到了更为理性、更为开阔的意义上去思考和实践。然,当“爱”一旦退回到文学,退回到诗歌,她的“爱”,仍然以那个白衬衣、蓝裙子的小姑娘形式重现。显然,诗歌成为了她储藏怀念、记忆和泪水的秘密容器。岁月流逝,那棵柔弱的野草,在诗歌的滋养下,以繁茂的景象不断地叠加和回放一些过往的真实。回忆、追怀和自我责问,在她的《野草》里具有着很明显的印痕。我从来不否认女性写作中小情小感的陈述。但是,如果把诗歌朝大的担当和承载意义上说,这无疑是需要拓展和深入的。这不仅是她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问题。我们都还需要努力,需要让诗歌退回到当下,退回到现实,退回到市井,退回到日常。这样,我们才会走得更远。

周兰:我和姐姐应该都是属于那种善良、敏感、细腻的人,我们的诗歌中都有这些元素。但姐姐的诗歌有一种更理性,更成熟,更坚强的元素,她更具有一双发现事物本质的眼睛,并能用出人意料的语言来表达这种发现。前些年县文联倡议写“抗旱”的作品,当时我觉得这种***治性很强的主题很难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姐姐写了一组题为《春暖花开》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感情,独特的角度,清丽的文风,描述了云岭大地的旱情,人们万众一心抗旱的精神,其中有一节是写***亲临云南关怀旱情的感人情景:“勿需等到立春,勿需等到雨季来临\***的脚步比春天和雨水先启一程\洒落一路的问候和关怀\听到了,听到了,雨水的滴答\看到了,看到了,花开的妩媚。”当我在《玉溪》上读到它的时候,我有些吃惊,原来那些在我看来枯燥的主题原来可以从如此独特的角度切入,用如此巧妙的语言表达。

滇池诗刊:你们希望诗歌给自己带来什么?

小学生写的诗歌篇5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读”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诗歌教学课堂往往书声琅琅,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升华,各种朗读方法在课堂中百花齐放。而“写”往往会被忽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对于“读”“写”的关注,再次强调语文教学中“写”的运用与实践,促使教师在常态教学中对“写”的重视和进一步把握。诗歌教学中亦是如此。

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应重视写作,促进“读基础上的写”,“读与创作相辅相成”。“读写结合”应在注重“读”的基础上,强调“写”,围绕“悟方法”、“促想象”、“冶情操”三种教学目标进行。

一、学习诗歌结构美――悟方法

诗歌的结构美,既包括外在的建筑之美,也包括内在的写法之美。初中阶段学生的诗歌创作属于起始时期。掌握音节、韵脚等涉及音乐美的要素较难。这些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带过即可。而诗歌的结构美则是现阶段学生可接受的。闻一多先生解释诗歌建筑美时指出:“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诗歌的建筑美可以理解为格式美。特别是现代诗中,诗歌的格式与内容或情感精神是有相关性的。以贺敬之、闻捷的五十年代诗歌为例,大量的诗歌学习了玛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由上到下逐渐递增字数,表现激情的不断增长、气势的不断澎湃,给人一种一泻千里的感受。这些特点学生很容易即可模仿把握。至于写法美,以顾城的《远和近》为例:“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整首诗歌以“远”“近”这一组相反概念衍生开来,既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让人回味无穷。对于此类诗歌进行仿写,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领悟创作方法。如学生仿作《笑和哭》:“失业的日子/妈妈笑着/生病的日子/妈妈笑着/我拿出试卷时/妈妈笑着哭了。”语言浅显,但对于反义词组的对比效果和情感的凸显却已有强烈意识。再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短四句,却意蕴绵绵,充满无限诗情。究其原因,作者通过“看”和“装饰”两个词,使诗歌在结构上前后叠加,在内容上相互勾连。你看风景的同时也成为别人的风景,你的窗子被明月装饰的时候你也装饰别人的梦。简单的意思通过归类切割和递进式串叠,也可以生出诗情。学生对此仿作,也颇有亮点,如:“柳条摇曳中生出春意,春意绵绵中生你欢乐的笑意。”“你爱云,洁净、柔和、清新;而我爱你,洁净、柔和、清新。”

二、体会诗歌画面美――促想象

一首诗歌的容量有限,学生在诵读中往往能够体悟其中美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简短凝练的文字激发出学生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引出了学生的共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拥有广博的陈述性知识,能促进阅读过程中词的解码、词义的提取及语言的整合。”但是,由于学生阅历、知识构成、心理层次等多方的不同,对于诗歌画面的再构有所不同。虽然如此,这种感悟却是课堂教学中所亟需的,“写”在画面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必要的环节。由于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在品读中获得的体会或想象往往显得复杂而无序,充满亮点的灵感也只是瞬间的闪现。而扩写、续写等写作手段往往可以使学生的散乱的感性思维更有条理,也有利于推动学生一步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者在田间遇到一个贫妇人并与之交谈,这就是主要内容。但贫妇人的悲苦,却是“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几句言语难以描述的。不妨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内容进行扩充。有着怎样外貌、动作、神态的贫妇人,她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等等,都会成为学生的扩充内容。学生写出贫妇人枯瘦黝黑的脸,麻木又有些悲伤的表情,瘦削的身子,破旧不堪的衣服,迟钝的动作……这些充满哀伤怜悯的描述与诗词有着血肉的联系。学生在想象中写,更能体会诗歌含蓄、意蕴的美。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诗歌短小,却蕴含丰富,以景衬情,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清冷孤单及思人之苦。在这团圆之时,景越凄冷,情越浓重。此处让学生对景进行扩写,通过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画构建诗歌氛围,作者内心的孤单凄冷呼之欲出。再请学生对诗人此时所想进行补写,这种孤单凄冷更显有血有肉。

三、挖掘诗歌情感美――冶情操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扩写、换角度写,以此加深对感情的体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例《长相思》,王老师在品读词情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请学生把在作者家乡的画面写下来。在王老师舒缓的提醒和音乐的晕染下,学生发挥想象,写出了作者心中家乡的无数可能性。无不恬适美好,令人神往。学生写出的美好故园与征人生活对比,让人唏嘘。辛弃疾的《破阵子》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展现作者的壮志未酬空悲切。无论是作者的梦境,还是作者现实的形象,均可安排学生写一写。通过扩写,使短短两阕词更加丰盈饱满,情感的对比自然更加鲜明。有教师因诗小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安排学生从陈同甫角度为辛弃疾写一段话。两人经历相似、志向相同,从陈同甫的角度来写,壮志未酬以及惺惺相惜之情倒是更深一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意象渲染的悲凉的氛围,同时,通过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温馨和谐的景致从反面衬托词中主人公境况的凄凉,晕染出词人无尽的愁绪。词的讲解中不妨让学生在领悟情感之后,再添上一两处意象,写出理由。学生思路开阔,作答不一。现举两例如下:1、枯草/断草:秋冬之际,草木枯黄,一派萧瑟。枯草暗含凄冷、凄清之感。断草则更含风疾草断,寒风凌冽之感。更能衬托出词人悲凉的心境。2、炊烟:断肠人触景已经无限悲凉。在小桥流水人家之中,再添上炊烟。可见别人一家团聚,共享晚餐,其乐融融。由人及己,别人安乐,自己漂泊。别人共享天伦,自己孤苦无依。愁思绪和悲凉之情,自然更进一层。通过这个小小写的活动,既能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学会对诗歌意象的使用,又能再次渲染情感,沉入词境,加深对词人情感的理解。

小学生写的诗歌篇6

借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来说,他的这一观点“炮轰”了高考作文制度,也受到了南京师大文学院钟陵教授等人的强烈支持。其实,有关高考作文“除诗歌外”的问题,已经被“炮轰”多年,但有的省市已经对诗歌“解禁”,很多炮都哑了火。但这次不然。一来江苏省高考作文“一直”禁止诗歌,二来顾浩是该省文联***。因此这次“炮轰”可谓有的放矢、力道十足。

多年来,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写作要求中,有不少省市明确规定:“不要写成诗歌”或“诗歌除外”。这一相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对“高考作文该不该为诗歌开禁”这个与我们考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限定,我们该持何态度,有何看法呢?

红灯说:高考作文不能为诗歌开禁

主持人:高考作文体裁的要求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对这种对诗歌这一文体所持排斥和拒绝的态度的明确规定,先看看几位专家的观点。

叶兆言(著名作家):如果用诗歌答卷的考生遇到了一位喜欢诗歌的阅卷老师,他可能会得高分;如果遇到一位不喜欢诗歌的,可能会出麻烦。高考作文中最好不要用诗歌答卷。

张伯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所谓的“诗歌除外”涉及到评卷标准的问题。有些新诗的写作手法和选取的意象都很特别,阅卷人要在短时间内从总体上把握,难度很大。高考作文写作要求中的“诗歌除外”有具体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学生写了一首很好的诗歌却会得到很低的分数。就目前的高考体制来看,用诗歌答卷是不太合适的。

何永康(著名文学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们不提倡用诗歌答卷,因为在考场上很难把诗歌写好。江苏省从2005年开始就规定高考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这主要是考虑到在考场上时间紧,诗兴很难发挥出来。又因为诗歌很难做比较,不容易评价,所以江苏省直接规定不允许用诗歌答卷。

主持人:上述三位专家从阅卷难,评分准则不好定,以及诗歌写作时间,意境等方面提出“高考不能为诗歌开禁”,同意这一观点的同学请你畅所欲言。

刘明!我赞同上述专家的意见。从文无第一的角度说,文章好坏,不是数字游戏,清晰而准确。如果高考为诗歌开禁。评卷教师评分就是一件麻烦事,高考作文是要阅卷老师逐一评分的,目前还没有一套健全的诗歌等级分值的评分机制,这样一来,毫无任何规则的现代诗,究竟是好是坏,让高考阅卷者依据什么判断呢?和议论文比起来,诗歌在评价高下的时候,好坏的弹性太大,这种见仁见智的弹性评分,势必会对高考作文的阅评带来影响,倘若碰上一个不谙诗歌的评分老师,岂不是成了“矮汉看戏”,这对考生公平吗?所以我认为在没有一个相对完备的评分机制前,高考作文不该为诗歌开禁。

杨玉:高考作文一旦诗歌作文开禁,那些为了写诗硬着头皮滥竽充数的考生多了起来,反而不是件好事。事实上,我们的高考“国情”并没有达到让考生可以诗情画意的地步,“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与其说是一种对诗歌的歧视,毋宁说是对考生的一种负责和担待。如果规定高考作文可以写诗歌,不仅给考生出难题,也给评卷教师添麻烦,而应试教育下的高考诗歌,在考场上能有几分灵性呢?

付妮妮:之所以将诗歌写作排斥在高考作文之外。我想是命题专家怕老师“阅卷难”吧!诗歌是一种天才的创造活动,区分优劣,需要评判者具有极高的鉴赏水平。如果高考作文对诗歌开禁,面对数百万份答卷,哪里去找这么多对诗歌有相当造诣的评卷者?再说评判标准也无法把握,对同一首诗歌,不同的评卷者,即使造诣相当,由于推崇的风格、流派不一样,所给分数也必然相差悬殊。阅卷标准无法操作,只可能给选拔人才带来混乱,甚至有可能造成“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结果,这对考生的伤害更大。

谢卫冕:诗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很自由的文体,它注重的是欣赏者、受众的联想,它没有标点、可以不断句,无法考查考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再从考试的意义来说,我觉得不应该写诗歌,因为它没有普遍的意义。还有诗歌这种表达方式很多人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与小说、散文不同,它是情感性和形象化的表达,不容易把深刻的道理说清楚。而且有时候高考命题和诗歌的表现方式也不切合,有的命题不一定能写成诗,或者说是很多人不能把它写成诗,只有很少的大诗人在这种明确的规定下能写。加之诗歌这种表现形式会给评卷带来困难。所以高考作文规定“诗歌除外”,是有道理的。

丁一帆:我认为相对来说,诗歌文字少,考生容易偷懒,再说用诗歌答卷很难切题,尤其是现代新潮诗,它有多义性和多元性,很难判断它是否切题。如果判它不切题,但绕个圈子来说,似乎就切题了,在标准上比较难掌握,再说诗不那么好写,一旦高考为诗歌开禁,写那种不是诗的诗的考生恐怕要远远多于写诗的考生,难免引人歧路。

主持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高考作文为诗歌开禁,最大的问题就是评价标准难定。诗歌的个人色彩很强。对于同样的诗歌,每个人会有差异极大的判断,最后阅卷会十分田难,这也是江苏省一直迟迟不给诗歌“开禁”的重要原因。

绿灯说:应该允许学生张扬个性

张稔攘(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认为高考作文用诗歌答卷可以是允许。但不是提倡。有的考生喜欢诗歌,长于写诗,应允许他们借此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才华,从诗歌作文也能够看出作者的写作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高考要考查的是考生的一般写作能力,用诗歌答卷是不宜提倡的。

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女诗人):我们是诗歌的国度,人们都具有诗歌的情怀,这种情怀对于世道人心的影响也是很意义的。地震中,平时不写诗歌的人都拿起了笔,诗歌有了短暂的复兴。我们将倡议和呼吁文化部、***对明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进行改变。

李丽:正如顾浩所言“中国是伟大的诗的国度,不能因为功利的教育破坏孩子们对诗歌的追求

和热爱,扼杀鲜活的诗歌作品。”而面对同样的高考作文,选择什么样的文体来表达,学生应该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诗歌是诸多文体之一,本应平等享受被选择的机会,“除诗歌外”无疑是一种莫须有的傲慢和偏见。“开禁”诗歌作文不仅是一种对诗歌文体的尊重、对答题学生的尊重,更彰显了一种开放的教学方针和命题思维。

藤冀: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传世诗作,它们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对于这些美好且纯粹的艺术财富,我们从来都没有排斥和拒绝。从义务教育教科书上的诗歌,到各种版本的儿童启蒙诗歌读物,到每一个家长领着孩子吟咏“床前明月光”开始,我们的诗歌教育就从未间断。只不过这种教育的结果,却从来都没有人去验收,高考开禁何乐而不为呢?

张娜:诗歌就具有选拔人才的作用。众所周知,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语言素养都非常有利,而这些素养要求都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但是,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陷入一种误区:高考作文视诗歌为异类,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今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对诗歌“开禁”,没有想到的是一些省市仍然“穿新鞋走老路”迟迟不给诗歌“”。

李于丽: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和文学创作精华的诗歌,是体现一个人文化素质和语文功底的重要载体,更是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最富有评价意义的载体。对于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和进行创作这个目标而言,一首上乘的诗歌则是最好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体现。所以,高考作文是不能粗暴地将诗歌拒之门外的。没有诗歌的文学是不完整的,去诗歌化对于高考作文自身的完整意义而言,实在是一道“硬伤”。

张帆:为诗歌设禁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诗歌的评价很难把握,没有可比性,容易带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阅卷的困难造成了命题者可以回避此类体裁。这虽麻烦一点、琐碎一点。但对于考生的自由表达和作文创作创新而言,对于体现高考的人性化衡量标准而言,意义将更深远。诗歌,小学生学颂。中学生学背,高中生如何不能学写?高考,何以不能顺水推舟,给好学者提供一个平台?

刘浩:诗歌的本质是纯粹的情感,是充满激情的力量,而不是一段段字斟句酌的华丽词汇,更不是名利的道具。不允许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写诗歌,限制了考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也势必导致中学生更加忽视诗歌的学习和创作,不利于对诗歌这一特殊的文体的继承和发扬。高考作文应该给诗以与其它文体同样的一席之地。一是考生中既然有写诗的人才,就不该把“诗”排斥在作文考试的文体之外:二是既然语文课本上有诗,而诗歌教学又渐趋式微而亟需提倡,就更不该禁诗于作文试卷。

罗聪:诗歌的创作需要心灵智慧,需要才华气质,需要灵感悟性。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深厚的知识积累、深刻的生活体味、出众的创作天赋,考生就很难在高考临场中写出符合音韵和节奏美感的诗歌。允许考生写诗歌不仅仅意味着高考作文体裁的外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由表达情思、彰显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让他们把最高限度的竞争力显示出来,让“诗人”们脱颖而出。

汤扬名:考试中限制诗歌类,其实就是在扼杀考生的创造力,让考生放弃自己的***思考,这样一个不能引导和激发创造力的考试制度,注定只能在应试教育的泥淖里打转。在目前尚没有更比高考最能体现对人才的评价和知识素养评判的条件下,从激发学生创作主动性、体现作文创造性、给考生的***思考创造开放的空间角度考虑,我们实在有必要对高考作文进行科学的改革,理性地给诗歌“开禁”。

黄灯说:开禁也好限制也罢,并不影响高考

顾振彪(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如果高考作文中对用诗歌答卷没有限制的话,对诗歌感兴趣、诗歌写得好的考生就可以在高考作文中发挥特长。但是用诗歌答卷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阅卷老师难以把握评分标准。如果不允许用诗歌答卷的话,对诗歌写作有特长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合理、不公平。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要确立一个统一标准是不太容易的。

王***(南京市特级教师):高考是对学生知识的考察,也是考生能力的展示。考生把某一方面的特长展示出来,应该是允许的,但是不要刻意去追求,否则把它作为方向和目标,就会追偏了。

徐宏:高考作文允许写诗歌也好,限制也罢。这并不影响我们高考,2009年广东、安徽高考试卷作文题,都没有再出现“诗歌除外”这样的字眼。但是大部分省份的高考作文试卷,对诗歌还是敬而远之。不管怎样,绝大部分考生还是老老实实地写自己的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连散文、小说都不敢轻易去碰,何况高难度的诗歌了,因为我们都明白,谁在高考作文上玩花儿,一旦失足,就会挂花,那大学录取的名字就在孙山后了。

张秉杰:读诗,懂诗,写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熏陶学生的精神内质,至于考不考,那得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尤其要由实践来检验。在目前条件下,高考语文试卷中唯有作文还处于能主观给分的地位,因其分数所占的高比例和阅卷评分的主观因素起关键作用等特点,如果高考作文稍有操作不慎,容易给考生的分数造成巨大的影响。

小学生写的诗歌篇7

摘 要:综合性诗歌写作是诗歌写作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综合性诗歌写作出现在1990年代诗歌写作现场,主要可以从诗歌写作方式和诗歌写作抱负两方面分析原因。

综合性诗歌写作,自20世纪前期以来,一直被包括英美新批评派在内的西方文(诗)论家和诗人当作诗歌现代性或现代主义诗歌的根本特质和基本要求之一。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努力探求、寻觅现代性的精神指归(尽管不时遭到压制和阻拒),与综合性诗歌写作相遇和交合,正是这种探求、寻觅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新诗派”的诗歌实践对综合性诗歌写作的吸纳、化合,应该最为成熟和明显。“中国新诗派”的综合性诗歌写作,既是对西方综合性诗歌写作的积极回应,又对其作了建设性的中国化改造和提升,从而足以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歌”的“新的综合传统”(袁可嘉语)。不幸的是,“中国新诗派”所建构的“新的综合传统”不是被长久承接开来并且发扬光大,而是在刚刚“闪亮登场”不久就由于来自诗歌以外力量的钳制而戛然中止了。只有在间隔40多年后的1990年代,综合性诗歌写作,具有综合特质的诗歌,或者关于诗歌写作综合性的诗学,才又出场于中国诗界。综合性诗歌写作为何会在1990年代现代汉语诗界成为醒目的诗歌景致和重要的诗学话题呢?在宏观层面,可以从诗歌写作方式、诗歌写作抱负两方面把握其原因。

一、诗歌写作方式:综合性诗歌写作的前提

一部中国新诗史,可以说就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诗歌群落连缀、拼接而成的。之所以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总是以诗歌群落的面目出现,从诗歌写作层面上看,正是集团化、运动式写作的结果。总观近百年的现代汉语诗歌实践,主要有两种集团化、运动式的诗歌写作方式。一种是所谓的“群众写作和***治写作”(欧阳江河语)——这其实是一体的两面。这是一种把诗歌当作***治宣传工具和意识形态教化载体的运动式、集团化写作方式。一种是相对纯粹的“诗歌”意义上——当然也可能会涉及***治,但这***治是从属于诗歌,作为服务于诗歌的构件而存在的——的运动式、集团式诗歌写作。不管是***治意义的,还是诗歌意义的,只要是集团化、运动性的诗歌写作,都只能是单一、纯粹的而不可能是包容、综合的,出自于集团化、运动性写作的诗歌产品,也不可能具有综合性、包容性。综合性诗歌写作是融合、凝聚了多种诗歌观念、表意方式的写作;具有综合特质的诗歌无论在内涵意蕴、主题对象还是在审美品格、艺术形态方面,都呈现出异质、复杂和混成的特点。集团化、运动性的诗歌写作显然与此相抵牾。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集团化、运动式写作都是意识形态写作。这里的意识形态写作,一方面指的是诗歌写作者通过诗歌写作传达意识形态化的内容,如“***治写作和群众写作”;另一方面指的是诗歌写作者在意识形态化的诗学意识、诗歌理想的支配下从事诗歌写作并通过诗歌写作来表征和张扬意识形态化的诗学立场和诗歌审美品格。具体到写作方式,意识形态写作一般都具有极端、偏执和绝对、激进的特点。“***治写作和群众写作”是一种***治功利化和意识形态工具化的写作,在这种写作中,不仅诗歌的内涵意蕴、主题指向是绝对、极端的,同时,诗歌写作者也只可能偏执于那种能达到绝对和纯粹的***治目的、实现作为***治工具的诗歌写作的功利最大化的极端写作方式。比如抗战期间以田间为代表的“晋察冀诗派”为实现有效宣传鼓动民族战争和阶级斗争的***治目的而运用的“急促跳动的意象和鼓点式的节奏”的写作方式。在“诗歌”意义上的集团化、运动式写作中,诗歌写作者们之所以能携起手来组合成集团,就是因为他们操守并践行着同一种诗学立场和诗歌理想;之所以他们要发起诗歌运动,就在于他们要鼓动、推广这种诗歌趣味和审美特质。这样一来,在他们自己的诗歌写作中,必然要偏执于他们所主张、操守的诗歌趣味和审美特质,因此,他们的写作也必然是绝对的、极端的、激进的。比如提倡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的“新诗格律化”主张的前期新月诗派诗人就把“三美”践行到了极端。还比如韩东、于坚等“第三代诗”写作者们就把“平民写作”“口语写作”推进到了绝对。

集团(流派)化、运动式的意识形态写作,通常还是对抗式、反叛式写作。王家新在描述“80年代普遍存在”的一种诗歌写作路向时,便是将这些限定词搅混在一起的:“对抗式意识形态写作,集体反叛或炒作的流派写作。”(序言,2)意识形态行为,往往都是在反意识形态的行为中实现和确立自身的。意识形态诗歌写作同样也是如此。在意识形态写作中,诗歌写作者或直接或间接地确定、设置一个他们自身的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对照系,有的通过突显、张扬自己的意识形态曲折、隐晦地抵制、超越着对立物、对照系,有的则在批判、反驳对立面、对照系中传达、展示自己的意识形态。这种对抗、反叛实际上已经内化成了诗歌写作者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绝对主义的思维逻辑和诗思结构。对于群众化、***治化的诗歌写作,程光炜曾不无见地地指出:“社会的正面或反面的存在,即是其写作的根本性思想逻辑。”(导言,16)的确,悉数中国新诗史上的***治化、群众化写作或具有***治化、群众化色彩的写作,从普罗诗歌到抗战诗歌,从***战歌到朦胧诗,无不充满了“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简直就是社会战场、斗争会的“缩影”。对于以诗歌艺术为本位的集团化、运动式写作,诗歌写作者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绝对主义的思维逻辑和诗思结构体现在,他们不仅在对立、比照中确立、标识并意识形态化他们的美学选择和写作方式,而且绝对排斥、避免、防止那些“对立物”染指、探入他们的诗歌写作。如“格律”之于“自由”、“书面语”之于“口语”、“写实”之于“象征”、“纯诗”之于“及物”等等,都是水火不容、绝对排拒的。

“经过1989年的种种变乱之后,诗歌从一种集体的、运动式的写作转变成为现在的个人写作”(204)这一说法,固然有失偏颇,但说个人写作在1990年代的诗歌领地的确已经“安家落户”,应该是准确、公允的。“个人写作”是一个自1990年代以来累加着越来越浓厚诗学意义的术语,在这里,仅仅用它来指相对于集团化、运动式写作立场的个人化写作立场。按照诗评家唐晓渡的观点,个人化写作实质上是对运动式写作的“了断”:“是对20世纪中国新诗关于‘***’的深刻记忆,或‘记忆的记忆’的了断,是对由此造成的‘运动’心态及其行为方式的了断。”正是这种“了断”在客观上摆脱、避免了上面分析到的集团化、运动性写作方式所遭遇到的种种阻止综合性写作得以实现的障碍和不利因素。对实现了个人写作的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来说,所要做的一个重要修正和改变就是摒弃极端、激进、对抗的写作方式和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采取平实、沉潜、中和的写作方式和多元共生、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可以说,个人化诗歌写作与消解“极端”“绝对”,粉碎“对抗”“反叛”和颠覆“二元模式”是“共荣共生”、相互促成、彼此指涉的。这样,从内在的具体写作方式来看,正是因为有了非意识形态的个人化诗歌写作和相应的沉潜、平实的写作方式的出现,柯尔律治所谓“显示出自己是对立的、不协调的品质之平衡与调和:异之于同;具体之于一般;形象之于思想;典型之于个别;陈旧熟悉的事物之于新鲜感觉;不同寻常的秩序之于不同寻常之情绪……”的综合性诗歌写作和瑞恰慈所谓“包容诗”(瑞恰慈创造的术语,相对于“排它诗”而言。在1990年代的现代汉语诗歌版***找到了粉墨登场的舞台。

二、诗歌写作抱负:综合性诗歌写作的动力

就诗歌写作事实来看,写作的自由由梦想变成现实,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其显明标识便是那场声势浩大的后新诗潮运动(广义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堪称现代汉语诗界大大小小各路英雄揭竿而起的“义和团运动”。80年代中后期的后新诗潮诗歌运动以其势不可挡的姿态将诗歌无比强大的创造性爆发力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了,也书写了其无可比拟的***精神和前卫意识,因此从诗歌史的角度看有着无可争辩的正值向度价值和意义。然而,那毕竟又只是一场“实验”和“探索”性质的诗歌运动和***,而且是一场缺乏积淀和沉潜的诗歌运动和***,其中许多的确只是凭着“三分钟热情”和“一时兴起”而草草上马又草草收场的。因此用“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来形容那场诗歌运动也是不为过的。从诗歌写作本位和诗歌本体来看,当“运动”事过境迁之后,其价值和意义就值得怀疑了。之所以其价值和意义值得怀疑,是因为它没有能搁置下几种成熟的诗歌写作样态,也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诗学建树,更没有打造出与其“运动”声势相配的堪称经典的诗歌文本。“诗歌的发展,就其一般的历史规律而言,一次新的文体的变革,在最初的大规模的***后,总是需要对一些具体的观念进行修正,重新认识。所以,在90年代初一些诗人便开始反省,并从这种反省中发现,如果不改变写作方式……继续写作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其实,对部分90年代诗歌写作者而言,之所以要在对“后新诗潮”反思、质疑的基础上急切地修正、调整以“中断”、“转型”诗歌写作方式,与他们在世纪末(1990年代)经典化写作的诗歌抱负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相较于“后新诗潮”的浮躁、急切性写作,以其作为对立面的“1990年代诗歌”写作则是焦虑、沉潜性写作。

在物理意义上,用整数表示的时间段与用任意两个自然数字表示的时间段其实没有不同,但在心理层面两者却承载着完全不同的价值意义,可以说后者只是一个空壳,而前者却装满了内容。就其原因,就在于前者(通常称为“x x年代”、“x x世纪”、“x x千年”等等)的起点是供人构思、规划的,终点是供人盘点、总结的,而后者却没有这样的“殊荣”。这样一来,当站在前者的起点上时,人们总是向往着被规划、被构思到;而当站在前者的终点上时,人们又总是向往着被盘点、总结到——当然是正值向度的。中国新诗(如果从作为其先声的晚清“诗界***”算起)几乎与20世纪同时起步。对于即将过去的20世纪新诗写作,或者说对于新诗百年,眼看就要盘点、总结了,包括从80年代进入90年代的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当然要考虑、思索:我们能盘点到吗,能总结进去吗?或者,我们是作为积极的存在被总结、盘点从而戴上荣耀的光环呢,还是作为“教训”被提及因而只能披上灰暗的面套呢?肯定地,要想被盘点、总结到且是被积极、荣光地盘点、总结,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从事经典化诗歌写作并写出经典化诗歌!

问题在于,该如何将经典化写作这一宏伟抱负付诸实践从而写出经典作品呢?对于那些从轰轰烈烈的“后新诗潮”中走出来的诗歌写作者而言,他们自然要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那场诗歌运动加以省察、总结,从而为经典化诗歌写作设计必要出路。首先来说,既然“后新诗潮”给自己的定位是“***”、是“破坏”,也就是颠覆和摧毁长期以来的单一意识形态规范化诗歌写作,那么,“***”和“破坏”不能是目的而只能是通向“建设”和“创立”的途径、方式,因此,便必然也必须有“中断”“***”、“破坏”而“转型”为“建设”和“创立”的时候。其次,既然“后新诗潮”诗歌写作是实验性、探索性的,那么,就不可能一味进行实验、永远从事探索,而应该有对实验结果进行鉴定和总结、对探索得失加以甄别和收获并以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诗歌写作引向健康发展的常态的时候。还有就是,囿于“***”“运动”“探索”的特性,“后新诗潮”诗歌写作必然是勇武、冲动而且也不失真诚、热忱的,但是写作行为的勇武、冲动和真诚、热忱与成熟、优秀诗歌的酝酿就不但不一定顺应、契合,而且还可能背离、相左——出产经典诗歌需要的更可能是沉潜、安分、“孤独”、冷静的写作行为,这正如罗素所说:“在时空上保持某种程序的孤立,是产生伟大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综上所述,将写作心态从“后新诗潮”写作中“移植”到“建设”“总结”性写作中是势所必然。

对部分90年代诗歌写作者来说,他们所有“转型”“中断”的精神指归似乎集中在一点,那就是从事经典化诗歌写作并写出经典化诗歌。也许正是这一根本性的精神指归,使他们走向了综合性诗歌写作。原因在于,一方面,当他们打点、清理“后新诗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各路诗歌实验、诗歌探索的时候,却很难甄别、辨析出哪一路有着足以通向经典化写作的潜力和能量;另一方面,从文艺思潮史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创作的新潮流,都是为了克服此前一种创作主流形态的危机应运而生的。前一种创作主流形态之所以产生危机,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的历史片面性,新的潮流,去冲击这种片面性(权威的、顽固的、僵化的)的时候,常常以一种绝对全面的(自觉是完美的)姿态出现,这就不可避免地带着另一种艺术的片面性。这部分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基于自己以及他们前辈的教训,失却了把某一种诗歌写作“建设”“创立”为经典化写作的路向的勇气、信心和意志,因为他们已经明白,倘若如此,只会使新诗走向新一轮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只会使新诗写作重蹈意识形态写作的老路。而其结果,便只能使经典化诗歌写作的抱负和意愿化为泡影。于是,在此情形下,他们及时调整了思路,放弃了厚此薄彼、偏于一端的浓墨重彩的包装,推出某一种诗歌写作的做法,而亮出“海纳百川”的胸襟,提出并践行着综合性诗歌写作的主张,以期通过综合写作“***”“诗人的想象力和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促进”“技艺兴盛和写作难度提高”,“让现代诗扩容生长空间”并“滋生”“可供诗歌继续增殖的元素”,从而接近或抵达经典化诗歌写作的平台。显然,这是一种建设性的积极诗歌行为。因为,艺术与艺术更多的是差别,而不是对立,当我们把自己和人类昔日或同时期他人的艺术完全对立起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失去艺术。经典化的艺术样态应该善于吸纳、包容、综合这些差别,甚至对立的艺术成分。

参考文献:

[1] 王家新.从一场??飨赣昕??a].王家新、孙文波.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 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a].程光炜.岁月的遗照[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 西川.让蒙面人说话[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4] 唐晓渡.90年代先锋诗的几个问题[j].山花,1998,(8).

[5] 转引自克利安思·布鲁克斯.悖论语言[a].赵毅衡.“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小学生写的诗歌篇8

诗歌教学是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六艺》中就有《诗》这门功课。用诗歌来对儿童进行语文教学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歌的精神。而当下儿童诗歌的教学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的贫乏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一至六年级的课文中儿童诗歌仅只有十几首,而且以低年级为主。如金波的《鲜花和星星》、冰心的《雨后》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富有情趣的诗歌的数量还是少了一些。谭旭东老师在《童诗在困境中挣扎》一文中将童诗的尴尬处境精辟地概括为:(1)儿童文学家庭里的失宠儿;(2)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

2.教学方法单一

诗歌往往用凝练的语句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短短几十个字就能展现诗意的美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地对诗歌进行分析,将流畅的语句肢解为单纯的字或词,在分析字词的过程中,不但一点点抹杀了孩子对诗歌仅存的那点好奇心,而且破坏了诗歌所创设的那种意境,那种美好。

3.儿童诗创作的苍白

当下的语文课堂,儿童诗创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大部分老师总是认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诗歌的创作对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于是,课堂上只是读诗、解诗,很少涉及儿童诗歌的创作。在台湾,语文教学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认为,让低段的孩子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二、诗歌教学策略的思考

面对以上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反复琢磨,希望能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幸福地徜徉于诗海。

1.及时的补充

儿童热爱大自然,倾情于多样的生活,但又很难将自己对生活的这份喜爱、这份体悟表达出来。许多儿童诗歌作品则做到了,帮助儿童更准确、更细致地去感受生活,更活泼、更鲜活地去描摹大自然。因而,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一首诗的教学,拓展一个作家诗歌阅读;由一位儿童诗人诗歌的阅读,拓展到其他儿童诗人创作的诗歌的阅读。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意的美好。诗人笔下的星空、明月、春风、夏雨、秋实、冬雪、飞鸟、走兽……都与孩子的情感水融。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14课《鲜花和星星》时,笔者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著名儿童诗人金波的这首小诗,在反复朗读之后,在看***背诵之后,孩子们是越来越喜欢这首小诗,因为诗中的鲜花是那么美丽,那么繁多。置身于花海,孩子们仿佛就是花海中的一朵花或一只蝶;诗中的星星更是勾起了笔者与孩子共同的回忆——在晴朗的夜空下,举起小手,一颗一颗数着满天的星星。于是,出示金波的儿童诗集《长出翅膀的太阳》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带着对儿童诗歌的好奇,带着对金波的崇拜走进书中,走进一首首小诗里。

2.儿童的立场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性情去学习甚至欣赏一首童诗。

如今,我们总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阅读儿童诗,总觉得那些诗歌平淡无奇,没有深度,有时甚至会怀疑诗人的想象力。总之,把一切看得太过简单,太过容易,缺少了那份童真,缺少了那份浪漫。我们真的是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怎样上好儿童诗的课?

(1)读一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朗读在儿童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儿童诗简单易懂,形象生动。首先可以鼓励孩子各自去大声朗读。自主性的阅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在朗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全体孩子拿着书本,大声朗读。此时,因为有了对诗歌的理解,他们朗读起来,就津津有味了。最后,个别学生示范性地朗读,更是可以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热情。各具特色的朗读让孩子对诗歌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想一想。记得严清老师在听完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力量,在冥思中拔节》后,曾说:“这堂课,我们不禁去关心蝴蝶的命运,不禁跟孩子一起通过美的文字去领略一种美的感情,去体悟一种人生的哲理,去享用一种凄美的诗意。这种很宝贵的情感是文化,这种很质朴的哲理是文化,这种凄美色彩的诗意是文化。”是啊,诗歌中内藏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课堂上,孩子在大声朗读之后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由“闹”到“静”,鲜明的对比,更是给孩子插上了思考的翅膀,在诗中让思绪飞扬,在诗中让情感交融。

比如,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从冰上走过/小狗也会叹息/它说,很寂寞。——《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

短短的几句话,纯净得令人心颤。读了之后,我们眼前马上会出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纯美意境。整个天地之间是一片纯净的雪白,在这样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我”和那只可爱的小狗,悄悄地从冰上走过,就如画家手执画笔,在一块巨大而洁白的画布上轻轻地画下两条生命律动的线。世界仿佛静止了,但生命就如冰面下的河水一样在涌动。简单的语言和凄美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纯净、寂寞的思想。这看似简单的诗句却透着深意,透着深度。孩子们可以根据诗句去思考,读了诗句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诗歌的情感就跃然纸上了。我们真的是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我们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也只有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才能在课堂上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共同成长。

小学生写的诗歌篇9

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经过诵读、赏读,初步学会了从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方面赏析诗歌。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认识上,学生就容易失去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拥有探究的空间,还要架接内容丰富的“写”的活动。“写”的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艺术改写,锤炼语言。比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时,让学生任选诗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诗节或片段,依据这个诗节或片段描述诗歌的意境,演绎诗歌的情感;教学《邶风·静女》一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原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发表在班级博客上,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二是挖掘微型话题,进行多角度探究。比如:教学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通过让学生自由探究,可提炼出美在动静结合、美在选词炼句、美在语言的音乐美、美在侧面烘托、美在视点变化等小话题;教学诗歌《旅夜抒怀》时,也可多角度提炼出小话题,如从诗人内心独白的角度、从电影镜头的角度、从舞台布景的角度、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等。

笔者参加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时发现,许多考生虽然能读懂诗歌的意思,但做题时拿不到高分,主要是在“准确表述”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多考生在对诗歌的重要内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时,无法达到通顺、符合逻辑这一要求。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把常见的古诗阅读鉴赏题型的考查方式、思考角度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步骤与方法,可以达到“解一题,会一法;学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在教学内容浅易的诗歌《归园田居》时,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上。比如,针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笔者提出了两个思考方向:①“尘网”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好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尘网”比喻官场生活;把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②“误”字用得很妙,请简要分析。(入仕做官,非诗人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突出了诗人的悔恨)这些问题的设计,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又兼顾了高考古诗阅读鉴赏题中的“考查热点”,即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与炼字题型。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中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8分钟内完成这两个问题,然后通过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按照表现手法的运用与炼字题型的答题要求进行讲评。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对训练学生阅读鉴赏诗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写的诗歌篇10

一、激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如:教《钱塘湖春行》一诗,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2.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才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品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一读感其形。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新诗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2.二读悟其情。以诵读著称的著名特级教师韩***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启发学生在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怎样由街灯联想到形态相似的明星?怎样大胆而有意地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进而领悟诗人抒发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3.三读记其文。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地、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

三、练笔。新课标在注重教法、学法的同时,仍是听、说、读、写并重,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手段予以延伸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1.仿写。仿写是模仿写作的简称。学习《繁星春水》后, 我让学生对“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进行仿写,学生也是妙语连连,如“井底的蛙,/你自以为是时,/天地便小了。”“笼中的鸟,/你安于供养时,/天空就远了。”在仿写过程中,我们可以揣摩学习写诗的一些基本手法。如,由此物到彼物的联想,给物赋予人之感情的拟人,给笔下形象涂上理想色彩的夸张,用寥寥几笔抓住形绘出神的比喻性描写等等。

2.改写。改写是以原作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还是有练习价值的。在学习诗歌《石壕吏》后,我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不少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在内容上,他们作了一些必要的增补,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这些情节都在情理之中,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充分体现。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诗歌原作中的主题。

小学生写的诗歌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学生写的诗歌10篇

学习

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一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一句10篇,内容包括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下一句是。“那么你是怎样向学生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又是怎样向学生讲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为了让大家

学习

难忘的那张脸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难忘的那张脸,内容包括难忘的那张沧桑的脸,难忘那张可怕的脸作文。时光匆匆,一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姐姐告诉我母亲住院了,医院就在学校不远处。母亲竟然到这里来了,我可以见到她了,太好了!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吃过晚饭,兴冲冲跑到了

学习

三方协议模板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三方协议模板10篇,内容包括最新三方协议填写模板,三方协议模板电子版。为了给广大软件及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广泛实习机会,为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甲、乙、丙三方经友好协商,就合作共建“西安软件人才培养

学习

伤感爱情诗词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伤感爱情诗词10篇,内容包括震撼人心的爱情诗词,最伤感的古典爱情诗词。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89[本刊***]http:∥一、引言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不得不说诗歌是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从古至今,诗歌便能体现

学习

招聘活动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招聘活动总结,内容包括招聘活动总结文案,招聘方案撰写的总结。此次招聘会有明确的招聘岗位,有严谨流畅的流程,有具体的应聘要求,针对应聘者所回答的问题也较全面,评委与应聘者之间也有良好的沟通。应聘人员自由发挥,尽量将自己积

学习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狮子和鹿教学设计,内容包括狮子与鹿的教学教案,狮子和鹿获奖教案。课时2时间教学目标1.用开火车的方式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认识多音字“称、禁、撒”。2.朗读课文,抓关键词体会鹿的心情变化。3.能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讲

学习

信任阅读答案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信任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信任阅读题答案大全,信任的境界阅读答案。②某次他去买东西,不料已经到了闭店时间,老板说:先生,你可以继续挑选,不过我要回家了,自动收款机就在出口处。另外劳驾您走时替我顺手把店门关好。祝您晚安!③

学习

寓言两则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寓言两则10篇,内容包括寓言两则,寓言两则大全很多字。寓言《揠苗助长》形象地讲述了古时一位种田人急于求成的故事,他每天都巴望自己的庄稼早日成熟收获,为了达到目的,他竟然拔高禾苗帮助庄稼长高,但事与愿违,他的禾苗全死了。我

学习

狼三则翻译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狼三则翻译10篇,内容包括狼三则其一全文及翻译,狼三则原文及翻译。笔者在众多英g作品中选取了《狼***腾》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对该译本进行案例研究,因为该译本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且运用一定合

学习

安全生产演讲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生产演讲稿,内容包括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演讲稿,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演讲稿。大家知道,《电业安全工作规程》总则第二条明确规定: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说明了安全生产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其中责我把它理解为责任心

学习

小爸爸台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爸爸台词10篇,内容包括小爸爸文章打官司独白台词,小爸爸里面的经典语录。3、让他卖,卖过了六万我于字倒着写。4、以后你就是我叔叔,他就是我弟弟,我就是他后妈咪。5、反正这事你是不仁不义在先了,你索性就认怂,先让他们俩闹去,

学习

挂职干部季度工作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挂职干部季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挂职干部第二季度工作总结,挂职季度工作总结。1、深化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在杨陵区下辖五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1+1+X模式建团的基础上,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建带团建切实做好农村团组织建设工

学习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最后一次讲演教学反思,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

学习

技术职称专业技术工作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技术职称专业技术工作,内容包括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通用8篇,职称申报专业技术工作经历80个字。第一,材料的准备。职称的评定在我国的历程是十分漫长的,申报的历程也一样漫长。在现如今,职称的评定主要是以考试来定的,这样,经历的

学习

相信未来诗歌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相信未来诗歌10篇,内容包括相信未来诗歌原文,诗歌相信未来。阅读,理解一首诗,我们应该抛弃写作的一个时代背景,以免时代背景给我们带来误导和影响。但是,在阅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我们却不能抛弃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现在生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自创。1.前言诗歌《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丰收、温暖的季节。在济慈所创作的众多诗歌当中,大部分诗歌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自创。上联:明月映天下联:甘露被宇上联:一天秋似水下联:满地月如霜上联:二仪含皎洁下联:四海尽澄清上联:天上一轮满下联:人间万家明上联:天上一轮月下联:人间万里明上联:中

学习

小学生安全手抄报内容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安全手抄报内容10篇,内容包括国家安全手抄报简单的内容,安全自救手抄报的文字内容。(1)报警早,损失小;(2)边报警,边扑救;(3)先救人,后救物;(4)防中毒,防窒息;(5)听指挥,莫惊慌。组织引导人员疏散的程序是什么?(1)通报火情(2)按职责分工引导疏

学习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与网络安全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与网络安全10篇,内容包括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与网络安全密码,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与网络安全河南。一、生态系统理论概述(一)生态系统理论简介1979年,尤布朗芬布伦纳(UricBronfenbrenner)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提出生

学习

歌颂父爱的诗歌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父爱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赞美父爱的诗歌简短20字,搜集有关歌颂父爱的诗歌或歌曲。“父爱如山,感恩父亲节”,花苑社区祝愿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社区感恩父亲节主题活动总结2:社区举行“感恩父亲节,社区在行动”,让辖区不少“

学习

教师节诗歌朗诵稿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诗歌朗诵稿,内容包括教师节诗歌朗诵一等奖稿,适合教师节的朗诵诗歌通用七篇。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

学习

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诗歌祖国在我心中,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20字最佳。一九五七年《诗刊》创刊后,那时的编者颇下了决心要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在一个时期内,他们曾有意识地组织了各种流派的诗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