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爱情诗词10篇

伤感爱情诗词篇1

[关键词]婉约;纳兰性德;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异同

[中***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8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89 [本刊***]http:∥

一、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不得不说诗歌是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从古至今,诗歌便能体现作者的情绪和艺术精神。在婉约派的诗歌作品中,则重点突出了儿女风情,婉约派诗词的特点便是以男女情感为主体,采用严谨的结构、和谐的节奏韵律、清雅绮丽的用词,表现出儿女风情中的婉转柔美、哀怨伤感。而近代的纳兰词具有典型的婉约派特点,尤其是悼念亡妻的悼亡词,更是其作品中的顶峰。纳兰性德的爱情词表达的感情真挚深刻、缠绵动人,边塞词则多有苍凉之感,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读之泣泪,他的词风格幽怨婉转,使人不忍醉读。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的诗歌清丽精致,节奏明快,其诗中蕴含的伤感、冲淡、含蓄以及朦胧的美感具有婉约派诗词的特点。两者之间的比较最容易看出中外诗歌作品中婉约之美的异同。

二、纳兰词的凄婉幽怨

纳兰性德,清朝权臣纳兰明珠的长子,生于钟鸣鼎盛之家,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他的诗词却以凄婉、哀怨为主,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作。纳兰词虽然具有典型的婉约风格,但是却没有浮艳颓靡的用词,以清丽超逸的词风,有微风拂面之舒适。曾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盛誉。

(一)善用意象之关。意象是指在客观存在物象中添入主观的情意。当诗人将客观存在的意象重新构思,那么就是在赋予物象美学的理想和趣味,从而形成具有诗人主观情意的意象。诗人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象,通过重组构思,组成独特的意象群体。在纳兰词中,意象构词信手拈来。自然景观中的夕阳、月亮、风雨、树与花以及生活场景中的灯、烛等,都被纳兰赋予了他的独特情感,在他的词中构成了独特的意象。纳兰性德出生在贵族之家,但是短短的30年却体会了人生的悲苦,他曾说“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由于挚爱的妻子早逝,纳兰对于世间万物终将消逝充满忧愁,加之生于富贵之家淡泊功名的心性,使他内心郁结,他将这些离愁别绪揉进他的每一首词中,使他的词萦绕着难以消散的悲戚伤感。在纳兰词中,无论是悼亡词还是边塞词,富有悲怆之意的意象之语遍布字里行间。“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这首《采桑子》中,雨夜萧萧,孤灯难眠,只有凄凉的曲调吟唱着愁肠百结。这些意象在纳兰的笔下组合成悲凉的意境,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与内心的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长相思》是纳兰词中边塞曲的代表之作。边塞的风雪中宿营搭帐,山高水长,唯余千帐灯下,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寥寥数语,只赖白描,无半点修饰,意象的组合,描绘出一幅边塞将士思乡的壮阔场景,更是写出自己对这种扈从生活的厌恶之意。

(二)纳兰词的艺术关感。纳兰词的美感在于其词中所带着的凄婉幽怨,在纳兰词中,极少出现明亮炫丽的词句,常常蕴含着凄凉、落寞和感伤。即使在他的诗词中,选择的意象本身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如“雨”,给生命带来生机和润泽,“月”代表团圆和喜庆,“灯”能够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但是这些具有活力生机的一面在他的诗词中鲜少出现。“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梨花本是生机勃勃,却在此述说愁苦。“梁上燕,轻罗扇,好风又落桃花片”燕轻飞,桃花盛开,却依然被用来叙说离愁凄苦。在纳兰词中,似乎所有的生命都浸染了对生命消逝的忧愁和无尽的感伤。至于那些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伤感的“黄昏”、“残秋”、“暮春”、“落花”等意象,更是屡见不鲜。“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夕阳与落花,描述了一幅闺中伤春的景象。“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黄叶与残阳,用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诉说着对逝者的追念和生者独留的悲凉。纳兰词中满眼寂寥与悲凉,一眼望去,无不表达着对逝者的眷恋以及对生者的哀怨。这也是纳兰词的动人之处,字字泣泪,句句锥心。

三、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歌的清丽精致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19世纪英国论坛上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她的家庭中,父亲是英国的意大利流亡者,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意大利语教授,母亲则是拜伦的医生和秘书,并且发表了哥特式小说《瓦姆普瑞》,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也都是杰出的人物。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创作才能来源于母亲的培养,而且也正是由于家庭的影响,她也是一名虔诚的英国圣公会教徒,但是她的爱情却因为而两度夭折。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抒情诗清丽婉约、柔美精致,有中国诗词中的婉约派之风,曾有人说她的诗让人的眼泪含在眼中却不能滴落,让人想要叹息却又不能叹息。读她的诗仿佛一阵馥郁的清风穿透心灵,带着感伤、冲淡、含蓄和朦胧的美感深深震撼我们的灵魂。

(一)感伤之关。感伤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感,通常以忧郁、缠绵、凄美、哀怨、悲凉等情绪散发出一种动人心弦的婉约之美。在这种独特的美感之下,常常隐藏着真挚的情感,且这种情感多来源于失去。诗中的感伤之美萦绕着诗人对于现实的深刻感悟和对于未来的无限神往。在克里斯蒂娜的诗中,死亡是一个常见的字眼,或者也正因如此,她的诗中永远弥漫着哀伤的曲调。克里斯蒂娜用死亡来祭奠她幻灭的爱情,但同时,她的诗中也流露出爱与希望。或许是因为她期待着死亡可以帮助她摆脱宗教的束缚,与爱人在一起。克里斯蒂娜在她的诗中将爱和死亡相互融合,这或许也是向世人传达着爱是具有两面性的,不仅是明媚美好的,也有着失落和无奈;死亡也不只是冰冷的,也夹杂着温暖和希望。正如在她的诗《歌》中,第一部分仿佛向爱人交代后事,不必唱悲伤的歌曲,不必种植松柏和玫瑰,愿意就记得,甘心就忘记;第二部分开始述说自己将感受不到风雨,听不到夜莺歌唱,也许记得也许也会忘记。这简单的诗句中隐藏着淡淡的哀伤和期望。这首诗用死亡来哀悼逝去的爱情,既含有死亡带来的冰冷的感伤和绝望,也充斥着爱情的明丽与憧憬。

(二)冲淡之关。冲淡之美代表着质朴、清丽、淡泊和空灵的美感。其中有着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这种美感使文学作品余音绕梁,回味悠长。克里斯蒂娜的诗将这种美感表达的恰如其分。在她的诗中,总是能够看到在炫丽平静的表面下,若有若无的冲淡之美。使她的诗表达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感悟。在《妖精的集市》中,具有大量的描写自然的诗句,晴朗的夏夜,甜美的水果,这械斗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克里斯蒂娜的诗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为宗教而创作的,受宗教影响,在她的诗中努力表现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宗教所赋予自然的道德标准之间的微妙平衡,在她的诗中,自然界绚丽多彩的背后总是隐藏着神的启示。克里斯蒂娜在40岁的时候,患上了格雷夫斯氏病,病痛的折磨让她对于人世间的美与欢乐总是带有疑问,她觉得这时间的美好终将逝去,美好的事物总是充满了虚幻。因此,在她的诗中,一方面表达着世间的美好和情感的哀伤;另一方面又用宗教的思想否定这些美好,远离这些哀伤。她的诗将世界描绘的绚丽美好,对未来也充满热切的希望,但是表达出的意境却总是宁静悠远,情感淡泊空灵,如镜中月、水中花。

(三)含蓄之关。含蓄之美,顾名思义,指的是含而不露,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在克里斯蒂娜的诗作中,不可言说的就是她对于世间的爱与不舍。几乎她所有的诗作中都隐含着这一含义。由于,克里斯蒂娜总是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所以在她的诗中,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情感的向往总是委婉而含蓄的。她的诗中,几乎从没有直接地表露出对于爱情幻灭的哀伤和对于人世的留恋,而是通过情绪气氛的渲染传递给读者。虽然没有直白的表达,但是我们依旧感受到了她心中的无奈和伤感。的不同,让克里斯蒂娜两段恋爱都无疾而终,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这种无法得到的爱、不能宣之于口的苦被痛苦的压抑着,但是一直存在。在她的诗中,淡泊里有着哀怨,明丽里掩着伤感,读她的诗,总是使我们感到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

(四)朦胧之关。朦胧之美一般是指在作品中具有某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意蕴,使诗歌读来韵味无穷。克里斯蒂娜对于生命和死亡充满了矛盾,她醉心于大自然的美好,但是又觉得这美好的大自然是虚幻的。感官的美好和的矛盾让她徘徊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让克里斯蒂娜的思想飘忽不定,所以她的诗中充满了这种矛盾。含蓄的表达,优美的诗句,让她的诗具有一种独特的百转千回扑朔迷离的朦胧美感。19实际中期开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动摇了人们的。克里斯蒂娜也生活在这一时期,这也导致了她对自己所信奉的信仰有了一些不确定,这些不确定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如《妖精的集市》中,是劳拉的堕落还是世界的堕落?这些都表现出对某些宗教观点的不确定性。宗教是克里斯蒂娜的精神依靠,但是这些不确定让她的信仰变得模糊摇摆,却给她的诗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伤感爱情诗词篇2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2]

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 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wwW.133229.coM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 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自然流露。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

二、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 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史达祖《过龙门》:“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箧中针线早销香。”;沈叔培《山花子》:“ 碧柳千条露未干, 金衣百啭晚风寒。”这里绿苔寒露, 晕月晚风, 残蝉啼莺, 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 句句写景, 又句句含情,它是作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 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 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 但悲愁之情自见。

悼亡诗词的作者本来就敏感多思, 偏又遇上丧妻的人生巨痛, 所以眼前之景、触目之物从悲伤的心灵滤出, 一切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 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其一)

“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其二)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其三)

潘岳借助对亡妻故物进行铺叙状写,以表达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感情真挚,读罢不觉泪已湿襟。无怪后人陈柞明夸赞地说:“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诗以说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6]又如李商隐《房中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再如梅尧臣《悲书》:“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衣裳昔所制,箧笥忍更弄。”诗人们以悲愁之眼观物, 使所见皆愁,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在他们的笔下也被摧残、毁损, 他们的诗词始终透着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因此这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悲凉,更是作者内心的悲凉。悼亡诗人们正是借眼前景物, 渲泄出丧妻后的万念俱灰,其无法掩抑的沉哀茹痛, 令人回味不巳。

三、 情含事中,以往昔夫妻间的平凡琐事对比如今人去屋空、孤独寂寥的处境,展现其感伤美。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悼亡诗》)作者的妻子杨氏已经离他而去,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人。回想起曾经和妻子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却是人去屋空,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不难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妻子似乎在存亡之间, 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 痛定思痛, 就不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留下的只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

这种人去屋空的感伤之情,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金缕衣·亡妇忌日有感》中更显出孤独凄凉,可称之为此中绝唱。一首词,悼尽人间悲情!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 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这首悼亡词以决绝表情深,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词充满了孤独之感,格调低沉凄婉。作者对妻子的失去产生的生者徒伤悲,死者长已矣的慨叹用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更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诗人们追思往事, 最令其悲痛欲绝的是永远失去了妻子的温柔体贴, 这一痛苦倾注于笔端, 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词便由此产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 即翻检到亡妻生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并食”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 唯一惦念的是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剑外从***远, 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 诗人从***边塞离家远行, 旅途中顶风冒雪,自然盼望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

事,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 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 怎能不感慨系之, 黯然神伤呢?再如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 同在晴窗。谁念我, 今无裳。”;邵曾鉴《金缕曲·到家》:“年时握手揩双泪, 两相看, 千头万绪, 从何说起?任是纤腰墉无力, 强要瘦扶花倚, 强要做, 欢颜破涕。” 一个由今日的“无裳”, 引发对当初的绵绵怀想 , 一个由往日的生离 , 抒发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怅 , 貌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 包含着诗人对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

如果说回忆夫妻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使作者对亡妻的贤德更加敬重、赞叹的话, 那么回忆夫妻间曾有过的欢情趣事, 则更令作者柔肠寸断、痛苦万分。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记绣榻闲时, 并吹红雨, 雕栏曲处, 同倚斜阳”;“最忆相看, 娇讹道字, 手剪银灯自泼茶。”当日夫妻把盏对饮的欢乐, 剪灯泼茶的趣事, 红雨斜阳的诗情画意...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 在作者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可情投意合的妻子却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忆, 越是陷人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 内心交织着悲戚、依恋、痛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 其中悲伤的滋味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明白。

四、 以梦托情,以虚驭实,借虚幻的梦境返照现实的残酷,深化其感伤美。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悼念,就更显的生动、真切。古代悼亡诗词中,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多。如:韦应物《感梦》“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仿佛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迴飚。谁念兹夕永,坐令颜鬓凋。”另外,元稹也有《感梦》诗一首:“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两首同题诗主题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 ,前一首将悼亡与自悼相结合,表达无可挽回的情感;后一首却反映了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还有苏轼的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两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写自己梦中还乡, 梦中夫妻相会, 梦醒后的愁怅, 几经转折, 表达出对亡妻不绝如缕的思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梦境,作者们写来都是锥心泣血,读之则令人气阻声噎,感伤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已。

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谓“自悼”,“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7]命途多舛, ***治上的失意, 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 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 而是扩展为对自我生命的悲思。首先,作者经历了妻子死亡全过程后,对自己的死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有所准备。其次,经过了一次爱人失去后的情感埋葬过程,作者心身受到剧烈的创伤,诗词中不免带有人世沧桑之叹。悼亡作品中的自悼成份,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伤成份。如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表达了作者由悲妻而转为悲己,沉浸于绝望的苦思冥想之中;又如韦应物《月夜》:“浩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也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的春色伤往昔,叹人生,景虽好、愁难消、人易老,怎不让人伤悲呢? 再如梅尧臣《秋日舟中有感》:“天乎余困甚,失偶泪滂沱。世事随时远,秋风顺水多。鳏鱼空恋穴,独鸟未离柯。岁月都无几,存亡可奈何。儿娇从自哭,婢騃不能呵。已觉愁容改,休将旧监磨。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沈痾。斗厌驱驱役,终期老薜萝。”表现了一种在孤寂凄凉的环境中苦度残年的自伤自悼之感;还有蒲松龄《悼内六首》其一:“迩来倍觉无生趣, 死者方为快活人。”这里, 有对百年人生深思后的自悲, 更有厌弃人世、羡慕死者的情怀,格调虽然低沉、消极, 但它是发自古人心灵最深微处的生命思考和命运悲叹, 是古人对人生的感知和确认。悼亡诗词的作者们一面藉着手中工愁善怨的笔抒发哀情, 对现实进行苦苦的排拒, 一面则又不得不直面人生, 将自己深深的锲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无论叙事还是抒情, 悲人还是悲己, 贯穿其间的始终是凄楚辛酸的情感。

总之,古代悼亡诗词传达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 未语泪先流”的悲情;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哀婉;是“人死如灯灭”的巨痛与感伤。古代的悼亡诗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 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 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 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 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等。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组成了一首首凄美绝伦、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词。因为失妻之痛是陈情不竭的,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是失去妻子之后的悲痛之源,而正是这潺潺不绝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诗词至情至深的感伤之美。

参考文献:

[1]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674.

[2] 尚永亮.血泪哀歌生死恋情---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j].江汉论坛.武汉1989,4:52.

[3] 苏勇强.元稹悼亡诗之悲缘.[j].汕头大学学报,2003,19:3.

[4] 刘洁.浅论古代悼亡诗词的悲怆美[j].兰州学刊,1999,2:01.

[5]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06.

伤感爱情诗词篇3

【关键词】玄学派 思辨 奇喻 巧智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多恩一生经历曲折复杂。青年时代个性狂放,野心勃勃,做了宫廷大臣的

秘书后,因与大臣夫人的侄女私逃结婚,而被关进监狱。获释后,虽生活潦倒仍不肯放弃仕途生涯,但不得不在教会中寻求出路,做了牧师,最后受命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直至逝世。作为玄学派大师,无论哪类主题,多恩都采用了一种崭新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其中最能体现多恩独特怪异风格的还是他早年所写的爱情诗歌,他的爱情诗充满激情,不是直接说出,而是把感情哲理化;他的爱情诗中不乏思想,不是直接抒发,而是把思想知觉化、意象化,从而根本改变了爱情诗单纯抒情的常规。多恩还一反文艺复兴时期爱情十四行诗从自然景物中取喻的传统,而大量从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等当时的新知识中发掘意象,并根据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将表面明显无关的观念与事物联系到一起,这种意象或比喻虽有时显得晦涩和缺乏共通性,但却决无变成陈词滥调的危险。有时甚至能像闪电一般有力,给读者带来一瞥真理。有时乍看之下显得离奇,思索过后却使人震慑于其惊人的准确性和深度。

作为多恩爱情诗中的精品,《赠别:莫伤悲》则完美地体现了多恩诗歌中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将要远行的人在临别前为恋人所做的道别辞。诗中充满了奇思妙喻和奇特的联想,玄学的技巧在《赠别:莫伤悲》一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该诗中,多恩主要抒写了爱的发现和爱的拥有。该诗的主题是赞颂男女恋人之间的净化了的感情,认为他们之间的分离并不重要,甚至并不可能,不要为了暂时的分别而悲伤。该诗分为九节,共三十六行。诗的第一节就采用了一个“玄学”的类比,给人造成一个强烈的知觉意象。

有如德高之人安详辞世,

只轻轻对灵魂说一声:走,

哪管悲哀的朋友纷纷议论,

这个说断气了,那个说没有。

这一节语气平和缓慢,整个场面完全是为了烘托第五行的融化(melt)一词。诗人在告诉恋人,不要陷入一种世俗的悲哀中。他认为他们的分别应该象“德高之人”辞世一般安详,轻巧的不能让他的世俗朋友们听到。尽管在表面看来,德高望重的人逝世同诗人的爱情丝毫没有关联,但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其中的共通之处:安然的分别。玄学派巧妙的思辨在此体现的一览无余。而这位玄学大师也正是在这方面体现出自己的“怪才”,他使得“离别”这一意象几乎令人难以察觉,使得死亡成为一种回归宁静和圆满的精神意义上的“融化”。为了烘托这种“融化”,诗句第一行中的头韵“s”听起来象临死的人低微的喘息声,造成一种“融化”的音响效果,使诗句更加形象。诗人从世俗生活中取来了素材,对他和情人的分离进行了类比,手法运用的高明,不着痕迹。这里既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又没有生死诀别的悲怆。诗人把表面上互不关联的事物突然联系在一起,形成新颖而别致的类比,读者在惊讶之余,不免感叹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独特。

第二诗节中,多恩写道:“把我们的爱情向俗人宣讲,无异于亵渎我们的欢乐。”这里,恋人的分别既没有中国诗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戚,又没有浪漫派诗人堆砌华丽的辞藻,只有循循善诱的安慰。诗人告诉情人,也告诉自己,他们的爱情是神圣的,无须世俗的道别方式。

为了突出分离的博大独特和不同凡响,多恩表现出了对创造新词的热爱。在词语的使用方面,多恩喜欢用自然意象的词语表达新意,甚至热衷于用自然意象来创造新词。他将“眼泪”和“洪涛”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泪浪”(tear-flood),将“叹息”和“风暴”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叹风”(sigh-tempest),还有inter-assured等等,都使诗句显得生动形象,同时也在“人体”与“天体”的类比方面,寻找到了“契合”,为以下的“天体的运动”作了恰当的铺陈。而七八两行中的“俗人”(laity)一词与“亵渎”(profanation)一起连用,更是暗比他们的爱情似宗教一般神圣,不同于凡夫俗子。第一和第二诗节中,诗人用类比的方式进行了世俗和神圣这一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诗人复杂的感情呼之欲出。

该诗的第三节中以地面上的较小的然而有害的运动——“地动”(moving of the earth)和太空中更大的然而无害的运动——天体的“震动”(trepidation)进行对比。诗人在此所强调的是,他们的分别不同于凡夫俗子,他把离别比作是庞大的天体的偏移,显得神秘、重大,但极为神圣,不为凡人所道。地震和天动的对比引出了下面的诗节中“世俗恋人的乏味爱情”与“我们”的精纯爱情的对比。多恩诗中“构成奇想的名词术语来自于知识的各个领域,如科学、神学、地理、哲学等。”这一类比出自科学领域,新鲜而又不落俗套的奇思巧辩正是艾略特所说的把思想重新创造为感情的本领的体现。

在第六节中他写到:

所以我们的灵魂是一体浑然,

虽然我必须走,但灵魂却

并不***,而是延展,

就象黄金打成透明的薄叶。

恋人一体的灵魂被比喻成打造的黄金薄叶,其构思可谓新奇,感受可谓独特。这一奇喻充满了典型的玄学派诗歌的风格。黄金薄叶这一比喻可谓精美之极。这一出自工艺领域的比喻方式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却被诗人用来比喻爱情的升华,不仅丝毫“无损于诗人对感情的抒发,反而会使读者的视野更扩大,联想更丰富”。诗人独特的爱情观在奇巧的比喻中表露无遗。

最后三节又引出一个新的久负盛名的玄学派的奇喻:以圆规的两脚来比喻分离过程中的男女双方。这最后的三个诗节实际上分成了三个层次的寓意,第一次意思是说圆规的两脚是互相牵连的,来说明真实的分离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认为两脚分久必合,来说明分离只是暂时的;最后一层寓意是该诗中最为重要的“圆圈说”。在诗人看来,圆是完美的象征,象征着诗人和他的恋人完美无暇的爱情。在圆规画出圆圈的过程中,其起点就是终点。诗人认为,只要圆规的定脚坚定,另外一只脚才能画出完美的圆圈。这里,定脚象征着妇女的坚贞,而这种坚贞又赋予诗人力量来完成圆圈。这一玄学的比喻使得诗人对待妻子的充满着关切、担忧、劝诫等等复杂的心理体验和情绪都极为形象性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用圆规这一科学的计算工具来比喻恋人的离合关系,想象突兀,感受新奇。

从对《赠别:莫伤悲》这首赠别诗的分析看来,多恩的诗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深刻的矛盾。奇喻和思辨这一思想的语言工具被巧妙的运用,包含了极为独特和复杂的真情实感。思辨和奇想并没有抑制了感情的抒发,正是因为有了理性的思辨,才使得情感表达的更为真切,使多恩的诗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不公与淡忘之后,在20世纪重新以其特有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7.242.

伤感爱情诗词篇4

“哀歌”一词源于希腊语(elegia),表“哀怨”(жалоба)、“哭诉”(плач)之意,是“哀怨之歌”(elegos—жалобнаяпесня)。作为抒情诗体裁的哀歌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萨福、阿尔凯奥斯、阿那克里翁等古希腊大诗人都创作过哀歌。而在俄国,18世纪苏马罗科夫就曾使用过这一体裁,但这一体裁最为昌盛的时期是在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时代。俄罗斯民族哀歌的确立者是茹科夫斯基,此后在巴丘什科夫,巴拉登斯基的诗歌创作中哀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别林斯基说,哀歌是“伤感之歌”(Песнягрустногосодержания)。十二月******人诗人丘赫尔别凯在“近十年我们的诗歌,特别是抒情诗的趋势”一文中这样概括哀歌的特点,他说:“哀歌中—无论是最新的,还是古老的—诗人都在叙述自己,自己的哀伤和欢乐。哀歌几乎从不高扬,从不欢呼:它应该是安静的,平和的,深邃的……”普希金对哀歌体裁也情有独钟。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哀歌,仅以“Элегия”命名的就有五首。1816年致巴枯宁娜(Е.П.Бакунина)的两首(Явиделсмерть,онавмолчаньесела...;Ядумал,чтолюбовьпогасланавсегда...),生命哲理诗一首(Счастлив,ктовстрастисамсебе...),1817年皇村时创作的一首(Опятьяваш,оюныедрузья...),1830年的生命哲理诗一首(Безумныхлетугасшеевеселье...)。在这些诗歌中普希金突破了这一古老抒情诗传统的情感与样式局囿,将伤感、哀怨、慨叹、咏赞、迷惘、深邃等各种情感交织在了一起,将别离感伤、生命喟叹、历史思考、哲理思索熔于一炉,极大地丰富了这一体裁的内容与表现手段。他充分运用诗学武库中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音韵节奏、语词意象、联想隐喻、诗语断片、内心独白等,将哀歌打造成一种集各种诗学手段之大成的抒情诗歌样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1830年创作于波尔金诺之秋的《哀歌》,被别林斯基称为普希金“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笔者将它译出如下:我们下面就这首最有代表性的哀歌中的音韵、语词、修辞等几个层面加以分析。

1.音韵

全诗由两个诗段构成:第一诗段六行,第二诗段八行。这首五音步抑扬格哀歌中每个诗行均为完整音步,没有缺失,对仗工整。这是普希金诗歌音韵的典型特点。普希金十分重视诗歌的音韵美,经常会通过辅音重复(аллитерация)和元音重复(ассонансы)的方法有意识地制造音效,渲染气氛。此诗第一诗段中元音[е]共重复26次,仅第一诗行[е]就重复了7次,约占全部元音(11个)的五分之三。元音[е]的发音,嘴唇稍显闭合,略带摩擦,此音的重复生成了一种近似沉而怨的音响,颇有憾缺、沉思、伤感之意。第一诗段中多次重复的其它元音,[и](5次),[у](11次)也与其相应成趣,强化了憾缺与伤感之情。除去元音重复之外,辅音重复在此诗的运用也比较明显,且均为闭合性辅音[м](12次),[н](11次),这强化了闭合性元音造成的低沉凝重的艺术效果。闭合性元、辅音的交替重复使得第一诗段节奏平稳、音调低缓、韵律感极强。第一诗段的最后两个诗行中,辅音[р]反复出现了4次,使诗歌在低缓的音调中提高了语音的亮度,增强了朗读的节奏感,向第二诗段澎湃的情感过渡。在第二诗段中元音重复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元音重复最多的不再是闭口元音[е],而是开口元音[о](21次)和[а](15次),使得诗歌气氛变得开朗,明快,亮堂。并辅之以大量辅音的重复[б](7次),[д](5次),[р](7次),使语调一下子变得激昂高亢,说明此段诗人内心的情感相较于第一诗段开始发生变化。

这首哀歌的押韵法为平行韵脚的临韵(аабб),双阴韵与双阳韵交叉并行,首尾相和,十分对称。14行诗句的韵脚排列如下:阴阴、阳阳、阴阴、阳阳、阴阴、阳阳、阴阴。这种押韵法的使用既凸现了意义组元的***性,又反映了情感的变化起伏,诗作的节奏感、音乐性和完整性十分鲜明。如第一个诗段前四诗行的阴阳两组韵脚构成了一个意义整体—对往昔青春岁月的回忆与评价。前两个阴性韵веселье,похмелье,主调是迷惘、沉重的,因为欢乐已经成为过去(угасшеевеселье),甜蜜、美好已经淡漠(смутноепохмелье)。第三个诗行中出现了词语“忧伤”(печаль),且并列的阳性韵脚“дней”,“сильней”更增强了忧伤的语义主调—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惆怅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沉淀越发强劲(сильней)。使诗人忧伤、沉重的不仅有生命往昔的疯狂与虚度,还有良辰不再、青春易逝的人生喟叹。第二个诗段两组阳阴交叉的对应韵脚和最末两句的阴性韵是抒情主人公对生命未来的无限希冀和深邃思考。阳性韵显得高亢、激昂,阴性韵略显低沉、深邃,音响高低有度,节奏张弛有道。以动词结尾的阳性韵脚(умирать,страдать)是诗人对生命执著的呼唤(“我不想死去;我要活!”),同时也是诗人对人生意蕴新的认知—“思索”和“磨难”(мыслитьистрадать),实际上分别是“创造”与“新生”的别名。此后以动名词结尾的两个阴性韵脚对应着上面的两个动词(наслажденья—мыслить;треволненья—страдать),是对生命认知的深化。有思索才有创造,并在创造中获得享受,伴随着“痛苦、烦恼、焦虑”的磨难是生命升华的前提。紧接的阳性韵(упьюсь,обольюсь)体现了诗人获得新的生命之思后的欣喜与兴奋。最末两句的阴性韵(печальный,прощальной)看似忧伤、沉重,实际暗含希望,诗人相信在“悲凉的暮景”中(печальныйзакат),仍会有“爱情露出道别的笑容”(Блеснетлюбовьулыбкоюпрощальной.)。可见,诗人心中依旧充满了爱的希望。

2.语词

语词的选择是诗歌创作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对于抒情诗歌而言尤为重要。我们先以名词为例。诗中的名词多为表示内心感受的抽象名词。这说明此诗集中在诗人心绪的表达,聚焦在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具有一种高度的“内聚焦性”。如веселье,похмелье,печаль,душа,горе,наслажденье,горести,заботы,треволненья,гармония,вымысел,слезы,любовь等。而表现外部世界的,以物象为主的词语(вино,дни,путь,труд,море,закат)也无不与人、人生、人的心灵感受、情感意绪息息相关,且具有很深的隐喻含义。“путь”实虚兼指,行进之路与人生道路。“море”更指人生沧海,用的是其隐喻意义。实指名词的修饰语并不表外部的性质特征,却都是情感强烈、心绪纠结程度的描述或表达。如:безумныегоды,мнетяжело,смутноепохмелье,печальминувшихдней,прощальнаялюбовь等。以表达哀怨为主的四个词组(мнетяжело,печальминувшихдней,печальныйзакат,прощальнаялюбовь)充分表现出哀歌的情感特征。它们或是直接表达程度的强弱(сильнаяпечаль),或为诗奠定忧伤的基调(如безумныегоды,смутноепохмелье,путьуныл,грядущееволнуемоеморе)。

诗中所有的动词形式都是内心世界的动态呈现,而不是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动态动词сулить,умирать,житьхочу,мыслить,страдать,ведать,гармониейупиться,слезамиоблиться,блеснуть等具有强烈的动感。“哀歌”的确是普希金心灵状态的动态呈现,是他对人生状态不断深化的感悟。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讲过,“抒情诗表达的主要是内在的心灵状态,所以不需要外在环境的明晰性……”第一诗段中只有三个动词的不同形式(угасшее,сулит,волнуемое),其中两个都是状态动词,是诗人对以往生命形态的回顾。状态相对宁静,安详;情绪也比较平缓,并无明显起伏。主要的动态动词主要集中在第二诗段(умирать,житьхочу,мыслить,страдать,ведать,упиться,облиться,блеснуть)。那是诗人开始了生命的觉醒,发出了生命的呐喊。显然,哀歌描写的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冲突:他对不同生命阶段—过往、当下、未来的思考。诗中的空间感很弱,而时间感很强,诗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内心感受很不相同。在第一诗段中既有抒情主人公对年轻时代生活道路的回忆和总结,又有其对当下生活的看法,是过去和现在的交织。但因为是诗人立足于当下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讲述的是过往的荒唐岁月对其现在的生活的影响,因此,第一诗段中的动词都是现在时,即使是对未来展望时也是如此。第二诗段由“Но”承上启下,即由对过去、现在的感受转向对未来人生的思虑。前四诗行是现在时。后四句诗行是将来时,由前四句的对现在的感受过渡到对未来的畅想。值得指出的是,普希金坚守作为一种高雅抒情诗体裁的传统,在这首诗中较多地使用了古斯拉夫语中的雅词、雅语。如:минувший,старе,сулить,грядущий,други,ведать,треволненья等。这些语词在彰显严肃、庄重、工整、深邃的同时,却丝毫没有影响诗歌整体的朴实简洁、轻盈明快、言简意赅。

3.修辞手法

在这首十四行“哀歌”中诗人大量使用了增加表现力的语义辞格和句法辞格。在语义辞格中比喻,对比,隐喻为主要手段。语义辞格:比喻:诗中把抒情主人公痛苦、沉重的感觉比作酩酊后的迷惘不安(Мнетяжело,каксмутноепохмелье.)以强化痛苦的久久不散,迷醉、沉重的心境显得更加形象、真切。又如把忧愁与苦酒相比(каквино–печальминувшихдней.Вмоейдушечемстаре,темсильней.),那是缺憾、惆怅、苦涩随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延续,思想的成熟越来越强烈。诗人对往昔岁月充满了强烈的自责。“物化”了的“忧愁”形神兼备,让读者感同身受。

对比:诗中веселье,печаль;угасший,блеснуть;минувший,грядущий;горе,наслажденья;умирать,жить;слёзы,улыбка这一对对词语都构成了语义上的对比,凸显了两种情绪、心态的强烈反差。当初被视作快乐的疯狂,如今却留下了无尽的创伤,诗人在历经岁月的蹉跎之后已经变得冷静、清醒、理智、深邃。那是对人生、自我、生命意义与价值认识的深刻使然。隐喻是“哀歌”中最重要的修辞手段,是诗人生命哲理观的呈现。“未来如浪涛汹涌的大海”,既指人生变化莫测,充满艰险,又指未来空间无限,“海阔任鱼跃”。道路(путь)充满艰险,不仅是人生之路,更是思想之路,是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感悟与总结。“暮景”(закат)即生命的“夕阳”,不仅有伤感,还充满了仍会有“爱的照拂”的“夕阳无限好”的喟叹。

句法辞格:对照(антитеза)是《哀歌》重要的句法修辞手段,整首诗的结构就是建立在对照之上的。两个诗段首先是时间的对照:第一诗段是抒情主人公对往昔年少时代的追忆,第二诗段是他成年时代的生命之思。两个诗段还是心境与情感的对照:迷惘、惆怅、忧愁、伤感对照于清醒、激情、昂扬、乐观。两个诗段还是词语蕴藉的对照:第一诗段的печаль与第二诗段печальный尽管用的都是一个词,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前者语义相对单一,较为表相和单薄,而后者人生暮景的“悲凉”显然更为丰盈、厚重,意味深长。第一诗段的похмелье与第二诗段的упьюсь是两个近义词,但前者语义相对浅薄、贫瘠,因是对一种“生理现象”的描述故多具贬义色彩,而后者因与“和谐”(гармониейупьюсь)搭配,更富精神的意蕴,强化了主体的精神世界的丰沛。以不同的生命认知作为诗歌的对照底色,对照这种句法辞格的运用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意蕴。呼语:这首张扬生命的“哀歌”虽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为主,却也有他与读者的交流,他称呼读者为“други”(Нонехочу,одруги,умират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不仅是诗人内心的呼喊,而且是向众人发出的对生命的“鼓与呼”,让那些懂得并赞同抒情主人公生命理念的读者“朋友们”引起共鸣。诗中还使用了断句的手法:Мойпутьуныл.Сулитмнетрудигоре/Грядущеговолнуемоеморе.此句原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诗人故意在горе后把句子断开。“Грядущеговолнуемоеморе”另起一行,不仅是诗人出于诗歌押韵的考虑(горе-море),而且在语义上强调了“如波涛汹涌的大海”般的未来,既表达了未来的充满凶险,又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抒情主人公对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期许。

“哀歌”是一首心理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歌创作于诗人的31岁之际,表达的是人生观已经成熟的诗人兼哲人普希金深刻的内心情怀与人生感悟。自白性的“心理诗歌”虽短,却具有较为曲折、复杂的特质:既有沉重,自责,也有慨叹,惋惜;既有担忧,也有向往;既有希冀,也有道义、情感与担当,种种情感、理念交织不悖。“哀歌”情感格调复杂变化的拐点在于第二诗段的开头“不,朋友,我不想死去”(Нонехочу,одруги,умирать)。“不想死去”的内在意蕴是强大的生命希冀,对生命搏击的渴望。抒情主人公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为了“思索和经受磨难”(мыслитьистрадать)。思考是为了求真、创造,接受磨难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对于一般人来说劳碌和痛苦(трудигоре)是沉重的厄运,但是对于诗人来说,却是人生必然的花絮。“我时而会在和谐中沉醉,时而会为遐思洒下热泪”(Поройопятьгармониейупьюсь,Надвымысломслезамиобольюсь)是哀歌的点睛之笔。诗中的“гармония”与“вымысел”都与文学创作有关。当创作灵感(вымысел)向诗人袭来的时候,诗人会沉醉,会欣喜、流泪,会在“和谐”及充满“遐思”的艺术世界中享受生活和生命的快乐。有译者将гармониейупьюсь译成“和谐的乐音”,将вымысел译成“想象情景”令读者不解,其实此处是抒情主人公在陈述其诗人的使命与职责,艺术的魅力。

伤感爱情诗词篇5

纯爱男声,《那些年》引发超高人气

一颗清新单纯的真心,唱出为爱痴狂的深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走红,而为电影演唱主题曲《那些年》的胡夏也跟着人气暴涨。《那些年》把“留恋”这两个字狠狠地烙印在歌里,带给视听众纯爱的震撼,为乐坛带来一抹清新亮色,感动了许多人的耳朵。

凭这首歌,胡夏拿奖拿到手软,乘胜追击发行了新专辑《燃点》。新专辑的歌词既细腻又深刻,制作人薛忠铭老师特别请到许多资深词作家为胡夏量身填词,深入描写爱的各种样貌,无论是勇敢的告白、破灭的爱情美梦、压抑的伤心、被分手的残酷现实、甜蜜的热恋小情侣,各种情节都在歌词里活灵活现。恋爱经验几乎为零的胡小夏同学,却能将这些情感诠释得韵味十足,可见经验不是最重要的,感悟人生才是炼成文艺气质的必修课。

斯文内敛,请叫他文艺青年

清澈、干净、温暖、深情都能用来形容清泉王子胡夏和他的歌声,这位王子虽然不是来自B-612星球,却和小王子一样单纯、不爱说话、喜欢思考,一身的文艺范儿。咪蒙说,汤唯之特别,在于她长得旧;胡夏之特别,在于他声音旧。其实又何止是声音,胡夏连偶像都是旧四大天王之一张学友。生于90后,胡夏却流露着挡不住的成熟气息。但也正因为心智成熟,他才会有更多思考。

痴情宅男,搭档刘诗诗上演伤心童话

拍过MV,唱过电影主题曲,因为幸运,胡夏的第一部电影马上就找到了他,更幸运的是,第一次拍戏的CP就是正当红的穿越红人刘诗诗。

拍戏的辛苦让胡夏叫苦连天,在电影《伤心童话》的会上,“吃了大亏”的胡小夏就吐起了苦水:“因为没演过,还是喜剧,导演前几天就说‘你能不能活跃点’,他还说要不揍我一顿会不会好些。”苦归苦,电影倒是值得期待的,新生代歌手胡夏+电视剧演员刘诗诗+乡土剧编剧+光线当家主播谢楠和大左,主创虽然没一个是电影专业户,却个个都是才子才女。这样的组合到底能拍出怎样的都市浪漫爱请喜剧,扮演痴情宅男的胡夏又会给虾米们怎样的惊喜,这一切只能等电影上映才能一见分晓了。

胡夏 爱情燃点 一触即发

王纹纹

黄小琥说,他看起来很斯文,一开口却使人惊喜;伍思凯说,他是最轻柔却最能压住全场的人;林志炫说,他真的能把词唱到曲里,而且是拔都拔不开的那种。如果那些年,你也爱着这个会唱歌的男生,那么现在爱情的燃点正式点燃,你准备好深爱胡夏了吗?

纯爱男声,《那些年》引发超高人气

一颗清新单纯的真心,唱出为爱痴狂的深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走红,而为电影演唱主题曲《那些年》的胡夏也跟着人气暴涨。《那些年》把“留恋”这两个字狠狠地烙印在歌里,带给视听众纯爱的震撼,为乐坛带来一抹清新亮色,感动了许多人的耳朵。

凭这首歌,胡夏拿奖拿到手软,乘胜追击发行了新专辑《燃点》。新专辑的歌词既细腻又深刻,制作人薛忠铭老师特别请到许多资深词作家为胡夏量身填词,深入描写爱的各种样貌,无论是勇敢的告白、破灭的爱情美梦、压抑的伤心、被分手的残酷现实、甜蜜的热恋小情侣,各种情节都在歌词里活灵活现。恋爱经验几乎为零的胡小夏同学,却能将这些情感诠释得韵味十足,可见经验不是最重要的,感悟人生才是炼成文艺气质的必修课。

斯文内敛,请叫他文艺青年

清澈、干净、温暖、深情都能用来形容清泉王子胡夏和他的歌声,这位王子虽然不是来自B-612星球,却和小王子一样单纯、不爱说话、喜欢思考,一身的文艺范儿。咪蒙说,汤唯之特别,在于她长得旧;胡夏之特别,在于他声音旧。其实又何止是声音,胡夏连偶像都是旧四大天王之一张学友。生于90后,胡夏却流露着挡不住的成熟气息。但也正因为心智成熟,他才会有更多思考。

痴情宅男,搭档刘诗诗上演伤心童话

伤感爱情诗词篇6

关键词:柳如是 诗词风格 独特性情

不寻常的人生遭际,使得柳如是用诗词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她的诗词,既充满细腻婉转清奇流畅之风,同时饱含慷慨豪放的悲壮之势,诗词风格随不同时期的人生遭遇而呈现明显变化。

柳如是的早期诗词创作,以婉约柔美之风居多,内容多是表达闺阁中妙龄女子缠绵悱恻的情思朦胧多变的哀怨,多写儿女情长及细腻敏感的生活感受。其中,爱情题材的诗词涉及较多,主要是从侧面流露出诗人与陈子龙的爱情生活。以《六忆诗》(其一)为例:“零妆斟意审,欢气自随向,神绪难久藏,因风托思想。”,该词主要是描写一个妙龄女子回忆往昔幸福生活,写出了闺阁中少女的羞涩和纯真,描绘了很多日常生活场景,刻画了一个闺阁女子等待情人到来时的娇羞幸福的心情,隐藏着女子无数的爱恋与相思,词中过去化妆场面与现在想念情感的两层画面的叠加与对比,进一步流露出女主人公内心细腻的情感。词调优美,音节平缓,自然轻快,以婉约笔法,将闺阁中少女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十分符合柳如是与陈子龙从相识、相知、相爱、相离的这段情感波折给柳带来的杂感。

柳如是好以“杨柳”意象入诗词,“杨柳”既是柳如是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柳陈二人于南园朝夕相处恩爱相依的见证,更是二人被迫分开后柳借此倾诉心中万般思念与苦楚的发泄物。以《杨花》一诗中几句为例:“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诗人以“杨柳”入诗,以“杨花”自喻,写出了在与陈子龙分开后内心的苦痛煎熬。巧借“杨柳”“杨花”意象来抒发对陈子龙的极度相思之苦,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怨而不怒,幽怨中见恬淡;温柔敦厚,感伤中有甜美。

中后期诗词创作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且融以婉约朦胧之美,做到了婉约与豪放并举,这一时期,抒发感时伤世、即兴咏物的题材居多,也涉及感慨自身命运或表现深沉的爱情情怀的题材。诗人擅于融合前期自然清丽的旖旎之风,力求做到婉约与豪迈兼融,因此这一时期的诗词风格更趋成熟,成就更为突出。

以《初夏感怀四首》(其一)为例:“海桐花发最高枝,碧宇霏微芳树迟”、“总有家园归未得,嵩阳剑器莫平夷”,这首诗写于明朝末年清***即将入关之前,明王朝大厦将倾,战火四起,民不聊生。诗人面对此情此景,触物兴怀,将过去现在两种时空的事物巧妙地进行对照,更显苍凉颓败之感,折射出动荡时代人们渴望家国和平的强烈愿望,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浓厚的忧国忧民之心,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家国天下之情。整首诗在写景体物等技巧上娴熟有度,风格沉重悲凉。

另《东山酬唱集・岳武穆祠》:“当年宫馆连胡骑,此夜苍茫接戍楼。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诗人在参观岳武穆祠时感叹山河破碎不堪忍受,四海之内,战声咆哮,烽火连绵,由此怀古伤今,爱国情感的宣泄如瀑布之水瞬间奔腾而下,诗人身上的那种侠义气质,渗透于字里行间,直逼人心,给人激情豪迈之感,气壮山河的昂扬之势。

又如《金明池・咏寒柳》“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借寒柳抒发己怀,词人看似写寒柳实则写自己深沉凄凉的人生,“寒柳”意象统摄全篇。上阕借寒柳来表达词人凄凉苦楚的人生遭际,下阕主要是写词人对从前美好恋情的坚守。既有柳如是哀艳婉丽的词风,同时哀怨中有男儿洒脱风度,词作故又给人豪放俊逸之感,风格澄澈蕴藉,刚柔相济,达到了婉约与豪放兼容的境界。

伤感爱情诗词篇7

诗这个字很美很美,自古以来不论诗经还是诗词,或者是品诗论诗,这些都是诗。

我自己也喜欢,我想是不是名字里带有这个字,还是它给了自己太多感触,它就是这样一个字,却能包含时间冷暖真情。

自己这几天看到的短文,那一段段爱情让自己伤神,那里面的真谛可谓是百味人生。

那一句‘我愿用一生素稿装扮你的华丽’。这话听着有些矛盾,可我看到时却感觉自己的心也凉了。

那一句句诗词就像针一般扎在心里,‘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话我想卓文君写的时候那嘴角也是微微上扬的。

就算她是才女可也是血肉之躯,都说文艺青年感慨会很多,可我看到的时候只觉得她是一个敢爱的女子,等待与她相守白头的人来敲打那深院庭门。

爱情从古到今都是让人迷恋的字眼,它会让人越沉越深,自后不知伤了他人还是自己。

人的欲望是无极限的,可我想每个人都有一段刻苦铭心的恋爱往事,恋爱?这两个字感觉没有温度,它的感觉没有爱情浓烈、没有爱情忠贞、没有爱情动耳…………

有时候自己会想起那句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话让我觉得恬静安然,好像抬头看见的是乌云密布的天空,而手里握着的是远方传来的平安信,看着那阴霾的天空嘴角也会淡淡扬起。

真的爱不是人们常说的爱他就放手,我觉得是爱他就要在能拥有他的时候不一切的抱在怀里,那样的温暖这辈子也许就只有一次。

伤感爱情诗词篇8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林黛玉;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79-01

《红楼梦》中曹雪芹匠心独运,使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无一不为人物而生。同时曹雪芹惯用诗词来影射人物命运结局,一些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人物从一开始就被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这种象征、暗示意义往往比较晦涩,就像“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字里行间,隐隐约约,使《红楼梦》中的诗词染上谶语色彩,这在黛玉的人物形象与她的悲剧命运上体现地格外明显。

一、诗词展现人物性格

黛玉心思极其敏感细腻,见落花,闻秋雨,观花色皆能触动其心底的伤情,由春景的短暂和风雨的凄楚再到花色的鲜艳都能让她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悲苦。黛玉善用歌行来睹物思情,让黛玉的悲情如浓墨洇染般层层厚重。如果说《葬花吟》是黛玉积郁幽怨的第一次集中倾泻,那么《秋窗风雨夕》则颤动着生离死别的怅惘,而《桃花行》进裂出了泪尽人逝的亡音,可谓悲到了极致。林黛玉她幼失护恃寄人篱下,聪敏、才学高,但又敏感、多疑、善感、爱使小性。这种思想性格自然流淌在她的诗作中,如《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再如她的《咏菊诗》: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曾“魁夺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一一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另一方面,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与嘲弄,这点在她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花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的自挽词,是她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诗,“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沽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品格。

二、诗词隐喻悲剧命运

在《葬花吟》中,黛玉诉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去。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在《秋窗风雨夕中》黛玉叹道”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在《桃花行》中,黛玉吟道”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黛玉的一生就是与泪水永伴的一生,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是浸透着黛玉悲伤的泪珠儿的。这既为了完成绛珠仙草向神瑛侍者还泪的誓言,似乎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爱而不得的悲剧演绎。

黛玉的悲剧似乎是《红楼梦》中最让人揪心的一处了。正如曲子《枉凝眉》中所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伤感爱情诗词篇9

以《雨霖铃》阅读教学为例:

这是一课时的教学,课前学生已预习过课文,疏通完字词。教学目标定位在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课上进行有效的诵读指导,并明确了这首词的主旨是伤离别。之后,创设问题情境:

1 围绕“别”字,词人如何展开描写

学生似乎有些茫然,笔者进一步提示:从时间层面思考。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辅以详细的字句分析。如“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词人点明节令;柳与蝉自古就有不解之缘,“拂水飘飘送行色”,“高柳乱蝉嘶”,“寒蝉”暗指离别。再用情语对开头三句作小结: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拔中明确――别前、勾勒环境别时、摹写情态别后、展开想象

2 分析上下阕景色的不同,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

学生回顾上阙,分析艺术手法……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勾新连旧,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境界中,本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诗意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语本是升华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但是,课堂中预设的两个问题,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分析中,似乎有内容的重复,学生间或流露的茫然表情,又让笔者不安。反思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字字分析,句句落实,出现过浅、过细、过多、过滥的繁杂细碎的“问题”,这些碎问碎答,使课堂松散而琐碎,使学生忙乱而茫然;忽视这首词文意贯一、血肉交融的一面。实际上,笔者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来“驾驭”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所谓的“问题”,将他们一步步引入笔者的阅读结论中,而缺少学生自主阅读体悟的空间。置身于类似的课堂中,学生总有“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的无所适从,这是诗歌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

那么如何避免诗歌阅读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提问以提高诗歌阅读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课堂提问的设计,尤其是能使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活动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即“一问抵多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3 仍以笔者反思后调整的《雨霖铃》阅读教学为例

在明确了这首词的主旨是伤离别之后,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写“离别”“惜别”“伤别”的?

要求:阅读全词,思考后拟出发言要点。

“离别”“惜别”“伤别”三个词吸引学生的视线,激发其探究的兴趣:“离别”是一个事件,更侧重客观的描写;而“惜别”“伤别”即融有依依惜别、忧伤惆怅之情,侧重情感体验。这提醒学生关注景与情,而“怎样写”则提醒学生关注方法。词人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景物,季节、时间、气候、地点等离境的勾勒来写离别。而全词上下无不沉浸着惜别和感伤,词人描写冷寂幽清的离别情景、营造凄冷沉郁的离别氛围、摹写执手无语的别时情态、预想凄清孤寂的别后情状,不正是情与景的交融、虚与实的结合吗?学生探究完这道题,既体验到别情,也掌握了方法。

可以说,这个“主问题”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牵动对整首词的理解品读,明晰课堂的教学线条,制约课堂上零碎的、频繁的问答,有效克服诗歌阅读教学中零敲碎打、肢解文本的弊端,学生有了课堂自主体悟阅读时空,其整体阅读活动得以开展,学生真正参与了“品读”教学。

那么,在诗歌阅读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成功设计“主问题”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

3.1 从诗题切入:诗歌的题目往往是全诗内容的体现,尤其是题眼,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这个角度设计出来的主问题,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脉络。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围绕诗歌的题眼“归”,设计出“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的问题,诗人的情感主线就很容易把握了。

3.2 从内容切入:教学选修教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时,设计“吟咏诗韵,置身诗境,你体悟到哪些江南之美”的问题,使学生在涵咏词作时,关注“江南之美”,从“春水碧于天”里体悟到江南景色之美;从“画船听雨眠”中感受江南生活之美;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中想像江南女子之美。这一主问题,使学生对词作内容有了整体性把握。

3.3 从炼字切入:诗歌最能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为此特别讲究炼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悟到炼字的妙处。教学选修教材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时,“采撷你认为炼字了得的诗句并简析”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呼、窥、举”等字,在想象中体悟分析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提高阅读赏鉴质量。

3.4 从情感切入: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情感、体会意境。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诗人的情感主调,以此析景悟情,水到渠成。如《声声慢》中抓住诗人的“愁”情,设计“析愁景悟愁情探愁因”的问题,学生将意象、意境、词人身世等因素融入词作赏析中,形成课堂阅读教学主活动。

3.5 从形象入手:诗歌以表达情感为主,往往会有抒情主人公的活动,甚至也会有简单的叙述。如郑愁予的《错误》,执教者围绕着抒情主人公“我”和“你”,设计出以下问题:“我”是谁?“你”是谁?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个主问题是课堂教学线索,牵引着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兴趣,诵读品味诗中意象和情境;分析形象,思考表达,参与讨论,听取点拨,探究主题。

3.6 从比较入手:比较阅读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发现问题或矛盾,启发思维,加深认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I教材周邦彦《苏幕遮》教学中,设计比较的问题:

①同是写荷,杜牧与周邦彦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学生抓住杜牧诗中的写荷诗句,指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邦彦则对荷的形、神具体描绘,前者取胜在移情,后者取胜在炼字。)

②“思乡”在古诗词中是常写的主题,回顾学过的思乡诗作,对比本诗,谈谈它们的写作角度有什么不同?(学生回顾《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学过的思乡诗作,师生就诗人使用的意象及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展开探讨。)

再如,教学《归园田居》时,在课堂的深化阶段,设计比较评价的问题: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阅读下面的专家评述,议议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议议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实际上是学生学习诗作之后对诗人情感的整体性拓展评鉴,专家的评述,激发学生思考,引发讨论;学生的观点,促成激烈争论,酿造高潮;教师的看法,深化多重对话,形成波澜。

以上教例都以“比较”为主线,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抓住某一诗歌鉴赏因素(或情感、或手法、或主题、或评价)设计主问题,形成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同一题材诗作的不同情感、写法的比较;②同一主题诗作的不同意象、写法的比较;③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④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比较;⑤专家学者对作者或作品的评析比较。

3.7 从写作入手:诗歌教学除了在诵读赏析中品味诗人情感、体察表情达意的方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以弥补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当然,学生受诗歌情境的感染,往往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些契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幻化成文字,学会诗意的生活。

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爱的心语”专题是一组爱情诗,教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诗作,并创作一首爱情诗或写出自己的爱情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单元现代爱情组诗诵读体悟赏析,并通过有效的铺垫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朗诵你创作的爱情诗或谈谈你的爱情观,并简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如果是直接抒情,就请谈谈你要表达的情感;如果是寄情于意象,就请谈谈你所选择的意象与表达的情感)。

伤感爱情诗词篇10

摘 要:每个人都期望拥有幸福的婚姻。婚姻的不幸会使我们情感得不到满足,产生婚姻情感缺失性体验,这种体验对作家创作有着重大影响。朱淑真由于婚姻不幸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本文试***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朱淑真婚姻情感缺失体验,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以此来进一步揭示其悲剧的渊源。

朱淑真是我国宋代的一位女文人,她出生于幸福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能诗作画的才能和良好的文学基础。但如此优越的的条件,却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生活。朱淑真的命运正如魏仲恭在其《〈断肠集〉序》所言:“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其伉俪,乃嫁为市井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①究其一生抑郁不得志原因,其中重要一点乃因经历情感缺失性体验。本文试***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朱淑真婚姻情感缺失性体验,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以此来进一步揭示其悲剧的渊源。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生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爱的温暖、生活的美满、事业的成功以及潜能的充分实现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爱的失落、生活的不幸、事业的失败以及潜能的无法实现等所引起的痛苦、焦虑的情感体验。②文人命运多蹇,抱负难酬,为生计颠沛,为理想奔波,内心充溢的多是缺失性体验。这一点在朱淑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朱淑真的生平事迹各种史料记载互相矛盾。有的说她出身于仕宦家庭,有的说她世居桃村,处于社会底层。朱淑真19岁成婚,她所嫁的丈夫,有的说是官宦人家,有的说是市井粗人。具体的出身和所嫁的丈夫现在已无可考证,但从朱淑真少女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后来回娘家终老的情形来看,朱淑真的父母对她应是钟爱有加。还有一点确切不疑的是她的婚姻很不幸福,在爱情上饱受挫折与伤害是其情感的缺失性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国古代,女子一旦迈出自家闺房,就如同泼出去的水,亲情的庇护与容忍便轰然散尽,婚姻成为女子唯一的生存空间,女子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配偶,婚姻爱情是她们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她们的生活没有更多的内容。若与夫君情投意合尚可将曾经的理想化为一生的坚定,倘若所嫁非偶,则理想必为抗争的内驱,她们将在失望中饱受孤独与痛苦,在孤苦中走向绝望。朱淑真由于“所嫁非偶,婚姻不幸”致使其一生抑郁不得志,缺失多于满足。朱淑真的婚姻情感缺失体验折射在文本中就是其《断肠集》中对婚姻的描写。

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朱淑真少年时并没有经历很多苦难,天真烂漫,而且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饱读四书五经。见识比那些闺阁女子广泛,比同龄人具有更丰富的情感,和现代人一样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作为一代才女,她更具条件把自己的这份心事表达出来。如《秋日偶成》: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淑真大致的择偶标准。“未知心事属他谁?”是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对爱情发出的由衷呼唤,她理想中的意中人,是与她同兴同趣、能诗善文、才情横溢的男子。在她看来,只有才情相当、兴味相投,爱情才算圆满,婚姻才算幸福。这样的圆满与幸福是对未来夫君的美好憧憬,更是对理想婚姻的率真表达。

憧憬美好的爱情婚姻是大多数女性的共同追求,但朱淑真却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无忌。如其《清平乐·观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首词无所顾忌地描绘了与情人在西湖恣意享受爱情的欢乐,携手漫步,和衣倒睡,旁若无人极为大胆的举动,直抒胸臆,率真,爽朗,坦荡地表达爱情的追求。有人说,“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一个女子敢于如此淋漓尽致、毫不掩饰地写出这样的词句,无疑是内在情感世界中的爱的倔强外化,是生命内驱力的呈现。这种向外喷射的激情,成了旷日持久的内心压抑的补偿、一种挣脱内心束缚的强烈的冲动。”③冲动愈加强烈,对爱情的渴望也便愈加强烈,当理想的爱情无法实现时,则失落愈加惨痛,婚姻情感缺失性体验则更加深刻。朱淑真少女时代的爱情理想和大胆的追求自跨入婚姻的那一刻就被彻底击碎,而且长期没有得到改善,因此使其婚姻情感长期处于缺失之中。这种爱情情感缺失性体验可以扼杀她的青春,却无法降伏她的灵魂。在不幸的命运面前朱淑真从来不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而是一路抗争,一路悲歌。她要借助笔把她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朱淑真的《断肠集》便是她婚姻情感缺失的血的印证。《断肠集》中,“愁”字用了近八十处,“恨”字约二十处,“断肠”十二处,其愁之浓,其恨之深,其断肠之凄切,历历可见。

朱淑真的愁主要根源于其婚姻情感缺失。理想爱情渐渐远去后,愁绪便如流水般地冲击着她的生活,绵延不断。于是她便借酒浇愁,寄愁于诗词。“苦命的朱淑真,当爱情的理想落空,婚姻无法支撑她的信念时……在她的诗词中,更多的是知音难觅,好梦难圆的伤愁。”④如《阿那曲》:

梦回酒醒春愁怯,宝鸭烟销香未歇。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

诗人在独苦寂寞的日子常常借酒浇愁,矇眬入睡,但是还没熟睡又被清寒触醒,触醒后又因愁绪难遣以至于不能继续入睡,而心里更加难安。诗人愁思之深、愁绪之激可见一斑,愁绪构成了诗人的全部生活。又如《减字木兰花·春怨》: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仃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此词最深刻地记录了其孤独的愁绪。五个“独”字逐层铺排,把词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愁病交加的形象鲜明地凸显出来,词人无限的愁苦,无奈的寂寞如瀑布般地洒下来。其他如“凉生还又捧幽恨,留取孤樽对月开”(《夏雨生凉》);“独坐窗无伴侣,可怜霜月向人圆”(《霜夜》);“闷怀脉脉与谁说,泪滴罗衣不忍看”(《冬夜不寐》)等等都是朱淑真愁绪缠绕,无人理解、安慰的痛苦写照。无边无际的忧愁积压在心中,诗人只有通过手中的笔把这份愁绪宣泄出来。如《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春天已过去一半了,面对满眼春光,不禁触目生情,诗人虽“闲”而心却烦,竟走到楼台的最高处,从这头到那边把一道道的“阑干”都“倚遍”了,而愁绪却没有人理会,可见心境的悲凉!在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到处呈现出盎然生机,但是诗人因别有幽恨在心头,故觉得满眼春光也不属于自己!又如其词《清平乐·送春》: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词的上片写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这是诗人爱情婚姻被粉碎后一种绝望悲伤的情感的体现。下片通过写寄语春宵表现了一种急切的惜春之情,反映了诗人力***挽救不幸婚姻的急切心情,是在悲观的情绪下所作的最后一点努力。总之,无尽的愁绪是诗人婚姻情感缺失性体验的表现,朱淑真只能借助诗词慰藉伤痕累累的心灵。

朱淑真的恨是她对婚姻不满而生发的怨恨之情。婚前的朱淑真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场婚姻里,但是实际的婚姻并没有她所想象的美好,婚姻对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怨恨之情也便油然而生。绝望愤恨的情绪在其《断肠集》中随处可见。如她的《鹧鸪天》:

独倚阑干昼日长,纷纷蜂蝶斗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

词人在蜂飞蝶舞的明媚春光里,久久地独倚栏杆,无所寄托,寂寞无聊,她恨“东风”的无情,因为它是摧毁桃花,及自己不幸命运的罪魁祸首。又如她的《问春》:

春到休论旧日情,风光还是一番新。莺花有恨偏供我,桃李无言只恼人。粉泪洗干清瘦面,带围宽尽小腰身。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

这首词同样地表明了词人激烈的愤恨之情。在 “东君若也怜孤独,莫使韶光便似秋”(《诉春》)中,诗人以企求的方式对“东君”提出自己内心的抗议,对当时封建社会提出了责问。这种怨恨之情是朱淑真婚姻情感缺失性体验最激烈的表现。

一部《断肠集》便是朱淑真婚姻情感缺失性体验的记载史。在婚姻缺失情感之下,她把所有婚姻缺失体验——愁苦、寂寞、悲惨、怨恨之情都化为诗词表达出来,透过其诗词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一位女诗人在不幸婚姻下所发出来的心声。

朱淑真的诗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一直处于婚姻情感缺失状态之下以及这种状态所带给她的痛苦之中,这令我们不禁会深思这场悲剧的渊源。

宋代是理学的鼎盛阶段,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很多。女子在婚姻中一般得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淑真在父母的安排下,被许配一个与自己兴致爱好完全不同的人。朱淑真对此愤愤不平,曾做诗《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

在这里诗人把自己和丈夫生活在一起比作根本不宜同处一池的“鸥鹭”与“鸳鸯”,双方很难彼此适应,难于沟通,明确指出了对其婚姻不满足。但是没有人同情她,帮助她,让她解除这场不合理的婚姻,她自己也意识到父命难违,只好被迫接受现实的婚姻。她只能用诗词去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寄托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但即便如此,别人还常常误解她。曾作《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歌描写了主人公对爱情的追忆,感慨今昔非比。有评语说“朱淑真元夕《生查子》……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所宜邪!”⑤有人借此攻击她失节,给她蒙上不贞之名。朱淑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一斑,因此社会历史背景是造成朱淑真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说社会环境是造成朱淑真婚姻悲剧的客观条件、外在因素的话,那么朱淑真的个性、对婚姻的态度就是造成朱淑真婚姻的主观条件、内在因素。

朱淑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出众,自己也颇为自负,对爱情有着的美好幻想,并喜欢诗词写作。这些在少女时代可以作为优点,但一旦为人之妇之后,可就另当别论了,更何况朱淑真生活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社会。女子结婚后,应该安分守己地呆在家中,做点针线活,相夫教子。朱淑真在婚后心态没有做适当的调整,仍沉醉在少女时候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中。在日常生活中她又不善于处理好和夫家成员的关系,容易和夫家成员产生磨擦。如她在《自责》二首中愤愤地写道: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吟月又吟风?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诗中可以看出她的埋怨,也可以看出她仍然无法融入世俗的家庭,得不到社会的赞赏。据邓红梅研究,朱淑真不喜宦游、没有子嗣,此种情形更使她在世俗的家庭的处境步履维艰,加之婚姻不合,越发让她难于承受,性格也随之变得多愁善感,多疑,脆弱,缺乏开朗之心。一旦遇到不如意之事便忧愁连绵,难于自拔。她不善于寻找解决的办法或是转变心态,去适应这样的婚姻。

朱淑真不仅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其性格也有孤傲、固执、刚强的一面,具有强烈的个性意识,非常珍惜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她始终如一地不屈服于命运安排, 并终生与之作韧性的抗争。如《惜春》: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苦相摧。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落翠苔。

诗人满怀热情地歌唱真挚的爱情,希望它能够长久不衰,不被旧礼教和恶势力所摧残。又如《黄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这首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苔藓的善于变化和菊花的始终不变加以对照,表达诗人对菊花品质节操的赞赏,表明自己“宁可抱香枝上老”,也不会改变对理想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她越发要借助诗词来大胆地歌咏爱情以此来表达对不和谐婚姻的不满与抗争、对妇女传统生活方式提出质疑,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看来,更非良家子女所为。

从上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客观环境、朱淑真的个性因素最终导致她经历了痛苦的婚姻情感缺失性体验。

① 郑元佐.朱淑真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

② 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3.

③ 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101-102.

④ 黄亚清.朱淑真诗词爱情心态浅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1).

⑤[明]杨慎.词品[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卷二.

参考文献

[1] 王乙.试论朱淑真的孤独意识[J].中国古代、近代研究,1992,(11):219.

[2] 方芳.朱淑真及其断肠集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3).

[3] 李淑岩.浅析对朱淑真评价中的理学色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4] 周莉婷.朱淑真诗词的审美特色[J].前沿,2005,(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伤感爱情诗词10篇

学习

招聘活动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招聘活动总结,内容包括招聘活动总结文案,招聘方案撰写的总结。此次招聘会有明确的招聘岗位,有严谨流畅的流程,有具体的应聘要求,针对应聘者所回答的问题也较全面,评委与应聘者之间也有良好的沟通。应聘人员自由发挥,尽量将自己积

学习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狮子和鹿教学设计,内容包括狮子与鹿的教学教案,狮子和鹿获奖教案。课时2时间教学目标1.用开火车的方式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认识多音字“称、禁、撒”。2.朗读课文,抓关键词体会鹿的心情变化。3.能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讲

学习

信任阅读答案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信任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信任阅读题答案大全,信任的境界阅读答案。②某次他去买东西,不料已经到了闭店时间,老板说:先生,你可以继续挑选,不过我要回家了,自动收款机就在出口处。另外劳驾您走时替我顺手把店门关好。祝您晚安!③

学习

装饰施工员总结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装饰施工员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装修施工员总结及计划,建筑装饰施工员年度总结。1.2装饰行业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规范装饰业。目前出台的《建筑法》、《合同法》、《房地产法》、《规划法》、《招投标法》以及《建设工

学习

中专会计教学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专会计教学论文,内容包括中职会计教学论文选题,会计教学论文范文大全。一、当前职业中专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材体系不合理就目前我国职业中专院校的会计教学而言,在教材体系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第一,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会

学习

审计实训自我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实训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审计案例实训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审计实务实训总结800字。两个星期紧张的审计实训,时间就这样在忙碌中匆匆过去了,留给我的都是丰富的经验和深深的体会。我们实训的目的是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

学习

抹灰实训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抹灰实训总结,内容包括抹灰实训总结1000字,一般抹灰的实习心得。裂缝空鼓现象是抹灰工程中的主要质量隐患,如何才能够彻底消除此隐患,是广大施工者和管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大家各有观点。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施工经验认为抹

学习

三方协议模板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三方协议模板10篇,内容包括最新三方协议填写模板,三方协议模板电子版。为了给广大软件及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广泛实习机会,为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甲、乙、丙三方经友好协商,就合作共建“西安软件人才培养

学习

难忘的那张脸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难忘的那张脸,内容包括难忘的那张沧桑的脸,难忘那张可怕的脸作文。时光匆匆,一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姐姐告诉我母亲住院了,医院就在学校不远处。母亲竟然到这里来了,我可以见到她了,太好了!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吃过晚饭,兴冲冲跑到了

学习

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一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一句10篇,内容包括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下一句是。“那么你是怎样向学生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又是怎样向学生讲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为了让大家

学习

小学生写的诗歌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写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写的诗歌,小学生自创诗歌100首童年。早早唤醒——大地的小草。假如我是风,我要在烈日的酷暑里,阵阵吹散——城市的烦躁。假如我是风,我要在广漠的天地间,切切涌起——金色的浪涛。假如我是风,

学习

寓言两则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寓言两则10篇,内容包括寓言两则,寓言两则大全很多字。寓言《揠苗助长》形象地讲述了古时一位种田人急于求成的故事,他每天都巴望自己的庄稼早日成熟收获,为了达到目的,他竟然拔高禾苗帮助庄稼长高,但事与愿违,他的禾苗全死了。我

学习

狼三则翻译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狼三则翻译10篇,内容包括狼三则其一全文及翻译,狼三则原文及翻译。笔者在众多英g作品中选取了《狼***腾》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对该译本进行案例研究,因为该译本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且运用一定合

学习

安全生产演讲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生产演讲稿,内容包括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演讲稿,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演讲稿。大家知道,《电业安全工作规程》总则第二条明确规定: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说明了安全生产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其中责我把它理解为责任心

学习

古代爱情诗词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爱情诗词10篇,内容包括爱情诗词古代100首,古代形容爱情长久的诗句或诗词。爱情作为人类社会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作灵感,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着人性中这一美好的情感。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历

学习

爱情哲理故事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哲理故事10篇,内容包括爱情哲理小故事大全,100个爱情哲理故事。小说《纪念我的朋友金枝》,开头写到“金枝说她爱袁哲。她一直这么说,不断地说。”开头直接切入爱情主题,表明金枝爱袁哲,爱的大胆炽热。每次聚会时她对袁哲采

学习

经典爱情宣言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爱情宣言10篇,内容包括交友爱情宣言短句,爱情宣言短句一对。3、爱是喜欢靠在你身后,不管前面的路会怎样,什么都不理会的相信你4、引喻山河,指日可诚。5、爱是默默在心底记下你的喜好,希望更多的了解你6、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学习

伤感美文欣赏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伤感美文欣赏10篇,内容包括伤感美文,伤感美文欣赏。一、中职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以欣赏为切入点的,要理解作者所要倾诉的想法,才能跟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最终

学习

诗词名句大全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诗词名句大全10篇,内容包括经典诗词名句霸气,诗词中的名句大全集。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青海长云

学习

献给教师节的诗词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献给教师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赞美老师的诗词,关于教师节的优美诗词。1.强化学习,提升修养淮安区有多位在格律诗方面有研究的学者,学校邀请区诗词协会的一些创作者、学者等定期到学校来开设讲座,传授诗词知识。学校要求

学习

元宵节诗词名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诗词名句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诗词佳句原创,元宵节诗词录。站在太阳上(音)一个人丁(奇)良家子一诺千金——善男信女雁阵斜飞多变化——不乏其人母后登基成大典——堂而皇之年年岁岁花相似---花容依旧七仙女嫁出去一个。(打

学习

职场爱情电影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职场爱情电影10篇,内容包括职场爱情电影排行榜前十名,日本电影职场爱情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改编,讲述杜拉拉的职场和爱情成长故事。换换衣、谈谈情的伪职场生活动辄五位数起跳的名牌加身,眼花缭乱的夸张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