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设计论文例1
环境景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居住区的房地产开发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健康”等为主题的人居景观设计理念。也就是说,住区的开发设计已经开始向更多地关注景观和文化,倡导住区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展。
1、我国现代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不断地更新,人居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
***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如上海的曹阳新村等。
五十年代中期受原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六十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
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七十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发出了《华沙宣言》,指出“要认识人类—建筑—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建筑师、规划师在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的历史责任”.八十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在小区中心绿地中布置用希腊柱式、罗马拱门、文艺复兴花饰等装点的亭、台、桥、门等,既无使用价值,又缺乏艺术品位。反映出这一阶段的人居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的盲目模仿阶段,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居环境景观的真正内涵。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设计的国际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人们开始注重住区环境的建设,并根据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以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如北京的塔院小区就是以反对称的手法,用折线形主路将住宅分成四个组团,布置了两种组合形式。一种将左右两排南北向住宅上下错开,避免了“直胡同”似的单调;另一种是采取高层塔式住宅与多层行列式住宅搭配,并适当错开的形式,从而改善了景观效果。???。同时国际上对我国在人居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如1992年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荣获世界人居奖;自1990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有唐山市***府(1990年)、深圳市住宅局(1992年)、杭州市***府(2001年)等十个城市或市长荣获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2002年广东省广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等。
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在小区中心集中设置公园式绿地和休憩娱乐场所。同时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注重与自然相结合;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在全国出现了诸如大连的锦绣小区、上海春申城四季苑、北京的恩济里、深圳的金碧苑等许多优秀的住区景观设计。???
另一方面住区环境也得到了中国***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6月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提出了1996-2010年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正式列入住区发展的目标。
2、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2强调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3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如北京菊儿胡同和苏州桐芳巷的改造都在建筑符号语言、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好评。
2.4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2.5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3、结束语
当前中国人居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建筑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参与四者间缺乏协调与统一、传统建筑景观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
有关统计显示,未来10年我国城镇将增加住宅需求36.68亿平方米。其中相当部分是用来满足康居需求的改善型消费。这就预示着今后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因此,警惕“建设性破坏”,避免或减少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由于我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匮乏,要跟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步伐,设计营造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使人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任重道远;需要环境设计者本着对历史、社会和人负责的态度把握时代特性,不断探寻人居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例2
凤凰山海拔近8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针、阔叶与落叶混交植物,山上树种有马尾松、柏树、栎树等,以柏树为主,一年四季常青,荆棘杂草共生.而广场栽种了800余棵香樟、皂角、银杏、水杉等高大乔木,红槿木等灌木4000㎡,草坪、麦冬14000㎡.由于巴人文化广场位于凤凰山,四周没有高大的建筑群遮风挡雨,终年处于风口上,广场植物栽了一批又一批,成活率却较低,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2土壤不适应植物生长忽视乡土植物的应用
土壤里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而巴人文化广场在原页岩砖瓦厂的旧址上修建,烧砖将大量比较疏松的表层土、下层土取走,只剩下缺少养料的岩石层土,非常贫瘠,同时,属山地森林酸性黄棕壤,四川俗称石谷子,粘土少,石子多,植物难以生长.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凤凰山地貌特征,忽视广场绿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对广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设计者缺乏对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忽视凤凰山乡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异地移植银杏、水杉等再生树,导致许多银杏、水杉树在广场绿地中生长不良,极大地影响了广场绿地的综合效果,造成了绿化成本的成倍增长.
1.3植物景观设计与周围自然景观不协调
巴人文化广场的一边背靠以柏树为主且四季郁郁葱葱的凤凰山,其余三边则是村民种的菜地及梯田,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而广场虽有成排的桂花树、成丛的银杏树、低矮的植物,以及现代草坪和麦冬等,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树栽花种草,华而不实,植物景观设计显得很生硬,与周围自然植物景观格格不入.
2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进一步提升设计质量,确保设计效果,结合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弊端,我们认为,其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一般性原则.
2.1经济适用美观原则
根据经济学的投入和产出原理,将广场的投入与植物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和利益价值进行统筹规划,既要尽可能节约经济成本,避免奢侈浪费,降低资金投入,使植物景观设计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要合理配置各类植物,加强后期的管理与维护,使植物景观设计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借各种植物独有的形状、韵律、色彩和香味,或者表现人的意志和品格,或者表现人的审美情趣,使人触景生情,赋予植物拟人化的品格.
2.2因地制宜以乡土树种为主原则
乡土植物是在本土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从广场自然环境出发,充分利用周围自然景观要素和广场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因地制宜地选择乡土植物,宜树则树,宜菜则菜,宜花则花,宜草则草,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如松树、菜地、梯田元素等,充分反映出广场特色.
2.3利用植物本身的文化属性延续和提升巴文化原则
在巴人文化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中表现、延续和提升巴文化.在详细考察凤凰山植物特色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植物的文化美以及象征作用,充分利用植物的人格化特点,将巴民俗风情、巴文化内涵有机融入于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同时,充分利用凤凰山上本土植物的文化属性和四季变化的色彩,使广场的植物景观具有达州特有的地域特色和巴文化特征.
2.4生态节能又师法自然原则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根据巴人文化广场景观设计规划,对巴人文化广场的植物景观特征进行综合研判.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植物配置时,应尽可能地合理利用植物,避免植物的浪费,还应重复利用现有植物,使植物循环再生,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使用适合广场土壤和气候的植物.同时,应遵循广场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既保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又科学地处理好自然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寄生关系、附生关系等,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生态和景观效益.
3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路径选择
植物景观不仅包括各种植物的选取,还包括各种植物的配置.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的设计表达,既要符合一般植物景观设计原则,而且还要考虑其本土性要求.
3.1植物景观设计与巴文化主题有机结合
巴文化是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灵魂.古代巴人以白虎为***腾,以洞穴为家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更练就出宛如山脊般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这就是勇猛刚毅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豪迈豁达的心态,千年跋涉,百代传承,生生不息,既是达州巴文化内涵的根基,又是达州巴文化的灵魂和巴文化精神所在,更是达州巴文化的风韵和魅力所在.要从达州巴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入手,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条件有机结合,突出巴文化脉络的神韵,打造巴文化主题.植物景观又是巴文化的载体.所以,景观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花草、林木,而是生态、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体.乡土植物是能够反映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之一,如达州市的乡土树种松树柏树,是最能体现巴文化特色的植物,同时还是四季长青又长寿的乡土树种,永远代表崇高、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对巴文化性格与精神风貌的概括提炼.又比如形态优美的斑竹、水竹,体现了富有气节、挺拔凌云、坚贞不屈的巴文化品质.将这些饱含巴文化内涵的植物品种通过科学和艺术有机结合的表现技法,大力发挥这些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这些植物的形、色彩和线条等,用美学特征去设计创作植物景观,与广场上貔貅、汉阙和青铜虎钮这些具有鲜明巴文化特征的景观小品高度融合,共同体现巴文化主题.
3.2植物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1andscapearchitec-ture)的核心.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为特色,以人为本、以乡土自然为本、以乡土植物为本,以完整的生态链作为设计考虑的终极内容,充分尊重广场休闲、娱乐的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注重植物的生态特征.生长于每一气候带的生物群落具有适应于本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它不仅体现在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而且体现在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还体现在群落植物种类的生理习性上.所以,应充分综合考虑广场处于海拔800米山脊的气候和土壤因素,植物景观设计尽量保持原有环境的自然状态,以乡土松树为主,再灵动地配置春夏绿色秋冬金黄色的山野茅草,是广场最合适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随着四季的变换,茅草由青色变为棕色,与山道粗犷的线条相配合,同时精心设计种植茅草的场地,一定会呈现出植物景观中山地野草那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将构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似乎诉说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情感、态度以及人生理想.因此,广场植物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也可以通过创造一些自然的景观,让人们充分感受自然气息,同时还能够使广场与周围的小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应对高达几十米的光秃秃的似刀切一般光滑陡峭的断崖进行治理,或将其崖面打造成适合攀岩运动的项目,或将其平整种上爬山虎植物,使其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3.3植物景观设计与乡土植物有机结合
乡土植物既能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又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对于环境的要求较之于奇花异草来说不仅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后期的管理成本较低,更能彰显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人文魅力.巴人文化广场位于凤凰山的南边,凤凰山成片的松树柏树使之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所以广场植物配置首选应该是松树柏树,易于生长.同时,凤凰山有漫山遍野自然生长的毛茅,春夏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秋冬呈现出大片的金黄色,生命力非常旺盛,是凤凰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像俞孔坚提出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可以作为广场有意味的植物景观元素,通过加工和再设计,以新形式、新意蕴和新的时代气息,使之形成十年景观、百年风景、千年风土,给生活在达州的人带来亲切感,表达对足下文化、野草之美的珍惜之情,从而创造出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
3.4植物景观设计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
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巴人文化广场除一边背山外,其余三边是梯田和菜地,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上,必须与周边的农耕文化紧密结合,才能使之与周边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并给市民提供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提供贴近自然和内心需求的景观.如设置菜地、荷田、稻田等,这些景观建设和管理成本低、技术要求也低,不仅有利于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和丰富,而且有利于提高绿化水平,有利于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通过将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农耕菜地、青青荷田、水稻田艺术地植入广场中,进而采用现代景观设计表现手法,使巴人文化广场既具有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又具有体现参与现代农村生产劳动等功能.耕种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农耕文化可以得到活生生的展现;可以唤醒都市人对儿时田野生活的记忆,并获得休闲娱乐和亲历生产劳动的体验,使人们也多了一份享受大自然馈赠的乐趣.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例3
中***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也就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东行***职业学院是一所由中共广东省委***校(广东行***学院)创办的公办省属普通高校,现占地面积200多亩。校园建设布局多依建设时序先后而定,由于时间跨度大,还有100多亩地还在搞规划方案设计,空地基本处于自然状态,虽经多年发展,校园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在校园景观设计上,景观大小、虚实、间距等到均缺乏艺术变化,还缺乏亮点和新意。
校园树种单一,栽植方式不灵活,多层次主体配置的植物景很少,不同空间栽植的植物形态和色彩变化也不丰富。
1、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
学校以生态型校园建设为规划原则和目标:
1.1节约型原则。按照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保障系统,逐步改善校内基础水电设施及校内建筑,降低能耗,提高办学效益。
1.2功能性原则。按照校园的规划用地功能分区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绿地形态上以点、线、面相结合,突出特色景观空间。
1.3多样性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和已经形成的植物景观,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尽可能丰富植物种类,做到乔、灌、草、花立体配置,力求创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1.4 文化性原则。充分挖掘和选择与学校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题材,突出我校的特点,创建多个具有深厚影响的人物和成果,创建纪念性景区。
1.5生态型校园规划建设目标:我校校规划建设由“节约型校园、环境友好型校园”推进为“生态型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以绿色生态、人文为校园环境为主题,充分展现职业教育校园面貌,建设和谐共生人文环境,充分挖掘本院的文脉资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厚德、励志、求是、创新、积极生活的团结地方,学生的精神家园。
文化的含义: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
校园文化是校园主体师生和行***管理人员意识发展中的理念,它是一定时期内人们信念和期望的反映。校园景观的生成途径包含心理学、美学、历史、和文化等。
2、校园人文教育精神的传承
校园景观具有教育功能,才有刺激学生的强烈学习动机。每个学校经过历史沉淀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学风和价值观。体现该校人文精神。这些精神的传承可通过景观方式传递,校园景观设计中创造手法也要艺术化:如象征性的手法在设计中体现,校园景观中有许多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将传统的哲理、伦理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用形态和形意的方式来表达。
松、竹、红棉象征人品高洁;玫瑰花象征青春活力;“桃李满天下”以桃树和李树为主要景观元素;还结合南方乡土树种榕树,寓意有容乃大的胸怀与包容的开放思想;芒果树,寓意忙于学习,硕果累累;柠檬园自然生态,寓意宁静致远;主要区域通过四季桂花穿插连接,寓意香飘四季;凤凰木、香樟树、丁香、白兰更富有内函,展示人文气息。
景观空间的顺序布局:景观空间顺序是指空间的层项,根据各功能分区和造型因系等务件。景观空间应是一种连续的、有节奏的相互协调的空间体系。使景的展开像戏剧式音乐一样,有起景、有展开、有高潮、有结尾的空间组合。空间的展示顺序也可分为两种类型:
2.1一般序列:一般简单的顺序有所谓的两段式或三段式之分。两段式就是从起景逐步过渡到高潮而结束。三段式分为起景一高潮一结束三个段落。在此期间还有多次转折,有低潮发展为高潮景序,接着又经过转折、分散、收缩以至结束。无论怎么走,均是一组多层次的动态序列。
2.2空间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空间序列是由多种景观要素有机结合,逐步展现出来,在统一基础上求变化,在变化中见统.。在校园空间中,作为整体背景或底景的建筑群可谓基调,作为某序列前景和主景的主要建筑为主调,配合主景的其余构筑物为配调,处于空间序列转折区段的过渡元素为转调,可以使建筑,也可以使景观要素等等,过度到新的空间序列区段时,又可能出现新的基调、主调和配调。如此逐渐展开就形成了景观序列的变化,从而产生渐变的观赏效果。
3、校园景观空间序列布局
对整体校园建筑而言,从校园入口到南门广场创造一个过渡性过廊空间,进入人字园,
***1人字园
绿化带沿着主路与师生出行流向结合,因此展开景观序列,而规划中以组团入口为“起景”,组团中心为“远景”,读书休息林荫区为“结景”,组成了“起景-展开-主景-延伸-结景”的动态空间序列。风景线的布置主要处理为“隐”和“显”的关系。一般小空间宜隐,大空间宜显,小景观宜隐,大景观宜显,造成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深藏不露,,而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节点设计:通过人字园->读书休闲区->榕园->教学楼->玫瑰园->一脉相承亭->柠檬园->竹园,以自然为主,
***2一脉相承亭
***3玫瑰园
植物相互衬托,时隐时现。根据行***职业学院实际情况,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中强调了很多文脉元素,如一脉相承亭,亭周围还种植了同心林寓意行***职业学院和省***校,一脉相承同心同根的关系。
在景观设计中采用绿色生态方法:
①设计出独特吸引人的自然景观;
②开放草坪空间;
③ 种植玫瑰花;
④户外布置学习休闲桌与凳子;
⑤确保树木和其它植物在垂直水平方向上构成这些空间的自然边界,同时避免产生在视觉上的孤立感, 在保护自然开发区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成熟区域的相关资源,维护和加强校园绿化管理,从而使得宝贵休憩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它们作用。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例4
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是老年人之间的交往行为。随着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对周围环境感知力和适应能力都会减退,同时还会有较强的失落寂寞感,因此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往、参与休闲娱乐活动就尤为重要。老年人之间的互相交流、相互倾诉,可有效的调节他们的情绪,释放心中的压力,改善了老年人心理脆弱、生理机能退化带来的问题。同时老年人的很多常发病症状可通过加强户外活动交往得到明显改善。
1.2老年人交往形式的种类
交往形式可以简单地分为亲密往、必要往、自发往和社会往等四个层次。亲密往,是指老人与自己的家人或最亲近的朋友之间发生的交往,交往的形式最为亲密,老人之间没有排斥,空间距离最近。对户外交往空间要求相对私密,不希望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必要往对空间环境要求不高,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或很强的必要性,老年人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都要参与的交往活动。相对必要往,自发往空间对景观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自发往与必要往相比更突出老人的主动性,舒适宜人的空间场地更有利于自发往的形成。在一定情况下,老人的必要往和自发往可相互转化。社会往,是一种公共的社会活动或群体活动,需要他人的参与来完成。在生活中例如相互的问候、交流、欣赏其他群体的各种活动及社会活动,主要以听觉感受为主。社会往对交往空间环境要求也较高。
1.3影响老年人户外交往的因素
对老年人户外交往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场地、户外空间景观这三个方面。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是否选择外出活动和交流,根据观察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老年人外出交往也随之变化,天气适宜更有利于户外交往的形成。其次,场地也很关键,适当的出行距离和空间大小为老年人户外交往提供了机会。老人对空间尺度的要求较为敏感,小尺度空间可以让身处其中的人看到周围景物的细部,感到亲切温馨,适合亲密往,大尺度空间则使人感到开阔豁达,适合自发性和社会往的活动。再次,在天气和场地具备的情况下,户外空间景观的营造就至关重要,适宜的景观环境可以给老人营造舒适的交往空间,促进交往活动的形成。
2适宜老年人户外交往空间景观的营造
2.1步行道设计
在老年人居住建筑区域内,除必要的救护和消防通道外,多以步行道为主,其路面宽度以1.2m~1.8m之间为宜。老年人居住建筑内的道路设置以环路并适当联通为宜,这样可保证老年人的可达性。为了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人行道的两侧要注重植物配置,这样可以增强植物的观赏性,还能给交往的老人提供一个避免强光照射的步行空间。根据老年人的视力和大脑记忆力减退的原因,在道路的规划设置中应注意它的取向和可达性,可在道路的转弯处、出入口处设置明显的路标或者形象的标识物。在铺装材料上应选取防滑、透水性好的材料,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部分老人视力减退或需依靠拐杖行走,因此凹凸不平、色彩丰富的路面铺装材料不宜使用,并在有坡度处设置栏杆扶手。在小径的局部铺设材料中还可以针对老年人健康养生的需求,采用保健鹅卵石,质感细腻、缝隙紧密适中,能使人放松心情,是在养老设施中步行道设置的首选铺装材料。在步行道的两边应设计相应数量休闲小场所并配置休闲座椅,其材质多用木质为宜,方便老人驻足休憩并促使交往行为的产生。
2.2节点景观设计
文中的景观节点主要包括广场、休闲小场所、老人健身场所等几个方面。
2.2.1广场
广场一般是提供老人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一般将它设置在临近居住区入口的一个***区域,可以起到疏散交通的作用,也可设在公共设施的附近。应避免有汽车或自行车的穿越,对老人的活动造成威胁与干扰。如今广场舞盛行,大部分老年人都喜欢参与其中,把它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广场舞这种运动的社会交往让老人重新获得一种集体感,也是对老人离退休后失落感的弥补,所以在建筑区域内设置面积适中的广场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养老设施中规划广场一般要在大空间的边界区域设计适合老年人私密交往的安全小空间,这样既可以让愿意参加广场集体活动锻炼身体的老人参与到社会交往当中,又可以让身体健康程度差或不愿意参加的老人坐在安全的小空间观看,享受社会交往带来的热闹和乐趣,同时感觉自己也融入其中,或者可以和其他人进行私密性的交流。
2.2.2休闲小场所
老人在小规模的休闲场所交往有亲密往和自发往,此场所的设计应该为老人创造舒适的交往小空间,保证老人与老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延续和保持。休闲小场所的设置位置一般为老人容易聚集或逗留的空间附近,增强了场地的使用率。休闲小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充足的阳光,但不宜在风口。一般情况下,视线通透能够看到周围的动态区域同时休闲场所相对安静的使用频率就高。设计时应多使用半开敞的空间,注意静动结合,有助于老年人进行亲密交往和自发性的交往。
2.2.3老人健身场所
健身场所的营造应融合于广场或休闲小场所的环境之中,健身器材的摆放上也应注意同种类的相邻或成组划分,形成局部的***小气候,方便老人边运动边交流。在器材选择上多以操作简单的为主。地面铺装也要注意防滑,最好不要选择瓷砖或水泥地,可选用防滑的塑胶或塑木场地。适宜的健身设施场地也是老人聚集和交往的主要场所,营造出一种时间相对固定、伴侣固定的必要交往形式。
2.3植物配置
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欣赏户外风景也许就是他们和大自然最紧密的联系了。因此植物配置在养老设施中是非常重要的造景元素。在区域内总体的植物配置原则要以保健生态为主题、营造自然宁静的氛围,在实用功能上以遮荫、观赏、休憩为主。在营造过程中应侧重步行道、景观节点、休息空间等部位的植物配置。步行道两边可利用花境、花灌木组合形成视线开阔的开敞空间,或用乔木、保健类植物等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的线形空间,形成随季节轮换而变化夏季清爽冬季明媚的环境;在景观节点的位置利用地形突出植物的高矮层次感,强调植物色彩的变化和多样性,并突出每个节点的独特性和标识性,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休息空间可利用绿篱、花灌木并配孤植的高大乔木形成绿荫,在组合形式上形成凹字形的内向和半包围的休息空间以加强老年人的交往活动的形成。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例5
一 城市景观地域性表达设计浅谈
地域,即某个地理空间范围。地域具有系统性、人文性与区域性特点。地域不同,其产生出的地域文化也具差异。景观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分,通过观察景观,便能对“某个地理空间范围”有大体的了解,如自然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生活方式等。可以说,景观是地域的外在表现符号,是自然语言与人类精神的空间寄托。城市景观突出显示出自然景观美,将自然景观艺术纳入城市,为居民生活创建愉与舒适感。
城市景观地域性表达设计实践指导理论众多,在不同时期为城市景观设计建言献策,提供者理论性参考,如批判的地域性主义、场所精神、符号学理论以及文脉延续理论等,不同理论有各自的城市景观设计思路。比如,城市文脉延续理论代表书籍《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题》中提出,对于城市中已然内容,不论其内容如何,皆不可破坏,而是要想方设法延续,并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在当今城市大拆大建时期,呈现出的千城一面现象,该理论值得决策者接纳。
二 城市景观设计类别与特点
(一)城市景观设计类别
1.历史角度。不同历史时期,各城市景观必然存在差异,丽江古城、上海弄堂、深圳城市景观,就分别代表了古代、近代以及当代城市景观特点。
2.地理位置角度。城市依托地形、水文而建,在不同经纬必然产生地域性城市景观。如水上城市威尼斯景观、高原城市拉萨景观、山地城市重庆景观、滨水城市连云港景观等。
3.宗教与民族角度。各民族历史发展形式的差异,在民俗风情、民居、生活习俗上形式亦多样化。其所在地域景观民族特色非常浓厚。宗教,如道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教等,其宗教文化集聚区,城市景观宗教性也异常鲜明。如***教圣地麦加,佛教圣地菩提迦耶、鹿野苑等。
(二)城市景观设计特点
1.功能性。城市景观不仅要具备欣赏功能,还需有实用功能。根据城市景观的差异,其功能各具特色。如广场可供居民运动休闲、活动庆典,园林绿化可观赏,也可净化环境。
2.层次性。指景观的等级差异,有宏观、中观与微观。比如,建筑景观,布局形式为宏观,建筑外型为中观,建筑内部结构为微观。
3.地域性。由于各城市历史文化,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城市间必然存在着景观上的不同。城市景观地域性指的就是景观结构、元素上的差异,并以此凸显出城市整体上的不同。
4.可识别性。即城市景观能被人们所感知。城市中的各景观体现出设计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景观的客体要素为观众带去不同的城市印象。当然,城市景观还存在人工性、复合性、文化性、结构性等诸多特点。
三 城市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一)城市景观地域性设计中的自然环境
在城市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去塑造新的人工环境,注重强化自然与城市景观的统一。城市地理位置的差异,自然条件固然千差万别,要想设计出独特的城市景观,设计师就要努力创建出城市文化、自然环境和谐画卷。在当前,城市景观多为对自然绿化与山水的模拟、再造,离开了自然的本性,当然无法媲美纯天然环境。如觅渡桥风景区,走在其中,感觉到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不变的拱桥,是对传统苏州古桥的延续。从远观望,长虹卧波,非常奇特、雄壮。
(二)城市景观地域性设计中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反应出了人们的精神风貌。设计城市景观,就应该表达出地域性人们的精神文化,展现出当地人们的生活风采。重视精神文化设计,需要把握城市历史文化、民俗习惯以及人民情感三个方面,逐一表达。为了与城市历史文化契合,城市景观设计不妨“延续文脉”。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唐文化的营造,正是对“土生土长”的大唐文化的延续。
四 城市地域性景观设计应用材料与技术
(一)应用材料
1.传统材料。传统材料在古典园林中较为常见。如以“堆山理水”为指导的古典园林建设,石材必不可少。石材因形态、质地、颜色的差异,有宣石、黄石、昆山石、太湖石等。扬州个园的四座假山,可谓是借助材料的不同而设计出体现季节变换的经典景观。如石笋隐喻春山,太湖石隐喻夏山,黄石隐喻秋山,雪石隐喻冬山。此外,园林景观中,铺地材料也是千变万化,早不同的道路形式上,行为便获得了特殊的感受。如古镇青石路,给行人带来幽静、遐想。
2.现代材料。现代材料为城市地域性景观建设带来了技术支撑。例如,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俞孔坚教授设计出的“红飘带”,成为了公园的标志线,且功能实用。即是科普植物展示栏,又是照明设施、座椅,其材料为玻璃钢,耐腐蚀、硬度强、材质轻,增加了秦皇岛这座“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智慧试点城市”的独特魅力。再如,著名的面包圈公园,玛莎・施瓦茨将现代材料与其独特的设计构思完美融合,地域色彩突出。
3.地方材料。地方性材料是城市景观地域性建设的关键。地方材料可就地取材,成本低,运输方便,效益好。例如,四川隆昌县青石,其抗风化力强、质地细密、节理不发育、硬度高,无辐射,在明清时期用于建造石牌坊。在其现代城市建设中,青石可以说无处不在,被看做为地域性的标志。又如,陕北盛产青色砂岩,绥德、榆林等地就将此用做城市雕塑景观主要材料。
(二)应用技术
首先,传统应用技术。建筑技术、植物技术、理水技术与堆山置石技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传统的造园技术。现代新技术如GIS技术,以邻近网络分析、叠加,虚拟展示、数字模拟景观变化,提高了规划效率,在基础数据分析、评价分析以及模拟预测之后,城市地域性景观设计达到了质的飞跃。其他技术,如音像技术、灯光效果、色彩应用等,也为城市景观添砖加瓦。例如,自贡灯会、哈尔滨冰雕等著名城市景观,正依托于灯光色彩,才能让游人喝彩。
五 结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越来越突出城市的精神文化、自然风貌,即地域性。城市景观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其表达展现出城市的独有魅力。坚持城市的地域性设计,需要满足自然环境的适应、人文精神的宣扬,更需要在材料、技术上下功夫,寻求代表性、特征性区域因素,合理选择设计方法,彰显城市风貌。在我国,当下城市化进程异常迅速,景观设计专业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片蓬勃的面貌。每一座城市在为人们提供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便利的同时,伴随着的是大量传统街巷的消失。注重城市景观的设计,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表达方法,更要求从业的设计师从地域性出发,挖掘本土资源,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地域景观设计作品,方能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 曹原.对现代城市景观地域性特征的分析与探讨[J].华章,2012,(10):315.
[2] 王鑫.城市CI理论与城市景观地域性创作的共性研究[J].设计,2012,(2):123,122.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例6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上的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只注重建筑景观,而忽视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设置,使得城市规划过于单调。
一、城市景观与规划之间的关系
要想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就必须要了解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之前的区别和联系,城市规划指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方案,而城市的景观是指单纯的景物设计和资源利用。
因此,城市景观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展现城市的自然环境景观,还能够充分的展现城市的人文景观。此外,城市景观的设计还要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体现城市的特色。
二、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的几点原则
1、城市景观的设计要同自然相协调
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于整个城市的风格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特点,并且将城市景观的设计同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的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2、城市景观设计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
城市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对城市的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关设计单位也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城市的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长远的角度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
3、城市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城市景观的设计一定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和日常活动,只有对空间布局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实现城市景观同城市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体现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不同人群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4、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内涵和精神风貌集中的体现在城市的文化景观之中,所以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措施,并且要根据其风格配合适当的景观设计,以达到充分展现民俗文化的效果和目的。
三、景观设计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景观设计理论充分的体现了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景物同人类的生存环境完美的结合,而景观设计的理论正是对这种哲学思想和观念的印证。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自然结合起来,实现更加自由和和谐的生存。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景观设计理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规划也起到了理念上的指引和指导,依据这种理论,必然可以使得城市建设和规划更加的贴近自然和亲近自然。
2、景观设计理论传承中国造园文化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园林文化和园林艺术,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对传统的中国园林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城市规划方案才能真正的体现中国城市以及中国景观的特点。
3、景观设计理论保证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案形成过程,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将城市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情况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就能够实现城市设计的全局性和整体性。避免一些设计项目只从局部出发,忽视了同其他环节的联系,割裂了城市规划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关系。
四、景观设计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手法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是新形势下的一个进步和发展,它不仅是简单的将城市景观规模扩大,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绿化面积,而是应该从思路到做法都全面的渗透着景观设计的思想,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景观设计理论具有全面的了解,并有相关的规划经验,能够促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城市规划顺利的衔接起来。
(2)公众的关注与法律的完善基于中国风景园林基础上的景观设计的发展,是未来我国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府对景观的重视也体现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反过来专业性的法律与严格的***确保了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城市景观呼唤城市管理者的重视与法制建设的完善。城市环境建设更需要专业性的法律。香港、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建设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只有将对环境设计的审查同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审查结合起来,综合指导城市环境建设,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人工同自然完美结合的城市,进而实现生态化景观城市。
2、继承与发展传统
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悠久,方式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尤其是景观的设置和安排,技艺纯熟。为此,在新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设计人员需要适当的借鉴传统景观设计,例如尽量营造自然氛围,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积极创新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崭新的观念和生存、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可以从这里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藉此创造出一条全新之路,即通过发掘现代丰富的生活资源而创造出更有活力和个性的新时代景观,使景观更多地涵盖自然、生命、健康,体现美感、伦理、想象。
结束语
总之,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所以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10(5).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例7
中***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所谓的风水理论就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传统居住理念共同作用的产物,研究风水不仅是模仿古代人的生活模式,而是模仿他们的思想,从精神层面上更加接近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具中国风味的景观环境。现如今,景观艺术设计在人文领域和地域领域已经不能太代替,景观设计是人们对自身的生产环境进行的一项深层次设计,关于景观设计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景观设计包括有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风景区规划等,而从狭义上说,景观设计要是指园林设计、街头绿地设计、庭院设计、居住区绿化设计、城市广场设计。从总体上看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共同完成了人类整体生存的外环境。
二、风水学
1、风水学的含义
“中国风水学”不是“算命”、“看相”,不能与之混为一谈,从广义上,它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
2、风水学的宗旨
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即择地)即是顺应自然的天理,但并不等于听天由命.那如何顺应自然之理(分析天地之理)和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如风水中讲立向格局、得天时、地利、人和,使其达到天人合一)等等问题正是研究风水的重要课题。
风水所论之气,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
风水把气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助寻找生气.我认为有生气之地应该是:避风向阳,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这个气不同于空气之气.近年来,射电天文学家研究结果提示,它属于宇宙间的微波辐射,也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这是风水学中最基本而又显神秘的内容。
风水定律:“山环水抱必有气”,何以水抱必有气?原来水最容易吸收微波。
“气”遇水则界,水收拢了丰富之气的缘故。方位,即易经八卦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人体场,因人的性别、生长、祖居、运势而异。
基于以上的了解,我们可知中国风水学是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服务,通过观察地形、风向、水脉、山形等自然环境因素结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来规划、建造一个和谐的、天人合一的优美环景观设计学。
三、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的范围和内容
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的评估和规划,以及对人类社会文化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环境节点细部的创造性设计和建设.景观能够传递给人美的信息,带给人美的感受.按其工作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景观设计、中观景观设计和微观景观设计.在这三个层面的景观设计内容中,有的侧重对自然景观元素的规划设计,有的着重创造人文景观,也有的将自然和人文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双重属性关系的景观面貌。
由此可知,景观设计学也是为人们服务的,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环境,但它更具有现代意义,体现在保护和恢复环境,更关注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风水文化对景观规划的影响
风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自古就有着对园林规划的独特见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理论从古至今无论对城池、宫殿、乃至私宅、阴宅的选址、建造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实质就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对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研究既古人研究如何营造优良环境并把环境质量与人生幸福问题相结合的科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景观规划设计。
以下介绍风水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1、风水文化理论对园林选址影响
园林选址是造园之前对环境的选择是必做的准备工作,也就相当于”相地“。中国古代园林选址遵循的原则与风水选址差不多如出一辙:第一,理想的园林要求水或山必有一个的也就是俗话说的”或依山林,欲通河沼“与风水所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重要”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风水主要是以自然的山水环境为目的,然而园林是以选择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为基础,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加以装饰。另外,如果园林比较小便可以制造假的山水那就是所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二:我们认为理想的园林应该是幽静比较偏僻的地方。然而风水选址也是着力追求一种比较幽静的空间,这就要求后面有靠山的屏障,左右有砂山相环抱前面有朝案为拱,出入循水口穿行。在这种幽静空间,可以说是”藏风聚气“。第三:理想的园地应该是“荫槐挺玉”、“杂树参天”、“繁花覆地”,就是要有草有树木围绕 :这也与风水所要求的“草木繁茂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一脉相承。由此可得到中国古代园林不仅借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了风水相地的一些经验,而且它们的相地主要目标也是一样的,都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比如:清代北京著名的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颐和园,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都是受风水的重要影响。
2、风水文化对造园与表现方法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景表现手法有借景、对景、点景、补景等,,其中借景与对景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较大,而且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景与借景在《园治》中曾记载“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可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这完全可以与风水思想相符合,风水和造园理念中都有把带有“紫气”、“青霞”的地方,看做是很有吉祥意义的瑞祥之地。例如:皇家园林颐和园无论是前山还是东堤,或者是泛舟昆明湖上,都能看到西山,玉泉山的景色,其中无锡名园寄畅园就类似于借锡山、惠山的景致,是园林借景手法的典型例子。 风水与对景对景大多是通过营建园林建筑来完成的。这种对景的表现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其中风水理论中的“朝山”、“案山”就是园林中的对景,“朝山”、“案山”就是四神中的“朱雀”,位置在前,与主山相对,这些则相当于园林中的近对;那些离得太近又不太高的山称:“案山”,另一些里的远且高的山则称其为“朝山”,这些则相当于园林。
3、风水文化对城市住宅选择的影响
住宅风水一直是我们国人积极追求与推崇的,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老百姓对风水的选择一直有其独特的见解,而通常我们研究住宅风水多半是相对***的民间住宅来起源的,而对现代化的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的住宅风水其实并没有多少的文献研究,记载的内容也相对较少,古人曾将住宅分为三类:一曰井邑之宅;二曰旷野之宅;三曰山谷之宅。八字算命城市住宅即属于第一种井邑之宅。《阳宅集成》卷一“看龙” 条目中有诗云:“万瓦鳞鳞市井中,高连屋脊是来龙,虽曰旱龙天上至,还须滴水界真踪。”此即把密集相连的万家屋脊看作蜿蜒起伏的龙脉,那么“滴水界”的水又如何论呢?《阳宅觉》中讲到:“城市之中,万家比户,虽有来龙,则为公共之物,可验大局之兴衰,不关一家之祸福。此等之宅,又不以脉脊论龙,周易算命只以街巷割截论气……收来气之法,盖以街巷作水论。” 《阳宅会心集》则更明确说明:“一层街衙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房宇即为案山。”于是就有了:“立门前不宜见街口,顾宅后不宜有直脊。”之说,相当村宅风水环境选择的:门前水流不宜直冲过来,屋后龙脉要蜿蜒起伏不僵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学与建筑学和环境学都是分不开的,是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改造人生,从而使人们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也就是说,人可以改造环境,但是,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生。城市住宅风水的选择和农村住宅风水的选择一样,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大环境,就是住宅的周围环境,包括住宅小区周围的山区、河流、道路等。第二是中环境,是指小区内部的环境,包括小区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的布局、绿化以及山水景观的布置对小区的影响等。第三是小环境,主要是指住宅的内部结构,包括房型、门、主、灶的位置等等。具体的讲,就是在龙、穴、砂、水这四个方面对住宅风水的影响。
五、现代风水学与景观设计学的结合状态
现代的新的“中国风水学”,要将传统风水中的朴素真理与其合理的科学理论成分,与现代景观设计学互相衔接,诠释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山清水秀,避风向阳,会让人神情愉悦;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环境景观对人类产生的种种物理、生理、心理效应.这一切会使我们身心更加健康,思维更加清晰敏捷,创造灵感格外活跃.从而利用景观设计学来设计、营造景观,包括水景方位、大小、流势走向,山景培砂,植物培植,林木生旺位,林木树种,植物五行生旺,园区道路分布走向等,达到风水学中山水得位得体,山水交融,以合乎生态自然宇宙气机规律,而起到和谐协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六、结束语
中国的风水理论比较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比较强调的就是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以至于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去赢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观与景观规划的理论与现代生态理论的新思潮是息息相关的。其实,关于建筑、以及生态中的风水学,仍然为现在的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学者所使用。由此可得出一个城市规划的设计者在为城市的建筑、道路项目规划的时候,是否影响城市的”龙脉“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1] 丁圆:《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期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例8
论文结合马致远纪念馆空间环境设计展开研究,通过对马致远生平的学习与认识,结合现有的地理位置与条件,从新整合。通过场景再现、雕塑、壁画、***文展示等形式,塑造全新的人文景观研究内容。对原有纪念馆进行剖析,重新定位与审视,整合现有场地资源,因势利导。创新人文环境塑造方法。
纪念馆人文景观基本概念
纪念馆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纪念地,用于表现人物事件的精神的场所。其中人物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伟人的丰功伟业,生平事迹等。本论文研究的马致远纪念馆类属于人物纪念馆的范畴。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马致远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应通过创新方式去表达,用细节来烘托整个纪念馆的氛围。
纪念馆空间中人文景观设计创新分析
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在空间布局和群体组织之间的安排上应给予充分考虑,一般来说就是空间序列的把握和掌控。纪念馆景观整体空间应重视参观流畅性,空间序列的整体性、连续性。设计上不光要考虑艺术与形式的诸多表现要素,在景观设计的塑造更应注重功能与实用。空间中所有要素共同配合相得益彰、可以起到增强和渲染情感的效果。做到主从有序,层次分明,有变化,有韵律,不要过分僵化。
造景的手段在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景观的组成要素不外乎几种大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植物、构筑物、水体等.
首先,纪念馆景观设计中植物生命力和生存活力强调了植物特有的生长习性,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结合四季的变化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植物在形状形态上也可以比较灵活的运用。在景观设计中往往用来营造和烘托氛围;
其次,水往往可以表现出各种的形态,在一定的容器的控制下,形成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状态。水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可以产生出不用的视觉效果。水倒影出周围各种景物,在水面上可以形成镜花水月的意境效果;
最后,纪念馆景观设计中构筑物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构筑物一般包括纪念柱或纪念碑、文化景观墙、纪念雕塑等。比如,雕塑在空间内作为一种可视和可触的艺术形象。可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容。在纪念馆景观空间中可以很好的起到点缀的作用,感染景观环境的气氛。
隐喻的手法在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组织上烘托出一定的气氛,观者身在其中,身体和心理共同作用,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隐喻设计通常是文化内涵的反映。因而纪念馆人文景观创意设计隐喻手法的营造方法,包含三个部分,一,纪念馆空间布局的合理设计。二,纪念馆主题文化的植入。三,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各要素之间意境的营造。
马致远纪念馆空间人文景观设计创新表现方法
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纪念馆整体建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马致远纪念馆设计内容的表现方式具体分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
空间结构在纪念馆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纪念馆空间布局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广场景观部分;二是,马致远纪念馆建筑主体部分。所有要素共同配合,使空间序列、场景组成变得统一和整体,共同抒发整个事件的情感。游线的规划在设计中起到了主导的地位,空间的设计也更具有故事情节性。参观者在特定路径指引下,依次完成与不同空间环境的对话,并从中获得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心理体验。
造景手段在纪念馆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广场景观设计中包括小河、小桥假山、房屋造景设计,还原了马致远散曲当中所描绘的意向场景,使游人更能直观贴切的融入马致远纪念馆的环境当中去。纪念馆建筑则与四合院景观结合起来,将皇家园林中的建筑设计元素,通过不同空间的搭配与四合院建筑的设计巧妙的结合起来,成为一处既适合参观纪念先人,又适合有人休憩赏景的理想场所
隐喻手法在纪念馆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改造后的纪念馆设计定位围绕《天净沙・秋思》散曲,把整首元曲所描绘的景色和纪念馆景观设计结合起来,用隐喻的手法运用到设计中,使观者在游览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意***使人们对马致远还有元曲所炸年出来的魅力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结语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例9
Abstract: the landscape three yuan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yunnan province north of the second middle school county landscape desig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inly through north high 2 high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ree yuan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the research object design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concludes that the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technique and the ideas to the campus for the next similar landscape design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and the reference.
Keywords: campus landscape; Landscape three yuan theory; North county high second middle school
中***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现代素质教育指出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现今的学校教学不仅是课堂上的教与学,而已发展成为环境教学、体验教学等等,所以,校园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也受到广大师生和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的关注。本文以景观三元论为理论指导,将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深入到丘北二中整个景观环境设计当中,综合分析丘北二中景观环境设计是如何体现并合理运用景观三元论来创造出一个舒适、优美、生态的校园景观环境的。
2 设计理论
景观三元论是由刘滨谊教授提出,他认为现代景观设计应当包括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亦称为景观三元论。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主要以三元论为理论依据,通过空间尺度变化、景观形象
变化;植物景观营造与利用;精神文化塑造三个方面来体现整个设计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具体景点规划设计和实施来体现景观三元论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 设计过程
3.1项目背景与分析
项目地位于云南省丘北县双龙营镇,南临丘广公路,东、西、北三向均临市***道路,西北方向为市***河流。整个校区总面积123759.67m2,校区内含中学区和小学区两部分。
由于丘北二中为新建校园,规划为两部分即中学区与小学区,建筑整体呈轴线分布,校园呈长方形地带分布,依地形而建,高差起伏变化大最高达10米,给景观环境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学校本身是教书育人之地,在景观设计时,结合景观三元论,充分考虑了丘北的文化底蕴以及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景观环境,合理规划就能够很好的与整个大环境融为一体。(***1)
***1:总平面***
3.2景观设计理念
丘北二中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以景观三元论为理论指导,遵循“树木树人”的理念,进行整体环境景观设计,主要表现在:
1、空间尺度变化、景观形象变化,注重大尺度主干道、广场与小景观的衔接,利用组团空间与道路交叉口营造景观空间;景观小品有序依次组织分布。以体现景观三元论中的景观环境形象这一要素的指导。
2、植物景观营造与利用,校园占地面积大,植物景观营造中利用自然环境,合理进行设计,按照生态种植科学管理模式,形成生态平衡小系统。利用地形造就植物层次,丰富植物景观。以体现景观三元论中的环境生态绿化这一要素的指导。
3、精神文化塑造
利用校园环境景观塑造校园文化,利用景观题名、小品等方式将地域文化进行展现。以体现景观三元论中的大众行为心理这一要素的指导。
3.3总体规划布局
整个设计结构是围绕“两轴五区”来展开的。两轴指的是:第一,从学校正大门入口一直到主教学楼――智丘楼所形成的一条轴线,称为树人轴;整个中学部分的景观围绕着这条轴线展开。第二,从小学部分的入口处直至小学区教学楼所形成的一条轴线,称为育人轴。五区分别是:入口片区、中学片区、生活区、小学区以及运动区。(***2)
***2:景观结构分析***
体现了丘北的地方文化和特色。学校空间布局以学校主入口景观结合标志性建筑――智丘楼周边绿地为核心,教学、文化、生活、体育运动和学生宿舍等功能区分布四周,在各功能区之间是核心区的绿地延伸。
3.4景观分区
(1)入口片区
主入口片区由三个花池、及台阶上部6个题名文化柱组成,在植物配置方面采用了高大的乔木,如黄连木,大叶榕,结合低矮一些的小灌木以及地被植物,创造出一个层次丰富的入口景观。高大的黄连木以及大叶榕,结合学校入口处的宽阔台阶,营造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气效果。题名柱分别刻有“动力之源”、“探索求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海无涯”、“宁静致远”、“展望未来”象征着丘北二中的师生前进方向与目标指向,一种学无止尽的氛围油然而生。
(2)中学片区
中学片区的景观设计围绕着“树人轴”周围的六栋建筑展开。在主入口两侧以26棵大桂花作为行道树,象征着云南26个少数民族和谐共处,桂花后侧结合树形较高的银杏与大桂花配合栽植,再配以种植红叶石楠、清香木、黄连翘等低矮灌木,通过对灌木的分片几何造型,形成宽阔的主要道路景观。主道路中央用5个花池将路分为两个部分。每个花池当中栽种两株海枣,从大门入口处看,能够产生非常震撼的效果。象征着丘北二中欣欣向荣的发展以及美好的未来。学术报告厅与不倦楼之间的设计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樱花大道。通过两侧密植的樱花以及垂丝海棠营造出一条“绯红”小道,身在其中,仿若仙境。有利于创造出一种适合师生休闲的生态环境。躬行楼左侧的侧入口,设计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花架从主要道路直接可以进入,可谓是整片区的一个亮点。师生带着愉悦的心情通过此入口进入到教学楼内学习。(***3)给在校人员营造了一种轻松、上进的学习氛围,课间小憩时间也是不错的去处。其他几栋教学楼两侧的行道树用常绿的滇润楠、天竺桂。绿树成荫,象征着老师和同学们永远充满生机、健康阳光的学习生活。
***3:花架效果***
志远路入口右侧的大面积绿地采用了代表了云南特色的动物,孔雀羽毛的设计灵感来营造出一种五彩斑斓的植物景观。象征着丘北二中师生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多方位培养人才的育人方针。主教学楼――智丘楼前有大片绿地,设计者秉承“学、思、问、敬”的主题在此设计了一个小游园性质的休闲广场,分别取名为耕读广场和思源广场,(***4)在休息的时候可以给师生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大树之下,三三两两的学生分别坐此或读书或休闲。校园文化无处不在,主教右侧的孔子像则更是象征着学校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是整个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丘北二中的老师在教学中如孔子一样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将祖国的花朵呵护着茁壮成长。主教两侧向外辐射分散的色带更加体现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发展方向,相信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今后一定能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将“树木树人”在这里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
***4:思源广场效果***
(3)生活区
生活区位于主教后侧楼梯之下的空地。中学学生宿舍德邻楼、惠心苑分别为男、女生宿舍。宿舍和食堂毗邻,方便学生的食宿,并与教学区分隔,避免相互影响。生活区周边采用竹子来围合,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效果,配合条状的小灌木,以及色块的不同来丰富景观的颜色和层次,宿舍楼靠近主要道路边的行道树依旧采用银杏,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
(4)小学区
小学区的景观设计围绕着“育人轴”展开,整个小学部分的灌木***案,采用象征着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小树苗形状来设计,结合常绿大乔木,如天竺桂等营造一个相对围合的环境。保证了小学生活动的安全性,家长们让孩子在如此健康、阳光的环境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是非常幸福的,相信这些祖国的未来的花朵会像旭日一样冉冉升起,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5)运动区
运动区设计在中小学之间,方便中小学生运动。身体是根本,只有拥有了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很好的学习生活。运动区周围用银杏和樱花来围合,通过树形和色彩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激烈的气氛,相信我们的孩子在这里能够充分的施展他们的运动才能,将他们的汗水尽情的挥洒在这块土地上。
丘北二中文化,行云流水,浓墨淡彩。海纳百川,厚德载物。丘北二中必将称为一所文化底蕴丰厚,拥有着灿烂明天的中学。
3.5植物景观设计
以体现景观三元论中的环境生态绿化这一要素的指导,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如下:
(1)、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兼顾其多样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植物配置与功能布局有机结合,通过植物的空间塑造,引导视线,并在重要节点布置高大乔木,起到视线焦点的点景功能。
(3)、注重各种植物的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季相变化的结合,力求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并注重在人流集中的地方配置常绿的林荫树,方便人们遮荫。
(4)、校园绿化树种主要选择无剌、毒、臭、有香气的乡土树种,配有花叶小乔木,及观赏性强的花灌木、宿根花卉、草本地被等。
(5)、采用不同的栽植方式,如群植、对植,形成了丰富的景观。
4 结语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例10
中***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园林设计,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理念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但是又有别于古代的园林设计。我国现代的景观园林设计在传统的设计中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现代景观园林将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与风景园林三者融为一体。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为城市的生活增添了文艺气息,是我国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实际行动,也能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简述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
1.1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落后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二者相辅相成,景观园林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景观园林设计的实践依靠理论研究,所以,不断创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能够不断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比较落后,不能为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充足的科学理论依据,导致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直接影响了我国整个景观园林的发展。所以,要不断加大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知识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推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
1.2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陈旧
与国外先进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相比,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还相对比较陈旧。虽然,不断地有大量的新元素和新理念被运用到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当中,但是我国景观园林的设计者大多是照搬其他国家的设计理念,没有创新,没有将景观园林的设计理念与新元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所以,目前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设计还很少。同时,景观园林设计者在运用新元素时,没有重视我国传统的园林特色,没有将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和现代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完美的结合。在实际规划设计中,景观园林的设计者过分注重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软质景观,大量的使用花岗岩、大理石等非原生态景观,而忽视了树木、绿地、水景等原生态景观。所以,景观园林的设计者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
1.3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发展不成熟
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在我国的高校已经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但是在现阶段还处于探索时期,发展尚不成熟,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不断更新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为了跟上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步伐,各大高校必须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人才,以进一步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将传统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完美的融合,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发展壮大[1]。
2探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
在进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仅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还要将现代设计元素和传统设计元素相结合,还要从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特色,努力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形成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推动我国整个景观园林的发展。
2.1现代景观园林中视觉景观的设计
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观赏性,还要给人们带来高度的视觉享受,反之,景观园林就没有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其应有的作用。景观园林的设计主要是用来观赏的,人是一种视觉感很强的生物,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我国的景观园林设计要从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上出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应我国人民审美的景观园林。同时,在视觉景观的设计上,要协调好景观园林设计和周边自然环境还有地域人文环境的关系,协调好景观园林设计中各个要素的关系。例如,要设计一个休闲式的景观园林,在景观园林设计时,所有的设施设备等元素就只能从休闲的角度考虑,而不能掺杂其他的元素进去,不然就会破坏了景观园林的整体感观[2]。
2.2现代景观园林中大地景观的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大地设计要充分利用大地资源,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气候、地形、土地和动植物的利用,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优秀的大地景观设计,能够形成层次感强和错落有致的景观,在一年四季当中给人们不一样的景观感受,随着季节的变换,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观,提升现代景观园林的观赏价值。另外要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
2.3现代景观园林中精神景观的设计
精神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创新的重点部分。精神景观设计创新简单的说,就是把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当做一门艺术来创新,精神景观设计的创新要从我国传统的园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等方面寻找要点。简而言之,精神景观设计要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所包含的要素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在美学观点上,精神景观设计要将空间虚实景观打造成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景观环境。在生理学观点上,精神景观设计就是将人工材料和原生态景观协调统一,提升现代景观园林的文化和艺术内涵[3]。
2.4现代景观园林中生态景观的设计
在现代园林的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而园林景观中越来重视自然化、人文化、森林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植物生态环境不能因社会的发展而破坏,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人类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社会的发展需要又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存在。基于生态学的有关原理,通过建立绿地系统,从而组成一个生态园林。在这个系统中,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要想做到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就要所该系统内的植物进行组合和配置,使得种群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在视觉上能有层次感和色彩感,而人们在生态园林中也更能体会到美的存在。建设生态景观,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有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居民也能从生态景观中高手到大自然的气息和精神上的享受。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能够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所以,要不断创新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加大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力度,为景观园林设计的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不断创新视觉景观、精神景观和大地景观的设计,将传统景观园林元素和现代景观园林元素相融合,达到园林景观和周边自然环境、地域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提高景观园林的存在价值和观赏价值,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模板