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祖国的作文10篇

关于祖国的作文篇1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2021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为我的祖国点赞话题作文,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祖国我为您点赞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可你知道现在中国现有的四大发明吗?现在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高铁、移动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中国,曾是懦弱的,一些国家开始侵略我们的祖国,南京大屠杀、雅片大作战、火烧圆明园等一些罪恶的惨痛事件在祖国妈妈身上留下了一条条伤疤。现在祖国强大起来了,那些侵略过我们祖国的国家都不敢来侵略我们了,纷纷向我们国家投降。

中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北京故宫,长城、鸟巢等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城了,它似一条长龙。根据历史记载,有20多个诸候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约有10万里以上。它可是七大奇迹之一呢!

祖国您像我第二个母亲!祖国我为您点赞。

祖国在我心中祖国这个词语,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许理解不了她深刻的内涵。但是,当我踏上北京这块土地时,我好象忽然间明白了一些什么。

刚放暑假,爸爸妈妈就带我去北京玩。我不知道爸爸妈妈的初衷是什么,这一行,却让我受益匪浅。到北京的第二天,我们浏览了长城。当我登上长城的那一刹那,我激动万分。看,长城盘旋在丛岭间,虽然具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的遗迹,但它仍然充满了生命。它像一条长龙,似乎是在水中神游,又似乎即将腾越而起。现在登上长城,展现在眼前的已经不是古代诗人所谓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那种情况,春风早已吹到“塞外”了。

瞧!长城外面现在是一派多么和平、瑰丽而又雄浑的景象!当初为了使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隔离而修筑的这座万里长城的秦始皇帝,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这是历史对他的嘲弄,但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各族人民来说是崇高的赞美。

长城在我心中已不单纯是长城了,她是伟大的祖国!当我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不禁肃然起敬,不由得随着音乐唱起了国歌。啊,祖国在我心中,永远。

我为祖国点个赞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国家--中国。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从未曾间断:唐三彩、青花瓷;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每一样都是我们中华独有的象征,每一种都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就如拿破仑大帝所说:“中国是一头熟睡的雄狮。”如今,雄狮早已苏醒,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天,我要为祖国母亲点个赞。我要为奥运健儿点个赞,只许海峰零的突破以来,我国涌现了许多奥运英雄:跳水皇后郭晶晶、体操王子李宁,还有在田径赛道上为国争光的刘翔……我们从被称为“东亚病夫”到如今的体育强国。是你们在中华体育史上书写华美的篇章,是你们为我国争得无限荣光。因为有你们,那五星红旗才能更加鲜艳,飘扬于最高的天空。

我要为祖国航空航天领域点个赞。两弹一星,是你们最初的荣光。当东方红的歌声在浩瀚的宇宙中唱响,太空便迎来了中国人的 探访。神五神六飞船 一只又一只地飞向宇宙。杨利伟、聂海胜、孙阳等都是我国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宇航员。 是你们,让洋人我们 目瞪口呆甚至是不敢相信。近来看到一个笑话,说我们神舟飞船上天乃是虚报,是欺骗世界人民。有网民评论:我们中国只是电影特技逊色,送飞船上天跟闹着玩似的。这言语,难掩身为华夏子女的骄傲,就如同那歌词一般“我是多么幸运,降生在你的怀抱之中。”所有的航天工作者都是好样的,我要为你们点个赞。“天耀中华,天耀中华,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荟萃。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辉,磅礴东方。

关于祖国的作文篇2

    关键词:妈祖信仰;祖国文化;***治改善

    一、妈祖信仰的发展源头及其现状

    据载:妈祖,姓林名默娘,她出生于莆田市海滨,熟悉水性。相传她常为海上航行者保驾护航,因而,在她死后,民间尊为“海神”亦或者“神姑”。被神化后的妈祖,起初只是在民间口径相传。至元代第三条海运航线的成功开辟,朝廷对妈祖的加封或遣使祭祀,仅《元史》上的记载就达十二次之多。进入明朝后,由于航海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特别是在郑和七次下西洋后,妈祖信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明永乐帝不但封妈祖为“天妃”,还亲自为其题诗“湄洲神人濯厥灵,朝游玄圃暮蓬瀛,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祈即聆……”该诗存于《御制弘仁普及天妃宫之碑》中,是迄今为止,由皇帝御制歌颂妈祖的唯一诗作。清朝时,妈祖信仰进入了鼎盛时期,闽都各地兴建天后宫,康熙五十九年,妈祖被尊为“春秋谕祭”之神列入国家祀典。而后至今,借由海上贸易的发展和兴盛,妈祖文化已经普传海内外。“全世界已有妈祖庙500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徒超过两亿。”可见妈祖信仰传播之泛。

    在历经近千年的积淀后,妈祖信仰作为宗教信仰中的一种形式,其所具有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也可以这么说,不同时代赋予妈祖信仰以不同的文化蕴涵。在现代社会中,妈祖信仰中原具有的教义,如拯救海难、普降甘霖等,已大大地削弱了。但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如慈善救济、宗族续源等。

    二、妈祖信仰特点

    妈祖信仰是福建沿海的民间信仰,极具地域特色。除此之外,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也极具特色,具体体现在兼容性这一点上。

    1.地域性。妈祖信仰的地域性主要是指起源的地域性。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沿海地区,以海为生的莆田人,为祈求航海出行的顺利,以妈祖为信仰寄托。这种信仰不同于其他的民间信仰,它与莆田的地理条件、民众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它是对海上精神敬畏下衍生出的一种民间信仰。

    2.兼容性。妈祖信仰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有本质的区别,但妈祖文化并不排斥上述二者。从妈祖信仰形成至今,它在自身的发展与传承中既不排斥儒、道文化,同时又能兼收儒、道文化,体现为妈祖文化的兼容性。

    三、妈祖信仰与祖国统一

    历史遗留问题,使大陆与台湾分离近七十年。早日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既是***治上的必然,又是两岸大多数民众的共同愿景。但部分的***分子,不断鼓吹台湾是***国家,企***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实现***,这种忽视历史和亲族血缘关系的做法,是不得民心的。台湾是除福建莆田之外最大妈祖信徒聚集地。据载,台湾妈祖庙800多座,信众1600多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3。妈祖的形象,也成了人们抵制“***”的一种武器。台湾《联合报》曾报道***原秘书长宋楚瑜对选民说过:“台湾如果***,关公、妈祖都会变成外国人。”妈祖文化对于维系海峡两岸民众深层情感、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换句话说,妈祖文化深刻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

    1.妈祖信仰是台湾民众中华情节的关键载体。妈祖对于大多数海外华人华侨代表着“根”,代表着故乡,对于台湾民众更是这样。台湾民众“根”源于大陆,这种寻根文化,维系着两岸民众同是中华民族血脉的情缘。和平、自由、平等、共存是妈祖女神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文化精神。从深层的文化意蕴上讲,两岸只有一个妈祖,妈祖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作为两岸重要的精神纽带,妈祖精神不容分割。同样的,中华民族血缘不可分割,海峡两岸不可分割。

    2.妈祖信仰兼容两岸文化发展,推动两岸***治改善,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早日实现。一方面,两岸文化的发展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如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程度不同,文化的发展形式、进程都不同步。受益于妈祖信仰兼容性,使得两岸的文化在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发展脉络基本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官不同民通,民通以妈祖为先”。妈祖信仰不但是维系两岸血缘关系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打破两岸长达几十年***治尴尬的利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两岸的交流几乎为零,有交流也是“地下”的妈祖朝拜活动。从1997年开始,妈祖金身第一次巡台,实现了两岸文化、***治正式交流。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现今的妈祖巡台是海峡两岸民众进行沟通交流最为重要的形式。妈祖巡台也从“地下活动”实现到“公开合法活动”。近年来,每年都有多达上千余批次的台湾进香团奔赴福建莆田湄洲岛进香朝圣。由此可见,妈祖文化在冲破两岸的***治坚冰的同时,也搭建了海峡两岸交流桥梁。“人同根、神同源”,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不断热络,将进一步增进两岸民众的情感,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关于祖国的作文篇3

[关键词]妈祖文化;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湄洲祖庙

一、海峡两岸妈祖民间信仰的产生

妈祖信仰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妈祖文化,经历了整整1000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民间信仰所未曾有过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5000座,妈祖信众2亿人。

(一)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现象。妈祖民间信仰发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妈祖在短暂的生命中,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治病救灾等善行为乡邻感念,“人行善事,死后为神”,民众视她升天为神,称其为“女神”。乡邻感念她的恩德,在湄洲她“升化”的地方建立庙宇,进行祭祀。妈祖民间信仰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大国,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经过了许多岁月的累积,中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体现了中国文明海洋性的一面”。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海洋历史发展的渊源,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海洋生存环境的风云变化,“大海无情,商海也无情”使得民众需要精神寄托,妈祖是海洋族群的精神寄托和保护神。从妈祖传说故事可以看到,妈祖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充满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海上女神,因此得到了民众的敬仰和祭拜。在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已在海事活动最活跃的福建、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各省传播。

(二)妈祖信仰在台湾的传承。明清时期闽粤沿海人民掀起移居台湾的高潮,移民把祖籍地的妈祖等民间信仰也带到了新的移民地。这种民间信仰的移植象征两种意义,一是可以视为闽文化在移居地的延续与发展。二是妈祖是他们心中的保护神,有神的保护,它可以使不安的心灵得到缓解。因为移民在百般艰难的环境中离乡背井、漂洋过海迁徙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求生活,移民迁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历程,特别是东渡台湾海峡移居台湾,迁徙途中充满各种生命危险,海峡茫茫,随时有船覆人亡的危险。移民在海上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即使顺利到达目的地,登上台湾岛,移民们在新的环境中还会遇到更加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台湾气候恶劣,变化无常,加上早期台湾尚未开发,荒野无边,猛兽当道,瘴气横溢,瘟***流行,以及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等情况严重威胁着移民的生命。而且,开垦荒地、海上作业、从事贸易等都时有不测风云。因此,需要借助神明的力量来摆脱各种恐惧和不安。渡海移民者只能祈求和依靠神灵的护佑,来确保航海与垦殖的平安。妈祖是闽粤的海上女神,当然就成为闽粤移民移居新环境的保护神。

早期移民在渡台之际,动身之前,都要到当地妈祖庙祭拜,还要许愿一番。许多人祭拜之余,还要从寺庙带走一把香火、一尊小型神像,祈求分身的神像能与信徒同舟共济去开辟新的天地,保佑移民一路平安顺利。因此一旦定居下来,为答谢妈祖神灵的保佑,便设祠立庙奉神,而且往往还要由专人专程渡海返乡于祖籍地祖庙中,以“割香”、“分灵”等形式将妈祖神像恭奉入台,立庙建祠加以祭奉,使家乡的神灵同移民一起移居台湾,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比如,从湄洲祖庙分灵来台的湄洲妈、从泉州天后宫分灵来台的温陵妈、从厦门同安分灵来台的银同妈等等。海洋移民在移居地发展时,遭惊涛骇浪冲击,祈求妈祖神灵保佑航海平安,是海峡两岸妈祖民间信仰的特色。妈祖信仰是台湾社会的主要民间信仰,据统计,台湾自大陆分香的妈祖宫庙超过2000座,信众多达1600多万人,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可见,海峡两岸妈祖信仰的历史渊源是深远的。

二、从妈祖信仰向妈祖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妈祖文化”已在海内外形成共识。由于十年“”极左思想的影响,民间信仰包括妈祖信仰都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东西加以批判和清除,湄洲妈祖庙建筑群为此在“”被夷为平地。1978年复兴重建,并于1986年农历三月廿三神诞,按民间传统仪式举行开光。但是,人们特别是公职人员对于妈祖信仰还是有顾虑了。1987年重九,即民间传说妈祖羽化升天1000年纪念日,湄洲妈祖庙举行规模盛大的千年祭系列活动,并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林金文教授提交的论文《要重视妈祖文化研究》,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林教授的主要论点是:妈祖神话及其形成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妈祖文化历史悠久,且早已远播海外,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过积极作用,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它对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对内起联系本民族成员的纽带作用,具有民族的内聚力。会后经媒体广泛宣传,“妈祖文化”的提法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今天,弘扬妈祖文化已经在海内外形成了共识。现在,由***主办的“妈祖文化节”、“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仪式越来越隆重。而且,在妈祖信仰最普及的台湾,妈祖庙成为兼具宗教、经济、文化、娱乐和社交等功能,许多妈祖庙乐于回馈社会,出资兴建医院、***书馆、社区活动中心等社会公益事业,使妈祖信仰的文化内涵愈加突出。2004年大陆成立了“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国家有200多家团体会员。此外,妈祖文化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研究和妈祖信仰密切联系的学科领域并出现了一大批颇有建树的学术成果。由此可见,从妈祖信仰到妈祖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妈祖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妈祖信仰到妈祖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积淀,由妈祖信仰形成的妈祖文化圈,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综合起来可概括为三大层面的内容:

第一,妈祖文化的“道德”内涵。妈祖文化最深的内涵在于人格魅力,在千百年的嬗变过程中,信众不断丰富妈祖的完美道德品质,妈祖形象已成为道德的化身,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大成。妈祖之所以成为人们敬仰和祭拜的女神,首先是因为妈祖的美德。妈祖的完美道德品质,忠义孝悌、救民疾苦、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见义勇为、无私利他的情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信众心目中,“妈祖形象尽善尽美,妈祖精神包含着真善美的价值和道德内涵。信众信仰妈祖,意味着认同妈祖所代表的真善美价值观和道德观”。妈祖的形象是慈祥、博爱、亲切、无私、勇敢。妈祖受到历代朝廷的多次褒封,封号也从“通灵女神”渐次升格为“夫人”、“妃”、“圣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说明历代统治阶级是非常重视以道德化的妈祖形象作为教化百姓的最有效的伦理教材。可见,妈祖文化的内涵首先是从道德人格层面上来理解的。

第二,妈祖文化的“信仰”内涵。正因为“信仰”,才使妈祖拥有2亿多的信众。信众祭拜妈祖、信仰妈祖,是相信妈祖是非常灵验的。人们出海的安全、海上贸易的顺利、旅途的平安,以及求子、求财、求福等等,都相信妈祖会显灵助其愿望的实现。所以,信众对妈祖是非常虔诚的。台湾一位老太太从1987年到2000年,共来湄洲妈祖庙朝拜25次,直到90岁高龄。2004年台湾嘉义县朴子配天宫妈祖信众437人来湄洲朝拜妈祖,其中一位林女士在妈祖神像前,三拜九叩,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终于来到了妈祖圣地。”林女士家祖上三代都是妈祖的忠实信徒,其祖父、父亲一生都期盼来妈祖圣地朝觐,但由于两岸未“三通”等原因,至死夙愿未偿。其父临终前,希望她一定要争取来圣地朝觐。这是妈祖信众对妈祖虔诚信仰的典型案例。虔诚的信仰是信众的精神寄托、是信众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是信众开创事业的精神支柱。“信仰”是妈祖文化的核心内涵。第三,妈祖文化的“多学科”内涵。妈祖信仰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积淀,本身就印记着丰富的历史。在妈祖信仰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妈祖文化圈:妈祖庙的建筑艺术、书法艺术、文物珍品;由妈祖信仰形成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口传文学;包含着妈祖信仰的民俗学、华侨史、航海史、海外交通史等等,从研究妈祖信仰人手,可以进入众多科学研究领域。“流传千年的妈祖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历史、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建筑等各个方面,在我国沿海地区源远流长,尤其是海峡两岸重要的民间文化纽带。”我国文博界老前辈王振铎先生著文指出:天妃宫是研究历代经济史、海外交通、民族学、民俗学、航海史等的珍贵资料,呼吁各界要加强保护天妃宫。2006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国家文化部文化遗产司组织专家评审,湄洲妈祖祖庙、湄洲妈祖祭典分别人列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反映了国家非常重视保护妈祖文物、弘扬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是民间信仰中的主体文化,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是两岸交流最大的共同点,在海峡两岸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妈祖文化交流对两岸关系的积极影响

(一)妈祖文化交流增进了海峡两岸民族情感的交流。妈祖信仰自明清时期被移民带入台湾以来,就成为台湾民众社会心理的一大组成部分,并深深地影响着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这可以从台湾信众“热衷于前往湄洲祖庙进香”可见一斑。移居台湾的移民带去的妈祖神灵是从大陆祖庙带去的分神,而且他们比较看重家乡创造出来的神,称之为“桑梓神”。“台湾各地的分庙建立之后,即与大陆祖庙确立了源与流的特殊关系。为了保持和增强这种特殊关系,增强分庙的灵性,各分庙每隔一定时期都得上祖庙‘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奠等,俗称‘进香’。定期到大陆祖庙进香是妈祖信仰最为独特之处,进香活动是台湾妈祖信众最重要的社会活动。”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阻隔了半个世纪。1987年,湄洲妈祖祖庙拟举办规模盛大的千年祭系列活动之际,正逢台湾当局宣布开放两岸探亲往来之时。台中县大甲镇澜宫为代表的妈祖信众200多人前往湄洲,提前展开两岸的破冰之旅。随后经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研究成果的出版,在台湾、海外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同胞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此后,台湾妈祖信众组团到湄洲妈祖庙谒祖进香活动形成一股热潮,妈祖信仰成为打破阻隔两岸半个世纪***治坚冰的开路先锋,两岸交流从此打开了崭新的一页。自1987年以来,“每年都有10万左右台湾民众前来湄洲谒祖进香,迄今湄洲岛共接待台湾信众100多万人次”。而大陆妈祖庙也应邀到台湾进行妈祖文化交流。自1994年妈祖文物赴台展出以来,祖国大陆妈祖文化团体赴台交流已达20多次。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2002年金身直航金门巡安,同年泉州天后宫组团直航赴澎湖交流,2004年湄洲祖庙祭典团赴马祖岛贺诞举祭。

台湾妈祖信众到湄洲妈祖庙谒祖进香,不仅仅是对妈祖女神的朝拜,更是对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认同,体现了两岸同胞“人同根、神同源、文化同脉”的亲缘关系。对于台湾同胞而言,妈祖信仰不仅是他们现实生活的精神慰藉,而且也寄托着他们对故土的眷念与遐思之情。正如台湾知名学者郑志明所言,“对台湾方面而言,到大陆进行谒祖、进香、迎神的意义,不仅只是一般祖庙情结的文化寻根梦而已,同时也加强了信仰仪式的文化传承”。台湾民众的妈祖朝拜热潮,推动了台湾当局进一步解除直航禁令,并最终实现两岸“三通”。妈祖信仰成为维系两岸血肉亲情的纽带和增进两岸民族情感的桥梁。

(二)妈祖文化交流加强了两岸的文化交流。海峡两岸各种形式的妈祖信仰的交流活动,为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为传播妈祖文化、丰富妈祖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每一届的妈祖文化节活动,不仅举行朝拜妈祖仪式,而且举行民俗文化表演、民间艺术展示、妈祖文物展出、两岸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等活动。在交流活动中,不同地区的妈祖信众会把他们在不同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学术研究成果尽情地展示出来。湄洲祖庙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天津妈祖庙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妈祖文化旅游节”;自1986年莆田举办首次学术研讨会以来,中国大陆先后在莆田、深圳、泉州、厦门、天津、上海等地举办16次研讨会或论坛,而台湾举办过5次,澳门举办过3次,平均每年超过一次。这些妈祖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增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妈祖信仰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祖国的作文篇4

关键词:妈祖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妈祖是历史上被人们推崇的一个神话形象,她源于南中国海,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神奇的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年来尊崇、信仰妈祖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在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旅游开发者将目光放在了妈祖文化旅游开发上,这对于弘扬和传承妈祖文化,加强海峡两岸的联系,促进福建地区旅游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这种思路,对妈祖文化的旅游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对如何挖掘妈祖文化的旅游价值,提升地方旅游的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发展思路。

一、妈祖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价值

(一)妈祖文化是联结两岸旅游的纽带

在福建,发展妈祖文化旅游不仅具有宗教、文化和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加强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巩固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妈祖文化一直被看做是福建和台湾的同缘文化,在联结两岸旅游方面发挥着纽带的重要作用。几十年来,每年都有大量人群来莆田湄洲朝拜妈祖,可以说妈祖见证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缘,寄托着两岸民众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期望。近年来,妈祖文化旅游与经贸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两岸交流提供了便利途径。

(二)妈祖文化是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文化既是旅游的出发点,也是旅游的归结点。自福建旅游业发展以来,通过大力开发妈祖特色文化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其影响力甚至已经辐射到了泰国、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等国家,纷纷建立妈祖庙,还成立专门的妈祖文化传承组织,这些组织既是华人华侨集会和议事的场地,更象征了群体内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方向。由此可见开发妈祖特色文化旅游的影响之深远,其在旅游业的强大竞争力也得以突显。不仅福建地区如此,对于烟台地区来说,妈祖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与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妈祖文化。烟台地区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良好的文化积淀,再加上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大多从事捕鱼业和航海运输业,对外贸易比较发达,这就为妈祖文化在此地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当地旅游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妈祖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一)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妈祖文化旅游品味

妈祖文化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妈祖文化不是孤立存在于任何地方的。根据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开发经验来看,要想实现妈祖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首要环节就是要整合相关的文化资源,提升其文化旅游品味。第一,对妈祖文化自身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妈祖朝圣依然是妈祖文化旅游的主要产品,但是要进一步提炼妈祖文化精神,发掘妈祖时期的古典音乐文化、舞蹈文化、饮食文化和海洋历史文化,促使妈祖文化旅游产品朝着系列化、层次化的方向发展。让游客在多彩的文化旅游中感受文化力量,加深对妈祖文化的美好记忆。比如,烟台市民俗博物馆举办“烟台市2015妈祖文化节”,邀请了来自福建莆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为广大市民倾情演出,具有南方特色的妈祖祭祀表演项目也登陆港城,为妈祖文化的传承带来活力与动力。第二,将妈祖文化旅游资源与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烟台地区要加强天后行宫这一妈祖文化载体的建设,以其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形式展示和宣传妈祖文化,让游客在烟台博物馆便能感受特色的妈祖文化。第三,要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将妈祖文化延伸至现实生活、工作与学习中,与新时代祖国的繁荣与强盛、世界人民的团结与福祉相联系,以妈祖文化为纽带树立全员文化意识,塑造和谐的文化旅游氛围。

(二)加强市场联动,打造妈祖旅游品牌

对妈祖文化旅游进行现代化开发最为关键的是要进行市场联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走综合营销之路。在全球休闲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妈祖传统文化之旅必须创新产品,合力打造其文化旅游品牌。首先要打造高端休闲旅游品牌。即开发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产品来满足社会需求,如莆田市湄洲岛自然风光优美、气候温和,对这些优势资源进行适当开发就可打造湄洲岛集祭祀朝圣、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品牌。烟台地区也可以利用自身海港的人文和地理优势,打造以妈祖文化为核心的烟台海洋旅游文化品牌,使妈祖文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承。其次打造研究性旅游品牌。作为海洋大国,妈祖文化的研究可以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领跑者。妈祖的形象演变、社会教化功能、旅游传播作用均值得深入研究。各地区可以根据妈祖文化历史,确定研究重点及旅游开发方向,如福建莆田重在渊源的发掘上,汕尾是钟敬文、杨成志等民俗学家的故乡,并将其作为妈祖文化旅游开发的引导方向。

(三)开发特色妈祖文化旅游产品

妈祖文化旅游,与其他文化旅游相比,具有群众基础好,开发历史长等优势,做好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使之成为同类旅游的领跑者。规划重点之一是策划新颖的旅游项目与商品,优化妈祖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妈祖是海上和平女神,但妈祖文化不能仅局限于“海”域,更不能局限于湄洲岛,挖掘妈祖朝圣游时强调祖地的同时应“着陆”思考,如贤良港祖祠、平海庙、枫亭庙、文峰宫等都是有影响地位的妈祖庙,可以以不同的主题结合妈祖的诞辰日和升天日形成朝圣旅游不同的侧重点。其次,湄洲岛地处福建黄金海岸中部,背靠闽东南经济区,面向台湾海峡,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独特的海岛风光为开展集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造就了良好条件。还可以在海岛上增设一些大型的现代体育游乐设施,如空中滑道、蹦极、水上跳伞等,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使妈祖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得到优化,从而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此外还可以增加旅游商品的花色品种,大力开发高中档商品。如开发不同质地、不同色彩的妈祖文化纪念品,加深妈祖文化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参考文献:

关于祖国的作文篇5

    论文关键词 探望权 祖父母外祖父母 隔辈亲

    一、从探望权的性质及立法目的角度的证成理由

    探望权因父母离异而产生,直接归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从性质上分析,它是基于父母的身份而产生的一种身份权,是为了保护子女的利益而设定的权利,是以对子女的人身及财产上的照护权为起点的,非有法律明确规定的理由不得予以限制和剥夺。可见探望权作为亲权的延伸,主体也必然有一定的限制性。但是否应只局限于父母,主体是否也应基于与子女间的紧密关系当有一定的延伸?众所周知探望权依赖于双方紧密的身份关系存在而存在,通常情况下是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在没有法定情形下不能任被意剥夺。

    上文所述,探望权是依赖于身份关系而形成的权力,这就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权提供了逻辑前提。首先,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血缘关系不因父母双方的离婚而消灭,具有基于这种特殊的血缘情感而产生的特殊身份,且在父母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履行着对外孙子女和孙子女的照护权;第二,扩大探望权的主体到祖父母外祖父母,不仅能够满足祖父母外祖父母继续对孙子女外孙子女的关心、抚养、教育的情感需要,保持和孙子女外孙子女的往来,及时而又充分了解孙子女外孙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更好地对其进行抚养和教育,而且可以增加孙子女外孙子女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可以弥补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造成的情感创伤。

    祖父母外祖父母不光在一定条件下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为三代同堂的生活模式下,从引言中的案例可以看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给予孙子女外孙子女的关爱和照护有时往往是直接的、亲密的。加之在中国传统的观念和习惯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情感需要不亚于父母。使祖父母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权可以达到继续教育子女的目的,对子女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使祖父母外祖父母享有探望权,不违背探望权原有的性质和我国设立探望权的立法目的,而且能够更好地达到探望权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符合探望权的价值取向。

    二、从祖父母外祖父母及未成年人情感利益出发

    (一)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情感利益出发在现代社会外祖父母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彼此的情感联系更加的紧密和不可割断。这种作用尤其在农村更为显明,由于宅基地等一系列农村的自有条件,父母和祖父母居所彼此相邻,就使得孙子女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联系更加密切,更近似于旧时的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当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孙子女外孙子女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情况更加常见,有时幼年孙子女对与祖父母外祖父的的依赖感甚至强于一年只在假期归家的父母。在城镇,由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父母双方都外出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年幼的子女一般会有退休在家的(外)祖父母照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多年,城镇80后夫妻普遍为独生子女,此时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正直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黄金年龄,所以关心照顾老年人的时间有限,而祖父母外祖父母又退休在家,自我价值缺失的感觉强烈。那么(外)祖父母就在照看(外)孙子女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情感空缺的填补。据调查,在农村有70%-80%的学龄前儿童白天由祖父母照看;在城镇,大约50%的学龄前儿童、低年龄小学生主要由祖父母负责接送上幼儿园、小学。豍在抚育幼年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过程中,(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如今在城市乡村老年人中出现了“孙辈依赖症”的一种心理问题。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隔辈亲”的普遍现象。由于现代家庭这种养老育幼的家庭功能,使得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孙子女外孙子女情感上的联系更加直接。

    (二)从未成年人的情感利益出发从未成年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本身父母双方的离婚行为就导致子女不能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可能会造成子女自卑,叛逆等心理问题,双方应该尽可能的弥补子女有瑕疵的亲情。所以法律规定,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有协助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法定义务,这也这体现了现代以子女为本位,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亲子关系立法基本原则的体现。据前文分析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孙子女外孙子女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情感因素,在父母双方离婚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望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成年人因家庭不完整所受的负面影响,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在实践中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的父或母由于在婚姻中或解除婚姻过程中的种种原因产生了憎恨情绪,把拒绝另一方或其近亲属的探望要求作为惩罚手段。其中祖父母外或祖父母的探望愿望尤其强烈,甚至强于父母。但是依照我国法律规定,探望权的主体具有专属性和限制性,所以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望要求在法律上不得实现。这样因双方父母离婚而强制割裂了孙子女外孙子女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但减轻不了子女因父母离婚所产生的心理阴影更加使子女目睹了家庭关系紧张的种种情况,增强了其不良情绪,不利于其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其基本的情感需求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三)从减少家庭纠纷和社会关系和谐的角度出发我国作为一个历来重视家族伦理血缘的国家,对于这样的传统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延续且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实生活中“隔辈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外孙子女的关爱较之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亲近关系在我国的立法中也有所体现。如我国《婚姻法》第28条明确规定:“第二十八条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继承法》第10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从我国立法中可以看出我国法律保护这样一种在家族伦理学血缘中合理存在的紧密关系。即不因父母的离婚而导致孙子女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系消失,就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婚姻关系的消失而权利义务灭失。同样,孙子女外孙子女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而不以父母双方的婚姻关系为纽带,所以基于这样的原因,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成为探望权的主体在情感方面来说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基于我国法理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理念,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承担一定义务的同时也应享有相对等的权利。竖在若将他们排斥在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之外在人性化方面有些欠妥。而这种欠妥在实践中,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就导致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了情与理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甚至上升为激烈的冲突,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家庭纠纷。如果在判决中一律剥夺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望权,那么必然此判决不符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利益要求,可能会是法律的实效减弱,不能有效的遏制此种情况的发生,而当此类判决的执行也非常有难度的。

    安提戈捏说过:“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所以立法应在法律的基本框架内给予合理的考量。当祖父母外祖父母有强烈的权力需要且无法协商一致,需要法律介入,但公权力无法救济时,就会通过私力救济,甚至演化为暴力手段进行解决,这样的显然达不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若以法律强制的手段分离祖辈与孙辈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其实行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法律的实效,影响到法的权威。将祖父母、外祖父母排除在探望权的主体范围之外,有悖于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及善良风俗。因此,增加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探望权主体有利于缓解家庭关系的紧张状态从而达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于祖国的作文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本真性;妈祖文化;和谐;“以人为本”

21世纪初,***中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观念——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妈祖文化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环境下的一定人类族群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承载着妈祖信仰者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追求,虽然在文化领域里它属于非物质的下层文化,但它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历史传承价值和社会和谐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发展妈祖文化旅游,弘扬妈祖精神,传承妈祖文化,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通过对科学知识、道德修养、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等文化因素来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上半年,仅来湄洲岛进香拜谒的台湾客人累计就达150多万人次。天津、澳门、台湾、广东、福建等地每年都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在同一文化认同的光环下通过旅游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支持,悄悄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几年伴随着妈祖信仰热,妈祖文化旅游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妈祖文化的内核即是妈祖本身的精神力量,而妈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所以基于科学的发展观,从“以人为本”的视觉来看待妈祖文化旅游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为本”是旅游发展和科学旅游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讲究的是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因此要坚持科学的旅游发展观。

一、妈祖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和谐

妈祖文化景观有祭典、服饰、饮食等民俗景观,也有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景观,还有丰富的妈祖碑文、题刻、诗辞、楹联、文学作品、祭祀法器、刺绣工艺、各种雕塑、书画古籍等其他人文景观。从发展旅游的本初动机即经济动机而言,旅游只有最大限度和最广泛地利用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将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越来越强大的产业优势。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世代代共同拥有的财产,在旅游开发中应一分为二,那些传承于历史的传统而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可以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如妈祖面源于民间,寄予平安的美好祝愿,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设计符合现代旅游者口味的旅游产品,甚至可以发挥品牌优势,生产一系列的妈祖面旅游商品,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相反,那些承载异质特性的景观,作为妈祖文化旅游的符号标志,应采取***府主导的保护性的运作模式。如妈祖服饰、妈祖祭祀民俗、妈祖禁忌民俗等,作为异质文化的载体,是发展妈祖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的主打要素。这部分的文化载体“越是本土的,也就越是国际的”,越有旅游价值和生命力。本土人应当善待本土的文化景观,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避免景观在旅游开发中的商品化和俗化。规划、设计和投放这部分旅游产品时应充分发挥***府的主导作用,从宏观、全局和持续性问题上把握开发的层面和开发的力度。只有在开发和保护两者之间取得和谐,妈祖文化景观才有可能本真地代代相传。

二、协调利益群体,共承妈祖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发展旅游又可以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既包括旅游者、旅游地居民也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开发商,他们对文化表述的和谐统一将直接影响到文化传承的本真性。妈祖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一种民间文化,协调并处理好以上各利益相关体的关系是保证妈祖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首先,旅游者对妈祖文化应有正确的认识。妈祖曾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不是虚幻或群众无端捏造出的一个神灵。妈祖本身凝聚着的妈祖精神——博爱、和平、扶危济困等是妈祖文化的精髓,这应该成为众多旅游者旅游的动机,而不是一味地宣传并神化妈祖的力量和灵验。通过旅游活动,通过对妈祖的瞻仰和亲身体验,受众者能够沐浴妈祖精神的感召,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而要使旅游者对妈祖文化有个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导游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媒介,应了解妈祖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和基本保护方式与思路,能成为妈祖“文化自觉”的先行者,自觉地成为旅游活动中保护工作的第一宣传员。除此之外,还必须规范旅游线路推介商的行为,在促销旅游产品时多一些文化内涵的元素少一些迷信的成分。

其次,旅游开发商要摒弃短视行为,从长远利益做好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利润是旅游开发商投资和经营的第一目的,而纯粹一味地追求短期回报,或者以妈祖文化作为幌子达到融资的目的,不仅不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也会远远背离发展文化旅游的真正意义。这就要发挥地方***府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幼年期,通过***府的优惠***策、法律法规引导并规范旅游开发商的投资行为。妈祖文化旅游产品不能仅仅局限于朝觐旅游,而应放眼于修学旅游以影响后代妈祖信仰的受众者,应放眼于商务旅游以彰显妈祖诚信的品格,应放眼于休闲旅游以加强全世界妈祖精神受众者的联谊,在此基础上提高人的素养,促进人群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

再次,要尊重社区权利,与社区分享旅游利益。妈祖是众人的妈祖,妈祖文化旅游地是当地居民的旅游地,旅游开发商在设计旅游产品、规划旅游项目时应关注当地居民的感受,旅游开发要符合当地人民的意愿,切实照顾社区的根本利益,把旅游开发与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如集体所有土地和水体,应尊重所有者受益的原则,可以按不同所有者的份额共享资源获得的收益,如门票、资源补偿费、土地设施出租费、允许旅游就业等补偿方式,使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做到兴地富民,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帮助社区经济发展。此外旅游决策层应有当地居民代表的参与,还要加强社区组织能力建设,通过社区组织做好与社区的交流和沟通工作,缓解旅游发展过程出现的误解和冲突,这些都是尊重社区权利较好的措施。只有这样,妈祖地居民才会自觉地参与发展旅游,参与表述妈祖文化,参与展示妈祖文化符号,这是妈祖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体现人文关怀,重视生命意义

发展妈祖文化旅游最高境界的目标是“承传妈祖护国庇民文化,发扬妈祖慈悲济世精神”,因此设计旅游产品时尤其要注意旅游氛围的营造和旅游环境的保护。

如针对妈祖文化修学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选取的对联应以“教化”为主,题词不仅能荟萃世界名书法,还可以将全世界典型妈祖宫庙制作成微缩模型再配以电子自动解说;针对妈祖文化休闲旅游者,可以设计婚庆(如金婚、银婚等)或蜜月旅游,可以在妈祖正殿布置喜堂,让妈祖或见证他们执手携老一起走过的日子或见证彼此的忠诚。这一点马来西亚天后宫就做得很好,该宫设有婚姻注册处,享有***府授权领取结婚证的特权,每年有5000-6000对新人在妈祖见证下完成人生最有意义的一个仪式。

我们信仰妈祖,信仰的是她精神的力量,所以发展妈祖文化旅游,营造旅游氛围要体现人文关怀,重视生命意义。我们要一改以往“营造宗教旅游氛围就应该制造神秘气氛”的过时观念,废除行符录、焚烧金银纸的活动。当然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信众们的心理感受,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技术,将录制好的鞭炮声、各种不同国家不同面值的虚拟货币输入微机中,旅游者可以以现实货币购买点击时间或次数,给妈祖汇去功德钱以完成心中的意愿。香枝本来是信徒们召唤神灵诉说自己所求的一种媒介,但我们经常看到信徒们大把大把地焚烧香枝,似乎有“烧得越多越能优先得到服务”之嫌,而周边的人则噙着泪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我们可以控制旅游者上香枝的数量(如可以控制一枝代表一心一意)或者以燃着状态的艺术香枝代替原先的香枝。如此等等,我们才可以还妈祖文化旅游一个环保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区域联动,共生共存

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进行区域合作,是实现旅游业快速持续增长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推进合作各方的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区域联动,突破行***区划的局限与分割,就可以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整合旅游产业资源要素,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妈祖文化旅游集团,建立以旅游产品为纽带的跨区域产业链,然后通过***策来引导旅游收入在区域间再分配的相对公平合理,从而形成无障碍旅游的和谐局面,实现妈祖文化旅游在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联动开发的模式很多,可以是连片开发也可以是专项产品开发,还可以进行线状开发。福建、天津、澳门都举办过不同规模的妈祖文化旅游节,其实举办此节的目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色彩要比发展旅游的色彩浓厚得多。其实可以建立以资本作为轴心,或由省级旅游管理部门共同或由中华妈祖交流协会牵头组建的妈祖文化旅游集团,再由妈祖文化旅游集团举办由各地轮流做庄的妈祖文化艺术节,这样可以广泛挖掘妈祖文化的内涵,使之升华为独特的文化艺术体系。

妈祖文化遗产很多,但在“”期间惨遭破坏,到目前为止妈祖文物尚未得到普查更不用说有效保护了,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各地主要妈祖宫庙的力量,发掘妈祖文物,开展妈祖文物古迹专项考察游,通过旅游活动使妈祖文化获取有效的保护。

此外,妈祖不仅仅是中国的妈祖,同时也是世界的妈祖,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共同的文化。发展旅游坚持区域联动除了国内省际合作外还要考虑国际协作,应充分利用海外妈祖信众们的海外资源,充分调动他们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为发展妈祖文化旅游补充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许雪毅.妈祖新闻[EB/OL]./,2007-08-31.

2、曹诗***等.对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哲学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黄秀琳,彭文宇.解读莆田妈祖民俗文化表述的商品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7).

关于祖国的作文篇7

一、折三庆元祖模铜样的特征与性质

这枚折三庆元铜样,背素无文。直径33.7mm,重8.5g。正面钱文“庆元通宝”四字楷书旋读,文字神韵与流通钱一致,但与背穿下三①、四、五、六纪年钱的文字特征有区别(***2)。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这枚铜样的形体,表现出原钱模用的材料是软体介质:(1)原钱模的上围塑条较粗,中间顶部有碾压印痕;下围留有细长的塑条拖尾;(2)钱文笔画多呈波伏状隐起纹;(3)字面局部高出缘郭,有的超高点和高出部位明显有被人为压平的视觉感;(4)钱文一点一画均极精细,呈现出塑条和塑粒在粘贴时人工拨塑的原始形态。

“庆”字造型。按贴塑习惯,第一笔撇画将塑条贴在平面上然后逐步碾压以贴紧钱肉,因此在不同部位呈现出波伏状高低不一的隐起纹;第二笔细长横画尾部的顿点收笔、加在横画中间的点笔以及“庆”字内中横钩收笔,都因塑粒高于钱面,有被人为压平的痕迹(***3之1)。

“元”字造型。第一笔横画末尾,在粘贴塑条的尾部时用拨塑工具剔去一刀,雕成收尾的顿笔,所以在横画与顿点收尾的交接处留有明显的“刀”痕。第二笔横画,平直的塑条两头粗中间逐渐收细,末尾稍顿后收笔,颇具书法味,这是匠人对塑条细心修拨的佳作;第四笔竖弯钩,在落笔摁下后,与竖弯钩之间断开,这看似书法中的败笔,但恰是证明用粘贴的塑粒表示摁笔,继而又用弯曲的塑条组成竖弯钩。笔画尾部弯钩有剔刀留下的“刀”痕(***3之2)。

“通”字造型。“甬”头部,由弯曲状塑条加塑粒作“点”笔组成,因高出钱面,有明显被压平的视觉感;“用”部,由竖型塑条、横折钩弯曲形塑条、内竖两横塑条交错叠压构成;“走之”旁,则是用大小两颗塑粒、曲形塑条和细长帚形塑条粘贴组成(***3之3)。

“宝”字造型。笔画虽多,各个部位同样也用塑粒和塑条贴塑而成(***3之4)。

由于软质钱模不能多次使用,但易于修整,这说明钱监采用软体介质雕造钱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便于修模,以获得理想的祖钱。因此钱监铸造这枚折三庆元铜样并不再流通,而是作为试样,其性质如同今造币厂雕刻师在初步完成钱币稿设计之后的“试压样币”。

宋代的样钱,就其用途而言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供进呈皇帝审定之用的“上省样钱”;第二类是由户部向铸钱司颁降的“颁铸样钱”;②第三类是各路转运提点铸钱司选出部分新铸钱币留作日后校对之用的“校点样钱”。③折三庆元铜样的出现,表明钱监还有第四类用途的铜样存在。户部经皇上审定的样钱颁发给铸钱司下达到钱监,又由钱监司按颁铸样钱雕造钱模,然后再用初步雕造成的钱模翻铸出试铸样钱,即祖模铜样。④钱监制作出试铸样钱后,跟部颁样钱进行比对,然后反复对钱模进行修整,直到符合颁铸要求,最终可用作翻制铸母的祖钱为止。⑤因此,试铸铜样对祖钱和铸母的产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下列“南宋铸钱管理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严州府神泉监试铸铜样在铸钱流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对试铸铜样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二、关于南宋软模祖钱的几点看法

1.对“祖钱”一词的理解及定义

古代铸钱工艺自改用母钱翻砂法后,钱监雕造祖钱的技术质量便成了决定钱币版式和影响整个铸钱工艺的关键。上述“南宋铸钱管理流程***”还可以看出,只有在钱监试铸样钱完全达到颁铸样钱的标准时,雕造的钱模――祖钱,才算获得成功。但“祖钱”一词在宋代未见出现。

“祖钱”一词的概念,是相对于母钱而言。只有最后用来翻铸母钱的钱模,才称之为祖钱。当然,祖钱和母钱分别也都可以理解为“母钱”,只是它们各自所对应的“子钱”不同而已。对于祖钱来讲,它对应的“子钱”是铸母,为上一代母钱;而平常称呼的母钱,它对应的“子钱”是流通钱,属于后一代母钱。

当前,有关“祖钱”一词的解释,在概念上常与样钱发生混淆。比如《中国古代名物大典》“祖钱”词条说:“祖钱,亦称雕母。”但在词条解释时却说:“‘祖钱’用以进呈官府或下颁铸钱机关时,又可称为‘样钱’”。⑥而同书在“样钱”词条中却又说:“‘样钱’或亦指试铸及初铸之样版钱。”⑦

《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一书,对“祖钱”的解释较为明白:“雕母有木、牙、锡和铜四种质地”,“铜、锡雕母主要用于翻铸铸母,称为‘祖钱’。”⑧但书中后一句将祖钱的材质限定为铜、锡两种,这是不完全的。

由此可见,钱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对“祖钱”一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戴志强先生《两宋木质雕母钱的发现和研究》一文,根据广元嘉陵江北宋济众监和南宋绍兴监木雕母钱的出土资料,论述宋钱铸造工艺时对“祖钱”一词作如下诠释:

“钱监一般不会使用雕母直接翻铸子钱,而是先用雕母翻出铸母,再由铸母来大量翻铸子钱,供市场需用。这样既可省工省时,又利于统一,保证质量。因此,在钱币学上,又称“雕母”为“祖钱”,意即铸钱的祖模。”⑨

这段文字,不仅对祖钱(祖模)――雕母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而且对祖钱的制造者――钱监,祖钱的材质――增加到木质,祖钱的功能――翻制铸母以及祖钱在整个宋代铸钱工艺流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均作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祖钱”一词最好的解释。

2.南宋祖钱材质的新思考――软体介质

宋代祖钱的材质,硬性的有铜雕祖钱和锡雕祖钱,相对软性的有木雕祖钱。金人元好(遗山)在《续夷坚志》一书中,对北宋木雕祖钱有一段精妙点评:

“宋时崇宁大钱先雕木样进呈,以备改削,如唐之蜡样,故崇宁等钱,无不精绝。”

选用比较软性的材料制造雕母,其目的一是容易雕造,二是便于修改。其中“以备改削”(修模)是选用软体祖钱材质的主要目的。文中宋“木样”是指木质祖模;唐“蜡样”是指蜡质祖模。四川广元众多两宋木雕钱模的出土充分证明,宋代铸钱工艺中使用的祖钱,正在向选用软性材质的方向发展。折三庆元软模铜样的发现,则进一步说明,南宋为了适应频繁更替钱模及铸钱量不断加大的实际需求,为便于修模,祖模雕造已经采用软体介质的材料。

3.关于软体祖模的材料选择

宋代软体祖钱,除了木质以外,至今尚未发现有别的质料的祖模实物。庆元铜样的出现,证明宋代的确曾有更软材质的祖钱实体存在。参照文献记载,宋代软体祖钱的材料选择可能有两种。

(1)胶泥祖模

宋明活字印刷,采用胶泥字模。宋・沈括《梦溪笔谈》(1088)卷十八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胶泥”指粘土,⑩“钱唇”则是指“铜钱的边”;(11)“火烧令坚”后,软体胶泥活字变得坚硬起来,就可用来印刷。据此推理,胶泥雕造钱模,火烧后用作祖模,不应有强度之虑。中国古代铸钱史上,曾用陶土制作阳范(母范),翻制铸钱用的阴范(子范),此法在汉代就普遍采用。虽说宋代不再用钱范铸钱,铸钱工艺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宋代采用母钱翻砂铸钱法,跟以前的范铸工艺仍有割不断的渊源关系。

(2)蜡料祖模

有关蜡料的思考,首先是受唐代开元钱蜡样祖模的启发。《唐会要》引郑虔《会粹》曰:

“询初进(虫葛)样自文德皇后掐一甲E,故钱上有掐文。”(12)

“(虫葛)样”中的“(虫葛)”字,在古代是“”字的俗写体。因此,“询初进(虫葛)样”,是说唐武德四年(621),欧阳询进呈的是开元钱的蜡样祖模。对于这一文献记载,有争议的是甲文主人,“但蜡样便于修整”,是唐代选用蜡料做祖模的重要原因。

雕造钱型蜡模与面塑艺人的塑面手艺有些相像,所不同的是,面塑成型后即为产品,而蜡模在塑造成型之后还需按工艺要求加表层泥料制成铸型、加温熔模、浇注铜液、退温保养以及铸件表面加工处理等工序。

南宋,已经掌握“用蜡为模”铸器的全套工艺过程。当时赵希鹄著录的《洞天

清禄集》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失蜡法铸造技术文献。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南宋采用蜡模作祖钱,翻铸母钱的推测是能够成立的。折三庆元铜样的存在,有可能为我们从实践上取证南宋采用蜡模祖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参考。

三、结束语

南宋钱币博物馆保存的这枚在1998年从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获得的软模铜样,在清代已有发现。清同治二年(1863)王锡ぁ痘跞汇考》卷之八,也收录有一枚同样的原钱拓本(***4-1)。(13)从拓本可以看出,除文字大小存在版别之外,其祖钱雕造工艺及拨塑手法,与“上海国拍”的那枚如出一辙,说明折三庆元软模铜样早在一百多年前已有实物面世。近时出版的一本钱币辞典,收录了一枚折三庆元素背钱,钱文版式与六年版流通钱无异,应为庆元六年流通钱试样。2006年7月,浙江海宁盐官镇洪武窖藏中也发现一枚庆元折三光背钱(***4-3),(14)经实物观察,钱文已无软模贴塑碾压之征状,也看不到粘贴剔修的“刀”痕,版式与庆元五年流通钱(***2之3)钱文比较接近,应属庆元五年流通版试铸铜样。(15)我们把上述庆元素背钱拓本排在一起,不难看出百年前发现的那枚是升通大字版软模铜样(***4-1),八年前江苏送拍的那枚是降通小字版软模铜样(***4-2),最近浙江海宁出土的那枚是流通版铜样(***4-3)。由此证明,南宋神泉监在庆元三年接到户部的颁铸样钱之后,自制钱模,对祖模作多次修改,直到符合标准,才将软模作为祖钱用以浇铸铸母。不同年份的铸钱,在铸母背穿下添加纪年文字,然后正式启用铸流通钱。

注释:

①背“三”庆元通宝折三大钱,真品实物,至今仅见一枚。南宋钱币博物馆藏。《中国钱币》1996年第1期,屠燕治《善琏发现背“三”庆元通宝折三大钱》。

②也有按样钱类别取名。将进呈皇帝的上省样钱称为“进呈样钱”,户部的“颁铸样钱”称为“部颁样钱”。

③屠燕治《南宋钱样考》,《中国钱币》2002年1期。

④“祖模铜样”的存在,表明中国钱币的铸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工艺阶段都有不少细节没有解决(姚朔民先生2007年6月11日函)。也如崇宁监的“别铸样”。《山堂考索》:“大观二年,宋乔年言诸路监现铸小平钱,并依旧料例,仍令崇宁监别铸样,令工匠铸到锡母五文足。”

⑤这种由钱监雕造的祖钱模,文献记载有铜质、锡质,今从出土木钱和蜡模铜样判别,也有用相对较软性的材料,如木质和蜡质。

⑥⑦《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册第1529;1526页。

⑧《古钱的鉴定和保养》,第二章、第三节,古代的铸币工艺;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11月版,第85、86页。

⑨戴志强《两宋木质雕母钱的发现和研究――兼论宋钱的铸造工艺》,《中国钱币》,2003年第3期。

⑩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版,屠燕治《东至县南宋“关子”印版补证――兼谈东至版的用材、用墨及用法》。

(11)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2月,175页。

(12)《唐会要》卷八九《泉货》。

(13)初刊于民国十三年(1924)中华书局的珂罗版影印本,后见于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马飞海、王贵忱两先生主编的《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18辑。

关于祖国的作文篇8

【关键词】明太祖 不征之国 和平外交理念 【中***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蒙元帝国崩溃后,国际格局面临大动荡、大改组,国际秩序亟待重建。面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亟需出现一种能够制约混乱国际秩序的力量。此时新建立的明王朝,面临着陆上北元势力的活动和海上倭寇的侵扰。从蒙元帝国穷兵黩武的外交理念,到明初太祖十五个“不征之国”和平外交理念的转换,是明朝外交理念形成的一个历史过程。这首先建立在深刻反思前朝外交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于历朝历代均有所不同的国际秩序理念,标志着古代中国外交理念与实践经历了重大转折。进一步说,明太祖以“不征”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表明他从建国之初就萌生了新的国际秩序思想,并由此导向不依靠武力建构和平国际秩序的外交理念。

孕育于洪武初年的“不征”思想,反映了明太祖构建和平国际秩序的外交理念

洪武四年(1371)九月,明太祖在奉天门召集臣僚,郑重宣布了他的外交和国际秩序理念,可以视为其外交思想成型的最早时间。他首先宣布,海外国家“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显示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立场。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对中国造成威胁的国家,中国也决不轻易兴兵讨伐。这一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有古代传统外交思想渊源的:“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他引用隋炀帝征讨失败之例,进一步指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认为对外扩张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会因劳民导致祸乱萌生。他直接评价隋炀帝兴师征伐,反衬出他绝不效仿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总结前朝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把基点放在保境安民上,而把当时***事防御的重中之重,放在元亡之后逃亡北方的蒙古贵族方面。

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修《祖训录》,全面阐述了上述理念,从而明确否定了帝国对外扩张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古代历朝历代都是胜者为王,以征服战争取得***权的明太祖建立的明王朝也不例外。任何新王朝建立之初,都会面临国内与国际两方面的挑战,如何平定四方与建立稳定的国际关系,是摆在新王朝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对于蒙元帝国崩溃后仍在动荡中的地缘***治局势,明太祖显然更看重的是帝国安全利益,当时还没有平定全国的明太祖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安全自然是他的不二之选。

“不征”的构想,孕育于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建立和平秩序的动机,与隋炀帝、蒙元帝国穷兵黩武的外交***策遭致失败是密切相关的。明初出现了对征伐战争的深刻反思,否定了四处征伐天下的理念,以和平的国际秩序理念取而代之。经过元末战乱,他彻底否定了对外征伐的强权***治理念,奉行和平秩序理念,将国家的现实主义外交理念与百姓渴望安定的内在诉求结合了起来。在实际外交运作中,明太祖基本以现实主义为主导,构建起一个坚持和平外交的框架和平台。在他的外交诏令中,“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理念体现得非常普遍,这也为明初中国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明太祖坚持以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协调周边各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同时,他通过恢复国内社会生产,以增长实力来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维护区域集体安全和建立国际和平秩序,使明王朝逐渐成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并且积极发挥作用的东亚大国。

洪武末年,十五个“不征之国”成为持久化国策

明初“不征”的构想,在洪武末年落到了实处,将十五个“不征之国”定型为持久化的国策,形成了国际关系调整后国际秩序的新常态。理念的生成和演进非常重要,对现实的塑造作用极大。以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作为明朝外交的两大主线,洪武外交可大致分为两个侧重点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新王朝肇建之始,需要争取各国对明朝的承认,这关涉到合法性、正统性的问题。明太祖将外交诏令到周边和已知各国、各地区,力求对外建立和平外交关系;第二阶段,侧重于对外交经验与教训的重新思考,构建与周边交往诸国的和平外交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洪武中期以后,以外交调解各国之间的关系曾屡屡受挫,对日关系更陷入困境,明太祖只得强化***事防御体系予以应对。现实主义外交因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最终定型于十五个“不征之国”的既定国策。

一般来说,征服和扩张是帝国的特质,以“不征”为特征的明代对外关系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标志着古代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模式和新的特征,更成为古代中外关系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拐点。

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将修订完成的《皇明祖训》刊布于世,他在《首章》中表述的对外关系“不征”的理念,也成为有明一代帝王的金科玉律和明朝子孙后代必须遵行的基本国策:“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为了让子孙后代明确世代不与交战的国家,即明太祖所说的“不征诸夷国”,他还在《皇明祖训》中按照方位,将各国名开列于后:“东北: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姑待之)。正东偏北: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正南偏东:大琉球国(朝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小琉球国(不通往来,不曾朝贡)。西南:安南国(三年一贡),真腊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暹罗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占城国(自占城以下诸国,朝贡时内带行商,多行谲诈,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国滨海),苏门答剌国(其国滨海),西洋(其国滨海),爪哇国(其国居海中),湓亨国(其国居海中),白花国(其国居海中),三弗齐国(其国居海中),履喙(其国居海中)。”

以上十五国,除了小琉球当时是指台湾,不在今天的外国之列,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在明朝周边的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古代国家,大多是通过海洋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明太祖当时把这些国家都作为需要与之交往,但是不可出兵征伐的“不征之国”,由此奠定了明朝整体的和平外交基调。

前引《皇明祖训》中一段话,可以说与洪武初年《祖训录》中的表述几乎没有差别,而具体十五个“不征之国”的确定,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和平外交决策的不可更改性。至此,明太祖的和平外交理念最终固定化,形成了一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国名之后均以小字(现置于括号之中)言简意赅地注明了各国地理位置,以及明朝从洪武初年至末年与之交往的大致情形。从中可以看出,明朝在与不少国家的外交往来中,都有过曲折的经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无论交往情况如何,明太祖都将这些国家全部列入了“不征诸夷国”,即无一例外地把这些国家都包括在“不征”的范围之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即使在《祖训录》中完全没有提及的日本,当时已经明确在绝交之列,却也没有被排除在外,同样被列入了“不征”的范围之内。这无疑说明了明朝对于外国,无论建立朝贡关系与否,也无论为友为敌,均采取了一律“不征”的态度。

在明太祖看来,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疆域广大,不需要对外扩张领土;人口众多,也不缺乏劳动力供给。根据历史经验,他认为对外扩张是没有好处的,要保持中国的大国风度,决不兴兵征伐。但他同时也强调,如果海外各国胆敢前来犯边,那么必须坚决给予反击,以维护中国的大国尊严与利益。

保境安民、与海外各国和平相处,这是明太祖制定对外***策时的首要考虑。周边已知范围内的海外国家几乎全部被他列入了“不征之国”,唯独把陆上西北的北元及其余部作为国家的大患,这是由明初地缘***治的现实所决定的。有明一代北部边防重之又重的地位,在洪武初年制定对外***策时已经奠定。

明朝致力于建立一种以“不征”为和平基调的国际互动关系与秩序

关于“不征”的理念,明太祖曾在给各国的外交文书中广泛传布,留存于世的给予安南的诏书就是他亲笔撰写的:“今朕统天下,惟愿民安而已,无强凌弱,众暴寡之为,安南新王自当高枕,无虑加兵也。”更重要的是,古往今来外交文书中存在大量虚伪的文辞,我们不仅要观其言,还要观其行。理念如此,实践如何?

从实践层面上看,在明初的外交过程中,不管是对高丽、朝鲜,还是对安南、占城,甚至是对日本,明朝在态度上都有一些变化,不满的言辞和威吓的语言,都曾在外交文书中出现。但明太祖一朝三十年间,却从未发兵征伐外国,这说明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现实上,“不征”都是能够成立的。如对待“朝贡时内带行商,多行谲诈”的海外占城等国,也只是在洪武八年(1375)至洪武十二年(1379)间,以断绝朝贡以示惩戒;即使对于“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的日本,明朝既将其列入了“不征之国”的范围,就决不采取***事征伐之举。

最好的例证发生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即明太祖在生命最后一年对待朝鲜国之例。虽然《皇明祖训》中明确记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s王氏四王,姑待之”。但对于朝鲜国的“叠生衅隙”,五***都督府与兵部当时上奏请求讨伐时,明太祖仍以“安民”为词,仅命礼部移文责备,并再次重复强调“地不足以广疆,人非我用”的“不征”理念。这充分说明十五个“不征之国”不仅是明太祖约束子孙后代行为的条文,而且是一种实践中的外交理念。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明太祖总结前朝教训,深谙外交失误会直接导致统治危机的不良后果。

事实上,还有更多例证来自洪武朝三十年外交实践中形成的诏令文书,能够体现和平外交模式及其特征的,莫过于明太祖颁发给外国的大量外交诏令。在这些当时外交实际运作中产生的第一手资料中,“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期盼体现得相当普遍,并且在当时直接传递到了外国,清楚反映出明初的中国是如何参与区域国际秩序建立的。

明初以“不征”为特征的外交决策,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新取向,意味着明太祖明确摒弃了自古以来中国天子至高无上的征伐之权,形成了明代外交有别于历朝历代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表明,明朝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以“不征”为和平基调的国际互动关系与秩序。

总体而言,明太祖“不征”的外交理念与其赖以形成的地缘***治环境密切相关,这种“不征”的理念自洪武初年形成,到洪武末年成为留传后世的训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并在外交实践中得以贯彻和践行,三十年间几乎没有更改,由此形成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在这一基础上,明朝奠定了不同于历朝历代的国际秩序理念,以实践建构了一种和平外交模式,并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近三百年的外交实践,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导,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参考文献】

关于祖国的作文篇9

关键词:传统孝道;祖先崇拜;伦理关系

中***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5-0104-03

一、传统孝道起源于祖先崇拜

所谓祖先崇拜,是指把祖先视为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存在,活着的后人通过祭祀活动与祖先进行灵魂交流,追思承志、表达感恩之情,并期望获得护佑与恩泽的一种精神信仰活动。它是建立在灵魂不灭和鬼神敬畏观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丧祭活动来实现的。

远古时代的人们相信灵魂是不灭的,人死后灵魂离开身躯继续活动。如果灵魂无“家”可归,那么它或成为旷野孤魂,或附着于一个活着的人而给其带来厄运。为了安顿逝者的灵魂,同时使活着的人平安无恙,人们举行相应的丧葬活动安顿死者、表达哀思,并祈求赐福。《礼记・檀弓下》云:“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意即将死者葬于都城之北,头也朝北,因为这是灵魂归升之所。汉代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的碑文记载。[1]这些情况表明,古人相信灵魂不灭,认为存在一个“归人”世界。

灵魂不灭的观念确立以后,世界便成了灵的世界和肉的世界的双重统一体,人们认为鬼神乃一体。《礼记・祭法》云:“人死曰鬼。”“鬼”就是离开身躯继续活动的人的灵魂,它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能够洞察人间世事,或降祸或赐福给世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先祖虽已离世,但英灵永存,祭祖就如同他们健在,要像对待神明一样敬祭之。“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必胜之”(《墨子・明鬼下》)反映了先民对灵魂不灭、鬼神有知的体认,他们对“鬼神”即祖先怀着一种十分复杂的敬畏心理。《论语》载:“禹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这里的“鬼神”就是祖先,因为只有对祖先才谈得上“孝”,对“鬼神”顶礼膜拜表明禹有着极为浓烈的祖先崇拜观念,这可以视为“孝”的最初形式,也是孝道隐含于祖先崇拜的较早记载。当然,这只是“孝”观念的萌芽,而非完整意义上的孝道。

殷商时期,建立在灵魂不灭与鬼神敬畏之上的祖先崇拜发展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商俗尚鬼,“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在殷人看来,先祖虽已离世,但他们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翻版,有着等级之分、贫富之别,死而不灭的先灵与活着的人一样,仍然享用世间的一切,而这一切是由活着的人提供的。“幽明两界好像只隔着一层纸,宇宙是人、鬼共有的;鬼是人的延长,权力可以长有,生命也可以长有。”[2]子孙后代要像孝养现世的父母长辈那样,为已逝的长辈找好安身之所,举行一定的安葬仪式告知世人他们与此在世界的分离,也作为其向另一个世界的“报到”,由此形成了一套送死、善终、祭祀的礼仪制度。丧葬活动虽没有涵盖祖先崇拜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祭祖的开始、祖先崇拜的开端,也是祖先崇拜的重要社会伦理载体。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丧葬活动渲染出祖先崇拜的神圣性与肃穆性,古代繁缛的丧葬礼仪正是祖先崇拜的现世投影与崇祖敬宗的集中体现。

随着祖先崇拜观念的不断强化,祭祖制度在周代趋于完善。如果说殷人由于绝对崇拜鬼神而受制于神道或天道,从而压抑了对人道的自觉,那么,周取代殷则使神道或天道让位于人道,或者说人道借助于神道与天道而得到解蔽与彰显。至西周,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随着祖先崇拜观念的强化、祭祖制度的完善与宗法等级制度的建立而最终形成。[3]1~2侯外庐曾指出:“为了维持宗法的统治,故道德观念亦不能纯粹,而必须与宗教相混合。”[4]95 “在宗教观念上的敬天,在伦理观念上就延长而为敬德。同样地,在宗教的观念上的尊祖,在伦理观念上也就延长而为崇孝,也可以说‘以祖为宗,以孝为本’。” [4]94 周代的孝道规范主要体现为敬养父母与祭祀先祖两个方面,[3]9反映了祖先崇拜与孝道的内在关联,即敬天、尊祖、崇孝的一体性,这正是孝道规范与宗教伦理相辅相成的必然结果。

祭祖活动主要有家祭、墓祭、祠祭,所祭祀的祖先为同宗直系祖先。家祭是在家族内供奉直系祖先的牌位,在每年的某一固定时间进行祭祀。墓祭就是扫墓,一般在清明节前后祭扫。祠祭是最重要的祭祖活动,在同宗大家族所修建的专门祠堂中进行。宗祠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这里就是祖先的“家”,也是宗族的圣殿,族人每年要在规定时间里齐集祠堂,按固定仪式共祭祖先。《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反映了周代祭祖制度的等级性。祭祖制度随着宗族制度的演变而变化,经历了“从强到弱,祭祖权力由社会上层向社会下层扩大,专门祭祖的家庙由特权阶层向庶民普及的过程”。[5]孝道观念亦随着祭祖活动的普及而深入人心,并因宗法等级制度的不断强化而日益神圣化。

二、祖先崇拜的孝道伦理功能

以祭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祖先崇拜具有重要的孝道伦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别人伦差等。“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礼记・哀公问》),是我国古代礼法制度的基本功能,也是祖先崇拜的重要道德功能。《礼记・大传》云:“上治祖弥,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礼记・祭统》载:“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都是讲祭祖要依礼而行,体现人伦义理。“昭穆”是古代十分重要的宗法礼制。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6]祭拜先祖时,子孙要按照长幼、尊卑、亲疏之序排列行礼,体现了严明的宗法等级性,每次祭祖活动就是整个家族各种角色的一次大会操。《荀子・礼论》云:“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传统礼法制度的等级性贯穿于由生到死的全过程,生时恪守礼法,死后以礼葬祭,代代相续,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生、死、丧、祭的一体性反映了儒家孝道的彻底性,从天子以至庶民概不例外。将家族内部之孝道扩展至整个社会,移孝作忠,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是祭祖活动的***治伦理功能,也是祖先崇拜的社会道德目标,所谓“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礼记・丧服四制》)以祭祖为主要形式的祖先崇拜成为别人伦差等、维护宗法人伦秩序的重要活动载体。

第二,感恩,即感谢列祖列宗的代代生养之恩、抚育之恩。“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追养继孝”即追养先祖、侍奉双亲、继续尽孝。为什么尊亲已逝,还要追养之?就是为了感恩。古人强调事亲有三道:“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礼记・祭统》)《曾子・本孝篇》曰:“故孝子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养、葬、祭是在不同阶段对先祖和已逝父母表达感恩之情的行为,三者一体化于孝道中。孔子曰:“宗庙致敬,不忘亲也。”(《孝经・感应章》)祖先崇拜作为一种神圣的礼仪活动,随着祭祖的制度化而逐渐成为一种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代代相续的道德文化,它承载的是后辈对先祖的感恩之心,表达的是对在世父母与长辈的孝养之情,体现了下一代与上一代以及过去所有同祖世代之间永远割不断的人伦亲情。

第三,尊老孝亲。我国古达的家族制度为祖先崇拜活动提供了本土性的信仰平台。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决定了传统社会的物质生产与日常生活主要在家庭中进行,本家族的祖先成为族人的共同偶像与精神寄托,家族中的年长者作为祖宗的后继者,是偶像的化身、现世的祖宗。发端于父系氏族时期的父权制在宗法社会演变为父权家长制,它是宗法社会的基本制度,明显偏重父权,祖在则祖为家长,父在则父为家长,如果祖与父均不在世,则嫡长子为家长,世袭的嫡长子为族人所共宗(尊),称为“宗子”。“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白虎通・宗族》) “宗子”就是祖先的化身,他掌控着家族财产、指挥家族生产、负责本族祭祀,对家族成员甚至有生杀大权,家族成员都必须绝对服从、尊敬并奉养之。

祖先崇拜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体现为尊老、养老的孝道与孝行。这种始发于祖先崇拜的孝道与孝行在现实生活中超越了父权家长制下男性尊长至上的性别偏好,不论是对父还是对母,为人子者都必须恪守孝养之道,所谓“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礼记・丧服四制》)。“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明。”(《孝经・感应章》)孔子在这里将孝养的对象明确为父母双亲。《孝经・孝纪行》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丧亲》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这里的“亲”亦指父母双亲。可见,宗法伦理虽强调“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礼记・丧服四制》),主张男性为尊、父权至上,但在子代履行对父母长辈的孝养义务方面无厚此薄彼之异。尊老孝亲不仅是祖先崇拜的伦理实质,也是家族本位价值观的现实要求。

三、维护宗法关系的双重伦理机制

祖先崇拜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而孝道是一种血亲伦理,二者的有机统一成为维护宗法人伦关系的双重伦理机制。

第一,祖先崇拜是实施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祭者,教之本也。”(《礼记・祭统》)祭礼作为祖先崇拜的礼制载体,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人伦内涵,是实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孔子云:“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礼记・坊记》)《礼记・祭统》曰:“夫祭有十伦: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交焉。”“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礼记・祭统》)是以祭礼为核心的祖先崇拜的基本功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祭祀的德教功能,把它作为传承孝道、实施老龄道德关怀与维护宗法人伦关系的重要载体。“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悌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籍,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礼记・祭义》)意即:天子在明堂祭祀祖先,以教导诸侯遵守孝道;在大学用食礼款待三老五更,以教育其敬长;在小学祭祀先贤,以教育其修德;为宗庙祭祀而亲耕籍田,以教导其祭养神明。韦***通指出:“祖先崇拜,是中国的宗教,祖先崇拜的仪式,是在家庭中进行的。”[7]然而,祖先崇拜通过一系列祭祖活动实现了从宗教性仪式到宗法道德礼制的转化,并使孝道由家庭道德升华为社会道德与***治道德。

在家族本位观念的影响和祖先崇拜的道德文化熏染之下,祭祖、孝亲、敬长、养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道德实践。祖先崇拜是产生孝道伦理并形成家族本位价值观的始发因缘,将孝道从冥界延续到现实是祖先崇拜的最终目的,移孝作忠则是祖先崇拜与孝道分别作为宗教伦理、血亲伦理与***治伦理相结合的伦理道德转换与价值旨归。由此可见,灵魂不灭鬼神体认祖先崇拜道德教化孝亲养老移孝作忠,是传统宗法社会通过祖先崇拜实施道德教化并推行孝道的内在规律。

第二,宗教伦理向血亲伦理的转化使孝道的道德辐射效应得到极大扩张。如果说以原始丧祭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祖先崇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那么, (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05页)儒家孝道的推行使祖先崇拜日益摆脱原始宗教意义而染上浓厚的现实人伦色彩,并使其从宗教伦理逐渐向血亲伦理转化。中国人对血亲人伦关系的高度重视、对孝道的忠实践行都可以溯源到祖先崇拜,从一定意义上说,祖先崇拜就是中国人的国教。它将孝道从冥界延续到现实,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人伦关系渗透到***治关系,正如孔子所言:“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感应章》)在宗法等级制度下,孝道通过祖先崇拜活动,尤其是宗教伦理向世俗血亲伦理的渗透与转化,其道德辐射效应得到极大的扩张。

第三,祖先崇拜与孝道的有机结合成为维护宗法人伦关系的强大社会伦理机制。对先祖的祭祀、膜拜是与对在世的父母尊长尽孝高度一致的,崇祖就是崇孝。[8]229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体现为以父权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人伦关系。自夏商周以来,宗法制度几经起伏,其赖以建立的血缘纽带始终没有断裂,成为父权制与专制制度的人伦基石。一方面,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宗法制度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另一方面,宗法制度又以天然的血缘人伦之网与不可动摇的父权为自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伦理支持。将等级贵贱与人伦亲疏高度融合,并通过社会制度建构与伦理文化熏染将这种融合稳固下来且代代相续,由此形成了既“亲亲”又“尊尊”的宗法人伦之网。

在父权制与君主专制共同编织的宗法人伦网络中,个人完全被“五伦”所统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梁惠王上》)其中父子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是家族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是一种拟家族关系,因此,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家族关系或拟家族关系,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族。君王就是百姓的君父,臣民乃君王的子民,官吏是黎民的父母官。“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统治秩序的总纲,孝道是维系长幼尊卑名分与体现人子身份的根本伦理原则,它作为宗法人伦之网的总纲与宗法伦理的内核,在祖先崇拜的神圣帷幕之下,成为不可动摇的人伦天理。由此可见,孝道与祖先崇拜的有机结合使宗法伦理由世俗化走向神圣化,并成为维护宗法人伦关系的强大社会伦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洁.中日祖先崇拜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79.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48.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5.

[6]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570.

关于祖国的作文篇10

全球妈祖信众超过2亿人,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70%信奉妈祖,澳门信奉妈祖的比例也很高。每年妈祖的诞辰日和羽化升天日,湄洲岛都会吸引数十万包括台港澳等地的信众来谒祖朝拜,莆田也因此成为台胞来福建洽谈、旅游观光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妈祖文化产业与莆田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一、妈祖文化的认同感推动海上直航,搭建两岸交流合作的平台。莆田市位于福建经济最活跃的东南沿海中部,地处“南北三角 (‘珠三角’和‘长三角’)”和“东西两岸(台湾和内陆地区)”的连接点上,北依省会福州,南接泉州并与厦门相近,东临台湾海峡,与台相距仅72海里,是福建省距台湾最近的地方之一,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和平海湾三大港湾,大陆海岸线总长271.6公里,随着“海西”战略的运作,莆田的区位、港口、妈祖文化、交通枢纽、天下莆商等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将十分明显。

妈祖信仰是海峡西岸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并深深地扎根于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中,对妈祖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了台海之间最早的海上直航之旅。早在1987年,台湾同胞就冲破重重阻力绕道到湄洲岛参加妈祖千年祭,拉开了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序幕;1989年,台湾宜兰县南天宫组织20艘渔船直航湄洲岛,这是两岸隔绝40年后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民间直航,开辟了直航湄洲;1991年,台湾嘉义圣恩宫327名信众乘坐客船绕道日本直抵湄洲,开创了两岸通客轮的纪录;2000年7月,台湾大甲镇澜宫组织有台湾“立委”参加的2000多人赴湄洲岛举行“千禧祈福”大典,台湾19家媒体91位记者随团报道;2002年,金门县天后宫及乌丘岛信众搭乘恭迎湄洲妈祖圣驾的“太武”轮首航湄洲谒祖省亲,2005年4月,金门县各界代表380多人乘坐“东方之星”客轮直航湄洲岛朝拜妈祖,迎请祖庙董事会赠送的妈祖石雕像,并就进一步加强两地的妈祖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共同致力于推进两地间的季节性直航;2005年3月,彰化市南瑶宫主委、彰化市长温国铭率先领1079人进香团来湄洲岛朝圣,在台湾岛内掀起了到湄洲岛朝拜妈祖的新热潮;同年5月,湄洲岛举办妈祖诞辰1045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吸引了1000多名台胞信众、150多名记者随团参与和采访报道;9月7日,台湾新******郁慕明亲临湄洲岛朝圣开创台湾***派***进岛朝圣的新局面;9月9日,台湾苏澳南天宫又组织大型渔民进香团共22只330名信众由马祖岛直航湄洲岛朝圣,实现马祖与湄洲岛的首次通航;此外,先后还有台“中华郑和学会”及农渔民交流访问团、“立法院”经济及能源委员会考察团、台“中华青年交流协会”、企业家等各界人士来岛参观,考察、朝圣,据统计,2005年湄洲岛全年共接待台胞团队达1000团次(不含散客及非接待游客);2006年由台湾大甲镇澜宫牵头的台湾妈祖联谊会50个宫庙4300人及在大陆的部分台胞信众共7000人组成的台胞谒祖进香团赴湄洲进香,海内几十家著名新闻媒体向全球转播,在海峡两岸引起重大反响。

与此同时,莆田市也组织多个团队赴台开展妈祖文化联谊交流活动,如1997年1月24日至5月6日湄洲妈祖金身应邀赴台巡游,在台102天,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往返数次,行程万余里,共巡游19个县市,驻跸35个宫庙,接受上千万台湾信众和各界人士的狂热迎拜,台湾岛上出现了“火树银花不夜天”、“十里长街迎妈祖”的空前盛况。台湾媒体称妈祖金身巡台是“千年走一回”的“世纪之旅”,并评为当年十大新闻之首。近年来,央视综艺频道如“心连心”艺术团、激情广场大家唱、迎中秋音乐晚会等栏目多次进驻湄洲岛,闽合举办的《妈祖之光》大型综艺晚会多次到台湾岛演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增强了妈祖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即便是在对台湾进行严格管控的2007年,具有超越族群意识、区域界限、社会阶级的妈祖文化战胜了台湾当局的自我孤立状态,实现了湄洲岛与对岸的马祖岛之间首次客轮直航。当年4月,金门旅游经贸交流团一行500人分二批乘坐“东方之星”客轮直航湄洲谒祖进香,期间,湄洲岛旅游联谊会与金门县旅游发展协会签订《湄洲岛-金门县旅游经贸合作意向书》,标志着湄洲岛与金门县之间的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5月15-16日,由台湾连江县县长、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理事长陈雪生为团长的妈祖经贸文化联谊会暨马祖天后宫湄洲平安进香团一行500人乘坐5000吨级“台马”号客轮首航湄洲谒祖进香。这也是湄洲岛对台客运码头建成后接待的规模最大、人员层面最广、运载船舶最大的一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开辟了湄洲岛与马祖岛之间朝圣旅游海上新通道。

今年10月底,台中县与莆田市签订了建立城市交流关系备忘录,决定共同推动湄洲岛与台朝拜直航以及台与秀屿港货运直航,为湄台直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第十届妈祖文化节接近尾声时,正赶上海协会会长***林访台,许多台湾信众对于“三通”实现都充满期待。

如今,否极泰来,两岸“大三通” 梦想终于实现。在这样的利好***策下,莆田将继续发挥湄台两地文化同源、港口对接的优势,争取获准建设“对台经贸合作示范区”,开辟承接台湾产业、资金、技术以及物流辐射与扩散的平台,探索建设台货展销中心,发展台湾小商品市场。尽快推动对台旅游合作,进一步提升湄洲岛部级度假区旅游竞争力。

二、“妈祖文化信仰热”带动了莆田旅游业及会展业的发展。莆田下辖的湄洲岛从1988年起对台湾开放,前往岛上旅游和朝拜的台胞络绎不绝。据湄洲岛管委会资料显示,早几年来岛的台胞大约每年几千人次,到了2000年前后,就达到了每年10万人次以上。2004年接待游客63万人次,比增14.5%,实现全社会旅游收入1.46亿元,比增112.3%;2005年接待游客 81万人次,比增28.6%,实现全社会旅游收入1.68亿元,比增15.1%;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比增23.5%,其胞12.1万人次,实现全社会旅游收入1.93亿元,比增15%;2007年接待游客110.8万人次,比增10.8%,其胞12.6万人次,实现全社会旅游收入3.68亿元,比增28.7%;2008年1-10月已接待游客104.86万人次,比增7.26%,仅1-6月份就接待台胞6.3万人次,预计湄洲岛今年接待量将达到130万人次。今年11月刚刚闭幕的“第十届妈祖文化节”期间,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妈祖文化机构(妈祖宫庙)约1万名嘉宾、群众参加,其湾妈祖宫庙115家,是有史以来台湾宫庙主要负责人来莆田最多、最集中的一次。

可见,妈祖文化对莆田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妈祖文化的精神感召下,莆田已成为台胞来福建洽谈、旅游观光的一个重要窗口。而湄洲岛也正朝着打造5A级部级旅游度假区方向努力。

重要的一点是,来莆田的游客相对集中,而且以消费能力相对比较高的台湾游客为主。这种情况下,旅游团的团购规模比较大,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也就比较明显。每年妈祖文化旅游节期间,大批香客以组团方式出现,使得湄洲岛乃至整个莆田的酒店经常出现床位一席难求的情况。为了满足这些游客在当地的吃、住、行、购物等多方面的需求,莆田市***府投入巨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此举也带动了民间资本兴建酒店、饭店,修建道路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莆田旅游业的发展。

妈祖文化拉动的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受益的还有莆田的会展经济。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思想指导下,与“第十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几乎同时召开的还有“第三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在这次展会期间,莆田市共策划推介招商项目80个,签约项目14个,投资总额156.23亿元。其中湄洲湾电厂二期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将兴建两台100万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这是福建省首次建造百万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配套建设年吞吐量2500万吨的煤炭储运中心,将为福建及其他内陆省份煤炭供应提供有力保障;丁基橡胶项目总投资20亿元,年产丁基橡胶6万吨,是LNG冷能产业链延伸的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的签约建设,为莆田市加快港口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三、妈祖文化产业化促进了莆田产业的生态化。与周边的福州、厦门相比,莆田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过,这也使得莆田经济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致力于将生态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生态立市立区已成为当地***府的执***理念。也就是说,莆田的经济发展目标摆脱了低级无序的发展状况,按照“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莆田市***府正委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三所等编制湄洲岛总体生态规划、周边海域和无居民海岛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国际海岛生态植物示范园、环岛景观休闲带、全岛污水垃圾处理等规划。通过规划编制,为合理利用生态空间、加快生态建设、引领好快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通过规划编制,逐渐构建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教育与科研中心、两岸生态建设交流与合作基地“三大体系”。 同时高压监管,维护生态原貌。在此基础上,莆田实施了一系列的高效建设,提升生态品位。在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湄洲岛申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示范基地,并在“第九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上举行授牌揭碑仪式;截至2007年底,莆田市共有防护林面积8620亩、园林绿化面积11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9.3%。

有了生态文化作为理论基础,妈祖文化产业化在莆田的发展已经从服务业开始向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转移。一批旅游设施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其中对湄洲岛的宫下(文甲)陆岛交通码头、北环路接通工程,中部污水处理工程先后进行了升级改造,这些措施改善了湄洲岛对外交通条件和岛内路网状况;而湄洲岛国际大酒店的加快推进、海景大酒店、恒温海水游泳馆项目的启动,则为提高接待能力、接待水平增添了强大的后劲。在加上前期对妈祖文化广场以及妈祖祖庙群进行的修葺与恢复建设,西岸妈祖城的兴建,都带动了整个湄洲岛的经济文化建设。现在,湄洲岛已有成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妈祖显性形象,妈祖文化逐渐成为莆田整个城市的名片。

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莆田城市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影响力而言,妈祖祭典已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祭典、山东省曲阜市的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祭典”。湄洲妈祖祖庙、妈祖祭典已分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福建省已经着手将妈祖文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申报已获得文化部批准并已于今年9月底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处,评审结果将在明年9月公布。无论妈祖文化申遗成功与否,可以肯定的是,此举都将进一步强化湄洲作为世界妈祖朝圣中心的地位,提升莆田城市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是实现妈祖文化产业化带动下的旅游业产业链的自我整合,包括酒店、道路、风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妈祖文化信仰热”为契机,中央高度重视莆田基础设施和经济的发展。向莆铁路、沈海铁路(莆田段)的快速建设,湄洲湾码头和临港工业的,实质上为莆田旅游业的交通的完善和客源的扩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按照“近广交、远开拓”的原则与其他地市著名景点联谊,来扩大莆田景区的影响,拓宽客源渠道,推动莆田旅游业的尽快发展。

其次是实现各个产业链之间的“连横”,加强区域同业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向其他产业的延伸与贯通。比如会展经济的发展,海洋渔业、海洋养殖和名优水果种植等。依据独特的地理环境,莆田开始大力推进“两岸情”博物馆建设,与澳门的联合妈祖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也在洽谈之中。

筹划建设世界妈祖缩微景观公园,把世界各地不同风格和建筑艺术的妈祖庙集中展现于妈祖公园,丰富妈祖文化内涵,提高观赏价值;继续推动妈祖木雕、妈祖书籍、妈祖邮票、妈祖画册、妈祖宴菜、妈祖戏剧、妈祖音乐、妈祖碑林、妈祖楹联、妈祖像形珍珠养殖等一系列妈祖文化项目的发展,不断丰富妈祖文化的蕴涵。

建设“妈祖城”,提升莆田城市品位。“妈祖城”介于湄洲岛与秀屿港之间,与部级旅游度假区湄洲岛隔海相望,规划面积为15 平方公里,其中围海造地4.87公里。整个城区分为7个功能区,包括综合服务区、滨海度假区、文化古迹风貌区、渔港游艇码头区、生态休闲区、紫霄洞风景区和居民迁建区。作为湄洲岛部级旅游度假区的延伸,“妈祖城”将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建成一个集旅游购物、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南方特色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城市。

建设湄洲镇东蔡天妃故里等相关项目。把湄洲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妈祖祖庙建筑群,使湄洲岛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涉外服务发达,具有朝圣、旅游、观光、度假、购物、对台对外交流等独具特色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旅游度假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祖国的作文10篇

学习

生日策划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生日策划10篇,内容包括创意生日策划,策划生日惊喜。1.首先打探好她生日的行程,一定要假装不知道是她生日(给予其惊喜),然后约好。2.找一个安静,但有氛围的咖啡厅。定好桌,最好旁边有比较温馨的画作,周围人越少越好,避免你紧张。3.

学习

优秀班主任主要事迹材料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班主任主要事迹材料10篇,内容包括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300字,高中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而今年的三年级班级,我充分利用校园流动红旗评比,对学生进行讲文明礼仪、讲卫生、守纪律等思想方面的教育。我还动足脑筋,充分发挥教室

学习

英雄儿女观后感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英雄儿女观后感10篇,内容包括英雄儿女观后感400字以上,英雄儿女观后感作文。王成叔叔负伤请战,始终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放过一丝机会。好一个"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叔叔英勇地倒下了,为了任务,为了使命,更是为了和平。他是我们

学习

混凝土工程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混凝土工程论文,内容包括大体积混凝土论文,完整的混凝土论文范文。1.3改进措施根据以上分析及福清核电现场实际情况,做出以下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1)原材料的价值分析及改进。由于核电工程的特殊性,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非常严格,

学习

描写秋天的好句子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的好句子,内容包括描写秋天的果实诱人的句子,描写秋天荷叶的句子和段落。3、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茂密无边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

学习

计划生育会议记录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计划生育会议记录,内容包括第一季度计划生育会议记录,计划生育工作日志范文。文件等资料(6分),缺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1、村(社区)两委成员花名册;2、村(社区)***建工作领导组文件;3、村(社区)干部分工及包片文件;4、村(社区)配套组织花名

学习

人间处处有真情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人间处处有真情10篇,内容包括人间处处有真情博主,人间处处有真情的优秀语录。

学习

前厅部工作计划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前厅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前厅部经理工作计划每月,酒店前厅部工作计划怎么写。酒店经过了十九年的风风雨雨,随着时间的逝去酒店的硬件设施也跟着陈旧、老化,面对江门的酒店行业市场,竞争很激烈,也可说是任重道远。因酒店的硬件设

学习

大二学期个人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大二学期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大二学期个人总结万能版,大二个人总结800字左右。时光像水中的倒影,一晃半年又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的太慢的情素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下学期的生活正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刚迈入

学习

村级统计员工作总结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村级统计员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统计员的工作总结和计划怎么写,村委会统计员工作总结。1杭州市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工作现状当前杭州市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工作是以《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为基础开展的,《全国农村可再

学习

艾青的诗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艾青的诗10篇,内容包括艾青诗十篇精彩片段及赏析,艾青长诗大全100首。

学习

付出与收获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付出与收获10篇,内容包括付出与收获例子句子,付出和收获反思。有一些付出与成果一时半会看不见的,可有一些却能非常明朗地展示在众人面前。有的是需要自己倾诉,但也要有人愿意倾听。可是,即便有人愿意倾听又能怎样,有些现实就是

学习

沙盘模拟财务总监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沙盘模拟财务总监总结,内容包括沙盘模拟中财务总监的心得体会,erp沙盘模拟财务总监心得体会。一、基于ERP沙盘模拟的筹资管理实训教学研究传统的筹资管理实训大多基于一个虚拟企业的假设数据,通过计算其资本成本、财务杠杆,选

学习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内容包括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歇后语,三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诸葛亮借箭&mda

学习

免费作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免费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免费作文范文,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免费课程。可是,当真有天上掉馅饼,跑出免费的午餐吗?当然……不可能的!等你真的去扫二维码,你立马发现,你要先关注它,成为其粉丝,然后再让它们指示把刚才"诱"你进来的***片再发

学习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重阳节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重阳节优秀作文精选10篇,关于重阳节的简短小作文。我恋恋不舍的离开爷爷奶奶的家,我对爷爷奶奶说:再见了,爷爷奶奶,等我过年的时候会来的。爷爷奶奶说:我们等着你们来过年,再见了。我过了一个最快乐

学习

关于歌颂祖国的诗歌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歌颂祖国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歌颂祖国的现代10首诗歌,歌颂祖国的诗歌100字。《三颂》与《九歌》究其内容均是祭祀之声。《诗经》是:“颂者,鬼神、宗庙、祭祀、歌舞之乐”(朱熹《诗集传》),而《九歌》原本就是沅湘间的百姓“

学习

国庆节对祖国的祝福语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节对祖国的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国庆节对祖国的祝福语两句话,国庆节祝福祖国的祝福语短句。2.想想你孤单寂寞没人陪,想想你出门旅游高消费,想想你口袋空空赚钱难,这不,又到一年国庆节,你就甭想着旅游,家里蹲着玩吧,省钱,舒坦,多自

学习

国庆见闻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见闻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国庆见闻的作文10篇,国庆见闻初中的学生作文10篇。你瞧,大街小巷人流如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公园里、大路旁摆上了无数盆鲜花,组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花坛,把郑州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公园里

学习

回味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回味作文10篇,内容包括回味作文,回味的作文大全。清晨的执着夏天的清晨,一缕缕阳光抚摸过脸颊,轻柔的风拍打着我,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你以为我矮小、贫穷,就没有心、没有灵魂了吗?”这一句质问如石破天惊。而说话者,是一个弱小

学习

好的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好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好点的作文范文,作文初中必背十篇。原谅我暂时不能告诉您他的名字。这个名字在未来一定会熠熠发光,但是现在,他还很普通,很寂寞,甚至很潦倒。这个名字的主人,在八班。八班是我中途接的一个班。我一走进八班

学习

祝福祖国母亲生日快乐10篇

阅读(35)

本次展览以书写内容分为8个部分:祖国万岁、精彩奥运、征途脚步、征天英雄、中华人物、华夏雄风、大好河山、长城之歌。其中最早的诗“欢呼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书法作品对书写新诗作了探索)作于1970年;最长的诗“长城歌”(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