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观后感篇1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记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者们的英雄事迹。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某******治部主任王文清,意外地遇到了老朋友王复标的儿子王成,从而获悉与自己失散了18年的女儿王芳的消息。王成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正在医院养伤时听说部队要打大仗,伤未痊愈便跑回连队请战。战斗打响了,为了坚守无名高地,部队伤亡惨重,增援部队一时又无法赶到,没过多长时间,阵地上只剩下王成一个人。王成一人坚守阵地,消灭了无数进攻的敌人,为了消灭更多的敌人,他对着报话机向首长喊道:"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最后,在弹药用尽,敌人再次进攻时,王成抱着爆破筒跳进敌阵,壮烈牺牲。 王芳知道后,十分悲痛。后来在一次演出中,王芳为了掩护一名炊事员,不幸身负重伤,被送回国内***。不久,王芳返回朝鲜,知道了王文清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王文清鼓励王芳要做工人阶级的好女儿,***事业的接班人。
王成叔叔负伤请战,始终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放过一丝机会。好一个"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叔叔英勇地倒下了,为了任务,为了使命,更是为了和平。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王芳也是好样的,她为了他人而身负重伤,回国内***痊愈后仍然不忘抗美援朝。他们愿意牺牲自己,换取胜利。这种无私的精神,这种无畏的精神,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王成和王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这部电影中不仅体现了这一种***精神,也表现出了骨肉亲情的感人。
今后我们一定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刻苦学习,勇攀高峰。我们还要懂得维护和平,发扬和平精神。祖国的未来需要靠我们来发展,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做跨世纪的接班人!
英雄儿女观后感500字(二)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看了一场电影——《英雄儿女》,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和王芳很勇敢,很有胆量,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成为了守卫阵地披着一身战火,威武昂然的与美国鬼子英勇顽强的战斗,他最后拼死一搏与敌人同归于尽,就像歌里唱到的一样:"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王成虽然牺牲了,但他是为祖国而战,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他的英雄事迹鼓舞着战士们更加勇敢的战斗。像他这样忘我勇敢、先人后己、舍生忘死的***,为祖国辉煌的历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的:"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王成用自己坚实的胸脯保卫着共和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维护着民族尊严。
王成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做出的这一惊人举动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心里不尽的为他自豪和落泪。我想,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英雄儿女的献身,才有了我们新中国的和平安宁;正因为有了***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正因为有了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发扬和传承,才会有今天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在航天事业中勇于献身科学的杨利伟,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任长霞……我们应让社会提倡这种精神。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戴着象征***鲜血染红的红领巾,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缅怀英雄,回报祖国!
英雄儿女观后感500字(三)
风烟滚滚,唱英雄……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这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的插曲。《英雄儿女》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时志愿***王成叔叔的英雄事迹。
在朝鲜战场上,王成所在的连队为拖住敌人,坚守无名高地,一次次打退了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连队的伤亡十分惨重,最后阵地上只剩下身负重伤的王成。他一面用步话机向指挥部报告战情,一面阻击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团团围住。王成毫不畏惧,他用步话机向我***指挥所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即拉响了爆破筒,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为我***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了中朝人民的安宁与和平,他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王成叔叔倒下了,千百个像王成叔叔那样的英雄站起来,冲上去。王成是中国人民志愿***的杰出代表。《英雄儿女》这部影片热情地赞颂了以王成叔叔为代表的志愿***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英雄儿女观后感篇2
观后感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协助采访的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10月21日-2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黄金时段播出,每天两集连播。
此片共六集,分别为《祖国召唤》、《极限战争》、《热血忠诚》、《越战越强》、《万众一心》、《永远铭记》,每集52分钟。按照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重点讲述中国人民志愿***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壮丽***景,凸显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和现实意义。
第二集
《极限战争》主要内容:
1950年10月25日,志愿***第118师,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这一天也因此被确定为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赴朝参战的英雄儿女以弱战强。松骨峰战斗,被称为“朝鲜战场上一次壮烈的战斗”。经过五次战役,志愿***把战线由鸭绿江推回并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说起抗美援朝,经历过上世纪中叶的人都会想起《上甘岭》,想起“英雄儿女”,想起杨根思、***、***等等。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是怎样一种精神和气概?
7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范例的志愿***将士和为这
场战争胜利作出牺牲、贡献的人们。
“英雄儿女”“最可爱的人”,无疑是抗美援朝时代英模的响亮符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朝鲜大地的***们永垂史册。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极端不对称的战争。美国率领的所谓“联合国***”,动用了当时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美国还动用了其陆***的三分之一、空***的五分之一和海***的大部分兵力投入战争。面对强敌,志愿***将士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的伟大气概。
用身体挡住敌人***口的***;战斗到只剩一人一***仍然坚守阵地、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在烈火中永生的***;长津湖畔,一整连官兵以战斗姿势受冻牺牲,成为一尊尊巍然屹立的冰雕……中国人民志愿***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的长子***第一批入朝参战,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是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不愧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不畏强敌、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抗美援朝战争给了我们敢战善战方能止战胜战的启示,锻造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强调说:“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当年抗美援朝,***用诗意的语言总结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考验和挑战十分严峻。1950年,美国钢产量8785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而中国粗钢产量只有61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但***中央审时度势,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无畏气概,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毅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凯歌,更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认为,抗美援朝精神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英雄儿女观后感篇3
[关键词]《英雄无语》;爷爷;性格;黑色;缺失
一、引言
客家籍作家项小米的小说《英雄无语》,向我们描述了苏维埃***时期闽西连城爷爷和奶奶的故事,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英雄无语》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塑造了不同于“爷爷”“奶奶”却又有着他们精髓的桐哥桐嫂等人物形象。小说中塑造的典型英雄人物形象爷爷,是以真实人物作者祖父母项与年夫妇的***英雄事迹及情感命运为原型,小说中人物的“爷爷”“奶奶”之间,文学人物形象和真实人物之间的界限已显得模糊,虚虚实实实在是道不清说不明。爷爷,一个在神秘和沉默中走过一生的踽踽独行的旅人;桐哥,一个为***抛家弃子,力挽狂澜的***英雄;爷爷与桐哥,小说与电影,真实人物于原型塑造。小说题记这样写道:“紫色是神奇的,它包含两种截然对立的颜色”那就是红色和黑色。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少了类型化的“高大全”,多了可感可知可触的真实感,爷爷对***的无私奉献与对家人漠不关心及对女性情感的“粗暴”忽视,红色与黑色双重性格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特意凸显了他英雄色彩部分,淡化了他对妻子、对女儿的漠视,并将这种漠视巧妙转化为为***作出的个人牺牲。从小说到电影,爷爷与桐哥、红色与黑色、***与家庭,双重道德标准,双重人物性格,成就鲜活的客家英雄。然而黑色才是真正成就爷爷有别于其他英雄人物而熠熠生辉的最关键的性格色彩,作为红色的英雄形象,研究论述者诸多,故不在此赘述。
二、黑色――诸多家庭身份缺席的颜色表征
如果说《英雄无语》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是对“爷爷”从事地下工作,作为中共“特科”无法言说的崇敬与怀念。那么这样的英雄“无语”也包含着对“奶奶”等待的践踏;对儿女的情感忽视;对父母未尽孝道等家庭身份多重缺失的委婉表达。
(一)丈夫身份的缺席
作者把《英雄无语》献给最挚爱的祖母,英雄的帽子却高高戴在“爷爷”头上,在“爷爷”概念中,女人就是女人,女人从来就是无足轻重的,不需要对她们照顾、体贴和关心,也可以无视她们的等待,正是出于这种观念,“爷爷”对“奶奶”展现了他黑色性格的一面。如果说“爷爷”离开家乡投身***,抛下毫无姿色的童养媳“奶奶”是对包办婚姻不满的话,那么又毫无愧疚抛弃自己找的细白的“二奶奶”又做何解释呢?如果说远离家乡的“爷爷”在上海娶了“二奶奶”也还可以理解为寂寞难耐或真情实感的话,那么叫“奶奶”到上海来伺候自己和“二奶奶”甚至让“奶奶”忍受他和“二奶奶”的情景,就不仅仅是丈夫身份的缺失了,甚至是在道义上都令人难以接受。爷爷对女性个体生命的漠视与践踏远不止于此,在奶奶失去女儿“每”在老家苟延残喘的时候,在“二奶奶”与儿子艰难度日,流落他乡时,处在***乐土的他在向组织汇报婚史时,只承认老家有一段长辈包办的婚姻,“二奶奶”甚至连提都不曾提起,一个与自己共同生活过,还育有一子的配偶就这样从“爷爷”的历史中凭空消失了。“爷爷”在红区又娶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三奶奶”,他甚至不会想想还有两个曾经自己的女人在何方?晚年在“三奶奶”未育子女的情况下,他不顾及“三奶奶”感受返回那个大家庭中,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幸福,让“三奶奶”又一次尝尽“爷爷”对女人的随性。对于奶奶们,爷爷作为丈夫的身份都是缺席的,这些女人在他的生命历程中仅是各个时段所需品之一,作者在叙述爷爷对女人的态度时显然是持有批判态度的,她为爷爷的女人们鸣不平。
“爷爷”作为一名忠诚的***战士,在中央苏区极力开展妇女***运动,提倡男女平等的时候,漠视、践踏女人,在***与妇女***面前呈现出***与不***的双面性,可见妇女***道路的曲折,尤其是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客家地区。
而电影对桐哥在这点上的批评温和得多,仅仅是一个***者为了***、事业无法顾全家人、呵护妻子的无奈之举。甚至直接对人物进行了精简,没有了“二、三奶奶”,有的只是为掩护身份、互通情报而交往密切的林美丽。或许在道义上来说,面对英雄的爷爷,在婚姻上的滥情不便于在影片中展现,但是无论是作为爷爷性格中的鄙陋部分,还是桐哥为了***抛妻弃女,都离不开道义上的丈夫身份的缺失。
(二)父亲身份的缺失
从小说到电影,最令人揪心且难忘的是如流星划破夜空般悠然逝去的小精灵――“每”,“每”是爷爷子辈的形象代表,如果说爷爷对女人们的忽视是天生的话,对儿女应该是慈爱的,然而对于父爱,作者再次给予了爷爷彻底的批判,小说中只在人世间存活于八个年头“每”再次承担了父亲身份缺失的对象。“爷爷”冷漠粗暴形象还在于将五岁的儿子像弄一只小鸡一样扣进鸡笼,让他遭受滂沱大雨击打之苦展露无遗。兴许是出于人间基本的道义,电影在改编过程中构筑了新型父亲角色,影片中融入了温情,显示了普天之下最真挚的父爱,忙于***工作的桐哥甚少关注细妹,但女儿娇滴滴的一声阿爸,桐哥顺势举起每时脸上绽放的笑容,都将父女之间的情感彰显得淋漓尽致,尽管细妹没有时时生活在父亲的呵护之下,但红绒圈里蕴藏的却是满满的父爱。
桐哥在手刃叛徒白鑫后匆忙返回,在小巷口看见细妹痴痴的神情望着小贩车上的红绒圈, 他怔了怔犹豫了一下, 但并没有买原因很简单, 在当时桐哥是处于非常紧要关头, 他无暇顾及女儿的感受。然而他那一刻稍稍的“犹豫”, 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却展现得清晰无比。电影在这点上的勾勒让诸多的受众心底掠过一丝的温暖。或许是觉得对女儿的愧疚,或许是觉得未来不一定能再见到自己的亲人,在他即将潜伏到内部的前夜,他攥着买来的红绒圈放到了细妹的床头。影片结尾时桐哥布满皱纹的手紧紧地攥着那对红绒圈,攥着女儿生前最爱的礼物,攥着对女儿的愧疚……泪水爬过脸上的沧桑岁月、湿透了被褥,桐哥一生付出了很多, 但他为小女儿所做的仅仅是这对小小的红绒圈,这正是在那个动荡年代,一个优秀***员和儿女至亲演绎的一段特殊人物的普通人间真情。
而小说中的“每”,爷爷自始至终都没有付出过父爱,他对女人的淡漠完全沿袭到了女儿身上,第一次见到没有拥抱、亲昵,只有“爷爷薄薄的嘴角神经质地牵动了两下,算是打过了招呼”,在奶奶督促下“每”什么也没有叫,第一次的照面和后来的相处,“每”对于爷爷而言仅仅是名义上的女儿,未承担过真正的责任,无论是在上海那个中药铺中、还是在让“每”丢去性命的狱中,抑或是在无米下锅的老家,爷爷都未曾关心过她们的处境。只有在多年后,爷爷对着奶奶歇斯底里问“每”是怎么死的,那一刻“每”才在爷爷心里真正存活过。
从小说到电影,从“每”到影片中的细妹,改编者让父亲角色的缺席迅速补充上位,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却忽视了小说爷爷形象中原本黑色精神特质中最应遭受批评与谴责的部分,或许对这个功勋卓著的客家英雄来说这一抹黑色并未碍其四射的光芒,然而这种身份的缺失与电影迅速补充正是读者与观众最为关切的地方。
(三)儿子身份的缺失
如果说对于女人及女人生下的细鬼,客家男人天生的不在乎的话,那对于父母亲及长辈的态度,作为崇尚仁孝,特别看重祖先魂灵庇佑的客家子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但事实并不如此,爷爷是养子,对于养育他长大的父母他未尽到一份该尽的责任。爷爷作为过继子,尴尬的身份促使了他儿子身份缺失,而继父母自己小孩的出生更把爷爷与继父母的关系逼到了亲情的边缘,打骂、离家出走让爷爷对这份故土的眷恋消磨殆尽。而奶奶在这里充当了爷爷作为儿子身份的缺失、不作为的缓和与补充,为二老养老送终,保全了爷爷的颜面,却仍无法逃避缺席的身份状态。客家民系对祖先的依恋与敬畏,寄托在对骸骨的迁葬上,客家人在长期辗转迁徙过程中,为了不至于使祖先和亲人的骸骨遗落他乡,会在迁徙的过程中,将先祖、已故亲人的骨骸带在身旁,一起迁到新居住的地方再行安葬。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成为客家人独特的丧葬仪式――二次葬。然而爷爷对他祖上的骸骨是否安葬毫不关心在意,尽管爷爷晚年一直生活在这片故土中,也有很多人都向他提及应安葬祖先骸骨,且他也不缺这点钱,可他没有丝毫行动。对于爷爷的“反骨”后人也是无法猜测,但让祖先骸骨暴露在野外,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任凭动物侵袭招致了同乡的道义上的谴责,直至孙辈的作者回乡安葬骨骸时,为她带路的近亲仍然认为是爷爷的过失。对此作者没有恶批,但描述的言语中也明显表达出不快,不能说这是爷爷多大的过错,但至少在族人心中这应该是爷爷性格色彩中不算光鲜亮丽的一抹。
三、结语
综上所述,爷爷暗淡的形象在对待子女、女人及家庭老人长辈中展现无遗,对家人的寡情,对女性情感的践踏让英雄爷爷的形象失去了“高大全”,却平添了性本真的一面,作者在后面也不再纠结于爷爷的不完美,一反前面批驳爷爷的姿态,透过申建的口表现出理解宽容的一面,兴许正如小说中写的一样:爷爷是一个把生命系在头发丝上的人,他随时可能会死……他的神经极度坚硬,同时极度紧张,女人是他放松的一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女人还可能是一种掩护,这是最原始、最低级但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而同这种方式比较,爷爷的回报的确过于粗糙、实用,甚至无情……但如果爷爷不是这样粗糙、果决和无情,如果他像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那样卿卿我我、儿女情长,他就可能什么事业都干不成,更不要说干了那么多杀头掉脑袋的事了……爷爷本是劳苦大众,没有太多文化,客家乡土社会的不良传统烙印深植灵魂深处,缺乏平等、民主意识,处事简单、实用,正因如此诸多的爷爷才能抛却一切,彻底***,因而成就了那段辉煌的***历史年代。
从小说到电影,淡化爷爷黑色形象明显,甚至成功上升到***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法忠孝两全的境地,再也无法让人去批判其精神领地中缺失的部分,成功实现了红色影视剧***教育目的同时,却失去了爷爷丰满人物形象的暗淡部分。尽管对爷爷黑色的部分持有批判的态度,但是作为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是成功的,正是这些爷爷性格中缺失的部分让他更接近于常人,可知可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果真正剥离这黑色元素,爷爷形象只有“高大全”,和其他***英雄毫无区别,都是为了***抛弃妻子、忠孝难两全,那这样的人物形象又有何特色而言呢,所以说黑色是应该批判的,黑色也是爷爷形象中不光彩的部分,但是黑色成就了活跃在现当代红色文学长廊中的这位无语的客家英雄,他时而光彩夺目时而鄙陋尽显,较之于电影小说中可敬可爱又可憎的爷爷更得人心,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与改编后的效果必定为红色影视剧未来的改编之路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 项小米.英雄无语[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1.
英雄儿女观后感篇4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
满堂观众笑且怜,黄花一枝秋带雨。
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
周三狡计原因尔,邓九甘心可奈何。
因此诗作于1952年,历来解陈诗的人,都判断出本诗暗含的意义是写当时的思想改造运动。至于“衰翁”具体何指,众说不一,刘梦溪、黄裳认为是指陈垣。还有人认为是代指当时北京名校教授。本诗余英时、刘梦溪、胡文辉均有解说,但都没有坐实。
陈诗所咏内容,如同时可由抽象和具体处解释时,以具体所咏可能性为高,因作诗习惯,多由感性事物引起。此诗写思想改造运动中的和翁文灏。陈诗诗题多有深旨,凡出“戏”字,均别有深意。
《十三妹》由《儿女英雄传》改编,我们就先从这里说起。
陈寅恪《论再生缘》一开始即说他从小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他也喜读林译小说。在中国小说中,陈寅恪最欣赏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以为“转胜于曹书”,原因即在其“结构精密,颇有系统”。陈寅恪诗文中常用《儿女英雄传》故实,足证他对这部小说的熟悉和喜爱。
鲁迅对《儿女英雄传》评价不高,但胡适、周作人都很喜欢这部白话长篇小说。冯友兰也说过,中国小说中,《儿女英雄传》最好,认为它技巧很高,十三妹出场不交代家门,乃中国小说中首见。他常和女儿宗璞交流这个感想。
1950年9月18日,陈寅恪给吴宓的信中,感慨《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书以后恐无再出版机会后,有这样两句话:“《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敦古意集腋报师门’,今日四海困穷,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而《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吾辈之困苦,精神、肉体两方面有加无已,自不待言矣。”(《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0年版)
《陈寅恪集·书信集》中,此信由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转来,原书有一处笔误“第三十回”应当是“第十三回”。“敦古意集腋报师门”系《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题目。吴学昭原书将“今日四海困穷,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而《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这几句省略了,可见当时确有忌讳。
《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题目“敦古意集腋报师门,感旧情挂冠寻孤女”,此回前一段叙安学海在山阳县河工知县任上,为人陷害,后得学生乌明阿重金帮助,原书写道:“乌大爷道:‘这也非门生一人的意思。没接着老师的信以前,并且还不曾看见京报,便接着管子京、何麦舟他两家老伯的急脚信,晓得了老师这场不得意。门生即刻给同门受过师恩的众门生分头写了信去,派了数儿,教他们量力尽行。因门生差次不久,他们又不能各各的专人前来,便教他们只发信来,把银子汇京,都交到门生家里。正愁缓不济急,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是门生的大舅子,他有托门生带京的一万银子。门生合他说明,先用了他的,到京再由门生家里归还。这万金内一半作为门生的尽心,一半作为众门生的集腋。将来他们汇到门生那里,再从门生那里扣存也是一样。此时且应老师的急用。老师接到他们的信,只要付一封收到的回信就完了事了。”(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陈寅恪和吴宓提这个典故,意思甚明,他的学生靠不住。“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当指他的老朋友如俞大维、傅斯年、胡适、梅贻琦、杭立武、朱家骅等当年帮助过他的人。“《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语极愤怒,此处虽不能坐实所指何人,但可以理解为那些迎合时势的老朋友和旧门生,“《儒林外史》”限制了所指范围,当是学术界熟人无疑。
了解这个背景,则能理解陈寅恪1954年给科学院答复中“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的深意。
再回到思想改造运动。1952年9月29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兴起后,受中央委托,向京津高校教师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同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的指示》,要求在学校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普遍开展学习运动,号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的目的主要是分清***和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此后运动由教育界逐步扩展到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1952年秋基本结束。陈寅恪内心对思想改造运动反感。的报告,讲到思想改造不能强迫时,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一个是1951年取道法国由香港回中国的地质学家、国民***府行***院长翁文灏,他当时是中共的“战犯”之一。陈寅恪1949年曾有《哀金圆》诗,讽刺当时的币制改革,诗中明讽王云五,但此事恰是翁文灏主***行***院时发生的。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一语双关。第二句中“衰翁”即用习语暗出“翁”字,此句明用《儿女英雄传》故事,实写周的讲话中表扬翁文灏回国一事。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酒合欢义结邓九公,话投机演说十三妹”,写的是绿林中人,绰号“海马”的周三周得胜,五年前在牤牛山为邓九公一鞭所败,后乘邓九公在家设宴,前来寻衅,想用男扮女装登台演戏的方式羞辱邓九公,邓九公时年八十有七,“衰翁”是也。被激不过,比武论输赢,因年迈力衰,几为所败,幸得十三妹出场解围。
周三对邓九公说:“我这盒里装着一碗儿双红胭脂,一匣滴珠香粉,两朵时样的通草花儿,你打扮好了,就在这台上扭个周遭儿我瞧瞧,我尘土不沾,拍腿就走。”(《儿女英雄传》)
陈寅恪明白知识分子改造为何事,所以用了《十三妹》中的这个情节,发出如此感叹。故事情节恰好与思想改造意涵相应——
学界曾流传一则掌故,抗战时期,陈寅恪一度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曾对他的研究生石泉讲过留学时代的一则趣事。一天晚上,陈寅恪去柏林一家华侨开的饭馆,无意中遇到和曹谷冰等几个中国人,打过招呼,同在一桌吃饭。由于***见不同,彼此争论起来。颇为雄辩,曹谷冰等人都说不过他,于是恼羞成怒中放下面包,抡拳便打,顺便把陈寅恪也抡了几拳。自感力不能敌,与陈寅恪撒腿便跑,情急中竟误入了老板娘房间。多亏老板娘此时正在外面张罗客人饭菜,未闹出更大的乱子。周与陈二人急忙把门关上,并用肩膀拼命顶住,任凭外面如何捶打,就是置之不理,直到曹谷冰等人自感无趣退走后才出来。
如此则掌故不虚,某些意味与陈诗比喻相合。
“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红柳村是《儿女英雄传》中一地名,全称是“二十八棵红柳树”。陈寅恪为诗为文,极有智慧,此为高妙暗喻,“二十八”令人联想中国习语“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红柳村”中“红”字,不言而喻。“闲人燕北”是文康别称。“怪事多”即思想改造运动。
陈寅恪有玩文字游戏的习惯,“对对子”是他终身爱好,这已广为人知。在大背景确定的前提下,由陈诗中寻出与诗意有关的暗示,哪怕流于穿凿附会,在学术研究中,也不能说没有意义。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即指出明清人作诗,习惯在诗中暗藏人名或姓氏,他常用此法解释钱柳诗。
陈诗结句用姓氏暗示,恰合动员思想改造运动意义时表扬翁文灏主动回国一事,此处极见陈诗造语之妙。
最后说一句,《儿女英雄传》中,周三、邓九公一段故事的发生地在淮安府山阳县,此处恰是的家乡。
英雄儿女观后感篇5
【论文关键词】***旅剧 偶像化
一、***旅电视剧出现的原因及类型
综观***旅电视剧的创作,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历史战争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中间的过渡类型即***旅年代剧和传奇剧。***战争历史题材一直是***旅题材的“镇山之宝”部队现实题材是***旅电视剧的“精锐之师”,年代传奇剧则是***旅电视剧的“人气偶像”。三类电视剧互为依托,彼此照应,共同支撑起***旅电视剧的文化江山,在当下中国文化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旅年代剧、传奇剧代表作的特点分析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再到《血色浪漫》,***旅年代剧、传奇剧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虽然这几部电视剧剧情发生的背景、年代、题材都不尽不同,特点也各有所长,但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旅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受众对***事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念。
1、“激情”初现——另类的主旋律表达
2002年烧红了大半个中国荧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延续了一直以来***旅剧鲜明的家国同构模式,从家庭生活折射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重新建构了当代历史的连续性。该剧的“激情”具体体现在主角石光荣这一人物形象上,电视剧片头的主色调是鲜艳的红色,伴以红旗飘舞、烈焰燃烧和昂扬的进行曲.字幕打在纪念碑般的石刻上,随后出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像——这种视觉构成在直观上将“激情”诠释为***激情,并把石光荣嵌入了中国***英雄史的序列当中。这位英雄所负载的“***激情”也是相当“主旋律”化的,对铷的品质的界定并没有越出忠于职守、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等内涵。但与“主旋律”不同的是,这个剧首先相当成功地借用了“地方特色”,石光荣满口的东北话,不仅一冼“主旋律”字正腔圆的主流味,添加进“现实主义”风格的佐料,而且成功地将其纳入类似《东北一家人》以及赵本山小品等“东北风”中,并相当有意识地把这种语言风格结合进家庭情景喜剧当中。石光荣这个人物也并未以刻板的传统英雄形象出现。而是被赋予了相当多的“人性”色彩,包括他在正直无私的同时又不乏夫妻、父子亲情;他英勇善战,而又表现出一种粗野、专断、蛮横的“胡子”风格,同时也具有任性、执著的男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形象的表现始终是在爱情、家庭这一私人领域内展开。换句话说,是对这一英雄形象做了言情剧式的处理。《激情》对“主旋律”另类的表达方式,正在于它在石光荣的***激情之中加入了大众乐于观看和接受的内容,赋予石光荣丰满的“另类”情感特质,尤其是对爱情的执著。这也是“激情”的另一主要内涵。
2、“花儿”绽放——幸福里嗅出韩剧的味道
《幸福像花儿一样》出自“激情系列”的原著石钟山之手,该剧一改往日***旅剧都是典型的男人剧、英雄剧的特点,把主人公由戎马一生的将***改成了一群文艺兵。因为英雄剧反复推出,难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转型就成为必然。更重要的是,***旅电视剧不仅要满足怀旧的老观众,更要吸引缺少历史记忆的年轻观众。而能吸引年轻人的自然是爱情。《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女主角们都是***队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剧情也基本与练兵无关,讲的全是爱情和婚姻。而剧中的主要演员选择当红花旦孙俪和殷桃担纲女1女2号,可以说是从***旅剧向青春偶像剧迈出的第一步。
《幸福》主要以几位主角的情感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部队家庭生活的种种喜怒哀乐。剧情的“软化”可以说是这部***旅题材剧最大的特点而从整个电视剧情节设置和发展来看,竟可以发现几分韩剧的影子:女l号(杜鹃)单纯可爱,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男2号(林彬)经历丰富,高大帅气,有理想有能力,同样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与女1号条件相当,两人于是产生感情,但随即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人被迫分开。女1号嫁给了男1号(白杨),男1号家庭背景显赫,虽然没有什么能力,却认真地爱着女1号。而两人婚后并不融洽,女l与男2始终会因为一些小事相遇。并恰好被男1看到,于是矛盾不断,剧情也因此得以开展……虽然故事的最后仍然以一贯的大团圆结尾,但剧中的主要两对主角是否真的幸福仍然备受争议,不过,剧中帅男靓女的搭配、清新的***营舞蹈和浪漫的海边风景以及两位男女主角假戏真做因戏结缘的八卦绯闻却早已将这部电视剧的偶像人气捧到了极致。
3、“血色”年代——众星打造浪漫
《血色浪漫》是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戏,其故事背景定格在1968年至1998年这段“历史大变革”时期,剧集在忠于原著基础上,更加侧重了浪漫主义情怀。全剧的整个色调其实并没有血色,偏黄,始终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气氛。从一开始的***年代,钟跃民等人的父辈们只是以副线的身份参与剧情,主角们仍然是这群***队大院里的顽主们。带着刀插队买票看《白毛女》,在“老莫”偷西餐餐具,在溜冰场调戏单身女孩,在先农坛广场聚众斗殴.·…·一切都具有着那个年代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知青戏”部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令所有的观众都感到失望,而秦岭的信天游,却在此时点燃了人们快要熄灭的心头之火,并成为全剧最明确的一个浪漫的符号特征。
与之前广受欢迎的***旅题材剧集相比,《血色浪漫》有些打破定律,就是从演员阵容上看更为偶像化。男主角的扮演者虽然有影帝的头衔,但对于他,不少电视观众心中却有一个错觉,认为他是“海岩剧捧出来的偶像之一”.在剧集播出之后,有报道指他的演技遭到了某些观众的质疑,认为“原剧本中那个追求***自由精神的钟跃民却被演成了一个近乎丧失爱情伦理的‘街痞’,尤其没能诠释出男主人公的阳刚之气.根本不能表现原剧本中这个人物的精神。更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前人们对待感情非常单纯,不像其扮演的‘情圣’钟跃民那样油嘴滑舌。总体来看剧中的人物缺乏时代感,言谈举止不像那个年代的做派.一味调侃而没有反映出那一代人的真实精神面貌。”
三、***旅剧偶像化的原因
1、英雄平民化。
对“英雄”的解构打破了以往“高大全”式的传统英雄形象,他们开始有弱点,也会犯错误,这种形象不仅显得真实,更增添了几分可爱。他们这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英雄形象,让观众觉得更真实、更难忘。但同时这类电视剧的另一个倾向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主角缺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坏”,“坏”不惊人死不休。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前辈的形象才是真实的。
2、剧情韩剧化。
英雄儿女观后感篇6
我们一定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刻苦学习,勇攀高峰。我们还要懂得维护和平,发扬和平精神。祖国的未来需要靠我们来发展,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做跨世纪的接班人!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英雄儿女》读后感,请您阅读。
《英雄儿女》读后感1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中住着一个名叫***的孩子,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之后,二小被八路***收留了,加入了儿童团,学到了许多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一天,敌人又开始扫荡另一个村子,二小看着敌人向着村民们转移的方向前进,便故意引起敌人的注意,鬼子见是个小孩,就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了二小的胸膛,把二小摔在石头上……
在中国,像***这样的爱国英雄成千上万:勇敢机智的小英雄雨来;用胸膛堵住敌人***口的***;舍身炸暗堡的***;敢于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小兵张嘎……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无数的***先辈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勇士们在敌人的***林弹雨中奋勇前进,面对敌人的***口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这种爱国之心是多么可贵啊!这些英雄们凭着顽强的精神,宁死不屈,与敌人拼搏到底,支撑着他们的是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胜利。想到这里,我不禁深思:他们为了祖国能够胜利,是用命去与日***作斗争,但他们难道没想过,他们自己死了,不就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吗?哦,我明白了,当他们全力抵抗入侵者时,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而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们那舍己为人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一个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二小,若出身在新中国,他就能向我们一样,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在和平里生活,不会再有可恶的硝烟子弹,和平之花将开满全世界。
这部影片不仅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还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榜样。影片设置得既合理,又吸引人。如二小与敌人巧妙地对话时的从容赢得了同学们的鼓掌;感人的场面总是同学们流下了眼泪;但有的场面却十分搞笑,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总之这部电影拥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使人更深地体会到***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我真诚的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曙光永远照耀地球!也让***精神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英雄儿女》读后感2走出阶梯教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电影《英雄儿女》里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不断地在我脑海里播放。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我国志愿***帮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国人发起的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一个片段直到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
有一个叫王成的志愿***,为了在第一时间给王***委报告前线的情况,背着又大又重的通讯机,在前线的炮火中穿梭。美国***队从山脚下登了上来,而援***却还没有赶到。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他拾起手榴弹向美国兵扔去,虽然王成叔叔仍在和美国人做着殊死搏斗,可是他一个人又怎么能抵挡得了美国人的千***万马呢?这时王成叔叔突然发现了炮灰里的一支爆破筒,他登上山峰,手持爆破筒,高呼“打倒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便抱着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看到这儿,我的双眼上多了一层白雾,我哭了,是发自内心的哭。看到王成叔叔的英雄形象,再想想我自己,我真的有点无地自容。记得一次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我想了一会儿做不出来就放弃了,如果是王成叔叔,一定会坚持不懈一直思考下去。他连死亡都不惧怕,难道还会害怕一道数学题吗?而我却害怕思考,轻易就向困难低头,真是太不应该了!
我们现在这样好的学习条件,是***先烈们用青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学习王成叔叔的***精神,好好学习,更要像***爷爷一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英雄儿女》读后感3“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随着《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的结束,《少年英雄》这部影片开演了。
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中住着一个名叫***的孩子,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之后,二小被八路***收留了,加入了儿童团,学到了许多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一天,敌人又开始扫荡另一个村子,二小看着敌人向着村民们转移的方向前进,便故意引起敌人的注意,鬼子见是个小孩,就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了二小的胸膛,把二小摔在石头上……
在中国,像***这样的爱国英雄成千上万:勇敢机智的小英雄雨来;用胸膛堵住敌人***口的***;舍身炸暗堡的***;敢于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小兵张嘎……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无数的***先辈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勇士们在敌人的***林弹雨中奋勇前进,面对敌人的***口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这种爱国之心是多么可贵啊!这些英雄们凭着顽强的精神,宁死不屈,与敌人拼搏到底,支撑着他们的是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胜利。想到这里,我不禁深思:他们为了祖国能够胜利,是用命去与日***作斗争,但他们难道没想过,他们自己死了,不就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吗?哦,我明白了,当他们全力抵抗入侵者时,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而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们那舍己为人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一个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二小,若出身在新中国,他就能向我们一样,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在和平里生活,不会再有可恶的硝烟子弹,和平之花将开满全世界。
这部影片不仅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还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榜样。影片设置得既合理,又吸引人。如二小与敌人巧妙地对话时的从容赢得了同学们的鼓掌;感人的场面总是同学们流下了眼泪;但有的场面却十分搞笑,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总之这部电影拥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使人更深地体会到***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我真诚的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曙光永远照耀地球!也让***精神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英雄儿女》读后感4唱不尽英雄的赞歌,讲不尽英雄的故事,道不完英雄的美名……星期五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一部关于时代英雄的电影--。影片中王成和王芳兄妹俩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部电影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战士王成双手紧握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战死沙场。妹妹王芳含泪写下来歌唱英雄、赞美英雄,并发扬哥哥王成的精神为战士服务,也走进了时代英雄的行列。
这部电影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王成同志的英勇行为震撼了。英雄儿女观后感。
让我最难忘的是主人公王成奋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的场面。只见王成孤身一人抵抗着像潮水一般向山上涌来的美国兵,不断地用机qiāng向他们扫射,不时地将一个个手榴弹用力向敌人扔去。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他捏了一把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知道,要是守不住无名高地,敌人可就赢了这场战斗,这将给中国人民志愿***和朝鲜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啊,可王成你一个人能行吗?
王成一面打击敌人,一面用步话机指挥着我***的炮火。“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他居然要把自己当成活把子!我感到我的呼吸都要停止了,我的眼睛眨也不眨了:他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掷完了,赤手空拳的他就用石头砸。几个敌人已经爬上了山,可又被王成打退了!我内心在祈祷:王成,加油!加油!你不能倒下!支援的***队快来吧!
正在敌人蜂拥而上时,王成忽然发现地上插着一个爆破筒,立即把它拔了出来。只见王成一手举起爆破筒,一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把那些美国兵吓得目瞪口呆……他要干什么,啊,他不会要……还没等我想什么,只见他纵身向敌群跳去,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震撼着大地,只见滚滚的硝烟弥漫着群山。英雄王成与敌人们同归于尽了!
这次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可王成却长眠在无名高地地上了。看到这一幕,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热泪。
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时,请想想这美好的生活从哪里来;当我们在公园里安逸地晒太阳时,请想想这和平的日子从哪里来;当我们驾着小车驰骋在祖国美丽的原野时,请想想这现代化的发展从哪里来……
这正是******牺牲自己的生命才换来的呀!“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热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我们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嘱托,成为当代中国的栋梁之才。
《英雄儿女》读后感5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看了一场电影——《英雄儿女》,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和王芳很勇敢,很有胆量,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成为了守卫阵地披着一身战火,威武昂然的与美国鬼子英勇顽强的战斗,他最后拼死一搏与敌人同归于尽,就像歌里唱到的一样:“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虽然牺牲了,但他是为祖国而战,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他的英雄事迹鼓舞着战士们更加勇敢的战斗。像他这样忘我勇敢、先人后己、舍生忘死的***,为祖国辉煌的历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的:“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王成用自己坚实的胸脯保卫着共和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维护着民族尊严。
王成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做出的这一惊人举动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心里不尽的为他自豪和落泪。我想,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英雄儿女的献身,才有了我们新中国的和平安宁;正因为有了***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正因为有了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发扬和传承,才会有今天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在航天事业中勇于献身科学的杨利伟,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任长霞……我们应让社会提倡这种精神。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戴着象征***鲜血染红的红领巾,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缅怀英雄,回报祖国!
《英雄儿女》读后感6以前的我对《英雄儿女》这部老电影并不熟悉,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了解了它。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王成、王芳兄妹俩参加志愿***,来到了硝烟弥漫、***林弹雨的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同打击美国侵略***。哥哥王成在前线与敌人直接战斗,妹妹王芳作为文工团员用歌声和舞蹈鼓舞中朝人民的斗志。
一次,王成参加了保卫阵地的战斗。战斗非常惨烈,战友们先后都英勇牺牲了,整个阵地上只剩下王成一人孤***奋战,但因为敌众我寡,无法击退蜂拥而至的敌人,此时,王成作出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决定:王成拉燃了最后一支爆破筒,毅然扑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王芳得知哥哥牺牲的噩耗后非常悲伤,但没有只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用自己的歌声和舞蹈来鼓舞战友们更加狠狠地打击敌人。
英雄儿女观后感篇7
关键词: 《木兰辞》 花木兰 爱国
一、梳理文本
作为“乐府双臂”之一的《木兰辞》被收录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人教版初中语文的编排是以单元主题为依据,《木兰辞》所收录的主题是以“爱国”为主题。文章七段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写木兰代父从***的背景。第二部分写木兰代父从***的准备以及在疆场上的奋勇杀敌。第三部分写木兰凯旋后拒绝赏赐以及和家人的团聚。整首辞结构上严谨,句式自由。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享受无穷,花木兰英勇果敢的形象也已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然而,文章本身不是我们研究的内容,今天主要是就花木兰的形象这一问题来简单的谈一下笔者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辞》众多老师对她的总评价是: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果敢,坚强,孝顺。木兰代父从***可谓孝,战场奋勇杀敌可谓勇,以及女儿身秘密的保守可谓机智和细心。然而,木兰的爱国笔者真是无法探知。仅从以下方面来反驳木兰没有爱国主义的品质。端正我们对花木兰的认识。
二、探知木兰
笔者主要从分析《木兰辞》来对爱国主义这一形象进行否定。众多老师,甚至是较优秀的老师将学习花木兰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然而,通篇看来笔者却找不出木兰的哪些做法或是言语证明了花木兰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的巾帼英雄。笔者有以下几点需要探讨:
1.《木兰辞》第一部分写木兰代父从***。从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木兰的叹息,这个叹息是为“***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十二卷在这里是个概数,意思是说下达的催促木兰父亲的帖子有很多,每一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这两句话像我们展示***情的紧急,也向我们交代了木兰大夫从***的背景。面对年迈的父亲,木兰诗“惟闻女叹息”,只能听到木兰的叹息。木兰的感叹和忧愁是为年迈的父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为女儿身,但是木兰是成熟懂事,是很孝顺自己的父亲的。对于家里的事她不是作为一个闺房中的女子不闻不问,而是一直关注,忧在心头。此外,她骨子里担心父亲,对于战争潜意识里是深恶痛绝的。笔者认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木兰的孝顺,但是如果仅从她为父从***就说木兰爱国,那么此时的木兰应该是有为国而战的兴奋和激情,为何我们听到的是木兰的叹息?难道她不想家人在一起团聚,不想让年迈的父亲享受天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凯旋后的木兰不要任何赏赐,只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归家之心,希望和家人的团聚之心由此可见。
2.花木兰战场踊跃杀敌,这一环节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有胆有识,果断坚强的女子。她在战场上拼命厮杀,一方面是为保存自己的性命,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战场又是血腥的,对于渴望活下去,希望尽早归家的木兰来说,拼尽全力进行杀敌,尽快的结束战争也许是她唯一解脱的办法。与其说是木兰的爱国在驱动,还不如让我们接受是木兰的思乡心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名渐渐。”“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听不到父亲和母亲对自己的呼喊,只能听到黄河的水流声;听不到父亲母亲呼唤孩子归来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骑的嘶叫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对于父母的深切的思念,借父亲和母亲对自己的想念,来写自己对父亲、母亲的想念。战场是拼杀血腥的,可是木兰身上散发的是女子感情方面的呼喊,她没有过多场景描写战争,而是对战场上的情节进行略写,这也是作者的用意锁在,他所要向读者展示的是木兰的情感,不是战争厮杀的英雄,而是父亲母亲的孩子,是一个女儿的身份,是孝顺的形象。这里何来木兰的爱国情感,通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被逼沙场的女子在思念远方的爹娘。在希望快速结束战争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的场景。爱国的那份情感又是有何而来。有人说由此可见,木兰是爱国的。然而,笔者认为这种理由有点牵强附会。
3.最后一部分木兰的凯旋以及和家人的团聚让人不禁发问。如果木兰如老师所说的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那么在天子赏赐木兰尚书郎(注: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掌管国家***事的机关)为何木兰拒绝。论能力,她勇敢、坚强、机智完全可以胜任尚书郎的职务,也可以趁此机会来回报祖国。为祖国的强大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然而,木兰却“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我不需要什么尚书郎的职位,只希望能够骑上快马,快点送我回家。“千里足”可以看出,木兰回家心情的迫切,由为父从***,到战场思念家人,再到胜利凯旋对家人的思念,我们可以看出木兰这一形象的思想主要是围绕家人来展开的。从不要高官厚禄,而只愿意回家这一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在花木兰的心里,国家和荣华不及和家人的团聚重要。在这位女子的眼中,心里想的至始至终都是家人。而对于木兰的这一误解,恐怕是没有真的读懂木兰的心思吧。最后木兰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谓是温馨感人。见到木兰归来,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他们各自慌忙自己的,而木兰则是快速回到自己的屋里,换起自己的女儿装,这一点让我们感受到,对于木兰来说,只有这样的身份才是令她舒服的,才是自己的正确归位。作为一名女子,作为父母的女儿,弟弟妹妹的姐姐,这才是自己想要的身份,想过的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才是她想要的。这样的结果对花木兰来说比任何高官厚禄都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作者在此部分运用了大部分的笔墨来描写家人相聚的欢乐,一方面是衬托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赞美了花木兰甘为平凡女子,和家人平安健康生活的普通的愿望。
三、对英雄的重新审视——逼上梁山的英雄
人们潜意识里往往都有一种心理,就是将心中的英雄过度的推崇和神话。然而,这种对人物形象的曲解是不对的。我们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顶礼膜拜的同时也要用理智的思维进行客观的定位和评价。对她某一高尚行为的否定并不是对木兰英雄名义的否定。而是我们换了一种更为客观和公正的角度去评价英雄。这样的评价才能使得我们的英雄形象更丰满,更逼真,才能还原人物本身,才能找到生命中的真。花木兰是位“逼上梁山的英雄”。刘玉玺在文章《无奈抉择中的悲剧意蕴——〈木兰诗〉题旨与木兰形象再探析》中指出“从为了‘代父’而被迫选择从***的忧伤与无奈、到征途中对家乡和亲人特别是父母的深切思念与牵挂,这些情感纠葛始终为悲愁痛苦的主旋律所左右。即便是作品所仅写到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些战场情景,也笼罩着浓烈的险恶或悲壮气氛。因此,从被迫选择女扮男装到整个从***征战的过程,木兰代父从***故事的始终都渗透着不容质疑的悲剧意蕴”[1]如果没有战争和可汗的大点兵,我想木兰不会因为爱国的情由而主动要求为国杀敌。她是因为对父亲的爱和担忧,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存亡或是统治者的胜利。当然,一些戏剧或是影视为了某些商业目的往往将木兰的形象过度夸大,这点我们是不得不承认的。然而试问,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情况巾帼英雄花木兰会存在吗?她是被逼上战场,而后又凭借自己的聪明和胆识赢得胜利,最终这位女英雄代父从***的故事就流传下来。花木兰也因此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女英雄。我们为她的“孝”而感动,为她的战功卓绩感叹,也被她的机智勇敢所折服。然而,我们仍要分清,在木兰的思想意识里她其实是想过平凡的生活,她没有男儿保家卫国的宏伟壮志。无论是代父从***的理由,还是疆场上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凯旋后拒绝赏赐想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急切心理,都表明了木兰的朴实而又渺小的理想。她也是古代中国的一名女性,也有卑微的自我。我们在赞慕英雄的同时,请将她当个平凡的人,还给木兰渺小的权利。过分夸大英雄最后只能让英雄失去自我,违背历史本身。正如尹玉珊在《立足文本重识木兰——〈木兰诗〉教学分析》一文中所说“诗人正是通过替父从***、辞官还乡这两个情节的描写,使木兰既完成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又完成了对亲情的付出,从而塑造出一位做事果敢,能胸有成竹应对突发事件。不贪***功名富贵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女性形象。”[2]
由此,老师在解读《木兰辞》,分析我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时要有理有据的还原人物本身。不应为了效果而故意的夸大和缩小,与客观现实相违背,应让学生有理有据的去相信。
参考文献:
英雄儿女观后感篇8
《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十分丰富, 作为世代积累型小说《水浒传》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胡适先生说:《水浒传》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纪初年)到明朝中叶(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其创作素材,主要源于三个方而:一是《大宋宣和遗事》、《宋史》、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等史书和笔记;二是宋元民间流传的梁山泊故事(或称宋江故事),三是元代水浒戏。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浓缩的水浒故事,但其中没有女性的描写;《宋史》卷二十二、卷三百五十一、三百五十三都提到宋江起义等水浒故事的史料记载,但是都没有女性形象。宋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卷上宋江三十六赞中对三十六人逐个具名评点,也无女性。宋元民间梁山泊故事多为英雄传奇,元以前流传民间的宋江故事便是《水浒传》的远祖,基本上也没有关于女性的传说;元朝水浒戏里虽然有了女性形象,但只有一个雏形的水浒故事和一些草创的水浒人物,形象相对单薄,也远远没有《水浒传》小说中出现的女性群像丰富。如《黑旋风双献功》中的郭念儿《李逢负荆》中的满堂娇《燕青博鱼》中的燕顺嫂嫂、燕和之妻王腊梅《还牢末》中的萧娥《争报恩》中的李千娇、王腊梅等。这些人物可归为三类:贤妇型(李千娇)、柔弱型(满堂娇)和***妇型(郭念儿、王腊梅、萧娥)。对照体浒传》中的女性,李千娇相当于林娘子或琼英;满堂娇相当于刘太公女儿;郭念儿、王腊梅(燕和妻)、萧娥、王腊梅(赵士谦妾)则分别相当于潘巧云、阎婆惜、或白秀英、贾氏或李巧奴。女性形象则丰富了很多。如英雄型女性顾大嫂、孙二娘、启三娘等;贤妇型女性林冲娘子;***妇型女性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卢俊义的贾氏夫人等;柔弱型女性金翠莲,工于心计、行事刁钻的老虔婆阎婆和王婆等,带有侠义之气的名妓李师师,充分展现了以社会底层女性为主的社会各阶层女性群体特征,而这些女性形象的丰富,为古代文学史中女性形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水浒传》女性形象逐渐丰满
与之前的水浒故事相比,《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群体的塑造有其进步性。虽然《水浒传》中主要塑造的是一系列的以恶为主要特征的女性形象,但作者刻意增添了一系列细节,丰富了女性形象的个性特征。元朝水浒戏中的女性,多为坏女人形象,如郭念儿、王腊梅(燕和妻)、萧娥、王腊梅(赵士谦妾),她们无一例外地与他人有着奸情。作者写她们的坏是没有进行任何铺垫和原因分析的,而《水浒传》的同类型人物所以坏,都隐含着一定的合理原因:追求。潘金莲是因为女貌郎不才阎婆惜是因为宋江其貌不扬且只爱学***使棒,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而受到冷落;潘巧云是因为杨雄一个月倒有二十来日当牢上宿,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满足。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她们体现了对人性本能与情感的追求,是情欲一体的鲜活的生命个体的需要。周作人先生有言: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到完全满足。尽管《水浒传》和元代水浒戏中的女性一样最终难逃一死,但因作者刻意增加了导致她们由一般女子变成坏女人的原因,使女性形象更加丰满。尤其是潘金莲的塑造,在她变坏的过程中写了很多王婆、西门庆引诱的内容,为后人给潘金莲翻案提供了蓝本。再如孙二娘,与武松初见的笑容可掬,到武松故意挑逗杀意己起时仍笑着寻思被武松按压在地上时,又只是叫好汉饶我的圆滑变通;在得知武松的真实身份后,却又说出了有眼不识好人,一时不是,望伯伯恕罪的话来。诸如此类,在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是鲜见的。这也是文学史上人物形象塑造的进步。
三、结语
英雄儿女观后感篇9
义风格倾向。同时,作为类型电影,往日的浪漫传统经过改装和变异,或者构成作品的大叙述结构,赋予主人公的行动以终极意义和动机,或者以具有浓厚象征意味的意象形式存在。现荑与浪漫、虚无与意义、日常生活与神话象征等异质元素共存共生,导致作品的混杂风格和奇异魅力。
[关键词]香港黑帮类型电影;现实主义。浪漫故事,底层感受;叙述模式
《血门徒》、《兄弟之生死同盟》、《导火线》、《战虎》、《铁三角》、《***鸡》、《葬礼揸fit人》、《再见蛊惑仔》、《夺帅》、《文雀》、《三不管》、《一个好爸爸》、《青苔》;2007、2008年,作为类型电影,香港黑帮片一改过去的英雄叙事传统――以浪漫英雄的创业神话作为故事主体叙述结构――转为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曾经的浪漫英雄降格变得与普通人一样,陷入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在泥淖中辛苦工作、挣扎求生,弥漫着强烈的事关所有人的底层感受。作为类型电影,往日的浪漫传统经过改装和变异,或者构成作品的大叙述结构,赋予主人公的行动以终极意义和动机,或者以具有浓厚象征意味的意象形式存在。现实与浪漫、虚无与意义、日常生活与神话象征,这些互不相容的异质元素,共存共生,风格混杂、魅力奇异。
本文主要以2007、2008年上映的香港黑帮电影为分析对象,试***找出其叙述模式和象征意象使用的规律,看现实主义如何在以往浪漫故事的框架中生存发展并对后者产生致命影响。
香港黑帮片的现实主义转向,当然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为了突出其转变幅度的巨大,本文在选择历时比较对象时,首先选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同类型电影,然后再顾及中间阶段的渐变过程。
一、英雄堕落之后一从受伤的身体开始谈起
黑帮题材,激烈打斗不可避免,受伤变成必然。如何表现主人公受伤的身体,可以见出影片的不同风格和态度。
吴宇森1991年作品《纵横四海》,张国荣饰演神偷阿占受伤,周润发饰演的阿海直接用匕首挖出子弹,仿佛关云长剐骨疗毒,甚至当阿海驾车与杀手快艇相撞,在蘑菇云样爆炸中,英雄似乎死去,但剧情又安排数年后重聚,阿海奇迹般仅是“瘫痪”,轮椅丝毫不妨碍他风流的舞姿,甚至在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阿海站起来施展周润发风格的潇洒神技,坏蛋统统被消灭,浪漫传奇中的英雄主人公如有神助,精神强大,有不死不伤之身。同时期黑帮片对于受伤英雄一般都采用相似处理方式。直到1994年周星驰《国产007))“聚精会神看挖骨取弹头”,在暖昧的声中,开启了颠覆英雄传奇的历程。
2008年张艾嘉《黑爸爸》,大佬受伤后找妈妈医治,乱喊乱叫,毫不掩饰疼痛。《纵横四海》中,爸爸作为控制者逐渐被揭露,成为反面角色而被抛弃和超出,更多的是一功能角色,提供行为动机,使整个浪漫的影片更加具有男性气质,而《黑爸爸》,男主人公的妈妈、女主人公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女儿等角色都得到现实主义的细致刻画,在上下两辈人的视野夹攻之下,英雄被脱去了光环和神性,还原成为在人伦中的、烦恼多多、怕伤怕痛的伦理角色(儿子、女婿、爸爸)。《文雀》省略了受伤带给主人公的情绪体验,强调包头缠手、一瘸一拐、行动不便所带来的喜剧效果。《铁三角》任达华与洪金宝两个大佬复习孩提时的游戏,全没了老大的稳重,任达华甚至趴在哥哥的怀抱中哭鼻子。表示对自己的痛恨和怀疑。
近两年黑帮片不仅展示英雄的伤口和痛苦情绪,而且让他们生病。从高级的疾病如《兄弟之生死同盟》的癌症,到低级的感冒如《青苔》。《***鸡》主人公甚至陷入迷雾,出苍白l的身体,采用趴下的姿势,接受“鸭”的职责。
当主人公的鼻子眼睛嘴巴等等孔洞开始用来流鼻涕打喷嚏哭眼泪和承受,英雄就好像开了窍的混沌一样,失去了尊严,在尘土污秽中,肮脏并死去。英雄的身体不再是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是脆弱不堪。如加拿大评论家弗莱所说,主人公行动的力量越来越小,既无法超越他所处的环境,又比一般人的道德、能力和智力更低,虚构作品也就从浪漫故事和高模仿,下移为现实主义和反讽模式。
服装和文身,身体的装饰遵循同样的趋势。服装从背心到奇装异服到西装领带,越来越正式昂贵,被包裹隐藏。英雄的身体应当完美无缺:强壮、健康、风度翩翩。早期黑帮片主人公合体的衣服衬托出精神的光辉,即便,也光明磊落。就算张国菜所饰演的男性角色,也绝不产生歧义。后来黑帮片里,文身变成必须,虽然作为凶狠暴力的符号,它凸显主人公的身份和力量,但神的身体因此破损缺陷,不再自然天成。
《黑爸爸》为讨小女欢心,把凶狠的虎头文身改为逗乐的卡通形象,这与《国产007》的疗伤片断具有同样的颠覆意义。于是对比之下,《黑爸爸》开篇,带有浓郁男性特征的呼噜和的胸部、、文身的那个推镜头,反讽意味愈加明显:英雄被贬低进尘世,遍体泥污,身体破碎,精神虚弱,英雄陨落了。在曾经的英雄们支离破碎的死亡舞蹈和堕落里,观众获得了伴随着痛与的死亡民主和肉体民主。此时,只有他们不肯放弃的挂在嘴边的粗俗下流话儿,成为逝去的传奇世界的一点回响。
二、现实主义困境、逃离与原罪
与身体的堕落相关,是道德和罪感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黑帮片充斥健康开朗、积极向上的气氛,正面角色几乎都身家清白,可能经历艰难困苦,但并非罪恶-反面角色虽行为恶劣,但因其为正面人物提供动机的功能价值,因其在影片结局受到死亡惩罚,从而赎去了罪恶,大量的反派小喽口罗死在英雄***下,只是帮助造成影片的节奏,观众为了欣赏英雄风姿,而绝不认真计较。
而近两年黑帮片,除极少数具有神话色彩的角色外,所有人物在出场时就已经污点重重,每个人都不清白,用一种比喻的说法,肮脏的经历像一层厚厚的痂壳,掩埋了纯真本性。如《***鸡》的弑父,《兄弟之生死同盟》哥哥的无情冷漠罪恶,《再见蛊惑仔》陈小春的坐牢,《三不管》地带中所有人都是罪犯,《青苔》余文乐之犯了严重的过失变得不警不匪,《夺帅》、《铁三角》、《文雀》主人公暖昧的、不可言说的过去……难以区分正义代表和罪恶人物,没有一个人真正无辜,人们倒是因此而平等。
同时,通过回溯前史或展现当下,主人公曾经是或现在是小人物,没有真正的大人物,所有人都是陷入困境的小人物。于是,每一个小配角的死去都变得疑点重重,观众必须容忍影片在每一次死亡和暴力事件发生时的停顿和黏滞,欢快流畅的节奏消失了,明亮健康的风格消失了。
虽有简单化的嫌疑,但这个推论或许合理:八九十年代黑帮片故事结束很久以后,2007、2008年黑帮片的故事才刚刚从那里开始。前者像童话一样,结束于“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快乐的生活”,而后者试***展示的是,王子和 公主后来并不快乐,他们现实主义地堕落了和无助地生活着。换句话说,前者是英雄的创业故事,后者是堕落英雄要守成而不得的现实。前者是无辜者高擎正义之剑斩妖除魔,后者完全丧失了道德优越性,正反面人物并非本质上有区别。只是利益纷争和观点不同。当战斗失去了对手,甚至自己就是阴阳黑白同体,以往的浪漫英雄陷入极大的迷惑,失去力量,变得极度软弱。
伴随着对与错、善与恶的混淆,信仰也变成投机。当“黑爸爸”拜了关二爷又拜耶稣,关二爷便跟曾经的浪漫英雄一起跌落,变成破碎的泥偶,关二爷曾经代表的一系列黑帮价值观和等级体系随之垮掉。
江湖兄弟义气蜕变为生意经营。社团变成企业机构(《再见蛊惑仔》、《黑爸爸》,《铁三角》、《夺帅》),一切以赚钱为目的,每个人都仅仅是齿轮和螺丝钉,都可以被替代,个体尤其是英雄存在的独特性和意义消失。当效忠对象的合理性消失,那么兄弟义气也变得不合时宜,滑稽可笑,于是越来越被低调处理。
此外,英雄美人的壮美爱情变成平凡男女的相濡以沫。或者面对爱情也不敢承认(《黑爸爸》),或者爱情强度变得太弱而成为同情(《文雀》),或者爱情退化为利益算计(《夺帅》),或者简化为一种陪伴(《青苔》)。
人们不再要求爱情的激情四射,甚至不敢奢望起码的忠诚,2007、2008黑帮类型电影一步步退守到最传统、最原始的血缘纽带。几乎每部影片中都出现一个无辜的处女角色:女儿(《黑爸爸》、《三不管》)或妹妹(《再见蛊惑仔》、《青苔》)或女性精神病人(《***鸡》、《铁三角》《导火线》)。在这个悲观绝望罪恶又飘忽不定的日常世界里,只有在她们身上,男主人公们才可以获得暂时的一点安宁、忠诚、希望。影片强大的现实主义倾向强迫主人公们承认:女儿和妹妹一旦长大,就注定会变成自己,被千人一面的罪恶世界和琐碎生活所吞噬;在这个灰暗的世界上,似乎每一个人,至少是每一个不是精神病的成年人,都是罪恶的。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面对这样彻底的困境,主人公们的态度是一再忍让,心平气和地接受。《青苔》中,曾志伟扮演的警察爸爸罗罗嗦嗦地教自己的崽好好做功课,虽然明明知道未来也会像妹妹和女儿们一样变坏,但仍旧“管不到将来变坏的事,只是在做爸爸管得到的时候,尽量而已”。尽人事,听天命,承认现实,存有希望。这是多么彻底的生存困境,甚至让人联想到19世纪的现实主义!影片由此变得有那么一点悲壮的意味,甚至宗教的意味;这是否就是在2007、2008香港黑帮电影中深深埋伏的原罪意识?
作为商业化的大众文化产品,作为普通人的白日梦和下意识生活,类型电影揣摩大众趣味、迎合市场,有意无意间折射出时代精神状况。有观点认为,黑帮片的兴衰,与香港回归、***、奥运、经济的涨落有关,与香港人的集体记忆、社会心理有关。我们无力明确这些社会、经济现象对电影产生何种影响,但从相反方向,我们无法忽视在2007、2008年香港黑帮类型电影中流露出的笼罩着每个人的挥之不去的底层感受:生活世界的肮脏无序、工作的枯燥机械、对于自身命运的无力把握和随波逐流、希望的渺茫、生活态度的忍耐苟安、生命意义价值的虚无……这些浓烈的后现代感受不仅仅出现在香港的黑帮片和其他类型电影中,甚至同时上映的大陆许多小制作电影也有相似倾向。如曹保平《光荣的愤怒》、王小帅的《左右》、赵良骏《老港正传》、冯巩《别拿自己不当干部》、高群书《千钧・一发》、王全安《***雅的婚事》、张猛《耳朵大有福》、王竞《一年到头》,他们对平民草根生活的近距离观察和透视,以小人物生存艰难和困境为主题,残酷的黑色幽默风格,其实在精神实质上与香港黑帮片有相通之处。就连票房大片如《赤壁》、《满城尽带黄金甲》、《色戒》、《投名状》、《见龙卸甲》等,在华丽铺张的影像和宏大叙事的表层之下,也深埋着因意义的缺失和价值的虚无而造成的不安全感和无深度感,人物变得苍白和符号化,当影院观众面对影片设计的悲剧情节而笑场之时,也就是这些大片在反讽的层次上与香港黑帮片相通的时刻。
正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令人失望、甚至绝望的世界,所以,主人公的主要欲望和影片的主要叙述动机,不再像以往黑帮片那样是进入江湖、创造神话、英雄的创业故事,而是竭尽所能退出江湖、退守家庭亲情和普通人的平凡真实生活。这也是很多在广义的现实生活的江湖中面临相似问题的观众之所以进入影院收看白日梦的原因所在。这种逃离的情绪异常强烈、普遍、引起共鸣,剧里剧外。每个人似乎都在用奔跑的速度逃离,就连影片的名字都变成“Fun papa run”。
在逃离、奔跑的渴望中,电影的节奏越来越快,情绪越来越冲动急躁,影片世界越来越心理化,影像越来越碎片化和流动,色调越来越灰暗,视角也越来越主观。
以往黑帮片经常利用第三者,旁观见证或者听闻传说主人公的故事,经他人尤其对主人公事迹心向往之的旁观者之口,故事更易于折射得传奇神秘。而2007、2008年香港黑帮类型电影或多或少采用第一人称主观叙述视角,由“我”讲述“我”的故事,如《青苔》采用妹妹的视角,《黑爸爸》讲述自己的梦境和故事,《三不管》透过女儿的心理独自看世界。于是,日常生活的琐碎,心理的变化和阴暗就难以忽略,从而整个影片的色调就更加昏暗、夜色阑珊。
如果说以往黑帮片展现了一个正午阳光世界,善恶分明、逻辑简单,那么,近两年黑帮片就是闹市的犄角旮旯里暗夜灯光下人形的朦胧晃动,一切都混沌混乱。没有真正的对错区分,于是,江湖恩怨的情节被淡化处理,人物的挣扎选择被突出出来。角色不再像从前只有简单的正派反派和功能价值,而都得到现实主义的处理。最明显如大嫂角色,以往依附于男性,大多只具有为英雄提供行动动机的功能意义,如今成为现代女性,要女权的自我实现,如《铁三角》的精神病大嫂,《文雀》中迷一般为男人设计圈套的女人,《黑爸爸》的有主见有性格的老婆和妈妈。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成为反派,背弃英雄主人公,如《夺帅》的素姐。当人物角色更加复杂和富有个性,作为类型片,黑帮电影其实已经分散了力量,不再简洁明快。
三、在泥淖中重生。大浪淘金,英雄依旧
2007,2008年香港黑帮类型电影,除去《黑爸爸》的大嫂是律师、《再见蛊惑仔》的疑似女主人公是教师之外,其他影片的主要女主人公都是。除去《夺帅》、《黑爸爸》的主要男主人公是大佬或二级老大之外,其他影片的主要男主人公都仅仅是黑社会中的中层,大部分属于底层。无论男女,他们都是被损害、蹂躏、轻视的,最卑贱的、人尽可夫、谁都可以侮辱的,不能再底层的底层。影片将此类人设置为主人公,一方面,可以看做是黑帮电影有意无意中流露出来的对现在所有人生存状况的一种隐喻和暗示,有利于做白日梦的观众找到认同对象引起共鸣从而实现情绪的疏导发泄,另一方面,既然情况已经不能更糟糕,那么,处于绝境、困境、底层的主人公们 成鱼翻身、冲上云霄、证明垃圾也会发光的时候,获得的叙事力度和冲击力将更加巨大,有利于观众获得更大的。
于是,我们寻找此类电影的叙述结构,可以发现大致有三层。它们偏好的最大结构是英雄与恶魔的战斗神话,是对无辜美丽公主的拯救。如《青苔》的开篇就通过无辜的处女妹妹之口,设置这样一个神话语境:“这里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这里的天比蓝天更蓝,这里的草比绿草更绿。有一座发光的城堡,里面住着一个抱着绿宝石的女孩,一天,一只长着獠牙血爪的怪物把女孩抓去,一个拿着长剑的武士,随着宝石的指引,要把女孩救出来。”结尾,同一个海滩场景下,女孩把指引英雄的绿宝石扔到海中,英雄已死,公主获救,女孩身边伴随的是英雄的怀孕的爱人,象征英雄生命的延续和新生活的开始。《三不管》监狱所有人都是罪犯,但出生在这里的女孩是无辜的,她梦想有英雄拯救她出黑暗入光明温暖,这个时而男友时而父亲、角色错乱的英雄终于到来,在影片结局女孩得偿所愿。《***鸡》受尽,当真相大白时,观众发现他其实是保护并拯救妹妹(公主)于肮脏地狱的真正的无辜英雄。《再见蛊惑仔》的主体叙事动机也是英雄从恶魔手中救回受辱的妹妹(公主)。虽然并非每都我们讨论的电影都明确采用英雄与恶魔战斗拯救无辜公主的神话套路,但落入地狱的英雄与恶魔般敌人的决斗却是最具有传奇色彩、最符合观众猎奇心理的类型片故事架构,对于天堂、光明世界的迫寻是它们共同的动力,有时候,天堂可以转换为更具本土东方色彩的田园牧歌梦想。
与以上英雄与恶魔的战斗神话相关,第二重叙述结构和主要矛盾冲突是浪漫英雄的寻找之路,寻找对象,是天堂或光明世界转化出来的具有东方本土特色的田园牧歌梦想。值得注意的是,早年黑帮片在结局时候收获的是激情饱满的爱情之花和黑帮事业的成功之果,而近年黑帮片里主人公的梦想是退出江湖这个是非之地,追寻传统家庭伦理之快乐,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换来的是温馨的家庭,是源自血缘的忠诚。此外,虽然近年香港黑帮片普遍淡化了帮派冲突情节,但英雄在达到目的之前的历险仍旧波澜壮阔,曲折生动,富有传奇色彩。
第三重叙述结构,是除主人公之外的、众多次要人物的行为个性等穿插组织的网络,包括大量的生活细节的现实主义表达。
英雄儿女观后感篇10
在十位获奖者中,魏青刚其貌不扬,走上舞台乐呵呵的,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身材略显瘦弱,一点也不“英雄”。
屏幕上开始回放他的英雄事迹,是事发时一位摄影记者恰好抓拍下来的。
当日七级大风“麦莎”肆虐岛城,有位女子不慎落海,围观者甚众,包括熟悉水性的渔民,但都不敢下海,怕被浪打晕,更怕被拍到礁石上粉身碎骨!唯独他,三出三进,在波浪汹涌的激流中奋力搏斗,试***相救。40分钟后,女子救上来了,他冻得瑟瑟发抖,拿起裤子和鞋子就走了。旁观者们纷纷感叹:“还以为是认识的人才救呢,这小伙子,真不错!”
魏青刚在传诵中成了名人。被救女子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但她的家属仍然满怀感激,赶到魏青刚的工地,掏出500元,聊表谢意。他惭愧地推拒了:“也没能救活……虽然我很穷,但是救人不是为了钱!”
他生于河南,世代贫农,几个月前女儿因病住院,全村的人自发捐款,都不富裕,也凑了一万多块钱。他就是在这样善良的村落长大。
跳入一米多高的浪花救人,无他,不过出自善良本能。
接下来是蜂拥而至的采访和荣誉。他远在家乡的父亲也跟着火了一把:“这次好多小轿车拉着大领导来家里,吓得我以为儿子办啥错事呢。救人啊,应该!过年能回来一趟最好!”
等到过年时,魏青刚更忙。戴红花、做报告、奔赴各种饭局、在聚光灯下正襟危坐……越是庄重华丽的大场合,他越觉得孤单不安。
魏青刚16岁就出来打工,从砖瓦厂到采石场,又干了8年室内装修至今,就是没有干过“名人”这活儿。他对记者发牢骚:“我就是会点儿水,这事儿闹恁大是不是过分了?”
在入选“感动中国”人物后,河南老家县城为魏青刚在最好的地段批了间门面,让他回去开了家装修公司。魏青刚懂得如何装修,却对财经预算、开拓市场一头雾水,商场鏖战屡屡落败。公司运营不畅,压力太大,本来踌躇满志的魏青刚不堪重负。
“以前我就知道干活,该吃就吃,该干就干。现在自己开公司,要发工资,管员工……真累。”
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郑州一家大型装修公司发来邀请,聘请他为部门经理,主管工程质量,月薪3000元。
魏青刚很快答应了邀请,低价转让出自己的店面,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坐上了办公室的大转椅。有人问他:“那可是大公司,你懂管理吗?”他说:“哎……对方说没什么难的!”
他的工作无非是陪着客户吃吃饭,以“英雄身份”满足一下对方的好奇心和虚荣心。一天两天尚可,天天如此,他觉得无聊透顶。晚上,他常常怀念当英雄之前的生活,没有光环,却很快乐。
朋友劝他:“你要是不开心,就回去吧。”
魏青刚说:“不能回去,太丢人了。”
可是,自己做花瓶就不丢人?他每晚失眠,终于在一个月后离开,回到了青岛,用奖金里最后剩下的15万元,租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别墅,开了一家“魏青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一直亏本经营。
他的手下抱怨:“魏青刚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活儿,老总、业务员、监督员……就是为了省钱!进料时老想进些便宜货,可是请客吃饭又极大方,该帮的,不该帮的,他可热心着哩。简直没个原则。”
这位英雄如此经营,一年后公司已经无法运转。
别人替他犯愁,而魏青刚用光了最后一分钱奖金,仿佛也耗尽了最后一点英雄的光环,竟然觉得轻松了。他关了公司,找出了自己多年的工具箱,回到了建筑工地,又干起了老本行。
镜头下,工人魏青刚穿着蓝色工装,戴着安全帽,在轰隆隆的工地埋头认真地抹水泥,技艺娴熟,得心应手。他忽然抬起头,对着镜头笑了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英雄儿女观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