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模板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例1

一、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中国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影响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料获取、教学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教学资料丰富性,扩展了教学内容,革新了教学方式,构建了多样化教学评价体系。然而,在产生上述诸多正面影响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异化也给研究生英语教育带来一系列危机,例如: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低下等等,影响了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文基于对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研究生英语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受到重视,财***投入快速增长

2004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提出要注重采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外语多媒体教学模式。2012年国家财***性教育经费为21984.63亿元,占GDP比首次达到4%。[2]同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3],提出各级***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府财***投入。由于国家重视,2013年至今,我国教育行业信息技术投资规模巨大,投资速度保持在15%以上。

(二)教学目标、内容、模式面临转型

中国普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采用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于1993年,该大纲为中国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了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指导意见[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教学科研工作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大学本科阶段英语水平上升,非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内容、模式都正在经历转型。传统的研究生英语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具有普遍性,却与学生个体需求、专业倾向以及职业要求等方面有些脱节。鉴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专业性更加明晰,英语教育更应该服务于专业方向的科研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应对学术用途英语有所侧重,这就需要增设利于专业研究及交流的课程,如:国际会议英语[5]等。同时,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也需要兼顾带有学科特定内容的英语,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生物英语等等[6]。伴随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转变,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转型,一些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建设,例如,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建立了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EPC(EnglishPractice Center),该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旨在使用信息技术对语音语调方面进行辅助教学与基于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定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研究生改变英语学习习惯,提高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效率。[7]而更多的高校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过程中注重推动研究生英语学习素材的多样化,高仿真交际训练语境的营造,学术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等教学目标、内容及模式的改变。

(三)英语教师角色定位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乏对老师的基本定位,如《易经》第七卦“师卦”:“师:贞,丈人,吉无咎”,意思是“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其“师友”概念是老师与朋友之意,亦泛指可以请益的人。西方国家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对教师角色定位有不同主张:兹纳涅茨基(Florian WitoldZnaniecki,1882~1958)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中表示,教师作为知识人,拥有知识,但不发展知识;是学者,但不从事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工作,教师属于知识人中的“知识的传播者”中的教育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认为,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动机。因此,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罗杰斯强调,在达到该目标过程中,教师要贯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与策略,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8]。建构主义领***人物Jean Piaget(1896~1980)倡导人的知识是个人建构而不是传授的结果,教师的角色逐渐被学界理解为“教师是学生达到其学习目标的工具之一,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也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探究者”[9]。随着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影响的加深,研究生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从“知识传播者”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助手、促进者以及解决学习问题的探究者,从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师友”。

三、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理念没有真正融入教学环节

根据***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至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在总数为427所学校中,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网络机房的有227所,占53.2%。在总数为431所学校中,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语音室的有337所,占78.2%。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高校已经拥有专用网络机房,这为实施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提供了硬件支持。然而,调查表明不同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如下: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实行了“课堂面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教学模式,但课堂面授仍然是主流教学形式。实际上,英语教学软、硬件环境和学生信息装备差异都会影响研究生英语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情况以及学生个人经济条件都是影响研究生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生信息化消费能力和融入程度制约着教学质量。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注重基本语言能力培养,却普遍忽视综合文化素养、英语语言习惯、英语逻辑思维的训练,部分高校为促进教学科研国际化发展,十分重视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10],但是,在国际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与外国高校开展联合科研等实践环节,研究生英语水平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校不断加大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硬件投入后,研究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没有随着信息化进程发生革新,自主性和创造性缺位,教材开发速度无法满足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网络教学资源虽然数量丰富,质量却参差不齐。网络稳定性、多媒体设备运转性能、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控制、课外信息反馈、信息化环境下训练频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信息化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仍然以硬件投入为主,信息化理念没融入教学环节,教学主体师生的主体性没有真正得以实现。

(二)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多数普通高校采用由出版社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部分高校对课件进行二次开发,其中使用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学校比例为:“985”工程学校(21.6%),“211”工程学校(18.5%),非“211”工程学校(5.9%)。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也反映出目前许多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个性及自主性的问题。多媒体网络资源库对高校英语信息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许多资源库都来自出版社,学校自主开发极其有限。“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和非“211”工程学校使用学校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库的比例分别为23.5%、21.9%和6.5%[11]。普通高校建立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校园网电子***书馆的英文数据库等英语信息资源由于使用时空限制不能满足英语教学需求,师生更倾向于利用手机、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直接搜索、使用英语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从以前的英语学习网站、主流英语新闻媒体网站、国(境)外的综合性网站发展到现在国内博客(blog)、echat、QQ、Youtube、Facebook、Podcast。由于渠道多、层次复杂、缺乏监管,信息化英语教学资源质量差异大、重复率高,创新性和系统性不足。

(三)学生对信息技术及装备依赖成瘾

在过去10年间,网络、电脑和手机在中国逐渐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价格不断下探,便携性良好,用户量巨大,应用程序丰富,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数为5.27亿。手机上网比例为83.4%,首次超越80.9%的个人电脑上网率[12]。在校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年龄层主要分布于18~35岁之间,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对信息技术和装备有很高接纳度和消费力,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多媒体教室和各种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已经非常普遍,英语课板书基本由PPT代替,学生提交作业很大程度上使用电子邮件,甚至还有通过QQ和微信的“微教学”尝试。在全国或地区还有部分高校在出版社和高教协会的支持下组织了“微教学比赛”,这一切都在鼓励着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但不幸的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一旦遇到新词或者新信息,学生习惯使用手机上网查询,甚至流出“不懂就问度娘(百度搜索)”的段子,越来越少学生去认真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式手机阅读。“手机成瘾”在大学生群体中呈上升趋势,部分学生待机时间长达7*24小时。经调查发现,对部分学生而言,只有通过手机和网络才会交流,交流话语带有“网络体”痕迹,在英语写作中大量使用MSN、Facebook等社交媒体惯用语言符号,在没有手机,甚至短暂死机状态下出现焦虑等心理障碍,信息技术出现异化危机。

四、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开放、高效的信息资源体系

构建开放、系统、高效的大学英语信息资源体系,可以实现国内外英语学习资源的互联互通、整合共享,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多媒体英语语言实验室、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教学功能,着力提高这些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使用价值。各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研究项目激励高校英语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着实提高使用这些现有设备设施和教学环境的能力。通过加强英语教学信息化设备及系统的维护和二次开发,使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和自主语言学习中心保持较高频率的更新和可靠的运行,尽可能满足个性化英语教学的需求。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积极适应英语学习的信息化环境,营造真实的与网络虚拟的双重英语学习环境。尽量突破校园网与外网之间阻断的瓶颈,搭建校际间网络学习平台,努力实现校园网、电子***书馆与现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有效衔接。2.合理利用“慕课”,推动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传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学生数量、学分学费、选课权限、教学时间等会不同程度受时间、空间限制或制约,而这些问题在“慕课”模式中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目前,“慕课”平台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影响力最大的Coursera“慕课联盟”由斯坦福大学教授Andrew Ng and Daphne Kolle创建,其合作伙伴包括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复旦大学等全球121多所知名高校或机构,提供1041门课程,拥有1300多万***学生;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开发的EDX影响力也很大,截至2014年10月已经有超过60个合作院校提供超过300门***免费公开课程,***学生人数超过300万。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国家还在EDX平台下衍生出了新的慕课平台,如包括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十二所名校组建的“学堂***”XUTANGX,法国120所高校在其境内提供***课程等,所有这些都可为研究生英语教学朝着学术英语方向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需要提出的是,“慕课”作为一个吸引学生的强信息源,或许会更加严重地导致学生的信息化成瘾,从而会影响身体健康。另外一个危机来自于“慕课”教学内容和学校常规英语教学的比较,学生或许会产生“慕课”崇拜,有“慕课”成瘾的可能,必须注意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与专注力。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看,可以借鉴“慕课”的经验,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以及知名“慕课”资源推动符合本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多媒体学习系统和远程教学的交互性,防止单导向性和孤立性,教学形式尽量用多样化代替单一化。

(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及媒体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美国***书馆学会1989年给出简单定义: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目前部分研究者认为“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几部分构成”[13]。对研究生英语教育而言,信息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使用信息装备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甄别、收集、整理和使用英语学习资料的能力,在信息环境中进行科研和教学的能力,此外还有将教学内容用于现实或者虚拟的英语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信息素养缺乏会导致许多困境:信息检索效果低下;出现“信息选择恐惧症”,在数量巨大的检索结果面前失去判断力、信心和耐心,最终在网络英语学习资源中迷失方向;对转载率和误差率高的信息鉴别能力低;易受病毒式快速传播的低俗英语语言元素影响等等,从而导致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效果与目标背离。英国学者E R•利维斯(ER.Le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is-Thompson)1933年在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提出媒介素养一词。目前较为公认的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其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展现的选择、理解、质疑、评判、创造以及思辨等能力。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们在面对手机媒体信息时,应当具有的认识选择能力、评价批判能力、制作信息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14]。当研究生的媒体素养不高的时候,研究生就成为了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奴隶,被手机控制和限制,离开了网络、电脑、手机,就不能***地进行英语语言学习,更谈不上主动恰当地使用英语语言,如此一来,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犹如双刃剑。而太多的学生对信息化产生了依赖和成瘾。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影响越来越深广,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相关联。基于信息化环境建构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师生身份特征,提高师生双方信息素养及媒体素养对治理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危机至关重要。根据美国***书馆学会的定义,信息素养的要求可进一步细化:首先是提升英语老师的信息及媒体素养,第一,提高使用信息的时间把握能力:备课阶段的信息采集时间控制;在授课阶段,提取恰当语言资料信息进入教学内容的时间控制;教学评价环节提取学生学习信息和给予信息评价反馈的时间把握。第二,掌握获取信息的技巧: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的技巧和能力,***书馆数据库资源检索的能力,自建教学资源信息库的能力,以及对新兴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力。第三,提高对网络英语教学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水平:确保网络获取资源的学术规范,对网络资源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其次,研究生信息及媒体素养提升也可以进一步细化:第一,提高信息使用积极性及敏锐性:课前获取课程相关信息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信息的记录和管理的时机把握能力,通过网络手段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的时效性。第二,提升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课前、课后根据教学任务及自身专业领域进行扩展式检索、整理加工信息。第三,提高信息化装备使•59•尹松涛,等•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用效率:鉴于信息化装备如智能手机对英语学习注意力产生了严重消解的现实,学生必须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根据需求提高信息化装备的使用效率。

(三)增强学生使用信息终端特别是手机的健康意识

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意向模型研究”“大学生手机阅读与高校***书馆阅读服务功能的拓展”等相关主题,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学习的习惯方式,内容、频率、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大学***书馆如何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配合学生手机阅读习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此类研究满足了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诉求,但是,通过理性观察,会隐隐发现教学科研忽视了过度使用手机对于身心健康危害的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研究生存在有被信息技术“绑架”的危机。有研究表明,超过80%的大学生对手机有依赖,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阅读或者游戏后超过60%的人感到紧张和心跳加速,80%以上的人觉得头昏脑涨,而使用手机玩游戏超过一小时,只有6.1%的人没有什么异常,57.6%受试者觉得模糊,24.2%的受试者眼睛干涩,12.1%受试者眼球胀痛。[15]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手机的依赖和成瘾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神经、脊椎的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因此,提高学生使用信息终端特别是手机的健康意识是推动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要从制度上、教学模式上以及健康理念的灌输引导等方面做出努力。避免学生在信息查询、检索、采集和信息处理过程中对手机的依赖,防范手机成瘾。

作者:尹松涛 黄雪飞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崔清新,周英峰.今年我国财***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3/05/c_111602611.htm.

[3]***.***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

[4]于振中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09).

[5],吝美丽.基于学科背景的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6):31-34.

[6]蔡基刚.ESP教学定位和课程设置[R].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

[7]孙蓝,陈纪梁,邢鸿飞,等.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3):17-21.

[8]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6):167.

[9]雷丹,柳华妮.外语教师角色与教师生态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02):59-65.

[10]赵滨丽.探究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40-142.

[1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5):4-11,17.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例2

二、有效地实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安排好学习的框架结构,课前,学生自己预习探究;课上,学生自己展示、提问、回答;课后,学生自主巩固练习;教师则通过评价测量表和学生学习反馈调控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保障了学生今后学习中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信息化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表现在:

2.1信息化课堂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要求师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之中只接受了一些最基本的打字练习,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而对文科教师而言,计算机能力也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文秘工作要求,缺乏进一步的***片处理和软件应用能力。因而,信息化教育首先要求提高师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2信息化课堂的容量需求远超出传统课堂。

由于课堂形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所需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大,教师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将所需信息量搜集完整,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学校甚至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

三、“教学”二字,从信息传授的角度而言,“教”是教师传达信息的过程,而“学”是学生接收信息的过程。这其中,忽视的恰恰是自我价值基础上的信息处理、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悟”的过程。《礼记•学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传统课堂之中“悟”的经典表现。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带着自己的体验自由领略,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不一样的人文情怀,从而悟出自我的价值所在。而在数字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化追求便捷化,各种信息的集中碰撞必然对教师和学生在接受、整合信息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例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75―01

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和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为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通过培训、应用,让语文教师具有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交流、反思,让语文教师时刻能够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专业化程度。

一、语文教师专业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水平。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广泛而深刻的领域,学校的硬件条件和教育管理离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2.老师平时工作忙,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这制约了课题的深入研究。课题活动强调语文教师之间在课题实验中善于交流,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我们在课题活动中却发现,语文教师们由于各种原因,在交流时缺乏大胆的质疑,真诚的批评指正和激烈的辩论。

二、提升语文教师专业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依据现状,转变认识

针对部分语文教师信息素养认识不够深入的现状,可以从多方面学习和了解有关信息素养的理论,并从根本上对信息素养进行必要的剖析。可以通过对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达成共识: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的提高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会,它不是所谓的超前教育观,而是教育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努力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能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发动学校语文教师收集和查找“语文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有关方面的理论文章并阅读。除自学、做笔记以外,还可以定期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论坛,如:“信息技术与德育管理”、“多媒体运用与课堂教学效度”、“信息素养帮助我提升专业化水平”等等。通过交流活动,会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明确。

(二)运用策略,提升素养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备课环节,提高备课质量。如,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

2.开展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运用各种有效资源教学,有效调控课堂,提高学生素养。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多法并用,解读教材;语文教师引领,激情互动;科学练习,及时反馈;自觉反思,巧妙迁移等。

3.促进学生学的策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调动感官刺激,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探讨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中适用的途径、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重建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4.多元整合策略。”多元整合”,即多种途径、多种内容、多种方式的科学有机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与学校德育与管理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与应用三者之间内部的有机整合。

(三)以活动为载体,提升专业信息素养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例4

【中***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73-02

一、开展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当下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也将改变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中职语文教学有着不同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职业素养、语文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选文方面,更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中职语文教学往往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结合行业性质及特点设置课程,信息化教学在中职语文课上乃至课后的运用,对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基础性教育的位置,与专业教育不同,语文教育涉猎的范围更大、应用领域更广,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承载更大的容量,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来进行教学。

二、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方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授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理解后再展开讲授,把教材当做唯一的载体。在现代信息化教学中,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原本“平面化”的语文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由多媒体展示文本、***像、音频和视频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以及更为系统和突出教学目标的课件,使学生更加乐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授《雷雨》时,可以播放影视片《雷雨》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在讲授《永远的校园》时,可以播放北大宣传片并通过课件系统性地讲授课文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对课文中“永远的校园”的实质进行更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母校的热爱。

(二)建立服务专业的语文交流学习网络平台

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创建教师、学生的语文交流学习网络平台,在平台中,由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彼此交互和合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平台中可以通过交流讨论、集体参与等实现协作学习,并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在交流平台中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通过开展协同方式的协作教学模式,学生在处理问题的周密性、思维的严谨性、合作过程中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师生之间通过互相的协作,相互启发,使得教学真正变成既教又学的过程。

(三)利用现代媒体以及科技通信工具强化课后学习

中职语文教材在选取课文时增加了提升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表达和交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仅仅通过课内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除在课内对学生进行指导外,还可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实践操作,并利用微信、微博、手机视频等手段,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记录和点评,强化课堂教学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飞信、QQ等联系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把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外,乃至学生的生活中。

三、开展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一)转变师生角色和课堂行为

1. 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知识“权威者”、信息资源“垄断者”的角色,其作为语文知识的复制人和传授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下,教师应从“权威者”、“垄断者”转变成课堂知识的“导航者”和“指导者”,学生则应从一名“从属者”、“附属者”转变成为“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其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应把学习活动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双方处于平等对话的关系。

2.改变师生课堂行为。信息化教学使得传统教学中单一媒体、简单教具的使用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为工具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改善教学软环境,重组教学信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的探索研究和讨论交流,并适时加入学生的互动讨论中,引导学生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的摄取,实现单纯的知识学习向综合的认知行为转变,以此来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学生则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已有学***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运用文本资源和信息技术取得所需知识,获取独特的体会和感悟,在小组的交互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对知识深层次的掌握,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并在学习中,使自身的创造力、理解力、问题的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二)师生要具备良好信息素养

语文信息化教学要求中职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对信息要有敏感性,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辨别出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适合教学的有效信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此外,深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并调动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掌控课堂气氛,也是教师信息素养之一。

在学生方面,由于中职学生相比高中学生来说,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教学的完成。面对教学环境的改变,学生应具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对信息需求的阐明能力,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评估能力、批判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及知识信息交流能力,等等,才能完成个体真正意义上知识的构建。

(三)要有一定的硬件环境

语文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前提条件的,在此基础上需要一定的网络和多媒体应用设备来支持硬件环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一般来说,要有高效运作的小型局域网、校园网或因特网等,以及播放增强课文整体感知所需的视频、文档、课件、音乐等基础性设备,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便利。此外,学校对于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的支持以及学校整体教学目标中对语文信息化教学的重视,也是促成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四、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没有具体的评价体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将成为一纸空谈。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对教师以及学生的教学、学习成果的评价,应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创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教师评价体系

与传统的教师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不同,信息化条件下的语文教学成效的评价体系,应该打破唯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对知识信息的传播广度以及交流与反思,等等。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使学生有效地经历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此外,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

(二)学生评价体系

扭转传统的以卷面成绩评定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成绩,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评定,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跟踪、作业分析等方式进行评定。改变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做法。同时,教师在评价中职生语文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其他科任教师、班主任、家长等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5]张隽,张筱兰.Blog技术在中等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优势[J].甘肃科技,2006(3)

[6]王道俊.信息技术教育——中职学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7]徐寅伟.教育信息化在中职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施[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5(1)

[8]郭长君.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浅析[J].职业技术,2008(6)

[9]李文琪,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

[10]杨满福.专题学习网站的内涵与应用[J].广东教育,2004(9)

[1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26)

[12]王坤.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职业教育与研究,2006(2)

[13]曾少玲.试论素质教育的大语文观[J].职业教育与研究,2006(2)

[14]王萍.怎样转变职高生的学习动机[J].职业教育与研究,2006(1)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例5

汉语言文学作为研究我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另外,汉语言文学的特殊性,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难度,尤其是在面对当下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下,这就需要做出必要的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1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的一门古老学科,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对我国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导社会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

2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

2.1 教育理念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只限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发展的需求以及多元化时代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现教学方式上的转变,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信息化与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地结合,自觉地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2 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文笔、活跃的思维、高雅的气质以及丰富的内涵,可以胜任多样化的工作,比如编辑、创作、文学评论以及发展文化产业、行***管理等,就业面相当广泛。因此,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应用到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机遇转变为优势。

2.3 有利于知识和价值体系的构建

教育的宗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深刻影响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人们的精神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加强了本科教育与人文教育。

3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现状

3.1 缺乏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动力

从我国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实施了信息化,但是仍旧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且一些学校也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加强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应用,但是由于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再加上缺乏***府对其的高度关注,所以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建设只是形成一种低层次的结合,并没有实现其根本效益,进而这种形式下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动力,难以实现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紧密依存、互助互利、有机融合,从而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建设。

3.2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建设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从某种角度上讲,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也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完善教育的过程。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发展。但是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育并未达到以上这些要求,进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3.3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存在很大的冲突,由于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的高度不协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学习,进而无法遵循教学规律的发展,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4 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在当前这个知识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作为入手点,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育课程改革,拓宽获取信息渠道,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2 强化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

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管理上的柔性化,让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多,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比如当下的工学合作教育,这样可经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空白”艺术在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自主安排、自由选择,加快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高效化、自主化、信息化、研究化,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4.3 优化师资力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要注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资力度,聘用一些应用型的教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发展,面向全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既懂专业理论又拥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从而使人才的发展更贴近社会需求。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主动和时代接轨。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例6

[中***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72-06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新一轮改革推动了我国外语教学各阶段课程标准的确立,在此形势下,我国外语课程改革就显得更为迫切。

一 当前课程改革及外语课程标准的确立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它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因此,课程改革一直都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焦点。当前,课程已成为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人们立足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对课程本质进行了探讨。随着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方***基础近年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蔚然成风,人们对课程可看作是一种进入教育领域的文化这种观点已达成共识。由此,如果借用梁漱溟先生的“文化不过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这一概念来进一步诠释课程的内涵,则可以说。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我活动的方式。这里的人,则无外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那么,在被称作信息社会的21世纪,当师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已为信息技术所主载,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电脑和互联网已成为人们难以舍弃的交往平台及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则课程包括外语课程的改革,将信息技术整合其中也是必然所至的选择。因此,***在2000年主持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从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2010年的纲要中,又要求“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注释同前)。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中,课程作为一种教育中介,不仅要关注外语教学内容的适恰性,也要关涉到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从工具论的角度看,具体对教师而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的价值体现出来;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已然成为关键的认知工具这一地位也应凸显。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说,信息技术素养将是教师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何以为师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素养对学生而言,则是其能在信息社会实现适者生存的必备条件。

1 外语课程标准解析

关于外语教学,普遍认为这是一门具有多种性质的综合性学科,既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知识性或单纯的思想性教学,也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工具性学科或社会学科,而应是“以学科初步运用语言的交际工具性为主,兼有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生活背景知识以开阔眼界的知识性,反映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因素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智力的发展性的综合体(章兼中,1997)”。后现代课程观学者多尔(2000)认为,“教学内容应是一个动态多变,不确定的开放系统”。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介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无疑,这一改革重点充分体现了动态多变、开放多元的课程理念,而应该说,只有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这种动态多变及不确定的开放性特征。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例,其总特征即为:1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当今世界外语教育在课程总体目标上,已从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转变为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从阶段性教育、升学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2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标准》在总体构建上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体现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语言呈现形式不以语言知识体系的描述为主线,而是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运用为主线。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task-based)、语言的输入量(language in-put)和真实语言(authentic language)实践的机会;强调课堂综合环境(language settings),教师要尽量使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教学,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强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广泛的教育资源,拓展学习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从中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在突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中意义非浅,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及网络不仅为语言的输入量及真实语言实践提供了优越便捷的条件。同时通过语言的学习体现出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从而凸显出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的工具论意义,以及在生存论的视角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和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的影响。

二 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之所以在外语课程改革中得到特别的关注,是由信息技术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也愈为深远。

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起源于与狭义的信息观念相关联的一些技术。所谓狭义的信息观念,是指信息表达形式的产生、处理与分发,其中有通信和计算机工程、数据处理与办公室机械工业等。信息技术定义很多,如“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播和应用(Zorkoczy,1985)”,“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控制和处理中所采用的各类科学、技术和工程、管理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及其人一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Chartrand,&Morentz,1972)”。

信息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是数字化***,所谓信息时代就是数字化时代(李伯聪,2000),数字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基于高速运算的信息转换和传输。通用的数字化符号和数字化技术是全世界计算机得以进行“对话”、“交流”和“联网”的最重要的基础。“数字化的好

处很多,最明显的就是数据压缩(Data Compression)和纠正错误(Error Correction)的功能,如果是在非常昂贵和杂音充斥的信道上传递信息,这两个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了”(Negroponte,1995)。数字化的优越性主要有:普遍性和通用性、信息传输的高速度和存储的大容量、可靠性和精确性,

2 多媒体。媒体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媒介物,它包括文字、数据、***象、声音和活动***像等等。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都是通过高速运算后进行信号转换和传输,变成不同的媒体来进行,极大地提高信息形式的多样化。信息的载体形式则表现为文本、静态***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形态。

3 网络化。所谓网络,是指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立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构成的系统。网络的发展呈现的趋势表现在:网络数量不断增加,网络市场不断扩大;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无线数字网的兴起。网络互联的优势,使得围绕网络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性。网络化的优势在于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克服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

4 智能化。人工智能是用人工的方法模拟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必需包括推理、学习和联想三大智能要素。人工智能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指导,可以实现信息处理与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从而为人们提供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服务,这种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三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何克抗,2002),它可以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黄宇星,20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阶段(CAI)、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CAL)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IITC)(何克抗,2005)。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以程序设计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办公系列应用软件操作学习为主的“工具论”阶段和信息技术同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则经历了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董洪学、姜非,2007)。它的意义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时空界限以创设真实情境(孙芸。2004)。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南国农(2002)认为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何克抗(2005)指出它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

外语教育工作者对于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如陈坚林(2006)认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基于网络生态的整合,计算机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整合后的计算机系统成为整个课程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的本质;何培芬(2007)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外语教学过程,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李威(2007)将其定义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型教学方式,并在该环境中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 信息技术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分析

基于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为了考察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相整合的现状,我们首先可以从工具论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以何种角色整合于外语课程进行探讨。然后再立足信息时代的大背景,针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及其能力素养所遭遇的全新挑战,尝试从生存论的意义对当前信息技术如何整合于外语课程作些思考。

1 工具论的视角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仅被用来作为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辅助手段,而成为支持“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播放工具,对学生知识学习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除教师的口头灌输外,又增加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灌输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只能接受、接受、再接受。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打破上述“三个中心”,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该过程中,信息技术应扮演教学工具(Teaching Tools)和认知工具(CognitiveTools)的角色,在实现知识传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学工具即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在外语教学过程,教师对知识的灵活讲授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辅助教师教学,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即: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目前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利用PowerPoint等演示制作工具将教学内容做成投影片,并依此辅助教师授课。演示工具的好处是教师将授课内容在课前进行详细设计,实现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演示工具对于讲解基本的知识点内容,如句型、语法、写作等很有帮助。对于交际型内容,可以向学生呈现一定的典型情境交流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在特定情境下进行语言交流的特点。因此。作为演示工具的信息技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修改,

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交流工具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作用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撑,如网络论坛、聊天工具等,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教学单位根据需要建立教育资料库,借助校园网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自主学习提供科学现象和研究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络的远程通讯功能,学生可以同远在欧美等地的外语教师进行语言会话交流,从而锻炼口语会话能力。通常情况下,虚拟学习环境(VLEs)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语言交流平台,如WebCT、BlackBoard和Learning Space等。虚拟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交流环境,如学习者可以将学习情况、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所遇到的问题等到平台上去,辅导老师将针对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辅导。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可以为学习者设置多种有针对性的讨论区,如答疑区、专题学习区、小组工作区、休闲区等,从而为学习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既可以提高口语会话能力,也可以锻炼写作表达能力。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大量个别化辅导性工具软件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它们能够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辅导和帮助,如当学习者遇到较为困难的单词发音时,利用辅导性软件可以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发音技巧。学习者的个别性差异,如学习进度、风格、类型等,亦可以从个别辅导软件中得到适应性帮助与支持。由于个别化辅导工具具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特点,在外语教学中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设计与开发个别辅导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知工具通常是指参与和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工具(Kommers,Jonassen,&Maces,1992),它是一种支持、引导、扩充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或计算方式(Derry,1990),也是一种推进个体认知过程的归纳工具(Jonassen,1992),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而非简单地从中获取知识(Jonasson,Peck&Wilson,1999)。对学习者而言,认知工具使得处理信息的过程更加简单,但是其主要目标是使得学习者的主观努力更加有效(Jonassen,1996)。Derry和Laioie针对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系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Derry &Laioie,1993),即计算机系统最恰当的角色不应该是教师或专家,而是人类大脑延伸的认知工具。因此,认知工具是由学习者控制的,而非教师控制或技术驱动。认知工具是知识简化和建构的工具,可以被应用于各种领域的各种学科。

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美国学者乔纳森(Jonassen,1995)提出: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相对于传统意义上技术的应用来说,产生了重大的改变,作为认知工具来讲,知识不会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为了将知识高效率地传递给学习者,它们将被进行精心设计。信息技术不应被教师用来对知识传授和交互的方式进行硬性规定,从而拟制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应该交给学习者,将其作为学习的媒体来展示与呈现他们所获取的知识,

承担了学生的认知工具这一角色的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1)情境创设工具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在外语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创设教学情境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可以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高效地将需要呈现的多媒体教学信息集成在一起,形成***、文、声并茂的多媒体展示软件。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创设的社会、心理、教育、文化或自然情境,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探究工具

利用超文本(Hypertoxt)和交互界面技术,建立具有友好交互环境和符合学生联想规律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科学地组织教学信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利用超文本技术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不同知识点(节点)之间的链接,由于节点之间具有一定语义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借助超文本结构将不同的知识内容组织在一起,条理非常清晰、结构非常严谨。

(3)搜索工具。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和占有信息的及时程度是学习者能否成功的关键。及时发现所需信息是学习者获取及加工信息的基础与前提。在网络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作为搜索工具,是学习者发现与查询所需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

(4)构建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由老师传授或灌输的,而是在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助于学习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工具平台非常多,如可以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如“画***”、“音频编辑”工具,培养学生数字化创作能力等等。学生完成自己的制作以后,可以在同学间开展交流,培养他们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

2 生存论的视角

信息技术在外语课程整合中应完成从工具角色――包括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的转换,成为外语课程架构的重要支柱。如此一来,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将超越以往被纯粹置于工具角色的层面,由此可以从生存论视角来审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存在方式。

当代生存论哲学认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方式、生存的类型、生存时空的展开、生存的自由与***、生存方式的转换与更新,构成人类生存的历史,构成现实与未来承接与发展的根本链条: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决定着不同的生存样式、内容、结构,同时也决定着人们生存的价值定位与价值取向(陈遵沂,2006)。从生存论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相整合并通过外语教学实践体现出来的,不仅是教师何以为师及如何去教的生涯状态,同时也是学生何以为生及怎样去学的存在方式。

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素养可谓信息社会的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及其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上,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教师在职业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如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与经济论坛”及“教育基金会霍尔姆斯集团教师工作组”对师范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教师工

作是一种专业,而不是单纯的一门技术:师范教育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受时间约束的活动,而是一个终身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持续过程(刘微,2002)”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仅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必要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新进颁布的《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标准执行指导意见》(ICT-CST)的前言中指出:“要想在一个日益复杂、信息庞杂的知识型社会中顺利地生活、学习、工作,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技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有效地利用技术,学生就有机会掌握重要的技术能力,而帮助学生做到这点的关键人物是教室中的教师。教师要负责在教室创设环境,以为学生提供顺利运用技术进行学习及交流活动的学习机会”(UNESCO,2008)。

从生存论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整合于外语课程之中关涉到学生何以为生及怎么去学,其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好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应该更胜一筹,得到更个性的发展,能够更适意地生存,创新能力的培养愈为迫切。而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对问题的思考、对事物的观察必须具有迅速、敏捷、果断的品质。主要表现在要善于捕捉时机,善于审时度势: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审时度势就是通过信息反馈来调节思维主体在认识上的偏差,以实现对客体的正确认识。正是通过信息反馈,个体才能做到审时度势,在复杂环境中顺利地完成创造和发明。

(2)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求异思想,求异就是提出问题,只有求异,才能克服原有定势的束缚,突破已有认识的局限,由已知进入未知,或把已知变为具有未知因素的待探索的事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方式,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3)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能力,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是指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学科知识结构、个体知识结构、群体知识结构。优化学生创新的个性化知识结构,需要学科、个体、群体充分发挥知识的功能,保证学生有效获取新知识(顾明远,1990),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探究、获取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信息化环境中获取个性化的知识,对形成学生创新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极为有利。

(4)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将面对丰富的知识,他们需要熟悉信息技术、熟练计算机操作、具有较高的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等,对信息进行有效辨别、过滤、获取、加工、处理、吸收。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从而实现生存论层面的有意义的生存。

3 媒介论视角

现代信息技术,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移动,各种基于计算机的电子设备,都可以被应用于外语教学与学习。事实上,当代学生的学习内容已经远远不是媒体所承载的语言内容本身――其他各种学科亦是如此――而是一同涵盖了为学习这些内容而必备的前期基本技术操作技能,尤以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为特殊代表。所以,麦克卢汉早就断言“媒介及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麦克卢汉,2000)”。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和媒介,同样,承载语言的书籍、屏幕、声音、***像等也天然地包含了语言的信息。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无疑充当了语言知识的衍生品或者叫有机成分。是学生学习字母、单词和会话、听力时不得不掌握的知识的一部分。

五 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性探讨

由于信息技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的本质也就是外语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教育技术理论背景下,通过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过程,逐步渗透内化为外语教育技术。因此可以这么概括:外语教育技术就是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实践中,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育学原理和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外语教学过程与语言研究为主体内容和目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以促进外语学习和改善学习绩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外语教育技术区别于外语教学和教育技术的最突出最本质的特点,是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寓教育技术于外语教学,是嵌入了技术但又看不见技术。

外语教育技术是一种外语教学方法,是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外语教育技术初步具有一门学科的雏形,是因为:

第一,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影响和促进了外语教学研究:它引进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改变了教学主体的相互关系,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研究内容或对象: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其主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外语教育技术理论探索,语言实验室建设,课程教材研究,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语言教学研究,测试与评估等。

第三,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方***:它的研究对象是应用教育技术进行外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第二种是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法、语料库方法、统计法、测量法、建模方法等:第三种是综合的方法,如信息论方法以及软件开发方法等。 外语教育技术有广阔的教育实践、丰富的实物产品和熟练应用经验,有成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有新颖、独到的创新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初步具备了三级学科的雏形。

六 小结

信息技术因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而在外语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它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将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带来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与外语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从工具论的视角而言,分别承担了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角色;从生存论的视角,信息技术素养则关涉到信息时代的教师何以为师的职业生涯状态及学生何以为学的自我存在方式;从媒介论的视角,信息技术则是学生不得不掌握的专业知识的一部分;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信息技术是构成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媒介、工具和方***。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过程形成了具有三级学科雏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例7

[中***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11-003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08

1 . 前言

将信息技术与英语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而其可行性已得到证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详细阐述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指导思想。在外语教学领域,很多学者提出整合外语课程和信息技术的设想。如陈坚林、胡加圣等提出将信息技术作为语言教学辅助工具,顾曰国教授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流派,以大英“四、六级”和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为代表的计算机评测学派,以及以四大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为主的多媒体教材流派等。而英美德法等国家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一直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Hubbard, 2009),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SDL Trados,法国的Wordfast、Déjà Vu等。2012年兴起的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作为新兴技术的代表也正影响着我们的外语教学。信息技术用作外语辅助教学的工具已经比较普遍。

理工类高校英语教育的特色化、本地化建设需要信息学科与外语教育的结合,许多高校纷纷结合自己外语专业的特色化建设需要,予以尝试,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提出了“英语+大气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了“英语+中医”,杭州师范大学提出了“英语+淘宝”等模式。而国内同类型的电子信息类高校,如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等都提出了“英语+信息技术”的建设思路,英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趋势日趋明显。2010年以来,南京邮电大学明确提出了信息文科建设思路(闵春发,2012),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文科发展模式,从模式、传播、生产、控制四个主要环节着力,共同形成信息文科理论的研究体系。外语作为学校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结合信息特色凝练出自己的发展方向。

2 . 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过程融合

上述介绍可知,信息技术在向英语教育扩散的过程中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学习的辅助手段,未能发挥信息技术主动改造课堂教学的能动性。针对该问题,本文以《信息英语》为例探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过程融合。

在信息技术向课堂教学扩散的过程中存在着“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和“乔布斯之问”(杨洁等,2015),“非显著性差异现象”指的是不同的技术手段在对教育与学习结果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乔布斯之问”则是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聊天时提出的“为什么信息技术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惟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个问题。真正解答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教学过程中影响扩散过程的主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实现网络化、多媒体化,但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形式来进行,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用”脱节。因此存在着“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和“乔布斯之问”。

由于互联网、云存储、智能终端的普及,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在家里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上做练习、交流、讨论、做项目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是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同时也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辅助效用扩散到课前阶段。具体到《信息英语》这门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课前通过微课视频来了解学习内容,课中通过雅信CAT教学软件和Trados软件进行分组训练和学习。

课前视频学习是翻转课堂训练内化的基础知识准备阶段,数据显示***课程已经越来越受欢迎。视频来源于任课教师自己录制、MooCs平台或网络资源等,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结合个人需要自定进度、节奏、速度与方式自主学习。例如在讲解大数据相关知识时,录制《How Much Data?》《What Kinds of Data?》《What to Do with Big Data?》等微课视频放在自主学习网站上,也可以从YOUTUBE等网站上***各种学习视频,学生通过网站注册以后可以***学习和测试,打造出沉浸式、强交互、重体验的学习环境。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符合信息加工组块策略原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然而只是使用***视频教学其适效性并不好(Lowendahl, 2014),因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实践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在课堂上,通过雅信CAT教学软件以项目实训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在“课程设置”模块中设置《Big Data》课程,然后在“班级设置”中添加班级名称和学生,在“语料管理”模块中添加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引进的大数据解决方案项目,在“班级设置”中将学生按3~5人为一组分为多个学习小组,通过“教学语料库”栏目下的“语料库管理”模块,将大数据项目按系统、架构、配置与解决方案等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小组分别选取项目中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视频学习了基础知识,对大数据的应用环境和需求分析等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训练时通过“实训语料库”栏目下的“语料库管理”模块进行,通过“合并”、“删除”、“插入”模块实现例文的翻译。各组在学习时组内合作,组之间相对***,这种任务驱动型教学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钟晓流等,2013)。在遇到问题时组内可以“组内讨论”,也可以利用“协作翻译”功能向其他组求助,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老师寻求帮助,教师通过“实时查看”功能监督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并集合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在完成练习后,教师将每组的学习内容通过“小组互改”功能随机发给其他组,让每组同学修改其他组的内容并标记出来,最后教师对所有的翻译内容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持续的交流和练习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王红等,2013)。这样学生在“训练―研讨―提问―答疑―互改―点评”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课堂经过翻转以后,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接触时间,教师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课堂成为学生进行项目训练、解决问题的场所。布卢姆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阶段(盛群力、褚献华,2004),传统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进行的是较低层次的认知:记忆和理解,而基于项目实训形式的课题学习则将认知过程延伸到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层次内化,提高了信息技术的适效性。

因此回答“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和“乔布斯之问”就是要改教育信息化为信息化教育,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同时,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找到信息化扩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变量和因素,在发挥信息化辅助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凸显信息化的引领作用。

3 . 基于学科知识树的信息英语教学内容设置

信息文科建设视角下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有机融合,除了将信息技术扩散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适效性,更重要的是提高文科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就教学过程实体来说,起主导作用的是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教学方法(陈玉琨、田爱丽,2014),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则更加重要。通过查阅资料可知目前已出版的类似教材有《通信英语》《信息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电子与通信专业英语》《通信工程专业英语》《IT行业英语》等十几种。仔细查阅这些教材发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材内容多是从专业教材摘录过来,原理和基础理论讲解过多,文科学生很难理解较专业的内容,如逻辑电路、异步传输模式、安全协议等;二是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编排,各教材都是按照涉及的知识点逐一介绍,没有形成体系,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学科知识树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科知识树源于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E.C. Tolman)的“认知地***”、布鲁纳(J.S. 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D.P. Ausubel)的“意义-同化学习理论”、加涅(R.M. Gagne)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集各家之大成提出“学习的本质是建构网络结构的知识”(汪凤英、燕良斌,2011)等均为学者展开“知识树”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灵感源泉和理论基石。知识树只有一个树根,围绕树根这个唯一的中心进行放射性思维表达。就像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千高原》中论述的那样,“树状思维具有中心论、规范化和等级制的特征”(王西华,2012)。

知识树本质上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具有全面性、层次性、普适性和开放性的优点。知识树的这些优点使得其适合用于零基础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且易于根据需要对树进行扩充。

知识树体系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由于南邮的信息学科是以通信、计算机、材料化学为基础,这些学科的基础课包括物理、有机化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通信原理、激光原理等,这些学科基础课之上是专业基础课,包括现代通信技术概论、电子信息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信息显示等,在专业基础课之上可以引入具体的应用,例如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通过具体应用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对概念有理性的认识和了解。最后通过一个实际的项目将这些应用技术串联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掘出这些技术之间的联系,从而将片面的孤立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快知识的内化进度。

在构建知识树时要遵循循序渐进、虚实结合的原则,体现“重应用、轻理论,重体系、轻知识点”的特点。以物联网相关内容为例,由生活中具体的场景入手,例如从公交IC卡开始,引导学生思考RFID的工作机制,再引申到物联网领域,使得学生对物联网的概念能有直观的认识,再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场景介绍物联网的属性、结构、协议等。在介绍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相关内容后,通过IBM的智慧星球项目,介绍这些技术之间的联系、融合以及区别。如***1所示。

在***1中,可以根据需要很方便地增加和删除内容,例如在R F I D下面可以增加Healthcare、Security等实例,也可以删除Mobile Communication下面较落后的2G技术等。

培养具有信息化特色的外语人才就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单纯地给学生讲授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由于学生并没有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在习得时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很难理解。基于学科知识树体系的信息技术知识介绍以实例介绍开始,引入对应的知识点,最后再汇聚到一个实例来体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此完成了知识习得过程中直观-抽象-直观的过程,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学生进入深层学习阶段,明显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4 .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有机融合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探索信息文科建设视角下外语教学新模式。

该模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程内容建设也就是教材建设,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区别于其他教材,我们偏重于信息技术的整体架构,并通过具体的应用来引入和总结相关技术的内容和特点。另一是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需要观看微课视频,阅读相应的文献综述资料,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从华为公司引进的实训项目进行翻译训练,通过小组互改、师生互改实现翻转课堂和知识的迁移、内化。通过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其模式如***2所示:

***2只介绍了课前和课中的内容,实际上在课后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和工具进行交流和讨论也是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融合的一个必要手段,如此实现全程的信息技术介入和扩散,使得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深度耦合,互为特色。

将课前的主动学习、课中的协作学习以及教师的引领学习相结合,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 . 总结

信息文科建设就外语教育而言,一方面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密切结合,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而不是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将信息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培养具备信息化素养的外语人才。因此,本文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技术扩散模式,以及基于学科知识树体系的教材内容建设,旨在建设极具特色的信息英语课程群,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Hubbard, P.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C]. London: Routledge, 2009.

Lowendahl, J. M. Gartner Hype Cycle for Education, 2014[R]. Stamford, CT: Gartner, 2014.

Report: Students Taking Online Courses Jumps 96 Percent over 5Years [DB/OL]. http:/// articles/2013/06/24/report-students-taking-online-coursesjumps-96-percent-over-5-years.aspx, 2014-11-06.

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闵春发.论地方理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与路径――以地方理工高校社科特殊性为视角[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

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9):90-96.

汪凤炎、燕良拭.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31-280.

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10.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例8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教育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进行有机融合,这已成为众多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从国家层面到地区层面,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一、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背景

1.从国家层面来分析

新世纪初期,《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02〕2号)中提出,增强国民的信息素养,最根本途径是必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而信息化人才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而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对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落实;另一方面,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合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基础教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当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还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应当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以信息化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方法的革新,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的变革。学生应当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自主学习,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深化普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和典型示范推广力度,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在该年度的要点工作中,重中之重是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动中华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第十八条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信息化水平。2013年,***提出一方面要借助教育信息化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要着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倡以赛促教。***从201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重点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步伐。因此,信息化教学不仅给高职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也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面临重大危机。

2.从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层面来分析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相关部署,为提高广西地区职业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应用水平,推动信息化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技能,推进教学信息资源的分享及高职院校教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十三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服务。区教育厅连续举办了六届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该比赛也是自治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广西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桂教科研〔2015〕3号)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着力点,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为加快发展我区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高职语文课程是高职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重任,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高职语文课程发挥应有的教书育人效果,完善人才培养短板,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

3.从高职院校来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国家和地方***门不断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得到长足发展。

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辐射专业广,涵盖内容多,语文课以工具性的特点成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语文课程既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院校中的语文课程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面临“学科边缘”危机;其次,面临“学生素质”危机;再次,面临“实践应用”危机;最后,面临“教学模式”危机。所以,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既非常必要又十分紧迫。

高校信息化教W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各个高校对于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个学校以及不同专业的信息化水平不一致;其次,由于地域不一样,各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再次,各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年龄、专业等存在差异,对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技术的应用水平也不同;最后,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信息化水平也各有差异。信息化教学不仅给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也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结合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的具体情况,笔者分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书馆、湖北省***书馆、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书馆、中山大学***书馆、中国知网等收集、整理国内外的相关书籍、论文和重要的参考资料。

笔者参阅大量书籍文献资料及期刊论文,通过查阅了解2000-2016年间各种有关信息化教学改革及与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的资料,对《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策建议》《信息化教育》《慕课(MOOC)视野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基于LAMS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以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为例》等书籍、论文中查找有关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的分析和理解,从中找到适合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设置的有效信息,为我国建立比较完善的高职院校语文信息化课程提供参考。

2.访谈法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人事领导进行访谈,了解目前我国用人市场对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需求,以及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信息化技能、知识结构、语文素养的要求。访谈还包括对教师及学生的双方访谈,以期了解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现实操作情况和存在问题。

3.经验总结研究法

经验总结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这个方法是通过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经验而设计的语文信息化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方法。

4.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教师的语文信息化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出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现实操作情况和存在问题,为实施本课题提供基础资料。

5.行动研究法

通过笔者的实际研究,促使高校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检测。将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边归纳边总结有效的方法,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

三、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目的

高语文课程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获取专业知识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一是通过研究及实践,借助信息化教学理念,用信息化推动高职语文教学体系改革,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二是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模式,通过信息化促进高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打破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的授课模式,借助信息化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革新课堂。三是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使学生立足于语文课程,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学习,查阅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它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四是借助信息化创建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在评价中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能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促进教学反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是在国家***策的支持、地方***门的推广等背景下产生的。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经验总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推动高职语文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例9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阅读、***作文、***讨论、***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阅读、***作文、***讨论、***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也包括***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1.***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2.***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3.******。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软件,对信息进行***,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4.***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5.***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语文学习活动。

6.***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1.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2.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3.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消费需要”作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从信息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具体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围绕语文教材中某一点(如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按需要进行拓展性信息选择;②专题搜索式,即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按课题的目的与要求进行信息搜索与选择;③问题解答式,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信息选择;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养花)而进行信息选择;⑤兴趣爱好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打球,喜欢科幻)进行信息选择。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例10

中***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27-03

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一直得到***府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广泛的推广。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双语教学研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在双语教学的发展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优秀教师。双语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很好的双语表达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过硬的学科教学能力。除此之外,双语教师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具备有效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双语教师跟其他教师一样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促使双语教师把学科知识、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培养信息素养应成为***双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重要内容。

1 ***双语教学概述

1.1 双语教学概述

***的双语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近15年在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少数民族学校中使用民、汉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少数民族中小学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教授非语言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即***少数民族中实行的用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等两种语言进行的教育。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教育基础和语言环镜的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母语授课,加授国家通用语言的教学模式;二是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的教学模式;三是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

1.2 双语教师能力

双语教师作为双语教育中的核心资源,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双语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主要依靠双语教师,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双语教学的关键。所谓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本文中提的双语教师即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特指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一种语言为学生的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语言为第二语汉语)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师。很显然,双语教师承担着双层任务:1)向学生传授非语言学科(物理、化学、数学等)的内容;2)提高学生第二语言或母语的水平。但是,其教学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语言。双语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与其他一般教师的不同。他们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等。其中双语表达能力是基础,双语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是核心。

2 教师信息素养概述

2.1 信息素养概述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近年来,我国对信息素养的讨论和研究也非常活跃。王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知识和能力以及信息伦理道德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何克抗教授从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方面,提出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他将与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简称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简称为“信息能力”。除此之外,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等,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李克东教授于2001年提出:“信息素养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要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从上述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一方面是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人类信息活动的认识和把握。虽然各位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理解有所差异,但可以看出,他们的表述中都强调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能力、信息道德等4个要素。这4个要素构成了信息素养的完整概念体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信息知识和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正确的导向。

2.2 教师信息素养

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具备信息素养。教师作为信息社会的一员,除了具有一般公民所具备的信息素养特征之外,还应具有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专业信息素养特征。结合信息素养4个核心要素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可以把教师信息素养结构和内容归纳为4个方面。

1)教师应有积极的信息意识。首先,教师应深刻地意识到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其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树立现代教学观,正确理解和积极投身到教育信息化工作;最后,应该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态度。

2)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信息知识。首先,教师应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概念、功能、作用、理论基础等基础知识;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首先,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以及信息设备操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电子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等教学环境;其次,教师应掌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如Office软件、多媒体素材处理工具、课件制作工具等,具备一定的课件开发能力;最后,教师具有对信息收集、判断、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能够灵活、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信息;同时,在获取到信息后,能适当分析与认识,能为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所用。

4)教师应遵循信息道德。教师信息道德应该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辨别各类信息,从中选择出有用、有益的信息,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遵守信息文化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和道德,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3 ***双语教师信息素养特征

***双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具有一般教师信息素养的共性,也具有民族和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在对教师信息素养内涵4个方面的理解基础上,将***双语教师信息素养概括为4个方面的特征。

3.1 信息意识

教师应该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大作用,时刻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知道哪些信息能促进教学,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的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对于双语教师还应该有特殊要求:首先,平等对待本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正确认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具备有效应用多元文化信息服务于双语教学,培养“双文化”人才的意识和态度;其次,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能分析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树立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观,具备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意识和态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避免不良和不法信息侵蚀少数民族学生,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最后,为了能够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和提升专业发展,双语教师应该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学、研究的意识和态度。

3.2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对双语教师来说,信息知识主要是指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双语教学时应具备的知识。

1)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概念、理论基础、功能和作用等。

2)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整合的理论与方法。首先,双语教师应深刻理解双语教学的本质、目的,掌握双语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具备分析信息技术手段的优缺点、进行媒体选择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并且形成信息化教学理念,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策略。

3)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如汉字输入技术,会操作Windows、Word、Excel等;信息检索知识,掌握从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

3.3 信息能力

双语教师的信息能力不仅仅指狭义的信息操作能力,而是广义上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判断、收集、交流、处理、生成能力。信息操作能力是基础,双语教师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影碟机、幻灯、投影仪等教学媒体设备和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1)双语教师的信息判断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海洋里判断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它包含能识别信息问题、根据己知联系问题、提炼问题、判断信息需要种类、考虑可能的信息资源、判断关键词等。

2)双语教师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指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必要的双语教学信息的能力。

3)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双语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或素材,为了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进行加工、翻译、变换控制、合成、保存的能力。尤其是对现阶段中缺乏双语教学资源的现状,双语教师应该具备把汉语教学资源根据双语教学的需求翻译、转换为双语教学资源的能力。

4)信息交流能力是最能体现双语教师特殊性的能力范畴,也是双语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双语教师应成为“双语者”,即熟练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师的信息交流能力中应该注重交流效果,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双语教师应该具备有效使用“双语”的能力,即从双语教学的教学实际出发,应该明确教学用语使用的时机、时长、对象等问题,而决不能为了“双语”而“双语”。

5)双语教师的信息生成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对诸多信息的归纳,抽象出新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得出新的结论的能力。

双语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和传递者,其信息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水平的高低。

3.4 信息道德

双语教师信息道德是指在判断、获取、应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遵循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不违反道德规范,建立的道德要求。一方面,双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辨别***国家、影响民族团结的信息,消除民汉学生文化群体歧视、敌对心态;教师应选择有益于社会、学生、自己的信息,并能作学生的道德榜样。另一方面,双语教师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许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于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应坚决加以抵制、排除,同时对于具有明显的宗教和民族文化、习惯的信息,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包容宗教、民族差异,尊重不同的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模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模板

学习

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健康教育活动总结,内容包括有关健康教育工作总结锦集8篇,健康教育活动期末总结。2.定期举办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针对机关干职工的特点,进行了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进一步丰富了机关干职工对于常见疾病的了解,有效提高了机关干职

学习

野外实习报告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野外实习报告,内容包括野外实习记录范文,怎么写野外实习日志。(二)野外考察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所谓科学研究,简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发现的事实修正现有结论为目的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和实验。因此,收集和占有

学习

自动控制分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自动控制分析10篇,内容包括自动控制仪表故障原因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自动化控制属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工农业生产领域、机械制造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升降电梯、仓储物流以及农

学习

雷电风险评估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雷电风险评估10篇,内容包括雷电风险分级管控分几级,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海上风电;雷击;风险管理1引言风力发电是一种绿色能源,得到了***府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来在我过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西北及沿海的部分地区,都建成了大

学习

产品包装设计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包装设计10篇,内容包括产品包装设计的十大套路,产品包装设计案例大全。包装,自从商品交换流通开始已经存在了,早期只是将一些标记字号印在布或者纸上包裹商品进行交换,其实这也算就是包装的雏形时至今日,包装也不是最初

学习

支付风险控制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支付风险控制10篇,内容包括支付平台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哪些,支付风险控制。(1)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安全风险。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处理量大,涉及单位多,没有计算机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不可想象的。全部的数据处理几乎全部依赖于

学习

校企合作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校企合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论文,校企合作思路及方案范文。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无论从选题、指导还是硬件设备等方面,都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使毕业

学习

旧工业建筑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旧工业建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拆除历史建筑论文,新型建筑材料论文范例6篇。结合工业建筑的周边环境,将景观与建筑整体进行改造设计。从景观设计方面,增加林荫步道与草坪,给师生提供休憩的场所和必要的隔离,教学区的外部文化气氛

学习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论文10篇

阅读(29)

一、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内容故障诊断的内容:1)动作诊断:监视机床各动作部分,判定动作不良的部位。诊断部位是ATC、APC和机床主轴。2)状态诊断:当机床电机带动负载时,观察运行状态。3)点检诊断:定期点检液压元件、气动元件和强电柜。4)操作诊断:监...

学习

内部控制信息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控制信息10篇,内容包括内部控制报告经典案例,内部控制毕业论文十篇。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47-02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含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或按照既定的披露要求将企业内部控制

学习

电气安装质量控制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安装质量控制,内容包括电气安装调试技术总结,电气安装资料全套范本。电气安装有其特有的性质,因为系统电路既有强电、又含弱电。进线的常有110KV、35KV、10KV等不同电压等级;进线又以单回路或双回路方式而形成不同的供电

学习

财务汇报材料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汇报材料模板,内容包括财务数据汇报范文,财务汇报通知模板。(一)强化自身修养,坚定***治信念,端正工作作风我始终坚持以一个***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性锻炼和世界观改造,要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地学

学习

餐饮空间设计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餐饮空间设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餐饮空间设计调研报告最佳范文,关于日式餐饮空间设计的论文。1.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宏观层次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

学习

室内设计风格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室内设计风格10篇,内容包括度假风格室内设计,室内设计风格样式与专题实践。前两年喜欢在家里做一些复杂造型的装修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抛弃。简洁的家居设计可以使房间显得通透、明亮、宽敞,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而“轻装修,重

学习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人文景观设计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公园景观设计毕业论文,庭院景观设计参考文献论文。***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

学习

一二三四歌教案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一二三四歌教案模板,内容包括初中一二三四歌教案,小学一二三年级音乐教案大全上册。《乃哟乃》是一首湖南土家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了土家族小朋友幸福快乐的生活。所用的音只有三个(do、mi、sol),但其构成的旋律却极富民族风格

学习

推广普通话活动总结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推广普通话活动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小手拉大手推广普通话活动总结,普通话推广主题活动记录表。2.制定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进行积极有效的舆论宣传。在校园内张贴推普周宣传画,设计推普周专题橱窗。特别是在学校大门上方悬挂了“

学习

职业技能培训心得体会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心得体会模板,内容包括培训心得体会模板,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心得体会2000字。在培训之前,我已有半年多的教学经验,这么长时间以来难免有些抱怨,抱怨自己认真备课讲课却换来学生不太理想的考试答卷,抱怨学生不爱听课爱

学习

办公室交流发言材料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交流发言材料模板,内容包括办公室主任座谈交流发言,办公室工作典型交流发言题目。来源渠道,对那些问题类、建议类信息,我们主要通过《信息专报》,直接呈送市委主要领导参阅。为了拓宽领导工作思路,我们还编辑《报刊资料摘

学习

制种技术论文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制种技术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农业技术论文模板网站推荐,栽培技术毕业论文范文。2.2追肥适时合理地追肥,增强穗肥,补施攻粒肥。玉米需肥时间大致可分为苗期、孕穗、花粒3个时期。根据玉米制种生长发育特点,确定施肥时间和数量。苗

学习

创城创卫消防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创城创卫消防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住建局创文创卫工作总结,创文创卫消防安全工作作总结汇报。(一)拟定全市爱国卫生暨巩卫工作计划。办公室研究起草《界首市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方案》《界首市巩固提升省卫

学习

教师表态发言稿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表态发言稿模板,内容包括教师工作决心表态发言稿,教师表态发言。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尽全力做到以下几点:1.积极参加***治学习,不断提高***治思想觉悟。重点学习***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新***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